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2024-07-05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精选11篇)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9月—2013年11月期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住院部接受治疗的患者, 共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推拿组和罗氏推拿结合蜡疗组, 每组45例。常规推拿组中女25例, 男20例, 平均年龄为 (47.54±14.41) 岁, 病程最短者1个月, 最长者12年;罗氏推拿结合蜡疗组中女23例, 男22例, 平均年龄为 (46.56±16.72) 岁, 病程最短者2个月, 最长者10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西医诊断标准: (1) 有腰部慢性损伤史; (2) 腰痛伴一侧坐骨神经痛; (3) 腰椎侧凸畸形, 生理前凸消失, 活动受限, 棘突旁压痛并放射至下肢; (4)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 , 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仰卧挺腹试验 (+) ; (5) 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腱、跟腱反射减弱, 下肢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 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 (6) X线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 脊柱侧凸, 前凸消失, 并排除其他疾病, 或脊髓造影见硬膜前方有压迹缺损; (7) 腰椎CT或MRI检查提示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标准:寒湿证, 腰腿冷痛重着, 转侧不利, 静卧痛不减, 受寒及阴雨加重, 肢体发凉, 舌质淡白, 苔白或腻, 脉沉紧或濡缓。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2) 年龄20~65岁; (3) 自愿接受并配合本设计所制定的方案,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孕妇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血液病、肿瘤、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极度衰弱者; (2) 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 马尾神经受压迫者及有其他手术指征者; (3) 两周前服用皮质激素或非甾体类止痛药者; (4) 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结核等疾病患者。

1.5 方法

两组患者均注意卧床休息, 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过度弯腰等。

常规推拿组患者治疗方法如下:患者俯卧位, 医者用点、揉、按、滚、摩、弹拨法由上而下依次放松患者脊柱两侧、腰臀部肌肉及患侧下肢, 手法要求力度适中, 由轻到重、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度, 不可暴力, 遇到有僵硬处, 可适当停留, 进行弹拨等治疗, 反复施术15min。接着用轻拍击法沿腰、臀、下肢部拍击2~3遍, 最后以擦法结束。

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 患肢在上, 屈膝屈髋, 另一侧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以一手抵住其肩前部, 另一手抵于臀部, 两手协调施力, 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待腰部完全放松后, 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位时, 略停片刻, 然后施以“巧力寸劲”, 做一个突发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常闻及“喀”的声响, 再在腰臀部稍施松解手法后, 用同样的方法施术于另一侧。

罗氏推拿结合蜡疗组患者治疗方法如下:首先要求环境安静, 注意室温不可太高或者太低。患者排空二便, 舒适、自然、放松、安静地仰卧, 两臂放于体侧, 两腿稍分开, 双目轻闭。患者先做3个深呼吸, 然后医者依次引导患者头、颈、胸、腹、四肢肌肉放松。训练时间为每次15~20min, 待患者全身放松后再使其俯卧, 进行推拿治疗, 方法与常规推拿治疗方法相同。推拿结束后进行蜡疗。采用XYL-Ⅰ型蜡疗仪 (河南安阳翔宇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 温度控制在74℃。治疗时, 蜡块温度应保持在50℃以上, 采用厚度约为1mm的一次性手术铺巾包裹, 注意包平、包紧, 防止蜡液外流。患者取俯卧位, 充分暴露腰骶部, 将蜡块直接置于腰骶部, 外面盖以患者的衣服, 以防着凉, 留置时间为30min。治疗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有不适, 立即处理。治疗完毕后清洁患者局部皮肤, 并用纸巾擦干腰骶部的汗液。注意事项:严格掌握蜡块的温度, 避免蜡液外流、破裂引起烫伤。

每周治疗5次, 10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1.6 观察指标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

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具体方法为使用一条长10cm的线段, 标有10个刻度, 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 “0”分表示无痛, “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 使患者在线段上标出治疗前后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 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疼痛评分, 比较治疗前后及组间评分变化。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定法。治愈:腰腿痛等自觉症状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 恢复正常工作, 积分≥90%;显效:腰腿痛等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接近70°, 基本恢复工作, 60%≤积分<90%;有效:症状部分消失, 活动轻度受限, 可担任较轻工作, 30%≤积分<6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不能胜任工作, 积分≤30%。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的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罗氏推拿结合蜡疗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 (6.78±1.74) , 治疗后为 (1.62±1.04) , 常规推拿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 (6.54±1.53) , 治疗后为 (2.38±1.46) , 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罗氏推拿结合蜡疗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推拿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 (P<0.05) 。见表1。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罗氏推拿结合蜡疗组总显效率为91.1%, 常规推拿组为82.2%,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中“腰痛”“腰腿痛”“痹证”范畴, 其发病外因往往责之于损伤、劳损以及长时间的受寒、受湿等, 寒湿既入, 阻滞经络, 发为腰痛。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由于“寒则血凝泣”, 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 运行不畅而瘀滞, 血脉不通, 不通则痛。四川省名中医罗才贵教授总结自身近40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 提出独具特色的罗氏推拿学说, 其核心为松、温、通、顺四大原则。该学说在注意“松”的前提下, 将“温”的原则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采用罗氏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 多选择放松、温通类手法, 如滚、弹拨、按、揉等, 特别注意治疗结束时点、拍、擦法的运用。临床实践表明, 点法具有较明显的通经止痛作用, 对各种疼痛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拍法可作用至机体组织深部, 不仅能疏散肌表经络阻滞之病气, 更能宣泄五脏六腑郁闭之邪气。擦法具有较好的温经散寒作用, 能治疗一切寒证[1]。对于该三种手法, 罗氏推拿的标准为点法以得气为要, 拍法以舒适为度, 擦法以透热为准。

在注重心身放松的同时, 罗氏推拿特别注重温热类治疗方法的联合运用。经过多年实践、反复对比, 罗师首选蜡疗。蜡疗的运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清代外科专家祁坤在《外科大成》一书中对蜡疗的操作方法及适应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研究表明, 蜡疗的主要作用为温热作用, 石蜡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系数低、保热时间长等特点。蜡疗时蜡疗区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明显, 热透入可达皮下0.2~1.0cm, 局部汗腺分泌增加, 致使局部大量出汗[2]。

在运用蜡疗时, 一般医家往往只关注其温通作用。罗师技高一筹, 在此基础上, 特别注重汗法的运用。罗师认为汗法绝不是单纯的发汗疗法, 先贤列其为“八法”之首是大有深义的。汗法是攻邪的一大法宝, 较吐、下、清、和等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如果单纯地用于纯表证, 不算善用汗法。结合几十年的临床心得, 罗师认为:凡寒湿之邪客于肌肤、毛窍、筋骨、玄府、腠理等部位;凡具有身痛、腰痛, 身紧板实, 或兼恶风、恶寒等症;凡因冒雨涉水, 感受风寒, 水饮内留, 水湿泛滥等病因所致的各种病证皆可用汗法, 使邪从汗解。因此, 在采用蜡疗发挥其温通疗效的同时, 罗氏推拿的标准是一定要取汗去邪。

罗氏推拿在注重肌肉放松的前提下, 将温通类手法以及蜡疗联合运用, 使寒湿之邪从汗而解, 以发挥扶正祛邪、宣通阳气、温经通络等作用。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行, 温则消而去之”, 该法可促进损伤组织处的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加快炎性渗出物及水肿的吸收, 从而使粘连得以松解, 疼痛得以减轻或者消除。研究表明, 罗氏推拿结合蜡疗联合应用相得益彰, 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安全方便, 患者亦乐于接受, 是一种较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才贵.推拿治疗学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熟悉腰腿痛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常用的治疗原则。

2、了解腰腿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3、了解腰腿痛的治疗方法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原则。

教学方法:

床边案例教学

讲授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一、病因及病理

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主要是髓核脱水,脱水后椎间盘失去其正常的弹性和张力,由于外伤或多次反复的不明显损伤,造成纤维环软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该处突出(图)。

髓核多从一侧(少数可同时在两侧)的侧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神经根受损伤征象;也可由中央向后突出,压迫马尾神经,造成大小便障碍。如纤维环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组织进入椎管,可造成广泛的马尾神经损害。由于下腰部负重大,活动多,故突出多发生于腰4-5与腰5-骶1间隙。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放射向大腿前方。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

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图)。

脊柱侧弯的方向,髓核突出部位与神经根的关系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三)脊柱活动受限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四)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六)神经系统检查

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七)影像检查

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X线征象不能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可借此排除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作脊髓碘油造影、CT扫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上述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间盘突出。

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诊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②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③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第2、3、4、5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三、鉴别诊断

腰椎后关节紊乱 上下关节突构成腰椎后关节,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顿产生疼痛,慢性病例可产生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腰痛。多发生于棘突旁1.5厘米处,可有放射痛,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但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

腰椎管狭窄症 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诉步行一段距离后,下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下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骑自行车可无症状。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也是重要特点。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扫描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腰椎结核 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椎体转移瘤 疼痛加剧,夜间加重,可查到原发瘤。X线可见溶骨性破坏。

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 常有大小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卧硬板床,理疗和按摩。牵引治疗方法很多。俯卧位牵引按抖复位,是根据中医整复手法归纳整理的一种复位方法,现已研制出自动牵引按抖机,其治疗原理是:牵开椎间隙,在椎间盘突出部位以一定节律按抖,使脱出的髓核还纳。此法适用于无骨性病变、无大小便失禁、无全身疾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前不宜饱食,以免腹胀,治疗后须严格须卧床一周。一次不能解除症状者,休息数日后可再次牵引按抖。本法简便,治愈率高,易为患者接受,为常用的非手术疗法。

(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①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②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疑有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者。

鉴别诊断:

急性腰扭伤

一、病因与病理: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患者有搬抬重物史,有的患者主诉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三、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压痛点明显者可用1%普鲁卡因(或加入醋酸氢化可的松1毫升)作痛点封闭,并辅以物理治疗。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散瘀、止痛膏药。症状减轻后,逐渐开始腰背肌锻炼。慢性腰部劳损

一、病因及病理:经常的反复的积累性轻微损伤(劳损),可引起肌肉附着点、骨膜、韧带等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等病理改变,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导致腰痛。为了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一些肌肉常呈痉挛状态,而持续性的腰肌痉挛也可造成软组织的积累性劳损。职业需要固定姿势下工作,也是劳损的重要原因。急性软组织扭伤如未能获得完全恢复,也可能转为慢性劳损。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三、治疗:局部压痛点强的松龙封闭治疗。坚持腰背肌锻炼,增强肌力,稳定脊柱。骶髂劳损

一、病因:①腘绳肌紧张 牵拉坐骨向下向前,而髂骨被旋转向后,易引起骶髂劳损。弯腰拾重物可使腘绳肌紧张,常为发病原因。②先天性异常 如腰椎横突骶化。③妊娠 因黄体素作用使韧带松弛,体重和腰椎前凸增加。

二、诊断:①疼痛 患部疼痛,臀部和股部外侧可有转移痛。常有肌肉痉挛。平卧不适,翻身困难。站立时弯腰疼痛、受限较明显,但坐位弯腰因腘绳肌松弛不甚疼痛。②挤压或分离骶髂关节时,患处疼痛。③“4”字试验及唧筒柄试验阳性。④局部压痛⑤在急性病例,X线片无特殊改变。

三、治疗:①休息,卧硬板床②急性期给予止痛片③局部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④热疗:局部湿热敷、蜡疗和红外线等。

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的设计:

提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互动:让学生演示直腿抬高试验。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与处理;

2、课外阅读有关腰腿痛治疗的文献及预习上下肢骨折;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科新进展等方面):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3篇

(1广西合浦人民医院外三科广西合浦536100)(2广西医科大学1附院脊骨外科广西合浦530004)【摘要】对1999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采取手术治疗的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症)的效果和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必需早诊断,早手术治疗,总体取得较好疗效。但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恢复效果欠佳。【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66-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系列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已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本院于1999年10月—2009年10月采取手术治疗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症);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就一些问题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9例(75%),女3例(25%),年龄31—65岁,平均38岁;以35—48岁居多,从事体力带动者(农民工、农民、建筑、搬运等)10例(83.3%),非体力带动(教师、办公室人员、司机等)2例(16.7%),病史3个月至5年不等,有明确外伤史4例(33.3%)无明确外伤史8例(66.7%),本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和(或)下肢放射痛,大小便功能障礙,鞍区

感觉障碍,部分病人有双下肢肌肉萎缩瘫痪,性功能障碍。病变椎间隙及其旁侧均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下肢后外侧感觉障碍或其拇趾背伸肌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2;影像学检查:本组作常规X光片检查,部分提示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退行性改变,CT及MRI检查显示,硬脊膜受 压,部分有黄韧带增厚钙化,椎管狭窄。1.3;手术及其所见,本组全椎板切除4例(含再手术1例),半椎板切除8例,探查其椎间隙18个,其中探查一个间隙10个(10例含再手术1例),探查双间隙的4个(2例);术中发现椎间盘隆起3例,破裂5例,游离4例,含并黄韧带增厚钙化椎骨狭窄3例。2、结果本组均按手术的先后做好术后随访,随时间6个月—2年。随访率100%,按优良、好、差评定术后效果等级。①优者4例;腰腿痛消失,工作、劳动、工作与生活正常;②良者4例。在劳累后出现腰腿痛;工作和劳动正常;能缓解术前瘫痪者的症状,恢复大小便功能,生活尚正常,一般性工作能参加;③可者2例,部分症状改善,能维持正常生活;④差者2例,没有改善术前的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质量,本组术后优良率达83.3%。3、讨论3.1;关于诊断问题:(1)诊断要素,本组的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其中的农民,农民工,工人等体力带动者为主。本组病例中的主要症状的腰痛和(或)下肢放射性疼痛,其体征为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患处椎间或椎旁处有压痛,患肢的感觉;肌力,反射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直腿抬高和(或)加强试验是诊断为本病的关键体征,鞍区、肛周感觉减弱,大小便改变;CT和MRI的影像学检查对本组诊断本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全面,认真具体的分析,方可作出较正确的诊断。(2)诊断思路,在本组病例的诊治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诊断是手术治疗的重要基础,首先做好对病例的具体分析,强调在鉴别诊断中排除其它疾患,且不能满足于单个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要进一步深化,有否两个腰椎间盘突出并存,是否有与颈椎、胸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还进一步明确椎间盘突出程度,以及有否椎管狭窄,正是这样术前明确诊断,为手术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3.2;关于手术问题:(1)适应症,常以下列情况为手术适应症;①已确诊并进行规范的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或其病情加重者;②非手术治疗虽有效;但屡次复发者;③CT或MRT证实伴有椎管狭窄者;④有全瘫或部分瘫痪及马尾神经损伤的征象;⑤诊断明确,显示有下肢肌萎缩者。(2)术中注意事项。麻醉与体位:一般采取硬膜外,体住采取俯卧位。定位:一般作术前,术中相结合的定位方法,①术前体征、症状、判定;且与CT及MRI确定;②术前拍X光片定位,作为体表标记;2、术中作C臂定位或术者用手指在硬膜亲背侧滑动,判定突出物。髓核摘除及减压,是去除病灶,减少并发症及手术成败的关键。为此:①部分显露及细心探查病变部位;②摘除髓核要干净,否则椎间隙内易残留松散的髓核组织,以免术后仍有腰痛及下肢疼痛等症状的存在;③术中操作轻柔,切忌粗暴,方法正确;④为避免在术中损伤腹主,髂总和下腔动脉造成大出血,将髓核钳进和椎间隙时特别小心,深度适中,不至于在去除髓核残留组织时将椎管前大血管损伤;⑤一般不同时探查两个椎间隙;⑥在选择术式上。一般选择半椎核板切除减压,均可达到相应手术目的,个别巨大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可全椎板切除减压;⑦术中要止血细心并完善,术后放置引流管。3.3;关于术后处置:早期要严格卧床休息,观察切口,引流量及术后与术前症状,体征对比,及早发现及处理并发症,适量脱水,加用激素,以防止与减轻神经根水肿,应用抗生素防止椎间隙或切口感染,术后带腰围6—8W,术后3—4天下床活动,术后6—8W可配合理疗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必需早诊断,早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恢复效果欠佳。参考文献[1]陆裕朴,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141—1183。[2]朱白通,戴素 ,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39—1975。[3]饶书城,朱跃明、石道原,脊柱外科手术学(第3版)470—473。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42例, 女18例, 年龄24~48岁, 病程7~21个月;对照组男43例, 女17例, 年龄22~49岁, 病程8~20个月。经统计,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的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拟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制定[1]: (1)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 (2) 有腰部受寒湿、慢性劳损、慢性腰痛、外伤史。 (3) 腰椎生理曲度消失, 腰椎病变部位两侧有按压痛, 并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呈放射痛, 咳嗽、打喷嚏时腰痛加重, 腰部活动受限。 (4) 直腿抬高试验 (+) , 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5) X线示腰椎生理曲度消失, 或伴有脊柱侧弯, 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 或伴有腰椎骨质增生。 (6) CT检查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在硬卧休息、牵引理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 配合自拟腰痛方内服, 药物:当归15g, 川芎10g, 木瓜10g, 牛膝15g, 红花10g, 伸筋草12g, 乳香12g, 没药12g, 肉桂1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三七5g, 陈皮15g, 甘草6g。再根据患者自身的气血阴阳的虚实情况加减变化, 每日一剂, 水煎服, 连服20d。 (2) 对照组:在硬卧休息、牵引理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 予以西医对症治疗。痛甚者服用止痛药, 或者甘露醇脱水等处理缓解症状。 (3) 观察方法:两组均连续用药21d, 然后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通过比较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t检验等统计方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

拟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制定[1]:痊愈:腰腿痛症状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 (-) , 能正常工作。好转:腰腿痛症状减轻, 局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腰腿痛症状无明显改善, 直腿抬高试验 (+) 。

2 结果

疗效评定,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它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 在外力的作用下, 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 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2]。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腰部疼痛伴有坐骨神经牵拉而引起的放射性疼痛, 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分型有多种方法, 此处根据突出物所在解剖学部位的不同而分为以下五型[3]: (1) 中央型:主要表现为马尾神经受压和刺激。 (2) 中央傍型:以马尾神经症状为主, 同时伴有根性剌激症状。 (3) 侧型:指位于脊神经根前方正中部位, 可略有偏移, 主要症状为神经根剌激压迫症。 (4) 外侧型:突出物位于脊神经外侧, 多以突出形式出现, 不仅可以压迫同节 (内下方) 脊神经根, 亦可上移压迫上节神经根。 (5) 最外侧型:髓核移至椎管前方, 进入椎管或椎管侧壁。临床诊断症状: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的最常见症状, 也是最早期的症状。95%以上的患者都有腰痛, 可出现在腿痛前, 亦可在腿痛出现的同时或之后, 腰痛减轻, 持续性腰背钝痛为多见, 平卧减轻, 站立或劳动后加重 (与腰肌劳损不同) 。一部分患者为痉挛性剧痛, 难以忍受, 如绞痛样, 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一部分患者腰痛出现在明确的腰部外伤史后的当时、数天后, 数月后或数年后, 一部分患者腰痛可不明原因的突然发生。

本病属中医“腰痛”、“腰痛连膝”、“腰腿痛”等范畴。中医古籍中虽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 但对此病症已有极为详细的描述, 如《素问·刺腰痛篇》[2]载:“衡络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俯仰, 仰则恐仆, 得之举重伤腰, 衡络绝, 恶血归之。”《灵枢·邪客》曰:“肾有邪, 其气留于两腘。……固不得住留, 住留则伤筋络骨节, 机关不得屈伸, 故拘挛也。”《诸病源候论》所云:“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 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 是以腰痛。二曰风痹, 风寒著腰, 是以痛。三曰肾虚, 役用伤肾, 是以痛。四曰暨腰, 坠ā伤腰, 是以痛。五曰寝卧湿地, 是以痛。”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肾虚、风寒、湿邪侵袭肌表, 流注经络, 或因跌仆损伤, 瘀血内停, 经络闭阻,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认为应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散寒化湿以及滋阴壮阳、填精补髓等药物辨证施治, 可达到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消除神经水肿及肌肉痉挛、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 所以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滋肝补肾、强筋壮骨、祛风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止痛为主。自拟腰痛方即是在民间验方的基础之上,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而成, 能改善病变椎间盘脊髓、脊神经根局部组织的微循环灌注, 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本方的主要药物组成成分为当归、川芎、木瓜、牛膝、红花、伸筋草、乳香、没药、肉桂、杜仲、桑寄生、三七、陈皮、甘草。其中当归养血行血、活血化瘀;川芎、红花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三七、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止痛化瘀、;肉桂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杜仲、牛膝、桑寄生滋肝补肾、强筋壮骨、活血通络;伸筋草、木瓜舒筋通络, 陈皮健脾除湿, 诸药合用, 共奏滋肝补肾、强筋壮骨、祛风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止痛之效。综上所述, 笔者运用自拟腰痛方配合硬卧休息、牵引理疗等常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运用。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腰痛方配合理疗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两组在硬卧休息、牵引理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 治疗组采用自拟腰痛方内服, 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 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有效率为75%, 在临床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自拟腰痛方配合理疗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关键词:自拟腰痛方,理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2.

[2]施杞, 王和鸣.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48.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疗法分析 第5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武术界和体育运动者容易发生的一种觉见病。(现在办公白领人仕由于长期坐姿不对也很容易引起)。它是由于外伤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椎盘间纤维环破裂,使髓核突出于椎间盘,从而压迫神经根引起的腰腿痛。上海曙光医院推拿科医师范兴发,参考了以往惯用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的鱼跃势和治疗腰椎病的踩桥法,设计了一种沉腰斜板组合手法。此法对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优点是:病人治疗时基本没有痛感,见效快,方法简便,宜于推广。经几千次临床观察,严重的一般治疗三十多次,轻的几次就能使症状消失。

沉腰锻炼法有两种:

(1)俯卧沉腰法:病人俯卧在胸前三个枕头与大腿部三个枕头上,腰部不加任何压力自然下沉十至十五分钟,这种姿势可以使腰椎后缘间隙变小,把突出的骨髓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见图1)图1:伏卧沉腰法

(2)仰卧沉腰法:病人仰卧在高枕上,臀尾骨部垫一个枕头,双腿屈在胸前,双手抱住,腰部自然下沉十五分钟以上。这种姿势可以使腰椎后缘间隙增大,利用韧带的动力,把突出的骸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见图2)

图1俯卧沉腰法

图2仰卧沉腰法

上述两种姿势作为主要锻炼方法,一天至少两次,每次做一至二势,根据自己病情与体质条件掌握时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慢性病者不宜使用此法。患者经过自我治疗,腰腿痛基本消失后,再做加强腰背肌功能的两种姿势。

(1)俯卧鱼跃势:病人俯卧在平板床上,腰部挺在板床上,头、足两头向上翘起十次以上。(见图3)

图3俯卧鱼跃势

图4站立搁腿

(2)站立搁腿:站立势(手可扶杆),患腿伸直搁起五分钟以上。(见图4)

范医师说,如果有条件的话,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做完俯卧沉腰法和仰卧沉腰法以后,请别人帮助,再做一次“斜板”(见图5),使椎体旋转,更有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到椎间盘内。对于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老年人或体弱病人,无力做俯卧沉腰法和

仰卧沉腰法者,可采用病人仰卧在高枕上,臀尾骨部垫一个枕头,使腰部自然下沉的方法进行治疗,也能收效。(见图6)

图5:斜板

图6:仰卧沉高枕。

腰部的绕环运动以及倒步走,对治疗和预防腰椎疼痛疗效非常明显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运动学专家窦文浩教授说,对于长期久坐的人,腰椎疾病是很常见的,表现为时重时轻,劳累时则疼痛加重,理疗虽然能减轻疼痛,但却无法除掉病根。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腰部的绕环运动以及倒步走,对治疗和预防腰椎疼痛疗效非常明显。

所谓的绕环运动,基本动作如下:

两腿略微分开,两手叉在后腰部,以腰为轴心绕圈转动身体,若疼得厉害的话,可以动作缓慢一点,先往左边转,再往右边转。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很管用,建议大家试一下。

还有一个办法,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行的一种治疗腰椎疾病的运动疗法,那就是倒步走。倒步走时两腿交替向后迈步,增强了大腿后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可使腰部韧带的弹性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增强,使骨骼、肌肉、韧带的功能得到恢复,因此能使腰椎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倒步走现在已广泛用于健身,它还适于腰伤、腰部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平衡能力差的人。

倒步走疗法动作简单,容易掌握,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进行锻炼。倒步走应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要循序渐进。腰椎疼得厉害时若能立即进行倒步走锻炼,可起到良好的止痛作用,慢性腰椎患者若能长期坚持倒步走,两个月便可见到良好效果,有些患者甚至可以治愈。

需要提醒的是,倒步走时,人们对空间的知觉能力明显下降,容易摔倒,因此步速不宜太快,力求走得稳,两眼要平视后下方以便掌握方向。为了安全,倒步走时,最好前脚掌擦地交替后退。还可采取结伴而行的办法,一人往前走,另一人倒步走,两人交替轮换,互相照应。窦文浩教授在提到倒步走的速度和运动量的掌握时说,他建议开始时以每分钟60步为佳,健康人应控制在每分钟90~100次,腰痛者的脉搏,应控制在比自己安静时增加10次以上为最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注意什么?

(1)急性期及症状发作期应立即对卧床休息,避免下地活动,以减少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床铺最好为硬板床,褥子薄厚、软硬适度,床的高度要略低一些,最好能使患者刚坐起时,双脚就可着地。同时应避免施行作用于腰椎骨关节的椎拿手法。

(2)症状缓解期应注意减少刺激,避免受寒冷和潮湿,避免劳累及腰部外伤。

感觉腿疼查查腰

人到中年,腰腿不好的人越来越多,笔者在临床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45岁的王先生几天前出差乘火车,睡了一夜的硬卧,早晨起来腰痛、腿也痛,根本不能动。稍微动一下,疼痛就由臀部沿大腿外侧向小腿和踝关节延伸,还伴有小腿和足的无力和麻木。有人告诉他,“这是坐骨神经痛”,而另一位同行的老者说,“说不定还有腰的毛病”。果然,去医院一检查,王先生得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因为腰椎间盘各个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并产生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一支周围神经,由部分腰、骶神经在盆腔内汇合构成坐骨神经。当相应阶段的脊神经根脊髓遭受刺激或压迫时,就会出现坐骨神经痛的症状。约有98%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有腿疼的症状,其疼痛的部位与性质,因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职业因素引起腰痛

以前腰椎间盘突出是老年人常见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得上了这种病。从职业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多见于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到了今天,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学生、司机、编辑等较多见。他们长期体位固定,姿势较少变化,腰部肌肉常处于某个方向的紧张状态,均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另外,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得腰椎间盘突出。腹部过于肥胖的人,除了本身脂肪组织较多、肌肉组织较少外,腹部重量的增加开可使腰部负荷增大,从而增加了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几率。而身体过于瘦弱的人则因为肌肉组织太少,力量较弱,也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纠正姿势很重要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最好的方法就是绝对卧床,但此病很难根治。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在预防。那么,怎样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呢?主要方法就是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睡姿以及劳作姿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习惯。

站姿: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两眼平视,下颌稍内收,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足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这样整个骨盆就会向前倾,使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再由下肢传至足。此时,人体的重力线正好通过腰椎椎体或椎间盘后部,可有效地防止髓核突出。站立不应太久,要适当进行活动,尤其是腰背部活动,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

坐姿:正确的坐姿是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下肢并拢。如有可能,最好在双脚下垫一踏脚或脚凳,使膝关节略高出髋部。如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则应在上述姿势的基础上尽量将腰背紧贴椅背,这样腰骶部的肌肉不会太疲劳。

睡姿:较好的睡眠体位应该是仰卧和侧卧位。仰卧时在双下肢下面垫一软枕,以便双髋及双膝微屈,全身肌肉放松,椎间盘压力降低,减小椎间盘后突的倾向。这样的睡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最佳体位。另外,在挑选床铺的时候要尽量选择稍微硬一些的床,席梦思之类的软床难以使身体各个部分的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有些睡席梦思的中年人早晨起来总感觉腰酸腿疼,就很可能是这个原因。

还有,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加强腰背肌的功能训练。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

一、夏季失水多,应多喝水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二、应时起居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三、保健要“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四、饮食清补,多吃“苦”

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

甘凉清润的食物:小麦、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马铃薯、白菜、莴苣、龙须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养胃、滋阴补气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红柿、胡萝卜、鸡蛋、苹果、牛奶、葡萄、莲子、桑椹、蛤蜊,鹅肉、青鱼、鲫鱼、鲢鱼、大麦粉等。

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蚕豆、赤小豆、黄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甜瓜、苦瓜、菊花、荷叶、茶水等。

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苦瓜:取其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既可凉拌又能肉炒、烧鱼,清嫩爽口,别具风味。苦瓜具有增食欲、助消化、除热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等作用。此外,苦菜、茶叶、咖啡等苦味食品亦可酌情选用。应注意的是,食用苦味食品不宜过量,否则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五、补充盐分、钾和维生素

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有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人体夏季大量排汗,氯化钠损失比较多,故应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补充盐分。每天可饮用一些盐开水,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相对稳定。营养学家还建议:高温季节最好每人每天能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2各2毫克,钙1克,这样可减少体内糖类和组织蛋白的消耗,有益于人体健康。故在夏日应多吃一些富含上述营养成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虾皮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六、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七、皮肤瘙痒注意事项

夏季出游,因日晒而导致皮肤瘙痒、干疼时,可涂少量肤轻松等软膏,不要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八、做些养心运动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对于夏季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可以选择练太极拳、太极拳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开合适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与自然的阴阳消长相吻合,可谓夏季最佳的养心运动之一。

中医养生十六法,是通过我们的肢体来完成的养生,在平时办公室里也是可以做的,那么今天小编就具体的给大家讲下养生十六法。

十六法首先见于明代冷谦所撰的《修龄要旨》。这套养生法,动作轻缓,简便易学,不受条件的限制,若能坚持实施,定能强身健体、预防早衰、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养生十六法的具体内容及操练方法如下

1.发宜常梳

方法 用梳子轻轻梳头100—300下,或将两手十指插入发间,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反复数十遍,以头皮有温热感为宜。早晚各梳一次。脑力劳动者,当用脑疲劳时,亦可随时运用此法,以解除脑疲劳。

功效 梳发可刺激头皮的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和头皮的新陈代谢,并可改善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强脑部的生理机能。因此,常梳发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聪耳明目、乌发等作用。

2.面宜多擦

方法 站立或取坐位,两眼微闭,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覆于两腮及下颌部,五指并拢,手小指贴于鼻侧,掌指上推,经眉间印堂,上推至额部发际,然后向两侧擦至两鬓(掌指部经眉头、眉腰、眉尾),再向下搓擦,经面颊(十指沿耳根进行)至腮部、下颌。如此反复,搓擦至面部有热感为止。早晚各搓擦面部一次。

功效 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常搓擦可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滋润皮肤,增加颜面的光泽和增强面部皮肤肌肉的弹性,有利于除皱消斑和延缓面容的衰老,并有提神明目和预防感冒、眼疾、耳疾等作用。

3.目宜常运

方法 取坐位,两眼微闭,缓缓转动眼球。先按左、上、右、下方向连续转动9圈,再向右、上、左、下反方向转动9圈。然后,将眼睛缓缓睁开。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或在用眼疲劳时进行。

功效 运动眼球可以锻炼眼外肌,增进睫状肌对晶状体凸度的调节能力,改善视力,消除视疲劳,推迟眼的老花。另外,运动眼球还能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保护、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

4.耳宜常弹

方法 取坐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以手掌的掌心分别掩紧两耳,手指并拢贴于枕部,食指叠在中指上,然后让食指着力下滑弹击枕部,使耳能听到鼓鸣的声响。每次弹击20-40下,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

功效 耳常弹,可增强听神经的功能,可使退化的耳膜、耳咽管的功能得到恢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起到提神醒脑,聪耳助听的作用,对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5.齿宜常叩

方法 取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闭目,静心凝神,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地相互轻轻叩击。先叩臼齿36次,再叩门齿36次,要使每个牙齿都相互叩击到。可在晨起和睡前进行,亦可在半夜或早晨睡醒后取卧位进行。

功效 叩齿产生的冲击波不仅能促使牙根血管扩张,加速牙龈部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改善牙齿、耳朵及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防治牙齿松动、耳鸣和健脑的作用。6.舌宜舔腭

方法 经常用舌尖轻轻抵住上腭,或用舌尖轻轻地舔上腭。每次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各舔20—30下,每天进行2—3次。

功效 舔腭能产生唾液,防止口舌干燥,增进食欲。此外,常舔腭还能起到宁心安神、防治神经衰弱的作用。

7.津(唾液)宜常咽

方法 将舌伸出齿外,用舌尖搅动上下牙龈数下,再舔上腭数下,然后鼓腮用产生的唾液漱口数次,分三小口咽下。咽时要稍用力,以能听到“汩汩”的声音为宜,同时可用意念将唾液送至丹田(脐下3寸处)。

功效 常咽唾液能滋润咽喉、清润肠胃、帮助消化,对咽干喉燥、厌食、腹胀、腹痛、便秘、肠胃功能紊乱等有防治作用。

8.腹宜常摩

方法 取仰卧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以左掌心按于肚脐部,右手叠放在左手背上,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6次,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按摩36次。按摩的力量要适度,速度宜缓慢,呼吸要自然。一般宜选择在晚上睡前、早上醒来时进行,按摩前要排空小便。

功效 摩腹可使胃肠及腹壁肌肉强健,增强胃肠的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具有顺气消积、健脾和胃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及肾炎等疾病亦有辅助治疗作用。

9.浊宜常呵呵

方法 闭口,用鼻深吸气,鼓胸腹,待感到气满时,抬头张口,呵出浊气,每天数次。

功效 吐故纳新,有助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整,久之能强健身体。

10.胸宜常护

胸部为人的重要脏器心、肺所居之处,其下为胃腑。因此,平时应注意保护胸部,避免外伤的发生。带肚兜有防风寒、护胸腹的双重意义。11.背宜常暖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背部保暖,避免背部受寒邪侵袭,尤其是气候变冷时,应及时添加衣服。老人、儿童和体弱者,最好能随着季节的变冷穿上毛质或棉质的坎肩,即便在夏季,也应穿上汗衫或背心,避免背部直接让风吹袭。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溃疡和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背部的保暖,以避免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功效 注意背部保暖,能预防背痛、落枕及感冒等病症。

12.皮肤宜常干浴

方法 睡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摩擦全身皮肤。先从头顶百会穴(头顶正中心)开始,然后摩擦面部、颈部、两肩、两臂、胸部、两肋、腹部、腰部下至两腿,自上而下擦遍全身。

功效 常摩擦皮肤可使全身气血畅通,改善皮肤的呼吸功能和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功能,增强皮肤的光泽度和弹性,有利于强壮体魄,预防感冒。

13.肢节宜常摇

方法 站立,右手叉腰,左上肢以肩关节为轴,顺时针摇转10周,再逆时针摇转10周,然后以同法摇转右上肢肩关节 接着双手叉腰,做腰椎环转运动,左右各转10次 最后,双手叉腰,双脚并拢,呈半蹲位,以踝关节为轴,顺时针旋转10次,逆时针旋转10次。

功效 常旋转这些关节,可舒筋通络、滑利关节,预防肩周炎、增生性腰椎炎及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疼痛。

14.足心宜常搓

方法 每晚睡前先用温热水洗脚,把脚擦干后坐在床上或方凳上,将两手掌搓热,以左手握左足趾,用右手的小鱼际或掌心缓慢地搓擦左脚的足心部,以产生温热感为度,然后再以同法换搓右脚足心。

功效 常搓足心可补肾强腰、滋阴降火、聪耳明目、颐养五脏六腑,对眩晕、头痛、头昏、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15.谷道(肛门)宜常提

方法 站立或取坐位、卧位均可,深吸一口气,同时有意识地上提肛门及会阴部,保持5秒钟左右后,再缓慢呼气放松肛门,同时内收小腹,以助浊气排出,反复做10次。每天可进行数遍。

功效 有意识地反复做收缩肛门的运动,可促进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避免静脉淤血,对预防痔疮、脱肛、子宫脱垂、遗精、遗尿等均有作用。

16.大小便时宜闭口

方法 大小便时要闭口,咬紧牙关,用心排便,不讲话。

功效 大小便时紧闭口齿,可使精气不随大小便外泄,有补肾、健齿的作用。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6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非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因素。治疗多以解除内源性因素为主,如腰椎牵引,作者通过对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病患者的非手术治疗认为:单纯腰椎牵引疗效欠佳,而针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临床资料收集记录完整的共126例,均为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其中男性74例,女性5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18~30岁者24例,31~50岁者88例,50岁以上者14例;病程6个月以内者90例,6个月至1年者12例,1年以上24例;病变部位L4~L5突出46例,L5~S1突出65例,两椎间隙同时突出15例;疗程最短10次,最长30次。诊断依据符合《实用颈腰背痛学》[1]中椎间盘突出症之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8例行牵引治疗,B组58例行综合治疗;包括牵引、推拿和腰背肌训练等。牵引来用张家港日新视听器材有限公司研制的YHZ-Ⅲ型电脑微控牵引床进行治疗,应用重量在300~700N之间。方法:让患者下肢朝电控箱仰卧于床面上,系腰带分别紧患者的胸膈下及髂嵴上,适当系紧。根据病人的病情设定牵引力大小,设定牵引力重量在300~700N之间。根据患者体质感到舒适为宜,时间为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为治疗终结。推拿手法采用《中医推拿学》[2]之标准,治疗方法①用轻柔的滚,按手法解除肌肉痉挛。②用腰部斜扳或旋转复位手法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③沿受损神经根及分布区域用滚、按、点、揉方法以促使气血循行加强,使萎缩肌肉及麻痹逐渐恢复。腰背肌训练方法,主要以加强腰背肌力量为目的。以病人能够承受的运动量进行锻炼。

3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

3.1标准:优为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恢复原工作。良为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但劳累后仍有腰或腿痛。可为主要症状、体征有明显好转,尚残留有腰痛及小腿部位痛。差为症状、体征稍有好转或无变化。

3.2结果:见附表。

治疗结果表

4分析讨论

4.1腰椎内源性和外源性稳定因素与发病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椎间盘及韧带在退变基础上,再失去相应的外周肌肉保护而引起。胡有谷氏[3]认为脊柱具有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因素,前者指椎间盘及韧带,后者为有关肌肉,特别是腰背肌及腹肌。具体讲,外源性稳定是由腰椎周围肌肉支持,各方面的肌肉以一个综合力维持腰椎的稳定。比较起来,外源性稳定在某种意义上比内源性稳定更为重要。失去前者脊柱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后者脊柱即不能维持正常能力,就腰椎而言,腹肌尤为主要。日本学者[4]提出,腰痛与肌力是相关的,腰痛是腹肌力低下,脊柱保护作用不足而产生后果,由此分析来看,外源性稳定因素(腰椎旁肌肉)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腰椎力学结构平衡的改变,应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4.2牵引、推拿、腰背肌训练对腰椎内源性和外源性稳定因素的影响。陈裕光[5]进行牵引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椎间距及间盘内压测量研究发现,对脊柱进行牵引方法可使椎间隙增宽1.5~2.5cm,使椎间盘内形成负压,从而使突出的髓核还纳,达到改善内源性稳定因素的作用。推拿治疗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运,减轻疼痛。辅以腰背肌训练,则可增强肌力,缓解椎间盘内压,通过改善外源性稳定因素进一步改善内源稳定性。

小结

由上可见,综合治疗组优良率为77.6%比牵引组高出11.4%。我们认为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不能单一地进行,除了椎间盘突出存在,还有外源稳定性的破坏,不能单纯缓解突出引起的症状,还应考虑到肌肉炎症、肌力下降等因素,只有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陆一农.邵宣,许竟斌,等.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2]俞大方,曹仁发,吴金榜.中医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7

[3]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88

[4]角南昌三.腰痛患者的肌力增强训练.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0;10(4);157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6例寒湿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 一侧或双侧放射痛或麻木, 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 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弯曲变直或增大, 中医证型为寒湿瘀血型, 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药物过敏患者, 均告知病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33例患者中男19例, 女14例, 年龄31~47岁, 平均 (40±11) 岁;因腰部负荷过重致病9例, 撞击致病8例, 无明显诱因致病16例;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18例, 女15例, 年龄30~42岁, 平均 (38±10) 岁;因腰部负荷过重致病7例, 撞击致病9例, 无明显诱因致病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保守疗法 (牵引, 配合腰痛宁、布洛芬口服) 。观察组患者给予腰骨痹痛汤治疗, 主要成分:丹参18 g、红花10 g、桃仁10 g、当归15 g、木瓜15 g、杜仲15 g、蜈蚣3条、乌梢蛇15 g、川牛膝15 g、川断12 g、骨碎补15 g、白术15 g、茯苓20 g、制乳没各7 g、三七6 g、土鳖虫10 g、甘草6 g, 水煎服, 2次/d, 绝对卧床休息2~3周。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并记录患者疼痛评分。

1.3 评价标准[3]

治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减轻;无效:疼痛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疼痛分级, 按患者主诉进行疼痛分级:3分:重度疼痛;2分:中度疼痛;1分:轻微疼痛;0分:无疼痛感。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7.547, *P<0.05

2.2 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为 (1.4±0.4) 分, 对照组为 (1.6±0.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16, P<0.05) 。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指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不同程度退行病变后, 又在外界因素作用下, 致使纤维环破裂, 髓核从破裂处突出致相邻受刺激或压迫, 从而使腰腿产生一系列疼痛、麻木、酸胀等临床症状[3]。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腰痛”“痹症”等范畴, 病因主要为肝肾亏损、气滞血瘀、风寒痹阻及痰湿凝聚[4]。研究表明, 尽早解除神经根炎性水肿、缺血, 缓解腰部下肢肌肉痉挛至关重要。采用西医常规保守疗法, 综合牵引配合腰痛宁、布洛芬口服, 费用昂贵, 后遗症多, 患者依从性差。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多由于腰脊挫伤后, 风、寒、湿邪杂至, 乘虚而入, 阻滞经络气血, 其中以寒湿和瘀血多见, 表现为寒湿凝滞, 血瘀阻络, 互为因果[5,6]。腰骨痹痛汤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已被积极证实, 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血肿吸收, 抑制神经根周围水肿, 防止神经根粘连, 改善缺血、缺氧状态, 达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7]。方中桃仁、乳香、没药、红花活血止痛;丹参、三七、当归养血活血;辅以杜仲、川断、白术、骨碎补温补肝肾, 兼祛寒化湿;乌梢蛇、蜈蚣解痉止痛, 诸药合用, 共奏舒经活络、强筋健骨、通痹止痛及祛瘀通络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与陈焕龄等[8]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腰骨痹痛汤治疗寒湿瘀血型腰椎盘突出症效果明显,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腰骨痹痛汤治疗寒湿瘀血型腰椎盘突出症效果满意, 可有效通痹止痛, 活血化瘀, 改善临床症状, 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参考文献

[1]唐皓, 仇湘中.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 2010, 26 (3) :125-127.

[2]陈大伟, 熊昌源.骨痹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11) :656-657, 669.

[3]王萧枫, 许兵, 陈冠儒, 等.伤科腰痛贴联合骨盆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正骨, 2014, 26 (8) :36-37.

[4]宋芙蓉.温肾蠲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4, 42 (3) :190-192.

[5]李帆冰, 王琦, 李鹏飞, 等.骨痹汤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10) :117-117.

[6]卢雄才.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7) :3505-3508.

[7]郑宏鼎, 吴景花.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瘀血型应用腰骨痹痛汤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17) :74-75.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 例中, 男31 例, 女27 例;年龄19~54 岁, 平均38.5 岁。病程3 d~6个月, 平均3.4个月;有长期腰痛史21 例, 有明显外伤史28 例, 有推拿按摩史11 例, 就诊时58 例均有腰腿痛突然加重, 其中伴单侧坐骨神经痛29 例, 单侧股神经痛6 例, 马尾神经损伤4 例, 神经源性间歇跛行16 例。不能走路8 例, 小腿足背麻木21 例, 鞍区麻木、小便无力4 例。有明显椎旁压痛者23 例, 腰椎侧弯18 例, 曲颈试验引出下肢放射痛6 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5 例, 平均38° (25°~70°) , 踝反射减弱22 例, 足母背伸肌力减弱29 例, 小腿及足背感觉减退22 例, 鞍区感觉减退4 例。

1.2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 其中35 例行强化MRI检查。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性前凸减少或消失31 例, 腰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25 例, 过伸过屈位显示椎体均无滑移。CT均常规检查L2~3、L3~4、L4~5、L5S1四个间隙, 层距5 mm, 脱出物位于上位椎体后下方9 例, 下位椎体后上方24 例, 脱出物与神经根阴影辨认不清, 并呈大块状, 密度较高, 脱出物掩埋神经根, 硬膜外脂肪影消失者23 例。MRI显示椎管内游离物在相应节段左侧28 例, 右侧20 例, 中央10 例;椎间隙高度减低34 例, 椎间隙高度不变24 例;间盘后缘高信号改变13 例;间盘自身信号减低34 例。根据影像学判断游离髓核来自L3~4椎间盘突出3 例, L4~5椎间盘突出29 例, L5S1椎间盘突出26 例。脱出在椎管侧方48 例, 脱出在椎管中央10 例。

1.3 手术方式及术中所见

硬膜外麻醉, 腰椎后正中入路, 根据游离间盘所在位置和方向, 分别行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25 例, 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23 例, 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10 例。显露游离至椎管内的髓核组织, 探查发现47 例神经根张力高、肿胀, 局部血管扩张。硬膜外静脉丛较易出血, 用压迫止血, 明确的出血点采用滴水双极电凝止血。保护神经根与硬脊膜, 用神经剥离子在硬脊膜与神经根周围探查, 找到髓核后, 分离与周围的黏连, 髓核钳钳夹游离髓核后缓慢摇拽, 完整摘除游离髓核, 同时常规探查切除相应病变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结构较完整, 脱水严重, 较为坚韧。术中证实髓核侧方脱出48 例, 中央脱出10 例;纤维环破裂后髓核一整块游离46 例, 髓核二块游离12 例。

1.4 术后处理与随访

使用脱水剂、激素、营养神经和预防感染药物3~5 d。术后1 d即可进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 第3天戴腰围保护下床活动。腰椎内固定融合者术后卧床3周, 一般术后2周即行康复训练。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1年定期门诊检查。按Nakai标准评定疗效[2], 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原工作;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偶有腰腿痛, 恢复原工作;可: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仍有轻度腰腿痛, 减少工作或从事日常生活的活动;差:有神经根受压表现, 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2 结果

58 例术后将取出的游离物病检均为椎间盘髓核组织, 炎性细胞聚集, 血管增生。平均手术时间 (1.0±0.2) h, 平均出血量 (280±25) mL。术中硬膜撕破8 例, 可能与黏连过紧及操作不仔细有关, 2 例在术中予以修补, 4 例明胶填塞后置引流管戳孔从椎旁引出, 严密缝合, 6 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未见脑脊液漏。一过性单侧神经根麻痹2 例, 与术中过度牵拉有关, 经脱水、营养神经等姑息治疗好转。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58 例, 随访时间1~6年, 平均3.5年。末次随访复发2 例, 手术节段均能保留一定的活动, 无脊柱不稳定发生。48 例开窗与半椎板切除者, 手术间隙有不同程度变窄, 10 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者, 手术间隙高度无明显改变。按Nakai标准评定疗效[2], 优24 例, 良27 例, 可5 例, 差2 例, 优良率87.9%。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青壮年, 腰腿痛为首发症状, 一般有较长的反复发作的腰腿痛病史, 曾经卧床休息, 保守治疗后减轻。当有外力作用或姿势不当时腰腿痛突然加重并持续存在, 不因体位或卧床休息而缓解, 甚至出现马尾综合征, 放射性下肢痛较明显, 影响行走甚至夜间睡眠。单侧根性下肢放射痛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足背伴有麻木, 腰部活动受限, 腰椎侧凸、椎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足母背伸肌力减弱、小腿及足背感觉减退, 小便费力, 鞍区感觉减退。有的需在阿片类止痛药物辅助下方可完成MRI检查, 患者往往需要特殊体位来缓解腰腿痛。根据游离间盘压迫的不同神经根, 临床可表现为股神经、坐骨神经、臀下皮神经等放射痛, 中央型椎管压迫可以出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少数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性前凸减少或消失, 腰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CT均常规检查L2~3、L3~4、L4~5、L5S1四个间隙, 层距5 mm, 可显示间盘突出部位硬膜囊受压情况, 对突出程度、部位等作出判断, 基本上能显示腰椎间盘的病理状态, 脱出物位于上位椎体后下方, 下位椎体后上方, 脱出物与神经根阴影辨认不清, 并呈大块状, 密度较高, 脱出物掩埋神经根, 硬膜外脂肪影消失。MRI显示椎管内游离物在相应节段左侧、右侧或中央;椎间隙高度减低或者不变;间盘后缘高信号;间盘自身信号减低。椎管内髓核组织游离, 无蒂部与病变间盘相连, 髓核游离在病变间盘水平上或下方, 游离髓核在T1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比脑脊液信号稍高, T2上髓核尚无水分脱失 时, 呈均匀高信号;当髓核水分脱失后, 在T2上出现不均匀的片状较低信号。增强扫描, 游离髓核中心部分无强化表现, 长期突出后周围因有炎性肉芽组织包绕, 增强后可呈环形强化, 类似于“牛眼征”, 需要和神经鞘瘤、脊膜瘤、神经纤维瘤等鉴别, 肿瘤占位通常会出现整体高信号[3,4]。

由于游离型突出部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全层或几乎全层破裂, 破裂的游离髓核多为单个, 呈卵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 完全或部分侵入椎管内硬膜外。由于重力和体位关系游离髓核常向椎管下方移动, 少数向椎管上方移动, 直接与硬膜囊或神经根接触, 压迫或刺激神经根, 同时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 使神经根内压增高, 造成局部缺血, 引起束膜通透性增高, 纤维蛋白渗出、黏连形成以及神经纤维脱髓鞘, 甚至神经变性[5]。游离型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神经根机械性压迫、炎性介质刺激及免疫因素等。单纯神经根压迫很少会出现剧烈根性刺激痛, 炎性介质和免疫因素是导致患者根性疼痛的主要原因。髓核Ⅰ、Ⅱ型胶原及糖蛋白等封闭抗原一旦与血循环接触后, 其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椎间盘组织内免疫复合物沉积, 同时细胞免疫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等作用于神经根, 加重根性疼痛[6,7,8]。根据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转归过程, 我们观察到多数患者发病1周左右, 腰痛伴相应神经根剧烈放射痛;发病2周左右, 随着游离髓核炎性包裹, 疼痛减轻, 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出现麻木;发病3周以后出现受压神经根支配肌肉软弱无力。

3.2 髓核摘除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因游离髓核完全或部分侵入椎管内硬膜外不能自行溶解, 非手术治疗无效, 故我们主张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应尽早手术摘除游离髓核, 在去除游离髓核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尽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单纯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70余年的历史。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其临床优良率达85%~95%, 说明单纯髓核摘除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9]。本组58 例均为单节段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发现大块游离髓核组织与神经根及硬膜黏连明显, 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髓核和纤维组织, 没有发现破裂纤维环及髓核能溶解消散现象。我们将患侧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用于髓核在椎管内硬膜外移位不明显的后外侧型;将患侧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用于向一侧上下移位的后外侧型。两者对脊椎生物力学影响较小, 不需要内固定。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仅用于少数移位和黏连明显的中央型突出, 切除单节段的双侧椎板, 只要不切除关节突, 一般对稳定性影响不大, 扩大切除椎板以及部分关节突, 甚至是全部关节突, 这将破坏脊柱后部结构, 较多的破坏了腰椎后柱的稳定性, 造成腰椎不稳定而出现腰痛, 需要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9,10]。本组58 例中有10 例作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 以重建脊柱稳定性。根据文献报告[10,11,12,13]和本组资料, 我们认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数都可以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 经长期随访观察, 效果良好, 应尽量采用开窗手术或微创手术[13], 减少不必要的腰椎后部结构的破坏, 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3.3 并发症的防治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体会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 男12例, 女6例;年龄34~68岁, 平均年龄49.5岁;突出节段:L3~47例, L4~59例, L5~S1 2例;病史3~20个月, 平均9个月。患者均须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 症状未见缓解或缓解不明显, 均无腰椎手术史。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患肢神经根性疼痛, 有间歇性跛行13例, 椎旁肌压痛及放射疼15例, 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11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8例, 患肢触觉减退15例, 肌力减弱12例, 膝腱反射减弱9例, 跟腱反射减弱5例。根据陈仲强等[2]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 椎间孔内型13例, 椎间孔外型5例。患者均经CT或 (和) MRI检查,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术前诊断明确, 同时无明显中央型椎间狭窄, 无脊柱不稳或滑脱, 排除脊柱其他疾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持续硬膜外麻醉。 (1) 椎间孔内型 (13例) 采用经单侧椎板间入路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 取后正中切口,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及腰背筋膜, 沿患侧椎板骨膜下分离椎旁软组织至关节突关节, 显露突出节段椎板, 切除病变节段黄韧带, 上方椎板的下2/3, 椎间隙扩大开窗, 椎管内未见突出物则向椎管侧方探查侧隐窝和椎间孔, 切除下关节突的下1/3和部分上关节突, 找到突出的髓核组织并予以小心摘除。 (2) 椎间孔外型 (5例) 采用旁正中切口经椎板侧方入路摘除髓核, 于患侧旁距中线约4cm处纵行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及腰背筋膜, 在腰背筋膜下方分离附着于横突及椎板的软组织并向外侧牵开, 显露病变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横突基部, 切除上位狭部侧缘少许, 暴露神经根并牵开即可显露其下方突出的髓核, 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

1.3 术后处理

术后引流管一般放置48h后予以拔除, 以减少血肿压迫脊髓神经根。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 2次/d, 连续使用3d以减少组织水肿。术后抗生素使用3~5d, 辅以药物营养神经。术后第2天开始患肢直腿抬高锻炼, 第7天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10d后酌情可以逐步坐立和行走, 15d后在腰围保护下不限制下床活动, 6个月内禁止进行弯腰、持重、久坐及重体力劳动。

2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获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2年, 平均1.5年, 无1例复发, 无椎间隙感染等发生。依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1]:优:疼痛消失, 无运动功能受限, 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 能正常工作;可:疼痛有所改善, 能做轻工作;差:仍有神经根受压表现, 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结果18例患者中评定优11例, 良5例, 可2例, 无差病例, 优良率88.9%。

3讨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于老年患者, 其发生可能与小关节的倾斜度有关, 同时和病变节段的退变程度有关。有数据显示在退变节段, 发生该病的患者小关节倾斜度更大, 由此造成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失衡改变。孙凤翔等[2]认为旋转负重应力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 认为其发病与长期承受以旋转负荷为主的应力有关。由于腰骶神经根在相应的椎间孔内上方由马尾神经发出, 于椎管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即进入神经管内, 然后由相应的椎间孔穿出, 所以一般压迫部位是在上一椎间隙。多发生于L3~4、L4~5, 其次发生于L5~S1。本组L3~4 7例, L4~59例, L5~S12例, 与文献数据相一致[3]。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一神经根性腰腿痛, 引起同侧的根性腰腿痛。其原因是由于髓核自纤维环突出后向外上方将发出椎间孔的神经根压迫, 即神经根由于椎弓根和 (或) 椎间孔韧带的限制移动余地小, 很容易受压而引起症状[4]。该病的疼痛较其他椎间盘突出症类型剧烈, 这可能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更多的炎性物质刺激神经根有关。因此, 对腰腿痛患者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尤其是有下肢剧烈放射痛而腰痛较轻者, 应警惕本病的可能[5]。临床诊断时如果症状严重和体征明显, 而CT或MRI椎管内未发现异常, 要注意椎间孔部和其外侧部有无椎间盘突出, 以防漏诊[2]。因此, 对可疑本病者均采用包括全部椎间孔的薄层CT扫描即可确诊定位。本组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确定受累神经根, X线片及CT扫描综合定位突出的节段和部位, 从而为手术治疗做好充分准备。

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较重, 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2], 故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对于本病的手术主要有经单侧椎板间入路、经椎板侧方横突间入路及联合入路。夏梦红等[6], 根据影像学突出物的位置将本病分为3型:神经根管型、外口型及混合型。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及是否会并有椎管内其他病变是手术入路选择的参考依据, 单纯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位于时钟3点和4点、8点和9点位时, 选用后正中旁切口椎板外侧缘入路;合并有椎管内病变者, 椎板外侧入路联合椎板间入路亦可处理侧隐窝狭窄, 侧后方突出, 黄韧带肥厚。本组对椎间孔内型者采用经单侧椎板间入路, 对椎间孔外型则采用经椎板侧方横突间入路, 收到了较好效果。笔者认为, 应根据具体病例的病理解剖特点, 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占位情况, 以及各种入路的适应范围等, 选用最为安全、有效、可靠的个体化术式。其最终目的是切除椎间盘, 彻底解除神经根的压迫, 尽可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解除患者症状。

参考文献

[1]胡有谷, 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256.

[2]孙凤翔, 张文祥, 季祝永, 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及诊治临床探讨 (附15例报告)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7) :494-496.

[3]黄向春, 丁其华, 刘旭, 等.后外侧合并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体会 (J) .颈腰痛杂志, 2010, 31 (5) :362-363.

[4]赵宙, 施永彦, 张功礼.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J) .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10) :778-779.

[5]赵广民, 李放, 孙天胜, 等.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治疗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10) :796-798.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10篇

关键词:腰椎,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磁共振成像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腿部疼痛及下肢肌力受损最常见的原因,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extrusion,FLLDE)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一种较为少见的类型,以中老年患者多见、明显的根性疼痛症、影像学易于漏诊为特点[1]。由于本症与上一间隙的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类似,故诊断主要依靠椎管造影、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还可用于除外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病变:其他原因所致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畸形或肿瘤等[2]。椎管造影为有创性检查,准确性易受病变部位、操作人员的技术手法和硬膜囊其他病变的影响;CT检查为有电离辐射检查,软组织分辨率较MRI低。MRI具有无电离辐射、多序列、多方位成像、优良的软组织显示能力等优点,随着MRI在各级医院的渐趋普及,其已成为诊断椎间盘病变的首选方法。现搜集两家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行MRI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20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及MRI资料,旨在探讨MRI在本症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5~68岁,平均53.5岁。入院时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根性疼痛及麻木症状,伴下腰痛19例,伴间歇性跛行3例,下肢不同程度萎缩及足下垂6例,大小便失禁1例。患侧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13例,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2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例。感觉减退区域与影像所见受压神经根的分布区域基本一致。既往有椎间盘手术史1例。

1.2 影像学检查使用设备、检查及评价方法

11例使用中基AG3500型0.35T低场永磁型MRI机,9例使用飞利浦Achieva1.5T磁共振机,以矢状位T1WI及T2WI及抑脂序列[1.5T为质子相频率选择反转恢复衰减序列(proton density weighted spectral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PDSPAIR),0.35T为短TI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rey,STIR)序列]为主,辅以轴位T2WI序列。MRI矢状位视野(field of vision,FOV)使用35~40 cm,层厚3~4 mm,层距0.3~1.0 mm。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共同读片,协商一致。重点观察脊柱曲度、序列有无异常,椎间隙有无狭窄,诸腰椎椎体形态有无异常、有无许莫氏结节及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受压移位情况(神经根走行及形态的改变,包括局部肿胀、与邻近组织局部黏连及边界清晰与否)、后纵韧带及黄韧带有否肥厚、脊髓有无水肿或变性、有无终板炎、椎小关节退变及其他病变等。

2 结果

2.1 FLLDE累及节段、分型及MRI表现

本组20例FLL-DE均为单椎间节段发病,其中累及L4~5节段9例、累及L5S110例、累及L3~4节段1例。根据MRI轴位片所显示的椎间盘突出的主要位置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椎管内椎间孔内型(混合型)7例(见图1),突出或游离髓核范围较大,同时压迫硬脊膜囊、椎间孔内外侧区域,较重者椎间孔正常脂肪信号几乎消失;椎间孔内型10例(见图2),突出或游离髓核压迫椎间孔为主,超出椎体边缘的最远点,位于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椎间孔外型3例,突出或游离髓核压迫椎间孔外神经为主,超出椎体边缘的最远点位于椎弓根外缘以外(见图3)。

突出游离状态下的髓核(本组6例)MRI各序列表现为条柱状或带状(见图1)、小结节样或小卵圆形异常信号,信号多与同层面椎间盘信号相近或略低,较大者信号可不均匀(见图1)。突出非游离椎间盘组织(本组14例)MRI表现为椎间盘轮廓局部偏移、局部宽基底附着于椎体边缘的扁丘状、结节状、不规则形或类三角形异常信号(见图2~3)。除椎管内椎间孔内型外,突出范围多以椎管外受累及为主,本组多可见神经根周围脂肪减少或消失、神经根受压水肿黏连、增粗及移位、部分边界模糊改变。

2.2 伴发病变

MRI均显示病变椎节椎间盘T2WI及抑脂序列信号减低(提示椎间盘变性),相应椎间隙稍变窄;伴骨质增生16例;合并MRI病变椎节椎间盘终板炎6例(Ⅰ型2例,Ⅱ4例,见图1),合并其他椎节终板炎7例(Ⅰ型4例,Ⅱ3例);伴其他椎间节段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12例;伴黄韧带肥厚9例,对于孔内型者,患侧肥厚的黄韧带与突出相协同,更加加重了椎间孔狭窄程度(见图2);伴腰椎椎体许莫氏结节6例,表现为椎体类三角形缺损伴椎间盘信号影内疝,其中多发2例;伴椎体序列失稳2例;伴椎体血管瘤1例,表现为诸序列均为类圆形高信号影;MRI显示1例腰椎终板术后改变。

2.3 MRI与手术结果对照

本组多经椎管开窗减压、突出或脱出髓核切除、钉棒置入与椎间融合等手术治疗。本组术前临床症状多较为明显,术前MRI经过反复讨论,得出一致诊断意见,本组术前MRI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符合。

图1术前MRI示L5右上节段椎管右侧椎间孔内软组织肿块,压迫硬脊膜囊、椎间孔内外侧区域

图2术前轴位T2WI序列示L4~5节段局限性向右椎间孔内突出

3 讨论

FLLDE为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学类型,一般指突出或脱出的髓核或碎裂的纤维环等椎间盘组织位于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外侧,可机械性压迫或炎性刺激同序数的神经根,造成同序数的神经根所支配区域剧烈的下肢放射痛,多合并腰骶部疼痛,多伴有受损神经根支配区域不同程度的皮肤感觉或运动功能损伤[2]。根据突出位置可分3种亚型或5种亚型[1,3],以3型分型最为广泛接受:椎管内椎间孔内型(混合型)、孔内型及孔外型。本组85%为混合型及孔内型,可能与突出髓核易早期压迫空间显得狭小的椎间孔,从而引起较为严重的、与体位无关的单侧肢体症状、致患者较早就医有关[2]。本组以L4~5及L5S1节段最为好发,这与文献报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FLLDE的好发部位一致[1,2,3]。本组均伴责任椎节椎间盘变性(表现为T2WI及抑脂序列信号减低),提示椎间盘退变与本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伴椎体终板炎的比例也较高(同节段终板炎发生率为30%)。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可能起源于椎间盘退变后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组织脱出所致的免疫性损伤,椎体终板骨软骨炎MRI表现与椎间盘病变具有相关性[4]。腰椎椎管分为中央椎管及侧椎管(神经根管),黄韧带肥厚在靠近椎板的部分增生较少,靠近硬膜及关节囊的部分增生肥厚多较为明显,可引起椎管的冠状径减小程度较矢状径减小程度大,是导致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重要原因[5]。MRI图像易于显示并测量黄韧带厚度。有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等级和黄韧带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6]。黄韧带肥厚与FLL-DE(尤其是混合型及孔内型)相协同,进一步加重了椎间根管狭窄。本组中1例患侧黄韧带较对侧明显肥厚,可能与该侧椎板术后代偿等有关。

图3术前轴位T2WI序列示L5S1节段突出或游离髓核压迫椎间孔外神经为主

普通CT扫描时若未包括椎弓根下方层面,可导致漏诊本症[2]。多层螺旋CT多为连续扫描且可进行矢状位、冠状位等后处理,可提高本症的诊断率。有研究通过腰椎椎间孔部受压神经根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研究,提示腰椎椎间孔部神经根损害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及CT特征相结合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7]。本组未行肌电图与MRI结合的相关研究。有研究认为对FLLDE的诊断,CT略低于或明显低于MRI,可能与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远较CT高、信息量较大等有关[8]。MRI多层面成像及优良的椎管内外软组织显示能力,可用于椎管、硬脊膜囊、椎间孔等的测量,以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9]。一项研究认为低场和高场MRI对神经根压迫的评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10],本组对部分病例使用0.35T低场MRI设备,也取得较好诊断效果。目前在国内低场MRI在县区级医院已近于普及,使本症的术前诊断率有望明显提高。椎间孔狭窄不总是在静态的图像上可见,因此常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遗漏某些椎间孔狭窄[11]。FLLDE位于椎体侧方且移动度多较大,常超出椎间隙水平,这是部分患者在常规CT和MR检查时易于被漏诊的重要原因[2]。近年来,多个磁共振厂家推出了三维多回波合并成像序列(three-dimensional multiple echo data imaging combination,3D-MEDIC)、双回波稳态进动(dual echo steady state,DESS)等三维外周神经成像序列,这些序列可较为直观、清晰地显示腰骶丛神经的走行,并可提供较为可靠的神经局部解剖信息,可清晰地显示突出髓核与受压神经根的空间关系全貌。对于受累神经根的节段及侧别、受累神经根的数目及部位、受压处神经根的形态改变和变异等,这些序列均能很好评价[12]。

黄韧带肥厚或骨质增生尤其是上关节突增生也可引起神经根受压,MRI易于诊断;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脂肪瘤等肿瘤可致神经根受压,应与本症鉴别。脱出髓核多类似于椎间盘信号;神经根鞘囊肿呈囊性;脂肪瘤各序列类似于皮下等处的脂肪信号;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神经源性肿瘤常沿神经根生长,椎间孔周围骨质可有压迫性吸收,最终可致椎间孔扩大,肿瘤常沿椎间孔向外生长而呈哑铃形。本症脱出髓核与脊神经关系密切但相互独立,而肿瘤组织多与脊神经难以分离,平扫鉴别困难时,可行增强检查,脱出髓核可表现为边缘强化或无明显强化,而神经纤维瘤等肿瘤多为均匀中度以上强化[2]。

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例, 占同期腰椎间盘手术的5%.男6例, 女4例, 年龄30岁~63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病程1年, L4~513例, L5~S17例, 有明显创伤史6例, 有推拿按摩史5例。10例均有慢性腰腿痛史, 经休息及对症治疗后好转, 此次术前症状突然加重, 不能行走3例, 扶入病房7例, 会阴麻木及大小便障碍5例, 足下垂2例。查体有痛苦面容, 椎间隙压痛、放射痛10例, 鞍区麻木5例, 下肢肌肉萎缩2例, 胫前肌及腓长伸肌肌力减弱8例, 其中0级2例。

1.2 辅助检查

X线片示脊柱侧弯2例, 椎间隙变窄7例, 腰椎不稳定7例。CT检查报告椎间盘突出6例, 发现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MRI检查10例, 发现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10例。

1.3 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全麻下手术, 取俯卧位, 单侧椎板开窗即扩大开窗2 例, 全椎板切除8例。术中发现突出物在椎间隙3例, 在间隙上方2例, 下方5例。突出物为一块及数块软组织, 质地柔软, 呈灰白色, 无光泽, 部分带有软骨板。腋上型2例, 腋下型6例, 中央型2 例;合并侧隐窝狭窄7例, 行内固定7例。

2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年~2年, 术后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 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者9例, 轻度腰痛1例, 足下垂完全恢复1例, 部分恢复1例, 鞍区麻木完全恢复4例, 部分恢复1例。

3讨论

3.1 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特殊情况, 发生率在7%左右。

其发生机制为椎间盘突出后, 髓核组织退变钙化变硬, 纤维环及后纵韧带退变变薄。长期活动摩擦, 尤其是再度创伤, 推拿按摩后, 髓核突破纤维环后纵韧带进入椎管, 部分严重者突破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髓核脱出后除机械性压迫外, 还造成直接化学刺激, 使神经根粘连、充血、水肿, 甚至变性。因此患者症状往往加重, 疼痛剧烈, 马尾神经损伤表现如鞍区麻木、大小便障碍等症状突出。诊断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一般有反复发作的腰腿痛病史。 (2) 发作突然, 劳累、创伤、牵引、按摩为一般诱因, 因此对慢性腰腿痛患者行牵引按摩治疗时要谨慎。 (3) 疼痛剧烈, 检查有强迫体位。压痛、放射痛明显, 部分有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4) X线片示脊柱侧弯, 椎间隙变窄, 椎体不稳定。CT检查示椎管内不规则高密度影, 临床应高度怀疑, 但CT检查阴性者, 一定要注意加扫椎间隙上下层面, 由于CT扫描的局限性, CT扫描对鉴别髓核位于囊内或囊外有时困难[1]。因有时突入囊内的髓核可位于上下两个层面之间, 会造成漏诊, 所以必须同时行MRI检查。MRI能够显示椎间隙上下脱出髓核的位置、形状、长度, 是诊断此病的最佳检查方法, 在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2]。

3.2 手术治疗是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惟一治疗方法[3], 一旦确诊后应尽早手术, 防止神经受压变性致不可逆损伤。

尤其是已有马尾神经损伤者, 更应积极手术, 甚至急诊手术。手术前要详细分析各种影像学资料, 初步确定突出部位, 选择合适的术式。位于间隙者可常规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在椎间隙上下中央型者, 可采用全椎板切除。术中发现神经根紧张, 激惹现象明显, 往往提示有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有时有破口, 寻找髓核较容易;有时破口已封闭, 椎间取出髓核不多, 此时一定要想到有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 应仔细寻找。发现髓核游离但组织块小, 不能完全解释临床症状, 应考虑有多块髓核脱入椎管。椎间隙内残留髓核应注意取尽, 防止复发。部分病例髓核与神经根粘连, 分离时要仔细, 防止副损伤。合并椎管狭窄、椎体不稳定者同时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参考文献

[1]王海蛟, 张铁良.囊内型和根内型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3) :224-226.

[2]王子键, 鲁嵩雪, 马遇伯.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治[J].中国骨伤, 2004, 17 (6) :369-370.

上一篇:加工方法下一篇:融资租赁监管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