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观真实性

2024-05-26

新闻客观真实性(精选5篇)

新闻客观真实性 第1篇

事实上最早的记者应该就是我国的史官, 而且在《史记》中便已经出现了“采访”这个词汇。而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 新闻采访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新闻采访工作在实际进行时, 却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采访资料的真实性, 这将严重的影响到新闻工作的进行。而且如果一个错误的新闻被报道, 那么很有可能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和损失。

新闻采访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的探讨

对新闻采访的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进行探讨, 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新闻采访的采访方式。由于新闻采访本身的工作方式非常类似于沟通, 所以在记者采访时, 所获得的采访资料的真实性基本上完全取决于被采访者。

而一个新闻的产生, 第一份资料便是记者对被采访者口述的记载, 而这部分资料主要是来自于被采访者对自身行为和状态的一种主观认识。由于每个人都有主观的回避性, 令被采访者所讲述的事实都成为经过其主观加工后的“产物”, 这也是采访资料真实性难以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另一部分资料则是来自于记者的观察和客观分析, 这部分的资料的真实度完全取决于记者本身的洞察力, 和对讲述真实的把握程度。虽然这部分资料与客观真实非常接近, 但是它也会受到客观舆论的影响, 从而使客观真实也存在着很大的扭曲性。

在采访中, 讲述真实受到“被采访者肯不肯说出真实情况”和“被采访者能不能说出真实情况”的影响, 令其与客观的真实性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而就这一现象, 记者根本无法对讲述真实做出判断, 因为被采访者根本没有必须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的必要, 因为每个人都有隐私权, 受到国家的保护。在被问烦了的情况下, 即使是应付一下, 骗骗记者也没有关系, 因为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隐私问题、政治问题的时候, 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回避, 而如果是官方、直播等采访, 人们更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那些虚假的官方语言, 从而隐藏起自身的真实想法。而且由于很多事情报道以后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这也导致了人们开始怀疑新闻报道的“有用性”, 从而产生“反正说了也没用”的心态, 选择回避正面的话题。

由于这种种条件、环境的影响, 从而导致了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那不可跨越的距离严重阻碍了新闻采访的发展。

新闻采访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影响新闻采访真实性的主要因素, 就是被采访者这个主体。我们只有想办法让被采访者“肯”回答、“能”回答, 那么我们就可以保证讲述真实, 从而令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相统一。

而如果我们想要解决被采访者不肯说的问题, 首先就要分析如何才能让“他”说。针对我们自己而言, 如果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 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但是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 那么就会有很多话说。而朋友和陌生人的差别, 便在于“了解”两个字上。

所以, 我们在进行采访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查被采访者的生活习惯、爱好、工作等等, 以便于在采访中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其次就是要注意采访时的语言意思, 在调查了对方的一些习惯后, 通过语言的艺术增进两人之间的距离, 只有在一个代入感极强的环境下谈话, 才会令人发自内心的与你沟通, 这便解决了不肯说的问题。

解决了“不肯”回答的问题之后, 面临我们的便是“不能”回答的问题。关于这一点,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哪些问题是被采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 针对这部分隐私问题, 我们应该经过艺术性的加工之后, 再进行询问。

而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 切忌开场就提出这样尴尬的问题。刚开始应该是两个人逐渐熟悉的一个过程, 上来就提出较为隐私的问题, 直接会导致采访的失败。而且对于隐私类的问题, 我们应该将其打乱, 然后进行艺术性的加工, 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去, 从侧面来寻求我们想要探知的答案, 而不是直接询问出这种隐私问题。并且在询问时,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如“和被采访者一起回忆”“举一些与被采访者相似经历的自身例子”等沟通技巧, 在增加代入感的同时, 诱使被采访者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出事实的真相, 从而达到讲述真实和客观真实相统一的目标。

结束语

新闻采访作为一种新闻工作, 其意义及其深远, 其包含的领域也相当广阔。新闻报道不但涉及到我们的生活起居, 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时事政治。因此, 一个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真假的问题, 它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 对于新闻采访工作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不断的加强其真实性, 努力探索令其讲述真实和客观真实相统一的方法。

客观 真实 批判地表达 第2篇

如今怎样写工人?一个不难理解的问题。但到底应该如何写,如何才能写好工业与工人这一显得有些老套而又很现实的话题,却又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之所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是因为在这方面写赞歌式的东西不难,但要是批判性地写,或者揭露与工业发展不和谐的东西就很有难度。不久前,笔者从某报上看了专访当前畅销书《老爷子》的作者朱金泰先生的一篇报道。朱先生在回答记者时讲到,《老爷子》一书上市后,由于小说人物牵涉到房产商、交际花、退位高官等形形色色的的人物及某些黑幕,他因此接到过类似威胁的匿名电话。可见,通过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表达,以艺术的形式和手法揭露一些真实的社会问题,没有一定的勇气与胆量,看来是不行的。而我们的工业,在其改革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揭露的东西?是否需要真实地写出工人心中的真实感受?是否需要通过客观的文字,指出工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面对读者,这应该是需要的,但对于另外的一部分人,却又是非常不愿意的。几年前,笔者写过一篇与工业有关的短篇小说,据可靠消息,这篇小说原本安排发表,但后来在终审时有领导认为里面写了一些不该写的东西,于是就被撤下没发。现在,这篇东西仍然保存在电脑里。自打这篇小说“遭遇不测”后,笔者的情绪大打折扣,后来就再也没兴趣写这类东西,除非写写赞歌,写写风花雪月之类的文字。

如今怎样写工人,并不是我们的作家不想写、不会写,而是在并不叫好的环境下不敢写。就说是写了,也不会有人敢发,最终只能成为一堆废纸,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换了谁都会“打死我也不会干”了。如此情况下,除了练笔和聊以自慰,便不会有人付出太多的体力和精力。

笔者认为,赞歌式的东西自然需要,而且或缺不可,因为这可以成为当代工业激进中的鼓点和号角,对于提振精神、凝聚人心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地只唱赞歌,也许会让人的心智麻醉,也会与文学艺术发展的方针有点不合节拍。面对我们的工业、或者工人,是唱赞歌,还是不唱,甚至如《老爷子》那样揭露一些隐匿的黑幕之类的东西,值得我们的作家好好深思。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一部反映工业与工人真实情况的小说,如果由于必须考虑到上层或周围的眼光和喜好,我们的出版社和杂志社不得不将其束之高阁,或者干脆丢弃于废纸篓,这无论如何都是对作者的一种打击,也是一种精神的扼杀。由于纯文学杂志或出版机构的左顾右盼和犹豫不决,或者干脆为自己扯起只唱赞歌的旗帜,那么我们的有志于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工人、写工业的作家,只能自叹明珠投暗了。面对工业和工人,尽管作家们有太多的话想写,但却只能游离于批判与揭露之外,硬着头皮写些不痛不痒的东西,让真实隐没于歌功颂德之内,让客观压缩在小数人的个人偏好之下。如此而为,又怎能满足大众的需要,怎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呢?

浅谈新闻真实客观性 第3篇

一、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内涵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隐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个事实中,让读者通过这一事实悟出某种道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把自己需要阐述的某种道理、观点和思想认识隐藏在其中,从而影响、感染、教育读者。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用大量的事实,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红区”作了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表现了红军战士和将领的英勇顽强、顾全大局和远见卓识。他预见到中国革命力量必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最后胜利。这种大胆的预言,来自记者对现实实际的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体验,是扎扎实实对中国社会状况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以后的结果。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杰出的新闻代表作。其中《中国的西北角》记载了许多记者亲历的风土人情、山川风貌、生活感受,绝非局外人所能体察。正是由于记者有了对当时社会实际的深入了解,才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实,回答了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及西北地区这个抗日大后方的历史和现状,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抗日情绪起了重要作用。

没有事实作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是空洞的,是违背新闻工作规律的,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也是没有丝毫生命力的。要搞好新闻报道,就必须切实抓好对事实的报道,把对事实的报道作为首要任务,视事实为新闻报道的生命。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受各种利益的诱惑,不负责任的新闻造假连续出现。新闻工作者责任重大,应坚守工作的底线。正像谢逸溪所说:作为新闻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真实来得更重要了。不管在哪家新闻媒体工作,只要上级领导核准发给你记者证,你就要坚定不移地履行真实的职责,否则就不要做记者。社会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大的权利,在传播资讯方面必须认真、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

“新闻摆拍”已成为媒体界的扩散“毒瘤”,反映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在某些投机者的引领下日渐荒芜,这是对受众的不尊重和不负责任,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亵渎。

三、记者要把观点隐藏在事实中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意识形态的范畴。它除了传播信息的功能以外,还有引导舆论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要在具体的报道中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有些人基于这种认识观点,在报道事实过程中掺杂议论,使之成为新闻报道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但是,新闻应当是一门选择的科学。记者对事实的调查研究是对客观现象的选择,他要把最有价值的、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重要事实选择出来,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编辑在对记者所采写的新闻进行编排时,也是在进行选择,他要将最有可能产生社会影响的新闻编排在显眼、突出的版面位置。这种选择,实际就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倾向性的体现,它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出新闻工作者鲜明的立场。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报道的基本对象,靠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因为你的种种倾向和观点,都可以通过你对事实的选择和加工加以实现,你的认识和观点是隐藏在你所选择的事实中的。即使遇到非要表明观点、非要直接发表议论不可的情况,你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的手法,把你想要说的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说出来,你可以预先设定出提问话题,通过采访不同对象,让他们分别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让他们谈看法、谈感想,你只是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个“局外人”,对事实只客观地加以报道,而不加主观性的评说。这样,作为一个记者,你的认识观点得到了表达、发挥,你所报道的事实显得客观、公正,你所写的报道显得更有说服力。

四、新闻要坚持真实客观的引导性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的。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引导人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确的参考,虚假不实的信息提供的是错误的参考。在准确传播真实信息的基本功能上,新闻媒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确保真实的基础上,还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那些带有典型性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发表,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纠正和克服这些消极现象,使人民群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中增强信心和力量。这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讲真话”、“写真实”的旗号,不加选择、不加分析地肆意夸大甚至假造阴暗面,意在攻击共产党,污蔑社会主义,是绝然不同的。但不等于不加分析,不予取舍的有闻必录,正确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要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重大社会事件、社会风潮或社会动乱发生的情况下,新闻媒介要进行科学的社会阶级分析,才能把握住社会多数成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态度,才能做到真正为人民说真话。离开了科学的社会阶级分析,新闻舆论就难以反映事物的真正性质,也就谈不到新闻真实性。

总之,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来看,维护新闻真实性,都是提高引导能力、实现正确引导的重要保证。离开了新闻的真实性,舆论引导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水之鱼、无本之末。一切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恪守职业道德,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维护新闻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切实担当起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

参考文献

新闻客观真实性 第4篇

1 个人情绪与民生新闻的客观性

广义上说,民生新闻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但在内容上,民生新闻更倾向于关注和关心市民的生存空间,以及生活状态。它是面向广大普通市民,关心市民生活和生计的新闻。从民生新闻的内容深度来说,它可以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大事件,也可以是让市民一笑而过的小事。

民生新闻紧紧围绕市民百姓,新闻采访者也是市民中的一员,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置身事外。站在观众的角度,老百姓更爱看到的是和他们一样平凡普通,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新闻记者,而不是一个不带任何情绪,在摄像机前侃侃而谈的记者形象。

民生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目前,尚未有任何专家学者或是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新闻采访者的个人情绪一定会影响民生新闻的客观性。当然,个人情绪的带入也是相对的,因此才有了“感性采访”的说法。

就民生新闻而言,采访者的个人情绪要张弛有度,这个“度”,便是把握新闻采访客观性的关键。

2 把握民生新闻客观性的前提

客观的前提是真实,客观虽然是相对的,但真实却是绝对的,因为任何新闻事件的真相只有一个。民生新闻的普通化,大众化的特点,往往会令一则新闻事件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需要采集的资料相对较多,整理和提取资料的工作量较大。

2.1“如实”与“真实”的区别

记者的首要职责是对新闻事件的如实报道,这不难做到,即一件事情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最直接的原本面貌。以当下流行的电话、电信诈骗为例,受害者损失金额巨大,记者去采访,听受害人讲述事件经过。即便在当时的采访环境和条件下,只能听取受害人一家之言,记者也要如实报道。这便是新闻采访“客观性”的一方面。另外,“如实”报道不等于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如实”不一定代表“真实”。还是以电话电信诈骗为例,记者在对受害人进行初次采访后,也许会对事件有后续的跟踪报道,通过深入的走访调查,获取更多信息资料。这个过程,便是还原新闻事件真相的过程。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排除有这种情况出现:先前受害者所讲的和“真相”之间有出入,也许受害人损失的金额并不是被骗的,而是另有隐情等。那么记者便要结合整个采访调查的过程,通过整理各方资料和信息,把新闻事件的真相真实地呈现给观众。

“如实”报道指的是看到了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去深究,记者的如实报道不见得非要透彻全面。

而真相则是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的,这同样是记者的职责。深入群众,走访调查,采访新闻当事人,真实还原事件的始末缘由,来龙去脉。这便是新闻采访“真实”报道的客观性,体现了记者“敢于揭发”的品质。

2.2提问的艺术

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很多时候,它是采访的主要环节,记者的提问质量不仅会影响到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更反映了一个记者的职业修养。

首先,提问可以引导,但不能煽动。如果在事实真相非常明显的情况下,而当事人却刻意隐瞒拒不承认,记者则可以用“真的吗?”“是吗?”这种带有启发式的相对中性的提问方式,目的不是逼迫当事人承认,而是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记者不是判官,不一定非要就一件事情论个是非黑白,对民生新闻的采访而言,可以点到为止,因为在老百姓的心中,自有一杆秤。

其次,借助眼神和语气,让提问更亲民。很多情况下,记者所能采集到的资料是有限的,不足的,需要受访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礼貌亲切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会快速拉近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采访进行得更顺利。很多时候记者会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而受访者则是“倾诉者”,只有足够的信任,受访者才会愿意说,主动说。

3 结语

民生是老百姓生活里的琐事平常事,民生新闻的采访与报道就是说出老百姓的话,讲出老百姓的事,生活是现实的有感情的,因此,民生新闻的采访也应该是有人情味的。电视新闻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恪尽职守还是懈怠敷衍,观众都看得见。只有发自内心地真诚地想百姓之所想,民生新闻的采访才能客观真实,且不失情谊。

摘要:保证新闻采访的客观真实性是每一个记者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民生新闻是每天都在城市百姓生活中上演的身边事。正是因为它贴近生活,因此更容易引发人的切肤之感,甚至与新闻事件本身不相关的群众也会被带入到当事人的情绪中,进行议论和评说。多而杂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会干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这便要求采访者具有更强的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还原事件真相,有理有据地把最真实的新闻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

关键词:电视采访,民生新闻,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张宝坤.漫谈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把握[J].今传媒(学术版),2014(2).

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把握 第5篇

关键词:电视民生节目,新闻采访,客观性

客观性自来就是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 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信条。但是随着新闻理念的不断发展,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不断遭受挑战, 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出现, 其报道的对象、内容及报道方式都与一般的新闻节目不同, 在客观性的把握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现状

(一)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从2002年电视民生新闻出现开始, 它便成为一种潮流而迅速流行开来, 所涉及的报道内容包括教育、劳动、环境、就业、社保等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新闻报道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其报道的内容、立场及方式, 无不体现了以民生为本的主张, 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

(二) 电视民生新闻采访存在的客观性缺失问题

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 在吸引百姓关注、为电视台争取收视率的同时, 也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带来了挑战, 在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中, 新闻的客观性上存在着极大的漏洞。

首先, 新闻的真实性不够。新闻的客观程度决定了新闻内容及报道是否真实, 而新闻的真实性也反映了报道是否客观。在民生节目中, 采访的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 由于知识、见识等方面的短缺, 他们在对一些问题的叙述和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再加上各自的喜好不同、对人对事存在偏见, 在接受采访时所做的叙述难免会与真实情况存在差距。此外, 新闻语言有失客观。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主持人评论这一环节, 如针对新闻事实, 主持人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事情进行批判或赞扬, 在给节目收场的同时, 也给观众一种明确的态度, 这体现了对新闻客观性的无视。新闻的作用就是报道事实, 在让百姓了解相关情况的同时, 得出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民生新闻中夹杂的一些评论, 使得新闻报道在传递事实的同时也传递了观点, 影响了大众的舆论, 这本应是新闻评论的工作, 不应掺杂进新闻报道中。另外, 记者的报道语言也对客观性构成一定的影响。在民生新闻采访中, 记者为了与百姓进行有效沟通, 有时不得不用一些有违客观性迎合受众情绪的形容词, 而过度或夸张使用形容词是新闻采访中保持客观性的禁忌。此外, 一些不明确的, 如最近、差不多等词汇的使用, 也导致新闻要素含糊不清, 影响了新闻采访的客观性。

二、把握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

新闻采访要保持客观性, 民生新闻也不例外, 要在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中做到客观公正, 新闻工作者就要先从自身做起。

1.树立客观性意识, 加强自律

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新闻报道的原则, 将新闻客观性贯彻到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各个方面。在采访时要保持客观, 不能诱导被采访者说出不符合新闻事实却能达到一定新闻效果的话, 不能为了抓住观众的眼光而对新闻进行不真实的报道, 更不能用偏激性的语言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 这会在无意中误导受众的对事件的看法。

2.注重社会效益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新闻工作上最大的区别是, 我们的新闻事业是我党工作的内容之一, 因此在我国, 新闻采访报道应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尤其是民生新闻, 面对百姓在经济、生活和人际关系之间产生的越来越多的问题, 民生新闻要起到为大众提供全面了解事实、了解生活的渠道, 引导大众采取合理的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新闻工作者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如实报道新闻事实, 做到不偏不倚。

3.提高自身的新闻工作能力

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 所涉及到的大多是家庭、邻里或社区里发生的生活琐事, 牵扯到的人和事往往头绪乱、是非难辨, 且各执一词, 很难分清谁是谁非, 这时就需要记者靠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摆正态度、头脑冷静, 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 对采访到的信息进行甄别, 去伪存真, 对事实做出全面、合乎情理的整理, 才能使报道更具说服力、更符合客观性。

结语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而要达到这个要求, 就须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这是新闻工作者矢志不渝的信念。新闻报道的目的和意义是向大众提供新闻事实、反映不同的声音, 为大众建立起了解世界的桥梁, 新闻工作者既要努力达到这个目标, 又不能超越了这个界限, 对大众舆论施加压力, 在民生新闻采访中, 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叶平.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以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为例[J].业务探索, 2009 (4)

[2]季凯.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以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为例[J].新闻与出版, 2012 (7)

上一篇:塑料模具材料下一篇: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