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电产品范文

2024-09-22

广东机电产品范文(精选12篇)

广东机电产品 第1篇

关键词: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Bruelhart指数,TC指数

0 引言

产业内贸易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现象。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各国在不同的产业上拥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于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而要素的成本差异则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当两国相互交换各自的优势产品、进行产业间贸易后,两国间的生产要素比率会发生变化。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主要是某个产业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因素,这种贸易模式不会直接引起相互进行贸易的两国间生产要素比率的变化,因而两国各自国内的劳动力使用比例也都不会发生改变,进口的增长也就不会给进口国带来敏感的收入分配及失业问题,因此产业内贸易就较少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其对外贸易的主要模式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不仅可以使其产品的出口尽量免受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还可以使其出口产业获得更多由规模经济和差异性优势产品的出口所带来的利益。当前,产业内贸易正逐步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的主要模式。广东省是现今出口和进口总额均居于全国首位的我国第一外贸大省,而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分别保持在全省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50%以上,且其各年出口额均大于进口额,呈现出贸易顺差[1]。可见,机电产品整体上既是作为外贸大省的广东主要出口的优势产品,又是其主要进口的商品。因此,深入研究当前广东省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产业内贸易分析工具

1.1 静态分析指标

1975年,Grubel和Loyd提出了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G-L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GL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业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为i产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的值在0到1之间变动,GLi数值越大,表明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若0.5<GLi≤1,表明i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若0≤GLi<0.5,表明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GLi=0.5则表明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水平相当。

对于生产多个种类产品的产业,在计算其G-L指数时,为提高准确性,一般不采用整个产业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直接进行计算,而是先按公式(1)分别计算出该产业每种产品的G-L指数,再将这些产品的指数值加权平均得到整个产业的G-L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GLj为生产n种产品的j产业整体的G-L指数,GLi为j产业中生产的i产品的G-L指数,Xi、Mi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1.2 动态分析指标

G-L指数是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静态指标,只适合于具体的某个单一时期。为弥补G-L指数的不足,1994年,Bruelhart提出了一个可以测量一定时间跨度内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动态指标: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B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业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ΔXi、ΔMi分别为该时间跨度内i产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增量。Bi5的值同样在0到1之间变动,若0.5<Bi≤l,表明i产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变动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若0≤Bi<0.5,表明其贸易总量的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Bi=0.5则表明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对其贸易总量变动的影响相当。

与G-L指数相似,可以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生产多种产品的产业整体的Bruelhart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Bj为生产n种产品的j产业整体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指数,Bi为j产业中生产的i产品在该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指数,ΔXi、ΔMi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增量。

2 广东省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2.1 静态的G-L指数分析

2.1.1 机电产品整体及其中六大类别的G-L指数分析

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中取得广东省的“金属制品”、“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和“其他机电产品”这六大类机电产品2002-2009年的进出口金额数据(1),按公式(1)计算得到这些年份六类机电产品各自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再按公式(2)对这六类产品的G-L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得相应年份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见表1)。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保持在0.7以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不过在此期间呈接近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有明确种类的五大类机电产品中(2),“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远远超过了“金属制品”,前四类产品各年的G-L指数都在0.6以上,而“金属制品”各年指数值最高不超过0.33。不过,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四类产品中,“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和“仪器仪表”2009年时的G-L指数值比之2002年的水平都有较大的下降,这其中“机械及设备”和“电器及电子产品”的G-L指数呈接近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仪器仪表”的G-L指数则各年波动较大,2007年降至0.616的低点后在2007~2009年间又较大幅度地回升至0.774,不过与2002年时0.983的最高点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运输工具”的G-L指数也经过了较大的波动,2008年降至0.739的低点后,2009年时又大幅回升至0.919,接近于2002年时0.933的最高点。相比之下,“金属制品”的G-L指数则较为稳定,各年指数值保持在0.3(3),左右,上下偏离不超过0.03。

资料来源:根据2003~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2.1.2 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各章G-L指数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这里再按照《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对机电产品的种类进行进一步细分。HS分类法将所有商品归为22大类、98章。根据我国商务部编制的《机电产品进出口统计工作手册》(2007年),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商品分布于第68、70、73~76和78~96共25章中。由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只提供细分到HS各章的商品进出口金额数据,章以下各种商品的进出口数据难以获取,本文因而只分析整章商品都归属于机电产品的HS第82~91共十章的产业内贸易水平(4)。下面,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002~2009各年广东省HS第82~91各章机电产品的G-L指数(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2003~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这十章机电产品中,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87章“车辆及零附件”、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和91章“钟表及零件”的G-L指数都保持在0.5以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第82章“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具及零件”、83章“贱金属杂项制品”和89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则各年的G-L指数都处于0.08~0.5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而第86章“铁道及电车机车、车辆及零件”和88章“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的G-L指数连0.05都从未达到,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第83、84、85、87、89、90和91各章的G-L指数都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除了G-L指数保持在极低水平的第86和88章外,其他八章中只有第82章的G-L指数相对较为稳定,各年指数值保持在0.322(5)左右,上下偏离不超过0.034。

2.2 动态的Bruelhart指数分析

2.2.1 机电产品整体及其中六大类别的Bruelhart指数分析

前面运用G-L指数从静态角度分析了广东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这里再运用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从动态角度分析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根据相关数据,分别按公式(3)、(4)计算得到2002~2009年每两年间广东省六大类机电产品和机电产品整体的Bruelhart指数(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2003~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的各个期间内,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Bruelhart指数除了在2007~2008年期间不到0.5外,其他期间内均保持在0.5以上,表明其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在有明确种类的五大类机电产品中,“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和“运输工具”的Bruelhart指数在2002~2009年间的多数期间内超过了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仪器仪表”的Bruelhart指数则在多数期间内不到0.5,表明其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引起;而“金属制品”的Bruelhar指数从未达到0.5,产业内贸易一直不是其贸易总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机电产品整体和六大类产品的Bruelhart指数都有较大的起伏波动;从2002~2003年和2008~2009年这两个起始期间段来看,除了“机械及设备”在2008~2009年间的Bruelhart指数值高于2002~2003年间的水平外,其他五类产品和机电产品整体在2008~2009年间的指数值比之2002~2003年间的水平都有较大的下降。

2.2.2 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各章Bruelhart指数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地对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动态分析,这里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广东省HS第82~91各章机电产品的Bruelhart指数在2002~2009年每两年间的指数值(见表4)。

资料来源:根据2003~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的各个期间内,这十章机电产品中,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87章“车辆及零附件”和91章“钟表及零件”的Bruelhart指数在多数期间内超过了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第82章“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具及零件”、86章“铁道及电车机车、车辆及零件”、89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和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的Bruelhart指数则在多数期间内不到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引起;而第83章“贱金属杂项制品”和88章“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的Bruelhart指数从未达到0.5,这两章的产业内贸易一直不是其贸易总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除了Bruelhart指数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的第83和88章,其他八章的Bruelhart指数都经历了较大的起伏波动。

3 结合TC指数的广东省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一种产品主要参与的贸易形式与相互进行贸易的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该产品上竞争力的差距有很大关联。若互为贸易伙伴的两个国家或地区在某类产品上的竞争力较为接近,这两个贸易伙伴相互间对该类产品的进出口就较为平衡,在两者间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量就会大大超过其所参与的产业间贸易量;反之,若两个贸易伙伴在某类产品上的竞争力差距较大,两者间对该类产品的进出口严重失衡,在两者间该类产品所参与的产业间贸易量就会大大超过其产业内贸易量。因此,为进一步探讨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这里引入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简称TC Index即TC指数),将其与G-L产业内贸易指数结合起来,以对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综合分析。TC指数是通过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净出口额占该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以衡量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C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和Mi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的值在-1到1之间变动,若0<TCi≤1,表明i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TCi=0,表明i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为中性;若-1≤TCi<0,则i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下面,就根据相关数据,按公式(5)计算得到2002~2009年广东省HS第82~91各章机电产品的TC指数(见表5)。

资料来源:根据2003~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这十章机电产品中除了第88和90章外,其他各章的TC指数在全部或大多数年份的指数值都为正,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强。将这十章产品的TC指数与前文计算得到的G-L指数结合起来,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3.1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TCi>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GLi>0.5)。整个时期内的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7章“车辆及零附件”和91章“钟表及零件”都属于这种情况,第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从2005年开始也属于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广东省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较强,与其在这些产品进出口上的主要贸易伙伴相比,广东省在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上略占优势;按照产品的生产要素特点来归类,这四章产品中,除第91章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外,其他四章都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中等技术产品(6)。

3.2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TCi>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GLi<0.5)。整个时期内的第82章“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具及零件”、83章“贱金属杂项制品”、86章“铁道及电车机车、车辆及零件”和89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都属于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广东省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产品的出口额大大高于进口额,净出口的产品所参与的产业间贸易量大大超过了其产业内贸易量;这四章产品中,第82、83章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第86、89章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低技术产品。

3.3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TCi<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GLi>0.5)。整个时期内的第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和2002~2004年间的第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属于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广东省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但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相比,广东省在这些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仍处于相对劣势;这两章产品中,第85章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中等技术产品,第90章则有部分产品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部分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高技术产品。

3.4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TCi<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GLi<0.5)。整个时期内的第88章“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属于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广东省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处于明显劣势,产品的出口额大大低于进口额,因而其产业内贸易量大大低于净进口的产品所参与的产业间贸易量;这一章产品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高技术产品。

4 结语

在以上基于2002~2009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中,由广东省六大类机电产品的相应指数值分别加权平均而得的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表明,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角度看,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都呈现出较高水平,不过其水平较不稳定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计算得到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广东省HS第82~91各章的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则可以看出各章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参差不齐,且多数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较大的起伏波动。将产品的TC指数与其G-L指数结合起来分析,并考虑不同产品的生产要素特点,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的HS各章机电产品中,所有低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大部分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都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其中多数产品参与对外贸易的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大部分中等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且以产业内贸易为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所有高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且其中多数产品参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较低。今后,广东省要继续促进机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高技术机电产品生产的发展,增强其国际贸易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培育规模经济,并促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生产,以进一步提升广东机电产品参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刘琦.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upplement2).

[2]黄观带.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一欧盟农产品贫易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3]焦百强,胡彦华,叶园园.浙江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J].中国物价,2010,(3).

[4]王恕立,吴亚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5]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1993~2000年中国贸易条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69).

[6]姚晶晶.浙江贸易条件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广东凤铝产品介绍(范文) 第2篇

【产品价格】

型号 中空 备注

推拉窗推拉门

620元/㎡720元/㎡

送窗纱(不加任何费用)无声滑轮20元一个(需要时加)

平开门平开窗750元/㎡500元/㎡

平开传送器国产260元/套,进口420元/套

平开上弦传送器国产320元/套,进口560元/套

固定窗

400元/㎡

另:阳台转角立柱300元一廷米,隐型窗纱120元一个。(需要时加)

【产品介绍】

....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和三水区建有两座现代化、高科技、环保型、花园式的大型生产基地。两大基地占地面积逾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20多万吨。企业规模、产销量及效益稳居中国铝型材行业前列。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是中国建设部铝门窗幕墙科研生产基地,中国及亚洲最主要研制、开发、生产铝合金型材的超大型企业,是被评为中国铝材企业十强的四强企业。

....广东凤铝铝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方圆”标志产品认证,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证书”和“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在铝型材行业中首批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确认为“国家免检产品”。

....广东凤铝铝业从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各吨位挤压机、氧化着色、电泳涂漆、氟碳喷涂、粉末喷涂、抛光染色等50多条生产线。拥有新产品开发中心、模具制造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开发出了100多个专利产品。公司现有产品1000多个系列600多种颜色10000多个品种,包括建筑装饰铝材、幕墙铝材、工业铝材和薄壁、宽扁、超大截面的特殊铝型材,是目前中国铝型材行业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系列最全的铝型材生产企业之一。

....广东凤铝铝业在全国各地建有凤铝专营店和销售点800多个,形成了庞大的产品销售、技术咨询和跟踪服务网点,并对全国网点进行了品牌形象统一设计,强化了项目投标客户服务团队,无论是大型招标项目还是产品销售,都能保证得到近距离的贴身服务,从而使凤铝铝材成为铝型材市场上的首选品牌。

....广东凤铝铝材是中国断桥铝型材行业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之一,已先后出口到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东欧、东南亚、中东、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优异的性价比成为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铝型材品牌。

难得一见的广东西村窑及其产品 第3篇

西村窑瓷器,自北宋开始烧制,规模较大,是专门烧制外销瓷器的著名民间窑场。主要品种有青白瓷、青瓷、黑瓷三种,又以青白瓷最多。其产品多为盘、碗、碟、盒、壶、瓶、灯、枕、盏、玩具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器物造型繁多,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青瓷印花风格与陕西耀州窑的缠枝菊纹碗大体相同,明显是受其影响。西村窑的青白瓷,在宋代主要远销海外,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古遗址出土的瓷器中,均有发现。解放后,经过数次挖掘,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近几年来,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考古挖掘中西村窑瓷器时有发现,并得到外国古陶瓷专家、学者的重视,并时有把西村窑的产品送往国内有关博物馆收藏。广东省博物馆有一件西村窑瓷器即是菲律宾的陶瓷专家赠送的,现结合馆藏品对西村窑产品加以简单介绍,供陶瓷研究者参考。

1. 西村窑青白釉点彩瓜棱小盂。北宋时期产品,通高 7.5厘米,口径 4厘米,底径 6厘米。直口、短颈、瓜棱腹、浅圈足,肩部凸起四假耳,其间点褐彩,通体施青白釉,底无釉,胎白而坚密,点彩是西村窑瓷器的重要装饰之一,常见对称的点在小瓶、小坛、小盂等肩部或口沿上。这种点彩做法,在广州晋墓出土的青釉器中已有发现,说明是继承传统的手法。此件瓷器是 1952年出土于广州西村窑址。小盂一般是快轮拉坯,轮制成型的小件器物,口小腹圆,广东省博物馆的这件小盂是在轮制拉坯的基础上,又经过加工形成了瓜棱形状,装饰手法既简练又生动,采用“浸渍法”施釉,用手倒提圈足部分而放人釉药中蘸染,然后快速地提起,并在口沿或在颈、腹等部位随意点上数点黑、褐彩,在肩部加几个乳钉纹、凸弦纹,给人带来自然纯真、朴实的感觉。

2.西村窑青白釉刻花碗。北宋,通高 4.2厘米,口径 15厘米,底径 5.3 厘米。撇口、浅圈足,内刻一荷花,外刻一周菊瓣纹,施青白釉,底无釉,釉色莹亮,有铁锈小斑点,为广州西村窑的典型制品。此碗为 1952年,广州西郊增步水厂前,皇帝岗瓷窑遗址出土。

3.西村窑青釉划花盘。通高 5.5厘米,口径 24厘米,底径 7.2 厘米。撇口、宽沿、圈足。内外施青釉,内壁划四朵花,花内划云纹,花芯似圆月,花外一周用手指甲饰一圈指甲纹。纹饰自然流畅,为西村窑典型器物。此盘是菲律宾东方陶瓷学会会长范迪士夫人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林业强先生,于 1992年 4月 13日赠送给广东省博物馆的。该盘是 1989年出土于菲律宾南部棉兰岛布土湾 ( Butuan Min- danaop Philipines)。就此盘而言,既有西村窑典型的特征,又有其时代风格,是西村窑的代表作之一。它在菲律宾出土,无疑是外销瓷,也是历史上中外贸易的交往见证。

西村窑的碗、盘类,一般有唇口,外形多用弧线,口与底的比例相差不大,显得简练而实用,大约有撇口、敞口、敛口、葵瓣口,圆唇、凸唇、卷唇,平底、圆底,高圈足、矮圈足、卷边圈足以及大小、高矮等种种变化。在纹饰上有印凸花、划花、刻花、指甲纹花等画法。凸花使花朵和枝叶凸起,器外刻划斜旋形的花瓣纹,借鉴了耀州窑的粗犷、自由、奔放的釉上、釉下彩绘手法,有单独一种画法的,也有刻花与划花并用。既吸收了磁州窑的优点,又借鉴了长沙窑、定窑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总而言之,西村窑的器物,质朴、实用、美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芬芳。它不仅在东南亚和日本等国曾风靡一时,同时也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

广东机电产品 第4篇

1 广东机电产品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1.1 规模持续增长, 但面临其它发达省份的挑战

近年来广东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规模逐年增长, 据海关统计, 广东省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规模已由2000年的858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07年的4204.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3%, 占全省外贸总额的66.3%。其中:进口额为1671.5亿美元, 增长18.7%, 占全省进口总额的63.1%;出口2532.6亿美元, 增长23.8%, 占总额的68.6%。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值的比重却从2001年的46.3%下降至2007年的36.1%;可见, 其他省份机电产品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广东若要保持机电产品出口大省的地位则仍须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图1) 。

数据来源:广州海关综合统计处

伴随着出口的不断增长, 机电产品进口贸易规模也在扩大。2002年广东省机电产品进口为552.1亿美元, 2007年已增长至1671.5亿美元, 年均增长24.8%, 但增速逐年放缓 (表1) 。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广州海关综合统计处

1.2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但仍有待质的超越

近年来广东六大类机电产品出口值增长率均保持较高水平,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在2004-2007年间出口平均增长率为25%, 主要出口商品是电器及电子产品, 2007年出口额达1314亿美元, 占同期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高达51.9%。进口方面, 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进口占全省机电产品进口的比重逐年上升, 由2001年的54.3%上升至2007年的69.1%。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电器及电子产品, 2004-2007年, 电器及电子产品年平均增长率达20.5%, 仪器仪表达36.3% (表2) 。

金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广州海关综合统计处

然而, 有资料表明, 在上述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中85.5%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 且77.3%是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在粤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中关键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缺乏自有品牌、自主核心技术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亦明显受限。

一方面, 由于进口国的技术封锁, 我省机电企业难以引进最先进、核心的技术, 总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上吸收、运用, 无法与本领域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即便如此, 还要受到技术转让方的严格限制。如南方航空集团花费10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多轴联动数控磨床, 但国外出口方要求设备要与其联网, 以便监控和限制设备的使用领域。

另一方面, 不少企业在进口国外技术设备时, 往往着眼于价格及短期收益而对技术本身的价值及长远利益估计不足, 更没有将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计算在内。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口国外已面临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虽然可以迅速投产并产生效益, 但从长远来看往往得不偿失。更有甚者, 不少企业大量进口旧机电产品, 包括电子废料、工业垃圾等;据计, 在全国八大电子洋垃圾集散地中, 广东汕头贵屿镇、清远龙塘镇、南海大沥镇名列前茅, 占全国电子洋垃圾进口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对工业洋垃圾简单的拆解和焚化以及大量二次废物的露天倾倒, 使当地环境和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1.3 市场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广东机电产品进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由2001年的211个增加到2007年的230个, 但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美国、欧盟和日本。2004-2007年对这四大市场的出口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81.4%、80.9%、80.6%、78.8%, 总体呈下降趋势, 说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情况有所改善 (图2) 。

数据来源:广州海关综合统计处

与此同时, 对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迅速增长, 对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出口增长也很快, 均超过总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可见, 目前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开拓已初见成效, 新兴市场快速崛起, 市场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表3) 。进口贸易则以亚洲国家为主, 2007年, 进口占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日本、台湾、东盟及韩国, 共进口1451亿美元, 占机电总进口额的86.8%。

金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广州海关综合统计处

1.4 加工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 但占比呈下降趋势

加入WTO后, 中国经济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 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包生产基地, 广东毫无疑问地成为其最主要的加工制造中心。出口加工业的迅速崛起, 带来了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 并占据了进出口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但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加工贸易占比有所下降, 如2005—2007年广东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81.9%、80.0%和77.4%;进口则分别占进口总额的65.1%、64.8%和63.7%。与此同时, 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则达到40%左右, 而所占份额则由2005年的14.2%上升为2007年的18.3% (见表4) ;进口比重由2005年的17.1%上升为2007年的17.6.%。进出口比重均呈上升态势。

数据来源:据广州海关综合统计处

1.5 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对外贸易的主力, 私营企业进出口激增

外商投资企业是广东机电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力量。近6年来, 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出口由2001年的349.7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1799.91亿美元, 年均增长31.4%;占广东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从2001年的63.1%提高到2007年的71.1%。进口由2001年的239.7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1214亿美元, 年均增长31%。

随着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 私营企业成为广东机电产品进出口的后起之秀, 尤其在2004年开放外贸经营权后, 广东私营企业竞相绽放活力。其机电产品出口由2001年的5.2亿美元扩大至2007年的257.3亿美元, 平均每年递增91.6%;同期进口则由7.3亿美元扩大至159.1亿美元, 年均增长67.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出口仍以粗放式增长为主, 贸易条件有所恶化

近年来, 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增速逐年回落, 对全省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自2004年我省机电产品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以来, 出口年均增幅呈下降趋势, 至2007年增幅较2004年共下降了6.2%。机电产品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77.5%下降为2007年的72.4%。

与此同时, 规模的扩张带来了贸易条件的恶化。由于广东出口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 为了争夺海外市场, 许多企业不惜采用低价营销策略推动出口, 出口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的相应增加, 甚至反而降低了经济效益, 陷入量增价减的怪圈。

2.2 贸易顺差高居不下, 频频导致国际贸易摩擦

最新年度数据显示, 2007年广东机电产品贸易顺差高达861.1亿美元, 占全省顺差额的82.4%。长期高居不下的巨额贸易顺差极易引发国际贸易纠纷。据计, 自入世以来, 广东省涉及的贸易摩擦案件逐年攀升, 案件数量与金额都迅速增加, 至2007年止已达125宗, 约占全国总数的1/3, 涉案金额50多亿美元。欧盟是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但随着“两项指令”、EUP等“绿色指令”的实施, 广东对欧盟出口正受到严峻威胁。如自2005年8月WEEE指令实施后, 广东对欧盟出口的主要机电产品出现明显下降, 其中空调连续2个月出口量不足10万台, 8月、9月分别对欧盟出口7万台和3万台, 同比降幅分别达79.5%和80.2%。

2.3 劳动力和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压力增大

目前很多机电中小企业走的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模式, 追求数量型的增长, 而忽略了增长的质量, 并加剧了资源紧缺、环境的污染。近年来, 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成本的变化, 沿海地区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十一五”期间, 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面临着重大变化, 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这一切将导致原本得益于环境成本外部化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受挫, “三高一低”的出口增长方式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国内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使得出口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弱化, 特别是电子、家电、机械等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外市场的产品将受到的更大的冲击。如前所述, 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贴牌产生, 国内品牌出口的比重很低, 成本的增加令国内品牌厂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难度进一步加大。

2.4 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不健全, 企业研发能力有限

近年来, 广东机电产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 提高了机电产品出口的总体规模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R&D投入水平和新产品发明成果来看, 广东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高精尖设备和关键元器件的进口不断增长, 但总体而言, 对于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却存在严重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是:

(1) 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动力不足, 且能力有限。在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已成为企业生存之本的今天, 部分机电企业满足于眼前利益, 缺乏长远发展观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不是从技术这一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根源来考虑企业的生存发展, 而是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寻找替代材料、降低劳动成本和管理费用等方面, 认为技术引进省心省力又省钱, 缺乏技术研发、自主创新的远识和动力。调研发现对于难度较小的技术, 大多机电企业易于掌握、吸收和创新;如小家电, 摩托车等。目前我省摩托车已经实现100%国产化, 不再需要进口核心技术。但对于难度较大的技术, 如汽车制造等, 大多关键配件仍然必须依靠进口;由于自主研发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风险巨大, 故大多企业目前还属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 能够申请的专利基本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2) 关键技术依赖引进, 消化吸收不良。广东机电产品技术从获得途径上来看, 国外引进比例较大, 尤其是核心技术基本上靠引进, 大多数机电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调研情况看, 其原因主要是从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引进之后, 缺乏配套资金, 缺少基础性的科研实验平台和必要的人力资源对引进技术及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然广东的制造业中, 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在全国排第一, 但就相对数据而言, 一般只占到企业销售总收入的1-5%。即使是国内销售额占行业第一的格力电器, 其研发投入也只在3%-5%之间;中小型企业的投入则更低。从全省机电行业而言, 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3) 技术创新机制尚待完善。在调研中发现, 一些机电企业还是比较重视自主创新的。如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是从贴牌生产 (OEM) 起步, 但通过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OEM占的比重已由过去的90%下降至2006年的40%, 并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小家电生产基地。但是, 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未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原因一是企业现有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未能有效发挥, 科技人才资源不足, 缺少科技带头人, 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二是企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强, 尚未建立起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 科技工作管理评价体系不健全, 尚未建立起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自主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投资的活动, 企业资金有限, 而政府的金融资本扶持力度又不够, 导致大多数机电企业对自主创新有心无力。

3 转变广东机电产品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 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内汽车、家电等消费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引致的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机电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将稳定增长。但受美国金融海啸、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国际市场需求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更为重要的是, 近年来人民币逐级升值、国际贸易纠纷频频发生, 加之能源紧张、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广东机电产品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 在上述国内外背景下, 如不迅速转变目前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 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将难以为继, 对广东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广东机电产业必须在高起点上寻求新突破, 通过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广东机电产业的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 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具体而言,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加大机电出口产品的研发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动“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 用足用好“科技兴贸”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和家电等支柱产业研发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增加产品研发投入, 奖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的开发。目前国家每年都从财政拨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结构调整资金”对各地机电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资助。但是由于资金有限, 对促进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升级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此, 建议我省设立相应的“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调整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机电企业技改、研发、出国参展、市场考察和自主出口品牌建设、人才培训、产品质量认证等方面, 针对每一个具体可行的项目给予资助,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 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改善贸易条件

继续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 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的附加值。 同时要促进符合广东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机电产品进口, 尤其要鼓励一般贸易项下机电产品进口和技术引进;要积极为企业扩大进口提供信息、搭建平台;研究完善扩大进口的配套政策措施, 如关税的优惠、财政金融扶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通关效率等。同时, 针对国外对精密仪器、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的各种限制, 协助企业协商疏通进口渠道, 克服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障碍;鼓励企业在引进关键技术或设备的同时, 向国外寻求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 扩大智力资本的进口。此外, 要限制引进非关键设备和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技术, 禁止引进高能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装备与技术;进而全面调整机电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

3.3 扩大一般贸易比重, 促进贸易方式结构升级

对加工贸易的过度依赖是广东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一个严重缺陷;尤其在当前国际市场风云突变的情况下, 其面临的威胁不言而喻。因此, 要大力扶持我省机电企业积极开拓海外营销渠道, 创建自主出口品牌, 摆脱“两头在外”的制约。

3.4 尽快建立和完善机电进出口预警机制和贸易摩擦快速反应机制

各有关部门如外经贸厅、海关、商检等应加强合作, 联合起来建立起进出口贸易预警机制, 监控出口增长过快且量大价跌的商品, 及时做好调控工作;同时, 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日益增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并在发生纠纷时正确应对;鼓励企业积极申请ISO14000的认证, 切实加强对出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 从源头上减少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广东分署编委会.‘入世’五年广东对外贸易监测报告[M].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7 (10) :332-333.

[2]严启发.美国、日本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做法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2) :31-35.

[3]沈伯明, 刘佳圭.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广东外贸的可持续发展[J].广东经济, 2006 (4) :22-25.

[4]陈振锋, 等.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的统计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 (3) :42-48.

[5]唐骁鹏, 林琳.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J].当代财经, 2006 (3) :104-108.

[6]张钱江.重构浙江外贸发展方式[J].国际贸易, 2008 (2) :23-25.

广东省名牌产品申报程序及要求 第5篇

依据------广东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试行)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加强广东省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规范广东省名牌产品的评价,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引导、支持企业创名牌,增强我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广东省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省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出口量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用户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由本省企业制造、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第三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用户(顾客)满意为宗旨的总体推进机制。

第四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坚持企业自愿申请,科学、公正、公平、公开,不搞终身制,不向企业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二 组织管理 第五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制定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工作的目标、原则、计划、任务和范围,对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依法对创广东省名牌产品成绩突出的企业予以表彰。

第六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广东省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并推进广东省名牌产品的宣传、培育工作。

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是由省有关社团组织、省政府有关部门、宣传部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非常设机构。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与认证处,负责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及日常管理工作。第七条 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每年根据工作需要,聘任有关方面专家组成若干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在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组织下,根据产品类别分别提出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实施细则和方案,进行具体评价工作。提交评价报告后,评价工作结束,各专业委员会自动解散。

第八条 各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市,下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广东省名牌产品的申报和推荐工作,并组织实施对广东省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三

申请条件 第九条 申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

(二)实物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由本省企业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三)年销售额、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四)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五)产品按照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组织生产;

(六)企业具有完善的计量检测保证能力;

(七)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未出现重大质量责任事故;

(八)企业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用户(顾客)满意程度高。第十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一)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及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等管理范围的产品而未获证的;

(二)在近三年内,有被省级以上质量监督抽查判为不合格经历的;

(三)在近三年内,出口产品因重大质量问题遭索赔的;

(四)近三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五)产品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

(六)有其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四

评价指标

第十一条 建立以市场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和发展评价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十二条 市场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市场占有水平、用户满意水平和出口创汇水平;质量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和申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效益评价主要对申报企业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水平和总资产贡献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和企业规模水平,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评价指标适当降低。

第十三条 不同产品评价细则的制定、综合评价中评分标准的确定、不同评价指标权数的分配、不能直接量化指标的评价方法、评价中复杂因素的简化以及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等,均由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确定。五

评价程序

第十四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年一季度由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公布开展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工作的产品目录及受理广东省名牌产品申请的开始和截止日期。第十五条 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如实填写《广东省名牌产品申请表》、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并按规定日期报本地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

第十六条 各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本市有关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对申请企业是否符合申报条件、企业申报内容是否属实等有关方面提出评价意见,并形成推荐意见,统一报送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

第十七条 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汇总各地推荐材料后,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初审名单,并将初审名单及其申请材料分送相应的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条 各专业委员会按照评价细则对申请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并据此向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提交本专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建议名单。第十九条 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将各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名单汇总分析后,提交全体委员会审议确定初选名单。第二十条 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将全体委员会审议确定的初选名单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并在一定限期内征求社会意见。第二十一条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确定的名单再次提交广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议、确定并公布。

第二十二条 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名义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颁发广东省名牌产品证书及奖牌。六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企业可以在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及其包装、装潢、说明书、广告宣传以及有关材料中使用统一规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并注明有效期。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在有效期内,免于省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依法优先予以免检。第二十五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在有效期内,列入打击假冒、保护名优活动的名优产品范围;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的企业应配合执法部门作好产品真假鉴别工作。第二十六条 对已经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如产品质量发生较大的波动,消费者(用户)反映强烈,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遭国外索赔,企业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出现重大问题等,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暂停或者撤销该产品的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第二十七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属质量标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标志只能使用在被认定型号、规格的产品上,不得扩大使用范围。未获得广东省各牌产品称号的产品,不得伪造、冒用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被暂停或撤销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超过有效期未重新申请或重新申请未获通过的产品,不得继续使用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禁止转让、伪造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及其特有的或者与其近似的标志。违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对伪造、冒用质量标志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 参与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工作的有关机构和人员,要保守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严于律己、公正廉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评价。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将取消其评价工作资格。凡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的工作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九条 申请企业及有关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应当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对于采取不正当方法获取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者,将予以取消,并通报批评,三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申请。第三十条 各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名牌战略的推进工作,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协助政府制定相应的创名牌计划并组织实施。

除按本规定的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外,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活动。七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评价通则

为规范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下同)评价工作,坚持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原则,根据《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评价通则。省名牌产品评价中心将组织各专业委员会,依据本评价通则,对2011年申报产品进行评价。

一、资格审查

(一)申报条件审查:申报企业必须在广东省内工商登记注册,且连续生产经营3年(含3年,2008年7月前工商登记注册)以上,同时申报数据及其他资格达到2011年省名牌产品申报条件。

(二)商标审查:商标注册和使用须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国外商标及含国外商标的联合商标,不参加评价。同时要求申报企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商标持有者,使用该商标满3年(含3年,2008年7月前注册受理)以上并已取得该商标注册证书。

(三)许可条件审查:申报产品凡有行政许可要求的,必须取得许可资格。列入“安全认证管理”(3C认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管理”、“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管理”、“出口质量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申报企业尚未获证的,取消参评资格。

(四)产品质量审查,近三年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参评资格:

1、申报产品被省级及以上质量监督检查判为不合格的;

2、申报产品出口检验不合格的;

3、申报产品出口因质量问题造成较大损失遭到外方索赔的;

4、申报产品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五)环境保护审查:申报企业排放不达标的,或近三年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或未取得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环保局证明材料(广州、深圳可由县区级出具)的,取消参评资格。

(六)其他方面审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参评资格:

1、企业伪造证明材料、虚报数据的;

2、企业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3、近三年内有两年或2010年当年经营性亏损的;

4、企业达不到国家节能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5、未参加省级数据公示的。

二、数据审查

根据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统计、税务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广州、深圳可由县区级出具)以及省级公示反映的问题和核查结果对申报企业申报数据进行严格审查。

(一)对企业申报数据与其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国税的税赋率(即申报产品实缴国税额与申报产品总销售额比例)进行审查,适当时可采取在税务或统计部门网站上直接审查。

(二)有多个生产厂家的企业,属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审查子公司或分公司与母公司关系的工商证明文件;属委托加工的,审查委托加工合同、销售证明及税收证明,行政许可管理范围的产品审查其备案证明。重点审查省名牌产品申请表“表3-申报产品生产企业基本情况表”的真实性,及表3和表2有关内容的一致性。

申报省名牌产品一律不使用省外有关统计、国税、地税证明。

三、评价打分

(一)计算方法:省名牌产品评价将采用计算机系统,省名牌产品47种评价指标分为客观、主观评价两类,13种客观评价指标分值,如申报产品销售量、销售额等,由计算机自动计算、排序;34种主观评价指标分值,如申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申报产品采标等,由专家审核资料后录入计算机,计算、排序。客观、主观分值最终相加,得出总分。

(二)总分数及分配:省名牌产品评价主要根据申请表“表2-企业申报及综合评价表”所列数据进行打分。评价总分为1200分,其中市场评价370分,质量评价380分,效益评价150分,发展评价300分,多项累加计分。单项积分按照连续三年加权评分的办法进行,2008年加权系数为0.2,2009年加权系数为0.3,2010年加权系数为0.5。

(三)有关指标计算公式

1、工业成本费用利税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2、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3、新产品产值率(%)=当年新产品产值/当年工业总产值×100%

4、研发费占销售额比重(%)=当年研发费/当年总销售额×100%

5、产品销售增长率(%)=(当年销售额-上年销售额)/上年销售额×100%

6、企业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占销售额比重=当年企业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当年销售额)×100%(四)市场评价370分(市场评价得分=品牌创建30分+企业规模增长40分+市场占有率130分+用户满意度140分+社会责任30分)

1、品牌创建30分(品牌创建得分=品牌历史10分+国外注册商标10分+品牌管理10分)

评分规则:

(1)品牌历史10分,申报产品的商标(或企业首次工商登记,不含企业性质的变更类)首次在国内(含港澳台)注册3年(含3年)以下的不得分;3年以上每满1年计1分,最高不超过10分。

(2)国外注册商标10分,在其它国家或地区注册申报产品商标,每个计2分,最高不超过10分。

(3)品牌管理10分,有健全的品牌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专职(兼职)品牌管理人员5分,有品牌的自我保护机制,形成了企业品牌文化5分。该项评价为优,给8-10分;评价为良,给6-8分;评价为一般,给3-6分;评价为差,不得分。

2、企业规模增长40分(企业规模增长得分=在全省同行申报企业排名10分+产品销售增长率30分)

评分规则:按全省同行申报企业大小、申报产品销售增长量排名评分,第一名为满分,以10%依次等差递减,第十名以后不给分。

(1)在全省同行申报企业排名,10分,同行业排名得分=[10-1×(2008年名次-1)]×0.2+[10-1×(2009年名次-1)]×0.3+[10-1×(2010年名次-1)]×0.5。

(2)申报产品销售增长量(率)30分,按照指标计算公式采用连续计分法,三年得分加权平均。产品销售增长量(率)得分=[30-3×(2008年名次-1)]×0.2+[30-3×(2009年名次-1)]×0.3+[30-3×(2010年名次-1)]×0.5。

3、市场占有率130分(市场占有率得分=申报产品销售量40分+申报产品销售额90分)评分规则:市场占有率得分由申报产品销售量得分(满分为40分,等差为4)和市场销售额得分(满分为90分,等差为9)两项组成。按全省同类申报产品中销售量、销售额大小分别排序评分,第一名为满分,以10%依次等差递减,第十名以后不给分。

(1)申报产品销售量得分=[40-4×(2008年名次-1)]×0.2+[40-4×(2009年名次-1)]×0.3+[40-4×(2010年名次-1)]×0.5;

(2)申报产品销售额得分=[90-9×(2008年名次-1)]×0.2+[90-9×(2009年名次-1)]×0.3+[90-9×(2010年名次-1)]×0.5。

4、用户满意度140分

用户满意度得分=用户网络调查30分+用户电话调查80分+用户举报投诉调查30分

5、社会责任评分30分(社会责任得分=企业人均工资支出10分+企业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占销售额比重10分+企业通过社会责任体系认证5分+企业通过职业建康安全体系认证5分)评分规则:

(1)企业人均工资支出包括企业年人均应付工资和福利费总额,分“珠三角”和“其它”两类地区对企业人均工资支出情况进行考核,两类地区的该项指标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8、1.0,人均工资情况将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公示,以统计部门提供为准。珠三角地区企业人均工资支出=0.8×(企业年人均应付工资和福利费总额),其它地区企业人均工资支出=1.0×(企业年人均应付工资和福利费总额)企业人均工资支出得分=[10-1×(2008年名次-1)]×0.2+[10-1×(2009年名次-1)]×0.3+[10-1×(2010年名次-1)]×0.5。

(2)企业公益慈善事业支出的接受单位应为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

企业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占销售额比重得分=[10-1×(2008年名次-1)]×0.2+[10-1×(2009年名次-1)]×0.3+[10-1×(2010年名次-1)]×0.5。

(3)企业通过社会责任体系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计5分。

(4)企业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计5分。

(五)质量评价380分(质量评价得分=实物质量200分+质保能力180分)

1、实物质量 200分(实物质量得分=申报产品采标30分 +申报产品主要性能指标150分+申报产品获国外产品认证20分)

评分规则:

(1)申报产品采标30分,以申报产品取得广东省质监局颁发的有效期内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采标证书为准,均为30分;申报产品类别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但未采标的,不给分。

(2)申报产品主要性能指标150分,先根据2011年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工作规定的实物质量指标项目总数和项目重要程度,给出单项指标分值。不能区分质量水平高低的实物质量指标,只要检验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就给单项指标满分;能区分质量水平高低的实物质量指标,由评价细则根据质量水平高低给出评分规定。若提供的检测报告不能完全覆盖2011年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工作规定的实物质量指标(指标准有明确要求的),本评价项目不得分,并在评价报告和相关记录中注明。

(3)申报产品获得国外产品认证20分,申报产品获得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具备其中一项20分,该项最高不超过20分。

2、质保能力180分(质保能力得分=企业获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计量保证体系确认或“C”标志20分 +申报企业获国家级或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40分+企业质量环境等体系或产品认证70分+节能减排30分+员工培训10分+市场反应及售后服务10分)

评分规则:均以在有效期内的证书为准。

(1)申报产品生产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给20分;获得二级计量保证体系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或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获得“C”标志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给10分(均以质监部门颁发有效证书为准)。

(2)申报企业获国家级或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40分。以申报企业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或省质监局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证书并在有效期内为准,其中,4A级40分,3A级30分,2A级20分,1A级15分(均以质监部门颁发有效证书为准,同一企业只计最高荣誉),企业能够提供完整标准体系文件的得10分。

(3)企业质保体系70分。按申报企业实际情况评分,该项累计不超过70分(均以有关部门颁发有效证书为准)。其中:

a、企业获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并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的,10分;企业获地市级政府质量奖并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的,5分,连续获奖的,只计一次得分(同一企业只计最高荣誉)。

b、企业有获得国际性组织标准化奖励及获中国标准创新奖的产品标准,一等奖计20分,二等奖计15分,三等奖计10分;获广东省标准创新贡献奖的产品标准,一等奖计15分,二等奖计10分,三等奖计5分(同一产品标准只计最高荣誉,该项最高不超过20分)。

c、企业获得国家出口产品免验荣誉并在有效期内的,计10分。d、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荣誉并在有效期内,计10分。

e、企业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荣誉并在有效期内,计10分。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荣誉并在有效期内,计5分(同一企业只计最高荣誉)。

f、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计10分。

g、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计10分。h、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计10分。

I、根据行业和产品不同特点,企业获得其他与申报产品有关的认证,如QS9000认证等,计10分;对没有开展相关认证的行业,不计分。

(4)节能减排30分。该项最高不超过30分(节能减排得分=申报产品通过节能产品认证5分+申报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5分+承担节能减排项目10分+企业通过“广东省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考核10分)。

评价规则:相关认证、考核,评价时以符合相应级别要求的有关有效证书、证明文件及其取得年份为准(同一企业只计最高荣誉)。

a、申报产品通过节能产品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计5分。

b、申报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在有效期内的,计5分。

c、承担节能减排项目(国家级10分/项,省级5分/项)。

d、部分相关申报企业通过“广东省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超额完成(95分以上)计10分、完成(80-95分,不含95分)计6分、基本完成(60-80分,不含80分)计3分、未完成(60分以下,不含60分)不计分。

(5)员工培训10分,其中:培训计划、内容、考核记录,评价为优,给8-10分;评价为良,给6-8分;一般的给3-6分;比较差的,不得分。

(6)市场反应及售后10分,其中:企业售后服务网点建设、“三包”情况以及对消费者(用户)意见处理,评价为优,给8-10分;评价为良,给6-8分;一般的给3-6分;比较差的,不得分。

(六)效益评价150分(效益评价得分=成本费用利税率40分+企业纳税状况80分+总资产贡献率30分)

评分规则:分别按全省同类申报产品中成本费用利税率、企业纳税状况、总资产贡献率排序评分,第一名为满分,以10%依次等差递减,第十名以后不给分。

1、成本费用利税率40分,等差为4。按照指标计算公式采用连续计分法,三年得分加权平均。成本费用利税率得分=[40-4×(2008年名次-1)]×0.2+[40-4×(2009年名次-1)]×0.3+[40-4×(2010年名次-1)]×0.5。

2、企业纳税状况80分。企业纳税状况得分=企业纳税总额40分+申报产品纳税额40分。企业纳税总额40分,等差为4,申报产品纳税额40分,等差为4。

(1)企业纳税总额得分=[40-4×(2008年名次-1)]×0.2+[40-4×(2009年名次-1)]×0.3+[40-4×(2010年名次-1)]×0.5

(2)申报产品纳税额得分=[40-4×(2008年名次-1)]×0.2+[40-4×(2009年名次-1)]×0.3+[40-4×(2010年名次-1)]×0.5

3、总资产贡献率30分,等差为3。按照指标计算公式采用连续计分法,三年得分加权平均。总资产贡献率得分=[30-3×(2008年名次-1)]×0.2+[30-3×(2009年名次-1)]×0.3+[30-3×(2010年名次-1)]×0.5。

(七)发展评价300分(发展评价得分=研发情况60分+自主创新能力240分)

1、研发情况60分(研发情况得分=企业新产品产值率40分+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比重20分)

研发情况得分=2008年得分[(1)+(2)]×0.2+2009年得分[(1)+(2)]×0.3+2010年得分[(1)+(2)]×0.5。

(1)企业新产品产值率40分,该项得分由该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与该项满分乘积获得。企业新产品应以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为依据,企业没有2008-2010年国家认可的新产品证书的,该项指标不得分。

(2)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总额比重20分,该项得分采取分档记分的办法获得,0<~≤1%计5分、1%<~≤3%计10分、3%<~≤5%计15分、>5%计20分。企业研发费用为其承担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科研项目经费,新产品、新工艺研制费用。

2、自主创新能力240分(自主创新能力得分=科技创新能力110分+参与标准制定50分+ 核心技术50分+跟踪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30分)

(1)科技创新能力110分,该项最高不超过110分(科技创新能力得分=研发机构30分+承担科技项目与获科技技术奖励30分+科技成果转化20分+产学研结合20分+中级以上工程技术人员(含质量专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人数10分)

评价规则:评价时以符合相应级别要求的有关有效证书为准。

1>研发机构30分(该项最高不超过30分)

企业具备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之一的,计30分;

企业具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之一的,计15分;

企业承担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工作的,30分(同时承担几项工作的,只计最高级别),其中:承担国际TC/SC秘书处工作30分,承担国家TC/SC秘书处工作20分,承担省TC/SC秘书处工作10分。(属联合承担的计一半分值)

2>承担科技项目与获科技技术奖励30分,该项最高不超过30分(一个项目只计最高奖励),其中:

① 承担科技项目(国家级20分/项,省级10分/项,县市级5分/项);

② 获得科技技术奖励:

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特等奖,30分;

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20分;

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10分;

获得省级科技奖励特等奖,20分;

获得省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5分;

获得省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0分;

获得省级科技奖励三等奖,5分;

获得县市级科技奖励一、二等奖,5分。

3>科技成果转化20分,该项最高不超过20分。提供国家科技部门确认的技术合同书或科技成果用户使用证明,得20分;提供省科技部门确认的技术合同书或科技成果用户使用证明,得10分。(只计最高级别)

4>产学研结合20分。国家级产学研结合项目20分/项,省级产学研结合项目10分/项,该项最高不超过20分。(一个项目只计最高级别)

5>中级以上工程技术人员(含质量专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人数10分,要求每家企业最少10名中级工程技术人员(含质量专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以申报材料中提供的经人事、劳动部门认可、确认的相关证书复印件为准,同时必须提供相应人员近半年企业为其所缴的社保证明),10名以下不计分,10名以上每增加1名计1分,其中通过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的,初级资格加1分,中级加2分,该项最高不超过10分。

(2)参与标准制定工作50分,最高不超过50分。

评价规则:要求有关标准为与申报产品相关项目,以标准文本中的起草(或参加、协助起草)单位名称为准,并且应为2006年以来发布的标准;有关行业、机构出具的证明不作为评价依据,其中:

①国际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第一单位),30分,参加起草单位20分;

②国家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第一单位),20分,参加起草单位10分;

③行业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第一单位),10分,参加起草单位5分;

④地方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第一单位),10分,参加起草单位5分。

(3)核心技术50分

评价规则:要求有关产品认证为与申报产品相关项目,评价时以有效的相关证书为准,其中:

自主知识产权50分,其中:

1> 一项中国发明专利10分,一项国外发明专利20分;

2> 一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5分,一项国外实用新型专利10分;一项经登记的著作权或一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5分;

3> 一项中国外观设计专利2分,一项国外外观设计专利4分,外观设计专利累计最高不超过30分;

上述各分值从上往下累计,最高不超过50分。

(4)跟踪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30分(跟踪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得分=承担跟踪应对项目15分+建立跟踪应对工作机制15分)

评分规则:

评价时以省级或以上WTO/TBT专业机构有关证书、证明文件及其取得年份为准(同一企业只计最高荣誉)。

①承担跟踪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项目15分。(该项最高不超过15分)

1〉企业参与举办国家级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会,计15分/项,企业参与举办省级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会,计10分/项;企业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意见被WTO成员国采纳,计15分/项,意见被国家采纳计10分/项,意见被省采纳5分/项。

2〉承办省级或以上技术性贸易措施专业研讨会,计15分/次,协办省级以上技术性贸易措施专业研讨会,计10分/次。

3〉企业承担省级以上TBT研究项目,计15分/项。

4〉在国家或省级刊物上发表应对技术贸易措施相关论文,5分/篇,最高计10分。

②建立跟踪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机制15分。(该项最高不超过15分)

1〉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获取机制,计5分。

2〉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机制,计5分。

3〉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应对机制,计5分。

(八)评价打分方法

评价专家根据本评价通则的要求,按照行业特征及产品特点,依据省名牌产品评价中心申报通知确定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时根据每种申报产品的评价细则评价实物质量指标,不得擅自变动,不得临时增减任何评价项目。

对同一申报产品,要求有两名以上专家独立对其主观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并分别在《主观评价得分记录表》上签名,若有争议提交其所在专家组讨论决定。

四、提出建议名单

(一)按照评价通则对经过审核符合条件的申报省名牌产品材料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打分。

(二)使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计算23种主观评价指标得分和13种客观评价指标得分,评价专家核实无误后确认、打印,并在主、客观评分表上签名。

(三)主观分与客观分相加,得出申报产品总得分并排序。省名牌产品评价中心根据申报产品得分排序情况提出初选名单,报省名推委秘书处审核,然后提交省名推委全体会议审议确认。初选名单经确认后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最终以省名牌产品评价中心名义向社会公布。

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

一、职权性质: 其它具体行政行为

二、设定依据:《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管理办法》第六条

三、承办处室:质量管理处

四、评价范围:列入当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目录,符合《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管理办法》规定条件的产品

五、申报条件:企业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名牌产品,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列入《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鼓励发展的产品目录或是改造提高的产品目录的;

(二)申报产品的注册商标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境内商标并使用三年以上;

(三)申报企业为上述商标持有人且在本省工商登记注册 ;

(四)实物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省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由本省企业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占有率、出口能力、用户满意程度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五)年销售额、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六)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七)产品按照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组织生产;

(八)企业具有完善的计量检测保证能力;

(九)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未出现重大质量责任事故;

(十)企业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用户(顾客)满意程度高;

(十一)企业有较强的发展后劲,近三年没有较大的经济滑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请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

(一)列入《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淘汰、禁止产品目录的;

(二)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及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出口商品注册登记、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出口化妆品卫生注册登记等依法管理范围的产品而未获证的;

(三)高污染行业,未取得环境体系认证的;

(四)在近三年内,被省级以上行政部门质量监督抽查判为不合格的;

(五)在近三年内,出口商品检验有不合格批次的,或者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造成较大损失遭到外方索赔的;

(六)近三年内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重大、特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七)产品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

(八)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六、申报企业需提交的材料(下列材料装订成册,一式三份):

1、填写《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申请表》并加盖申报企业公章;

2、提供企业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应符合以下要求:营业范围和经营方式覆盖申报产品、至受理时间仍在有效期内)、商标注册证书、代码证等复印件;

3、申报产品凡有行政许可要求的,必须取得许可资格,如列入“安全认证管理”(3C认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管理”、“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管理”、“出口质量许可证管理”、“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管理”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的产品,申报企业需提供相应证书复印件;

4、提供企业计量检测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证书以及申报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证书、省级以上新产品、技术创新等证书复印件;企业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图片;

5、提供申报产品销售量、销售额、纳税额、出口量、出口额等相关数据证明材料,并由企业所在地地级市统计、地税、国税、海关等部门加盖公章,上述证明需提交原件一份、复印件两份);

6、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三年有效期届满复评时,应当提交申请材料,重新申报。

七、评价程序:

(一)评价工作业务流程

(二)具体评价程序

1、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年第一季度由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在充分发动相关行业协会调研的基础上公布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目录、印发申报通知、确定受理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申请的开始和截止日期。

2、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如实填写《广东省名牌产品申请表》、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并按规定日期报本地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材料数据应和年终(财务)报表一致。

3、各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规定的期限内牵头组织本市有关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对申请企业是否符合申报条件、企业申报内容是否属实等有关方面提出评价意见,并形成推荐意见,统一报送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

4、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汇总各地推荐材料后,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初审名单,并将初审名单及其申请材料分送相应的专业委员会。

5、各专业委员会按照评价细则对申请产品进行综合评价,量化评分,形成评价报告,并据此向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提交本专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建议名单。

6、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对各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名单和评分结果进行审核汇总分析后,审议确定初选名单。

7、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将审议确定的初选名单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并在一定限期内征求社会意见,最后审议、公布。

8、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名义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颁发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证书及奖牌。

八、期限:

每年第二季度发出申报通知开始,九月质量月表彰

广东机电产品 第6篇

关键词:座便器;用水效率;分级;现状

1 座便器用水效率分级标准简介

1.1 制定用水效率分级标准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用水形势,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大力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对用水产品实施了用水效率管理和标识制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提升我国的用水效率,实施类似能效标识的管理制度体系,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的座便器用水效率分级强制性标准。

1.2 座便器用水效率分级标准内容

国家标准GB 25502-2010《座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规定了座便器的用水效率限定值、节水评价指标、用水效率等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自2011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依据用水量的大小,标准将座便器划分为1、2、3、4、5五个等级(见表1),1级表示用水效率最高值单档用水量在4.0L以下,双档平均用水量在3.5L以下。5级表示用水效率的限定值,即用水量不可以超过9.0L。与GB6952—2005《卫生陶瓷》标准的要求一致。依据表1判定该座便器的用水效率等级。此等级不应低于该座便器的额定用水效率等级。标准还规定了座便器节水评价值为用水效率等级的2级以上,即单档用水量要小于5.0L。双档用水量评价值要小于4.0L,与GB 6952—2005中节水型座便器的限定值6L相比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符合GB6952—2005中节水型座便器要求的产品并不一定能满足GB 25502-2010中节水评价值的要求,这一点要引起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

2 广东省座便器用水效率分级情况

笔者对2010-2011年间广东省卫生陶瓷企业生产的座便器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对用水效率的分级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次统计共涉及到75家广东企业生产的152个产品,其中单档座便器共13个,双档座便器共139个,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佛山、潮州、江门、清远、广州等地区,包括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中小私营企业等.基本代表了广东省卫生陶瓷产业的整体状况。

2.1 用水效率分级情况统计

按照国家标准C-B 25502-2010的分级原则,对152个产品进行了分级,具体分级情况见表2和图1。由表2可知,3级共有95个,是各级中数量最多的,占总数的62%:1级只有4个,是各级中数量最少的,只占总数的3%(见图2)。由图1可知,各级别产品的数量基本近似正态分布,只是在5级处出现一个峰值,表明5级的数量超过正常的数量。

2.2 用水效率分级存在的问题

由图2可知,用水效率5级的产品占14%,表明用水量在7.5-9.0L之间的普通型产品超过座便器总量的10%.所占比列较大,不符合节水的总体要求。另外,不合格的座便器有5个,占3%,其中最大用水量为12.1L,超过座便器用水量限制的34%,是最低用水量2.7L的4.48倍。说明广东省部分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对产品用水量的要求不够重视,特别是用水效率分级制度实行后。这类不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同时,符合节水评价值的产品只占13%,如果用水效率标识实施办法推出后,政府工程或大型基建必然会选择满足节水评价值的产品,广东企业必将失去很多机会。总之,广东省卫生陶瓷企业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用水量大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而满足节水评价值的产品所占比重偏小。

2.3 应对用水效率分级的措施

用水效率分级是国际上推行比较成熟的产品节水管理模式,座便器用水效率分级标准出台后,国家还将推出用水效率分级评价管理制度,为了应对这项管理规定,提高产品的用水效率,减少产品用水量。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水平。企业应通过改进产品设计,特别是冲洗管道的结构,减少用水量。通过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减少冲洗过程的阻力,提高冲洗能力:

(2)选择匹配的产品配件。有的企业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选择的水箱配件不合适,造成用水量偏高,甚至不合格。有的企业选择的水箱配件很好,但不能与自己的产品配套或者没有调整到与自己的座便器相匹配.也会造成产品用水量大或冲洗功能不好:

(3)加强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控制。必要时应送到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特别是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应主动将企业的产品送检,只有加强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检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防止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

3

结语

广东肇庆全面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 第7篇

一是开展对种苗、养殖、市场及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 做到“三落实”:落实市县 (区) 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执法队伍长效机制建设;落实加强水产品指导监督管理, 实行不定期生产和产品检查;落实单位工作责任人层层监管制度。重点检查养殖产地和市场水产品药残监测。督导安全生产, 以种苗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口注册原料场等重点养殖区域和水产品交易市场的销售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督查和抽检, 产品送认证资质机构检测, 确保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建立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做到“三记录”:督促种苗场和养殖场企业单位, 强化渔药、饲料以及其他投入品的养殖生产日志记录;实施产品标签、产品销售记录;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及生产违规记录。同时抓好水产品产地准出工作, 按照出具农产品产地证明的规定, 落实水产养殖企业单位 (户) 建立水产品产地准出及生产、销售等可追溯制度。

广东主要工业产品的全国市场分析 第8篇

2009年, 列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目录的工业产品共503种, 其中广东有生产的产品共345种。在这345种产品中, 广东有72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有41种产品生产量居全国第二, 有47种产品生产量居全国第三, 这些主要产品涵盖了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机械、家电、汽车和电子等方面, 特别是家用电器、高技术产品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很高。

部分高技术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部分具有相对优势

2009年, 广东程控交换机产量1808.23万线, 占全国的43.6%, 比第二名的北京高7.6个百分点;数字程控交换机1807.66万线, 占44.9%, 排名第一。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有2164.50万信道, 占71.6%, 占绝对优势, 比第二名的北京高56.8个百分点。半导体存储器播放器有4412.9万个, 占80.5%, 也占绝对优势, 比第二名的上海高67个百分点。 (具体产品产量及生产份额见附表)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全国各地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电子计算机整机以江苏、上海为中心, 各有8182.19万台和7336.9万台, 广东仅生产1961.75万台;服务器上海产量164.15万台, 广东9.33万台;集成电路江苏排名第一, 有165.23亿块, 比第二名广东多68.78万块;硬盘存储器产量主要集中在江苏和广东, 各有6830.93万台和5656.18万台;移动通信设备 (手机) 北京以21355.27万台跃居第一, 比广东多了3263.45万台, 广东排名第二, 占全国的29.3%;化学药品原药河北排名第一, 有42.27万吨, 是广东的11.2倍;中成药产量广东排在四川、河南、湖北和黑龙江之后, 排行第五, 产量为16.15万吨, 落后第一名四川12.11万吨。

家用电器类大部分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所统计的18种家电产品中, 广东的家用电冰箱和传真机产量全国排名第二, 家用冰柜排名第三, 家用洗衣机产量排名第五, 其余14种产品产量均位列全国第一, 并且所占份额很大, 最小的都在40%以上, 有显著优势。其中, 组合音响产量8951.14万台, 占全国产量的92.9%;家用电风扇产量1.34亿台, 占93.3%;电饭锅产量1.37亿个, 占91.5%;电话单机产量1.30亿部, 占90.9%;数字激光音、视盘机产量8356.29万台, 占86.0%;家用燃气热水器产量969.71万台, 占83.6%;家用电热烘烤器具产量1.09亿个, 占73.2%;微波炉产量4430.73万台, 占73.4%;家用吸排油烟机1152.75万台, 占68.4%;家用电热水器1269.35万台, 占63.8%;家用燃气灶具产量1360.02万台, 占51.5%;房间空气调节器4121.23万台, 占50.5%;家用吸尘器产量2503.10万台, 占44.2%;彩色电视机产量4092.79万台, 占41.1%。

珠三角的家电产业集群, 是广东家电类产品产量在全国独占鳌头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有利于采购便宜的原材料和配件, 招收熟练技工和管理人员, 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珠三角不仅云集了广东本地的全国知名品牌家电企业, 如格力、美的、创维、康佳、TCL和格兰仕等, 也有外省的知名品牌家电企业在此建厂或并购工厂生产品牌产品, 如海信收购科龙;长虹15%的彩电、15%-20%的空调、30%的DVD均在中山生产;海尔20%的洗衣机在佛山生产等等。此外还有一大批工厂替知名企业代工生产小家电类产品。

先进制造业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但优势不明显

2009年, 广东的汽车产量113.08万辆, 占全国的8.2%;其中轿车产量突破100万辆, 达到100.51万辆, 占全国的13.4%, 排名第二。在激烈的汽车产业竞争中, 广东的汽车生产也算得上占有一席之地。此外, 广东的客车和载货汽车产量较少, 排名分别是第二十位和第二十二位。

广东的化工产品、钢铁和船舶产品产量所占的比重较小。2009年原油加工量3542.05万吨, 占全国的9.5%;乙烯220.14万吨, 占全国的20.6%;化学纤维41.72万吨, 占全国的1.5%;生铁755.86万吨, 占全国1.4%;粗钢1126.57万吨, 占全国2.0%;钢材2285.51万吨, 占全国3.3%;民用钢质船舶产量118.56万载重吨, 占2.7%。

传统优势产业主要产品产量仍居前列

传统日用食品、饮料产品的优势依旧, 生产量占比大。2009年, 广东食品类产品中的糕点、糖果、酱油、软饮料、碳酸饮料、包装饮用水、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等产量均排名全国第一, 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是18.5%、24.3%、45.7%、18.9%、20.0%、21.9%和21.3%。速冻米面食品产量全国第二, 占比6.1%;精制食用植物油、成品糖、饼干、啤酒产量排名第三, 占比分别是10.0%、9.2%、11.6%和8.3%。

日常用品方面, 服装、针织服装、皮革鞋靴、天然皮革制手提包 (袋) 背包、合成洗涤剂、合成洗衣粉、牙膏产量排名全国第一, 占比分别是24.3%、26.6%、32.0%、47.2%、31.7%、27.4%和52.0%。梭织服装产量排名第二, 占比21.2%;西装套装、衬衫、婴儿服装和轻革产量排名第三, 占比分别是11.7%、18.1%、11.1%和13.9%。

虽然传统产业产品产量依然较大, 位居前列, 但不少产品产量退出了排名第一的位置。金属集装箱产量少于江苏, 平板玻璃少于河北, 卫生陶瓷制品大幅少于河南, 日用陶瓷制品让位于湖南, 均排名第二;日用玻璃制品也少于四川和山东, 排名第三。

资源类个别产品占比较大, 但多数产品比较缺乏

2009年, 所统计的21种资源类产品广东只生产11种。其中, 硫铁矿石 (折含硫35%) 产量293.70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23.5%, 排名第一, 比第二名的安徽多71.92万吨, 占比高5.7个百分点;铅金属含量27.28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17.2%, 比排名第二的内蒙仅少25吨;锑金属含量6147吨, 占比3.5%, 全国排名第三, 但远小于湖南 (83.4%) 和广西 (7.5%) 。广东的其他资源类产品产量生产比较少, 这与广东属于资源缺乏大省直接相关。

基础产业类产品生产份额与广东的经济大省地位相协调

2009年, 广东开采天然原油1345.14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7.1%, 全国排名第六;开采天然气58.43亿立方米, 占全国的7.0%, 排名第四。原油加工量、煤油、乙烯、聚丙烯树脂、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产品占全国的比重均在7.5%以上, 在全国的排名也比较靠前。

广东的电力生产发展迅速, 紧跟经济发展大势, 基本能满足全省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求, 在全国的位置也举足轻重。2009年, 广东发电2666.40亿千瓦时, 占全国发电量的7.3%, 排名第三。其中核能发电量为318.41亿千瓦时, 占全国的46.0%, 居全国首位;火力发电2157.62亿千瓦时, 占全国的7.2%, 排名第三。

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政府针对当前省内农产品运输存在巨大损耗这一问题正式出台了 《关于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贯彻落实中积极筹建产地预冷、保鲜运输、保鲜加工以及销地冷藏等一系列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逐步推进传统冷库储存向现代化冷链物流快速配送处理转型。同时,广东省在此期间积极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应用规模,支持省内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以及商务部 “双百市场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科学的升级和改造,希望通过改造逐步将省内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骨干批发市场。这些举措对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推进了冷链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建设起步较晚,在技术、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着相应的制约。所以,现阶段, 广东省应该正确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逐步提升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

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概念解析

( 1) 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冷冻机设备的正式发明,随着冷冻机的发明和电冰箱相关设备的出现,世界上各种类型的保鲜和冷冻农产品正式进入到农产品销售市场中,步入消费者家庭,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冷链主要定义为: 为了保证所储存或运输新鲜食品和冷冻食品的实际品质,使其在初始阶段的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都保持在持续低温状态,并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体系[1]。首先,必须明确冷链是一条基本的供应链,能够涉及多个不同的环节和主体,既涵盖相应的供应源,也具备产品的消费终点, 即表现出 “从摇篮到坟墓”的始终; 其次,冷链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和管控,必须保证能够与相关物品的生产、 运输和消费相适应; 最后,冷链在整个物流网络中既包含硬件设备,也包含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就是指在整个冷链体系中所涉及的全部冷链设施和相关设备等,软件则指在冷链体系中所包含的冷链物流标准、操作流程和规范、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等。

( 2) 冷链物流的具体应用对象。冷链是在建设发展中主要以保证需要冷藏、冷冻物品以及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物品的标准品质为目的,以保持物品在所需温度中储存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温度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 冷链能够有效保证物品的质量、营养以及安全等具体需求[2]。现阶段,冷链物流一般应用于三种产品上: 其一, 初级农产品,具体包括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以及花卉等; 其二,经过加工的食品,例如进行过速冻处理的相关副食品、肉和水产品等包装产品以及冰淇淋和奶制品等; 其三,特殊商品类,具体包括对温度有一定要求的药品、血液和少部分工业用品等。从中可以看出,冷链物流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农产品。

( 3) 农产品冷链物流内涵。农产品冷链物流具体指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以及花卉等属于生鲜范围的农产品从产出地被获取后,在产品处理过程中的贮存、加工、运输、分销以及零售等环节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减少处理损耗,防控污染,具有特殊性质的供应链系统[3]。农产品冷链物流简单地说就是将农产品作为冷链物流主要服务对象所开展的一系列冷链物流相关活动。并且由于冷链物流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农产品,因此,没有进行特殊说明的冷链物流一般代指农产品冷链物流。

2广东省冷链物流产业的基本发展模式

( 1) 直销模式。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中的直销模式,以负责生产加工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为主导,对冷链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广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广州食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简称 “食品集团”) 主要承接食品的加工、冷藏和贮存工作, 在经营发展中着力构建以牲畜的屠宰、各种肉类分割、深加工、销售配送为核心的紧密型一体化全产业链。企业利用品牌和客源优势构建了大库容的冷库和相应的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建立起企业独立的冷链物流终端销售体系[4]。 直销模式在应用中逐步实现了供销一体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物流配送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不仅有利于固定物流成本,还由于具有固定的销售渠道而能够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但是直销模式存在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以及配送费用,在实施中对企业规模要求较高,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受到影响相对较弱。

( 2) 批发市场主导模式。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相关运营商通过与产品生产基地、农户以及农产品营销公司有机联合,构建农产品收购、贮存、加工、保鲜、配送以及提供简单准确的市场信息等系统的物流模式,如下图所示。这一模式将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处于中间环节的批发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零售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带动能力,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营活动中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扩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覆盖范围。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中间交易环节过多,对产品流动效率产生影响,造成流通成本居高不下[5]。

( 3) 第三方模式。第三方企业在经销农产品的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食品变质等问题对自身社会形象和品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或是受到农贸市场无序发展以及低效率运作可能给自身带来价格风险的影响,在发展中不断向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与农产品营销企业和加工企业的联合,与具有大规模稳定货源的农产品产地建立长时间的稳定和作关系,积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筹建第三方物流,向相应的门店提供鲜活农产品,推进产品加工、质量和管理向着标准化发展,有效降低产品损耗,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产、供、 销一体化建设和发展[6]。这种冷链物流模式促使产业链中的生产和销售单位更加关注自身业务,规避市场经营风险,有助于充分发挥冷链物流高专业性、高效率以及大流通覆盖半径的优势,是未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要选择趋向。

3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尽管广东省在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积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前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产生着不良影响。

( 1) 冷链物流设施硬件设备不健全,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广东省冷链物流建设中的冷藏保温车仅占省运货汽车总量的0. 3% ,一大部分鲜活农产品关键物流节点所建设的相关设施和冷藏冷冻设备不足。近几年,广东省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建设,公用冷库整体容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但是受到政府政策倾向影响,这些公用冷库主要分布在市区之内,或者市区郊区,在全省范围内的覆盖率相对偏低[7]。同时由于一部分公用冷库建设时间较长, 大部分设备都相对陈旧、会产生较高的能耗,其中现有的冷冻冷藏设施无法为众多的鲜活产品提供全面的低温保障。在常规运作中,绝大多数终端销售企业都缺乏专项的低温食品储存装卸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人在搬运和装卸中,鲜活农产品长期暴露在室外常温中,增加了农产品的损耗,不利于农产品品质的保持。同时,由于我国冷链物流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也相对滞后。鲜活农产品的产后预冷、包装加工商品化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尚未实现全面普及,对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限制。

( 2) 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有待提升。由于现阶段广东省能够提供专业性冷链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相对缺乏, 绝大部分物流企业并不能达到相关温度、时间方面的指标要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物流占比相对较低,不利于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性发展[8]。同时,广东省现存的冷链物流企业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经销能力受到局限,服务标准也无法实现统一,一部分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仍然存在低价竞争的不良竞争现象,以至于冷链物流企业在更新设备、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扩张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

( 3) 物流环节过多且成本偏高。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一般至少需要经过五个主要环节,即产品生产者——— 产地农产品市 场———运输销售 批发商———销售地批 发商———产品零售商———消费终端[9]。产品经过的流通环节多,经历时间自然相对较长,且随着商品在相关市场上的流通和推广,流通环节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延长冷链物流链的长度, 致使重复运输和迂回运输现象经常发生。同时,鲜活农产品在经过多次信息传递后会产生相应的损耗,进而造成相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失真和梗阻现象,影响物流效率。冷链物流的实际功效取决于各个物流环节的有效衔接,从整个物流链的管理角度看,广东省冷链物流各个节点之间缺乏科学的沟通,难以推进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在各个相关企业中的传递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冷链物流经过的环节多,流通效率自然低下,物流整体成本必然会随之增高,进而对物流服务的价格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出于盈利的目的一般不会选择物流价格高但质量偏低的冷链物流,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活跃性偏低。

( 4) 尚未形成系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覆盖率偏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先后组织制定了300多项农业国家标准、900多项的农业行业相关标准以及1500多项的地方标准,但是却没有任何一项标准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合理规范,致使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企业准入标准低,企业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行业市场相对混乱[10]。众所周知,社会上一条相对完整的冷链应该包括低温加工处理、贮藏、运输、配送和销售等主要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保证农产品在其所需的温度中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现阶段,广东省在冷链物流建设中已经能够有效实行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的 “一条龙”综合服务的企业还相对较少,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冷库和相应的冷藏冷冻运输车队,但整体服务功能却相对单一,服务覆盖率小,没有真正构建起能够跨地区的服务网络,也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广东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的水产、肉类以及豆制品等多数是在缺乏冷链保证的情况下完成运输的,产、供、销一体化程度偏低,导致初级农产品极易在供应链上产生腐蚀、损耗,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冷链物流的长足发展。同时,由于整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缺乏整体性的协调和规划,协同生产目标的树立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局部地区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和无法配套情况,对整个行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11]。

( 5) 广东省冷链物流市场具体需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方面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各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冷冻冷藏市场必然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2011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超越50000亿元, 人均突破7000美元,正式跨入中上等收入地区的行列之中,人均消费能力的持续加强,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冷链物流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广东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平均每年所消耗的易腐蚀农产品中需要进行冷藏储存和运输的超过50%[12]。 此外从这几年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冷藏生鲜食品的认知程度显著提升,消费量逐步加大, 预计每年将会以18% 左右的速度增长,涨跌幅度不超过3% 。现阶段,广东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具体需求也随之增加,逐步步入到冷藏、冷冻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革新时期,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对冷链物流的实际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优化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具体对策

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于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最终消费的始终,因此对冷链物流链的优化也应该从全局着眼, 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优先优化局部领域和个别环节而导致背反现象的发生[13]。目前,优化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应该重点强调三大目标: 其一,促进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在运作中各个环节的费用是相互联系、息息相关的,如果适当地节省农产品采收后的包装处理费用, 则必然会导致运输和储藏费用的提高,物流链的优化追求的就是通过合理的成本配置实现总成本的最小化目标。其二,推进物流速度最大化。时间是鲜活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关键点,最大限度地缩减物流环节,提升物流速度是优化物流链的最基本要求。其三,服务水平最优化发展。以最终客户为服务中心是物流链管理中的关键性内容,优化物流链应该满足终端消费者对高品质、低成本农产品的需求。当然,上述三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整体,冷链物流的优化应该保证三者之间的有效均衡[14]。任何一个省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工程都是相对复杂的,应该立足长远,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 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冷链物流发展。广东省应该根据本省冷链物流的建设发展现状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做好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体系的管理和规划,根据各个分区农产品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具有分区特色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15]。根据省内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引导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进行合理布局,加速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构建以冷链系统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群,集中社会物流资源,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

结合省内物流市场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构建统一的冷链物流运作标准和规范,如相应的预冷标准、贮藏标准、 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等,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控制[16]。此外,应该充分发挥广东省物流行业以及各地分区市场物流协会承接政府相关政策的职能,加强整个行业内的企业自律,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动态监测系统等,逐步推进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

( 2) 大力研制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积极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低温仓库。对于广东省现有的冷藏运输设备,可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统一数据标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对全省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实行全面动态的监控。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每一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存时间。同时,针对当前世界上冷链物流的主流发展趋势,广东省应该积极研制和应用小批量、多品种的冷车, 满足市场对于这类货源运输的需求。在低温仓库的建设方面,广东省相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冷藏食品对于温度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地区农产品的种类特色进行建设。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仓库的温度将低温仓库具体划分为冷藏库、冷冻库以及特殊冷藏库等,并结合不同地区对不同类型低温仓库的需求科学规划和建设低温冷库,为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 3) 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推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 广东省要想大力发展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农产品低温包装和冷藏保鲜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商业附加值,就应该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保证冷链物流具有正确的流动方向,并通过对现有物流设施的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使其尽快达到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程度。同时, 加大科技投入还应该对省内冷藏冷冻技术和方式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注意引进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争取以最快速度实现各种农产品包装冷藏技术的普及。此外,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还可以实行HACCP控制,保证冷链物流运行中每一个环节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质量。

( 4) 大力扶持省内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对广东省现有冷链物流环节中的各类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发展以核心企业为引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由省政府财政每年按照一定的专项资金拨款,通过贴息等方式来实现对重点企业的奖励和扶持。增强对省内龙头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权利扶持和优惠政策倾斜,如在税收政策、交通管制等方面进行支持。通过扶持一家或几家代表性大型企业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配置运输、配送、仓储以及销售等多项服务功能,逐步使全程物流一体化服务成为广东省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相关物流服务的主要形式。 物流企业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升级自身管理模式,加强品牌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进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强化和提高。冷链物流行业还应该协同发展共同配送业务,在同一区域内的商家可以设置相同的配送中心,统一对货物进行简单的管理和运输,提供物流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 5) 结合地区发展情况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 从广东省冷链物流市场现状看,现阶段,广东省内冷链物流企业还不具备构建一整套冷链体系的能力。因此要推动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包括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以及行业相关组织的协调,最终成立一个由消费客户、产品运营商以及投资者所共同组成的冷链物流联盟。从供应链的发展角度看,也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产品零售商三方需求的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模式。除本地区所销售的农产品以外,外销的相关农产品可以通过供应商将货物运输到各个主要城市的冷链物流整合发展中心,在进行系统的整合后实行长途运输,发送到零售直销地点。

5结论

广东机电产品 第10篇

1 高新技术产品概述

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良好的经济效益 (利税率一般应高于20%) 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是指符合国家和省高新技术重点范围、技术领域和产品参考目录的全新型产品, 或省内首次生产的换代型产品, 或国内首次生产的改进型产品或属创新产品等。

高新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 即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 但一旦开发成功, 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和界定标准, 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作为衡量标准。目前, 在实践中一般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为划分依据, 最新版已于2006年11月颁布。其中,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公共软件服务业等。

高新技术产品产自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合, 本文研究对象为广东省统计年鉴范畴内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2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特征

2.1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规模

从统计年鉴数据可见,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总体规模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出口总体规模呈稳步增长趋势,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4年的664.80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1486.73亿美元, 增长了2.24倍。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 从2004年的38.3%降至2008年的15.8%。三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变化小, 2004—2008年五年间基本在34.6%~36.8%小幅波动。四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贡献率2004—2008年分别为47.5%、36.7%、32.7%、35.6%、58.2%。从这组出口增长贡献率可得出两个结论:第一,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是广东省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低未低于32%;第二,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抗风险能力强, 在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 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史无前例地高达58.2%, 为广东省外贸出口抵抗全球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

2.2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

据黄埔海关统计, 2009年上半年, 广东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564.7亿美元, 同比下降19%, 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高新技术产品446.3亿美元, 下降22.1%, 占同期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79%。同时, 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90.6亿美元, 下降4.6%。

与一般贸易相比, 加工贸易附加值低, 技术生产环节、产品核心技术以及销售渠道均来自国外, 本土企业只是凭借劳动力的暂时优势, 赚取技术附加价值较低的组装加工环节的加工费用, 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品牌和创新研发能力, 难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因此, 除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外, 过于依赖加工贸易也是引发广东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

2.3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结构

从统计年鉴数据可见,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按企业结构分, 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大, 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体:2000年、2007年和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73.68%、77.39%、75.74%, 与此同时, 本土企业所占比重从未超过30%。

外商投资企业为出口主体的不利影响在于其产成品也绝大部分销往国外, 与广东省的整体产业关联度不高, 为本省乃至本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降低。

同时, 多数本土企业的贴牌生产, 依赖订单生存, 且在国外没有销售渠道, 需通过海外的代理商推销自己的产品, 营销网络主要依赖中间商建立, 企业无法影响其销售情况。

2.4 广东省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结构

从统计年鉴数据可见, 2004—2008年,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5%左右是附加值相对较低、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仍需要进口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和电子技术产品, 而附加值相对较高、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的生物技术产品、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光电技术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材料技术产品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很小, 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最高也仅为2008年的6.57%, 高技术出口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

2.5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区

2008年, 珠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340亿元, 占全省的97%。广东全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出口地区高度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截至2008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累计建立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南海海洋生物技术、移动通信等1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华为、中兴等3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26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16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专利申请总量93137件, 授权量55455件, 分别占全省的89.7%和89.4%。其中, 发明专利申请量27206件, 占全省的96.8%。

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310亿元、350亿元, 合计占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仅为3%。东西两翼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已建立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7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粤北山区承接了于2008年新认定的6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中的3个。

目前, 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虽平稳发展, 但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低, 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低, 产品出口数额少, 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综上分析, 广东省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现状特征可总结为以下:一是出口贸易总体规模稳步增长, 是广东省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抗风险能力强, 但存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是贸易方式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并引起金融危机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三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大, 本土企业又多从事贴牌加工贸易;四是高技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主要集中于附加值低、依赖性强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及电子技术产品;五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区分布不合理。

3 对广东省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 以下给出发展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3.1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规模,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

基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于广东省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贡献, 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抗风险能力, 有必要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规模,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 使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广东省外贸出口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

3.2 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环节, 提高一般贸易方式比重

第一, 不能丧失加工贸易占广东省出口贸易的传统绝对优势, 要继续保证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第二, 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环节, 增加加工贸易附加值, 提高加工贸易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关联效应;第三, 适度扩大一般贸易方式比重, 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金融危机中的抗风险水平。

3.3 适度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结构, 加大对本土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继续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优势前提下, 应加强对本土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 对本土出口企业给予更多的出口优惠政策, 鼓励其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另一方面, 对本土出口企业给予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引导支持, 如帮助本土企业拓展国外销售渠道, 建立国外营销网络。

3.4 调整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结构

在继续保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和电子技术产品出口优势前提下, 一方面, 引导鼓励附加值较高、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的生物技术产品、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光电技术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材料技术产品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扩大其出口规模。

另一方面, 应对具有完善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给予更大扶持力度, 赋予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外贸经营自主权, 以利于企业迅速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变化, 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3.5 加大对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等地区的扶持力度

一方面, 继续保持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绝对优势。

广东机电产品 第11篇

关键词: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清远市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6-0044-06

一、导言

清远市农林牧渔物产丰富,是广东省重点粮产区和新兴蚕桑、水果、茶叶、甘蔗、烟草、中药材、反季节蔬菜出口基地,担负着为珠三角供应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重要职责,素有“广州菜篮子”、“三鸟之乡”、“鱼米之乡”之美誉。清远市将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探索建设“小万达”式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生活用品网上代购、特色农产品代收代售、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村金融等便民服务。发展清远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增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支撑能力,打通清远市农产品电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背景

(一)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情况

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为目标,在农业生产取得农产品之后继续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据相关资料统计,2014年“双11”天猫清远鸡旗舰店创造了销量800多万只的好成绩,网购“清远鸡”成功掀起热潮。清远鸡网上销售为清远农产品电商烧了第一把旺火,也展示了清远发展农产品电商的美好前景。前景雖好,但农产品电商物流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仍然是阻碍清远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绊脚石。农产品不但其对物流的要求较高,且对保鲜技术的要求也很高,同时,时效性很强。要发展清远市农产品电商,亟需解决这些严峻的物流问题。

(二)目前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据调查,目前清远市大多数农产品电商从业人员学历均在本科程度以下,他们所读的专业也并非物流专业。相关高水准从业人才的匮乏令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步履维艰,而这也成为制约农产品电商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1]。

2.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建立

清远市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产品物流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3点:

(1)冷链物流要求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均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才能将农产品的损耗降至最低。清远市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覆盖率很低,大部分仍在常温下进行运输、储存、销售,农产品损耗率达20%-30%。

(2)冷藏储运能力低,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清远市整体冷藏储运能力较低,拥有冷库的企业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的冷库温控区间小,相关设施不配套,有的甚至已经陈旧老化。

(3)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清远市的农产品电商企业中,大部分为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小型企业。由于这些电商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难以获得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规模效益。

3.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物流效率低下

由于绝大部分农产品都具有易腐烂的特点,即便采取保鲜等措施,仍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而这一比例会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所以快速、及时、安全的运输非常必要。然而,清远市周边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现状却使农产品物流效率大打折扣。农产品流通中各方信息阻塞,环节脱钩,造成农产品在运输途中无谓耽搁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运输风险增多,农产品损耗加大。

4.传统长渠道农产品物流水平低

虽然随着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发展以及超市业态的出现,农产品流通呈现出向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但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方式在清远市仍占绝对主流优势,这种流通渠道一般都要经过几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

由此可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多个物流活动环节,并有多个运作主体。然而这样会导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3点:

农产品流通时间长。在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和农产品多样化消费双重因素推动下,农产品流通区域越来越大,流通的物理距离也越来越远。同时,由于初级市场化发展的因素影响,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流通环节普遍较多,致使农产品物流的流通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损坏的特点,即便采取保鲜、防护等措施,仍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而这一比例会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使物流成本上升。

农产品物流的交易成本高。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过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具体包括:长渠道使得市场信息不灵,市场主体信息搜寻成本提高;多个主体之间涉及多次谈判,增加交易中的谈判成本;长渠道流通增加了整个供应链条交易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使得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以上因素导致农产品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费用偏高,不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应用先进的交易方式,也不利于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

(3)农产品物流的过程损耗大,涉及主体多,导致农产品多次装卸,加大其损耗。而且,由于个体的物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个别流通主体的物流作业环境层次及其处理能力、运价、运力等无法满足流通要求等问题,则进一步加大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因此,多环节多主体的农产品物流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都体现出较低水平。

nlc202309020651

(三)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意义

努力发展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产业关系到清远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和区域化发展,关系到农业系统均衡协调发展,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有利于推动清远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可使清远市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反之,流通效率提高同样会刺激生产。因此,改善农产品流通的结果最终会促进清远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进程。

2.有利于促进清远市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和区域化发展

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是联结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产业链协调、供应链稳定的有力保障,是保证整个农业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同时,构建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是清远市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及区域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加速器。

3.有利于推动清远市农业系统均衡协调发展

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发展不但能提高清远市农产品的流通水平,还能推动整个农业系统均衡协调发展。现代电商物流运作模式以其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程度高,运输及配送速度快,辐射面广,效率高等特点,为农产品的仓储、运输、集散、配送等提供极为有效的一体化解决方式。首先,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依靠地域广阔的信息网络以及快捷准确的运输配送方式,有效地解决产地及销地之间的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问题,架起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之间的桥梁;其次,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信息化和专业化发展还能够有效降低小而分散的农户盲目生产的损失、仓储的损耗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从而降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成本;再次,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还以其标准化的服务方式使各个环节相互协调、准确对接,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对于减少清远市农产品市场运营陈本和流通损失,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不断提高清远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设计一套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利益分配及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物流成本,从而大大降低流通时间和在途损耗,提高清远市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三、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分析

(一)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与傳统物流的对比分析

表1 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比较

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传统物流

内涵外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产品储运管理

管理概念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追求个体成本的降低,不考虑农业供应链绩效和客户满意度水平

管理手段现代物流管理方式、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物流标准化等以人工、机械作业为主,没有信息化支持,手段相对落后

管理效果快捷、准时、透明、准确的精细物流管理形式,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活动的附加值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物流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物流服务的能力差

如表1所示,区别于传统物流,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是在农业发展水平、物流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条件的三维推动体系下实现的,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也是主要受这三方面的影响。因此,建立这三方面影响因素相互血条推动的机制,就是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最好模式,从而推动清远市农产品流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PEST分析

1.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对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十分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一方面固然要通过市场机制下的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来实现,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积极构建农产品电商物流支持体系,采用一系列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及措施,对农产品电商物流的发展进行必要且适当的指导、鼓励、帮助和管理。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清远市政府更把农产品电商物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了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制定了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及配套的扶持政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2015年7月23日的清远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了《推动清远农产品电商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工作成为了清远各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把加快农产品电商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一项中心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要把农产品电商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让农民尽快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与切入点,用农产品电商发展倒逼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建立智力支撑体系,与地方职教学校、电商平台网校和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完善培训教育体系;建立物流支撑体系,与物流公司合作建立农村电商快递业务,打通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总的来看,我国重视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问题,并明确提出发展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良好的政策环境构成了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基础平台。

2.经济环境分析

清远市农业发展从生产、流通到消费,与过去进行纵向比较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其他发达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行业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清远市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187.74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50亿元,增长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4%。农业产值157.97亿元,增长5.1%。但是近年来清远市流通市场较为疲弱。2015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95.8亿元,增长7.7%,而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销售仅有7117万元,大幅增长65.4%。“十二五”以来,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310亿元,新增公路里程6943公里。广清高速清远段改扩建完成,乐广高速、二广高速建成通车。目前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2.48万公里,等级公路总里程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省第二,公路密度粤东西北第一。清远市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大大拉近了清远融入珠三角的时空距离。由以上数据可总结出,清远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其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与此同时,虽然清远市交通运输业保持良好的发展速度,其在结构与规模之间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问题,目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0.2亿元,下降19.7%,拉低全部投资增速3.3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上半年省返还的跨区交通项目投资仅有8.9亿元,去年同期32.0亿元,减少约23亿元,拉低全部投资增速10.2个百分点。随着二广、乐广等几条高速的相继完工,汕湛高速、汕昆高速等处在开工初期阶段,省交通厅返还投资额较小,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乏力的影响暂时无法消化。因此,若2015年大项目投资不足,或开工进度缓慢,就会出现“断层”困境。因此,综上分析,清远市交通运输业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nlc202309020651

3.社会环境分析

政府和公众对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态度,社会人力资源以及农产品的传统消费习惯是影响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的主要因素。首先,在政府对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态度方面,近些年来,清远市政府重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5年4月28日上午,清远市清新区筹建的清远首家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投入试运营,2015年7月23日的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了《推动清远农产品电商发展工作方案》等。由此可见,清远市政府对发展农产品电商是非常重视的,对农产品电商物流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其次,在公众对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态度方面,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一方面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能促进生产者的商品转化,对清远市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公众对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发展态度应该是积极的、肯定的、支持的。再次,在人力资源对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影响方面,农产品电商涉及的电商物流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要求农产品电商物流从业人员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才能根据农产品自身的生理生化特点来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使仓储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产品物流做到科学、合理。总之,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影响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在农产品的传统消费习惯方面,目前,清远市农产品消费大部分以传统的长渠道模式从农民手上输送到消费者手上,这种长渠道消费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导致了农民与消费者的得益严重降低,这种传统消费习惯严重阻碍了清远市农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农产品传统消费习惯,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从而降低农产品的总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清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4.技术环境分析

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物流设施配套不完善;物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存储方式落后造成的浪费严重;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等。技术水平的落后显示出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技术的改善空间和发展空间较大,同时,技术环境仍有待提高。

四、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策

虽然说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机遇和挑战同在。能否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清远市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胜败,也会影响到清远市农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制定可行的措施和有力的对策,满足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一)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现代化物流系统

形成现代化物流系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要在高速公路、航空、信息网络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要投资现代物流技术,要通过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提高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发展。

(二)结合清远市的实际情况,加强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

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农产品电商物流管理研究的成果,鼓励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农产品电商物流中的难题,少走弯路,加快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发展步伐。加强对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培训和認证体系,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相结合,大力引进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人才。

(三)组建物流联盟,共建电商企业的农产品现代物流系统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商销售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原有的物流资源,承担电子商务的物流业务,发挥电商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的自身优势,在电商企业已有的物流设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理念和制度,共同建立电商企业的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系统。

(四)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加强冷链技术研究,建立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对鲜活农产品进行储存、配送。培育发展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并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为中心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因此,清远市应适应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建成一批高效益、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建设中,一是针对冷链物流行业高投入的特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明确的政策优惠;二是制定冷链物流行业标准,规范协调冷链物流个环节;三是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四是推动冷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为清远市冷链物流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确保农产品运输、存储的品质和安全,降低农产品的损耗,从而降低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促进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的发展。

五、结束语

农产品电商在清远市已有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不小的经济价值,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但正如本文所述,清远市在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多困境。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取得初步了解后,深入分析了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发展的具体环境,总结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最后立足于清远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先进的理论方法,寻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立完善的清远市特色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体系提供了依据。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模式也随之而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清远市农产品电商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紧跟形势,努力完善自身的不足,克服自身的缺陷,吸取先进的经验,才能促进清远市农业生产和流通模式的转变,释放农村电商市场的潜力,推动清远市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让清远市在未来农产品电商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孙杏桃.农产品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

现代化,2015(5):48-49.

[2]张明玉.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0.

[3]王树祥.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12.

[4]清远市统计局.2014年清远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OL].2015-04-10.

[5]清远市统计局.201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OL].

2015-08-11.

[6]涂同明,涂俊一,杜凤珍.农业电子商务[M].武汉:湖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11.

[7]李钦华,黄德忠,全英华,等.宜昌市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

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2(10):27-28.

(责任编辑:熊 飞)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第12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的每次进步都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快速,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加, 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43亿美元, 到2012年则为6011.64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3.5%。而广东省作为我国的外贸大省,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国快速增长的浪潮下, 也实现了高速发展, 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213.7亿美元, 占全国的36.8%, 三分天下有其一, 涌现了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通信与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一批产品和一批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要认识到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短板, 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 缩小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二、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及评价

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在进行产业层次或产品层次占有率变化对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时, 还可以使用以下指标进行补充:

(1) 市场渗透率, 即:Pi=Xi/Mi。公式中, Pi为产品i在某一国或地区市场上的渗透率, Xi为i产品在该国或地区的出口额, Mi为i产品在该国的总进口额。该指标从出口国的角度反映其产品在进口国市场上的占有率。

(2) 产品进口份额, 即Si=Mi/M。公式中, Si为i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份额, Mi为i产品的进口额, M为该国总进口额。该指标反映了某产品在一国进口中的重要性, 其份额增加表示该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

(3) 出口贡献率, 即Ci=Xi/X。公式中, 为i产品的出口贡献率, 为i产品的出口份额, 为该国总出口额。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该产品或产业的贡献越大。

从表1可以看出,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渗透率变化相对稳定, 而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渗透率呈现先扬后抑, 由2005年的1.1上升到2009年的1.22, 之后下降为1.19。这从出口角度反映了广东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也逐年增加, 说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越来越突出。出口贡献率指标也说明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对广东省的出口贡献越来越明显, 从2005年的0.35增长到2012年的0.39。总体来看, 广东省各项指标指数在考察期内绝大部分年份都高于全国, 这一方面反映广东省高新技术出口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水平,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同期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比全国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要高些。

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指数) , 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数 (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 是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 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

其中, TC表示贸易竞争力指数, Xij表示i国j种产品的出口额, Mij表示i国j种产品的进口额。TC指数处于-1到1之间, 取值越高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当0.8≤TC<1时, 该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5≤TC<0.8时, 该产品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

从表2可以看出, 总体上来看,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TC指数均在0到0.5之间, 说明具有一定竞争力, 但不明显。具体分产品来看,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TC指数均大于0.5, 表明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生物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产品TC指示均小于-0.5, 表明这些产品处于较明显竞争劣势, 其中航空航天技术TC指数均小于-0.8, 说明其处于非常明显的竞争劣势, 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最具竞争劣势产品。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TC指数基本上在-0.8到-0.5之间, 表明该三类产品处于较明显的竞争劣势, 而电子技术TC指数逐年上升, 说明其竞争力在增强。光电技术和材料技术两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具有跨越性, 其中光电技术TC指数由0.5到0.8之间, 转换为0到0.5之间, 再次转变为-0.5到0之间, 竞争优势也经历了从较明显竞争优势到竞争优势到竞争劣势的变化, 因此, 光电技术的竞争优势是波动最为明显的产品。材料技术TC指数由-0.8到-0.5之间, 转变为-0.5到0之间, 竞争力经历了较明显优势到竞争劣势, 波动也较为明显。生命科学技术TC指数均为小于0, 在-0.5到0之间, 说明该产品处于竞争劣势。经过上面的分析,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带动其出口。

3.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是用来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发展趋势的指标。该指标可以用广东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大小变化来表示, 也可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大小变化来表示, 还可以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时间长短来表示。因此, 广东省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和转换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口商品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单位:亿美元, %

本文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比重表示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从表3可以看出, 2005年—2012年间,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均有大幅增长,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5年的835.70亿美元, 增长到2012的2213.7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2.9%,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2005年的2334.90亿美元, 增长到2012年的5610.31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1.6%。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0.358上升到2012年的0.395, 这说明在出口商品结构中,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据了重要的份额, 为广东省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工业制成品的转换和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结论

通过对上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标和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等三个指标的分析, 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从市场渗透率、产品进口份额和出口贡献率来看,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在增强, 且高于全国水平; (2)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整体上具有一定竞争, 但优势不是十分明显, 具体从产品分类来看,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竞争力最强, 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竞争最弱; (3)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为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娟, 王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J].北方经济, 2009 (10) .

上一篇:安全生产成本下一篇:物流金融专业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