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发展趋势范文

2024-07-04

媒介发展趋势范文(精选9篇)

媒介发展趋势 第1篇

今天的形势下, 用互联网的思维、用互联网所代表的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文化形态, 再加上相应的政策支持, 应该是能够开启在这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着新媒体与旧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日渐深入。新媒体在当今时代下成长迅速, 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媒体作为媒体发展的带头人, 为了保证其在媒体行业中的地位不被动摇, 与新媒体融合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 传统中央媒介是与新媒介合作的领军品牌, 在2014年6月12日就以通过媒介渠道将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向新媒体领域当中, 这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变革发展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 我国的央视新闻频道也在2014年期间, 加入了微信平台管理行列, 利用新媒体拓宽了经营管理平台, 在短时间内也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社会反响, 这对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即, 更多的报业、广播、电视台等相继加入了新媒体发展的队伍当中。

媒介的区域融合更加注重利益共赢。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逐渐成熟, 各行各业的经营生产与发展都与媒体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促进了各媒介之间的互惠互融。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区域媒介之间的发展道路将更为深远, 形式多样性也将会越来越明显。

现代化的发展促使媒介与非媒介行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较为频繁。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媒介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致使媒介已不再是传统的传播平台, 已经成为人与人乃至各行业领域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媒体环境。

喻国明教授就曾指出, 媒介融合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上来看待, 因为它不仅仅是涉及到传媒领域产业本身的发展, 而应该从整个社会、国家发展的高度上来看, 对信息传播资源的使用和把握, 是社会管理者最重要的一个管理手段。媒体融合不仅涉及到媒介本身大发展的问题, 更大程度上是要使媒介业运用时代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跟上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媒介融合更是伴随着与国家, 社会发展的融合, 其融合程度也不仅仅局限于媒介内部的融合了。

除了以上所说到的, 媒介与媒介的融合, 媒介与非媒介行业的融合, 媒介与区域的融合, 同时, 媒介的发展更是“人性化趋势”明显。

1979年, 保罗·莱文森在他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 这也未来媒介发展的趋势。所谓的“人性化趋势”就是任何媒介的理想状态都是在迎合人类最自然、最普遍的传播形态。以媒介融合为例, 所有的媒介信息都可以集结在网络上, 手机上, 电脑有了智能的电脑, 手机推出了智能手机, 一切都是为了便利人们的生活习惯, 迎合人类生活的需求。在这样的融合状况下, 不能迎合人类最自然状态的媒介会逐渐被取代或者被吞并。

通过对于媒介“人性化趋势”的分析与了解, 可以看出, 媒介最大的融合就是媒介与人体的融合。美国微软公司题为《人类的本质年的人机交互》的分析报告指出, 将人类与鼠标、键盘和显示器等机器联系起来的常规媒介将发生变化, 变成更为直观的媒介, 如声音识别系统和可触屏幕。这种“更直观的媒介”恰好符合“人性化趋势”理论。这也就是夏陈安所提到的“泛媒介”, 与其说是夏陈安在媒体中第一次提出, 不如说是把莱文森的理论进行了延伸与解读。

泛媒介囊括了未来的一切媒介和传播的主体。夏陈安说, 我们脑中可以想见这样的画面:飞机就要起飞, 空姐对你说, 请关闭您的电脑、手机、IPAD, 还有您的手表和眼镜。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未来的媒介发展就是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媒介,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传播一切信息。未来的传媒会变得更有想象的空间, 节目会在任何你想不到的地方呈现。进入泛传媒时代, 一切都是以“人”为基础, 媒介会打破各种传播的壁垒, 这也符合了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综上所述, 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发展的趋势, 未来媒介发展趋势, 就是遵循人性的要求, 最大程度运用互联网思维, 强调平等、对话, 进行强强联合。面对这样的媒介趋势分析会有人说, 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媒介的境遇。如果媒介抓住了这个趋势, 积极参与融合的环境中, 那么媒介就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反之, 如果媒介停滞不前, 依旧做着“老大”的梦, 那么终究会被时代而取代。

参考文献

[1]吴竞韡.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与创新[D].南京理工大学, 2014.

[2]张超.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媒介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3]曾玉慧.数字时代的欢乐颂——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分析[D].厦门大学, 2009.

浅谈我国媒介资本运营及发展趋势 第2篇

【关键词】媒介 资本运营 发展趋势

一、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现状

1、媒介资本运营的理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媒介领域实行的是“行政单位,事业管理”,这决定了媒介的资金投入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于是在资本运营方面也就具有了行政色彩,使媒介资本的运营处于与市场隔绝的状态中。尽管形式上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我国媒介领域的产业化发展的标志,但是从其资本运营的发展和演进过程来看,其理念与发展同国际水平相比较,仍然处于陈旧和落后状态。

2、媒介资本运营市场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媒介业虽然已由先前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但是其实质性的事业单位性质仍没有改变。我国媒介业的资本运营以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为指针,即便是媒介资本进入市场领域进行运营,仍然要在决策的制定及对策的实施等环节体现和实施相关政府部门的控制权。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行政化色彩浓重,必将影响媒介资本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媒体全面进入市场,是媒体资本经营的前提。媒体只有成为市场的独立法人,经过公司化的改造,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活动。进行资本运营的主体,没有市场应变的决策权,难以解决碰到的产权交易难题。

3、媒介资本运营的潜在操作空间发掘不充分

媒介资本运营的潜在操作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目前的媒介业的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这为媒介业的发展及媒介资本的更有效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可能。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报纸的人均占有量不及领先国家的十分之一。在广告方面,中国人均广告支出仅为6美元,距离世界50-100美元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更没办法与发达国家人均300美元的广告水平相提并论,另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媒介资本运营效率的低下。

二、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瓶颈问题

1、治理结构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的媒体是根据行政部门实行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分级系统,各种媒体在运行中不能互融,必须保持独立性。这种情况不利于媒介资本运营的改革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刻不容缓。我国媒体仍定位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媒体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管理体制,自然也不会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企业经营优势。另外,媒介企业的事业型管理体制使其盈利能力大受影响。资金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资金的缺少,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改革和发展的计划自然也难以实施。

2、市场环境制约

我国媒介业多年来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媒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市场经济,不可能会脱离这样的环境而存在于真空状态中。从国家制度角度来看,这些企业是全民所有制,资本来源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作为市场主体的社会公众没有对媒体资产的处置权。即便是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国有企业在投资时,也要赋予其政治使命和色彩,使得资本的运营达不到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市场化调节要求,基本上没有市场意识和空间。

3、资金和技术问题

资金和技术是决定媒介资本运营效率的关键性要素。媒介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运用资本手段,通过投入新的资金来提高竞争力。但从我国媒介业的发展空间和资本运营效率角度讲,距离媒介业实现规模经济状态所需要的资本数量还存在大量的缺口。面对日益严峻的经营资源短缺,一些媒介企业的经营者开始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我国媒介业出现了媒体兼并和收购现象,与此同时,媒介发展中也加入了民间资本的成分。这些资本运营方式基本上满足媒介市场资本运营发展要求,但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其盈利效果并不好。

三、国外媒介资本成功运营的经验借鉴

1、无形资本的运营

以制作动画片起家的迪士尼将经营项目由传统的影视产品,借助于特许经营的方式延伸到了服装、食品、音乐、玩具、饮料甚至是手机等多个领域。从《威力蒸汽船》里的米老鼠开始,迪士尼不断创造着可爱的卡通形象。迪士尼赖以进行资本运营的并不仅是卡通本身,而是借助于卡通形象,在传递着品牌和形象。特许的经营方式,品牌化的经营理念、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创新的利润分配模式是迪士尼的制胜法宝。

2、优化整合资源

国际知名媒介企业的成功经验都离不开从资本运营要素到资本运营市场的各个方面资源的充分利用,离不开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些媒介企业通过对不同层面上的政策及对策的研究,结合具体的市场现实,在总结其资本运营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定方案。比如,贝塔斯曼在中国的业务扩张过程就是采取了大并购、一体化、多媒体战略以及多样化经营和利用全球化眼光进行本土化切入等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在产品开发、发展顾客关系、定价策略、营销渠道、促销手段等方面大力开展工作。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其成功的关键。

3、市场化高效运营

高度的市场化是美国媒介业资本运营的最大特点。美国证券市场给媒介业资本运营的市场化提供了相当宽松的环境。美国的媒介业进入证券市场,只要遵照相关规定,履行相关手续,如实提供所需情况和相关统计资料就可以公开进行证券发行了。媒介资本运营的高度市场化不仅能够为交易者提供交易平台和市场环境,规范交易者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为筹资的媒介提供一个平等的竞争场所,这种优胜劣汰机制非常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

1、媒介资本运营的产业化

伴随着媒介行业的产业化,媒介资本运营也必将形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树立其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媒介资本运营的产业化。这实际上是资本运营的高效率化过程,是资金规模化效应发挥的过程,将更有利于资本营运效率的提高。通过产业化的资本运营,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核心竞争能力;凭借已有的品牌影响,可以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市场品牌,同时与媒介产品经营市场相得益彰,扩大市场份额和经营规模,有利于媒体管理现代化、规范企业管理,有利于社会监督、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2、媒介资本运营的一体化

为促进我国媒介资本的高效率运营,仅在媒介产业化发展方面寻求契机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实现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一体化。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媒介企业内部的一体化;二是媒介企业与市场环境的一体化。对于媒介企业内部的一体化,是要求企业能够从资本运营的角度,从企业高效发展的角度整合全部资源和全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而对于媒介企业与市场环境的一体化则是指应该在市场中摆正媒介企业的位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实现媒介资本运营在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高效运作。

3、媒介资本运营的多元化

媒介资本运营的多元化是媒介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途径。一方面,要广开媒介资本来源,充分利用社会融资渠道,包括多种融资工具的利用,有效增加媒介资本的融资金额。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媒介资本的多元化投资领域。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使自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加强内部管理,突出主业,实现结构优化和稳健经营。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媒介资本运营现状、特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将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未来发展趋势归纳为:一是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媒介资本运营必将由规模化发展最终形成并实现媒介资本运营的产业化;二是为促进我国媒介资本的高效率运营,必须实现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一体化;三是媒介资本运营的多元化是扩大媒介资本来源和提高媒介资本运营效率的必然途径;四是媒介资本的运营过程中要贯彻要素整合化的理念。

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产业化、一体化、多元化以及理念整合化的过程必将是任重而道远,为此不仅要求媒介业本身付出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参考文献

①段永刚,《我国媒介产业的资本运作》,《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②孙正一、农秋蓓、柳婷婷,《我国新闻媒体资本运营情况初探》,《新闻记者》,2001(3)(4)

③石义彬、周劲,《我国媒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

④胡舒立,《事业单位改革的“破”与“立”》,《财经》,2004(7)

⑤李晓枫:《中国电视媒介媒介资本运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⑥李韵奕,《资本多元化与媒介业观念和体制创新》,《新闻界》,2004(5)

⑦程秀丽、李琦,《媒介产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分析》,《科学与财富》,2011(7)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

责编:姚少宝

媒介竞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3篇

一、媒介竞争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我国媒体数量多达340万, 绝对是世界媒体大国, 媒体数量位居世界首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媒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风格相近、形式相仿的新闻栏目, 甚至一些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地方报纸都市报晚报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 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和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

对于同质竞争, 我们一直持批评态度;但如果我们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媒体同质竞争的起源、发展及其实质会发现, 在一定条件下, 对有些媒体而言, 同质竞争有一定成分的合理之处。1998年初, 《华西都市报》在成都成功首创都市报模式, 该年8月《成都商报》直接模仿《华西都市报》, 《成都晚报》也改为早上出版;在这个阶段, 通过模仿学习其他媒体来开展同质竞争, 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之处, 特别是对于不同发行区域的同类媒体而言, 这种模仿学习更有必要。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各地先后到《华西都市报》学习取经的报社达400多家, 《华商报》、《楚天都市报》、《大河报》、《燕赵都市报》等都在各自的发行区域内成功嫁接了《华西都市报》的模式。在此阶段的同质竞争, 其实质是一般媒体向成功创新的媒体学习靠拢的趋势。

相对于西方发达的媒体产业, 我国受众细分市场尚未完全培育成型。如在电视业, 目前中国电视台总数大致是4000多家, 都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或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国电视台总数为日本的22倍、美国的3倍以上, 但千台一面, “国内电视学湖南, 湖南电视学港台”, 节目模仿成风, 缺乏创新意识。对于媒介产品而言, 应该不断扩大自己媒介产品与替代品的差异程度,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如相声演员姜昆在谈到自己建《昆明网城》时说:“我建网站立足一大原则:别人碰的我不碰, 我碰的你碰不了。我先在脑子里划了一个‘势力范围’:以文化娱乐为主体, 以信息源为基础, 搞自己熟悉和独有的东西。”作为相声演员, 姜昆最熟悉和独有的东西当然是相声, 于是姜昆建的网站《昆明网城》首推《中国相声网》, 每天播放一段相声录音, 供网民们欣赏。姜昆有不同版本共900段相声, 使他三年内有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栏目。

从新闻信息论角度而言, 受众是一个极其庞杂的群体, 他们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经历、性别、年龄、所处地区、经济地位、价值取向都有所不同, 受众的分层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信息的兴趣和需求的不同, 也决定了同一新闻信息, 具体到不同受众, 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这就是新闻价值信息的多重性。

由于新闻信息价值具有多重性, 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讲究分众性。编排报纸版面, 设置广播电视节目时, 有意识地将版面、节目的内容与相应的受众缩小在特定的范围内, 与其他媒体形成差异, 可以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广州日报》是我国惟一走向市场、自办发行的城市党报, 它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因素, 但其中之一就是重视分众性信息传播, 它有32版, 有时多达80多版, 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 从而在我国城市党报中独树一帜。

二、媒介竞争的发展趋势:品牌竞争

媒介品牌是媒介市场的产物, “市场经济历经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导向时代, 以销售为中心的销售导向时代, 现在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导向时代”。这种经营理念已为我国传媒业普遍接受, 但是从经营实践中看, 大都尚在产品导向和销售导向的中低层次上竞争。媒介经济学借助产业组织理论, 用“结构—行为—绩效”的制度框架来研究媒介产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这里的绩效并不是指某个媒介的盈利水平, 而是指消费者对媒介产品的满意度。而媒介品牌正是受众获得最大满意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保证。

1995年,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汉斯教授曾预言:“15年前, 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 今天在质量上竞争, 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汉斯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我们随时都处在品牌包围之中, 因为品牌代表着质量, 也代表着价格。

在今天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 品牌同样被视为制胜的法宝, 向品牌靠拢已成为人们进行商品消费的一种主要趋势, 而由于媒介可选择性增多和受众日渐成熟, 受众对媒介品牌的理性认识已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因此, 媒介能否打造出受众认可的品牌是决定其能否争取到受众更多注意力的关键。

1、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打造出受众认可的品牌

品牌是受众面对众多媒介、众多栏目确定选择一项的一个重要依据, 品牌认知对受众的媒介选择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名牌栏目的阅读率或收视率总是名列前茅。谁拥有叫得响的品牌, 谁就能掌握媒介经营的主动权。因此媒介越来越多地注意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锻造品牌, 依靠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湖南电视台台长曾坦言, 湖南卫视近几年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 就是靠《快乐大本营》等几个名牌栏目。

品牌已经成为媒介的重要资产, 虽是无形资产, 却可以盘活有形资产, 扩大有形资产的规模。西方商业媒介特别重视品牌经营, 把品牌作为媒介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媒介虽有双重性, 但同样需要实行品牌经营, 培养受众对媒介的好感和忠诚, 从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地位。

2、不断创新, 维护品牌的优势地位

媒介产品属于精神文化产品, 其特色、个性往往是其最大卖点。但当媒介产品进入成熟期、受众对品牌已经开始认同的时候, 竞争对手尾随跟进的同类产品也会涌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住品牌的优势地位, 必须一边提高产品质量, 一边对产品进行不断创新, 保持品牌的良好声誉。否则, 领先的品牌也有可能被受众遗忘。

另一方面, 著名的品牌常常是精品的代名词。虽然媒介产品不可能每一件都很精致, 但制作者必须有精品意识, 抓住质量不放松, 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总有令人称道的佳作, 令受众不忍错过每一次“约会”, 这样才会产生品牌效应。如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是我国少有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服务类节目, 它的成功在于把商业目的、服务内容与爱情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在感动了无数观众的基础上增加收入, 扩大知名度。

3、加强品牌的包装与营销力度

其目的是强化受众对品牌的认知, 刺激受众的阅读兴趣和收视欲望, 推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电视节目的包装很有代表性, 一个栏目, 从名称到片头片尾设计, 从基本色调、主体音乐到演播背景;从主持人的气质、风格到表情、语调、服饰, 无不透露出包装的匠心。有的栏目的标志性图案、标志性音乐受众不仅熟悉而且喜欢, 这样的包装已经成为品牌的象征。以往媒介及其产品宣传主要靠受众自发的人际传播, 今天媒介推销自家产品的宣传越来越精彩:有的媒介与学术界联手搞了一些著名栏目、著名品牌以及某些“现象”的研讨活动, 并以此为议题推出专利专著;从而大大提高了栏目、节目的知名度, 使之迅速成为驰名品牌。

总之, 品牌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 一家媒体要想将自己的竞争境界提升到品牌竞争的层次, 必须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特长, 使其在一定的目标受众中达到有口皆碑的程度, 受众对此也表现出相当的忠诚度。同时, 这种品牌也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变化。《今日美国》资深记者凯文·曼尼在其新著《大媒体潮》中谈到, 21世纪的传媒业将成为激烈战场, 无论是同类传媒品牌之间的市场争夺, 还是新兴传媒品牌对传统传媒品牌的资源侵占, 都会令传媒市场更不平静。因此, 以品牌为核心拓宽市场半径, 实行品牌延伸战略已成为媒介竞争的必然发展趋势。

摘要:变革的时代和多元化的社会, 为媒介提供了空前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发展空间;新闻资源的有限性与媒介需求的无限性, 日渐形成尖锐矛盾。由于媒介可选择性的增强和受众的日趋成熟, 品牌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消费心理的主要趋势, 而品牌竞争也必将成为媒介竞争的必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媒介,竞争,趋势

参考文献

[1]廖卫民、赵民:互联网媒体与网络新闻业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邵培仁:媒介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K.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论据和公共政策[M].上海三联书店, 1993.

跨媒介时代的文学出版之变及其趋势 第4篇

跨媒介出版,指的是网络、影视等其他传播介质开始打破传统纸媒的垄断,已逐渐成为当下出版业的影响因素。这股风潮愈演愈烈,在出版业的多个层面都展示出与以往迥异的新变动,无论是出版模式与营销策略,还是出版内容和产业结构,都包含新一轮出版革命的因子,影响着今后一段时间出版业的面貌。

一、出版模式之变

当下,一本图书在纸媒之外同时通过网络、手机、影视等媒介模式推出的全媒体出版构想,已经成为现实。2008年12月,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上映,与此同时,小说《非诚勿扰》以传统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出版,第一次试行了全媒体出版战略,小说惊人地达到了数十万的销量,使全媒体的出版理念深入人心。可以预见,全媒体出版将成为今后文学出版发展的一个重点。但目前真正符合“全媒体”出版标准的出版物不多,更多的呈现为纸媒与网络、纸媒与影视、纸媒与电子书等两两结合的“准全媒体”出版模式。

此外,先在榕树下、天涯等文学网站或论坛获得巨大的点击量,然后通过纸质媒介进入出版市场,已经成为新作家崛起的主要模式。2008年的畅销书《藏地密码》,就是发在新浪上的博客文章。五天之内,点击率超过百万,吸引了北京读客、共和联动、博集天卷、磨铁文化、重庆出版集团等五十多家出版机构卷入版权争夺战。该书问世后一年之内销量超过200万册,系列作品连出五本。而在很长时间内,《藏地密码》一直维持着纸媒和网媒同步发布的出版模式,《明朝的那些事儿》也是如此。其他如郭敬明、饶雪漫、郭妮、沧月、明晓溪、蔡骏、韩寒、安妮宝贝、李西闽等知名作家,也都有不少网媒与纸媒重合出版的例子。

众所周知,此前影视作品的出版模式,大多是文学作品先上市,然后改编拍摄电影或电视,最后再反过来带动文学图书销售。但在当下跨媒介出版盛行的情况下,这种顺序已经逐渐改变。无论是《无极》还是《手机》,抑或《我叫刘跃进》和《非诚勿扰》,都走着先影后书或影书同步的路子。而且,我们还看到了影视媒介对纸媒出版的主动借用。如“百家讲坛”系列书系,在封面上都被要求印上百家讲坛的LOGO,环衬中标明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所要追求的效果,就是使图书和电视节目能在同一时间到达受众。

二、发行策略之变

《长尾理论》为我们描绘出了网络时代利基产品营销的新理念。作者安德森告诉我们,网络的出现,使任何一种难以进入现实货架的边缘产品,也得以在购物网站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从而带来了革命性的长尾营销理念。其实网络除了为利基产品提供与主流产品同样的展示机会之外,同时也在取代实体机构成为文学出版领域新的发行渠道。

2008年11月《明朝的那些事儿6》(简称《明6》)的销售。《明6》尚未上市,当当网就提前lO天开始了独家预售,而同月16日《明6》上市之后,仍由当当网独家包销,时间一个月。《明6》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首要原因在于这是网络第一次取代实体书店成为首发渠道。传统的出版流程中,图书问世以后大多选择新华书店或其他实体机构进行流通。而《明6》则为我们展示了虚拟渠道营销的可能性。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海关出版社和当当网签订的不低于69折销售的价格许可,对实体销售的价格体系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就图书发行来说,其终极目标是寻找最方便快捷的渠道,使图书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面积最广的受众,而对于读者,则同时要求最优惠的价格。在当下能与这种图书发行理念对接的,只有互联网络。所以当下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如中华书局、广西师大社、山东画报社等都会在出版物的环衬中印着“网络合作:当当网、卓越网、博库书城”等字样。

就文学出版来看,网络作为新的发行渠道是成功的,这也导致当下的发行策略发生了转变。长时期以来,图书的发行宣传基本是新书发布会、新书座谈会、书评等几种常见的思路。1998年,《学习的革命》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大做广告,使图书进入了电视宣传时代。而在当下的文学出版中,最流行也最为有效的发行宣传,是与网络的结合。河南作家张宇的长篇小说《疼痛与抚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数年后,销量尚不足10万册,但在2008年10月借助“豫军冲浪”在新浪读书频道挂出之后,一日之间点击量就超过20万。

三、出版内容之变

近几年,青春文学异军突起。在这个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社会,似乎只有青少年才有接触缪斯女神的兴趣与时间。也只有他们,才会在新世纪创造出《悲伤逆流成河》三个月销量突破百万这种80年代文学读物匮乏时代的出版奇迹。校园言情,玄幻武侠,盗墓穿越,诸如此类的作品虽然难以进人传统文学殿堂,却高居当下各大图书排行榜,并占据着坊间显眼的位置。鉴于此,万卷出版公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机构专门以此为业务重心,而河南文艺、上海人民等老牌出版机构也不甘示弱,专门设立了青春读物室,去争抢这块文学出版中诱人的蛋糕。

青春文学的兴起,并不仅仅关系到青少年教育素质的普及,更关键的还是跨媒介传播格局的形成。借助门槛极低的网络媒介,不仅大大改变了信息空间与文化地域的概念,还读者们的阅读期待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似乎丧失了从文字中涵咏意象之思的兴趣,而把精力转到了直观易懂的视像之看上来。正如新闻大亨默多克所言:“他们想控制他们的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控制。”因此,他们投射在虚拟空间和读图时代的文学想象,自然就反映为当下文学出版市场的基本内容。

四、产业结构之变

以上几种变动的背后,是出版业在跨媒介的传播环境之下,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所谓新结构,就是网络和影视取代了传统纸质印刷媒介,成为当下出版业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到了2008年的时候,网络和影视开始全面引领文学出版的潮流。在当下的文学出版中。一位作家是否能够成为读者的宠儿,首要的是他能否与网络或者影视紧密对接,而不再是传统的文学声誉与写作实力。那些在纸媒时代影响文学出版的作家身份、出版社级别、阅读市场、发行体系等核心因素,在2008年的文学出版中完全被置换进了新的内容。

在90年代以市场化为主线的出版改革中,最为常见的改制模式,是多家出版社的联合以及将印刷、发行部门独立出去的商业性出版集团建制。当下,出版产业改制的重心开始从单纯与市场的

结合,转移到了与影视、网络等其他媒介的结合上来。不少出版集团在新一轮改制之后,变成了出版传媒集团,譬如安徽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的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江苏风凰出版传媒集团等等,“传媒”二字的添加,显示出建立在跨媒介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

跨媒介的产业结构,首先带来了固有出版把关体制的松动。此前的出版结构中,编辑处于整个出版体系的中心地位。如果一部作品不能在出版社编辑这一阶段获得通过,那么进入图书市场接受读者检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当下的出版结构中,一部作品即使不能获得出版社编辑的青睐,照样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

其次,跨媒介产业结构也推动着出版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1990年代出版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当时组建的北青传媒、华闻传媒、粤传媒、新华传媒等上市公司中,都只有媒体经营性资产,而没有核心的采编业务。但近两年改制的辽宁传媒集团等出版机构,都开始操作一种将采编业务与发行印刷一起打包为整体资产进行上市的新策略,从而标志着出版业计划体制的最后一块阵地——采编资产也迎来了市场化的春风。

五、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下的出版变局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其他媒介因素对出版业的植入。虽然出版业的跨媒介化进程目前还“在路上”,而且从长远角度“我们还很不清楚这场传播革命将如何展开,它对我们的新闻业、对我们的文化和经济意味着什么”,但就目前已经初露端倪的现象来说,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是可以预料到的。第一是多媒体融合的程度会进一步加深。传统的出版架构之中,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大都处于分离的状态,譬如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很多出版机构并不拥有。但随着新出版结构的形成,一个出版集团同时拥有多种媒介的态势必将出现。

第二,是出版业对新技术的运用将会更加迅速。长时期以来,出版固守在纸媒领域,其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印刷和造纸。但当出版业进入了跨媒介传播发展阶段之后,媒介渠道的扩张,同时也意味着各种媒介的技术进步都有可能被出版业所采用。电纸书的出现,已经超出了传统印刷和造纸技术的范围。而3G等通讯技术的革新,在今后的几年之内,也极有可能被用在整合数字图书的传输和营销渠道之上。

媒介融合趋势中影视艺术的发展 第5篇

整合了数字技术的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音画系统, 自古以来就是一门技术的艺术。尽管技术从来不以一种单一而明了的因素作用于影视艺术, 但影视媒介形态的每一次变化、影视技术的每一次重大革新, 都会给影视艺术的内容形式、美学形态、视听语言和欣赏接收带来巨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承认影视艺术是一门艺术的、娱乐的、商业的大众媒介, 而媒介是传承和接受信息的手段和载体,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电影电视的技术史理解为影视艺术的媒介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同声音、色彩和宽银幕等影视艺术上的前三次重大技术革命相比较, 数字技术使影视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照相本性向比特本性的转变是影视艺术数字化革命的起点, 也是它的核心要义所在。

目前从模拟制式向数字制式的转变已经改变了影视摄制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方式, 并开始在影视的发行、放映和播出领域发挥类似的效应, 另外数字技术还引发了影视艺术与互联网、数字电视、视频游戏等其他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技术给影视艺术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啻于是对影视媒介本性的一次“脱胎换骨”。

从影视艺术的创作手段到创作观念, 从表现元素到视听语言, 从视觉效果到美学形态, 从观影习惯到消费方式, 数字技术给电影电视的策划、创意、生产、制作、发行、放映、流通、传播等各个环节都带来了深刻变革。

数字电影的制作者、美国电影艺术家托马斯·A·奥汉年和迈克尔·E·菲利浦斯在《数字化电影制片》中写道:“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 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 (1)

今天, 数字技术使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真假难辨、登峰造极的地步, 它在画面上营造的视觉奇观吸引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影迷的青睐和迷恋。数字技术不再是影视艺术的视觉噱头, 它实际上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重新建构我们关于影视艺术的观念。今天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攫取高票房收入的利器, 已经不再是一两家数字特技公司或几位影视特技怪才的一时兴致或偶尔一搏, 它已经俨然成为商业影视制作的行业规范和必要环节。

根据Boxofficemojo网站的统计数据,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票房收入排名前10位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泰坦尼克号》、《指环王3:王者归来》、《加勒比海盗2》等, 无一例外都是数字技术在其中唱主角的影片。 (2)

数字技术不仅仅制造了一种影视形态, 同时也制造了一种影视观众。这些观众往往由年轻人构成, 他们沉浸于数字技术所营造的声光炫影、排山倒海的视听奇观中, 享受着数码环绕立体声效和高解析率、高透亮度的影像画质, 他们讨厌传统影视艺术的绵密的叙事和拖沓的情节, 他们喜欢场面胜过喜欢故事, 喜欢动作胜过喜欢人物。很难想象这群被好莱坞数字大片惯坏了胃口的年轻一代会对小投资、小制作的影视节目抱有多大的兴趣。

张英进就指出, 好莱坞的数字大片其实是“西方中心主义称霸全球的一种新的符号”, 这些高科技、高投入、高概念的奇观影像“生产出他人所难以达到的电影‘文明性’的标准, 结果产生所谓的‘斯皮尔伯格效应’ (如《侏罗纪公园》等电影系列) , 这对众多的国族电影而言, 既是诱惑、又是威慑” (3) , 从而进一步拉开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影视工业在人才、资金、数字技术等方面与好莱坞之间差距和“鸿沟”。

被数字技术所整合的影视艺术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只要张开感觉的神经就可以体悟到今天的影视艺术走进了一个有别于经典影院和电视屏幕时代的、影像四处流溢的、泛媒介形态的文化时代。有人把它称为“后影视时代”。

后影视时代的影视景观的显著特征是观众不必囿于特定的影院时空或客厅沙发上, 而被置身于一个影像文本超量堆积、观看欲望被充分满足、影像符号无处不在的视觉文化的海洋中。

例如, 今天的电影除了在影院中被消费, 至少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被观看:无线和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高清电视、VCR、DVD光盘、PPV/VOD (点播电视) 、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电脑屏幕、移动手机及其他视频终端设备。除此之外, 影视文化还可以附着在图书、杂志、海报、玩具、服饰、纪念品、电脑游戏、主题公园等广泛的影视衍生产品上。

当你端起一杯咖啡, 杯子上可能会印有迪斯尼的图案;当你拨打手机, 你可能会听到根据电影原声改编的待机音乐……

针对这种多媒介环境中的影视文化现象, 美国媒介学者安妮·弗雷德博格指出:“在20世纪末, 电影这个延续了一个世纪的大众的娱乐媒介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已经嵌入了 (或者说消失于) 包裹着它的各种新技术中。很清楚的一点是, 电影、电视和电脑媒介之间的区别正在迅速消失。无论是制作技术的层面、还是接收和展示技术的层面都体现了这个事实。尽管电影银幕、电视屏幕以及电脑屏幕还保留着它们彼此独立的位置, 然而你在它们上面观看到的影像已经丧失了它们以各自的媒介特性为基础的差异。”

总之, 今天的影视艺术正在丧失其独立的媒介身份而处于一个多媒体激荡汇流的客观情境中, 也许我们没有必要对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影视艺术所面临的前景表示过分的担忧, 但传统意义上的影视艺术的观念将走向瓦解、数字技术将引发影视的生态现实的重构是不争的事实。

重塑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观念

如果说数字化浪潮代表着一种客观趋势, 那么影视艺术将如何应对当下媒介形态的变化并重新确立自属的艺术身份, 影视融合 (电影和电视) 和影网融合 (电影与互联网) 是否意味着电影、电视、网络界限的消失, 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怎样重新定义了影视艺术的本体内涵并推动了当下影视文化的整体转型, 围绕着影视艺术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所引发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的本体流变、生态空间、文化图景和发展趋势作出重新定位。

本文认为, 对影视艺术来说, 媒介融合不仅仅意味着电影电视与新媒体形式的外部融合, 也意味着新媒体技术与影视艺术形式本体的内部融合;不仅仅意味着电影电视可以联系其他媒介渠道或产品形式来延伸影视母体的商业范围、让同一标题下的内容跨越多种媒介形式被广泛地播映或消费, 也意味着影视观念、影视制作、影视商业和影视观看的挑战性的重新组合, 以及影视本体身份的重新定义以及一种崭新的互动性的、参与式的影视文化的产生。

尽管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所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虽然不会终结影视艺术本身, 但是技术的变革可能会大大地改变我们所熟知的影视艺术的结构与形态。

注释

1 托马斯·A·奥汉年、迈克尔·E·菲利浦斯著, 施正宁译:《数字化电影制片》,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年, 第19页。

2 金丹元、徐文明:《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 《当代电影》, 2008

3 , 第71页。

4 (3) 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54~155页。

浅谈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第6篇

一、 媒介融合简介

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被上世纪80 年代的美国人提出来的, 其简单地将属性不同的媒介形态结合起来, 称作媒介的融合, 这是狭义的理解。随着时代的流转、经过不断的整合, 我国教授喻国明在《传媒经济学》中对媒介融合定义为, 将各种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的信息在同一个平台里进行整合, 使形态不同的媒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传播的信息之间有了互补和互联, 使媒介最终一体化的过程, 这就是媒介融合, 其实质就是使消费者通过各种终端能够获取各自需要的服务。

1.2 媒介融合的类型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 媒介融合指所有媒介与与其有关的所有要素的融合, 这意味着它的融合不仅仅要包括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 还要包括媒介的传播方式、功能、所有权等要素的融合。下面将媒介的融合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分别进行阐述。

(1) 新闻资源策略上的融合

新闻资源策略上的融合是指不同所有权的媒介共享资源信息内容, 比如说隶属于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和网络新闻间的合作、通讯客户端公司与电视台间的合作等, 共享获取的信息资源, 扩大信息源, 共享并完善所得信息。

(2) 所有权的融合

一个正规的媒介集团旗下一般都会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形态存在, 为了在传媒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需要将这个集团的所有媒介以及媒介的所有权统一、融合, 更好、更快地整合所获得的资源信息, 及时反馈给大众, 因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介提供一个专业的信息整合平台, 将媒介的所有权进行融合不可避免。在这样一个平台中, 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各种媒介所获取的信息内容相互展示共享, 这就可以更快地完善新闻信息, 更加及时有效地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 结构方式方面的融合

结构方式方面的融合就好像媒介间的相互合作, 打个比方说, 一个报刊在将新闻产品做好后直接出售给电视台, 而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对这个新闻产品并不熟悉, 就有可能邀请这份新闻产品的编辑、作者到电视台做节目, 阐述这个新闻, 这就是媒介在结构方式上的融合。

(4) 信息采集方式方面的融合

信息采集方式上的融合多指信息的来源, 一个新闻是否存在价值、是否被及时传播, 绝大部分取决于新闻信息采集者对信息的采集程度。一个优秀的新闻采集者对媒介集团的发展非常重要, 有价值的信息被及时采集, 才会有媒介集团的后续整合和传播。融合信息采集的方式, 比如说新闻采集者可以选择与报社、电视台等媒介长期合作, 及时获取信息并将其反馈, 这样才会带动后续的一切工作。

(5) 新闻表达方式上的融合

一条新闻变得有价值多是因为它的出现引起了大众的积极反响, 也就是说媒介的融合还要从新闻的表达方式上进行融合, 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需要运用能够与大众进行互动的方式对新闻进行阐述, 将传统新闻只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发展为可以在直播期间开展论坛, 直播中与观众互动等, 完成对新闻播报。

1.3 媒介融合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 媒介行业在政府放宽政策后大量被注入民营和国外资本, 形成集团产业, 进入市场化运营, 其产业的发展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 需要被消费者选择, 需要提升行业的强大竞争力。由于媒介的融合能够给集团提供高效的利润和优质的新闻信息, 并且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为集团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 从整个媒介行业来说也会提升其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媒介融合已经演变成一个世界性质的前沿学科领域, 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的媒介市场带来崭新的变化, 因此必须进行媒介融合。

二、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

2.1 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1) 政策的推进将使媒介组织结构的改革速度加快

经济基础是媒介行业得以融合发展的根本,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 媒介行业的经济来源及其利润发展空间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目前的中国国情使媒介行业在融资方面的发展仍存有很大的限制, 但我们近些年能够看到的是, 政府开始积极改变这种局面, 媒介行业的部门领域已允许民营和国外资本进入, 媒介行业的资金融合渠道被拓宽, 市场运作的模式开始趋于多元化。媒介行业改革的这些年, 它准确地抓住了发展方向, 使行业集团化, 积极进入市场, 而且根据资料的分析, 日后的政策将会更大力地推动媒介行业深化改革, 下一阶段政策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保证党的领导, 形成宏观管理体系, 建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并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 用好国内外市场的资源, 形成一种开放的环境格局, 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但与此同时, 为了对媒介舆论的影响能力有所掌控, 政府对媒介集团的要求也将进一步严格化, 筛选组建有实力的综合性媒介集团, 使其在能够抵抗经济危机的同时能够与外国媒介集团进行抗衡。

(2) 不同形态媒介趋向融合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使媒介的形态开始多元化, 从开始的广播、报刊到现在的网络、电视等, 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使得不同形态媒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媒介的集团化使得媒介行业对信息的来源不再唯一, 其建立的信息平台将更好更快地将信息整合和传播。经济基础的强大使得媒介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也逐渐使得媒介形态间产生依存关系, 进一步地加强联系, 形成互补。

(3) 媒介集团化、多媒体化将成为市场的主导

媒介行业逐步集团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中国对大众舆论的重视, 其走向多媒体化的趋势还将更加迅速。对市场需要的信息进行结构化组建, 将单一信息变为系统的信息链是每个想要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媒介集团的共同选择。可以想到的是, 今后的媒介集团将取代独立的报社、广播电台等在中国信息市场总体影响市场的发展, 占据主导。

2.2 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机遇

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是媒介融合的前提, 近几年来, 国内对媒介行业的限制开始减弱, 政府在掌握主要舆论控制权的情况下开始同意民营和国外资本进入媒介行业, 资本运作的模式开始多元化, 融资渠道开始变宽, 行业得到了急速发展, 而且外资的大量进入使我国媒介行业抓住时机引进了先进的市场经营理念和技术, 也使得我国媒介的集团化更具有系统性。集团信息平台的成立, 加速了信息的整合, 使媒介集团降低了对外界信息源的依赖程度, 使整个媒介信息市场的供求机制得以改变, 媒介集团将有望成为信息市场的主导者,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个媒介行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2. 3 媒介融合在中国发展的挑战

中国庞大的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 一直对国外的媒介集团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我国放宽对媒介行业的限制后, 外资大量进入, 在引进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同时, 也使外媒加速了进入我国媒介行业的脚步, 而目前我国媒介行业的不成熟极易在接受到这种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挑战时乱了阵脚, 因此我们要对进入国内媒介行业的外资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限制, 不断完善国内媒介行业, 坚持将大众舆论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家人手里。随着政府的调适和媒介行业的改革, 媒介资本融合力度会越来越大, 因此要谨慎对待。

结论

改革的推进加速了媒介的融合, 经济基础的强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媒介行业的前景一片光明, 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但享受安逸必然接受死亡, 媒介融合在给媒介行业和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正视媒介的融合, 正视其发展的利弊, 方能为中国媒介市场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摘要: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 中国媒介改革的推进在打破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等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 增加了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式, 媒介的形态开始多元化, 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 这些媒介随即将进行融合。狭义的媒介融合, 单指对不同形态的媒介进行融合, 而从广泛的范围来谈媒介融合, 它还指媒介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 这也就意味着它会带来一把双刃剑, 中国媒介的融合势必会给媒介行业和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自此本文展开论述。

关键词:媒介,媒介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紫金网2008年1月11日.

[2]许日华、郭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人民大学谈媒介融合》, 人大新闻网站2006年4月11日.

[3]章于炎:《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 《中国传媒报告》第19期.

[4]高钢, 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

媒介发展趋势 第7篇

近年来,“媒介融合”这一词语在新闻传播领域当中是一个高频词,其实早在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的尼葛洛庞帝用了三个叠加的圆圈描述印刷、计算机和广播三者之间的技术边界,表明信息通讯业间的不断融合,就为“媒介融合”这个概念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媒介融合的具体概念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描述,很多专家都从不同的领域提出了相应的认识。

尼葛洛庞帝的“三圆理论”中第一次出现了“媒介融合”这个词语,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另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介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他并没有正式地阐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但是“三圆理论”的提出,为日后的媒介之间的融合指引了方向,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先驱作用。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索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当中最早正式提出的。他指出,过去由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以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由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由不同媒体提供。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融合的原因。

我国学者陈浩文则认为,媒介融合按照发展和聚合程度可以分为:组成的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媒介形态的融合。并且认为我国未来“三网合一”必然会造就一些新的媒体形态出现。

二、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编辑受到的影响

媒介融合分流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在徽博、微信、网络等新媒介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节目正面临受众不断流失的困境。上述新媒介在新闻内容、新闻形式等方面比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加上这些媒介基本上不受固定时空的限制,受众可以有选择地点播、观看自己喜欢的新闻节目和内容,而不再是像收看电视节目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这就导致电视新闻的受众分散化,一些新媒介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受众。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各媒介信息资源基本都能做到资源共享,降低了新闻信息的获取成本,这也导致不同媒介新闻内容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新兴媒体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第一时间传播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内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新闻内容重复的尴尬境地。

三、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编辑做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摆脱传统新闻编辑模式的束缚。

关注受众偏好。很多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了解到的信息大部分是国内或国外的相关信息,本地信息相对比较薄弱。加上现在能静下心来看电视的大多数是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大多已经组织好家庭,关注的新闻内容更偏重家长里短。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在选择新闻题材时最好能根据受众的偏好进行采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

整合传播平台。电视新闻编辑要充分考虑传播平台的多元性,这些平台都是电视新闻传播的渠道以及媒介,脱离这些传播平台,电视新闻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传达与传播。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要注意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创新节目内容和传播方式。

新闻编辑的素养要求。角度新、入口小、语言俏,这是新闻编辑在选题上必须注意的方面。另外,新闻编辑在把关上要注意趣味性。在新闻报道中,往往深度的记者调查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以福州电视台《城事能见度》播放的一期以“女入殓师”为主题的新闻为例,记者从日本电影《入殓师》直接转换到福州当地“女入殓师”,并切身体会了入殓师神秘的工作内容,紧接着又介绍女入殓师的日常生活因为“入殓师”的身份而带来的种种苦恼,最后报道了这些女入殓师对职业的坚守或离去的态度。三期节目一环紧扣一环,在深深打动受众的同时,也收获了整档节目的最高收视率。最后,编辑要加强学习,掌握新兴的媒介技术,做好电视画面、同期声、音效编辑、字幕工作并深化专业知识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媒介时代发展所需的各种技能。

重视挖掘数据新闻。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运用的日益成熟,其与传统媒体的紧密融合日趋成为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编辑要利用高效处理器对数量庞大的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挖掘,为媒体报道内容和方向提供科学参考。简单来说,数据新闻就是用数据来进行新闻报道,英国和美国在这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的《卫报》就引领了数据新闻潮流,而我国新闻界在这一方面虽有尝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传统媒体人未来应该着力于挖掘数据新闻,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准确分析数据,给读者呈现一目了然的新闻产品。通过“挖掘、过滤、可视化、形成故事”这样的报道步骤,来增强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中的竞争力。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进行自我创新:在考虑选题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到选题本身的价值,并且要通过揭示数据来发现其背后的新闻意义,并强调和受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

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新媒体的法宝是信息更新快和传播内容多样化,同时还有对传统新闻来源的颠覆以及报道方式的革新。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及时收集和传播最新消息,丰富传统媒体的内容,实现功能外延;深度挖掘既有信息,实现传播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延伸,提高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处理能力,通过系统化、序列化的调整,将原本孤立的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处理好信息载体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现所有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传媒圈流行这样一句话:传统媒体“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创新难度日益加大,传统的广播电视单位在面对多种媒介的冲击时,必须加快新闻编辑创新与转型的速度,结合电视自身的优势以及优质的电视编辑队伍,才能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求得生存。

摘要:当时间的指针指向新世纪,文化的传承模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从最传统的口头传播到标识传播、报纸、广播、电视再到现在的互联网、移动传播,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也渐渐从顶峰开始滑落,而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型新闻编辑则慢慢走向了前台。那么面对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传统的电视媒体如何自救、转型并跟上时代的步伐呢?新闻编辑作为传播的主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趋势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 当代网络技术的革新与网络传播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 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 更多的受众, 尤其是年轻的受众群体将信息接受兴趣转向了网络等新兴媒体, 而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的受众人数却在逐渐减少, 众所周知, 受众是传播的目的地, 没有受众的传播, 后果无法设想, 面对这样的形势, 传统媒体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产业发展创新?媒介融合为此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发展理念, 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找到新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模式。本文着重研究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现状。

1 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 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 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斯?尼葛洛庞蒂在《媒体实验室:在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未来》一书中描绘了“媒介融合”的蓝图。尼葛洛庞蒂用三个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 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并且这三个圆圈呈现出叠加和重合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 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以其作为技术支撑的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开始走向模糊, 这一变化推进了信息、电信、文化、传媒、出版等众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2003年,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 (Rich Gordon) 对不同语境下媒介融合的内涵做了六种分类, 分别是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媒介融合的本质就在于建立各种媒介形态的聚合, 它所产生的融合媒介能够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形态于一身, 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方便、快捷且可以互动的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 随着当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及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使得这一设想迅速变为现实,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的交融与互动纷纷展开, 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广播电视与网络的融合、电信与网络的融合、广播电视与电信的融合正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实施。媒介融合依据融合内容与实质的不同分为四个阶段, 即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融合等。最初的“媒介融合”是组织的融合, 这种结合往往依靠外部的力量 (如行政力量) 使媒体结合成一个共同体。第二阶段是“资本融合”, 有实力的媒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对其他媒介或媒介集团的收购, 或者两个媒介组织之间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合并。第三阶段是“传播手段融合”, 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大平台上进行整合, 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最高阶段是“媒介形态的融合”, 在未来产生一种与今天媒介形态完全不同的新媒介, 这种媒介有可能融合了几种甚至全部媒体的优点。随着报纸、期刊、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内容、网络、终端、规制等方面的融合, 媒介融合正在成为全球信息传播发展的新趋势。

2 我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在我国, 媒介融合的趋势从2004年开始初露端倪。2004年5月, 牡丹江广播电视集团与牡丹江报业集团正式合并, 组建了国内第一家真正按企业模式运营的跨媒介产业集团, 现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音像出版、网站等多种传媒资源, 涵盖广告、影视、网络、印务、出版发行、传媒教育、旅游、国际贸易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性传媒集团。继牡丹江集团之后, 广州、佛山、深圳、成都等地的媒介也开始了融合行动。2007年《广州日报》推出了“广州日报3G门户”WAP网站, 2008年该报又和广东移动联合推出了手机富媒体业务, 该业务支持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媒体传播内容, 由此步入媒介融合的探索发展阶段。2009年年初, 深圳广电集团投入9000万元成立集团新媒体中心, 成为深圳“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及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核心力量。进入2010年, 媒介融合在我国政策层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2010年2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产业界迅速跟进。2010年7月, 国务院公布了我国开展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 由此, 新旧媒体的融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传媒领域, 如广播、电视、报纸纷纷上网, 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相继出现, 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战略已经进入初步的操作性层面。在这种集中和融合的媒体集团中, 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流程控制实现资源重整, 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手机等媒体可以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 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 联手做大区域市场, 最终实现媒体间的无缝融合。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组织融合等方面。媒介融合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对立碰撞转向融合依存的背景下提出的,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增强, 以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在世界范围内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以美国为例, 主流报纸的发行量逐年持续下跌, 多家地方报纸宣布关门或仅保留网络版, 致使大量报人失业, 其中不乏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中国报业在网络时代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发行量下降, 广告收入锐减,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竞争, 许多报纸开始战略转型, 通过“报网互动”的方式维持报社品牌, 扩大影响。随着受众群体, 尤其是年轻一代受众向新媒体的流失,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在这种媒介环境下, 媒介融合成为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我国媒介融合的实践当前主要体现为“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决定了我国媒介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2010年1月13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7月1日, 国务院公布北京市、大连市等12个三网融合城市试点名单, 三网融合在我国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我国新时期确立的三网融合主要目标是:推进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 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 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 拉动国内消费,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是: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 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广电与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 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2015年, 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普及应用融合业务, 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 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我国开展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包括:

1) 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原则, 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双向进入试点。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总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 加强网络建设改造。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 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整合有线电视网络, 培育市场主体。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 推进城镇光纤到户, 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充分利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

3) 加快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 创新产业形态, 推动移动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 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国家标准体系。

4) 强化网络管理。落实管理职责, 健全管理体系,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5) 加强政策扶持。制定相关产业政策, 支持三网融合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软件硬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对三网融合涉及的产品开发, 网络建设、业务应用及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给予金融、财政、税收等支持。将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和业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4 结语

媒介发展趋势 第9篇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 电视新闻服务功能减弱

在传统媒体时代, 新闻传播多依靠纸质媒介, 电视新闻因其声画结合、还原现场的功能, 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 在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 各大电视台新闻节目每日播出各国比赛的进展情况, 并进行现场解说, 其新闻节目的实效性及服务功能得到了受众的普遍认可。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 媒介融合的加速, 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和时效性的优势, 能将大量的新闻资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 并能跟受众产生互动交流, 极大地改变了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习惯。例如, 微博是网络领域兴起的媒体形式, 具有真实性、个性化和及时性特点, 公众人物可以通过微博与受众进行一线互动。例如, 某些影视明星恋爱、结婚等喜讯, 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信息并予以评论, 微博热议话题往往成为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 甚至影响着社会的舆论。相比之下, 电视新闻的互动性远远不及网络媒体, 其服务功能也随之减弱。

(二) 电视新闻影响力降低

在传统媒体时代, 受众会根据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来调整自己的业余时间, 以便接触到新闻信息, 并且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新闻的节目顺序。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这一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迅速分化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 特别是年轻人, 已经习惯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资讯, 并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 老一辈人依然选择将电视新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但也会将新媒体作为辅助工具来了解最新资讯。一般而言, 受众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 受众在新媒体新闻资讯上花费的时间越多, 那么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上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 从而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战略

(一) 服务受众, 注重电视新闻的实用性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电视新闻要想增强其服务功能, 首先, 得从新闻内容的实用性着手。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将新闻镜头贴近大众生活, 反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事件、难点问题, 并进行有效的新闻传播,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为人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另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由信息的宣传者转变为信息的提供者, 坚持与受众站在同一起点, 为受众提供旅游、养生、美食、公益、证券、房产等全方位的信息, 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例如, 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栏目, 从传言提及的新闻事实出发, 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每一则传言的真假, 从而使受众获取健康的、实用的服务性知识。

(二) 增强互动, 提升电视新闻直播影响力

现场直播是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 受众可以目睹事件的发生和进展, 有如身临其境, 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所以, 电视新闻要实现直播常态化、人性化, 提升电视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另外, 电视新闻直播也要加强与各媒体的合作, 顺应媒介融合的潮流, 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电视新闻也可以兼顾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信息,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全面提升电视新闻直播的影响力。例如, 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栏目, 在通过电视直播比赛进程的同时, 还开通了微博直播和网络电视直播, 并在微博或论坛就选手比赛的话题展开讨论, 使不同条件下的受众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关于比赛的消息, 既提高了电视直播的影响力, 使“超女”话题也成为娱乐新闻的热点话题, 又增强了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与受众的互动, 提高了电视直播节目的收视率。

(三) 创新形式, 探索新闻节目形态的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所以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要不断创新, 探索节目形态的融合, 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从目前来看, 进行跨媒体的整合, 可以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 降低媒介运营成本, 同时运用借助新媒介的传播手段, 可以最大范围的寻求受众, 打造强势媒体, 所有这些仅仅依赖单一的传统媒介都是无法实现的”。[2]一直以来, 在电视新闻的传播都比较注重新闻的画面感, 而忽视了文字的表现力, 这限制了电视新闻效力的发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电视新闻节目有必要创新表现形式, 借鉴网络编排的形式, 强化文字的表现功能。例如, 江西卫视的《杂志天下》栏目, 以电视的表现形态为主, 融合报纸媒体资源, 将电视、报纸这两种媒体形式相结合, 嫁接出新的电视新闻栏目形态。这一新闻表现形式既具备了报纸媒体内容的深度、广度, 又具备了电视媒体大众化、形象化特点, 使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而富有内涵。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电视新闻进行业务整合与创新的推动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媒介融合的趋势将不断增强, 电视新闻媒体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的媒体生态环境, 注重新闻内容的实用性, 拓展与受众的互动平台, 利用电视直播的优势, 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 探索多媒体融合之路,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促进电视新闻传播事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在信息时代, 各种传播媒介相互渗透, 媒介融合成为必然的社会潮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电视新闻传播事业面临窘境, 其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减弱, 对受众的影响力降低。针对这一现状, 笔者就电视新闻如何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进行改革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为电视新闻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 2013 (20) :329-330.

上一篇:地方投融资模式求变下一篇:入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