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关键指标范文

2024-05-29

医疗关键指标范文(精选9篇)

医疗关键指标 第1篇

医疗器械 (包括医疗设备、医用耗材) 作为体现医疗先进技术的载体和医院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 代表着医疗技术演进和现代人文理念, 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器械管理要体现标准化、信息化和精细化, 其核心是支撑管理的体系建设, 涉及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岗位体系、绩效体系、标准体系, 其中标准体系的指标研究为本文的重点。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应围绕质量安全, 做好管理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 因地制宜, 着力构建医疗器械分级管理指标, 将器械质量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实现器械管理向精细融合转化[1]。

1 建立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和业务流程管理体系

医疗器械安全、质量属于人因可靠性工程范畴, 涉及到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和业务流程管理3个体系, 不断提高医疗器械运营绩效。

1.1 质量体系

1.1.1 抓好“两个准入”, 确保基础质量

建立医、护、技、工、物等各类操作人员准入制度, 确保大型设备、特种设备操作上岗合格率100%, 专科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合格率90%以上, 器械管理人员临床工程师认证通过率100%。建立医疗器械准入制度, 包括归口管理、资产管理、资质管理、评估反馈、条码标志管理、实时状态监控, 确保医疗器械合格率100%。

1.1.2 抓好临床使用质量管理

将器械管理量化评价指标纳入各部、科室日常工作常规和医疗数质量指标考核范畴。重点考核临床器械“用前、用中、用后”的规范化使用、维护和培训工作, 提高医疗器械临床应用水平和安全质量, 降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

1.1.3 抓好器械保障质量管理

建立设备维保论证、监管制度;医用耗材、医疗气体供应与安全值班、维护制度;设备周期质检与预防性维护监督制度;建立紧急故障设备调配制度;落实奖惩措施, 控制维修费用比在2%~5%, 抑制维修费用的不合理或过快增长。

1.2 安全体系

1.2.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采取技术手段, 在楼宇建设和设备安装前, 对其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控制, 消除安全隐患, 提高人机系统可靠性。

1.2.2 建立多专业联合查房监管机制

开展重点设备、重点设施和重要部门的安全查房和定期巡检工作。主要包括: (1) 重点部门———手术室、层流病房、ICU、血液辐照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的安全;加大手术耗材电子化扫描出入库覆盖率, 杜绝术者私自滥用手术耗材;完善植入耗材、手术器械标志与可追溯性记录。 (2) 重点设施———液氧站、空压站、负压站、麻醉气体中心、高压氧中心日检查、24 h巡查工作的落实到位, 确保“五气”安全。 (3) 重点设备———辐射装置、放射源, 实现辐射安全受控率97%以上。实现大型设备安装调试日报、故障停机时间日报、维修零配件更换日报、保健设备维护日报。

1.3 流程体系

1.3.1 耗材物流监管流程

遵循“目录管理、保障及时、安全可靠、全程监管”的原则, 重点查处: (1) 未按权限报批引进医用耗材; (2) 采购、验收部门把关不严, 致使假冒伪劣产品流入临床; (3) 采购、供应不及时, 造成不良后果; (4) 漏计、错计、少用多计、代用收费; (5) 向军队患者违规推荐目录外高值医用耗材; (6) 造成库存医用耗材过量、失效、积压、损坏。

1.3.2 设备使用监管流程

遵循“合理配置、规范购置、安全使用、注重效益”的原则, 重点监管: (1) 擅自购置医疗设备; (2) 擅自出售、挪用医疗设备; (3) 违反“两个准入”, 擅自启动不符合要求的医疗设备; (4) 使用检测结果不合格的医疗设备; (5) 故意隐瞒医疗设备管理和质量问题, 造成医疗事故的。

1.3.3 设备维保监管流程

遵循“高效低耗、安全可靠、服务临床”的原则, 重点监管: (1) 特殊保健任务设备预防性保障记录; (2) 维修工程师保障覆盖率; (3) 科室设备报修完成率、日常巡检、预防性维护、质量检测情况; (4) 违规选择第三方设备维修服务提供商; (5) 设备零配件网络化报修率; (6) 委托第三方维修设备后未经质量安全检测; (7) 泄漏维修设备存储的患者信息。

2 构建医疗器械分级管理指标

医疗器械分级管理指标应与医院医疗指标密切相关, 时刻体现医疗安全, 而且应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密切相关, 实现数据挖掘真实、可靠, 这样才能使得管理指标有说服力。

2.1 耗材收费比

耗材收费比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先完成在用收费耗材的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百分比, 显示控制耗材成本增长的成效。统计近3 a数据, 以科室成本中心为单元, 分析收费耗材费用占科室收入的比例, 然后确定出各科室的目标值。根据运行情况, 今后将该项指标扩展到无法直接收费而由医疗项目收费的耗材等。

2.2 大型医疗设备开机率

大型医疗设备开机率应保持在98%以上。实时监控每台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 充分盘活医疗设备资产, 提高医疗设备收益率。通过自动读取磁共振、CT等大型设备的开机信息, 实现实时记录设备停机、开机自检状态等预防性维护信息的保存分析, 提前预见设备故障, 减少突发故障, 延长设备正常使用时间[2]。

2.3 设备质检覆盖率

设备质检覆盖率应保持在85%以上。其中, 军队强检设备质检覆盖率为100%。反映计量、质控落实情况, 提高器械临床准入质量。由医工部门确定设备质控周期, 并录入信息系统, 相关人员应及时维护设备检定状态, 通过系统, 保证设备质量安全检测定期完成。

2.4 设备收益率指标

以经济效益为主的设备单机收益率保持在20%以上, 其他指标包括大型设备成本年回收率、大型设备单机核算覆盖率、设备折旧等。其中, 需考虑设备水、电等分摊成本及维护、零配件等成本。

2.5 设备台账准确率

设备台账准确率争取达到100%。通过定期核查计划, 确保账实相符, 精确设备台账信息, 为设备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2.6 耗材电子化扫描出入库覆盖率

植入性高值耗材覆盖率应争取达到100%, 以满足科室耗材用量、各品规耗材用量、单病种个人耗材用量等指标精确统计需要。

2.7 设备辐射安全受控率

设备辐射安全受控率争取达到100%。公布每季度设备辐射安全检查结果, 核医学校准、诊疗源、血液辐照源、回旋辐射装置等应保证辐射人员体检、培训率100%。

2.8 器械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

器械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保持60%以上。器械管理部门确定重点监测不良事件目标, 包括人工髋关节、静脉留置针、呼吸机、高频电刀、降温毯、胰岛素泵、宫内节育器、接骨板、角膜接触镜等, 利用信息平台和奖励机制鼓励上报。

3 集成医疗指标管理

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疗安全, 支撑医疗安全的管理指标 (以下简称医疗指标) 有很多, 如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收益率、手术量、门诊量等[3], 这些都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内容。器械管理人员, 应认真分析器械管理指标对上述医疗指标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能将自身器械管理指标集成到医疗指标中, 并能分析对医疗指标的“蝴蝶效应”, 将大大提升器械管理的效能, 并保证管理目标不会偏移。以下以具体实例说明。

3.1 设备收益率

某院某月放射治疗科平均收益率由60%下降到40%, 分析设备年化折旧计提成本, 发现增加了1.6%。检查科室1亿元总值的设备台账, 此月刚好为科室新购1台设备的折旧起始月, 如果将该设备以后各月收益率汇成曲线, 可能与科室平均收益率曲线相关程度较高, 因为科室的收益变化主要来源为该设备, 这时候就会凸现出设备价值和管理价值。

3.2 设备开机率

某院骨科某月平均住院日增加了1 d, 意味着床位周转次数下降9%, 全年收容患者数量降低近10%, 可以计算出科室直接损失。如果仔细分析, 发现骨科放射检查设备开机率同比降低10%, 原因是设备、零配件故障等问题, 导致患者检查周期延长近1~3 d, 则可以基本判定设备开机率对科室“术前平均住院日”产生了直接影响, 进而导致平均住院日的延长。

上述实例只列举了短期、简单的设备条件因素分析方法, 依靠的是医院强大的信息平台。实际分析中还会有许多复杂的条件, 建议用流程图形式列举出影响某项医疗指标的可能条件, 有助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最终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管理, 最大限度提高收益率, 体现医疗指标的分析价值。

4 结语

围绕“质量安全”的医疗器械管理体系建设应摆在医院管理、运营、发展的重要位置。器械管理者应勤于思考, 稳抓关键指标, 时刻关注管理指标, 才能综合考量并发挥器械本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研效益、教学效益、保健效益等, 保证医院收益最大化, 体现器械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摘要:简要介绍了医疗器械在医院中的重要性, 阐述了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和业务流程管理3个体系建设的必要环节, 分析了依托信息平台的医疗器械管理指标, 指出了纳入医疗指标管理、最大程度体现医疗安全的医疗器械管理指标的重要性。

关键词:医疗器械管理,信息平台,关键指标

参考文献

[1]汤黎明, 吴敏.医学工程科如何做好等级医院评审准备[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12) :92-93.

[2]段磊, 刘秀玲, 王佳频, 等.医院设备管理指标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8) :389-390.

渠道健康的关键指标 第2篇

渠道运营关键指标

一、渠道数量:绝对数量(批发商数量与零售商数量)、新增数量、重点经销商覆盖率、重点市场覆盖率

1. 绝对数量、新增数量:反应企业现有渠道数量对企业目标与产品流通的匹配与适应性,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渠道增长的幅度。

2. 重点经销商覆盖率:反应企业现有客户质量(有多少是行业的具实力经销商)

3. 重点市场覆盖率:包括重点区域市场与重点专业市场。反应企业渠道是否覆盖到重要的区域市场与专业市场(对于家电与快销品只有重点区域市场概念,无专业市场概念)

二、渠道质量:覆盖网点分销能力、分销效率、第一主推率、客户流失率

1. 覆盖网点分销能力:本品牌覆盖网点的销售量占本地商家总销售量的比例。这个数据在一些成熟的行业如家电行业是可以获取的,但在建材行业获取的难度较大。

2. 分销效率:厂家实际出货量/经销商的批零总量*100%。分销效率可以知道经销商是否主推或主营厂家品牌

3. 第一主推率:此指标目的同上。

4. 客户流失率:客户流失数量/全部客户数量。通过客户流失率分析可知企业渠道的稳定性

批发商运营能力分析

1. 销售总额完成率:全年实际销售/年销售任务*100%;是营销人员最喜欢关注的指标,但也往往是营销人员只会关注的指标。

2. 单品完成率:单品全年实际销售/单品年销售任务*100%。对于企业的主推产品,设定单品完成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渠道年批发运营成本:渠道的批发运营指标可以较多,但关键的就三项:年用于批发的仓储成本+年配送成本+人员成本

4. 批发毛利率:批发毛利/批发总额;也就是批发商的批发利润;批发利润一般都会被厂家限制,

在批发代理协议中进行明确。

5. 净利润=批发总收入*批发毛利率――渠道运营成本。反应经销商的营利能力。可以以月为单位或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

6. 净利率=净利润/批发总收入*100%

7. 库存周转率:2*月度累计进货额÷(月初库存+月未库存);库存周转率反应批发商的产品流通速度。判断经销商的营利能力两个关键指标是净利润率与库存周转率

零售商运营能力分析

1. 月零售额:反应零售商月度零售能力

2. 零售毛利率=零售利润÷零售额;反应某一品类零售利润空间

3. 单品毛利率=单品零售利润÷单品零售价;反应某一产品型号的毛利润空间

4. 面积占比=某品牌经营面积÷经销商总经营面积;反应客户在终端主推某品牌的决心与重视程度

5. 净利率=(毛利-月固定成本)÷营业总额;一般以月为单位或以年为单位计算

6. 每平方产出=平均月度营业额÷终端店面面积;可以反应终端面积与营业额的对比关系,以期寻找最佳经营面积(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

7. 投入产出比:自该店装修完毕开始运营,该店平均月进货额÷单月分摊装修费(投入产出的计算要素可能较多,不同的企业设计的要素不一样,这要看企业基于何种目的)

8. 库存周转率:2*月度累计进货额÷(月初库存+月未库存);库存周转率反应零售商的产品流通速度。判断零售商的营利能力两个关键指标净利润率与库存周转率

医疗关键指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医疗质量指标数据采集于某三甲医院出院病案首页系统、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等。专家现场评价分数由临床医疗、医疗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护理管理专家提供。

1.2 研究方法

(1)将临床科室按照是否进行手术分为两大类,非手术科室使用住院患者死亡率(%)等7个指标进行评价,手术科室增加非计划再手术率(%)、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用共9个指标进行评价[1]。指标综合评价过程中,首先计算各科室医疗质量指标2013年与2012年的比值,然后根据比值进行编秩,最后计算加权RSR(Rank-sum ratio),对各科室医疗质量改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2)在验证指标体系可靠性的过程中,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两种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若检验P<0.05则认为两种评价排名结果相似。

2 结果

2.1 运用医疗质量关键指标体系评价非手术科室质量改进

综合比较10个非手术科室2013年医疗质量改进情况,如表1所示,H科作为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凭借其在死亡率、感染率、跌倒与压疮发生率等方面优秀的改进表现,综合评价排在全部科室之首,B、F两个科室在综合评价中排第2、3位,其中B科室死亡率明显降低,且由于死亡率权重较大,加权编秩排名靠前,F科室2013年在降低患者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与跌倒、坠床发生率方面有突出的改进效果。而排名靠后的科室,如D、I科室,超过一半的质量指标2013年的表现劣于2012年,提示临床科室应在这些方面分析原因,提高医疗质量。

2.2 运用医疗质量关键指标体系评价手术科室质量改进

手术科室由于涉及麻醉、手术等高风险项目的实施,医疗质量的保障也更加重要,在医疗质量的评价中,特别关注了非计划再手术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表2所示,M科室2013年医疗质量改进效果最为明显,在死亡率、非计划再手术、手术并发症以及患者压疮发生率等方面较2012年有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加权秩均排名较前,而L科也在2013年将非计划再手术、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压疮发生率降低到0,同时保持了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012年来0发生的成绩。排名最后的Z科室除“非计划再手术率”与2012年持平外,各项医疗质量指标均出现明显的滑坡,加权秩均排名靠后。

2.3 医疗质量关键指标可靠性分析

医院于2012、2013两年间均组织了主治医师查房活动,该活动以各临床科室主治医生住院期间管理的病例为个案追踪线索,邀请数位临床科室医疗专家,以及医疗、护理、院感等医院质量管理方面专家,共同对该科室医疗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临床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全过程是否得当,是否符合诊疗指南、操作规范、临床路径等,对常见并发症是否有预案,检查、药物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与科室质量改进计划,遵守医疗核心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等。该评价基本能够视为同行内部对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的全面评定。如表3、表4所示,由于两次专家评分项目略有不同,分数无法直接比较,故采用两次专家排名的差值作为临床科室质量改进的评价指标,与使用医疗质量关键指标所得的改进排名进行比较,非手术科室两种排名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817(P<0.01),手术科室两种排名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889(P<0.01)。由此可以得出,使用医疗质量关键指标体系对于临床科室的质量评价与同行专家的评价基本一致。

3 讨论

3.1 专家评价与关键指标评价差别的来源

专家对于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改进的评价,与运用指标体系对改进效果评价的区别,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专家评价结果的计算方式导致,将专家的评分转换为排名的过程中,损失了科室间差距的信息,进而在两个年度的排名比较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另一方面则是专家的主观评价与医疗质量指标客观衡量上的区别。然而由于本研究前尚未有公认的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能够适用于不同临床科室间的客观比较,故只能选择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得到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改进排名的标准,再用本研究的指标体系与其进行比较。

3.2 关键指标体系可靠性分析

两种排名方式,结果差异较大的非手术科室有H科与J科、手术科室有U科与L科。其中H科与L科在专家评价结果中,两年排名无变化,H科连续两年居于非手术科室第1位,L科连续两年位于手术科室第8位,而指标体系排名的结果均认为两个科室在医疗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进效果,推测H科由于已经位居第1,即使质量确实仍持续改进,专家排名中也无法体现;而J科与U科均属于专家评价2013年明显优于201年的情况,指标体系对于医疗质量的评价结果中虽然认同这两个科室的质量提升,但并未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2012年专家现场评价时,该科室主治医师发挥失常导致排名过低。

3.3 医疗质量关键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KPI关键指标考核制度 第4篇

绩效考核制度

一、绩效考核的目的: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上级能够对部下具有的担当职务的能力以及能力的发挥程度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评价,进而做到人尽其才,客观合理地安置组织成员,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亦是对员工职务的调整、薪酬福利、培训及奖金核定的重要依据,明确员工的导向,保障组织有效运行,给予员工与其贡献相应的激励。

二、考核范围:各部门员工;

三、考核原则:

3.1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考核制度规定的内容、程序与方法为准;3.2 考核力求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来进行。

四、考核公式及其换算比例:

4.1 绩效考核计算公式=KPI绩效(50%)+日常360度考核(50%)4.2 绩效换算比例:KPI绩效总计100分占50%;日常360度考核总计100分占50%;

五、绩效考核相关名词解释:

5.1 绩效考核:为了实现第一条规定的目的,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对员工品性、业绩、能力和努力程度进行有组织的观察、分析和评价。

5.2 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即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

5.3 日常360度考核:是一种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考评信息,从多角度对员工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并提供反馈的方法,考评不仅有上级主管,还包括其他与被考评密切接触的人员。

/ 4

Key Performance Index(HRM-CL)

5.4 个人行为鉴定:是指被考核者,在日常工作中,违反公司相关考勤、培训、工作流程等规章制度而被处罚分数或者有建议性提议、突出性表现而被奖励行为的结果。

六、绩效考核指标及细则

KPI绩效根据部门工作性质和内容制订,每个被考核人有10项考核内容,总分为100分,根据工作权重分别计分。占绩效考核总分的比例为50%。

6.1主管级以下人员,在日常360度考核中分数,为部门管理类人员的平均分。

6.2个人行为鉴定考核

6.2.1个人行为鉴定考核总分为100分; 6.2.2迟到、早退一次每次扣除2分; 6.2.3旷工半天每次扣除5分依次类推;

6.2.4忘记打卡每月3次以上(含)每次扣除0.5分; 6.2.5每月请事假1天以上(不含)每天扣除1分依次类推; 6.2.6警告、记小过、记大过、每次分别扣除5分、10分、20分; 6.2.7嘉奖、记小功、记大功、每次分别奖励10分、20分、40分; 6.2.8提出合理化建议且被公司采纳并经实践证明确实有益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6.2.9无故不参加公司举行的会议、活动、培训者一次扣除5分依次类推。

七、考核时间:

7.1 月度考核:次月的第1个星期考核上个月的绩效,7个工作日内结束;绩效考核工资以季度形式发放。

7.2 考核:在次年1月的第2个星期考核,7个工作日内结束。

八、考核等级/比例:

8.1个人绩效工资比例:占个人总工资结构的20%;8.2个人绩效工资给付比例:

按照当月考核结果百分比分值与绩效工资相乘,最终结果为个人月绩效工资。

/ 4

Key Performance Index(HRM-CL)

8.3 个人绩效考核等级标准:

九、考核规定及薪资提升标准:

9.1 考核是调整员工下工资水平,颁发年终奖金的依据

9.2 生产直接人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规定调整。

十、考核纪律:

10.1 上级考核必须公正、公平、认真、负责,上级领导不负责或不负责或不公正者,一经发现将给予降职、扣除当月绩效奖或扣分处理;

10.2 各部门负责人要认真组织,慎重打分,凡在考核中消极应付,将给予扣分甚至扣除全月绩效和岗位津贴;

10.3 考核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

10.4 弄虚作假者,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绩效一律按总分的50%记分。

十一、考核仲裁:

11.1 为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持续改善考核方法,特成立考核小组,人员为各部门权责负责人,组长为人力资源部经理;

11.2考核小组负责处理以下事务; A、对考评人的监督约束 B、考核投诉的处理;C、讨论并通过各部门设定的绩效考核指标;D、每半年检讨考核制度,视情况修订考核制度及指标。

11.3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持有异议时,可在绩效面谈结束之后的三天内向考核小组提出仲裁,逾期不予受理;

11.4考核小组接到被考核人的仲裁申请后,在考核面谈的第5天组织考核仲裁,仲裁结果为终审。

十二、绩效面谈

/ 4

Key Performance Index(HRM-CL)

12.1绩效面谈是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各部门主管权责主管必须在考核结束后一星期内安排绩效面谈,办公室职员的上司安排单独绩效面谈,普通员工可以“考核总结会议”的方式进行,但对于最优秀员工与最差员工,应予以单独面谈,并在考核结束后的10内将面谈记录原件交到人力资源部,部门留存复印件;

12.2绩效面谈的内容详见考核表背面的《绩效面谈表》,面谈记录的内容将作为员工下一步绩效改进的目标,培训安排的参考;

十三、本办法执行初期每半年检视讨论一次,以后视实际执行需要修订,考核小组总结讨论后交人力资源部负责修订,呈报总经理审核后批准执行。

十四、本办法的解释权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十五、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医疗关键指标 第5篇

一、实施“关键指标”考核的背景

本文所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针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基于2009年10月1日起, 全国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开始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改革, 财政补偿机制逐步到位, 政府出台绩效考核方案, 卫生行政等部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初期认为指标越全越好、考核越细越实, 眉毛胡子一把抓, 设置上百个考核项目、上千个得分点, 大多为繁琐细碎的定性指标, 其复杂性导致考核的随意性、失真性。2010年1至6月的半年绩效考核结果, 全市23个基层机构得分没有可比性, “板凳桌子一样高”, 绩效考核失去了准确性、有效性和导向性。为此, 我们卫生行政部门联合人社、财政、物价等部门开展调查研究,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提出“关键指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关键指标”主要内容与实施方法

“关键指标”是相对于“一般指标”提出的, 整体绩效考核实行百分制, 一般指标占30%, 关键指标占70%, 其中关键指标为定量考核,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 绩效考核关键指标体系由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运营效率、社会评价4个维度组成。围绕这4个维度, 设置23个关键指标 (见表1) 。

(1) 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突出健康教育, 从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以及电子健康档建成情况来考量, 比较直接客观、简单可行, 根据电子健康档案随机抽查某个社区或村组一定数量 (20户以上) 的居民家庭, 按照公民健康素养要求, 以及每一户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设计一套通俗易懂的调查题挨户调查, 即使不识字的群众, 通过回答“错”或“对”来判断, 也能掌握其真实情况, 但要注意抽查对象年龄层次相对一致。儿童、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是妇幼保健工作水平优劣的综合指标, 目前实现了微机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 以及肺结核的规范管理在农村、社区显得特别重要, 通过新农合比结报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剖宫产率是一个适度性指标, 卫生行政部门依规设定, 例如2012年我市规定剖宫产率小于35%, 每高一个百分点扣0.5分。

(2) 基本医疗方面。除门急诊输液率, 药占比是控制性指标外, 其余都是发展性指标。强调打牢基础, 从处方及门诊和住院病历书写规范做起, 提高医疗质量, 抓好医、护、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训考核, 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考各科卫技人员, 得出合格率;针对实施基药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高”现象普遍, 即抗生素使用率高、门诊输液率高, 通过量化考核, 引导医生更新观念, 增强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适度性, 逐步根治“两高”痼疾;把中药饮片使用率纳入考核, 一方面缘于我市中医工作基础好, 社会群众信任中医, 习惯看中医、吃中药, 有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引导基层多用中药饮片, 增加合理收入, 降低药医费用。

(3) 运营效率方面。把每医生日均门急诊人次、每职工日均住院床日纳入核心指标, 对调动基层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并且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应赋予这两项指标较高权重, 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抬头;考核人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是避免可能出现的过度医疗情况;由于门诊费用中包含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对社会百姓的影响比单纯的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大。对门诊费用的控制, 能更好地体现对百姓的可及性, 因而作为关键指标赋予的分值比次均住院费用分值高。控制公用经费支出是基层单位降耗增效、提高效益的关键, 本指标是控制性指标;财政投入产出比是一个发展性指标, 考核评价的方法不是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的盈利能力或盈利的角度来进行指标的设计 (实际指人力资本、固定资本利用效率) , 因而其中的指标涉及项目的内容不应简单地从传统意义上的该项目的内涵理解, 应从适应基层单位的评价考核的角度来理解。

(4) 在社会评价方面, 除医疗纠纷发生率是控制性指标外, 其余都为发展性指标, 且要委托第三方根据各基层单位的医疗服务量、辖区服务人口确定调查比例。患者满意度分值最高;医疗纠纷发生率, 考核指标是根据各单位过去3年医疗纠纷发生的平均值设定的, 这就要求基层单位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下功夫。

一般指标为定性考核, 主要指基础性、综合性工作, 反映基层单位的运营和绩效考核中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 它是关键指标的补充和结果的体现。充分考虑基层单位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所包含的服务内容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 在一般指标中占50%的权重, 从而调动基层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公共卫生服务与基层党建工作都按具体考核细则集中组织实施。其他一般指标考核采取减分制, 如出现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性任务执行不力, 乱收费、不良执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 减去相应的分数, 如发生安全生产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医疗事故、群体违纪违法案件的将一票否决, 该单位的绩效考核评定为不合格。

三、开展“关键指标”考核的成效

如果把关键指标比做基层单位绩效考核的“定海神针”似乎有点过, 但作为“航标灯”恰如其分。自这项考核实施以来, 各基层单位瞄准航标, 突出重点, 狠抓关键, 统筹发展, 成效日益凸显。

(1) 把握好目标与结果的关系, 积极性更高。关键指标考核的4个维度、10项目标、23项定量指标, 加上一般指标5个方面的定性内容, 明确了评价绩效优劣的标准, 为基层各单位树立了管理和发展的公益性目标方向, 初步实现三个提高 (基本医疗门诊工作量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高, 整体运营效率提高) , 三个降低 (医药费用降低、抗生素使用率降低、输液率降低) , 三个满意 (居民群众基本满意、单位职工基本满意、政府部门基本满意) 。根据考核得分的高低分为3个等级, 90分以上为优秀, 80至89分为合格, 79分以下为不合格。2012年全市23个基层单位绩效考核结果:优秀等级的7个, 不合格的3个, 其余的合格。考核体现出差异性, 调动了积极性, 考核结果与基层管理者奖惩挂钩, 将考核单位与评价院长 (主任) 相融合, 作为基层负责同志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绩效工资发放等重要依据。各基层单位将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科 (组) 室、具体人, 使每个科组、每个人与单位管理目标相一致、相协调, 通过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用更为清晰、更为具体的目标管理, 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2012年全市基层单位每医生日均门急诊人次与上年比较, 平均增加了2.7人次, 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2) 摆正好定量与定性的关系, 操作性更强。在制定考核指标时, 力求做到对每项工作都用量的规定来要求, 做到量化最大化, 对于难以直接量化的工作, 如行风建设、服务规范执行情况等较为抽象的工作, 则从其工作措施和所要达到的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细化, 尽可能使考核内容直观地说明和反映某项工作定性的要求, 既便于考核操作, 又能夯实工作责任。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面广量大的工作, 尽可能应用平时的单向考核结果, 借助信息系统采集数据, 减少主观评分因素。市医改办就关键指标考核的操作性、准确性、有效性三个方面设置问卷调查, 由基层单位112名院长助理以上的人员参加, 综合评价结果:表示比较满意的占到77%, 基本满意的占19%, 不满意的4%。

(3) 处理好重点与一般关系, 导向性更明。目前基层单位同时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重任, 在遴选确定关键指标时, 如何明确重点、合理设置权重, 对于实现基层综合改革的初衷, 即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我们在绩效考核中, 把公共卫生服务设置55%的权重, 仅关键指标就达40分。基层单位管理者普遍感觉到压力, 相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卫生服务上, 推动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均衡发展。2012年在省、扬州市组织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抽查考核中, 我市以乡镇 (社区) 为单位, 凭合格的成绩单拿到全额资金补助。

四、开展“关键指标”考核的体会与思考

探索基层单位“关键指标”考核旨在建立科学的绩效目标导向机制, 引导基层单位充分履行职能, 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协调发展,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如果将此仅作为资金拨付的依据就偏离了初衷。

(1) 考核权重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基层单位的实情, 确定较为合理的关键指标考核维度权重。毋庸讳言, 现阶段基层单位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仍然突出, 随着职能明晰, 强化以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的预防保健指标权重, 加大以考核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内涵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点医疗服务权重指标, 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实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同质化、均等化。

(2) 考核指标力求动态优化。按年度修正考核标准, 主要依据当年的工作重点, 结合上年基层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 调整关键指标、考核权重、积分办法等, 努力把握好显绩与隐绩、定性与定量、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之间关系。要突出导向性, 适时纠偏, 防止一种现象掩盖另一种现象。当前部分基层单位片面强调公共卫生服务, 即使执业范围内有能力诊治的疾病, 也一推了之, 出现新的看病难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把提升服务能力纳入关键指标考核。要富有激励性, 可探索增设创新项目或特色奖项, 或在考核中对创新特色工作及荣誉表彰设置加分项目, 为基层单位预留创新空间。要注重操作性, 考核指标不求大而全, 去粗存精, 简明扼要, 看得见、摸得着, 以增强考核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3) 考核过程力求公平公正。从关键指标的制定、执行到考核全过程要公平公正, 防止凭个人好恶, 带着个人偏见, 存在私心杂念,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 类似于患者满意度、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满意度等指标的考核, 应该逐步由独立第三方来调查, 这样能够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 避免影响公信力因素的干扰。

(4) 考核信息力求透明公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 本身是离不开社会的, 考核评价结果更是最终要交给社会的, 所以管理部门不能关起门来考核, 有条件的可聘请当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村 (居) 委会相关人员参与考核, 充分听取社会意见, 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从而使基层单位目标任务考核及经费补助具有操作性、更透明。

摘要:本文根据政府有关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需要, 提出若干关键指标, 并通过初步实践论证此“关键指标”考核体系在调动积极性、体现有效性、突出导向性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这一探索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方案。

医疗关键指标 第6篇

关键词:关键绩效指标,医疗服务指标体系,量化考核

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是指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后所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 是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KPI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 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 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管理过程和活动, 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使企业取得高效益[1]。

医院KPI体系是根据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院功能定位的要求, 结合医院总体发展目标, 从最高目标向下层层分解, 建立适用于科室、医疗组、个人的指标考核体系。医院KPI指标考核体系适用于各个层面的考核, 相比原先只有科室层面的较为笼统的考核体系, 医院KPI考核体系以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不同级别为切入点, 从多个维度进行考核, 使考核更具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可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推优选优等工作的最主要评判依据。我院KPI指标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医疗KPI、科研KPI、教育KPI、精神文明KPI等, 本文将主要介绍医院KPI考核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医疗KPI考核。

1 我院医疗KPI考核体系

医疗KPI考核体系的建立主要分为3大部分, 考核维度的确定、医疗KPI统计指标的确定和医疗KPI统计指标值的确定。医疗KPI统计指标是根据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医院存在的问题和管理者特别关注的内容, 通过根因分析法寻找关键点而制订的统计指标;医疗KPI统计指标值是根据医院工作预算目标值, 由上而下层层分解后最终确定的统计指标值。

1.1 医疗KPI考核维度

医疗KPI考核体系可以从多个层面, 以不同级别、不同岗位进行KPI考核, 具体划分见图1。

1.2 我院现行的医疗KPI统计指标

我院现行的医疗KPI统计指标主要包括:医疗工作时间效率指标、医疗服务量指标、医疗质量指标、医疗安全指标、医疗辐射面指标、依法依规执业6大类统计指标, 并根据不同的考核层面和考核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细分KPI统计指标。

1.3 我院医疗KPI指标体系的建立

1.3.1 我院医疗KPI统计指标的确立

在确立医疗KPI统计指标时要遵循SMART原则, 即Specific (具体的) 、Measureable (可度量的) 、Attainable (可实现的) 、Realistic (现实的) 、Time bound (有时效性的) 。KPI指标是具体的, 即指标要聚焦特定的工作指标, 不能笼统,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侧重点改变;KPI指标还要是可度量、可量化的;KPI指标应是可以实现的, 其指标值不宜过高, 也不宜过低, 是在合理区间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KPI指标是现实的, 其指标结果是符合实际的, 且可以证明和观察的;KPI指标是有时效性的, 需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 即要注重效率[2]。

我院遵循SMART原则, 根据医院发展方向、管理者特别关注的内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顽疾, 通过运用根因分析法层层分析、筛选指标, 从而制订了一批关键核心医疗统计指标, 见图2。

我院在关注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手术人数等服务量指标的同时, 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医疗质量指标包括有外科Ⅲ级Ⅳ级手术率、疑难危重病收治率、甲级病案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不合格处方例数、临床路径相关指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发生例数、专业质控排名等;安全类指标包括:医疗事故与赔偿例数、非无理医疗投诉例数。医疗工作时间效率指标包括:门诊工作时间、病房工作时间、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术前待床日;依法依规执业指标包括:核心制度督查情况、越权医疗活动督查情况、依法执业督查;医疗辐射面指标包括:受邀三级甲等医院会诊次数、患者就医半径。针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特在医疗质量指标中增加了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以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我院在关注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手术人数等服务量指标的同时, 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医疗质量指标包括有外科Ⅲ级Ⅳ级手术率、疑难危重病收治率、甲级病案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不合格处方例数、临床路径相关指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发生例数、专业质控排名等;安全类指标包括:医疗事故与赔偿例数、非无理医疗投诉例数。医疗工作时间效率指标包括:门诊工作时间、病房工作时间、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术前待床日;依法依规执业指标包括:核心制度督查情况、越权医疗活动督查情况、依法执业督查;医疗辐射面指标包括:受邀三级甲等医院会诊次数、患者就医半径。针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特在医疗质量指标中增加了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以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3.2 我院医疗KPI统计指标值的确立原则

医疗KPI统计指标值的制订其实质是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指标要求, 以及医院预计预算目标值, 由上而下在不同层面分解指标, 最终得到的指标值。在具体的指标值制订过程中, 除了医疗事故与赔偿指标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要求全院外, 其他指标值制订时一定要遵循可实现性原则 (Attainable) , 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制订符合客观事实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指标值, 并且要兼顾学科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 切忌盲目一刀切。

在制订不同维度的统计指标值时, 应根据每个维度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统计指标值。在制订科室层面的统计指标值时, 应考虑到科室发展的方向, 并可以以适当的统计指标值作为切入点, 引导科室制订的指标值趋向于管理者的要求, 同时还需兼顾科室的人员配置情况、床位配置情况, 即应从宏观的角度统筹制订统计指标值。在制订医疗组统计指标值、个人统计指标值时可根据各医疗组和个人的专业特色、资源配置差异等合理分解科室统计指标。

2 我院医疗KPI统计指标量化考核

医疗在KPI统计指标量化考核中首先要确立KPI统计指标的考核权重, 随后再开始量化考核。

2.1 医疗KPI统计指标考核权重的确定

我院医疗KPI考核体系中的各项统计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全等价的, 需要对每个统计指标制订相应的权重系数。我院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制订统计指标权重, 见表1[3]。

2.2 医疗KPI统计指标量化考核过程

2.2.1 考核数据采集

考核数据的采集一定要确保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我院在KPI统计指标确定后, 明确了各项统计指标的定义、统计口径、数据采集方式和数据采集源。数据采集时使用信息系统进行采集, 采集后统计人员应对数据进行审核, 以保证考核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

2.2.2 医疗KPI考核实现

我院医疗KPI考核是通过医院信息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来实现的。在实行个人KPI考核时, 首先对考核对象进行了分组。为确保考核结果公平、有效, 分组时应以同一科室、同一岗位、同一技术职务制定统一标准。

3 医疗KPI量化考核工作的探究

我院在实行KPI考核后, 医院各项工作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医疗服务量、医疗服务效率均有显著提升, 医疗事故也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看到KPI考核带来效益的同时, 我们也在KPI考核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优化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1 医疗KPI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我院现行的医疗KPI量化考核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层面。由于考核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岗位调整较为频繁, 导致考核难度较大, 在个人年度医疗KPI量化考核中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院现行的个人年度考核是以“年度唯一岗位”的标准进行考核的, 这给一年中既在门诊岗位工作过, 又在病房岗位工作过的医师考核带来了极大问题, 造成考核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医师的实际工作情况, 缺乏客观性、完整性。

在我院现行的医师层面医疗KPI统计指标值是从各医疗组指标中分解而来的, 这就要求要将医疗组人员固化, 只有这样, 才能使考核有意义。但在考核过程中我们发现, 每个医疗组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相对固定, 而住院医师由于其需要轮转, 则无法用已确定的KPI统计指标值进行考核。

上述问题症结在于其考核时间维度上, 其实质都是无法在一个较长的考核周期内用唯一的统计指标和指标值对医师进行完整的工作评价。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可以是设计最小考核时间周期, 并根据岗位安排采取相应的标准和指标值进行考核, 当需要进行较长考核周期时, 可将短周期KPI考核结果运用其求和、求平均值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

3.2 完善我院医疗KPI指标考核体系

KPI指标考核体系是一种系统的、灵活的, 具有客观性与时效性的业绩考核系统, 其统计指标需切中要点, 并要对考核工作具有引领、促进作用。我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年都会对本年度制订的医疗KPI统计指标进行评审, 评审内容包括指标的有效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 并根据评审结果对下一年度的统计指标进行调整或补充, 以此不断完善医疗KPI指标考核体系, 以适应医院健康发展的要求。

医疗KPI指标考核系统作为一种管理工具[4], 其考核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临床工作情况,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 为被考核对象指出工作缺陷, 指明改进方向。同时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医疗KPI指标体系, 并使其不断完善, 也是做好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推优等工作的关键, 是引领医院发展的有力手段, 也是医院实施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顾英伟, 李娟.关键绩效指标 (KPI) 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6) :79-80.

[2]钱高娃.运用KPI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探析[J].前沿, 2008 (5) :88-89.

[3]冯丹, 曹秀堂, 刘丽华.医师绩效管理KPI设计与展现[J].中国医院, 2009, 13 (10) :16-19.

关键绩效指标 (KPI) 初探 第7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 (KPI)

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最重要、最复杂、技术性最强的功能模块之一, 也是判定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效性的重要依据。近年来, 几乎所有管理者都开始在谈论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希望可以通过绩效考核的量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绩效。而KPI (关键业绩指标) 的建立, 使企业的绩效指标的设置与企业战略挂钩, 企业只评价与其战略目标实现关系最密切的少数关键业绩指标, 这是绩效考核历史上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发明。

KPI实施目的是为了持续的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取得高效益而建立一种机制, 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过程中体现企业的战略。KPI的实施不仅是企业对于员工的一个约束工具,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实施其战略。KPI是对组织运作过程中关键成功要素的提炼和归纳。KPI一般具有如下系统性、可控与可管理性、价值牵引和导向性的特征。传统的绩效考核结果往往并不理想, 主要是由于定性多于定量, 打分随意性很大, 不能正确地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丧失了考核本来应该发挥的激励作用。用KPI法把考核因素设置成便于考核并与企业的战略管理联系起来的标准指标, 才能使绩效考核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八原理是KPI的理论基础, 这个经济学原理出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 意思是在一个公司的运行过程中, 部门和员工20%的关键行为完成了80%的工作任务, 而这20%的关键行为成为高绩效的关键。二八原理清楚向大家指出, 绩效考核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关键的过程和结果上, 即关键绩效指标才是考核工作最应该关注的重点。比如一家公司财务部的主要工作内容的是编制公司的财务预算, 监督各项目的财务状况和审计工作等, 相对而言, 员工的沟通能力, 领导才能就不是关键行为, 关键指标就该从关键行为中提取, 这样更能反应出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和质量。

实施KPI考核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 KPI考核首先需通过战略目标的解剖来确定企业各机构和员工个人需要完成的工作。在整理规范公司目前的绩效管理体系, 以及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绩效管理、管理风格等现状梳理好情况后, 再进行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是最行之有效的。了解企业的背景和情况, 有利于找出其目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这是设计出于企业相匹配的、有针对性的绩效管理系统的先决条件。在整理出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后, 根据整体的目标再分解出各个部门科室自己需要完成的目标, 根据部门目标制定出的员工个人目标才是最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此时, 只要每个员工, 每个小环节都能圆满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整个公司的任务就能顺利完成了。第二, 设定KPI考核指标。一般而言, 确定考核指标需要设计问卷调查来了解员工的主要工作和现状, 而问卷的设计可以参考岗位说明书。KPI指标的选择可用鱼骨头法在绩效考核的所有指标中挑选出5-8个最关键最能反应员工主要业绩的评价指标。第三, 关键绩效指标的审核。工作的成果是否是企业需要的、是否可以测量和证明这些关键绩效指标、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个指标的评价能否得到一致的结果、是否80%以上的工作内容都被这些指标所涵盖、是否还有可进步和提升的空间等都是审核关键绩效指标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KPI是一种很有效的设置绩效考核标准的方法,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运用它设计出来的考核指标具体, 可观察, 便于考核, 覆盖了员工的大部分主要工作内容, 最关键的是, KPI与企业战略相联系, 支撑了企业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考核。但实际上有些关键因素毕竟还是无法量化的, 我们应该在考核中以量化考核为主, 辅以定性考核, 让考核方案越来越完善, 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最大限度的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国信.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浅析[J].商场现代化, 2008.1.

[3]钟瑛.基于KPI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初探[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2006.

[4]王书汉.企业绩效考评方法的选择[D].辽宁:鞍山科技大学, 2006.7.

[5]魏钧.提炼有效的岗位绩效指标[J].中国劳动报, 2006.3.

[6]胡佐政.企业绩效管理的KPI方法及其实施[J].工业技术经济, 2003.

医疗安全评价指标评述 第8篇

根据医疗安全的定义, 结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试行) 》中的考核内容要求, 本文从医院诊疗安全和医院管理安全两个角度去评价医疗安全, 具体的指标评述如下:

1 医院诊疗安全[1,2]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特性, 是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优质的医疗服务就是要全面满足患者及其他服务对象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全方位质量要求。没有高的医疗服务质量, 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 因此要保证医疗安全就要有高的医疗质量, 其评价指标如下:

1.1 诊断质量[3]

诊断质量的高低, 是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诊断有门诊诊断、入院初步诊断、会诊后诊断、手术后诊断、出院诊断和尸检诊断等。一般说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临床诊断与尸检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入院三日确诊率、病员入院到确诊的平均时间等可以反映山诊断质量情况。前四个方面指标是反映诊断是否正确, 后两者则是反映诊断是否迅速的问题。至于诊断是否全面, 是指对一个病人全身的主要、次要疾病是否能够全面查出。

1.2 治疗质量[3]

治疗质量的高低, 主要表现在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和安全三个方面。一般地说, 反映治疗质量情况的指标有治愈率、死亡率、同一病例反复住院率、抢救危重病员成功率等。

治愈率的高低是反映治疗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只看医院总的治愈率高低, 往往不易看出治疗质量的真实情况, 这是因为收容对象的情况不同, 对治愈率的高低有很大影响。在实际操作中, 可进行主要疾病的治愈率分析, 而这种治愈率就比总治愈率更容易显示治疗结果的真实情况, 也易于进行医院之间的对比。同一病例反复住院率的高低, 是反映治疗是否有效和彻底的依据之— 。在分析反复住院率时, 必须对每种疾病分别进行, 因为有些疾病目前由于医疗条件限制, 无法控制其反复发作的规律。在分析时, 还要注意两次住院的间隔时间。间隔愈近, 对评定治疗质量意义愈大;间隔愈远, 干扰的因素愈多, 也就不容易说明前次治疗质量是否有问题。

1.3 护理质量[4]

护理质量主要管理内容有基础护理质量、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急救药品器材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无菌物管理、各科室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有: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五种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急救物品准备完好率、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年褥疮发生次数、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陪护率、病区管理合格率、“七室三房”质量达标率。

1.4 病案质量[5]

病案质量是医疗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即病案管理质量控制和病案内容质量控制。前者反映病案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 后者反映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个人素质及医院管理水平。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主要考察病案内容质量。病案是医疗法律文书, 作为证据, 它在法庭上会受到“质证”, 求证其可信度。如果医疗是正确的, 但病案的管理质量或是内容质量存在缺陷, 都将会使医院处于被动的位置, 甚至会导致案件的败诉。

1.5 给病人增加的痛苦和损害[6]

医疗的目的是减少痛苦, 治好疾病。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给病员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害, 显然是医疗质量不高和医疗不安全的表现。如果仅用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来说明这一问题, 还不够全面。因为在医疗过程中有些问题 (如无菌切口感染、术后并发症、院内感染, 输血、输液反应等) 虽然不—定是医疗事故, 但却给病人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 所以也是医疗质量不高的反映。建议采取如下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1) 院内感染率:院内感染率是指医院院内感染发病例数占同期出院病人的比例, 它对医疗安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很大, 也提示了外科手术和护理中的潜在问题。 (2) 医疗事故发生率:用此指标时应注意结合医疗事故的等级 (严重程度) 和责任程度, 不应单看发生的件数, 可以结合严重程度的不同给与不同的权重进行修正。

2 医院管理安全[7]

前文只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医疗安全, 在新形势下, 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体的即整个医院范围内的医疗安全, 不仅包括患者, 还应该包括医务人员以及医院的大环境。尤其是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 促进了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 完善了我国医疗行业的法制建设, 保护了患者和医院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维护了医疗秩序, 保障了医疗安全。

2.1 制度管理[8]

医院应该组织好广大医务人员学习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文件的学习, 增强法规意识, 提高对医疗风险和潜在的医疗事故争议的认识,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同时, 医院应该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及监督制度, 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 切实把医疗安全的责任落到实处。制定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防范预案, 及时报告、分析、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可以通过医务人员医疗安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来评价。

2.2 操作技术管理[9]

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提高操作技能。把好医务人员的准入关, 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上岗;其次应当加强“三基训练”, 加强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同时还要注意搞好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 跟踪掌握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只有切实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水平, 才能防止由于医疗技术因素引起的医疗不安全。可以用基本操作技术合格率来考核, 使用这一指标时可以针对不同的科室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 护理科室可以用基础护理合格率来代替。

2.3 设备管理[10]

良好的设备设施是实现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要建立设备准入制度, 新引进的医疗器械和医疗设备, 要充分进行论证, 保证诊断和治疗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要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定期进行检测, 确保医疗设备的良性运行, 避免因医疗设备问题而引发医疗不安全问题。当前, 医院在大力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同时, 要注意基础、常规医疗设备数质量水平应与大型医疗设备协调、同步、配套, 确保基础医疗护理质量。可以用设备的合格率来评价设备管理的状况。

2.4 医院感染管理[6]

医院感染会给病人增加痛苦, 延长住院时间, 加重医疗护理工作的负担, 降低医疗工作效率。主要评价指标有:院内感染率、医院感染漏报率、医院感染罹患率和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等。前文在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损害中已经分析了部分指标, 在这里主要运用医院感染漏报率和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2.5 医院环境管理[9]

2.5.1 消毒灭菌:

医院应当进行消毒、灭菌, 且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及有关部门使用,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 (第三版) 第二分册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相关指标的细菌总数不得超标, 不得检出致病菌。

2.5.2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卫生学监测, 尤其对重点科室应加强监测, 保证细菌总数不超标且不得检出致病菌。应参照GB15982-1995的执行。

2.5.3 废弃物管理:

废弃物的处理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 (第三版) 第二分册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防止引起院内感染, 严重还会引起社区人群的感染。其中污水的排放质量应符合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的标准》。

以上几项都可以通过抽查的合格率加以评价。

2.6 建筑设施管理[11]

建筑应当符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设备、设施安全运转, 防止漏电、漏气、漏水等;消防通道畅通, 无障碍;消防设备齐全, 标志醒目, 专人管理, 设有消防预警系统, 有火灾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遇紧急状态时有与外界通讯联络的可靠方式和安全畅通的疏散路线;具有双路供电系统和自备发电配送能力, 保证手术室、导管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血液透析室、输血科 (血库) 等重点部门的用电需要。

2.7 危险物品管理[9,12]

2.7.1 剧毒、麻醉品管理:

长期服用能够形成瘾癖的毒性药品, 如阿片类、吗啡类、可卡因类药品, 称麻醉药品。医院保存、使用剧毒、麻醉物品都必须遵照公安机关对剧毒、麻醉物品的管理规定执行, 做好使用和安全管理的工作。

2.7.2 放射性物质管理:

医院中常见的放射性物品有:放射源, 即能放射出α、β、γ等射线, 并用这些射线工作的放射性物品、放射性药剂以及放射性“三废” (即放射性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废物) 。有许多放射件物品具有很大的毒性, 且不能用化学的方法中和使其不放出射线, 只能设法把放射性物质消除或者用适当材料加以屏蔽予以吸收。医院必须依法严格管理放射性物品, 以保证医务人员及病人的身体健康。

2.7.3 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医院贮存、使用的易燃、易爆物品应遵照国家发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包括医院使用的瓶装气体、液氧、液化气、酒精、乙醚、酸类等。医院必须保证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 从事与之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化学物品的放置、贮存和使用都要符合相关的标准且应进行安全评价, 确保危险物品的管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冯国俊, 才万, 王静.谈新时期医疗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1) :48-49.

[2]李凌, 张鹭鹭, 刘庭芳, 等.医院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2) :81-84.

[3]李曙光, 尹爱田, 曹艳民.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解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11) :661-663.

[4]侯小妮, 刘华平.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2) :38-40.

[5]程巧燕, 刘燕平, 李世平, 等.病案质量管理内容与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中国病案, 2000, 1 (2) :26-28.

[6]王平, 梁焕君, 杨瑞君.浅谈医院医疗统计指标的分析[J].统计与咨询, 2002 (6) :40.

[7]严春香, 李双喜, 江炼, 等.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22 (1) :22-23.

[8]邓君曙.对医疗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5, 11 (8) :474-475.

[9]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10]唐东生.医疗安全与医疗设备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3, 9 (1) :35-39.

[11]陶师鲁.《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简介[J].中国医院管理, 1989 (2) :57-59.

水稻节水关键技术指标调查 第9篇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总产和单产居黑龙江省粮食作物之首, 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 随着黑龙江省不断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43.4万hm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水稻生产的关键。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东部地区较西部丰富, 但水资源浪费严重[1,2,3,4,5], 水稻生产在节水方面具有很大潜力[6]。该试验通过对水稻灌溉用水从源头到田间系统进行研究, 确定最适用水量, 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稻种植。为水稻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徐一戎水稻科技园区, 土壤容重1.13g/cm3、有机质含量28.3g/kg, 速效氮218.9mg/kg、速效钾246.9mg/kg、速效磷236mg/kg、pH值7.7。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设计, 设普通泥渠 (普通泥渠, 对照) 、压实灌渠 (普通灌渠压实) 、塑料灌渠 (普通灌渠加塑料薄膜防渗) 、水泥灌渠 (普通灌渠加混凝土护面防渗) 、深渠 (与对照输水截面相同, 但深、宽不同) 5个处理, 每个处理长100m。

田间节水研究采用大区对比法, 设保水灌溉 (A, 对照) 、控制灌溉 (B) 、间控灌溉 (C) 、间歇灌溉 (D) 4个处理 (见表1) 。

m3/hm2

1.3 测定方法

在渠系入水端和出水端加装水表, 在整个水稻灌水期间记录水量, 在修建渠系时记载物料成本和用工成本。

本田测定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分蘖消涨、产量构成、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节水效益与建渠成本。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灌渠节水关键指标分析

2.1.1 灌溉损失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由图1可知, 灌渠水量损失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加。在阀门全开时塑料灌渠<水泥灌渠<压实灌渠<普通灌渠≤深渠, 在阀门半开时水泥灌渠≤塑料灌渠<压实灌渠<普通灌渠<深渠, 由此说明塑料渠道和水泥渠道节水性能好。就损失量与灌溉时间而言, 全阀门比半阀门水量损失大, 这可能与全阀门水流速大导致蒸发量快有关。但在水稻生产上需要的是灌溉量而不是灌溉时间, 因此不能武断的说半阀门要比全阀门节水。

2.1.2 单位灌溉量下水量损失分析

随着灌溉时间的延长, 灌溉量逐渐增加, 水损失量也在增加。

由图2可知, 灌溉每吨水损失的水量随时间呈先增后降, 最后趋于平稳的规律, 同时半阀门损失量大于全阀门处理。在全阀门下每灌溉一吨水塑料灌渠损失量稳定在0.042t、水泥灌渠稳定在0.098t、压实灌渠稳定在0.173t、普通灌渠稳定在0.281t、深渠稳定在0.386t, 在半阀门下灌溉每吨水塑料灌渠损失量稳定在0.073t、水泥灌渠稳定在0.151t、压实灌渠稳定在0.236t、普通泥渠稳定在0.357t、深渠稳定在0.430t。由此可见灌渠水量损失4.2%~43%, 灌渠材质对水量损失影响最大, 最高达到9.19倍, 通过全开阀门半开阀门控制流量也是减少水分损失的重要措施。

2.1.3 灌溉渠道成本分析

经调查, 水田渠道成本由低到高分别为塑料灌渠<水泥灌渠<压实灌渠<普通灌渠<深渠, 其中塑料灌渠较普通灌渠节省79.3%、水泥灌渠节省58.5%、压实灌渠节省38.1%, 深渠增加成本37.8%, 由于塑料灌渠在表面铺设塑料费工费时, 需要年年更换容易污染环境, 因此水泥灌渠在生产上较为合理。

2.2 水稻本田节水灌溉关键指标分析

2.2.1 不同灌溉方式对茎数的影响分析

经调查, 保水灌溉的茎数进程始终较快, 以至在成穗率相同的情况下, 平方米穗数较其他方式高。从节水的角度看, 间控和控制灌溉的效率更高一些, 两者在争取平方米穗数方面同样具有优势。

2.2.2 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分析

从分析的结果可知, 不同灌溉方式的产量构成间无显著差异, 但从数量的排列关系看, 平方米穗数与灌溉量存在负相关趋势, r=-0.2352, 这一趋势为分蘖期采取“间歇”或“间控”的灌溉方式提供了依据 (见表2) 。

2.2.3 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分析

外观米质分析结果表明 (见表3) :不同灌溉方式的糙米率为83.33%~84.27%, 垩白率为15.67%~18.33%, 青米率为8.67%~15.67%, 惊纹率为1.00%~3.33%。其中间歇灌溉的糙米率为84.27%, 高于其他处理;垩白率15.67%, 低于其他处理;青米率、惊纹率也低于其他处理, 外观品质表现最优。

2.2.4 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控水灌溉蛋白质含量高于保水灌溉, 其中间控灌溉蛋白质含量最高, 高于对照0.8个百分点;脂肪含量随着灌溉的减少而增高, 间歇灌溉脂肪含量最高, 高出对照0.25个百分点;控水灌溉直链淀粉含量均较对照降低 (见表4) 。

3 结论

采用连续灌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水量损失, 每灌溉一吨水灌渠水量损失为塑料灌渠<水泥灌渠<压实灌渠<普通灌渠≤深渠, 灌渠材质之间比较, 水量损失影响最高达到9.19倍, 几种材质灌渠的成本为塑料灌渠<水泥灌渠<压实灌渠<普通灌渠≤深渠, 考虑到环境污染因素, 建议使用水泥灌渠, 其次为压实灌渠。

在成穗率相同的情况下, 保水灌溉平方米穗数较其他方式高。从水分利用率看间控和控制灌溉的效率更高一些。平方米穗数与灌溉量存在负相关趋势, 间歇灌溉平方米穗数最高, 产量低于保水灌溉, 但高于其他处理。间歇灌溉的糙米率高于其他处理;垩白率、青米率、惊纹率低于其他处理, 外观品质表现最优。控水灌溉蛋白质含量高于保水灌溉, 脂肪含量随着灌溉的减少而增高, 控水灌溉直链淀粉含量均较对照降低。

参考文献

[1]王秋菊, 来永才.试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稻米, 2010, 16 (4) :25-28.

[2]于清涛, 肖佳雷, 龙江雨, 等.浅析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限制因素及高产途径[J].中国稻米, 2011, 17 (3) :74-75.

[3]魏晓敏.寒地水稻节水增产技术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0.

[4]刘超, 徐鸿勋, 张玉国, 等.浅析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3 (2) :22-24.

[5]张生武, 陈新国, 任丽, 等.水稻需水规律研究[J].吉林水利, 2010, 5 (366) :20-22.

上一篇:英语数字化下一篇:人体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