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品牌战略

2024-05-31

现代企业品牌战略(精选12篇)

现代企业品牌战略 第1篇

一、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及原则

(一)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指根据财务战略目标选用专门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对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执行过程及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延展性, 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时间范围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评价内容的延展性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企业的财务活动, 还应包括因财务战略执行所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时间范围的延展性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本会计期间, 还应包括从财务战略执行起到评价阶段结束止的全部周期。评价方法的延展性是指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举, 并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的不同特点客观地决定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

2.动态性, 主要指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财务战略进行业绩评价时, 应选择适当的分析指标和对比标准, 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评价, 而不只是评价财务活动运行的静态结果。

3.灵活性, 主要指设计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满足企业不同战略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的战略业绩评价需求。不仅能够进行财务战略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效用的评价, 也能够进行综合业绩效用的评价。

4.可持续性, 主要指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应从财务战略选定开始, 贯穿于财务战略执行过程的各个阶段, 直至进入战略调整阶段。具体来说, 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理念、评价程序、评价对象的选择方法、评价参照标准的获取等各个构成项目均应具有可持续性, 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原则

1.成本效益权衡原则, 即企业构建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时应当在构建成本与应用该评价体系指引、控制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力求使预期效益大于其构建成本。

2.系统性原则, 就是要按照系统论观点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 重视评价体系的整体性、模型化及最优化。

3.有用性原则, 是指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需要, 评价财务战略的效用, 以利于企业选择适宜的财务战略, 并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方案。因此, 该体系应具实用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

二、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要素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等内容构成。

(一) 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实施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群体 (或个体) , 是评价行为的发动者、组织者。按照评价主体与企业财务战略决策制定、实施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 评价主体可分为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企业外部评价主体两类。其中, 企业内部评价主体是指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群体 (或个体) , 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董事局成员、企业现有股东等;企业外部评价主体是指企业外部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企业债权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当局、投资分析师、潜在投资者、行业现有竞争者以及潜在竞争者等。本文研究的评价主体为企业内部评价主体。

(二) 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指评价主体为达到特定的评价目标,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划定特定的评价范围。按照评价客体所含范围的大小, 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整体、局部和个人。其中, 整体评价是指针对企业整体财务战略的评价;局部评价是指针对企业的各组成部门、子公司、分公司或者特定战略经营单位财务战略的评价;个体评价是指针对特定财务战略的执行状况、执行效果进行的评价。

(三)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评价主体进行业绩评价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 包括企业制定并实施财务战略的有效性;对企业管理层或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落实情况;尽早发现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问题的成因, 并试图为改进战略部署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等。

(四)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长远发展潜力评价、战略执行过程评价、与外部客户关系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财务效用评价、综合竞争力评价等, 其中综合竞争能力评价是对上述各项能力评价后, 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效果的评价。评价时更强调协同效应, 而并非各项能力的简单加总。

(五)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指为得出评价结果所采用的方法, 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分析评价方法。由于财务战略自身的量化管理特性, 决定了对财务战略进行业绩评价时也应当侧重于对其量化影响作用方面的评价。

(六)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所采用的评判尺度或参照水平, 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中可供选用的评价标准有财务战略预期标准、年度预算标准、资本投资预算标准、历史最优标准、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先进水平、竞争对手水平、公司战略标准、市场及客户满意度等。在具体选用评价标准时, 要根据评价主体评价目的的不同、评价客体的特点、评价对象数据信息的可获得性等条件来确定。

(七) 评价程序

评价程序是指为达到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目的, 对评价客体、评价对象实施业绩评价时应采取的分析次序。

三、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企业长远发展潜力评价

企业长远发展潜力强调企业在战略转变或战略演进过程中形成或增强的, 在将来较长期间内保持高速发展或增强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长远发展潜力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研发投入评价, 这种评价不仅要考查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而且还应当考查研发投入的有效性, 以及研发投入所涉及的投资领域。具体可使用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企业研发投入的有效性等评价指标。

2.企业扩张能力评价。企业扩张能力评价可通过市场占有增长率, 新市场开拓能力, 新产品开拓能力等指标进行。

3.研究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评价。研究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 可通过研发成果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价。

(二) 企业财务战略执行过程评价

对财务战略执行过程评价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财务战略描述以及战略信息传递的清晰性评价。对财务战略描述以及战略信息传递的清晰性评价主要针对财务战略在执行过程中能否被理解并按照战略意图加以实施, 由于评价目的、质量属性等很难运用定量的指标加以衡量, 因此本文建议运用定性评分的方法进行评价。

财务战略描述以及战略信息传递的清晰性评价模型:undefined;

式中C——代表财务战略描述以及战略信息传递清晰性的综合评价得分值;Wi——代表在各项决定性因素中, 第i项因素所占权重;Pi——代表在各项决定性因素中, 第i项因素的评价得分。其中, 对于权重的取值由企业管理层 (评价主体) 根据企业财务战略执行过程中各决定性因素对项目执行效果的影响程度的具体情况赋予。在对该指标进行评价之前, 评价主体应当事先拟定一个标准得分值作为参照, 用以说明战略清晰性的程度。

2.财务战略执行的适应性评价。财务战略执行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执行财务战略产生的成本节约 (收入增加) 和为执行财务战略付出的各项成本,

undefined

;

3.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从阶段性目标及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两方面考查:

战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程度undefined;

战略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undefined。

(三) 企业与外部客户关系评价

企业与外部客户关系可分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

1.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评价, 可从双方之间信息的交流程度, 客户关系维持率, 供应商对企业的控制程度, 供应商对企业提供的除产品之外的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评价模型:

undefined;

式中Y——代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综合评分值;Wi——代表在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决定因素中, 第i项因素所占权重;Xi——代表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决定因素中, 第i项因素的评价得分。其中, 对于权重的取值由企业管理层 (评价主体)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赋予。这将会使模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更能够适应企业的自身状况。

2.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关系的评价, 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顺畅与否主要表现在市场占有率 (又称市场份额) , 客户满意度, 客户维持率和新客户开发能力四个方面。

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关系的评价模型:

undefined

式中S——代表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关系的综合评分值;Pi——代表在企业与经销商关系的决定因素中, 第i项因素所占权重;Zi——代表在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关系的决定因素中, 第i项因素的评价得分。为使模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利于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评价, 对权重的取值可以由企业管理层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赋予。

3.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评价模型, 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评价由企业与供应商及经销商之间关系的评价结论共同决定, 评价模型为:

R=M1Y+M2S

式中R——代表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综合评分值;Mi——代表在企业与客户关系的决定因素中, 第i项因素的作用强度, 其数值的高低应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 (该类客户关系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程度) 而定。

(四)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企业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时所具备的快速整合, 重建内外部资源,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以获取企业协调, 平稳发展的驱动力的能力。为此,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应当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企业能够实现的可持续增长率超越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能力。

2.企业实现并维持可持续增长速度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用企业本期实际增长率, 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率的能力, 维持可持续增长率的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3.企业实现增长速度的有效程度, 衡量企业本期实现的增长是否有效, 重点是衡量本期销售增长与经营净现金流量增长之间, 股东权益增长与外部融资增长之间的关系。当销售增长与经营净现金流量增长相当, 股东权益的增长更多源自于有效收益的积累时, 企业实现的增长速度才是有效的。

(五) 企业财务效用评价

企业财务效用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可通过经济增加值, 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率, 盈利现金流量率和经济增加值变现率等指标进行。

2.企业资产营运能力评价。企业资产营运能力评价可通过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进行。

3.企业偿债能力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评价可通过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现金流动负债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等指标进行。

4.企业增长能力评价。企业增长能力评价可通过总资产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经济增加值增长率和自有现金流量增长率等指标进行。

(六)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综合评价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综合评价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谓综合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执行选定的财务战略, 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所形成的,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优势竞争地位的各项能力的协同表现。具体评价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评价项目及评价指标。

评价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可选择的评价项目有筹资能力, 投资获利能力, 成长能力, 风险水平, 风险抵御能力和客户管理能力等。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价时又可分为主要评价指标和辅助评价指标两大类。

(1) 筹资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筹资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债务资金成本、综合资金成本和现金到期债务比, 辅助评价指标包括有效的筹资方式, 它可反映企业筹资的活力和可开发的筹资渠道的广度。筹资渠道的宽度, 即企业运用某种特定的筹资渠道进行筹资时, 最多可能融通的资金量。筹资程序的长度, 即企业从规划筹资起, 到资金筹措到位为止需要历经的程序和步骤。

(2) 投资获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投资获利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EVA、EPS和经济增加值变现率, 辅助评价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

(3) 成长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成长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潜在可持续增长率、实际增长率、EVA增长率和市场增长率, 辅助评价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和现金流量增长率。

(4) 风险水平评价指标的选择。

风险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β (系统性风险) 和σ (整体风险) , 辅助评价指标包括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

(5) 风险抵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风险抵御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和现金满足投资比, 辅助评价指标包括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现金流转平衡点、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6) 客户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客户管理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客户维持率、客户开发能力和讨价还价能力, 辅助评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价值和客户合作意愿。

2.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在选定评价项目及每一评价项目中具体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具体包括对每个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1) 赋予权重。

首先, 确定各评价项目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 各评价项目所占权重之和为100%。其次, 确定各评价项目中主要评价指标和辅助评价指标所占权重, 具体可按主要评价指标与辅助评价指标6:4的比例分配该项目的整体权重。最后, 确定各具体评价指标所占权重, 各具体评价指标的权重可采用均分主要指标权重和辅助指标权重的办法进行。

(2) 确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可以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为主。能取得行业平均发展水平数据资料的评价项目, 以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标准。没有行业平均发展水平数据资料的评价项目, 以企业预期的效果作为评价标准。没有企业预期效果数据资料的项目, 以去年同期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3.计算评价值。

每个指标评价值的计算可采用如下方法:正指标评价值=实际值/标准值, 反指标评价值=标准值/实际值。

4.计算指标综合贡献值。

指标综合贡献值是以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对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 即:

undefined

式中Y代表指标综合贡献值, Xi代表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 Wi代表第i个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的指标贡献标准值为1。如果评价结果是指标综合贡献值大于1, 说明企业综合竞争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战略制定之初的预期标准;反之, 则说明企业综合竞争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战略制定之初的预期标准。

四、结论

上述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中, 考虑到了影响财务战略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在指标选择上, 既有财务指标也有非财务指标, 既有主观性指标也有客观性指标, 同时考虑到了各项指标的不同权重问题。只要标评价标准选择得当, 实际数据收集准确, 就能对企业财务战略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的综合业绩效做出较好评价。因此, 该评价模型是对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晋, 冯钗.基于BSC和EVA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11) .

[2]史荣召.基于SGR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8:15-20.

现代企业品牌战略 第2篇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一人类历史的永恒进程无疑也适用于企业。企业家在奋斗过程中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价值观与信念,但这一切须不脱离时代精神更不能闭门造车。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兼收并蓄,去芜存菁。而自发形成的企业文化,或许存在很多糟粕,或许根本背离了时代精神,或许正将企业引入深渊。

因此,后现代企业的文化战略必须整合,必须上升到人类思想的高度。这是一个卓越的后现代公司不可逃避的命运。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前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融合

卓越的后现代公司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而后现代企业文化整合的首要原则就是,在吸取后现代文化精神的同时,适当借鉴前现代文化。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后现代文化本身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复古主义。正如后现代建筑曾经从古典主义建筑中吸收了大量有益的因素一样,后现代企业文化也将会从古老的文化中获得一些关键性的启迪。古典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可以在诸如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给后现代人提供有益的启发,从而促使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后现代企业文化建立在对现代企业文化解构的基础之上

后现代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关系正如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前者对后者虽有继承,但更多地表现为革命性的颠覆。后现代企业文化的整合将建立在对现代性八个精神向度的解构与超越的基础之上。

对现代性二元论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高层管理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对立。与之对应的是,后现代企业将通过废除二元论,并通过相应的企业制度变革打破所有者与经营者,以及高层管理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对立,全面构筑新的超二元论的企业文化。

对现代性个人主义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权威崇拜和团队之间关系的冷漠。而后现代企业则将以反个人主义文化和后现代民主精神,废除权威崇拜和冷漠的团队群际关系。

对现代性进步神话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进步神话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企业以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为惟一目标。与之相反,后现代企业构筑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与进步相互平衡的企业文化。

对现代性未来主义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未来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对现实生活的漠视――企业员工被异化为生产机器。与之对应的后现代企业则将调整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构筑人性化的工作空间与工作文化。

对现代性世俗主义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世俗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货币拜物教的泛滥和神圣情感的消失。而后现代企业则将通过对世俗主义的超越和信仰的回归,终结货币拜物教在企业中的侵蚀力量,构筑健康理性的公司文化。

对现代性以自我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企业伦理的危机。后现代企业则将在稳态经济、阳光经济等后现代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建设超越传统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伦理体系。

对现代性之自恋人格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自恋人格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企业员工的孤独、自闭等心理症状。而后现代企业将通过交往理性的构筑,使企业成为一个员工交往的理想场所,逐步破除现代自恋人格对员工所造成的伤害。

对现代性之单面的男性精神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单面男性精神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鲨鱼式的领导风格,导致工作狂和管理上冷酷无情的铁血作风。与之对应的后现代企业则将倡导海豚式的领导风格、倡导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柔性管理作风,从而构筑后父权制和后女权主义的企业文化。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对本企业文脉的传承与革命

传统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整合之际,最重视对本企业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的发掘。而富有解构精神的后现代企业,将对本企业文脉进行全面的解构,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保留对企业发展有利的文化传统,并以后现代精神进行革命性建构与创新。其中包括对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性超越。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个人文化视界与集体文化视界的融合

富有真正民主精神的后现代企业,以多元文化为主导,在塑造企业文化代言人――公司英雄人物时,也一反现代企业的模式。

现代企业文化的代言人通常就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将所有荣耀与光环集中于一人身上,这无异于塑造新的权威。而权威主义与后现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后现代企业应以“典型人物多样化,企业英雄团队化”为原则,树立与现代企业截然不同的企业形象代言人。在后现代企业英雄塑造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抹杀企业领袖的权威、魅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而是要以后现代精神为本,在塑造领袖人物的同时,推出最高领袖之外的企业英雄。这些企业英雄可以是领袖团队中的其他人,也可以是“知识工人”中的优秀代表。总之,要使后现代企业实现人人为企业主人的目标,仅靠产权革命还不够,还必须进行一次文化革命。而现代企业虽然也会在普通员工中树立典型人物,但他们本质上只是企业领袖人物的附庸。

达到“典型人物多样化,企业英雄团队化”的后现代企业与现代企业的普通人物典型具有本质的不同。因为无论是现代企业的领袖典型还是普通员工典型,都摆脱不了个人主义的桎梏。而通过“典型人物多样化,企业英雄团队化”,后现代企业将达到个人文化视界与集体文化视界的融合。

现代企业文化是建立在技术主义的现代社会背景之下的。因此,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单面的男性精神得以肆虐,企业如同一部向自然开战的技术主义的战车,它看到的只是矿藏、单纯的利益,它利用技术主义的手术刀,对自然、社会、甚至人本身进行理性而冷漠的解剖。现代企业只拥有或只认同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使社会变成单面的社会,使企业变成单面的企业,使人变成单面的人。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癫狂或非理性。而当技术成为非理性之时,技术也就背离了文化的范畴。这意味着以技术主义为主导的现代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反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困境由此可见一斑。

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平衡的社会,它不对工具理性进行片面的张扬,它倡导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理性恢复为一个整体,理性成为真正的理性。后现代企业文化是真正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却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会领悟。而正因为我们曾经陷入现代及其文化的泥潭,今天以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建设后现代企业文化才会成为我们的一项伟大任务。

现代性之未来主义并未造就现代企业的理想主义文化,相反,它导致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现实主义,准确地说是务实主义。由于未来主义相信只有拼命劳动才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因而它使人遗忘了当下生活的意义。未来主义使人活在乌托邦中,而乌托邦与理想主义是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一旦沾上乌托邦的色彩,就会使人陷入疯癫的非理性状态。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融合,换句话说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化。现实主义并不排斥对未来的预期,但这种预期是对未来所进行的科学的规划,它使人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充满生活的激情。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它以现实为基础,并以完美的态度完善现实。而未来主义的乌托邦是以不可能实现的事物作为人们生活的目标。

这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同,也就是现代企业文化与后现代企业文化的不同。抛弃了未来主义的后现代企业文化,将重建当下生活的意义。后现代企业的员工可能与现代企业的员工一样辛勤和忙碌,但他们并不以莫须有的未来作为生活的目标。如此对立的企业文化必然导致完全不同的企业制度。

浅析现代企业财务发展战略 第3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方法 财务发展战略 影响因素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集团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制定适宜的财务发展战略就是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越来越远。目前较多企业集团,在财务发展战略确立过程中上常常显得“有战无略”。这是因为企业集团创办人忙于应酬拉关系走捷径和努力想方设法如何提高企业营业额,所以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企业发展的转型方向;但主要原因却是企业集团对财务战略管理的认识不够或错误认知,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一个优秀的企业财务发展战略规划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低成本,二是差异化,这是企业长期良好运转的前提条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夠制定低成本、差异化的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条件。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的概念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新一轮生产技术的革新,从而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性。由于通货膨胀、资源短缺问题以及行业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秩序,因此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进行更多的干预。这些都决定了企业集团发展转型深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企业集团必须主动迎合其社会周边环境的变化,提前谋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实现途径,才有可能使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力。

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资源方案和模式,甚至决定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各企业集团根据自身财务收益、负债、分配等特点,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常见的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有三种:一是防御收缩型财务发展战略;二是稳健型财务发展战略;三是扩张型财务发展战略。

二、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的特征

企业集团的财务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寻求企业集团资金链平衡有效的出入以及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发展规划,为提高企业财务竞争能力,并通过对比企业社会环境变化因素对资金链影响,总结出对企业集团资金流动进行风险性、长远性、从属性、全局性和导向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一)风险性

目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莫测,因此世界各国会根据不同形势不断制定不同时期的经济策略,保护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这就使得世界经济利率变化大、价格时高时低、税率变动等因素不断变化,这些因素都将会影响企业集团制定适合自己财务发展战略的因素。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应该主动适应企业理财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未知因素,而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的制定主要由财务决策者的专业知识、经济时局分析能力等个人综合能力来决定。

(二)长远性

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思想,这就要求财务决策首先应确立适应企业本身发展的战略意识,其次把企业利益最大化定为企业运营目标。因此,企业制定正确财务发展战略不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现在的困境,而是规划好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这就决定了企业需要作出经济利益的取舍,舍弃部分眼前利益,追求未来利益。它是企业集团运营过程中一切财务决策的标杆,企业集团的一切财务支出都应以其为核心思想实施和开展活动。

(三)从属性

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一定要遵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且一定顺从企业总体规划,反映企业集团日常运营管理战略总体需求。

(四)全局性

企业集团的财务发展战略统筹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其制定依据要参考企业集团未来长期稳定需要。它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作的描述,是企业未来活动的行动纲领和蓝图,对企业集团的一切具体财务工作等起着风向标性的指导作用。

(五)导向性

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未来长期稳定发展从财务层面所做的全方位规划。因此,企业财务发展战略制定后,它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不变,并将作为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风向标,而不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做出战略上的更新。

三、财务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

企业集团在制定自身的财务发展战略时,需要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一)经济和金融环境影响

企业制定正确的财务发展战略规划时应该全面考虑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环境制约着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内外部经济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经济环境变化决定了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环境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面临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

(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设置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的威胁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很多企业注意到了外部环境的威胁,但是它们还是摆脱不了企业走向衰落的命运。这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对企业战略的威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直接决定企业目标和政策的可行性,进且决定了企业的资源配置合理。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设置是否合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生产经营规模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单一,企业可以从容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合理的财务发展战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越大,使得企业难以准确把握好企业主要发展方向,造成企业难于制定合适的财务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规模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企业财务发展战略,从而保证企业目标利益的最大化。

四、财务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法

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实施的方法不一样企业发展达到的效果也不同。一般常见的企业集团财务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法包括一下几点:

一是加强企业基层组织结构建设。

二是细化基础工作,确保工作能落实到位。

三是加强企业项目工作管理,准确把握好项目预算。

四是加强企业现金流通管理,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五是做好企业风险评估工作,提前做好危险应对处理措施。

五、实施财务发展战略的意义

企业财务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实施正确的财务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一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的管理能力和增强企业财务系统对变化万千环境的适应性;二可以增强企业的增体协调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六、结论

为了确保企业集团能够在未来持久健康发展,企业必须要制定适合自身的财务发展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确定财务发展战略目标。为了检验财务发展战略制定是否合理,企业要做有关调查,从中得到必要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调整财务发展战略。企业财务发展战略只有做到:统筹全局,着眼于未来,制定出战略性的管理目标,才能使企业在当今社会避免淘汰。

参考文献

[1]郑丽红.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特征.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4).

[2]王辉.试析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科技创新导报务,2008(8).

现代企业家战略思维分析 第4篇

典型的官僚型管理者是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源来决定能够开发哪些机会,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有超前战略思维的企业家首先明确需要什么资源, 然后再决定怎样得到它们。此外, 企业家通常能够富于想象力和高效率的利用非常有限的资源, 最后, 当资源障碍被克服以后, 企业家将把组织结构、人员、营销计划和其他各种必备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去实现整体战略。

当今世界, 市场状况变化莫测, 超前战略思维已成为决定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为迫切和最为关键的能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情况下, 企业家必须放远眼光, 以超前的思维捕捉全球的发展机遇、决定企业经营活动, 从而在世界经济竞争的舞台上为自己的企业谋得一席之地。

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忠谋, 二十年来在半导体生产经营方面克敌制胜, 依赖的就是正确的超前思维:“企业制定的策略一定要超越今天。”他认为, 企业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超前思考未来, 规划未来——董事长应该花75%、总经理花50%、副总经理花25%的时间思考企业的未来。

企业家超前战略思维的形成, 与经营理念、历史背景、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企业家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训练, 逐步养成超前思维的惯性。

2 善于理清思路

青岛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得好:“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有了思路就有了出路。”公司自身、顾客和竞争对手构成了公司的“战略三角形”。企业家必须立足于战略三角形, 在决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上取得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同时, 使市场需要与公司目的彼此协调, 确保在公司的实力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优于竞争对手的更好的且更强有力的协调。但是许多企业家, 尤其是那些已经颇有成绩的企业家, 往往处理不好这种协调, 通常表现在盲目扩张规模, 追求高速甚至超速成长。企业家应当具有核心专长的理念, 切忌不考虑战略方向、不考虑资源限制的盲目扩张。在每一个战略阶段, 应采取不同的战略重点, 企业家应当具有核心专长的理念, 切忌不考虑战略方向、不考虑资源限制的盲目扩张, 从而使公司的活力处于危险之中。

有人将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的经营管理总结为十个关键词:自信、创意、诚信、责任、沟通、激情、调查、干预、评价、舍弃。关于“舍弃”, 韦尔奇认为:“不要去办一个食堂, 应该让一个食品公司去做;也不要开一个打印车间, 而应该让一家打印公司去做。应该明白自己真正的附加值在什么地方, 这样才可能将最优秀的员工和最丰富的资源集中在那里。后院永远都不应该是最吸引自己的地方, 而应将它转变为别人的前厅, 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正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3 善于解决矛盾

3.1 企业与环境的矛盾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存在于真空之中, 其生存和发展往往都要依赖与外界环境。环境对企业的制约和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会给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企业造成威胁或埋下陷阱。企业家的首要责任就在于抓住机会, 避开威胁, 给企业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3.2 资源与目标的矛盾

企业应该经营什么事业, 期望达到什么结果, 有一个限制条件, 那就是组织的资源, 如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物资、管理、市场等状况。如果不考虑企业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条件, 就盲目的去确定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很可能会导致失败。能否正确处理资源与目标的矛盾, 正确确定企业的宗旨和目标, 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成长、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

3.3 竞争与合作的矛盾

经验证明, 在一般情况下, 竞争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没有动力就没有活力, 没有活力企业就难以发展。但如果过分竞争, 尤其是“杀价竞争”, 其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甚至是整个同归于尽。因此, 企业何时应该强调竞争, 何时应该强调合作, 怎样才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也就成了在制定竞争战略是必须研究的一个突出矛盾。只有正确、妥善的解决好这一矛盾, 企业才能获得最后竞争的胜利。

总之, 企业家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做为现代企业的主要领导者应对以上三条战略思维有充分的认识, 并坚定、灵活、妥善的把握、运用好这三条思路, 就有可能驾驭企业这艘大船在未来市场竞争的大潮中, 奋力搏击, 稳稳的驶向自己的目的地!

摘要:企业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是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最佳结合。战略思维是现代战略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企业家的战略思维的稳定和发展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

关键词:企业家,战略思维

参考文献

《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 第5篇

孙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2010级1班 姓名: 徐艳 学号: 201005597

【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兵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孙子兵法》体现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其蕴涵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才的任用、人才的管理及激励措施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孙子兵法 人才 企业 管理

引言: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兵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近年来,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遍及社会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人们从文字学、逻辑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兵书不只言兵,其基本原则和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及企业发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管理之于企业,好比甘霖之于草禾,管理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人力资源则是现代企业各种资源中起支配作用的要素。《孙子兵法》体现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兵家管理是一种权谋管理,《孙子兵法》站在军事斗争的角度,从将帅的任用、将卒的管理以及激励措施等方面,系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用人之道”军事管理思想,而这些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相符合,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对企业管理人才任用的 启示:“择人任势”

优秀的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将帅必备“智、信、仁、勇、严”等基本特质,“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1】 ,则强调了任用良将的重要性。将帅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中枢,无论军队的管理,还是部署作战,将帅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刘邦任用张良、萧何、韩信而得天下,项羽不用人才而自刎乌江,强调优秀人才在战争中的作用。企业运作同样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所谓“千军易夺,一将难求”。优秀的管理人才不仅能通过正确的市场决策,将企业带上高速发展之路,还能影响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甚至企业文化。“故善战者,求之于势,【2】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拓创新思想,而且还要具备超凡的社会适应能力,能适应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的态势变化,抓住商机,迅速做出适合的方案,正所谓“时异则备变矣”。首先,要及时洞察行业机会、建立竞争优势,拓展企业能力,善于开拓、善于创新、善于以奇制胜,以锐意创新的思维占据先导地位,取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界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转”的经营秘诀,其核心思想是“出奇制胜”。奇者,新也,创新就要不拘一格,不循常道。“善于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美国著名企业吉利公司把“奇”运用于新产品皮

优特刮胡刀的研制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始终领先于同行,这种“奇”使企业长盛不衰。其次,要及时把握时机,时机是万物变化之机,成功的企业管理人才正是善于把握态势的大胆出击者。“势如张弩,节如发机。”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在进行企业定位时,能根据态势的变化迅速做出调整,谁掌握了先机,掌握了主动权,就能先发制人,正所谓“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3】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正是运用了孙子“择人任势”思想,任人唯贤,驾驭市场,从而使松下电器发展成为地跨五大洲的“松下王国”。一个企业要发展强大,单靠领导者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知才,“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虚实》)。这就需要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深入基层,熟悉人才的智慧与知识结构,从而确定不同人才的不同岗位。合理搭配使用人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作用,用其长,避其短,正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

二、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 启示:“将孰有能”

《孙子兵法》体现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并提出“将孰有能?”(《计》)的管理人才标准以及“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势》)的“分数”系统管理思想。“分数”即落实编制体制,便于管理。“将孰有能?”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即可判明谁胜谁负。孙子不仅强调了将帅士卒个人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正确处理君、将、民的关系及军队的团队协作尤其重视。正如现代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企业要发展壮大,要能在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现代企业管理人才要精于管理,特别是要将管理建立在上级与下级相互爱戴、信赖的基础上,一方面,在管理方法上,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地形》),从而上下一致安危与共,将“爱”注入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应 告诫管理者,爱而不能溺爱,骄纵部下、放松管理就会丧失战斗力。在企业管理中注入关心和真正的“爱”的情感,达到“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计》),就明确了君将民在政治思想及观念领域统一的重要性。如同现代企业要发挥“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企业每一个员工的积极作用,同心协力,才能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言 五事,道居首位,更所谓“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形》)郑州亚细亚的衰落正是违背了“修道而保法”的道理。【4】

三、对现代企业激励措施的 启示:“赏其先得者”

现代企业管理重在人的管理,因此企业在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内部管理体系,采取责权利对等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实现全方面、多层次激励。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激励可激发人的潜在工作能力,其中奖励和惩罚均为有效的手段。“赏其先得者”、“卒善以养之”(《作战》),均是奖励的方法,关键在于奖罚分明,不偏不倚,方能产生切实的功效。奖励可鼓舞士气,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

内部凝聚力;惩罚则增加员工的危机感,使之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正符合哀兵必胜之理。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激发出员工的潜能,人人争先,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应对企业员工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激励企业内部活力最好的方法是“贿物”,就是借助于物质奖励,如美国罗伯德家庭用品公司采取了“利润分成”的激励措施。“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但“贿物”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包括精神激励。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也慢慢上升到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如表扬、被尊重、希望等各种精神需要。在企业组织分工日趋合理化、经营管理日趋科学化的今天,员工精神价值观日趋重要,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影响到企业长期持续稳定 发展。

四、孙子思想多现今经理人素质要求

我们借用孙子的“将者,智、信、仁、勇、严”来阐述对于今天的经理人的素质要求,因为这五点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所谓“智”就是指智慧,一位优秀的经理人必须具有超人的智慧,而知识是智慧的源泉。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面应尽可能的宽,但并不一定要成为各方面的专家,只是着重了解知识的本质部分。优秀经理人的智慧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上,他比别人看得远,能够准确预测和善于把握机会。贝因公司对250位完成主要并购的高级执政官的调查表明,43%的执政官承认他们没有通过定义明确的投资计划来开始并购,可见经理人的“远见卓识”是何等重要。三星公司的CEO尹钟龙先生认为“我努力成为危机的预防者,因此你就要比别人看得更高”。另一方面优秀的经理人还应具备高于常人的理性能力,这表现在面对竞争对手和市场机会时的冷静和克制,在重大问题上的果断。

“信”就是信义。一名优秀的经理人必须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和言行一致的德行。拿破伦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想当将军就是士兵的信念,有了信念才是好士兵,士兵如此,将军就更加要有信念,没有信念的经理人绝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

“仁”是指仁义道德,中国人心中的将领是具有深层道德修养和温文尔雅的儒将。这个“仁”对经理人太重要了,实际上就是经理人的个人品质。一个优秀的经理人只有通过道德的影响力获得部属心悦诚服的信任,才能与下属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沟通和自然包容的心态,形成一种无形的内在凝聚力。因此,孙子的“仁”字实际上是包含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义思想。

“勇”是指勇敢精神。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胆识,敢想敢干,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不敢做。二是敢于冒险越挫越勇。但这种冒险不是盲目的冒险,是理性的冒险,是建立在“敏锐洞察”和“全观大局”基础上的冒险。

“严”是指严谨的作风。不仅表现在一名优秀的经理人执法的严明和庄重等方面,更表现在他对事业“一丝不苟”的投入,对“高标准”的刻意和对完美的狂热追求。【5】

结语:

对于战略效果的要求,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的论述。这可能是由于太过于注重

达成目标,而忽略了对战略效果的要求。孙子认为要完成战略目标,必须达到以下两个战略效果:一是要让敌人无法看出我们是怎样达成目标,即“制形于无形”。即使是敌人看出了我们的战术,但无法看清楚我们的目的,因此,孙子强调我们的力量要“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一旦发动攻击,就会产生迅不及掩耳之势,以快制胜。二是必须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战争带来的破坏。

因此,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遵从这样的法则“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孙子兵书.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第10页 【2】赵有生.现代企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第32页 【3】李少轩.孙子兵法思想对战略成本的启示.江苏商论,2008,第55页

【4】崔乃鑫;《孙子兵法》管理思想初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陈黎琴;《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经营决策[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0年01期

评语:

现代企业品牌战略 第6篇

一、发达国家“逆向物流”发展经验与态势

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信息,2011年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预计可达1.8万亿美元,今后30年内,这一数字有望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有5.6万家相关企业,从业人员130万左右,年产值2360亿美元;日本的从业人员达1400万,年产值约3500亿美元。总体而言,国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起步早,逆向物流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

(一)国际企业纷纷强化逆向物流竞争战略

目前,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已将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如诺基亚公司在墨尔本设立了一个亚太地区逆向物流中心,同时在周边各国的首都或地区中心设有25个“客户关怀中心”;Sun Microsystems拥有国际零部件翻修中心,来自亚洲或拉丁美洲的零件经过翻新,可以达到最新设计的要求;惠普和爱普生则生产可重复填充利用的打印机墨粉盒;伊士曼、柯达制造再生循环照相机……与此同时,专门从事逆向物流中某一环或几环工作的公司也应运而生。美国的Genco公司利用自身的逆向物流网络帮助制造商和零售商设立“返品处理中心”,并设立相当规模的再生工厂,把可整修后重新销售的返品进行整修、包装后重新融入正向物流销售;Sims金属处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废旧金属和电子废料再生企业,专门从事废旧金属和电子废料的购买,加工和销售……

(二)美国废旧汽车回收利用领先全球

废旧汽车构成中约有70%是金属,属可再生资源,其余的30%是塑料、纤维、木质、橡胶、玻璃、陶瓷等,这些材料由于处臵费用过高或再生材料的品质不及原材料,绝大部分被填埋而给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美国由于年报废汽车量大,已基本形成了汽车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目前,美国有15000多家废旧汽车拆解公司,20000多家汽车部件再制造公司,它们能够将有再利用价值的发动机、电机和其他零件拆卸翻新,重新出售。在美国,95%的废旧汽车得以回收,每辆回收车上被再利用的零部件重量超过该车总重量的大约75%,废旧汽车回收已成为一项年获利达数十亿美元的崭新行业。

(三)日本废钢铁资源循环利用国际先进

日本工业发达,废钢铁资源循环利用管理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年来日本废钢回收总量中,65%~74%的社会废钢是由“废钢收集点”回收的,这样的收集点约有1.8万个。废钢收集后经分类,除去可直接供给钢厂的,其余送“废钢加工处理业”的加工厂进行加工。这样的加工处理厂约有1300处,属于日本铁源协会会员的约有902处,约占69.4%。日本钢铁再循环协会数据显示,日本在1992年以后成为废钢的净出口国,2010年出口647万吨废钢,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废钢出口国。中国则是日本废钢的第二大买家,占日本出口量的42%。

(四) 欧洲电子废弃物处理水平享誉世界

以德国为例,据德国废物管理及再生利用协会(BVSE)介绍,目前德国每年的电子废弃物约为20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5%,其中电子废弃物的60%~70%由市政当局公共废物管理机构收集,30%由私人公司收集。德国电子废弃物收集系统由4500个公共废物管理机构设立的收集点,30000个商业收集点,以及l000个生产商提供的收集点组成。德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主要有Pro Return体系、ENE(欧洲生态网)、废物管理公司体系和ERP(欧洲再生利用平台)。处理工厂的技术水平很高,基本上依靠自动化机械设备和系统,处理过程中不产生废水,针对处理中产生的少数废气则设计有专门的废气处理系统,确保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目前,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均采用与此类似的技术和工艺。

二、我国企业推进“逆向物流”总体状况及不足

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有5000多家,回收加工厂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40多万人,虽然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了较强产业规模(如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逆向物流总体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劣势和不足。

(一)企业“逆向物流”发展意识薄弱

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大多关注正向物流的合理配臵、有效运作,对逆向物流的发展缺乏足够认识,这主要表现在:回收责任意识淡薄,认为逆向物流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还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缺乏逆向物流活动复杂性认识,不重视逆向物流管理,认为只要投入很少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处理产品的逆向物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意识薄弱导致我国废旧资源浪费严重,利用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可回收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00多亿元,每年大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废电池没有被有效、无害地回收利用。

(二)废旧汽车回收再利用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有相当数量的汽车已进入“老年期”。然而,有关废旧汽车的回收利用却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首先,回收拆解企业数量少,废旧汽车回收率低。我国目前正规的拆车企业约有1000多家,其中60%~70%的企业年拆解回收量不到100辆。由于回收拆解企业处理能力小,报废汽车倒买倒卖的现象严重,大量应该报废的机动车流入二手车市场或贫困地区。其次,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废旧汽车回收的环保要求低,对拆解场地基本没有要求,不易处理的材料如塑料、橡胶、废油等随意堆放、倾倒、燃烧,对于无价值的废弃物仍采用掩埋的方式,严重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再次,从业人员素质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汽车回收行业从业人员中,企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微乎其微。

(三)废钢逆向循环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废钢需求市场,废钢消费包括炼钢、翻砂、铸造、轻工、小五金、农具等多个领域,其中主要以炼钢消耗为主。近年来,我国废钢供给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中自产废钢和社会采购废钢资源供给也逐年增长,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平均废钢单耗水平仍然较低,若该指标能够达到世界400千克/吨钢~450千克/吨钢水平,则我国的废钢铁年消耗量预计将超过年2亿吨的需求量,因而废钢循环利用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四)电子废弃物二次处理水平落后

我国电子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大,且近年来急剧增加,然而,我国至今尚无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生产线。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在市场力量推动下,自发形成了庞大的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的生产网络。拆解处理商户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利用简单的拆解工具,对电子废弃物产品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分类、拆解、处理,对无价值的部分(多为有毒有害物质)则不作处理和处臵。因此,这一生产网络存在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与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二次无害化循环利用理想目标存在很大距离。

三、我国企业加快实施“逆向物流”战略措施

(一) 提升对实施逆向物流的战略性认识

近年来,我国已进入家电废弃高峰期,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的年均报废量达到500-600万台,而且未来还将持续增长。汽车报废行业亦是如此,据相关部门预计,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以6%的报废率计算,报废量至少为900万辆;作为汽车工业最大的原材料,中国废旧钢铁的生产更是急剧增加,国内对于高质量的废旧钢铁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同样刺激有能力的企业进入逆向物流领域。逆向物流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是否予以高度重视和战略支持。客观而言,由于逆向物流也需要经过运输、加工、库存和配送等环节,与企业传统正向物流环节有交叉冲突之处,故多数企业只注重管理物流的正向部分,而对逆向部分的投入与革新却很有限,当两者发生对立时,往往会放弃逆向物流。在这一问题上企业领导者若不能从战略高度提升新的认识,转变观念,很可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丧失巨大发展机遇。

(二)高度重视供应链协同

逆向物流作为企业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多项环节,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共成一体。发展逆向物流,企业必须加强供应链上多环节合作与调配,换言之,必须从供应链整体价值增值范围来构建统一的逆向物流系统。协同是为了企业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物流业务流程能够服从于企业总目标,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周期的计划和运营体系的凝和效应。如采购、库存、生产、销售及财务间的协同;战略,战术,执行层次的协同等。顺畅的工作流,信息流,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动态的流程优化是实现企业供应链协同的有力保障。此外,还必须统一规划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考虑双向流动。例如,为了更好地实现整个船舶逆向物流供应链的协同,船舶生产企业要与相关零部件生产及再制造、报废船舶回收拆解及材料再生企业密切合作,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协力攻关,共同提高船舶产品及相关材料回收再利用率。

(三)构建信息系统支撑平台

逆向物流涉及领域广,产品物品多,回流的数量、品种、规格、处理方法等需要系统管理。此外在逆向物流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统一规划考虑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双向流动,这客观上要求高效能的信息化系统作为基础设施保障。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大型企业,如施乐公司、通用汽车等都曾经通过大力加强投入,引进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系统,在逆向物流管理领域降低了由退货等造成的资源损失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理想的信息系统应该强化价值链的整体功能,包括:信息流的集中协调;全物流管理-整合所有的运输,订单和制造系统;物流计划和仓库运作的序列变化;共享商务单元和国界之间的运输资源;推动购买的杠杆作用和商业原件的标准化;内部信息转化和接受新的商业流程;改善供求双方关系以支持对电子数据交换进行投资等。

(四)加强系统化大型回收中心建设

回收中心具有强大的分类、库存调节功能,具有大规模运输的优势,从而帮助企业通过逆向物流管理得到收益。大型回收中心的建设可以将进入逆向流通的产品集中到处理中心,利用其专用设备以及专业人员使处理过程更加高效。同时,大型回收中心的设立还有利于回收中心技术的进步,发挥规模经济对逆流物品进行专业化加工处理,有效缓解企业日益紧张的资源供给等问题。在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企业建立回收中心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企业通过权衡自身的投入与产出比、技术水平、逆向物流的需求量等自行建设回收中心,为本企业服务;二是一些物流突出保障型企业如大型连锁超市,依靠企业经济实力及政府的扶持和财政投入,建立同类产品的回收中心,为本行业服务;三是同一地域的同一行业的企业,通过共同参股的形式建立回收中心。

(五)发展第三方物流

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无力进行逆向物流系统的投资,缺乏从事逆向物流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故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逆向物流运作具有明显优势。作为第三方逆向物流(即逆向物流外包)企业,由于专门从事物流业务,因而专业化作业能力强,质量高。相较企业内部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仓储、配送、运输等服务,并根据客户需要,对退货产品进行高效抢救、处理。引入第三方物流可以使生产企业集中主业,发展核心竞争力,降低产品回收成本。

第三方物流因其所具有的专业化、规模化等优势在分组担企业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再造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推进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加独特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Fleischmann M、Bloemhof Ruwaard JM、Dekker R, et al.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 A review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103. No.1. pp.1-17. 1997.

[2] Dowlatshahi S. Developing a theory of reverse logistics[J]. Interfaces?.Vol.30.No.3. pp. 143-155.2000.

[3] 孙秋菊. 逆向物流在我国发展的障碍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 2006(9).

现代企业品牌战略 第7篇

一、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乳制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迈入世界乳品大国的行列。目前, 我国乳制品企业通过跨省和跨地区兼并和重组的资源有效配置, 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 具有高技术水平和规模的企业大批涌现。我国的1500多家乳制品企业中, 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有200多家, 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超过400家。不少外资企业和跨行业的一些知名企业发现乳品和奶牛养殖业已成为当前一大投资热点, 均纷纷参与到乳品生产行业的竞争中来。根据企业的规模, 可以将乳品企业分为以下4大类, 详见下表:

近年来, 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 但我国的乳制品人均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我国乳制品行业虽然发展迅速, 但还处于产业成长期, 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中国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行业发展最大瓶颈----奶源短缺、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营销策略上的恶性竞争、乳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等, 成为制约着整个行业发展四个主要问题。

鉴于以上乳制品行业出现的问题, 现代牧业适应产业链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实践, 立足于牧场建设, 借助牧场建设优势, 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以期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 最终形成产业一体化的企业。企业的发展是为了实现自身经济或其他目标不断理性选择而形成和发展的, 新制度经济学指出, 企业发展要靠不断的制度变迁来得以完成, 因为均衡的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供激励和约束、创造合作条件和实现保险等功能。因此, 现代牧业的一体化企业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更是在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下向乳品产业链的组织关系形态加速演变, 它是一种主动性的变迁。

二、现代牧业品牌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市场潜力巨大。人口是构成市场的关键要素, 中国人口数量巨大, 市场容量也很可观。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不足260元。假设这260元都用来购买鲜奶, 每公斤鲜奶市场售价7元, 则能购买约37斤。如果人均鲜奶需求量达到40斤, 则需年产乳品的需求量就高达2600万吨, 约合1820亿元人民币。这都充分说明了我国乳制品市场潜力巨大, 世界牛奶消费市场上潜力最大的国家非中国莫属。

2、增长速度快。乳品市场从2008年开始出现持续低迷, 历经几年的调整恢复, 乳品行业才逐渐的步入了持续增长的阶段。2010-2013年, 以鲜奶到户为主的巴氏杀菌奶销量年均增长40%以上, 订奶量也从几千户上升到现在的2万户左右。

3、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了促进乳品市场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乳品质量安监督管理条例》等文件, 切实有效的改进乳品市场的诚信环境, 全面规范了乳品市场。

4、立足优质奶源, 拥有竞争优势。众所周知, 奶源的优劣决定着乳品的质量。早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充分反映了国内乳制品企业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奶源供应上。现代牧业自创立至今, 就一直在为确保优质奶源而不懈的努力, 花费十亿元用于生产加工建设, 投资七十亿元购进优质奶牛及养殖, 如此之高的投资总量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现代牧场基于自己的牧场, 形成了从奶源、加工以及销售全部环节都自行完成的生产模式这与我国国内部分乳品 “重加工, 轻养殖”的“掠夺奶源式”生产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谓开创了我国乳品企业奶源生产自给自足”的先河。未来公司计划在2015年前完成30个万头规模牧场的建设与运营, 奶牛存栏超过26万头, 日产高品质牛奶3000吨以上, 年产鲜奶突破100万吨。在乳品行业业内人士看来, 未来该行业竞争优势就在于谁能掌握更加优质的奶源, 现代牧业以其优势的规模、高品质的奶源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明显。乳品市场潜力巨大, 但竞争也非常的激烈, 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归根结底是要给消费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产品, 现代牧场生产的牛奶从奶牛的乳头到加工的时间完成产品生产只需两个小时, 从奶牛的乳头到消费者口头确保“零添加”, 采取量化的标准并将产品的最真实信息告诉消费者。

5、牛奶品质卓越, 品牌潜在优势显著。从奶源到加工的绝对安全化是现代牧业的首要创举。现代牧业从“源头”控制每一杯奶, 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打通自己的牛奶产业链, 力求让消费者喝上安全可靠的牛奶。现代牧业凭借其牧场优势, 创新奶制品加工模式, 将原奶生产与加工进行紧密链接, 保证原奶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住俩个进入到生产领域, 在此过程中实现全国程度的零污染质量管理。微生物指标和重金属、农药、抗菌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是除了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指标外评价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 现代牧业的乳制品的各项参数不但符合欧美国际指标还远超国家标准, 通过指标的完全公开化, 让消费者把“鲜”看的明明白白。在现代牧业创立之初就有学者预见性地指出:现代牧业的创立体现了中国乳业跨越式的进步。近年来, 现代牧业正以其的实际行动完美印证了这一说法, 而现代牧业这个乳品行业的新品牌, 以打造中国牛奶品质和安全第一品牌为发展目标, 潜在优势必将逐渐显现。

(二) 劣势分析

1、有效需求不足。根据历史年鉴记录显示, 2012年我国奶业总产量超过1100万吨, 居民人均8.6斤, 数值己超过了目前人均7.2公斤的市场需求, 某些省市地区严重的还出现了 “倒奶”、“弃奶”、“杀牛”等情况。各种数据都可以说明中国乳业市场潜力巨大, 但是将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转化为实际市场需求, 还必须走一段探索的崎岖之路。

2、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消费者信任缺失。中国乳制品市场需求旺盛, 再加上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乳制品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关于乳制品质量的问题缺不断出现, 人们对国产奶制品抱有原来越多的怀疑。及时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 一系列的问题奶还是不断出现, 例如“圣元奶粉性早熟”、“皮革奶”、“致癌物”等等。这些事件使本来对乳制品安全问题就小心翼翼的国人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建立起“信任”的信息, “品牌忠诚”就更加无从谈起了。面对如此情境, 许多国外乳制品巨头开始趁机挺进中国市场, 在“谈奶色变”的市场上使尽浑身解数拉拢国内消费者以抢占国内市场。对国人来说, 能够买到质量过硬的乳制品是第一要务, 不管奶粉、奶制品是那个国家或地区的。这无疑对中国乳制品行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 无独有偶的是, 国外乳制品企业近期也在陆续被爆出存在“质量隐患”。如此乳制品市场, 让广大中国消费者不知道何去何从。特别在香港地区颁布法令禁止国人自香港大规模购买奶粉后, 国内曾一度出现“国人无奶可吃”的窘状。在这样大的行业背景下, 国产乳制品业面临空前的危机, 不仅来源于国内消费者, 也源自国外野心勃勃的奶业巨擘。但是屡屡出现的国际乳制品质量风波也恰恰是国产乳制品产业重新幅起、重拾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历史契机, 能否顺势而上, 重新占领高地对现代牧业的考验巨大。

3、产品保质期短。一般家庭订的鲜奶都是巴氏杀菌, 保存得当最长可以保质7天,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能够保质7天的情况。一般情况下, 巴氏杀菌奶的保鲜期只有1—2天或者仅有短暂的延长。百利包的保质期是30—45天, 利乐包的保质期在半年左右。现代工业的发展已经足以在技术上促使液态奶保质期延长至一年, 但是过度的工业化介入, 必然引起民众对产品质量的担忧。液态奶被认为是高营养价值的典范, 传统的观念不允许液态奶像方便面一样拥有过长的保质期。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的民众己然意识到一年期保质期的液态奶必然经过特殊处理, 或许也像方便面一样也添加了防腐剂等各类添加剂。怎样既可以消除消费者对于液态奶保质期的顾虑, 又能够保证提供新鲜、营养的液态奶产品就成为摆在现代牧业面前的一大难题。需要企业选择合适的新型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

4、产品结构单一。现代牧业主要以生产巴氏杀菌奶——即保质期3-4天的纯鲜奶和袋装纯奶为主, 酸奶、为辅, 包装形式仅有玻璃瓶和百利包两种。而在现如今乳制品品种繁多、包装精良的乳品市场上, 现代牧业拥有优质奶源, 做着优质的奶制品, 却仅仅在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位。己然步入国际化竞争的乳业战争, 仅仅依靠简单产品投入“战斗”, 这无异于“小米加步枪”对战“飞机大炮”, 更何况国外的巨型“航母编队”, 显然现代牧业的产品结构已不足以应对市场竞争的要求。由此可见, 现代牧业危机重重, 它不仅被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策略成熟的外来的乳制品企业抢占了中高端市场, 还要和其他本土企业瓜分低端市场。现代牧业的产品升级, 势在必行。

(三) 机会分析

1、乳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发展中国家乳制品消费的的显著特点是人均年消费水平较低, 这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乳制品市场机会与挑战并存。我国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年乳制品消费支出、人均年鲜奶购买量、人均年酸奶购买量、人均年奶粉购买量都在逐年递增。随着居民的可任意支配收入的增加, 消费者对乳品消费需求也将会随之快速增长, 预计我国消费需求占世界需求增长总量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 随着世界其他国家的乳制品市场进入成熟期, 市场增长潜力有限。而在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中国乳品市场的依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2、国家政策的支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我国乳业的发展要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中心, 以发展自有奶源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杠杆, 实现生产发展与市场消费同步增长。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 大力开发农村市场, 支持特种乳制品发展, 实现乳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现代化牧场的建设必然会朝着规模化、生态化的方向迈进。现代牧业仅仅抓住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式, 依靠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 大力进行大规模牧场的建设, 不断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水平。

3、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更新。随着乳制品市场对消费者的正确引导, 乳制品的高营养高价值的健康因素逐渐被更多的消费者接受, 消费者不再仅仅局限于购买纯鲜奶, 而是更多的选择不同品类、不同功能、满足不同需求的乳制品, 也开始关注生产各种乳制品的企业及相关信息, 购买逐渐趋于理性。

(四) 威胁分析

1、乳制品的行业竞争空前激烈。随着产品的更新, 牛奶制品种类不断增多, 乳制品的大家族中不再只有杀菌乳和灭菌乳, 发酵乳、调味乳、奶粉、冰激凌等乳制品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乳品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断扩大生产力, 一些非乳品企业也把触角伸向乳品业。蒙牛、伊利、光明为代表的全国性的知名企业迅速崛起, 抢占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再加上国际性乳制品企业的进入, 带来了大量的国外资本, 我国乳品市场上进口产品不断增多, 竞争空前激烈, 这些都给现代牧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2、品牌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各个乳品企业的品牌诉求和产品种类相同或相近, 价格也基本相似, 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 会认为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 购买的产品不管是那个品牌, 产品本身无差别, 从而导致消费者无法形成品牌忠诚度, 购买随机。

3、进入壁垒低。现阶段乳制品生产工艺成熟, 生产设备容易购买, 国家重点支持并扶持奶牛、奶山羊等养殖业, 乳制品市场的蓬勃发展, 以及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的信心逐渐恢复, 都减少了乳品行业的进入障碍, 进入壁垒低。

4、行业信誉危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给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誉带来严重的损害, 同时也打击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该事件使很多大型乳制品企业不断幸免, 国内乳品品牌的美誉度严重受损, 特别是婴幼儿奶粉。虽然之后国家加大了对乳制品行业的整顿力度, 但是随后该行业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事件, 这让国内乳品行业的发展雪上加霜。因此, 保证产品质量是恢复行业信誉的之一选择。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在警示着我们——欲想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不容一丝疏忽大意, 放弃食品安全就等于放弃企业生命线。根据企业面临的威胁因素分析, 可以归纳为如下图示: (可根据其严重性和发生的概率分类) 如图4-1所示。

总之, 现代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超乎预期的技术升级空间、巨大的市场潜力, 发展前景广阔, 但其未来必须要能与时俱进, 制定并运用好与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品牌营销策略,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以顾客为导向, 努力在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提高产、加、销的效能, 使得产品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牌, 实现品牌资产的跃升。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现代牧业进行品牌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通过这些分析, 本文认为现代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超乎预期的技术升级空间、巨大的市场潜力, 发展前景广阔, 但其未来必须要能与时俱进, 制定并运用好与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品牌营销策略。

关键词:乳制品企业,品牌建设,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毅.中国产业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2]王胜雄.促进我国乳业发展转型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 (8) .

[3]魏秀芬, 郑世艳, 赵宇红.乳制品进口对我国乳业发展的影响、原因及政策建议[J].中国奶牛.2013 (6) .

[4]魏秀芬.对天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研究[J].天津农村, 2013 (1) .

浅析现代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 第8篇

一、我国人才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国内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人才普遍短缺

1. 国内人才流失严重。

在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 中国已被动沦为人才流失的重灾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受利益的驱动及我国人才资源开发观念陈旧和制度不健全的影响限制, 我国的人才资源流失严重。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 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 清华大学有82%去了美国, 北京大学为76%。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鼓励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的积极措施, 如免税购车、提高待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外流出去的人才仍多余流回来的人才。国内人才严重流失问题, 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企业人才普遍短缺。

根据国家人事部门的调查:我国目前四大类关键性人才严重短缺:一是高层次人才, 包括高级专家和高级管理人才;二是高新技术人才, 包括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再生能源、空间海洋、环保软件科学等八大领域人才;三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四是高级金融、证券、保险人才。在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的同时, 企业高级技能型人才也十分缺乏。

(二) 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低、效益差

人的开发不足, 物的开发过度, 这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大的弊端, 也由此导致了人的利用不足和物的浪费过度,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代价十分巨大。因此, 企业必须走集约型发展的道路,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就是人才资源。长期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都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极少, 人才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且相对滞后。

(三) 国内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在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低的同时, 国内人才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总量在中东部地区居多, 西部地区偏少;二是大城市的人才偏多, 农村和偏远小城市的人才偏少;三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流向过多, 而企业单位的人才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诸多企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 致使大批高校毕业人才的就业首选目标放在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岗位上, 一般都不愿意到企业工作。国内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长期存在, 使本来就短缺的人才资源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 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重视,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应对。

二、实施人才战略的思路与对策

(一) 人才的选拔战略

人才选拔的目的是为企业选到符合事业标准、条件所要求的各种人才, 因此, 及时地发现和准确的评价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前提条件。人才的选拔一般应坚持德才兼备和年富力强的标准, 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实绩。人才的选拔还应遵循因事择人、竞争择优的原则, 做到以事定职、以职选人和人事相宜。企业要在人才的选拔标准和选拔原则基础上, 建立人才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人才选拔战略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 也是获得人才的主要渠道。

1. 人才的选拔应坚持德才兼备和年富力强的标准

选拔人才, 首先应把德放在首位。“德”表现了人的社会性, 是对人的社会化要求。“德”与选拔人才的其他条件相比, 居于统帅地位。二是正确看待“才”或能力的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能否取得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才能过人的人, 才有可能创造突出的业绩。因此, 选拔人才虽然要强调和突出“德”, 但绝不是因此就可以不重视“才”的条件了。三是要尽量选拔年富力强者。在选用人才的“四化”标准中, 其中有一条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年轻化”。在现实工作中, 人们的思想上往往存在着“姜还是老的辣”观念, 认为资历深, 经验就越多, 用起来相对要放心。但从另一角度去看, 资格老者也容易拘泥于老观念、老经验, 相对创新性、进取心等方面就不如年轻人。

2. 人才的选拔应遵循因事择人、竞争择优的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是指企业在选拔人才时, 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根据工作的需要和职位对人才资格的要求来选人, 这样才能确保达成人与事的科学集合, 避免企业人浮于事以及效率低下和成本增加的现象发生。

3. 企业要建立人才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要认真研究人才业绩的考核评价过程, 并要制定分析、判断人才价值的科学评价标准, 力求科学和准确, 要在人才的选拔标准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公平、公正地反映企业人才实际业绩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 人才的使用战略

科学、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是人才使用战略的关键, 也是企业获得最大效益的根本, 人才的浪费才是最大的浪费。因此, 人才使用战略是实施人才战略最核心的环节。

1. 用人之长战略。

因为人才与普通人的区别不是它本身没有缺点, 而是他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有过人之处。对才能出众的人而言, 其缺点一般也比较明显, 而缺点不明显的人, 才能也往往平平, 事物这种辩证的特性, 在人才问题上也是如此。所以, 不能因为人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就弃之不用, 而是要尽量避开他的这些短处, 使用其长处, 让其优势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最大的发挥, 这点非常重要。因此, 用人之长战略不仅是要善用人之长, 更要敢用人之长。这是用人之长的精髓。

2. 量才任职战略。

量才任职就是企业按照人才能力的高低来安排相应大小的职务, 强调的是人才的纵向使用问题。人皆有其所能, 亦有其所不能。作为用人者, 在某一环境条件下用人, 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所以必须要对每个所用人才的能力高低有一个全面的衡量, 用其所能, 避其所不能, 真正做到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

3. 层次授权战略。

人才的层次授权就是要求用人者要善于通过合理的授权来调动所用人才的积极性。授权不是交权, 而是授予下级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从而使每一个层次的人才都能司其职、尽其责、用其智、成其事。人才的层次授权战略, 就是要求用人者必须对下属给予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范围合理的授权, 才能使下属职、权、责相统一, 发挥更大的作用, 把工作做得更好。

4. 人才结构优化战略。

人才结构优化战略就是人才的合理调节和流动过程。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采取措施, 使人才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更趋科学合理, 人才结构分布更加优化。一方面, 政府要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和调节, 使国内人才总体流向配置与需求保持均衡;另一方面, 企业也要自我采取有效吸引人才的措施, 适当调节企业内外部人才的流动趋向、优化人才结构。

(三) 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我国要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 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需要企业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才能收到实效。

1. 加强企业人才的再教育培训。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增值的主要途径, 办好教育就有了人才资源的基础。对企业内部而言, 由于自身工作条件的局限, 人才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才的在教育培训。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还应按照人才成长的客观需要和企业自身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 创新培训形式, 使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2. 要做好重点人才的引进。

可以说, 对人才的争夺, 将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变得更加残酷和激烈。从国外引进智力和人才, 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条重要捷径, 花钱少、见效快、收益高。因为人才的引进多是因事择才, 而引进的人才多是某一领域或学科的顶尖人才, 所以, 引进后不需要追加更多的投资, 马上就能发挥作用, 创造价值。

3. 要注重人才的储备。

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储备一样, 要走国际化道路, 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不可避免的。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 讲求人才的使用与储备并重的策略。各类型的研究、发明、创造人才都会被接纳和支持, 避免了传统的用人方式对人才资源的隐形浪费, 对吸引人才、发挥其作用, 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

(四) 稳定人才战略

1. 用有竞争力的薪水留住人才。

物质条件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要达到留住人才, 保持人才忠诚企业的目标, 支付有竞争力的薪水是必要条件。因为从人才的知识构成、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看, 各方面都比一般人要高, 人力资本所需的投入也比较大, 如果在待遇方面没有相应的体现, 就难免造成人才的不稳定。因此, 适当增加薪水成为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2. 创造公平的分配机制留住人才。

这里所讲的公平包括自我公平、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自我公平是指每个人才都有自己工作付出与所得相匹配的愿望;外部公平是指每个人才都有自己公司的薪酬, 要与周边企业及社会上相同行业岗位的薪酬水平相当的心理追求;内部公平是指每个人才都有自己所得物质报酬要与公司内部做出同等贡献的人相当的心理要求。如果一个企业的分配方式基本能满足以上三个公平, 那员工的思想情绪应该是稳定的, 一般不会产生“跳槽”的想法。

3. 以明确的目标留住人才。

目标留人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 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 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 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每个人实际上除了物质目标外, 还有如权利目标或成就目标等。对企业人才而言, 这个目标还包括企业的远景目标和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

4. 创造宽松环境以尊重留人。

创造宽松环境, 一是要建立使人才脱颖而出的领导和制度机制, 给人才施展才能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二是营造宽松的学习、工作环境, 使得人们不仅有学习的愿望, 还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而且通过学习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高个人竞争能力。

5. 使人人都成为股东。

员工持股制度在国内的企业起步较晚, 各企业参差不齐, 也不规范。而在美国等诸多发达国家, 基本上把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保障计划。政府一方面给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以较大的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 限制该种股票的转让交易, 对留住人才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从目前我国的现状看, 要做到员工持股, 还有法律、金融、税收等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但员工持股制度的作用与效果, 已被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和经济管理专家所认同。

人才资源是科技进步和企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看, 还是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角度分析, 人才战略越来越凸显其在兴企强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浅议现代企业品牌危机的化解 第9篇

一、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分析

在现代商业社会活动中, 品牌的危机就像普通的感冒病毒一样, 种类繁多, 引发品牌危机的原因各种各样, 然而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品牌危机, 对企业发展的威胁都将是巨大的, 这是不容忽视的。

(一) 企业外部原因

1. 宏观环境因素导致企业品牌危机

对企业品牌危机构成威胁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 (包括政府机构设置的变化,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动, 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颁布及修订, 政府部门对企业可能的违法行为的调查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等) 、经济政策的变动 (包括财税、金融、产业、收入、消费等) 、市场波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等。

2. 恶意竞争导致企业品牌危机

这种情况多数来自直接或间接竞争对手的污蔑或陷害, 其目的是使企业品牌声誉受损, 产生经营困难, 最终让出市场份额。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来自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污蔑, 但不简单地将其归于外部原因, 大多与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外部公关有关。

3. 媒介导向不当导致的企业品牌危机

媒介导向不当是指信息的传播者在没有充分、正确了解企业品牌危机的情况下, 发出的不符合真正事实原因的报道, 结果导致消费者怀疑产品、拒绝产品, 甚至成为一个企业轰然倒塌的导火索。

(二) 企业内部原因

1. 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品牌危机

企业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由于在原料采购、产品的生产、营销、储存、运输等过程中, 对质量的监督、检查等管理不严, 引发质量问题;二是由于设计或生产技术方面, 不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的规定, 造成产品存在缺陷, 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是引发品牌危机的主要原因。

2. 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引发品牌危机

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引发的品牌危机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合理、组织文化的败坏、规章制度的不严格、主要领导人的过失行为曝光、企业员工解雇或流失、关键领导人的缺失等。这类危机会给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造成长期的损害。

3. 企业财务问题引发品牌危机

由于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股票市场的波动、贷款利率和汇率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使企业暂时入不敷出, 若再加上银行拒绝贷款, 将导致企业资金断流, 财务难以为继, 最终造成企业生产瘫痪。

二、化解企业品牌危机的策略

不同类型的品牌危机由不同的诱因所导致, 在应对不同类型的危机时, 企业应对诊下药, 进行危机处理。

(一) 适时把握宏观环境

现代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机构、权威性组织的沟通, 适时掌握最新的政治法律、经济政策的变动情况;另一方面要强化信息渠道, 随时把握市场波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等信息, 以便最大程度地预防和缓解企业的品牌危机。

(二) 加强与媒介的沟通与交流

在信息社会时代, 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权威媒体对于企业危机事件的评判往往会左右社会舆论, 事关企业品牌形象。不当的媒体沟通可能会导致品牌危机恶化, 而有效的媒体沟通则可以帮助企业化解危机。

(三) 提升产品质量, 优化企业管理

产品质量是一个品牌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企业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要求, 提供高质量的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和服务, 提升品牌形象, 以获得顾客的满意和认同, 从而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此外, 企业还应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监督规程, 通过制定监督规程, 明确各监督部门的任务、职责、权限及监督工作流程、标准, 提高监督的可操作性。公司还需制定合理的人员招聘与人员激励机制, 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尤其重要的是要提高领导者的素质, 领导者是整个企业的门面,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外界的关注。应建立和完善作风廉政责任制。

摘要: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企业在品牌经营过程中, 经常可能面临品牌危机, 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分析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 加强品牌危机管理, 有效化解品牌危机成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企业品牌,品牌形象,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 (Robert.Heath) .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0.

[2]赵世刚.品牌危机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战略 第10篇

1. 财务战略的基本内容

1.1 资金筹集

合理选择促进企业发展的途径进行资金的筹集, 尽量减少资金成本, 提升资金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对于企业的投资规模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确定企业的筹资规模, 最合理的筹资规模即为达到最佳投资规模的筹资量, 在实际的资金筹集过程中, 应最大化的满足最佳投资规模的要求, 后期筹集资金的过程要与投资活动相结合, 逐步完善, 达到最佳的效果。

1.2 投资方向

根据投资收益的时间不同, 可以将投资分为长远投资及短期投资, 因此需要将资金分为不同的类型, 及时发现市场潜力大的产品, 实现效益的增长。另外在流动资金的使用上, 需要做好管理工作, 使之能够合理流动, 提高其利用率, 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还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减少运作成本, 预防资金闲置造成的损失。

1.3 利润分配

在利润的分配方面, 需要充分考量各个方面的因素, 包括市场金融形势、企业财务状况、国家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 制定出合理的分配方案, 不仅需要满足企业利润的再投资需求, 提升企业经济实力, 也要妥善协调各个利益之间的关系, 包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等。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还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吸引投资者, 不断强化企业的综合实力。

1.4 财务结构

企业财务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充分认识资金市场后, 结合企业的实际状态, 合理选择投资方向, 确定融资的方式及途径, 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的财务结构, 使得资金满足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具体来说即是全面分析企业经营状况, 制定出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资本结构, 在兼顾安全性、灵活性、有效性的条件下, 权衡利弊, 找出平衡点, 使得资金的利用更加充分, 达到企业的效益目标。

2.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具体措施

2.1 培养竞争观念及战略意识

财务意识决定了财务人员及企业员工对于财务活动的认识及运行活动中的财务政策落实状况, 对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意识条件, 因此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战略管理意识。具体来说, 需要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将获得竞争优势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工作重点集中于战略管理, 采取科学的措施协调各种类型的利益, 如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 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不断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企业的普通员工对于财务战略没有清晰的概念, 因此需要强化财务战略管理的宣传, 包括概念、意义、重要性、实现方式等, 其能够将普通员工的意识及行动力集中一个目标, 形成强大的合力, 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能够通过对于财务战略管理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扭转困窘的局面, 而效益较好的企业的发展则会更进一步。另外还需要深入建设企业业绩综合指标评价系统, 将原有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范围进行扩大, 强化企业非财务指标评价的重要性, 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2.2 动态的构建财务战略

许多企业的规模较小, 企业需要通过节约人力来减少人力资源的开支, 降低成本, 势必在企业中会出现一个兼任多个职务的现象, 该类人员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 并进行实时的营销。由于人力资源有限, 企业的领导或者决策者在进行投资活动时通常会采用经验主义或者直觉, 但是合理的决策不仅仅需要经验及直觉, 还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及风险, 财务专业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 而该知识的不足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投资风险。中型企业相对更加稳定,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财务人员仅仅在财务工作中具有较为专业的水准, 其较为擅长统计历史数据, 而对于未来形势的预测及前瞻能力有限, 而大型企业中财务领域较为专业且能力较强的人员十分丰富, 同时其也一般会针对制定设置财务政策、发展财务战略等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 使得企业能够在采取战略方面不断优化, 提升企业的实力, 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 其组织需要与其基本发展形势保持一致, 财务职能也需要更加灵活, 以应对现代复杂且变化极快的社会形势及环境变动, 因此需要对财务战略进行及时的重审, 及时调整、更新或者优化, 发挥出其最终的功能与作用。

2.3 发挥财务激励机制功能

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 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的策划及应用时必须要考虑到企业财务激励机制。由于许多企业在薪酬的分配方面没有大的改善, 工资结构单一, 基本员工的工资偏低, 阶梯职位人员的工资差异较大, 存在一定的缺陷, 针对该问题, 可以在企业内部推行采取股票期权制, 该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或者企业固有薪酬分配方式的缺陷, 企业的经营者及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 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 另外还可以推行结构工资制, 工资包含的内容需要十分丰富, 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等, 该结构的灵活性较强, 可以合理安排工资机构中不同员工的工资关系, 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让企业管理者及投资者的利益趋于一致, 且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具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树立起服务意识。

总结

现代的社会形势相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深入, 国家对于企业的监督及管理更加严格, 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 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等。各个企业在该社会形势下均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道路。而强化竞争及战略意识, 深入研究企业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几项措施, 在实践的财务活动中, 还需要财务人员及企业的管理人员全面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市场的个发展方向,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制定出适应实际情况的财务战略, 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实力, 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永利.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9)

[2]印晓明.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战略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1 (2)

[3]夏广远.谈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战略[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23)

[4]李莉.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J].当代经济, 2012 (12)

现代企业品牌战略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思路;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机制的建立、经营模式的转变,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建筑企业在面临如此发展快速的经济趋势不得不加强对建筑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根据现代建筑企业实际情况对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断的改进,实行具有现代化、创新性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也使得集团公司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1.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建筑企业的生存环境。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卫星通讯等新技术的創新,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现代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再局限于本企业、本地区,而要加强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动的分析,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各类信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相应变革,最关键的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要全面更新。建筑企业要以全新的理财观念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理财。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积极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观念(要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全面、准确、迅速地获取信息以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无形资产观念(加强对企业商誉、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风险理财观念(增强风险意识)、知识化理财观念(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知识资本观念(要重视对知识资本的管理)、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观念(企业要顺应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企业之间竞争的“双赢”)。

2.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最优化

在具体的施工生产领域,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注重“三效”的提高上,即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注重经济效果的好坏、注重经济效益的高低。建筑企业同时要具备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在管理意识上,要具有整体化,即有效益意识、战略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开发意识、时间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

3.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对象要素的转变

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对象要以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建筑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4.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

4.1提高现代建筑企业财务实力

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提高现代建筑企业的财务实力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而建筑企业财务实力的改善主要应依靠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多方面的综合战略安排来实现。

4.2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财务风险有敏感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及时、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能熟练运用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在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能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

4.3建立科学有用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

现代建筑企业财务预测是对未来融资需求的估计。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预测了解自己的财务需求,可以提前安排融资计划,并根据融资计划,安排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可以把投资和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而造成现金周转困难。同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建筑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机制,能对事件的发展状态、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和修正,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5.现代建筑企业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5.1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

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包括建筑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建筑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5.2增设人力资源信息表

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披露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5.3披露建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建筑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建筑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该建筑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现代建筑企业。

6.现代建筑企业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倡导的再造思想,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企业界,正成为一种最新的管理趋势。哈默把再造工程定义为:“对企业过程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从而使成本、质量、服务和反应速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指标获得巨大的改善。”在建筑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今天,“企业财务再造策略”应成为建筑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财务管理策略。建筑企业财务再造策略要求从零开始,用集体智慧,将建筑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功能一一列出,再经过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最关键、最基本的系统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成建筑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这样,既可更明确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责利,又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每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状态,让顾客导向的观念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到体现,以发挥群体优势。财务再造策略包括:财务流程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融资机制再造、投资机制再造、收益分配机制再造等内容。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建筑企业财务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更好地使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改善建筑企业的财务职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现代建筑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洋,艾洋,江阳.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升现代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3):31-33

[2]刘红娇,李玲,金军.建筑企业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发展战略的实现[J].科技与企业,2013(10):38-29

[3]满江红,梦媛,袁满.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现代企业经济发展[J].企业导报,2013(3):31-33

[4]龙三太,艾戴,马高政.现代建筑企业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中国外资,2013(10):99-100

[5]闻秀,文杰,张瑜.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经济发展[J].会计研究,2013(6):65-66

作者简介

现代物流企业品牌设计策略研究 第12篇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深深地吸引着消费者。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中国物流业已逐步融入到国际化、 大型化、 网络化的竞争浪潮之中。 在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价值———竞争已不仅仅是质量、 价格和速度的竞争, 更是品牌的竞争。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中脱颖而出, 必须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设计策略, 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面对市场中日益增多的柔性化、 个性化需求以及拥有丰富管理经验、 成熟品牌策略的跨国物流企业的强大竞争, 现代物流企业急需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与转型。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博士候选人David Arnod认为: 成功的品牌是长期、 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成果, 顾客对它有较高的认同。 一旦建立成功的品牌,市场领导地位及高利润自然会随之而来[1]。

随着物流企业品牌形象竞争的不断深入, 部分物流企业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一些先前未被重视的问题逐渐显露。 如企业品牌理念的缺乏、 品牌的定位不清、 品牌服务意识缺乏等问题。 品牌由( 在市场上的) 名声、 ( 对市场的) 承诺以及( 消费者的) 体验这三个要素构成, 品牌应是体验的提供者, 对物流企业来说, 消费者的体验是品牌形成的关键[2]; 如果企业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其所造成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无论对企业的声望或是消费者的体验都会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 因此, 针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的企业品牌形象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有利于提升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成功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企业建立了行业主导品牌, 就是占领了行业的市场, 品牌设计的重要性已然被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1 我国物流企业品牌形象现状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物流企业的增长势头异常迅猛, 据统计, 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已达几十万家, 但真正享誉全球的品牌却屈指可数。 从国际公认的品牌评价标准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d Brand Lab) 公布的 《 世界品牌500 强》 2015 年度榜单来看, 其中没有一家中国的物流企业, 而UPS、 Fed Ex、 DHL、 TNT等一些国际物流品牌却名列前茅[3], 具体排名如表1 所示, 中国物流企业品牌建设任重而路远。

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看, 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品牌理念欠缺

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尚未从同质低价的竞争中抽身, 品牌系统建设缺失, 品牌建设理念尚未确立, 没有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经营过程中仍以企业自身为导向,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而其他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大型物流企业, 则疲于开拓市场, 着眼于业务的经营, 与UPS等国外物流巨头相比, 品牌建设理念欠缺, 顾客至上的意识仍有待增强。

1.2 品牌服务意识较弱

我国物流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 对于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创造品牌知名度的动力不足, 这些企业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都较为落后, 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够成熟和完善, 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限制了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 而物流企业进入门槛低的特征决定了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这些问题均导致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不满, 据国家邮政局调查数据显示, 消费者针对物流企业的投诉问题主要表现在投递服务的质量及时间上, 如图1 所示, 服务意识的薄弱在主观上制约了企业的品牌建设。

1.3 品牌定位不清

现阶段, 我国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着品牌定位不明确、 缺少内涵的问题, 很多物流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仅仅将其当作是字面上的口号或者广告用语, 而没有将品牌贯穿于企业文化中, 将其作为企业软实力, 致使消费者无法在接触品牌时产生应有的联想, 企业无法从同质化企业中脱颖而出, 品牌意义有待提升。

1.4 品牌营销意识不足

部分物流企业品牌营销意识淡薄, 仍未脱离传统企业经营理念, 在大量既有业务面前缺乏长远思量, 不愿在品牌营销方面做过多投入, 导致品牌营销推广方式单一、 营销手段与企业服务定位不符、 品牌推广效果不显著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性物流巨头相比差异进一步拉大。

2 现代物流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着严峻考验的同时, 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而这一新的发展机遇的核心要素就是品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带动了我国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众多跨国物流企业瞄准了中国的物流市场, 纷纷抢滩进入, 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物流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能够增加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附加值, 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基于对我国物流企业品牌建设现状的分析, 在此提出相对应的品牌设计的合理策略与建议。

2.1 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品牌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物流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 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企业形象的建设至关重要, 物流企业具有与消费者直接接触频繁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就决定了物流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对企业的重要影响, 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是提升企业形象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准确的品牌理念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外, 品牌理念是消费者认识企业、 了解企业进而信任企业的窗口; 对内, 品牌理念可谓是企业的“ 灵魂”, 用以指引、 鞭策企业员工的行为与办事方式。

品牌资产不仅为企业创造价值, 也为消费群创造价值[5]。 消费者的接受度对市场的成功至关重要。 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品牌理念, 实施快速、 优质、 安全、 信息化程度高的服务, 不但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利润、 增加物流产品附加值, 而且还能有效地为客户展示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优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为与客户实现战略联盟奠定基础。 现阶段, 物流企业业务量虽然不断增长, 但利润却在逐年下滑, 同质低价服务的优势不再, 社会上对于柔性化、 智能化的供应链层面上的物流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 图2 为行业对智能物流及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体系图。 基于此, 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标准绝不能一成不变, 而是要不断更新, 以此来推动企业服务技能与服务质量的提升, 建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2.2 准确定位品牌形象

品牌定位是品牌设计的核心内容, 对企业日后的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可谓是企业这艘船的“ 灯塔”, 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不同的物流企业拥有不同的设施规模、基础条件以及资质能力等,而这些要素对企业品牌定位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物流企业,品牌定位也应是各有不同,没有一家物流企业会拥有全部优质资源,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前需确定自身的优势资源与条件,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密的市场细分,识别出其中某一特定目标市场,明确目标市场特征和本企业品牌内涵,将品牌定位于其中,如图3所示。

2.3 完善品牌推广体系

企业创立初期, 无论品牌理念多么深入, 品牌定位多么准确, 也同样需要品牌的推广, 品牌推广是品牌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有效的品牌推广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品牌推广过程中, 物流企业也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性, 对物流企业来讲, 其产品具有无形性和现场性, 因此在品牌推广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内涵的营造, 给客户一种文化性和心理性的暗示, 这一点对于同质化经营较严重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向客户传递出, 他们购买的不仅仅只是一次服务, 而是一种价值、 一份心情或是一种文化。

全面的营销方案不但有助于消费者理解品牌, 而且能帮助消费者理解如何评估品牌[6]。 在营销手段的选取上, 企业应考虑能够对企业品牌形象塑造有益的方式, 擅于抓住营销时机, 对于新老客户应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 例如, 以争取新客户为目的的话, 可以考虑广播、 电视、 网络等手段, 同时在网络时代也应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并及时宣传与维护; 以维系老客户为目的的话, 可以采用信函与宣传手册的方式, 通过定制化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

3 结论

随着我国物流市场化程度的明显提高, 市场竞争加剧。 在竞争中了解品牌形象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开放的市场为物流企业带来的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物流企业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必须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并及时根据科学有效的企业品牌设计策略, 对企业品牌理念欠缺、 品牌意识不足等问题积极进行改造。 与此同时, 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实现品牌持续发展, 并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摘要:在新经济背景下,世界迎来了品牌国际化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同质化低价竞争的优势已逐渐淡去,要在数量巨大的物流企业中脱颖而出,品牌形象至关重要,企业间已不仅仅是质量、价格和速度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文章对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品牌形象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我国物流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提升现代物流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品牌形象,品牌设计,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品牌学[M].合肥:安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黄静.关注体验经济铸造物流服务品牌[J].中国市场,2007(15):8-9.

[3]World Brand Lab.2015(the 12th)the World's 500 Most Influential Brands[EB/OL].(2015-06-06)[2016-02-25].www.world brandlab.com,2015-6-6.

[4]Murp Poist.Managing Effective Third Party Logistics Partnerships:What does it Tak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0(1):23.

[5]戴维·阿克.品牌三部曲2:创建强势品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上一篇:银行业流程建设管理下一篇: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