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2024-09-20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精选12篇)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1篇

《生物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2001年实施的新课改教学用书, 这次新课改教学用书的使用有以下背景:1.知识经济初露端倪, 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 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的人才;2.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3.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 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日趋明显, 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课改理念和内容都更新的同时, 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急需改革,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已达到影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的。

二、转变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自古以来, 教育者只知道教会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比单一获得科学知识更能影响人的一生。然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 知识更新非常迅速, 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习惯于传统教育方法的学生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势在必行。

三、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践理念

1. 教师的教法转变

主动学习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能力、技巧、方法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志品质的综合。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法。

情境创设:创设学生学习需要的环境、氛围, 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确立目标:和学生一起共同确立学习的三维目标, 即让学生明确需要学习的任务, 任务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等。

教师诱导: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如上课了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学生确立的目标不够完整等都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指导、点拨。

学生主动学习:这是流程中的中心和重点, 学生要利用和搜集各种资料 (课本、视频) , 进行阅读、分析、整理来解决确定的学习目标, 独立完成后还要进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辩论, 以获得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师生总结: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评、教师点评, 让学生体会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较和同学间的差距、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 鼓励、肯定自己, 促进自己全面健康发展。

反馈和调整:教师毕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是导演, 应洞察整个学习过程, 要驾驭全局。特别是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了如指掌, 通过学生的行为、活动反馈, 教师适时指导, 对偏离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不当的, 要进行纠正和调整, 尤其要调动不喜欢动的学生, 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满整个课堂, 让每个学生均参与, 让每个学生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让每个学生均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要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动学习

四、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践效果

1.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上课反应积极, 全体参与意识增强。

2. 学习质量有质的飞跃, 学生回答问题答案准确率高多了, 更完整, 能相互找出不足并改正, 无论是平时测试, 还是期中学教测试以及市级统考, 成绩均在80分左右。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以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 促进了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3. 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 完成作业不用别人催促, 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向别人请教。因事因病缺课都主动补课, 并能及时改正作业上的错误。也培养了课代表的责任心, 使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有几个课代表还被同学选为班干部。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第2篇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新课程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我切实感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加入《数学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研究组以来,我致力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具体工作

1、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活动相互渗透

3、坚持做好课题研究的反思小结工作。

4、与网络相结合,及时有效地获取网络资源,促进了课题研究。

二、研究体会

为了坚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按课题研究方案操作,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操作过程进行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粗浅体会:

1、重视在导入新课前激起探索欲望

问题情境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无限期望,使探究新知成为主体的无限需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基础。我所创设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了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我创设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了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2、重视在新旧知识连接点架桥铺路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当学生触及那些“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时,就会因不能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而产生矛盾冲突,我在这个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注意精心创设问题,再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进而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就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进一步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更具有探索的价值。

3、重视在教学重难点处精心设计

越是知识的重难点处,越有探索的价值。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或将方向明指,学生可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课题研究理念相违背。我在重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问题具备有效的探索性,让学生有效地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4、重视在思维困惑处适时点拨

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问题,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思维困惑点上,这样的问题才具探究价值。我让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形式,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而发现或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索的方法。我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深入研究提问题的艺术,切实提出符合课堂需求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第3篇

一.转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上,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只需回答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学习十分被动。现在偶尔我也会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令人惊叹,庆幸自己没有过多讲解之感。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画出并品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开放式问题,一女生就领悟出“那朵流星”的“朵”字用得别具匠心,因为“朵”字会使人联想到那颗流星犹如“花”一样美丽动人。

这样,课堂上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二.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同登讲台的互动式学习。

搜集整理资料,学生走上讲台。对于一些自读课文以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如“综合性学习”等,尽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或者主持人。学生经过合作小组内的认真准备——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后,课上进行抢答赛、展示成果(幻灯片的制作等),常常是下课铃声已响,学生仍然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很多时候,学生查找到几万字的资料,制作展示近百张的幻灯片,设计了几十个抢答题,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的收获增多了。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使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一种成就感。就连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的教师也是每每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启发,可谓师生互动“互惠”。

三.转变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权由老师独揽为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以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都由老师亲自包揽,学生不分层次统统完成同样的作业,结果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消”,完成的效果可想而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固然要顾及,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才至关重要。因此平时的作业、小考、作文等,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全批全改,因为这种传统的做法,学生早已缺乏新鲜感,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换来的只是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只看下等级或分数就算了。代之以多与学生商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采取学生批阅和老师批阅、家长检查签字相结合,学生合作交叉批阅和自己批阅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批改查阅形式,当堂或当天反馈出结果。这种学生参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反馈的做法深受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认真学习态度。

四.转变复习时老师包办代替为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合作编辑资料

口语训练的内容、文言课文的一些知识点及期末的复习课等,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是要有计划地指导初中学生自己梳理归纳字词、文言实词等知识板块,如在教学《核舟记》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地掌握关键实词,就布置了查找用法与该课所学实词相同的成语的作业,结果学生合作整理出来的成语就有400多个。此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实词,又促进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收获颇丰。

五.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做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阅读课与“摘抄与随笔”作业。我每周从六节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目的地在课上进行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读物的阅读和交流,如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语文报”、《读者》、课本推荐的名著等都是阅读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随手做一些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的300字随笔,配合定期进行的“摘抄与随笔”交流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一个好动的男生在“随笔”中写“从入中学到现在,老师每天要我们摘抄《读者》里的文章。从那天开始,看《读者》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间长了,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读者》就会全身不自在。”读书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读书的态度端正了,阅读速度提高了,文化的积累扩展了,写作的欲望浓厚了。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尝试,深入探索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愿继续“上下而求索”。

转变学习方式增强课堂活力的研究 第4篇

一、转变观念,改进教法

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加强自我教育,增强课堂活力。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既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使课堂教学从“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知和发展需要为中心”。同时,还要确立把时间花在教会学生学习上的观念,从研究如何“把学生教会”变为研究如何“让学生自己会学”,既要注意改进自己的教法,更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观念决定行动。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对自主学习重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学校的教学是无论如何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因此,多年来,我每接手一个班,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教材的具体内容,而是专门讲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因为学习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应用和创新。学到的知识再多,也是有限的,如果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则将终生受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相信“学会学习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完全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巨大潜能”。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有许多本领和知识是通过自学而成的。与此同时,给他们讲一些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事迹等,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真正确立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赋予学生以学习的权利、时间和空间,才能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从而加强自我教育,增强课堂活力。

二、师生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就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他们真正获得知识。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适时适度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地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怀疑是科学的入口,是进入真理殿堂的钥匙。”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方式,改变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的怀疑意识、探究意识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同时受到激励、鞭策、指导和建议,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真谛。如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消费者”内容时,组织学生辩论、讨论。在这样的活动中,无论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地位都是完全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就能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5篇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在我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之际,我们课题组开始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题研究。研究历程中,我们本着以校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解决学习问题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个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研究情况小结如下: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一、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组织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均是中心校领导、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或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不但认真制定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和研究策略,还具体参与到研究当中。对于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的课例从备课、上课、反思、评价等各方面均全程进行指导,带领全体教师执着地追求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课题组还规定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上交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例。对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还要求他们学成回来后进行书面汇报、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共享学习收获,转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为教师们指明教改的方向。为拓宽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促教育与科研能力同步提升,学校还有针对性地订阅和购进了一些科研刊物和课改书籍向全体教师开放。

二、认真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在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力求实效。我们的课题组主要开展以下系列工作:

1.课题负责人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2、组织培训课题研究的教师。利用网络、专注自主学习,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积累业务知识,并做好业务笔记。

3、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活动。制出学习方式调查问卷,在各班开展调查活动,最后汇总并撰写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

4、在第一阶段,课题组成员坚持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坚持集体设计、实施于课堂、教学反思、师生评价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了不少研讨课,并撰写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心得。课题组全体成员观摩、研讨、修改后再次教学,熟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导学的教学流程,获得了较高的教学效果。

5、学期末组织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课题撰写了教学设计、教学论文。

6、初步建立较规范的研究档案。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

三、预期研究成果初见成效

1、充实了理论,转变了师生观念。重视学生,调动和开发学生潜能,在课堂上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体现了以校为本的特征,解决了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形成课题研究的共识,初步确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框架结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阶段的探索研究活动,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教师对课题采取怀疑的态度,未能行动,不敢大胆舍弃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2、导学案设计的量不合理,导学案量重,课堂时间如果把握不合理,就会造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学习任务。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课外活动;优化;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14-02

[作者简介]朱建农(1957—),男,广西宁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桂林市第十六中学校长,中学高级。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来较为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目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大。在教学实施上只能偏重知识的授受,难以兼顾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不能充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法单一,难以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大变革。而课外活动是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它能突破课内的各种限制,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更易于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它打破了教室的框束,把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整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更全面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发展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动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责任感,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层面对课外活动的整体优化

(一)学校对课外活动进行整体部署

根据课程目标及学校的教学特色,学校应该从整体上对课外活动做整体的部署。例如,我校成立了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向教师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活动课程的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工作,使所有老师清楚理解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具有实施组织指导活动所必备的技能、具有积极参与的动机并愿意花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而言,学校领导应促使教师认识到,开发、设计、组织课外活动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制定必要的倾斜政策,确定、组织课外活动是计算教师工作量的一项基本标准。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课外活动、艺术课外活动、科技课外活动、学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上精心安排,合理分工。学校教育、教学、后勤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协调与保障工作。

(二)时间与空间的有效保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许多学校课外活动时间多被主课占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设施少,一些可以开展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不对学生开放。课外活动的实施时间与空间没有了保障,学校按素质教育规定安排的课外活动一度形同虚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社会和家长的,也有学校的。社会上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希望老师多给学生加课。为保障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并从法律的高度予以规范。自2006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其中第37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在学校的教学安排上确保每天一个课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并从学校管理制度上确保这每天一节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被挤占。同时在课外活动场地设施方面,学校要加大保障力度,想尽办法增加体育、歌舞、绘画、科学探究的活动场地及设施,并确保在课余时间能对学生开放。

(三)师资上的保障

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老师的推动与引导。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师资培训,促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与时俱进,提高对课外活动及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并在能力上确保能对课外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指导,实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有利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建立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需要因而发生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们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角色变化要求教师行为的优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学习方式才能推行。教师要对课外活动具体指导,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有效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二、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实践

以下介绍我校优化课外活动,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些做法。

(一)科技实践活动项目组

学生基于自身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模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科学探究的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项目组由科研处组织安排。

(二)学科课外活动项目组

这个项目组包括信息、英语、语文、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外活动。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学习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平台。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导课外探究的兴趣。教师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课外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比较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注意分配学生角色、提出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注意合作学习的效果与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

政教处统一部署协调,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尊重学习者的需求,从环境条件和学校的特点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加强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四)体育课外活动项目组

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野外活动、运动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等。这些活动在满足学生身体活动的需要、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也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运动人才,由体育教研组统一计划实施。

(五)艺术课外活动项目组

活动的形式有许多种,可以让学生自选,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内容分为独唱、合唱、舞蹈、器乐演奏、表演(校园剧、课本剧、小品等)、绘画、书法等。这些活动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地学习,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艺术教研组负责组织实施。

我校通过这几年来优化课外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实践,在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和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同时也让教师积累了相关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丰富和完善了活动课程的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卢宝祥.学校变革面临的现实困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 第7篇

关键词:转变方式,自主学习,创新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一直是我们所追求和祈盼的。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共同学习和成长, 我们的教育必然能开出光彩夺目的花朵。“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就如一股清泉, 正在滋润着我们。那么, 我们要如何倡导自主学习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强化思想理念, 才能聚精会神地去谋求现有条件下的新突破、新发展。教师首先要把“以人为本”的课标的核心理念植根于内心, 摒弃传统的老套的教育思想, 确立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落实到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 塑造有批判力的人。”新课程要求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 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 是期待点燃的“火把”, 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 需要去建构知识的主体。如果老师真正地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发现, 合作交流, 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去启发学生的智慧, 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疑惑, 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评判意识, 那么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教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就要改变那种单纯以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实践中, 我每一节课都要设计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从而保证在教学中有效实施“自主”学习:学生力所能及的, 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 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 教师为之。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我坚持每节课纯授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 至少要提问10个学生, 争取兼顾到每一个同学;每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或者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纲的问题, 阅读教材, 归纳总结, 自己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习的自觉性才能增强, 学习品质才能得到培养。

课堂上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 采取个人自主研究、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合作研究的能力, 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课程结束之前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我坚持的做法就是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要有教师的收获, 学生要有学生的收获。关于作业, 每份作业都要有目标、有必做题, 有选做题, 实行作业菜单化, 自主化。另外, 精心布置与批改作业, 在批改时最好有鼓励性语言。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 更应该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舞台上真正地舞者。我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习方法, 给他们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在这种自由的天空下, 谁能不爱上学习呢?所以, 我认为教师一定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整个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根本性转变。

三、教师要转变评价方式, 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原有的纸笔测验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固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 学生就会采取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评价方式潜在强化了以被动接受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对评价的改革改变了评价的方式和评价内容, 促进学生对自己提出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形成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实现师生互动和交流, 实现对学生多元性、多元化的评价。不要求学生的统一答案, 倡导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能够有理有据, 自圆其说。问题完成后, 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 判断对错, 给予明确评价, 并多进行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表扬, 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也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师要转变学习角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形成平等、尊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方式转变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基础。新时期的教师做到三个忘记:忘记你是教师, 你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 你是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忘记你在课堂, 这是你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施展才华的舞台。生活中, 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 还要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 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学生身上, 用爱心感化学生, 用热心帮助学生, 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营造共进、互助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 学生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质, 真正地融入课堂, 爱上学习, 爱上知识, 在学习中进行自我创造。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有效学习 第8篇

一、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让学生愿学

“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 探究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很好的提出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 因此, 教师首先要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 我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 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我又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 用数字几表示?’”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茅塞顿开, 纷纷提问“图中有几个男孩, 用数字几表示?”“图中有几只海鸥, 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方法,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勇敢大胆的提问。如:教学“快乐的星期天”这一情景图时, 除了让学生说如何分类整理碗、盘, 还设计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小明几点钟整理文具?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是:怎么小明只有语文书和儿童画报, 而没有其他书需要整理呢?……就这样, 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 并敢于大胆的提出, 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有效合作, 让学生善学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 要有一种合作的意识, 彼此之间相互信任, 组员之间既有分工, 又有交流、互动, 发挥各自特长, 互相帮助和启发, 积极承担责任, 共同完成任务。在教学“分类”一节课中, 有一道练习题:图中有一个小男孩儿,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由于本课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 他们动手操作的都是些水果、玩具汽车、动物模型等, 分类方法多种多样, 特别是当出示此图后学生们更奇特的分类方法出现了。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说说可以怎么分, 开始他们各说各的, 结果谁也说不清楚自己小组的意见, 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 即每人说一种分类情况, 一位同学记录, 最后汇总, 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任务。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整理书包, 我要求他们四人一组, 先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 然后将自己的分类标准、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此可见, 合作交流不仅使学生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大胆发言, 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对问题的分析更透彻, 理解更全面, 也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让学生乐学

要努力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堂就要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 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就是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四、注重学生观察体验, 让学生想学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 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条件。因此, 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资源、工具, 以及如何使学生会选择从而为学习提供便利。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从而使他们有效灵活的投入自主的学习之中。例如, 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 我准备了不同种类与用途的尺子, 在众多的不同中, 学生不约而同的发现了长度单位的相同之处, 但是当我问到“校园里大树有多粗”时, 在量法以及测量工具上产生了分歧。有人想用小直尺一点一点量, 有人要用钢尺量, 于是我让意见相同的同学为一组, 亲自去测量。通过实践, 大家发现用软尺测量最适合。就这样, 在选择与操作中, 学生既认识了长度单位, 又知道了该怎样灵活选择。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新课程中,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要让学生们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与改进,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 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同时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被接受式学习方式方法, 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很快进入正常学习步骤。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第9篇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师要精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 在讲“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时, 我先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的圆, 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补圆比赛, 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 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教师要在学生头脑中有初步的想法后, 再开始讲课。上课时,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掌握补圆的方法, 并把刚刚没来得及补好的圆, 用咱们找到的方法补好。要合理地补圆, 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 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这样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 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归纳出变化规律, 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 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 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 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 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

如, 在教了“有理数的加法“后, 我就让学生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让同桌找一找自己家的位置。这样教学, 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同时, 也使我明白, 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 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三、变“独立学”为“合作学”

一直以来, 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教师教, 学生学”为主, 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这样的教育重视了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 却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今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 而是需要多人共同合作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突破教学难点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建立概念、理解算理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并讨论交流。这样教学,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如, 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 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 组织一次对称图形制作比赛。2收集有对称图案的蝴蝶、动物的照片, 进行展览。3.教学中, 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 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对称。这样一个过程, 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变“接受学”为“发现学”

新课标强调,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要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并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索得出结论,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如, 在教学“拼图与勾股定理”时, 我向学生提出:“通过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你有哪些方法?”让学生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的多种验证方法, 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联系, 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研究的经验。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10篇

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 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 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传统的复习课, 教师觉得时间紧、内容多, 把自己设计的复习内容及方式强加在学生头上,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练。教师累、学生苦, 而且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就必须转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因此, 数学复习课应给学生提供尝试、实验、独立思考、概括、归纳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根据各自己有的知识经验, 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建构。才能有效实现从教材知识结构到自身的认知结构, 再到个体智能的转化。

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上, 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刚开始学生只是把一个个知识点按顺序抄下来, 杂乱无章。若这时批评学生“真笨、怎么不知道整理”, 肯定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我从学生那里借了一个书包, 把里面的书、本子全倒在讲台桌上。然后, 让学生观察, 我故意把书、本子, 不管大小、长短叠成一叠, 拼命往书包里塞。学生马上起哄:“老师, 不是您那样整理的”、“老师要分类”……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说:“可你们刚才不就像老师整理书包那样整理知识的吗?”学生猛然醒悟, 马上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整理。结果, 学生探究整理出了各具特色的知识网络图。

二、变单干为协作,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建构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是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多向互支与协作的学习活动。它能有效地减少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控制, 让学生在与人合作、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形成合理、完善的认知结构。在以往的复习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学生“单干” (即让学生个体独立进行学习活动) , 而忽视了生生之间的“协作” (合作交流) 。这样, 既不利于生生之间优势互补来完善认知结构, 也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 应适当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开展复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群体中主动地讨论、交流, 在相互启发、帮助等协作活动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完善。

例如:复习《数的整除》时, 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各个概念。然后问:这么多的概念, 你打算如何整理并掌握呢?请你们发挥集体的智慧, 共同寻找最好的方式来整理。经过小组合作整理出知识网络,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整理的网络图, 并说出整理思路, 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评议、相互补充、相互质疑。学生通过小组内充分的合作讨论, 尝试着建构知识网络, 然后展示、介绍整理思路, 再相互比较、辩论、补充、完善, 真正弄清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实现了知识网络的形成与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和完善。

三、变练习为应用,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建构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题海战术以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只会模仿解题方法解做过的题, 而缺乏解决新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高分低能的人。《新课标》要求:“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 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实现认知、能力的自主建构。

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则启示:

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

学生1:我设计的是长方体米罐, 长2分米、宽2分米、高3分米。容积:2×2×3=12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 (2×2+2×3+2×3) ×2=32 (平方分米) 或2×3×4+2×2×2=32 (平方分米) 。

我应用了长方体容积计算公式:长×宽×高, 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长×宽+长×高+宽×高) ×2, 由于我设计的长方体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还用:长 (宽) ×高×4+长×宽×2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2:我设计的是正方体米罐, 棱长2分米。容积:23=8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2×2×6=24 (平方分米) 。我应用了正方体容积计算公式:棱长×棱长×棱长 (即棱长3) , 以及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棱长×棱长×6。

学生3:我设计的是圆柱体米罐, 底面半径是1分米, 高是3分米。容积:3.14×12×3=9.42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3.14×12×2+3.14× (2×3) ×3=62.8 (平方分米) 。我应用的知识有圆柱体的容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 以及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2个底面积+侧面积。

……

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和听取他人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知识得到多次的反馈、强化。不仅自主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网络, 而且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新课改强调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总复习课教学中, 应努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 充分相信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交流、实践, 而实现自得。

摘要: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 促进知识系统化,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引导学生在复习课中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 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迫切任务。现结合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数学复习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11篇

关键词:兴趣;动机;品质;情境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40-01

新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进而能够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之间是共存且互动的关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将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条件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性质谈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 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表现对学习的向往、热情和信心。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便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此做了不懈的努力,也总结积累了许多“激趣”的教学方法,如导读激趣、巧设悬念、创设情景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心理学界,有人把学习兴趣看成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它属个体内部心理倾向,但又具有外来性,需要外部的影响,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长、爱好等特点,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趣味成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想学”的主动性,如《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中,不急于“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对学生说:“先熟读课文,理解小夜莺面对凶狠的敌人,怎么说?怎么做?待会儿请同学来扮演夜莺,看谁演得最好?”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一听要扮演小夜莺,个个跃跃欲试,开始津津有味地体会课文内容。我抓住学生好胜好强的个性特点,让他们能为演好夜莺而自豪。先激发其“演”的兴趣,从而增添“学的主动性”。

二、诱动机 让学生“要学”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就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不能自发形成,开始时需要从外部加以激发,才能逐步化为内部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利用诱因加以激发。如教《钓鱼的启示》一课,我首先让同学们讨论生活中钓到鱼特别是大鱼时的心情,同学们都说很开心,很享受等。接着我说:“文中我和爸爸却把钓到的大鱼放掉,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看看课文就知道了。”这样,我先诱发学生的动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自己“要学”。

三、塑品质 让学生“能学”

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学生学习品质,做为学生自主良好的发展之一,要不断在语文素养中吸取。小学语文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其中无不倾注着作者深刻的情感。教学中应当充分应用课文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吸取营养,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这是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人文教育目标。许多描写革命先烈的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提供了典范。如第八册《小英雄雨来》、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等。教这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学撩拔怀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设身处境”,树立思想品质。如我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时,我问:“那可是用性命为代价,换成你,你能这样做吗?”一部份学生没有回答,我知道回答“能”的同学中也一部份是随口应答的,不是自已的真正想法。随后我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若没有把敌人引上绝路,结果会如何?再提出同样的问题,这时学生都铿镪有力的回答“能”。我相信,这次都是真心的,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也会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崇高品质也将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应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品质,促进“我能学”主动意识。

四、创情境,让学生“会学”

新课程“关于教师角色转变”指出: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课堂教学要摆脱传统的束缚走向现代,不拘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或实践操作中主动学习。小学生易为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感化,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放风筝》一课,我没有把学生和教科书带到教室,而是做了几个风筝和学生一起去放风筝,去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学生不仅在自由的乐趣中感受到放风筝的场面,而且学会了怎么样放风筝。当再把学生带到课堂学习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似有印象是学习过似的。当问及课文中”我和哥哥“是怎么样放风筝的问题,学生都说学会了,而且把放风筝的有关动词”举、拿、跑、放、喊、松、拽、收“等说得一字不落,对这些词的理解就不用说了——懂啦。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技能又能主动去掌握知识,正是新课程学习所提倡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巧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走进课堂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想象化。如《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课文,课文的最后一部份,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分别时相依相拥,泪水涟涟的主动画面时,再辅以解说,配上汽车笛声和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顿时,学生身临其境,个个热泪盈眶,达到情境交融。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第12篇

几年来, 我们历史组的三位教师,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不断深入钻研, 在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又参加了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学习, 认真学习解读新课标, 并在实践中认真摸索, 在校本教研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的同时, 就“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能力”进行了专题研究。下面, 谈一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 学生就注意听讲, 他们就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 否则, 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 掌握的知识不全面, 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 努力设计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造成悬念, 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 亲切和蔼, 自信心十足,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 说理要有逻辑性, 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编写导读提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原先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初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较差, 且发展不平衡,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多加指导, 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清教材的编写特点及自学方法, 让他们在自学中学会获取知识, 捕捉重点, 寻找疑点。除此之外, 我们编写单元导读提纲, 突出对知识的总体的把握, 并在上课前几天发给学生, 用来指导他们的课前自学, 导读提纲的编写, 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

三、课堂组织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交流合作

在课堂上, 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必须把握住小组合作学习的各方面要素: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 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 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 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 寻求提高其学习效率的途径。为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前, 应当指导小组怎样进行讨论, 如按成员的知识能力水平, 分别指定其主要讲哪些项目, 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机会, 要求其他成员应注意倾听同学发言。有不同意见和看法要等别人讲完后再说, 然后共同探讨。

四、倡导学生质疑, 教师精讲点拨

倡导学生质疑, 就是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 可以是对教材的某些提法有疑问的, 或是对教师的讲解说法认为不对和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后, 让学生共同探讨或要求教师回答。鼓励学生质疑,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 让学生回答的状况,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自主地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我们逐步尝试, 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进度, 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学习活动, 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 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五、转变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手段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的空前进步和繁荣, 加速了信息的传递, 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为我们拓宽了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渠道。传统教学的一张嘴皮,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也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了。因而, 我们在教学中, 除利用挂图、幻灯片等教具外, 我们还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 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我们第一次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孩子们说, 好像看电影一样。同时,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也让孩子们上网查找一些资料, 表演一些历史剧, 再现历史。这些都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他们不再认为历史课是很枯燥的了, 而孩子们也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都明显提高。

六、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历史教学应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课教学如果仅凭课堂上的单纯说教, 对孩子们已没有太多的说服力。为此,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如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参观蓝艺地毯厂, 了解家乡的变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参加县博物馆, 了解木兰县志, 从而了解家乡的变化, 进而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变化, 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一方面增强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也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这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改变教学方式, 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几年来, 我们历史组的三位教师, 在教学中尝试着转变传统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探索,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我校也为全县的校本教研活动闯出新路。

上一篇:短期融资券下一篇:财会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