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重组分析

2024-08-25

钢铁行业重组分析(精选8篇)

钢铁行业重组分析 第1篇

一、同时博弈

假设市场上只有两家钢铁企业, 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 企业的决策变量是产量, 并且两个企业同时决定这一策略。市场上价格p是这两个企业产量之和的函数, 即需求函数是p=p (q1+q2) , 其中q1是第一家钢铁企业的产量, q2是第二家钢铁企业的产量。两个企业都以利润极大化作为目标, 当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产量做出预测之后, 便基于利润极大化对本身的产量进行决策。对企业1, 预测第二家企业的产量为q2e (e表示期望) 。如果企业1决定生产q1, 则市场上供给的产量就为q1+q2e, 相应的市场价格就为p (q) =p (q1+q2e) , 从而, 企业1的利润极大化问题就可以写成:

max (q1) {p (q1+q2e) q1-c1 (q1) }, 其中c1 (q1) 为企业1的成本函数。对于任一给定的企业2产量的预期q2e, 都会有相应的企业1的产量选择q1, 于是, 企业1的最佳产量就是其对于企业2的产量预期q2e的函数, 即q1=f1 (q2e) 。反之, 企业2的产量q2也是对于企业1产量预期q1e的函数, 即q2=f2 (q1e) 。如何决定企业1和2的产量q1、q2?需要解联立方程组

求出产量组合 (q1*, q2*) , 即为二者的最优产量, 也就是古诺 (Augustin Cournot) 均衡解[1]。

二、序列博弈

假设市场上存在一家支配企业和若干家小企业, 小企业等待支配企业宣布其产量计划后, 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产量。假定市场上的价格决定仍与前者一样, 即价格是由支配企业1的产量q1和小企业的产量q2之和q1+q2来共同决定。假定支配企业宣布了自己的产量计划, 对于小企业来说, q1就是既定的量, 这样小企业2的问题就是:

max (q2) {p (q1+q2) q2-c2 (q2) }, 其中c2 (q2) 为企业2的成本函数。解这一问题, 可得到小企业利润极大化的一阶条件, 由一阶条件, 可以解出小企业的产量为q2=f2 (q1) 。同时, 一旦支配企业知道它给出了q1会导致q2=f2 (q1) , 它就会给出一个对自己利润极大化目标有利的产量q1去影响小企业的产量q2=f2 (q1) , 从而使自己的利润极大化[2]。于是, 支配企业的问题就是:

把q2=f2 (q1) 代入, 则支配企业的问题变为:

即支配企业会充分利用自己先走一步的优势, 去影响小企业做出对支配企业有利的反应。联立方程组, 求出产量组合 (q1*, q2*) , 即为二者的最优产量, 就是斯塔克博格 (Stackelberg) 均衡解。

三、串谋博弈

前面两种情况是非合作博弈,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合作博弈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的特点是参与博弈的每一方都只为自己打算, 分散决策, 相互竞争, 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合作博弈的特点是参与博弈的各方在决策过程中联合起来, 先追求共同利益的极大化, 然后在分配这个已经极大化了的共同利益, 串谋就属于合作博弈[3]。

假设市场上只有两家钢铁企业, 提供同样的钢铁产品。市场价格仍取决于两家企业的产量之和, 即p=p (q1+q2) 。但两家企业的成本函数可能不同, 分别为c1 (q1) 和c2 (q2) 。如果两家企业是串谋的, 相当于一家大公司的两家工厂, 两家工厂会谋求其利润总和的最大, 而不是每家工厂只求自己利润的极大。于是, 问题就成为:

解联立方程组, 求出产量组合 (q1*, q2*) , 即为二者的最优产量, 也就是串谋解。

四、算例

假设钢铁市场需求函数为p=100-q1-q2, c1=5q1, c2=q22, 求古诺均衡解、斯塔克博格均衡解、串谋解, 并求出对应的利润π1, π2。

1. 古诺均衡解

2. 斯塔克博格均衡解

3. 串谋解

可以看出, 在古诺均衡解和斯塔克博格均衡解中, 总产量是不同的, 总产量在企业1和企业2之间分配也是不同的。由于斯塔克博格均衡解中, 企业1是支配企业, 会比它在古诺均衡解中多出, 这便是先行一步给支配企业带来的优势。

将串谋解与古诺均衡解和斯塔克博格均衡解进行比较, 发现串谋之后, 市场上的总产量大大减少, 而均衡价格则上升, 总体上看, 企业的总利润却大为提高。在我国钢铁行业利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 这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我国钢铁工业所面临的来自市场的压力、企业自身的动力, 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驱动力正在积极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近年来, 随着钢铁行业产能的迅速扩张, 上游铁矿石资源供给的压力加大;一些小型钢铁企业发展困难加大, 大型钢铁企业又亟待进一步巩固市场优势地位;产业政策对钢铁企业在做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系列因素将共同促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钢铁企业在完成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后, 应尽快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节能减排等方面, 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全方位提升, 真正推动产业发展。

钢铁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非常显著的行业。规模的扩大对现代钢铁企业的成本降低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 做大做强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钢铁龙头企业, 并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市场主体, 促进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上下游产品有机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增强开拓市场的观念和品牌意识, 钢铁企业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 应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外资, 开拓国外市场, 有比较优势的应“走出去”对外投资, 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钢铁工业兼并重组后, 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重组后的企业要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未来国际竞争需要、支撑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二是重组后的钢铁企业, 应加大关键钢材品种、钢铁新材料的研发力度, 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促进钢铁产业升级。三是重组后的钢铁企业应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6:50-92.

[2]周慧, 严以新.港口企业双寡头价格质量博弈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 :470-473.

中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 第2篇

【摘要】 国家工信部重组政策年内的即将出台,给本已供大于求形势下的钢铁行业的重组添加了一副正向催化剂,中国钢铁行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驱使各钢铁企业加快重组步伐。在分析我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完善我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钢铁行业;重组模式;利益分享

一、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钢铁行业重组的帷幕已经拉开。各大钢铁企业纷纷采取措施,重组行动此起彼连。2008年1月,攀钢西昌钢铁组建合资公司。2008年3月,济钢集团、莱钢集团,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国有产权划转合并而成的山东钢铁集团挂牌成立。2008年6月,唐钢、邯钢合并,由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牵头组成河北钢铁集团公司。2008年6月,宝钢、广钢、韶钢三公司大股东共同组建广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9月,柳钢、武钢组建广西钢铁集团。2009年4月,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过审议,山西钢铁行业整合将启动。2009年5月,河北省三家钢铁上市公司唐钢股份、邯郸钢铁、承德钒钛同时发布公告,披露了换股合并的重组方案。2009年8月,宝钢全部退出由邯钢和宝钢于2007年5月成立的邯宝钢铁有限公司邯宝钢铁公司。

(二)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整合步伐的加快,要求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企业扩大再生产,一是积聚,一是集中。靠单个企业缓慢积聚不能跟上日益加快的产业整合步伐,集中模式的重组就成为必然选择。国家工信部重组政策年内的即将出台,促使本已供大于求的钢铁行业加快重组步伐。中国钢铁行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驱使各钢铁企业加快重组步伐。

1.钢铁企业重组的内部条件

(1)供求矛盾。无论数量还是产品结构都很明显。数量方面,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结构方面,一些高端不锈钢制品如冷轧薄板、镀层板、电工钢板等高附加值品种仍须进口,大量落后的需要淘汰的粗钢过剩明显。

(2)管理滞后,组织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还依然存在着四个滞后,企业管理滞后于先进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滞后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滞后于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滞后于滞后于发达国家先进钢铁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软肋。

(3)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大量的小企业通过企业资产重组,有利于采取集中大规模采购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生产中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行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规模优势。企业数量的减少,也更有利于企业间协商,采取一致的海外政策,产生市场协同效应,减少类似力拓间谍门事件的事情发生。

(4)产业布局与无序竞争。近年来,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不断大幅增加,铁矿石进口量从2002年的1.12亿吨提高到2008年的4.43亿吨,占全球海上铁矿石贸易量的52%,从2003年开始,中国成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我国钢铁工业基本上是按国内资源和靠近铁矿原料产地的原则布局,钢铁布局分散,相当数量钢铁产能远离市场,大量的钢材需要经过长距离的运输销往客户,通过有计划的重组可以改善产业布局,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规范竞争秩序,提高企业竞争力。

(5)资源成本与分散风险。重组企业通过纵向整合、控制生产过程当中从采矿到出品成钢的所有环节,能加强铁矿资源控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和海运能力,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横向整合将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使产品品种多样化,减小其经营风险,获得独特的成长机会,赢得更好的客户和供应商,加强公司的研发能力。

2.钢铁企业重组的外部条件

国家政策的推动。2005年7月国务院授权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来,国内钢铁企业的重组趋势就开始显现,2008年以来,重组趋势明显加速,今年年底前将发布的钢铁行业重组条例,无疑为这一重组趋势添加了催化剂。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外商投资中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控股,这并不能阻止其“迂回进入中国”。2007年,印度著名企业阿塞洛-米塔尔公司通过港市在购买中国东方集团28.03%的股份后,欲进一步增持股份达到73%。

虽然2008年由于有关部门的反垄断批复,米塔尔没能控股中国东方,这对国内钢铁产业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果国际知名钢铁企业在国内与我国钢铁企业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将对我国钢铁企业造成巨大的市场和生存压力。我国钢铁行业必须加快联合重组的步伐,以应对这一新情况的发生。行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促使企业于渐进的蠕变模式与突变的弹性模式之间作出抉择,如果前者不能使其跟上产业整合的步伐,企业只能靠突变的弹性模式。否则,就只能退出行业。

二、中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划分

1.按重组前的状态。按地域分类的有:省内重组模式(简单型的省内联合模式)、跨区重组模式(宝钢式的跨区域重组模式)。按规模分类的有:强者为王模式,弱者求存模式。按企业性质分类的有:中央企业并购地方国有钢铁企业、地方行政区域内部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民营资本并购地方国有或非国有钢铁企业(通钢式的多元化模式)、外资并购国内钢铁企业。

2.按重组的手段。按重组方式分类的有:合并、收购、上市扩股(上市公司互相持股模式)、合资等。

3.按重组的结果。按重组结果分类的有:松散型的鞍本模式,实质型的唐钢合并模式,利益集中型,利益分享型。

(二)中国钢铁行业各种重组模式的问题分析

1.按重组前的状态划分重组类型。优点是易于从直观上对企业重组的模式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也有其根本的缺陷。

(1)按地域划分。由于没有突出重组目标,对于行业重组起不到引导作用,不利于国家产业整合。其结果是无序竞争和供求矛盾,形成地方割据的现象,提高了大型企业重组地方企业的壁垒,不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宝钢对邯钢与马钢重组为例。2007年5月10日,邯钢和宝钢在河北石家庄签订了共同建设发展邯钢新区合作协议,双方各出资50%成立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同年9月13日,邯宝钢铁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记,总注册资金120亿元,双方各出资60亿元,其中宝钢以货币资金方式出资,邯钢以现金加实物方式出资。2008年,由于河北省政府最终以行政性重组方式将唐山钢铁集团和邯钢集团合并,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并整合周边小钢企,希望打造区内大型钢铁集团。这使得宝钢逐渐彻底失去了对合资的兴趣。2009年8月,宝钢全部退出邯宝钢铁公司。

2006年1月,宝钢与马钢签订《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尽管宝钢针对马钢的实际情况稳扎稳打,从输出管理整合企业文化到增资扩股提高企业并购实力到签订联盟协议形成排他性的战略选择权,一步步地实施其并购战略。2009年5月,安徽省出台《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计划将马钢集团从现在年产1500万吨的产能规模,提升至年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3000亿元人民币的安徽省龙头钢企。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希望马钢自己独立发展,并没有让宝钢重组之意。从中看出,宝钢跨区域重组屡屡受挫,在于地方政府为维护其当地税收利益,支持当地企业做大,反对企业被其他企业合并。

(2)按规模划分重组类型。也没有突出重组目标,既没有说明企业做大的路径,也不能对于行业重组起引导作用。

(3)按企业性质划分重组类型。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其工资待遇、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都有根本区别,如果不能合理协调其差异,往往是整而不合,甚至发生重组悲剧。建龙重组通钢是不同性质的企业重组失败的典型。2009年7月,民企建龙集团重组国企通化钢铁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被围殴致死。随后,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

2.按重组的手段划分重组类型。按照这一划分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能力,选择切合实际的重组方式,既能扩大企业控制规模,又考虑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其缺点是强调手段,忽视结果。

3.按重组的结果划分重组类型。优点是促使企业重视重组结果,对行业重组起到方向指引作用,促使企业从源头上考虑重组目标和使用的重组手段。这一分类方法也有其缺点:一是重组结果不能直观界定,企业的重组是实质性重组还是松散型重组,是利益集中型还是利益分享型,没有一个标准。二是缺乏相关的理论与政策支持。

三、完善我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的建议

1.制定有益于大规模重组的税收政策,降低重组壁垒。税收政策上,被收购钢铁企业每年产生的利税,按一定比例大部分由被合并企业所在地政府分成。税收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采取设置壁垒阻止针对本地企业重组的行为。武钢重组的经验值得借鉴:坚持属地原则不变、纳税体制不变、纳税模式不变,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留存地方的税收逐年增长,税后利润全额留存被重组企业、作为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来源,确保这些企业为维护地方稳定、保持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2.倡导以结果划分重组模式,引导企业走利益分享型实质性重组。企业的重组,目标是要达到实质性重组,松散型重组是伪重组,不能真正促进产业整合。重组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努力做到利益共同分享,这需要国家大力倡导,并完善分配机制,以引导企业走利益分享型实质性重组。以重组结果划分重组模式,能够促使企业以“拉动看板”方式对待重组工作,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3.重组企业应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企业利益代表一个经济群体的共同利益,包涵股东、社会政府、员工、顾客及配体供应商的利益。钢铁企业在重组扩张时,应兼顾对股东收益、地方税收、职工福利、人事变动、上下游企业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分配。只有建立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作了准确地评价与回报,才有利于重组的顺利进行。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其内外部贡献利益主体的贡献大小来建立起相应的贡献利益分享平台,使各个贡献主体的贡献与利益实现同比例增减,实现企业内外部贡献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保证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魁,张永伟.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走势及重组整合的可能性分析[J].经济界.2009(2)

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3篇

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 包括炼铁业、炼钢业、钢铁加工、铁合金冶炼等细分行业。进入新世纪后的前10年, 我国钢铁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钢产量持续超常增长。我国钢产量从2000年的1.27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超过6亿吨, 大约增长4倍, 我国虽然已是公认的钢铁大国, 但并不是钢铁强国。目前, 我国钢铁行业进入钢材高消费、低增长的时期。在这种趋势下, 钢铁企业的发展模式会有改变, 依靠国内投资扩建谋发展的机会较小, 钢铁行业将进入一个发展战略调整的新时期, 企业重组和走出去发展将成为重点, 战略经营管理、战略协调在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一)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具体为:

(1)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2010年, 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型”两大特征。分季度来看, 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1.9%、10.3%、9.6%和9.8%, 增幅呈现前高后平的态势, 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 分季度来看同比增速为19.6%、15.9%、13.5%和13.3%, 工业增速稳定在近十年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水平上, 整体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0亿元, 累计增长达到23.8%,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4.8%, 较之往年有所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4554亿元, 比上年增长18.4%,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7.3%, 较之往年有所提高;进出口总额为2972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8.7%, 净出口对经济贡献由负转正达到7.9%, 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型中趋于合理。由于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性支持, 2010年高科技产业增长16.6%, 比2009年加快了8.9个百分比。另外,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 比3%的控制目标略微高, 6月之后CPI持续上涨, 11月达到5.1%, 12月有所回落。在我国经济两位数增长的环境之下, 虽然全年的物价水平略高与国家控制目标, 但仍然比较温和。

(2) 国际宏观经济运行。

2010年,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 但各经济体复苏不均衡。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是:美国经济复苏出现积极迹象, 但前景仍不明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区各成员国分化, 整体经济复苏困难;日本增长动力减弱, 经济发展较疲弱;新兴经济体虽然增长强劲, 但是面临资本流入受限制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在2011年1月IMF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 世界经济的“双速复苏”仍在继续, 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 相对2010年10月预测上调了约0.25个百分点。但2012年, 清华大学知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在点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称,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2%, 相当于世界增长率的3倍左右。充分说明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稳定, 前景不明朗。

(二) 钢铁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从2008年开始, 国家颁布与钢铁行业相关政策, 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强。这些能够促进行业的结构调整, 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同时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取消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鼓励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 对于优化钢铁行业进出口结构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限产令”, 促进钢铁行业供需的基本平衡和动态稳定。

(三) 钢铁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许多钢铁消费者购买刚铁产品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 然后再面向最终的市场, 所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环保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钢铁行业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追求简单的商品数量满足转向对产品质量、档次的高要求。这些变化在要求钢铁行业提供优质的高端产品外, 也会促进行业的结构调整, 产品的升级换代。另外, 随着社会和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重视, 环保节能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行业需要做好转型发展的准备。淘汰落后产能, 优化产品结构, 加大高新工艺技术开发研究将成为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

(四) 钢铁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钢铁行业的技术路线有两大类选择的方向, 即短流程和长流程钢铁生产工艺。近年来, 短流程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 但由于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 在我国短流程发展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短流程设备数量逐年减少且主要依靠进口, 自主研发明显不够;短流程工艺近几年虽然在缩短冶炼周期、降低操作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持续发展,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尚未摆脱高能耗的困境。长流程是指高炉———转炉———轧钢的生产工艺。由于企业的规模大、生产率高、产品种类也较广, 因此在我国主要采用这种流程。近几年, 依靠对关键技术装备的引进以及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我国钢铁行业在长流程工程建设和新技术运用上已经达到新的高度。但是, 欧、日、韩等国为了巩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正在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核心技术, 以期通过对外输入技术, 获得高额利润。

三、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指标及盈利能力现状

(一) 钢铁行业的盈利指标

按照经营方式划分, 钢铁行业属于生产经营型行业。生产经营型, 其基本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 包括供应、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生产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追求供产销的衔接及商品的盈利性。在此, 不考虑企业的筹资或投资问题, 只研究利润与收入或成本之间的比率关系。因此, 反映生产经营盈利能力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利润额与收入之间的比率, 统称收入利润率。该类指标是指企业实现的总利润对同期的销售收入的比率, 是用以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产品或者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 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加, 实现的利润总额也会增加, 当降低成本、费用时, 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也会增加。另一类是各种利润额与成本之间的比率, 统称成本利润率。该类指标反映公司投入产出水平, 即所得与所费的比率, 体现了增加利润是以降低成本及费用为基础的。这些指标的数值越高, 表明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每一元成本及费用取得的利润越多, 劳动耗费的效益越高。另外, 销售获现比率是对生产经营盈利能力的补充, 反映企业通过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 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二) 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总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对行业内上市公司进行综合排名, 结合钢铁行业特点拟定4个指标的权重。总资产权重赋予40%的权重;销售收入赋予25%的权重;净利润赋予25%的权重;净利润增长率赋予10%的权重。在综合排名中, 2010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宝钢股份、鞍钢股份和河北钢铁。运用这三家公司进行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1)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该公司2009年比2008年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总收入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息税前利润率均有小幅的提高, 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提升。而2010年反映收入利润率的所有指标均在2009年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并且幅度有加大的趋势, 表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稳中提升。

从表2可以看出:该公司的各项成本利润率指标在逐年提高。这进一步说明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再看该公司的现金流量指标2009年该公司较2008年的销售获现率下降了0.0163%, 而2010年又较2009年下降了0.0007%, 表明该公不能及时收回货款, 收款工作不得力。需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2)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从表3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的各项收入利润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 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的下滑。而2010年的各项收入利润率都相应的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2010年上半年, 鞍钢的主导产品是热轧板和冷轧板, 营业收入占比分别是27.43%和43.14%, 冷轧板主营收入占比较2009年底提高8.69个百分点。另外, 中厚板的营业收入也较多, 占比达到17.28%, 较2009年末占比提高2.44个百分点。面临多变的市场形势, 鞍钢股份主要通过调整品种、降低能耗等战略措施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的各项成本利润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 进一步说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有所下滑。2010年各项成本利润率较2009年虽然有所提升, 但是仍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 该公司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以提升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水平。再看该公司的现金流量指标:2008年该公司的销售获现比率为1.1755%, 2009年下降了0.1355%, 2010年又在2009年的基础上下降了0.0096%, 达到了1.0303%。表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强, 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3) 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从表5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的各项收入利润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 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的下滑。而2010年的各项收入利润率都相应的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是一方面受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影响, 上半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 另一方面公司进一步深化整合、充分降本增效、优化技术经济指标使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从表6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的各项成本利润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 说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有所下滑。2010年各项成本利润率较2009年虽然有所提升, 但是上升幅度仍然较小, 盈利能力整体来看仍然不高。再看销售获现比率:2007年该公司的销售获现比率为1.1644%, 从2008年开始该指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且在2008年下降0.0189%以后, 2009、2010分别下降0.1765%、0.1733%, 在2010年达到0.7959%。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钢铁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偏低。据国家商务部统计:从2008年开始,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钢铁行业2008年、2009年的利润总额均以每年减少20%左右的速度在下降, 直至2010年才恢复到与2006年基本持平的利润总额。由此可见,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较大, 尚难以应付大规模的国际形式变化。

四、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偏低原因分析

(一)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钢铁行业属于顺周期的行业, 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 宏观经济对行业的运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时期, 国际经济整体运行态势不明朗, 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这势必会对钢铁行业结构转型提出新的挑战。各大钢铁企业在谋求稳定发展的同时, 需要顺应国内外整体的经济形势, 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在短期来看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 生产成本上升

2011年由于受铁矿石价格不断提升的影响, 我国的钢铁行业在生产中面临很大的压力。2003-2005年, 国内钢铁企业购入铁矿石的价格为每吨1200-1700元人民币之间, 但是2010年以后, 铁矿石的价格持续升高, 现已接近2000元/吨。以国内规模较大的宝钢、鞍钢为例, 其2010年的生铁生产成本约为1600元/吨, 较2005年上涨了近50%, 这是影响钢铁行业其盈利能力的主要原因。成本的上升、钢铁行业市场价格的波动、利润的压缩, 让钢铁行业的发展陷入窘境。

(三) 产品结构不合理

2010年, 我国钢铁行业的产量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生铁、粗钢和钢材的产量增速分别达到7.4%、9.3%和14.7%, 较之往年虽然有所回落, 但是建立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之上, 增速仍显得过快。随着宏观经济的回复, 城镇化进程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高位, 钢铁市场需求预期会增加。由于长时间生产量受限的压抑, 再加上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 钢铁产品产量会创新高, 但是普通建筑用钢材仍然是钢材消费中最主要的一类, 对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的需求需要进一步的开发。

(四) 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从进口结构看, 镀层板2010年进口数量达到423.8万吨, 同比增长29.01%;电工钢板2010年进口数量为97.61万吨, 比2009年增长16.84%;冷轧薄宽带的增速也达到22.63%, 表明我国进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从进口的国家来看, 从日本进口的钢材数量最多, 约占进口总量的47.29%, 其次是韩国, 进口数量达到407.86万吨。从进口钢材的平均价格可以看出, 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钢材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主, 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主要以初级加工的产品为主。从出口来来看, 我国钢材产品2010年出口数量为4244.68万吨, 同比增幅达到72.71%, 而出口额为366.47亿美元, 同比增速为64.21%, 说明我国钢材出口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 但是价格有所下降, 在对外竞争之中我国仍以打价格战为战略。在出口的产品之中, 钢锭、钢坯等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仍占很大比重, 并保持持续增长。

(五) 行业集中度偏低

与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相比, 我国钢铁工业呈现大产业、小企业的局面, 我国约有粗钢生产企业近500家, 生铁生产企业1000家左右, 钢材生产企业接近2500家, 钢铁产业效率低下, 集中度相对较低。这样就导致钢铁行业的资源不能得到统一的调配, 在对外竞争中面对强大的原材料运作集团, 我国钢铁行业处于不利地位。钢铁行业集中度偏低的现状导致我国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人, 而且在面对国际形势变化时集体应对能力不足。

五、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提升对策

(一) 宏观政策支持

钢铁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 在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的过程中, 国企是主体。但是从近几年钢铁行业的发展来看, 钢铁行业合并重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不小, 效果并不好。国有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 停留在简单的数量叠加水平, 不能从整体结构方面实现钢铁行业质的提升。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在国有企业内部引入责任机制, 使国有钢铁企业的管理者有危机意识, 积极主动的进行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另外, 国家应当加大对于钢铁行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提高钢铁行业的科技水平, 促进钢铁行业的转型发展。

(二) 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化生产行业, 规模化发展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行业, 以及对国家的产业布局来说, 都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根据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企业发展趋势, 大力推进兼并重组, 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水平是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在提高集中化的过程中, 需要坚持以企业行业为主, 减少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大力支持以特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 实施广泛的现有企业联合重组, 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综合优势。同时做到个整合单位优势互补, 提高整合的质量和效果。整合单位在整合过程中要着力完善自身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规模化、一体化的经营优势, 提高整合的质量和效果。

(三) 优化产品结构

钢铁企业要充分利用钢材市场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 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落实科研项目, 提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 聚集人才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着力突破钢铁行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技术。顺应钢铁行业国家政策要求, 通过加强能源管理, 深入对标挖潜, 开展系统优化, 努力降低各工序能耗。大力开展绿色钢铁、低碳冶金技术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适应未来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加大直供企业和战略品种的开发力度, 实施研产销一体化功能, 提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例。加快调整产品结构, 推动经营由生产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四) 优化进出口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产品的进出口状况, 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积极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各大钢铁企业在进出口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合作, 尽量的避免因自身的冲突导致在对外交往中自相残杀。另外, 国家在优化进出口结构方面的政策要加强执行的力度, 规范钢铁行业的经营。鉴于国外钢铁行业在贸易中提出的高要求, 应当积极地对自身进行检讨, 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 确保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而不是单靠低廉的价格取胜。

(五) 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钢铁行业的管理费用是第一大费用。从2010年钢铁行业三费的变化情况来看,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增速同比有所提高, 但都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钢铁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改善, 但是费用利润率仍需进一步提升。另外, 各大钢铁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欠缺, 以增加应收账款的方式提高企业总资产水平的发展方式在长期来看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加强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 及时将应收账款变现, 以提高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水平及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绪坤:《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利润评价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1]张绪坤:《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利润评价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杨海峰:《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偏低的原因与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6期。[2]杨海峰:《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偏低的原因与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6期。

越南钢铁行业竞争力分析 第4篇

越南钢铁行业发展时间较短, 起始于20 世纪60 年代。 1963 年生产成功第一批铁, 但直到1975年Thai Nguyen钢铁公司才能生产出第一批钢铁。1975 年到1990 年的15 年间,越南钢铁行业发展十分缓慢。 资金主要来自东欧国家和苏联,产量平均为4 万-8 万吨/年。

从1990 年到现在,越南钢铁行业有很多变化和增长。 1990 年越南钢铁公司的成立对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特别是在1996 年,越日(Vinakyoei)、 越南- 澳大利亚(Vinausteel), 南韩(VPS)、 越南-新加坡(Nasteel)四大联营钢铁企业成立,总产量约为84 万吨/年。 从2002 年到现在,很多国内和国外联合钢铁企业建立,越南钢铁行业蓬勃发展,总产量超过600 万吨产能/年。

越南目前有60 多家生产建筑钢材的企业。 其中有3 个高产企业: 南方钢铁公司生产能力为91万吨/年,越南钢铁公司-Pomina产量为60 万吨/年,Thai Nguyen钢铁公司产量为55 万吨/年。大约有20多个中型企业,产量从12 万-30 万吨/年不等。 另外有许多小型企业产量小于12 万吨/年, 有很多小企业产量仅为1 万-5 万吨/年。

二、越南钢铁行业市场分析

目前,在越南钢铁市场上,扁钢坯供求状态相当不平衡。 2010 年之前越南要进口100%扁钢坯,2010 年之后一些企业开始生产扁钢坯,满足了国内的部分需求。 但是,总产量约1.1 万吨/年,这样的生产效率最大只能满足市场上20%的需求, 另外的80%要从国外进口。 进口情况持续到2014 年,需要启动许多与国外合资项目才能提高扁钢坯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虽然扁钢坯市场供小于求,但是其他钢铁市场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据越南钢铁协会(VSA)统计,2014 年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只达到60%设备设计能力,小于世界平均水平(76%左右)。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国内供给多余使得效率降低。

单位:kg/人

从表1 可以看出来, 越南人均钢铁销售量远小于一些国家的人均销售量, 供求不平衡是越南钢铁市场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在市场上,国内生产的钢材还要与国外进口的钢材竞争而且竞争的很激烈,特别是中国进口的钢材。2014 年的进口钢材比2013 年增长15%,其中从中国进口的增长一倍。

2015 年市场对钢铁的需求预报增长15%,但是供给量也不断地增加,除了国内生产,还有从国外进口的钢铁。 据VSA统计,2015 年有很多大项目启动,特别是河静项目Formosa,这些项目会使国内钢铁产量增加。

同时,中国的钢材需求增长很少(约0.8%)。 所以中国的供给量出现多余,需要向其他国家市场增加出口量,特别是越南是中国较大的一个市场。 另外, 俄罗斯钢铁也对越南国内钢铁企业造成威胁。在世界钢铁市场上, 俄罗斯有可能变成 “第二中国”,这不是因为产量,而是卢布贬值对钢铁价格的影响。 虽然这几年来,越南从俄罗斯进口的钢铁量不断减少,但是市场开放与刚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卢布强烈贬值使得这种趋势会向相反方向发展。

因为进口钢材可以减免税, 导致2015 年成为越南钢铁行业激烈竞争的一年。 而国外一些国家对于进口却采取了一些不同的策略。 如印度尼西亚(Indonesia)、马来西亚(Malaysia)都对钢材进口采用加税政策。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越南钢铁企业都在强烈关注国内市场。 目前越南钢材销售很困难,其主要原因是钢铁、废钢、铁矿、汽油等大宗原材料商品的价格一直下降,导致客户有等待心理。 此外,市场需求减少,因为许多企业为了减少库存都在进行减持活动。 2015 年,越南钢材消费量约600 万吨,比去年增长8%,增长率4%-5%,主要是因为商品出口量的提高引起的。 但是全国钢铁企业生产量最多能达到1100 万吨,比市场需求多1 倍,因此,给各钢铁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竞争压力。

三、越南钢铁行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

先从两个项目来看: 一是2008 年,FDI项目开始启动,Nghi Son钢铁公司在Thanh Hoa成立,总生产量为225 万吨/年。 当时,这是越南最大的一个钢铁项目,完全由国内投资者实现,投资资金大概为5亿美元。 二是Cuu Long钢铁项目在2002 年建立,生产量为120 万吨/年。 其中钢坯产量50 万吨/年。这个项目由国外投资者实现, 投资资金接近14 千亿越南盾,相当于9 亿美元。

从两个项目可以看出国内和国外投资者的总投资资金有很大的区别。 国外投资者平均花了750美元生产1 吨钢铁产品, 而国内投资者只花了222.2 美元生产1 吨钢铁产品。 这证明了国内项目比国外项目“省钱”。 但是,投资资金是点评投资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从资金角度来看,因为经济能力的原因,国内投资者都优先选择便宜的项目,这是经济弱国的一个特性。 同时,也证明了钢铁行业缺少发展方向和政策,国内投资者只知道目前利益,只投资便宜的项目。

2、设备落后

根据钢铁行业专家的意见,在目前阶段,只有效率在2000m3/容量以上的钢炉才可以保证投资项目安全发展,在运行时间内能盈利。 因此,国外钢铁企业早就放弃了产量小的钢炉而使用技术高、产量大的钢炉,其产量每年可以达到百万、千万吨级。 在此可以判断,越南钢铁行业将来的发展方向也会与世界大趋势一样,使用产量高的钢炉。

但是5 年以前,没有一个专家能设想越南会引进产量为750 万吨/年的钢铁项目。 《越南钢铁行业发展规划》2007-2015 年期间已经考虑到2025 年会有产量为450-500 万吨/年的钢铁企业,而在2011-2015,各钢铁项目产量只有200-250 万吨/年。 更值得注意的是, 该规划项目要求从2011 年开始启动的项目,除了使用现代化的技术、环保设备、消耗材料和能量低以外还要满足一个条件:即高炉产量不能小于700m3/批,电炉产量最少为70 吨/批,吹氧炉产量最低为120 吨/批。 这个要求对世界钢铁行业的实际发展而言已经很落后。

四、提升越南钢铁行业竞争力的策略

从上面分析来看,越南钢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 钢铁企业想要在这种情况下生存必须找到适合的策略和方向。 然而,越南钢铁行业无论是行业竞争力还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低下的。 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来提升越南钢铁行业的竞争力。

1、产品多样化

越南经济越来越发展,导致市场对钢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行业对钢材的品种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越南各钢铁企业目前在处于激烈竞争状态,钢铁企业必须向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各钢铁企业采用以废钢为短流程工艺的原料。各企业都要鼓励研发, 生产出市场需要的特种钢材,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产品多样化可以说是国内和国外钢铁企业普遍的趋势。 实现产品多样化, 企业就可以降低风险度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钢铁行业的特征是需要很大的投资资金,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就会很难得到利润,所以产品多样化既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也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竞争力,可以对钢铁产品的品种、尺寸、形状进行改进。

另一方面,公司的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越南现在的钢铁企业创新能力几乎没有,所有技术都是从国外企业学习的。 所以,各公司应该建立产品、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 另外,也可以利用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和发展。 各钢铁公司也需要生产出与市场上的产品不一样、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产品,特别要生产出别的公司没有的产品。 各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对自己的主产品采取适当的战略。 要不断地完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让客户信任公司的产品,以此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公司要不断扩大市场,在与已有的客户搞好关系的同时,寻找新的客户。 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帮助钢铁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

2、提高员工质量

人力资源是发展行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然而,越南钢铁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缺少高素质员工的问题,导致企业在学习新技术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各企业可以实施下面几个办法:一是积极培养钢铁行业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国内项目目前最需要的冶金人才。 通过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习冶金专业。 投资新的装备、技术,通过培养教程提高冶金专业的培养质量。 二是加强培养中心和炼钢钢厂之间的合作关系。 使用一边学习一边实习的方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 三是即将启动的项目要与培养中心之间有具体的合作计划,培养中心可以按项目的需求培养特殊的员工。 大的项目还需要把员工送到国外培养。

3、提高技术和设备

高科技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越南钢铁技术十分落后,这对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技术上加大投入。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很大的投资资金,各公司可以向国外(如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的大型钢铁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 以后可以自己研发本公司所需要的工艺,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越南钢铁企业还在使用相当陈旧的生产装备, 导致产品质量差,使用过程中能量消耗大,且不环保。 钢铁企业应该以环保为目标,使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购买、使用新的生产设备。 这样既可以提高生产产量,又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各公司可以按下面的方法来实现现代化:一是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尽量在2020年前不再使用低于200m3高炉、 小于20 吨/批的电炉和转炉等落后设备。 二是从国外先进国家进口效率高(0.5-1 百万吨以上)的设备。 进口设备必须现代、先进、能量消耗少、环保。 三是实现标准化工作流程,认真管理产品质量,使生产环境达到标准。 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

4、加强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竞争力。 因此,一是要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保证各项目遵守法律规定。 对于不能启动的项目(因为资金、原料不足)、使用落后设备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必须收回投资证书。 同时,也要对批准不合格项目投资证书的人进行制裁。 二是要保护国内生产的产品,对国外进口的钢材需要有合理的质量标准规定和税收政策, 完善钢铁出口、进口税收系统和电子贸易系统。 三是完善现有的钢铁分配系统,逐步建立、扩大交易中心,这可以帮助维护钢铁市场平衡。 四是及时阻止和处理不遵守法律规定的钢铁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制裁。

五、结语

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能够认识到投资提高竞争能力的必要性对每个企业来说很重要。 企业的竞争能力反映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能力。 2015年,越南钢铁行业面对很大的机会、挑战和很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竞争能力是企业生死的关键,可以帮助企业稳定发展。 所以各企业需要花时间研究、寻找办法和发展方向。 同时也需要政府对国内企业进行保护,采取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

本文通过对越南钢铁行业市场的分析,发现越南钢铁市场现在的竞争很激烈,而且国内的钢铁企业在与国外的钢铁企业竞争的时候有很多劣势。 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越南钢铁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在投资资金和使用设备方面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最后,提出越南钢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策略,对钢铁行业的多个方面(多样化产品、人力资源、改进设备、管理方面)都提出了建议。 希望可以帮助国内企业能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提高竞争力,让越南钢铁行业越来越发展。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越南钢铁行业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国内钢铁项目越来越多,制造技术、钢铁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从总体境况来看,越南钢铁行业发展时间还很短,经验不够多,企业发展模式在完善过程中,国内企业跟国外的大型钢铁企业显然有巨大的差距。需要对钢铁市场情况和企业生产模式进行分析,以此得到提高越南钢铁行业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越南,钢铁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E·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p58-69.

[2]仲秋雁,刘有德.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M].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p52-58.

[4]刘耀宗.企业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M].重庆建筑大学出版社,2000.

[5]Bhatia.V.Analysis of steel industry.Longman publishing,2001:p25-29.

[6]POSRI(Oct.1996),Smart Steel,A story of POSCO Leadership&Vis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7]Thomas L.Friedman(10/2006),The World is Flat.

我国钢铁行业的杜邦财务分析 第5篇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一)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又称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 它是将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分析起点, 对各项指标作层层分解, 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 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净资产收益率由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权益乘数相乘得到, 由于权益乘数涉及资本结构, 在短期内不易改变, 所以应把重点放在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上。本文将研究导致钢铁企业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 样本选取

本文以在我国A股市场上市的钢铁企业代表我国钢铁行业。我国A股市场共有钢铁上市公司45家, 在此略去8家中小钢铁公司的数据, 取其余37家钢铁上市公司的汇总数据作为钢铁行业的财务数据。

本文首先从新浪财经网和金融界网站下载各钢铁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 然后利用Excel汇总并计算钢铁行业各项财务指标, 并将2007年、2009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找出钢铁行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发生变化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建议。之所以将2007年、2009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是因为它们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和后一年。

二、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钢铁行业财务分析

(一) 相关指标计算

净资产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平均余额= (年初余额+年末余额) /2, 单位为万元 (下同) 。

我国钢铁行业2007年和2009年杜邦分析指标见表1。

(二) 连环替代法计算过程

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5.78%×1.21×2.28=15.95%

第一次替换:0.84%×1.21×2.28=2.32%

第二次替换:0.84%×0.95×2.28=1.82%

第三次替换: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0.84%×0.95×2.50=2.00%

为了更加清晰地看出各因素对钢铁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现将三个因素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列为表2。

(三) 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 进一步归纳我国钢铁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经营获利能力降低。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有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钢铁行业2009年的盈利能力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而营业利润率则是反映企业经营获利能力的综合指标, 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导致钢铁行业营业利润率大幅下降的原因, 将影响37家钢铁上市公司营业利润主要项目的增减情况列为表4。

通过表4可以发现, 导致我国钢铁行业营业利润率大幅下降的原因有:

第一, 销售收入增长缓慢。2009年的销售收入仅仅比2007年增长5%, 这可能与金融危机发生后低迷的需求有关, 也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库存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有关。

第二, 销售成本增幅较大。2009年的销售成本比2007年增长了12.69%, 钢铁企业销售成本日益上升, 反映出铁矿石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盈利减少。

第三, 期间费用大幅度增长。2009年的期间费用比2007年猛增21.15%, 是营业利润各项目中增幅最大的项目, 其中财务费用的增幅超过44%, 管理费用也增长了25%以上。由此可见我国钢铁行业增长放缓、盈利水平下降不仅是铁矿石价格上涨、经济危机的结果, 也与钢铁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关。

(2) 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资产使用效率指标反映为一系列周转率指标, 用来说明每一元不同类型的资产能带来的收入, 一般而言各种资产的周转率指标越高越好。通过表5可以看出, 代表钢铁行业资产使用效率的各项指标全面回落, 钢铁行业运用资产获取收入的能力降低。

为了分析钢铁行业资产使用效率指标回落的原因, 本文将37家钢铁上市公司2007年、2009年主要资产项目列为表6。

注: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计算本表数据时各项资产均采用平均余额

注: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净额+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

结合表4、表6, 钢铁行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的原因有:

第一, 销售收入增长缓慢。2009年的销售收入仅比2007年增加5%, 这是钢铁行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的根本原因。

第二, 存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9年的存货比2007年上升了近10%, 这除了与金融危机爆发后需求不振有关系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 钢铁产能过剩, 导致库存量大, 价格下跌, 从而导致利润大幅下滑, 直接威胁我国钢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 固定资产规模大幅度增长。2009年的固定资产规模比2007年猛增38.6%, 说明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 这将导致我国钢铁产能过剩, 库存增大。

(3) 钢铁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与钢铁行业权益乘数上升相对应的是钢铁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 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各年的资产负债率见表7。

注:计算本表数据时资产、负债均采用平均余额, 即 (年初余额+年末余额) /2

权益乘数的加大、资产负债上升, 一方面说明钢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了杠杆利益, 另一方面也说明钢铁行业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加, 对此各公司管理层应予以充分重视。

三、我国钢铁行业财务状况改善建议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无论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等, 还是反映周转状况的各种资产周转率, 均趋向恶化, 说明我国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日趋恶化、财务风险日益加大, 应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这既需要国家产业部门制定钢铁产业发展规划, 也需要各钢铁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和降本增效工作, 强化资产管理, 加强产品销售, 加速资金周转, 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

我国的钢铁产业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 已具备了巨大的产能, 当铁矿石涨价、金融危机袭来时, 钢铁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能耗高、抵抗风险差等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都有赖于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才能得到解决。

第一, 改变依靠外延式发展的方法, 控制钢铁产业的投资规模, 以不断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来推动产业升级, 实现钢铁产业的不断深化发展。

第二, 进一步加快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在实行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 避免简单的联合, 加强技术、结构、制度、各项资源等的全方位整合, 特别是对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整合, 实质性地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 加强钢铁企业的整合、沟通与协调, 争取铁矿石谈判与海运市场上的主动权, 努力降低铁矿石的进口价格。

第四, 节能减排, 实行低成本策略, 降低钢铁企业的运行成本。

(二) 强化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针对钢铁行业资产使用效率指标全面回落的情况, 有必要强化各项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1) 流动资产项目的管理, 主要是对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项目的管理。货币资金的管理方面, 首先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其次要充分利用货币资金, 运用先进的方法如合理利用“浮游量”、邮政信箱法、合理选择货款结算方式等, 尽快收回现金, 延缓现金的支付。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及早收回货款。为此, 钢铁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系统。销售合同签订前, 财务、销售、市场等有关部门应对客户的财务状况、偿债意愿、偿债能力和信誉等级进行评估, 做到在销售业务发生前就能有力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对于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 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账龄分析, 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 并对拖欠的货款制定处理方法, 尽量减少坏账损失。

存货管理方面, 库存是影响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 收益率和资本周转率两个因素都受到库存管理的影响, 因此, 加强库存管理, 可控制企业成本, 提高收益率。首先, 采购环节要根据科学的存货管理办法, 运用最佳订货批量模型, 合理确定采购量和存货量。其次, 科学安排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 做到生产经营各环节无缝隙衔接。最后, 销售环节要分析研究企业的市场环境, 拓展销售渠道, 制定有利于促进销售增长的信用政策, 扩大销售。

(2) 固定资产管理。首先, 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科学评估、多多调研, 使每个投资项目都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 资产管理部门密切注意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防止固定资产闲置, 使所有的资产都得到充分运用;最后, 要及时处理闲置固定资产, 减少闲置资产的资金占用。

(三)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

要提高公司的销售净利率, 扩大销售固然是一个途径, 但严格控制好成本费用得更为重要。对于钢铁上市公司而言, 应在扩大销售的同时, 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以扩大公司利润增长空间。

根据前文的分析, 钢铁企业应主要控制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管理费用的控制方面, 各钢铁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科学设置企业的管理架构, 借鉴科学的管理费用控制方法, 努力压缩管理费用。在财务费用的控制方面, 应从合理选择筹资方式着手, 如避免过多采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 优先考虑发行普通股、商业信用、收益留存等筹资方式, 不仅有利于降低钢铁企业筹资成本, 又能降低钢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从而降低钢铁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

[2]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3]屈秀丽、李玉杰:《2009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完成情况和财务状况分析》, 《冶金财会》2010年第3期。

钢铁行业去产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6篇

自2000年以来, 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 大量中小民营钢厂纷纷上马, 钢铁行业集中度持续下降。虽然国家自2009年加大了对钢铁行业的调控力度, 但为应对经济危机提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打乱了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节奏, 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2013年开启的新一轮去产能在实践中延续“行政”老办法, 企业退出渠道、职工安置等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效果不佳, 钢铁产能继续扩张。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明确要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具体到钢铁行业, 去产能成为行业开展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2016年2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吹响了钢铁行业新一轮去产能号角。目前各部委八项配套措施均已落地, 地方陆续公布详细淘汰方案, 计划五年内淘汰粗钢产能1.65亿吨。

1 钢铁行业去产能现状

1.1 粗钢产量进入峰值弧顶区, 产能居高不下

随着2008年的4万亿刺激效果逐渐减弱, 我国粗钢产量增速自2009年大幅增长13.5%之后呈阶梯放缓态势。特别是2013年之后, 粗钢产量增速回落幅度明显加大, 至2015年粗钢产量甚至出现负增长, 这也表明我国钢铁产量已进入峰值弧顶区。2015年, 全国粗钢产量达8.04亿吨, 同比下降2.3%, 而上年同期为增长0.89%。

与此同时, 我国钢铁产能继续增长。通过工信部“白名单”305家企业的粗钢产能已达11.5亿吨, 据此测算, 2015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69.9%, 产能利用率继续下降, 也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欧美国家按照产能利用率作为产能过剩的评价指标, 正常值在79%~83%之间。按此标准, 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连续四年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1.2 前一轮去产能效果不理想

此前一轮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始于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41号) , 计划通过5年努力,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从化解过剩产能效果来看, 2010~2015年, 我国淘汰落后炼钢产能任务完成量累计11083.15万吨。而通过工信部“白名单”305家钢铁企业的粗钢产能已达11.5亿吨, 与2010年相比, 新增炼钢产能接近4亿吨, 远超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完成量。

1.3 中央启动新一轮去产能, 各省淘汰产能总量超过全国目标

2016年2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 从2016年开始, 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 2016年全国粗钢产能压减任务为4500万吨。根据各省市公布的具体淘汰方案, 2016年各省去产能目标总和为6712万吨, “十三五”期间压减粗钢产能1.65亿吨, 均超过全国目标。河北、江苏、山东三省计划五年内压减粗钢产能分别为4913万、1750万、1500万吨, 占总目标的49.43%, 天津、新疆等7个省市压减粗钢产能在500~900万吨左右, 其余省份压减粗钢产能在500万吨以下。

2 钢铁行业去产能主要问题分析

2.1 去产能进展缓慢, 且地区进展不平衡

根据去产能部际联席会议, 截至7月底, 我国钢铁行业退出产能2126万吨,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4500万吨的47%, 总体进度不理想, 地区之间进展也不平衡。其中, 浙江等4个省份已经完成全年任务;河北、辽宁等8个省份工作进度在10%~35%之间;超过10个省份的去产能工作尚未实质性启动。

2.2 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压力大, 存在畏难情绪

在GDP增速和财政压力下, 地方政府去产能行动缓慢。一方面, 目前部分钢铁大省的经济增速已经垫底, 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势必造成地方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另一方面, 目前落后钢铁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 400立方米以下高炉的产能比例已经不到1%, 继续采取行政手段压减产能困难重重;此外, 本轮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涉及到50万职工安置问题, 处置不当将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地方政府在去产能问题上存在畏难情绪, 行动迟缓, 等着照搬照抄别的地方探索出来的成熟经验。

2.3 行业兼并重组模式仍待探索

2000年以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波动较小, 前四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在30%左右;2001~2007年, 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 大量中小民营钢厂上马, 钢铁产业集中度缓慢下降;2008年以后, 我国开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 大型钢铁企业开始联合重组, 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大联合体相继成立, 粗钢产量CR4由2007年的20%提高到2011年的29%;自2012年以后, 各大钢厂由于种种原因产量提高有限, 部分兼并重组项目宣告失败, 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2015年, 粗钢产量CR4更是降至18.47%。这也表明, 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间的并购整合并不成功, 仍处于“艰难探索”期。

2.4 去产能引发钢铁价格反弹, 部分企业仍存侥幸心理

2015年以来, 在供需两弱、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 国内钢材产品价格延续上年的下滑趋势, 屡创新低。2016年初, 在供给侧重磅政策刺激下, 钢铁行业需求端明显改善, 钢材社会库存得到持续消化, 钢材价格逐月回暖, 钢铁日均产量也逐月升高, 4月末, CSPI指数回暖至84.66点, 创年内最高值。5月份, 钢厂在价格回暖刺激下继续扩产, 粗钢日均产量继续提高至174.54万吨/天, 创年内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钢铁行业供需已经进入峰值弧顶区, 短期内不具备走出谷底的条件。5月份, 钢企复产节奏加快, 内需增长疲弱, 外需由于国际贸易摩擦增多而恶化, 导致行业供需失衡, 钢材社会库存消化放缓, 引发钢材价格明显回落。与此同时, 由于上半年去产能工作进展不利, 国家加大督查力度, 唐山杭州等地区也开启限产, 粗钢日均产量在5月达到峰值后两连降。钢材价格随着产量下降后得到一定支撑, 市场行情稍有好转, 部分心存侥幸的停产企业立即复产, 进而推动钢铁产量回升。因此, 钢铁行业去产能必须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避免地方做“纸面文章”, 彻底关停落后产能钢厂, 封存或拆除冶炼设备, 谨防淘汰企业因市场行情好转而死灰复燃。

3 钢铁行业去产能趋势展望

3.1 供给侧改革助推行业去产能, 行业提质升级进程将加快

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将助推钢铁行业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进度, 推动行业从增量发展阶段过渡到减量发展阶段, 从规模扩张发展到集约高效发展阶段。目前, 发改委等十部委已就今年钢铁去产能展开全国督查工作, 确保年度任务顺利完成。本轮化解过剩产能在政策层面的工作开展扎实, 再加上中央高层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 预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即5年内压减1~1.5亿粗钢产能, 钢铁行业提质升级进度将加快。

3.2 退出渠道逐渐顺畅, 兼并重组有望获实质性突破

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难点之一是僵尸企业缺少退出通道。想要“僵尸企业”彻底退出, 必须处理好职工安置问题以及对债务进行有效处置。关于职工安置, 人社部提出今年中央财政要拿出1000亿奖补资金用于职工安置工作, 切块到钢铁行业约277亿, 加上地方配套资金, 基本可以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债务方面, 国发[2016]6号文提出“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 落实金融机构呆账核销的财税政策, 完善金融机构加大抵债资产处置力度的财税支持政策”。同时, 2016年9月, 中钢集团债转股获批, 将为部分高负债率、经营压力大的钢铁企业提供示范案例, 减轻钢铁行业负债压力。

随着具体措施的逐步落实, 钢铁行业退出渠道将逐渐顺畅, 再加上本轮去产能政策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并突破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瓶颈, 大胆果断剥离不良资产, 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未来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将不再背上沉重的人员负担和债务包袱, 兼并重组工作有望获得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莫开伟.钢铁去产能须摆脱短视利益掣肘[J].金融经济, 2016, (15) :40-41.

[2]朱辉.从供需两端谈中国钢铁产业去产能[J].社科学论, 2016, (8) :153-155.

[3]杨莉.我国钢铁产业限产政策的历史反思与生态转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 (3) :82-86.

河北省钢铁行业外贸出口分析 第7篇

一、金融危机对河北省钢铁行业外贸出口的冲击

(一) 出口量锐减。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实体经济的影响从2008年8月下旬开始逐步显现并不断延伸。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巨大, 钢材退出“前三强”, 2008年河北省前三大类出口商品为机电、钢材、纺织服装。而2010年钢材 (剔除机电产品) 仅出口15.5亿美元, 下降76%, 所占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从第二大类商品退居到第四位。金融危机后钢材出口的环比、同比等分析数据全部走低, 钢材消费需求大幅度降低。钢铁企业出口锐减。如表1所示, 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量仅相当于2008年高峰期的一个月。 (表1)

2010年河北省钢材出口有较大恢复, 全年出口钢材4, 256万吨, 同比增长73.1%。6月份出口钢材达到年内最高的562万吨, 之后受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由升转降、需求放缓和出口调控政策的影响, 钢材出口逐月回落。8月后, 月出口量维持在300万吨左右的水平, 钢材出口累计增长幅度也由最高152%逐步收窄到年末的73.1%。2011年河北省钢材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15%和40.17%。吨钢售价平均852.57美元, 同比提高20.68%, 但是河北省出口钢材均价比上海出口钢材均价1, 167.85美元低27.0%, 比全国钢材出口均价1, 050.36美元低18.83%。

(二) 主要出口市场萎缩。

从国外主要出口市场来看,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河北省国外主要市场均呈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 对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的和东盟国家的出口分别占全省出口的23.6%、15.4%、8.7%、8.5%和6.7%, 分别下降了19.9%、12.3%、5.4%、49%和38%。如图1所示。 (图1) 到2010年河北省钢铁对韩国出口大幅增长, 对欧盟、中东地区出口出现大幅下降。亚洲、东盟是最主要出口地区, 对欧盟出口增长较快。1~9月份, 对主要贸易市场亚洲和东盟分别出口284.8万吨和64.3万吨, 分别增长10.1%和10.8%;对欧盟出口60.7万吨, 出口值达5.6亿美元, 量、值分别增长了68.9%和97.9%, 增幅较大;另一方面, 从行业划分来看, 其中钢铁、汽车业的出口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 造船、化工业等受到的影响较小。

(三) 重复建设, 产能严重过剩。

金融危机后, 河北省钢铁行业外贸出口量一降再降, 钢铁行业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是导致钢铁成品出口恶性竞争的主要凶手之一。由于钢铁行业的高营业率, 各钢铁企业都在疯狂上生产线, 无需求而生产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必然导致河北省钢铁行业的库存量上升, 尤以板材、热轧板与中厚板过剩最为严重。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有所放缓, 没有足够的新增经济项目, 新的产能给市场增添了不少的压力。原材料市场的不稳定, 政策的不完善, 过剩可能还将加剧。而国外钢铁市场需求量更严重下滑, 某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致使河北省钢铁出口受阻。河北省钢材产成品库存仅2008年10月份同比上涨87.1%。库存量在经济增长低迷、出口受阻的双重压制下, 很难在短时期内消化。供大于求必然导致钢铁行业的恶性竞争, 因此很多中小型钢铁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倒闭。

注:资料来源于石家庄海关网 (http://shijiazhuang.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71)

(四)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金融危机后, 河北省钢铁工业遭受到了很多贸易壁垒, 从案件存续情况看, 虽然案件数量有所减少, 但是案例的复杂程度涉及范围却加深。2011年国外对华钢铁出口产品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案件共计44件, 其中新立案16件, 初裁和终裁案件14件, 复审案件14件。从河北省钢铁产品涉及的案件情况看, 全年新立案件为9件。包括反倾销6件, 双反3件。2011年涉及河北省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案件特点突出表现为涉案企业和涉案金额激增。全年涉及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与上年相同, 均为9件, 但是涉案企业数量同比大幅增长41.98%, 涉案金额同比更是激增了351.83%, 这种情况在河北省还是第一次。国际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不断变化, 更灵活、更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不断发展、种类不断增多, 都给河北省钢铁工业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少阻力。

(五) 贸易方式发生转变。

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网络贸易方式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挑战, 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已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到挑战, 如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的风险越来越大, 由于进口商资金链出现问题, 导致进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坏账率越来越高, 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采取更加安全、保险的贸易方式。

二、金融危机后河北省钢铁行业外贸出口SWOT分析

(一) 河北省钢铁行业外贸发展的优势

1、区域资源优势。

钢铁生产是铁、煤化工过程, 所需大宗矿产资源包括铁矿、煤及熔剂性石灰岩。河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已探明矿产资源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49种。这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对外依存度较小。另外, 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北京、天津周围, 有环渤海经济圈。境内铁路干线横贯全境, 高速公路密集。隔海与朝鲜、韩国、日本相望, 是东北亚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国际消费市场巨大。

2、产业基础优势。

河北是我国第一钢铁大省, 从2005年起钢铁产量就一直位居全国首位, 是我国第一个年产钢超亿吨大省, 产业基础良好。其钢铁生产设备水平较高,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 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达60.9%, 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56.7%, 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 精炼比达到70%。钢材品种齐全,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3、政府的大力支持。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2009年钢铁需求大幅度下跌, 我国政府重拳出击, 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减量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 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 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据分析其中能够直接拉动钢铁需求的资金占20%左右。另外, 在政策方面, 政府更是对钢铁行业积极引导, 准确把握钢铁行业市场形势, 确保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河北省钢铁行业外贸发展的劣势

1、产业集中度低, 布局分散。

河北省钢铁企业达202家, 其中拥有炼钢能力的企业88家, 独立炼铁企业42家, 独立轧钢企业72家。2005年河北省粗钢产量超过500万吨的钢铁企业只有3家, 仅占河北省总产量的38.5%, 炼钢企业平均产量仅为83.9万吨,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集中度偏低, 加剧了钢铁行业内的无序竞争, 布局分散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2、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品附加值低。

河北钢铁产品以粗钢为主, 在全国的占比超过40%, 而钢材产量在全国占比不足20%。对于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大、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的汽车用钢、特材钢以及高等级建材用钢等, 河北生产能力还十分薄弱, 导致河北钢铁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出口产品多为粗加工的低附加值产品, 价格也比较低廉。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与总体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明显。

3、发展粗放, 民营企业污染严重。

钢铁工业从铁矿石到终端产品, 钢铁产业链很长, 越靠近上游, 污染越严重, 附加值越低;反之, 亦然。而河北省绝大部分民营企业, 占得恰恰是产业链的最上游。随着产量的快速膨胀, 河北钢铁产业遭遇铁矿石、焦炭、水、电等多方面制约, 钢铁产业与资源、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联合重组势在必行。河北省钢铁企业烧结、炼铁、炼钢等工序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有待完善, 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有待进一步系统优化。

(三) 河北省钢铁行业外贸发展的机遇

1、并购国外企业的机遇。

金融危机为河北省钢铁企业并购国外企业提供了机会。国外企业包括钢铁生产企业和原料生产企业。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 钢铁行业面临巨大风险, 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国内钢铁企业资金实力雄厚, 借金融危机大举并购国外钢铁生产企业。这有利于河北省钢铁行业海外建厂, 进而入主国际市场, 而并购国外矿企有利于中国钢企取得稳定的矿石来源, 并为中国钢企未来在铁矿石谈判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

2、兼并重组的机遇。

一方面部分经营不善钢铁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难以生存, 将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在钢铁行业低迷的时期, 会让更多钢铁业者头脑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出路和方向, 在钢铁行业利润被压缩、甚至部分生产者将面临着巨大亏损的特殊时期, 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大规模洗牌, 推进钢铁业的重组大步向前。

3、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机遇。

中国钢铁业在此特殊时期, 正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应对金融危机对行业带来的冲击。目前, 钢铁企业正从加强成本控制, 调整定价策略和销售策略以及制定更为有效的竞争策略着手应对钢铁行业低迷运行的局面。钢铁业者不约而同地将眼光集中到节能减排方面, 这对增强全行业竞争力, 加强全行业的规范与调整都大有益处。

(四) 河北省钢铁行业外贸发展的威胁

1、贸易摩擦日益升温。

近两年来, 河北省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价格较低、对象较集中, 已经招致了来自北美、拉美、欧盟、东盟等出口目的国的贸易摩擦, 阻碍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金融危机后, 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更是严重。

2、成本优势越来越小。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国内钢铁业的原材料市场表现较为混乱。河北省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需求量大, 2009年超过世界铁矿石海外贸易量的60%以上, 疯狂上涨的铁矿石价格, 不停地挑战河北钢企的承受底线。价格上涨源于中国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 而且这一需求正在逐年增加。而中国钢铁行业丧失了铁矿石定价主动权, 使得钢铁行业的原材料成本相对较高, 生产成本优势逐渐缩小。

3、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铁矿石资源不足, 人均铁矿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2%。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河北省钢铁行业普遍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资源约束日益显现, 环境制约也更加严峻, 这不利于河北省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树军.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2]范丽娜.当前河北省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 2010.1.

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的分析研究 第8篇

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的利用、循环、再生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是一种建立在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层次意义上说,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它遵循能量流动规律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系统, 恰如其分地将经济系统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 实现自身的转变和发展。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一个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体, 它将社会与经济技术集为一体, 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多方共赢。在实际运用中,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思想指导,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采用清洁环保的方式, 在生产活动中综合利用能源及废弃物, 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经济动作。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史

在我国, 对“循环经济”的概念早已有一定的意识, 并且采取相应手段逐步按照行业类别, 规范行业发展需求加以实施。

(一) 意识初蒙

20世纪中后期, 整个世界经济出现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突出表现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 这种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 也使得全球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对此,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 这期间, 主要是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和加强环境保护为主, 存在着比较模糊的“循环经济意识”, 即最大化利用资源环境,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 逐渐深入

随着我国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能耗上的差距拉大, 提高资源使用率的进程加快, 并在具体行业上进行实施。1978年, 国家冶金部就针对钢铁工业能耗上的问题, 制定方案, 改造生产工艺, 在生产节能上进培训。先后对烧结、焦化、炼铁、轧钢等14个工序制定了节能规定, 还在钢铁行业内部广泛推行30例节能技术, 促使钢铁行业在节能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三) 正式形成

进入20世纪末期, 循环经济被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正式引入中国。循环经济逐步在全国试点推广, 重点在耗能大户、环境影响严重的行业和领域实施。随着广泛的推进实施, 以追求生产要素更高使用效率和更少环境破坏为目的, 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实现再生循环利用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以钢铁行业为例, 通过对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深化实施, 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就取得了巨大进步, 为进一步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的建立作出了显著贡献。

三、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虽然钢铁行业接触循环经济最早, 且成效显著, 但是也要认识到, 钢铁行业长时期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整个行业来看,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 国情决定

钢铁行业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体现了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长期以来, 钢铁行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提供大量原材料和产品, 支撑起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钢铁行业长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现状愈演愈烈, 我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紊乱。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也使得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愿望愈发迫切, 这也是新形势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二) 国家政策强制要求

近年来, 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人们对改善空气质量, 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更加迫切, 更加坚定了政府对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2013年9月, 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重点提出, 进一步提高钢铁行业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 分区域明确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提出制定财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 支持产能过剩“两高”行业企业退出、转型发展 (2013年国内钢铁行业回顾及2014年展望) 。

这绝不是一纸空言, 恰恰体现了国家政策已经进入执行阶段。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整个行业将进行洗牌。如何实现国家政策标准, 解决自身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上。只有发展循环经济, 才能按照国家所制定的行业标准, 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 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 行业发展现状要求

1. 产能过剩。

2013年1~11月, 我国钢铁行业仅实现主业利润58亿元, 行业销售利润仅0.48%。而导致钢铁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铁矿石价格涨幅过大, 而钢价却一度低至1994年水平, 单吨钢价同比下跌340元。薄利低销的同时, 我国钢铁行业走入“产能过剩”的困境。2013年全年, 全国粗钢总量达7.17亿吨, 同比增长7.8%, 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 已经初步形成产能过剩格局, 而2014年将会仍有增量, 形势更加严峻。

2. 粗放生产。

长期以来, 钢铁行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 却忽视了生产过程中能源的使用和污染排放状况。主要表现在钢铁产品在烧结、炼铁、连铸、炼钢、轧钢中进行的加热、冷却处理步骤, 所产生的浪费电力、热力资源现象。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含有氰化物、硫化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废水、粉尘及固体废弃物的无组织排放, 导致了环境的逐渐恶化, 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3. 行业特点。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必要条件, 又是充分条件。钢铁行业的特点使其更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1) 钢铁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密集型行业,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也更加具有潜力、更有条件、更迫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于缓解钢铁行业的资源环境矛盾比其他行业更合适; (2) 循环经济的各种机制, 能够满足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与社会物质进行循环利用的需要。并且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 转变行业发展方式, 形成良性循环。

钢铁行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 既导致了资源、能源的浪费, 又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长此以往, 企业将失去自身优势, 在持续改革中难以为继。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结合行业特点, 制定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方案, 充分利用能源、资源, 缓解资源环境矛盾, 提高企业效益。

四、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已经日趋急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钢铁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是不争的实事, 如何在钢铁行业中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 破旧立新

虽说新技术改革在钢铁行业已经推行许久, 但是行业内仍然普遍存在设备小型陈旧、技术落后的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企业无法实现高产高质量, 更难在资源环境上进行兼顾。钢铁行业要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就必须要有先进设备和技术作为支撑。循环经济的生态与经济结合的特性,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整个生产流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产品能耗,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排放, 既能提升产品质量, 又能从控制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先进设备的引进是工业自动化的需求, 通过提升各项生产技术指标, 降低单位产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充分利用资源、能源。以首钢京唐钢铁厂为例, 其所采用的大型烧结机和特大型焦炉及“全三脱”洁净钢冶炼技术, 就大大降低了产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烧结燃耗从60kg/t降低至42kg/t, 铁矿粉烧结耗量从1040kg/t降低至980kg/t, 高炉炼铁年节约焦碳1100000t/a。通过使用大型新设备、新技术, 使得企业大大减少了资源、能源消耗, 节约了产品成本, 实现了利益的更大化。

(二) 废物利用

钢铁行业既要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还要学会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总的来说, 钢铁行业目前存在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三个方面。

1. 固体废弃物。

主要是钢渣的利用, 可以在原有锕渣磁选工艺基础上, 新增处理能力更大的大型磁选线, 增强钢渣处理能力。通过自用或外消方式利用高炉渣及含铁尘泥, 做到当年处理产渣, 解决固体废弃物逐年堆放问题。

2. 废水。

在这方面, 可以在重点用水工序中配套生产污水处理设施。比如在轧钢水笔录循环基础上, 改造转炉除尘水处理系统, 通过冷却用净环水冷却塔、除尘浊环水冷却塔和氧枪净环水冷却塔的三塔合一技术, 实现全新的氧枪冷却水系统全闭路循环, 大大降低除尘水外排量。

3. 废气。

以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为例, 长期以来, 高炉煤气多是采用高空放散方式进行排放, 既浪费了能源, 又造成了大气污染。对此, 应该结合现有技术和设备, 实现能源的二次循环利用。一方面, 可以将第一小型厂的含重油的油气混烧原燃油加热炉改造成高炉煤气加热炉, 减少效率低的重油能源使用;另一方面, 将第二线材厂原燃油加热炉改为全燃高炉煤气双预热预热自回收蓄热式加热炉, 通过回收废气预热加热煤气入炉燃烧, 提高热效率, 减少燃烧成本。

(三) 加强创新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创新, 这种创新应该贯穿于钢铁行业始终, 不断优化提升,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培养员工创新意识。

员工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源源不绝的创新输出。作为企业主体, 员工创新意识的深浅, 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因此, 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训至关重要。在实践中, 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培训、建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开展一系列创新争优活动等的方式, 在企业中形成创新风气, 在生产第一线实现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建立循环经济创新体系。

一个完整的体系, 能够实现最大化的行动落实。钢铁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关于循环经济的创新制度, 确保每位员工、每道工序、每项技术在循环经济工作中得到体现, 不能光说不做, 陷入形式主义窠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 建立相对应的新技术落实制度、设备有效使用制度、节能减排解决机制等。

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关系着我国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强烈的改革意味。在发展过程中, 要注意针对问题, 解决问题, 不能刻意回避。敢于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 实现行业的利益最大化, 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环境的破坏最小化。

参考文献

[1]高超, 张国杰.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钢铁产业的整合与转型[J].现代商业, 2013 (08) .

[2]中国选矿技术网.2013年国内钢铁行业回顾及2014年展望[DB/OL].http://www.mining120.com/show/1401/20140102_132199.html, 2014-1-2/2014-3-18.

[3]张雪松.钢铁业发展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13 (19) .

上一篇:程序实例论文下一篇:产业集群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