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化范文

2024-09-05

主题文化范文(精选12篇)

主题文化 第1篇

一、泰安太阳部落景区简介

泰安太阳部落,位于泰山南麓,徂徕之侧,汶河之滨,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总投资36亿元,占地面积3000余亩,其中一期建设投资18亿元,并于2013年4月首次向游客开放。景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线,打造了时光穿越、梦回大汶口、洪荒探秘、洪荒历险、情定大汶口、金乌古镇六大版块,并通过时空隧道、大汶口文化展示体验馆、大汶口古村、盘古狂叫、女娲补天、共工的愤怒、山洪暴发、洪荒漂流、洪荒探险等四十余个主题项目,将史前文化和游乐项目有机融合,使远古文明的场景在游客面前真实展现,是中国首家展现史前文明的特大型主题公园。

二、太阳部落景区的文化主题定位

主题是主题公园的灵魂和精髓,指导主题公园形成鲜明特色和独特个性。国内外主题公园的成功经验表明,主题选择要能够和当地的文化、历史相结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公园内的所有活动项目、表演内容、建筑设施及环境塑造等,都要围绕园区的主题展开,以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塑造鲜明的主题形象。“锦绣中华”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展示中华传统与民族文化,而“世界之窗”是以弘扬世界文化精华为主题,也是充分挖掘了地区和文化特色。

太阳部落景区是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大汶口文化精心打造而成。大汶口文化是四海皆知的中华文明发祥地,其遗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南部,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3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特风格的原始文化。其内涵丰富,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研究发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大汶口遗址中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

文化的稀缺性造就了大汶口文化潜在的旅游价值。泰安太阳部落景区立足于当地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挖掘和发挥本地优势,以“大汶口文化”为主题精心打造而成,主题选择准确到位,特色鲜明。

三、太阳部落景区文化主题的表达形式

鲜明的主题定位要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太阳部落景区内每个主题项目从项目规划、建设和市场定位都深深根植于“大汶口文化”这一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文化资源,通过静态展示、动态表演、模拟体验、互动娱乐等各种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采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充分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东方远古文化特色,祖先的农业生产方式、制陶技术、房屋建筑、墓葬文化、民俗习惯、古老文字等在景区内得到了深刻地诠释。其中有代表的景观有大汶口古村仿真、4D影院、文明之光、民俗街等。

景区借助丰富多样的景观作为主题文化的载体,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真实有效地将史前文化、神话传说、历史民俗等文化内容与游乐项目有机结合,全景式地展现了史前文明的真实场景和大汶口文化的丰富内涵,让游客“穿越五千年,梦回大汶口”。景区浓缩了中国的上古文明,将文化、旅游二者有机融合,让游客通过旅游体验异地民俗的同时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对于游客来说,它不仅是乐园和景区,更是文化教育基地。

四、泰安太阳部落景区文化主题表达存在的问题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主题公园,对内要有体现文化主题的景观营造,对外还要有体现文化主题的特色鲜明的旅游感知形象。对于后者而言又往往是投资者所忽略的。通过太阳部落景区的各种景观我们可以看出规划设计者对文化主题的深度挖掘、精心整理与提炼。然而一个旅游地,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是中心,旅游感知形象的对外塑造则是关键。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太阳部落景区在对外旅游形象塑造的某些方面文化主题表达不显著,与景观实体的打造信息不对称。

(一)景区广告宣传中文化元素的缺失

游客对旅游地的旅游形象认知最初来源就是广告信息。旅游产品有别于其他有形产品,它为消费者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这就决定了广告宣传在使游客的旅游动机转化为购买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沟通媒介。通过旅游产品的广告宣传,可以使游客初步建立对旅游地的感知形象,激发消费者的旅游动机,吸引潜在消费者,进一步开发、扩大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拓宽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在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有效的广告宣传对景区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作用更加显著。

该景区虽然也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资料等做了大量广告,但通过走访调查笔者认为景区广告宣传中文化主题不鲜明,广告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特色不鲜明,广告内容不能充分反映景观信息。

旅游目标市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面对同一宣传广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群理解差异较大,由此形成的感知信息大相径庭。根据实地调查发现,许多游客对太阳部落的宣传广告存在认知偏差或扭曲,认为太阳部落景区只有一些原始莽荒的惊险游乐项目,与其他景区的游乐项目大同小异,该宣传没有把景区文化特色表现出来,不能准确地传播景区信息,难以起到吸引游客的效果。

2、没有突显文化的主题性和教育性。

文化是主题公园发展的灵魂,“寓教于乐”是主题公园区别于一般公园的一大特点。但在景区宣传图片中我们很难捕捉到主题公园的文化形象,宣传主题不突出,定位欠准确,丧失了主题公园文化表达的主题性以及文化表达的教育性,难以形成理想的宣传效果,达不到理想的市场营销目的。

(二)缺乏能代表景区主题文化内涵的统一的旅游形象标志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符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来表达特定的含义和信息,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成为人们互相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标识是旅游景区视觉形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到位的标识代表了景区的视觉识别符号,诠释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承载了景区的几乎全部信息,能直观地向游客传达景区文化的基本思想及内涵,把景区的文化精髓植入游客内心,并深刻地印在游客心里,从而带动景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如迪斯尼乐园的识别标志是圆脸盘和两只小耳朵的“米老鼠”。

文化主题公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由于一些景区的文化内涵抽象而复杂,因此旅游消费者很难认知。旅游景区的视觉形象设计尤其是标志的建立能把抽象的文化内涵符号化,使其变为具体的视觉符号,来引导、帮助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人文气质进行全面的感受和认识,通过统一标志强化旅游地形象,增强旅游地竞争力,给公众新的认识,新感受,提高知名度。

对于太阳部落景区而言,根据景区定位及所蕴含的文化特点,建议选择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陶器上最常见的刻划符号(见图1)作为景区的标志图案。根据专家学者的普遍释义,该符号与中国文字起源问题有密切联系,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的代表之一,该图形下方为大山,中间为圣火,上方为太阳,描绘了远古时代原始部落首领巩固领导地位后,在泰山极顶点燃圣火祭拜太阳神的仪式,逐渐被历代君主、帝王所传承,成为泰山封禅文化。三种元素构成的图案,直观地反映了天、地、人和谐共存的场景,贴切地表达了泰山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国泰民安”的理念。大汶口文化是泰山文化的组成部分,且这一图案首次发现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挖掘的陶器上,选择其作为太阳部落景区的标志性图案,一方面能引起游客对远古文明的丰富想象,另一方面可加强该景区的旅游文化主导形象。

在景区内虽然也能看到这一图案的身影,如雕塑、石刻等,但这种图案不显著,没有统一、强化,导致视觉识别系统薄弱,景区的信息含量略显不足。我们可以把这一图案作为太阳部落景区的标志性图案,并广泛应用于该景区旅游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中,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直接传递给每一位旅游者,强化其视觉冲击力,产生出视觉诱导效果,使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得以提升。

五、结语

关于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策划初探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旅游规划;主题策划;方法;模式

O.引言

主题公园始于1955年,诞生在美国。在我国经历了“人造微缩景观”、“人造景观”、“人工景观’、“主题公园”等阶段。国内主题公园诞生伊始,对于它的定义,学术界、舆论界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一直试图给出准确、统一的定义:保继刚认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旅游者;魏小安等则认为主题公园就是以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题,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以市场创新为导向的现代人工景区;董观志把主题公园称为旅游主体公园rI01urismPark),他认为旅游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一个分支,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从众多学者对主题公园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用以下文字概括: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具有多种吸引物(包括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展多种有吸引力的活动而为旅游者的消遣、娱乐而设计和经营的场所。

1.研究目的及意义

旅游规划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发现、认识区域的特色,而且要在开发实践中将其突出出来,形成鲜明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面对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民俗旅游市场.众多旅游景区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旅游景区开发实践中,设置哪些旅游项目、规划什么旅游产品、如何将景区无序的空间通过旅游项目安排变成有序的空间、怎样进行游客游览线路的安排,这些问题都和景区的规划主题息息相关。

在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时。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是成功开发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因为主题策划是成功策划的灵魂,只有将产品概念进一步提炼、升华成为形象化、情节化、甚至戏剧化的主题,才能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主题策划方法

2.1主题选择原则

2.1.1与时俱进: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应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旅游需求,选择那些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并在主题选择上应有较大的扩展余地,使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延展开发相关联的旅游产品。

2.1.2注重地方文脉:任何一个成功的旅游规划,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本土山川灵气和地方历史文化为根基,才能找到正确的旅游规划指导思想,山川灵气与人文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是主题思想确立的根本。

2.1.3差异性:主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魅力,在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的时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与周围相类似的旅游景区形成区别,差异性竞争.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4符合市场需求:旅游主题应具有个性、创意,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反映旅游者的态度、爱好和动机,能贴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兴趣取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2.2构建主题框架

董观志探讨了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框架,时问、空间和文明是主题选择的基本轴线,三个轴线有机组合构成了旅游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框架。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策略:

2.2.1沿单一轴线方向的选择策略:

2.2.2沿两个轴线构成的平面型选择策略:

2.2.3沿三个轴线构成的立体型选择策略。

根据董观志的旅游主题三轴线(时间、空间、文明1选择框架,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三框架为时间、空间和文化。时间轴是由纪年决定的过去、现在,可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期限为中期。在时间轴上选择主题时,应通过特定的时间隧道缩短与旅游者认知的距离,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民俗文化特质和旅游主题公园线索;空间轴应是现实可及的、大中系统的真实空间。在空间轴线上选择主题时,要处理好空间尺度和旅游者的相互关系.应通过特定的空间转换缩小与旅游者认知间的距离,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空间特质旅游线索;文明轴也即文化轴,在该轴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定位座标只有传统文化(具体为民俗文化)主题选择应遵循文化差异原则进行,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文化特质和旅游线索。2.3主题的甄选

2-3.1静态类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览、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静态类民俗旅游的最典型代表即是当今各地的民俗博物馆,以陈列展览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标志性器物为主,呈献给游客的是静态的民俗画面。

2.3.2动态类民俗旅游:即以活动的安排为主,游客通过参与或半参与进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的主题公园内,并从中得到愉悦和陶冶。

2-3-3精神类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动。

2-3.4语言类民俗旅游:指对声音、语言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应用.包括戏曲、山歌、曲艺、方言等。如广西的三月三歌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整体旅游开发的实际需要,单纯的选择某一类主题已远远跟不上当今的旅游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在开发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时,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注重主题的多样化。例如韩国民俗村,在建成早期仅是一个纯观光型的户外民俗博物馆,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之后,融人了动态类的民俗旅游产品如手工制作、传统体育活动等;精神类的民俗旅游产品如祭祀活动等;语言类民俗旅游产品如传统歌舞表演等,最终成为一个年游客量达到18O万人次的国际著名民俗旅游景区。

3.主题策划模式

首先.根据规划地的旅游资源特征和类型以及区域系统中地域分工确定主题公园的性质,其次,由主题公园的性质限定可供选择的主题类型范围;最后,通过是否突出了该地旅游资源特色和是否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原则从主题类型范围内确定该主题公园的主题类型。在上面的主题策划模式当中,检验主题可选类型是否符合旅游市场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对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主题公园开发过程中.通过相关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独特的歌舞表演、饮食习俗以及生活习俗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该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文艺作品等的关注度略低,这就要求规划人员在策划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时,注重迎合人民大众的消费口味和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主题的定位,为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

4.结语

面对当前旅游开发模式的多样化,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创造了整合旅游形态的新方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它创建了一种开发旅游资源的新模式,为旅游者提供了一种深化游乐过程的选择方向。与国外先进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仅对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策划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为致力于民俗旅游开发和主题公园建设的旅游工作

主题文化 第3篇

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认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但认知并不只是熟记理念口号,而是对企业理念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是理解基础上的烂熟于心,内化于心。因此,文化建设首先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进行全员宣贯。而这宣贯,又非空乏枯燥的说教。在企业文化宣贯中,十四所坚持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把企业文化所倡导和弘扬的价值理念及其丰富的内涵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提高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十四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尽责、创新”。在其内涵阐释中,最高层级的责任就是国家责任,是“科技报国、电子强军”的责任,这与十四所60多年来所坚守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宣贯、传承这一核心理念,十四所将建所6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十四所人在承担大量大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所表现出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爱国情怀、爱所情怀”,通过文化故事书、视频宣传片、舞台剧、所歌、主题演讲会、座谈会、所花所树等丰富多彩的载体展现出来。

某预警机雷达的研制成功是十四所国防科技人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创造的一个奇迹,在我国武器装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属于激发民族豪情,扬国威、振军威的产品。在该产品研制中形成了:“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以预警机精神的提出为契机,十四所开展演讲活动、宣讲活动,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空警2000》等多部电视记录片,广泛宣传、大力弘扬预警机精神,不但给予了全体预警机参研人员很好的精神激励,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产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士气,促进了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

中华神盾雷达是十四所研制的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十四所通过调研、座谈和广泛征集职工的意见,不但赋予了这部凝聚了十四所人心血、承载了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梦想的雷达一个好听的名字——“海之星”,而且归纳、提炼出“使命高于一切、团队坚不可摧、创新永无止境、荣誉催人奋进”的“海之星”精神,编写了《海之星》文化故事集,开展了“海之星”精神的阐释、宣传活动。

军工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使科技人员的自豪感、荣誉感、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科技人员献身国防建设崇高事业的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科研人员从中所获取的精神激励是任何物质补偿也无法替代的。

几年来,以重点军工型号产品的研制成功、以所庆纪念日等为背景,十四所先后编写了《海之星》、《天虹》、《永远的丰碑》、《永远的怀念》、《远望》(上、下集)等军工精神系列丛书,创刊了《聚焦企业文化视点》等体现、传播十四所特色文化的书籍、期刊,策划、制作了电视回顾片《巡天》、企业形象宣传片《创新永无止境》以及介绍中国雷达技术奠基人、工程院资深院士张直中同志先进事迹的电视片《一片丹心报祖国》等。这些书籍、视频光盘,还作为十四所对外接待的材料被广泛赠予前来视察的领导和来访的客户,赢得了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级领导的好评。

在所庆60周年之际,十四所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一路同行》,通过一家三代十四所人献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故事,生动再现、深情演绎、深刻诠释了十四所人60年来践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价值观。该剧在全所演出近十场,场场爆满,引起全所职工的强烈共鸣,深深地激发了广大职工作为军工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爱国、爱所情怀。

此外,十四所还邀请曲作家田歌、词作家郑南创作了所歌《放歌梦世界》,把十四所人对国防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豪情、梦想、追求,以及对企业发展的愿景写进歌词,并邀请著名歌手谭晶演唱,请爱乐乐团演奏,请艺术学院的老师深入全所各单位为全所职工教唱所歌。每逢重大活动、集会,十四所都会播所歌、唱所歌。还把所歌编成了所区电话的彩铃广为传播。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立体的、多样化的文化媒介,十四所人崇尚的价值理念变身为一个个生动的文化故事,一个个具体的物化形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多元价值背景下十四所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主题实践推进知行合一

企业文化重在实践,在于行动对理念的践行,在于通过反复地实践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不能仅仅止步于职工的“知”,而要实现“知”与“行”的合一。10年来,十四所探索并构建了一条“发现一个问题,导入一种理念,建立一个规范,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作风,培育一种文化”的“六个一”主题实践路径。具体地说,主题实践活动就是针对不良文化现象,从破解某一具体问题切入,帮助职工通过主题实践,从改变行为、改变习惯入手,改变心智模式,实现文化引领;通过主题实践引导职工进行自我审视,主动发现问题,主动纠正不良文化现象,实施自我教育;通过聚焦并破解具体问题切入,举一反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点的深入,采用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的战略,矫正隐藏在管理问题背后的文化问题;通过营造氛围,优化流程,建立规范,固化制度,提升执行力,帮助职工建立行为习惯。

nlc202309031944

基于长期以来在我国雷达行业特别是预警探测领域的引领地位,基于长期以来在雷达研制领域所积累的技术创新能力、装备制造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十四所的文化中滋生着浓厚的优越感和“老大”思想。针对这种不良文化现象,十四所结合某竞标项目的流标,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题,导入“突破,从观念开始”的经营理念,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動,着力培育职工的忧患意识,促进职工从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彻底摒弃“老大”思想,告别“等、靠、要”,走向“抢、逼、围”,并以“眼界决定未来”的胸怀与兄弟单位一起走向“携手共超越”。

2009年十四所新区建成,新区占地面积2500亩。为了加强新区的内部管理,把新区建设成现代化的雷达工业基地,十四所出台了一整套园区管理规章制度。为配合规章制度的执行,针对全所迁入新所区后的环境维护问题,十四所文化办组织策划了“爱国、爱所、爱岗、爱护新环境”主题实践。主题实践活动中,通过“百景千色——新所区”摄影比赛等一些列活动,为主题实践提供了支撑。

为了使核心价值观“尽责、创新”从理念层面转化为全员的行动,在十四所党政领导班子的倡导下,所文化办瞄准所里普遍存在的“创新力、执行力”不足的文化现象,精心策划了提升“创新力、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所党政一把手亲自动员,所企业文化办公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准关键切入点,立足活动的可操作性,以职工习惯养成为目标,从活动意义、规定动作、方法步骤、总结闭环、效果检验等方面着手,编写活动方案和学习材料。全体所领导班子成员分头率领文化办成员逐一深入研究部、试制工厂、后勤保障部门调查研究,所长一个人就走访调研了19家二级单位。所到之处,所领导从管理、文化的角度帮助基层梳理问题,制定主题实践活动整改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当年度活动阶段性结束时,各基层单位累计取得活动成果52项。为了推广各单位的优秀经验,文化办按照“共性成果复制推广”、“共性经验学习借鉴”的原则,精心选出12件成果,编写成《十四所提升创新力、执行力成果库》。此次活动先后历时两年,在提升全所创新力、执行力的同时,也在所内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文化、执行文化氛围。

针对全面实施劳动关系合同制背景下,如何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组织策划了“提升主人翁意识”主题实践。活动中,立足员工和企业的相互依存关系,结合企业特色和员工自身诉求,将主人翁意识细化为“两大类八大条标准”,并从标准宣贯、敬业爱岗、爱所如家、创先争优四个方面推进主人翁实践。最终,通过优秀主人翁故事征集、优秀主人翁评选等树立了一大批敬业爱岗、爱所如家的优秀主人翁典型,弘扬了新时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主人翁意识”主题实践,被评为十四所“管理创新奖”。

十四所坚持活动与实践“两轮驱动”推进文化落地,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在视察十四所时,对十四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特色文化倍加赞赏。在十四所所庆60周年之际,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欣然为十四所题诗一首:“八千里路云天外,六十功名家国中。海陆空天皆眼界,江山社稷乃心胸!”

主题酒店的文化魅力 第4篇

1 主题酒店其魅力究竟在哪里?

酒店首先是作为向过往客人提供方便满足人们临时住宿的需要而存在的,从酒店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主题酒店事进行市场细分适应顾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结果。主题酒店通常要选择特色鲜明、具影响力的主题,笔者认为酒店主题的文化魅力是核心,主题的文化定位通常是酒店成功与否的关键。

主题酒店和一般酒店之所以不同,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用主题来统领建筑和装饰风格,用主题文化来衬托酒店品牌。主题特色是该类酒店的主要卖点,既然是主要卖点,主题就一定要能够吸引目标市场,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这里需求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欲求,是人们由某种物品引发的兴趣和欲望,这里主题酒店所提供的那种特有的氛围和服务就是刺激人们欲求的东西;另一部分是购买力,光是刺激人们的欲望,却超过目标消费群的购买力,也不能形成需求,所以,主题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目标市场的需求上,酒店选择的主题不仅能提供市场需要的特色体验,还要提供市场接受的合适价格。

美国大赌城拉斯维加斯是酒店之都,在赌城主题酒店找到了它的舞台。那里的主题酒店或者模拟城市氛围,或者模拟神话、传说,或者模拟历史遗迹、自然风光,极尽对浪漫、野性、原始、前卫、经典渲染之能事。其中较著名的有模仿意大利北部同名小镇的景观建成的柏列吉欧酒店,有3000个房间,店前有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喷泉高达72米,水池舞台纵深8米,经常表演水中舞蹈和特技魔术;以埃及金字塔为主题的金字塔酒店,外形是人面狮身像,有4407个客房,是世界第三大度假酒店,第四大金字塔;米高梅酒店是完全以影城好莱坞为主题的酒店,有5005个客房,是世界第二大酒店。

但是由于酒店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其目标市场与城市区位和定位密切相关,并受到城市过客规模和结构的限制。所以相应地主题的选择也会受到限制,酒店选择主题时必须考虑到由城市区位和定位决定的目标市场的规模。注意两点:一是主题选择须建立在目标市场的需求上;二是主题选择应与所处环境相适应。即酒店主题首先要适应当地文化特质,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厦门华侨大酒店,以华侨回乡为主题,带给华侨回家的感觉;其次,主题应与酒店所在地经济发展和地区发展规划水平相一致,不能一味追求规模、档次,例如杭州的主题酒店“梦幻城堡”,其主题定位异类超前,与杭州市的文化氛围、休闲定位显得格格不入,且酒店主题的选择也不支持以家庭休闲散客和商务客人为主的目标市场定位,最终“梦幻城堡”并未获得设计之初想要的结果。

2 酒店主题的展示方式

2.1 考虑环境协调性,使主题酒店形象与城市形象不是互相替代, 而是互相补充, 这将会对主题酒店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酒店可以选择以自然为主题的,这样的酒店把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搬进酒店,已经超越了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基础阶段。如西双版纳的树上旅馆,它的主题创意来自于科学考察队为了更深入的观察野象的生活习惯,而广州番禹长隆酒店其主题设计则处处洋溢着原始的创意与风情,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归大自然,身心顿时松弛。还有以历史为主题的,酒店把自己设计成一个古代世界,让顾客在酒店中体会时光倒流的心理感受,这也是这一主题酒店最大的卖点,如最早的一家主题酒店凯撒宫大酒店,就以古罗马的装饰为主要风格,顾客置身其中能领略凯撒大帝时代的氛围,体验帝王级的奢华与荣耀。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酒店,它又可以细分为以文化为主题和以艺术为主题的。以文化为主题的酒店通常以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的历史古城为酒店的蓝本,在酒店再现这些城市的风采。如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酒店、纽约酒店、威尼斯酒店、金字塔酒店等皆属此类。而以艺术为主题的酒店则会采纳艺术领域的音乐、电影、美术等,如北京的拉斐特城堡酒店,集法国酒文化、法式建筑、绘画、园林艺术为一体,向人们展示浓郁的欧陆风情,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2.2 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设计也是酒店主题营销的重要构成,酒店的活力很大程度上通过各种营销活动体现出来。酒店组织实施各类主题活动时,可以独自组织也可以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策划组织主题活动。但是不管怎样,主题活动都要引入“文化概念”,酒店根据当前消费热点,每月(或每季度)推出一个主题来引导消费,同时将酒店的环境、服务、品牌和文化融入主题进行全方位展示,在这里,活动就是主题最灵活的表现方式。如北京的希尔顿酒店就曾经以小说《环游世界80天》作为主题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

3 主题酒店文化魅力探悉

主题酒店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提供住宿的场所,而应当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蕴涵丰富的主题文化特色。

主题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主题的本质是文化。文化的雅和俗,文化的新和旧,文化的中和西,与主题的吸引力和产品的价格毫无关联,关键在于文化的独特性、惟一性和对口性。寻找文化,挖掘文化,设计文化,制作文化产品和服务,应是饭店经营者在经营管理本饭店时最重要、最具体、最花心思和精力的大事。文化选点成功,就等于主题经营成功了一半。

酒店选取怎样的文化品位,是沿海文化还是内地文化,是西洋文化还是华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还是汉族文化,都不分伯仲,无先进落后之别。况且按照高度细分的原则,以上文化中还需大大深入细化,西洋文化,具体为欧美哪国的文化,又如何很好地结合国情?这都比较微妙,也需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才可能搞出创意、取得成功。如位于广东珠海市的四星级酒店珠海度假村酒店把原碧丽宫餐厅的底层改造成“珠海渔家”,向人们展示极具当地特色的渔民文化。由于主题文化和市场相互紧扣,浓郁而又朴实的渔家文化成功地烘托了主题:从海边渔村的大幅彩色油画到镶嵌在木框里的黑白海滩照片,从天花顶的蓝天白云到大厅里的渔船、渔网、浮标、船桨、海螺和贝壳。步入餐厅,宛若来到渔村。当然,这里向客人提供的菜肴也是鲜活丰盛的海产品,各种生猛海鲜在鱼缸长廊里有形展示,食客可在“渔村”里徜徉,随意挑选,现选现吃,香鲜无比,其乐无穷。在这种文化气息有效营造的背后,显示了酒店经营管理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意功力。

因此,主题酒店成功与否除了主题的确定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必须高度重视主题文化的深化与展示问题,必须构筑一个协调的整体系统确保主题内涵的物化传递。为此,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3.1 专业上的文化要求。

所谓专业化上的要求,就是主题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服务技术上的要求。能真正体现“主题”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展示,而是硬件软件双管齐下的结果。要求饭店氛围到全部服务都必须围绕精心挑选的主题展开。主题饭店不同一于传统的饭店产品,更注重整个消费过程的文化享受,围绕一个主题,经营一种文化的产品,在此环境的味道、服务的味道和住宿的味道变得同等重要。如成都一家主题酒店以“走近老成都”为主题,每一厅选取不同内容但都围绕着主题展开,表达着他们对家乡山水,一草一木的深切情感和眷恋。当这种情感萦绕于心的时候,温暖、甜美、适然,家的温馨,家的感觉,就成为饮食之外更加可贵的精神享受,使人蒙求超然的心理得到满足。因此,文化主题的深度开发,形似且神似是主题化饭店的必然专业要求。

3.2 形象上的文化要求。

主题饭店的形象就是环境氛围。这种氛围由饭店的外观设计、装修装饰、陈列品、客用品、文印品、环境绿化、制服、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体现出来。一个成功的主题饭店,其氛围首先由服务人员体现出来,从总经理到服务生都必须热爱并熟悉自己的主题。如汽车吧的老板肯定是个地道的爱车族,球迷吧的老板肯定是个地道的球迷,否则,就会使这种主题气氛大打折扣。

如今酒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一次经历、一种体验的感受,酒店业的竞争正在由规模竞争转向文化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主题酒店的出现,为解决产品同质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旅游过程体验化及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可能成为中国饭店业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秦浩, 孟清超.主题饭店的定位研究[J].商业经济文萃, 2004 (04) :58-64.

[2]费寅.对酒店文化氛围构建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 5.

班级文化主题标语 第5篇

2、诚实团结拼搏进取

3、有志者事竟成

4、学贵有恒,务实上进

5、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6、成功源于努力胜不骄败不馁

7、学博以明万理,日新而臻至善。

8、修德而勤学精业而立新。

9、惜时笃学修诚尽责

10、一步二步三步步步向上,一天两天三天天天进步。

11、团结拼搏永不言弃

12、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13、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求知。

14、只有拼来的成功,没有等来的辉煌。

精心创建主题鲜明的学校文化 第6篇

以思想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邾城街第一小学全力打造名校校园文化,他们高位谋划、顶层设计,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全新的工作理念。学校根据专家的意见,制作张贴了延安精神进校园宣传画17幅,大力宣扬延安精神内涵,推进“两型校园”建设,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目前,学校在大力挖掘“问津文化”以及学校的发展历史,书卷气浓厚的校门、古朴凝重的校史室、“中国风”式的门廊、墙壁上的“问津致远”浮雕以及遥相呼应的延安精神宣传栏,显性文化氛围浓厚,教育意义深远,既对学校的历史有延伸追溯,又对延安精神有诠释继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反复调研,发动教师,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中“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体现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以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学校文化氛围。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舍硬件设施,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校园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每一棵花草树木都担当起教育的角色。该校把中国传统“二十四孝” “弟子规”中有深刻意义的内容以图文形式制成醒目美观的有机玻璃宣传牌悬挂在教学楼各楼层,在校门口用大理石制作了大型立体图像《劝孝歌》,并把学校“八园十路”以“孝心”为主题命名来营造氛围,以对学生进行“爱”和“感恩”的教育。“劝孝歌”石碑,以“孝”为立意的各种路牌、路标,在宣传橱窗张贴的“校星”“孝星”“标兵”等照片以及各类活动的剪影,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尊敬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氛围。

以课程文化建设为载体,打造校园精品课程。邾城街第四小学深入挖掘该校特色,将浓厚的养成教育文化底蕴编入校本课程,组织教师自主编写养成教育特色校本教材《优秀学生成长计划》和《养成教育手册》,把校本课程列入了课程表,作为思品课、班队课的教材,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做到了班主任有计划、有落实记录、有总结。校本课程应用到课堂,丰富了学校德育内容,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训练有纲可依。

以行为文化建设为为载体,开展有效德育活动。向东小学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该校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重点,组织了开展一系列有效的德育活动:一是开展红色教育。学校将“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与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等红色教育相融汇,结合每年九月“民族精神教育月”相关活动,以“寻访革命英烈,传承民族精神;寻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为切入点,有步骤地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二是开展励志教育。以“畅想未来”为主题的励志教育系列活动包括专题黑板报、主题班会、励志故事会、展望未来心得演讲会、励志歌曲大家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三是开展养成教育。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抓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使养成教育工作系列化;把好课间活动、课堂纪律、着装佩戴、卫生、文明礼貌五个关,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教师的身传言教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店员》受难主题的文化解读 第7篇

一、东欧犹太移民写作背景

伯纳德·马拉穆德的父母原是犹太裔俄国人。 二十世纪初, 他们随着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犹太移民潮来到纽约市, 在当地两大犹太人聚居区之一的布鲁克林区开办了一个小杂货店勉强维持生计。 马拉穆德在这个杂货店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见证了东欧犹太移民在美国融入美国社会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童年时代的经历后来成为其代表作《店员》的故事背景。

故事地点设定于布鲁克林区中的一个犹太人与非犹太人杂居的工人阶级社区, 故事的时间设定在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后的经济衰退时期。 主人公莫里斯是位年届花甲的犹太移民, 在布鲁克林区里开办了一个小杂货店, 惨淡经营二十年, 生活依然拮据。 这样的故事背景和马拉穆德儿时的生活背景十分相似, 也和相当一部分的东欧犹太移民的生活背景相似。 绝大多数东欧犹太移民定居于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城市中, 诸如纽约、芝加哥、费城、波士顿, 其中有70%住在纽约市。 (李爱慧, 33) 其中近一半的移民居住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和布鲁克林两个区。 大部分人从事两种行业, 即服装业和零售业, 其中作为小本经商传统延续的零售业是仅次于服装业的第二大产业。 犹太民族是善于经商的民族。 1900年, 纽约市大约有1/3的东欧犹太移民经商, 从零食店主、到手推车小贩和挨门叫卖的小贩, 各色不等。 (李爱慧, 71) 作者将故事地点设定在了一个典型的东欧犹太移民聚居区, 又将主人公的职业设定为东欧犹太移民所从事的典型行业, 从而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东欧犹太移民的人物形象。

由此可见, 《店员》 的故事背景源自东欧犹太移民的真实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大部分东欧犹太移民的生活背景, 既体现了移民个体在美国社会生活中挣扎求存的个性又反映了整个东欧犹太移民群体艰难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共性。

二、为“善”受难体现精神的升华

苦难是犹太民族的文化标签, 虽非其独有, 但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无辜受难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圣经》旧约中。《约伯记》是其中的一卷, 它记载了关于义人约伯受苦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 揭示出义人受苦的原因及意义。 约伯是一位完全正直且敬畏神的虔诚信徒, 他不仅自己恪守上帝教义, 而且令家人远离恶行, 因此, 他受到上帝的庇佑。 在一次撒旦的挑衅中, 上帝开始了对于约伯的试练。 撒旦先后降灾于约伯的牲口、仆人甚至是孩子, 企图证明约伯对于上帝的敬畏仅仅源自于上帝的赐福和庇佑, 失去财产和亲人必然会使约伯背弃上帝。 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未使约伯亵渎上帝, 他依然虔诚地认为上帝有权收回他的赐予。 最后, 撒旦降灾于约伯本人, 使其遭受七日难以忍受的疼痛而身上长满毒疮。 因为撒旦认为, 人为挽救自己的性命可以放弃一切。 三位友人闻讯后赶来帮助, 他们肆意揣测上帝的意图并劝约伯向上帝忏悔罪孽或是请求上帝庇护, 而约伯相信上帝的智慧非个人可以揣测, 他坚称自己无罪, 祈求上帝赐予死亡的平静。 在故事的最后, 上帝旋风中对约伯指点迷津, 并赐福给约伯比先前更多。 约伯为上帝的教义而受难, 即使遭受痛苦的煎熬也依然虔诚信奉上帝, 并未因个人财富或苦难而背离信仰。 他接受上帝赐予的一切, 无论是福是祸。约伯的受难源自上帝与撒旦的赌约, 对于苦难的承受体现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莫里斯的受难与约伯大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遭受苦难磨炼之人。 但约伯的苦难来自于上帝的试炼, 而莫里斯的苦难来自于生活的折磨。 他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 而杂货店的生意依然每况愈下; 惨淡的生意使得莫里斯还要依靠女儿外出打工来挣钱养家;全家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 莫里斯多次想将老旧的店面重新装修却苦于没有一分闲钱; 为了进一步增加收入, 莫里斯甚至让全家腾出了一间空屋出租以赚取少得可怜的租金;即便莫里斯想尽了办法扩大收入, 他依然没有办法让家人过上温饱的生活, 甚至没办法凑齐女儿海伦上大学的学费。 然而贫困不是唯一的折磨。 年幼的儿子不堪疾病的折磨而离开人世, 爱子的去世使得莫里斯遭受到极大的精神打击; 为挽救濒临破产杂货店莫里斯外出打工, 却遭到老板的陷害而被解雇。 长年的劳累和贫困及精神的折磨使得莫里斯一病不起, 在一场风寒中离开了人世。 莫里斯的苦难伴随其漫长的一生, 而与约伯不同的是他并未受到上帝的庇佑而收回所失去的一切。

约伯与莫里斯具有相同的道德品质:正直善良, 勤劳坚韧, 宽厚仁慈, 恪守犹太道德法律并且远离一切恶行。 但是他们受难的主题却不同。 约伯为上帝受难, 而莫里斯是为犹太道德精神, 为他人而受难。 莫里斯是一名生意人, 但他却将道德置于利润之前, 甚至不惜损害杂货店的收益。在莫里斯看来, 他人的幸福是比金钱和生意更重要的事。为了归还顾客遗忘在柜台上的零钱会追过两条街; 让还不上欠款的女人继续赊账买食品; 他会坚持每天六点起床营业, 只为了让一个波兰女人买得到面包;还在得知弗兰克就是抢匪杂货店的劫匪之一后仍让他留在杂货店里工作并想引导他走上正途; 在本可以将杂货店转卖的时候, 莫里斯却告诉买主真实的经营情况, 因为买主和他一样是为贫穷的移民;杂货店面临倒闭之时, 他轻信了怂恿者的话, 企图烧毁自己的杂货店以骗取保险赔偿金。 这样的行为给莫里斯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 因为这样恶劣的欺诈手法违背了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处事道德, 使得莫里斯在行事之前处于强烈的思想斗争之中, 最终纵火不成反而烧伤了自己。 莫里斯坚信“善”的理念, 恪守犹太律法《托拉》的教义。 他认为成为犹太人的核心价值不是取决于上教堂, 休息日不工作, 不吃猪肉或者戴小黑帽等形式, 而是取决于是否恪守犹太法律的核心———“善”的理念。 莫里斯曾告诉弗兰克遵守犹太律法就是要“做善事, 要诚实, 要善良”。 (马拉穆德, 150) “十诫”作为犹太律法的基础, 告诫人们要趋善避恶, 而《托拉》律法书中也倡导惩恶扬善的观念。 在《创世纪》中, 上帝告诫亚伯拉罕要行公义。 在《出埃及记》和《利未记》中, 数十条法令体现对恶行的惩处以维护社会公正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仁慈, 教导人们应爱人如己。 马拉穆德将莫里斯塑造为犹太精神的化身, 他勤劳、善良、仁慈、宽容、诚实, 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与约伯不同的是莫里斯受难是为善念、为信仰和为他人, 这使得受难的理念更具有人文关怀也更加人性化。 苦难成了道德的试练, 使得人们在经受苦难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道德境界, 体现出精神的升华。

三、文化的冲突与认同

犹太民族是苦难的民族, 长期受到歧视与误读。 16至18世纪欧洲各国反犹主义浪潮此起彼伏, 许多犹太人开始流亡到美洲和非洲地区。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超过六百万犹太人死于纳粹的迫害, 无数犹太人流离失所。 由于欧洲基督教的影响, 犹太人被视为“背叛上帝耶稣的人”, 随着犹太小贩和店主到美国乡村地区兜售商品, 犹太移民又被笼罩了一层贪婪和欺骗的外衣, 凸显出了“夏洛克”这一传统的形象。 (李爱慧, 51) 在作品中, 莫里斯的小店遭到抢劫也是因为他的犹太身份。 策划此次抢劫的劫匪沃德就明确表示抢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家犹太人经营的杂货店。 莫里斯的杂货店周围有德国人新开的高级杂货店, 有卡普一家开的酒馆, 还有帕尔一家开设的糖果店, 每家店面都比这间老旧的杂货店更高级更豪华, 沃德却独独挑选了莫里斯残破的小店。 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出于安全考虑,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于犹太人的仇视。 在实施抢劫的过程中, 沃德对莫里斯殴打和辱骂, 称莫里斯是个犹太骗子, 甚至辱骂所有的犹太人都是恶人。 沃德的洗劫对于莫里斯来说不仅造成了钱财的损失, 更造成了人格的羞辱。 莫里斯对自己感到前所未有的厌恶, 他痛恨自己的坏运气, 痛恨自己一无所成, 但他坚持自己的犹太身份, 遵守犹太教义。

犹太民族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使得犹太人在物质化的美国社会奋斗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美国物质文化崇尚对金钱的追求和物欲的满足, 一些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形成了拜金主义及个人主义, 他们以个人物质的成功为最高目标从而沦为物欲的傀儡。 这样的文化内涵与崇尚“诚实, 自律, 爱人如己”的犹太精神是相悖的。 作品中莫里斯和周围的犹太人及非犹太人发生了各种冲突, 这样的冲突体现出莫里斯所坚持的犹太精神和美国物质文化的冲突。 卡普是莫里斯的犹太同胞, 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异化, 他背离了自己的犹太精神, 对于莫里斯也丝毫没有怜悯之心。 他眼见莫里斯杂货店的生意清淡, 但还是罔顾莫里斯的请求坚决地将旁边的店面租给施密茨做杂货生意, 使得莫里斯的小店生意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落千丈, 莫里斯不得不关闭了杂货店去工厂打工, 最后在一场风寒中离开了人世。 在卡普的眼中, 犹太精神和同胞情谊在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 由此可见, 卡普在美国物质文化的侵袭下已经转变为一名实实在在的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为了获取最大的物质享受可以不择手段不顾道义地侵害他人利益, 而莫里斯则成了这种文化的牺牲品。

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导致了莫里斯一生的苦难, 然而对于苦难的接受和忍耐使得莫里斯获得了认同。莫里斯一生遵循犹太道德和犹太律法, 尽管受到不公的对待, 遭遇无数苦难, 但他仍然坚持、忍耐同时抱有希望。在莫里斯的葬礼上, 他最终得到内心所期待的认可。拉比评价莫里斯是一名真正的犹太人, 因为他恪守作为一名犹太人的心, 恪守上帝在西奈山上赐给摩西并让他传递给他人的法律, 他历经苦难, 却怀抱希望。莫里斯的人生终止于一场风寒, 但是他的生命却在意大利人弗兰克的身上得到延续。弗兰克曾经向莫里斯倾诉自己的疑惑, 他不明白什么是犹太人及为何犹太人遭受巨大的苦难。莫里斯向他指出只要遵循犹太教的道德精神就是犹太人, 而苦难并非犹太人所独有, 人人都会遭遇苦难, 为“善”而受难、为他人受难, 人人都是犹太人。受到莫里斯的引导, 弗兰克逐渐理解了苦难的意义, 开始为自己赎罪。他帮助莫里斯的遗孀支撑起杂货店;用打工的收入资助莫里斯的女儿上大学;面对贫困的欠债人他不仅没有催还债务反而从家中拿钱为其孩子购买食物。弗兰克仿佛变成了另一个莫里斯, 他继承了莫里斯的“善”的理念, 主动接受苦难的磨炼, 为他人而受难。最后, 弗兰克接受了割礼, 成为一名真正的犹太人。透过弗兰克对于犹太身份的认同马拉默德将受难的理念推及全人类的范围, 打破了文化的隔阂, 使得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界限变得模糊, 为二战后迷茫的犹太人民指出了方向。

摘要:犹太裔美国作家马拉穆德是一位东欧犹太移民后裔, 虽然其作品题材和创作手法千变万化, 但大多反映出马拉穆德对于处于美国背景下的犹太民族文化遗产的维护和对于犹太民族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关心。本文选择了马拉穆德发表于1957年的代表作品《店员》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人物分析的方法, 结合东欧犹太移民的史料和犹太文化研究, 探索作品中的受难主题。

关键词:伯纳德·马拉穆德,东欧犹太移民,莫里斯,受难

参考文献

[1]伯纳德·马拉穆德.杨仁敬, 刘海平, 等译.店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

[2]魏啸飞.美国犹太文学与犹太特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爱慧.文化的移植与适应:东欧犹太移民的“美国化”之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4]乔国强.试谈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6, VOL11 (3) .

[5]Hershinow, Sheldon J., Bernard Malamud.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0.

主题酒店的文化定位与开发 第8篇

主题酒店的定义

主题酒店不同于其他酒店风格所在就是要凸显特色主题,以个性化的服务取代一般化的服务,让顾客获得欢乐、知识和刺激、休闲。主题的确定可以有很多方面,例如:历史、文化、城市、自然、名人、神话童话故事等都可成为酒店借以发挥的主题。例如:柏列吉欧酒店就是模仿意大利北部同名小镇的景观建成,经常表演水中舞蹈和特技魔术。而金字塔酒店是以埃及金字塔为主题,外形是人面狮身像,有4407个客房,是世界上第三大度假酒店。在我国主题酒店的发展还十分缓慢,国内对主题酒店的认识较为保守,一般认为,主题酒店是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客人的体验为本质,这些构成了主题酒店的基本定义,而酒店主题可以体现在其各个功能层次上以及所营造的具有个性化的文化氛围中,再也不是原有的刻板的模式化服务。但是怎样创设这种个性化服务却是国内主题酒店设计的难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主题酒店能够完整地展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吸引国内外顾客进行参观入住,有着较高国际影响力的还很少。综上所述,主题酒店的核心和灵魂应该是文化,以特殊的文化氛围营造来展现酒店不同的精神品位。

文化定位对主题酒店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题酒店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但是文化是范围极广的定义,如果针对酒店情况来为主题酒店进行文化定位是影响酒店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如果从酒店企业概念来看,酒店的管理文化要定位,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对主题的文化定位。主题文化定位其实是酒店根据某种特别浓郁文化氛围来进行专门展示,这种展示要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能够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种文化气息之下,酒店就会吸引一些想要接触这类文化、参观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氛围的游客,使得酒店的主题文化得以无限延展。而对文化定位来说,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就失去了文化的内涵,使得酒店变成了商品经济的附属,而失去这种高贵的文化衬托,酒店就走向了失败之路。总之,文化定位必须要精准、深深地植根于酒店的发展道路之中,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明确主题酒店的奋斗目标,使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向有着明确的归属感。

主题酒店文化定位的基本原则

服务为主的原则

在主题酒店文化定位的过程中,顾客始终是组织结构的顶端角色,每一层的酒店员工(包括经理等管理人员)都在为力求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而工作,而最高管理层为总经理提供支持,总经理为部门经理提供支持,员工从总经理那里获得帮助。如果酒店不能将服务原则贯穿始终,那么就无法培育企业文化,也很难从根本上确定主题酒店的文化特征。主题酒店必须营造以“服务功能”为基础的酒店主题文化。主题酒店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以酒店最基本的服务功能为基础,以文化为亮点,靠增加文化附加值来获得生存发展空间,投资“文化”是其最大的投资。但是,主题酒店作为高档酒店,对服务设施要求也必须高,文化终究只是装饰和点缀,并不是追求奢华和繁复,而应该朴实、高雅和简洁,而服务原则才是最高目标。服务原则的展示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而对于一些常客,餐饮管理者和服务人员更应该通过客史记录了解他们的喜好,并在他们来用餐时主动提供相关的服务。记录客人喜欢坐的位置,根据不同客人的喜好进行适当的预先安排,让客人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感受到酒店的真诚服务。又如:在酒店内部应该设置一些方便客人的设施,仅有为成年客人准备的个性化餐厅和餐位还不够。酒店餐厅和宴会厅还要考虑更加周到些。比如,在家庭聚餐上,常常有随父母一起用餐的儿童顾客。不管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为了营造温馨的用餐环境,餐厅和宴会厅应该主动为这些儿童客人准备好儿童椅(Baby chair)、高椅(High chair)、垫高座(Booster)、以及供儿童使用的一些特殊儿童、婴儿产品设备。总之服务为主的原则要发自内心,要保证服务能够为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体会主题文化的同时,享受到酒店的真诚态度,获得游客认可。

文化内涵的挖掘

主题酒店的文化定位,有一定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引入主题、建设主题环境、配置功能、营销主题文化产品、深入展示主题。这些基本步骤的完成就确定了酒店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挖掘方向,也基本上完成了文化定位。但是,酒店的客人同旅游景区的游客一样,对长久重复的环境必不可少地会出现厌烦心理,所以酒店必须要不断地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内涵的不断深挖来吸引客人,同时也进一步地完善酒店的主题。例如:清明上河图主题酒店就对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进行了再现,而且不断地挖掘当时的宋代生活场景,以此来展示酒店的宋代场景文化,不断地挖掘展示了主题酒店的历史文化内涵。总之,“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地在原有基础上的延续。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当然在挖掘文化深度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酒店的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文化挖掘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文化挖掘效果。

形式与环境的相融合

在主题酒店文化形式定位上,尽管观光旅游仍然是酒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酒店新型产品的不断丰富,各类酒店服务组合使得酒店产品发展更加多元化。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主题酒店的文化定位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以此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无论何种主题酒店的外在表现形式都必须要与主题酒店的主题文化相融合,如:酒店文化为唐代风格展示,其表现形式就必须要围绕大唐历史文化特色来展开。另外,外在形式的展示也要与酒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域环境相融合,虽然主题酒店要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但是也不能与酒店所处的地域环境相违背。

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的现貌

非主流文化

现代中国的文化领域有着一股较强的非主流风格,非主流文化并不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而言的文化体系,其实所谓的非主流文化就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非主流文化的最强大优势就是能够表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并且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泄出现代人的压抑心理。主题酒店的非主流文化体现要展示出酒店的个性展示,而且其文化背景决定酒店一般都是中低档酒店类型,例如:热带风情酒店、医院酒店、宗教酒店、科学酒店、文学酒店等。这些文化展示不给随大众化潮流,以特殊的酒店形式来吸引客人,但是由于这类酒店要追求特殊展示,所以文化的深度往往不足,这就需要利用饮食服务、旅游服务来补偿这种文化不足之处。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地区的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文字、节日等都是极具文化背景的,也同时有着很强的游客吸引力。展现特色民族文化的主题酒店通过文化背景的不断挖掘展示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其文化内涵和主题建设有着很强的可开放性。例如:黎族、白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主题酒店以展示民族饮食为主,构建有着民族特色的居住环境,以此来吸引参观、入住者。而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其民族文化环境则更为广阔,有着更多的主题文化定位点。

西方文化

我国酒店展示出一定的西方文化内涵就意味着能够在中国境内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这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促进、互相推动,使人类逐步向和谐世界发展。所以,西方文化展示对中国主题酒店而言有着较强的发展空间,西方建筑、文学、画作、艺术品的陈设和产品销售会为主题酒店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主题文化 第9篇

上林苑的历史文化资源

上林苑本是秦朝旧苑, 建于秦惠文王, 至汉初荒废。汉武帝建元三年 (前138) , 加以扩建, 并沿用了上林之名。《羽猎赋》云:“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 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 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 [1](193)是京畿地区最大禁苑。历经昭、宣二帝之后, 到元帝、成帝时缩小规模, 将部分所占田地发还给平民, 西汉末年毁于战火中。《西都赋》云:“徒观迹于旧墟, 闻之乎故老”。[1](359)上林苑诸多宫苑池沼存留时间最长的是昆明池。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唐文宗太和九年多次修浚, 自宋以后湮为民田。汉上林苑作为中华文化的记忆,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上林苑的物质文化遗产

上林苑所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昆明池遗址、太液池遗址、石鱼、牛郎、织女石雕等不可移动文物和重要实物。

昆明池遗址:200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城工作队对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和测量, 其“遗址大体位于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 范围东西约4.25, 南北约5.69公里, 周长约17.6公里, 面积约16.6平方公里”。[2]昆明池沿岸还发现3处建筑遗址, 其中一号、二号建筑遗址出土主要有筒瓦、板瓦、瓦当等, 具有西汉早期到中期偏早的特征, 与昆明池修建于武帝时期的文献记载一致。三号建筑遗址是一处连岸、三面环水的台榭类建筑。其现存夯土台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夯土厚约1.5米, 内含西汉板瓦及筒瓦残片。下层夯土在现地面以上, 厚约1米, 夯土中夹杂少量夹砂陶片, 其中有周代的残鬲足。结合文献中关于修筑昆明池时破坏了周代镐京遗址的记载, 推测下层夯土可能是汉代昆明池东岸建筑的基址。[2]

太液池石鱼:建章宫北有太液池, 其遗迹尚大致可寻。1973年在池址的北侧发现了一件巨型的鱼形石雕, 长近5公尺, 《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 长二丈, 广五尺, 西岸有龟二枚, 各长六尺。”[3]证实了各种文献关于太液池北岸当时置有石鱼的记载, 石鱼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前。

牛郎、织女石像:汉武帝穿凿昆明池时, 采取了法天思想, 按天上银河两边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 在昆明池东西两岸设置了牵牛和织女像。《两都赋》载:“集乎豫章之宇, 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 似云汉之无崖。”[1](359)《西京赋》云:“昆明灵沼, 黑水玄阯。牵牛立其左, 织女处其右。”[1](479)元代《类编长安志》载:“汉昆明池, 在长安县 (今西安市) 西南三十里, 丰邑乡, 鹳鹊庄。昆明池今为陆地, 有织女石, 身长丈余, 土埋至膝, 竖发, 戟手怒目, 土人屋而祭之, 号为石婆神庙。”[4]这些历史文献都明确指出在昆明池畔左右两侧分别塑有牵牛、织女像, 象征着天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星。

牛郎、织女二石像现在保存在昆明池遗址内。一个石像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石婆庙内, 一个石像位于斗门石爷庙内, 相距两公里。织女庙, 又名“织女寺”, 门内立石碑一块, 上书:陕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郎织女石刻, 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1956年8月6日立。其碑阴刻有:汉武帝元狩三年 (公元前120年) , 为训练水师, 在长安斗门镇一带, 开凿了昆明池, 池中刻置石鲸, 两岸刻置牛郎、织女, 以象征天河。两千多年的变迁, 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 但屹立在斗门镇街东的牛郎和镇东六里常家庄村北的织女石刻, 却准确地标明了昆明池东西两岸。织女石像高258厘米, 右手置胸前, 左手贴腹, 作跽坐状;牵牛石像高228厘米, 作笼袖姿态。这组石刻均用花岗岩雕成, 形体高大, 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

2.上林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林苑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民俗和歌咏上林苑、昆明池诗赋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承的文化形式。

早在《诗经》中就有对牵牛、织女的记载。《小雅·大东》:“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睕彼牵牛, 不以服箱。”这时, 牵牛、织女还只是天河二星, 并无神的色彩。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 立牵牛、织女像于池之东西, 便由天上的星星变成地上的神仙。随着时间的推移, 爱情因素与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渐明显,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牵牛织女已具人物形象, 并且成为受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的象征。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阴教》载:“织女七夕当渡河, 使鹊为桥。”第一次记载了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接受, 而且以喜鹊为桥, 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开始流传。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广泛, 织女庙受到人们的重视, 每年七月初七和正月十七 (传说中牛郎织女结婚的纪念日) 两天, 方圆几十里甚至更远的青年男女来到这里祈祷平安吉祥。还有锣鼓、秧歌、彩旗、花灯、秦腔戏剧等各种文艺活动形式, 把祭拜活动推向高潮。

上林苑以其规模之宏大而成为汉代强盛之典范, 引无数文人歌咏对盛世的追忆。而上林苑中的昆明池则粼粼碧波, 画舸争流, 到唐代依然是娱乐宴游的风景区, 使文人们流连忘返, 赋诗言情。

西晋潘岳《西征赋》:“昔豫章之名宇, 披玄流而特起。仪景星于天星, 列牛女以双峙”, 南北朝时, 有庾信的《春日昆明池》、《和炅灵法师游昆明池》, 江总的《秋日游昆明池》。唐代文人更是对上林苑、昆明池吟咏不绝。有李世民《冬日临昆明池》、李百药《和许侍郎游昆明池》、宋之问、沈诠期、李乂三人同题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苏颋《昆明池宴坐答王兵部王旬三韵见示》、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坊———访吕逸人不遇》、储光羲《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杜甫《秋兴八首》、白居易《昆明春》、贾岛《昆明池泛舟》、温庭筠《昆明池水战词》、朱庆余《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范灯《忆长安》、童翰卿《昆明池织女石》, 胡曾《咏史诗·昆明池》, 偓《乱后春日经野塘》等。这些诗作描绘了上林苑的美景, 也见证了历史的盛衰变化。

上林苑的文化开发主题

汉上林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今天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中, 要对其进行整理、保护以及利用, 以此为文脉, 建设城西的汉文化景观带。

1.骑射文化主题———勇武与刚毅之体现

上林苑是专供天子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 上林苑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天子狩猎。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 上林苑令即主管苑中禽兽。据《汉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 取兽无数。”[5]

两汉帝王往往在秋冬时节在皇家园林中举行庞大的狩猎活动, 一方面是“盛娱游之壮观”的娱乐,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军事技战术演练, 借此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皆对西汉帝王在园林中讲武校猎的情景有详尽描述。

西汉是一个尚武的时代, 强调“霸王道”而治天下。不仅帝王如此, 甚至“柔弱”的文人书生也如此, 扬雄《长杨赋》云:“士有不谈王道者, 则樵夫笑之。意者以为事周隆而不杀, 物靡盛而不亏, 故平不肆险, 安不忘危。乃时以有年出兵, 整舆谏戎, 振师五柞, 习马长杨, 简力狡兽, 校武票禽。”[1](208)汉时在皇家园林中进行军事演练, 防范于未然、未雨绸缪深受民众支持。

上林苑中有赛马活动, 走马观专门是为观赏赛马而建的。武帝喜欢赛马, 常与宠臣“游戏北宫, 驰逐平乐, 观鸡鞠之会, 角狗马之足”, 在建章宫“设戏车, 教驰逐, 饰文采”。射箭是汉代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 也是礼乐制度的内容之一。《上林赋》写汉武帝在射猎时“弯蕃弱, 满白羽”, “弦矢分, 艺殪仆”, 拉开蕃弱之弓, 引满白羽之箭, 矢离弓矢飞去, 禽兽致命仆毙, 可见箭法之精。《西都赋》写宫中歌女也能“招白鹇, 下双鹄”, 拉开白闲之弓, 射下对对天鹅。

现代可以此为主题开发赛马与骑射运动, 一方面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勇武刚强的精神。借鉴西方赛马运动, 聘请专业教练, 进行马术培训, 掌握骑马的基本技能。同时可设赛马场, 进行平地赛马、障碍赛马、越野赛马比赛。另外还可举行高层次的马术比赛, 填补西安娱乐市场的空白。设置射箭项目, 还可开发一些如霍去病攻打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李广射虎、周亚夫治军细柳营等以军事文化为题材的表演, 使人感受大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和阳刚勇毅。

2.山水文学主题———怡情与怀古之滥觞

上林苑是在自然山水中建造的综合性园林, 水光山色、楼台亭榭、花草树木融为一体, 上林苑中最美的地方昆明池是皇家禁苑, 帝王将相娱乐宴游的风景区。《三辅故事》记载:“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 中有戈船各数十, 楼船百艘, 船上建戈矛, 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 照烛涯涘”。又载:“池中有龙首船, 常令宫女泛舟池中, 张凤盖, 建华旗, 作棹歌, 杂以鼓吹, 帝御豫章观临观焉”。[6](23)昆明池周边宫殿瑰丽, 建章台高耸, 水面清澈, 殿阁亭台倒影湖中, 与回廊、绿树、鲜花、雕塑交相辉映, 绚丽异常。

一代园林之盛也造就了一代文学之盛, 汉赋彬彬大盛, 成为这个时代文学的典范。或摹写山川巍峨, 或摹写宫殿巨丽, 开后代山水文学之先河。《广博物志》卷四十九记载汉武帝在池中泛舟歌咏的故事:“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 时始穿昆灵之池, 泛翔禽之舟, 帝自造歌曲, 使女伶歌之, 时日已西倾, 凉风激水, 女伶歌声甚遒, 因赋落叶哀蝉之曲。”自武帝后, 汉唐皇帝多次驾临昆明池, 文人墨客吟咏不绝。昆明池成为文人们怡情悦性和抒发古今感慨的胜迹。

杜甫诗云:“波飘菰米沈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韩愈诗云:“撑舟昆明度云锦, 脚敲两舷叫吴歌。太白山高三百里, 负雪崔嵬插花里。”都是对昆明池荷花的描写。利用古诗中的描写, 建荷花塘, 修建亭台, 建诗赋园表现山水文化, 园内的景观、墙柱、围栏等可将文字与实物结合, 选用汉隶书写、画出意境, 使园内充满诗赋的意蕴, 使游人在了解诗赋作品时, 获得审美的精神享受。

3.七夕民俗主题———爱情与浪漫之追寻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 立牵牛、织女像于池之东西, 使其从天上的星星变成地上的神仙。随着时间的推移, 爱情因素与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渐明显。从民俗而言七夕乞巧等各种活动也均有载传,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宫中彩女, 常以七月七日, 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7](81)从文学而言, 汉代至清代“七夕”诗歌不胜枚举, 既有描写七夕民俗者, 又有抒发离别、憧憬爱情者。如唐时崔颢《七夕词》云:“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祖咏《七夕》一诗:“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 明旦试相看”, 写出百姓对七夕民俗的重视, 直到现在陕西很多地方女子还有在七夕乞巧的民俗。

时至今日, 牛郎、织女庙及七夕文化, 已被正式批准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应在修建昆明池主题公园中设置“七夕”文化主题, 将牛郎像与织女像重搬回昆明池东西两侧, 建立鹊桥、乞巧楼, 经典婚恋故事长廊, 使人们可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爱情的憧憬, 对幸福的想往。

4.歌舞文化主题———娱乐与文化之体验

汉代在文化上承袭了楚文化的特点, 好尚歌舞, 上林苑已有一定规模的音乐设施, 如《上林赋》所描绘:“撞千石之钟, 立万石之虡, 建翠华之旗, 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 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倡, 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 川谷为之荡波”。上林苑中的音乐歌舞表演满足了天子游猎之后的燕享。

在汉代的文化中, 杂技艺术大放异彩, 因其节目繁多, 而被称为“百戏”。上林苑百戏表演之地大多在平乐观。《三辅黄图》卷四:“上林苑有昆明池、武帝置。又有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皆在上林苑”。[8]《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 三百里内皆来观”, 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角抵与现在的摔跤相似。百戏中有寻橦则是一种古代的杂技, 据现存汉画, 系一人头顶竹竿, 另一至三人沿竿而上, 进行表演。冲狭, 即卷席, 以矛插其中, 艺人以身投从中过, 如钻刀圈。跳丸剑即表演者两手快速连续抛接若干弹丸, 抛接短剑。走索即系长绳与梁两头, 两人各从一头上, 如今之走钢丝。

《西京赋》还描写了化妆歌舞和假面之戏。“总会仙倡, 戏豹舞罴。白虎鼓瑟, 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 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 被毛羽之襳襹。”[1](480)装扮成神仙的杂技艺人表演着戏豹舞罴, 女英、娥皇放声高歌, 表演者穿着轻扬的毛羽之衣, 扮成古时的洪涯站着指挥。

现代可开发出富有汉代特色的歌舞表演和杂艺表演。可以在昆明池边修建百戏楼, 名之“平乐观”, 表演具有汉代特色的角抵百戏;汉代舞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七盘舞》:舞者衣着长袖, 在盘、鼓之上或盘、鼓之间腾转跳跃, 衣裾似飞燕而起, 长袖似回雪而飘。可将流传至今, 脍炙人口的汉乐府诗, 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等名篇谱曲演奏。还可根据汉代的历史人物传说如, “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等, 将历史典故与现代歌舞结合在一起, 使人们在观赏节目时对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之, 应将上林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研究, 以此为文脉, 以昆明池为文化开发主体, 构建骑射文化、山水文化、七夕文化、歌舞文化和汉城湖公园、汉城墙遗址共同形成汉文化景观带, 展现大汉王朝的风范与气度, 使现代人受到汉代包容精神、进取精神的感召, 再塑自我。

参考文献

[1]费振刚, 仇仲谦, 刘南平校释.全汉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J].考古2006, (10) .

[3]宋敏求撰, 毕沅校正.长安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

[4]骆天骧.类编长安志[M].日本静嘉堂文库藏钞本.

[5]毕沅撰, 张沛校点.关中胜迹图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4:194.

[6]张澍辑.三辅故事[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

[7]葛洪集.西京杂记, 见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78.

主题文化节的开发与实施 第10篇

一、主题文化节实施样态

主题文化节是我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集中, 灵活使用, 适当增加”的原则, 以某一核心问题为基点而进行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内容及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 对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联系, 将各部门学年 (学期) 的相关工作统筹安排, 并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 (一般一个月) 进行实施和开发, 并依此而结成的一种独立性、综合性的教学样态。

例如我们将09年12月确定为“民族文化节”后, 学校就按主题阅读文化、主题活动文化、主题教学文化和主题环境文化四个版块进行总体设计, 充分挖掘活动主题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充分利用并整合课程资源中的“相似块”, 包括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致力于实现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活动、信息技术、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方面的综合, 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综合”和“实践”起来。

二、主题文化节实施策略

1. 大主题规划, 小主题生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大主题可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来规划, 可以根据社会热点、教育难点、学校工作重点、学校特色亮点等来确定。从校长到班子成员, 从各部门负责人到段主任、学科教研组长都要参与大主题的商讨、确定。如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也是北仑建区25周年, 在这样特殊的历史年份, 为了使学生在本地能深刻体验到我们56个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让学生体会到56个民族一家亲, 让学生体验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北仑民间艺术, 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确定了“民族文化节”这个大主题。

大主题确定后, 便需要主题的年级化、班级化。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教师的指导, 让接下来的活动主题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以“民族文化节”为例, 围绕着这一主题, 生成了民族文化之源、民族艺术、北仑民间艺术、民族工业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分别由三到六年级学生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又生成了新的活动主题、研究主题。以“民族文化之源”为例, 在选题指导课上学生自主生成了“探秘少数民族的来历”、“别样的民族传统节日”、“婚姻习俗的学问”、“饮酒的文化”、“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民族工业中”的“走近吉利”为例, 更是生成了“小汽车也有大安全”、“吉利汽车在北仑选址大揭密”、“开拓创新的吉利英才”、“金融危机影响下吉利汽车的年生产与销售量的比较”、“从帝豪EC718看吉利汽车命名的学问”、“人们心中的吉利汽车市场调查”、“色彩缤纷的吉利汽车”、“‘吉利国车自强之路’的启示”、“吉利远景的环保与节能”、“吉利汽车的生产工艺”、“小徽标大含义”等活动主题、研究课题。

2. 主题版块开发, 纵向成经横向成纬

主题文化节的有效实施需要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围绕着主题阅读文化、主题活动文化、主题教学文化和主题环境文化四个版块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开发。以“民族文化节”为例, (1) 主题阅读文化版块:由教科研训一体化文化研发中心、语文教研组、阳光联盟新家长学校具体负责指导和开发, 内容为学生阅读和亲子阅读书目推荐 (绘本阅读及文字书) , 各班结合本班实际, 选择书籍, 利用德育综合课在班级内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引发探究实践, 为后继探究作基础性铺垫。 (2) 主题系列活动文化:主要由和谐共建理事会、阳光联盟新家长学校、淮河小学德育 (综合实践) 文化开发指导中心负责。走出书本, 对广泛调查后形成问题的聚焦, 深入探究活动。其中科技组负责自制“民族玩具”活动的指导, 音乐组负责自制“民族乐器”活动的指导, 美术组负责现场纸盘画和民族服饰制作活动的指导, 动漫组负责民族精神动漫作品的指导, 体育组负责民族舞蹈齐表演活动的指导, 数学组、英语组负责感恩迎新民族文化“校园庙会”的策划指导, 综合实践组负责民族文化小调查活动的指导, 工会、德育处负责民族大团结———感恩迎新一台戏活动的策划、组织与指导。在本次活动上, 我们通过校园庙会的形式进行最后的成果展示, “民族文化进校园, 感恩迎新逛庙会”的标语矗立在教学楼中间, 学生们穿着各种民族节日盛装端坐两边。随着《欢天喜地闹龙灯》的表演拉开了“民族大团结”感恩迎新一台戏的序幕。朝鲜族舞蹈、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等各民族的节目以动人的旋律、迷人的风俗, 为广大师生演绎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画卷。星阳村老爷爷、老奶奶带来的八仙、大头和尚, 宁波钢铁公司带来的越剧, 北仑边检站官兵表演的军体拳给演出增色不少。演出在民族舞蹈《爱我中华》中落下帷幕。演出结束后, 偌大的校园转瞬间变成了“庙会”。民族风味小吃一条街、民族服饰礼品一条街、民族杂耍一条街、民族文化跳蚤市场、民族休闲文化长廊等各具主题的活动场所里市肆林立, 游人如织, 热闹非凡。第一次在学校里赶庙会的同学们格外兴奋, 他们通过手里平时努力得到的“阳光币”, 换购各式小吃、各种小玩具, 亲身感受民俗、民风, 体会民族精神文化。 (3) 学科教学主题文化:由教科研训一体化文化研发中心、各教研组负责。围绕学校的主题大单元“民族文化节”活动, 开展一年一度的教研“开放周活动”。课堂内的各学科教学都围绕“民族文化”展开, 课外的实践活动也同样与“民族文化”有关, 主题由各教研组自行商定。如语文组主题是民族精神植根心田, 数学组围绕民族精神进行教学渗透, 英语组则用西方用餐文化和民族企业的交流来展示。 (4) 主题环境文化:主要由总务处、美术组负责指导完成艺术橱窗展示学生作品, 以及柱子文化、墙面文化的设计制作。如此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主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会因为“主题”而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体验, 教师会因为“主题”而对课程有更好的开发。

3. 课程资源有效整合, 充分挖掘本土特色

“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 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 使之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形成合理的结构, 以实现整体的最大功能和最大效益。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

社区作为独立、稳定的活动场所, 资源丰富又各具特色,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实践场所, 还能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优质指导教师,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资源, 是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校本开发的优势所在。为此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周围的社区资源, 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立足点和实践内容。如学生对于5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等印象不深刻, 为更好地体验民族服饰文化、民族舞蹈艺术, 在“民族文化节”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们就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活动:参观民族文化馆, 采访芝兰社区中的12个少数民族居民, 观看街道、社区组织的“民族风藏羌情”少数民族晚会。特别是当学生采访少数民族居民后了解到这些少数民族及外来务工人员并非人人都生活美满, 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有的甚至到了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边缘, 为此, 区政府、街道、社区组织这些少数民族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参加“民族风藏羌情”等活动, 让他们感受第二故乡的温暖, 并给予演出经费上的大力资助, 帮助各个民族在我们北仑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共同繁荣进步”。这样的深入调查更是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这种民族的融合, 体现了自强不息、共享共建等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体验北仑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更是通过网络检索、查找资源、调查访问等方式, 了解到北仑民间表演艺术从形式上可分为风俗舞 (如穿山造趺、白峰大渡河跳蚤会、后所大补缸等) 、龙舞 (主要是九节布龙) 、狮舞 (如狮象窜) 和灯舞 (马灯舞和车子灯舞) , 在这些项目中, 不乏具有较高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精彩项目, 比如造趺等。为了更深入地体验, 课题组成员还专门走村窜户, 了解北仑民间艺术的灿烂, 调查北仑民间艺术的现状。

这种将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的做法不仅扩大了教育活动的范围, 也为学生争取到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

4. 创建阳光机制, 关注体验过程

评价是课程的难点。通过解读“阳光”温暖、明亮、多彩、没有穷尽、公平公正的特质, 我们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注重课堂内外、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独创了“阳光七彩卡”, 分为红色德育卡、绿色学习卡、黄色体育卡、蓝色美育卡、白色体验卡、紫色心理卡和代表最高荣誉的“七彩阳光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获取单类卡各1张即可获得更高层次的“七彩阳光卡”。凡获得的卡都可以兑换成“阳光币”, 在主题文化节展示活动中及其他活动中尽情体验相关活动项目, 参加相应的活动, 并在学期末由学校少先队根据七彩阳光卡的累积量评出“阳光好市民”。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以“智育”定“优劣”的评价思维, 将德、智、体、美各种学科地位平等化, 使学生的成就表现不局限在学业方面, 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墙”, 去体验、发现“围墙”外更精彩的生活世界, 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更全面的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要求每位教师在期末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 并进行课例展示, 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予以落实, 促使教师不断积累并擅长该案例主题的指导, 同时形成了“三同六步”反思型校本教研活动。“三同”, 即同年级、同学科、同教材, 整个教研活动过程分为“选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定课”“六步”。它与一般的教研活动在价值指向上有明显的区别, 它关注的是现实问题的解决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并注重加强“五次行动、五度反思”教研环节, 不断增长教师的专业智慧。

5. 形成课程案例, 增长专业智慧

主题文化节活动后每位教师都要形成一个课程案例, 以便于指导教师对今后活动的二度实施和开发。案例内容可以包括活动背景、活动目标、主题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年级、活动任务、活动准备、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确定主题、实施阶段、课题总结、成果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 还应包括附件:典型课例、活动照片、活动评价表表格、文本 (计划、问卷调查表、访谈记录) 、学生成果、活动体会 (学生、教师、家长体会) 及媒体报道。迫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压力”, 课程指导教师必须着力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内容, 而且还要配合综合实践活动所开展的“主题”教育, 不断拓展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行为。实施这样的主题文化节, 几乎全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参与了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 对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同时, 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样态促成了他们的两个转变, 一是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是从以试卷评价为主转向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也因此提高了学习、工作的兴趣和效率。

文化的主题与城市的智慧 第11篇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于4月3日正式竣工,4月19日举行运营启动仪式。山东馆正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

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进行演绎和展示,寓意齐鲁大地文化之树长青、城市创新之树长青、和谐生活之树长青,将使参观者感受到齐鲁大地的齐风鲁韵。当人们走进中国馆省区市馆大厅,就会看到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手书山东馆标题“齐鲁青未了”;当人们走近山东馆,就会看到以“海岱”元素构筑的山东馆造型和蓝色基调,给人以“青山连绵,绿水长流”的文化意境;当人们进入山东馆,就会看到金色的孔子雕像和色彩变幻的鲁班锁两个标志性符号,给人以“文化家园、智慧高地”的印象。

感受齐鲁智慧

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国家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国内各省区市主题展馆作为中国国家馆的组成部分,须选择一个既呼应世博会主题和国家馆主题,又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城市发展理念的参展主题。

2007年底,我们在组织策划和演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参展主题时,反复考虑并确定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什么样的城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如何尊重城市的生命规律,通过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家园?联系到对西方城市化的反思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山东参展主题应当紧扣世博主题,并对此作出山东自己的解答。而解答这一问题,须回望历史,探寻文脉,以世界的视野,从中国的国情和山东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经过众多专家、教授的研究探讨,我们把着眼点转向了齐鲁文化,转向了城市发展,转向了家园构建。通过征集和评审,并由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亲自审定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作为展示标题,“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展示理念。这个主题得到了国家组委会世博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山东参展主题,是文化的主题。这个文化体现在城市发展中,就是齐鲁圣贤思想和智慧的荟萃。该主题也得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高度赞赏,特地为山东参展手书“齐鲁青未了”。

如何演绎这一诗意化的主题?我们最终聚焦在孔子的思想和齐鲁圣贤的智慧,以“和”、“智”这样的概念作为山东馆的表述,不仅是对国家馆的呼应,而且是对国家馆展示理念的阐述。更为重要的是,隐含了山东的特殊历史文化地位与特色,反映了山东“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积淀,由此也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智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及其优秀价值体系,不仅构成了齐鲁文化的核心,也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干。

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求智慧。今天,联合国总部大厅里镌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大字,还有遍布世界的260多所孔子学院,都足以说明孔子及其优秀价值体系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

探寻城市足迹

当思考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等问题时,人们发现,在今天的社会里,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们的立足点。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具有区域上的超越性,而且具有时代的超越性。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指出,孔子提出的方法是简单的,但简单中却蕴含着更多的智慧。在孔子影响下,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

以孔子为代表的齐鲁一大批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他们为城市文明进步,贡献了营造智慧和科技智慧。

山东参展主题及山东馆的展示,首先要从城市发展的智慧源泉中,选取一点两线——就是以孔子“和”的思想为核心理念,一条线以孔孟为代表贯穿于城市文明发展的思想智慧;一条线以管子、墨子、鲁班为代表的贯穿于城市营造发展的科技智慧。

而把这两条智慧线融为一体,并凝结物化在山东城市发展进步之上,这样就扣紧世博会城市主题,而且为解析这一主题,提出并展示了山东答案。以此为轴,可以梳理山东城市发展文脉。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山东馆选取并展示了典型案例,这就是“海岱齐鲁、礼乐之都”,简言之就是“一城二都”。

所谓“一城”,就是距今4800年的济南城子崖遗址,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邦。遗址文化分为三层,下层是原始社会晚期东夷人创建的龙山文化城,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城郭;中层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城;上层是周代文化城址。山东古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在城子崖遗址得到直观的展示。

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2500年前出现齐国、鲁国“两都”的繁荣,并不是偶然的,是山东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周武王建立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后,把泰山周围最重要的地区奖给了功勋卓著的两个人:姜子牙被封到泰山以北东至大海的齐地,建立了齐国;周公旦被封到泰山以南的鲁地,建立了鲁国。齐国和鲁国成为西周初年最重要的两个诸侯国,统治时间长达800多年。

由于治国理念的不同,齐、鲁两国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齐国因地制宜,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重实用,开放灵活,包容进取;鲁国则承袭周文化传统,更多地表现出农耕社会的文化特征,重文崇礼,厚重守成。

在不同文化影响下,齐国和鲁国的城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齐国都城临淄工商业发达,是当时东方最开放最繁华的都会城市;鲁国都城则明显地体现出典雅庄重与中正平和的鲁文化特征,是典型的礼制城市。但二者都是当时领先时代的城市,可谓“风格迥异,一藤二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齐如希腊,鲁如罗马。

构建美好家园

“和为贵”、“和而不同”是儒家学说奉献给人类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智慧钥匙,尤其是在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启迪意义。面对资源匮乏和文明冲突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创造性地继承这些传统智慧,有助于突出社会的人本思想,重塑城市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带动了沿岸济宁、临清等城市的繁盛;沿海的开放,从小渔村上兴起现代化城市⋯⋯滨海城市、平原城市、山地城市、沿河沿湖城市等,组成了山东城市“和而不同”的美丽画卷。新中国建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共同推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济南省会经济圈和青岛城市圈已经和正在给人们带来“一小时”、“半小时”生活的便利;全省已经和正在形成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城市乡村互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发展新格局,城市化生活已经和正在向广大农村演进。

今天,山东的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尽管城市呈现出差异性发展,但并没有脱离齐鲁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倡导的“仁爱”、“和谐”,充满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大同社会”的期盼,对山东城市精神的影响根深蒂固。青岛“微尘”代表着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40多万加入者形成了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为理念的“泉城义工”已发展成为济南市一个响亮的城市精神品牌;上世纪80年代,SOS国际儿童村选址烟台,正是看中了这里助孤扶弱的传统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们正在寻求于城市发展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生活家园。威海等城市努力建设生态之城,在开发中更加注重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德州等城市推行清洁能源开发,大力发展太阳能等低碳生活方式;诸城市、寿光市正在进行的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工农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对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还有目前正在付诸实践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一蓝一黄”将在更大程度上拓展山东城市发展的空间,提升山东城市的品质。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指出要深入探讨城市发展深层次问题。我们在研究山东参展主题时,进一步体会到,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城市是生产力积聚的巨大平台,它有巨大的辐射力和覆盖率,可以带动乡村更好的发展,只有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和乡村人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越幸福。总之,城市如同生命有机体,当城市充满智慧和创造,就如同生命注入了灵魂;当城市拥有富庶和生态,就如同生命充满了活力;当城市充满文明与和谐,就如同生命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当城市充满公正与秩序,就如同生命拥有了健康的体魄。

通过世博会展示齐鲁大地圣哲的智慧,感受礼仪之邦的文化传承,见证山东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正是山东馆致力表述的内容之一。

过去,人们更多的从历史角度探求文化的脉络,世博会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从城市这一文明高地,挖掘文化的底蕴,探讨城市的文化。后世博时代,人们或许更加自觉地探求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智慧,并以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做出更深入的解读。

目前,山东馆已经进入运营阶段,期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当人们徜徉在山东馆内,沉浸在齐鲁圣贤智慧的博大精深之中,享受齐鲁文化带来的喜悦与感动之时,会渐渐发现,在昌盛繁荣又喧嚣浮躁的当今社会,2500多年前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超越时空,对今天人类建设和发展城市,仍然有着引领作用。山东以自己的城市发展实践向世界证明:齐鲁青未了!

The theme of the Chinese Pavilion at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is the “Chinese wisdom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s the components of the Chinese Pavilion, the thematic pavilions of all the provincial,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China must choose themes that can make a displa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cepts of city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regional cultural supplement to the theme of the Chinese pavilion.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appraisal, Shandong has determined the exhibition theme of “building a fine homeland with a harmonious culture” and “The great splendor of Mount Tai range extends far away” as the exhibition title.

The theme of Shandong Pavilion is essentially focused on the concepts of “benevolence” and “wisdom” initiated by Confucius, which implies Shandong’s special 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historic Chinese culture.

As far as Shandong culture is concerned, Confucius is a must to be mentioned. Confucius integrates 3,000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a large number of sages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with their brilliant thinking, supported the formation of Shandong culture and rendered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both Chinese and global culture.

When thinking about the fundamental demands of mankind and society, people will find that in today’s society, many value ideas initiated by Confucius are still people’s foothold.

Shandong’s exhibition theme and the showcase of Shandong Pavilion, first of all, choose one concept—the notion of “harmony” initiated by Confucius—as its core idea, and two lines—the thinking wisdom running through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city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isdom initiated by Guan Zi, Mo Zi and Lu Ban

“Benevolence,” “wisdom” and “staying peaceful while holding different opinions” is the core of the wisdom Confucianism dedicated to human beings to solve their conflict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as w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they still are of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In front of the crises and challenges produced by the resource scarcity and civilization conflicts, we should innovatively utilize this traditional inherited wisdom to re-mould the city life style and promote the sound interaction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浅谈高校主题教育文化的构建 第12篇

一、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和意义

(一)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主题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它是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核心思想展开, 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展示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主题教育活动是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实施不同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它的内涵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实践性、时效性、针对性、阶段性、灵活性等特点。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导, 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 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任务和目标

2005年1月, 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 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其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通过主题教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 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是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主题教育文化活动中,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使其变得生动而有亲和力, 从而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坚定, 因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新形势下, 高校主题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多元文化对高校主题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和多元文化的不断渗入, 以及追崇高消费的社会现象等这些新时代特点, 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新生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在这种多元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不断冲击和侵蚀的情况下, 高校校园主题教育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先进性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成才的道路上, 优质的校园主题教育文化熏陶和指引对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如何运用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媒体构建新型的主题教育文化建设阵地, 如何不断创新主题教育文化载体, 保证主题教育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对高校的主题教育文化建设者是一种挑战。

(二) 互联网对高校主题教育的导向控制和把握提出了挑战

近些年,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度。 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各种思潮汇集、交锋的新领域。而由此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也从过去单一的老师说学生听的灌输方式, 转变成了多渠道、多路径、多方式的立体传播。

由于网络的便捷性, 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化观、价值观也随之传播进来。这些文化良莠不齐, 如何让大学生明辨是非价值, 分清什么是先进的, 什么是腐朽的, 高校作为主题教育文化的主导力量, 要把控好网络技术与文化规范的关口, 积极引导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主流文化, 注重校园主题教育的导向控制和把握。

(三) 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变, 对高校主题教育的创新提出了挑战

在当今这个大变革时代, 大学生可利用各种媒介和途径接触了解到新的事物, 如果高校的主题教育活动还是一味的以传统方式进行, 不思创新, 大学生们可能会因为教育内容的陈旧和单调的形式而失去兴趣, 从而离开校园主题教育这个文化阵地。

要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 必须在主题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手段的创新上多下工夫, 适应大学生的追新性, 让大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愿意自觉、主动和自愿地去学习实践, 切实发挥高校主题教育文化的有效作用。

(四) 新时代的新要求, 对高校主题教育文化建设者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挑战

当前主题教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主题教育文化的承载者, 也是主题教育文化的建设者, 更是主题教育文化创新精神的体现者。新时代需要的是敢于创新、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素质的主题教育文化的建设者。

当今社会, 师生们普遍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 而对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缺乏重视, 对多元文化缺乏正确判断和取舍的能力, 面对复杂的环境缺乏调控能力。因此, 作为高校主题教育文化建设者的教师和学生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开展高校主题教育文化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一) 抓好校内宣传阵地

充分发挥高校校报、校园网、广播台、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等各个校园媒体平台的作用。高校的各个媒体平台是整个学校主题教育的大课堂, 各个校园媒体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传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声音, 让师生在校园里接触到的每个地方都能受教育、受引导、受感染。使师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在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 举办专题教育活动

通过策划主题, 组织好大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建立各类文化社团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大学生提供提升自我, 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

(三) 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主题教育的活动方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模式和群体参与模式已发生了很大改变, 社交类网站已成为大学生网上集中活动和聚集的平台。高校应顺应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优势, 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和途径。

建立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 零距离与大学生沟通。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被新媒体改变着, 大学生已习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和QQ等工具来获取各类讯息。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 即可以让大学生对主题教育活动有全面和及时的了解, 也可以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便于开展工作。因此, 教师可通过QQ群和微信、微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融入文化、 艺术、时尚等大学生喜爱的时代元素, 使主题教育活动既有实际教育意义, 又生动吸引人。

建设“红色专题网站”, 深化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可利用专题网站, 策划不同的主题内容, 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题、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素质教育专题等等。

网上行为与线下行为对接, 改变高校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依托QQ群、微信、专题网站等网络工具, 将虚拟与现实, 无形与有形结合起来。通过爱心社团、志愿者社团等青年组织, 指导青年组织开展爱心献血、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主题活动, 进一步以实际行为影响校园, 以此达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目的。

总之, 构建好大学校园主题教育文化活动, 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行为, 塑造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凝聚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通过高校主题教育文化活动为创造民主、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述评[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地基设计与岩土工程下一篇:井下作业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