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诱导方法范文

2024-07-23

不同诱导方法范文(精选9篇)

不同诱导方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90例, 选择ASAⅠ~Ⅱ级、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感染、脊柱外伤或有严重腰背部疼痛病史、腰椎间盘突出、严重脊柱畸形等) 、足月妊娠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 随机分成七氟烷吸入全麻诱导组 (P组) 和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全麻诱导组 (RP组) , 每组30例。同时选择同期ASAⅠ~Ⅱ级、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足月妊娠行剖官产的产妇30例纳入腰硬联合麻醉组 (EA组) 。3组均排除了合并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或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术前可疑有胎儿窘迫以及预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500g的产妇。

1.2 麻醉方法

产妇入室后常规心电监护, 开放上肢静脉, 麻醉前均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500m L。EA组行腰硬联合麻醉, 穿刺点TL2-3, 腰麻用重比重0.5%罗哌卡因 (阿斯利康公司-耐乐品) 溶液2m L, 硬膜外向头部置管3cm。麻醉平面上界达到T6~S5范围后开始手术。手术中若血压下降低于基础血压的20%, 即静脉推注麻黄素5~10mg, 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P组在手术区域消毒铺巾后, 诱导前予面罩充分供氧去氮约4min, 等待切皮时开始诱导, 以8%七氟烷 (山东鲁南制药-益君宁) 复合8L/min纯氧密闭面罩吸入加罗库溴铵0.6mg/kg做快速诱导插管。剖出胎儿后即用靶控输注系统 (北京思路高公司) 行TIVA麻醉维持 (丙泊酚加瑞芬太尼的靶控浓度分别为4µg/m L和4ng/m L) RP组在手术区域消毒铺巾后, 依次静脉推注瑞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 1.5µg/kg丙泊酚 (西安力邦制药) 2.0mg/kg+罗库溴铵0.6mg/kg诱导气管插管同时手术开始。剖出胎儿后麻醉维持同P组。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麻醉前后、出婴时产妇血流动力学情况; (2) 记录术前胎心率, 记录分娩时间 (即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的时间) ; (3) 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10min的Apgar评分; (4) 记录产妇术中 (T1) 、术后2h (T2) 、6h (T3) 及24h (T4) 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产妇的年龄、体质量、孕期、给药至胎儿娩出时间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三组产妇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 变化趋势相近。术中、术后2h、6h、24 h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全麻关键在于诱导, 因现在剖腹产技术已经很成熟, 通常5~10min左右就可以剖出胎儿, 5~10min也刚刚是全麻诱导可以覆盖的时间, 用什么药物及方式全麻诱导对新生儿及产妇影响降到最小是我们每个麻醉医师的责任。

由于产妇的特殊性, 剖宫产全麻诱导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七氟烷为主吸入麻醉诱导方式, 七氟烷是目前一种较为新型吸入麻醉药, 主要通过肺消除, 其血中溶解的七氟烷浓度很低。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相比, 其气味容易接受, 气道刺激性小, 血气分配系数低, 具有起效快、消除快、循环平稳、麻醉深度易调控等优点, 接近理想吸入麻醉药, 并且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时间多在5~10min, 子宫及胎儿接触药物时间短, 进而延迟麻醉药抑制效应的特性, 由于胎儿独特的循环状态, 药物被逐步稀释[1], 娩出时预计胎儿血药浓度已较低, 不会明显抑制新生儿。且其诱导与苏醒十分迅速[2]。并已在新生儿手术广泛应用, 对新生儿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3], 本研究用吸入七氟烷剖宫产全麻诱导, 新生儿娩出后1min、5min、10min Apgar评分, 对比其他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证明了七氟烷吸入全麻诱导对胎儿无显著抑制作用。传统的吸入麻醉药如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往往抑制宫缩导致出血量增加, 不宜用于产科全麻, 本研究使用七氟烷吸入全麻诱导, 通过对产妇术中及术后各时点阴道出血量, 三组对比结果也无统计学意义。故七氟烷吸入全麻诱导不会导致产后宫缩乏力至产后出血增多, 所以七氟烷可以安全用于剖宫产全麻的诱导。

另一种是瑞芬太尼-丙泊酚进行剖宫产全麻诱导。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亲脂性的新型阿片类受体激动药, 其镇痛作用强, 起效快, 1~2min即可达峰效应, 药物作用持续时问短, 重复或长期用药无蓄积作用[4], 多篇文章报道在合并严重心血管病变产妇剖宫产全麻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用药循环稳定, 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 无呼吸抑制[5,6,7,8]。有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在小儿各年龄段都有快速清除的特性, 年龄越小, 表观分布容积越大, 清除率越快, 且新生儿较年长儿清除速率更快, 瑞芬太尼可被新生儿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而在胎儿体内无蓄积, 不产生新生儿抑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研究中三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也证实了这一点。异丙酚是一种起效快。苏醒快的静脉麻醉药, 其在剖宫产全麻中的应用国外已有报道。总之, 瑞芬太尼静脉复合异丙酚全麻可控性强, 能有效的抑制插管和手术应激反应, 能满足新生儿娩出时间控制在麻醉诱导10min以内的手术需要。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来进行全麻诱导, 不仅保持术中母体的循环稳定, 而且对新生儿及产妇无明显影响。

本研究表明使用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两组药物都可以安全用于剖腹产全麻诱导, 对新生儿影响小, 产妇血流动力学平稳, 无产妇的术后出血增多等不良反应, 对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产妇是两种相对安全可行的全麻诱导方法。笔者在剖宫产全麻时更倾向于使用七氟烷进行全麻诱导, 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维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仲廉, 邓乃峰.妇产科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8-19.

[2]孙莹杰, 陈卫民, 张铁铮, 等.七氟醚对小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8) :37-38.

[3]Cheng YJ, Wang YP, Fan SZ, et al.Intravenous infusion of low dosepropofol for conscious sedation in Caesarean setion before spinalanesthesia[J].Acta Anaesthesiol Sin, 1997, 35 (2) :79-84.

[4]张宗旺, 戴体俊, 曾因明.瑞芬太尼的研究进展[A].俞卫锋.麻醉与复苏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24-27.

[5]Rme RM, Grange CS, Ainsworth QP, et a1.General anaesthesia usingremifentanil for caesarean section in parturients with critical aorticstenosis:a series of four cases[J].Int J Obstet Anesth, 2004, 13 (3) :183-187.

[6]Singh SI, Brooks C, Dobkowski W, et a1.General anesthesia usingremifentanil for Cesarean delivery in fl parturient with Marran'ssyndrome[J].Can J Anaesth, 2008, 55 (8) :526-531.

[7]Santos IL, Sdnchez J, Reboso MJ, et al.General anesthesia withremifentanil in two cases of 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J].RevEsp Anestesiol Reanim, 2001, 48 (5) :244-247.

不同诱导方法 第2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高丛蓝莓瑞卡幼茎作为外植体,以改良WPM培养基为培养基,设定蔗糖浓度为30g/L,琼脂8g/L,PH为5.5,在宿州学院东区组培室内进行培养。

1.2 方法

1.2.1 材料处理

剪下蓝莓幼茎后流水冲洗2h,之后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消毒和灭菌。用70%酒精消毒30s,无菌水冲洗3次,0.05%氯化汞灭菌6~8min,无菌水冲洗8次,然后将幼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备用。

1.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将幼茎的两端分别减去一小部分,横放于含有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改良WPM培养基中,每瓶接种5~6个茎段,分别添加TDZ,ZT, 6-BA,2,4-D各0.5mg/L、1.0mg/L、1.5mg/L、2.0mg/L、2.5mg/L五个浓度梯度做单因素五水平实验,每种浓度接种10瓶,45d后统计出愈率和愈伤组织长势,旨在选出幼茎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宜的植物激素,并探讨每种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的TDZ对蓝莓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TDZ对蓝莓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不好,愈伤率很低,而且基本全部褐化。

2.2 不同浓度的ZT对蓝莓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ZT对蓝莓茎段诱导愈伤组织效果不好,当浓度大于1.0 mg/L时开始出芽,当浓度大于1.5 mg/L时愈伤组织褐化现象严重。

2.3 不同浓度的2,4-D对蓝莓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当2,4-D浓度为0.5~1.0 mg/L时诱导处的愈伤组织均为绿色、疏松颗粒状愈伤组织,当浓度大于1.5时,随着2,4-D浓度的增大愈伤率随之提高,但褐化率也随之增大。

2.4 不同浓度的6-BA对蓝莓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当6-BA浓度为0.5 mg/L时,无愈伤组织诱导产生,当6-BA浓度大于1.0mg/L时有愈伤组织产生,但有芽诱导产生而且还有褐化现象。

不同诱导方法 第3篇

该研究中运用的W14-F小麦花药培养诱导培养基,在匈牙利被高效利用,花药培养效率较高。而另外3种培养基MS、N6和C17为我国小麦单倍体育种中广泛使用的普通培养基。现通过4种诱导培养基培养力比较,以明确W14-F诱导培养基在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的培养中是否仍具有高效性,筛选出适合于黑龙江省春小麦品种及人工合成小麦材料花药培养的高效培养基,为黑龙江省春小麦单倍体育种和人工合成小麦在育种中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人工合成小麦材料

58001-2[68.111/RGB-U//WARD/3/FGO/4/RABI/5/A.SQ(629)]、 58004-2[CETA/A.SQ(895)]、58024-2[MAYOOR//TKSN1081/A.SQ-5A(222)]、58014-2[CETA/A.SQ(371)]、58011-2[CETA/A.SQ(1024)]和58010-1[AR LIN/A.SQ(283)]。

1.1.2 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杂交种F1

F1130[ALTAR84/V984(4 GRAINS)/克旱16]、F1295[CROC-1/A.SQ(205) /克07-889]、F1565(I-7/克07-889)、F1573(II-7/克02-368)、F1579(II-7/克06-884)、F1585(II-7/克07-889)和F1590(II-7/沈19)。

1.1.3 普通小麦品种

龙麦31、克旱16、新克旱9号和龙辐麦3号。

1.2 方法

1.2.1 前处理

在田间取样,用镜检的方式选择花药细胞处于单核靠边期;形态学上,幼穗顶部位于旗叶叶耳与旗下叶叶耳1/3~2/3处的小麦植株,在茎部剪断放入水中,用塑料袋密封放入4℃冰箱里低温处理15 d。

1.2.2 灭菌

将穗剥出、去芒,放入血清瓶中,加入比例为1∶1的次氯酸钠和无菌水,加入2滴吐温,放至摇床摇18~20 min。血清瓶身用75%的乙醇灭菌后放入超净工作台中,倒出次氯酸钠溶液,用无菌水冲洗3~4次,直到瓶内没有泡沫为止。

1.2.3 取花药

大小弯头镊子各一把,放入75%的乙醇中浸泡,用酒精灯外焰灭菌,放在一旁冷却备用。用大镊子夹住已灭菌的幼穗,小镊子去掉颖壳,剥出花药。

1.2.4 培育胚状体

将取出的花药约200个,放入90 mm培养皿中,培养皿分别盛有4种不同的诱导培养基W14-F、MS、N6和C17各为12 mL,用封口膜密封。把密封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保持在 32℃培养3 d,之后移入28℃中培养27~35 d,要求恒温培养箱保持一定的湿度,至胚状体诱导完全。

1.2.5 诱导培养基

(1)W14-F诱导培养基:W14-F(见表1) + 2,4-D 2.0 mg·L-1 + Kineton 0.5 mg·L-1,pH调至5.8。(2)MS诱导培养基:MS+2,4-D 2.0 mg·L-1+Kineton 0.5 mg·L-1,pH调至5.8。(3)N6诱导培养基:N6+2,4-D 2.0 mg·L-1+Kineton 0.5 mg·L-1,pH调至5.8。(4)C17诱导培养基:C17+2,4-D 2.0 mg·L-1+Kineton 0.5 mg·L-1,pH调至5.8。

注:表中药品的用量按照配制1 L培养基计算。Note:The amount of drug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1 L media.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普通小麦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从表2看出,4种不同诱导培养基对普通小麦胚状体诱导率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W14-F> C17> N6 >MS,W14-F培养基的胚状体诱导率与其它3种培养基胚状体诱导率差异显著。在我国常用的几种培养基上培养效果较差的材料,在W14-F培养基上也能获得较理想的诱导率。值得一提的是,在黑龙江省小麦花药培养中培养力极低的新克旱9号,在长期使用的MS培养基中胚状体诱导率只有3.41%,而采用W14-F培养基,胚状体诱导率达到了15.57%,培养效率提高了4.6倍。对于培养力较高的品种龙辐麦3号来说,与胚状体诱导率较高的C17培养基相比,W14-F培养基具有更佳的表现,胚状体诱导率提高了5.5倍之多。

2.2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人工合成小麦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从表3看出,4种不同诱导培养基对人工合成小麦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W14-F>C17>N6>MS,W14-F培养基的胚状体诱导率显著高于其它3种培养基,与普通小麦的花药培养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在供试的人工合成小麦材料中,58024-2在W14-F培养基的培养效果可较培养效率较低的MS培养基高7.5倍,较培养效率较好的C17培养基也要高出近5倍,这说明,W14-F培养基是适合于人工合成小麦花药培养的理想培养基。

2.3 利用W14-F培养基对普通小麦与人工合成小麦杂种后代的花药培养

人工合成小麦是通过与普通小麦杂交来实现其优异基因向普通小麦中转移的。为了明确W14-F对其杂种F1的培养效果,在“2.1和2.2”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又选择了与其试验材料不同的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的9个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试验。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在W14-F培养基中,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胚状体诱导率最高可达93.80%(F1130),在9份材料中最低的胚状体诱导率也达到了16.18%(F1585),这个诱导率水平在通常采用的培养基中也是较高的(见表2),9份材料的平均诱导率达到43.98%。这说明利用W14-F培养基进行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的花药培养,同样具有较强的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能力,可将基于W14-F培养基的花药培养技术应用于利用人工

注:表中平均胚状体诱导率数值后的小写字母表示5%差异显著性。下同。Note:Lowercase letters after the induction rate of embryoid express meanP<0.05.The same below.

合成小麦改良小麦品种的研究中以提高人工合成小麦的利用效率。

3 结论与讨论

在以提高小麦花药培养植株再生率为目标的研究上,培养基改良一直处于主导地位[8],培养基中的附加物质对花药培养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改变其种类或浓度往往是提高培养效率最有效的手段,陈保锋[9]以普通小麦花药为材料,采用N6、C17、MS三种基本培养基进行培养,在愈伤组织诱导率上表现分别为C17>N6>MS。该试验采用的4种诱导培养基中,W14-F为从匈牙利引进的培养体系。该试验运用国外引进的培养体系与国内普遍应用的培养体系作对比,明确了黑龙江省生态条件下培育出的春小麦品种同样适用于该培养体系,胚状体平均诱导率较我国常用的培养体系培养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胚状体诱导率较其它培养基培养效率可提高3~6倍,对于个别材料甚至可以提高8倍以上。该试验中人工合成小麦和普通小麦在4种培养基中都表现为相近的培养效率,这说明普通小麦中的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同样适合于人工合成小麦的花药培养。该试验中没有得到前人报道的人工合成小麦更加适合花药培养的结果,这可能与所采用的试验材料有关。从人工合成小麦在育种实践中利用的实际出发,对两者的杂种F1的花药培养,证实了该培养体系具有适用性,这将为黑龙江省高效利用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小麦品种的抗病、抗逆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晓丽,魏俊杰.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因素[J].农业科技报,2007(4):138-139.

[2]徐龙珠.基因型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100-103.

[3]郝云凤,莫日.陶格斯,樊俊峰,等.春小麦杂交组合配制和基因型差异对花培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5):14.

[4]海燕,康明辉,郭景战,等.稀土和基因型对小麦花培绿苗分化率的影响[J].华北农报,2006,21(2):234-236.

[5]李守岭,庄南生.植物花药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35(3):76-80.

[6]王培,陈玉蓉.固体培养基上浸润培养提高花粉植株诱导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2,7(3):59-65.

[7]冬梅.影响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因素[J].青海农业科技,2000(4):11-12.

[8]温之雨,王培.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和新品种冀42选育的研究[J].农业生物技报,2000,8(2):1-4.

孔子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对我的启示 第4篇

孔子是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的首创者,因此启发诱导式在教育界具有深远意义。

一、孔子启发诱导式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简单地说,孔子启发诱导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注意把握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孔子的启发是循序渐进的,所谓循循善诱。第四,孔子的启发是一以贯之,举一反三的。

国家也非常重视启发诱导式教学的施行。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应该确实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导演,而非“演员”,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真正学习的主人,还学生课堂学习权。

做为我看了孔子启发诱导式诱导式教学后。

要学会转变观念。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于学生而言,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面对各种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比如画图中学会几种工具画出几种形状的图后,两个椭圆相交组合能月牙,再用橡皮擦去多余部分,让学生大胆创作,哪些图形组合一起可能拼出其他图形,努力寻找各种途径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胆地将该方法运用于实践中。在学生有疑难的时候,把握住这个时机,给予引导。这就是孔子启发诱导式教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还要教师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顺序行和有序性。并且例子与教材的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

不同诱导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MTA,CH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年轻恒牙牙髓根尖常出现发育停止现象, 导致龋齿、发育畸形等症状, 通过根尖诱导成形术能够有效诱导牙根发育, 从而修复被损害的根尖组织[1]。无机三氧化三钙 (MTA) 、有氧化钙 (CH) 、磷酸三钙 (TCP) 三种临床常用的根尖诱导成形剂, 为了对MTA及CH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的使用价值进行观察,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6例 (100颗) 发育不完全的年轻恒牙患者, 均采用采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6例 (100颗牙) 发育不完全的年轻恒牙患者, 男50例 (61颗牙) , 女36例 (39颗牙) ;年龄6岁~15岁, 平均年龄 (7.36±2.55) 岁;所有患牙均为年轻恒牙合并根尖炎及牙髓感染;病因:创伤43颗, 发育畸形30颗, 龋齿病13颗。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3例 (50颗) 。2组患者 (患牙) 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 观察患者牙根发育状况及吸收情况。观察组按照3∶1比例将MTA粉与液比例进行混合, 处于微湿状态;采用专用MTA输送器将药物送入根管口, 垂直加压器轻微加压, 根据实际需要将MTA送入根尖部, 直至4 mm~5 mm药物填充根尖部。将蒸馏水湿棉球放置在根管内, 氧化锌水门汀暂封, 经X线片对MTA填充的位置及质量进行观察, 对于填充效果较差者, 用蒸馏水将原填充的MTA冲洗, 再次填充。患者手术治疗2 d进行复诊, 对MTA硬固情况进行观察, 硬固牙根可做牙胶尖充填, 进行修复治疗及冠部填充。参考组常规清理根管、开髓、摄根尖片对需要长度进行确认, 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及3%双氧水对根管重复冲洗;用CH糊剂对根管内进行封注, 持续7 d。观察组患者半年进行1次复诊, 参考组复诊时清洗根管内的CH糊剂, 将根管吸干。其余操作步骤同观察组。

1.3 疗效判定

成功:无叩痛、未出现自觉症状, 牙根延长, 根尖周病变彻底消失, 根端闭合或根尖形成, 管腔基本缩小, X线显示原有根尖病变基本消失;进步:根尖形成, 牙尖形成不规则或不完全, 其他均与成功相同;失败:患者自觉疼痛, 叩诊疼痛, 根尖周病变未改善或者牙根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观察组根尖硬组织量、根尖孔关闭平均时间为 (6.57±1.39) 个月, 参考组平均时间为 (10.26±2.01) 个月,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15, P<0.01) 。

3 讨论

当年轻恒牙遭到创伤或者出现龋病、畸形中央尖等时, 生长发育可受到影响。牙髓活力、根尖周组织中牙乳头、上皮根鞘等是年轻恒牙继续生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对年轻恒牙生长发育不良患者进行治疗时, 可对根尖周及牙髓组织炎症进行消除, 并通过药物进行有效的诱导, 对牙乳头、根尖生活牙髓等进行保护, 从而促进上皮根鞘功能更好地恢复, 促进根尖及牙根继续发育[2]。

当年轻恒牙根尖周、牙髓等组织出现感染时, 根尖周病变可对牙根尖成形产生不良影响。而当牙乳头、生活牙髓及上皮根鞘出现损害时, 牙根停止生长及发育, 此时通过药物能够产生诱导作用, 刺激根尖继续发育[3]。CH是临床使用最早的牙根形成诱导剂, 强碱性, 因此能够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刺激, 并中和微生物酸性产物, 对细菌的生长进行抑制, 有效控制根管内感染的发生。CH同时能够诱导牙根尖周组织的有效愈合, 提高上皮根鞘抵抗感染的作用, 并在牙根尖部位形成硬组织。然而药物使用中对根尖组织进行填充时难度较大;使其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去除生活牙髓或者对死髓牙无法使用CH治疗;CH无法对X射线进行阻射, 因此在诊断根管填充情况时易出现偏差。MTA作为新型生物材料, 磷离子与钙离子为离子结构主体, 密封性、亲和性、亲水性、抗感染及抗菌作用良好, 同时药物具有溶解性低、组织愈合诱导能力强等优势;在X线诊断时, 能够与周围结构组织良好区分。本组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愈合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 (P<0.05) 。由此可见, 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中使用MTA效果显著, 疗程短、操作方便, 可作为理想的根尖诱导材料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春青.无髓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疗效分析[J].2008, 18 (6) :348-349.

[2]王伟涛.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58例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27) :645-647.

不同诱导方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7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行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Ⅰ组和Ⅱ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行择期手术的清醒患者;理解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年龄25~62岁,体重40~78 kg;无严重心肺疾病及其他严重基础病史;心电图及胸片无严重异常改变,肝肾功能正常,ASAⅠ~Ⅲ级。

排除标准:患者不清醒或拒绝合作;有严重心肺疾病及其他严重基础病史;患者重要器官功能(心、肺、肝、肾)异常或患者存在深静脉穿刺禁忌证。

1.2 方法

所有患者按全身麻醉常规准备,术前30 min肌注东莨菪碱0.3 mg,咪达唑仑0.5 mg/kg。入室后常规开放右侧上肢静脉,进行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持续监测CVP值。采用舒芬太尼0.3μg/kg+咪达唑仑0.04 m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诱导插管。患者在全麻诱导时予双手托下颌法面罩供氧,麻醉机机控模式,Ⅰ组患者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8次/min,Ⅱ组患者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1次/min,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全麻诱导前、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后的CVP值。

1.3 观察指标

全程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分别记录患者在全麻诱导前、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后的CVP值,比较两组CVP值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麻诱导过程中两组HR、SpO2、MAP、ETCO2变化

全麻诱导过程中所有患者HR、SpO2、MAP、ETCO2值均于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1 mm Hg=0.133 kPa;“-”为无数据

2.2 全麻诱导过程中两组CVP值比较

结果显示,全麻诱导前两组CVP值均于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诱导时Ⅱ组CVP值明显比Ⅰ组低,但Ⅰ、Ⅱ组值均在正常范围内(P<0.05)。气管插管后两组CVP值均于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1 cm H2O=0.098 kPa

3 讨论

全身麻醉诱导时实行手控辅助通气目的是提高机体氧的储备量和肺内氧浓度,纠正潜在的低氧血症,缓冲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无通气期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延长气管插管期呼吸停止的时限。CVP是测定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是衡量右心对排出回心血量能力的指标[1]。在现代临床上,监测CV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被认为是测定循环动力学变化上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其中,测定PCWP所需的肺动脉球囊导管等技术设备并非所有医院都具备,而监测CVP相对容易。全身麻醉诱导时通气和自主呼吸不同,是一种人工间歇正压通气,通过挤压气囊,将氧气强制性吹入肺中,改变胸腔压力,对循环系统尤其是静脉回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认为,机械通气可使胸腔内压增高,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心脏前负荷降低,其综合效应使患者心排血量降低,血压降低,器官灌注受到影响[2,3],且随着潮气量的升高,后负荷的增加亦参与了心功能的降低[4]。现代麻醉学明确指出:间歇正压通气时,若呼吸频率过快或潮气量太大,可引起过度通气,使胸内压增高,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致使心排血量下降,血压下降,严重影响冠状动脉血管灌注压。对于血容量正常的患者,间歇正压通气和暂停通气时所测的CV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低血容量的患者间歇正压通气和暂停通气时所测的CVP值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5]。

在麻醉及手术中,绝大多数的麻醉意外出现于诱导期,这是因为诱导时在较短的时间改变了患者的生理状态,对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来讲由于患者的神志呼吸循环都被抑制,影响尤为巨大。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药物的使用、Hb、PaCO2,甚至体温都会影响循环动力学的变化[6]。本研究在排除了麻醉药物、患者基础情况、患者进行全麻诱导时生命体征变化等影响因素后显示,全麻诱导时低潮气量高频率辅助通气对CVP的影响小,较高潮气量低频率辅助通气对CVP的影响较大,提示在麻醉诱导过程中不同的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变化对患者的循环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此影响持续时间很短(在气管插管后,这种影响即消失)。对于血容量正常无心肺基础病史的手术患者,这种影响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而对于低血容量或有心肺基础病史的老年患者,由于其呼吸循环代偿能力较差,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低血容量或有心肺基础病史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采用低潮气量高频率辅助通气方式较为适宜。

参考文献

[1]Wilson RF.Critical care manual:applied physiology and principles oftherapy[M].Philadelphia:F.A.Davis Company,1992:17-19.

[2]Goertz A,Heinrich H.Hemodynamic effects of different ventilatory pat-terns[J].Chest,1991,99(5):1166-1171.

[3]Valentine DD,Hammond MD,Downs JB,et al.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onand perfusion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J].Am RevRespir Dis,1991,143(6):1262-1266.

[4]李敏,秦英智,马丽君.不同呼气末正压设定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6):359-362.

[5]王翠云.机械通气对CVP影响的研究现状[J].安徽医药,2010,14(9):1093-1095.

不同诱导方法 第7篇

关键词:玉米,诱导剂,喷施,拌种

1 试验目的

玉米诱导剂是由中草药制成,绿色无污染。作物使用后可提高光合作用1-4倍,根系增加70%,抗旱抗涝,抗盐碱,改良化肥污染的土壤,氮吸收利用率提高1-3倍,二氧化碳利用率提高200倍。省肥省农药30%-50%,大大增强作物所需三大元素碳、氧、氢的利用率,使作物在高碳、高氢氧中生长,可抗冷到-4度,抗热到50度,并高抗真菌、细菌,病毒性等各种病害。调节植株高低,控制旺长。为玉米诱导剂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拜泉县农技推广中心在2015年进行了玉米应用诱导剂应用效果试验。

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品:玉米诱导剂(由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提供)

供试品种:鹏程5号

3 试验地基本情况

此示范在兴国乡兴国村县级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土壤为黑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进行春整地,亩施玉米掺混肥35公斤。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播后苗前化学除草,趟二遍,拿大草一次,9月29日测产考种。

4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法,3次重复,每区面积42m2,采用110厘米大垄双行。处理1和处理2的种子用玉米诱导剂进行了拌种处理,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用玉米诱导剂进行了叶面喷施。本试验共设三个处理,具体处理如下:

处理1:亩保苗4500株。

处理2:亩保苗4000株。

对照:亩保苗4000株。

5 结果与分析

5.1 玉米诱导剂对生育期的影响

通过田间定点观察记载,经诱导剂处理过的玉米生育期127~128天,较对照123天偏晚4~5天,主要表现在拔节期比对照晩1天、抽雄期晩3天、吐丝期晚2天、成熟期晩4-5天。

5.2 玉米诱导剂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5.2.1 株高。

通过田间记载调查统计,处理1玉米平均株高305.6cm,比对照株高314.3m要低8.7cm,处理2平均株高301cm比对照株高314.3m要低13.3cm,可见,玉米诱导剂对玉米的株高有一定的矮化作用,从而增加了玉米的抗倒性。然而,从调查的结果看几个处理之间的株高差异不显著。

5.2.2 结穗部位。

通过调查记载结果可以看出,结穗部位的高度处理1比对照高1.6cm,处理与对照结穗部位高度仅差0.2cm,无明显差别,说明玉米诱导剂对结穗部位的高度无明显的影响。

5.2.3 穗长。

通过调查记载结果可以看出,27个点次中平均穗长处理1比对照多0.7cm,处理2比对照平均穗长多0.85cm,说明玉米诱导剂对平均穗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5.2.4 穗粒数。

通过调查记载结果看,27个点次中平均穗粒数处理1比对照多84.67粒,处理2比对照平均粒数多70.49粒,说明施用玉米诱导剂可以增加玉米的单株粒数。

5.2.5 百粒重。

通过调查记载结果可以看出,27个点次中平均百粒重处理1比对照多0.66g,处理2比对照平均穗长多0.2g,说明玉米诱导剂对玉米百粒重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作用。

5.2.6 产量。

通过表2可以看出,处理2与对照产量基本持平,处理1比对照增加产量47.1公斤/亩,增产率为6.7%。玉米诱导剂对玉米有增产作用,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

5.3 投入成本与效益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每667m2投入较对照高出41元,处理二每667m2投入较对照高出27元。如果玉米的市场价格按每公斤1.4元计算,处理1与对照相比每667m2增加纯收入25.94元,处理2与对照相比每667m2减少纯收入12.56元。

6 结论

玉米诱导剂除对玉米的生长有抑制和延长作用外,从株高、根、茎、叶、穗等对玉米进行影响和促进,调节了玉米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从而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因此,玉米诱导剂可以在玉米上施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建议继续进行玉米诱导剂试验示范,继续验证其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不同诱导方法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种子齐31(Q31)、综3(Z3)、综31(Z31),由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静娟教授惠赠,本实验室种植后人工授粉套袋收种保存,B73由本实验室保存,杂交种Q31×Z31、Q31×Z3由本实验室种植并套袋杂交获得,取人工授粉后的幼胚作为再生体系研究的外植体。

1.1.2 试验试剂

2,4-二氯苯氧乙酸(2,4-D)、6-苄基嘌呤、吲哚-3-丁酸(IBA)(6-BA)分别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酸水解酪蛋白、L-脯氨酸、肌醇以及各种大量试剂等均为国产分析纯。

1.1.3 仪器

洁净工作台(SA-1480-2,上海上净净化有限公司);光照培养箱(LRH-250-G,广东省医疗器械厂)。

1.1.4 培养基

研究所用基本培养基为N6培养基,其中诱导培养添加0~3.0mg/L 2,4-D;分化培养基添加0~2.0mg/L 6-BA;生根培养添加0~3.0mg/L IBA。以上各培养基同时附加7.0g/L琼脂、30g/ L蔗糖、100mg/L酸水解酪蛋白、700mg/L L-脯氨酸和100mg/L肌醇,pH 5.8。

1.2 方法

1.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取人工授粉套袋后玉米幼穗,剥去苞叶,于超净工作台中用75%酒精消毒1min,0.1%升汞消毒8min,无菌水冲洗5遍。削去籽粒部分胚乳,挑出幼胚,盾片向上接种于诱导培养基,暗培养诱导愈伤组织。

1.2.2 培养条件

诱导培养和继代培养均为暗培养,温度为(28±1)℃;分化培养为光照培养,光照强度为2 000lx,每天光照时间为12 h,温度为28±1℃。

1.2.3 试验统计

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分别研究基因型、胚龄、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6-BA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IBA浓度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

1.2.3.1 不同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Q31、Z3、B73、Q31×Z3、Q31×Z31)、不同胚龄(11、12、13、15、19d)玉米幼胚,于含有不同浓度2,4-D(0、1.0、2.0、3.0mg/L)的诱导培养基培养,培养20d,统计并计算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每处理6皿,每皿25个幼胚,3次重复。

愈伤组织诱导率=(产生愈伤组织的幼胚数/接种的幼胚数)×100%;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的幼胚数/接种的幼胚数)×100%。

1.2.3.2 6-BA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将胚性愈伤组织接入含不同浓度6-BA(0、0.5、1.0、1.5、2.0 mg/L)分化培养基中,分化培养30d后,统计分化出绿芽的愈伤组织数并计算分化率,每处理接6皿,每皿25块愈伤组织,3次重复。

分化率=(出现绿芽的愈伤组织块数/接种的愈伤组织块数) ×100%

1.2.3.3 IBA浓度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

切取2cm大小再生芽转入含有不同浓度IBA(0、0.5、1.0、2.0、3.0 mg/L)的生根培养基中。培养30d后统计生根的再生芽数并计算生根率。每处理16瓶,每瓶3个再生芽,3次重复。生根率=(生根的再生芽数/接种的再生芽数) ×100%

2 结果分析

2.1 基因型对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经过诱导培养发现:Q31×Z31、Q31×Z3、B73、Z3在接种后4d左右盾片周围开始出现明显凸起,1w左右开始出现愈伤组织,但基因型不同,愈伤诱导率异显著,Q31×Z31诱导率最高,而Z3最低(见表1),Q31×Z31、Q31×Z3及B73产生的愈伤组织多为淡黄色、颗粒状、松脆、表面干燥、生长快且容易继代,而Z3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表面松软、水渍化,且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容易褐化死亡。Q31培养30d,只见其幼胚膨大,未见愈伤组织形成。

注: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水平。Note: The capital letters and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ce at p=0.01 and 0.05.

2.2 2,4-D浓度对玉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种基因型玉米在含有不同浓度2,4-D的培养基上诱导培养,发现在添加2.0mg/L 2,4-D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见图1),且生长旺盛、颜色鲜艳、多呈颗粒状,表现出良好的胚性,说明2.0mg/L的2,4-D能够诱导出高质量的愈伤组织。

2.3 胚龄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由图2可知,胚龄对不同基因型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不同,Q31×Z31与Q31×Z3愈伤组织最大诱导率在授粉后11d,分别达到69.4%、74.5%, Z3和B73愈伤组织最大诱导率是在授粉后12d,分别达到62.4%、76.3%。胚龄为15d时,所有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率均下降,胚龄为19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非常低,且愈伤组织水渍化严重、胚性差、继代培养困难。

2.4 继代培养时间和条件对胚性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7d左右,开始长出新生愈伤组织,此时愈伤组织生长较快,生长15d后,愈伤组织生长明显减慢,同时部分愈伤组织开始褐化并逐渐死亡,此时需要进行继代培养,防止愈伤组织胚性丧失,影响后期分化。研究还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25μmol/L的AgNO3,可以抑制愈伤组织褐化,提高愈伤组织质量。

2.5 6-BA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分化结果表明,在不添加6-BA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也可以分化。添加6-BA后发现,6-BA对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Q31×Z31、Q31×Z3在6-BA浓度为0.5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率最高,而Z3、B73在6-BA浓度为1.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率最高,对于各基因型, 6-BA浓度高于1.0mg/L时,再生芽为浓绿色,叶片卷曲,难以形成独立再生芽。

注: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水平。Note: The capital letters and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ce at p=0.01 and 0.05.

2.6 IBA浓度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

分别由图3、图4看出,再生芽在不添加任何激素的培养基上也能生根,但生根率较低,而且不定根数量较少,不利于后期移栽。添加不同浓度的IBA可明显提高再生芽的生根率和不定根数量。其中Q31×Z31、Z3、B73在IBA浓度为2.0mg/L时生根率较高,而Q31×Z3在IBA浓度为1.0mg/L生根率较高。

1:IBA 0mg/L;2: IBA 1.0mg/L;3: IBA 2.0mg/L;4: IBA 3.0mg/L.

2.7 炼苗与移栽

在培养瓶中生长的再生植株一般比较细弱,当幼苗根系较发达时,移栽至花盆中培养。在移栽前,打开封口膜在培养室内炼苗1w左右,移栽后保持土壤水分在90%左右,并注意通风,防止霉菌繁殖,造成幼苗腐烂,影响幼苗成活。

1:玉米幼胚;2:胚性愈伤组织;3:愈伤组织分化;4:再生芽培养;5: 再生芽生根培养;6:再生植株。

3 讨论

在玉米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基因型被认为是影响幼胚组织培养的首要内在因素。Kamo K K等[11]和F.B.F. Bronsdema等[12]研究分别证实,这种由基因型产生的差异主要有质效应和和核效应。随后赵云云等[13]包括本研究也证实这一观点。但为了更好地将基因工程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还需要通过培养条件以克服基因型的限制,将众多优良自交系应用于玉米基因工程改良。

幼胚胚龄是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另一内在因素。胚龄不同,体内激素水平不同,直接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14],本文研究认为生长11~13d、大小在1~2mm的幼胚较适合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这同多个研究者结果一致[9,11,15,16]。

不同诱导方法 第9篇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去除病毒和更新品种, 加快百合的快速繁殖, 缩短百合的生育周期, 弥补种球繁育的不足, 是百合商品化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用离体快繁技术是百合组培中研究最早和最多的一项技术[2]。自从Robb[3]利用百合鳞片进行组织培养成功以来,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该试验选取百合鳞片为外植体, 研究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外植体诱导率的影响, 以期筛选出适宜百合鳞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配比, 为百合大规模的培养与繁殖创造有利的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市售百合, 取其鳞片为外植体[4]。供试试剂有NAA、6-BA、2, 4-D、75%酒精和0.1%HgCl2等。供试器材有冰箱、天平、试剂瓶、量筒、烧杯、容量瓶、三角瓶、玻璃棒、精密pH试纸 (5.4~7.0) 、封口膜、高压蒸汽灭菌锅、镊子、解剖刀和培养皿等。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为筛选出适宜百合鳞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配比,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 选择2, 4-D浓度, 6-BA浓度、NAA浓度3个水平进行试验 (见表1) 。

1.2.2 培养基的配制

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2, 4-D, 6-BA, NAA (见表2) 组合配比试验, 所有的培养基均用8.00g·L-1的琼脂固化, 蔗糖浓度为25g·L-1, pH5.6, 加0.50g·L-1的活性炭 (Ac) 以防止外植体褐化[5]。并添加适量激素到配制好的培养基中, 分装到50mL三角瓶中, 分别贴上标签, 在121℃条件下灭菌30min, 备用。

1.2.3 材料的预处理

取百合生长正常、无病虫害的鳞茎, 去掉最外面的一层鳞片, 将根系切除, 然后将鳞片剥下, 放入洗衣粉中浸泡15~25min, 自来水流水冲洗2h, 后置于超净工作台上, 采用75%酒精浸泡70s消毒, 用无菌水冲洗2遍, 然后转入0.1%升汞中浸泡6 min, 再用无菌水冲洗5~6次, 每次清洗时间为2~3min[6], 最后将消毒后的鳞片放在干净无菌的滤纸上, 吸干表面的水分备用。消毒过程中要不断晃动以便充分消毒。

1.2.4 接种

在接种之前要进行相关器材灭菌处理[7]:培养皿、烧杯和金属器械均进行湿热灭菌, 灭菌后连同酒精灯放在超净工作台上, 用紫外灯照射20min, 并用75%酒精消毒, 接种前超净工作台面要用75%酒精擦洗。

将已消毒的鳞片取出放在培养皿中, 切成0.2~0.4cm见方, 左手拿三角瓶, 右手轻取下封口膜, 避免膜上的灰尘飞扬, 造成污染。将三角瓶的瓶口靠近酒精灯火焰, 瓶口略向下倾斜, 以免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入瓶中, 然后用镊子将切好的外植体送入瓶中。镊子每次用后要灼烧, 培养瓶盖上封口膜, 做好标记, 最后注明接种材料和培养基名称及接种日期。每个处理接种10瓶, 每瓶接种5块鳞片。接种后培养基置于光照强度1 500~2 000lx。光照时间10~12h。温度为25±2℃的光照培养室内培养, 随时观察记录。

1.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接种后3d, 每天进行观察, 记录污染茎块数, 并将污染茎块及时取出。此后每隔3d观察统计出愈率, 30d后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

诱导率 (%) =各处理的出愈块数/各处理的接种块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 不同浓度2, 4-D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不同浓度6-BA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不同浓度NAA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差异显著。2, 4-D浓度, 6-BA浓度, NAA浓度3个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表现为6-BA>NAA>2, 4-D。最优的激素配比组合为A2B1C3, 即2, 4-D 0.6 mg·L-1, 6-BA 0.3 mg·L-1, NAA0.9mg·L-1, 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1.21%。

3 结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 2, 4-D浓度, 6-BA浓度, NAA浓度3个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表现为6-BA>NAA>2, 4-D。最优的激素配比组合为A2B1 C3, 即2, 4-D 0.6 mg·L-1, 6-BA0.3mg·L-1, NAA 0.9 mg·L-1, 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1.21%。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百合鳞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配比, 以给百合大规模的培养与繁殖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百合鳞片作为外植体,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百合鳞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 2, 4-D浓度, 6-BA浓度, NAA浓度3个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表现为6-BA>NAA>2, 4-D。最优的激素配比组合为A2B1C3, 即2, 4-D 0.6 mg·L-1, 6-BA 0.3 mg·L-1, NAA0.9mg·L-1, 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1.21%。

关键词:百合,鳞片,愈伤组织,诱导

参考文献

[1]周春华, 尤超, 陈凝华.百合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 2013 (14) :193-196.

[2]徐雷锋, 李雅男, 袁迎迎, 等.百合愈伤组织的高效诱导及植株再生[C].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3:150-151.

[3]ROBB S M.The culture of excised tissue from bulb scales of lilium speciosum[J].J.Exp.Bot., 1957 (8) :3518-3521.

[4]李静, 王云德.西伯利亚百合鳞片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生物学通报, 2012 (4) :56-59.

[5]高国训.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问题[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41 (6) :501-505.

[6]罗风霞, 徐桂华, 金丽丽, 等.新铁炮百合微繁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 (3) :254-257.

上一篇:高速公路的滑坡治理下一篇:市政道路路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