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

2024-06-12

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精选12篇)

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 第1篇

一、校长需要专业

所谓专业就是在某个领域擅长的技能, 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也就是说没有认真学过这个专业的人, 根本干不了这个专业的工作。

可惜我们的教育专业性太不强了 (层级越低专业性越不强) , 虽然我们要有专业资格证书, 但学校缺老师, 我们就能很轻松地找到代课老师 (原因是门槛低) , 如果外科手术医生生病了, 你能随便找个人来代替操刀吗?现在谁都能对教育指指点点, 说长道短, 不管是系统内的还是系统外的, 不管是高学历的还是半文盲的, 个个都是“教育专家”, 但谁敢对外科手术医生指指点点呢?你有资格吗?这就是专业。教育缺乏了专业, 就缺乏了地位, 所以现在连“老师”这个神圣的名称也变得庸俗化了, 不但可以用在各行各业, 各道各处, 而且根本就不管他有没有文化, 管他是不是从事教育工作。

同样道理, 小学校长现在也缺乏专业性, 只要教育局同意, 教师中人人都有资格当校长, 虽说当校长还需上岗证书, 但只要去培训谁没有上岗证书呢。这也直接造成了小学校长的腰杆子不直、替代性太强的现状。专业性不强, 自主性就强不了;专业性不强, 发展性就更不强了。

因此小学校长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真正的专业

二、专业需要标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小学校长, 小学校长需要哪些专业标准呢?纵观我们成为小学校长的路线图, 不外乎有如下几种。

有的是教而优则校长———从教师到骨干教师、从骨干教师到中层干部、从中层干部到学校校长, 这是一般小学校长的出世路线图, 强调的是教学水平。

有的是交而优则校长———交往广泛、人缘善佳, 从群众基础到上层建筑, 从中层干部到学校校长, 强调的是交往水平。

有的是管而优则校长———从班主任到优秀班主任, 从优秀班主任到中层干部, 最后从中层干部到学校校长, 强调的是管理水平。

三者之间各有侧重, 标准不一。

再分析我们所谓的一些名校长, 管得好的不一定是教学水平高的;说得响的不一定是实践水平强的;管理水平高的, 不一定是学校名气大的;学校名气大的, 不一定是校长水平高的。相互之间也各有侧重, 标准不一。

所以校长专业迫切需求一种讲究专业的专业标准。

三、标准需要专业

认真阅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 到“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这六点已经涵盖了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标准要求下, 校长需要成为教育家、管理家、活动家、教学大师、设计大师和文化大师, 这好像是全能型校长的标准。但人无完人, 此强彼弱, 校长根本懂不了那么多的知识、做不了那么多的事情。校长有自己的强项, 肯定也有自己的弱项, 更多的时候当校长就是在“取长补短、借力打力”。

在这个标准引导下, 好校长配好学校那是相得益彰;好学校配一般校长那都能蓬荜生辉;好校长配差学校那是艰苦岁月、泥潭挣扎;差学校配一般校长那只能是蹉跎岁月、看人脸色。

曾几何时提倡外交家办学, 筹措经费;一段时间又提倡教育家办学, 引领教育。那都是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注重的是扬长。但现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标准》所提倡的是全能型办学, 注重学校的全面提升。

但学校的全面提升只能成为校长的职责, 怎么可能全部成为校长的专业呢, 越全面也许会越平庸。所以当不能全能时, 只有侧重, 那教育行政和社会群众, 现在更看重的是校长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还是外交水平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意味着没有标准, 没有标准何来专业呢?

四、标准需要量化

再次阅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六大专业要求全是定性说明, 根本无法直接衡量。定性越多, 标准就越不可操作;定性越多, 标准就根本不是标准。最终谁来衡量校长的专业、怎样衡量校长的标准, 又成为了主观的价值判断, 致使校长尤其是小学校长直接成为了伪专业和不专业, 当然中学校长还好, 还有中考这一最大的专业定量标准在。

窃以为, 最考验校长功底的是对管理对象的掌控能力和对教育发展的判断能力, 这需要培训、需要培养, 更需要时间的磨砺, 所以才会有“校长三年入门”这一说。但现实是, 三年好多校长早成为了名校长了, 这就是托我们校长专业标准定性太多、无法量化之福。当然伪专业也直接造成了当校长时间越长越没出息, 最终无路可走, 蹉跎岁月, 不如早混机关早投胎。

……

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 第2篇

长岭镇中心小学

李建华

7月22日至23日市教育局组织为期两天的校长专业标准培训活动,是一次充满智慧的引领,也是一次思想的盛宴。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活动,必将为广水市教育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能聆听到来自全国知名校长、教育学者的讲座,接受全新教育理念的洗礼,我感觉到这是一件令人震撼,倍觉酣畅淋漓的快事。培训活动中,武汉市十一中学的华林飞校长,省干训中心的王祖琴主任,孝感市文昌中学校长、书记戴旺森为我们进行了专业标准解读。使我个人将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碎片化的认识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梳理、重组与提升。豁然开朗之后,更多的是对未来工作的向往。

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指出:“就维护和改进优质学校而言,校长比学校中任何其他职位都具有更大潜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是这些年在基础教育领域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这些充分说明了校长岗位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既然校长的岗位如此重要,自然会让大家将目光聚焦到校长的选拔、使用和评价方面,研究当前的校长培养和评价机制是否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该如何改进,才能让校长更好地肩负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使命和职责。

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从优秀的学科教师中选拔的。作为专业型的教师,他们要么在某一学科的教学方面有自己的建树,要么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特点与教育方式有规律性的把握。选拔这样的教师担任校长,有它的优势,校长自身的业务水平可以给学校的教师带来信任感,这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但是,对某学科的专业爱好和学校的事务管理不同,学科的教学经验或者教育经验与学校资源掌控与运作的能力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管理的知识体系不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校长应具备的社会沟通能力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不注意这些不同和差异,依然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学校,很容易导致管理上的偏差,带来工作上的被动。在校长的任命问题上,经常出现“看花眼”的状况,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专业型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所学校的校长获得任命之后,在学校里做得好,获得提升的可能性很大,做的不好,要想将其调离这所学校也很难。做得好或者做的不好,其实就是对校长的评价了。当前的校长评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结果评价。只要能够将学校的工作“摆平”,不让学校的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职员工不到处上访,上级部门通常是不太清楚校长平时在学校里做什么的,校长做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最后的考试成绩。对于那些不需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加以衡量的校长,只要搞几次大型的展示活动,让上级领导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相应的评价也就有了;二是采用以行使公共权力治理社会为主要职责的党政干部的标准来评价校长。中小学校长承担的社会职能和政府部门领导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评价的时候根本不关心这些区别,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既使得评价张冠李戴,也导致了校长“行政化”的趋势。前一段时间校长“去行政化”的呼吁很强烈,但从任命到评价,都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怎么可能去行政化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承担的社会职能的进一步拓宽,对校长这一专业性岗位的认识进一步清晰,很多国家纷纷制定了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以便为校长的专业发展和资格认证确立标准,为校长的遴选、培训和绩效管理提供基本的依据。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教育部也认识到了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重要性,教育部人事司委托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研究院开展了“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课题研究,本书即该课题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的成员选择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出台的7个“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各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社会背景、内容与理念、制定过程等内容,归纳出了一些共性的要素:比如,各国的标准大都在校长的基本职责,结合知识,能力、行为或绩效,品质或意向这三个方面构建而成,这为构建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研究模型。对7个校长专业标准的分析,给研究者的另外一个启示是:校长应该具备三种职业角色——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领导更多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因此,一个校长可能是管理者,但不一定是领导者。作为21世纪的新型校长,应该是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统一体,要掌握有关指挥、沟通、激励等管理和领导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懂得分权和合作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必须是“师者之师”,要具备“精通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和“进行教育探索与研究的胆量、作风和能力”,可见校长首先要担当的是学校的教育者。

在对国外已有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对四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个案研究,从管理理念、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工作展望、成长经历、个人魅力等六个角度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涉及到研究对象个人以及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职员工。通过研究,总结出了我国校长专业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炼出了推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除了在四所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之外,课题组还对北京和重庆两地的16位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丰富的资料,为搭建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奠定了基础。

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课堂效益低下,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引领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教师确立课程、教学相统一的课堂教学观,指导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变革,将是当前我的工作中首要的的任务。

学习、行动、创新——这正是一个人,一个集体的活力之源。这将是我们教育人永远努力的方向。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把此次学习所获、所悟、所感,应用并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改革与创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小学校长”怎样才算专业? 第3篇

多专业才能当校长

多专业才能当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无疑引起人们的这一疑问。

从公布的《专业标准》上看,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这些被绘制成一个巨大的表格,公布在教育部网站上。6项专业职责分别为: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明确了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从前期我们的调研看,这些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说。

据他介绍,6项专业职责背后有着深刻的导向,“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专业校长要关注现实问题

《专业标准》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对校长专业化提出了5个基本理念,分别是“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与此同时,《专业标准》还特别地基于当下义务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对校长着重提出一些专业要求。

例如针对教育公平,对校长的第1条专业要求就是,“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从而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针对德育工作,强调校长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确保共青团、少先队等活动开展的条件和时间。

针对学生减负,要求校长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针对教育质量,要求校长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

针对师资师德,要求校长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建立健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针对教育乱收费,要求校长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针对校园安全,要求校长健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熟悉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针对管理,要求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专业标准如何实施?

《专业标准》在教育界内征求意见时得到了肯定,如上海市教委相关人士认为:“该标准填补了空白,定位正确,指标设计完整合理,将对未来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这一标准既体现对校长的普遍要求,同时能引领广大中小学校长向教育家的目标迈进”。河南教育厅工作人员认为:“校长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校长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基本规范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西藏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校长标准是全面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适合西藏自治区的实际。”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部内司局和有关专家对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修改意见300多条,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对这些意见进行了分析和汇总,对校长专业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目前的校长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

标准得到肯定,但今后如何实施呢?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校长专业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中小学的正、副校长。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实施意见。在具体实施时,该标准从三个方面得以执行:第一个方面是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校长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第二方面是从培训的角度,专业标准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第三个方面则从自律和自我发展角度,为校长提出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光明日报 王庆环/文)

链接

六项指标测量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水平

根据教育部网站24日公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我国将通过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等六个方面的指标,测量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化水准。这一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这一标准明确,校长的专业职责涵盖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方面,其中除了一些基本原则外,有一些提法引人注目,如:诊断学校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指出,专业标准(试行)的很多条目致力于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领域相关突出问题的解决。比如,针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时代呼唤,要求校长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再比如,提出“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要求校长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还有,针对校园安全的问题,要求校长熟悉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阶段,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引领策略

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 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 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 校长专业化也被称作“校长专业发展”。校长专业发展是指由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能力所构成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校长专业化不仅是社会职业发展这一大趋势的反应, 而且有助于提高校长职业的社会地位, 更重要的是, 校长专业化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效和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障。校长专业化何以实践?它旨在寻找和建立保障校长专业化的具体有效方法与措施。本文针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提出相应的引领策略。

一、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通过数据库检索和相关文献的查询, 搜集到全国八百多个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案例, 经过信息的筛选及提取,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 可以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创造期。

1. 适应期:

由于我国的大部分校长都是从教师中成长起来的, 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 而这一时期校长的主要工作是将学校管理好, 即把事做正确, 完成教育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这就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这里所指的教育者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狭义的教育者。

2. 发展期:

这一时期校长知识素质显著提升, 校长要从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走向领导者, 应当成为学校发展的发现者、决策者, 成为师生员工的服务者、学校与社会的协调者、学校文化的建设者等, 即强调做正确的事, 这就需要提升能力素质。

3. 成熟期:

把这一时期的校长定位为专家型校长, 专家型校长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功底、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的校长。即把正确的事做正确。这一时期要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学习别人有益的经验相融合, 运用思维手段真正将其内化到价值观的高度上。

4. 创造期:

把这一时期的校长定位为创新型校长, 创新型校长是在专家型校长的基础上, 具有创新精神, 能够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校长。即创造性的把正确的事做正确。可以说前面三个阶段都是为成为创新型校长做准备, 创造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面对新的世纪的挑战, 面对在推进教育改革中我国基础教育校长的现状, 培养创新型校长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知识转换

在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校长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的环节, 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校长专业发展过程的重要基础, 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 校长专业发展难于实现。

1958年,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 (Polanyi, M.) 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 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表述的。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在当代知识理论中, 人们将这种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 将那些能够明确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实际上,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在人类知识的历史上长期处于一种受“忽视”的境地, 可以说是知识在长期的学校课程体系中无可争议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隐性知识则“流放”到人们的无意识世界。而实际上隐性知识对于校长的专业化具有基础性作用, 是校长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知识理论已经明确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了每个个体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 在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了校长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对优化校长的知识结构、提升办学思考力和增强管理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自身知识不断转换和创新的能动过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 (Nonaka) 1995年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种模式, (1) 联合化 (Combination)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是将孤立的、零散的显性知识聚合到更复杂和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系统中的过程; (2) 内在化 (internalization)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将显性知识应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3)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是个体交流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 (4) 外在化 (Externalization)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将隐性知识清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三、相应的引领策略

结合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知识的四种转换模式, 根据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提出相应的引领策略:

1. 适应期阶段: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即知识的联合化过程。首先要选取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作为教育内容, 引领的重点为知识素质的提高, 其中包括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广博系统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教育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引领的主要方式为讲授, 通过语言符号使校长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从而将所学习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 在个人头脑之中系统化、联合化, 变成个人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包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可加以运用的技术规则等程序性知识。

2. 发展期阶段: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即知识的内在化过程, 是指校长在反复学习和运用显性知识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熟练程度。显性知识的内在化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具体化到行动和实践中, 使显性知识逐渐变得内在化;二是通过做的过程体现显性知识, 从而实现其内在化。引领的重点为指导校长将已习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校的实践活动并改进实践, 从而提高校长的能力素质, 包括果断的决策能力、有效的协调能力、较强的规划能力、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系统的思维能力等。

3. 成熟期阶段: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即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是直接分享他人直接经验的过程。可以组织校长到有代表性的学校参观学习或挂职锻炼, 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接触, 实现隐性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和转移。还可以进行案例研究, 包括:典型案例研究、系列案例研究、交叉案例研究、群体案例研究等,

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写出心得, 以便于中小学校长间的相互交流, 促进其自身发展。

4. 创造期阶段: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即知识的外在化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 模糊的、未被意识到的知识变得明晰起来,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的过程。德裔学者封.科若赫 (Georg.von.Krogh) 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提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五项策略:分享隐性知识、创造新的概念、验证提出的概念、建立基本模式、显现和传播知识。相应的五个步骤是: (1) 形成知识愿景; (2) 安排知识谈话; (3) 刺激知识活动; (4) 创造合适环境; (5) 个人 (本单位、本土) 知识全球化。引领的重点在于创新素质的培养, 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科研是创新的主要手段, 可以通过研讨的方式帮助解决科研难题, 鼓励中小学校长多反思, 在自我肯定和否定中不断发展, 将科研成果转变成为系统的显性知识, 并使之完善以达到推广的目的。

现将以上论述总结为下表:

参考文献

[1]温恒福.教育创新组织的领导与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38-144.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教育创新的抉择[J].人民教育, 2004 (1) .

[3]王铁军.科学定位:校长走向职业化的关键[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2 (3) .

[4]祝启程.走向专业化“的两点感悟[N].中国教育报, 2004 (3) .

[5]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2) .

[6]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 2004 (6) .

[7]祝启程.校长专业化发展路径[J].四川教育, 2005 (4) .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 第5篇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领导力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发展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要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专业职责核 心 内 容

一、规划设计

1.依据有关规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组织制订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办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3.组织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修计划,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组织编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设计课内外信息技术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5.依据有关政策,组织制订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建立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信息化工作保障机制,促进学校有关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二、组织实施

6.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研发多种主题、形式的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教师运用网络自主学习,有效使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 利用网络研修社区,依托学习共同体,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习活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8.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优化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健康上网;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组织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发展规章制度,引导、规范广大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积极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10.组织运用信息技术对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进行管理,并逐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学习过程的记录,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师生的能力水平。

11.组织建设校园信息网络,介绍学校工作成效,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向师生推荐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和先进模范人物,营造校园优良育人氛围,努力防范不良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2.组织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信息沟通系统,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争取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营造学校改革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评价推动

13.组织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程度等,依据结果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4.组织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协作与创新水平。

15.组织评估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状况及终端设备、工具平台、软件资源的使用绩效,促进软硬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16.组织评估学校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专项经费、队伍建设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

三、实施建议

《领导力标准》 是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时代履行工作职责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园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可参照执行。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 《领导力标准》 作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 重要 依据。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鉴于地区差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该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意见。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 《领导力标准》 作为中小学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 重要依据。要根据中小学校长实际需求,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研发培养培训课程,改革培养培训模式,保障培养培训质量,促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全面提升。

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 第6篇

一、规划学校发展

规划学校发展是校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所负有的专业责任,要求校长注重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诊断学校发展现状,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借鉴优秀校长办学的成功经验,组织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多方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确立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共同愿景,实施群体决策,注重学校特色的理念

对于学校而言,共同愿景非常重要,它是一所学校教师共同持有的对未来希冀的景象,校长的个人办学理念是形成学校共同愿景的重要基础,它能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这个感觉遍布到整个学校的活动中,而使整个活动融汇起来;在校长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校长的个人价值观、信仰、背景、态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要处理的学校问题在思路和方法上可能有一定的偏差。因此,群体决策的有益之处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特色在学校的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从某一方面来说,学校发展战略的成功就是创造特色和以特色取胜。学校特色的形成受校长的理念、他所崇尚和他志趣所在、名师的教学特色、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殊生活的特色项目的影响。因此,校长要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清楚地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前的特色定位、学校资源情况,学校在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瓶颈。在此基础上,提炼学校办学理念,确定学校的办学特色。

2.掌握管理知识

在规划学校发展方面,校长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作为一个合格的校长,首先就必须认清当前的时代要求,开展好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与研究。如,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纲要》。最近,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十年间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它要求校长在制订学校未来发展方案和规章制度中,要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的主要精神,校长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这就需要校长在制定自己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水平,把一些方案和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执行方案,不偏离国家规定的正确的办学方向,制定自己学校的发展规划,保障学校的改革和各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3.落实行动方案,反思反馈机制

选择方案的正确对达成目标至关重要,为了使所选择的方案具有可行性,需要领导者尽可能地估计到未来学校的内部外部环境、资源、教育政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就对校长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有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要结合学校实际,做到创新决策。在方案具体实行过程中,学校内外部环境、国家的政策法规等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规划的执行。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已经不符合现实的执行计划与条款,同时,积极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不断发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做到评价与反思相结合。

二、营造育人文化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标准》要求校长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点:

1.突出德育地位

育人是学校的职责,在教育教学、行政事务、组织管理等方面,德育居于学校工作的中心,这是由学校这一特殊组织的基本职责所决定的。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首先应该端正态度,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从专业的角度去掌握领导工作要具备的德育知识,这些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这些知识分布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科目中,形成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知识框架。另外,校长还必须全面地了解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抓住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在言传身教中突出德育的优先地位。除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外,还可以根据学校所处的人文环境,与革命纪念馆挂钩,与厂矿企业挂钩,与警校挂钩,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2.养成良好人文素养

《专业标准》要求校长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能力。一个民族的教育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传统文化包括忠孝观念、古典诗文、民族服饰、少数民族语言、各地风俗等。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化,只有先学习了解,继承了它,才能去超越它。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不仅要具有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养成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了解学生心理特点

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不适应、挫折等问题影响,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自负心理、自私狭隘心理、自卑心理、猜疑强迫心理等各种问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校长必须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从而为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endprint

4.打造学校精神文化家园

现阶段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方位进行的,校长需要从学校整体管理的视野,认识到打造精神文化家园的重要意义。建设绿色健康的校园信息网络,向师生推荐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和先进模范人物,在潜移默化中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去熏陶青少年学生,努力防范不良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和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另外,校长应领会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对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以此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三、领导课程教学

校长负有按国家标准设置与实施课程的责任,校长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推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施监督和评价教学的制度与方法,养成学生独立的学习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课程教学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重视以学定教、强调教师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第一,重视以学定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是规范办学行为、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减负提质”的重要举措。作为校长,在“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提高教师对“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上落实“教学五认真”,解决行动问题,加大师资培训,提升“教学技能”,解决能力缺失问题;第二,强调教师成长。要求校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第三,关注学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这要求校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校长应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有所创新,增长智能,提高素养。

2.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

《专业标准》对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提出要求,指出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应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建立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重要需求。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广大校长和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校长不仅需要在教学与课程改革上追求创新,还要在行政管理上追求创新,在教学服务理念、服务流程与学校特色上追求创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教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引领教师成长

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建立健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维护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树立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这一重要观念,以发展的眼光支持教师成长,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支持教师进步,进而达到推动学校发展的目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很多,诸如教师的学历提高进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习、骨干教师进修、校际交流、参加各种培训等。这些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素质,但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他的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学校,只有在课堂,才能展示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促进教师在岗位实践中获得发展,学校需要建立师徒结对制度、新教师上见面课制度、名师示范课制度、教师教学反思制度,让教师在工作中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另外,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必须全面地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途径与支持条件等特点,熟悉校本培训的策略与方法,从而为在学校创建各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提供认识论的前提。

2.尊重信任教师

首先,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教师的基本权利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过程中,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根据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某种利益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权利,指导学生和评定学生的权利,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权利等。其次,要给教师充分的表达权。校长作为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组织者,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教师。因此,校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教代会等方式,询问他们的意见。学校重大举措做到教职工共同投票决定,领导班子的功过得失邀请他们参与讨论,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3.具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

以专业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引领教师发展是校长一项新的管理使命,新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注重个性发展、关爱自然、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民主化等,以及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等,校长要学习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论以及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方法,才能引导教师做好专业发展工作。另外,校长要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支持教师轮岗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endprint

4.激励教师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可以从多元化、多渠道着手。主要包括落实校长的服务意识、实行人文关怀,尽量满足教师需要、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实行情感激励和制度激励相结合、确立目标管理、激发教师信心、维护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另外,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要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推行校本教研,完善教研训一体的机制,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

五、优化内部管理

《专业标准》指出,校长应坚持依法治校,崇尚以德立校,倡导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同时,校长要熟悉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1.树立先进的治校理念

在《专业标准》中,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优化内部管理方面,先进的治校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依法治校,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依法治校,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学校工作,校长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坚持依法治校。校长依法治校包括两方面含义: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规章和地方的教育法律文件;根据教育相关法律及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实行。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实现依法治校,要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增强执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办学的自觉性,要坚持在动态中完善、强化管理制度,抓好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根据学校的某一些工作的需要制定单项条例,如,《关于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常规教学管理条例》等。第二,崇尚以德立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专业标准》赋予了德育工作新的内涵,要求校长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处事公正、严于律己、廉洁奉献,积极构建科学的德育体系,拓宽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倡导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中小学校长,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要切实抓好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制度建设,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对校领导及各级干部的评议制度、定期与学校各级领导协商对话制度、提案处理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制度、会议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涉及教职工重大利益的重大问题交由教代会讨论制度等。尊重和支持教职工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定期向教职工代表报告工作,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

2.完善学校组织管理

作为学校组织管理者的校长,应该担起学校组织管理者的职责,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学校组织运行、资源管理、团队建设、学校财务、人事制度的设计与完善等方面切实承担起责任,确保一切学校事务都能得到妥善的安全的安排。首先,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其次,熟悉学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学校人事管理遵循平等公正、宽严协调、奖惩并举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福利制度、请假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晋升制度。再次,规范中小学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国家有关法规,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相关财务规章制度。最后,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六、调试外部环境

校长应积极发挥学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并组织学校师生参与服务社会(社区)的有益活动。建立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这一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合作共赢的先进理念

在理念方面,校长要做到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对外关系准则,坚持把服务社会(社区)作为学校的重要功能,坚信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的良性互动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校长要树立合作共赢的先进理念,熟悉各级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教育功能,主动寻求政府部门、社区、家长等外界支持,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创造各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以及成才的条件和因素。

2.具有处理外部关系的知识

校长学习掌握处理外部关系的知识,是实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中小学校长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校长的职责要求除了管理学校内部各种事物之外,还要处理与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学校的公共关系,因此一些处理公共管理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是校长不可或缺的知识。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工作的总思路,要更加强调建立大学、中学、小学的德育纵向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横向沟通,形成课堂教育、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劳动锻炼,党团活动相互补充的新体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面对如此开放的教育形势,校长学习公关知识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3.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了解所在社区、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积极获取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相关的信息。校长在日常工作中的交往对象主要为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及家长、学校的各级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校长如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校长更新办学思想,最大限度地争取校内外各方的支持。不同的沟通对象,有着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只有懂得揣摩对方的心理,体会对方的情绪,才能找到最好的沟通方式,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此《专业标准》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明确了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六项专业职责背后有着深刻的导向意义,“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长,专业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农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农村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教师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高、创新能力缺乏、教育科研能力较弱,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 进而影响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 只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与优化, 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发展提高, 才能实现课程、学生、学校的协调发展。农村小学校长关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成长, 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农村小学校长要切实承担起学校管理者和学术带头人的责任, 把教师专业发展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 优化校本培训, 开展校本教研, 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教育科研紧密融合, 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 切实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目标,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从而实现农村基础教育不断发展。

一、在良好的发展氛围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 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积极的学习型成长氛围,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漠, 专业发展需求与动力不足, 成为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农村小学校长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充分了解本校教师具备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把教师个体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相结合, 把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 制定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从具体措施入手, 建立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保障措施, 积极营造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和教育教学环境, 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唤起教师的科研意识, 组织教师参与以教学研究为重点的教育科研活动, 积极引导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科研能力, 让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通过知识学习、素质提升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切实唤醒教师的学习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 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着力推进教师成长环境和自主发展意识两方面和谐发展, 促使教师在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

二、在有效的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是立足学校实际, 着眼于满足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需要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 贴近学校实际,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针对性强, 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要有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最基本途径之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活动, 但农村小学受地域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影响, 人员编制紧张, 工作任务重、培训经费不足, 这些因素决定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最佳策略。所以农村小学要把校本培训当做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教师培训活动, 以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为出发点, 自主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以解决学校、教师实际问题为目标, 认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开展校本培训时, 一定要从实际、实用原则出发, 使每一次培训活动都有的放矢、有所收获。在时间安排上灵活进行, 克服农村小学人员短缺的困难, 不拘形式, 既可确定主题集中培训, 又可灵活安排分散学习。除按计划安排外, 还可以根据工作实际临时选择培训内容, 真正体现学用结合。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新课程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在组织形式上体现多样性原则,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面临的具体问题, 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研究式、对话式”的培训方式, 通过自学、经验交流、小组互助、专题讨论、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 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在灵活的校本教研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平台, 对于农村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 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转变传统职业角色,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成为直接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和课改实验者。所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开展基于教师合作、以教为本、以学为本的校本教研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从根本上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因此, 农村小学更要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校长要把校本教研作为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经验和理论,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 在充分分析本校师资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 制定目标明确、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拓展和丰富教科研工作方式,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 以教师为主体, 从小处着眼、从实用出发, 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在常规教研中认真予以落实, 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 切实开展好校本科研工作。在内容上以集体备课、课题研究、跟进式研究、专题研讨、教学示范与对比课、案例式研究为形式。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引导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系列活动的过程中, 依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认真思考, 进行有效研究, 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进而将理论认识指导于自身教学行为, 促使自身专业发展得到有效促进与提升,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要善于捕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在校本科研活动中根据提出的问题, 采取质疑、讨论、实践、反思的方式, 从小课题研究、主题式探究、课题实验等方法入手, 充分发挥教研组、学科组的作用, 借助网络研修平台、区域合作研修组织, 通过开展教材研究、集体备课、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专题研究、课题推进等活动, 参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努力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凝练校本科研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 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水准, 进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步伐。

四、在扎实的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汲取经验,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关注自身教学状况, 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习理论, 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集体备课等方式寻找解决办法, 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问题进行自我调控, 进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农村小学教师人数少, 各年级基本没有平行班, 教师反思意识相对缺乏, 所以农村小学校长引领教师学会反思, 组织教师从积极的教学反思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是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村小学校长首先要采取有效方法, 激发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内驱力, 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否能够跟得上教育发展和改革, 促使他们改变教师认识自己、看待学生、对待教学行为的既有方式, 进而唤醒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意识。农村小学开展教学反思, 要从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出发, 提供机会, 组织活动, 不断给教师提出新问题,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效率等方面, 要求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后进行积极反思, 从一个个典型案例中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形成准确的、积极的反思参照标准, 进而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在教学反思实施中, 强调教师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 反思应该紧紧抓住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常常问自己在一堂课上做了什么活动?这些活动的效率怎么样?今后课堂中我如何能做得更好?采取撰写教学后记、个案分析、教学日记等形式灵活、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 在反思中不断深化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通过长期扎实有效的反思, 农村小学教师会从积累、探索的教学实践中顺利成长起来。

教师是立校之本, 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主体, 教师专业发展进程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农村小学校长要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潮流, 立足实际, 切实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 构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并实施有效的策略跟进, 引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强化专业发展意识, 树立专业发展理念, 提高专业发展能力, 才能有效促进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推动农村小学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 第8篇

1. 重知识的短期外化, 轻思维的长期内化

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道路上, 要求必须具备一整套专门的知识, 实际上为加速校长专业发展从而对知识的学习进行提速, 造成了过于重知识的短期外化, 轻思维的长期内化。突出表现为:

(1) 强知识习得性接受, 弱理论的应用。这造成了知识的习得性接受永远跟不上实践的步伐。校长办学实践需要知识作支撑, 但如果不把知识转化为理论且应用于教育实践, 那么就会割裂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最终陷入知识“形式化”。

(2) 强知识的经验, 弱思想的主张。这使得校长容易被沿袭的经验所禁锢, 没有达到知识的内化。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 就会缺乏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和创新的勇气, 无法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教育发展模式。

(3) 强知识的系统, 弱学术的引领。造成了不能冲破理论的限制, 难以引领学校、教师、学生赶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

2. 重技能的短期效应, 轻能力的长期培养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 除了要具备基础性知识与科学性思维外, 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然而现实中一个不良倾向是:夸大了技能的短期效应, 忽视能力的长期培养。突出表现在:

(1) 强依附技能, 弱自生能力。在我国, 校长在较大程度上是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进行专业发展, 这种方式对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效果可想而知。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 强人际沟通技能, 弱公共关系能力。中小学校长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家长、社区等建立积极的公共关系。否则, 会局限于“应付、被动”的层面, 而不会主动向家长、社会展示学校所取得的成就。

(3) 强管理技能, 弱领导能力。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 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 但现实中,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 过于注重管理技能, 弱领导能力, 无法对学校作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的思考和策划。

3. 重眼界的短期“催生”, 轻视野的长期“孵化”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 为了催生校长们的国际视野, 盲目地开展了一些短期的国际交流、互访, 只是学到了些表面的东西。从而导致了普遍缺乏教育前沿理念和运用国际的视野来分析、研究教育的能力。目前, 在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普遍采用培训的方式, 这种方式一般快速地回顾过去他人总结的经验、理论, 而很少用心“孵化”归纳介绍现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训过程中, 除了培训的内容缺乏国际视野, 培训内容的落后、远离国际上的前沿研究领域外, 还远离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政策实践。

二、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养成”的表现及优势

1. 思维的长期内化的表现及优势

(1) 理论的应用, 变“有限”为“无限”。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 校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接受者, 而且是教育科学理论的实践者和教育科学规律的探索者, 要带领全校教师去创造性地将有限的知识转化为无限可能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2) 思想的主张, 变“无形”为“有形”。如果校长有了科学的思想主张, 就不会囿于经验, 从而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最终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教育发展模式, 从而使得无形的思想变成有形的行动。

(3) 学术的引领, 变“书生”为“术圣”。校长通过有效的学术引领, 最终实现由一群“书生” (仅重书本知识不重实践发展需要) 向“术圣” (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融汇贯通, 且能引领学术) 的云集蜕变,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2. 能力长期培养的表现及优势

(1) 重视自生能力的培养。既要求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管理, 又要求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求生存谋发展。

(2) 重视公共关系能力的培养。出色的校长要做好长期的公共关系, 这样才能得到所在社区乃至全社会的的广泛支持, 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

(3) 重视领导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 实现学校管理者向领导者转变。增强领导力, 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同时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3. 视野的长期“孵化”表现及优势

(1) 观前沿理论, 拓宽视野。中小学校长只有习得前沿理论, 才能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 用战略眼光把握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拓宽视野才能提高学校发展的大目标和高品位, 才能有学校的科学发展。

(2) 览国际发展, 构建蓝图。中小学校长专业的发展, 需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要放眼世界。只有用国际战略性眼光看待教育, 才能引领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稳步前进。

三、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超越“速成”走向“养成”的路径

1. 在外化知识的基础上, “养成”内化成思维的习惯

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 但改善思维方式是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1) 重视理论应用。教育理论必须扎根于实践, 才能焕发生命力。中小学校长需要边学习, 边实践, 注意将习得的有限的知识转化为理论, 将有限的知识应用到无限变化的教育实践当中。

(2) 重视思想主张。在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基础上, 将理论内化为思想, 让思想引导行动。其次, 将教育思想转化为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 为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学校发展的道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 重视学术引领。首先, 校长需成为教学专家, 这是开展教学科研的前提。其次, 科研活动系列化。在学术科研面前, 校长既要注重科研的系列化, 又要突出阶段性效应, 激发教师动力。

2. 在重技能的基础上, “养成”培养能力的习惯

(1) 养成发奋图强的自生能力。只有当校长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 才能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理论, 设计工作。强自生能力还意味着, 校长要以主人翁的姿态, 自觉明辨教育现状的优势和弱点。

(2) 养成情同手足的公共关系能力。现代的中小学校长要养成开拓公共关系的能力, 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学校的发展;常向社区宣传所取得的成就, 与社区之间建立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情同手足的关系。

(3) 养成高瞻远瞩的领导能力。增强领导能力, 需要高瞻远瞩, 为教师学生提供方向和指引;需要控制局势, 放手为所有员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而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需要鼓励和发动他人为实现学校的使命而奋斗。

3. 在“温故”的同时, 养成“知新”的习惯

(1) 拓宽视野, 观前沿理论。中小学校长要拓宽视野, 要以前沿意识来观察前沿政策、理论,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此过程中要在中国教育这个大坐标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拟定发展的策略, 在提升学校发展地位的同时, 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专业标准的作用是引领 第9篇

一、引领校长做一个有文化力的校长

记得前任校长花了很长的时间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起初, 学校老师很是费解, 校长应该是专注于“开会管理”, 挖掘什么学校文化?后来发现“求真至纯, 笃行于化”的经典学校文化, 为学校教育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积蓄了力量。《校长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营造育人文化”是校长“六大专业职责”之一, 凸显了文化内涵在校长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具有自己的文化积淀。作为学校的领头雁, 校长也应该成为一个“文化校长”, 以自己的文化魅力引领学校文化。文化是一种力量, 文化是一种情怀。有文化力的校长, 懂得在学校管理上用制度“管理人”是下策, 用文化“影响人”才是上策;有文化力的校长, 会从温文尔雅的外在气质, 到文化魅力的内在品质, 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校长会让学校成为是最有文化的地方, 会用文化力引领教育臻于佳境。

二、引领校长做一个有发展力的校长

很久以来, 校长的角色渐已演绎成“传声筒”“会贩子”甚至是“迎接检查的机器”。因为只有如此, 学校的“牌牌”才会多, 校长的“能力”才得以体现。新颁布的《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中,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成为校长专业的基本要求。而对于校长来说, 最重要的是“引领发展”, 引领学校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校长既要有“引”的意识, 又要具备“领”的才能。“引领发展”应该成为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基本功。作为学校的领路人, 不具备引领的理念, 没有引领师生发展的能力, 是一个没有“发展力”的校长。发展是硬道理, 教师的发展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体现, 而引领教师发展的关键是校长“引领发展”的能力。具有“发展力”的校长要从自身做起, 善于在各个方面发挥对教师的引领作用, 而不是迷信或仅仅依靠规章制度、奖惩办法等对教师进行的督促作用, 不断激励与发掘每位教师内在的潜能, 使这种具有生发力的个体行为, 汇聚成学校的“持久发展力”。

三、引领校长做一个有教育力的校长

很长一段时间, 校长被认为是由上级部门考察任命的“官员”, 也曾被要求成为“企业家”“金融家”“外交家”, 调动学校内外部资源, 维护学校利益, 促进学校发展, 这些都无可厚非。随着《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 “育人为本、终身学习”引领校长以人为本、善于学习、务实创新, 做一个学习型校长;“以德为先”引领校长执著追求、积极奉献、全身心地投入, 做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爱心的务实型校长;“规划学校发展”引领校长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在“成就师生幸福的人生中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最终引领校长成为“教育家”, 实施“教育家办学”,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第一个民办学校校长孔子, 开创了中国教育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之先河, 终成万圣师表、一代教育家;蔡元培校长造就了卓著的北京大学;张伯苓校长成名了南开中学;陶行知校长示范了全民教育……相信, 在《校长专业标准》的引领下, 如今的现任校长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实现更加辉煌的“中国教育梦”。

校长专业标准与校长核心素养 第10篇

考察欧美等国的校长专业标准, 我们可以发现, 其校长专业标准的框架主要由两个维度构成:活动维度和素质维度。活动维度是指“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职业活动”, 明确校长应该做什么。专业素质维度, 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解决的是“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 那么专业精神则更多地强调“愿不愿”。两个维度交叉后, 就得出校长专业标准的框架结构:根据校长的职业活动, 确定校长每一种职业活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最后得出校长专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

从活动维度讲, 我国校长专业标准把“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职业活动”称之为“专业职责”, 主要分为以下六种:规划学校发展, 营造育人文化, 领导课程教学, 引领教师成长, 优化内部管理, 调适外部环境。这六种活动是对校长工作的高度概括, 既简明扼要, 又系统全面。从素质维度讲, 我国校长专业标准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等三个维度界定校长的专业素质, 这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是相互对应的。据此, 我国各种校长专业标准对于校长的具体专业要求基本都是60条, 因此我们可以把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简称为“校长专业标准60条”。

这些专业标准对于促进我国校长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 专业标准所列举的诸多要求, 对于校长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作用并不相同。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学校改进、校长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阐明当前背景下我国普通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三大核心素养, 以使校长为数不多的核心素养从60条诸多专业标准中凸显出来, 便于教育行政部门突出重点开展校长评价考核, 便于教育培训机构突出重点开展校长培训活动, 也便于校长抓住重点自我认知、自主发展, 以最后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目标管理的素养

任何管理活动的起点都是目标, 重点都是评价。没有目标, 就谈不上真正的管理;目标出现偏差, 管理就会走向歧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培养人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是校长必须关注的三大问题。其中, “培养什么人”最为关键, 培养目标不明确, 其他工作就会很盲目或出现偏差。

衡量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做得好不好, 关键是看教育的结果和质量, 即学生的发展状况。美国学者威洛尔指出:“人们越来越把教育管理视为工具性的, 视为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的的一种手段。道理很简单。开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 而管理正是为此服务的。”在教育管理中, 管理是手段, 是为教育服务的;而教育也是手段, 最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

在现实中, 我们常常看到, 理想的教育目标难以达到, 现实的教育结果差强人意, 理想目标与实际结果存在反差。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片面发展严重,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不是人的解放, 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

现行的校长专业标准在“规划学校发展”这个专业职责中, 对于学校发展目标谈得较多, 而对于学生培养目标表述不够。实际上, 培养目标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关节点和关键点。教育管理必须以正确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为基础。建议将来在修订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时, 在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中, 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并予以深化和细化。

校长必须明确教育管理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具体而言, 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就结果而言的, 主动发展是就过程而言的, 可持续发展是面向未来而言的。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学生发展观, 并以促进四个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 校长的教育管理活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综合管理的素养

“培养什么人”明确之后, “怎样培养人”和“为培养人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就成为关键问题。笔者之所以强调校长之综合管理的素养, 原因有三:

其一,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许多问题盘根错节, 纠缠在一起, 单项改革很难奏效, 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而综合改革要求校长必须具有综合管理的素养。

其二,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必须在管理上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睡眠时间、课业负担、考试评价、教师素质、管理方式、社团活动、家校合作、家庭教育等都会影响学生发展, 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其三, 学校管理也包括多项工作, 从管理内容上看, 包括教育规划、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人员管理、质量保障、督导评价等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把校长的专业职责确定为六项) ;从管理流程上看, 包括计划、决策、执行、控制等多个环节, 校长不能顾此失彼, 必须统筹考虑这些方面, 进行综合管理。

校长的综合管理素养对于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整体改进、全面育人至关重要。综合管理实质上要求校长进行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 从全局把握学校发展, 实现包括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方式在内的学校发展方式的整体性变革, 使学校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时间投入 (师生加班加点, 牺牲身心健康) 、强化考试技能 (死记硬背, 题海战术) , 转向主要依靠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方式改善、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方式创新的轨道上来。

三、现代管理的素养

校长无论是实行目标管理还是综合管理, 都应该具有明确的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都应该具备现代精神。而现代教育管理是指具有现代精神的教育管理。人们一般把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与之相应, 校长的现代管理素养是指校长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 校长才能被称为现代校长。现代校长的使命是:在学校中实施现代管理, 兴办现代学校, 培养现代人, 为建设现代国家服务。

1.科学管理:反对主观性和随意性

复杂性日益增强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复杂的教育系统, 不能依赖经验管理, 不能单方面地采用行政手段, 也不能简单地遵照市场规则;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科学管理, 是指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或者理性化, 是指教育管理的合理性, 要求合理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管理资源的分配与使用, 用尽量少的消耗, 更好、更快地开展更多的工作, 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从要素上看, 表现为适宜的发展目标、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与胜任的管理人员等;从过程上看, 表现为科学的决策、有效的执行、及时的反馈与灵活的调节。

科学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主观性、随意性相对立, 管理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data-based或者evidence-based) , 要“实事求是”, 通俗一点讲, 就是“讲道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也要讲道理, 不能搞形式、瞎折腾, 应该实事求是, 校长应该以求实、平和的心态而不是浮躁的心态引领学校的改革。校长在从事管理工作时, 应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心理, 尊重教育规律,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发展, 以数据、证据为基础, 开展管理活动, 促进学校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管理的前提是科学认识。这要求校长要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 做研究型校长, 对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教育发展, 以及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机理等, 对于教育管理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要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校长需要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民主管理:反对专制与独断

民主管理与专制独断相对立, 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民主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制度保障。民主制通过程序的理性化, 保障决策的理性化, 从本质看, 它是一种程序化了的纠错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我国教育管理民主化进展很大, 但学校管理中长官意志、“一言堂”、个人专断等非民主做法仍然大量存在, “大事不商量, 小事大商量”的现象并不鲜见。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依然任重道远。当前, 教育治理变革是中小学管理改革的热点, 其实质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管理。

校长要充分认识到民主管理的意义, 并具备实施民主管理的能力与技巧, 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健全校内集体决策规则, 完善决策程序, 避免个人专断。凡是有关学校发展方向、基本建设、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师生切身利益的事项, 都要充分听取利益相关者和专业机构的意见, 要进行可行性评估, 最后进行集体决策。第二, 健全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扩大教职工对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评议权、考核权, 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第三, 建立健全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通过建立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 使家长参与、监督学校管理, 促进家校合作。

3.依法管理:反对人治

校长专业素质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第11篇

一、探索阶段——政府的支持与社会的理解是学校文化驱动模式构建的前提

我校生态化绿色教育是从环保教育特色开始,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环保教育为主的环境教育发展到关注人的整体发展的绿色教育,以及关爱整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生态化绿色教育的探索。

第一阶段是以环保教育为起点,主要是应对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资源过渡消耗,造成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使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共存,共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学校在办学中组织师生积极参加自然环境的保护活动,树立了环保教育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校园中数棵百年老树和各类花木茁壮生长。较好地解决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生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绿色教育的创建。随着省级、全国“绿色学校”的创建,学校比较自觉地把环保教育与育人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绿色教育,注意解决了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和谐发展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创建生态化绿色教育。生态化绿色教育是以系统思想对绿色教育与学校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高度整合,把关怀生命发展的生命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使学校教育成为适应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创建了以人为本、和谐施教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素质教育管理模式,促进一代新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健康成长。

二、发展阶段——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家的引领是学校文化驱动模式构建的推力

学校在“以关怀生命生存质量为基础,以关注生命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创建了一个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生态化绿色教育”,其实质就是为每个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的生命教育,是使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教育。课题重点要探索生态化绿色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进而形成生态化教育的系统理论,指导办学育人实践,从整体上实现“四个和谐”,从而解决学校教育中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问题,实现教育生态化,使学校与师生实现健康而均衡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化绿色教育思想为校园环境文化形成提供基础。

如今走进昌邑区第二实验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眼前的6棵百年苍天古树,它既展示着学校文化的厚重,又体现人对自然的敬重与和谐。环顾校园,两座教学楼色彩鲜明协调,四周的绿树及绿化带生机盎然,错落有致,加之各色鲜艳的花朵,构成了一幅靓丽的赏心悦目的朝气蓬勃的水彩画,让每一名师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享受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恩泽。

2.生态化绿色教育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创建了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生态环境。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给教师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空间:充满个性的办公室文化为教师创设和谐的人文氛围;学校领导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对教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通过公正、公开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力营造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生态环境,教师在民主、愉悦、和谐的生态化环境中树立了主人翁的思想,有了“绿色心态”,激发了办学育人、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

3.生态化绿色教育为学生行为文化形成提供保证。

学校坚持多年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向全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并具体训练学生正确执行行为规范,知道“应怎么做”,行为有标准;轮流推荐行为规范示范员,既示范又做同学们的行为规范监督员,规范、引导学生们的行为,做到“会怎么做”。

4.生态化绿色教育有力促进教育教学文化与学校发展。

“让每个孩子都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坐冷板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习与生活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体验”是我校生态化绿色教育的追求,教育实践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它融于课堂教学文化之中,形成了“绿色课堂”教学文化。教师从关怀生命的高度出发,以教育生态化为着力点,优化教学组织与方式,使每一个孩子从学校教育文化的高度培养良好的心态与学习品质,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无阻碍的发展,呈现“知智”交融、“知情”相通、“知识”共荣新局面,为每一个学生生命全面、和谐、无阻碍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阶段——将政府、学术和学校资源有机整合,是学校文化驱动模式构建的保证

办学理念是校长办学实践的内在动力,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旗帜,它对学校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的形成起着航标的作用。只有在正确而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学校才能在自己独特的办学育人实践中求得自身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策略和办学行为,进而促使每个孩子全面的健康快乐成长,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几年来的三方协作同盟为学校提供经济资本、政治资本、人力资本的支持,对学校形成财力推动、智力推动和信息推动的合力,是学校发展和校长学习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保障。

打造校长管理学校的专业水平 第12篇

制订发展规划

校长可以在全面认真地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初步拟定符合学校特点的发展规划,作为校长管理学校的施工蓝图。对于刚刚从副职岗位升迁正职岗位的校长,专业发展规划尤其重要。办学不是短期行为,一所学校的兴盛往往要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搞教育,校长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高瞻远瞩,既要注重历史传承,顾及眼前利益,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发展规划可详可略,应该包括管理目标、发展策略、管理措施及保障条件等要素,校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管理规划。发展规划要远近结合。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校风校貌建设,还是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特色建设,都必须有近期和远期打算,制定出具体而又实际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带领师生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立足行动研究

无论是学校教学研究,还是德育课题研究,还是综合管理研讨,校长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应用研究,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服务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来之于实际的问题,往往是真实真切的问题。校长要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学会将实际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专题,并将各类专题形成系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逐个思考和研究,要和一线教师共同研讨,要和行政人员专题研究,切忌闭门造车、孤军奋战式的研究方式。只有擦亮眼睛、捕捉问题、思索研究,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只有经过校长深入思考和反复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思想、观点、方法和策略,才能有效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转化为校长稳定而持久的专业素养。实践证明,校长只有立足行动研究,带头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探索、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面对实际的管理问题观照教育理论,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这样才能走出管理工作的高原区域。

拓展交流平台

交流对话是校长管理水平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管理层次上,校长要落实三个“建立”。校长要与一线教师建立交流平台,诸如课题研究、学术沙龙、经验交流等,从而与一线教师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取长补短,了解信息,思考对话。校长要与管理专家建立稳固的学术关系,搭建交流平台,与专家对话,获得专家的智慧。校长要与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加强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和联系。在管理方法上,校长要在把握集中的同时强调民主。校长要努力拓宽民主渠道,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学校重大问题、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的实施决策和人事安排等,要坚持倾听学校领导班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和个人说了算。

积累管理智慧

上一篇:安全防护方案论文下一篇:或有负债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