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环境范文

2024-07-26

城郊环境范文(精选12篇)

城郊环境 第1篇

为了加深与当地人民联系,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本次桂林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高铁沿线环境美化服务团”团队响应号召, 与相关高铁建设部门取得联系并且了解高铁环境信息。笔者跟随所属团队以桂林-北海-南宁为目的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和“配合站点人员帮助群众”的志愿服务。以调查和采访资料为蓝本, 进行了相关分析。

二、广西高铁沿线城郊车站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经过为期七天的贯穿桂林、北海、南宁三线高铁沿线实地考察, 从中得知高铁沿线一系建设之中环境问题的影响和现如今政府部门采取的一系列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地区把“整理”纳入整治工作的整体要求中, 都在按照“一清二拆三整理四美化”的要求, 进一步全面提升整治工作的水平。整治工作结合沿线地区发展和产业开发, 促进沿线地区发展的思路始终贯穿工作整治, 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一) 乡村镇考察调研

灵川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辖县, 是世界风景名城桂林市;其中铁路交通枢纽对发展桂林旅游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查的采访的是位于灵川县东北部的灵川镇的同化村, 被命名为“广西首批铁路护路安全村”。笔者以及所属团队采访了同化村村支书并且记录了自高铁沿线初期的环境整合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 城市形成以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铁路沿线开发需根据各个地的地质以及城市自身特点进行考虑。

北海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中国西南地区的同时拥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高铁的城市, 处于泛北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此行注意力聚焦在石埗村, 石埗村靠钦北高铁沿线, 笔者以及团队人员考察了村子周边环境, 但是结果沿线部分地区因为过于荒僻, 所以沿线卫生问题就不能很好的解决。结合采访的北海站的乘务人员, 了解到沿线因为过于偏僻, 所以一直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最后我们的最后一站, 南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偏西, 拥有南广高铁 (南宁至广州) 、柳南城际铁路 (南宁至柳州) 、南钦高铁等。在建的南宁东站为枢纽主要客运高铁站, 同时还拥有西南和华南最大的高铁之家——屯里动车所 (高铁的维护和保养) , 由此高铁的作用凸显可见。

期间统计的高铁环境调查问卷显示, 在普遍的交通工具出行的情况下。高铁成为接近70%人的首选, 更是因为其舒适性和高速和安全性能稳定占据约60%赢得企业人员和出游人员以及学生群体的青睐, 但是问卷中接近50%的人觉得沿线居民和生态环境卫生脏乱差, 尽管普遍认为高铁可以带来区域经济发展, 但是还是无奈环境和经济的制约,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在考察灵川县同化村时候, 整理的当地居民问卷显示, 55%的沿线居民认为高铁影响生活环境, 50%的居民认为高铁建设容易引起环境问题, 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且环境建设未能很好的利用沿线资源发展, 从而合理规划, 促进起到环境保护等多种作用。

由此高铁沿线环境建设需要结合各个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 并且认识到环境建设的欠缺之处:

(二) 宣传力度以及积极性

政府部门加深了高铁沿线综合环境整治, 但是因宣传的普及型和全面性还是不到位, 范围有限。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宣传力度不大, 导致尽管有相应公关文件, 但是最终还是不能很好落实到位。不能让当地居民深入了解这一些方面的重要性, 沿线居民调查问卷显示其中有40%的人不了解环境宣传治理问题, 这也就自然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三) 因地制宜的环境规划和系统发展

沿线综合整治虽然落实到位, 但是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发展, 后期没能做好巡查调查和清理整治, 自然不能使得环境得到净化;

(四) 当地居民清洁意识欠缺

高铁清洁意识未能深入当地群众的心中, 也未曾详细颁布相关规章制度, 也就使得这方面居民的思想不够牢固, 也就会频繁出现环境问题。

三、改善广西高铁沿线城郊车站周边环境治理的相关建议

建设文明、美丽的广西是广西各族人民的目标, 高铁沿线环境建设必须引起群众认识以及高度重视, 万万不可松懈, 在了解到我国大城市高铁环境建设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 并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国策, 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整理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同时, 切实发展经济以保证经济带动物质资源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完备, 并且在高铁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广告、城市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沿线环境建设和积极倡导人们爱护环境。在加强宣传的同时, 根据地区的形势, 指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发展经济并且利用经济效益完备环境保护一系列措施。

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环境建设保护制度。规范地区人民的爱护环境意识:

规定政府对地区授权的范围、限度, 地区环境建设人员和人民群众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 政府对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 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 这样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才更具合法性。环境建设的作重要的是当地居民, 当地居民的支持对高铁沿线环境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制定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地区因地制宜的制定高铁沿线整治。从实际着手。引导当地居民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树立高铁沿线环境保护意识。

摘要:高铁的高速发展带动着地方经济, 同时作为双刃剑的它也影响着地方沿线和周边环境, 巩固高铁沿线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是后期建设的难题。以湘桂、南北、南钦、衡柳等广西高铁沿线为例。本次筹备“高铁沿线环境美化”活动的调查范围包括了桂林城乡等高铁站点, 调查高铁建设初期关于环境的相关整顿的沿线居民居住环境、沿线工业生产、沿线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等。再针对这些问题寻求相应的决策, 以求更好的改善广西高铁沿线城郊车站的环境。

城郊环境 第2篇

对江汉平原5个典型城市郊区菜地土壤中的.重金属(铜、锌、铅、镉、镍、砷)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其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如以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则该区域菜地土壤的重金属基本上超过污染指标,污染程度为Zn>Cu>Cd>Pb>Ni> As;如以国家<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为评价标准,则菜地土壤的重金属未超过污染指标.5个调查区中,宜昌市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其它4个地区.

作 者:田应兵 陈锋 雷明江 杨玉华 TIAN Ying-bing CHEN Feng LEI Ming-jiang YANG Yu-hua 作者单位:田应兵,雷明江,杨玉华,TIAN Ying-bing,LEI Ming-jiang,YANG Yu-hua(长江大学农学院,荆州,434025)

陈锋,CHEN Feng(湖北省荆门市土肥站,荆门,434500)

城郊结合部 第3篇

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散步,我发现广场上有一群人围着一片音乐在倾听。

人们不断地向着那响亮地唱着的歌声走去,广场显得人影纷乱。那歌声在广场边上向着一片楼群弥漫着,仿佛一阵忧伤的召唤,让种种好奇像荒草一样疯狂地生长起来,把一块空地围绕着,在低低的人声里,倾听一个声音在嘹亮地歌唱。我知道,那里肯定是一些流浪的歌手,肩上扛着生活和四处奔波的命运,用歌声在别人散步的时光里寻找食物和水。随着不断涌过去的脚步,我在晚饭后和住在一起的同行们不经意地走向广场,无意中听到了流浪歌手的歌声,这也许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缘分。

在我的西部,在我的云南,人们随处都会听到一个名叫容宗尔甲的藏族歌手唱的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广场上,我们听到的还是这首歌:“哦,神奇的九寨,哦,人间的天堂……”歌声不停地吟唱着一个人间天堂的美景及其生活着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只是唱歌的人,在我们的注视里,很显然不是那么幸福。

在那酷似容宗尔甲的歌声里,我们看到两个外地来的流浪歌手,被人们围绕着,唱着流行歌曲。一个戴着旧迷彩军帽的三十多岁的人,抱着一把电吉他,腰间挎着一只草绿色的军用水壶,认真地唱着那一首响遍了西南地区的流行歌曲。每唱完一首歌,他都会说:“各位朋友,我们这里选了将近六百首歌,欢迎大家点歌,希望我的歌声能给你们带来快乐。祝大家在马年行好运,羊年发大财”。这时候,早已不再是马年了,但是,也许他们已经在歌唱之余习惯了说马年,依然把马年行好运说得很顺口。

广场上的灯光渐渐地照透了夜色,桔黄色的灯光照在他的脸上,显得那平静地唱着歌的脸庞更加苍老。他们背靠着广场边上车流繁忙的公路,向着广场中央站着。广场上的灯光很充分地照在他的脸上,这时候,我才发现,他的迷彩军帽下面,不断地眨动着的是一双失明的眼睛。

那双眼睛,早已看不到他身边的世界,看不到一群人围绕在他们的身边,低低地说着话,在车流声中站在广场上,倾听着他们在流浪的途中唱起一首向往着美好生活的歌曲,看不到那些听他们唱歌的人,有的随意地挽着情侣,趁着人们不注意,悄悄地吻了一下对方的脸庞,有的手里牵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边听着他们唱歌,一边关注着孩子稚嫩的脚步。流浪歌手每一首歌都会引起人们的赞叹,于是便有人从口袋里掏出零钱,放进他们敞开着搁在地上的吉他盒里。

夜色中的灯光越来越明亮,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群也越来越多。我不知道广场上的人为什么会在流浪歌手的身边越聚越多。当时光已经流进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的时候,我们随便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电视屏幕的存在。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屏幕上,歌声总会很精致、很动听地传到我们的耳边来,甚至于在那些花花绿绿的广告里,总也不缺少风格各异的音乐,其目的就是要施展出尽可能吸引人的手段,让你在那些音乐中头昏脑胀地跟着屏幕上那些口号无所适从地走。而那些各种场合的晚会,他们也会安排出尽量庞大的阵容,男的声嘶力竭,女的袒胸露臂,在灯光闪烁中舞动着,告诉你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正在花一样绽开。

然而,在一个小小的广场上,两个流浪歌手,带着简单的乐器,站在广场边沿唱着别人的歌,竟然也吸引了这么多的人,在晚饭后的夜色里,站着听他们唱歌。

失明的歌者,每当他要唱下一首歌的时候,他都会轻轻地咳嗽,只是他站在那个靠近了他的嘴唇的麦克风旁边,他轻微的咳嗽声,也通过麦克风传出來。人们从这咳嗽的声音里,也知道了刚才听到的动听的歌声就是他亲自唱的,并不是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的那些明星们所擅长的所谓“假唱”。失明的歌手一直在唱着,平静的神色,似乎已经忘记了他对世界的山高水长的经历,忘记了对花红柳绿的渴望。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时间都是黑暗,他只能通过清瘦的脸庞来感受阳光的冷暖、雨水的吹打、道路的曲折、故乡的遥远和零钱的杂乱。

他平静的歌唱,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失明的人,用自己的歌声,通过麦克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存的祈望。在他们的吉他盒旁边,放了两本残疾证明,那些黑色的隶体字,告诉所有围绕着他们听歌的人们,他们来自某个不知名的村庄。从那里出发,他们走了许多路,肩上扛着风雨里的生活,把歌声送到了一个个异乡,使人们在吃了晚饭后,停住了散步时的心情,听他转述容宗尔甲对人间天堂的赞美,从而点缀盛世里的人们饱暖的生活。

人们纷纷从钱包里拿出一块两块的钱来,证明他们对两个流浪歌手的歌声的肯定。为了不惊动歌声的悠扬,他们都踮起脚跟,轻轻地走到吉他盒旁边,轻轻地把钱放进去,然后悄悄地走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站在那里听他们唱歌。几个带着孩子来听歌的人,拿了钱,让身边的孩子去放钱。孩子们一个个都很兴奋,放好钱回来的时候,脸庞红扑扑的,看上去很新奇,又很幸福。有一个孩子,看到小朋友们一个个手里拿着钱走向那吉他盒,她也忍不住拿了父亲的电话卡,要跑去往吉他盒里放,她母亲赶紧把她拉回来,告诉她电话卡不是钱,不能用。听歌的人们笑声一片。

失明的流浪歌手唱完了一轮,坐在他身边铁椅子上的另一个流浪歌手开始上场。他的个子很矮,大概只有一米三四的高度。他拿出另一只麦克风,走向空地中央,向着围绕着听歌的人们深深地鞠躬,然后开始在失明歌手的吉他伴奏下唱起来。广场上的灯光照耀着他矮小的身材,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他异常地突出的光光的前额。那额头让人只要看一眼就会马上想起我们在乡村里经常看到的寿星的前额,也许他在身体上的问题就出在那里吧。他上场的时候,听歌的人们继续向吉他盒里放钱,这时候,每一个人放了钱,他都会在唱完一句之后,及时地道谢:“谢谢大哥”、“谢谢大姐”、“谢谢小朋友”……他一身黑色的衣服,在人们奇异的关注里唱着“有钱时朋友实在多,没钱时朋友找不着……”在诙谐的歌声里,人们发现他的歌声不如失明歌手唱得好,于是更多的人就去注意他那突起的额头和矮小的身材。

这一切,他显然已经觉察到了,也许在别处唱歌的时候,别处的人们早就有过这种情形了。他们的流浪生活,必须在给人们唱歌的时候,同时接受人们对他们畸形身体好奇的关注。失明的流浪歌手依然不断地眨动着他的双眼,熟练地拨动着那把黑色的电吉他的弦,站在固定的麦克风后面,平静地伴奏,没有人能够看到他的内心世界。

nlc202309050150

歌声一直在唱响,当身材矮小的流浪歌手唱完了,失明的流浪歌手又开始唱他所擅长的容宗尔甲的《神奇的九寨》。人们还在围绕着他们倾听。身材矮小的歌手回到铁椅子上休息了一分钟,就站起来,走到围绕的人群里,向听歌的人们讨钱。有人掏出钱包给他钱,有人在这时候悄悄地离去。

离家出走

张明芳是我一个同学的妹妹,住在离我们村子不远的长满了芒果树的那个村子里。我觉得她是一个长得很不错的女孩。我知道她在最近几年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因为她在附近的几个村子里长得与众不同,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熟悉这个人。在平时,村里人坐在村子里的那棵凤凰树下,静静地谈论着一年一度的农事,享受着夏日黄昏的片刻清凉的时候,也会在聊天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提起那个方圆几里的范围内都很出名的女孩。在暮霭即将来临的时候,关于她的话题,如同秋风中落下的树叶,落在人们的身上,让人久久地回味其中的一种只能心领神会的人生道路。

在我的老家那个地方,自古以来都有着一种难以改变的外出打工的习惯。在很久以前,有一条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古道,经过我们的家乡,往北到达西藏,往南到达缅甸和印度,我的家乡就在那条古道的中途。于是,我老家就出现了很多赶马人,随着浩浩荡荡的马帮,往来于滇缅、滇藏之间。近几年来,经济活动又始终活跃起来,我们那里又出现了许多人,在整个滇西北的各个角落里用形形色色的方式谋生。张明芳就是那些离家远去的人当中的一个。

张明芳出去打工的时候,我们那里也开始渐渐地流行着一句让人若有所思的话:人傻,钱多,速来。张明芳的出去,村子里又开始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我们村子里的某个男人,在外地做建筑工人,离开妻儿已经半年,实在忍不住了,就去城里的歌舞厅里找快乐。在黑暗的包厢里,他找了一个小姐,准备干那件有些见不得人也对不住妻子的事。在他和那个小姐酝酿感情的阶段,他用闲聊的方式,与那个小姐缓和一下他原本已经绷得很紧张的情绪。很多人都知道,我老家的方言,在整个云南地区都是很特别的,我们那里的人外出之后,只要通过那湘楚味很浓的方言,就能彼此认出老乡来。

令他想不到的是,聊着聊着,那小姐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她本来就不是那么标准的普通话,与那个男人一起,讲起了我们的家乡话来。在我的家乡,虽然有着祖传的经商基因,却有着一种很深厚的“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顽固习俗,结果,弄得双方都很不自在,不欢而散。那男人回来后,仔细想一想,越来越觉得那小姐就是邻村的张明芳,他回到家里,不小心把那件事说了出来。于是,张明芳在外面做小姐的事就像空气一样很快在村子周围传开了。张明芳的母亲渐渐地听到了传闻,觉得家里发生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慢慢地也就很少在村子里走动,人们更是深信不疑,传闻也越传越像真的。

我回家去的时候,偶尔也会在路上遇到张明芳的哥哥,为了不让他难受,我在他面前从来没有提起她妹妹。

张明芳在那年春节的时候回到了家乡。那天我也正好从镇上买了一大包菜,放在自行车后面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刚要进村的时候,在大路上遇到了张明芳,她远远地看见我,想和我打招呼,却又有一些迟疑,等我的车速慢下来,她才轻轻地叫我一声“哥哥”。我眼前的女孩,一身淡黄色的长裙,头发染成了红褐色,高底的皮鞋,裙衫里发育得有些过分成熟的乳房,直晃我的眼睛。我邀请她去我家坐坐,她怯生生地说过了春节后还要出去打工,得赶紧抽这几天的空闲时间,把家里的事情做一下,随后就匆匆地往镇上去了,留在我的心里的是一片异样的感觉。我骑着自行车在村道上吱吱嘎嘎的行进着,脑海里装了村子里的那个男人去找小姐的那个故事。

滇西北高原上的阳光,照在我的头顶上,有些灼人。

海水一样闪烁的阳光,让我想起了张明芳在家里生活的少女时代。那时候,我和她哥哥在同一所小学里是同班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我们在那个朴素的屋檐下面聊天,经常会在一些文学经典中的某个人物或者事件上有不同的看法,她就站在她家里那一片野玫瑰围成的篱笆旁边,在我的对面,脑海里闪现着安娜·卡列尼娜、乔治·桑、苔丝、李清照以及与她们相关的种种情节,甚至,她还向我谈起了那时候刚刚被介绍到中国的杜拉和卡尔维诺。当然,因为她迷人的容貌,我们的谈话经常会被人打断,好几次,门外有人在做出各种响动,打暗号一样叫她出去,她就出去了,那时候,我看到她一脸的兴奋和幸福。那时候,我们正在读高中,她刚好初中毕业。

再后来的一次见到张明芳,更是让我感到奇怪。那天我去昆明出差,坐上了长途客车,一路上摇摇晃晃地向着那数百里之外的省城游去。中途下车吃饭的时候,在人群里,我又发现了她,手里拿着半瓶矿泉水,站在路边等着车子出发。我们在旅途中的相遇,仅仅给了我们互相问候的机会。车子在暮色里向着天边的昆明穿村过寨地行驶着,我躺在车子前面的卧铺上,她躺在车尾的卧铺上,我们谁也没有再说什么。夜色到来的时候,车子里的人们都一个个沉沉地睡去,一觉醒来,客车已经停在了昆明的一个叫做金湾的客运站里。车窗外面还是一片沉沉的夜色。这时候,我从卧铺上坐起来,借着车站里昏黄的灯光,往后面看了看,她还在睡梦中,于是我又躺下来,等待黎明的来临。

终于等到站里人来人往,车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下车,我也收拾了随身带着的简单的行李,准备下车,张明芳不知在什么时候站在了我的身后。我接过她手里沉重的皮箱,让她随着拥挤的人群,在我的前面下车。来到车站门口,晨光照得我们都眯起了眼睛,寻找来来往往的出租车。我刚想问问她家里的情况,一辆绿色的出租车在我们前面停了下来,她打开车门,我赶紧把她的皮箱放进车里去,她向我挥手告别。车子调转头,消失在进城去的车流里,再也看不到了,留下我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车站外面清冷的空气中。在昆明金湾客运站门前的晨光中,她回头向我告别的身影,让我看出了一个都市女人的成熟,一种让男人心动的成熟,一种与霓虹灯、广告牌的含义很相似的成熟。我在若有所思之中招来一辆车,让那匆匆忙忙的车子载着,风尘仆仆地往城里滑进去。透过车窗,我看到路上有许多女人,匆匆忙忙地走在路边的人行道上,她們在我的注视中,有着光洁的额头、时尚的服装、鲜艳的唇膏。

nlc202309050150

张明芳结婚的时候,没有请我去做客。我结婚的时候,我和妻子商量好了不去老家举办婚礼,而是在县城里办了酒席,请老家的亲戚朋友到县城里来做客。我父亲代我去请客的时候,也没有请张明芳的哥哥。这次她结婚,父亲很早就知道了,但是因为没有请我,他也没有像往常一样代我去做客。那个冬天,我没有收到学生时代的朋友们的任何一张请柬,回家去的机会也就少了许多,让我感觉到那几个月很冷清,几乎忘记了家乡很繁琐的婚俗习惯。

直到前些日子,我带了几个从省外来的记者到老家去采访,在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在狭长的田间小路上,碰到了张明芳站在高高的田埂上,肩上扛着一把有着长长的柄的锄头。她依然穿得还是那么光鲜,虽然那些衣裙上带着无法忽视的陈旧的痕迹,但是我还是很轻易地看出了明显的与众不同。在我的家乡,人们的穿着一直是很保守的,她的衣裙,在周围的稻穗和青草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不协调。在田埂上,离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头发蓬乱的男人和一个流着口水的孩子。男人目光呆滞,行动迟缓,孩子手里抓住一只死蜻蜓,不停地往嘴里送。

滇西北的阳光,还是那么温暖而明亮。

在城市的屋檐下

那是在我一直向往著的城市里,当我和表弟满脸风尘地出现在车站的出口处,对着那一片陌生的土地和土地上高高的房子,怀着一种崇敬与惊奇的目光扫视这个城市的时候,那里的黎明正在到来,空气里有一种冷冷的意味,在昏黄的路灯的照耀下,就像是一个秘语,让人对它们又是好奇又是恐惧。

陌生的城市,它的清晨里,没有鸡声和犬吠,没有水声和露珠,没有鼾声和树林。当我们走在那些宽阔的人行道上,看着前面几个正在晨跑的影子一耸一耸地来到我们面前,然后再一耸一耸地离开,喘息声沉重地表达着一种生活的姿态。我们的身体上,也布满了汗水,可那是一种微微的紧张所引起的汗水。细密的汗水,表明我们对于一个刚刚闯进来的城市,这个不属于我们的地方,每走一步,都会留下不知所措的脚印。

表弟的肩膀不时地与我的肩膀磨擦着,一些车子,在街上飞快地驶过,它们每过去一辆,都会带起一些灰尘,让我们的鼻孔里明显地感觉得到那空气里的很多的刺激鼻粘膜的颗粒。经过了一个夜晚的宁静的城市的街道,收集了所有在天空中飞扬的纸片和人们在夜色里随意地丢在路上的纸片。当汽车旋起的气流波浪一样飘荡过去,那些纸片也就在空中低低地扬起,飘了几米远,又落下来。紧靠着高楼底层的店铺紧闭的卷帘门,着了地,向着我们漫不经心的目光展示着减价、展销、招工、出租。僻静的角落里,我们还看到那些密密麻麻地张贴着专治性病的广告、代办文凭证件的电话号码、房屋出租的价格。偶尔有一些人,睡眼朦胧地路过我们的身旁,浓烈的香水味道,裸露的臂膀,向我们展示一条陌生的归途。城市的早晨,在我们的眼里,就像一个尚未洗过脸的老妇人。

在我们居住着的乡村里,更多的文字就是“要想富,水电路”、“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一胎安环、二胎结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刚刚进入我们的视线里的城市,我们看到的文字,在还没有来得及关闭的霓虹灯的闪烁中,那是某某某夜总会、某某商城、某某有限责任公司、某某电脑、某某西服、某某大酒店。是的,我们在那些被玻璃包裹着的高楼里看到了钱,它在电流发出的光芒中,用尽了各种色彩,诱惑着我们远道而来,想要挣上小小的一把破旧的钞票,带回家去,补贴村子里年复一年地生长着的庄稼。在乡村,在稻田里,我们梦想着一个城市能够给我们以温暖和希望。

车子无动于衷地经过我们的身边,我们的鼻孔里充满了汽车尾气那浓烈的汽油味。城市里的灯光渐渐熄灭,街道上是越来越多的人群。一家又一家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的餐馆,开始对着街上匆匆忙忙的行人敞开了门厅和窗口,广场边上的小摊点,冒着腾腾热气,牌子上写着:“包子!豆浆!牛奶!米线!”门口:面孔。背影。面孔。背影。面孔。背影。皮鞋。西装。背心。短裙。红发。眼镜。屋内:餐桌。纸巾。嘴巴。手提袋。卫生筷。找钱。书包。吸管。汤匙。一碗面条,少加辣椒。三根油条,一杯牛奶。一碗米线,两个包子,一杯豆浆。一碗米线,大碗,盐多放些,快点上来。

我和表弟绕过了广场上的小吃摊。虽然那里的老妇人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去“请”点什么,但是我们听说吃了那里的东西会拉肚子,没有最后停下迟缓的脚步,继续往前走。我们没有停下来,看那老妇人很不高兴的样子,自己也在心里觉得好像是拂了她的面子,甚至是得罪了她。怀着一种内疚的心情,我们迈进了一家吃客不多也不是很少的普普通通的餐馆,认真地看了看贴在墙上的价目单,打算每人吃一碗面条。我对窗口里面的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不知道具体岁数的女人说了两遍:请您给我们两碗面条!女人用普通话对我们说:“到门口买餐票”。我们在门口买了餐票,递进去。站在窗口,等着,等着。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两个人,不知道他们要吃什么,他们讲本地口音。等着。等着。那两个人端着碗里的东西,吃得满头大汗。我们还在窗口等着。进来吃早点的人渐渐多起来,餐馆里人声嘈杂,我装作一本正经地很轻松地吃着一碗不知道是什么口味的面条,表弟也跟着我,装出笨拙的一本正经,吃一碗不知是什么口味的面条。

阳光艰难地从楼群之间照到地上,我们从天桥上走下来,经过一条窄窄的小街。街道两边是低矮的百货店、音像店、服装店、雕刻店、中药店、理发店,然后是一家小学。我们路过小学的时候,刚到学校门口,从后面冲过一辆自行车,擦着了表弟的肩膀,却使那骑车的孩子把握不住方向,撞到门边花台侧面的一棵小小的梧桐树上。孩子连同车子一起滑倒在地上,他把车子扶起来,转过头来,让我们看到了他脖子上系着的红领巾。他看看我们的样子,冲着二十一岁的表弟骂道:“小杂种,眼睛瞎啦?”我们没做声,继续走路。

行人如潮。在到处都是水泥地的城市里,我们走得疲惫不堪,眼前不断变换着的陌生的面孔,抬着头不停地往前走着。商店里传来各种各样的音乐,与路上的车声混在一起,仿佛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不知道走过了几条大街小巷,我们来到一个宽大的广场,那里坐满了人,他们望着广场中心那些手里挥舞着装饰了长长的绸穗的钢剑的老人,缓慢地,一招一式地比划着。在广场边上,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的地方。实在累极了,我们在一家酒店的第一级台阶上坐下来,望着大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发呆。正当我们望着那路中央不停地比划着手势、嘴里含着一只哨子“”地吹着的交警,兴趣很浓地看着的时候,从台阶上下来一个穿了黑色制服的人,用不是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对我们吼:“滚到别处去,再在这里死挺着,老子踢死你们!”我们赶快站起来,脚底又酸痛起来。

城郊环境 第4篇

关键词:闽南文化,城市门户,城郊,国道两侧,环境整治

1城郊道路环境整治概述

城市道路环境整治源于“城市美化”运动, 为城市设计范畴。它包含了城市、交通、建筑、景观、广告、社会、经济、管理等多方面, 多以丰富沿街整体形象, 提升环境景观质量, 展示当地城市文化, 塑造城市整体形象为最终目的。

城郊, 作为靠近城市的区域, 属于城市组成的一部分, 是人们进入城市的最初印象, 也是一张城市的名片,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2014年, 福建省全面推进宜居环境建设,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 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纵观海内外很多城市都进行了城市道路环境整治, 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这也为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的道路环境景观整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论文针对该项目中城郊段环境景观整治规划实践进行阐述。以19世纪末引入到道路环境整治规划中的系统论思想[1]为指导, 重点阐述文化走廊城郊示范段整治, 通过上位分析结果, 根据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 制定目标理念, 提出整治原则、要素、节点。以便分段分节实施。

2规划整治流程

2.1现状摸查

项目地处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形态特征的漳州高新区, 位于324国道两侧, 全长约为10.5公里, 南至九龙岭南段处, 两侧共计21公里。途经荔枝海驿站、五里亭新驿、檺林新驿、木棉新驿四处绿道驿站, 贯穿漳州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核心区域, 是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花卉产业带, 是通往东南花都的必经之路。沿线建筑多以村落形式集中分布, 部分村落历史资源丰富, 风貌相对完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国道两侧的建筑风貌上出现了激烈的碰撞, 无法满足“田园都市, 生态之城”的发展要求。

2.2主要问题

经调研梳理出以下主要问题:沿线建筑多以村落形式集中分布, 由于早期并未统一规划设计, 且先后形成的年代相差久远, 因此立面造型手法和色彩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局部建筑上方和店前出现了较多违章棚搭物, 墙体上空调外机摆放无序, 建筑风格杂乱。建筑外围空间整体脏、乱、差。沿线多以花卉产业为主, 种植棚搭摆放无序。道路两侧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与近年来城区高速发展的形象极其不符。

2.3经验借鉴

从国内外各地道路环境整治经验来看, 道路环境整治类型大致分为几类:古城类、城市中心区类、城郊类和乡村类, 其整治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本项目头尾两侧连接城市中心区和乡村, 整治基本以城郊类整治为主, 一般以道路行车系统及综合环境提升为主, 如道路系统的完缮, 行车视觉环境提升, 生态绿化提升等。而在项目头尾两侧的细节规划上则借鉴了不同类型的范例。如城市中心区类整治, 以漳州市区胜利路沿线环境整治工程为部分借鉴, 在本项目中靠近城区中心地带以市民活动参与和人行视觉景观为主, 特别是街道家具、人行系统、自行车骑行系统、灯光需求等。乡村类整治则在靠近东南花都的乡村带, 借鉴了以乡愁印迹为主, 提升环境卫生, 突显各乡村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等。

3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环境整治规划的灵魂[2], 决定着整治的效果。本次总体设计不仅要考虑普通城郊环境整治的特点, 更要考虑闽南文化特征、漳州花卉产业特征。项目尊重场地特征, 创造特色景观[3]。项目在建筑、景观和道路路面和景观公共配套设施四大整治要素上, 以地区生产生活、文化底蕴等特征提出规划分区设计和重要节点设计, 建设管理部门可根据分块进行管理, 以保证道路环境整治的整体性和开发建设的可操作性、环保性、生态性, 增强环境与空间形象的鲜明标志性、地方特色性, 在保留漳州古城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气息, 使之成为描绘漳州“闽南风、漳州味”浓墨重彩的一笔。

3.1闽南文化特征

漳州地区有着浓厚的闽南文化底蕴, 其外在环境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建筑物造型上和整体色彩搭配上。作为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的一部分, 城郊示范段整体设计必然要考虑造型特征、色彩特征等闽南元素。

(1) 造型特征:漳州古大厝是明清以后闽南的特色民居和基本建筑形式。古大厝建筑遮阳通风, 层高, 屋檐宽, 斗拱外伸, 窗户小, 窗棂护拦石制较粗, 整个建筑平面结构合理, “穿堂风”有利防风挡雨。建筑就地取材, 以砖木结构为主。漳州古大厝民居屋顶分段错落的处理, 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屋顶或“燕尾式”或“马背式”, 尤以“燕尾脊”独具特色。“红砖古厝”是闽南传统建筑所独具的鲜明特色。其特有的空斗墙体, 以红砖组砌成万字形、寿字形、菱形、八角形、双环金钱形等吉祥图案, 色彩鲜艳、精致美观。其石刻的柜台脚、透雕的壁饰、木雕的吊筒、红砖壁画、水车堵以及山尖的悬鱼饰, 都独具地域特色。

(2) 色彩特征

既是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的区域段, 更要突出闽南特有的文化颜色。漳州传统建筑色彩主要是白色为主调, 红色为装饰色, 多采用于屋面, 形成独特的“闽南红”, 灰色为调和色, 红、白、灰色相组合, 相辅相成。整体景观环境需考虑怎样自然的融入总长25公里的绿道主线及闽南风情驿站节点。

3.2要素设计

选取整治节点, 重度整治建筑与景观, 其余轻度或适度, 整体提升周边环境。建筑、景观、道路路面和道路景观公共配套设施四大要素整治相结合, 构建百园争艳、印象花城、木棉礼赞、九龙游绿四大景观主题园区。下面分建筑立面整治、景观绿化整治、道路路面与景观公用配套设施四个大方面阐述具体实施原则:

建筑立面整治:尊重和保留现状格局和现状建筑功能为原则设计立面美化, 统一大色调, 以闽南传统颜色和生态环保材料相结合, 完善建筑造型、比例尺度和整体风格。

景观绿化整治:生态为景, 花卉为媒, 多元叠加, 塑造特色景观界面;结合建筑立面整治和道路路面整治, 凸显四大主题;结合环境景观整体优化、统一协调, 弘扬闽南文化。

道路路面:路面以道路通达、安全、导向、舒适、美观为原则, 突出生态走廊以人为本的宗旨。

景观公用配套设施:以满足市政配套为原则, 完善道路市政景观型配套设施和安全设施, 突显生态走廊之花卉特色。

4规划实施

根据景观主题形成的特色闽南“文化景观”[4], 提升景观环境, 整合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一段一景、一段一特色, 与绿道景观带和驿站一起构成独具闽南特色的生态文化长廊。

4.1建筑立面整治

共12个子要素, 建筑立面突出闽南风格与现代风格的融合, 在构件、檐口线条、阳台、空调外机架、店招等方面统一强调简约大方。色调以浅色和灰色系 (如灰色或白色等) 为主, 砖红色为辅。重点整治建筑采用薄板、软瓷、真石漆等环保材料, 而适度、轻度整治材料以快速简约的涂料、马赛克、面砖等。建筑立面整治整体效果与景观整治相协调, 包括在色彩、材质、风格和功能空间上, 要符合所在主题定位, 以衬托并突显建筑立面整治后的总体效果。

4.2景观绿化整治

如图5共18个子要素。其中节点重度整治, 结合驿站和绿道, 周边环境绿化美化, 为突显闽南地域特征, 规划在路口设置指示牌或景墙, 与驿站形成对景。在百园争艳主题区中有较多的密集村落, 设计为快速过境印象段, 通过规整建筑前空间, 打造尺度宜人、干净整洁的休闲空间, 保留原有绿叶乔木, 结合灌木、地被植物装饰。场地中心设置闽南文化标识景墙, 突出地域特征。在印象花城主题区绿化上彩叶植物与花灌木种植相搭配, 体现印象花城之美。木棉礼赞主题区中木棉村节点, 顾名思义以木棉科乔木种植为主, 独呈村落特色。线性装饰以三角梅、低矮灌木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突出三角梅之乡的特色。村委会前退让出广场空间, 配以休闲的绿化空间, 美化村落形象, 满足村民活动功能需求。富有闽南元素的组合形式景墙, 形成灌木为前景、木棉树为背景的景观效果。九龙游绿主题区中的九龙阁节点, 充分利用九龙阁等人文景观资源, 整理周边景观环境, 形成风貌连续的人文景观区域。山体护坡绿化美化, 沿线在以绿色为主色调的植物景观中植入开花植物。主导行道树选择开花树种———黄花槐, 辅以印度紫檀、麻楝等, 灌木种植采用彩叶及具有净化作用的植物。

4.3道路路面提升

道路路面提升主要包括9个子要素:机动车路面提升铺设、非机动车路面提升铺设、局部增加人行路面、防护栏、防撞栏、车止石防护、交通标识系统、交通信号灯、汽车加水点系统完善。提升市政建设系统设施, 清晰道路标识, 消除路面安全隐患。整治重点对路面损伤、路面凹凸不平等问题, 进行沥青重铺。其中以汽车加水点为例, 可融入闽南风格元素, 场地内设置相应的停车位, 周边环境景观适度整治, 拆除简易搭盖, 增加适宜的停车加水空间, 对原有加水点建筑外立面进行闽南风格化整治, 以闽南风格设计的指示牌作为加水引导标识, 建筑靠内侧, 环境整体美化。

4.4道路景观公共配套设施

充分利用闽南风格元素中的万字纹、闽南红砖、燕尾脊、马鞍顶、闽南煤油灯、闽南柱式等闽南特有元素对国道两侧的公共配套设施, 进行专项配套设计和完善, 满足城市家具设置要求。

花卉大棚立面设计, 适当遮挡国道两侧质量不一的花卉大棚, 不影响其生产功能性的同时增添地域风味。

围墙设计, 闲置的规划用地, 不纳入整治, 以具有闽南建筑元素的围墙进行遮挡。通透型的围墙设计在苗圃用地和花木资源需要保留的用地, 采用通透性较好的现代铁艺元素和闽南红砖元素的围墙, 向苗圃绿林进行借景, 达到透绿的效果。

景墙设计, 在驿站节点处, 因整体环境较好, 采用组合形式的闽南风格围墙, 形成透景与借景。而在村落与人群集中处, 采用景观性较强的围墙, 以闽南灰砖、花格样式结合现代钢架结构形成景观性较强的围墙, 呼应建筑特色。

灯具设计, 以节能、美观、实用为原则统一布设, 统一风格, 满足照明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座椅设计, 沿国道路段设置, 宽度在5M以下的人行道不应设置座椅, 座椅设计以防腐木、胭脂砖和石材结合。

标识系统设计, 导向指示牌设置在花卉各产业段、村落、驿站和道路交叉口, 或是连续距离超过1000M的无交叉口路段的人行道, 统一设计, 满足其功能性的同时增添地域风味。文化简介牌, 对具有历史、文化或产业等背景的节点进行介绍。

公交站台设计, 选取位置以沿国道两侧较为集中的村落、景点 (庙宇、公园等) 或驿站为设置原则。融合闽南元素万字纹, 以镂空形式凸显轻巧透气的造型特征, 加入的钢构进行整体设计;灯光隐藏于柱体, 功能与造型完美结合。设置间距, 城市区平均站距为500~600m;城郊区人口密度较小, 站距为1000~2000m设一个站点。周边环境:若隔离带较宽 (3m以上) 可减窄一段绿带宽度, 作为港湾式停靠站。

站台尺寸:站台宽度≥2.2m, 人均面积≥0.5m2, 站台宜高出路面0.2m。在客流较少的街道设置站台时, 候车廊可适当缩小, 廊长最小≥5m。站台地面面层应防滑、易于维修, 材料应依照所在地区的景观特色确定等。

5结语

漳州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是漳州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段。本项目不仅具有普通城郊环境整治项目的规模大、时间紧、要求高、涉及内容多、层面广、要素复杂等特点, 还具有彰显闽南文化的特点。项目结合当地特征, 厉行节约, 构建四大主题, 从根本上保证整体协调性。突出重要节点设计, 在细节上增加可操作性。从而保质保量完成景观整治任务, 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舜.城市道路环境整治的思考与实践[D].浙江大学, 2003.

[2]王鹰翅, 胡峰.广州市“迎亚运”城市道路环境整治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 2009, (z2) .

[3]沈欣映.尊重场地特征创造特色景观—以合肥黄山路与怀宁路交叉口城市公园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10, 34 (S1) :87-90.

城郊环境 第5篇

整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改善城区整体环境卫生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清洁肃州”,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开展城郊结合部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清除“脏、乱、差”现象,彻底改善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状况,建立乡镇保洁队伍,健全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完善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保障机制,落实长效管理制度,达到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的目标。通过集中整治,有效遏制城郊结合部、城市出入口、公路沿线及集镇村庄周边“脏、乱、差”现象,达到“路通、树绿、美观、干净、整齐、有序”的要求。

二、整治的时间、范围、重点区域

集中整治从2011年8月下旬起至2011年11月底结束。整治的范围:街道社区所辖的城中村及泉湖、果园、西峰、西洞、银达、总寨6个乡镇的城乡结合部等。重点整治区域为:各城郊乡镇的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集镇和城中村、酒航路沿线、312国道酒嘉收费站至茅庵河收费站沿线、祁连路沿线、酒火路沿线、滨河路沿线、乡镇村组道路沿线以及火车站广场周边等。

三、整治的主要内容及标准

从解决城乡结合部“脏、乱、差”问题入手,重点清除积存垃圾,消灭暴露性垃圾和建筑垃圾,落实长效管理机制。1.城郊结合部和出入口集中整治

全面清理“十乱”,即乱搭建、乱堆放、乱停放、乱占道、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拉杆线、乱设摊点、乱涂写张贴、乱设广告招牌。全面清理残墙断壁,修缮和刷新道路沿线的围墙和建筑;清除卫生死角和积存垃圾;疏通沟渠和下水管道,清掏淤泥杂物,清理垃圾杂草,清除污水;整治骑路经营,完善市场设施,规范集贸市场。规范垃圾清扫保洁、清运处理等行为,全面建立生活垃圾纳入全区统一清运、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落实城郊结合部、乡镇道路清扫保洁的专业管理,与城区统一清扫保洁质量标准,城市出入口道路两侧干净卫生,视野范围内无裸露生活垃圾堆、白色垃圾,实现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全时段、全覆盖。

2.公路沿线集中整治

全面整治沿线镇容村貌,清理乱涂乱画,拆除有碍观瞻的广告和招牌,拆除露天茅坑、简易旱厕、废弃猪圈和擅自搭建的临时建(构)筑物,迁移拴养牲畜和柴草堆,清除暴露垃圾、飘散的杂物、白色垃圾、粪堆和路边堆放的建材等。公路沿线卫生干净,市容整洁,排水沟渠通畅,建立管理制度,保证公路沿线常态保洁。

3.集镇和城中村集中整治

按照城市精细化的标准开展集中整治,与城区的市容环卫管理统一标准。规范集镇市容秩序,集中整治广告招牌、占道灯箱、出店经营、车辆停放、“牛皮癣”和吊挂堆放杂物等。提高集镇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完善集镇和城中村基础设施,规范集贸市场管理,统一设臵果皮箱,全面解决骑路经营、垃圾乱丢等问题。集镇街道门头招牌实行一店一招,大小、形式、位臵应基本一致、协调,无破损和乱涂画,集贸市场划行归市,摊位整齐,干净整洁,无马路市场、乱摆摊点,集镇街道“牛皮癣”及时清理,无乱张贴、涂写、刻画,保持集镇和城中村环境容貌整洁有序,迅速提高集镇镇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4.建筑垃圾集中整治。对城郊结合部、城市出入口沿线堆放的建筑垃圾要全面彻底进行清理,城郊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谁的区域谁负责清理”的原则,将辖区内的建筑垃圾清理到建筑垃圾填埋场,确保城郊结合部无建筑垃圾堆。同时,建设、城市执法、公安、交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大对城郊结合部乱倒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行为的查处力度。采取全天候巡逻,重点路段蹲点,对乱倒建筑垃圾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处罚,彻底杜绝城郊结合部乱倒建筑垃圾行为的发生。

5.占道集贸市场整治

对城郊路段沿线以路设市、占道为集的农贸市场要加强引导,进场入院,退市让路,制止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行为。

6.做好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运输

对城郊结合部的道路清扫保洁要确定专人清扫道路,维护环境。要组织群众及时清理圾垃,特别是道路旁、出入口口和房前屋后的积存垃圾,不留死角。要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道路沿线、居民居住点周边合理布设果皮箱、垃圾池。要完善城郊乡镇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建立固定垃圾投放点,引导农民群众定点投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各乡镇要推行集中收集,统一清运处理的运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四、整治的工作步骤 这次集中整治活动分为宣传动员、集中整治、总结验收3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8月20日至8月25日)。主要任务是召开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动员大会,制定下发整治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整治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各乡镇、各部门、各社区都要广泛宣传动员,制定整治方案,参加整治行动,落实整治任务。

2.集中整治阶段(2011年8月26日至11月20日)。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的各项任务,着重解决一批城郊结合部管理管理的顽症,落实加强城郊结合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各城郊乡镇、相关单位、社区要明确区域,明确责任,统一行动,分块实施,重点对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城市出入口和集镇环境卫生进行整治。

3.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1月21日至11月30日)。主要任务是检查验收整治任务完成情况,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全面建立、落实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区委、区政府将派出验收组,对各相关乡镇、部门、社区集中整治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不好的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完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整治任务的顺利完成,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办,负责制定方案,督促检查和验收评比。各相关乡镇、部门、社区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筹措必要的工作经费,制定整治方案,切实把整治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各相关乡镇、部门、社区的“一把手”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在手上,亲自安排,带头开展整治活动。

2.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乡镇、部门、社区都要进一步明确各自在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中承担的责任,全面完成各自的任务。区爱卫会要认真履行职能,督促相关单位做好职责内的工作,在做好周末卫生大扫除的基础上,将城郊结合部、城市出入口等重点整治地段,进行划分区域,安排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城郊结合部沿线开展3-5次环境卫生整治。建设、城市执法、工商、公安、交通、环卫、园林等职能部门都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

3.建立保障机制。各相关乡镇要研究制定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明确乡镇环境卫生专兼职管理机构,明确领导分工;尽快建立专门保洁队伍,配齐集镇、过境公路、城中村三级专兼职保洁队伍;按照“乡镇清扫收集—环卫局清运—统一集中处理”的模式,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备收集运输车辆,完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正常的经费投入机制,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设施运行和保洁人员工资发放,不断巩固和深化集中整治成果,推进和落实长效管理。

城郊环境 第6篇

顶着“世界最大购物中心”桂冠头衔的华南MALL,其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规划2350个商铺、拥有8000个停车位,然而,开业后不到两年,美国时代华纳、好又多、铜锣湾百货、加拿大IMAX、百安居、阿玛百货等主力商家相继撤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养商,这一项目至今为止其运营状况仍不理想,自试营业以来,几经波折,命途多舛。先是入驻的主力店相继撤走,后又是开发商东莞市三元盈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三元盈晖”)低调转让股权,重组后的华南MALL变身寻求救赎,重新定位为“新华南MALL生活城”。只是,改名换姓并未给新华南MALL带来好运,也并未真正破解招商恶性循环的魔咒,人气一直低迷。新的重组方北大资源集团的招商运营团队自称已经有75%的面积开始营业,但实际情况却是整个在营业面积也只有华南MALL46万平方米的1/4不到,可见其空置率高得惊人。

基于以上这些大型郊区MALL长期高空置率、经营不善等问题引起笔者的思考:究竟是国内发展郊区购物中心的条件不成熟还是水土不服?抑或国内缺乏城郊MALL运营的人才?我们不得而知,那对于现在各地大规模兴建郊区大型MALL有何启示?郊区大型MALL在中国的命运是否已经成定局?

选址与开发模式均有硬伤

笔者认为首先是其定位不切实际,华南MALL规划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商业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区位属性本身并不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消费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样的巨无霸。同样,深圳的“五洲风情MALL”当初定位于服务全深圳及珠三角,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华南MALL定位为中国首个超大型购物公园,将度假、休闲娱乐、购物消费融为一体,倡导发现式体验消费。

然而华南MALL的选址却严重失误,早在2001年华南MALL立项时,该项目宣称考察足迹遍布29个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借鉴15个世界上成功MALL的设计理念,历时3年考证,反复8次选址论证之后,最后一锤定音,选址在东莞万江区。由于生搬硬套欧洲的Shopping MALL选址理论和国外消费习惯造成选址严重失误,导致了华南MALL的先天不足。然而,殊不知东莞万江区三面环水,与市区隔江相望,缺乏打造相应商圈的条件,万江区既没有大型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最致命的又缺乏本土地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单从东莞市区过来消费,不但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经常遭受过桥塞车之苦。而且,华南MALL所在的万江区又是东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开发商在此开发MALL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更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与华南MALL几乎同时开发,选址较好的第一国际、地王广场、星河传说、世博广场等四大商业地产项目的合计商业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大大加剧了当地商业竞争,华南MALL要想从中突围而出取得成功决非易事。据笔者了解华南MALL的另一个败笔便是无研究透产品开发模式,华南MALL所处地段本身人气不足,开发商业无法出售变现,于是后来又将临街商铺散售,导致业态规划与动线设计都存在着无法更改的硬伤。华南MALL的运营失败,可谓与早期万达一样,只是其缺乏王健林先生的纠错能力与勇气而已。

脱离本地消费习惯

华南MALL不惜投入巨资聘请国际著名的娱乐策划公司新加坡雅特集团设计商业娱乐业态的组合,并充分利用珠三角的水网营造游客泛舟观光的水道景观,主题规划“依河就势”而建,营造“乘船逛大MALL,购物看风景”的主要卖点,然而,费尽周章打造的游乐项目卖点却叫好不叫座,增客流不增收。

据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节假日有一些客流外,平时和晚上基本上没有客人。游乐设施的确为华南MALL也吸引了一些客流,但仅仅依靠这种单一以游乐为目的的消费群体,难以满足其众多的零售商家的客流需要,据场内的零售商家透露,这些游玩的客流并不能为商家带来多大好处,他们通常只看不买。而华南MALL吸引客源的主要手段是旅游卖点,意味着其运营成本要高于其他同体量的Shopping Mall,完全不同于美国建在郊区的Shopping MALL,因为美国是个长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华南MALL的运营团队未根植于国内,打好城郊MALL的业态组合牌。

缺乏运营理念急于套现

华南MALL的开发商原为三元盈晖,而后,东莞华南MALL的投资主体变为北京北大资源集团,原运营商对商业地产的金融属性可谓研究颇深,瞅准时机套现走人。接下来的“新华南MALL”即北大资源集团的决策层对原运营团队进行了人事变动,导致原先规划好的项目无法实施,商业地产的本质是要靠一支专业稳定的运营团队持续的良性经营,从而提升物业价值与产生双重溢价效应,切忌盲目频繁变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11月,亚洲最大的零售巨头日本永旺株式会社在北京昌平区开设了其在华的第一家城郊购物中心——永旺购物中心,与之前国内失败的城郊购物中心相反,永旺购物中心在开业之后的营业额一路看涨,这个仅9万平方米的城郊购物中心,不仅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驾车前往,还带旺了周边区域形成了新的社区。而华南MALL作为国内超大型城市综合体,其规模与体量堪称世界之最!时至今日到头来连中国之最或地方之最都没能实现,令人唏嘘。

由此可见,城郊MALL或综合体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应结合消费市场实际,超大型MALL面临失败风险极高,我们绝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超前开发,容易导致MALL开发失败。近年来,我国商业地产的造MALL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动辄全国最大,亚洲之最,甚至世界之冠,完全脱离了中国国情。他们或以为规模越大、面积越大的MALL,回报率就越高。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MALL规模越大,其风险就越高,要想取得好的回报更非易事。开发商必需确保资金筹措到位、商业地产运营人才队伍充足的情况下,方有胜算。

城郊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第7篇

关键词:城郊,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发展

2009年北京旅游局调查显示:当前, 北京出门旅游的市民有近六成选择本市游, 其中大多数人选择与家人、朋友、同事出游;在组织方式上, 自行组团旅游的北京市民高达84%。绿色、健康、休闲、娱乐的度假方式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旅游新时尚。到郊区去体验民俗文化不仅成为都市人黄金周长假首选的旅游方式, 而且也已经发展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利用周末短假期, 避开人潮、车流, 抛却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 尽情放松身心的一种生活习惯。城郊旅游的兴起有自身的历史原因, 首先, 城市的快节奏工作、信息环境和生活环境出现冲突, 而城郊有自然的环境、慢节奏的生活步调和距离市区较近的交通, 三个因素促使城市居民想逃离都市, 参与城郊乡村旅游;其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物质决定意识, 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休闲需求日益上升, 最后, 城郊较低的消费水平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其作为旅游的目的地。

1 城郊乡村旅游现状

从理论上来讲, 城郊乡村旅游市场潜力无限。但为什么很多地方的城郊乡村旅游仍面临着越来越冷淡的危机?

城郊乡村旅游开发, 容易走入三个误区:现代化误区、模式化误区和标准化误区。城郊乡村旅游强调的是特定的位置、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文化, 而不是统一化建设。应该让农民认识到, 只有农村特有的、甚至是传统的东西, 才是乡村旅游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对我们很多地区而言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新农村, 乡村旅游的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所以, 在政府的引导下, 我国很多城郊地区乡村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较典型的就是以规模论收益。在发展初期, 人们往往把眼球放到规模和效益上, 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 如规模大、档次高, 这极易使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失去特色。其实, 在西方发达国家, 如法国、西班牙等地, 明令禁止大规模开发乡村旅游, 甚至限制乡村旅游的规模, 因为, 一旦大规模开展乡村旅游, 就容易导致主人与客人间沟通减少, 出现客人不尊重当地文化、民俗等传统的“行为污染”。并且, 假如大量游客集中出现在某个乡村, 也很难让他们体验到宾至如归、放松休闲的感觉。这反映了我们目前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有待提高。2004年, 我国在贵州省举办了乡村旅游国际论坛, 在论坛上, 新西兰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曾发表言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 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些财富。如果你们有山有河, 那么让它们永远干干净净, 绿油油的;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 那么就让它们永远保持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 那么就保护它们, 并熏陶他人。”地区不同, 乡村不同, 旅游发展的重点就不一样;同样, 不同的游客对同一旅游地点内心的需求也会不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 环境卫生、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必要的, 但在旅游项目开发、景点布置、旅游文化等则要因地制宜, 否则就容易失去旅游的本质意义。总而言之,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不应追求统一、规模等指标, 而要创出特色、追求内涵, 打造自己的独特文化。

目前, 很多城郊乡村旅游仅依靠以吃农家菜为主的低层次服务, 为来风景区的游客提供最简单的吃、住, 没有形成与风景区互动的产品, 旅游经济收益不高。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 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 兼带观光、度假、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 引发乘数效应, 扩大就业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而且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 提高乡村综合环境质量, 促进乡村社区多元化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 对重构经济社会系统具有特殊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切入点。因此, 城郊乡村旅游必须丰富内涵, 发展成特色乡村旅游, 与风景区产生互动, 促进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 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在城郊旅游业建设发展中, 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 以体现农家特色为核心, 以展示农村风貌为载体, 以培植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为目的, 立足一个“农”字, 以便充分发挥距市中心近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配套旅游业的产业优势。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可以对农家乐先发展、后规范、上规模、上档次, 并建立帮扶责任制, 帮助指导发展农家乐的业主和农户建设和营造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 创造经营特色、加大促销力度。支持休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可以将招待客餐放在农家乐, 先后协调工商部门为农家乐户按成本统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减免工商管理费;可以协调环保部门指导排污和垃圾处理, 帮助减免环境影响评估费用, 从根本上改变城郊乡村旅游的不规范、不卫生现状,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2.1 挖掘自身特色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前城郊旅游一味追求规模化, 失去了本地特色。针对这个问题, 2008年10月, 党中央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今年国家针对“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也将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这是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乡村文化是城郊乡村旅游的灵魂,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 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 形成自己的特色, 变文化优势为资源优势、经济优势。比如, 十堰市茅箭区城郊旅游, 充分发挥自身传播优势, 以节为媒, 对外宣传景点特色。例如, 每年一度的“伏龙山杜鹃节”和“重阳登高节”, 在展示景区秀丽景色和迷人风情的同时, 吸引了大量市内外客商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开发。2009年“伏龙山杜鹃节”共接待游客9800人次, 公路沿线的宾馆、农家乐、山庄入住率达70%, 每家餐饮收入多的10万多元, 少的3000多元, 当地出产的茶叶、干菜等农产品销售十分火爆, 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2.2 提高服务意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属于服务业, 但是城郊乡村由于从业人员受文化限制, 在服务上不太重视, 所以, 应当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要使城郊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应该重视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主、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以及远程教育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城郊乡村旅游, 可以尝试发展全产业链的旅游业, 以推动城郊旅游与第三产业 (主要是服务业) 融合发展。可以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特别要注重推动旅游业与影视、动漫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发展新的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还可以推进城郊旅游与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 积极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开展旅游活动, 积极开发不同类型的运动健身旅游产品。可以推动城郊旅游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 扩大城郊旅游的融资渠道, 最终使城郊旅游走上正规之路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 1999, (2) .

[2]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 研究[J].地理科学, 2001, (4) :354~359.

城郊设施农业发展探究 第8篇

一、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从2007年开始, 伊旗正式把设施农业的建设纳入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之列, 短短两年的时间, 设施农业的建设规模明显扩大,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建设标准明显提高, 到目前为止, 全旗设施农业的总面积由2007年之初的676亩发展为3631亩, 温室由土、木、砖结构发展为砖混钢结构, 人工手动草帘发展为电动棉被保温卷帘, 由普通的日光温室发展到大型的智能联栋温室, 由单一的农户零散模式发展为企业规模生产经营模式, 从2010年初到2013年底总面积增加了2544亩, 从全旗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看, 多年来简单而又零散的壮况经过两年时间的改造, 不但建设标准提高了很多, 而且建设面积已经初具规模, 由最初的分散示范进入到集中推广阶段, 并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综合生产模式, 呈现出种植与养殖结合、水培与土培结合, 观光旅游与农业产业相结合的格局, 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发展到集中连片建设的模式, 全力打造休闲、观光、旅游、餐饮为一体的精品园区及农家乐庄园, 也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目前已建成设施农业示范园区9个 (其中500亩以上示范园区3个) , 今年在全旗七镇十村 (新庙、曼斋庙、桑盖、红海子、车家渠、甘珠庙、根皮庙、贵勒斯太、纳林希里、其和淖) 共20个生产合作社, 实施设施农业工程总面积为3220亩, 其中新建标准日光温室 (0.7亩/栋) 1456栋, 智能联栋温室五栋、净占地面积为20451平方米, 相当于44个标准日光温室的面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旗设施农业经过两年时间的调整, 在旗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农牧业局的精心组织安排下, 发展势头很好, 但是通过调研, 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技术力量薄弱, 有待加强。

2.政府的重视程度很高、支持力度很大, 但根据今年的补贴标准, 涉及的范围较小, 只能使规模建设的企业得到实惠, 与大部分积极性高、但形不成百亩连片、数量达不到60栋标准日光温室的农牧民无缘。

3.适宜建设的范围、标准得不到规范, 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生产、销售不衔接, 卖难问题仍然存在。

三、解决的对策

针对我们调研中认为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培训

一是组织城郊结合带和规模设施农业发展区域的农牧民、企业主进行集中培训, 把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真知灼见直接传授给他们, 做到学以致用, 完善设施农业各个层次的服务职能。

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和发放编辑成册的宣传资料对市旗城郊设施农业的发展构想、中长期规划以及支持发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答疑解难, 提高全体农牧民的认识程度, 增强他们的发展意识。

三是采取观摩学习的形式, 把确实能够介入城郊设施农业的服务人员、企业主管、农牧民典型代表集中起来, 利用闲暇时间, 到设施农业较为发达的山东、宁夏等地观摩学习, 以更新观念、增强发展后劲, 使他们确实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在加强技术力量培训及观摩学习等方面要有足够的学习经费作为保障, 支持设施农业基础建设重要, 支持技术培训和观摩学习尤为重要, 它是关系到设施农业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关键环节, 是设施农业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也是城郊设施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

(二) 旗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建设的力度也是空前的, 但是支持办法急待调整。

一是根据城郊设施农业的中长期规划, 2008~2012年全旗城郊设施农业的总面积计划增加到3万亩, 我们认为只靠企业建设, 规划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只有在我旗的发展区内,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充分利用农牧民群体的发展数量, 才能够完成计划建设的目的。

二是在农牧民群体数量增加的方面, 规模连片的范围不能只局限在一块地或某一个区域, 应该以村、镇为单位进行划分, 只有这样才能把公司+基地+农户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才能把这篇文章做大做强。

三是把政府的扶持资金通过村、镇为单位, 达到建设的要求标准, 落实到位, 才能刺激项目的整体规划建设进度, 实现政府支持的真正意义。

(三) 规范适宜设施农业建设地块的标准

根据中长期规划, 全旗适宜设施农业建设的区域很多, 但是申请建设和批复的程序较为麻烦, 在和城镇化建设没有冲突的情况下, 视农牧民和企业建设的积极性, 申批手续可适当从简, 为项目任务的如期完成, 真正建成蔬菜生产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 实现农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 生产、销售不衔接, 卖难问题仍然存在

市场不建全使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 生产与销售无法衔接;特别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增产潜力, 在标准化生产的条件下提高商品率刻不容缓;公司、企业及农户的内部生产, 因市场体制的制约, 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 影响着生产经营水平及设施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造成生产成本过高, 运输及环节费用加大, 虽然表面看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但生产管理等费用和其它杂支较多, 经营收入目前还很低, 因此建立销售网络、健全市场流通营销体系、解决目前经营分散无规模, 生产与销售不相衔接的缺陷, 建议创建无公害蔬菜销售市场, 开通绿色农产品通道, 加强营销环节管理, 确实解决生产销售不衔接和卖难的问题。

四、小结

以上对策的核心是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是体制问题;其二是经营方式及产业化问题;其三是生产技术与管理问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发展思路,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引导、群众满意”的科学发展理念, 设施农业发展遵循的原则:一是科学规划, 连片发展;二是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三是突出特色, 合理布局;四是市场引导, 农民自主;五是明确任务, 责任到人;六是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 增强技术服务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伊旗的优势:第一, 区位优势, 伊旗不仅资源丰富, 而且位于呼、包、鄂金三角腹地;第二, 土地资源优势;第三, 丰富的有机肥资源优势;第四, 农业生产环境资源的优势和绿色食品生产资源优势;第五, 良好的政策优势。

城郊农业基本理论问题考察 第9篇

从字面意思分析, “城郊农业”是从区域的角度定义一种特殊的具有相对独立形态的农业。这一类型农业的区域标志是在城市郊区, 有其自身的特征、类型、发展和演进的规律, 因此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我国城郊农业问题展开研究, 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城郊农业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不少争议, 其中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第二, 城郊农业的起源, 我国城郊农业发展的初衷是什么?第三, 城郊农业的范围或边界应如何界定?第四, 城郊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休闲体验农业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对于这些争议, 也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 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1) 忽视了我国发展城郊农业的初衷; (2) 对国外城郊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和理论学习方面, 过多的学习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和研究, 而在当时的发展背景下, 前苏联学者的经验和研究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更大, 但国内学者对前苏联学者的研究重视不够; (3) 对“城郊农业”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 尚存在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特色主要是:第一, 通过对我国发展城郊农业的初衷的回顾,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指出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主要区别与联系;第二, 对城郊农业的起源, 提出了本文的观点;第三, 对城郊农业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城郊农业与都市农业的区别和联系

关于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区别与联系, 学界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都市农业是比城郊农业更高水平的农业 (陈龙庭, 1998;干经天, 2002;刘恒茂, 2004;于静涛, 2005;薛艳杰、吴永兴, 2007) 。陈龙庭认为, “都市农业有别于城郊农业, 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高级形式。”于静涛对“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对“城郊型农业”产生、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以及城郊农业在发展中走“开放性农业”和“创汇型农业”的历程进行了描述, 指出城郊农业发展面临的六个动态变异和四大矛盾。这些描述比较符合现实城郊农业的境况。在对“都市农业”的分析中, 于先生指出“都市农业”是由上海学者提出的, 并指出其依据是“因为上海是大都市, 所以其农业必然是都市型农业”, 认为都市型农业是比城郊型更高级别、发展程度更高的农业, 并从要素、生产、供给、主体、规模、市场、竞争力和效益八个方面对都市型农业和城郊型农业进行区别。

第二种观点认为, 没有必要纠缠于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异同, 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 位于大中城市与传统农区的结合部, 既有受到市区经济辐射的优势, 又受到被市区吞噬的压力, 城乡关系比较密切 (赵树枫、张强, 1998;方志权、吴方卫, 2001) 。

笔者认为, 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从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其差异主要在于这一类型的农业所依附的城市规模的大小, 若所依附的城市是都会城市, 则被称为“都市农业”, 若所依附的城市为中小城镇, 则被称为“城郊农业”。因为大城市较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 其周围的农区率先发展起来, 因此, “都市农业”的提法比“城郊农业”更为普遍。但是, 笔者认为, 采用“城郊农业”的概念, 可能更符合我国实际。

(一) “都市”和“城市”的异同

根据余菊生等人 (1998) 的研究, 都市农业 (urban agriculture) 最先起源于日本。“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于1930年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是这样定义都市农业的:“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 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即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 直接受都市经济势力的影响。主要经营奶、鸡、鱼、温室、观赏植物、鲜菜、果树等生产, 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 同时又包括稻、麦、畜牧、水产等的复合经营。都市农业的范围一般是都市面积的2—3倍, 集约化生产程度很高”。该文献还指出:在日语里, “城市”被写成“都市”, “城市农业”也相应地被写成“都市农业”。但, “城市”和“都市”一词在汉语语境里是有区别的, 从内涵分析, “城市”包含“都市”, “都市”是大的城市。

1977年,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发表了《日本农业模式》一文, 正式提出了“Urban Agriculture”的概念。并指出:“Urban Agriculture”是一个地域经济概念, 是指位于城市内部各种间隙地, 或位于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很高或快速城市化的都市区域内, 紧密依托城市并服务于城市, 集约经营, 具有多元化功能和明显的“城市性”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urban”翻译成中文, 既可以翻译为“都市的”, 也可以翻译为“城市的”。“都市”、“都会”另一个准确的英文词汇是“metropolis”。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持续从事城郊农业的研究。2005年3月、2008年商务印书馆先后翻译出版了它们的两部著作《增长的城市成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和《养育更美好的城市-都市农业推进可持续发展》, 从这两本书引用的文献和该中心的主页上可查阅的相关研究文献中, 其中一些英文名字为“town”的周边农区的发展, 也被称为“urban agriculture”, 而“town”在翻译为中文时, 常被翻译成“小城镇”。而“town”周围的农区若被翻译为中文“都市农业”, 无疑是不恰当的。

(二) 从我国城郊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看, 城郊农业的提法更为贴切

上文简要介绍了国外城郊农业的起源。郑天祥等 (1982) 的文章是目前期刊网可以查阅到的最早文献, 该文指出, 深圳发展城郊农业是为了解决城市肉、蛋、奶、水果、蔬菜等副食品短缺的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标, 应该对城郊农业的发展做精细规划, 作者采用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提出了深圳市周围农区布局的思路。邓泽辉 (1987) 对城郊农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 “城郊农业是以区域为中心, 以城乡总体建设为目标, 靠近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商品性和区域性农业。一般地说, 城郊农业主要是从事蔬菜、鲜奶和奶制品、活禽和蛋品、活鱼、鲜肉、鲜花、水果等鲜活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专门以满足城市居民以各种副食品需要为目标。”在对城郊农业进行定义的基础上, 邓泽辉分析了城郊农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经营方针和生产布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文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黎成忠 (1989) 的文章《略论都市农业》是目前在期刊网可以查阅的最早的论述“都市农业”的论文, 但黎先生并未明确定义“都市农业”, 文中提出, 为了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在城市的空地间植树、造林、种地可以挽回耕地减少的影响。并提出都市农业的几个功能:环保农业、娱乐农业、育才农业和科技导向农业。在这篇文献里, 黎先生认为的“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内空地上的农业, 并不包括都市郊区。但其提出的都市农业的功能, 与目前学术界公认的都市农业的功能却不谋而合。

综合国内学者早期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 从产生和发展的渊源看, 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产生都是为了缓解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农副产品供给的不足。 (2) 学者对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概念没有进行准确的考察、辨别和判断。从文献内容分析, 初始研究城郊农业的学者认为城郊农业是位于城市外围, 受城市经营影响和辐射区域的农业;而初始研究都市农业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仅仅指城市辖区内的空地, 并不包括城市郊区。

早在1957年, 学者高明尉就翻译过前苏联华西里耶夫的著作《城郊农业的发展》。华西里耶夫在书中指出:早在1930年, 联共 (布) 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联席会议曾经做出在各个工业中心周围建立城郊农场的专门决议。在联共 (布) 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又提出决议:“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巴库、哈尔科夫等工业中心以及远东各城市和其他大城市的周围, 建立起马铃薯、蔬菜和畜牧业的基地, 以便保证对这些城市充分供应蔬菜和马铃薯, 并且大量供应牛乳和肉类。”1937—1953年, 前苏联已在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四周, 建立起近50个郊区。这本只有142页的书还阐述了城郊农业生产的正确配置和适当的专门化、城郊国营农业企业和集体农庄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各部门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问题、机械化、电气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郊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商品率和收入的提高、城郊农场储藏和运输的改善等各方面的问题。[8]结合我国国内学者早期的研究内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认为, 这本书对我国国内学者当时的影响意义要远远大于西方学者关于都市农业研究的论文, 比如郑天祥等论文的参考文献里就包括这本著作。

(三) 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看, 城郊农业的提法更符合国情

前文指出, 我国学者对城郊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由于大城市人口集中, 农副产品供给压力较大, 学者的研究和关注对象也主要是大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这些大城市城郊农业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 尤其以上海、北京最为明显, 而城郊农业的功能也日益多样化, 除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之外, 其经济、生态、休闲、娱乐、体验、教育等功能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 城郊农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产生的巨大经济势差使得城郊农业有被城市吞噬的危险。因此, 城郊农业应该如何发展、规划也越来越重要。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周围的农区也从传统农区演变成“城郊农业”。对于如此多层次的“城郊农业”形态, 采用“城郊农业”的表述方式可能更符合我国国情。

二、城郊农业的边界或范围

对于城郊农业的范围, 学界的研究和讨论较少。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 提出以城市为中心, 按照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 对城市郊区的农业划分为六个环带, 即“杜能环”。杜能的研究也可以看成是对城郊农业边界最早的探索。俞菊生等引用的日本学者青鹿四郎的观点, 认为都市农业包括都市内部或者都市近郊2—3倍范围内的农业, 都市农业集约程度高且高度依附于都市。郑天祥等 (1982) 从理论上定量地探讨了城郊农业的边界, 具有开创性。

从“城郊农业”的内涵分析, “城郊农业”应该是受城市经济影响和辐射范围之内的农业区域, 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从起源来看, “城市农业”或“都市农业”的范围均包括城市内部, 如城市建筑物的空地或缝隙、城市市民庭院农业等形式的农业。笔者认为, 由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供求的巨大缺口, 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巨大的收益差距, 导致都市内农业的面积正急剧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一些城中村村民的住宅用地也在不断地被改造。所以, 城市内的农业已经失去了“农业”的基本特征, 其生产、组织、管理、销售方式已经工业化了。此外, 由于人多地少, 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仅限于家庭绿化或极少部分的自给菜蔬, 很难发生与外部的商品交换, 不具有经济功能。但城市郊区的农业却不同, 其特殊的区位特征决定了它相对的独立性, 但临近城市的区位便利又使它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销售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农区农业的特征。所以,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和现实情况, 笔者认为, 城郊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外围, 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所以, 将其表述为“城郊农业”。

三、城郊农业的起源

根据方志权、吴方卫 (2008) 的研究, 国外对都市农业 (城郊农业) 的起源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 都市农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 (周德翼、杨海娟, 1997) ;第二, 都市农业起源于日本 (俞菊生等, 1998) ;第三, 都市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丁圣彦等, 2003) ;第四,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 要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这是最早的都市农业的萌芽 (郭焕成, 2006) 。

城郊农业的起源和城郊农业研究的起源是不同的, 学者认为城郊农业的起源指的是城郊农业研究的起源。实际上, 城郊农业作为一个地域范畴的概念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 城市产生、发展和繁荣带来人口的集中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城市人口的集中和非农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充足的农副产品的供给, 由于农作物的生物属性 (易腐烂变质) 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城郊农业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冼剑民 (2005) 曾对清代广州的城郊农业进行研究, 认为明末清初广州城郊农业的发展已初具雏形, 至清代走在全国前列。该文还指出清代城郊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农业制度方面的演变。对照今日学者的研究, 虽然发展程度有别, 但其基本特征与今日的城郊农业仍是相符的。杜能的研究可以看做是城郊农业研究的起源。

四、城郊农业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的区别与联系

在城郊农业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的区别方面, 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 将城郊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相互替代, 没有准确区分他们之间的不同。第二, 城郊农业是比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范围更广的农业, 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只是城郊农业不同形式中的一种, 是一种经营模式 (于静涛, 2005) 。

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这是因为, 城郊农业由于便利的地理位置, 城乡关系比较密切, 城市郊区的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与城市经济融合并兼营农业, 而城市居民则有便利的条件参与农业。而城市居民的需求、城市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也容易被城郊农区率先感知并通过调整生产经营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城郊农业呈现出专业化、技术密集、生态、循环、休闲、娱乐、体验和观光等功能, 生态、经济和环境效应也同时得以显现。城郊农业就呈现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娱乐、观光、体验和教育农业等特征, 是城郊农业的类型之一, 而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其他新型农业如果处在城市郊区的影响和辐射之下, 也被称为城郊农业。

摘要:城郊农业”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城郊农业发展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当时城市居民农副产品供给的不足。“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区别不在于其发展程度的差异, 而是其所依附城市规模的大小不同。“城郊农业”的提法更为贴切和全面。城郊农业的范围或边界依赖于其所依附城市经济的辐射和影响力, 但对城郊农业边界的理论探讨尚待进一步深入, 尤其在城郊农业区域的定量化研究方面。

关键词:城郊农业,争议问题,边界

参考文献

[1]于静涛.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关系辨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9) :56-61.

[2]俞菊生, 等“.都市农业”一词的由来和定义初探———日本都市农业理论考[J].上海农业学报, 1998, 14 (2) :79-84.

汝阳城郊森林公园规划 第10篇

关键词:城郊森林公园,景观,景区,景点,文脉

近年来, 城郊森林公园在全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和其他类型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休闲绿地、自然风景区一同成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生态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1]。通过对汝阳城郊森林公园的设计部分加以分析, 以便和同行共同探讨这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以期能够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项目概况及场地分析

1.1 项目概况

根据《汝阳县城总体规划》中创建“山水生态城市”的构想, 同时也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和满足汝阳县城人民的生活需要, 拟建设城郊森林公园。汝阳城郊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西部汝阳县城郊区, 地理位置优越。规划总面积约为2 142 hm2。

1.2 场地分析

汝阳城郊森林公园处于低山丘陵区, 海拔高度在290~598.6 m之间, 公园最高点为娘娘山, 海拔598.6 m, 最低点为汝河滩。公园内地形坡度在10~30℃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 霜期152 d。森林公园内的汝河属淮河水系, 是汝阳最大的河流。据实地调查, 规划区内物种丰富, 有80多科200余属500余种植物。

1.2.1 自然景观资源分析

汝阳县城自然景观资源以凤凰山、云梦山、瑞云山, 以及汝河、马兰河最为突出。可引用旧志所载“伊阳八景”即凤山朝阳、瑞云屏嶂、桃源胜迹、云梦仙境、岘山叠翠、龙崖夜雨、紫罗石潭和汝水拖兰来概括。随着岁月流逝, 沧桑变化甚大, 不少胜迹已有其名而无其实。

1.2.2 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公园的人文景观资源非常丰富, 相传, 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人物鬼谷子曾在汝阳云梦山栖身授徒, 山北的水帘洞, 为鬼谷子栖身讲学之处。云梦山至今尚存有孙膑演武的石八阵, 苏张比试的说泪井, 墨翟采药的卧龙山, 鬼墨赏月的宴月崖, 还有鬼谷墓、孙膑墓、王母坟、试剑石、镇奸石、演兵场、传书洞等20多处名胜古迹。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多处。

2 规划理念及规划原则

2.1 规划理念

围绕汝阳县山水布局, 构建和谐城区。规划把生态性与文化性相融, 整体性与特色性并存, 共享性与层次性互动作为3条核心理念, 并贯穿森林公园规划的始终。

2.2 规划原则

2.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观

公园内的绿化体现出生态功能、安全功能及景观功能等。构建了多种功能组合、多种效益叠加的绿化系统。

2.2.2 追求民族特色的文脉观

弘扬鬼谷子文化, 将中国园林文化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完美融合。

2.2.3 可操作前提的创新观

在充分发挥本土植物优势的同时, 重视新品种的引种及应用, 建立抗性强、生长健壮、结构稳定、养护低廉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配置做到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相结合, 速生与慢生相结合, 常绿和落叶相结合;尝试节约型绿化的新模式。

3 总体布局及建设内容

3.1 总体布局

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同时也根据汝阳森林公园的资源内容、空间分布以及地形、地貌, 将汝阳城郊森林公园分为4个景区:凤凰山森林休闲景区、瑞云山时代花韵景区、云梦山寻古探幽景区、侯樊线山体绚秋景区。

3.2 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3.2.1 凤凰山森林休闲景区

该景区位于县城西北部, 由凤凰山和娘娘山组成。目前是县城居民日常锻炼、休闲的场所, 具有一定的景观基础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娘娘山目前采矿较为严重, 荒坡裸露面积较大, 未开发利用。

本区规划思路重点开发娘娘山及两山之间的开阔平坦地带, 绿化上以适生树种侧柏为主, 使山体首先绿起来, 着力开发适宜健身锻炼、登山休闲、周末聚会的山体景观群, 注重游步道两侧的休息观景平台的设置, 提供舒适愉悦的休闲空间。

3.2.1. 1 引凤园

在凤凰山引人注意的地方片植梧桐树, 并建造凤凰的雕塑。以点明“凤凰山中有凤凰”的主题。同时也寓意着汝阳县优美的绿化环境将会吸引着更多的外地客商, 等待着海内外更多的“金凤凰”前来安居乐业。

3.2.1. 2 娘娘山森林氧吧

以“体验生态、健康休闲”为宗旨, 在娘娘山设立一些林中漫步、森林浴、森林吸氧等自然的、野趣的生态旅游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感受山野的灵气, 体会一股发自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祥和, 感悟一种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和谐统一。

3.2.1. 3 植物雕塑园

运用松柏类植物耐修剪、易造型的特点进行修剪造型, 形成一个有生命力, 不断变化、成长的艺术品。将高雅的雕塑艺术融合在绿色的生态园林中。

3.2.1. 4 鸟语林

凤凰山现生态较好, 多种招鸟植物如:野山楂、柿树、猕猴桃等, 营造出人与鸟禽共乐的生态环境。林中禽类开放式养殖, 建造观鸟屋, 使一切观鸟活动在屋内进行, 避免惊扰鸟类栖息。

3.2.1. 5 揽胜塔

在海拔598 m处设计一个28 m观光塔构成本区的主景。揽胜塔以红色的钢结构造型, 突出植物群体中生命的强劲含义。其外形犹如许多盛开的花朵交织在一起, 突出森林生态的主题。游人从内部旋梯上去, 既可观赏下面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静听鸟语声声, 又可看县城全貌, 同时具有护林防火的功效。

3.2.1. 6 凤凰山欢乐谷

在娘娘山和凤凰山山谷之间设置游乐场, 以凤凰山为依托, 集西方游乐场的活泼、欢快、壮观和东方园林的安闲、宁静、自然的特点于一体的综合游乐场。场内引进诸如飞碟探险、时空飞船、宇宙大战、太空历险、三角滑翔翼、空中飞人、高空弹射等高科技游乐设备。营造出“欢乐、时尚、惊喜、刺激”的乐园氛围。

3.2.1. 7 观景平台

在娘娘山视野开阔处建设3个观景平台, 游客从这里可以欣赏到山体美景, 又可观看到县城风貌, 感受到城市的巨大变化。

3.2.1. 8 翠柏亭

在娘娘山海拔520 m处规划修建一个五角攒尖亭。巧雅轻盈, 景色清幽。于亭中小憩, 更感林之葱郁, 山之幽静。

3.2.2 瑞云山时代花韵景区

瑞云山位于县城西南, 汝河之南、马兰河西, 虽然地形较缓, 但视野开阔, 现有植被以刺槐等阔叶和杂灌混交为主。

本区规划思路为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 利用大线条大色块, 构建整齐、开朗、明快、时尚景观空间;绿化上突出四季花灌的种植, 通过多样化的植物组合, 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 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观意境, 烘托热闹欢快的环境气氛, 为汝阳县注入新鲜活力。

3.2.2. 1 时代广场

是一座具有文化气息的休闲广场。它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分布于时代广场中的十几尊富有“鬼谷子文化”的雕塑作品是时代广场文化内涵的力作, 而竖立在时代广场中心的9根花岗岩文化浮雕柱则为广场的点睛之笔, 整个雕塑作品形象生动、大气磅礴, 一根根石柱犹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讲述着汝阳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情怀, 歌颂了汝阳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

3.2.2. 2 四宜园

以花卉丽质天成, 应时而开为线索, 继承中国专类花园的优良传统, 以四季代表花卉为主题, 分别创造各具特点的意境, 突出地方特色, 形成四时之赏。让四季游客都有花可赏。

春花景区—以春花植物为特色花卉, 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方式, 通过地形的自然起伏和乔灌木的不同组合, 形成虚实、疏密、高低、曲折各异的林缘线和轮廓变化, 创造出瑰丽多姿的园景。给人一种隆冬过后初春乍来的意境。

夏花景区—以夏天开花的乔木为特色树种, 孤植树、树丛、树群互相交错组合, 构图简洁, 并通过采用不同色彩的花草树林, 创造出“夏木荫荫正为青少年的野战训练场地。用绿篱圈定一个地块开可人的意境”。

秋花景区—以秋天变色结果的乔木为特色树种, 呈自然式配置, 错落自然, 林冠线高低起伏变化有致, 空间层次丰富。园内栾树花朵盛开, 飘洒着金雨般的花瓣, 硕大果序爬上枝头, 灿烂夺目, 展示出“春花秋实”的意境。

冬花景区—“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梅花兼具寒冬秀色和早春风光。配植仿自然野趣为主, 以不加修剪, 不对称排列为原则。梅树的姿态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 高低错落, 曲直相间, 花色烂漫。

四宜园的园林小品以突出自然美为原则, 用材尽量选用自然素雅之材。花卉旁的茅草亭为草顶木柱, 朴素无华。园中小品、园路, 石矶均采用浅灰色色调, 以配角的角色出现。同时以雪松、黄杨等常绿树种为背景, 更能体现出四季花卉的艳丽及姿色。

3.2.2. 3 杜鹃园

杜鹃为中国传统名花, 它以开花早、花期长、花型俏、花色多、花朵茂盛硕大、花色富于变化被称为木本花卉之王。规划在四宜园西边建设一座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游览休憩、培育苗圃为一体的杜鹃专类园。它包括杜鹃观赏区、大苗区、标准实验区、病虫害实验区、隔离温室区, 人工气候室、科研苗圃用地等几大区域。

3.2.3 云梦山寻古探幽景区

景区位于县城东南, 马兰河以东, 全区南北绵延20余里, 山势雄伟, 沟壑纵横, 林深幽暗。北有水帘洞, 为鬼谷子栖身讲学之处。此外, 尚存有孙膑演武的石八阵、苏张比试的说泪井、墨翟采药的卧龙山、鬼墨赏月的宴月崖、还有鬼谷墓、孙膑墓、王母坟、试剑石、镇奸石、演兵场、传书洞等20多处名胜古迹。

规划以“发扬鬼谷子文化”为核心理念, 以“运动养身、山野养心”为特色, 为游人提供一个怀古凭吊、弘扬民族文化和山野游憩的场所。绿化上以当地适生阔叶树种为主, 尽快形成大面积森林植物群落, 利用较好的植物大背景, 开展登山探险、寻古觅奇。围绕人文特色, 利用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特点, 开展丛林野战、森林拓展等刺激、新颖、野趣的户外活动, 感受古代演练场的氛围, 锻炼勇气、应变和思维, 使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释放压力, 开发潜能。

3.2.3. 1 丛林野战场

云梦山野战地形沟壑纵横、林木繁茂, 适合作展野战, 通过不同颜色的军装区分敌我, 野战军营以树林为背景, 林中崎岖的小路, 起伏跌宕的地形为掩护, 在地形较平缓的地方适当布置大石头、土堆、草堆, 丰富战场地形, 让年轻的心在这里感受战场上的惊心动魄, 体验冲锋陷阵的激情。

3.2.3. 2 洞穴盐吧

云梦山现有自然矿洞较多, 运用盐疗法, 开发独具特色的盐SPA项目。运用国际先进的洞穴生态恢复技术对矿洞内外进行生态恢复和建设。在此基础上对矿洞的洞壁、地面等进行装修, 以白色的盐晶布满整个矿洞, 空气中弥漫着盐粒, 营造白色、具有盐特质的环境。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个性化、独特化设计, 让游客体验盐SPA的神奇, 通过自然的呼吸, 获得改善皮肤病、心脏病、血管疾病, 缓解疲劳、忧郁、帮助戒烟, 以及在冬季避寒保暖, 预防感冒的效果。

3.2.3. 3 神奇树屋群

在云梦山植被较好的区域引进生态环保优势较强的树屋项目, 打造河南地区绝无仅有的“树屋村”。“树屋村”由几十个风情各异的树屋单元组合而成, 各个树屋由森林空中栈道贯穿连接, 游客可通过树梯登上树屋, 亦可通过趣味提篮抵达树屋。屋内配置齐全, 且特色各异, 树屋里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与陆地酒店一样舒适。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使用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度假村环境清幽, 席天幕地, 在鸟叫虫鸣陪伴下, 人与自然浑为一体。

3.2.3. 4 森林拓展基地

利用森林这个大舞台, 开展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野外生存等技能项目等。使游客学习到基本的野外探险技术和生存技巧, 并能克服心理惰性, 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

3.2.3. 5 植物八卦阵

传说孙膑、庞涓在跟着鬼谷子学习兵法时, 用石头布阵演习, 现规划一个用植物围合的八卦阵, 一方面用使游人能够体会鬼谷子兵法的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也增加游赏的趣味性。

3.2.3. 6 逍遥亭

规划在丛林野战场附近建逍遥亭, 大小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为了突出原始古朴的特点, 就地取材建设。此亭主要供游客休息观景。

3.2.4 侯樊线山体绚秋景区

侯樊线是下高速后通往县城的一条主干道, 视野开阔, 依山傍水, 两边山体的绿化景观是进入汝阳的第一印象, 对汝阳县城的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状景观岩石裸露地较多, 季节景观较为单调。

该区域规划应加大造林力度, 多植密植, 遮挡裸露地块为首要目标, 紫罗山上改造现有的林相, 清理景观较差的杂灌, 补充种植适生黄栌、栎类、刺槐、枫类等秋色叶树种, 和原有常绿树种合理搭配, 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树混交的植物群落, 提高植物景观效果, 丰富景观层次。云梦山上大力种植果树, 丰富果树品种, 间隙处种植土生阔叶乔木, 自然形成硕果累累的百果盛园, 丰富景观的同时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使紫罗山和云梦山南北呼应, 在秋季景观的大氛围下各有特色, 给游客留下美好的视觉享受。

整个景区注意森林防火, 清理原有路基, 修善畅通道路系统, 在山体的至高点处设置防火瞭望台, 完备防火设施、设备。

3.2.4. 1 紫罗秋色

以侧柏、楝树、刺槐、油松为基调树种, 充分利用秋色叶树种黄栌、栾树、黄连木等特色树种来造景, 采用散点式配置方式, 疏密有致的分布在漫山的绿丛中, 强调点与点之间的呼应关系, 使之产生韵律美, 形成“彩叶满山, 秋水长天”的艺术效果;种植方式采用立体生态种植方式, 林下种植蔷薇科、木兰科的花灌木;林缘、路旁、石缝种植适合在瘠薄土壤生长的宿根花卉如:杜鹃、绣线菊、甘菊、野菊、毛华菊等。每到春秋季节的层林尽染的紫云山显得五彩缤纷、充满韵味。

3.2.4. 2 云梦金果

位于侯樊线南部的云梦山上, 光照充足, 现有一定的果树种植规模, 规划扩大果树品种及面积。使其成为一个山地果园基地。等到果实成熟时, 既可以远观, 又可以进行果实采摘。

4 结语

一个成功的城郊森林公园设计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 汝阳城郊森林公园虽然开发较晚, 但是充分总结和借鉴其他地区森林公园发展中的各种经验, 探索出了最适合汝阳城郊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特点的开发模式, 推进了本森林公园内旅游资源的开发, 避免了一些无效投入, 少走许多弯路, 真正形成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益开发旅游资源的全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梁平城郊经济发展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梁平;城郊经济;发展

梁平城郊是指梁平县城周边乡镇,包括仁贤、金带、星桥、安胜、盘龙以及梁山、双桂街道的部分村组。梁平城郊乡镇在全区经济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一是毗邻城区,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有发展的区位优势。二是以县城市场为导向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占比较大,商品率较高,产业成规模。三是接受城区经济辐射并且与城区经济初步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互补关系,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比较迅速,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在数量上超过农业劳动力。四是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五是资金和技术的集聚程度、人口密度、人均收入低于城区,高于一般乡村。城郊经济的这些特点是经济梯次发展的规律性反映,谁把握住了这些特点,抓住了这些优势,并自觉地去开展工作,谁就能在城郊型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一、梁平城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城郊部分乡镇干部缺乏城郊意识,对本乡本镇的区位认识不足,本地发展特点把握不准,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发展经济总是跳不出搞工业的老框框,你搞啥我学啥,跟着城区经济跑,发展思路窄办法少。部分城郊农民也缺乏城郊意识,市场意识、产业意识不强,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农村产业结构调跟不上城市市场变化,不少农民只想打摩的挣快钱,对搞产业不感兴趣。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乡镇存在“工业偏好”,以工业发展为业绩,特别偏重加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二、三产业不协调,造成与城区经济发展同类,形成争项目争土地的不利态势;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小基础设施不配套,盲目引进等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大,能耗高、污染重,给节能减排带来严峻压力。

(三)特色不突出

部分城郊乡镇对资源优势、发展定位缺乏深入研究,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上,虽有一些探索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但规模小特色鲜明,经济结构单一,产业支撑能力弱,未能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

二、梁平县城郊经济发展策略

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就是在宏观决策上把城区和城郊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构建“城乡一体,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差异并存;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产业架构。

差异并存,错位发展历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城区工业还不饱和,还没有能力向城郊扩张和辐射的情况下,城郊要克服“工业偏好”的思維,产业类型要突出本土资源优势和乡土的特色优势,突出与城区经济的互补特点,避免产业同类,避免形成相互争项目争资金争土地资源的恶性竞争局面。

按照这个产业架构要求,笔者认为梁平县城郊乡镇的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做大做强区域性的有竞争力的支柱特色产业。

1、梁山、双桂街道要充分利与离城区连接,受城区辐射力越强的特点围绕为城区工业提供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来发展。一是个体私营企业,为城区工业提供加工服务、商贸服务;发展与城乡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服务业、各类市场、仓储物流业、加油站、物资供应等第三产业。二是依托城区巨大消费市场和级差地租优势,重点发展蔬菜、瓜果和鲜鱼等鲜活产品生产,如发展“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反季节蔬菜园绿色蔬菜园等,以名、特、优、新、稀品种,满足城区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需要。

2、仁贤、安胜乡(镇)地势平坦,土地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宜以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作为培植亮点,把成规模地发展示范观光农业作为重中之重,用抓工业的思维来抓农业,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改造农业经营模式。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搞好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3、蟠龙、星桥镇在产业类型上要突出山地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和高山绿色食品优势,瞄准城区的钱袋子,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生态粮食、高山蔬菜和经济林产品,如蟠龙的大米、蔬菜、土鸡,星桥的的土李子等;发展林下种植业和野生环保的养植等生态畜禽,为城区提供优质畜牧禽产品;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和石料等相关资源招商引资,为城区建设服务。

4、金带镇要围绕区政府对金带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的定位谋发展。一是依托双桂堂建设“一堂两寨三园”。打造全国修身养心的风情小镇、西部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庆最典型的城乡统筹展示窗口。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修身养心、休闲度假为主题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以农业示范、乡村观光和田园公寓度假为主题培育星级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华亚军.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郊经济发展[J].江南论坛,2006(01).

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研究 第12篇

一、市场分析

(一) 城郊休闲市场的主要特点

1. 以城市居民为主

从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看, 城市居民是旅游消费的主力;而从城郊休闲发展情况看, 其旅游休闲活动的发生地集中在以乡村为腹地的小城镇, 其瞄准的市场必然集中在城市居民。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农村居民向城市集聚, 并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因此对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发展而言, 城镇化正在为城郊休闲小城镇提供越来越庞大的消费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个城市的市区居民数量越多,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越高, 其周边的休闲小城镇发展潜力也越大。而从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实践情况看, 其产生与发展也是最先出现在一些特大型城市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周围。

2. 复游率高

一般而言, 游客参加观光旅游活动, 更多的目的是求新求异, 因此参观的过程也是一个去除“新”和“异”的过程。当观光活动完成之后, 游客很难有兴趣再次到同一地点旅游。此外, 为了求新求异, 游客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经过较长的距离前往旅游地, 旅游所需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都较高, 这也会降低游客到同一地点反复观光旅游的意愿。与观光旅游不同, 游客参加城郊休闲活动更多地是身心的放松, 以此作为对日常工作和城市生活的一种补偿和平衡。再加上由于距离很近, 游客参加城郊休闲活动非常便利, 因此, 游客的复游率必然会很高。在一些城市, 参与城郊休闲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市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 许多成都市民在双休日前往周边小城镇的“农家乐”吃饭、娱乐已经非常普及;而一些退休老人一周几次, 三五成群相约去城郊的“三圣花乡”打打麻更是成为其固定的生活内容。正是由于休闲活动复游率高的特点, 为城郊休闲小城镇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使其休闲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3. 停留时间相对较长

中国目前的观光旅游, 往往追求在一定时间内游览更多的旅游景点。因此, 这就导致游客在一个旅游点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 同样也导致在同一景点, 游客的花费相对较少。而游客在城郊的休闲活动, 一般都是固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 通过参加一些康体、娱乐等活动来放松身心;一些游客甚至可以住在休闲小城镇内的某个度假饭店中看看书、听听音乐, 从而达到休息的目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出游动机, 使得城郊的休闲活动节奏相对缓慢, 从而延长了其停留的时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许多游客还会选择在城郊休闲小城镇住宿的方式来更大程度地增强休息的效果, 这也是许多城郊休闲小城镇都建设了不同档次住宿设施的原因。

4. 旅游散客化

在观光旅游中, 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不同的是, 游客前往的休闲小城镇是其比较熟悉的区域, 同时涉及到的交易环节相对较少, 加之出游距离相对较短。因此游客往往会通过自驾车等方式自行前往休闲小城镇参加各种与休闲相关的活动。

5. 城郊休闲活动的普及化

有研究表明, 北京市民常住人口中, 有99.09%的人希望到京郊小城镇旅游;上海市民每人每年出游率达到3.4次, 每年的出游人次在750万以上, 其中有76%的市民选择到野趣浓厚、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近郊小城镇旅游。这类小城镇旅游发展比较早且相对成熟, 近年来黄金周期间, 近郊小城镇旅游人次占城市出游总人次的比重 (近郊小城镇出游率) 均在60%以上。此外, 旅游的大众化首先体现在以城市近郊休闲活动为主体的短距离旅游的普及上。根据有关研究,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集中在城郊的趋势非常明显。

(二) 城郊休闲市场的基本模式

从城郊休闲所对应的市场看, 主要包括市民、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类市场。

1. 市民休闲活动

市民休闲活动是城郊休闲小城镇所对应的基本市场, 这一市场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休闲时间比较集中, 主要是节假日, 特别是周末的双休日;二是自驾车在出游方式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三是家庭式的出游非常普遍, 特别是这种近郊的休闲活动给居住在城市的小孩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大自然的机会;四是以中低档消费为主, 多数家庭一天的出游花费在几百元左右。

2. 企业活动

企业的消费活动是支撑城郊休闲小城镇的重要方面。一方面, 企业为节约经营成本, 会将一些商务活动或者企业的会议放到城郊开展, 比如在成都郊区的乡村度假酒店经常会承接一些企业的产品发布活动;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还会将员工的培训或者员工拓展训练等活动放到城郊, 这也为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机遇。

3. 机关事业单位活动

近年来, 在一些大城市, 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 城郊休闲小城镇正在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召开部门会议或者研讨会的重要场所, 这实际上也是城市政务、公务活动向外转移的一种体现。目前, 在北京等城市, 这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 为城郊休闲小城镇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

二、发展条件分析

(一) 资源条件

对多数城市周边小城镇而言, 如果仅从观光的角度看, 旅游资源确实一般, 但是如果从休闲度假的角度看, 旅游资源却可能很丰富。比如, 温泉从观光角度看, 没有什么价值, 但却是提供休闲度假的重要资源。此外, 观光旅游资源更多地是通过游客的视觉来感受, 因此大自然的赋予就是首要的条件, 比如黄山的奇峰异石, 九寨沟的五颜六色的水体, 都是人力无法去构造的。而休闲度假资源在基于一定自然条件的前提下, 人为因势利导地开发建设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 绝大多数城市周边都有发展城郊休闲小城镇的资源条件。

(二) 经济条件

从旅游发展的一般情况看, 市场的影响超过了资源的影响。比如, 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异常丰富, 但是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 其根本的原因即在于东部地区发展旅游业更加靠近主要客源市场。而按照传统的观点, 深圳市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很少, 不适宜发展旅游, 但由于经济发达, 深圳通过建造“锦绣中华”等主题公园, 同样获得了旅游业的巨大成功。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即在于其靠近城市客源市场, 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为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 城郊休闲小城镇受城市经济的辐射, 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同时容易受到城市在财政方面的支持与倾斜, 这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目前, 一些走在前列的城市, 在市中心的建设已经相对饱和, 将投资重点转向周边小城镇顺理成章;一些财力雄厚的城市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将资金更多投向城郊的小城镇。因此, 对许多城郊休闲小城镇而言, 缺的并不是资金, 缺的是好的发展思路和对应市场的项目。

(三) 交通条件

近年来, 国家投资中, 很大部分投向了交通基础设施。许多城市地方政府也纷纷通过加强交通建设来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修建了一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 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了交通的“溢出效应”, 极大地改变了周边小城镇的外部空间条件。这不仅使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得到了真正体现, 更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外在发展优势, 使休闲小城镇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同时, 交通条件的改善, 使得城市群更加密集, 同城化效应更加明显, 这对于城郊休闲小城镇而言, 意味着更大的客源市场。

(四) 生态条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的生态压力也不断加大, 因此城市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 这就意味着城市的总体功能布局必须要充分考虑生态的需要。这既为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北京为例, 按照其城市功能区域发展的规划, 北京将建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大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5个区县以及房山区、昌平区山区部分。按照规划, 在生态涵养发展区, 将严格筛选产业项目, 并形成以生态友好型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从这个要求出发, 北京市在生态涵养区重点发展城郊休闲小城镇将是必然的选择。

三、发展思路

(一) 总体谋划

应该把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当中。城郊休闲小城镇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 因此需要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对此予以充分的考虑。过去中国城市的发展往往是重生产、轻消费, 重工作、轻生活。因此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对如何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比较忽视, 特别是对满足市民新兴的休闲需求比较忽视, 从而造成对市民的休闲生活缺少总体的安排。此外, 在城市过去的发展中, 更多的是从小城镇及周边乡村吸纳资源, 对小城镇的建设重视不够, 此外, 一些城市从财政增收等角度出发, 相对而言更重视工业型小城镇的发展, 这都导致一些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

另外, 一些城郊休闲小城镇虽然总体上确定了以休闲旅游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没有纳入城市发展的“大盘子”, 因此很难从城市得到更多的支持, 加之自身所能调动的资源有限, 使得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在2009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这实际上也是要求未来城市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思路,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角度出发, 从增强小城镇特色的方向出发, 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城郊休闲小城镇。而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建设只有在城市总体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快速发展才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 全面规划

把城郊休闲小城镇建设放到城市总体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解决的是其“摆位”问题。而城郊休闲小城镇要实现科学发展, 需要进行全面规划。从目前规划的现状看, 在旅游规划中, 更多地是偏重于市级以上的区域性总体规划, 或者针对某个景区和旅游项目进行具体规划, 专门针对旅游小城镇进行规划的并不多, 而专门对城郊休闲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在城乡规划中, 明显偏重于城市规划, 对以乡村为依托进行发展的小城镇规划则比较薄弱, 而在一些生态环境较好, 发展休闲旅游潜质较大的小城镇规划中, 对引导促进其休闲经济发展的内容体现得也不是很充分。

未来对城郊休闲小城镇的规划, 应该突出城市市民休闲目的地的原则, 从目的地的角度出发对城郊休闲小城镇休闲功能的布局进行总体安排。在整合小城镇范围不同特色休闲旅游资源, 并在认真分析客源市场的基础上, 全面发展小城镇的休闲经济, 提高城郊休闲小城镇总体发展水平。同时也要在市、县 (区) 的统筹部署下, 加强与周边其他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协作。

(三) 优化环境

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发展重点需要优化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休闲度假的重要原因。优化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切实防止环境污染, 尤其不能只注意眼前利益, 成为城市污染的转移地。无污染、原生态是城郊休闲小城镇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 保住了小城镇的青山绿水, 也就保住了持久发展的后劲。优化环境的另一方面是要注意保持基于乡村特色的整体风貌, 实现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由于城郊休闲小城镇靠近城市, 更容易受到城市建设及建筑风格的影响, 而如果小城镇向大城市建筑看齐, 乡村向小城镇建筑看齐, 这样“千镇一面”造成的结果就只能是城郊休闲小城镇特色的丧失, 进而造成其竞争力的丧失。按照这一要求, 城郊休闲小城镇需要围绕其独特的文化和主题对现有建筑外观进行适当改造, 同时对新建建筑风格进行引导。其最终的方向是要建设成有田园般诗情画意的特色旅游小城镇。

由于缺少人才及相关培训, 同时加之重硬件轻软件思想的影响, 城郊休闲小城镇的旅游服务质量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此外, 在小城镇内不同旅游企业之间的服务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服务环境相对较差的原因, 使得城郊休闲小城镇的休闲产品总体上呈现出低质、低价的状况。未来城郊休闲小城镇一方面需要通过引进知名品牌和加强培训等方式, 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整体的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还需要增强全镇涉旅企业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以进一步改善休闲小城镇的软环境。

(四) 市场开发

客源市场开发, 是城郊休闲小城镇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由于市场开发面狭窄, 使得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市场波动比较明显 (比如大量游客集中周六日, 但平时游客却很少) , 也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当前, 城郊休闲小城镇需要重点开发双休日之外的市场。在针对市民的市场开发中, 尤其要注意挖掘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市场。比如, 成都三圣花乡的“农家乐”平时通过工作日的低价策略, 吸引了大量退休老人前往休闲游玩。除了市民日常休闲市场之外, 还要重点开发商务会展市场, 一方面通过完善休闲设施来增强其商务会展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小城镇要逐步形成“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的发展模式, 使密集在城市的商务活动逐渐转移到城郊休闲小城镇。

从具体的市场开发看, 目前宣传推广基本局限在中远距离的旅游市场上, 许多城郊休闲小城镇认为针对近距离的客源市场进行宣传推广意义不大, 这造成了其在市场上缺少一个整体的休闲度假形象, 不利于激发潜在游客的休闲度假需要, 也影响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同时, 城郊休闲小城镇仅有的一些宣传推广也基本停留在个别旅游企业行为上, 几乎没有政府主导的形象宣传。在宣传推广范围上, 城郊休闲小城镇要区别于旅游城市或者旅游景区在全国树立品牌形象的策略, 而要重点对选取所在城市或者周边重点客源城市的媒体进行宣传, 提高宣传推广的针对性。在具体方式上, 要注意结合其节庆活动进行宣传, 并通过价格优惠、社区推广等办法提高宣传推广的效果。

(五) 复合发展

上一篇:基本机械化时期下一篇:定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