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阅读教学

2024-08-12

情感教育阅读教学(精选12篇)

情感教育阅读教学 第1篇

情感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语文学科中有着许多饱含丰富情感的课文,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乐观向上,用激情激活沉闷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情感的火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哪怕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手势都能赢得学生的信任。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会对自己喜欢和崇敬的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努力把它学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包含人生阅历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传递自身的情感信息,呈现出对语文学科和所教内容的积极热情,以情绪饱满、振作自信的精神状态与健康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反映。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朗读朗诵等环节,教师始终要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能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高昂的情感情绪,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教师情感的有机融合,更能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以境入情

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常见的一种审美情感活动。小学语文课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丰富情境中,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与文本情感有机融合后,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从读中、想象中、理解中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积极情感和精神力量。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表演、音乐、语言、课堂实践等多种手段,创设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情境,把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人物、过程再现于课堂,诱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亲身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读中生情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朗读吟诵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还是更好体悟领会文本内涵的有效措施。在朗读中学生能吸收到作品中内含的情感美与精神美,能化他人语言为自己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安排的文章都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脍炙人口的佳作,任何一篇课文,它的语言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感情。只有学生用心去读,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特别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感人至深的写人、叙事文章,情感朗读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如教师配乐朗读、师生诵读、个别朗读都可以引领学生走入作者所构建的文本天地和精神世界。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悲壮感人,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无疑会变成有效牵动学生情感的纽带,从而引领学生自觉地去读,边读边悟。当读到五位壮士英勇跳崖时、读到五位壮士激动人心的口号时,学生们就会被壮士们的精神所感染,以至于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读,越读越有激情,仿佛人物的动作、神态都渐渐鲜活起来,学生的内心也被深深地震撼,朗读情绪更加高涨。此时,无声的文字与悲壮的场面在学生头脑中水乳交融,学生自身的情感也会随着文本情感跌宕起伏,这样的朗读会使学生永生难忘,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所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完善自身的心灵世界,使每一个生命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2篇

小黄营小学 李秀玲

情感通常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特殊反映。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从刚进入小学开始,他们情感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富有稳定性,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二、渲染气氛,以情激情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一)用导语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教师要研究课文,要研究从什么地方开始学生才最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诱发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三、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内容。

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

四、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深入挖掘,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

六、挖掘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组织学生体会“多少、才”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修筑长城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明白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七、巧妙评价,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如一面镜子,学生正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因此评价学生一定要真实贴切。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少用“你很棒”、“掌声鼓励”等模糊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学习语文不大感兴趣的学生某一天有了一点积极倾向,教师可抓住契机评价他:我发现你今天喜欢上语文课了,老师为你的转变感到高兴。评价的巧妙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分寸的掌握上,首先对于后进生、问题生要多表扬,在真实的基础上允许夸张,对于资智优越的学生表扬不宜过频,过频的表扬会使他们发腻或是骄傲。其次,评价学生的缺点时,也要尽量发掘他的闪光点,最好是先否定再肯定进而提出希望。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情是真的,心是暖的,有利于升华师生感情,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对该师所教学科的情感。

八、作业拓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对学生的发展越有利,布置一些有新意的作业,让学生课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写一写读后感,续写课文,建立资料袋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作业。我们在教学了《长城》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导游词,通过小练笔抒发对长城的情感。

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以情动情;创设情境;朗读感悟;品析词句;想象画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情感因素的体验,感染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一、以情动情,激发情感

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中,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丰富的精神交往,在思想上、智力上引导学生把知识融入自己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起导的作用,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结合在课堂上获得的另一种新知和感受,来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引情、以情入情的效果。

教学《丑小鸭》这课时,我抓住“秋风瑟瑟地吹着,树叶飘落在丑小鸭身上,它孤零零地走着,走着,泪珠扑嗒扑嗒往下掉。”这句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秋风呼呼地吹着,树上枯黄的叶子吹落在了丑小鸭的身边,学生感受到了丑小鸭寒冷、孤单,不由伤心落泪。想到丑小鸭当时所处的环境及无依无靠,部分学生便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涌了出来。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的作用,对丑小鸭产生了同情之心,以情带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拥有一颗同情、善良的心。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使被感知的对象具有情感色彩,可以结合一定的教育手段,让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痕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适当采用一些多媒体教学如,音乐、动画、幻灯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气氛,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眼看耳听,披文入境,在思想上与作者、教师、同学产生共鸣。

教学《春潮》第三自然段时,教师通过课件播放春潮及配乐范读,指导学生结合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春潮涌来时那种宏大的气势。特别是教学“一块块巨大冰排,被滔滔的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这句时,在阅读中,把学生带入课件中动态的画面,想象春潮汹涌澎湃的情境。学生能够从直观真实的画面中体会春潮不可抗拒的力量,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知道春潮象征革命力量,而革命力量像春潮一样势不可当,正义总能战胜邪恶。这样情景交融,达到情与境的完美结合。

三、朗读感悟,牵动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课堂教学时,要把握好语调、节奏、景随声出,以声传情,渲染情感的气氛。

教学《马拉松》中的“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这句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尊重学生个体,尊重他们自己的理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适当的宣泄,真正走进了文本,把文本读厚,感受人物那勇敢、爱国的高大形象。

教学《修鞋姑娘》时,反复朗读作者和修鞋姑娘的以下对话:

“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不,这只有三角钱啊!”

“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

“别的?我给了你什么?”

“诚实、信任哪!”

“这我相信,不过为三角钱值得吗?再说,我明天说不定到什么地方,你到哪儿找啊!”

这段精彩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味,可以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修鞋姑娘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

四、品析词句,升华情感

掌握情感需要咀嚼文字,“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文字,才能深有领悟。新课标第三学段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这课时,首先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提问:母子三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呢?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让学生通过理解思考,感受工作的光荣和危险,奠定了这种爱国情怀。接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品读品味绝密、生死攸关、绝妙等词的关键,感受伯瑙德夫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的精神。再引导学生思考:伯瑙夫人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呢?这办法好不好?好在哪?让学生去质疑,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提高他们对词语理解的深度及语言表达能力,又回扣到本文的主题——生死攸关,感受夫人的爱国情怀,升华情感,做到了语用从理解、感悟、运用入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五、想象画面,丰满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人的情感是理解、想象、创造力的基础迸发出来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加深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引导学生结合实践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加强体验,才能有丰满的情感从学生心里滋生。

在教学《马拉松》中的“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这句时,通过解构文本,让学生分别从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去想象画面,让学生想象菲利比斯刚刚经历一场生死搏斗后的伤痛及一路上忍饥挨饿,又困又累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菲利比斯那勇敢、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教学《修鞋姑娘》中的“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这句时,启发学生想象:凛冽的寒风中,修鞋姑娘经历了哪些风霜艰辛。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感受到修鞋姑娘认真、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引起情感共鸣,达到以情动人、感人,最终育人的效果。

六、读写结合,深入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感是行文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小练笔中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毽子里的铜钱》一课中,我在教学描写老人外貌“那双黑漆漆的手”“满脸很深很深的皱纹”“微微驼着的背脊”时,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生活的贫穷和辛苦,让学生思考在做小贩的过程中,老人栉风沐雨,还可能经历哪些,并动笔把它写下来,通过读写结合,引发学生共鸣,老人的做小贩的不易,更突显老人的好心肠和对主人公的慈爱。

《马拉松》在拓展练笔环节中,我出示: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向雅典跑去,跑啊,跑啊,在42千米195米的路上——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我巧妙地选择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引导学生把“文字读成画面,再把画面写成文字”,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化人物精神,培养学生发扬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优化 第4篇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

阅读教学和情感教育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阅读是“读者靠目视或口诵, 从书面文字符号中理解和提取意义的一种学习活动。” (朱绍禹, 1991:17) , 这本身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的过程, 主体希望能够加深理解, 从而更好地构建自我, 也就是说在阅读之后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 使相关的知识、文化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 教师不但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 还应该加强情感教育,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课本中的文化内涵, 并从中得到文化层次的提升,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情感教育的内涵方面, 也有学者做了相应的论述, 如朱小蔓 (1993:15) 认为:“情感教育不是探讨如何让情感作为教育手段去推动教学和教育活动, 而是论述为什么和如何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而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知道, 只有不断加强英语阅读的情感教育, 才能使其获得更好地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 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拓展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 笔者认为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 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 还应该充分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 以情感产生共鸣, 以共鸣促进提高,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使其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丰富其文化内涵。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 许多教师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尽管对情感教育有所认知, 但是实践仍然比较匮乏, 这样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情感教学目标, 使得现在的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样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具体来说, 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存在如下现状:

1. 教师淡化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在以往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看到了英语工具性的一面, 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一面, 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于英语艺术性难以进行把握。英语文章、报刊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英文的趣味等, 这些对于开拓学生的事业, 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 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成绩和升学率, 使得情感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失, 这样就使得阅读变得十分刻板和枯燥, 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方法的灌输, 但是却不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样使得本来有趣、生动的阅读变得淡而无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使其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较缓慢,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阅读教学传授的是知识, 同时也是一种情怀, 成绩纵然是需要追求的, 但是素质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成绩无法提高, 只是暂时的事情, 若是素质落后的话, 就难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应该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培养其知识技能的时候, 还需要用情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为人,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只有在认知中产生感情, 以感情来强化认知, 才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2. 阅读教学偏重词汇、语法教学,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对阅读都十分重要, 将其看作得分的法宝,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将词汇和语法凸显出来, 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都在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 有些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这些词汇、语法, 看上去好像是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实际上完全把文章分割成了零散的知识点, 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 并未将英语的语言美体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没有整体感知, 没有语言审美, 更没有情感变化, 难以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这样实际上就削弱了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这些教师的眼中, 所谓的阅读就是一个个题目, 并不是一种思维和情感, 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中心, 将这些知识以题目的形式来传授给学生, 殊不知学生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 逐渐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 阅读教学重形式、轻情感

盲目重视教学形式也是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层次性, 很多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丰富教学形式上, 对于幻灯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形式都有所利用, 看上去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更好地传授知识, 虽然形式丰富了, 但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就在状态的不同转换之中被淡化了, 最后学生除了对这些图片、视频等有记忆之外, 难以产生其他的情感。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为此, 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加深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促进其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

4. 教师阅读教学情感教育观念淡薄

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很多教师将其和考试挂钩, 这本是无可厚非, 但是其忽视了英语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 是一种人生和生活的体悟, 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若单纯地将其和学生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那么就使得英语阅读的学习显得肤浅。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以及被其他教师和考核人员听课的时候, 才会对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设计, 而只是传授和练习仍旧占据着平常的课堂时间。由于教师的情感教育观念淡薄, 使得情感教育的落实不到位, 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很明显。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

1. 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情感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兴趣, 以人为本逐渐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情感需求的重视程度, 只有平衡好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才能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其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 教师要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要加以指导和鼓励,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焦虑感降低, 消除其紧张感。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为此,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 并为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 让学习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兴趣。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 要加强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 增强学生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样才能使其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 建立自己的学习信心, 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的学习, 使英语阅读成为一种快乐,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方面的潜能, 使其获得更好地发展。

2. 促进英语阅读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为了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 建设情感性课堂,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激发, 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阅读导入的情感化。对于学生而言, 兴趣是其学习的最好的武器, 只有激发其学习兴趣, 才能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若是学生感兴趣, 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 这样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在这个阶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达到这个目标,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阅读过程的情感化。为了使得阅读过程取得更好地效果,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分别从自主导学、小组合作、层次教学三个方面来完成阅读过程的情感化。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探究, 这样能够加强其主体的作用, 小组合作是为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且能够群策群力, 更好地增强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层次教育是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针对性提升的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调动其情感因素, 发挥其潜力, 更好地提升其英语阅读水平。

(3) 阅读后的情感化。当学生阅读完毕之后, 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 利用多样的手段来抒发学生的情感。为此, 教师要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水平, 只有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 才能更好地统摄学生的情感, 之后要以细节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对文章的细节描写要进行集体探讨, 达到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就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 找到情感和语言的共同之处,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技巧、情感方面分析, 教师要做到很好地迁移, 使文章的情感、结构、词汇、句型、技巧等都能应用到学生的写作中去。这种立足于教材的情感体验式的教学, 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好地演示, 对学生起到了很好地锻炼的效果, 能够丰富其写作的技巧和素材, 增强其写作的能力, 并且能够以情感来统摄文章, 达到以情为文的目的。

3. 发挥教师的情感教化作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起着直接的作用, 教师的情感对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作用,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素质, 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 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为此, 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 转变传统阅读教学观念, 注重情感教育。以往对于知识、技能的重视程度过大, 这样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以灌输式教育为主, 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 这样对于学生的阅读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也不是非常在意, 长久以来情感素质未得到真正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直接的知识和情感的传授者, 这样自然就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为此,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 而将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并举, 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 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情感因素, 将其用于阅读教学当中, 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情感把握和引领, 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考、有所见解,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十分重要的, 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将每一篇文章都看成有感情的, 这样当其进行阅读的时候, 更像是与文章在对话, 在交换思想, 这样对于其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提升自身阅读情感素养, 塑造人格魅力。也正是因为这样, 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素质的提升, 扩展自己的事业, 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 还要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 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得更加得体大方, 具有个人魅力, 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价值和情感引导。只有教师的人格、师德得到学生的尊重, 学生才会对英语课程感兴趣。教师在完成对阅读的理解, 且有着充分的情感感悟后, 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能够和文章的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这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体会,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在情感上加以引导, 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 以使其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内心, 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 从而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很好地提升。

(3) 提高挖掘和传达阅读教材情感因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陶冶情操, 而教材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介。首先, 提高挖掘阅读教材情感的能力。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方法都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同时设计了许多先前教材所未涉及的内容, 阅读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应努力创设富有情感的意境, 引导学生以富有情感的视野看待阅读。教师体验、挖掘文本的过程, 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共同建构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应首先感知文本的情感基调, 根据文本内容及情感基调进行设计。其次, 提高传达阅读教材情感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 单纯的教构不成教学过程, 因此, 教师在挖掘体验阅读教学的情感之后, 就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 传达的主要手段是语言。

(4) 站在学生的立场, 形成积极阅读情感体验。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同的, 教师不能用自身的体验来影响学生, 而应该鼓励学生去自主地阅读, 形成自己的感悟, 并对其感悟和体验加以引导, 使其加以思考, 这样就能使其更好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从而实现学生和文章之间的交流, 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 使其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特征, 才能知道学生是怎么想到, 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其加以理解, 为其创设必要的环境, 更好地促进其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笃勤编著.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鱼霞著.情感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杨琴.学习情感消极倾向及其转化.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4]黄志军.试论现代教学中的心理归因.中国教育学刊, 2001 (5) .

[5]李德顺.从情感到理性——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形势的再思考 (续) .教学与研究, 2001 (6) .

[6]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 1994 (10) .

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第5篇

扶沟县城郊一中

李艳娜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亟需学生情感的参与。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充分得投入情感,置身文中,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对学生的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呢?

一、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饱含了作家的深厚感情,正如作家高晓声所言:“作家没有真情实感,是应该无路可走的”,“以真情实意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编入语文课本的文本大凡都是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的佳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作品的优秀情感,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深意。把文本的思想精华牢牢抓住,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情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纪弦《一片槐树叶》中游子的思乡、爱国情怀等等,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情感交流的桥梁,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感情的共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就像一缕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一座灯塔照耀着前进的方向。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塑造完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摩擦出学生情感的火花。

二、抓关键词,领会情感

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整体,抓住那些能够统摄全文的重点词句,以一当十,反复揣摩、玩味、品析。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何体会文章中蕴藏的情感呢?关键词句就是切入点。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抓住这样的词句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我在教学《白鹅》一课时,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再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白鹅的高傲?学生便很容易找到了“傲慢”、“傲然”、“毫不相让”、“架子十足”等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虽然作者表面上说“不胜其烦”,而实际上是不亦乐乎、乐在其中,而能够体现白鹅高傲的那些词语,其实恰恰表现的是作者对这只白鹅由衷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样的“反语”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张力,强化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只有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细心体会,使学生真正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以境动人”。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感中的情境性。一个精通并善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创设情境,以情动人,有效调控学生情感,与学生感情融洽、心灵相通,那么就能实现教学双方知识信息的最有效传递与反馈,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老师,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学生一片光明;老师,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学生一方晴空。同学们,哪位老师使你终生难忘呢?”简单而又动情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再如,在教学《小巷深处》一文之前,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手满文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在美妙神情的歌声中体会到浓浓的母爱。曲子撞击着学生心扉,震撼着学生心灵的活动。只有使学生动情得教学才能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具有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的神奇魅力。做到了“以情动人”,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四、深情语言,激发情感。

“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自己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以情感人是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记得,一次优质课大赛时,一位教师在教学《驿路梨花》最后一节时,启发学生阅读课文后你将如何做呢?学生回答:“我们也要做一朵洁白无暇的小梨花。”教师顺势进行点拨:“是啊,我们也做一朵洁白的小梨花。也许你们还会在今天晚上做一个梦呢,梦见自己真正的变成那梨花丛中一朵洁白无暇的小梨花了。”这里教师没有进行说教,而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揭示人、事、物、景中的认识和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审美欢愉中激起情感,熏陶情操。语文教师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让情感教育伴随在阅读教学中 第6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导语的设计应从情感出发,把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扣击学生的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在教《故乡》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故乡。叙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抒发告别故乡的离情别绪,抒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的激动和欣喜情感……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的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的导语,能有效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

在情景的设计上,我们除了像上面设计悬念情景以外,还可采用复述故事的办法设计情境,比如我教学《信客》的时候,首先复述了信客在上海为客死他乡的同乡人料理后事的情节,引导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体会信客任劳任怨、为人讲信用、忠诚自己事业的精神。我们还可以利用直观图像或视频的办法让学生感悟课文,例如教学《观潮》,我找来有关浙江潮到来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浙江潮到来时的壮丽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根据素材,把握感情基调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引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

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我们就可以主要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并结合自身经历去体验。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好得多。

三、启迪想象,引入文章意境

新课标教材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去体会和领悟。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达到启发、开启心灵的效果。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的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外在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之潮。

例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彩和画笔,根据作者的描绘,绘画出春天的花鸟风雨以及春天在天空中飘飞的风筝,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画说明构思的依据,在语言和绘画的交融之中,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喜悦之情。

情感教育阅读教学 第7篇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1. 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会变得具体、直观、形象、贴切。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画面有“形”,还有“境”,配以教师讲述的“情”,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音乐渲染情境。

课堂上创设音乐情境,既拓展了教学手段,渲染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同时给学生带来了快乐,也丰富了想象力。如《快乐的节日》一课本身就是一首儿歌,我在学生熟读后,给课文配上音乐,让学生跟着旋律唱起来,以唱代背。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配乐朗读、配乐表演等形式,把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

3. 表演体会情境。

在小语教材中,课文大部分是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充满童趣。教师可根据学生好表演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揣摩各个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趣。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1. 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发情感。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读,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之中,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 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

3. 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8篇

一、寻找文中的情感因素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 作者的情感、想法都寄托在他所描述的形象之中。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 采用适当的方法拨动孩子们的情感之弦, 让他们能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 并让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一起经历喜与悲。

例如, 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让他们在课前自己搜索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资料, 在他们充分了解了长城和运河之后, 再去学习课文。他们很快就能感悟文章的内涵, 作者所刻画的万里长城, 像巨龙一样穿行在大地上,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京杭大运河像绸带一样落在大地上, 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这样的景色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他们的脑海中, 会很自然地出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 因为这样的奇迹, 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 也就非常成功地激起了他们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感人的情节、迷人的风景, 通过多媒体课件, 灵活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以激活孩子们的情感。因为曾经有人说过: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清水, 只要我们投入一颗小小的石子, 它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因此,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启发孩子, 他们的情感就会被成功激活。

例如,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让孩子们欣赏屏幕上所展现出来的蔚蓝而又辽阔的大海;然后镜头转向美丽的西湖, 峰峦雄伟的华山, 还有红叶似火的香山, 让他们感受自然风光之美。之后, 我充满激情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 你们看大海的辽阔、西湖的水、华山的雄伟、香山的山美, 但都无法与海底相比, 海底世界不但美, 而且也有山峰, 也有峡谷, 还有许多奇奇怪怪的动物和植物, 它们把海底这幅画点缀得更美。”在这样生动的情境中, 让孩子们用眼睛去凝望, 用耳朵去细细地聆听, 用心灵去慢慢地体会, 很快就能激起他们对于海底神奇世界的向往之情。

又如, 在教学《槐乡五月》时, 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槐乡风光图:五月, 洋槐开花了, 槐乡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这样真实的场面, 充满着诗情画意, 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神。如果此时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 让他们一边看一边听, 就仿佛身临其境, 让孩子们入情入景。在情景交融之际, 让他们驰骋想象,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就被成功地调动起来, 情感的波澜也会被掀起, 由此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三、培养语感, 让学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可见,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运用语言, 培养语感, 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情感。让他们在听和读之中, 凭借自己直觉的想象, 使那些抽象的文字化为真真切切的画面, 从而领悟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

例如, 在学习《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时, 我们可通过导语的设计和文中对角色的描述, 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恶龙的凶猛, 激发孩子们对于恶龙的强烈不满, 让他们产生与大尖哥和水社姐一样的心情, 想着如何为民除害的情感;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 读出文章的味道, 让孩子们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 慢慢领悟到语言更深层次的含义, 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加深刻,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他们的思维:“假如你是日月潭的老百姓, 你会对大尖哥和水社姐说些什么呢?”

又如, 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 当优美的音乐声响起时, 我开始深情地朗读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孩子们听着我的朗读, 看着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一幅幅美丽景色, 让他们不禁浮想联翩, 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此时再让他们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 并引导他们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设计, 成功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情感教育阅读教学 第9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启发、激趣、组织学生, 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探究, 灵活运用,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下面几种误区。

1. 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 讨论声响成一片。几分钟后, 教师一声令下, 讨论声戛然而止。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 大部分同学则是“看客”。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 合理搭配, 明确分工, 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 布置的讨论题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讲究讨论的价值。同时, 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 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要及时点拨纠正, 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又要防止无原则的肯定。

2. 喧宾夺主的讲解。

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不分讲读与自读的区别, 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 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庖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 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 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学生自然成了被填的鸭子, 成了知识的容器。

3. 枯燥无味的练习。

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 现在却演变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 舍弃了对文本的阅读, 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 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 阅读就是为了答题, 答题就是阅读训练, 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 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然的阅读, 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文本阅读训练, 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

二、把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 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 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阅读也不例外, 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激活阅读兴趣, 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 摒弃呆板的教法, 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 巧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 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 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 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 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从教学的过程来看, 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就必须“精读”, 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 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 “精读”有别于“泛读”, 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 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 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 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2. 激发学生阅读潜能,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 而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 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激励引导,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不但“乐学”, 而且“会学”, 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时, 在学生理解了本文的主题之后, 我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如果你遇到了汤姆的遭际, 你会采取什么行动?”先让学生在小组发言, 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最后我总结:“我们学生也处在叛逆期间, 也许会有过激的反应, 但是要记住父母是爱你们的, 你们要热爱自己的生命,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勇敢地面对一切。”这样, 利用课文教材“情”与“美”的特点, 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 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3. 指导学生阅读创新,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 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边读边想, 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 而且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 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三、结语

总之, 教师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 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 并恰当地使用鼓励的方法, 激活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华强.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4) .

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0篇

一、寄情于文, 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首先, 教学要情绪饱满, 调动学生积极性。语文课堂上, 学生需要情感调动, 而教师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 因为情绪具有显著的感染性特点, 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 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 从而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教师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 这种快乐也会带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 情绪饱满, 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 产生愉悦激奋感, 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和热烈的情绪去听课, 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共鸣的效应, 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会比平时高出许多。反之, 教师走进教室时, 无精打采, 有气无力, 上课时面无表情, 冷漠麻木, 学生也会情绪低落, 反应迟钝, 甚至昏昏欲睡。

其次要一视同仁, 培养学生自信心。人格上的平等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学生对教师给予的态度都非常敏感, 不喜欢这个老师, 往往也学不好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在情感上与老师拉开了距离, 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抵触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 往往对其所讲的内容心不在焉, 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不高, 反之, 则爱屋及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那些落后学生的回答多肯定, 鼓励他们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就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点燃他们埋藏在内心的火种, 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最后要挖掘因素, 升华情感。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可塑性积强, 此时, 能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升华他们的感情,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会使他受益终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 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 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融入作品的氛围, 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 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 提高他们的境界。

二、树立理念, 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阅读不仅仅为了写,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要从社会对阅读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传统的阅读教学要么从文章的角度出发, 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要么从语文知识出发, 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然而现代社会, 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 发展智力, 充实精神。“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这就告诉我们, “阅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 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 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 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被学生掌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 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 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 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阅读课不是的附属物, 它的意义比写作更深远。更重要的是, 这些阅读技能的掌握它关系到阅读者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 关系到阅读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育者, 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三、构建情境, 加强学生阅读中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阅读教学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 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 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4]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构建学习情境, 是学生可以“触景生情”。其一, 示之以形。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 我们可能通过观察实物, 展现图形, 幻灯投影等形式, 以此再现教的情境, 给学生以真实感。初中语文教材每册前面都有好几幅彩画和水墨画。教学时可以利用起来, 有些课文也配有插图, 我们可以在读完课文后再来欣赏。其二, 送之以声。教学时, 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来入境入情, 使其受到情境感染。其三, 扮演角色。根据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寓教于乐, 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

摘要: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 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阅读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以及深刻领悟文章内涵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哲:《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科教文汇》, 2011 (12) 。

[2]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3]《列宁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95:398。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1篇

一、贯穿全文,引发情感

启发学生寻找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词句,理解文章的脉络,可以引发情感。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题目中的“爱”,从感情的角度出发,既统领全文,突出主题,又意味深长。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发问题:“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从中体会到春雨中杨梅树的可爱,以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可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我”爱家乡的情感。

二、播放媒体,获得情感

环境地域的差异,往往会成为情感体验的障碍。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学生对于桂林山水的特点,只知道美,而很难明确地作出“静、清、绿、奇、秀、险”这样的概括。在教学中我播放了教学录像片,化抽象的文字符合为生动直观、色彩艳丽的画面,辅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活动中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道理,从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需要写在纸上,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三、品词析句,展示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景状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揣摩与品味语言,使教材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月光曲》,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写了他“望了望站在他身边的穷兄妹俩。”正是这个“望了望”的动作,表现了他由同情到动情以至产生了要把最美的音乐献给劳动人民的激情。这激情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不可缺少的情感。通过揣摩“望了望”,人物内心情感得到挖掘,学生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

四、理解内容,深化情感

当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之后,要及时地引导他们带着一定的情感去理解课文,把握内在联系,促使情感深化。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讲到人们在十里街上回忆这一层时,可联系学过的《一夜的工作》《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内容,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周总理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回过头来看今天,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就不难体会出人们那百感交集、悲痛欲绝的心情。学生们对总理的爱戴、崇敬以及因失去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悲伤,怀念的情感也就悠然而生。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课文内容,心弦也被强烈地震撼了。

五、评价人物,升华情感

在学生把握和体验了人物情感之后,应及时通过评价人物形象,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如《小珊迪》塑造了小珊迪诚实、处处为别人着想,惨遭不幸、孤单无助的形象。小珊迪这么诚实、善良,为什么却过着饱受饥寒的生活?为什么他小小年纪就悲惨死去?小珊迪的死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卖火柴——还零钱——念弟弟”进行评价,激发了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恨,情感教育便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六、进入角色,体味情感

对于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分角色表演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教学《狼和小羊》,教师组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扮演小羊的同学要注意“吃惊”“温和”“喊”的语气神态,扮演狼的同学要做出“气冲冲”“龇着牙”“逼近”等凶残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白狼的本性是贪婪残暴,恃强凌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相信它。

七、观察联想,培养情感

课文的插图往往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看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黄继光》中的一幅插图,画的是黄继光为了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焰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那一瞬间的壮烈情境。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其眼神、表情的细致观察及整个光辉形象的感知,从而把握黄继光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为了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继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此时黄继光心里会想些什么?他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通过联想、观察,让英雄的崇高理想、高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极大地鼓舞、激励、鞭策下一代,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八、指导朗读,陶冶情操

情感具有外显性的特点,它通常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分析、议论、思维等一系列训练,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可以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其主体往往乐学不疲、其乐无穷,并且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让师生情、艺术情融汇一股浓浓的“情感流”,流淌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明晰形象,引发情感,领会意境,塑造美的心灵,这也正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所在。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2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 作者的情感、意愿, 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 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 《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 《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 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 令他们如临其境, 如听其声, 如见其人, 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 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 与作者同喜同悲, 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 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 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 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 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 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 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 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 大海、西湖水美, 泰山、香山山美, 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 而且奇山围绕碧水, 碧水倒映奇山, 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山间绿树红花, 江上竹筏小舟, 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 这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 用耳朵去聆听, 用心灵去体验, 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 茫茫的绿色草原, 洁白的羊群, 柔和的色彩, 栩栩如生的场面, 充满着诗情画意,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 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仿佛身临其境, 学生入景、入情。情景交融之中, 学生驰骋想象,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 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 培养语感, 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 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 培养语感,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 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 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 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 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 或高亢或沉缓, 或激越或悲伤, 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 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 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 看到他的矫健身躯, 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 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 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 从此再也看不见了, 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 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 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 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 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 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 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 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 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 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 感悟形象, 在感悟形象中动情, 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 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 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 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 陷阱边上有一只羊, 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 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 也还是凶恶的狼, 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 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 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 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 他们在看、听、读之中, 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 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 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 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 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 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 读出文章的“味道”, 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 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 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 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 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 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 浮想联翩, 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 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 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 得到升华, 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上一篇:大纲设计论文下一篇:流域经济的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