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范文

2024-06-28

阅读体验范文(精选12篇)

阅读体验 第1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体验阅读

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情境创设。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学生兴趣、学习需要相符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从而投入阅读。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的逼真性与生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带动起学生体验阅读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8中的Unit 4Films and film event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以多媒体视频情境带动学生的体验阅读兴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影与电影节属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教师可以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电影节片段作为导入, 引出films and film events这一主题,刺激学生展开阅读。紧接着,在学生被电影节中女星走红地毯的画面吸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互动讨论:What film festivals do you know? Why do people hold so many different film festivals every few years or every other year? 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开始走进文本,展开体验阅读,在阅读文本中找到答案,或者得出见解。

二、提倡个性阅读,走进文本体验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的个性体验。 为此,教师可以展开个性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依据自身个性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促进对文本内容的吸收, 得出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中的Unit 1Laughter is good for you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个性阅读,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选择默读、朗读、轻声读等方式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可以边读边标注,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边读边提出个性问题,与作者深入对话,从多个角度理解作者。在个性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个性问题,或者分享读后感受和观点,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What is special about stand-up come-dy?”“What does your brain do when you laugh?”等。 教师挑选部分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阅读,然后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强化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三、设计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体验式教学少不了一定的活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融入活动, 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最大化促进学生发展。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双重需要, 以新颖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从而促进学生融入活动体验,最终增强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5中的Unit 2The environment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主题是“环境问题”。面对每况愈下的环境,人们开始担忧起来,积极寻找对策,治理环境问题,恢复健康、绿色的生存世界。为此,在学习完本单元的阅读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情境体验活动:

假如你是某市的市长,请你以市长的身份,发表一篇解决本市环境问题的演讲。

在这个情境活动中,学生需要了解某市的环境情况,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并以市长的身份呈现对策。这样的情境体验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吸引他们积极融入其中,因而收效颇高。

四、开放教学评价,增强教学效果

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以往的英语教学评价多以学生的考试结果为标准, 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积极性等。此外,以往的评价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被动听评。基于此,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评价,以全面增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5中的Unit 2The environment这一单元进行评价时,教师应以开放评价为主,注重激励学生,以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情境体验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开放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情境表演过程,多方位点评, 满足学生的受表扬心理。教师主要从学生的情境体验活动参与积极性、口语表达流利程度、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在演讲时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中,让学生相互点评情境体验活动是否到位,从而营造积极的评价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阅读的体验作文 第2篇

但我又传统意义上那种“一盏花茶,一片阳光,一本名著,下午”的优雅阅读。相反,我都看。名著、小说、漫画……言情、恐怖、传奇……悲剧、喜剧、记录……并且我不会像一名正经的专家那样去它们,通常一本书我只看一遍。我把次满含新鲜感的阅读体验看得无比,那是以后随时在脑海中读取回味的需要。我还喜欢把那些风格迥异的记忆在同一时刻释放,以思维的喷发。阅读的体验,酣畅淋漓,快感入骨。

总而言之,阅读的体验在我看来是不同凡响、多姿多彩。

体验有时是刻薄的。一本之前我钟爱无比的书,也许在读上半部时,我赞不绝口,到了下半部就180度大转弯。我会开始批判这本书的哪些地方不好,并在脑海里对地方整理、思索。,有这本书就被“打入冷宫”。我的批判自然权威的,但我总觉得能从体验中捕获点。我诚然追求阅读的快感,但也并非不注重阅读的质量。我的口味可以说是刁钻的,我要求我花、花财物换来的文字作品是能给人以触动的。它不是名著,但要老套。随便找几个噱头用无意义的文字串联起来就称之为“书”,那是我最厌恶的类型。在书中像个愤青一样只顾地大肆发泄那所谓的对社会的“看透”,而不顾读者的感受,这是我最心疼书钱的“废纸一本”。我不否认我在写这段文字时也像个愤青,但这最起码让我体验到了怎样的文字是的,怎样的文字是失败的。好的阅读体验,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的体验种刻薄的体验烘托下,越发酣畅淋漓。我经常把想像成书中的主角,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我的心在作者的字里行间翻腾、劲跃、跌荡、起伏,情感像是大海涨落的潮水。各样的人物、情节、风格,牵引我在阅读的思维汪洋中鳧水。我会把每字都深深吸纳,直到看完最后字,就像雨过天晴、毛孔舒张的畅快。要是按郭敬明的说法,那些文字像个囚笼,只不过那是抽象的阅读体验编织而成。它们深深吸引了我,说真的,那种阅读完一本书后大彻大悟的感觉很奇妙。世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文字把它们演绎得触手可及。

豆瓣阅读:给阅读最好的体验 第3篇

“因为有这样的读者社群,当设备发展成熟后,转向电子阅读就成为非常自然的决策。我们有最大规模的严肃阅读者人群,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在电子阅读时代,我们想继续服务他们。”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如是解释豆瓣为何会涉足数字出版。

比起唐茶、多看、中信飞书,豆瓣起步虽晚但具有不可忽略的优势。读书栏目让他们具有不亚于出版社对阅读心理了解的优势,而且互联网基因公司的出身,在技术上也有天然优势。在产品上,豆瓣除了开发iPad、Kindle版阅读器外,还专门开发了网页版。为保证阅读效果,网页版“豆瓣阅读器”也专门做了图文混排的排版。

在阅读体验方面,豆瓣阅读花费了相当的力气。在Android平台的豆瓣阅读应用上,他们购买了方正兰亭黑字体;精心处理了引用、着重、标题、分页等等阅读版式中的常见问题;刚刚上线时,甚至费了大功夫复现了文字下加着小黑点的传统着重号;处理标点挤压(即标点的首尾禁则,以及标点间距),为的是让段落变得紧凑,阅读起来更舒服;为了售卖科技作品,优化了缩略图和大图,为的是让《新发现》上关于星空的那张星云图展示得更好……这些一点一滴的努力,都是力图给阅读最好的体验。正如豆瓣阅读的设计师于向飞所言:“排版设计的终极原则是invisable,让用户只关注在内容上。”

此外,豆瓣阅读还延续豆瓣所擅长的聚集读者社群的经验,设置了“沙龙”的概念,读者可以在“沙龙”里与同好谈论其购买的这本书,并与作者直接交流。

用户调查显示,豆瓣的用户群大部分生活在一线城市,70%以上受过大学本科以上的良好教育,每年平均会花200块以上的钱买纸书。“我们的确拥有最认真阅读的华语读者。”在采访中,戴钦毫不吝啬对用户的赞美。“想为这群读者提供好的电子阅读服务,最重要的是内容。他们的阅读兴趣往往非常广泛,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特点。从诗歌、小说到科技;从设计、旅行到美食,他们都会感兴趣。他们不是只能读某一类型作品的人(例如大陆有读者群就只偏爱网络穿越连载小说)。在这些广泛的兴趣中,最重要的是作品的质量优秀。”从与科普领域世界,最好的杂志《新发现》、《科学美国人》合作,到与翻译文学领域拥有最好译本的《世界文学》合作;以及和台湾《联合文学》合作到允许个人作者自行投稿的漫画、古典小说、美食短篇、游记……豆瓣阅读提供足够多样、足够优秀的内容。

豆瓣阅读参与从读者决定读什么、在读书过程中和阅读之后寻找同好的整个读书环节。用户在阅读过程中体验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电子书阅读,而是完整的阅读服务。“电子书需要高质量,不论是作品内容本身还是体验、设计等阅读服务。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高品质的融合。”戴钦说。

阅读体验 第4篇

一、情境体验, 激活情感, 引发想象

在学习过程中, 处于浓浓的情境与氛围中, 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热情更能被调动与激活, 给后续的亲身参与、实践体验做好良好的情感准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情境创设。另外, 由语文阅读课型来看, 语言文字是可以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借助想象、咀嚼等方式来感知的。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若想学生快速融入文本意境, 加深理解, 教师要巧设情境, 营造良好的氛围, 激起学生学习欲望与情感体验, 让他们更自觉地配合教师, 主动阅读与探索, 有所感悟与收获。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选用适宜的方法, 营造有益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激活学生情感, 引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的内心体验更为丰盈。

如借助实物或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语言等, 巧设学习情境, 触发学生情感体验, 披文入境, 加深理解。再如巧用图画与媒体, 想象中移情体验。以古诗词教学为例, 因古典诗词创作年代久远, 其中描述的事物是学生无法亲身体验与感受的, 加之初中生自身阅历与知识有限, 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使其领悟诗词描绘的意境, 教师可运用插图、绘画、背景音乐等手段, 再引导学生结合意象、创作背景以及生活经验等方法, 发挥合理想象, 填补文本留白, 勾勒画面, 丰盈内心体验, 有所感悟。如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钱塘湖春行》时, 教师可借助课本插图与现代媒体技术等方式, 激起学生活跃想象与联想, 移情体验与感受, 领悟诗词意境与情感, 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比如展示钱塘湖春景图, 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渲染浓浓氛围, 再以相关的“导游词”语言描绘诗词中的春景, 诱使学生入境入情, 插上想象的翅膀, 体悟诗词画面。

二、实践体验, 深化认知

与教师说教相比, 学生通过亲身亲历得到体验与知识才更深刻, 获得的满足与成就也是无可替代的。而且语文阅读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 领悟文本内容与思想, 生成多样能力。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实施体验式教学时, 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 设计贴近学生实情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诱导学生参与, 使其在参与中强化体验, 在体验中深化认知。

首先, 在朗读中体验。文学作品是依托语言文字来传递相关内容、思想与情感的, 若要深入文学作品, 品味与感悟, 学生需要进行朗读体验, 揣词析句, 由语言表面想象文本意境, 走入人物内心, 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与喜怒哀乐, 唤起情感体验, 发掘语言之美。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朗读的体验方法, 以读促悟, 体验文本情感与深意。如教学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背影》时, 文章虽字字平淡朴实, 但字里行间凸显了父子深情, 读来令人感动至深。为了让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蕴含的浓浓父子亲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反复朗读, 触动心灵。同时, 注意朗读指导, 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 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情境中。比如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时, 引导他们注意情感基调:淡淡的悲伤, 因此声音应低沉, 而且读到一些关键词句, 譬如“蹒跚、缩”等细节描写的词语时要读重一点、读慢些, 如此才更有感情。这样, 通过朗读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形象, 感受父爱深情。

其次, 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角色扮演也是重要体验方式, 符合初中生喜欢表现与表演的特点, 可满足学生们的角色幻想。同时, 要想扮演好某个角色, 学生就得做好准备, 认真研读课文, 发掘背景知识、人物身份与性格等信息, 再以直观的肢体语言展示抽象文字, 强化体验, 促进思维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总之,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体验, 不断探寻有助于学生情感体验、亲身体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与教学方式, 激起学生学习情感,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体验中深化理解, 生成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雪梅.体验式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7) .

[2]林冬梅.初探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 (教研) , 2011 (04) .

[3]黄占宁.体验式教学的六种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05) .

[4]王振.让学生在感悟中体验成功[J].上海教育, 2007 (09) .

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 第5篇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从个体积累的语言习得经验出发,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本文从“指导入情朗读”“创设语言情境”“引导人文对话”三个方面阐述体验式阅读教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体验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人文对话中体验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一、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读书中体验

1.默读中融入情感体验。对一些感情比较含蓄、寓意较为深刻的文章应把重点放在默读训练的指导上。如苏教版《生命桥》的第三段:“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后再让学生默读静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但可以断定的是学生在潜心与文本对话,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思绪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学生在静静地体味,“此时无声胜有声”。

2.朗读中融入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感情饱满、朗朗上口的文章,老师常常让学生齐声朗读。由于朗读人数多,气势强,极易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轻声读课文,先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因为学生自由读,快慢不定,遇到障碍,还可以停一停,想一想,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朗读的语感。在自由谈的基础上过渡到有感情地轻声读,这是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要适当指点。再由轻声读转向齐声朗读,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充分的表演和纵情倾吐。

3.诵读中积累情感体验。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的对话。对古诗词、现代歌谣和精美散文的片段理解,学生通过诵读达到与文本对话的心灵沟通,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如《可爱的草塘》第五段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启发学生头脑中浮现出草塘那满眼的葱绿、静中有动的画面,和作者一起步入这美丽可爱的草塘,然后进行诵读。在欣赏性的诵读中,学生如临其境,被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所感染,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在诵读中,他们倾吐了热爱大自然之情,把无情的书面语言化为了声情并茂的口头语言,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提高了情感的体验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体验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不了解一个字和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翻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语文老师要善于将学生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到前台,这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学生生活体验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语言,联系生活,帮助联想,展现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如一位教师教学《游园不值》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入朋友的园子里,没能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么可惜啊。但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我想里面一定是绿草茵茵、百花争艳,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花间采蜜。”“我想里面有一条小石子路,两边都是垂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着身姿。”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对春天的切身体会。

2.通过表演体会情境。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象表演。于永正老师教学《狐假虎威》后半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读了解狐狸如何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神气活现的样子,他抓住“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这个很不起眼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借助模拟表演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思维也“活”起来了,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在人文和谐的对话中体验

学生阅读课文,其实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过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从接触课文开始,学生就在与课文进行对话。于是,《丰碑》中的军需处长走出了大雪山,来到学生的心中;白居易笔下的《忆江南》的花草江水化作灵动的生活经历,感动着学生的心灵……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跃在学生的心间;一处处独具特色的景观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一种种感人至深的情感浸润着学生的灵魂,作品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阅读、体验、感悟 第6篇

其实,说到底,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应是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的培养,而教会学生阅读、体验、感悟便是实现这些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当然,这三者并不是并驾齐驱,而是循序渐进,逐层提升。

第一,阅读。阅读是积累的前提,积累必须在阅读中完成。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而非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让我想到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小学的《寒假生活》中,当时就死记硬背了它。直到后来借助词典查找了出处,了解了典故?及其时间节点等,才得以明白,而后便记得更加牢固。当然,我们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就能把这知识的海水吸干,但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的加强积累,实为必需。

第二,体验。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我们强调学生作文具有真情实感,读文章也要带着感情去读,为什么?这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需要仔细去回味,把真实的情感从自己胸中“揪”出来;二是间接的,或眼观耳闻,或书本猎来,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甚至遐想,把自己假象进去。要说到这两点很容易,其实真要教会学生真正去做有效体验,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学生往往会猜想老师提出问题可能需要的答案来谈自己的体验,而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自己要情感丰富,方可让学生大胆放飞心灵

第三,感悟。感悟是体验的高级阶段,是由情及理的过程,重在悟。学生在有了丰厚的积淀、丰富的情感,且能流利地口头和书面表达之后,如果不能形成较好的思维方式或者正确的思想,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不完全成功的。这就需要?要我们让学生对事物、事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形成适宜自己个性成长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语文,本身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感、所思、所悟的载体,正如一名学生说,项羽和勾践都是我敬佩的人。两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两个不同性格的领军人物,在遭遇失败后选择了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结局,成全和缔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也成就了两个英雄!我常常在想:如果项羽过了江东,或许不会有汉朝,李清照也不会在细雨残荷中纠结他为何“不肯过江东”了;如果勾践泉下有知,知道后来有个项羽做出那样的壮举,他会不会羞愧地一跃而起找项羽华山论剑?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明白了:做人,有时需要大无畏精神;有时退一步思考问题,的确能够看见更加清朗的天空。

语文体验阅读实施的原则 第7篇

1. 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学生在语文体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体验阅读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 也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重视, 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发挥自己的想象, 从不确定和空白处感受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或审美意境时不曾想到的东西。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自觉地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体验阅读注重了每一个学生的这种生命需要, 使阅读成为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事情,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表现真情实感, 表达自己生命的体验, 实现了学生生命的需求。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文本接受者的主体性, 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接近文本、生活, 使阅读成为精神享受与体验的过程, 成为提高生命质量与价值的过程;学生在作为主体参与体验的时候, 进行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 学生进行自主体验、个性感悟、独立思考, 其实这也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创新精神的依托所在,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体验, 为学生主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才能建构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发展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提倡学生的主体性, 以个性化的思想去解读作品, 以独特的视角去体验社会、生活, 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探索, 而不是以现成的结论去限制思维、扼杀灵性。打破消极被动地接受的常规, 重新建立一种主体于文本, 主体于生活的新型关系, 确立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 凭着敏感去体认, 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 以发展为本位, 充分体现人的自由自主的个性品质。体验主体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个人阅历、教育背景的不同, 决定了他们生活体验水平的高低, 他们总是以自己生活的体验为依托, 通过联想和想象, 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虽然某些感悟在形式上有某些相同, 但对不同的体验主体来说, 却有着各自的新奇感,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通过自己的经历, 获得对平凡生活的觉醒, 以自己独特的体验为出发点, 让语文的学习体现个体化的特征。

2. 趣味性原则

兴趣的培养, 在语文体验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当我们回忆童年旧事时, 往往最先记起的是那些有趣的事。同样, 在语文体验式教学中, 只要是有趣的事情,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非常高。充满情趣就充满希望, 在趣味中求知, 在趣味中得趣, 在情智和谐中发展。学生在体验中首先要觉得有趣, 这样就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体验中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和实现自我创造, 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更唤醒了内心深处的独创和成就动机。行为科学家认为:在人的行为中, 有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因素。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支配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动机是人的行为指向目标的重要环节,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两条途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 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 一有空就去读书, 原因是兴趣爱好和读书不仅能获得知识, 可以解疑释怀, 还可以获得语言表达技巧。趣味性教学原则, 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学校教学实践的落实与发展;有利于指导一线教师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和谐有趣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实现乐学与会学的统一;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与情智发展的统一。在体验过程中, 书本上、世界上的一切客体都生命化, 都充满情调和意蕴, 学生通过感悟、想象获取经验, 并对经验进行领会、观照和回味, 上升为超越经验的生命意识, 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观念和日常性规范, 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 培养多角度的观察分析事物, 掌握一定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具有创新意识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式教学中趣味性原则的引导是与新课程标准同步, 在心智操作技能和迁移理论的指导下, 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技能、态度和情感、过程和方法等目标的整合, 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3. 情感性原则

关注情感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第8篇

在教学实际操作中, 我发现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深入阅读, 必须关注他们现有的情感体验、生活感知,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慢慢引导他们走进文学的世界。

一.找到情感契合点, 设计话题式问题。

学生往往对文本的情感是陌生的,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找到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契合的点, 找到这个情感契合点后, 设计贴近他们情感体验的话题或问题, 当然这个话题式问题必须要能够贯穿全文是文本的中心。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文本内涵, 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进而能更深入地阅读文本, 获得与作者共同的情感体验。

《林黛玉进贾府》这篇经典课文, 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 怎样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于是我设计这么一个话题: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能否一帆风顺呢?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一连串阶梯型的问题:1、林黛玉与贾宝玉未见面以前, 她了解到的贾宝玉是什么形象?2、林黛玉与贾宝玉见面以后, 她对贾宝玉的印象是什么?3、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 他对林黛玉的印象如何?4、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 贾宝玉是怎样表达他对林黛玉的好感的?5、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描写是通过什么途径表达出来的?说明什么问题?6、从性格的角度分析, 他们的爱情能取得成功吗?学生对这一系列型话题相当感兴趣, 讨论得非常热烈, 他们从课本中一一寻找相关问题答案来最终确定最后的观点。并且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深入理解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各自的性格特点, 另外更有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 把所读过的《红楼梦》相关内容搬出来讨论, 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深入阅读探究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项脊轩志》, 我让学生跳出文言文的局限, 将它当作文学作品赏析, 提出这样的一个话题:世界上最疼爱你的三个女人去了。学生非常感兴趣, 认真地阅读文本, 发现了这三个女人分别是归有光的母亲、祖母、妻子。由此展开对文章情感的赏析, 有的学生还联系到自身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感概, 也更深入理解作者难以言明的悲痛。文学教育关注的首先是人, 活生生的这一个人。贴标签, 扣大帽式的阐释, 必然会使学生缺少对人的理解、悲悯。

二.抓住文本关合点, 激活想象空间。

在学生眼中, 课本或文本仅仅只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不懂得生发, 就不可能让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有时一篇文章不必提太多问题, 抓住一个点, 就能解开全篇。

我在教《琵琶行》时, 发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琵琶女内心的痛苦, 于是试着选取关键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去深入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我选取了“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让学生分析。学生能理解是写琵琶女的痛苦, 但理解不深入, 我就从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入手设疑:首先是关于连续出现的两个“梦”字, 学生很快明白“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可见琵琶女在孤独中唯一的寄托就是回忆少年往事, 也可见她所感受到的少年往事是快乐的。这就回答了文中的另一句“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是对青春欢笑生活的描写, 是一种怎样的奢华!关于下句“梦啼妆泪红阑干”, 学生大多只关注“泪”字, 而忽略了“妆”字, 我于是从生活常情角度提出疑问:妆, 是平常舞台上常用的, 下台后要“卸妆”, 而琵琶女为何在睡觉时还带着“妆”?学生开始沉思, 有学生说是掩饰自己衰老的容颜;更有学生说是担心商人突然回来后看到她的衰老, 所以带妆入睡。针对第二种答案, 我继续问, 琵琶女难道深爱着的她的丈夫吗?于是有学生否定, 因为文中有琵琶女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抱怨之语。最后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想象画面:琵琶女极度地孤独无聊, 完全生活在过去的岁月里 (她是一个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的女子) , 她唯一打发时光的事情就是沉浸在往事里, 就是浓妆如往日, 甚至可以想见她独自一边化妆, 一边回忆往事, 一边歌唱, 然后一边流泪的情景, 最后应该是在不知不觉中带妆入睡的。恰恰是这一“妆”字, 深刻地写出了琵琶女的极度孤独与痛苦。有人这样说, 人在痛苦的时候回忆起快乐的岁月 (而这快乐已然一去不复返) , 是为最最痛苦之时。学生由此真正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感受到白居易高超的写作艺术。

三.点拨对话关节点, 引领深入体悟。

课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内涵上的感悟。

鲁迅的文章一直是学生难以找到共鸣的。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学生一开始同样难以理解鲁迅深沉的悲愤之情, 根本无法产生共鸣。于是我选取了第五节第二段 (这是鲁迅先生描述的刘和珍君和她的同学们遭枪击、被虐杀的情形) 让学生发挥想象, 想象画面, 深入体会其中情感。

“欣然前往”, 可见刘和珍君多么单纯, 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 更想不到执政府会那么凶残, 所以去时“欣然”。“中弹了”, 不禁让人震惊, 发出质问:这无情的执政府, 究竟是谁的政府?“从背部入”, 可见她是已转身, 在撤退时遭了袭击。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女子、学生, 荷枪实弹的执政府卫队, 不是按常理鸣枪警告, 而是对方撤退了也不放过, 追着射击。“斜穿心肺”, 可见子弹射入之深, 以此推断, 开枪者在近距离射击, 射得很准。“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 在枪弹的呼啸声里, 同学的友情超越了逃生的本能。“中了四弹, 其一是手枪”, 那么其余三颗呢?自然是机关枪喽!近距离的手枪容易瞄准, 远距离的机关枪有更大杀伤力, 两相配合, 这是怎样的天罗地网, 看来是非要置青年们于死地不可啊!“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 伟大的女性的友谊, 是这枪林弹雨里最壮美的风景!“弹从左肩入”, 开枪者不仅从后面, 还从侧面包抄、袭击她们, 真要把青年们斩尽杀绝吗?“穿胸偏右出”, 这么强的穿透力, 说明开枪者近在咫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枪杀还不够, 再辅以虐杀, 刽子手何等残忍!“于是死掉了”———这最简单最朴实的五个字, 包含着鲁迅先生多少悲愤和沉痛!死掉的还有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 还有四十多个和刘和珍君、杨德群君一样的青年;“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 同样在呻吟的还有一百多个流了血而幸存的青年。于是同学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文明人”, 反语, 实为野蛮人;“伟大”而至于“惊心动魄”, 这是对三个女子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伟大还有一种解释为“反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国军人都曾残酷地杀害我们的爱国学子, 所谓的“伟绩”“武功”, 反语, 其实是罪行;今天执政府前的中国军人助纣为虐, 其残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抬起头来, 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正义和善良被摧残、蹂躏, 邪恶和残暴像魔鬼一样肆无忌惮, 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

学生们通过分析想象, 深刻感受到国民政府的残忍、刘和珍君们的伟大友情……我将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和“被毁灭的过程”一同展示给学生, 意在于努力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动, 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学生们经过这一环节, 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极度悲愤, 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体验阅读教学的引导策略 第9篇

高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面对当前的阅读教学的实际, 我认为确立体验阅读教学观是非常必要的。

一.体验阅读的内涵

体验是主体对客体一种生命化的经历, 经过体验, 客体已成为主体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体验世界中, 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 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体验有亲身体验 (主体直接参与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对生活产生体验) 和亲心体验 (主体没有直接参与生活实践, 而是用心去经历客体所产生的一种体验) 两种形式。阅读属于亲心体验, 就是主体在阅读中, 阅读对象经过主体的亲心经历, 从而产生体验。在体验阅读中, 阅读主体的生命是充满情调的。“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而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 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阅读客体一般都是凝结着真善美并蕴涵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 随着主体的阅读体验, 这些蕴涵情感的真善美因子就进入阅读主体的生命意识之中, 他们的灵魂因之越来越纯净, 人格因之越来越高尚, 情感也因之越来越丰富。

二.体验阅读的策略指导

传统的阅读策略指导几乎没有把学生引向阅读体验, 体验阅读策略应该为学生与阅读对象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或者说有了恰当的阅读策略, 学生很容易在文本的阅读中产生体验。不同的文学样式, 容易引起阅读者的体验的策略是不同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体验阅读策略。

1. 创设情境。

教师努力创造适合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眼中有人,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讨论交流的参与者, 不是一锤定音的拍卖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上《七颗钻石》时, 有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进入录音棚。师问:同学们, 童话应该怎么读呢?童话是写给咱们儿童看的文学作品, 我们在朗读童话时应该怎样?有学生说:“我们在读童话时应有感情地去读, 要配合人物的性格来读。”有学生说:“童话里有人物、有故事, 所以要充满感情地来读。”这时候大屏幕显示:用童声来读。接着, 余老师说:“可以这样读。”并模拟一种童稚的声音, 示范朗读课文开头部分, 然后学生便各自快乐地大声“用童声”来读课文了。这样, 余老师以自己的语言和范读将学生的情感引入到了一个童话的情境里去了。当然可利用音乐 (配乐) 创设情境。音乐与文学有着难解之缘。笔者在上戴望舒《雨巷》时, 就用了配乐朗读, 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情境中, 感受漫步雨巷的心境。

2. 走近文本。

这是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 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立足语言, 基于文本, 通过语言文字体味作品的神韵, 获得个性体验, 是文本阅读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 仔细阅读文本,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搜集信息,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受。连文本内容都不熟悉, 就让学生去进行个性体验, 是不现实的, 是浮光掠影的, 学生无法获得真正有效的体验和感受。文本内容阅读的指导, 主要有重要语句、关键细节、疑义之处、重要段落、全文的把握等五方面的内容。同时教师示范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如朗读、默读、略读、精读及圈点勾画的方法, 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还有一个二次阅读的过程, 即“初步感受———探究讨论——再次品味”的过程。这里特别强调文本阅读的再次品味, 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深思、体验、感受, 有时是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无法完成的, 因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感悟文本, 否则犹如隔靴搔痒。

3. 设置问题。

由于学生自身的一些局限, 得出的问题和体验可能没有共性, 也有可能游离于与文本的对话之外, 或者根本就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 说不出体验来。这时教师要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体验没有被学生注意的内涵, 引出带有个性体验的谈话。如说说《沁园春·长沙》中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

老师要善于从学生众多的问题中梳理、整合出一两个能从全局上贯穿全文的问题以保证对话的质量, 避免讨论交流流于形式。笔者的做法是, 在文本阅读后, 让学生提出一两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挑选几个, 分给小组讨论。然后, 小组代表发言, 其它学生补充。

4. 对话交流。

这包括师生、生生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和师生对话的形式, 对自己的感受和问题, 对教师设置的问题, 一起讨论。通过交流、讨论, 大家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 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体验、见解, 在互相接纳的过程中了解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不断地修正的自己的观点, 进而反思并建构对文本的新体验。

5. 评点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产生体验的过程, 运用评点法是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既成心理图式, 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简称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 就是调动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与新的阅读世界展开对话, 使新的阅读世界能顺利融入原心理结构, 产生新的心理图式。这个过程也是产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评点法适用于一切阅读教学。评点法有两种: (1) 注读法, 侧重对文章中词句的诠注和对内容的阐释, 记录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对文本的认识。以解释为目的。注释的方式有眉注、夹注、旁注、尾注等。它要求勤查、勤思、勤写。 (2) 批读法, 主要是通过对文本圈、点、批、画来帮助阅读的方法。侧重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观点见解、构思谋篇、表达手法等加以品评褒贬, 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见解。以鉴赏为目的。

体验阅读教学的引导策略, 强调的是自我体验下的引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 也不同于“放羊式”的教学, 它是一种“无序”下的“有序”。本着“立足文本, 平等对话”的原则, 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学生、文本的实际, 灵活把握。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 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准确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内涵, 更是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 丰富人文精神。这是个性体验的目的。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递, 轻个性体验的现象。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 其目的已不是单一的求知, 而是更为关注和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教师要以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见解进行高屋见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 并作出必要的价值判断。引导策略包括:创设体验阅读情境, 亲近文本, 设置问题, 对话交流, 评点体验。

关键词:体验阅读教学,引导策略,阅读情感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加强阅读体验拓展数学视野 第10篇

一、调动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阅读对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觉得数学学习只要把公式、定理记住就可以了,阅读只是语文学习上积累语感的一种手段。这是不对的,阅读对数学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数学阅读能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空白,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喜爱。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一些趣味性阅读来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时,有关“分数、整数、单位1”三者关系的讲解,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1=5/5”,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与众不同而有趣的式子里,你能看出什么不同的含义来?”接着,教师展示一个被分成5份的苹果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把图片的内容描述出来。同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苹果可以用1个来表示,也可以说是5/5个苹果。”最后,将苹果的1/5慢慢地用挡板遮住,再让学生说说图片的数学含义,并指出“单位1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用生动的图片来训练学生对数学图片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拓宽学习的渠道。

当然,由于数学阅读长期不被重视,在数学课堂上,还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导致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审题容易出现遗漏或者错误,这无疑成为我们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最好契机。对于某些图形知识,教师可以增加题目的情节,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二、注重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注重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为打开学生的数学视野提供保障。在数学阅读中,阅读的目的性比语文阅读要强,在阅读时,最好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看似平凡的普通字眼里挖掘出其中的数学知识,帮助自己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养成数学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时,有关“公倍数”的教学,笔者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挖掘概念中的含义,让学生围绕“公倍数”中的“公”字进行思考,理解字面上的意义,同时,结合生活经验中“公共、公有”的情境来理解在数学上的意思,进而理解“公倍数”的概念。紧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阅读理解“最小公倍数”,理解概念的数学原理。再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时,有关“圆环”的知识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定义的同时将圆形纸片的中间部分剪下来,并强调“要怎么剪,才能剪出一个标准的圆环,需要什么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定义通过阅读和动手,还原成了实体,不仅理解了圆环的概念,还清楚地了解到圆环的面积要怎么求,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逻辑性逐渐增强。对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抠出每一个字眼的数学含义,挖掘深层含义。此外,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平时要多加强数学阅读训练,引导学生精抓题干,在阅读时注重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将题目的意思用图像形象地表示出来,以此来明确题目的重点,从而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开展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阅读体验

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借助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能力提升素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到知识中一次,比听讲知识十次更有效”。这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汲取过程,更依赖于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数学阅读活动,让学生积极并快乐地参与到数学阅读中。教师可以在课外举行各种数学阅读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代替命令式的数学阅读任务,提高数学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数学阅读空间。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一课,由于数字的正负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此,在教学中,笔者在预习阶段就布置了一个“我们都来认识负数”的手抄报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材料,比如《小学生数学报》《数学王国》《马小跳玩数学》和《故事中的数学》等,让学生在阅读有关负数的文章后,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数学小知识摘抄下来。然后在班上举办“认识负数”研究会,将这些手抄知识点进行归类,供大家共同阅读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探究之旅和对本课知识点“负数”这个概念的阅读体验,从而增强对负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再如,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龟兔赛跑中,比赛全程500米,乌龟每分钟跑25米,小兔每分钟跑50米。比赛中,乌龟一直不停地跑,但小兔中途玩耍了15分钟,那么当乌龟到达终点时,兔子距离终点还有多远?”这题的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龟兔赛跑的应用题。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两者的距离关系就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从而迅速地解决了问题。

另外,也可以举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将数学家的故事或者是有趣的数学现象分享给大家听,拓展知识面,并评出一个“最佳故事”,以激发动力。还可以在教室内开辟“数学空间”,让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成一小段话,贴在墙上,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视界。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体验阅读,实现“悦读”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 体验 悦读

阅读是一种体验。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要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全情地投入,眼、口、手、心等等感觉器官都要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予心灵充分的滋养,构建阅读的意义。只有这样有效的阅读才会让人有所收获,也才能让读者获得阅读的愉悦,我把这种阅读称为“悦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寻找和发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联系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语文课堂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生活体验去理解文本,加深认识,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

《雨点》是一首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我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提问:“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它又会在干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雨点落在书包里,在书包里捉迷藏。” ……当有一位学生回答:“雨点落在小河里,在小河里哭泣。”我就追问:“雨点为什么在小河里哭泣呀?”学生说:“因为小河的水已经又黑又臭了。”是啊,他已经联系了生活,这样的事实,在今天的江南水乡已是司空见惯了。抓住学生的这一回答,不正可以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教育,激起他们保护江南水乡的强烈感情吗?

(二)借助媒体

在网络时代中,多媒体的形象教学已显得尤为重要。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跳跃的旋律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置身于自然,与动物为伴,和花草共舞,从而释放心灵,放飞心境。在感受言语意境中,更好地收到阅读效果。

比如在上《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时,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那一幅幅蝴蝶谷的美景视觉上的冲击带给孩子们极大的震撼力!那一只只灵动的蝴蝶轻盈飞舞的画面仿佛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使孩子们的思维和声音跟着蝴蝶一起愉快地轻舞飞扬,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陶醉于其中,发出由衷地赞叹:蝴蝶谷真美啊!

(三)角色扮演

叶澜教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人性的张扬。”同时,只有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效。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适时让学生表演就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在学习《这儿真好》时,我是这样安排的:事先让小朋友各自做好动物头饰,在课堂上我扮演小熊,让小朋友戴好头饰来到小岛上:“小鸟”扇动“翅膀”来到小岛上,“兔子”蹦蹦跳跳来到小岛上,“小象”摆动着“长鼻子”来了,“蝴蝶”翩翩起舞飞来了……小熊我呢,一边欢迎朋友的到来,一边引导“小动物们”说出自己喜欢小岛的原因。这样的表演活动,把文本内涵又拓展到一个新层面,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搭建体验平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一)品读词语

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语文学习尤其是内容的理解上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泛泛而谈,而是要紧扣语言文字去体验和感悟。

如在学习《好学的爸爸》一课时,我抓住“好学”一词,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说说意思。接着过渡:我们知道怀素好学上进表现在他写字非常认真,那爸爸的好学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让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爸爸的好学。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了父女之间的对话,体会爸爸的“好学”。

(二)移情想象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喻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进行移情与想象,让学生融入情感、感受体验,从而,引发心灵共鸣。

在《木兰从军》第二自然段中说到: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木兰是怎么样说服家人的,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

父亲说:“木兰啊,还是让爹去吧,你还这么年轻,可不能去送死啊!”木兰说:“_______________。”

母亲说:“木兰啊,你可不能去,战场上都是男子,你怎么抵抗得了他们呢?”木兰说:“_______________。”

弟弟说:“姐姐,不要去,你去了,谁教我读书,谁陪我玩啊?”木兰说:“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依托提示,想象木兰面对父母亲和弟弟时,会怎么说,学生想象合理,真切地悟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真情。

(三)实践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乌鸦喝水》是一篇传统课文,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的办法好,我就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小口瓶中,观察水的高度变化。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体验到水渐渐升高时,也就自然体会到乌鸦的办法的确可行。在学生放石子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感觉到时间比较长,从而感受到乌鸦用嘴叼石子是多么辛苦。

关注阅读体验,珍视独特感受 第12篇

一、认识———体验的启蒙化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位好的老师, 即使在教给学生字、词、句时也会恰当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设计, 恰当的引导和合理的发挥, 造成学生情感的失衡, 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对所学内容, 哪怕是一个笔画都充满深情, 从而达到求知学识的目的。而这些知识又反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并使学生体验到情感存在的方式。如有位书法老师在上书法课时, 在白纸上写了一个又大又工整的“人”字, 然后又写了几个东倒西歪、撇长捺短的“人”字, 随即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字?”“人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老师接着说, “这些‘人’都在我们教室里。”说着, 目光一扫书写姿势不正确的学生。这些学生立刻意识到并纠正了错误, 同时有些没被注意到的学生马上正襟危坐。老师接下去说:“做‘人’与写‘人’一样, 要昂首挺胸, 肢舒体畅, 要光明磊落, 坦诚淳厚, 而写字也是这样……”老师接下去讲书法的书写姿势, 字的结构等。毫无疑问, 一堂课下来, 这位老师的“人”字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熔知识、技能与情感于一炉, 纳写人、育人与做人为一体, 使学生的感情发生共鸣———做人就应光明磊落, 坦诚淳厚。

二、活动———体验的情景化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影响, 生活经验少, 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似懂非懂,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 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 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 体验品味, 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 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 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 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 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 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 让学生观察、触摸, 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

“尖尖的, 硬硬的!”

“它摸起来很扎手。”

“它披着带刺的铠甲!”

“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

学生纷纷举手, 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毛绒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 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 不住的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 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课文教学也是这样, 只有让声、形、像、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 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节课借助一个模拟情境, 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 在体验中, 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想象———体验的系统化

事实上, 不仅字、词、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就连标点符号也包含着情感。有位老师在教给学生标点时, 在“?”边上写:“对人生太多的疑问, 致使你如此憔悴。”在“!”边写:“对生命倾注了太多的深情, 以致我留下长长的泪滴。”虽然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教育是零碎的, 但他们绝不是孤立单调的, 他们都统一在学习基本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培养初步的健康情感的大旗下, 当形成丰富的情感积累之后, 应使学生的情感条理化、定向化, 从而使学生在情感的震荡中不断得到升华。读过《大江保卫战》的小学生常会流泪, 看过《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少男少女们穿上维特的衣着饮酒, 甚至自杀等, 都是这种情感的定向化。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化个性去发掘课文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 我在讲完《二泉映月》后, 重点介绍了二泉映月的思想内容, 让学生再读阿炳“奏曲联想”这一段, 出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乐曲, 在学生已经感受到《二泉映月》凄切哀怨的时候, 又把音、画、解说融为一体同时展放,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月光曲》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实践———体验的定型化

上一篇:地铁浅埋暗挖下一篇:民营小规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