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研究范文

2024-09-03

内部研究范文(精选11篇)

内部研究 第1篇

2007年,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意味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财政部与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未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标志着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和规范上又向前迈出一大步。我国内部审计最早出现于198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若干具体准则组成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对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上述这一系列法规准则的颁布,都说明我国在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名目繁多的关联方交易、“掏空”等案件的相继曝光,又说明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仍有较大欠缺;另一方面,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内部控制发展较为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本文从中航油的案例入手,引出内部控制和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再阐述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内涵,分析中国公司现状,汲取国外精华,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基于公司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进行探索。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含义及其关系分析

(一)内部控制含义、目标和构成要素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公司的各级治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公司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这是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一般认识,每个公司都应确立一套适合公司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包括以下方面:组织运行的效果与效率。效果是指公司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效率是指一定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公司经营效果和效率的文件,同时也是公司控制风险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的不真实、不完整往往是公司的重要风险之源;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违反法律法规和合同,既可能给组织带来较高的违法或违约成本,更可能隐含着对组织资产或股东利益更严重的危害。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它们源自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融为一体。这些构成要素基本适用于所有的主体,尽管它们在中小型公司的实施可能与大型公司有所不同。(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设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影响其员工的控制意识。它是内部控制的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提供了秩序和结构。(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识别和分析与实现目标相关的风险,从而为确定应该如何管理风险奠定基础。由于经济、行业、监管和经营条件将会持续变化,因此需要有识别和应对这些变化有关的特殊风险的机制。(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那些有助于保证管理层的指令得到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发生在整个组织中,遍及所有的层级和所有的职能。(4)信息与沟通。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识别、获取和沟通有关的信息,以便员工能够履行其职责。(5)监控。可以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持续监控发生在经营过程中,它包括日常的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采取的其他活动。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协同和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合的体系,针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动态的反应。三类目标与构成要素之间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目标是主体努力要实现的东西,而构成要素则代表着要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东西。

(二)公司的内部审计含义、特征和作用

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第二条是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比,有如下特点: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是作为企事业单位内部加强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而存在的,是为本单位加强管理和控制,更好地实现本单位目标而服务的;审查和评价的及时性和广泛性——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经营和管理的需要,选择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审查和评价,可以在整个单位范围内自主灵活地选择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的时间,以便及时地提供本单位经营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与本单位的目标密切相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所有与实现本单位目标相关的活动都是内部审计的对象,内部审计的出发点是为实现本单位目标提供帮助。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传统的内部审计注重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查,随着现在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大,内部审计的建设作用——促进改善管理和控制的作用开始突显出来,公司内部审计的具体作用包括:监控作用——促进公司内部各管理层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并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查处;咨询作用——由于内部审计对公司的程序、风险及战略有全面的了解,其工作具有综合性强和接触面广的特点,这样,内部审计开展有关咨询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风险预警作用——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决策工作,对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随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未来将发生的潜在的风险;信息鉴证作用——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管理中,下属部门或公司往往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掩饰缺点,内部审计机构就是要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和风险,提供经过鉴证的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三)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环节,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内部控制是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相对保证,但由于人为错误、串通舞弊、超越制度、环境变化及成本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控制可能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来监察,使得公司目标能得到实现。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即对构成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进行分别审查,并向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结果。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体制不断壮大,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审查内控漏洞的职能,现代内部审计还可以帮助公司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合理地鉴别公司内部控制的适宜度。一个内部控制系统如果控制成本高于控制收益,则不是恰当的内控系统。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模式

我国《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安排采用双层制,既要依法设置董事会,又要依法设置监事会,与公司治理机制相对应,内部审计一般有三种模式:(1)经营者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下更多的是关注经理层本身的能力与自律,一方面,总经理可以凭借其经营管理的有力地位,及时准确地指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部位和重点事项,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协调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审计工作与日常控制相结合,改善、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会受经理人的制约,不利于内审机构对经理人的责任、业绩等进行考核,无法保持独立性以及监督和检查的客观性。(2)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向董事会负责,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及时有效的监督企业高级管理层,同时也使内部审计变得灵活,不仅为委托人提供公正客观的审计报告,还为公司经营管理层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机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将影响内部审计部门获取公司真实的信息,不能满足经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而且董事会是集体决策,实行集体讨论制,凡事都要通过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不利于平常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检查。(3)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将内部审计设在监事会,使内部审计完全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从而与管理层脱钩,有助于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公正审计,不受行政干预,从而有利于对公司财务的检查和对公司管理人的监控;但是由于法律对监事会赋予的权力不能覆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职能,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不利于促进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内部审计的地位来看,内部审计隶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领导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下表对三种内部审计模式进行了比较,公司可以从公司性质、公司治理体系和公司管理水平等方面考虑,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公司的审计模式。

(二)内部审计缺陷

目前我国公司的内部控制及基于此的内部审计正处在成长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及改进空间,首先,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不够,存在一些误解,如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惩罚制度,或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其次,即使建立起来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制度,也并没有很好地遵循,如中航油的案例,最终还是导致企业的巨大损失。下面就目前公司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内部审计的建立缺乏内在动因。从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企业内部管理层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以及内部管理与监督的需要,发展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的羽翼下建立和发展,内部审计的建立缺乏内在需求。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仓促设立,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簧是政府干预的直接结果,定位出现了偏差。根据我国《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要求,内部审计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种内部审计建制上的政府行为,可以说是将内部审计置于企业的对立面,这使得不少公司的领导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把内部审计当成是给自己找麻烦的机构,从心理上和行为上不愿意也不敢配备精通业务的人员。(2)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存在偏差。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很多公司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使得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这种职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3)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本身就是企业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等都由本企业领导决定。导致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等方面都不独立,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鉴于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存在着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或隶属于财务部门的状况,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4)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监督。在审计方案中,审前调查,审中实施方法、程序等一般都有详细的表述,而对审后监督除了有一个“后续审计”外,没有其它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审后监督更薄弱。少数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认真,能积极听取审计意见,但审计一结束,就把审计建议抛入九宵云外。(5)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且质量良差异大。随着内部审计领域和职能的拓展和转变,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现在绝大多数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另外,公司内部审计组织中,有正规学历并经过相应工作实践的人较少,大多数是会计业务出身,在旧的财会制度下通过多年的会计工作实践,通过职称岗位培训出来的,虽然具有会计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管理会计、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经济预警等知识,所以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距甚远。

四、内部审计完善的措施与建议

(一)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强化内部控制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经美国总统签署后,正式成为法律并生效。法案中要求管理层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要求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使内部控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案》中的最大举措是设立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2004年,PCAOB发布了其第2号审计标准:“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并于2004年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该标准关注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以及这项工作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问题。这项综合的审计会产生两份审计意见:一份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另一份针对财务报表。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涉及以下内容:评价管理层用于开展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过程;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转的效果;形成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意见。2006年,PCAOB发布了新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对第2号审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与2007年正式公布第5号审计准则,替代了第2号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内部审计是检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以及其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手段,两者互相影响,只有同时增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才能取得良好的完善效果。通过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并结合中国公司现状,下面是笔者对完善内部控制的些许建议:(1)发挥政府在建立内部会计方面的作用。中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在《公司法》、《会计法》、《审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涉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最近,财政部为促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规范(试行)》。在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依靠政府通过自身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并且有效实施。(2)职务分离,岗位轮换。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要求公司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位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审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对职工实行休假和轮岗制度,当其他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工作时,以往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容易暴露,轮岗可以清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3)加强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为了确保其被切实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来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4)加强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公司应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设计出一个能使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的操作失败的系统,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利用计算机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的运营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这样即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5)提高人员素质。一是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包括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各个方面;二是要提高会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内部控制的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建议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针对国内的大多数公司的管理模式。内部审计不仅能非常有效地弥补公司在运营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缺失,还能帮助企业更新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笔者认为,改善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修改和完善内部审计法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规范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标准,其内容的科学和完善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法和导向。针对加强风险管理的需要,传统的内部审计已向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靠拢,严格来讲,风险导向应该贯穿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而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还没有系统修订,仅在个别具体准则中指明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即仅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有所体现,在《内部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准则-审计计划》以及《内部审计准则-审计报告》中均没有指明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因此需要迫切修改和完善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规,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法律上的支持。(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单靠法律和行政命令,而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转变观念。首先,公司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都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是公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公司高层领导应从管理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现代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为内部审计配置适宜的人力、技术、经济资源,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审计人员也应按照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确定的政策认真履行其职责,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关系,力争将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限和职责以书面的形式形成章程得到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和董事会的认可。其次,企业各个层次管理层的思想要实现由被动接受审计到主动邀请审计人员参与本部门审计工作的转变,把内部审计工作视为是提高本部门(公司)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阶段。再次,企业内部也应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达成加强内部审计的共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使其充分发挥为公司改革服务的作用。(3)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二是权威性原则。这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机构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相对就越大。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模式上看,以董事会领导下、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设置层次高,地位超脱,相对来讲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公司内审计较为理想的机构模式。要保证内审机构的权威性,需要审计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公司管理当局的支持,同时,对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业领域。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拓展审计视野,增强宏观意识,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内容,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有条件的企业在有效开展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向下列领域拓展其作业:一是内部控制审计;二是管理(经营)审计;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四是合同(合约)审计;五是工程项目审计;六是环境内部审计;七是质量控制审计;八是风险管理审计;九是战略管理审计;十是管理舞弊审计。(5)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方式。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可以结合审计领域的扩展从两方面着手实行:内部审计应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并且将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结合,保护性和建设性并举,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及制度审计并重。内部审计应向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可以外部化,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公司业务过程上的分析和评价,并对全过程进行监督。这种结合,既有利于缓解内部审计人员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又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与此同时,审计方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应推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对象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搞好配合与协作,让被审计者认识到彼此的利益相同,目标一致,通过充分沟通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的参谋和助手。随着网络建设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如果公司有条件,具有内部控制核心作用的账簿系统及财务报告系统应由计算机来实现控制功能。相应的,传统的对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资料的审计手段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内部审计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应为计算机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6)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为适应新形势对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内部审计应该注重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首先,提高审计人员自身道德素养。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道德素养是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最根本保障。必须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内审机关可编写职业道德专门教材,精选职业道德案例,树立典型,供同行学习。其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内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具有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物资采购和管理知识、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公共关系知识,同时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再次,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后续教育工作。伴随着“知识爆炸”时代,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内审人员应不断为自己“充电”,确保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机关也可举办培训班,组织内审人员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及有关业务知识,通过培训使内审人员及时掌握财务会计工作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审计的重点,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最后,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强,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务必要强化风险意识,及时甄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便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年版。

[2]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红英、陈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4]Robert B.Hirth,Better Internal Audit Leads to Better Controls,Financial Executive,2008.

[5]Ta-Ming Liu,The Case Analysis on Failures of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in Mainland China,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2005.

政府内部控制研究 第2篇

许琦,18级MPAcc2班,2018605085

[摘要]2019年我国将全面推行的新政府会计制度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由于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内部控制的复杂性等,我国政府内部控制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会计信息质量。本文从加强政府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的不足和提高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水平的措施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政府内部控制

[关键词]政府会计;内部控制;风险规避

一、引言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制定与其政府会计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力度,提升单位的凝聚力,提高单位运营效率,进而达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期有效发展的目的。近年来我国政府会计领域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陆陆续续的统一了现行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使政府会计核算范围更广泛,对于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夯实政府会计主体预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制度的完善仅仅是开端,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若要真正实现提质增效,需有良好的政府治理作为支撑。政府内部控制作为政府内部治理的重要手段,其运行情况将直接影响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目前,我国政府的内部控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胜任助力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角色。因此,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之际,明确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探讨如何基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需要进行政府内部控制的建设就显得极为必要。

二、提高政府内部控制水平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三条规定:“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该定义与企业内部控制略有不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虽然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两者都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自我约束和规范并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侧重于防范和控制经济活动风险,企业更侧重于实现战略、运营目标。

政府内部控制作为政府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政府管理中不仅发挥着约束、规范政府部门行为的作用,而且为政府部门审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供了条件。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新旧体制交替,政府与市场作用重新界定,时常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在政府工作方面,不规范的事情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本质就是政府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政府职能开始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同时政府运作信息化的进展,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使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理念、方式和范围发生了变化,政府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并成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研究的重点。

加强政府内部控制,有助于保障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助于保证政府部门履行责任,有助于保证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助于保证政府部门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保证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有助于保证政府部门信息的真实、可靠。因此,加强对政府内部控制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才能保证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时代使命圆满完成。

三、我国政府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一个有效的政府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有助于政府更好的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因监督不力而产生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因为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漏洞和政府部门自身的原因,使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效果不如人意。例如,内部牵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牵制制度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古代皇帝明知谁是奸臣,谁是忠臣,却一直保持中立状态,对这之间的纠纷和竞争不去刻意的插手,让其相互牵制,这就是巧妙运用内部牵制制度来稳固皇权的典型案列,这也体现了不相容职务要相互分离的管理方法。

2.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

由于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尚不完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一般仅限于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同级的审计单位,虽然也有同级人大或者政协委员的监督,但是其效果却不够明显。真正有效的监督应该是通过进行内部审计来检查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效果,但大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审计组织只是摆设,再加上某些方面涉及高层利益,对权力的畏惧又进一步影响了审计效果,使得内审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虽然外部监督也能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但由于社会公众不知道政府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而外部的审计部门只是检查一般的经济交易事项,并没有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考察,因此外部监督也并不能产生多大影响。内部控制机制监督不足,使得某些工作人员有机可乘,产生一些贪污腐败、挪用公款等不良行为,损坏政府形象。

3.会计信息资料质量不高

我们的政府会计准则一直以来贯彻执行的都是收付实现制,这种会计的核算方法虽然反映了资金流向,却缺少了往来账款、受托代理资产以及预计负债等内容,不足以全面反映单位所承担的现时义务,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体制和客观资源的限制,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这些都单位内部控制造成负面影响,使其不能有效开展。

四、提高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水平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主体意识

单位领导人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以及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控的运行效果,为充分发挥好内控机制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将道德水平和胜任力作为选举单位领导人的首要标准,然后加大对领导人关于内部控制的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各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作为领导人政绩考核的一项标准,发挥好领导人的带头作用,进而鼓励全体人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结合各个岗位性质开展针对性的学习,适度举办全体性活动,让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建立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核心业务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全面推进内控建设与实施。并且建立严格明确的奖励惩罚机制,全体人员相互监督、勇于举报违法乱纪现象。只有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将内控建设贯彻执行,真正落到实处。

2.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要使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就必须健全内控监督系统,完善的监督系统能够及

时发现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降低运行风险。一方面,从国内外政府内部控制的研究经验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审计的评价和监督,因为内部人员相对来说更了解政府的内部控制活动,容易找出机制运行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为让内审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政府应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和审计团队,提升内审的地位。另外要充分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其不受被审计单位的控制,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毫不顾忌的进行全面审计活动,如实反映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强调外部监督的作用。为此内部审计部门还应与国家审计署的工作相协调,利用政府审计的独立性来规范和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善于利用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以及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检查结果,使监督更加有力,这样还能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严厉惩罚违法乱纪现象,对相关单位追究连带责任。

3.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系统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实现办公信息自动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利用四通八达的网络技术,结合县级的各类计算机管理软件,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构架,扩展了业务范围,提升了工资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信息化不仅简化了办公流程,而且可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执行力、提高授权审批控制效力。除此之外,全方位的信息流通促进信息在单位内部各层级之间、单位与外部环境之间及时、准确、顺畅地传递;单位通过风险信息收集的汇报与监督机制,确保风险初始信息的收集充分、有效,提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力度和效能。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政府会计制度视角下,加强政府内部控制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增强主体意思;健全监督评价体制;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系统,构建与政府会计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自身的服务职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又快又好发展,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参考文献

内部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对策

一、进行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企业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

现今时代,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企业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需要准备充分的条件。第一,需要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予以重视,第二,需要保证企业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而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建设方法便能使得企业大大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所以,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进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层次也逐渐开始增加,导致基层经营业务越来越难以控制,并且不断得引起当局管理者的注意。为了能够将该问题解决掉,笔者认为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通过机构不断对经营进行控制与监督。

(二)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建设予以保障

内部管理审计能够完善审查单位内部控制程序,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健全、运转更加正常,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同时,内部管理审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制度的系统性予以评价,更好发现内部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风险,在问题与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经营建议和管理意见。比如,在进行物资回收管理工作时,如果能够对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环节等进行审计,并予以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风险,进而提出有效策略,迎接相应的风险,对于铁路资产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资回收管理工作而言,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三)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行业地位是复杂多变的,这取决于多变的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等。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的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人、财、物的分配上不一样,会影响到整个信息以及业务的管理工作,一旦考虑不周,将会导致出现各种错误,甚至给财务和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但是若采用内部审计制度,那么就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深入到企业内部,掌握其信息动态,进而更早发现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对整个企业运行的风险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二、铁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现状

直到目前为止,铁路内部审计的发展仍然处于不成熟的环境当中,有的能够促使内部审计制度不停的发展,有的则阻碍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比较弱

到目前为止,铁路内部审计有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着较为严格的等级安排。第一级为铁道部审计中心,第二级为铁路局审计处,第三级为合资公司审计部。铁道部审计中心负责的主要内容是:铁路局及其下属单位审计工作;铁路局负责的主要内容是:铁路站段和合资公司及其下属各单位的审计工作;合资公司审计部负责的主要内容则是:本单位下属各单位审计工作。但是由于本单位总会计师或者主管财务副局长领导,对施工审计工作进行组织,而由于缺乏个人意志,使得整体集体决策,很难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权威性。

(二)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狭窄,审计工作无法展开

铁路内部审计覆盖程度由于范围有限,使得轮换程度都不够高,审计工作开展时,只能够针对特定的审计任务予以开展。而在审计形式上,则只会对财务进行审计,停留在该层面。与此同时,由于审计对象只限于下级单位,因此同级之间的审计几乎没有开展起来。

比如在“预收账款”中反映的“工程结算”款项,在年末应与“工程施工”对销后在“存货”或“预收账款”中反映,而铁路内部审计时经常分别单独反映,且未在“附注”中充分披露。

(三)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配置比较简单,培训无法达到岗位要求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的规定中,内部审计包括财务、会计、统计以及线性规划、法律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能够掌握所有知识的人十分少,而且在审计人员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持敷衍了事的态度。

三、完善铁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策略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般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由如下几个专业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在其中有两个委员会是必设的机构,一是审计委员会,一是报酬委员会。笔者认为铁路运输行业完全可以通过对这种模式的参考,通过设立不同的专业委员会,对董事会的权力进行分散,大大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如果设置铁路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将会有利于财务信息的集中讨论与判断,进而通过财务信息的合理处理,对各方利益予以协调。

(二)完善铁路内部审计制度,实现审计流程规范化

铁路内部审计制度的好与坏,与审计人员的技能、铁路经营管理的该款的指引息息相关,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时,只有与铁路经营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才能够建立起比较规范化、标准化的铁路内部设计制度,才能够真正做好铁路审计工作。

同时在铁路企业审计工作中,应当注重会计科目的规范性运用,包括工程计价核算、确认收入等科目均应当采用正确术语。

(三)注重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培养

铁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铁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兮兮相关,而要提高铁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业务能力,一是职业道德培养。首先,在工作过程中,铁路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主动积累经验,通过对专业技术的分析与判断,进而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其次,积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通过广泛的学习与融通,不断拓展专业领域,进而为今后跨行业、跨专业执审做好准备。最后,将自己掌握的人际关系学应用在具体工作中,通过提高自身的沟通应变能力,通过有效协作完成工作。(作者单位:太原铁路房建段财务计划科大同会计服务部)

参考文献:

[1]方红星,段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来自A股上市公司2007—2011年度的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2]王颖,卜海.内部控制与组织文化的契合及互动——特征辨析与路径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3]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1).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 第4篇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 内部审计的现状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丝毫不逊于外部审计。近年来, 随着我国加入WTO, 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行为愈加国际化,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认识上, 我国内部审计职责定位模糊, 内部审计人员对内审的工作认识不足。内审既要监督企业管理当局的行为, 配合外部审计人员, 又要为企业管理工作服务。这种身份上的矛盾使内部审计人员进退两难, 造成内部审计职责不明, 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在地位上, 内部审计缺乏充分的独立性, 削弱了内部审计决策的质量。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 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 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审计活动只有保持独立, 才能做出公正、无偏见的判断。在人员能力上, 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没有接受专业的审计教育, 知识结构单一, 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足, 难以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二) 内部控制的现状

1. 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 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 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 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 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 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在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 企业内部管理形成条块分割, 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 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 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 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也因为内部控制体制等原因, 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 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现象比较严重。

2. 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 有些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无法适应内部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 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 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 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 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 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的漏洞, 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 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 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3.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 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 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 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 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 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 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 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 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 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 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 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 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 内部审计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的作用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发展的前提。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更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程序的主要环节。帮助企业建立全面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工作, 且该项工作一直贯穿企业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所有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担有检查、评估及提议的责任, 但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不负相关的主要责任。内部审计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有如下作用:

1. 检查评估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庞大的工程, 内部审计在这过程中对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进行检查与评估, 完善提高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要获取内部控制环节的制度及流程, 并对内部控制关键点的全面性进行检查与评估, 要对各项制度、流程进行测试, 检查评估其在内部控制中能否真正执行, 执行能否达到控制的效果。有效性测试是内部审计在进行内部控制中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 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2. 帮助建立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各个环节都比较熟悉, 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具有特殊作用, 可在第一时间发现体系的各种弊端, 并及时提出改善的建议。对内部控制体系检查评估发现的弊端与缺陷, 内部审计要提出改善建议, 帮助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环境在不断的发展, 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内部审计要适应这种发展。

(二)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做了框架性的指导。实践中内部控制审计最大的难处就是缺乏具体的标准与依据。针对这个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基本作用上, 进一步发挥其增值作用。

1.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企业经济运行的测试与评估, 检查与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是否有效。建立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后, 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 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良好作用。内部审计是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操作之外的控制层。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测试与评估, 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与漏洞, 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偏差与失误, 保证能及早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风险, 并将监督中发现的内部控制体系缺陷及时向管理层报告, 达到对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

2.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增值作用

一是提供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对内部控制体系比较熟悉。内部审计中除应起到防错纠弊的职能外, 还可帮助员工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 掌握其工作岗位涉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控制点, 找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提出改善的建议, 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畅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与特殊性, 首先内部控制中的舞弊情况举报通常先送往内部审计部门;再者外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反馈到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层, 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

三是弥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局限性。企业内部控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可以通过审计的形式减少局限性可能会带来的弊端与损失。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置与运行受制于经营成本效益的原则, 成本不能高于效益, 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也不能例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某些环节执行内部控制后, 可能出现效率与收益同时减少, 而内部控制执行成本却很高的现象。对于这些经营管理环节企业在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内部控制程序之前, 可以借助内部审计的不定期审计检查, 达到间接控制的目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人员串通舞弊, 使一些控制措施无法及时准确的落实。内部审计人员可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加强对可能发生人员串通舞弊的环节进行重点审计检查, 起到威慑性的作用, 警戒员工要随时接受内部审计的检查监督, 从而自觉维持内部控制系统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种自律行为虽然被动, 实际上却帮助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一般是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设计的, 对那些特殊业务就有可能控制失效。对企业发生的一些特殊业务, 内部审计可以得到管理人员的授权, 直接参与到经营业务里去, 进行事中审计。借助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 确保特殊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和重要环节在可控范围内。内部审计扩展了内部控制的外延, 完善了内部控制的体系。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把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每个控制点列出, 并落实到每个员工, 由他们具体负责执行, 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列入员工绩效考核的项目, 并配合以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 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前提

现代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使审计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 从而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控制是企业保持有效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而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使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 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进行内部审计, 就要先了解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要评价所有控制的目标能否达到, 各种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据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以及企业工作的优缺点, 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审查, 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四) 内部控制影响内部审计的方法, 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会计控制具有保证会计记录和处理正确可靠的作用, 而以经济监督为首要职能的审计是以会计资料, 再依照财经法规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下结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角的会计资料, 是否正确可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遵守情况。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 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所有经济业务的记录都进行详细检查, 由于内部控制和审计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 促使审计工作由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评价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这种抽样审计, 既能提高审计效率, 又能保证审计质量, 成为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 使减少审计测试工作量成为可能。因为内部控制的存在和对内部控制的评审, 是使用审计抽样技术的重要前提条件。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研究评价基础上抽样审计方法, 可以确保审计质量。因为审计抽样方法除了重点审计会计核算内的实质性问题外, 还把审计的范围扩大到会计账簿之外, 即在审查会计资料本身的同时, 采用实地观察, 函询债务、债务等手段来证实会计记录的可靠性, 从而避免审计局限于会计资料, 确保审计质量。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审查, 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缺点和薄弱环节, 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所在。制度健全和执行情况良好的原始资料, 可以为审计人员依赖和利用, 从而减少对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审核数量。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加速审计工作过程, 提高审计效率。

(五) 两者相辅相成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过程, 主要目的包括: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规的遵循性;资产的安全性: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为经营和计划所确定的目的和目标完成情况。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组织控制, 它既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进行评价, 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和运行的经济达到组织的目标。其本身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实体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与否, 与该实体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 有着相当程度的因果关系。

内部控制存在与否, 对内部审计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 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 适时提供改进建议, 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 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 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由于内部审计是在有限的时间与合理的成本条件下进行的, 同时, 审计主体对审计结论负有相应的责任。因此, 审计工作必须讲究效率与结果, 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钱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城区学校内部管理研究 第5篇

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之根本。一谈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学校就会用加课、挤占学生双休日、节假日休息时间补课等手段,来提高学生成绩。这样,可能会在某一段时期内,教学成绩得到提高,获得一定的赞誉。但是,这种提高时拔苗助长,使孩子们失去了原有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压力和负担,使学校失去了育人之根本,使教育偏离了正常轨道。

在此情况下,我校坚持从细化学校内部管理入手,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队伍建设,教师素质坚持增强。一是抓师德师风不放松。形成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二是抓业务培训不放松。先后投资20万余元派教师300

余人外出学习培训,形成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三是抓教研不放松。

学校给教师订阅《河南教育》、《小学教学》、《教师博览》等多种教研杂志,要

求教师多看书、学习、记笔记,平时积累经验,积极投身教研。

二、抓教学管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几年来,从周一到周五,学校领导坚持每天

与教师一起听课、评课,每学期每位校领导至少听评课50节以上,及时了解

教师备课、授课和学生听课情况。并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刻盘,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再评课、研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指导,致力打造

“高效课堂”。同时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跟踪监测,具体分析研究监测情况,制

定整改方案。

三、抓习惯养成,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一是加强学生言行习惯养成。学校1-4年

级增设习惯养成课程;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广播、板报栏等载

体,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二是加强学生读书习惯养成。通过班级个性化晨诵、课程朗诵比赛、读书征稿、书画展,创建书香班级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读书习惯。三是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养成。利用每天两个大课间组织

学生进行太极拳训练和跑步锻炼,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放松身心,学会

锻炼增加体魄,几年来,学生体育成绩骄人。

四、提高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几年来,我校持续投入2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教学楼加固、更换铝合金门窗、大理石硬化地面,教室全部安装“班班通”

设备,新建两层标准化厕所,使我校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在新教育的氛围中,我校在每个班级外建立

了文化宣传栏,和班级个性化书香展示栏,新建操场文化墙一面,和文化长廊

一处。教学楼、办公楼护栏外悬挂教育性宣传标语,形成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

几年来,通过细化学校内部管理,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先后获

得: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省级德育先进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

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市级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市级小学教育质量奖、县级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多次荣誉称号。我校共获得项省、市级教

研成果奖、篇论文获得省、市的一等奖。人次获得省、市级骨干教师

称号,人次获得市级优质课称号。人次获辅导奖。人次学生或

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中的内部控制研究 第6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非常重视信息与沟通这一要素, 并多次强调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为此, 专门制定了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内部信息在传递中面临许多风险:企业内部报告的系统缺失、内容不完整, 功能不健全, 可能会影响生产经营的有序运行;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 则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困难;内部信息传递中商业秘密的泄露, 则可能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针对这些内部信息传递中存在的各类重要风险, 本文提出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为企业理解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提供有益借鉴, 同时, 为企业有效利用内部报告奠定基础, 使企业能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与内部控制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因此,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的本质是在探讨企业内部报告的内部控制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管理层、董事会及员工为遵循相关法律规程, 提供企业决策及控制相关的可靠会计信息, 实现企业战略、经营及作业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无论进行何种类型的内部控制, 都必须具备控制标准和报告信息, 只有将内部报告的实际情况与控制的标准比较, 才能发现其偏差, 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对偏差进行纠正。因此, 在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内部报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从内部控制的目标看, 要提供与企业决策及控制相关的可靠会计信息, 本身就包括内部报告信息和外部报告信息;此外, 要实现企业战略、经营及作业目标, 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及可靠程度将决定着这些控制目标的实现。

其次, 从内部控制的要素看, 内部报告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 无论是五要素 (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督控制、信息与沟通、) , 还是八要素 (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事项识别、风险应对、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监督控制) , 或是十要素, 其中内部报告信息都是内部控制必要和关键的要素。

最后, 从内部控制的系统程序看, 编制控制报告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任务。控制报告主要是依据控制目标及标准, 对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披露,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而形成的报告。内部报告是内部控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如果没有企业的内部报告, 那就不会存在内部控制报告, 更不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评价。

综上所述,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的本质是在探讨企业内部报告的内部控制问题, 企业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实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内部信息在企业传递中, 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内部报告形成的风险及内部报告使用的风险, 下面予以详述并提出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二、内部报告形成中的主要风险及关键内部控制

内部报告形成中的主要风险是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 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其关键内部控制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制度, 明确内部报告的形式、格式、时限及内容, 同时加强对内部报告制作的控制。

第一, 明确内部报告的格式及形式。企业应对发展战略、风险控制要求等进行认真研究, 依据不同管理层级对信息需求的详略程度, 明确不同层级内部报告的设计要求。

内部报告的格式设计包括:文本格式、图表格式、数字格式及综合格式等。对于不能量化的信息常适用文本格式, 而对于可量化信息可据实际情况采用图表格式或数字格式, 在具体格式设计时, 还要考虑字体、颜色等内容, 以突出重要信息。但对格式进行设计时, 主要还是要考虑传递信息的特点、信息使用者的偏好和理解能力, 以及成本费用等因素。

内部报告的形式设计有多种, 如口头介绍、书面报告、视频会议、音像制品、计算机多媒体显示等。不同报告形式适用范围不同:书面报告是最常见的内部报告形式, 其成本相对较低, 能提供正式的数字、文本和图表, 且便于复制、携带、传发, 但它无法进行双向信息传递, 使报告的制作者和使用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口头介绍是书面报告的补充形式, 在一些紧急状况可采用。视频会议由于使用成本较高适合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使用。音像制品由于只能单向传递信息, 常用于培训、指导等一般信息的提供。计算机多媒体及信息中心, 由于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及快捷的服务方式, 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实践中,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经济状况及管理层级, 本着及时有效节约的原则来设定以何种方式进行哪一层级的内部报告。

第二, 限定内部报告的上交时间及时限。企业应依据自身特点在内部报告制度中明确规定不同类别内部报告的上交时间及时限设置。企业内部报告一般分为两类:定期报告和非定期报告。对于定期报告, 其时间频率的设计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关, 有的信息按月报告 (如企业的资产信息、成本收益信息等) , 还有的信息则需按日报告, 如商店的销售信息等。而对于非定期报告, 主要是用于临时信息的传递, 其报告频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因此, 制度的设计者需要在内部报告制度中明确规定不同类别临时报告的报告频率, 时限的设计需依据报告制作程序复杂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企业需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将内部报告的时效性与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考评体系挂钩, 以保证内部报告能够及时披露。

第三, 规范内部报告的内容。内部报告的内容指需要传递的各种信息, 一般分为以下两类:一是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其又可分为单项经济指标及综合类报告两类。单项经济指标包括日销量、日产量、银行存款等, 内容相对较多;而综合类报告的内容包括:企业的存货、应收款项等资产类情况、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销售费用等企业收入费用类指标, 以及企业获利能力、现金流量等信息。二是调查分析报告, 这要求专业人员依据管理层的决策需求, 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数据挖掘, 将管理决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调查分析, 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具体处理方案等内容进行详尽的报告。

在规范内部报告内容时, 要依据企业的类型明确重要指标, 即把握好报告内容与管理决策的相关性。这就要求内部报告内容的设计者在充分理解企业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各种财务及非财务性因素, 合理设计报告指标, 并透彻理解各种指标的内涵及其对企业的经济意义, 同时, 需要注意指标的维护, 关注指标的生成过程, 在企业经营情况发生较大变动时, 能及时修复及重建指标。

第四, 加强对内部报告编制的控制。对内部报告编制的控制包括:一是加强对内部报告相关生成数据的控制, 对各类数据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进行监控, 依据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来保证数据质量。二是加强对内部报告相关责任人的控制, 明确规定报告的主体、方式、权力及责任。将内部报告的编制者与审核者岗位分离, 重要信息应由专人审核, 以确保内部报告的信息质量。

三、内部报告使用中的主要风险及关键内部控制

内部报告使用中的主要风险有:内部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不通畅, 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困难;内部信息传递中商业秘密的泄露, 可能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对此类风险, 关键内部控制有:

其一, 构建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具体包括:

(1) 组织结构应趋于扁平化。信息传递层次越多, 信息传递的效率就会越低, 信息污染及失真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 企业应在组织结构的垂直化中大大压缩管理层次, 加强企业跨级的信息交流及横向信息交流, 实现企业高级管理者和员工间的交互式沟通。

(2) 组织结构应趋于柔性化。企业应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及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柔性化水平, 减少信息传递的延迟, 增强企业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

(3) 组织结构应趋于网络化。企业应当设立多个管理组织中的决策点, 从而形成多个关联密切的信息中心, 形成纵横交错的信息传递通道。这样可以将组织内外的信息联为整体, 避免信息割据及扭曲, 为企业分权化决策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 可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其二, 建立内部报告安全保密机制。企业应建立内部报告安全保密机制, 内部报告义务人及其他知情人员在信息披露前, 应当将该信息的知情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不得泄漏公司的内幕信息, 不得进行内幕交易, 对于泄密者加大处罚, 追究其相关责任。同时, 可以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 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其三, 建立合理的内部报告传递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内部信息自上向下的传递机制, 使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及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信息, 理解自身在内部报告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自下向上的传递机制, 使企业员工能将其所了解的重要信息及时向管理层、董事会等各方传递。

同时, 企业还需建立横向信息传递机制, 使信息能在管理层、董事会及委员会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需要注意的是:一是企业应建立先进的、多元的信息传递渠道。创造先进、多元的传递信息渠道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企业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信息传递及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 企业应根据其经营、内部控制目标及经营活动的具体特征, 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 促进企业有效沟通, 充分发挥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在内部报告体系中有效的控制作用。二是应加强企业信息传递过程的规范性。信息传递过程的规范化是消除信息污染及失真的重要手段, 也是企业提高内部信息传递效率的必然要求。

为规范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过程,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证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 消除信息时滞。二是保证信息的正确性。三是信息流通的规范化。由于信息内容、形式多种多样, 因此,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将信息进行合理的规范, 这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有效分析及利用。

其四, 建立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建立内部报告评估制度, 对内部报告的使用进行全面评估, 重点关注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和沟通机制的有效性。内部报告评价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评估报告的形式、格式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比较;二是对内部报告内容的有效性进行评定;三是对内部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予以评定;四是对内部报告编制的技术质量进行评价。

为保证内部报告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将内部报告评估结果与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考评体系挂钩。

其五, 加强对内部报告制度的维护。内部报告制度付诸实施后, 还应不断地进行检查并在必要时予以修正, 以确保其能恰当地反映内部需求, 同时, 应加强反馈来自各方不同的意见。一般的, 当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政策及内部机构发生变化, 或反馈意见表明内部报告制度中存在较大缺陷时必须对内部报告制度进行修正。

其六, 建立投诉制度。投诉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 是信息由下而上沟通的重要形式。企业员工处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沿, 在工作中能及时发现经营及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舞弊行为, 并能提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合理化建议及意见。为此,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 设置举报专线, 鼓励员工及利益相关者举报及投诉企业内部的违规行为, 同时, 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的相关程序, 做好相关投诉记录, 以确保投诉成为企业掌握重要信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初有为、程宇:《提高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效率的几点研究》,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6期。

内部研究 第7篇

铁路建设离不开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这两方面的工作。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铁路建设的核心内容, 如今, 铁路多样化的运营战略的提出以及高铁的广泛运营, 在无形之中也给铁路运营带来了一些压力。其中铁路内部审计起着监督和评价铁路工作的作用, 其本身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铁路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促进铁路部门经济效益的实现, 在铁路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 为了让铁路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 铁路内部需要对当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及积极采取措施解决。

1 铁路内部审计的定义和重要性

(1) 铁路内部审计的定义

要想知道什么是铁路内部审计, 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有关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 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那么, 铁路内部审计就是由铁路部门依据《铁路法》对铁路内部各个部门的各种经济活动事前和事后收支的监督和审查。

(2) 铁路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铁路内部审计可以很好地管理铁路内部的财产, 在现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 竞争如此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上立足, 就必须具备不同常人的能力。财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企业财产出现了问题, 那么这将会让员工对工作失去信心, 更严重的是, 让企业上下所有人都人心惶惶。同理, 铁路部门身为一个大企业, 就更加不能忽视审计的作用。审计可以有效地管理好内部的财产, 不让资金出现无故流失, 有利于铁路内部的财产保护。

铁路内部审计可以监督所有的经济工作,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一定不能忘了对工作的监督。企业规模日益壮大, 其管理层次也不断提高, 难免会出现工作的混乱与失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就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和管理工作,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小工作失误的可能性。对铁路部门来说, 内部的审计可以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 防止出现贪污、贿赂的现象。监督工作做好了, 那么就将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铁路内部审计提高铁路防范风险的能力, 铁路内部审计通过对一切工作的监督和评价, 可以及时地发现其内部出现的问题, 从而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 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 从而客观地对工作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和给予正确的评价。通过内部审计, 铁路内部可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2 铁路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铁路内部审计工作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环境因素限制了铁路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1) 铁路内部审计机构简单, 人员技术不高。

铁路内部审计机构过于简单, 并且人员素质低。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的要求中, 内部审计师必须具备工程、财务、会计、统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但是在现在我国铁路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中, 具备这些方方面面知识的人屈指可数。超过80%的审计机构的培训人员对学员的培训总是敷衍了事, 一带而过。他们不在乎学员有没有真正学会, 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因此这样造成了审计人员对工作也是敷敷衍衍的, 这样与审计工作的要求相距非常远。

(2) 没有制度评估和审核。

铁路审计机构没有制定相关的业绩考核制度, 这样就大大地让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更加懈怠, 因此工作不认真, 从而带来许多问题。如果没有考核制度, 那么员工就会放低对自己的要求, 工作时没有压力。这样对整个铁路部门都是不利的。

(3) 铁路内部审计机构覆盖的范围太小。

铁路审计机构所管辖的范围的过小, 只有上级管理下级, 但是却没有同级之间的管理, 这样会造成同级之间的工作效率不高, 并且也可能会出现同级之间滥用职权的腐败现象。还有, 如果一直都是下级被上级管, 那么也会使下级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4) 铁路内部审计具有依赖性以及没有权威性。

在目前我国的多级管理模式中, 内部审计制度严格并且有一定的等级, 每个等级之间各司其职, 但是每个等级的工作都是在本等级的总审计师的指挥下才进行工作的, 因此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就失去了其独立性。同样地, 都是只听一个人的, 那么自然失去了其权威性。

3 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1)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 设立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免费培训。请一些有权威的老师来上培训课, 同时要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

(2) 制定审核评估制度。

铁路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制定评估审核制度, 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审核, 同时实行奖罚政策, 对表现优秀的人给予奖励, 对表现不好的人给予警告, 情节恶劣者做开除处理。

(3) 完善管理机构, 提高独立性。

每个单位的选出一个领导人, 并且做出民主决策, 而不是全部人只听一个人的安排。除此之外, 下级可以向上级反映意见, 同时对上级工作进行监督, 避免出现腐败现象。

4 铁路内部控制的建设定义、现状以及对策

(1) 铁路内部控制建设的定义

铁路内部控制建设就是铁路内部制度、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建设, 它涉及各方面的建设, 同样的, 铁路的长远发展也与铁路内部建设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 铁路的发展取决于铁路的内部建设, 内部建设搞好了, 那么铁路的发展指日可待。

(2) 铁路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管理者素质过低。管理者的素质不仅包括知识容量和管理技能的能力, 还包括其道德素养。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因为实行时间比较晚, 所以如今缺乏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管理机制, 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小, 所以导致管理者固守原本思想, 没有上进意识。这样对铁路企业来说, 就会影响整个铁路部门的工作效率, 增加控制成本。

存在部分人员贪污腐败现象。铁路企业发展越来越迅速, 铁路建设越来越快, 那么对人员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人员一多, 就容易造成部分人为谋取私利而贪污公司财产, 这样便给铁路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资金一少, 那么将限制铁路企业对铁路建设的投入,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忽略了内部控制。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分为管理控制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管理制度是说对会计业务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控制, 比如企业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等等。会计控制制度是对会计记录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控制。但是现在我国的铁路企业对这两者的概念分不清, 所以造成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高。

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铁路内部人员之间的监督意识不强, 各部门之间只是在自己单位里安守本分, 却不过问其他单位的事情, 这样不仅导致各单位之间没有交流没有感情, 更加造成了大家的监督意识薄弱, 因此出现滥用职权的问题。

(3) 针对问题采取的对策

完善制定监督制度。铁路内部完善监督制度, 实行同级之间互相监督、下级监督上级的监督模式, 鼓励员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同时, 提出“举报有奖”的方针, 要让员工说真话, 做真事。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政策。铁路部门制定内控评价政策, 这样有利于防止出现工作失误, 有利于促进铁路经营管理效果的发挥, 有利于适当地增加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认真总结工作。每个员工都应该懂得总结工作成果, 分析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善于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 多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从他人中获取新思路新想法, 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共同为企业出力, 一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严打贪污腐败行为。对于一些员工的贪污行为, 铁路部门必须严厉打击, 绝对不能留情。同时, 提高员工的集体意识, 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伤害企业的事情。

5 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铁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研究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同时, 这需要铁路企业与每个员工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 铁路企业应该按照合理的理念和适当的方式, 全面强化审计的作用, 来实现铁路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 蒋和娟.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2 (04) :3-19.

内部研究 第8篇

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正确性和高效性的保证, 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和控制也是我国外部审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我国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进程中, 能够保证企业的资金合理的分配, 也能够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在我国经济内部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制度改革不断加深、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对企业内部审计和控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的作用不断加强。我国的企业的内部审计和控制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学习, 吸收先进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经验, 改革穿孔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模式, 在严格的遵守我国的审计法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高效性, 并且将其改变成为企业的日常流程, 在高效的内部审计和控制基础之上,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避免企业资金的流失和企业内部的贪污和腐败。

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欠完善

正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直到21世纪逐渐发展出了一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 我国的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也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制。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的预算法、审计法、政府的预算和采购制度, 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 全球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 社会体制在不断的变革, 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制也必须与时俱进, 随时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环境和体制的不断变化。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制的不健全, 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金流通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效率低下, 而且企业的资金安全也存在威胁。目前我国一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现状只停留在表面, 即使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问题, 在体制和制度的不健全的状况下, 内部审计和控制人员难以有规矩和法律作为依据, 难以深入进行下去。

(二) 企业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目前存在一种状况, 企业的领导者与高层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的领导者与高层对于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 甚至认识存在错误。企业最重要的是效益, 而企业的领导者与高层的所想所做都是从效益的角度进行的, 其实施的一系列的措施都是要直接的提高企业的效益,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内涵出发,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活动的高效性,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然而, 企业的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认知不清楚, 造成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不重视。当然,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不是立即的,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来提升企业的效益, 这也容易使领导者与高层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忽视, 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的作用的不可忽视的。

(三) 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内容不完整、目标模糊、程序混乱

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存在一种浮于表面的现象, 在企业的具体业务环节有待深入, 比如在企业的一些保密或者具体的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难以做到审计和控制, 这就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完整性造成缺陷。具体的业务缺乏审计和控制的细致化, 直接的结果便是部分的审计与控制信息不准确,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内容的不完整严重的影响的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水平。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直接对审计控制的范围、成本、质量造成影响, 为了确保企业的审计控制的质量以及会计所承担的过高风险, 明确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但由于目前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空泛的概念, 明确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合法与真实性需有科学的法律程序来维护的, 但由于国内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开展的时间短, 而且各个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程序不统一, 对于我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控制法律程序的标准化造成一定的难度, 据有关统计, 我国65%的会计师事务所利用我国没有明确的程序要求漏洞, 应用不合理的审计程序对相关审计单位出具欠真实的审计报告。

(四) 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人才匮乏、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 河南省的总人口9 406万, 而本科生只有约58万人, 硕士生约8万人, 在校博士生约8 000人, 本科占总人口的不到10%, 而审计人员更是不到2%, 我国严重缺乏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人才。而且我国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人员专业最多的是会计、财务管理等, 从而又出现一个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业务素质针对性不强。而专业人员的水平决定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水平与效果, 我国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难以适应我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发展步伐。具体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制的传统固化, 导致审计控制人员处于一种“温水煮蛙”的状态, 审计控制人员没有意思去学习相关的新知识来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无形中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审计控制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二、现代企业加强审计与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 建设健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制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制是即为我国制定用于保障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用于规范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 在开展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前, 必须拥有完善的体制制度, 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我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并将问题的完善及时的反映在法律法规的建设当中。企业的管理层在做好对我国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以外, 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对自身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体制建设予以特色性改变。在对国家法律政策与企业自身完善的双管齐下, 能够保证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及时有效, 使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使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 企业要提高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态度决定成败,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不重视反映出一个问题, 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弱,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理清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效益以及资金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在态度上要做到对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不忽视, 然后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积极的开展和推进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工作。其次提高整个企业对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认知度, 开展专门的岗位培训或专题宣讲, 在企业内部来宣传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加强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与评估, 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重视与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功能和作用, 在得到管理人员的首肯后,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进而解决企业的风险与控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要扩大范围、明确目标、确立程序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其作用范围之上, 目前的主要问题便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范围小, 不能够完全的覆盖到企业的各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之中, 因此必须扩大其范围。扩大范围表现在企业的具体业务之上、现有的资金使用情况、潜在的危险评估以及企业的大型经营项目等等。其次是明确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 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先进经验, 利用风险导向来明确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目标, 自上而下的实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 把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内部审计控制相结合, 对此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直接对审计控制的范围、成本、质量造成影响, 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与经营的随意性、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最后, 国家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进行标准程序的制定, 来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 避免一些借助此漏洞进行虚假审计报告的产生, 保证经济市场的公平性与安全性。

(四) 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人才培养, 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不是一层不变的, 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审计控制人员唯有不断的学习, 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就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控制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 企业可以设立监督机构, 建立业绩评估体制, 把相关人员的工作与其待遇联系起来, 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通过企业内部的专题讲座或其他宣传手段来提高审计控制人员的思想认识, 培养其自身主动提升意识。最后, 通过企业内部岗位培训来提高审计控制人员的专业技能, 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或讲座来提高相关人员对于相应法律的熟悉程度, 培养其在日常工作中依靠法律的意识, 并对其进行计算机培训, 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 并能够提高工作的便利性, 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捷径。

三、结论

提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水平, 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性,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与真实性, 保证企业资金安全流通, 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健康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提高我国企业发展过程的透明度, 对我国的企业行为形成一种有力的约束, 肃清我国的经济环境, 增加我国的社会与人民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玉红.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4) .

[2]李玉松.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12) .

内部研究 第9篇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的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部门,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虽然依附于单位本身,独立性受到局限,但它具有对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发现问题比较迅速、改进比较及时、取证比较容易等优点,因而,内部审计对协助高校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的内涵,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2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现状

2.1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审计独立性不强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不能立竿见影,水到渠成,它更多的是宣扬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所以常常使得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欠缺了解,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内部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缺乏通过内部控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经营理念,使得内部控制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二是高校领导权利集中制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出现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与相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等情形,使得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而作为内部控制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隶属于高校本身,受高校领导权利牵制,并与其他部门存在利益关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独立性受到很大的质疑,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与公平。

2.2 内部控制体系欠缺,审计监督不够

根据coso内部控制理论的框架,良好的内部控制应该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控制监督五个方面。

首先,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五元素不全的现象,在控制活动中仍用财务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仅就其开支的范围、标准加以限制,没有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导致信息传递滞后,监督活动无法及时跟进。其次,不相容岗位人员兼职情况屡见不鲜,一人身兼多要职,权利牵制缺乏,工作职责权限不明,审批制度建立不全导致控制环境薄弱,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增加。内部审计在设计和执行控制程序时,淡化“审计即服务与监督”观念,在评价内部控制时往往依据以前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作出有利于内部控制可以防止、发现并纠正财报重大错报方面长期有效的结论,没有真正从内部控制本质出发,考虑内部控制的风险程度是否较高,控制活动是否规范,监督是否有力。

2.3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缺失,审计判断准则不明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法律依据,2013年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将内部控制按照所有事业单位通用的业务活动分为了三大类八个小类,但是高校具有其自己的资金核算、会计处理、行政监督等一系列体制的特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尚不够明确具体,操作说明也不够细化,内部审计人员常常遭遇内部控制审计无章可依的困境,每每遇到问题时,审计人员只能依靠固有的职业判断,这就使得内部审计意见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也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就事论事,泛泛而谈,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 高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建设对策

3.1 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营造良好审计环境

首先,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运作顺利进行的基石,是管理工作的起点,需要每一个员工自觉遵守。高校领导是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自上而下,由高校领导牵头,各部门项目配合,积极开展内部控制教育活动,加强宣传,正确树立内部控制防范意识,定期执行对内部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测评工作,提高单位领导及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内部控制意识在各部门内部根深蒂固。

其次,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前提。只有在内部控制健全、运行良好的环境下,才能有效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进而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由于我国还不存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现有的制度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所以教育部应针对高校出台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使得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的审计环境,调整审计的方案和措施,制定适合内部控制的审计制度,使审计有章可依。

3.2 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独立内部审计机构

高校应严格落实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牵制制度,建立健全授权批准制度和岗位分离控制制度等,积极落实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日常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交易以及大额资金等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建立、完善符合高校管理要求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实质上的独立。独立性是一切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高校本身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应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足够重视。

3.3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将审计程序电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行业,现阶段高校基本实现一卡通全部门覆盖,信息共享技术有效降低了信息处理的冗余和烦琐。内部控制对接一卡通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程序化和标准化,部门与部门、上下级都可以在一卡通系统中通过权限设置得到很好的体现。将内部控制方式信息化,使内部审计可以单独设置程序模块自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类和筛选,方便审计部门直接获取数据,提高审计效率和可靠性,还可以在审计程序中设置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最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4 结论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机制调整过程,需要建立“以防为主、防控兼顾”的自控机制,而内部审计则需要根据内部控制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内部控制触及到哪,审计就跟进到哪,控制与审计形影相随。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树立管理人员良好职业操守,外部监督有力才能使高校积极运转,迎接“更高、更远、更快”的挑战。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问题的探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现阶段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际运作以及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分析,进一步研究高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措施,以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高校

参考文献

[1]汪泉红.如何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J].行政事业资产与管理,2013(3).

[2]曹蓉.浅议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J].经营者,2014(7).

[3]徐成彪.论校园一卡通与高校财务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2).

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 平衡计分卡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概述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2009年1月发布了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ework,简称IPPF),重新阐述了专业实务框架的内容及其对全球内部审计职业的重要性,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中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上述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突出了介入风险管理和高层管理过程的职业要求,并且首次提出了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内容,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并改善机构的运营,内部审计应具有增加组织价值的功能。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路径分析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特点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综合性审计,它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体现,其核心目标就是价值增值。

强调增值服务:价值增值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突出特点,它跳出了以“查错、问责”为目的的监督型内部审计的局限,上升到以“防风险、提建议”为目的的服务型审计上来,达到服务中含有监督,监督寓于服务之中的效果,并不断扩大其服务效应,以期为组织带来更大的增值空间。

审计业务多元化: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财务和会计事项,而是着眼于“整个组织”。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开展“风险导向”型审计:以组织的风险为审计工作关注的“焦点”,组织面临的风险将对组织的价值产生重大的威胁,所以评估和改善组织的风险控制,帮助组织减少风险,将会有助于增加组织价值,也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重点。

(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路径分析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实现形式主要有: 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从路径来来看增值型内部审计就是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标,以价值增值为目的,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大领域发挥其确认与咨询两大功能。

1、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领域的价值增值

在内部控制领域,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评价和衡量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发现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和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通过查清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向企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组织增加价值。

具体而言,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①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这是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合作评价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此项措施将以往由内部审计师对控制的充分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确认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通过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程序,由组织整体对管理控制和治理负责。

②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控制程序的制定,使其对内部控制各个方面更为熟悉,能从组织全局的角度对各个控制环节进行把握,可以针对内部控制程序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薄弱或不合理的环节,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帮助组织更好的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③内部控制培训:内部控制培训能使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效的增加组织价值,通过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以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程序。

2、增值型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价值增值

COSO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报告中就风险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8个要素分析了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可通过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来增加组织价值:

①通过评价风险管理过程、评价关于关键风险的报告、检查对关键风险的管理等措施向管理层就组织风险管理活动的效率提供客观的确认服务,确保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得以有效地运行。

②通过为风险的鉴别和评价提供便利、指导对风险的应对措施、协调组织风险管理活动、强化对风险的报告、维持和开发适合组织的风险管理框架、制定有待管理层批准的风险管理战略等措施为组织的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③运用内部环境审计评价组织潜在的经营风险,也是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一大增值功能。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内部环境审计,能识别或发现给组织持续经营带来风险的环境问题,发现并评价引起经营风险的环境问题,以提高组织的风险预知能力、避免损失。

3、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领域的价值增值

组织治理又称公司治理,是所有權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用来解决代理成本、管理层选择与激励问题的制衡机制及制度安排,其实质是确保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有效发挥信息疏导功能,缓解“代理问题”

股东和经营者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信息不对称而言,受托财务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和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都很重要。现代内部审计通过相对独立的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审查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缩小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利益差距。内部审计不但在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经营领域发挥作用,最终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进而增加组织价值。

②完善组织治理机制,弥补外部审计实现组织治理功能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以第三方地位对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和审查,客观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减轻委托人对代理人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的忧虑,稳定了组织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必然带来监督机制,通过对人、财、物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必定引发人员的优胜劣汰,进而牵动组织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从相当程度上推动着组织治理机制的完善。

相对于外部审计机构对组织治理问题签证的滞后性、不完整性以及外部审计师对组织经营历史和现状的了解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而言,内部审计拥有对组织经营历史了解的长期积累,且在组织治理结构中与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组织框架,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事前防范和事中监导,弥补外部审计不足从而实现全面有效的组织治理功能。

三、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增值功能评价

(一)平衡计分卡基本内容

平衡计分卡(BSC)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绩效管理和评价体系,由哈佛商学院卡普兰教授以及美国复兴战略集团总裁诺顿于1992年提出,通过对财务、客户、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四个维度的业绩指标设计来衡量绩效,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的首选工具。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衡量单纯依靠财务指标难以有效准确的评价,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果与过程,且能够兼顾部门战略及组织战略的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强调以组织战略为中心,考虑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把组织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从而建立具体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使组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能切合实际的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

(二)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增值评价中的应用

(1)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体现的是内部审计在财务方面所做的贡献,在对财务维度进行评价要注意其产生的间接经济价值及部门成本控制,增值型内部审计更多的通过确认和咨询手段,因此也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本论文主要考虑的指标有:①是否减少了组织整体的运行费用;②是否提高了其他部门的效率;③内部审计成本的控制情况,即内部审计部门自身成本的控制情况,应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④是否减少了舞弊;⑤对管理流程优化的贡献。

(2)客户维度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客户维度主要回答,我们向客户提供什么,对内部审计而言客户比较广泛,主要有管理层、审计委员会以及被审计部门,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客户主要为管理层及被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客户提供审计建议时要考虑其可行性以及容易被客户接受。

本论文在客户维度主要考虑的指标有:①内部审计人员与客户是否维持良好的关系,是否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出具审计报告是否及时;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是否存在违反职业道德的事项;③内部审计工作是否被客户认可;④客户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满意程度;⑤审计建议被采纳的比例;⑥内部审计部门被投诉的次数;⑦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是否对促进组织增值做出了贡献。

(3)业务流程

在业务流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即内部审计如何对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流程是执行审计计划,达到审计目标,展现部门价值的支撑。

在业务流程阶段主要考虑的指标有:①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是否按时完成了审计计划;②审计建议的数量,应该考虑发现重大问题提出建议的比例;③审计工作时间,衡量审计工作的效率;④审计差错率,审计工作中因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原因做出错误审计评价的情况;⑤审计工作的及时性,是否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效建议,并传达给被审计部门;⑥审计流程的持续优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是否能致力于审计效率的提高,使审计流程得到不断改进。

(4)学习与成长

在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取得怎样的进步来适应变化和发展”,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部门人员结构配置以及创造性应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的适应能力等,增值型内部审计从传统的关注财务转变为关注内部控制、关注风险和公司治理,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只有持续加强人能保证其他三个维度的有效开展。员素质提升,形成整合能力才

在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考虑的指标有:①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与培训的时间;②内部审计人员受教育的水平;③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结构是否匹配业务开展;④审计经验;⑤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能力,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應用能力。

平衡计分卡通过四个维度对内部审计增值评价,兼顾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考虑了战略与战术、长期与短期目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多个方面;各个维度的指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指标进行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4

内部研究 第11篇

内部审计工作是集团公司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有助于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达成, 同时也能促进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从内部审计工作的属性来看, 由于其能够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较为自然的监督约束机制, 因此逐步发展为集团公司所倚重的独特内部控制工作形式。内部审计工作是集团公司顺利实施内部管理制度和维持日常经营运转的主要载体, 同其他内部控制活动相比, 内部审计工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因此, 内部审计绝不是对其他控制活动的简单重复, 而是针对其他内部控制工作的再次控制, 从这个层面来说,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联系。以煤矿行业为例, 大型煤矿公司的企业所有者并不能够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实际经营者的职责履行情况、财务会计信息真实程度都难以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这种局限性一方面源于企业所有者知识结构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各种实际成本、空间条件的限制。鉴于此, 大多数煤矿集团公司选择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集团公司通过内部审计, 主要考察经营管理活动是否严格遵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执行, 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健全性进行评估分析, 找出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完善。

2 集团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集团公司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对自身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当, 集团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对危机及各类风险的管理应对水平, 已经成为广大集团公司所普遍关注的重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的确认者。鉴于此, 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不仅能够保障集团公司日常经营业务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为内部审计工作履行职责、赢得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次,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内部控制渐已成为集团公司强化经营管理、确保财产安全、推进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客观评价, 促进内部控制流程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保障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行。由此可见,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都是集团公司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互配合, 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集团公司的管理效率。最后,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都会对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这两项工作的设计与执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治理制度能否充分发挥效用。深入探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可以为完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提供重要的指导建议。

3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建设滞后, 内部审计力度薄弱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我国一些集团公司在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 在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执行等环节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然而却普遍未能重视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评估, 存在内部审计力度薄弱等问题。具体来说, 一些集团公司在内部控制的流程设计中, 未能将内部审计职能纳入内部控制的整体设计框架中去, 导致内部审计难以对内部控制工作起到切实的监督与管理作用。还有一些集团公司虽然有意识地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但是却忽视其管理作用, 同样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从实际情况来看,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环境建设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 往往仅把监督职能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这样容易造成各个部门之间出现矛盾, 甚至出现其他部门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工作对立面, 对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继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行。

3.2 内部控制流程标准缺失, 导致内审人员在观念上存在偏差

一些集团公司未能建立起具有明确可参考标准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质量。尤其是一些还未上市的集团公司, 由于缺乏标准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 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分散于各类规章制度和文件中。在这种状况下, 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会倾向于将审计重点放在查找集团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错误、舞弊, 以及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上面。把查找问题当成内审工作的最终目的, 而对集团公司各项业务流程梳理再造、合理确认关键控制环节、风险评估与分析等重要工作缺乏必要的关注, 这样必然会导致内部审计内涵的缩小。从本质上来看, 测试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只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而并非内部审计的全部内容。另外, 很多集团公司没有对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缺乏对各类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的再结合过程, 各业务之间也没有较为明晰的风险控制手段, 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 将无法对公司内部控制相关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给内部审计人员造成了实际困难。

3.3 内审人员业务知识体系不够全面

由于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会涉及公司日常经营运作的方方面面, 主要包括生产组织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个业务流程, 客观上对内审人员的知识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经济、财务、法律等领域都应该有所涉猎, 才能具备作为一名专业内审人员的业务基础。从目前的内部审计队伍来看, 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务、审计专业, 业务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难以应对内部控制流程中的各个重点审计环节。随着现代审计手段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已经难以达到内部审计的客观要求。

4 集团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建设对策

4.1 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提升内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 集团公司的业务发展、经营管理都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管理方式方法都存在较大差异, 尤其针对集团公司这样的综合性企业, 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对工作手段和方式的完善与创新。市场经济环境下, 集团公司应该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进行建设和不断完善, 站在项目管理的高度, 对集团公司的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乃至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深入开发, 充分运用经营审计、成本审计、效益审计等先进审计手段, 这样才有助于内部审计的环境建设, 从而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除此之外, 集团公司还应该自上而下地实施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让公司管理层和各部门的员工都能了解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意图, 并知晓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所需承担的责任, 不断树立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海尔集团为例, 其管理层将内部审计纳入整体管理流程中, 并且严格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职能部门, 内部审计报告最终直接向总裁递交。内审部门一旦发现某部门在经营管理、业务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 都将实施一票到底的原则, 始终推进该项问题的整改。

4.2 完善业务流程再造, 纠正内审人员的认识偏差

内审人员展开实际工作前, 应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工作, 尤其要重视风险分析和业务流程再造。由于内部控制是由集团公司各个层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 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 内部控制绝不仅仅只是以管理手册、规章制度的形式存在, 而是一个体系、系统。基于此,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评估也必须是全面的。内审人员应当摒弃过去仅仅是刻意寻找关键控制点, 仅对核心控制点进行测试的习惯, 不要陷入内控审计就是对关键控制进行测试的误区。审计人员在具体从事内审实务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对待审计调查阶段, 投入大量精力于集团公司业务流程再造、风险控制分析等环节。由于集团公司的内外经营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业务流程、管理模式都在不断更新, 因此, 内审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同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在内审工作中, 要及时对业务流程进行综合梳理, 深入剖析分散在集团公司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中的管理措施同业务流程之间的勾稽关系, 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促进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共同协调发展。

4.3 重视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虽然不是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专家, 但是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都需要对内控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掌握, 深入了解集团公司各项业务流程、管理办法、规章制度, 广泛涉猎先进的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逐步培养出职业敏锐性和洞察力,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鉴于这样的客观要求, 内审人员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及时掌握现代审计技术,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演变, 内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审计工作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环节, 内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结构,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法律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能力。鉴于此, 广大集团公司应该改变传统观念中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只要了解财务知识就已经足够的观念, 在选聘和培养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过程中, 增加对综合素质的考核办法, 并且为内审人员创造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及时更新其知识体系, 了解最前沿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知识, 从而实现内部审计高素质的人员配置。除此之外, 集团公司还应该尽快为内审人员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 以实现对审计会计数据、管理信息、经济信息的充分记录与分析。客观来看, 网络技术下的内部控制与传统的手工处理系统有着极大的区别, 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经难以胜任, 因此集团公司要及时完成内审软件的选购, 组织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帮助内审人员更好地运用此类软件。

摘要:如果说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的有力手段, 那么内部审计就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中具有天然的内部监督作用, 是内部控制方式的构成要素之一, 能够促进集团公司管理层加强管理控制, 改善经营效率, 从而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 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 对集团公司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刘远红.完善内部审计促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4 (01) .

[2]白冬明.构建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经济师, 2014 (01) .

上一篇:最重要的数学问题下一篇:废旧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