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通背拳范文

2024-07-22

洪洞通背拳范文(精选5篇)

洪洞通背拳 第1篇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与反映,她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区域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洪洞通背拳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洪洞通背拳,是长期流传于洪洞民间的一种古老拳种,因其创始于洪洞,按地名命名,故称之为洪洞通背拳。通者,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来往无阻也”!背者,“脊背也”!故通背之意乃为:“气沉于丹田、力发于背,而通于周身”。又因洪洞通背拳具有“缠绕之意;周流无息,攻守无止”。拳论曰:“精存于内,气行于身、神通于背、功成于恒”[1]。洪洞通背拳作为一支重要流派,它是为数不多的以地名命名的古老拳种。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洪洞通背拳,生在洪洞,长在洪洞,深受广大人民的热爱,四百年来不仅在洪洞广为流传,在周边的临汾、霍州、襄汾、侯马、浮山等县市以及运城市的河津、万荣、河南的焦作等地也传播甚广,它的发展壮大,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与洪洞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及洪洞人的性格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明洪武年间,陈卜在洪洞习练拳法,1372年间官府移民时,陈卜携全家迁至河南温县一小村定居,人称此村为陈卜庄。陈氏一家习武种田,传播当年在洪洞时习练的拳法,匡扶正义,威望甚高,家业日益兴旺,后改名为陈家沟。经过长期发展,第9代传人陈王廷在此基础上创编了陈氏太极拳。第11代陈正如,在诸弟子中有其外甥郭永福,郭永福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由其舅父陈正如抚养成人,并从小学习武术,深得武术真谛,并成为温县有名的镖师,于清乾隆年间(约1776-1780年)因打死恶霸,隐姓埋名,扮为乞丐,避难来到洪洞苏堡镇,有意投靠吏部侍郎刘秉括,以求得庇护。刘秉括精通军事、谙技击、见识广、颇爱武术。曾聘请洪拳武术教师于府内,教其子弟学拳,府内的账房和杂役张秀德、贺怀璧陪同刘家子弟演习大小洪拳。郭永福通过与张秀德、贺怀璧以及洪拳教师较技,凭其武术绝技,赢得了在刘府的安身之机。郭永福高尚的武学造诣与洪洞当地的四大名手、三头六臂、七手八脚和八大金刚等拳法相互融合,创编了具有缠绕特点的洪洞通背108式母拳。1780年,刘秉括回朝后启奏乾隆皇帝,御赐“神拳”称号。张秀德、贺怀璧也终得郭永福武术真谛,而成为洪洞通背拳第二代嫡传弟子。此后通背拳在洪洞生根发芽,传播十余县,成为流传广泛的洪洞通背拳[2]。

2 洪洞通背拳形成基础探析

2.1 洪洞通背拳产生的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武术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以及这些环境的变化决定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的地理环境[3]。传统武术,套路繁多,内容丰富。不同地域、民族的拳种又有不同的风格,因此,洪洞通背拳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东北部,临汾盆地北端。洪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

洪洞地处温带气候,降雨量丰沛。洪洞县不仅土地肥沃,而且有汾河和广胜寺泉水两大水系流过。历史上是著名的粮食产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洪洞通背拳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两个条件或者是由两个主要因素的驱动而萌发。一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洪洞居民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当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与劳动果实,就会产生安全需要,而在冷兵器时代,能够给人以最大安全感的莫过于武术。由此,通背拳就生逢其时。其次,常言道“穷习文,富习武”,通背拳的传播与习练也离不开经济因素。作为家庭,没有的一定经济基础作支撑,学习武术也就不可能实现。

在传统农业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来讲,土地和水是最为重要的两大资源。发源于洪洞广胜寺的泉水不仅清澈而且水流量也很大。这在农业时代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为了争夺水资源,历史上洪洞和赵城曾发生过多次械斗。通背拳作为一种地方武术,自然也就显示出了威力和优势。张俊峰在《山西水利与乡村社会分析——以明清以来洪洞水案为例》一文中指出:水案的范围广、人数众、规模大、时间久、多反复。参与争水的双方从渠与渠,村与村到数渠数村数县,在空间上几乎覆盖了整个洪洞县境,有的甚至跨越县境,形成更高级别的水案。水案的社会危害巨大,频繁发生的水案,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行为和观念,使渠民的思维产生了一种惯性,甚至出现“亲友避道而行”的尴尬局面。当地的一首民歌更形象的写道:“霍泉水,向西流,满渠血泪满渠仇,南北二渠结冤仇,千年仇恨不回头”[4]。

由此可知,传统农业社会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经济形态,而特有的经济活动形式使人产生不同的需要满足方式,也就间接地促进了洪洞通背拳的产生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不再需要为争水和护院而练习,但通背拳的健身和防身功能在当今满足着人们的需要,这是其当代发展的动因。

2.2 洪洞通背拳产生的政治与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宗法制和集权制。

宗法制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在西周时期已见端倪。宗法制的特点就是“明人伦”。在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宗主在家族中是绝对的权威。妇女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以血缘关系来确定个体的权力和地位。受此影响,武术的传承也就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或某一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洪洞通背拳也不例外。这在传统社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的范围。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使得封建帝王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皇上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洪洞通背拳的顺利传播与传承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皇上的肯定。它使得洪洞通背拳合法化,而这是在清朝得以大发展的关键。郭永福在创拳的过程中,首先得到了吏部侍郎刘秉括的赏识,而刘又奏禀乾隆皇帝,最终被赐为“神拳”。政治上的合法化与庇护是洪洞通背拳发展壮大的法宝,这就如同少林寺因为唐王的御赐而绵延不绝是一样的道理。

2.3 洪洞通背拳产生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5]。洪洞通背拳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动作名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儒家思想、以及佛学等都对其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3.1 洪洞通背拳与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中国人向来是“以道治身”,阴阳五行和养生实践的观念众所周知,是中国人生活常识和日常实践的一部分[6]。从洪洞通背拳技法特点中表现出阴阳关系的有:“攻为阳、守为阴;以柔制刚、以短制长和以小力制大力等”。洪洞通背拳一百零八式是根据道教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星演变而来的古老拳种,分九排子,也谓九段。九者至尊也,九作天数,象征功能是多层次的。演练方法有排子演练,定势演练,散手演练,缠手演练等。一百零八势,有大势小势之分,大势就是“定势”。小势是为把大势串联组合的连接过势,即为“小势”。短打指一单势的打法。受道教的影响,洪洞通背拳要求自然、周身放松、气沉丹田、呼吸自然、有开有合,松的目的是统一,发完力量后马上要放松;练拳时强调“精气神”三者合一,显然也源于道教的《太平经》中的“精气神三者混一、则可长生久视”的说法。洪洞通背拳以道教文化命名的动作有鬼蹴脚扑前扫后、钟馗伏剑、托天叉、天王降妖、双拍手仙人摘乳、仙人捧盘、夜叉探海、刘海捕蟾等动作,纵观洪洞通背拳整体无不体现中国道教文化思想。

2.3.2 洪洞通背拳与佛教文化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发祥于印度,并于两汉之际传至我国,中国人向来有“以佛治心”的说法,在我国特殊的环境下,不断调整自身以迎合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和统治阶级的利益,逐步发展壮大。佛教与武术同属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淘洗,不断地交织渗透。其伦理道德的内容在中国被宣扬得最多的就是慈悲观、因果报应论、孝亲观、平等观等。之所以会如此侧重于这些伦理思想,是因为这些理论与中国传统道德有某些相似之处。拿因果报应论来说,中国古代民间早有流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谚语[7]。它们都为中国武术的武德建设给予了良好的借鉴,使武术的思想与内涵更加丰富;中国武术在历史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参研领悟佛教的经典,从中获得武功心法,指导武术的修炼,丰富武术的技能。洪洞通背拳中的胡僧托钵、观音献掌、童子拜佛、佛顶珠、罗汉降龙和智法送书等动作均源于佛教。

2.3.3 洪洞通背拳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的中庸之道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8],对洪洞通背拳的影响很大。由于古代交通信息闭塞和洪洞人的性格刚烈、豪放、具有爱憎分明的精神,为了家庭成员生存,保卫自己权益,互不伤害对方利益,相互制约,不像其他技击项目以打倒对方为主要目的,它只是为了起到一定的震慑力,即使双方产生矛盾也只是推推搡搡,不将对方置于死地的一种以缠绕为特点的拳种,最终使双方达到一种和谐目的。

2.3.4 洪洞通背拳与洪洞人的价值意识、人格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君主专制为政治背景的。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大量武术著作与拳种的出现,加之乾隆皇帝御赐洪洞通背拳为“神拳”,使其在当地得到空前大发展。

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新加坡时说:“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区域文化”。农耕自然经济的长期发展造就了洪洞人特有的性格,对洪洞心理和思维方式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山西是“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黄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具有憨厚朴实和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洪洞通背拳在当地的盛行与洪洞人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它具有缠绕、小圆粘绵、闪惊巧取和声东击西及出奇制胜的特点,与形意拳动作相对简单、直来直往和具有较强杀伤力的镖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时代背景下的洪洞通背拳

3.1 洪洞通背拳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生活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国争雄成败的一个关键。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为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提出以“软实力主导世界”,那么文化就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9]。中国武术的软实力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的武术文化。2008年12月,洪洞通背拳入选了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遗产。2009年3月,与有关方达成协议,作为一个拳种的比赛进入武林大会。下一步工作争取今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拒绝录像的洪洞通背拳,在开放与融合的现实世界,也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未来。走上电视,这是一条与过去背道而驰的道路,却是社会发展的应变之道。2009年九月十五日,CCTV5康龙武林大会2009洪洞通背拳总决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星光影视园举行。由此,洪洞通背拳首度揭开神秘面纱,向大众展露容颜。

3.2 洪洞通背拳传承困惑

现代社会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现代人追求的是效率。而洪洞通背拳的传统传承思想和传播模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洪洞通背拳内容繁多,母拳整套动作共一百零八式,分为九排子,还有很多子拳套路,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从演练排子到定势、散手、缠手达到不用心、不用意、只凭感觉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其次是理论知识匮乏。通背缠拳传承是长期以家族为本、以血缘为纽带,师徒传承都沿用“口传身授”的方法,所以留下来的有文字性的记载少的可怜,即便流传下来的老拳谱,也是绕口难懂,加之地理条件封闭,门派之争,交流少,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支撑,大大限制了它的传播[10]。

4 结语

洪洞通背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改变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方式,着力完善洪洞通背拳的理论体系,不仅能够使通背拳在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最终使其精华在社会中代代相传,让洪洞通背拳文化在世界武坛中快速发展并焕发光芒。此外,还应该努力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使全国武术爱好者知道和习练洪洞通背拳,向洪洞大槐树一样在全国家喻户晓,使洪洞通背拳成长为洪洞的名片或文化品牌,同时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樊汉武.无极通背缠拳[M].焦作市体育运动委员会,1984(4).

[2]洪洞县志编撰委员会.洪洞县志[M].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影出版社,1996:957-959.

[3]荣从民.影响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因素审视[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

[4]张俊峰.山西水利与乡村社会分析—以明清以来洪洞水案为例[J].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5]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6]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邹维一.佛教伦理道德与中国社会[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北京: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中国未来走向》编写组.中国未来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洪洞通背拳(四) 第2篇

提到这种跌摔,难免会使人和传统的摔跤相混淆,其实不然,摔跤是在双方较技时,运用杠杆、力学原理,通过自己改变其力点、支点,使对方重心越出其底基失去平衡而倒地的一种技法。而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却不同于此,它是实战技击中踢打摔拿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跌摔技击术在实战应用时,既无公平可言,又不受摔跤比赛和散手擂台赛规则的限制;既不限制禁打部位,更不限用任何技法,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运用什么手段和技法都可以随意实施,有效地摔打对方的经脉或穴位,可以击打对方任何要害部位,还可以利用反关节来控制对方的局部关节,使其失去反抗能力,以重创对方和伤害对方为目的。它较之摔跤和散手擂台赛更具有杀伤力,轻则可以制服对方,重则可使敌人致残致伤或致命。

三十六跌摔技法遵循洪洞通背拳的特点,顺势借力,声东击西,闪惊巧取,以小力胜大力,除使用肩、肘、臀、胯、膝为力点外,又与反关节及多种打法、腿法相互结合,伺机应用。

三十六跌摔在实战中不同于专项的摔跤比赛,在实战搏击中,并非单一的专门只施用跌摔,而是将跌摔技法贯穿于踢打拿等技击中,在防守反击中实施。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审时度势,任意选用。如对方属人民内部矛盾,要考虑施技的分量和轻重程度,不能超越正当的防卫范围,如若过度将会触及刑法;对待敌对分子或亡命之徒,应动用杀伤力大的跌摔技法,使其被跌摔受到重创,威风扫地,束手待缚。

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至今并未在任何武术比赛场上亮相露面,所以鲜为人知,这或许是先师们对此看家拳珍藏之故吧!

三十六跌摔比较特殊,和其它拳术截然不同,单练时没有完整套路,完全着重对抗性的短打,风格独特,技击性强,是一项具有实战意义的拳种。每一招法独立成章,单招单练。演练方法也与众不同,要求操练者对每个跌摔技法单一习练,不论场地多大,一个技法动作一左一右地反复练习,十次、百次……直练到场地尽头为止,返回来再换另一个技法动作。每次训练,能练多少算多少,每次训练如果没练完三十六种跌摔动作,下次训练时接着进行,要求每日要将三十六跌摔全部练完,练习次数多多益善,待练至动作正确、用力准确、快速敏捷后,进一步要求两人实战练习,上手的进攻和下手的防守反击互相轮换,如此练完三十六种跌摔技法运用后,再将跌摔技法穿插至踢打摔拿的混合散手对抗实战中,随意实施每种跌摔技法,达到万无一失,百发百中,才算初功告成。

现将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按程涌泉传授的技法原貌原封不动地按本目加以整理,文字中虽有些字词改为白话,有些动作名称改为通俗、大众化的名称,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动作的原始面貌和原意。

这里介绍的仅是三十六跌摔中的一部分。为完整无缺的介绍,其余部分随后陆续整理。

(一)贯脖蹩臀(饿马卧栏)

1、我出右拳击打对方头面部,对方用右手向上防架。

2、我上右步于对方后侧右脚后,臀部靠紧其臀部,左手抓握对方右手腕,右臂抽回后伸直甩磕对方喉部,顺劲屈肘盘挟对方颈脖(图1)。

3、同时身体左转,左手用力向左下方弧形拉其右手腕,右臂向左下方夹抱对方颈部,右腿蹬劲,腰向左下方弯屈,臀部向后猛撞,上下形成合力,将对方向上摔起(图2)。

4、继续用力,将对方跌摔于地。

要点:1动:我的先发制人发动进击,是为了引手得手,迫使对方出手防护,造成我顺势施招之机。

2动:我上步要跨入对方左脚后,双方形成臀部紧靠,不至使对方被摔时滑溜脱险。我摔时以臀部为支点,撞出猛劲。我右臂磕喉时,犹如软鞭,顺直臂磕劲屈肘贯抱对方颈部,使之喉受重创,颈被紧抱。

3动:我加力摔时,要以臀的蹩劲,左手拉力转身拧腰,右腿的蹬劲等动作形成合力,动作要紧凑、连贯、瞬间完成。技击效果,不仅使对方跌摔于地,而伤害最重的是对方咽喉部位。

(二)前摔(安安送米)

1、对方由我背后双手搂抱我上身及大臂(图3)。

2、我两脚分开,两腿微屈,重心下降,两臂架起平屈,两手抓握对方两手腕下拉,脊背贴紧对方胸腹部(图4)。

3、我两腿蹬直,向前低头弯腰,手向下拉,眼由两腿之间后看,臀向后撞,将对方身体由后向上摔起(图5)。

4、继续加速用力,将对方跌摔于地。

要点:

2动:我屈腿下蹲,架臂握腕,是为了解脱对方搂抱我之上臂,两手抓握要紧,腰背要与对方上身靠紧。

3动:两腿直伸,身体前屈,两手下拉要快速敏捷,整个动作要协调一致,对方跌摔后便束手无策,我再欲施行击打动作,可随心所欲。

(三)扛口袋(小鬼掂枪)

1、我先发制人,出右拳打对方头部右侧。

2、对方右手向上架挡我手,我上左步,左手向上抓握对方右手腕(图6)。

3、接着我迅速上右步弯腰,右手插击对方裆部,左手握其手腕向左下方拉,右肩抵紧其小腹部,使对方上身倾伏于我右肩上方(图7)。

4、我右臂抱紧对方右大腿上挑,左手向左侧弧形下拉对方右手腕,上身右拧,挺腰抬头,将对方从我右肩上摔起(图8)。

5、整个劲力不断,将对方跌摔于地。

要点:

1动:我主动出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如对方不防,我就真打,如不愿打时虚晃此拳,诱其出手防范之机乘势顺力抓握其手腕,为我下动进攻创造了条件,这种引手得手之技,能诱使对方听从我的指挥,由我摆布,误入我的圈套。

3动:我的手拉臂挑、蹬腿转身、挺腰抬头等动作要有爆发力,协调一致。

洪洞通背拳 第3篇

关键词:洪洞通背拳,太极长拳,郭永福,太祖长拳,关联拳种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已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2010年,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专家经研究后盛赞太极拳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没有任何副作用, 是一项完美无缺的健身运动, 或考虑在全国大范围推广。有资料显示,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5亿人在练习太极拳, 为此, 有人甚至认为太极拳有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

太极拳的初创者陈王廷共创编了一至五路十三势、炮捶和长拳七个套路, 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 陈家沟开始由博返约, 将十三势一至五路合为陈式太极拳一路, 炮捶成为陈式太极拳二路[1], 而长拳则已很少人练习[2], 并终成“广陵散”, 甚是可惜。

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时, 在山西省洪洞县发现的传统武术流派“洪洞通背拳”[3], 为我们寻找失传的太极长拳提供了可能。该拳法的最早传承人是郭永福, 其演练风格强调“缠法”。通过对比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和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以及两拳的“拳谱”本文发现两者间存有高度的相似性。另外考虑到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极有可能就是陈家沟与陈长兴、陈有本同辈的陈有孚, 据此本文断定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已久的太极长拳。

1“长拳”的由来及其基本意蕴

依据现有文献来看, 长拳之名较早与宋太祖相连, 是为太祖长拳, 这在明代唐顺之的《武编》、何良臣的《阵记》以及戚继光的《纪校新书》中均有记载:

太祖长拳, 多用腿 (武编·拳) 。

太祖长拳, 山东专习, 江南亦多习之 (武编·拳) 。

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 (阵记·技用) 。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 (纪校新书·拳经捷要篇) 。

明末清初, 陈王廷在“戚继光32势拳法”直接影响和太祖长拳的间接影响下创编了“陈式太极拳”体系, 其徒手套路共七套, “太极长拳”正是其中之一。

“长拳”与“短拳”相对, 清人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时认为:“长拳者, 如长江大海, 滔滔不绝也。”[4]民国时期, 候敬舆、吴志清与异军认为:“编拳谱与作文同。文章必有起承转合, 始成篇法, 又必集字以成句, 集句以成章。国术亦然, 如大小洪拳、查拳、六合、太极等, 均系成套成路之拳, 似文章之整篇;又如弹腿、形意等, 似文章集字集句之意义。所以长拳炼章法, 短拳习应用。而且长拳每依局势行拳, 假设四方八面, 俨若有敌袭击窥隙之势, 据情演成一套之拳路, 以应四方八面之敌, 亦即文法中之起承转合即武术之进退攻守也”、“长拳开始由何方起, 仍归何方止;又须各方无漏遗之处, 方称整套武术”, 而“短拳之意义, 为单练一种手眼身法步, 左右习练成联珠贯串而为应用之手法, 所谓短拳是也”。[5]

“大抵拳、棍、刀、枪、叉、钯、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 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 正是由于拳法“活动身手”的这种特殊功能, 戚继光提出了“其拳也, 为武艺之源”[6]的观点。“洪洞通背拳”和“太极长拳”均有108个势子, 是“成套成路之拳”, 且各势不同, 演练起来不但能“活动手足, 惯勤肢体”, 而且确实如王宗岳所言“滔滔不绝”, 如候敬舆、吴志清、异军等所言“各方无漏遗之处”, “以应四方八面之敌”, 而这正是古代“长拳”的典型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 武术被纳入体育范畴。为竞赛和武术普及、发展的需要, 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查拳、华拳、少林拳等北方传统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创编了新的“长拳”系列套路 (长拳、刀、枪、剑、棍) , 且随后形成了以长拳、南拳、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竞赛体系。这里的“长拳”虽借鉴了原来的名称, 但基本意蕴已大相径庭, 是为现代长拳。

2 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皆尚“缠”法

洪洞通背拳又名“通背拳”、“通背缠拳”、“无极通背缠拳”、“忠义救国拳”。该拳高度注重“缠法”, 其代表性歌诀有如下五则:[7]

其一

缠缠绕绕是正宗, 侧侧错错根本身。

虚虚实实疑兵计, 真真假假迷魂阵。

其二

重如泰山轻如云, 臂动刚柔缠屈伸。

眼闪光电烁威威, 声发疾雷惊敌魂。

其三

运动缠绕成技巧, 玄妙通背技势矫。

力势神气汇集奇, 炉火纯青飒爽豪。

其四

手缠步机跟蕴神, 纲纪法正身运化。

玲珑缠绕巧妙储, 步随机势玄激发。

其五

手臂松活好缠绕, 劲力借势发娇俏。

扶裹环提常得势, 小捋回扰也灵巧。

田野调查发现, 山西洪洞县内流传有许多关于洪洞通背拳“缠法”方面的歌谣, 如“通背拳圈套圈, 象娘纺织缠线线, 缠来缠去变蛋蛋, 小圈变大圈, 大圈套小圈, 平圆立圆有钭圆, 娘缠线儿练拳, 纺娘学会通背拳, 缠来缠去九连环, 勤练圆滑更自然”等。这些拳谣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洪洞通背拳“缠”的动作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亦重“缠”法。陈鑫在《太极拳缠丝精论》中说“太极拳, 缠丝法也。进缠, 退缠, 左右缠, 上下缠, 里外缠, 大小缠, 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 即进即缠”, 又说“不明此, 便不明此拳”。为进一步强调缠法的重要性, 陈鑫专门作有《太极拳缠丝法诗》四首:

其一

动则生阳静生阴, 一动一静互为根。

果然识得环中趣, 辗转随意见天真。

其二

阴阳无始又无终, 来往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参透, 圆转随意运鸿濛。

其三

一阵清来一阵迷, 连环阖辟赖撕提。

理经三昧方见亮, 灵境一片是玻璃。

其四

理境原无尽, 端由结蚁诚。

三年不窥圆, 壹志并神凝。

自当从良师, 又宜访高明。

处处循规矩, 一线启灵明。

一层深一层, 层层意无穷。

一开连一合, 开合递相承。

有时引入胜, 工欲罢不能。

时习加鼍勉, 日上自蒸蒸。

一旦无障碍, 恍然悟太空。

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均突出一个“缠”字, 洪洞通背拳之“缠”法与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表明二者在技法、技理上存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许正因为此, 1983年, 洪洞通背拳传人陈国锁由巴西返乡后多次提议将之改称为“通背缠拳”, 并认为:“通背缠拳, 实际上与太极拳界所说的‘长拳’是一回事。‘长拳’应该是‘缠拳’才对”。[8]

需要注意的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出现了关于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激烈争鸣与探讨。这次探讨缘起于顾留馨[9]将缠丝劲的练法运用到简化太极拳中。这种做法一出, 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太极拳界的大家徐致一、赵任情、李经悟、洪钧生、罗基宏等均参与到这场争鸣与探讨中。其观点大致可分为反对 (徐致一、赵任情和李经悟) 、支持 (洪钧生、罗基宏) 和无所谓 (陈照丕) 三种意见。但不管结论如何, 经过争论, 具有陈式太极拳独特风格特点的缠丝劲理论得到了习练者进一步的认同与强化。

3 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拳谱与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拳谱高度一致

如果说洪洞通背拳和陈式太极拳均强调缠法表明两个拳种之间有可能有关联的话, 那么两者间拳论和拳谱的高度一致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两者间的亲缘关系。

(1) 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与陈式太极拳《拳经总歌》的高度一致

无论是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还是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都是拳种中的理论精华, 它们对临机对垒的实战战术、技巧方法等该门派的“核心技术”、“核心战略”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和说明, 因而在各自的拳种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通过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与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除个别字不同外, 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 两篇文献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两拳种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拳谱的高度一致

洪洞通背拳以九排子为“母拳”, 该“母拳”共有108势。而太极长拳亦有108势, 且两个套路的拳谱竟然与前面所分析的《拳经总论》和《拳经总歌》一样, 亦惊人的相似。

3.1 洪洞通背拳一百单八势拳谱

表1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与陈式太极拳《拳经总歌》对照表

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10]陈式太极拳《拳经总歌》[11]

纵放屈身人莫知, 近靠缠绕我接衣。纵放屈伸人莫知, 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 扳捩横踩也难敌。劈打推压得进步, 搬撂横采也难敌。勾捧劈打人人晓, 闪警巧取有谁知。钩掤逼揽人人晓, 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虽云败, 引诱回冲致胜归。佯输诈走谁云败, 引诱回冲致胜归。滚抢托拴多微妙, 横直扶拦奇更奇。滚拴搭扫灵微妙, 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扶拦穿心肘, 迎风截进肱炮捶。截进摭拦穿心肘, 迎风接步红炮锤。[12]二换扫堂挂面脚, 左右鞭攒压跟腿。二换扫压挂面脚, 左右边簪桩根腿。截前演后如封锁, 声东击西要熟识。截前压后无缝锁, 声东击西要熟识。上提下顾君须记, 进攻退闪莫迟疑。上笼下提君须记, 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顾面天下有, 攒心剁肋世界稀。藏头盖面天下有, 攒心剁肋世间稀。拳师不识其中理, 难将武艺论高低。教师不识此中理, 难将武艺论高低。

目前, 所能见到且较为普遍的洪洞通背拳“九排子”拳谱见于樊一魁在1936年出版的《忠义拳图合编》[13]中, 其谱如下:

懒插衣立势高强。丢下腿出步单阳。七星拳手足相顾。探马势太祖高传。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虎势那移法脚。拗步势手足和便。寿挑势如牌抵进。抛架子当头按下。孤身炮翻花舞袖拗鸾肘。左右红拳。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攒将军也要走。高四平。仍封脚跺子。小红拳火焰攒心。斩手炮。凤鸾藏肘。窝里炮打一个井栏势、直入势。庇身拳转身吊打。指裆势。前镰踢膝。金鸡独立。朝阳起鼓。护心拳专降快腿。拈肘势逼退英雄。吓一声小禽 (擒) 拿休走。拿鹰捉兔硬开弓。下扎势闪惊巧取。倒扎势谁人敢攻。朝阳手便身防腿。一条鞭打进不忙。悬脚势诱彼轻进。骑马势冲来敢当。一霎步往里就採。抹眉红盖世无双。下海擒龙。上山伏虎。野马分鬃。张飞擂鼓。燕翅势穿庄一腿。避来脚入步连心。雀地龙按下。朝天蹬立起。鸡子解胸。白鹅亮翅。黑虎拦路。胡僧托钵。燕子衔泥。二龙吸珠。赛过神枪。丘列手左扳右掌。鬼蹴脚捕前扫后。霸王举鼎。韩信埋伏。左山势右山势。前冲后冲。观音献掌。童子拜佛。翻身过海。回回指路。敬德跳涧。单鞭救主。青龙舞爪。饿马提铃。六逢四避。金刚捣碓。下四平。秦王拔剑。存孝打虎。钟馗伏剑。佛顶珠。反当庄 (桩) 。望门攒。下压势。上一步封闭捉拿。推山二掌。罗汉降龙。右转红拳左跨马。左转红拳右跨马。左搭袖。右搭袖。回头搂膝拗步插一掌。转身三请客。按手红拳双架梁。转身红拳。单凤朝阳。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托天叉。左搭眉。右搭眉。天王降妖。上一步铁翻杆。下一步子胥拖鞭。苍龙摆尾。双拍手仙人摘乳。回头一炮拗鸾肘。躲子二红。仙人捧盘。夜叉探海。刘海捕蟾。烈女捧金盒。智法送书。回头闪通背窝里炮。掩手红拳。回头五子转换。鬃边斜插两枝花。急回头双龙抹马。上一步智远看瓜。往前去狮子抱绣球。展手一脚踢煞。回头二换出不差。只转两拳护膝。当场按下满天星。谁敢与吾比并。

3.2 陈式太极拳长拳谱

唐豪先生是近代中国武术史学的奠基人, 他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 在其《行健斋随笔》中, 他记述了得自陈家沟陈省三的陈式太极拳《长拳谱》如下:

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腿出步单鞭。七星拳手足相顾。探马拳太祖传留。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虎势那移发脚。拗步势手脚和便。兽头势如牌挨进。抛架子短当休延。孤身炮下带着翻花舞袖。拗鸾肘上连着左右红拳。玉女攒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样将军也难走。高四平乃封脚套子。小神拳使火焰攒心。斩手炮打一个顺鸾藏肘。窝里炮打一个井拦直入。庇身拳吊打指裆势。臁揭膝。金鸡独立。朝阳起鼓。护心拳专降快腿。拈肘势逼退英雄。喝一声小擒休走。拿鹰捉兔硬开弓。下插势闪惊巧取。倒插势谁人敢攻。朝阳手遍身防腿。一条鞭打进不忙。悬脚势诱彼轻进。骑马势冲来敢当。一霎步往里就蹉。抹眉红盖世无双。下海擒龙。上山伏虎。野马分鬃。张飞擂鼓。雁翅势穿庄一腿。劈来脚入步连心。雀地龙按下。朝天蹬立起。鸡子解胸。白鹅晾翅。黑虎拦路。胡僧托钵。燕子衔泥。二龙戏珠赛过神枪。邱刘势左搬右掌。鬼蹴脚补前扫转上红拳。霸王举鼎。韩信埋伏。左山右山。前冲后冲。观音献掌。童子拜佛。翻身过海。回回指路。敬德跳涧。单鞭救主。青龙献爪。饿马提玲。六封四闭。金刚捣碓。下四平秦王拔剑。存孝打虎。钟馗服剑。佛顶珠。反堂庄。望门簪。演手红拳。下压手上一步封闭捉拿。往后一收, 推山二掌。罗汉降龙。右转身红拳。右跨马右搭袖。左搭袖回头搂膝拗步。扎一步转身三请客。掩手红拳。单凤朝阳。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托天叉。左搭肩。右搭肩。天王降妖。上一步铁幡杆。下一步子胥拖鞭。上一步苍龙摆尾。双怕手。仙摘乳。回头一炮。拗鸾肘。跺子二红。仙人捧盒。夜叉探海。刘海捕蟾。玉女捧金盒。丢手。收手。刺掌。搬手。推手。直符送书。回头闪通背。打一窝里炮。演手红拳。回头左右插脚。五子转还。鬓边斜插两枝花。收回去双龙探马。窝里一炮谁敢当。上一步邀手不叉。搂手一拳。推倒收回。交手可夸。招上顾下最无住。偷脚一脚跐杀。急三捶打如风快。急回头智远看瓜。往前收狮子抱球。展手一脚踢杀。回头二换也不差。直攒两拳。转身护膝势。当场接定。收回看肘并看花。谁敢当我大捉。立下上一步。蛟龙出水后。一打反上情庄。急三捶往前掤打。开弓射虎谁不怕。收回来马前斩草。上一挑又代红少。刺回接定满天星, 谁与我比并高下。

如果说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与陈式太极拳《拳经总歌》的大同小异开始引导我们思考两拳种之间关系的话, 那么洪洞通背拳“九排子”拳谱和陈式太极拳长拳谱的大同小异, 则使我们不得不怀疑两者是否就是同一个拳种。

4 洪洞通背拳祖师郭永福与陈家沟陈氏家族关系非同一般

洪洞通背拳的第一代祖师是郭永福, 此人与河南温县的陈式太极拳有没有关系呢?通过田野调查, 我们发现, 洪洞通背拳的首传者郭永福极有可能就是陈家沟陈氏后裔陈有孚。

在山西洪洞流传有这样一个口述故事:郭永福, 清乾隆年间人, 祖籍山西洪洞。其为人忠厚大方, 武艺高强, 见义勇为, 乐打不平, 曾在河南温县当保镖, 因打死一个抢夺民女的恶霸, 遂隐姓埋名, 弃乡逃避于山西平阳府, 被苗屯村吉书升收留, 并在村中教习武艺。数年后, 郭永福又出游到原籍洪洞县, 在苏堡镇苏堡村的天官府授艺。天官府的主人是乾隆朝的吏部侍郎刘秉恬, [14]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 (1776年-1779年) , 刘秉恬因母逝回洪洞苏堡镇守孝。偶然的一个机会, 他见到了武艺高强的郭永福, 并将之聘为府内武术教师。据洪洞通背拳门内人口述, 约在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刘秉恬回朝受皇帝召见时, 特向乾隆皇帝汇报了郭永福的神奇武功。乾隆听了刘秉恬的讲述, 答应了刘秉恬的请求, 御封洪洞通背拳为“神拳”。此后, 从郭永福学者日众, 而尤以洪洞县贺家庄贺怀璧 (天官府长工) 和洪洞县韩家庄张秀德 (天官府账房先生) 两人最为著名。

河南温县亦有类似的口述故事, 只不过他们认为郭永福就是陈家沟的陈氏后裔陈有孚。[15]他因在家乡命案在身, 而外逃避难到洪洞县, 并从母姓改名为郭永福。

查陈氏家谱可知陈有孚为陈家沟陈氏家族第十四世孙, 与陈长兴、陈有本是同一辈的人, 同生活在清乾隆年间, 这十分符合郭永福在山西洪洞县苏堡镇苏堡村教拳的时间段。在陈氏家谱中, 陈有孚旁注有“拳手可师”的字样, 另洪洞县亦有将“郭永福”记为“郭有福”者, 这些均可作为陈有孚就是郭永福的旁证。

从山西洪洞和河南温县两地的口述传说中我们可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陈家沟陈有孚在当地犯下命案后, 隐姓埋名为郭永福逃难回到祖籍洪洞县。为进一步寻求安全的考虑, 他寄身天官府教拳度日为生。而乾隆御封其拳术为“神拳”后, 更是为其撑起了一把大的保护伞。

从以上推断来看, 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与陈氏十四世孙陈有孚为同一人是极有可能的。1984年, 为探究郭永福与陈有孚的关系, 洪洞通背拳传人陈国锁访问陈家沟后认为:“如果这个郭永福不是陈有孚的话, 在当时陈家传拳十分保守的情况下, 郭永福如何能得到如此体系完整、结构完善、技术深邃全面、文化宏厚、结构严谨的传授呢?如果郭永福不是陈有孚的话, 能得到如此这般的神秘传授, 这在当时显然、或者说绝对不可能。”基于此, 陈国锁亦认为“郭永福即是陈有孚”[16]。

如果郭永福就是陈有孚的话, 那么洪洞通背拳就是陈家沟失传的太极长拳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 该观点并非本人第一次提出。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顾留馨在《简化太极拳》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书中就有类似的认识, 他说:“长拳108式于乾隆年间由河南镖师郭永福传入山西洪洞县贺家庄……虽已改名为通背拳, 实为陈王庭所创在陈家沟失传之长拳一百八势。”[17]本文之所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人们对此观点还抱有怀疑的态度, 认为“洪洞通背拳和陈式太极拳是否一脉相承,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究”。[18]而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则是在进一步完善“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的太极长拳”这一观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 进而为传承、研究太极拳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有孚在山西流传下来的洪洞通背拳为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陈王廷所创编的武学体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正是在此意义上, 我们认为陈有孚传拳之功可与陈王廷创拳之举相媲美。鉴于洪洞通背拳与太极拳的特殊关系, 1975年, 为进一步完善陈家沟的太极武学,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承人陈立清先后两次到太原和洪洞向许方庆学习洪洞通背拳。进入新世纪以来, 洪洞通背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2005年, 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月喜和洪洞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晋廷瑞的支持下, 山西作家影视艺术制作有限公司拍摄完成十二集电视教学片《洪洞通背拳》, 正式对外推广该拳种;2008年12月, 洪洞通背拳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 洪洞通背拳走进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栏目, 在“还原真实武林, 传承功夫精髓”的平台上进行了自我展示, 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2011年, 洪洞通背拳又名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行列。由此, 洪洞通背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5 太极拳研究应高度关注太祖长拳、洪洞通背拳、戚继光32势拳法、内家拳等关联拳种

武术拳种、套路“是武术先哲主观心灵的客观形式, 是他们观察自然、体悟武术的结晶, 是武术作者精神活动的客观化, 是作者对他 (她) 领悟到的武术意义的格式化”[19], 武术自身的变化、武术套路结构、演练风格同武术文字、武术文物、武术口述材料和武术民风民俗一样饱含有武术的诸多信息。为此, 2006年我提出了武术技艺也是一种研究材料的观点, 并将自身体悟法上升到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待。具体到太极拳技术研究, 我认为除高度重视“失传的太极长拳”———洪洞通背拳的技术动作外, 还应当高度重视太祖长拳等相关拳种的技术动作。

太祖长拳以赵匡胤为“精神偶像”, 在明代该拳种就已闻名遐迩。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宗猷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认为:“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正传, 苟能习练精熟, 以其心印, 余可敝帚弃之矣”[20];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螳螂拳在其《十八家拳祖姓名》有“太祖的长拳起首, 韩通的通背为母”[21]的说法。

“古今拳家,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 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 名势各有所称, 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 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 未及绵张短打, 山东李半天之腿, 鹰爪王之拿, 千跌张之跌, 张伯敬之打, 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 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22], 戚继光认为这些“拳家”“虽各有所长”, 但亦“不过偏于一隅”。于是, 他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态度为我们留下了“为武艺之源”的“戚继光32势拳法”。

戚继光32势拳法主要来源于如下两个方面:

(1) 戚继光以前就已闻名的拳法4家: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

(2) 戚继光当时知名的拳法12家: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巴子拳。

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时, “采取戚继光《拳经》二十九个势编入长拳, 采取十三个势编入十三势, 采取戚继光《拳经》的理论和歌诀编入《拳经总歌》和《长拳谱》。”[23]可惜的是, 目前戚继光所罗列16家拳法的具体内容已多不可知。考虑到太祖长拳在明代武术界的地位并结合作者所习学的太祖长拳技法, 本文认为:戚继光32势拳法主要取材于太祖长拳。这种认识我们可通过如下两端得以旁证:

首先, 民国时期人们的认识

(1) 1918年出版的《拳经》, 其中所载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 与戚继光《拳经》同。

(2) 有人认为陈家沟长拳中的二十九个势子采自太祖长拳。

实际上, 如上两种情形都是不对的。唐豪在《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中曾对此有过评说, 他认为:“1918年出版的《拳经》, 其中所载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 实际上就是戚继光《拳经》。过去有人主张陈家沟长拳中的二十九个势采自太祖长拳, 这是搞错了的, 我们至今不曾发现过《太祖长拳谱》还有流传, 无从对比。[24]”

其次, 陈式太极拳里的太祖长拳痕迹

太祖长拳, 又名三十二势长拳[25]、长拳[26]、宋太祖拳、太祖拳、赵家拳、赵门、太祖门, 有的地方 (如山东郓城) 认为红拳、洪拳[27]与太祖长拳没有什么两样, 两者名异而实同。另外, 有人认为炮捶 (又称赵门炮拳) , 亦与赵匡胤有关[28]。

据记载, 陈王廷所创编的“陈式太极拳体系”共7个徒手套路, 其中1-5套为十三势、第六套为炮捶、第七套为长拳。单从名称上来看, “陈式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长拳”、“炮捶”均与太祖长拳有关。此外, 特别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陈式太极拳”的第三套又名“大四套捶”, 而第四套又名“红拳”, 此拳谱更是与赵匡胤有极大的关系:

太祖立势高强, 丢下斜行鬼也忙。上十堂打金鸡独立, 刀对校死在当场。懒扎衣往里就采, 护心拳盖世无双。喝一声小擒休走, 一条鞭打进不忙。滚替脚眼前遮过, 抓面脚死在胸膛。上三路, 打黄鹰拿膆。下三路, 抓神沙使在脸上。即便抬腿, 转随腰还, 二龙戏珠, 赛过神枪。跟子就起, 忙把头藏。雀地龙按下急三锤, 打进着忙。上一步, 打蛟龙出水。下一步, 打正应情庄。骑马势, 转步吊打。虎抱头, 去时难防。要知此拳出何处, 名为太祖下南唐。

洪洞通背拳的基本拳理与要术 第4篇

一、棋拳相比

“行兵看摆什么阵,演拳看扎什么势。阵有历敌,拳有虚实,棋有闪法。此三者皆为要言也今以棋拳相比,用车则伏炮,川炮则伏车,远者用卒,近者相击,但看士马动,大将心用力”。洪洞通背拳棋拳相比,将人的头部比作中国式象棋的将、肩部比作士、肘部比作相、腕部比作炮、手比作卒、膝比作马、脚比作车。这种方式一方面为习拳者明了洪洞通背拳的拳学思想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亦为习武者由拳入棋、棋拳相融提供了可能。能够参悟此理者,不但可以成为武术高手,也必将成为运棋妙手。洪洞通背拳第七代传人范作舟先生不仅是洪涮通背拳名家,还被誉为“晋南棋王”,可堪称棋拳会通的典范。

棋拳相比图

二、武戒四则

“武术门中要讲戒律,否则暴戾恣睢之恶剧将要表演于社会,凶忍残伤之怪象亦必现形于人群,所以武术之中必要以武戒为金科玉律”。洪洞通背拳中的“武戒”主要有如下四条:

(一)忌嫉

忌贤嫉能,君子不为。于己无长进之益,对外有量隘之名,应力戒之。

(二)争斗

好勇斗狠,最足损名丧行,招仇积怨,于家为逆子,于国为坏人,应力戒之。

(三)贪色

女色祸人,古有明征,横欲乱性,损寿丧行,甚且亡国败家,为害最烈,应力戒之,、

(四)酗酒

贪饮过度,乱性情,丧人格,荒废职业,耽误大事,并有因之而起殴斗之事,悖乱之行,应力戒之。

上述武戒亟应革剔,倘若因循不悛,贻害甚大,武术家其知之:戒忌嫉须有豁通大度的气量;戒争斗须抱忍让温良的德行;戒贪色须立以理制欲的耐性;戒酗酒须振毅然决然的精神。

三、武德八条

“习文事者首先敦品,演武术者首先重德,盖品德者可以节制一切不轨之行为,可以趋向光明善良之轨道”。洪洞通背拳高度重视武德的重要性,故制定了如下“武德八条”:

(一)忠

立身做事当存忠实竭诚尽力赤心宣劳,倘使狡诈成性、言行相违,朝秦暮楚、欺谎班骗于忠之道大相背谬矣。

(二)孝

百行孝为先,古人言之详矣,因人之初生以至长成之生活过程赖父母劬劳之恩甚为重大,为人子者即当承顺亲志竭力图报,此为立身之本,倘使负恩不报,忤逆时加,则根本即失,遑论服务社会效力国家耶。

(三)义

人之做事首当认明事理,以义为主裁,不可徒恃血气之勇而招丧败之祸,昔孟子舆氏有云,自反而缩,虽褐宽博,吾不揣焉,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亦即养义有素之谓也。

(四)勇

果敢勇为斯,谓之勇,所以武术之目的,是要以强健之体格,神奇的技术勇于卫国,勇于保民,勇于作生产事业,勇于改过,勇于铲除社会不平,勇于打到自己,退瑟畏葸之观念,所以勇字就是浩然之气,亦即大无畏的精神。

(五)知

认明曲直,辨别是非,斯谓之智,所以事之进退伸屈,全以知力为主体。例如兴利除弊,经邦济世,以及一切大小事务,非有知力不能达到完满之目的。

(六)仁

喜生恶死,爱人惜物,仁之一字包岁万有,发于良心,归于道德的就是仁,韩文公云博爱之谓仁,鲁论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足见仁字力量甚是伟大,所以遇惨忍之事当哀冷之,对无告之民,当扶济之泽及枯骨文王之仁。德普及,解网三面,成汤之恩德浩大,行仁则春风浩荡,违仁则秋气萧杀,是以人之存心作事,切勿背乎仁道。

(七)谦

谦受益,古有明训,谦之意义就是有若无实若虚,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则谦和致祥,不骄不盈,自可收集思广义之效。

(八)和

和平是安定社会国家之正道,立身处世的要素,无论大小事业,失之于刚愎,成之于和平。盖能和平,不矜不伐不偏不易,以人之长补我之短,兼之态度和蔼,言语温婉,当无怪戾之气,嚣张之风,融融一生,人不我忌,何乐如之?

据上所述,诚为立身之方针,行之则顺,远之则逆,习武术者应注意于此。

四、十大要义

(一)斯拳名为通背,实为拳艺之总出发源,共有一百单八势,其中神诀奇着變化无穷,尽在精演熟练耳。

(二)斯拳总着不离扳、搂、扶、捌、合、腾、拎、斩、推、打、劈、压、钩、掤、托、拴之类。贵精而不在多,少者易用,多则难精,精在熟练,熟则生巧矣。

(三)斯拳之用,不必硬棚、硬扳,横打横进,须用闪惊巧取,侧身而进,以小力胜大力,无力胜有力,则奇柔胜刚,洵四两破千斤之法也。

(四)斯拳有虚有实,尽在熟识,全以奇巧制胜。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人不知我,我知人,所向无敌矣”。

(五)斯拳用时,随高就高,随低就低;彼上我下,彼下我上,忽隐忽现,总以使眼为第一着。

(六)斯拳声东击西,左攻右迎,右攻左辅;左右旋转相动,上下贯通,能有周流之妙。

(七)斯拳“手眼身法步”,“心神意念”之力全在两腿中间,姿式如十指抓地,头若顶天之形,步法不可闪离太远,恐有倾跌之患。

(八)斯拳手、眼、身最为紧要,凡遇攻击防时,上下左右中,眼光所至,心神之力。手法所至,臂腕之力。身法所至,胯腿之力也,总以小心谨慎为关要。

(九)斯拳有上、中、下之分。头、面、项、肩为上部,胸、心、胁、腰为中部,胯、腹、膝、足为下部,非处于迫不得已之时,不可以行此辣手也。

(十)斯拳首忌事项如持姒凌弱、标榜比试、横行野蛮、为非蔑法等等劣行,当奉武德、武戒为主臬。

五、行拳要言

一是拳皆微妙神奇之手,凡行拳者总要无所不备,尽在熟识,斯能生巧矣。

一是拳摘名家好手亦多,至大小红炮拳、猴拳等类,儿着妙者只一二手,莫如通背为尚。

一是拳总着不外乎搬、搂、扶、捌、合、掅、攒、推、打、劈、压、钩、删、拖、拴数手,演准无有不胜之理。

一是拳有虚有实,虚虚实实;虚虚实实,全以奇妙可胜,非能于力者,不可知进退矣。

一是拳随高就高,随低就低,彼上我上,彼下我下,总以使眼为第一着。

一是拳一百零八式,一势分八手,其中變化无穷,倘能熟识,处处皆妙。

洪洞通背拳三十六跌摔技法(九) 第5篇

1、对方一脚上步于我两腿之间,双手由我背后抱住我腰(图1)。

2、我速弯腰,双手抱住对方前腿(图2)。

3、我两手抱住对方之腿用力上提,臀部猛向下蹲坐其膝关节,迫使其向后仰面跌摔于地(图3)。

要点:抱腿上提要猛,不留空间,以防对方用另一脚蹬我臀部。如欲给对方留情,我可下坐于对方大腿部,以免其膝关节折坏。

(三十五)腰被后抱

技法之一:踏脚撞头

1、对方由我背后用双手抱住我腰及双臂。

2、我低头下瞅,以左脚用力踏对方左脚背,迫使其低头弯腰注视(图4)。

3、我抬身右转,从前向右后弧形摆头,以头部后颅骨猛撞对方右太阳穴(图5)。

4、我趁右转身之势腾步换腿,右脚上于对方身后,左手握其左臂前送,右臂向右拨击,右脚绊腿,将对方跌摔于地(图6)。

技法之二:击裆甩腰

1、对方从我背后将我腰和双臂一同抱住(图7)。

2、我俯身下蹲,以左手弹抓对方裆部(图8)。

3、我腾步,右脚上步,左脚后退,身体向左后猛转,右手握对方右腕推送,左臂向左后方横拨,将对方绊摔于地(图9)。

要点:

之一:踏脚、撞头均是打击对方要害穴位。尤其是用头撞击对方太阳穴的技法(原动作名称是“老和尚后脑撞钟”)尤为毒残,在一般情况下禁用此技法。

之二:击裆动作要有冷弹劲,可连击带抓,弹抓结合,一气呵成。

之一与之二的技法,实战中可任意选用。有时踏脚、抓裆、撞头可连贯应用,并可辅以反扳对手手指、顶肘击肋、撩脚弹裆等技法。实战搏击中的技法施用,应因人、因事、因情况和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而置宜。

(三十六)握手反击

技法之一:折腕推跌

1、对方和我相互以右手握手(图10)。

2、我感觉到其存心不善时,立即握对方右手上举内旋,使其右腕外拧,手心朝上;同时,我左手虎口朝上抓握其右手腕(图11)。

3、我右手顺势换握,手心向下抓握对方右手背向前推按,左手后拉其手腕,反折其腕关节,迫使其跪蹲于地(图12)。

4、我前脚向前移步于对方腿后,手推脚绊,身向前拥,使对方跌摔于地(图13)。

要点:右手转换顺势而行,右左手之推拉形成合力,折腕幅度要大,上步推拥、折腕要有抖劲,迫使对方为减少伤害而顺劲倒地。

技法之二:拧腕掀跌

1、对方与我以右手相互握手。

2、我右手外旋上举,左手虎口向上抓握其手腕(图14)。

3、我右手顺势转握对方手指,两手配合向下拧其右手指及手腕,迫使其左转前俯(图15)。

4、我前腿上步,手推身拥,对方即跌摔于地。

要点:拧腕要快,否则对方会趁势左转身以左手施技反击;弓步前掀时,我双手要向前上方发力,致使对方向前下方倾仆。

注:握手本来是双方初见时的礼节,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仍有些与自己素不相识的陌生歹徒,他们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诱你上当,首先束缚你的手脚再施伎俩。这种人往往表现在久握不放、重握变脸、先礼后兵。这时,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察情观色,审时度势,果断施技予以制服。

写在后面

洪洞通痛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现已予全部介绍。最后,再说几句与此相关的话。

对所有的技法在习练和实战中的共同要求是:速度是成功之母。兵贵神速,要动如脱兔,快如闪电,一触即发,将对方挫败于瞬间。如若迟疑,不仅利于对方防守解脱,并有反攻之机。

力量为取胜之源。一力降十会,有力打无力,力大打力小,是各拳种在实战中之共性所在。打击须具穿透力,力图透过对方皮肉伤及内脏,如“推心掌”、“推胸掌”等,大部分技法均要有弹抖力。弹力如弹簧,抖力似波浪。通过自身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伸缩颤抖将力发出。发力时动于根节,发于中节,达于梢节,势如洪水,力如山崩,无坚不摧,无攻不克。在用力方向上,有时是直线进攻,但在跌摔技法中,更多的是利用对方旋转的动作劲势,沿其身体局部运动弧线的切线方向用力,才能轻而易举地使对方跌摔受创。此劲力同于太极、八卦等,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千变万化的外形显示即是哲理内涵的具体表现。

每个技法的实施均要求快速、协调、连贯,达到简捷、快速、一击必杀的制敌效果。手眼身法步要密切配合,手不快则拳慢,步不快则拳乱。跌摔技法中全靠灵活的步法移动,寻找有利方向,抓住战机,在最短的时间内造成对方重心移动,再运用自己的肩、肘、手、胯、膝、脚、头的联合作战,控制对方的主要部位,进行推、拉、领、带,灵活地运用腰、腿、胯、背和勾、绊、挑、压、扭、捩、躲、闪等合力,把对方从不同的角度跌摔掷倒。

左右开弓,全面发展。在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介绍中,对每一技法只是说明对方的左攻或右攻及我方防左或防右的一个侧面,日常习练中必须延伸、涉及到另一方面,这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否则,犹如一条腿走路一样,形成半边不随。左右开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按一般规律,对方的攻击多使用其较得力的上下右肢,但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左撇子对手。在实战中双方都是不拘一格的,稍有悟性,根据介绍技法的文图,可举一反三的研习。钻研的主要方法是:动作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左右逢源。

提高认识,突出摔技。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是武林先辈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千百次磨砺总结出的玄妙和精华,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它的成功实施,能灭对方之威风,来个“下马威”,会使对方威风扫地。历史上,我国拳师战胜了耀武扬威、前来挑战的外国武士,有的将其打倒在地,有的被摔下擂台,千古传为美谈。现行的散手擂台赛或拳王争霸赛中,规则的高分比例也向这方面倾斜。在防身自卫中,如能将跌摔技法穿插于踢打、拿中者,犹如猛虎添翼。“武术加跤,越练越高”,实战中实施跌摔,也要因势而用,因机而变,视机而举。

要勤学苦练。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苦练出硬功,古代拳师择徒而授,苦练是择徒的条件之一。孙禄堂留给子弟们的绝招,只是一个字——练。习武之人要当刻苦习练的巨人,不当只会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矮子,更不当只会纸上谈兵、徒有虚名的赵括。不下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要知道功夫是任何一个高明的名师所不能代替的。没有刻苦精神,必将一事无成。

根据自身特点,练出自己的绝招。艺贵精而不在多,宁要少而精,不要多而滥。古代名将和武师,虽然都是博学多能之士,但都各有自己的“绝招”。张飞的三板斧、关公的托刀势、郭云深拳师的半步崩拳以及解放初期摔跤运动员张茂青的抱腿、武术名家武耀文的鞭杆等,都是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的范例。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尽管技法不多,但如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再从其中选择三——五个技法,千锤百炼,这样,在实战应用中自然能得心应手,不加思索,本能地、下意识地发挥出惊人的威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武谚云:“一胆、二力、三功夫”,“一打胆、二打眼、三打功夫、四打闪”。实战中,胆要壮,眼要利,心要细,手要疾。平时训练,必须培养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实战中要心毒、眼毒、手毒,首先给对方精神上造成威胁。兵法云:“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要毫不怯场,具有挫败对方的信心,无坚不摧的气势,战无不胜的决心。实战中,当感到时机、角度、距离等方面适合进攻时,就要毫不犹豫,果断攻击,像山洪爆发,勇往直前。不能想打又怕自己挨打,不打又怕失去战机,前怕狼,后怕虎。平时训练,不能只重视技法而忽视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是众多先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尽管在拳理拳法方面是原始的,但起码能为我们今天的研讨、发挥、补充起到借鉴作用,给我们进一步升华提出新的课题,还有新的大块文章要我们去做。诸如:每当对方跌摔倒地后,我方如何再进一步追击,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穷追猛打,将其制于死地而后已;再如,我方实施的每种跌摔技法,对方应如何破解;倒地后又如何运用“就地十八滚”等技法向我反击。这些,我们都应设身处地有所对策,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去完善、解决、深化、掌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再次声明:这次的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是按照程涌泉师友所授的本来原貌介绍的。我不喜欢古与今、师与我各自为阵的混血儿和大杂烩。只有如此,才可供后来者追本溯源,了解真相。至于我们的再发挥延伸,则应另当别论,不能鱼目混珠。

上一篇:1/2车体下一篇:农村信贷难的成因分析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