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表教学法

2024-09-11

历史图表教学法(精选10篇)

历史图表教学法 第1篇

一、图片运用助理解

图片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在本课教学中, 灵活的运用图片资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导入新课, 增趣课堂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本课时, 我把歌曲《纤夫的爱》中的纤夫, 和图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纤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也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和熏陶, 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 过渡课堂, 增加联系

在由俄国农奴制改革向日本明治维新过渡时, 我使用了《时局图》, 通过图片, 学生很容易找到雄踞中国东北, 窥视中国华北的黑熊———通过改革强大后的俄国, 同时, 通过《时局图》, 学生会看到和俄国有同样侵略野心的、“光芒辐射”中国的日本。教师趁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土如此狭小的日本, 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对中国下手, 并且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呢?学生众说纷纭, 归结起来是因为中国落后了, 落后就要挨打;而日本强大了, 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改革, 由此导入本课的第二个大标题———明治维新。

(三) 挖掘图片、帮助理解

明治维新的措施很繁杂,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挖掘图片的内涵来帮助学生理解, 增强记忆的效果。

二、妙用表格, 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 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 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加强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 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应考能力。尤其在中考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加强, 越来越强调知识的理解、比较、迁移、整合、重组, 趋向综合性发展的形势下, 运用表格教学, 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 归纳内容, 延伸课堂

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时, 我设计如下表格:

通过这张表格不仅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改革的内容, 而且便于PPT中超级链接各项改革的图片, 便于内容的理解, 同时有助于归纳最能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内容是经济方面;有助于日本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努力发展教育。此外, 更有助于“中国从明治维新成功中吸取经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比如日本从封建落后、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经过改革而强大, 通过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而发展, 从中可以归纳出给中国的第一个启示是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方面的改革给我的第二个启示是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中国要坚决执行科教兴国战略;从日本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措施, 使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大为增强, 从中我们获得第三个启示是要走富国强兵之路;从古代向繁荣的中国学习, 到了近代中国闭关落后了, 他转而向先进的西方学习, 从中我们获得第四个启示———善于向外学习别人长处,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二) 课堂总结, 归纳异同

通过这一张表格, 不仅把一节课内容系统调理化, 而且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构架, 便于学生对两次改革形成有效的对比, 进而找出改革的异同点, 既便于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便于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记忆, 同时还可以便于老师检查学生的接受和把握情况。

(三) 中外联系, 突破难点

近几年,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 考试开始由单一的知识点的考查, 向知识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 要兼顾中外历史、古今历史的融会贯通, 注重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由此, 我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 提示学生十九世纪末中国也有的一次相似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学生很容易想到戊戌变法, 进而引导学生把两次改革进行比较, 归纳出两者的异同点。对于改革的性质 (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和改革的结果 (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但是对于同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的改革, 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而中国却失败原因分析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为此, 针对初中生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表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等;而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的顽固势力———幕府被推翻、最高的统治者———明治天皇积极主动改革, 并且以具有超强战斗力的中下级武士为强大的后盾、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市民积极参加和支持、变法的法令措施得以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总之, 通过以上图表教学, 学生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 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陶行知所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摘要: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课内容涉及到两个国家的两次改革, 内容繁杂、枯燥, 而且极易混淆。针对本课知识点多、中考考点多、课堂容量大、难点难突破等方面特点, 本人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图片和表格教学。

中学历史图表教学的尝试 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图表 多维信号

一.图表法认识

历史图表教学,因为有直观,形象,精炼,简洁的特点,使历史教师所偏爱和采用。但是,图表法也有其局限性与弱点,并非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其一,它不能发挥历史课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图表的使用,虽然突出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并清晰地表现了各知识点之间的各种联系,但却把那些催人泪下的或令人热血沸腾的情节隐于干巴巴的条块之后,降低了历史课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影响了历史课所肩负的思想教育任务的完成。其二,会造成知识的缺漏,甚至可能使历史更抽象化。由于图表是简明扼要地把重要史实罗列出来,并表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这样就有可能与某种图表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历史知识被漏掉,造成知识空缺,同时也使本来就因时空跨度大而造成的抽象的历史课更加抽象。其三,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图表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运用归纳、综合、判断、对比、分析等逻辑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包容知识太繁、形式欠美观的图表形式,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掌效果。其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及书面表述能力。图表教学把文字材料变成以图表意的精炼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理解、记忆、运用时,均以图表为线索进行思考。头脑中装的不是活的历史,而全是简单的图表,这就不利于学生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历史教学图表的基本特点

多维信号示意历史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多种教学信号,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我启发的基础上,完成教师的主导讲授;二是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

具体来说,就是在图文示意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电影、录像、录音、唱片等电化教学手段,通过文字、符号、图形、声响、银屏形象等多维的信号手段,向学生显示历史事件人物活动、语言情感等,用有声和无声两种语言,同时调动学生大脑两半球的活动,化平面的视觉接受,为立体视听接受,用艺术的形象和音响,把感人的情节、语言、音乐融入于巴巴的图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既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恶丑的恨,使学生既能得到美的熏陶,又能完成历史课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教学任务。其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历史教学图表运用的一般程序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做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理。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调动图表、电影、录像、录音、唱片、讲述等教学手段,把大量教材组织起来,以再现、简化、有效的理想结构形式将活的历史表现出来,在教学中交替穿插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一般程序为:1.复习,导入新课。复习可用前节课的图表。导入新课,可用以前与新课有关的图表,或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注意。2.出示新课图表。可边讲边画,也可出示图表后再讲。要注意强调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图表,把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化为有实际内容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3.穿插安排有关的录音、录像、唱片、电影等音像材料。这种穿插要注意时间上适时,分量上适量,以不断兴奋学生学习中枢,引起学生探求欲望:同时使整个课堂教学有起有伏,有涨有落:有简略线条、符号组成的图表,也有声像并茂的历史再现:有冷静、理智的逻辑思考,也有热烈、奔放的形象感染。4.对教材中一些不易用图文示意或音像表现的内容,教师要注意用讲述法进行补充。5.图表小结,以巩固新的知识,便于学生记忆全节课的内容。

四.历史教学图表运用的注意事项

1.多维倍号示意教学法运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和实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选材,合理剪裁设计,科学穿插,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2.图表设计要求教师周密的逻辑思考,而形象的音像资料则主要靠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教师除要设计好图表外,还要将有关的音像材料按课程要求的先后次序统一录制好,以备上课时使用。3.历史教学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在教学中,既可先进行形象的讲述,再出示图表,也可边讲边出示图表;或先出示框架,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填出内容。4.图表所用符号、格式要注意前后统一、简洁、准确、明快,才利于学生懂图、识图、记图。5.新授课一般要求一个小节内容用一至二个图,不宜用整节课的综合图表。6.要求学生笔记图表,并用彩笔把不同色彩的图例照抄下来,并标记出播放音像之处,以便记忆和复习。

历史图表教学法 第3篇

图表的讲授对于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时就有“左图右史”的说法, 即文字在于阐述道理和思想, 辅之以图片, 将文字所述之意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二者相辅相成。那具体到教学实践中, 该如何贯彻图表教学法呢?

一、根据图表解读历史

读图分析能力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 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图表中提供的信息, 结合自己所学的基本史实, 用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分析某一具体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并不是出自教材中, 却和学生所学过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平时教学中, 多多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建立“图”与“史”的联系, 才能在解题时游刃有余。比如,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 “一五”计划建设的一些大型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临近苏联, 受益于他们的帮助) ?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非常友好) ?这样, 通过让学生读图来回答问题, 可以在平时讲课时就锻炼他们的读图分析能力, 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二、利用图表将历史知识系统化

教材中的许多图表都有密切的关联, 有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同一个历史事实, 有的展示了随着时间变迁而发生的变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比图表的方式将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比如, 通过对中国近现史下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放在一起观察讲解, 学生就能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建设的不同特点来把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形成较为系统的历史框架。

三、利用图表突出重点知识

图表不仅可以辅助阐释历史, 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它所指示的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因此, 教师在讲课当中, 可以结合教学规划, 对这些历史知识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比如, 《南京条约》签订时的那张老照片, 足以说明《南京条约》的签订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再如, 中国古代史中《金刚经》的图片, 足以说明金刚经的印刷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历史图片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加深他们对这段历史的印象, 同时也说明了相关历史的重要性。

总之, “图”“史”不分家, 历史教师应该在讲课时充分利用图表资料来服务历史教学。

摘要:图表是历史教材中很常见的内容, 在学科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图表来讲解历史, 不仅符合学科融合的趋势, 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案例, 初步探讨了图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以充分利用图表资源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图表,关系,作用

参考文献

图表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4篇

图表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教学、复习要求相一致,因此近几年来,我历史教学中大量采用了图示教学法,取得 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和体会叙述如下:

1图表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高度的浓缩性,使知识由繁杂变简明。这种浓缩,是在教材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对教材做的高度综合,能 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整体框架,掌握历史过程的总趋势和运动脉胳,并有助于排除无效信息干扰,在理解基 础上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1.2完整的系统性,使知识由零散变系统,由全面变立体。经系统化的知识已不是一般的数量堆积,而是带 有新的质,能激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分析、推理、归纳 、综合等思维手段的应用。

1.3简明的直观性,使知识由呆板变活跃,由枯燥变有趣。直观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 加大了信息刺激的强度,使知识深深印入学生脑际而不易遗忘,同时图示的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有 利于制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1.4较强的思维开放性,使求知由单方向变多方位,由单一思维变多项思维。这就是经适度重组教材,使知 识结构更加趋合理化,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以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 生进取开拓精神和从多方面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可行的实践性,使学生的眼、口、手、脑一齐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可以发展智慧、锻炼思维,又可以 培养分析、综合、创造能力及开拓精神,而这些要素都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因此,教师可布置一些图表让同学 自己去编。如:古今中外重大变法运动比较表,战役简表、中国和世界之最对照表等等。通过自己制 表,不仅上述所提到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己动手也容易使知识深深印入学生脑际而不易遗忘,提高了学习 效果。

2应用图示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2.1历史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地图、表格、人物画像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要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带来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2.2图示教学法强调浓缩性、简明性,因而对课本基础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考试时的客观题(选择 、填空)部分大量考的内容是:地点、时间、人物、典章制度等等详细的知识点,因此利用图示教学法进行复 习时,不能丢开课本,最好是在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3图示教学法大量是将同一类别的历史现象的有关知识集中起来,以方框表格的形式把历史现象的各种属 性分项排列起来,使人清楚看出同类历史事件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差别,通过分析综合得出事物的共同本 质,从而上升为历史概念,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如果滥用,会影响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教材、掌握基本知识和历 史基本结构。此外,由于图示结构简单,长期单一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感知上的迟钝和疲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 在授课时应辅之以适当的课堂练习,从多角度、多侧面补充图示法所不能包涵的内容,从而保证学生掌握知识 的完整性,另外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也解决了感知上疲劳问题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4近几年考试历史科内容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增加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的比重,并在 这两种题中注重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的能力。也 就是要求学生懂得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历史的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 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继承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 等关系,进而去分析、解释历史(现象)事件。显而易见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图示教学法所能胜任的。图表所反映不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所需要的辨证法观点结合教材或图表进行讲解。

历史图表教学法 第5篇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 有大量数据图表材料, 从形式上看, 最常见的有数据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 (扇形) 图等。借助这类资料命制试题也成为测试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中, 从2007年至今, 每年都有此类试题呈现, 但学生的得分率不高。因此, 我们有必要了解初中生阅读数据图表材料能力的现状。

(一) 不能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历史图表阅读中来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阅读历史数据图表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是从语文课本、学生的阅读练习和课外阅读材料的文体来看, 结合数据图表阅读的语篇比较少, 再加上学生平时主动阅读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偏少, 造成初中生根据数据图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的能力普遍较低。

再有, 数据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 (扇形) 图等这几种数据图表都属于数学统计的知识范畴, 但是学生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 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历史数据图表材料、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不能准确、完整化提取图表的有效信息

提取图表的有效信息是解答数据图表材料题的关键。这类材料与单纯的连续性文本材料相比较, 信息零散、不易全面把握, 稍不注意就会遗漏重要信息而导致错误判断。

1.标题名称可以明确要探讨的历史问题。如表一中, 学生注意不到标题中的“苏联”“工业总产值”, 这就难以和所学知识“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建立联系, 做出正确选择。

例一 (2008河北中考题) 18.下表所示, 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 B)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 图例是读懂历史图表必不可少的阅读指示, 可是学生容易忽略。如图一中不注意“工业”、“农业”的标识, 就无从判断哪一项在上升或下降。

例二 (2013河北中考题) 17.图一所示现象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 (D)

A.文艺复兴的推动

B.英国的殖民扩张

C.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3. 图表中的时间是确定时代特征和历史事件的重要依据。不能准确把握图表中的时间也就难以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比如学生不明确表一中的“1928-1937年”、图二中“1837年、1843年、1845年”就难以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鸦片战争相联系。

例三 (2011河北中考题) 11. 图二数据的变化, 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 A)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三) 不会分析数据的变化

任何数据的存在或变化都有它的原因与影响, 自然也就能依据数据分析得出对应的结论。因此在数据图表材料中, 看清数据的增减及变化趋势是准确把握历史信息的关键。

对于比较直观的柱状图、曲线图、饼状 (扇形) 图等, 学生容易观察到数据增减的变化。比如图一中英国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是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农业在持续下降;图二中英国输华商品不断增加。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 比如像图三的曲线图, 一些关键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起止点等以及每一段数据增减变化的状况, 学生难以观察把握。

例四 (2012河北中考题) 13.图三中, ①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B)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

C.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D.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表格数据的变化相对而言更难把握, 因为表格中是用一系列独立的数字来反映历史信息, 需要比较细致的观察和对比分析, 同时还需做到横向、纵向对比, 综合分析才能获取全面信息, 这使学生难以全面准确的把握其中的信息。比如例五中:“1. 观察表中的数据, 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表中前三项数据是英法德美四国工业产量位次的变化, 横向观察是某一时间段的位次, 只有结合纵向观察数据, 四国工业产量位次的变化才一目了然:英法在持续下降, 到20世纪初降至第三、四位, 美德在持续上升, 到20世纪初升至第一、二位, 超过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还要和第四行对比才能发现:到20世纪初工业产量升至第一、二位的美德两国占有殖民地却少得可怜, 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仍占有大片殖民地。

例五:英法德美工业产量位次的变化与大战前所拥有殖民地面积表

问题:

1.观察表中的数据, 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上述情况说明什么问题?带来何种结果? 学生不会分段观察不同时间段内数据的变化趋势。比如例六中1840-1845年中英贸易额呈上升趋势, 1845-1853年贸易额的变化又呈波动下降趋势, 但是总的看1840年以后中英贸易额都比1840年即鸦片战争前高至少将近两倍。这样的信息学生是难以观察到的。

例六: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 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 “一想到和三万万人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 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 “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顶棉织睡帽, 不必更多, 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单位:万英镑)

(注:此表所列为正常商业贸易, 不含鸦片贸易)

(1) 1840-1845年贸易额变化的主要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2) 1845-1853年贸易额的变化呈现出什么新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3) 结合材料一说明1845-1853年贸易发展状况是否符合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要求? 为什么?

(4) 英国等国为改变这一贸易状况采取了什么办法?

(四) 不能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准确表述图表 中的历史信息

数据图表材料的问题指向性是很强的, 但是, 一方面由于学生不能将提取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链接, 答非所问;另一方面,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 把握不准, 不知道用哪些知识阐述作答。比如例五中“2.上述情况说明什么问题?带来何种结果?”由我们对此数据表信息的解读, 可以看出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工业产量位次与所拥有殖民地面情况出现了严重的倒挂现象, 学生不能联系课本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也就不能得出“最终两大军事集团产生, 疯狂扩军备战, 一战爆发”的结果。

二、提高初中生阅读数据图表能力的对策

(一) 改变教学观念,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出现阅读历史数据图表材料的这些现状主要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 注重对历史知识的运用”, 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得到全面发展。阅读数据图表能力不是光靠知识传授就能获得的能力, 而是要依靠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究相结合, 在一个共同构建的历史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因此,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几年, 初中生不会看图读表, 这不是学生学习能力低, 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 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设计死板, 教学评价单一造成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必须在教学中切实贯彻、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

(二) 注重历史数据图表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 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等, 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包括……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因此注重数据图表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是实施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同时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 打开网络可以无所不知, 历史教学再也不是记住几个知识点为目的了, 死记硬背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 取而代之的是对海量的信息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心理学通过具体的实验证实:一般而言, 人类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 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钟, 通过线条描绘需要l5秒钟, 通过图表需要9~12秒钟, 通过实物需要7秒钟。”因此, 与文字材料相比, 数据图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史料既是历史学习材料的一种形式, 也是认识历史的重要环节, 而数据史料更有说服力, 因此, 在教学中适时采集、利用数据图表材料更直观更有力的说明历史现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证据的意识, 论从史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良好的思维习惯。

3.数据图表虽然直观, 但是必须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变化的动态和趋势, 了解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适时适度地引用有价值的数据图表, 培养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 阐释相关历史问题, 得出正确结论。

因此, 将历史数据图表运用在历史教学中, 能较好的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 加强多学科相互联系

从语文的角度看, 应关注语文课上学生的阅读训练, 提供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 并联系生活实际需要, 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从数学的角度看, 阅读数据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更多地源自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科内容中, 以统计部分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 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统计表表示各种或各类事物的数量等, 这些统计知识是非连续文本阅读的奠基石。数学课上必须高度重视统计领域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同时, 适时地把数据图表材料引入课堂教学, 用直观的数学统计图表描述历史现象, 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多学科的结合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使学生获得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新鲜感、成就感, 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刺激。

(四) 教师主动开发数据图表材料题, 提出符 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研究发现初中学生不会看图读表, 这是由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机会偏少所致。

历史数据图表多种多样,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因此在日常历史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广泛收集有价值的数据图表史料, 结合历史知识创设教学和问题新情境;可以借鉴高中现成的数据史料题, 提出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问题;还可以将文字描述的一组数据转化成数据图表, 直观的反映历史现象, 培养学生的能力。

比如上面例六就是结合八年级参考书中的资料和高中练习题进行改编的。原题是结合数据图表材料“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 英国输华棉纺织品变化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呈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这样设问对于初中生就比较难, 我将这一组数据分成两段提出问题。 (如1、2两问) 这就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历史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

(五) 加强历史数据图表材料题的阅读、审题 和解题训练

历史数据图表材料题一般都是以历史现象为切入点, 以数字信息材料和图表为载体, 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各种能力。因此解答这类试题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审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首先阅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包括材料标题、图表出处、图表注释、表格项目名称、图例、时间地点等等, 对图表材料这些说明性文字内容的解读, 对于理解图表数字和图形的含义、把握解题方向、将历史知识进行迁移并最终正确地解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解题中要加强训练。

其次, 注重解读图表数据的变化。数据图表材料题是通过数字、图形的变化来反映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的, 我们要能发现数据图表的动态信息, 才能解读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比如引导学生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观察数据增减的趋势、最高值、最低值等来得出历史的结论。

第三, 关注题干关键词、提示语, 明确问题的指向。

第四, 整合数据图表材料信息、联系课本知识准确作答

总之, 历史数据图表材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刻苦钻研教材, 转变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和训练, 从多角度关注学生阅读历史数据图表材料的能力, 真正地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素质, 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为民族进步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志荣.历史数据类图表题的常用载体及解题技巧[J].中学政史地, 2010:14~18.

[2]姜水彬.运用历史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教学参考, 2013:36~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11

浅谈高中生物图表教学 第6篇

一、利用好图表, 分析生命现象

课本中的图表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的, 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来描述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信息量远远超过文字的叙述。因此, 深刻、全面地感知图表, 便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达到把书读薄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图5—15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在教师提示下学生很容易对光合作用的文字叙述进行归纳, 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条理化、系统化。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图2—2、图2—5中哺乳动物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解,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及其联系与区别。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图5—6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图5—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借助这些图解可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且传递效率约10%~20%, 能量金字塔形越高营养级越多, 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 总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因此,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都应充分利用图形来解决、分析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现象。

二、处理好图表, 掌握知识要点

反映生物结构的图在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大, 因为生物体的功能都是以结构为基础的, 学习生物知识首先就要掌握生物的各种结构, 而图形让结构的学习变得直观、形象, 这更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例如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 叶绿体和线粒体模式图, 神经纤维传导模式图, 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对此类图的运用, 先让学生通过看图认识结构名称, 观察结构特点, 将各结构位置以图的形式存于脑海中;再据图讲解结构所具有的功能, 突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就可按此法进行学习、对比。此类图在考题中出现时往往只是提供背景信息, 考查对结构的认识及相关功能, 变化不大, 学生比较容易得分。

三、应用好图表, 活跃思维

在图表剖析完后, 要理清图表中的知识点, 回忆有关知识点所涉及的概念、原理、过程、功能等内容, 学会将新信息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有些材料题, 会引用一些新的科学信息和材料,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 记住学科知识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概念、原理、过程、功能和规律等知识, 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记忆方法, 如加强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进行理解性记忆, 创设情景进行无意记忆和兴趣记忆, 重要的记忆方法还有归纳比较记忆、图形记忆、口诀记忆、数字记忆、脑图记忆等。

四、运用好图表的注意点

剖析图表是解题的关键和核心。如何分析图表?

(1) 对于常见的图表分析, 要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知识点?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 则还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异与同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图要能做特殊分析。如生态图要会分析成分、营养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等等。

(2) 对于常见的表格的分析。如果是数据表格, 则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 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 另外还要注意特殊数据, 如最多、最少、平均、总和等, 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小心。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格要注意比较, 得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如果是过程表格, 则要弄清整个过程, 理清开始和结束时的条件和情景变化, 特别要注意关键性的过程和步骤。对于结果表格而言则关键是要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对于材料表格来说关键是要看清、看懂材料。

(3) 对于常见的直方图的分析。一要看清图示, 即横坐标与纵坐标;二要弄清直方图所示的含义, 如最大最多, 最少最小, 增大上升, 减小下降等;三要分析图示中各数量不同的可能原因, 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等。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 第7篇

《数据图表制作》一节是苗逢春主编的河北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新教材第二册第3章第5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前几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主要讲述了用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建立合理的数据源, 然后再对这些数据源以合适的图表类型以及相关文字说明来表述数据, 从而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

本节课中涉及的例子, 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四大洋面积、七大州面积、我国近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表、人体含血量表、足球比赛统计表。本节课还结合学校要对学生期中、期末的各科成绩进行年级和班级排名、学期对学生身体健康进行全面检查、学生上网时间和网上消费调查等进行分析, 并用合适的数据图表把它们反映出来。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 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对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极个别学生要给予适时点拨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Excel中创建数据图表。

2.能够掌握根据数据源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的方法。

3.能够根据建成的图表来分析数据所蕴含的意义。

4.能对做好的图表进行更改数据源、图表类型等。

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建立数据和图表之间的图形关系, 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来简单分析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趋势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或他人的信息统计结果进行处理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情境的创设, 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2.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提高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据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的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常用数据图表的制作以及数据图表的编辑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选择用于制作图表的数据区域。

2.正确选择适当类型的图表来表现数据的内在关系。

3.根据所建的图表来揭示数据所反映的规律和问题。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任务驱动;讲练结合;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

大屏幕投影、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远志控制平台、学生学习任务文件、学生练习文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同学们,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占有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程度。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尔勒曾指出:“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将拥有整个世界。”因此, 美国自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并紧抓不放对互联网的发展和控制权。在我们中国, 网络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电脑、手机、网络如今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几乎家家有电脑、手机, 条件好的家庭可能平均每人拥有一件以上可以上网的电脑或手机, 人不离机, 机不离网。那么作为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利用网络呢?

下面是我对全市部分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 本调查是无计名的形式,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可单选或多选。问卷共发放200份, 收回200份。

1.家里有电脑吗? ()

A.没有电脑B.有电脑不能上网C.有电脑且能上网

2.促使你上网的原因是什么? ()

A.学习需要, 如查资料

B.很多人都在上网, 自己也想

C.无聊、寻找刺激D.其他

3.你上网的地点经常是在哪里? ()

A.家里B.亲戚朋友家C.网吧D.其他

4.一周上网的时间有多少? ()

A.1~2小时B.2~4小时

C.4~8小时D.8小时以上

5.你经常去的网站是哪个或哪些? ()

A.百度B.腾讯C.搜狐D.新浪

E.游戏网站F.其他

6.你上网都做些什么? ()

A.交友、聊天B.玩游戏

C.娱乐, 如听歌、看电影

D.看新闻E.查阅学习资料F.其他

7.你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吗? ()

A.能B.偶尔能C.完全不能

8.你有网友吗? ()

A.有固定网友B.经常更换网友C.没有网友

9.你会对网友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吗? ()

A.不会B.说出部分实情

C.实情相告D.完全虚假信息

10.你有困难或烦恼时喜欢向谁求助或倾诉? ()

A.老师B.父母C.同学或朋友D.网友

11.你如何认识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 ()

A.只有现实生活才是真实的

B.现实很无奈, 网络世界更精彩

C.再精彩的世界终究也要回归现实

12.你有因上网而完不成作业或逃过课吗? ()

A.没有B.偶尔C.习以为常

13.上网后, 在上课期间你的精神状态如何? ()

A.精神饱满B.注意力不集中

C.不自主地想起上网的情景

14.上网对视力有什么影响? ()

A.没有影响B.轻微影响C.视力急剧下降

15.父母对你上网持什么态度? ()

A.禁止上网B.可以上, 前提是完成作业

C.不限制, 相信你能把握好时间

16.目前网络对你有哪些改变? ()

A.开阔了视野, 拓展了知识面

B.可以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 提高学习成绩

C.可以和同学、老师或专家交流或请教, 解决疑难

D.网络使我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使我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E.沉迷于游戏或娱乐而不能自拔

被调查者__性别__时间__

问卷调查———初中学生上网调查综合统计表:

通过调查统计得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也可以让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会使学业一落千丈。

下面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1.折线图 (遇困)

2.饼图 (上网原因调查统计)

3.柱形线图 (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请同学们比较刚才的初中学生上网调查综合统计表所作的数据表格与现在三个图表, 你觉得哪一个给你的感觉更直观, 更能反映数据间本身所蕴含的规律、哲理和事物的变化趋势, 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从中让人们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主探究:

师:这三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

1.柱形图 (条形图) :

(1) 能够显示每部分的具体数据;

(2) 易于数据之间进行比较。

2.折线图: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3.扇形图 (饼形图) :

(1) 每个扇形的面积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 易于显示每部分数据相当于总体的多少。

(二) 布置任务、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师:图表功能是Excel中最常用的功能之一, 它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功能强大。同学们, 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将Excel中的数据制成图表吗?

生:愿意。

师:那么如何才能将表格中的数据转化为图形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按学习小组分别完成这三个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 请同学们先研究, 也可以借助教材或同组成员交流, 还可向老师请求支援。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 分析的透彻。

打开d:问卷调查——初中学生上网调查综合统计表, xls。

任务一:根据该表中的数据制作“问卷调查——上网地点”的嵌入式三维饼图。

要求:

1.为图表加上标题“问卷调查———初中学生上网地点统计表”, 字体颜色为蓝色, 将图例位置调整到底部, 数据标志显示为“百分比”。

2.修改饼图中答案C在网吧所占的比例为55%, 答案A在家上网的比例为37.5%, 答案D其它所占的比例为5%, 调饼图的位置和大小。

任务二:根据该表中的数据制作“问卷调查———上网常浏览的网站”三维簇状柱形图。

要求:1.图表标题为“问卷调查———上网常浏览的网站”。

2.坐标轴为分类X轴, 显示图例。

任务三:根据该表中的数据制作“问卷调查———周均上网时间”数据点折线图。

要求:

1.图表标题为“问卷调查———周均上网时间”。字体颜色为蓝色。

2.修改折线类型为蓝色粗实线, 并设置数值轴为倾斜红色16号, 分类轴字体为倾斜红色12号。

3.将折线图的背景颜色填充为预设:红日西斜, 底纹样式为角部辐射。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必要时给予适时点拨。……

各小组的同学们积极备战, 相互交流心得, 问题讨论的也细致、热烈, 总结的也比较全面。

(三) 合作学习、解难释疑

就这三种常用的图表类型的制作中同学们遇到什么问题或疑惑提出来, 请大家共同探讨。

老师做最后总结:

1.图表类型的选择。2.图表区域的选择。

(四) 实战演练, 展示自我

师:绝大部分同学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图表, 同学们知道元旦马上要到了, 正好学校要组织我们初二年级有业余爱好学生举办一场娱乐大赛来助兴, 大家的班荣誉感很强, 报名踊跃。报名统计表请看大屏幕, 现在就这个统计表我给大家布置一项任务:

初二年级兴趣小组报名人数统计表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数据表格制作一种合适的数据图表, 并说明通过这个图表可以传达给人们一种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互评, 然后教师再对推选的作品进行点评。

(五) 梳理总结, 拓展延伸

这堂课, 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Excel中的数据做成常用的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等, 各学习小组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而且还能对数据图表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 并能给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标准类型中除了这三种常用的数据图表还有诸如落散点图、雷达图、股价图等, 另外还有自定义类型的图, 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学习、研究。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Excel中将数据制作成图表通过合适的数据源和合理的图表类型将数据所反映的内涵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

运用教材上的操作指南, 95%的学生能够运用Excel中的图表来处理数据, 因为这些数据来源于生活, 同学们学习兴趣很高, 能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本人在备课中准备好了数据源, 方便学生使用。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演练和学生实战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也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历史图表教学法 第8篇

一、示意图教学, 以图形来表示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由如下几方面来展现示意图的教学意义。第一, 因示意图突出重点, 夸大主要信息, 而删去或简化次要信息, 所以需配上文字才可完整、正确把由图中体现地理规律,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如水循环示意, 海陆间的循环环节较多, 其过程也较为复杂, 仅仅看图, 学生难以理清头绪, 而读完有关文字后, 则能由图中理解海陆之间的循环过程。第二, 训练学生善于通过示意图来表述思想。如学习海陆间水循环后, 学生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箭头来表示其运动过程。

二、分布图教学, 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在运用分布图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如此学习, 为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打下基础。首先是读图。借助注记、图例等来判读地图上反映出的事物位置、分布范围、面积大小、几何形状、延伸方向, 或各事物的大小关系及相对位置等。其次是记图。即将所读信息输入大脑, 组成图像, 构成知识系统, 当需要时可迅速定位某一地理事物。最后是绘图。就是对图像知识的输出过程。在绘图初级阶段, 其要求是可完成配套填充图册或者把地理事物填入空白地图上。而高级阶段, 则依据知识掌握情况或实际需求, 以自己意愿来绘制不同地图, 可以借助图形来表达地理分布及其规律。

三、景观图教学, 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

在教学景观图时, 教师应注意如下问题:第一, 景观图应和教材内容密切结合。借助景观图, 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文字内容。而一旦隔离文字, 景观图则失去原有价值。在讲到相关教材内容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分析景观图, 从而使教学更形象化、直观化。第二, 因景观图具有较大容量, 所以需避开干扰因子, 观察可反映文字的主题内容, 获取有用信息。如图形“不同聚落的景观——村落 (肯尼亚) ”, 结合教材文字内容, 此图并不是表现非洲黑人生活, 而是反映表村落景观。第三, 引导学生内化景观图以形成地理表象。

四、统计图表教学, 学会地理知识分析及应用

统计图表是分析与处理地理统计资料后而绘制而成的可直观、形象表达地理事物的对比关系、变化特点、绝对数量的一种图形。其类型如下:

1.结构图

其分析思路为:第一, 看文字说明或图例, 掌握此图反映的地理项目。第二, 观察图上的比例排序关系。第三, 揭示问题, 进行科学评价, 并提出解决对策。扇形图是常用的结构图, 此外还有饼状图。

2.柱状图

分析思路: 第一, 横、纵坐标反映出的内容。第二, 柱值大小与变化趋势, 同时对变化规律进行揭示。第三, 分析现象产生缘由, 提出对策。有时柱状图较复杂些, 如“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图, “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等, 在同一坐标图内可表示不同事物的发展变化、对比关系、绝对数量。此外, 柱状图还与曲线图结合, 如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与气温月份分配图。分析复合图时, 其思路有: 首先, 单一分析, 也就是单独处理、分层处理。其次, 综合思考, 找出关联点, 获得分析结论。

3.表格图

表格图通常是用来揭示不同地理事物的数量或特点对比。如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异同。借助表格, 可以一目了然。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数据变化, 学会怎样依据数据从中总结变化规律。

4.曲线图

在分析曲线图时, 应注意几点:第一, 明确横、纵坐标各代表的事物变化。第二, 分析曲线变化过程, 递增段表示横坐标、纵坐标呈正相关;递减段呈负相关;曲线斜率大则变化大, 斜率小则变化小。第三, 判读转折点、最小值、最大值时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数量关系。第四, 分析与评价不同变化段所产生的原因及问题。

五、地理漫画教学, 反映地理问题

地理漫画也是地理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幽默、风趣的形式揭示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该图的阅读方法:第一, 指导学生观察与探究漫画所表现的主题。第二, 充分发掘漫画中的内容。如教材中的漫画图——“雨中垂钓”, 此图不但该反映出酸雨问题, 通过仔细观察钓鱼者的防毒面罩、鱼骨架、干枯树木等, 我们可了解到酸雨的严重危害。然后进一步分析远处工厂, 我们还可获得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 渗透思想教育。如上述图形, 我们知道了酸雨有严重危害性, 那么该如何采取措施?于是, 学生踊跃发言, 增强了环保意识。第四, 引导学生试着以漫画来反映地理问题。

2011年高考历史图表题分类解析 第9篇

例1.(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13题)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C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1980年12月”。A项发生于21世纪初,排除A;B项发生于1984年以后,排除B;沿海开放城市是在1984年设立的,D项不正确;图片中个体工商业的营业执照体现的是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正确答案为C。

例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4题)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故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故④正确;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故②不正确。本题选C。

二、漫画类

例3.(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参考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和学生的辨析能力。从题干材料可以很明显看出作者是在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故B正确。A、C、D都不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例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22题)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参考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理解。从图8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图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体现出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发生时,社会购买力低,百姓无力购买商品,这不是通货膨胀所致,B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B。

三、地图类

例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6题)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参考答案】B

【点拨】题干图片显示,这场战争发生在云南、缅甸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派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从而维护国际战略物资的供应,B正确。这场战争和扭转太平洋战局无关,排除A;C是豫湘桂战役的影响;D与题干无关。

例6.(2011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1题)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参考答案】C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实施经济援助的政策是指马歇尔计划。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通过援助来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四、表格类

例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17题)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参考答案】C

【点拨】本题以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作为入题点,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表1中时间“1926年6月”、“1927年6月”,这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在1927年10月,故排除A、B两项;1927年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阐明了农民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的重要性,并非导致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民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才会呈现出湖南、湖北、江西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故选C。

五、曲线坐标图类

例8.(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题)下页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参考答案】D

谈地理教学如何攻克图表难关 第10篇

一、克服恐惧心理, 树立自信心

由于阅读和分析地理图表是大多数学生的一大难关, 所以学生对图表普遍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尤其是看到文字量大、图例繁多的图表, 学生会慌了手脚, 不知从何入手。他们普遍反映说:“一看到表格那么多内容和数据, 我就晕了, 脑子一片空白, 不知如何思考了……”可见, 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增强自信心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于是, 笔者这样鼓励学生:“当你看到很多材料文字, 图表很多内容的时候, 应该感到高兴, 因为给的材料和图表越多, 它越注重考查的是阅读图表的一般方法, 考查的难度也越小, 你只要细心阅读便能在材料或图表中找到答案了。所以说答案就在试卷中, 你是不是应该感到高兴呀?”同时, 笔者及时地举了一些相类似的题目作为例子, 通过题目给学生分析解题方法:这类图表数据繁多的题目, 主要是注意它数据变化的趋势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并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名称旁边标出“↑”、“↓”的箭头) , 需要比较大小的时候你在表格中找出相应的数据来比较就可以了, 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

二、掌握一般的图表判读流程

1. 读图表名称

通过“图表名称”可以获得对图示内容的纲要性认识。图表上下可能没有图表的名称, 但往往在题干部分已经加以说明, 需要认真阅读。

2. 看清图例

一般图中都有图例和注记。只有阅读图例和注记后, 再去读图中内容, 才能提高读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别注意根据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 准确、全面、有效地从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要注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 定量分析, 准确表述

相关内容, 根据地理事物的数字信息说明特征, 比较差异, 分析原因, 预测趋势, 根据定量分析, 得出定性结论。最后, 还要注意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

三、注重细节, 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笔者发现有些本来很简单的题目而却有很多学生做错了, 包括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会做错。比如, 有一次考气候类型的判断, 两种气候类型的降水本来相差很大, 但由于设计纵坐标时, 相同距离的一小格它们的数值却相差很大。学生习惯思维是相同的格子代表的数值相同, 所以一眼看上去, 本来降水少的那种气候看起来比降水多的那个气候还要多, 结果可想而知, 两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完全颠倒了, 导致丢分。这也许就是出题者特地设计的一个“陷阱”, 目的是考查学生读图是否细心。这道题给笔者的启示是:分析图表时, 注意细节也很重要, 这不仅决定了答题是否正确, 同时也影响答题的速度。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图表题里的细节, 及时点拨, 尤其是在讲评练习时, 笔者特别要求学生要标明每道题的细节和易错的地方, 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四、夯实基础, 稳打稳胜

如果只掌握了方法和技巧, 那也只能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要想制胜, 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载体, 要想准确读懂并分析图表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只有夯实基础, 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完成题目。所以, 在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完成图表题时, 反思每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掌握, 还没掌握的话一定要及时补上。通过图表来及时巩固知识点, 牢固地掌握知识, 也有利于答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要想学好地理, 一定要“手不离图”, 碰到不会的知识点, 一定要及时查地图, 通过直观的图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尤其是掌握好区域地理知识。

上一篇:邮政系统下一篇:纤维艺术品制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