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行业范文

2024-09-21

发展行业范文(精选12篇)

发展行业 第1篇

2014年石化和化工行业生产与消费

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分析, 石化和化工全行业主营收入12.45亿元, 增长率7%, 利润4870亿元, 增长率3.6%;从全行业的收入看, 炼油业增长3.0%, 化学工业增长9.5% (其中专业化学品14.5%, 涂颜料等精细化学品21%) ;从消费情况看, 2014年石油和天然气表观消费总量同比增长4.8%, 与上年持平;主要化学品表观消费总量增幅约6.0%, 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化工产品消费正向差异化、个性化、品质化方向发展。其中, 天然气消费保持增长, 但增速明显放缓, 远低于过去十年增速。2014年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820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11.3%, 增速比2013年回落了4.3个百分点, 远低于过去十年17.4%的平均增速。2014年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预计2.99亿吨, 同比增4.5%;汽油表观消费量1.04亿吨, 同比增11.5%;柴油表观消费量1.71亿吨, 同比增1.0%。有机化学原料、合成树脂等消费热度不减。2014年有机化学原料表观消费总量同比增幅达14.5%, 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增幅9.5%, 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甲醇表观消费量增速高达22%, 聚乙烯也达到15%。

传统化工产业显示, 2014年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尿素行业退出落后产能500万, 烧碱产能退出了33万吨, 聚氯乙烯产能退出了21万吨, 产能快速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电石行业今年淘汰了落后产能192万吨, 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下半年化肥价格开始止降回稳, 效益持续恶化的局面得到缓解;无机酸和无机碱制造业2014年的利润也实现了正增长。

产业质量现状及深层次问题

产业结构

(1) 过剩和低效产能较严重, 产业结构与市场发展需求不协调, 产品竞争力降低, 品种档次偏低, 绿色、高端与专用产品比例低, 仍存在一部分低效、高危、高污染的产品, 急需新的替代工艺和产品。其中确有同质化建设过度, 产能快速增长的原因, 也有低效产能未淘汰, 总产能只增不减, 而导致开工率偏低的原因, 部分产能生产工艺落后, “三废”处理措施不到位。全行业生产效率降低, 不能完全归结于产能过剩, 氮肥、磷肥 (69%) 、甲醇、纯碱 (78%) 、烧碱 (74%) 、电石 (66%) 、炼油 (69%) 、PVC (62%) 、传统精细化工 (农药 (62%) 、涂料、染料、轮胎) 、部分有机原料 (丙烯酸及酯、苯酚丙酮、丁辛醇) 、有机硅、LNG等行业。

(2) 产品档次偏低, 差异化程度低。产品性能雷同, 大量产品同时竞争中低端市场, 关注同一领域和同一区域, 竞相压价, 导致原料短缺, 企业效益下滑。此类问题多发生在中下游产业领域, 尤其是化工材料和单体及专用化学品。聚乙烯、聚丙烯、聚甲醛、聚氨酯、聚酰胺、丁苯、顺丁、丁腈、乙丙橡胶、己二酸、己内酰胺、TDI及碳四综合利用等。

(3) 高热度关注发展资源型产业, 投入产出风险加大, 为了获得国内外资源, 许多企业高度关注煤化工、进口资源深加工等涉及资源的产业, 但是忽略了这类项目投资高, 资源难以落实而且经济效益敏感等风险问题, 很多企业陷入项目推进缓慢的窘境。一些以进口资源为原料的企业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认识不够, 资源渠道不落实和价格不稳定给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影响。

(4) 原料结构和原油价格的变化, 给行业发展带来冲击。随着北美页岩气和中东天然气的开发, 以及伴生的价格低廉低碳烃产量增长, 对传统乙烯行业原料结构形成很大冲击, 近期原油价格下降, 进一步增加了石化行业发展的复杂性, 也将推动石化行业发生较大变革, 原料多元化、产品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的元素更加突出。

产业布局

与城市发展形成矛盾。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企业原有布局已与城市规划形成矛盾, 企业生产和发展受阻, 面临搬迁改造。如何实现提升式搬迁是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临港产业布局过于密集。石化和化工临港布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增加原料和产品的供应和销售渠道, 特别适合国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形势要求, 但是临港园区是有条件要求, 并非所有沿海沿江地区都适合布局化工园区。

化工园区建设和管理急需规范。化工园区 (或企业) 数量快速增加 (850个) , 有盲目发展的势头。园区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缺乏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 园区安全预警与紧急处理系统常态化管理需要加强。个别化工园区 (或企业) 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和环境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也是高能耗产业, 在全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位列第2, 占比23%。根据能源统计年鉴数据, 我国化学工业的总能源消费结构是以油品和煤 (焦) 为主。二者分别占化工总能耗的42%和40%;其次是电力和热力, 占化工总能耗的15%。

目前, 我国GDP占世界约12%, 但能源消费总量占约20%;制造业产值与美国相当, 但能耗是美国的2.5倍。石化和化学工业是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 基础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4年我国原油年产量2.1亿吨, 进口量达到3.0亿吨, 原油对外依存度59%;2014年我国天然气年产量1238亿Nm3, 进口量 (包括LNG) 达到580亿Nm3, 对外依存度32%, 预计到2020年, 我国原油产量将基本维持在2亿吨左右, 矿产天然气产量2370亿Nm3, 根据届时需求量计算, 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将继续增大。

2013年行业废水排放量49.1亿吨, 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 位第2位;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52.98万吨和8.98万吨, 占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18.4%和40%。

2013年行业SO2排放量217.8万吨, 占工业SO2排放总量的12.9%, 位第2位。

石化化工行业CO2排放量约11亿吨, 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1%。化工属于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 并且随着煤炭在原料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CO2减排的压力很大。

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化工生产对于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更容易显现;东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由于大范围雾霾天气频繁出现,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对污染物的控制日趋严格, 将使当地化工企业的环保治理成本、动力使用成本显著上升。

“十三五”行业发展战略

“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战略是, 以石化产业优化、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传统化工产业升级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以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作为主要发展路径, 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 推动我国石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0年奠定我国升级为石化化工产业强国的基础。

“十三五”石化和化工企业发展原则是, 以竞争力为依据, 推进自身产业优胜劣汰;把握市场机遇, 发展高端产品;扩大对外合作, 促进多元投资, 开放办企业。

“十三五”石化和化工发展任务是, 解决行业产能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差别化矛盾, 提升产业质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布局科学化和集约化水平, 更强化循环经济特色要求;产业资本结构多元化程度较快提升, 国际化进程加快。

“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重点

高端石化产业——

炼油: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改进炼油工艺与装备, 提高对劣质原油的适应性;提高炼油行业副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探讨油化结合发展的新路子;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

烯烃:强化炼化一体化优势, 促进石油基烯烃直接原料轻质化, 提高轻烃所占比例;科学发展煤 (甲醇) 制烯烃和丙烷脱氢制丙烯, 提升非石油基产品在乙烯和丙稀产量中的比例;乙烯原料多元化比例提升。

芳烃:结合炼化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科学布局石化芳烃产业;促进煤制芳烃产业化, 推进芳烃原料路线多元化和芳烃—聚酯一体化产业基础建设。

有机原料:⒈发展大宗短缺品种如乙二醇、己二腈等;⒉加快推广清洁生产工艺, 替代重污染工艺, 例如推广直接氧化法和共氧化法环氧丙烷生产技术, 替代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技术。⒊推进原料路线多元化, 发展合成气制乙二醇, 包括煤制乙二醇、焦炉气制乙二醇、电石炉尾气制乙二醇等。

化工新能源——

煤制天然气:结合天然气管网, 布局建设煤制天然气产业, 同时适度发展焦炭联产天然气、化肥连产天然气。

煤制油:推进煤制油工业化项目进程, 提高煤制油联产石脑油和液化气的综合利用水平。

煤制醇醚燃料:燃料甲醇/燃料乙醇/二甲醚/聚氧醚。

煤炭分质利用:优化低阶煤热解技术和中低温焦油加氢技术, 实现装置大型化、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环保水平。

生物质新能源:发展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乙醇和以餐饮废油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探索以新型高能动植物如甜高粱、富油微藻为原料的生物质新能源。

化工新材料——

高端聚烯烃塑料:发展高端α-烯烃共聚聚乙烯、双峰和茂金属催化工艺的聚乙烯和聚丙烯;发展己烯-1、辛烯-1等共聚单位;连续本体法ABS;ABS合金。

高性能橡胶材料:发展异戊、溶聚丁苯、稀土顺丁、卤化丁基、氢化丁腈等特种胶种;发展煤制硅橡胶, 发展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适度发展杜仲胶等非传统天然橡胶;探索不同橡胶品种的共交联技术, 通过发展复合橡胶提高橡胶材料的性价比。

工程塑料:鼓励发展一批我国市场短缺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产品PC、PPO、PTT、PCT、PEN、PETG、PI等;加快相关技术的创新, 突破产业化瓶颈。

聚氨酯材料:发展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等高端品种;发展气相光气化异氰酸酯技术, 发展HDI等特种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的原料环氧丙烷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氯醇法;发展水性或无溶剂型产品聚氨酯产品;发展聚氨酯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技术。

氟硅材料:开发利用回收氟资源和伴生氟资源;发展高性能氟硅聚合物和精细化学品;发展低温室效应的ODS (消耗臭氧层物质) 替代品;发展硅油基复合材料。

高性能纤维:发展高强度和高度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等;完善通用级碳纤维的工程化技术。

功能性膜材料:发展高端功能性膜材料;水处理用高通量、高性能膜;太阳能电池用膜、特种光学用膜;锂电池、燃料电池用膜;特种气体分离膜;烧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

高端专用化学品:发展安全型食品添加剂和环保型塑料助剂;高性能电子化学品和水处理剂等。

传统化工升级——

氮肥:调整原料结构, 发展烟煤、褐煤等低阶煤制化肥、磷肥;淘汰落后产能, 化解产能过剩;加强磷矿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副产品磷石膏的综合利用。

钾肥:加大海外钾资源开发力度,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高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各类专用肥料, 提高化肥产品层次;综合原料和市场因素, 优化化肥产业布局。

农药: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 淘汰高毒、高残留、高环境风险农药产品;发展环保型农药制剂以及配套的新型助剂;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开发推广农药及其中间体的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创制和产业化。

氯碱:推广零极距、氧阴极等节能新技术;鼓励发展氧氯化法聚氯乙烯, 促进聚氯乙烯生产的无汞化;发展高端精细氯产品, 提高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水平;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行业准入, 化解产能过剩。

纯碱:淘汰落后产能, 化解产能过剩;综合考虑盐资源供应、煤炭供应、市场需求等要素条件,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发展行业 第2篇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中国珠宝首饰行业消费需求与市场竞争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中国的珠宝玉石首饰行业正在日益受到PE行业的青睐。数据统计显示,过去5年间,国内有14家珠宝行业相关企业获得PE投资,融资总规模近18亿元。截至5月上旬,已有3家珠宝企业在证监会披露的拟上市企业排队名单中。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珠宝行业高昂的铺货成本与存货金额、一流设计师与品牌文化的匮乏等,都将成为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PE投资者需适当关注。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珠宝首饰行业销售总额发展到3800亿元,同比增长40%;珠宝首饰出口达27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5%。我国黄金、铂金、钻石、白银、玉石翡翠、有色宝石等产品消费均居世界前列,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珠宝加工和消费市场之一。

上市企业财报数据的出众表现也凸显行业较好发展势头,根据珠宝行业2011年财报数据统计,国内A股上市企业中,潮宏基(002345.SZ)净利润1.5亿元,比增46%,东方金钰(600086.SH)净利润3.38亿元,比增34.72%,明牌珠宝(002574.SZ)净利润2.5亿元,比增15.69%。

行业的高增长及高附加值也引得PE为之驻足,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至今珠宝行业共有24笔融资案例,涉及14家企业,累计融资规模达17.95亿元,其中传统渠道珠宝企业有15笔融资案例发生,涉及10家企业,累计融资额度为10.25亿元,珠宝电商企业有9笔融资交易发生,涉及4家企业,披露融资规模为7.7亿元。

2011年9月,深创投联合其他机构向昭仪新天地珠宝注资1.87亿元的交易,成为我国内地传统渠道珠宝企业融资规模最大的一起交易;而2011年2月,方源资本、联创策源对我国首家钻石电商企业钻石小鸟的5000万美元投资,成为为数不多的钻石电商企业融资规模最大的一笔。PE机构的介入,为珠宝行业带来充分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将改变珠宝行业竞争格局,催生国内品牌走向国际。

IPO方面,截至目前,共有8家国内珠宝企业通过IPO登陆资本市场,A股市场仅东方金钰、潮宏基、明牌珠宝3家。截至5月10日,在证监会披露的拟上市企业名单中,共有3家珠宝企业排队上市,分别是沈阳萃华金银珠宝、艺华珠宝首饰、爱迪尔珠宝,其中艺华珠宝和爱迪尔珠宝曾获得VC/PE投资。此前,2010年阮仕珍珠因涉嫌财务造假、2011年千禧之星因将加盟店收入归为批发收入,首发申请均未获证监会通过。

引领行业发展,助推行业整合 第3篇

在我国宏观经济全面复苏,体育用品行业进一步整合的大背景下,2010年体博会将出台什么新的举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显得格外引人关注。

自1993年首次举办以来,体博会一直把“引领行业发展,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等和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组委会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思维,主动求变,力求将这个亚太地区排名第一的体育用品博览会,打造成中国体育产业的风向标,给行业带来更多信心和机遇,引领行业朝着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前进。

在距离2010年体博会还有半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试图顺着体博会的历史脉络,结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局势和行业形势,探询新一届体博会将给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体博会16年: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起源于1993年的体博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国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供货会,举办之初尚显得单薄和弱小。我们可以从一组数字中看出来:第一届体博会展位面积4150平方米,230个企业展位,平均每个企业占用不到20平米。不但展会规模小,而且当时的体博会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参加展会的大都是国有企业,而专业观众集中在各省市体育局的采购部门。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体博会尚没有完全摆脱体育系统订货会的定位。随着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介入我国体育用品业,体博会的展商逐步多元化。这是体博会初期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作为行业展会,体博会适应了当时的行业形势,给初生的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提供了一个交流、交易和展示的平台。一些民营企业正是依靠体博会这个平台,逐步为大众所熟悉。

随着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逐步壮大,一些企业不满足在体育行业里销售产品,将目光瞄向了更为广阔的大众市场。这客观上要求体博会淡化展会的交易功能,增强展会的品牌展示功能。体博会组织者敏锐地洞察这一历史趋势,加大观众的邀请和组织工作,满足了企业展示品牌的需求。1998年在福州举办的体博会观众人数首度突破5万人,而2000年在长沙举办的体博会,观众人数更是达到10万人。李宁、康威等品牌开始深入人心。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体育用品业的不断壮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也逐步增多。为更好地引领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2001年体博会率先开始了国际化的历程。在参展品牌上,以往的国内参展企业,如李宁、康威、德尔惠、英派斯等,随着在国际国内两方市场竞争力的增加,参展规模和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而国外企业,也由以往的耐克,吸引了更多国际知名品牌的慕名而来,为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吸收国际信息发挥了作用。

近年来,体博会开始在专业化上发力,完善展会功能、提升展会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展商和行业。首先,为了满足近年来体博会参展商类别的细化以及参展品牌的增加,主办方自2008年开始,采用了新的展位划分方式,将展馆按参展企业主题划分为不同展区,不仅满足不同类别参展商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性质贸易观众的需要,彰显了体博会的专业性质。体博会专业观众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采购商、代理商和零售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从第一届体博会举办至今,贸易观众的业务性质和观展目的,随着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细化、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以及主办方对观展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不断调整。新品订购、推销产品,一直是专业贸易观众的主要参展目的,但近年来,获取行业信息越来越成为专业观众的参展重点。这一现象,不仅表明贸易观众对世界体育行业信息的重视,更说明了随着体博会的发展壮大,其所提供的行业信息资料不断丰富完整。

除专业贸易观众外,参观体博会的一般体育用品消费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这一方面说明了体博会在我国的影响力和地位提升,能够吸引更多体育用品消费者的到来;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消费者的体育用品购买力逐年增强。体博会不再是国内外品牌参展商、专业贸易观众展示形象、获取行业最新信息的聚会,也同时是立足于消费者并服务于消费者的一个展会。

在我国体育产业上下游资源不断融合、体育营销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体博会更注重现场活动组织,使体育产品和营销资源有效互动,赋予展会更多内涵。

2007年以来,体博会不断突破纯粹的体育用品展示功能,转而利用产业论坛、研讨会等相关活动,将体博会推向更广、更深的层面。体育产业链模式的引入,使体博会的主旨从最初关注体育用品的发展,拓展到对整个体育产业上下游联动的思考。

借助北京2008年奥运会举办为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化带来了商机,体博会将召集来自各国体育协会的官员以及全球各大体育品牌的代表,共同探讨目前全球体育用品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既为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

利用体博会的成熟平台,为体育无形资源的拥有方和需求方搭建对接和沟通的桥梁,以利于体育营销资源的供需双方充分了解,促进合作以及实现合作双方的双赢,是体博会顺应时代发展,向综合性体育产业展会转变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营销资源推介会”的召开,是体博会历史上首次对体育无形资产进行整合、包装和集体展示。2008年,体博会继续这一模式,除了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营销资源推介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体育营销资源推介会”,还明确制定了营销资源推介会的长远发展目标——“打造中国最优质的体育营销资源交流平台”。2008中国体育营销资源推介会围绕2008北京奥运,深入探讨体育营销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以期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体育营销,让更多的项目和赛事被分享。同时,也为后奥运时期保持市场活力作深入探讨。体育资源推介这一模式,不仅说明体博会已突破了传统体育用品展示的意义,成为了促进体育无形资源供需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更说明我国体育产业正向单纯的有形资产转向兼顾无形资产的双方迈进。

从体博会16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体博会组织者会主动适应潮流,完善功能,主动求变,引领行业健康快速前进。

2009年:危机中显英雄本色

如果说体博会16年来一直作为行业引领者的话,那2009年第24届体博会可以算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2008年以来,由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到我国,给国内各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体育用品行业也不例外。根据调查数据,在2009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7.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也有明显下降,其中体育娱乐用品下降2.2%,服装鞋帽类下降2.3%。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今年1-2月份全国出口1553.3亿美元,下降21.1%。其中服装出口146.2亿美元,下降11%;鞋类产品43亿美元,下降2.3%。而一研究机构发表的数据说,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年增长率在30%左右,而到2009年初增长率不到20%。

这些数据表明,当时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很不乐观,体育用品业面临困境。出口的迅速萎缩,国民消费信心的下降,给正在国际化、品牌化进程中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泼了一盆冷水。在经济寒流中,是缩衣过冬,还是迎风前行,考验着每个企业的智慧。

危机彰显责任。作为中国体育用品业唯一的国家级展会,体博会以自己一贯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和行业同呼吸,共命运。2009年第24届体博会举起了“激情源于挑战,信心成就品牌”的大旗,号召全行业增强信心,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度过难关。在严峻的经济“寒冬”中,体博会组织者以前瞻眼光,通过专业化、高品质的服务,为企业搭建通向“春天”的桥梁。第24届体博会将秉承国际化、专业化办展理念,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着力提升展会核心价值和品牌效应,为参展企业提供最具市场价值的展览、交易平台。结合各展区的特点,打造个性化的媒体服务系统和现场活动。通过调动展商、观众、媒体等参与者的热情,优化现场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平台,充分发挥体博会对企业的营销价值。

事实上,2009年体博会通过各种“新政”,给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开幕当天,来自国际体育用品联合会及各国体育用品行业组织的人士、各国专业采购团、国内各行业机构足以让展商满意。据展会统计,第24届体博会专业观众出席人士达到历史新水平。专业观众人数的增加只是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体博会在“提振行业信心,引领行业突围”中的作用。 而提升专业化服务,完善展会功能,更能彰现体博会在这场危机中所付出的努力。

体博会组委会意识到,要想留住展商,就必须精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给企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开拓展会的商务功能,给参展企业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搭建体育产业上下游资源互动平台,使体育用品和营销资源零距离接触。同时更多精彩的现场活动,让观众领略体育精彩的同时,也对参展品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传播服务方面,体博会在交通、工作环境、采访安排等多个环节对记者提供便利。通过媒体服务系统,体博会试图给展商带来更多参展回报。体博会现场传播毕竟受到限制,更多参展企业希望通过大众媒体,向消费者传达自己的产品特性和品牌理念。在体博会新闻中心,组织方和志愿者都会将展商希望报道的信息收录下来,然后找协调媒体进行采访报道。而开幕式当天的领导巡馆,因为聚集了众多记者,更是各个厂家不愿放过的露脸机会。

为给观众提供观展便利,组委会和国旅总社合作,为观众提供酒店和旅游服务。根据往届体博会“班车难”问题,第24届体博会加大了免费班车的停放地点和频次,分别在首都机场、东直门、农展馆、天通苑北站设置了免费往返班车站点。据悉,仅此一项,组织者就投入了百万元以上的费用。而正是这种细节的服务,给体博会招来了更多观众。一位参与报道的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上午10点,记者在东直门看到,近10辆体博会观展班车整齐地停靠地铁站出口处,等待前去新国展参观此次体博会的观众乘坐。据记者了解,从今天早上8点开始到10点,从东直门开往新国展的观众班车就达20余辆,运送了1000余名观众前往体博会现场观展。而类似于这样的免费观展班车,除了东直门,还设置在农展馆、天通苑北等轨道交通换乘点,为更多的观众观展提供便利”。

不可否认,在经济萎靡的2009年,体博会在参展规模上虽和顶峰时期的2008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众多参展企业还是在体博会上继续着自己的精彩之旅。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品牌的进一步张扬和传播,还有和行业同舟共济的信心。

2010年体博会:更多期待

随着我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逐步显现效果,宏观经济正朝着全面恢复的态势发展。而对于我国体育用品行业来说,伴随着这场经济危机,行业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深。一些大的企业在逆市中上扬,但更多企业还没有恢复元气,仍然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可以说整个行业的春天远没有到来,各方对整个行业的预期并不乐观。

虽然行业预期不被看好,连累了上市公司股价,但这些大的品牌却在市场上取得骄人业绩。安踏近日公布了公司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营业状况,其鞋类产品销量同比上升48.70%至2067万双,超过了去年全年1826万双的销量;衣服销量同比上升44.70%至2865万件,也超过了去年全年2358万件的销量;零售网点增加至5468个。公司鞋类及衣服的平均售价(按订货价)同比分别增长约6.5%及10.0%。国内另一体育用品巨头李宁也于前期表示,其第三季度同比销售增长32.2%,黄金周则回落至30.4%;虽然一线城市销售放缓,但三线城市增长则创下43%的新高。

以上事实表明,这场危机对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影响远没有消除,行业整体复苏尚待时日。业内人士指出,在这场复苏拉锯战中,各个企业品牌、渠道的扩张力度,将决定未来的市场格局。而根据目前的形势判断,大的品牌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仍将进一步扩大,这些品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当然这场竞争不仅是为了争取现有的目标群体,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体育消费的潜力挖掘出来。根据市场专家的观点,迄今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居民对体育用品的消费正在向中高档方向发展,已达到小康生活标准的农村地区,对中低档体育用品的消费,逐步形成新的需求。到2010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仅为0.3%,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市场潜质的确非常巨大。而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规模将增加至13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

无疑,2010年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仍然寄托着众多企业的希望。首先,品牌企业依然需要利用这个平台,进一步传播自己的品牌理念,和消费者进行深层次沟通。2009年体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安踏、361°等领先企业,已悄然竖起文化传播的大旗,试图以自己独特的品牌内涵和设计理念,去赢得消费者的赞同。而这种品牌传播方式将在2010年体博会上继续延续。

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也在通过体博会,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这些中小企业试图以更新颖的产品,去开拓大品牌留下的市场空隙。而体博会正是发现市场空隙,寻找合作伙伴的最佳场所。体博会历来是企业成长和壮大的起点,正是有了这个助推器,才有了今天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品牌林立的局面。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体博会历来都很关注和支持。2010年体博会,组织者更是结合目前中小面临的实际困难,在展览服务上推出了优惠措施,扶持他们的发展。

行业创新发展 第4篇

“2014年,在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智能建筑行业企业经营发展趋于平稳,行业企业总体业绩与2013年相比持平。2015年,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行业、企业、协会均面临创新与转型发展的考验,智能建筑行业企业应加强产业链打造,形成智能建筑产业整体实力,服务好建设领域和相关行业。

我认为,智能建筑产业或行业,可称之为建设领域的高科技服务型产业或行业。其主体为产品型企业(即产品商)+工程技术型企业(即系统集成商)+工程各环节的相关企业,其共同构成智能建筑产业整体,面向建设领域和相关行业,做好项目建设与服务。

所谓创新与转型发展,不是转行,而是作业态外延和拓展,企业的根或技术源泉还是离不开智能建筑行业,如能源管理市场及相关行业。条件成熟的企业可开展企业间技术、市场和资金的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和共赢,提高技术综合实力、工程能力、市场份额。系统集成商要在集成创新上狠下功夫,实现“两手硬”,服务各行各业。

其基本思路为“以技术集成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应用需求为依据,以前端系统产品为基础,以整体解决方案为目标,以项目应用集成管理平台为龙头,形成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新城镇化、智慧城市、节能减排及相关行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将形成大的市场。

行业企业要以诚信自律+优质品牌赢得市场,要带头贯彻住建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建市[2014]1 30号,扎实抓好工程质量,绝不拖工程质量的后腿,争做优质工程的表率作用。企业要做专、做强、做大,要靠扎实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市场运作,以诚信、产品、工程、服务等优质品牌赢得市场认可,创造新的价值。

在这种形势下,行业协会要主动出击,站住全行业高度,思考行业发展思路、前瞻规划、行业导向、关键性问题等;建立和完善本行业比较清晰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市场体系、相关认证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等,与相关行业紧密结合,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要谋行业发展和服务,努力打造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如举办2015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等。”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智能建筑的应用模式和技术会产生怎样的变革?

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将资源重新配置形成行业产业的新发展。以“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云计算)”作为行动计划,用新技术融合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互联网+。智能建筑行业一直在思考这个主题,在去年年会时就已提出“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的构想。为了顺应目前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我们必须具备一个跨界发展的思维方式,而跨界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创新和合作。

以“现代银行”、“微生活服务平台”、“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云计算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为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驱动智能建筑应用模式和技术变革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体系架构的变化——之前的建筑是在建筑内看问题,聚焦于系统和设备来满足需求。现在我们将建筑本身看成系统的一部分,实现城市级别的整体联动和相互对话。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建筑的服务和管理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智能建筑总体架构将从传统的属性分子结构向层次关联型架构演变,从而满足智能化应用需求。智能建筑总体架构的变化,催生了新一代的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的诞生。因此,我们要挖掘需求,以技术应用提供极致的体验服务。

第二,平台经济和应用经济——各种平台借助于互联网络正在迅速建立并不断扩张,人们能够突破沟通交流的空间限制,依据需求、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的驱动,智能建筑在平台经济时代将发生技术和应用模式的改变。

第三,运营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在建设、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新时代,既要有优秀的解决方案,更需要有实施和落地的能力。

如何提高工程质量、服务水平及诚信度,让市场有序竞争?另外,您怎么看待转型不是转行,而是作业态外延和拓展?

智能建筑企业是解决高科技应用于建筑业的跨领域企业,作为高科技与传统产业间的纽带,企业对创新发展尤为迫切,不仅要产品创新、人才创新,更需要业务发展创新,这些创新都离不开人才创新。智能建筑企业的创新发展应包括几点措施:确立企业发展方向,切莫盲目跟风,必须要认清自己,找准自身定位。其次,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未来目标,确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标准,规划好人才需求方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才的升值是公司最大升值,智能建筑企业要摆脱目前“高级安装工”的形象,真正做技术型的智能服务企业,需要在人才机构优化、核心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最后,加强业务发展创新,由于智能建筑介于高科技和传统产业之间,因此业务创新发展非常重要,如何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传统的各类建筑物、建筑群变得智能,必须要通过业务的创新去探索和解决。作为当前产业环境下的智能建筑企业,业务发展不是设计、安装,而是要求智能建筑企业必须具有咨询、设计、实施、软件研发、系统总集成和运维为一体的一站式能力。

在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方面,企业首先要把诚实守信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并纳入到企业愿景和战略发展目标中。企业领导人不仅是企业诚信建设的设计者和倡议者,而且成为身体力行者,他们也必将通过示范引导整个企业诚信经营,带动员工诚信自律,成为企业诚信建设创新和转换的带动者。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多年来,企业间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一个智能建筑企业的好坏,项目质量的好坏缺乏企业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企业对项目的跟踪评鉴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让诚实守信的企业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让用户能更放心地选择。

近年来市场上有大量的恶意低价中标的现象,使智能建筑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同时带来工程的质量问题、工程拖延等隐患,损害业主利益。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应该加强监管,规范行业发展,引导市场的有序竞争。

我认为,智能建筑企业要走出智能建筑,迈向智慧城市,向多个相关领域延伸业务,努力打造多业务方向的工程能力,拓展新的业务渠道。随着智慧城市逐渐从概念走向实际操作,各级政府各部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规范市场,全国将有超过300个城市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进入爆发期,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级拉开帷幕,智慧城市业务都是跨领域的系统工程,产业资源整合和协作是成功的关键。而现阶段,困扰企业的环节太多,长年累月的“单打独斗”明显制约了其思维和发展模式,这些体制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学会借力,借助强势资源平台,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不少困境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建筑行业该怎么办?特别是智能建筑行业在用互联网的思想实现转型的同时,如何使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智能建筑行业及智慧城市建设中落地?

“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智能化系统结构体系的发展模式。例如,建筑、结构、机电一体化装配体系是建筑行业目前的一个研究方向,为了解决节能、绿色、环保的行业可持续发展课题。建筑智能化专业如何适应建筑行业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创建符合这一行业技术特征的智能化系统结构体系,是需要研究和创新的。节能、绿色、环保是建筑行业研究的课题,建筑智能化也由此派生出了能源管理系统。但是,能源管理系统是否能真正解决节能、绿色、环保的问题及存在的缺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值得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我们单位参与了省、市建科委以及国家的多个科研项目,重点围绕上述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建设项目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建筑节能不能仅局限在能耗计量统计这种被动节能模式,而是应该与节能控制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主动节能。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热点话题,也是建筑智能化专业发展的契机,如何引入和吸收这些概念和技术,引导行业的创新发展,是建筑智能化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这会对建筑智能化的结构体系引起颠覆性的改变,预测这种改变,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是确保企业能在技术上不落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落地方面,应以“建筑结构机电一体化装配体系”的标准将智能化集成体系转变为“空间结构”组件装配,实现高效落地、物物对话。在此基础上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走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为了降低建筑不合理的能耗,从技术层面还有哪些潜力可挖?又如何与节能控制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主动节能?

在讨论节能话题之前,我想先就刚才行业创新话题说几句。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行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也带来很多机遇,用一句醒目的话说,就是“狼来了!我们怎么办?”

2013年,Google以32亿美元高价收购了生产智能温控面板的Nest公司,使我开始思考它的驱动力,查阅了其十年来的兼并历史后,我大吃一惊,因为经过其十年来的兼并,Google已经具备了能够进军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移动通信、智慧交通、图像识别、神经网络、优化控制、物联网、智能家居和云计算几乎全部的技术能力。今天在国内,小米巨资入股美的,迈进智能家电;马云进军安防领域,和海康威视达成战略协作协议;360研发首批儿童定位卫士(可穿戴)……可谓一群“狼”来了。

这些lT巨头,在经济规模、技术积累、人力资源、资金、协议与国际接轨上无不具备绝对的优势,是一群“狼”,而相比之下,我们行业企业体量小;大部分只有1亿以下的年产值;智能建筑各个子系统,无论是BA系统,还是智能家居系统都相对封闭,协议林立,我们一直苦苦地为了系统互连、互操作而烦恼、而努力。我们是不折不扣的“羊”。

这一切对建筑智能化行业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就看我们是否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必须尽可能植入“狼”的基因,不然灭顶之灾并非不可能发生。回想H3C数年前进军安防领域,使得安防领域的监控系统从第一代的模拟技术和第二代的模拟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到第三代的数字网络技术,从而满足了城市级的安全监控系统的需求,这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很好的实例。因此,国内外IT巨头介入建筑智能化领域是一件好事,它们将使得我们领域的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将使得我们部分企业获得重生!

医药行业发展 第5篇

年如果我国原料药能保持现有国际市场份额并有所扩大,同时考虑价格因素,全年原料药出口有望实现8%-10%的增长。而要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药企还需要在特色原料药、生物制药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医药行业的发展似乎正契合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增长进入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而行业发展要依靠改革、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

从2013年下半年起,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速持续放缓。,受医保控费、招标延缓、新版GMP改造检查等影响,行业增速较往年明显下滑。业界认为,这一增长趋势仍将继续。

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用药总金额为1298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率为8.76%,相比提高了2.44个百分点。在新《国家医保目录》出台、药品谈判机制推进、医保严格控费、等级医院向社区医院分流和“两票制”营销模式等新政影响下,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用药市场增长率将不超过7.6%,精准测算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用药总金额约在1400亿元左右,中国化药总体市场已向1万亿元迈进。

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轨迹中。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管理创新和政策新趋势,生物医药、创新药物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劲的市场潜力,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专利到期药物的抢仿备受瞩目。

伴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逐步成长壮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能够生产的医药包装产品在品种和质量方面基本满足制药工业的要求,很多产品已销往国外。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今年医药检测行业将面临严峻形势,产业急需提升。

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医药销售行业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

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生物医药行业的发达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较大,但同时生物医药与高科技行业一样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大,产品开发周期长,但投资回报相当可观,新药品投入市场后,2-3年投资方就可收回全部投资。所以,生物医药行业不仅市场准入标准非常高,各个环节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监管。

也许正因为严格的管制和较高的准入要求,使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康,规模也不断增大,各个方向都向好发展。对比近几年来的数据发现,-20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呈不断上涨趋势,增速平稳但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年行业市场规模为3417.19亿元,同比增长3.57%。

一、2025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血液制品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中最重要的细分产品,直接影响着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景。2020年,受疫情推动血制品领域重回景气上升期。疫情促进血制品企业2020年一季度业绩或提速增长,部分产品存在提价可能性。在疫情的影响下加上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视,2020-2025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重回2017年前10%-15%的增速,预计到2025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二、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300亿元

根据工业和信息部消费品司发布的《2012-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11.7亿元,同比下降26.2%。目前工信部还未发布20行业数据,受2019年疫苗签发下降影响,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为2321亿元。

2012-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利润总额呈波动趋势,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5.4亿元,同比下降10.74%。目前工信部还未发布2019年行业数据,受2019年疫苗签发下降影响,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约为423.1亿元。

三、2019年全国疫苗批签发总量为5.81亿剂

随着我国疫苗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几次大的疫情之后,从政府到民众对疫苗的认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批签发总量来看,-20疫苗批签发量连续下降,到年降至5.65亿人份;20得到回升。2017年,申请签发的疫苗有50个品种,共4404批,其中4388批(约7.12亿人份)符合规定,16批(约计60.68万人份)不符合规定,不通过率为0.36%,疫苗批签发量较上年增加10.22%。

2018年我国疫苗累计批签发量为6.66亿人份,同比下降6.46%。2019年,全国疫苗批签发总量为5.81亿剂,同比下降5.22%。

国家政策及资本市场的加持,未来生物医药行业将保持增长的趋势,《“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4.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3.6%。在国内资本市场,2018年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357起并购交易中,又以生物制药领域最为突出,数量占医疗保健全行业的五分之三。

仿制药变局来临 行业趋向智能化 集中化发展

仿制药是指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尖端的技术,对国际或国内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且在较大的范围内应用于临床治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对明确,有比较成熟的合成方法、处方和制备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的药品进行引进或模仿、研制生产出新药品的过程。

2017年,股票市场医药板块下跌严重,重磅政策的不断出台使生物医药行业另一分支仿制药行业迎来变局。2018年11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的推广,导致过了专利期的药品,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大品种研发不易,单品市场天花板和生命周期都显著降低,所以行业的创新是大势所趋。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政策的导向,使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逐渐提高,未来核心发展地区,例如长、珠江地区因其具有较高的人才、科研等基础,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仍然也带动了生物医药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药品的研制技术性较高,结合人工智能,会使研发过程和效率都得到提高。数字化发展,会使较为分散的产业链之间的信息传递加强。

2020年医药行业,这3条投资机会被看好

2020年以来,医药板块备受投资者关注。业内认为,中长期来看,医药作为强刚需,有望在一季度后逐步恢复正常水平。事实上,这从医药股持续上涨的现状就可以看出。如5月20日微创医疗涨幅扩大至11%,三生制药涨逾6%,平安好医生涨逾5%,石药集团等集体走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医疗行业的前景已经较为明确,其将是一个长期稳健增长的行业,随着人们对于健康消费的需求仍在快速提升,居民花费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资金在整体消费中的占比将不断上行。但不断高涨的健康需求,与增长放缓的基本医保收入/支出形成矛盾,这个矛盾将成为当下医疗健康行业的核心焦点,而从中就可以引出医药健康行业的三条投资主线。

一是基本医保内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包括疗效导向的创新药及产业链。由于医保的巨大体量和杠杆效果,这也是当下医药行业容量较大的投资机会。

业内专家认为,创新将是国内医药行业一条长期的主线,其看好创新驱动下的药品、器械以及相关耗材的细分赛道,同时也看好以消费升级为主要驱动力的医疗服务行业和具备消费品属性的相关医药产品的创新发展。此外,以轻问诊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服务业态具备长期发展潜力,值得保持长期的跟踪和关注。

二是基本医保不覆盖的自费可选医疗消费,如部分眼科、口腔、体检、医美领域的个性化升级需求。这一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多元化,具有良好投资价值的新产品正不断涌现。虽然这些领域并不是极度刚性的需求,但自费领域医疗机构可以差异化定价,企业更容易赚取利润,用户也更容易形成黏性。

三是中国特有全球竞争优势产业,比如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优势,具体如医疗设备、CRO/CDMO行业、原料药产业等。以医疗设备为例,其在诊断和治疗上起了重大作用,国产医疗器械的使用量飞速提升,相关企业的订单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此前,据行业龙头迈瑞医疗发布的公告显示,通过目前的订单量来看,监护仪、输注泵的需求量相当于以往同期数倍的量,同时过去占影像线的比重较小的移动DR需求量也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态势。业内认为,随着国家不断推行分级诊疗政策,一些基层医院将会越来越注重购买国产设备,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国产设备市场份额有望不断提升,越来越利好相关企业。

总的来说,医药行业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行业,同时也是科技密集型的高新产业。那些真正能满足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的产品及企业,才是真正值得投资的标的。如制药巨头默克公司创始人乔治默克所说:“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而非为追求利润而制造,如果我们牢记药物是以治病为目的,利润总会随之而来。”

发展行业 第6篇

奚国华指出,近年来电信业总体发展形势比较好,全行业已经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迅速发展成为拉动消费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电信业发展中,市场需求是第一原动力,但技术驱动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全行业要高度重视新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充分发挥技术对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推进行业转型。

他强调,全行业要以提高运营企业及全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实现业务、技术、网络、体制的全面转型,适应建设电信强国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拓宽视野,拓展新的市场空间,转向新的领域,但这种转型并不是从“A”到“B”,而是从“A”到“A+B”,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传统网络的优势要继续发挥好。要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业务的作用,在参与信息化建设中实现全面转型。行业管理部门也要紧密跟踪信息通信技术业务发展趋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时俱进地调整监管政策,推进监管转型。

发展行业 第7篇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国家加快各项建设的同时, 也必将为涂料行业创造更多的市场空间, 而面对着我国日趋强化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涂料行业势必会迎来新的挑战, 那么作为全球第一涂料生产和消费大国, 中国涂料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如何在挑战中寻求更多机遇, 与时俱进,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涂料大国走向涂料强国呢?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行业发展紧贴石化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指出, 中国石化行业的回升基础不牢固, 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题目突出, 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交织,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环境复杂, 但也存在发展的机遇。据记者了解, 有相关信息也显示:世界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其中, 环保产业、生物化工、能源化工以及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后危机时代新的增长点, 也是世界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前我国石化行业已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时期, 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将成为主线, 并由此带来影响石化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

多年来, 基础化工原料行业一直在化工行业生产中占据龙头地位, 但近两年来, 这种格式正在发生改变。2009年, 专用化学品行业以9633.2亿元的产值和16.8%的增速, 跃居化工各子行业发展之首, 合成材料行业产值位居第三。这两个行业在化工行业生产中的比重快速增加, 标志着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正朝着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方向迈进。

此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编写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进步, 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年级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而这个格式也正印正了中国涂料产业基地未来的大布局方向。依据石油和化工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特征, 应促进企业优化整合, 构建有利于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式,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实施重大项目与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的终极落脚点。此外, 全球经济危机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 国家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 以及石油化工、建筑等十大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等, 都将给涂料行业的市场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化。

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策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市场定位。传统涂料市场需要调整和挖掘,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机会;新的应用领域, 比如风电涂料、核电涂料等新兴领域的开拓, 为市场扩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涂料企业来说, 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市场定位, 是企业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涂料企业在思维模式、贸易模式、产品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不断创新,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系统。

另外值得留意的题目是, 无论是涂料原材料、产品还是涂装配套体系都存在性价比的平衡和选择。在以往的产品开发中, 往往存在过分追求产品个别性能高指标的现象, 以此作为其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准或者炒作的喙头。但是, 技术发展最大贡献在于不断降低本钱, 为市场和用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涂料产品固然受原料行情制约, 但在进步生产效率、优化配方、工艺改进方面仍有潜力可挖, 节能降耗和降低本钱是涂料工艺发展永恒的主题。

另据记者了解, 在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周守为在报告中指出, 随着墨西哥漏油事件的影响, 石化行业将会把安全生产以及对环境的监控保护纳进重点关注内容。更直观的说这也会影响苯酚、芳烃以及一些中间体等重要的涂料原材料的价格。业内人士分析以为, 对化工产业链源头的把控, 将对下游诸多行业的未来结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中也包括涂料行业。所谓企业“转型”就是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由通用型向产业型、由生产经营型向加工服务型贸易模式、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由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优化, 由高耗能向节能减排、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化。

绿色环保成涂料未来发展趋势

当今涂料品种越来越多,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我国目前涂料年产量约为200万吨以上, 其中工业涂料占60%, 近年内需求量以3.4%的年平均速度增长。

目前应用涂料最广泛的航空、造船、车辆、机械、电子工业等领域发展迅速, 对涂料产品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航空工业要求涂料工业提供适应超音速飞行, 具有高度耐磨性、耐高温性和耐骤冷性的涂料品种;空间技术要求提供耐几千摄氏度高温, 耐宇宙射线辐射的涂料;电子工业要求提供耐高温的绝缘材料;造船工业要求提供具有高度耐腐蚀和使用寿命更长的船舶涂料, 如长效无毒船底防污涂料等;汽车工业要求提供适应在提高行驶速度和在各种气候环境下都具有优良保护、装饰性能的涂料;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工业要求提供高度耐化学腐蚀的涂料等。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涂料工业提供了多种新型原材料和技术装备, 促使涂料工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从20世纪90年代起, 国际上就兴起“绿色革命”, 促进了涂料工业向“绿色”方向大步迈进。如今,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环保产品的需求更是随之增长, 这不仅仅是针对高端涂料市场领域, 即便是中低端市场, 低气味、低VOC含量的环保涂料产品也已成为大势所趋。

目前, 涂料研究的方向:一是涂料应用自动化, 所提供的产品施工简便和安全, 特别是产品涂装要自动化;二是向环保型涂料方向发展;三是增加新的组成成分, 使涂料在涂覆后发生新的化学变化而构成涂膜, 以及由一次施工只能得到薄涂层转变为得到厚涂层, 涂膜层数也将由繁琐的多道配套简化为简单施工, 涂膜干燥过程也将利用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而大大缩短。

行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2010年, 我国涂料行业快速发展, 但是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 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等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如汽车涂料、船舶涂料、集装箱涂料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涂料, 受到资本、渠道、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主要为国际大公司所垄断或部分垄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涂料, 在我国甚至还是空白, 完全依赖进口。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孙莲英表示, 对于已成为全球涂料产量第一的中国涂料业来说, 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心课题是如何使中国成为世界涂料强国。孙莲英指出, 下一步, 全行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品牌意识, 加速产品、企业、行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2011年, 行业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涂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登良认为, 虽然我国的涂料产量已居全球第一位, 但是行业发展的质量还不高, 涂料企业的利润率、附加值等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不小, 制约着我国由涂料大国发展成为涂料强国。为此他指出,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行业的准入条件, 扶持大的涂料企业, 淘汰产能落后的小企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其一是建立创新平台, 加强省级、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申报;其二是培养人才, 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 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力最大的差距之一是人才的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

发展行业 第8篇

一、广西联社学习贯彻“七代会”精神的情况

全国总社“七代会”之后, 广西二轻联社系统认真组织了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月16日, 广西二轻联社机关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 学习贯彻“七代会”精神;同时, 利用自治区联社门户网站、板报等平台, 宣传贯彻“七代会”精神。

6月28日, 广西二轻联社向自治区工信委作了专题书面汇报。时任自治区工信委党组书记唐成良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全区联社系统以此为契机, 认真贯彻“七代会”精神, 按照区党委、政府的工作布置, 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振奋精神, 重振广西集体经济雄风, 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为广西“富民强桂”作出贡献!

8月10日, 广西二轻联社召开全区二轻工业年中工作座谈会, 对传达贯彻“七代会”精神进行专项督察, 结合广西二轻行业实际, 进一步提出七点贯彻意见:

一是坚定信心, 提振士气。

努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坚持改革创新, 克服困难, 创先争优, 发展壮大广西集体经济。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改制。

大力发展城镇集体经济, 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创造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继续指导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攻坚工作, 使集体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扩大城镇集体经济规模, 扩大联社成员队伍。在扩大生产、活跃市场、出口创汇、增加税收、安置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是坚持强化技术管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加强改善企业管理, 发展一批新型行业, 培育和形成一大批区内外知名品牌, 提高整体经济发展质量。

五是坚持传承创新, 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发挥集体企业在发展手工艺产品方面的传统优势, 着力创造五彩缤纷的工艺美术、异彩纷呈的艺术门类, 着力培育大量的工艺美术企业和艺术人才, 使其在继承、保护、发展、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是继续保持城镇集体经济的特色优势。

坚持发挥制度机制优势, 坚持产品有特点、经营方式有特色, 使集体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七是自觉发挥城镇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职能作用。

履行好“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 使各级联社成为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和组织者、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维护者、集体经济政策制定的建议和协调者、中小企业合作互助的组织和参与者。

二、2011年广西二轻工业联社主要工作成效

广西二轻联社系统在2011年取得新的成绩, 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全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6.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5%;联社系统传统城镇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2.4%;2010年、2011年新增联社成员单位新增工业总产值42.8亿元。

2011年, 全区二轻行业特色经济区域达到7个, 企业总数1896家, 从业人员23万人, 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 同比增长23%, 出口交货值23.7亿元, 同比增长8.9%。

(一) 探索建立广西二轻行业“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1年, 广西二轻联社在全行业全面推开以“抓基层, 打基础, 促转变, 争一流”为活动主题的行业管理、服务工作“创先争优”活动。

工作重点是:指导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调整和加强全区二轻行业统计工作;培育和发展二轻行业特色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小微型企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积极招商引资;扩大联社成员队伍;解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建立信息报送激励机制等十大方面。

自治区二轻工业联社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由试点逐步转向制度化、规范化,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先, 通过开展行业“创先争优”活动, 在创新行业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实效、突出服务重点、健全服务体系、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其次, 把中央、自治区党委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 贯彻落实到基层, 真正成为广西二轻行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行业企业、加强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动力;第三, 加强了自治区、市、县三级联社的联系和互动, 调动了基层联社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了行业工作的实质性开展。

(二) 在发展行业特色经济中逐步形成区域支柱产业

在原有的博白县“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陆川县“中国铁锅之都”、荔浦县“中国衣架之都”、宾阳县“广西小五金之乡”、桂平市木乐镇“广西休闲运动服装之乡”、融安县“广西竹木深加工基地”的基础上, 2011年完成了北流市“广西皮件生产基地”的考核及授名, 同时, 钦州坭兴陶、靖西绣球、平南刀具等特色产业授名申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广西二轻行业特色产业总量持续增长, 正日益形成特色鲜明、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二轻行业发展新优势。

总体来看, 广西二轻行业特色经济区域的特色产业, 促进了行业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 发挥了良好的集群效应, 成为县域经济的产业龙头, 小商品建成了支柱产业。比如“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博白县有编织工艺品生产企业360多家, 拉动就业20多万人, 年产销额超过10亿元, 上缴国家税金3000多万元, 形成了十大系列5万多个品种。成为博白县重要经济支柱, 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 招商引资、发展联社成员单位取得新突破

2011年, 在自治区联社的工作部署下, 各市县联社进一步整合资源, 加强联系沟通, 优化服务质量, 充分利用联社的管理优势寻找突破口, 促“联”助“合”, 有计划地引导、吸纳相关企业加入联社成员单位, 接受联社的服务。在2010年发展新成员单位122家的基础上, 2011年全区联社系统又发展新成员单位105家。

全系统年度内主要招商引资项目14项, 共引进资金12.5亿元。

(四) 扶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强化服务措施, 推动工美产业的传承与发展。自治区联社拨出专款, 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技艺研发和大师带徒工作。有关市联社积极开展工艺美术技艺人才调研, 创建大师工作室, 创办技艺实训基地, 开展“师带徒”传艺活动, 举办工作座谈会等等。

二是组织企业参加展会, 扩大企业知名度, 提升产品品牌形象。2011年组织了我区工艺美术企业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旅交会及杭州大师会展, 送展参评产品122件, 有68件获奖, 获奖面为56%, 高于会展获奖率19个百分点, 其中金奖7个、银奖8个、铜奖17个, 优秀奖36个, 广西工艺品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三是加强工艺美术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 广西二轻联社组织召开了广西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评委会, 评审高级工艺美术师15人、工艺美术师22人、助理工艺美术师1人。玉林市二轻联社经市政府授权, 承办首届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 组织评审陶瓷、编织等行业“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 以评授促培育, 推进玉林工艺美术人才队伍建设, 壮大玉林二轻行业技能队伍, 促进玉林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五) 关注民生, 积极维护行业和谐稳定

根据自治区联社的工作部署, 广西各市县联社把保障和改善集体企业职工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 主动落实当地政府的要求和工作布置, 继续重点抓好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努力做到了解情况, 指导帮助, 服务保障, 解决问题。据统计, 2011年全区二轻城镇集体企业职工新办养老保险1450多人, 其中北海市454人、桂林市407人、钦州市218人。

自治区、市、县联社逐步规范信访秩序,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 在处理信访问题时, 发现信访苗头不放过, 化解矛盾纠纷不放松, 解忧历史积案不放弃, 坚持信访工作为企业改革改制服务, 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负责制。最大限度化解矛盾, 全力维护了行业稳定。

三、广西联社今后的工作方向

广西目前正在组织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结合广西联社系统和二轻行业的实际, 我们认为, 当前阻碍广西二轻行业发展、制约联社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信心不足, 士气不振;因循守旧, 观念陈旧;精神懈怠, 不思进取;创新能力不足, 解决困难办法不多。

与兄弟省市相比, 广西二轻系统在经济总量、特色经济培育方面, 整体行业实力仍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在服务效能方面, 虽然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但服务手段缺失、服务方式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

解放思想, 赶超跨越, 实现广西集体经济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发展, 广西联社该做什么、如何做?3月8日, 在梧州召开的全区二轻行业工作会议上, 我们提出:要以行业“创先争优”的实效作为新一轮“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成果,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 想干事, 敢干事, 会干事, 干成事。为此, 我们要在建立工作新机制、突出三个重点上狠下功夫:

第一, 建立起“自治区联社服务市县联社, 市县联社直接服务行业企业”的工作机制。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是联社服务基层联社的有效方式。既推动了基层工作, 又给基层实实在在的帮助。自治区正在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二轻行业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小微企业, 我们的重点应当放在“万家小型企业上规模工程”以及扶微工程上。今后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就在“壮小扶微”上。对每个市、每个县而言, 产业基础不尽相同, 而以“壮小扶微”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 则是只要经过努力, 都能做到、都能做得好的。因此, 要以工作新机制为主线, 以“壮小扶微”的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切实加强各级联社的联系, 大家上下拧成一股绳, 服务好二轻行业这个经济实体。

第二, 突出三个重点:

重点一:

在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市县, 抓好特色区域经济的培育, 迅速扩大体量, 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我们经过多年努力, 已经有了7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特色经济区域。集群、特色, 既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又真正把小商品做成了大产业。特色经济区域的形成, 改善了一大批中小微型企业成长的环境。我们第一步是走出来了, 今后, 除了继续加大评审、授名工作以外, 要把更多的注意力, 放在已有的特色区域培育上, 拉长产业链, 扩大企业群, 做大做强, 使其尽快发挥安置就业、增加群众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积极作用。

重点二:

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产业, 打造行业发展的新名片。工作报告提出:“以工艺美术行业为工作新突破, 打造联社工作的新名片, 形成新亮点。”我们将工艺美术从二轻行业中单列出来, 加强了领导力量, 也将加强支持力度。要做好三件事:组织实施广西大师精品工程, 发挥示范效应, 形成广西名牌, 传承、保护、发展好具有浓郁广西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开展自治区级的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奖活动, 并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鼓励创新, 激励先进, 通过优秀作品发现和培育乡土工美人才;支持广西工艺美术协会积极开展工作, 调动和激发协会理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共同振兴广西工艺美术事业。

重点三:

加大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力度, 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工作报告这样表述:“自觉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经济的贴近度, 在‘壮小扶微’工程中,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促进行业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贡献率”。直属三校要在职教攻坚中,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为行业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员工。学校要主动加强与行业的沟通与联系, 在课程设置、专业培训上, 更加贴近行业、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各市县联社在组织培训、服务企业等方面, 主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可以委托代培, 也可以给学校出课题, 利用行业职业教育的资源与优势, 促进当地二轻行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最后, 谈谈总社机构职能调整的感受。

1、整体性更强。

2、指导集体经济和手工业的职能更为明确与突出。

3、设立秘书处, 进一步增强了协调性和执行力。

4、新一轮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 建议总社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 争取授权指导集体经济工作和监管集体资产, 明确总社在服务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公共职能。

砂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9篇

近几年, 在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砂石行业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行业的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升;特别是机制砂石产业的快速发展, 使砂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砂石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随着国内天然砂、河砂等资源的枯竭和政府对开采管控力度的加大, 机制砂石替代天然砂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加快发展机制砂石产业已成为行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发展方向, 砂石行业正是在围绕着机制砂石的研发、生产与应用, 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主题运行和发展。

据推算, 砂石年产、销量在100亿吨以上, 其中机制砂石总产量近60亿吨。

根据国土部统计数据显示, 在全国矿山中, 大型矿山占2.3%, 中型矿山占13.9%, 小型矿山占70.2%, 其他占13.6% (微型) 。

目前, 在建的机制砂石生产企业生产规模都在年产百万吨以上, 最大达到年产1000万吨。一批行业的骨干企业在扩大企业发展规模和规范管理的同时, 更加注重矿山建设的绿色环保和安全生产, 努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打造行业的品牌。如:浙江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和北京威克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首批国家绿色矿山砂石生产试点企业。

机制砂石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促进了碎石机械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一些地区, 机制砂石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等都在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不论在规模产量还是在技术水平、产品的质量上都有了整体的提升和进步。

我国已具备了生产大型破碎机、筛分机等设备的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新型砂石企业在矿山开采、大规模原料输送、节能筛分、自动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从设计、装备制造到工程建设等整体都可提供一条龙服务, 并实现了成套技术装备的出口;大企业依托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 广泛参与生产线建设 (工程总承包) , 带动了大型成套砂石装备批量出口。有些企业启动了实施海外投资战略, 瞄准海外市场, “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涌现出一批碎石机械骨干企业:上海世邦机器有限公司、河南黎明路桥重工有限公司、河南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双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大宏立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

外资机械设备企业美卓矿机、山特维克、阿特拉斯、科普柯、维特根 (中国) 机械有限公司等国际著名机械设备公司, 也大都参与了我国砂石行业的市场竞争。

另外, 河南辉县市资源运营管理局、宁波市地方建材管理处、安徽六安市砂石管理处、安徽潜山砂石管理处和舒城县砂石有限公司等一些地方砂石行业管理单位, 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 探讨出一套先进规范的砂石行业管理模式, 成为管理服务单位的先进楷模。

近两年, 由于机制砂石的生产势态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促使行业加快了向工业化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2010~2011年期间, 国家大量基础建设投资, 以机制砂石为主体的砂石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 行业整体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好峰值。

今年, 国土部下发了要求关停不能达标的小型资源矿山管理条例。根据协会的调研和全国各地有关情况了解, 按照国土部有关关停小矿山的文件要求, 砂石行业已走在了前列, 各地政府加大了整顿力度, 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加大并实施了对小乱差等不达标的矿山开采的限产、关闭、兼并重组的整顿工作。同时, 行业加大了整合力度, 各地都在实施统一的战略布局, 做大做强砂石产业已形成共识。

新一轮基建规模和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升温, 直接带动了下游水泥、建设用砂石等原料的消费需求。砂石骨料需求量大规模增加, 带来了砂石行业新的用量高潮, 砂石总产量处于增长态势, 从而提速了砂石行业的发展进程。砂石行业的碎石机械设备企业亦从中受益, 机制砂石设备制造需求呈现上涨趋势。综观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 呈平稳、上升势态。

2 砂石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砂石行业虽然发展前景看好, 但行业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的集中度低、企业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环境保护理念缺乏和管理能力差等一些情况, 仍然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此制约和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进程。

⑴行业的整体水平、工业化发展规模基础非常薄弱, 全行业仍处在一个粗放型的低级发展阶段。行业内的企业总体呈现为小、乱、杂, 尚未形成工业化规模水平, 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入门阶段。在提速发展进程中, 各方面都需加强和加大行业的规范、管理、提升力度。

⑵一方面, 因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天然河砂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国内建筑用砂的需求, 基础工程对混凝土及其原材料的质量需求与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另一方面, 机制砂石有关技术研发力度和水平相对落后, 全国尚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院所。同时, 机制砂石产销分离信息滞后, 质量责任追溯困难, 国家标准难以有效执行, 质量监控难度大。机制砂石质量保障体系和措施如何建立, 现已成为影响工程质量、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

⑶海砂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热点, 部分沿海地区对海砂资源的开采缺乏规划, 如何正确使用海砂, 对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海砂淡化质量监管力度不足。

针对目前我国某些沿海地区因河砂短缺进而滥用海砂的情况, 需要政府部门对工程建设各环节加强监管, 严格依靠法规进行管理, 建立长效的管控机制。同时组建规范达标的海砂淡化生产基地, 并逐渐用机制砂石代替, 这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同时, 如何对已使用海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进行健康诊断、评价和处理, 如何避免海砂在加工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漏洞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技术研发。

⑷受利益驱使, 一些地区仍存在规模小的企业进入砂石行业, 非法盗采、无证开采、乱挖乱采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利用不正当和不公平等无序竞争的行为亟待解决。

⑸政府在规范和管理砂石行业发展的同时, 缺乏系统和规范的管理程序、章程和规则。主要表现在, 矿产、河道开采权、使用权的审批, 矿区、河道使用年限, “招、拍、挂”实施的标准程序;各自为政, 地方政府利益过度介入, 有些已造成行业的管理混乱, 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空间和利益没有科学的和公正的保障, 不利于砂石行业的发展。

⑹政府行政管理法规有待统一、协调, 由于砂石行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管理体系, 所以各政府部门由于多种原因, 致使行业管理政出多头, 各自为政, 有些已造成行业的管理混乱, 不利于砂石行业的有序发展。

建设大型砂石骨料基地受制于现在本行业矿产开采年限 (1~3年) 的制约, 不利于行业做大、做强, 极大地影响了大型企业的投入和规模建设, 导致新建生产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由于砂石行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 所以各政府部门由于多种原因, 致使行业管理政出多头, 需要建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协调工作机制。

⑺机制砂生产企业税费过重。机制砂市场的价格低于天然砂, 在税赋方面基本一致, 而机制砂成本远高于天然砂。生产加工机制砂的前期投资大 (矿山开采权和设备投入) , 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技术攻关。企业普遍感到税费过重, 经济压力过大。况且, 各地税费、标准不统一, 种类多达近20项, 这样严重影响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⑻由于砂石行业的产业长期不规范, 砂石行业的产、供、销各环节没有纳入国家工业管理体系, 因而也没有相应的行业信息数据统计管理系统, 导致行业的情报资料、发展信息采集和统计没有渠道, 很多数据只能是估算, 不能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 不能全面和深入地统计行业的技术数据, 导致不能准确地掌握行业发展现状。

3 砂石行业的发展趋势

⑴天然砂资源迅速减少。

经过多年开采, 天然砂资源在迅速减少, 有的地区天然砂已近枯竭。为了保护江堤河坝, 保护生态平衡, 各地政府将加大河流限量和严禁开采力度。天然砂资源日趋紧张, 价格持续上涨, 已升至100元/吨以上。

⑵机制砂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基础设施施工技术的要求和高科技的发展, 对砂石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 积极推广使用机制砂, 才能缓解这一突出矛盾。机制砂石已是砂石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产业主体。为此, 完善正规化、规范化矿山开采的工业化设计和实施方案, 已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国内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根据行业发展趋势, 已开始涉足和布局砂石骨料行业, 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并成为助推行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生力军, 这些新建生产企业规模以大、中型为主, 生产规模在300万~800万吨/年。如:北京金隅、海螺集团、中材集团、亚泰集团、冀东集团、华新集团等都在全国各地拓展、兴建砂石骨料生产基地。

⑶砂石行业的企业管理力度加大。

在国家关于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下, 各地政府加大了对砂石行业企业管理的力度, 限期、强行关闭各地的小型、不达标的采砂矿厂。即:整改关停、整合兼并重组, 做大做强, 这有利于促进行业整体规模的提高和工业化发展。

⑷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

砂石行业应在传统砂石开采业改造提升水平的基础上, 延长产业链, 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在提升技术、产品标准与提高进入门槛的前提下, 依据市场容量适度发展。把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提高生产过程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提高行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把形成多层面、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与合作作为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立足点。

⑸科技进步、和谐发展。

保险行业发展对物流发展模式分析 第10篇

虽然我国的物流保险较传统的货物财产保险体系而言更为合理,责任范围也扩大了。但由于制度、险种设计等各方面的问题,使物流保险在市场上尚未被真正地认可。

1.1 物流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社会环境来看,现代物流政策和法规无疑是影响物流发展和降低现代物流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物流方面的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与物流有关的各种政策和法规为数不少,但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大,物流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的统一的配套法规。

1.2 第三方物流市场尚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物流公司大多数为中小型的物流公司,并且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进行行政管理,也没有进行标准化的物流公司分类及信用评级体系。随着物流市场范围的扩大,时间空间的延续,系统越来越复杂,物流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不仅可控性差、可认知性差,而且有些风险无法想象,保险公司承担的赔保风险使物流保险难以推广。

1.3 物流保险险种单一

目前,除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物流综合保险系列中有物流责任保险外,我国大多数的保险公司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保险险种基本为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和承运人责任保险。

2 影响物流保险行业发展的因子变量分析

很多学者都对我国物流保险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过分析。较多的研究均显示,GDP、保险意识、政府对保险业的宏观调控、保险品种创新、竞争模式的变化等因素都对保险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经济学均衡框架看,驱动保险行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保险需求和供给能力。保险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消费者(包括企业、家庭及个人)愿意并且有经济支付能力的保险的需求量。而保险供给能力则是在一定时期,保险供应商愿意并且能够有能力提供保险产品的供给量。

由于影响保险需求、供给的因素较多,为研究的方便,本文以几个显著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具体的界定。

2.1 影响物流保险需求的经济变量

(1)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物流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飞跃进步的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给物流保险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2)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在建工程的增加和中间物品投入的增长,从而直接拉动了市场对非寿险产品的需求。

(3)城镇居民人口数、居民社会储蓄存款余额。

居民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对物流保险需求的增加。

2.2 影响物流保险供给能力的经济变量

(1)物流保险机构数量。

物流保险机构是物流保险服务的提供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发展,物流保险业迅速崛起,物流保险业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外物流保险公司多家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新格局。竞争格局能够促使物流保险公司服务水平的提升,服务水平的提升又带动物流保险需求的提升,如此循环,推动物流保险行业的发展。

(2)物流保险开放度。

我们用外资机构占全部机构的比例来代表保险的开放程度。外资企业的进入会给中国市场带来先进的管理制度、营销制度以及对应的投资管理模式。这种基于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推动中国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

(3)保险业员工数量。

保险企业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保险业属于长期经营的金融服务行业,保单的管理和客户服务需要持续几十年。

3 物流保险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们根据《统计年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披露的相关数据,收集了1998—2007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GDP、固定资产投资、保险机构数、中外合资保险机构、保险职工人数、城镇居民人口数、居民储蓄增加8个变量的数据。保费收入代表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其他7个变量为影响保险行业发展的供需两个因素。

4 实证结论及其物流保险行业发展模式的评价

4.1 实证分析结论

只有GDP和物流保险员工数量与物流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线性关系。在影响保费收入的7个变量中,只有GDP变量、物流保险企业员工数量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具有实证解释的意义。没有统计证据证实,物流保险机构、物流保险开放度等变量对物流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根据上述的实证数据,可以推导得出如下两个细分结论:

(1)我国物流保险行业发展依托宏观经济景气度,行业发展存在高度波动性。

(2)物流保险企业员工数量与物流保险行业发展悖论。这一推论从物流保险企业员工数量变量与保费收入之间存在负的边际变动关系可以得出。

4.2 我国物流保险行业发展模式的评价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

实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保险行业的发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物流保险行业的发展是属于以外生力量推动为主导,内涵缺失的行业发展模式。

今后一段时期,如果人身物流保险没有新的产品和营销创新,物流保险业将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发展速度回落是物流保险业经营思路调整的直接后果。

5 完善我国物流保险的策略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个完善的、有效运转的物流保险体系。为促进物流保险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物流保险的发展

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物流法规制度。有关现代物流法律的出台,将有利于加强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建立统一的物流业标准,规范物流市场;对物流公司进行标准化分类和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物流业目前在我国属于低门槛行业,物流公司注册资金比较少,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可以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等手段,强制第三方物流公司投保物流责任保险。

5.2 建立物流预警系统,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的风险管理应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及制度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收集风险信息及相关知识,尽可能在源头上予以消除或进行有效控制。

5.3 保险公司合理确定物流保险险种费率,促进物流保险的健康发展

保险公司应合理确定物流保险险种的费率,《物流责任保险》费率的制定,应根据保险业务的风险大小及损失率的高低来确定。

摘要:日益发展的现代物流业中的增值服务多、供应链因素繁杂、质量难以控制等因素导致营运风险增大,因此物流保险成为物流企业转移风险,提升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未来保险行业应该形成注重内涵发展,规模化和差异化并行发展的行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物流保险,发展模式,驱动因素,线性回归

参考文献

[1]程志刚,王传毅.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财经视线,2008(13):15.16.

[2]马明哲.我国保险事业发展态势——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笔谈辑[J].保险研究,1996(1):120.122.

共商行业区域发展大计 第11篇

区域发展结合当地特点

会上,李陵申作了题为《纺织强国之产业用纺织品》报告,介绍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状况、机遇与挑战、行业技术创新等,重点解析了西部地区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机遇与路径。他认为,重庆市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应该结合当地特点,重点发展交通工具用和土工用纺织品材料。2012年我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均超过1900万辆,到2015年我国汽车总需求量在2500万~2700万辆,期间车用纺织品的年均增速约为12%。因此,车用纺织品企业应在技术研发能力、质量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物流保障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满足行业要求。2008~2012年土工用纺织品行业年均增长率达到36.1%,而2012年行业增长率仅为11%,其原因在于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使得行业需求趋缓,不过随着2013年下半年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恢复性增长,行业发展环境将得到改善。

产业发展机遇挑战并存

重庆市发改委工业处副处长杨强介绍了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他认为,从全球及中国的发展趋势来看,汽车产业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重庆市应加快调整、积极应对、抢占发展机遇,努力把重庆市建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汽车产业高地。到2015年,重庆市汽车整车产销达到350万辆,年均增长27%,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4%,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达到5万辆。

重庆市民生工业促进办主任蒋爱民介绍了重庆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涪陵区人大副巡视员、龙桥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肖联英介绍了涪陵区希望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思路。上海申达股份副总经理姚明华、宏达控股集团董事长沈国甫、山东宏祥公司董事长崔占明、环保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肖容绪分别介绍了各领域产业用纺织品的现状和趋势,并对龙桥工业园区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涪陵龙桥打造特色工业区

涪陵龙桥工业园区地处长江之滨,距重庆主城60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园区成立6年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有入园企业28家,工业产能达300亿元以上,成功引进培育了蓬威石化、龙海石化、钢龙工贸等一批百亿级的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已有3家世界500强、3家中国500强的下属企业入驻。

发展行业 第12篇

石灰是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 用石灰石、白云石、贝壳等碳酸钙含量高的原料, 经900~1 100℃煅烧而成。石灰作为一种廉价的碱性氧化物, 主要用途分为两类:一是建筑用石灰, 二是工业用石灰。建筑石灰在城市的应用量越来越少, 但是农村建房的应用量较大, 农村用建筑石灰采用土窑烧制较多;工业用石灰由于对石灰的质量要求较高, 多采用工艺先进的机械化立窑或者旋窑。2012年我国石灰产量为2亿吨。

1.1 石灰产量及增长变化情况

“十一五”期间, 全国石灰产量由2005年的1.54亿吨增长至2010年的1.7亿吨, 年平均增长率1.96%;年平均产量增长超过300万吨。其中, 建筑用石灰呈逐年减少趋势, 年用量由2005年的1亿吨减少至2010年的7 000万吨;工业用石灰 (主要用于钢铁、电石、有色、化工等工业领域) 则迅速增长, 年用量由2005年的5 400万吨提高至2010年的1亿吨。

“十二五”时期前两年由于工业用石灰消费量增加较多, 石灰的产量增幅较大, 2012年石灰产量2亿吨, 比2010年增加17.6%, 其中建筑用石灰7 000万吨, 工业用石灰1.3亿吨。

数据来源: (1) 中国石灰工业协会, (2) 由于石灰行业缺少国家统计数据, 数据根据行业协会公布数据, 做了适当的处理和调整。

1.2 石灰产能分布情况

我国石灰生产的企业规模与采用生产技术分布情况见下表:

年产能小于10万吨的水毁企业4 000多家, 占行业企业数量的87%;年产能大于10万吨的企业个数500多家, 占比13%;行业的中中小企业较多, 产能分散。

从上表可以看出, 石灰生产采用先进技术窑型的产能占比为28%;落后技术产能占比44%;介于先进技术与落后技术之间的产能28%。落后技术产能占比较大, 行业技术进步的空间较大。

石灰行业由于存在环保压力, 所以在项目新建过程中, 当地政府没有鼓励政策, 出现产业聚集和集群现象较少。石灰产能也出现了过剩的情况, 尤其是落后产能过剩明显。

注: (1) “其它窑”指各种形式的土窑, 是落后产能; (2) 序号1~4为先进产能。

1.3 石灰应用领域分布示意图

2012年与2005年相比, 石灰应用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建筑用灰量减少较多, 由2005年的1亿吨下降为0.7亿吨, 减少30%;钢铁用灰量增加最快, 由2005年的3 190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8 400万吨, 增加163%;有色冶金、电石用灰量也增加较多。

1.4 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1.4.1 技术结构

我国建筑用石灰以土窑生产为主, 与传统土窑相比, 回转窑、机械化立窑、麦尔兹窑、套筒窑、梁式窑等机械化石灰窑具有单线生产规模大、能耗低、产品质量好、劳动生产率高等特点。随着我国工业用石灰需求量的逐年扩大, 机械化石灰窑的比重逐年增加。2012年机械化石灰窑的产量超过1.3亿吨, 占石灰总产量的65%。随着洛阳矿山机械设计研究院与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日产1000吨大型回转窑项目成功投产以及国内其他先进窑型的成功运转, 标志着我国石灰回转窑技术日趋成熟, 石灰行业技术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但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1.4.2 产品结构

由于钢铁、有色、化工、轻质碳酸钙、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 我国工业石灰消费量增长迅速, 已成为石灰应用的主要领域, 而建筑用石灰消费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石灰已经从传统建筑材料应用为主转为以工业基础原料应用为主。工业用石灰产量由2005年的5 400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1.3亿吨, 增长140%。建筑用石灰和工业用石灰比例由13:7变为7:13, 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5 能源消耗情况

2010年石灰行业能耗总量3 233万吨标准煤。2012年石灰行业能耗总量3 717万吨标准煤, 较2010年增加14.9%。

由于技术结构调整,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石灰产量仍保持一定的增幅, 但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略有下降。2010年石灰行业能源消耗比2005年减少3.5% (2005年为3 350万吨标准煤) , 年平均减少0.71%。“十二五”时期前两年2011年及2012年由于工业用石灰量的增幅较大, 对应的能源消耗增加较大。

/万吨标煤

煤炭是石灰工业消耗的主要能源。2010年, 石灰行业消耗煤炭3204.5万吨标煤, 用电23.29亿k Wh;按热当量法折算, 煤炭消耗占石灰行业能耗总量的99.1%;2012年煤耗占总行业能耗98.6%, 较2010年有所下降。总体上看, 随着产业技术结构的变化和装备水平的提高, 大型机械化石灰窑由于自动化水平高、物料粒径合理、原燃料配比合理, 所以其单位产品烧成煤耗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由于机械化程度高, 其单位产品电耗与落后的土窑相比增长较多。

/万吨标煤

注:电折算标煤按照热当量法折算, 1万度电折合1.229吨标煤

2 石灰行业面临的形势

2.1 国家城镇化的建设行业面临的机遇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时期, 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 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 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是今后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所在,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 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也将带动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工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有利于石灰行业的发展。

2.2 产能过剩的压力

石灰行业产能也存在像其他建材行业一样的产能过剩问题, 但是其产能过剩的关键是落后产能的过剩, 既土窑、落后技术的半机械化立窑的产能过剩, 而代表先进技术的旋窑、双膛窑等石灰产能并不过剩。如果落后的产能按期淘汰, 则先进技术的石灰产能可能出现较大的需求缺口。

2.3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压力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 我们为此付出了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温室气体的巨大排放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资源、环境将承受巨大压力, 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石灰行业属于窑炉行业, 2012年的生产能耗折合3 717万吨标准煤, 生产能耗较高, 另外由于石灰生产就是Ca CO4排出CO2生成Ca O的过程, 工艺排放CO2较多, 所以石灰行业面临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 但同时节能减排能够促使行业的结构调整, 有利于行业的技术进步。

3 石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石灰的需求量分析:一是考虑了建筑用石灰未来需求量平缓减少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水泥供给能力的增加, 以及水泥比石灰在建筑应用中更优良的产品性能, 砌筑用水泥替代了砌筑用石灰。二是未来工业用石灰还会继续增长, 但由于我国钢材、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需求增幅下降, 将导致工业用石灰的增长趋缓;随着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环保用石灰将有较快增长。总之, 我国工业用石灰需求量还将增加, 但增长有所放缓。

石灰技术结构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下, 将发生显著变化, 先进技术石灰产能产量将增长较快, 落后技术石灰产能逐步退出市场。

4 石灰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国家产业指导目录, 坚决淘汰土窑, 限期逐步淘汰技术落后、高能耗的机械化石灰生产线。加强新建生产线的监管监督, 坚决禁止能耗未达标石灰生产线建设。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行业监管, 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减少石灰行业能源消耗, 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4.2 推广先进石灰窑型技术, 采用高效设备, 提高产品质量

推广先进石灰窑生产线建设, 尤其是麦尔兹立窑技术。改造已建石灰窑生产线, 加强石灰窑体保温措施,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同时改造电机动力设备, 采用高效节能、变频技术电机等降低电能消耗。通过技术改造, 降低石灰行业能耗水平。

改造窑型及烧成技术, 提高石灰产品质量, 提高石灰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 减少其在冶金、石化等领域的应用量, 从而降低石灰行业CO2的排放。

4.3 鼓励行业的规模化和大型化发展

培育自主、创新的规模型石灰企业, 并向大型化发展, 提高行业集中度, 强化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 减少能源消耗, 推动石灰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降低行业单位能耗水平, 减少CO2的排放。

4.4 加强政策指导、避免行业盲目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发展行业】相关文章:

行业创新发展06-08

行业工会发展05-19

化工行业发展06-06

美容行业发展06-14

模具行业发展08-13

手机行业发展08-26

行业酒店发展趋势08-08

创新推动行业发展07-30

行业发展论文提纲09-27

游戏动漫行业发展05-14

上一篇:企业内控管理财务风险下一篇:做好深度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