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原则范文

2024-07-24

理念原则范文(精选12篇)

理念原则 第1篇

1 园林设计的理念

1.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心情的愉悦感。很多房地产的开发对园林设计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园林设计科学地调节区域气候小环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园林设计合理地融入地域文化,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1.2 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

生态环保理念是在工业化迅猛发展后出现的,旨在对环境和自然生态进行保护,从而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性发展。园林设计中绿色植物的应用必不可少,为了融入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要本着因地制宜的理念进行设计。具体应根据园林设计的目标区域进行调研,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和林木花草。犹如中国画中的泼墨艺术,要因势象形,看似信笔勾勒,却与万化冥合。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最大程度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还大幅度降低了园林设计的物料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1.3 创新性的设计理念

创新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2016年两会中重点强调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园林设计属于艺术范畴,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所以创新理念应用于园林设计中是一种必然。园林设计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既可以在物料选用上创新,也可以在设计元素上创新,还可以从文化底蕴中挖掘创新元素。

2 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环境与人们文化生活的系统性载体,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将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全面考虑各个因素,使规划符合广大人们群众的基本要求。坚持综合性原则一定要考虑园林设计的使用经费,园林设计效果与小区整体设计风格的匹配程度,园林设计中植物的生长特性与当地气候的匹配程度,园林设计中所用花草是否是容易引起过敏的过敏源,园林设计是否折射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等等。在城市旅游区域,园林设计的艺术特点更要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要将园林设计与当地特色旅游文化结合起来。总之,园林设计作为当地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坚持综合性原则与城市建设的大环境相匹配。

2.2 个性化原则

景观之间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导致了景观的差异性,不同景观之间的个性化也是由地域差异造成的。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设计不同的个性化城市景观,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化。个性化原则是与创新性设计理念相呼应的,最好的创新就是发掘自身的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这些都是园林设计坚持个性化原则可以依托的天然资源。总之,为了突出城市的特色,为了践行党中央对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需要,要在园林设计中坚持个性化原则。

2.3 保护性原则

在自然遗留地内的许多景观植物都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尤其是富有个性或地方性特色的植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从而更好地被利用。保护性原则是与生态环保设计理念相呼应的。保护园林景区原有植被,还能够降低园林设计的成本,这也是对时下低碳环保理念的响应。保护性原则的应用难点在于如何在保护原有自然植被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这样就增加了设计的难度,相当于命题作文。这对设计的艺术想象力和知识文化底蕴是个极大的挑战。总之,保护性原则是园林设计当下必须坚守的原则,不仅是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的需要,也是大众审美更偏重自然和谐而不是人工雕琢的需要。

2.4 多样性原则

园林设计要坚持多样性原则,在设计中要错落有致,通过分明的层次来增加视觉上的愉悦感。在设计中要应用多种植株,乔木和灌木结合,从而让乔木树干的伟岸和灌木树枝的柔美相应成趣。在设计中要应用不同花色和不同花形的花卉,从而让色彩的跳跃和形状的变化来触及人的视觉神经。

3 结语

综上所述,时下园林设计要根据人们对物质生活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的需求,秉承以人为本和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融入创新元素,坚持综合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坚守保护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以设计出彰显文化品味和艺术特色的园林景观。

摘要:园林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然后细致分析了园林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即综合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保护性原则以及多样性原则,旨在为园林园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设计,设计理念,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姚瑶,詹炳维.造园材料在现代景观中的创新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01)

《HSE理念与管理原则》试题 第2篇

单位:姓名:

1、HSE愿景: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和谐生态

2、HSE使命:无事故、无伤害、无污染

3、HSE价值理念:安全高于一切,健康最为宝贵,环境始终优先

4、责任理念:安全是我的责任、我的属地我负责

5、预防理念:风险可以控制,事故可以避免

6、执行理念:全员遵章执行,没有任何借口

7、承包商管理理念:关注承包商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8、HSE管理十大原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

2、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

3、要健康就必须保护环境的原则

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5、我的岗位我负责的原则

6、上岗必须培训的原则

7、按制度操作的原则

8、不安全不作业的原则

9、作业标准一致性的原则

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原则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教学原则

新课改给我县的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理念,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从热闹、虚浮到扎实、高效的转变。我们坚持这样的原则:

一、始终坚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的原则

美国著名教授爱德华兹说过:“记忆力好的秘密在于专注,而专注又依赖于对某项学科的兴趣。”兴趣在学生学习记忆和动机过程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兴趣指个体并非与其所处环境(比如物体,事件,思想等)的特定方面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个体兴趣并非只包含个体所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个人特征,态度,情绪和价值观等。有许多关于个体兴趣的研究显示,无论成人甚至孩子,只要是对待特定活动或特定主题感兴趣,就会投入更多注意力,坚持更久,学到更多东西,感到更多快乐。有了学习兴趣,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有趣起来失去兴趣,多么有价值的东西和内容都会被抛弃。因此,兴趣教学是把握学生学习脉搏的关键。

二、始终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英语,辅之以简单的肢体语言和动作,加之清晰,悠扬并带有节奏的英语来操练学生的各种简单活动。在上课之前,教师应抽出时间来纠正自己的发音以保证不误人子弟。教学中要保证用英语来做交谈的媒介,而不要去翻译某些句子。只有通过训练来建立学生对英语的一种自然反应,才能有效地改变“哑巴”英语的状况。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师可以逐渐引入阅读理解及模仿写作的内容大量事实证明:口语好,听力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很快会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所以越学越学劲头越足;而光阅读好,词汇好,但又说不出来,听懂的学生会逐渐失去学英语的兴趣。

三、始终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做法,许多教师已实践了很多年。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锻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自我完善。而教师的作用则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些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来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学生的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角色扮演,小组及班级讨论,相互访谈,对话,个人及小组的展示活动等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展示可以直接为教师提供辅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及教学进度的依据,也可以成为教师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始终坚持教具,教法创新的原则

准备教具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教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该课的效果。生动活泼的教具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的应用教具能提高课堂效益,突破难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减轻学生记忆理解中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具的准备应该重在实效。教具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既不能华而不实,也不能敷衍了事。教具的制作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能偏离上课的内容。除了自制的教具外,许多课堂的实物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教具。有些教师将文具等画在纸上然后再展示给学生看就不如直接拿文具给学生看,这样又直观又真实。教具的制作要替代我们需要用很多语言才能完成的概念性东西或实物。

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外语教学中,教师不能机遇求成,不能将大人的任务提前到孩童阶段完成,更不能揠苗助长。教学中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围绕他们的认知水平来发展个项活动。在小学阶级,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完成小学阶段的任务,而不应该提前将孩子进行“知识的拔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应从歌曲,歌谣,节奏,游戏及短剧入手,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活泼而又有动态的形式。音标教学,词汇教学,及语法教学应该放在小学的最后阶段,甚至是初中,高中阶段完成。小学阶段应该以感知语言,体验语言,时间语言,实践语言,多接受英语语音语调的熏陶,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要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特别是要经常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教师应按照教学的规律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教学,而不应该按照某些家长所提供的要求来对学生施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试,虽然成绩也相当的不错,可到了真正应用的时候,还是不能满足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一该以前的培养模式,重新思考我们的教学理念。如果把英语当成是一门工具,教师就更应该让学生去学会和使用好这个工具,以便自己有一套真正的看家本领。

六、始终坚持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学是我们多年来强调的一种教学表现形式。所谓直观是指教师利用实物对学生进行实物教学,让学生有一种感性的认识,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图片,录音,模型,图表,电影,电视,广播及录音,录像等手段都是在促进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教师并不需要时时处处采用直观的方式,而应在学生的理解上和掌握上出现障碍的时候再呈现直观的东西。英语是外来语,在没有任何翻译的情况下,教师要想学生能明白所讲述的内容,直观的教具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始终坚持启发性原则

启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面对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启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而不是畏缩前进。有时候并非学生一点儿也不懂,而是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疑惑。如果教师能进行适当的启发学生应该很快能跟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每当教师提出问题时总有一部分不能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应用例子来启发学生,教师可以给一些提示性的语言,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启发性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学习上保持主动,但启发并不等于代替。

八、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有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有优秀,中等,后进的学生。特别优秀的学生及后进的学生都是属于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应该处在中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要瞄准中等学生,同时也要兼顾到优秀學生和后进学生。教师应该将任务分出难易度,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分配任务。通常来说,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稍稍有些拔高是可行的,但不能过高,过高就容易使学生心灰气馁。

理念原则 第4篇

第一,贯彻正面教育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积极干预,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从而落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学生长远需要的满足。

当前国际国内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了清醒而全面的估计。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应有紧迫感,要知道,“正面的教育不捷足先登,负面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比如诚信缺失的问题,有人提出要从健全制度入手,而我以为根本在于教育,因为,最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去遵守。如果我们放弃对学生的主动教育,积极干预,不增强人们的诚信意识,那么,即使是最完善的诚信制度也会沦为一纸空文,如任其发展下去,“中国人不讲诚信”的骂名也许我们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代还得背负着。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所以我们要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抱着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贯彻正面教育原则,尊重和信任学生,在学生取得成功时多采用表扬、激励的方法,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多采用疏导的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尚未成熟的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还有缺陷,甚至必然的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存在的缺陷,甚至所犯的错误,教师要认真对待,既要采用适当的方法,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尊重信任的氛围中,才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变得自尊自信,这就是以生为本。反过来,老师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和信任学生,也往往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和信赖,“亲其师,信其道”,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容易。

二、贯彻正面教育原则,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操作要领

(一)积极干预不忘尊重主体

积极干预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方法,它是从教育观角度说的正面教育,区别于消极被动的、放任自流的教育。因此,积极干预凸显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校道德教育不应当成为一种外部强加,它是青少年学生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和体验意义的过程”(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刊2004、10)。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干预不能被当做强制灌输,积极干预也不是对学管理部门掌握检查情况,利于改进工作。

(二)及时督促落实整改。

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报送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以便推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落实情况组织跟踪督导,要求学校制订书面整改方案,做到人员落实、措施落实、时间落实,确保存在的问题整改到位,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直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真正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

(三)加大随机督导评分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目前,随机

生个体的抹杀,相反,要使我们的积极干预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选择、引导不忘回归生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贯彻正面教育原则,我们要对生活采取选择与引导的方法,这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但这样做并不是说在教学中要回避真实的生活。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里的生活当然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真实的生活既有真善美,又有假丑恶;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惊涛骇浪;既有使人赏心悦目的,又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有的人借口真实的生活是如此,因此而否定正面教育。其实,这既是对真实生活的片面性认识,又是对正面教育的不理解。真实生活中本来就是积极因素多,消极因素少,否则,我们能取得如此的发展成就也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正面教育就是要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真实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当然,这种真实不是简单的复制,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将原生态的世界呈现给学生。

思想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生活,我们首先必须对生活作精心的选择,多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不是过多地展示假丑恶。否则,孩子们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还会以为那就是真的生活。其次,即使因教学的需要而要呈现社会的不良一面,也需要老师作艺术的选择和加工,如,为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深刻的感受,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展示能反映这一问题严重性的图片或影视材料,但并不是一定要选那种极端的,看了后会令人作呕的图片或视频。最后,在给学生展示社会不良一面时,教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在给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时,自然要讲到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严重状况,但同时一定要说明多数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廉洁奉公的,并且党在采取坚决的措施反对腐败,从而教育学生坚定反腐信念,拥护党的领导,绝不能说出诸如“腐败太严重了,反腐败是说说的”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传递正向价值,不回避社会现实中阴暗面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去与这种阴暗和丑恶同流合污,更不是要让学生痛恨这个社会,而在于痛恨这些丑恶现象,并学会理智地、全面地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培养真善美之心,提高与丑恶现象作斗争的能力。做不到这一点,教育就成了毒害学生的教育,不道德的教育。

(三)尊重信任不忘严格要求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中多采用表扬和激励的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滥用表扬和激励,更不意味着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一味地迁就和妥协。“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学生自然离不了老师的严格要求。教师放弃了学生的严格要求,同样是对学生发展的不负责任,有违以生为本的理念。

督导分值在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的比重还比较小,作为促进学校加强过程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强化,即随机督导的分值应加大权重,以督促各学校加强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继续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随机督导运行机制,充分运用它真实有效具特殊价值的优势开展学校督导评估工作,为促进现代学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中等职业学校新生适应期教育的初步思考与实践

李景宏

(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为使这批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学校,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在新学期采取一系列教育活动定能取得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通过教育能够收到较好效果,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新生适应期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的基地,他们所培养的有知识、有技术、能吃苦的热门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宽阔的就业渠道,为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批学生踊跃报考职业类学校,形成了新一轮上职业学校的高潮。面对大批学生的到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让他们融入学校,适应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笔者认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的适应期教育,对尽快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新生适应期教育十分必要。

一、做好适应期教育前的准备工作

适应期是指个体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环境,运用自身的各种因素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改造,保证个体正常活动的调节过程。自我调节快,适应期就短。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首先教师应掌握学生的生、心理特点,遵循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进入全新的教育环境之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增长快,自我意识强,自尊心独立性迅速膨胀,总是以大人自居,对教师及家长的教育由过去的深信不疑而变为半信半疑,不是以正确的态度去接受教育,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教育,叛逆心理较强,渴望与成人有平等的地位,只知道让别人尊重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过高估计,这种生理上的成人化与心理上的幼稚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此时正是对其正确引导的好时机。在教育中应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命令,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心,少一些体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愿意在新的环境中调整状态,适应环境。其次是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教师接班后应尽快查阅学生入学资料,做好摘

严格要求应以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前提,严格要求也应讲究艺术。即使学生一时犯错,我们也要注重引导,而不能简单化地加以训斥、挖苦甚至体罚。不要忘记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对很多事本来并不清楚,而且应该是不清楚的,如果什么事都清楚了,那就不是孩子了,也无须我们教育了。实践证明,过分的批评和惩罚,既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遇见过一位老师的成功做法,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就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生活规则,不料一位平时惯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却大声说:“我们家没有规则。”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这时,只见老师不紧不慢地请他站起来,与他一起分析他家中可能存在的规则。在一问一答中,这位学生就是以坚定的语气始终咬定“没有”。随后,老师概括说:“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完全没有规则的家庭生活场景。那么,其他同学的家庭又

记,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期望和学生的想法等。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的现象,这些学生对自己过去贪玩无知均有悔过之意。今天当他们踏进职业学校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时,都会有抓住机遇,改变自我的好想法,都想通过3-5年的努力,真正掌握一门技术,走向理想岗位,实现自身价值。教师根据所了解的资料和掌握的信息,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开展一系列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定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最后熟知学校各项管理规定,严格按学校统一部署开展工作。班主任应熟知学校对班主任、班级学生的管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处理办法,以及对学生、班级的奖罚条例,等等,在不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做到完成学校统一工作,细化班级内部工作,及早让班级走向正轨,让学生适应学校管理、学习和生活要求,在行为上做到知行统一,在最短的时间内渡过新生适应期。

二、树立良好形象以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领导者,和同学朝夕相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学生凝聚力量,对缩短学生适应期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有一定作用。一要有外表整洁的美感形象。当代学生审美意识极强,一位衣装整洁,谈吐优雅,美观大方,气质良好的教师,学生愿意接近,便于交流,反之学生会敬而远之。二要有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知识传播渠道广,信息量大,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在掌握自身教学所需的知识外,还应吸收更多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去吸引学生,以一技之长去使学生信服,让学生从内心佩服你,愿意接受你的教导。三要有讲诚信、讲公德的公民形象。教师必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不失言不失信,做遵守工作纪律和社会公德的模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志、同情弱者,以良好的公民形象,让学生敬重你、学习你。四要有和蔼可亲的慈母形象。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应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关爱每位学生,用爱感化学生,用爱温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觉你就是他的亲人,愿意听从你的指挥,愿意向你倾吐心声,愿意让你去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极强的亲和力。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影响集体,能给予学生信心,给予集体力量,对学生缩短适应期尽快融入新集体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是怎样的呢?”在众多举手同学中,老师选择了一位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同学来说。这位学生的答复自然较符合实情。接着,老师请同学们把两个家庭和两个家庭和两位同学的学习习惯、在校表现作个对比,并问:“为什么他们在校表现存在那么大的差异?这跟他们家庭中有无规则有没有关系?”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关系”。老师最后总结点评,并对前面第一位学生提出了希望、建议和鼓励,这时,可以看到这位学生的眼中透出了一份惭愧。这则案例中,当老师碰到学生调皮捣蛋时,并不是急于批评指责,而是先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再步步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其中还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力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结果学生自然是心服口服。

理念原则 第5篇

我国民诉法规定的调解基本原则与程序设计的内在缺陷,与现代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以及司法实践发生严重冲突,极大地限制了调解功能的充分发挥。比如,事清责明原则与调解止纷息诉的特点不协调,自愿原则刚性太强,合法原则涵义模糊;调审合一容易造成调解、审理两种性质迥异的程序错杂与混淆,使调解不公开的形式与审判公开的形式不协调;调解协议的“反悔权”适用不严;调解结果不利于权利保护等等。对最高法院有关精神和与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调解“过时论”、“无用论”等观点,也干扰了诉讼调解的有效运用。笔者认为,为克服上述弊端,保障诉讼调解功能的充分发挥,应重构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理念、原则与机制。

一、对诉讼调解的价值取向理性定位,确立调审并重的指导思想与理念。

诉讼调解被称为“东方经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浓缩,不仅具有定纷止争、维护稳定的功能,而且在倡导“和为贵”的中庸文化氛围中为争议当事人重新架设交流的平台,化干戈为玉帛,变冤家为朋友,真正消除矛盾。作为诉讼方式,同时兼具简便灵活、经济高效、易于执行等显著特点。但其强调以一方的让步满足另一方的需要以及程序上的较大“随意性”,却往往与审理活动的“公正性”、“正当性”乃至严肃性、权威性相冲突。在法治社会里,彰显其功能、消弭其不足的理想方式是实行调解与审判并重,达到“刚”“柔”相济、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片面地强调一种方式而否定另一种方式都是非理性、不现实的。要从立法到司法、从实体到程序,均确立调审并重的指导思想与理念。

二、舍弃事清责明原则,尊重当事人处分权;改造自愿原则,明确合法原则。

事清责明的调解原则与民事诉讼尊重当事人处分权和自愿等基本原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存在矛盾,难以协调统一,但小原则应当服从大原则,形式应当服从内容。当事人在事实没有查清、是非责任不明的情况下,自愿就争端解决达成了调解协议,这是当事人依法行使其对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权,如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当承认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时,“不告不理”是法院处理民事纠纷的一个重要前提,这里的“告”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当事人要求法院查明事实的权利主张。如当事人在事不清、责不明的情况下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说明双方放弃了要求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的`权利主张。在当事人“不告了”的情况下,法院仍执意而为,实无必要。审判实务中,民诉法规定的事清责明原则也往往被“背靠背”、“和稀泥”式的调解所否定。实践证明,这种程序正义欠缺的调解一般比事清责明的调解更能发挥功效,更具有亲和力。

改造自愿原则,一方面应明确赋予当事人具有是否选择或接受调解、何时调解、如何调解的权利,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当事人的自愿意向往往随着诉讼的不同进程而有所不同,随着法官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不同,否定法官行为对当事人自愿心理形成的影响是不客观的。只有当法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后,当事人是否选择并接受调解的主观意志才能确定。这对法律知之不多、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的我国公民来说尤为需要。实践中,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可以认为系自愿而为,而由法官根据案情提供的调解协议通过劝说敦促双方当事人认可,也应当认为符合自愿原则。因此,不能单纯以程序的阶段性界定当事人是否表现为自愿。如果仅仅在诉讼伊始当事人矛盾对抗性相当激烈时,征求其是否愿意接受调解,势必将许多本应调解也能成功调解的案件排除在外。

合法原则无可非议,但对“合法”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的不同,往往对调解是否有效带来重大影响。从实践来看,诉讼调解的合法性原则应定义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或公序良俗和他人的利益,即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调解协议即应有效。如果引入授权性规定,则会使得以让步为前提的调解与法律的相关规定之间难以平衡,矛盾难以调和。从理论上说,合法原则中涵括授权性规定,也是对当事人处分原则的干涉。

三、重构诉讼调解机制,规范诉讼调解程序。

(一)实行调审程序分立制度。

实践中,调解结案的绝大部分案件都进入了开庭审理程序,调审程序合二为一,调解不成再行判决,两种解纷方式基本同时进行。调审合一,有利的是赋予法官可以根据诉讼进程中当事人的意向自由选择结案方式,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但其缺陷是容易引发两种程序与行为的交叉错位,弱化了调解注重运用“情”、“理”解纷止争的功能,削弱了审判对实体和程序公正的价值追求。将两种具有不同特点、各有侧重的处理方式揉合在一起,不是倍增其效用,反而彰显了各自的弱点。因此,实行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分立,置于不同的诉讼阶段,充分发挥各自的优长,从法治发展和司法实务的需要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实行调审程序分立,产生了调审主体是否分立的问题。调审主体分离,即专司调解的法官与专司审判的法官各司其职,同一个法官不能担任同一案件调解的主体,其意在于调解主体也不能挟审判权威强制、干扰调解,确保当事人对民事权利的处分权。但主张调审主体不分立其理由是:一是浪费时间和资源。案件在调解与审理两个不同的法官或合议庭中转来转去,因为交接和重新熟悉案情会造成诉讼时间的流失,同时,完全割裂使得前期与后续工作之间脱节,不利于增强诉讼的实效性。二是与审判实践不符。从有限的法官中分离一部分专司调解,使本已紧缺的司法资源更难以为继。笔者认为,根据目前我国法院实际情况,调审主体不分立较为适宜。

在具体程序设置上,一方面可继续保留调解制度的传统,确保当事人在各个诉讼阶段都有获得调解的机会;另一方面对应当进行调解的案件,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调解或不愿意调解,也可由调解法官劝说当事人将案件进入调解程序,调解不成的再开庭审理。同时,允许开庭之后判决之前,一方申请调解或经法官提议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案件再度转入调解程序处理。当然,二审和再审也可适用调解。

(二)规范调解程序。

1.调解案件的适用范围。调解机制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生作用,除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因案件性质有特别要求(包括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案件,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案件以及确认身份关系的案件等),不能或不适宜调解外,其它民事诉讼案件均可适用调解。确认民事行为无效的案件一般情况下必然转化为给付之诉,同样可以调解。

2.调解申请的提起。调解主要由当事人主动申请提出,也可由法官根据案件性质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与法律责任进行解释说明,建议或劝导当事人进行调解。

调解的主持。调解中,在法官的主持下,允许原、被告交易,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对话,只要调解协议不违反国家法律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调解法官可予批准或应允。法官也可在受理案件后,确立初步的调解方案,供当事人选择。

调解的时间。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可在开庭前调解;对一些较为复杂重大的案件,可在庭前证据交换之后进行;还有一些案件也可以在开庭后宣判前调解处理。调

解时间的选择与把握,可由法官根据案件与当事人的意愿确定。

调解的次数、期限。为防止久调不结、以调压判,应严格限制调解的次数。一个案件的调解次数不应超过2次,即庭审之前可进行1次,开庭审理后,若当事人同意或协商调解的,可进行1次。调解期限不应长于审限。对于案情简单,被告答辩承认对方诉讼请求事项或争议不大的案件,可以即时调解,即时结案;对于案情复杂,当事人之间的诉争存在重大分歧的,也应速调速决。

调解地点、参与调解的人员。调解地点不限于审判庭,可在当事人的家中及所在的村(居)委会办公地和会议室等,或双方共同选定的地点。视案情需要,可邀请一些有威信、明事理的当事人所在单位同事、村(居)委会成员或其亲友参加。

理念原则 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33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

二、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内容概述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首先是"教学"的内涵,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其次是"阅读教学"的内涵,指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方法的指导下,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即个体以语言为中介,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塑造情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1.教师。首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其次是教学活动中经验的选择者和组织者;再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最后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和自我发展的探索者。2.学生。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3.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包括课文系统和提示系统两大块。4.环境。阅读主体所处的社会制度、文化氛围及阅读行为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客观基础都属于阅读环境。

第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2.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原则。

三、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

4、可以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比如,学生在新浪读书网、腾讯读书网、作文网等很多优秀的网站上,阅读优质图书资源,可以丰富他们的阅读量,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阅读理解,分析体验。鉴赏阅读,感情升华

这种方法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语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主动掌握方法。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所选内容超越目光所及,是诗人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能使人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诗人的豪迈。这样会使学生向诗人贴近,产生一种人文意境。

文学作品是名家的训练成果,教材所选课文优美、形象、生动,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验,展开审美联想,感知作者的写作意蕴,使学生将自身活动经历和生活所见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获得"得意之中,合心于外"的共鸣感,同作者作品交融,产生一种美的感悟,达到情感升华。除此之外,语文阅读教学还有感悟法、单元阅读、诵咏吟读,其目的都是培养思维能力,积累语文知识,增加审美体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五、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原则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应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自我阅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六、走出阅读的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的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然而,我们对阅读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语文必须能阅读、多阅读、善阅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徐宁.让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朵奇葩.课程教育研究,2013(2)

[3]蔡永刚.巧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原则与理念 第7篇

1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方向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向我们指出建筑节能的推广应用,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要尽量使用低品质的可再生能源,因为它不仅最便宜,同时也最环保、最绿色[4];在建筑设计中,要尽可能采取简单的设计,通风、外遮阳、自然采光等等;从单一的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式的绿色能源小区。绿色建筑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意识到下一代城市,必须走出我们的工业城市在创造史无前例的城市辉煌的同时也带来深重城市诟病这个可以预见的自寻灭亡之路,开拓出一条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之路。同时,绿色建筑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推进健康的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工作[5]。

2 绿色建筑原则

学习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国情,可以大致得出绿色建筑原则如下:1)基于绿色建筑系统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与维护建筑与生态系统关系,并满足人对建筑的需求。在我国,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1/3,而建筑每年毁田12万亩,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污水回收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因此,有效降低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减轻建筑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转变发展模式,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节能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里,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6]。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可以从节能的视角来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避免浪费。只要是建设活动,必定消耗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土地、空间、设施的闲置是最大的浪费。同时,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中实现低耗。对一个建设项目来说,全寿命控制是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直至拆除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建筑的低能耗理念。2)基于建筑学的技术方法,结合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合作将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化组织,并形成整体集成的实施应用技术体系。3)尊重区域、文化、经济的环境、建筑、人这三者的关系。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建筑师的核心责任。建筑设计在建设的全过程处于关键环节,尤其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之下,建筑设计对推行绿色建筑至关重要[7]。改变创作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设计是必由之路。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满足节水、节地、节能、空气污染的几个指标,也不是从南到北、从办公到住宅都能适用的,一定有个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全过程必须从地域性、经济性和阶段性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精细化设计的前提是有精细化的思想意识———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建设周期走向全寿命周期。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个全寿命成本的概念。发展商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用户则有运行成本,社会的成本是资源的消耗。精细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其次为科学化的定量验证,第三为合理化的设计措施。

3 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

1)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2)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8]。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一个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应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4 绿色建筑设计具体措施与建议

发展绿色建筑要瞄准“五个重点”,即瞄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五个重点内容,把绿色建筑理念贯穿在建设的全过程[9],贯穿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之内;抓好“五项示范”,即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坚持“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抓好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小区等五项示范工作;完善“五大支撑”,即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基地建设、财税支持、考核问责,为绿色建筑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绿色建筑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绿色建筑没有法律层面的要求,缺乏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规范。绿色建筑与区域气候、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各个地区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目前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不同地区差别化的标准规范有待制定。因此,结合各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是当务之急。建筑不应该只注重它的外表,而忽视了它的内在;我们的建筑应该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漂亮的外立面只是评价一个建筑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让真正的绿色建筑蓬勃发展。

摘要:为更好地理解绿色建筑这一理念,对绿色建筑的原则及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为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的实施,对绿色建筑的具体设计给出了实施方法与建议,从而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管理

参考文献

[1]尹伯悦,赖明,谢飞鸿,等.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来研究我国绿色矿山建筑标准的建立和实施[J].中国矿业,2006(6):26-29.

[2]赵书杰,殷新.绿色建筑设计的自然人文设计理念——日本绿色建筑考察的思考[J].建筑技艺,2010(10):234-237.

[3]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J].住宅科技,2005(4):15-16.

[4]常侃,杨知深.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J].中国仪器仪表,2010(7):23-27.

[5]田峰,戴震青.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J].建筑技艺,2009(11):110-113.

[6]顾建平.论超高层绿色建筑——兼述绿色建筑标准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应用与技术策略[J].建筑施工,2009(10):902-903.

[7]徐雷,张晓红.探索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浙江省绿色建筑标准”编制特点及示范项目简介[J].建筑与文化,2006(8):20-31.

[8]RUSSELL B O.The use of green materi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buildings’structure[J].Challenges,Opportunities and Solu-tions in Structural,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2010(53):885-889.

理念原则 第8篇

随着湿地生态功能不断的被开发和利用, 人们的意识也在随着湿地生态功能的深化而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如何对湿地理论进行应用已经成为了专家学者们钻研和探究的话题, 这也使得湿地理论在环境科学领域和景观生态学科领域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特别是在国内外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方面, 在人工湿地营造景观应用当中效果非常好。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且还拥有较高的景观价值, 人工湿地系统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完善和具体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当中的意义重大。

1 人工湿地景观概述

人工湿地景观作为一种新类型的景观不仅包含了美学、生态、人文等学科理论, 而且人工湿地景观还融合了教育性, 欣赏性, 生态以及净化等方面的功能。人工湿地景观符合景观发展当中满足人们对生态景观的渴求, 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宜居, 通过对一系列实体要素的感知和人们科学合理的设计人工湿地景观会更加符合自然湿地对于结构和功能的要求, 实现人工湿地景观在文化与艺术, 科学与教育, 人文与自然的复合体景观。

2 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选址

在对人工湿地景观建筑进行选址时, 要充分考虑建造地点是否可以满足湿地水文, 湿地土壤以及湿地植被三方面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 那么在选址时要尽量以原有的湿地区域作为选择建造的区域, 选择原有湿地区域的原因一方面, 原有湿地存在湿地基质, 水文环境很容易符合要求, 其生物种源也能达到既定标准。所以通过原有景观进行设计, 对于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意义重大。通过对原有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确保设计当中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这对于湿地恢复原有生态性和对人工湿地建设来说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形态设计

人工湿地景观虽然是在人为设计下产生的湿地景观, 但是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原理还是以遵照自然景观为设计的基础。人工湿地景观在设计上应以和谐为宗旨, 对影响人工湿地景观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这里面既有关于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的和谐, 也有关于环境功能的和谐。自然湿地环境复杂, 它不仅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能为湿地减缓水流, 蓄洪涵水, 减少洪水对湿地的破坏。在设计人工湿地平面形态时, 要保留平面形态当中自然弯曲的形态, 要根据地形的实际功能来确定, 使人工湿地平面形态能够做到收放自如, 实现美学当中统一和谐, 自然均衡的原则, 尽量避免过于规整的图形形式。

2.3 植物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景观视觉上意义重大。人工湿地景观在生态设计过程当中, 要根据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尽量选择使用本地植物对人工湿地景观进行植物配置。要根据湿地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对植物的种类进行搭配, 使植物的形态, 色泽, 搭配协调, 层次分明, 错落有致, 使植物能够在功能上对水体污染起到很好的处理作用。对于边缘区域的岸边地带, 在植物种植的选择上要选择耐水性好的植物, 可以是水杉, 迎春等植物;也可选择种植灌木和乔木运用灌木和乔木的生长习性;不仅能够形成水岸立面景致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的对比, 水岸之间的倒影还能满足对人们在视觉效果上的冲击。

2.4 水岸空间的设计

湿地系统在环境当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区分的界限是岸边环境。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生态宜居, 以水而建, 环境优美。采用自然手法设计湿地岸边环境, 使水岸之间的辖长地带自然过渡, 在适宜的区域通过植被种植, 形成水岸生态交接区域;打通湿地的自然调节能力, 充分发挥湿地自身的渗透和过滤功能, 为鸟类和两栖类动物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进而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岸边环境作为湿地和其他环境的一种过渡环境其作用不容小觑。故此, 在对岸边环境设计时应遵循岸边环境不同其处理水岸空间方式的选择就不同。

2.5 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

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的特点不仅是自身的装饰性强而且数量多, 分布也很广泛。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能够对空间细节进行很好的完善, 使空间品质得到进一步加强, 充分体现人性化特性。人工湿地景观离不开栈道、亭、台、楼、阁等实物景观, 在进行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时一定要符合功能设计要求, 符合景观审美标准, 在景观建设选材方面要遵循取材的生态化和乡土化。就近取材一方面能够减少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人工构筑物和自然环境能够充分融合。这样环境艺术小品的用材就可以和环境艺术小品的风格形成一个整体, 成为湿地景观的主体, 从而发挥民俗建筑在湿地景观当中的魅力与品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需求的不断加大优质的水资源和亲水环境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意义深远。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污水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能够充当自然湿地总量的补充, 对于城市环境给予的压力能够有效的化解。城市在进行湖泊和湿地的建设过程当中, 要秉承因湖制宜原则, 结合影响湖泊湿地建设当中的各种因素, 恪守生态理念;通过利用综合效应, 全面实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观赏价值, 娱乐价值以及在污水净化处理上的能力, 加快我国现代化城市向着绿色、生态、宜居的方向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人们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人们更期待自己居住的环境是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因此, 合理利用水生态环境打造城市遵从生态理念建设发展的准则, 对于构建和谐水环境, 建设完善科学的临水景观建筑来说意义深远。因此, 本文对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要点进行了详实的阐释, 以期更好的推进我国湿地环境建设, 为更好的美化城市环境, 推进生态建设发展做出重要的努力。

关键词:生态理念,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陈雷, 任鹏飞.人工湿地对城市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01) .

[2]林丹, 张小风, 杨承清.论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浅谈英语教学设计理念及其原则性 第9篇

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育学家有很多阐述, 其中著名教育家戴维·梅瑞尔 (David Merrill) 曾经指出“教学是一门科学, 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 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梅瑞尔把教学设计界定为科学型的技术, 因此只有建立在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才是成功的关键。

有的教育学家曾经这样界定教学设计的概念, 即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 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 形成发展于20 世纪60 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 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 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那么, What is Lesson Planning in English?

In English a lesson plan is a framework of a lesson in which teachers make advance decisions about what they hope to achieve and how they would like to achieve it. In other words, teacher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aims to be achieved, materials to be covered, activities to be organized, and 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to be us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s of the lesson. (From the book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的需求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实现满足需求和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的行动方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前进对英语教肓和英语运用以及我们自己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 同时要考虑《课程标准》对英语教与学的目标要求。它是基于学生的发展, 实施整体性和阶段性 (从整个初中或高中学习阶段到每个学段以及大、小不同的单元, 乃至一节课的教学) 对于学生学习的发展、评价及其巩固和拓展进行详细规划的一门科学。教学设计应该是规划性的完整的一门科学, 而不仅仅是教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课的备课设计。

2 英语教学设计的原则性解析

在英语教学设计中, 英语教师切记要完成以下任务的思考, 即:与教学相关的教学目标, 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 以及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课外资源的思考。为达成这些任务要懂得坚持这五项基本原则, 即目的性, 多样性, 灵活性以及可习得性和连贯性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Aim )

It means the realistic goals for the lesson. In other words, the teacher needs to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he/she would like to achieve for the lesson or what outcomes are expected from the lesson. With clear aims in mind, the rest of the lesson planning will be based on how so such aims are going to be achieved. 即目标明确, 而且符合学情, 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In English, the word“aim”means something you hope to achieve by doing sth. 传统教学设计目标的英文表达是“Teaching Aims”.

In English, the word“Goal”means sth that you hope to achieve in the future.“Teaching goals”常用于宏观教学目标的设计。

In English, the word “Target” means sth. that you are trying to achieve.

In English, the word “Objective”means sth.that you are trying hard to achieve. 但在当下现实英语教学设计中, 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的英文表达是“Teaching Objectives”, 强调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 针对某一特定的学生群体, 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所设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 目前最常用的英语教学目标的英文表达是“Teaching Objectives”。

2) 多样性原则 (Variety)

It means different types of activities and where possible, introducing students to a wid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so that learning is always interesting, motivating and never monotonous for the students. 不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以及教学手段的使用还是教学材料的扩展和选择都要多样化, 避免单一乏味,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使课堂充满活力, 互动见实效。

3) 灵活性原则 ( Flexibility)

It means preparing some extra and alternative tasks and activities as the class does not always go according to the plan so that teachers always have the options to cope with the unexpected situations rather than being the slaves of written plans or one methodology.灵活性原则突出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选择材料, 宁多不能缺。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充分,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实际可选择的空间就充分。因此, 英语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内容充实, 而且尽量多选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注意知识的拓展, 而且英语教师还应具备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即智慧型的教师。

4) 可习得性原则 (Learnability)

capability of the students.Of course, things shouldn’t be’too easyeither.Doing things that are beyond or below the studentscopinga龄bility w及ill心di理mi特nis点h t, h教eir学m难oti度va及tio活n.可习得性, 即根据学生的年特征动设计要适当, 不能超出或低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需求, 否则课堂教学很难见实效。5 (Linkage)

5) 连贯性原则 (Linkage)

It means the stages and the steps within each stages are plann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are somehow linked with one another. Language learning needs recycling and reinforcement. 连贯性的原则即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步骤, 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活动设计之间都是彼此联系, 相辅相成的关系, 即要注意不同环节之间的过渡设计。这样整个教学就如同是个不同的部分构成的科学系统的连续体, 不是散落的个体, 因此, 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连贯性设计。

总之, 教学原则就是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提出的, 是体现规律要求的。按教学规律办事, 就要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遵循这些原则。教学原则为教师的行为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富有教学原则知识的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做出妥当的决策, 知道怎样和为什么这么做会实现教学目标。因此,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科学地运用教学原则于具体的教学实际中, 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Richards, Jack C, Rodgers, Theodore 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Richards, Jack C.Beyond Train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1.

[4]王艳.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J].外语界, 2007 (4) :37-43.

理念原则 第10篇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已经明确写进新会计准则体系,但是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所面临的困难,实际上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1、运用公允价值缺乏活跃的资源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

按照FASB的观点,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是充分活跃的市场。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还缺乏充分活跃的资源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时还缺乏价值评估中介机构的帮助,应用成本过高,企业不愿采用。估价技术有待改进公允价值理论在国内外的争议还较大,对一些关键理论问题各方观点不尽一致,如买入价格、市场参与者与交易双方、主市场与最有利市场、负债的转移与清偿、使用估价前提与使用价值、首日损益等。估价技术也太复杂,如Black-Scholes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一般的会计人员很难掌握,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资源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为企业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创造有利条件。

2、运用公允价值缺乏可靠性

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本身较难掌握,如未来现金流量度的折算,许多估计、判断和假设等,不但使其可靠性难以确认而且容易出现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特别在不存在公开活跃的市场时,或者无法从活跃市场获得公允价值时,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依赖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通过估计来获得,但无论估计技术多么先进也都可能出现企业价值估高或估低,其可靠性都难保证,可能导致对会计利润和资产价值的人为操纵。比如,企业在关联方之间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形成不公允的定价,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达到调节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3、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问题

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与估价技术等公允价值理论理解和掌握不深,人们对其认识有待提高,我国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尤其要注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造就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财政部2007年5月出台的《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国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这给社会各界作出了极好的表率。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也会在财政部的号召下更加重视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公允价值实际是个估值。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不同,都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比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折现率的选择主要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而这些判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者或会计人员主观意志、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道德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理论知识,加强会计人员实务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4、我国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

公允价值实际运用中将会遇到对于活跃市场中报价如何取得、确定,不存在活跃市场时估值技术如何选择;无法从活跃市场中获取公允时,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采用哪一种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这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运用的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这也说明,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在具体准则中也得到了体现,条件要求较为苛刻。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具体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中都做出了明确规定。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不能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的企业或事项是不允许运用的。

二、会计教学应引领学生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和理念

1、会计教学正确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实务操作指南

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从目前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运作体制,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新会计准则对这些难点问题只做了原则性规定,不能直接指导实务操作。因此,必须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研究,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尽快研究制定公允价值实务操作指南,规范公允价值计算方法或出台一个内在逻辑更严密、处理手段更简便的操作指引规程,使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有章可循,并从会计规范上治理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才能使公允价值计量不断完善,更加有效运用。

2、会计教学正确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和理念

首先正确运用可靠性原则和理念,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运用,在运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时,必须符合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在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的,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次,正确运用谨慎和历史成本的原则和理念。在实务操作中确定公允价值要关注计量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应当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对新事物难以接受的惯性思维阻碍了其应用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是人们为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出现的,因为它面向现在与未来,重视风险和价值,强调对市场的即时关注。尽管其理论是先进的,但由于人们对这个新理论缺乏理解和掌握。要使大家更好地接受公允价值,应做好对公允价值理论的宣传,消除实务界为难情绪,拉近公允价值与会计人员的距离,以便使其更好地得到推广应用。

3、会计教学正确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评价标准体系

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提供配套科学依据,新审计准则没有涉及有关公允价值的处理规范等,审计人员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公允,也面临着无据可依的困难。因此要建立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相配套科学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公允价值的评估与审计制度,加大监督力度。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和接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资产减值会计的广泛运用标志着公允价值的运用已经取得实质的进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进入会计计量体系的殿堂。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会计计量基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顺应会计改革的国际趋势,积极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前进,通过改变会计计量基础来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解决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一道道难题,实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次次跨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李兵:“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运用分析”,《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11期。

[3]黄良瑜:“我国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原则与现实困难”,《国际商务财会》,2008年2期。

基于慕课理念的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 第11篇

一、翻转课堂的特征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微课视频中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内化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学生复习巩固的模式,更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

二、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

1.微课的设计原则

(1)依托慕课学习平台的数字化资源,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教学资源保障。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学习平台的电子教学资源或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完成课前深入学习。教师在平台上把具体的教学安排通过公告通知学生,鼓励并敦促学生自主完成课前的学习任务,学生使用慕课学习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规定的内容。

(2)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师除了利用慕课学习的资源,还要结合学校情况、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发出相关的个性化课程。教师在开发微课时,一定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为例,微课的录制不仅强调课程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不能忽视课程的人文内涵。

(3)细化微课的知识单元。现有的微课视频有图像和声音,传递的知识信息极为丰富,若微课过长,则学生不能完全集中精神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达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微课的时长一般应该控制在5~10分钟。

(4)明确微课的教学信息。目前,国内较多的微课是对课堂实况的简单录制,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干扰信息较多,容易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自学。为保证微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方便学生查找,每节微课最好只针对一个特定的知识点。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要保证微课能清晰明确地展示教学内容。

2.课前自主学习的控制原则

(1)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学生在第一次观看微课视频时,大多数学生不是在听讲而是把重点放在做笔记上。因此,教师可以考虑针对微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提供配套的文本笔记。

(2)转变学生的角色。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并且赋予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灵活性,但又绝非完全独立的学习。在翻转教学中,学生必须不断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这样才能扩展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学习的监控机制要实现可视化。课前学习的监控是为了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学生的自我监控。当教师发现多数学生都遇到同一个学习难点时,就可以创建讨论组,设置讨论主题,一并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问。

3.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

(1)重新分配课堂时间。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支配的,翻转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科学地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课堂时间的最大化和高效化的使用。

(2)转变教师的角色。翻转课堂实现了教师角色由知识讲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和推动者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但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他们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者。

(3)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课堂学习活动是翻转课堂的灵魂所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让学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内化。为了有效地开展翻转课堂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三、小结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时代的重要素养,而翻转课堂正是知识内化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翻转课堂的有效教学还必须有机地结合其他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把项目教学、发现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教学理念都渗透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中,否则,独立地探讨翻转课堂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理念原则 第12篇

说到试卷讲评课, 大多数教师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 因而课堂效率总体低下。具体表现为: (1) 形式单调。试卷讲评时通常采用先报答案, 然后按题号顺序逐题讲解的形式进行。 (2) 思维被动。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处于低级的“录音”状态。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 重视师生的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理念不相符。

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如何提高讲评的效率?应遵守哪些教学原则?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依据教育心理学与高中化学学科的思维特点, 笔者以为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及时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基础。及时反馈答案、批阅试卷、进行讲评, 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1. 根据遗忘规律, 及时反馈答卷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 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刚考完试时, 学生在头脑中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表象是十分明晰的, 此时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处于一个非常兴奋的状态, 对考试成绩和未知解答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教师应在考试的当天, 最迟在第二天将试卷批改完毕, 并将答题卷发还给学生并公布答案。这时经常可以听到学生们的懊悔声、七嘴八舌的争论声, 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自我反思、与同伴交流等纠错, 不仅分散了课堂中试卷讲评的任务, 也加强了对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探知欲望。

2. 适时安排时间, 及时进行讲评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及时讲评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基础, 也是提高讲评效果的保证。同学们在拿到答题卷与同伴交流后, 肯定还有一些他们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 他们渴求这些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点, 及时进行讲评, 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有的老师由于改卷的难度大或者备课任务繁重, 把试卷发放和讲评安排在考试后一个星期甚至更后, 而此时学生解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早已消失殆尽。试想, 这样的课堂效率还会高吗?

二、激励性原则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完成一份化学试卷, 经历了从识记、理解到鉴赏、评价、表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他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效如何是非常关注的, 都希望获得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因此, 激励应贯穿试卷讲评课的始终。

1. 巧妙公布成绩, 指明坐标位置

有考试就有成绩, 有成绩就有排名。学生对于考试成绩是非常在乎的, 假如采取不公布的方式, 会使成绩优秀的一部分学生失望;如果全部公布, 又可能会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自尊心造成伤害。这时公布成绩的方式就显得尤为关键。怎样才能既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公布成绩时的鼓励, 又能在不公布具体分数名次的情况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呢?笔者在一次化学试卷讲评交流课上, 采用了公布最高分、平均分和各分数段的人数的方法, 并且还在多媒体屏幕上公布成绩特别优秀和进步明显的学生名单, 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自己所处的成绩坐标位置。公布完成绩之后, 笔者能明显从学生的眼神中捕捉到开心、兴奋、放松的情感, 这也为一堂高效的讲评课奠定了心理基础。

2. 呈现答题亮点, 优化智情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 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亮点, 鼓励学生。比如, 有些同学成绩虽然一般, 但他们的卷面非常清晰;再如, 在答题中能体现学生能力和才华的优异解法、创造性的新颖见解等。只有这样, 才能在讲评课中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 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3. 创造激励机会, 关爱后进学生

在化学试卷讲评课上, 教师也要多关注成绩薄弱的后进生, 因为他们心里更渴求得到肯定和鼓励。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问题, 笔者会把机会留给他们。记得有一次提问一位对学习有点自暴自弃的学生, 请他回顾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他站起来后带着满不在乎的语气说“不知道”。笔者知道他心里的想法, 他是认为笔者故意要让他出丑, 于是笔者又面带着善意的微笑继续问:“你知道我们在哪一个专题学的吗?你可以把书找出来看看。”在笔者的耐心引导与全班同学目光关注下, 他终于翻开书本把问题回答完整了。笔者觉得这是鼓励他、增强他自信非常好的一个契机, 就对全班同学说:“回答得很好, 请坐!通过他的回答, 大家都清楚这两个概念了吧?如果还有谁不清楚的, 要向他一样去向书本请教。”笔者发现那一节课, 他听得特别认真, 笔者能感受到这种鼓励带给他的强烈的激励作用。可见, 教师应该多创造激励机会, 不断地激励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自主性原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 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知识体系中。而目前, 大多数老师在上试卷讲评课时却忽视了这一点, 把本来应该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简单传输、接受的过程, 其结果就是许多题型讲了很多次, 考试时学生仍然不会解答或者不会简单地迁移。笔者通过研究与实践, 发现在试卷讲评课上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与探究性, 提高课堂讲评效率。

1. 呈现思维盲区, 激发自主内省

分析并归纳学生的答题情况, 展现学生答题时思维与方法的盲区, 达到与学生的心灵共鸣, 引发师生、生生之间多向的交流与探讨。

案例:某溶液仅含Fe2+、Na+、Al3+、Ba2+、SO42-、NO3-、Cl-中的4种离子, 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有气体产生, 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 (不考虑水的电离和离子的水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略)

在阅卷时, 发现该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很不好。笔者揣摩可能是学生针对以上离子, 对加酸后产生气体这一实验事实无法理解。在试卷讲评课堂上, 笔者故意带着困惑的语气问学生:“这些离子中又没有像碳酸根、碳酸氢根类的弱酸酸根, 加稀硫酸后怎么会有气体产生呢?是不是题目出错了?”语音刚落, 马上就有同学回应:“对呀,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时又有其他同学马上反驳:“这说明了溶液中肯定存在Fe2+、NO3-, NO3-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 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放出NO气体。”至此, 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

2. 转变设问角度, 引发自主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 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 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进而才能真正成为其内在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在试卷讲评中经常转变设问角度, 将问题有意抛给学生, 引发学生自主思维, 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

笔者在试卷讲评时经常这样问学生, “读完题目后, 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点哪里是容易混淆的?读完题目后, 你感到哪些地方很困惑?”以以上问题为纽带, 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在生生之间的激烈讨论和争辩声中, 知识、解题方法自然也就慢慢地纳入了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的体系之中。

四、民主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只有在轻松、愉快、安全的环境中, 思维才变得活跃, 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发言、害怕出错、害怕失败等心理, 不断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 教师要创设开放、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氛围, 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空间活动的自由;在活动中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平等、协作的关系, 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指引者;充分肯定和赞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情、行为和结论, 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 作为化学教师, 首先, 要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到化学试卷讲评课的重要作用;其次, 要在认真阅卷的基础上, 及时反馈与讲评;最后,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民主氛围为依托, 以奖励为手段, 重在思维激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认真关注, 不断尝试与探索, 才能切实提升讲评课的效率与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家明.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调查与实践[J].化学教育, 2004 (4) :35.

[2]罗秋菊.论教育心理学原理在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 2008 (24) :17-20.

上一篇: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对策下一篇:培养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