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比例范文

2024-05-22

人员比例范文(精选7篇)

人员比例 第1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加紧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都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15年11月国务院又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吹响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

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高校的人员结构对高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1]有学者从师资规模、师资结构、师资分配(生师比)、拔尖人才数量等方面探讨了“985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2]也有学者从人力资源的学历学位、学术能力、学缘结构、从业经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层面对世界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开展了比较研究,[3]只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建忠对印度高校的生师比、非教学人员和学生比、教职工与学生比及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4]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从非教学人员、专任教师、在校生之间的结构比例角度就我国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比较研究。

QS大学排名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学排名体系之一,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和日本进入QS大学排名的高校数量相当(表1-1)。在每百名排位中,日本高校都要领先于我国高校,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另外,日本与我国在地域上同属于亚洲,在文化渊源上也比较相近,从古至今就有互相往来学习的历史。因此,本文选择日本作为比较的参照国家,选择日本进入QS大学排名最好的东京大学作为具体的参照大学。本文将通过对生师比(在校生[5]与专任教师之比)、生非比(在校生与非教学人员[6]之比)、师非比(专任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比)对我国一流大学和日本一流大学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考察,以期对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优化人员结构比例方面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文中我国高校的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统计资料汇编2013年数据,日本高校的数据来源于其官方网站。

二、我国进入QS排名前200的高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的比较

以东京大学作为具体大学的参照系,把我国进入QS排名前200的高校与之比较,发现我国高校的生师比[7]都要高于东京大学,最高的是浙江大学,生师比是13.94∶1,高出东京大学7.11∶1将近7个分值。也就是说东京大学1名教师教授7名学生,而浙江大学则是1名教师要教授近14名学生,所教学生数量是东京大学的近两倍。与东京大学最为接近的是清华大学,其生师比为9.71∶1,其在QS大学排名中也与东京大学最为接近。

和生师比不同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所高校的生非比都低于东京大学,但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4所高校的生非比要高于东京大学,而且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生非比都在11∶1左右,更有甚者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这一比例都达到20—21∶1,是东京大学的3倍左右。试想一下,1名非教学人员服务20名学生,和服务7名学生相比,其提供服务的周到性和精细化可能会有很大差距。

在师非比上我国进入QS排名前200的高校有4所高校低于东京大学,有2所高于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师非比上要低于东京大学,基本相当于其一半,其在QS排名上也和其接近,而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基本和其持平,在QS排名中也都比较靠前(表2-1)。

注:1、我国进入QS排名前200的高校有7所,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147,但是由于其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了和后面的统计口径一致,所以不在此比较范围内。2、东京大学的数据为2015年数据,来源其官方网站。

三、“985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与日本国立大学校的比较

日本的国立大学从性质所属上来说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日本的国立大学有86所,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有75所(其中教育部直属985高校32所),数量上也基本相当。通过比较发现,在生师比上我国无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均值,还是“985高校”的均值,都要高于日本国立大学的均值,都要高于其1/3。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985高校”的均值低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均值。

和生师比一样,在生非比方面我国无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985高校”的均值也全面高于日本国立大学均值,更远远高于东京大学。我国“985高校”的生非比均值是17.29∶1,高于日本国立大学均值2倍,教育部直属高校生非比均值是20.40∶1,比“985高校”的均值还要高。

在师非比上我国无论是“985高校”,还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均值也都还是高于日本国立大学的均值。当然,我国“985高校”的均值也低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均值(表3-1)。

注:日本国立大学均值为2013年数据。

四、教育部直属高校与日本国立大学及东京大学的均值比较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生师比高于日本国立大学均值的有70所,占比93.33%,只有5所低于日本国立大学均值,占比6.67%,而且没有1所高校的生师比低于日本东京大学,占比为100%(表4-1)。5所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是我国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给予重点支持的985高校,其他4所都是行业特色高校,其生师比较低主要是其需要近距离言传身教的专业特色决定的(表4-2)。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在生非比上低于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大学均值的只有2所高校,是我国高校的旗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他73所高校的生非比都要高于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大学均值,占比97.33%(表4-1),没有1所高校的生非比介于东京大学的7.16∶1和8.60∶1之间,最低的也都超过了9:1。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71所高校在师非比上高于日本国立大学均值,占比94.67%,有68所高于日本东京大学比值,占比90.67%。在低于东京大学的7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进入QS大学排名前550名,3所进入前100(表4-3)。

注:“—”表示本高校没有进入QS大学排名,下同。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把日本东京大学作为单个大学的参照系,把日本国立大学均值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985高校”整体的参照系,与我国进入QS排名前200的国内一流高校、“985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从生师比、生非比、师非比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的一流大学在生师比、生非比和师非比方面基本都要高于日本的东京大学,比例相对低的高校在QS大学排名也更接近于日本东京大学;我国的“985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生师比、生非比、师非比三个方面的均值都要高于日本国立大学的均值,而且我国“985高校”的均值低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均值;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生师比、生非比和师非比高于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大学均值的占比均超过90%。

在校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非教学人员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比例肯定不是越多、越大,或者越少、越小就好,而应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一般而言,生师比低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可以进行小班教学,因材施教,甚至是一对一的指导;生非比低意味着单个非教学人员服务的学生数量少,从理论上来讲更有利于非教学人员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师非比也是如此,师非比低意味着一名非教学人员服务的专任教师少,越有利于其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为专任教师高质量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是相关比例过高也容易遭致效率低下的诟病。由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强调大学效率,[8]致使生师比、生非比、师非比不断攀升,但是当前我国正在抓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从规模的扩大逐步转向质量的提升,[9]需要在人员结构比例方面做新的思考。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合理的人员比例结构,需要有高质量的非教学人员提供支撑,尤其是实验、图书情报等教辅人员。非教学人员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非教学人员的辛勤工作,高校就无法正常运转。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科研、实验和教学更需要一定数量高质量的实验员、图书情报等教辅人员的支持,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大师级的专家学者的思想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实验和其他辅助人员的工作来实现。[10]和日本相比,我国无论单个高校的相关比例,还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群体均值的相关比例基本上都要高于日本的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大学均值,这也启示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在重视专任教师的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非教学人员的合理匹配,尤其是实验员和图书情报等教辅人员的合理配备。第二,警惕非教学人员中行政管理人员的过度膨胀。虽然研究中显示日本一流高校在相关比例上体现出非教学人员的相当数量的配备,但是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在配备非教学人员时,还是需要警惕行政管理人员借机的过度膨胀,进一步加剧高校的行政化。因为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强势和去行政好的艰难这是有目共睹的,一有不慎,可能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第三,比例是一个相对值,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高校、以及其他教育部直属高校而言保持一个较低的合理的生师、生非和师非比例除了增加人员外,还有就是要限制学生规模的迅速膨胀。过大的学生规模,总会造成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的捉襟见肘。

本文虽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以QS大学排名为标准来选定和我国相近的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完整,[11]选择以日本为参照国,以东京大学为单个大学的参照系,可能也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但是这也不能否认本文突破生师比、生职比、师职比等传统的结构比例,而突出非教学人员,从新的生非比、师非比等新的结构比例进行考察探索的价值,同时也不能否认本文试图通过中日个体学校之间,群体学校均值之间的对比来考察相关比例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参考的价值。尤其是在当下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关注专任教师建设,相对忽视非教学人员建设的情况下,更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该文通过比较QS大学排名前200的我国一流大学和日本的东京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985高校”和日本国立大学的生师比(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生非比(在校生与非教学人员之比)、师非比(专任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比)发现:无论是我国的一流大学,还是“985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均值基本都要高于日本的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大学的均值,而且教育部直属高校中超过90%的高校高于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大学均值。基于此,在当下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关注专任教师建设,忽视非教学人员建设的情况下,需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结构比例。通过和日本的对比,也启示我们相对较低的结构比例可能更有利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研究型大学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非教学人员为其教学和科研的卓越提供支撑,尤其是直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实验、图书情报等教辅人员。在关注非教学人员建设的同时要警惕非教学人员中行政管理人员的过度膨胀。过大的学生规模也会造成结构比例的失衡。

关键词:一流大学,人员结构,比例,比较

注释

1[1]毛伟.美国高校教职员数量和结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3):58-61.

2[2]吕艳,孟宪青,王红丽.从“985”部属院校情况看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63-67.

3[3]谢笑珍.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遴选标准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3):36-39;刘莉莉.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6-129.江珊.追寻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梦--基于哈佛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3,(6):65-70.

4[4]李建忠.印度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6-10.

5[5]在校生数为在校本科生数与研究生数之和。

6[6]非教学人员为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之和。

7[7]常见生师比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博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给予加权计算,另一种是按自然数计算,本文采用按自然数计算的方法。

8[8]王善迈.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6):23-26.

9[9]李锋亮,李开宇,侯龙龙.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规模、质量、成本与效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7-35.

10[10]李佩泽,袁本涛.我国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效益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62-67.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第2篇

(一)度灵活就业人员按100%的档次缴纳标准:

4025×100%×20%×12=9660元(805元/月)

(二)20灵活就业人员按60%的档次缴纳标准:

4025×60%×20%×12=5796元(483元/月)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变教为学 第3篇

《原本》中关于比和比例的内容大多用于几何问题以及数论方面的研究,而且对于数学内容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正是这样的重要性,使得比和比例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

一、仅有“生活”情境是不够的

我国小学数学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程内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中,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对于“正比例”的学习,教科书中利用的是“购物”的情境(见图1),也就是通过“购买铅笔”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单价固定不变的时候,“数量”与“总价”是成正比例的。

对于“反比例”的学习,教科书中利用的是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见图2),让学生感受到在水的体积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容器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是成反比例的。

这样的安排应当说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含义是有益的。但同时应当认识到,学生在小学的最后阶段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应当体现对过去所学的相关数学内容的总结,另一方面应当为初中相关数学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正、反比例所适用的情境仅仅定位于所谓的“生活情境”,还应当包括数学中的内容。比如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正比例关系。另外,正比例和反比例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概念,往往表现为同一情境中的不同关系。比如在“行程问题”中,如果速度是固定不变的常量,那么路程和时间就是成正比例的关系;同样,如果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常量,那么路程和速度也是成正比例的关系;如果路程是固定不变的常量,那么速度和时间就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事实上,所有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都可以概括到数学模型“a×b=c”中,如果其中一个因数(a或b)代表固定不变的常量,那么另一个因数所代表的变量与字母c所代表的变量就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如果其中字母c所代表的是固定不变的常量,那么两个因数a和b分别代表的变量就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因此,凡是具有两个量之积等于另外一个量的情况,其中就应当有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二、长方形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

所有长方形的面积与其边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长×宽=面积”。其中如果“面积”是固定不变的常量,那么“长”与“宽”的长度就是成反比例的量。如果一条边的长度,比如“宽”是常量,那么“长”与“面积”就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见图3)。

图3中的正比例关系可以表达为“A1∶A2=a1∶a2”,或者用分数的符号表示为“=”。在此基础上,图4的长方形中,如果用A1,A2,B1,B2分别代表相应部分的面积,那么就有“=”和“=”同时成立。因此就有“=”成立。

这样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推广,在图5中,如果每个字母代表相应部分的面积,那么就有下面的正比例关系:

==…=

这样的模型在解决问题中是有用的,比如图4中如果已知四个部分中任意三个部分的面积,那么利用=就可以轻易地求出另外一个部分的面积。

三、三角形中的“正比例”与“反比例”

任意三角形的面积与其“底”边长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为“底×高=2面积”,如果三角形面积是常量,那么面积的“2倍”自然也是常量,此时三角形的“底”边长度和“高”度就成反比例关系。如果“高”度是常量,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长度就是成正比例关系。比如在图6中,图中大写字母A1和A2分别代表相应部分的面积,小写字母a1和a2分别代表相应底边的长度。

由于三角形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常量,因此底边长度和面积就是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如下的形式“A1∶a1=A2∶a2”,或者“=”。这样的关系可以推广为图7的形式。

类似的正比例关系为“A1∶a1=A2∶a2=…=An∶an”,或者“==…=”。

这样的正比例关系实质上沟通了边的长度与相应部分面积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今后中学乃至大学的数学学习中都是重要的。比如对于三角形重心位置的确定,就可以运用这样的关系。

在图8的三角形ABC中,D点是BC边的中点,E点是AC边的中点。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中点的连线叫作三角形的中线。图8中的AD和BE都是三角形ABC的中线。三角形ABC的重心就位于中线的交点O处。

下面需要确定重心O点的具体位置。首先,由于三角形ADC和BCE的面积都是大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所以二者面积相等。把这两个三角形同时去掉公共部分(四边形OECD),就可以知道三角形AOE和三角形OBD面积相等。同样方法还可以知道三角形ABO和四边形OECD面积相等。

再来看看三角形OBD与其相邻的四边形OECD的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了便于比较,连接O点和C点,把四边形分割为两个三角形ODC和OEC(见图9)。

由于D点是BC边的中点,因此三角形ODC与邻近的三角形OBD面积相等,三角形OEC与邻近的三角形AOE面积相等。联系刚才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下面两个关系,三角形ABO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OE面积的2倍,也等于三角形OBD面积的2倍。

利用前面所说的面积与边长的正比例关系,立刻就可以知道线段BO的长度是线段OE长度的2倍,同样线段AO的长度是线段OD长度的2倍。现在就知道三角形重心的具体位置了,任意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这个交点位于每一条中线靠近底边的三等分点处。

四、“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综上,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应当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正比例和反比例并非全新的知识,其本质是对所有具有“两个量之积等于第三个量”的数量关系进行概括的数学模型;第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往往是同一模型中的两种关系,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同时出现,便于学习过程中的对比;第三,这个模型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应用的情境不应当局限于所谓的“生活”,还应当包含有数学中的内容。

“变教为学”倡导知识的呈现应当“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成语中,有些也蕴含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观念。比如成语“半斤八两”,中国古时关于重量的计量单位为“1斤=16两”,“斤”与“两”的关系其实就是正比例关系。事实上,所有度量单位之间的转换,都是依据类似于此的正比例关系。再比如成语“事半功倍”,表达的意思是做事方法巧妙,虽然费力小,但是做出的成果大。也可以把其中的“事”理解为工作时间,“功”理解为工作效率,那么这个成语所说的意思就是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是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提高效率就等于节约了时间。

有了这些认识,就可以把学习目标叙述为:“总结具有两个量之积等于第三个量的数量关系;认识其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依据这样的学习目标,可以设计如下的学习任务。

任务1:写出所有你知道的,具有“□×□=□”形式的公式。比如“长×宽=长方形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依据这样的任务,就需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回忆。可能写出的关系式主要有如下的类型:度量单位换算;面积和体积公式;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购物问题;等等。这样的回忆能够帮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归纳,发现其共性,为下面概括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做好准备。

任务2:在“□×□=□”的三个量中,如果固定其中的一个,那么另外两个量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设计这个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常量”与“变量”的含义,同时感受两个量之间依赖与制约的关系。

任务3:自己想想,什么叫作“两个量成正比例”?什么叫作“两个量成反比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通过对这些任务的思考讨论,学生可以初步经历比较并且概括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进一步明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前面所说的成语解读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等内容,让学生经历深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Isaac Barrow. Euclid’s Elements[M]. London: Printed and Sold by W. Redmayne. 1714.

人员比例 第4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指出: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的出路在科技。并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来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其规模、质量、 结构等各个维度都会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产生影响 ( 李国祥) 。有效地利用好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 是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促进农业科技革命,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必然要求 ( 赵瑞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的建设取得很大成就, 尤其是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质量得到提升, 2010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中高等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6. 87% 和41. 79% 。但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在配置结构上还存在着很多尚需解决的问题, 如: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相对不足, 科技人员在农业各行业、各地区中的分布不均衡等, 尤其是近年来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注重科研效率的背景下, 作为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管理人员的比例问题一再受到有关管理者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一方面, 一定比例的管理人员是保证农业科研机构有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科研效率提高必不可少的要素; 另一方面, 过高的管理人员比例又会增加科研机构的行政化程度, 一定程度上削弱科研的人力投入力度。因此, 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尤其是管理人员比例的优化, 促进科研效率的提高, 已成为农业科研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 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例为多少时才可以实现科研效率的最高呢? 尽管学者就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构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 但大都只是一些描述性分析, 目前各类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配备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最佳的科研效率, 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受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的影响, 还鲜有研究从管理人员比例的视角来探析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效率的问题。

本文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 应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 《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 1986—2010) 当中的相关数据, 全面考察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比例的动态、行业、层级特征, 定量评价我国省际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效率, 并构建模型分析管理人员比例对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效率的影响, 提出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比例优化配置, 提高科研效率的对策和途径。

2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配置现状

2. 1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配置的动态变化

管理人员比例用科技管理人员数占总的从业人员数的比重来衡量。1986—2010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比例的动态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从业人员总数在 “七五” 时期处于高峰, 平均为12. 9万人; 在 “八五”、 “九五”时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 “九五” 末时分别下降到9. 7万人, 年平均降幅为2. 48% ; 在 “十五”、 “十一五”时期以平稳的速度上升, 平均增速大约为2. 6% , 在 “十一五” 末时又基本与 “九五” 初期持平。在科技管理人员及其比例的变化上, 1986年,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人员总数为2. 8万人, 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1% , 在总量上和比例上都处于历史的最高位; 接着, 在1987年两者都有显著的下降, 分别降为9 681人和7. 47% ; 在此之后的其他各年份, 科技管理人员总量及其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基本保持平稳, 科技管理人员总量平均为1. 1万人, 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在7. 5% ~ 11. 5% 之间, 平均为10. 2% 。

2. 2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配置的区域、行业、层级比较

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 对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配置的区域、行业、层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 1) 管理人员比例的区域比较。总的从业人员数和科技管理人员数, 都是东部大于中部, 中部大于西部。但科技管理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以西部最高, 为13. 17% ; 中部次之, 为10. 87% ; 东部最低, 为10. 45% 。

( 2) 管理人员比例的行业比较。在行业上, 种植业的总的从业人员数、科技管理人数都分别显著大于其他行业, 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了67. 30% 、69. 57% 。总从业人员最少的是农机化业, 其在行业中的比重为6. 87% ; 科技管理人数最少的是农垦业, 其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5. 86% 。科技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最高的是渔业, 最低是农垦业, 分别为14% 和8. 63% 。

( 3) 管理人员比例的层级比较。在层级上, 省属的总的从业人员数、科技管理人数都最多, 基本上相当于农业部属和地市属的数量之和, 其中, 地市属的数量又高于农业部属的数量。科技管理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的层级差异不大。

总的来说,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人员总的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但在行业、层次上的分布不平衡。

3研究设计

3. 1研究假设

在科技管理人员、研究人员、科研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以研究为主线, 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方面, 管理人员是农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管理人员比例较低时, 增加其比例, 可以通过管理人员对研究人员的组织作用、督查作用、调理作用来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 ( 曾芳玲) 。 ( 1) 组织作用。任何一项研究从构思、设计、查询、实验、结果验证到应用推广及鉴定评奖, 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科技管理人员的有效组织。 ( 2) 督查作用。科技管理人员的督查有利于研究活动顺利进行、早出成果。 ( 3) 调理作用。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活动中, 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及各方面的干扰, 这需要科技管理人员进行调理, 包括研究人员之间、研究人员与其它人员之间以及硬件软件的协调。但是, 另一方面, 当管理人员达到一定的比例后, 如果再增加管理人员, 则势必会削弱科研力量, 增加科研机构的行政力度, 降低管理效率, 进而导致科研效率的降低。因此, 在科研管理人员的配置比例上, 如果配置得当, 有利于科研发展; 配置不当, 将使科研陷入被动甚至逆境。鉴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的研究假设:

随着管理人员比例的增加, 科研效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两者表现为倒U型的关系。

3. 2模型选择

本文分两步估计管理人员比例对科研效率的影响: 第一步, 计算DEA效率系数。采用数据包络分析 ( DEA) 方法构建科研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对1999—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效率进行评价。第二步, 分析效率影响因素。以评价得到的全国31个省市区农业科研机构共372个的科研效率值为因变量, 以管理人员比例为解释变量, 采用tobit回归, 分析管理人员比例与科研效率的关系。

3. 2. 1科研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 ( DMU) 的输入或输出不变, 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生产前沿面上, 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是否有效。该方法在处理多输出和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本文用到的DEA模型主要是最基本的CCR模型。C2R模型如下:

式中: hjo为第jo个决策单元的效率; xijo为jo单元第i种资源的输入量; yrjo为jo单元第r种资源的输出量; vi为对第i种输入资源的一种度量 ( 权系数) ; ur为对第r种输出资源的一种度量 ( 权系数) 。

考虑到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 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综合参考众多国际科研评价惯例及大量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适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如表1所示。

3. 2. 2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Tobit模型

由于科研效率的值是截尾的, 其取值空间为大于0而小于等于1, 因此, 本文拟选取Tobit模型来对科研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选取的模型如下:

因变量RE为上一节中得到的各省市区在1999—2010年的科研效率值。解释变量MR为科研管理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控制变量STR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 GR为硕士博士学历人数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 BRER为基础研究投入强度, 用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比例来反映; GFR为科技经费投入的情况, 用政府资金占经费收入的比重来表示。

4研究结果

4. 1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效率分析

本文采用deap2. 1软件对1999—2010年各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总体效率、各省市区的科研效率以及各区域的效率进行了比较。

4. 1. 1全国及各区域的科研效率

1999—2010年各年全国东、中、西部以及全国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效率情况如表2所示。

近十年间, 全国的农业科研效率平均为0. 8, 各年的效率值变化不大, 其中, 按照区域来看, 东部高于西部, 中部最低。就各地区内部的变化情况来看, 东部的科研效率波动较大, 2010年为最高, 达到了0. 91, 最低只有0. 62; 各年波动最小的为西部, 基本上都在0. 67到0. 83之间波动, 平均值为0. 77。

4. 1. 2各省市区的科研效率

全国各省市区1999—2010年各年的科研效率以及各省市区的平均科研效率如表3所示。

除了天津市近十年的农业科研效率值为1即有效外, 其他省市区的平均科研效率都小于1, 总体来说是非有效的。1999—2010年农业科研机构平均科研效率排名前6的地区依次是天津、青海、山东、 浙江、安徽、江苏, 其平均科研效率都在0. 9以上; 而科研效率最低的分别为内蒙古、广西、云南, 其平均科研效率在0. 6以下。平均科研效率最高的是最低的2倍左右, 这说明我国各省市区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效率还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就各省市区科研效率的内部波动情况上看, 各年科研效率最为平稳的依次是天津、青海、山东、浙江、黑龙江, 其科研效率的标准差分别为0、0. 0598、0. 0708、 0. 0823、0. 0981, 标准差都小于0. 1; 而波动最大的则依次为北京、海南、河北、西藏、福建, 其科研效率的标准差都高于0. 2, 最高达到了0. 3。

4. 2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比例对科研效率的影响分析

4. 2. 1管理人员比例与科研效率关系的统计分析

将全国31个省市区1999—2010年的372个样本按照科研管理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按从低到高等份分别分成3组和6组, 并对各组的平均科研效率进行统计的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分为3组还是6组, 平均的科研效率都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一个趋势。这就说明, 科技管理人员的比例有一个最优的配置比例, 大于这个比例或是小于这个比例时, 科研效率都不是最高的。

另外, 从区域的角度来考察管理人员比例与科研效率的关系, 我们也得到了与上面一致的结论: 科研管理人员比例最低的中部地区科研效率较低, 科研管理人员比例处于中间的东部地区的科研效率则是最高的 ( 如表4) 。

4. 2. 2回归结果分析

( 1) 全国的情况。利用全国的数据进行回归后的结果如表5所示。不管在Model1中还是在Model2中, MR的系数在5%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MR2的系数在5% 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就说明随着科研管理人员比例的增加, 科研效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 两者的关系为倒U型, 从而证明了我们的研究假设。 具体而言, 在只包含人力资源配置相关变量的模型当中, 科研管理人员的最优配置比例为7. 995% , 在此比例时, 科研效率达到最大。而目前全国平均的科研管理人员比例为11. 1% , 这就说明, 就全国总的情况来说, 科研管理人员的配备比例较高, 造成了科研效率的损失。要想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效率, 需减少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或是增加总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规模。

( 2) 各区域的情况。分区域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同样, 分别对各区域进行回归后, 所得到的结果与全国的相似, 但在具体的数值上稍有区别。 就科研管理人员的最优配置比例而言, 东部为6. 3% , 中部为11. 06% , 西部为13. 20% 。这就说明, 东部地区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100个从业人员中只需要配6个科技管理人员; 西部最低, 为达到同样的科研效率, 需要配备的科技管理人员是东部的2倍还多。

注: *** 表示在1% 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5% 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10% 水平上显著

注: 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括号内数字表示系数的标准差, * * * 表示在1% 水平上显著, * * 表示在5% 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10% 水平上显著

5结论与建议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配置不管是在总量上还是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基本保持平稳, 在区域、行业、层级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管理人员的比例显著地高于科研效率所需要的最优配置比例, 造成了资源浪费、科研效率损失。为了保证农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更有效地促进科研效率提高, 建议采取如下举措:

( 1) 确保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尤其是课题活动人员的适度扩大。课题活动人员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主体, 是核心人力资源, 农业科研机构现有的课题活动人员不管是在总量上还是其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都不算大, 必须保证其总体规模的适度扩大。

( 2) 改善管理人员配置的区域、行业不平衡状况。在确保科研效率的前提下, 改变目前科技人力资源过度集中于种植业研究的现状, 增加畜牧、渔业、农业机械等方面科研人员数量。根据管理人员在不同区域的配置效率, 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 适度削减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管理人员的数量, 减少由于管理人员比例过高而导致的科研效率损失。

( 3) 调整内部人力资源结构, 优化管理人员比例。根据人力资源的总量来规划科研支撑人员的数量, 使得科技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总的从业人员的数量实现最高效率的组合, 研究支撑人员的数量在保证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的基础上, 又不会过多地与核心人员抢占共有资源, 同时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而在现阶段,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需要增加核心研究人员的数量, 严格控制管理人员和辅助性服务人员的比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 (2012-02-0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2/01/c_111478116_3.htm

[2]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1986-2010) [Z].内部资料.北京: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2011

[3]李国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J].科技导报, 1999 (8) :52-54

[4]赵瑞全.论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 :453-455

人员比例 第5篇

基本概念

北京社保包括五种保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养老保险:缴够一定年限后可以在退休(男60,女50,女干部55,特殊工种可提早办理退休)时按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可领至参保人死亡。

失业保险:社保规定缴费满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救助金,一般至少可以领取三个月失业金。在领救助金期限内,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有变动,则失业保险立即停止发放。医疗保险:按医疗局规定缴够一定时限,便可以报销个人的门诊费用及住院,以及大额医疗部分。目前北京地区规定缴够25年方可以享受退休医疗保障。

工伤保险:在工作的过程中或者上下班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的费用报销。

生育保险:缴费满一年以上的在职职工方可享受。男可以报销节育手术的费用或输精管复通手术的费用,女可以报销怀孕期间的检查费用以及生育时的手术费用和支付哺乳期的补助费用。住房公积金:可以在个人装修或购房时使用的信用贷款,如个人已有住房,房产证件的名字也是个人的话,那么可以申请办理按月支取个人公积金。

缴费比例

组比例有窍门 第6篇

1.意义法—— 根据比值是否相等巧组比例。

例1把6、21、18、7这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也就是说,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因为18∶6的比值是3,21∶7的比值也是3,比值相等,所以6、21、18、7这四个数可组成比例,如:18∶6=21∶7。

2.乘积法——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巧组比例。

例2把 4、10、5、2这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根据比例的这个基本性质,先将题中给出的四个数分为乘积相等的两组:4×5=20、10×2=20,再把这两组数中的一组作为外项,另一组作为内项就可组成比例,如:4∶10=2∶5。

3.大小法—— 将给出的四个数按顺序排列巧组比例。

例3 把0.4、2、1.5、0.3这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这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2>1.5>0.4>0.3,我们只需按排好的顺序依次将这四个数作为比例的四个项,就可直接组成比例,如:2∶1.5 =0.4∶0.3。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0.3<0.4<1.5<2,那么就可组成比例0.3∶0.4=1.5∶2。(这种办法很简捷吧,但是请你注意,并不是任意四个数像这样排列后都能组成比例的。想一想,为什么?)

二、巧妙变换答案多

我们知道,如果四个相关联的数能组成比例,结果并不是唯一的。那么,最多能组成多少个比例呢?答案是8个。更为奇妙的是,从组成的任何一个比例出发,适当变换四个项的位置就可以得到另外的7个。请看这样一例:将2/7×8=4/7×4改写成比例。

1.先把2/7和8看成比例的两个外项,则4/7和4是比例的两个内项,这样就可组成一个比例2/7∶4/7=4∶8,从这个比例出发,交换项的位置又可得到另外的三个比例:

(1)交换内项得到∶2/7∶4=4/7∶8;

(2)交换外项的位置得到8∶4/7=4∶2/7;

(3)将内、外项同时交换得到8∶4 =4/7∶2/7。

2.再把4/7和4看成比例的两个外项,则2/7和8是比例的两个内项,这样就可组成一个比例4/7∶2/7=8∶4,然后重复上面的三步操作也很容易得到另外的三个比例:(1)4/7∶8 =2/7∶4;(2)4∶2/7 =8∶4/7;(3)4∶8 =2/7∶4/7。

练一练

1.写出18的所有约数,然后从中选出四个,用你喜欢的方法组成一个比例。

2.将9×2/3=2×3改写成8个比例。

美丽的比例 第7篇

将一个正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连接起来,所产生的五角星里面的所有三角形都是黄金三角形。

黄金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顶角为36°,每个底角为72°,它的腰与它的底边成黄金比。当底角被平分时,角平分线分对边也成黄金比,并形成两个较小的等腰三角形。

平分新的黄金三角形的底角并继续这样的过程,会产生一系列黄金三角形,并形成一条螺旋形曲线。

在人们的印象中,分割总是会破坏事物的完整性,使事物显得支离破碎,然而有一种分割却会使事物显得更美好,因为分割产生的比例是恰到好处的——这就是黄金分割。(:什么什么?分割黄金?)今天乔乔将带领大家见识天底下最美丽的比例!

如果画一个长为1.618、宽为1的矩形,就得到了一个黄金矩形(这是最美丽的矩形)。将这个黄金矩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小矩形(如左图中的红线),那么这个小矩形同样也是一个黄金矩形。如果不断地将它分割下去,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螺旋图案。

生活中的黄金比例

世界上很多有名建筑物几乎都包含着黄金比例。无论是埃及金字塔、希腊巴特农神庙、印度泰姬陵、中国故宫、法国巴黎圣母院这些著名的古代建筑,还是遍布全球的众多优秀近现代建筑, 尽管它们风格各异,但在构图布局设计方面,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黄金分割的法则, 给人以整体上的和谐与悦目之美。

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常常运用到黄金比例。在一些摩天大楼中的黄金分割处布置腰线或装饰物,能使平直单调的建筑体变得丰富多彩,又可使整个楼群显得雄伟雅致。如世界最高建筑之一的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以及中国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都是按黄金分割的原则进行建造的。

在西方,著名的维纳斯雕像的人体结构符合黄金比例,在东方,许多佛像的体态也是符合黄金比例的。可见在雕塑家眼里,这样的比例最具有和谐美,看起来最舒服。而画家们将黄金比例运用到作品中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符合黄金矩形,《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的脸也符合黄金矩形,《最后的晚餐》同样也应用了这种比例来布局画面。“黄金比例”就是达·芬奇首先命名的,可见艺术家们对这种比例的偏爱。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觉得黄金比例很美呢?其实这跟人自身有关。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逐渐接近0.618,而人类最熟悉自己,潜意识中总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比例关系与人体结构相似的物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现在我们来看看人体中存在哪些黄金点吧。

肚脐是头顶到脚底的黄金点。

膝关节是肚脐到脚底的黄金点。

喉头是肚脐到头顶的黄金点。

肘关节是肩关节到中指尖的黄金点。

王友们,你还能在人体中找出哪些黄金点呢?人体中也藏着黄金矩形,你能找出哪些是黄金矩形吗?在你的班上,体态最匀称、看起来最舒服的同学,他的身材符合黄金比例吗?(乔乔,我知道你为什么爱穿高跟鞋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员比例】相关文章:

销售人员工资提成比例05-31

比例正反比例教案07-03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06-01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07-13

报销比例05-25

持股比例05-26

投资比例06-08

股权比例06-23

建筑比例07-21

使用比例08-14

上一篇:饭店基层员工下一篇:标准化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