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社会管理

2024-09-02

网络传播社会管理(精选12篇)

网络传播社会管理 第1篇

一、网络谣言及成因分析

从“碘盐防核辐射”事件导致各地疯狂上演碘盐抢购潮, “微博名妓若小安”偷走了数万网民善良的关切, 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重庆贪官外逃加拿大”、“江河州委某领导妙评高尔夫”给当事人造成了精神伤害, “浙江海宁癌症村”、“云南绝症男子连杀八名村官”、“杞县钴60泄漏”事件引发当地群众恐慌, 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经有关部门查明后均属编造。尽管网络媒体、政府部门及人民群众都表示强烈谴责, 并呼吁要抵制网络谣言, 2011年11月28日人民网更是发表文章《网络谣言是毒品, 请自觉抵制远离》, 可是网络谣言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网络谣言内容的多样化、传播速度的提速化、参与度的高度化都反映出网络谣言似乎是来到了其发展的高潮期。要找到解决网络谣言的方法, 首先要先了解网络谣言。

(一) 谣言

什么是谣言?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出一个谣言的公式:R=I×A。R是Rumour:谣传;I是Important:重要;A是Ambiguous:含糊。

谣言的具体定义有很多种, 本文采用了《新闻舆论》课程中朱晓兰老师对谣言定义进行的总结:谣言包含某种新闻性, 容易引起关注;谣言以人际传播为主, 有很强的人际说服性;谣言是非官方的。谣言的特点集中于非经证实即虚假性上。

(二) 网络谣言的类型

根据网络谣言兴起到现今的情况, 可以分为娱乐型、先入为主型、报复发泄型和利益争斗型四种类型。第一种娱乐型的谣言占据的比例最大, 同时其娱乐性在网络藏匿和虚拟环境的氛围下得到加强, 例如调侃名人的相关琐碎事情等, 这类谣言的编造和传播者往往是基于一种纯粹的娱乐心理。第二种先入为主型谣言主要是因为社会基调上民意对敏感词的先入性划定, 例如只要涉及富有、官方政府等词汇时, 就会对相关当事人予以形象限定, 舆论导向往往是将其中的受害人不断美化, 从而达到强化丑化施害者形象的目的, 而且其中的仇恨发泄渲染往往具有膨胀性和盲目性, 使得事实和真相愈行愈远。第三种报复发泄型谣言, 主要是基于历史矛盾或者民众积怨等背景条件, 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煽动性, 从而容易导致群体性的恶性事件。第四种利益争斗型谣言, 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团体用于攻击对手的背景下, 谣言被当成攻防的武器手段。例如政治性质的谣言, 攻击对象往往是明确的竞争者或者候选人, 常用手段就是抹黑对手, 通过揭露丑闻或者编造丑闻等方式进行。而带有经济背景的谣言, 往往可能是通过雇佣所谓的水军在短时间内进行造新闻活动, 经常是属于自编自演, 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有利于自身商业利益团体的舆论, 或者是攻击对手商业利益团体。

(三) 网络谣言的特点

从上述类型可以分析得出网络谣言的特点有:来源隐蔽性;内容知识性;炒作性, 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 最初就是从艺人“被制造”谣言开始的, 然后变成了“自炒”然后进行辟谣, 借此炒作自己以增加网络名气;目的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 有些网络弱势群体, 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了委屈或打击, 为了宣泄郁闷心情, 在写博客或留言贴中, 不知不觉制造了一种谣言;预言性, 为了吸引眼球, 有些网络谣言以预言未来祸福吉凶的面貌出现, 让人半信半疑。最为典型的莫属日本发生地震之后, “辐射”谣言导致的“抢盐事件”;诱惑性, 电子邮箱中经常会看到的中奖信息;强迫性, 网络上有一种谣言信件, 要求你转发给多少人以上, 否则就对你和你的家人进行疯狂的诅咒, 强迫定力不强的网民按照服从他的意志。

(四) 网络谣言成因

本文认为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与网络传播社会责任缺失是密不可分的。网络技术的进步终归要服务公众的诉求, 网络媒体的发展必然要遵守客观发展规律。网络传播社会责任意识是网络时代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的表现, 是社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此同时, 中国正在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 凸显的社会矛盾、频发的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都成为网络谣言产生的客观因素。新媒体诞生及蓬勃发展, 与其相适应的网络传播管理体系却没有得到重视进而修改, 已经开始不适应, 甚至开始阻碍网络传播的发展, 这些都是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1. 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传播的新特性。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 网络传播也进入了“零门槛”时代。网络传播主体因不断扩展变得多元化, 网络媒体报道角度也开始有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网络传播甚至变成了市场竞争的一部分, 这些都使得网络传播的角色不停转换, 社会责任负担加重。

(1) 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 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手机用户数量近8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3.03亿。庞大数量的网民使用QQ群、手机短信、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媒体形式, 通过发帖子、发表评论、转发信息等方式, 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受众从传统单向的接受信息, 变成了自己自由选择信息, 甚至成为传播主体。

(2) 网络媒体“把关人”效应锐减。信息地球村的存在使得所有受众在信息资源方面是平等的, 不需要通过第三方进行所谓的监督把关, 能够充分自主地浏览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环境的高度协调统一性表现在部分种族类别、意识形态或者是性别差异, 均有自由出入信息海洋的自由。由于网络本身设计上的特点, 使得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把关”、“信息过滤”在这种模式下无法进行。网络传播把受众从传统的被动信息接收体解放到自由参与者角色, 网络媒体“把关人”效应锐减。

2. 骂并快乐着——网络传播的受众质量下降。

近年来从数据上反映我国政治经济状况不断好转, 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而网民在网络上表达不满的叫骂声却与日俱增。作为全世界网民数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网民质量却没有如网民数量般不断攀升, 而是产生了下滑。

(1) “网络水军”的出现, “恶搞”公共事件及公众人物, 中国网民在网络上享受自己言论自由权益的方式出现了问题。网民主要是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很少顾及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义务。

(2) “羊群效应”即网络从众心理也突显, 意见领袖发表意见之后一定会引起“围观”、“跟帖”, 不同意见之声会被淹没在无数赞同声中。

(3) 数量庞大的网民中间是存在“知识沟”的, 对知识乃至常识的缺乏会导致盲目跟风, 轻易被煽动, 从“听谣者”变成了“传谣者”。

3. 信息不对称——政府紧闭公共信息大门。

网络谣言一般是基于某些重大突发事件的, 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后, 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 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 同时政府权威信息没有及时出现, 网络谣言就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面对网络谣言政府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其蔓延, 收效甚微, 副作用极大。受众由此产生巨大逆反心态, 网络谣言便占据了网络传播的主要阵地, 导致网络谣言肆意泛滥, 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二、提高网络传播社会责任意识应对网络谣言

“社会责任论”产生的标志是1942年报刊 (媒介) 自由委员会的成立。该委员会于1946年发表了《自由而负责的报刊》, 系统地提出、阐述了报刊 (媒介)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框架: (l) 明确否定了绝对的自由, 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 (2) 指出了大众自由与媒介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3) 认为媒介必须切实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 对社会负责; (4) 当大众和社会利益受到媒介损害时, 政府不应袖手旁观, 而应出面干预。“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将大众传播的责任归纳为四点:自由与管制问题, 知之权利的解释问题, 真实与公平问题, 大众艺术问题, 即大众媒介的责任问题乃是媒体、政府和受众三种力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媒介必须承担一个中心责任, 恪尽应付的使命。完成传播方面所必须完成的主要责任在于媒体, 基本义务则属公众。公众参与的愈少, 政府和媒体就将填补这个空隙, 我们期望达成理想结果愈是困难。本文认为三者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是导致网络谣言肆意的根源, 要提高网络传播社会责任意识应对网络谣言也需要这三者的密切配合。

(一) 网络媒体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应对网络谣言要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方向

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既是职业操守与职业理想, 又是社会担当与政治责任。网络媒体应牢记社会责任意识在网络传播中是极为重要的, 对网络传播健康发展、防治网络谣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强化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意识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坚持客观、全面、真实的传播原则。

网络传播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 消除一些不当信息, 体现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网络媒体及时准确地传播适时的、真实的、较权威的新闻, 及时构建议程, 从源头上避免流言等消极言论的产生。在舆论偏向已经发生或造成一定的影响之时, 网络传播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的新闻事实、设置新的议程来转移网民的注意力。另外, 在网站、论坛中可以根据网民们的兴趣所在设置一定的话题供论坛成员讨论, 引导网民的舆论方向或突出某些话题, 引导网民的注意力, 推广和谐公正的社会伦理观念, 体现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

2. 建立和完善网络媒体的自律机制。

加强互联网行业和网站的自律机制建设, 是符合互联网传播特性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作用, 逐步建立和完善互联网行业的自律机制。各个网站要充分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 完善互联网站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特别要规范信息发布工作,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为, 坚持高格调、高品位, 用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优质的服务来打造品牌, 树立信誉, 赢得网络受众的信任。

3. 提高网络传播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网络媒体的信息质量和发展方向。网络媒体的影响越大, 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高。与此同时,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传播的从业人员有年轻化的趋势, 所以对于网络传播从业人员的法律、政治素养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 (1) 网络媒体要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站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 组织他们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学习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明确本职工作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 提高网络传播的业务技能。 (2) 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政府依法管理、网站依法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 是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各个网络媒体要组织从业人员认真学习这些法律法规, 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学习和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传播队伍, 为我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健康发展, 防治网络谣言提供可靠保证。

4. 改进网络传播从业人员考核奖惩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深化分配制度, 突出社会责任意识, 逐步将考核衡量标准变为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应。

5. 建立网络传播从业人员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估体系。

面对市场经济转型, 原来道德价值观受到挑战, 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估方法来鼓励、引导网络媒体学习先进、规范自我行为, 提高公信力, 使社会责任感成为一种自觉的内在需求。

(二) 政府需要牢记民本意识, 应对网络谣言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既鼓励和促进网络传播的进步, 又要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通过执行现有的法律规范以及出台更为完善的网络法, 使网站和网上舆论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对于那些发布了不良言论、造谣生事的网站或个人, 必须加以严惩。同时政府还要积极扶持国内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 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 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 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 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网络传播追求的理想境界应是:既能让网民发表意见, 反映民意, 又能加以有效的控制与引导, 使其不影响社会稳定, 做到畅通言路。

1. 疏:

及时公布权威信息, 尊重公众知情权。过去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 政府往往从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角度考虑, 暂时封锁消息, 在认为适当的时候才把消息公之于众。但在网络传播中主流信息的不畅, 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谣言四起, 引起更大的混乱。政府权威部门或主管部门要及时主动地发布信息, 如采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主导舆论方向, 积极加强主动引导的力度, 创造有利于妥善处置、有利于宣传组织群众、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的舆论氛围。只有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采取正面对待而非回避的态度, 公开澄清被歪曲的事实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曲解, 通过主流信息的发布以推动正面声音, 引导中间声音, 化解负面声音, 形成强势的正面宣传, 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才能体现政府的责任感, 赢得公众的信任。

2. 堵:

(1) 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 严厉打击造谣者。自2000年以来, 为了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客观形势, 保证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我国先后颁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各级政府执法部门要依法办事, 依法管网, 把互联网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 采取多样性方法实现信息过滤技术和内容优选。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及多层次多时段监控等措施防止有政治问题的信息流传出去。网络后台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帮助防治网络谣言的。

(三) 受众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应对网络谣言做到“三不”

网民是网络存在的一切意义的建构者, 同时网络使得普通民众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 网民应该珍惜并合理合法地运用这项权利。当前网络快速发展、网络传播管理滞后, 需要网民加强自律意识, 在网络中自觉遵守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努力成为自由、自觉、文明的创造主体。

1. 不听谣——做有鉴别能力的网民。

网民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来广泛关注网络媒体, 对比关注他们的报道是否全面、客观。参与讨论网络媒体的内容, 关注传统媒体如报纸或杂志上对其他媒体的批评, 并设法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得到鉴别标准, 对所读、所看与所听的一切作出反应。

2. 不信谣——做有素质修养的网民。

网民之间由于年龄、教育、社会背景不同肯定是存在一定的“知识沟”的, 对于突发事件不要盲目的信谣, 要先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关注事件的同时完成知识的积累, 使自己成为有素质有修养的成熟网民。

3. 不传谣——做有社会责任意识的网民。

网民要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抵制网络谣言, 扮演好网络传播内容的“把关人”角色, 自觉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到在网上发布一言一语时, 要衡量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 切忌随意发布不良言论, 避免对社会、受众造成不良影响。除此之外, 网民还要把发现的不良信息“斩尽杀绝”, 使不良言论无立足之地。

三、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代发展的主旋律, “和谐管理”是新型治理的延伸, 对于网络谣言的管理也要贯彻和谐管理的理念。在认清当下网络谣言肆意问题的基础之上, 只有网络媒体、政府以及广大的网络用户高度重视加强网络传播社会责任建设, 并采取切实具体的举措, 才能尽早治理好网络环境, 使网络传播进入合理轨道, 还网民一个和谐、美好、自由的交流平台。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 网络传媒兴起, 其发展暴露的问题之一就是网络谣言的肆虐。本文分析网络谣言及其成因, 探讨如何正确有效地应对网络谣言问题。

关键词:谣言,网络,传播责任

参考文献

[1]网络谣言是毒品, 请自觉抵制远离[Z].人民网, 2011-11-28.

[2]许敏.认清网络谣言类型,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N].江西日报, 2011-08-29.

[3]夏学銮.网络谣言的特性及应对态度[N].人民论坛, 2009-12.

[4]明安香.大众传媒面临深刻变革和反思——1997年国际新闻界回眸[N].中华新闻报, 1998-02-12.

[5]孟彩珍.试论网络新闻的伦理构建[D].北京邮电大学, 2009.

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管理 第2篇

信息渠道:多元化与多孔性。

如此多元化的信息传输渠道,构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无数节点,而众多网民接触网络信息的路径各有不同,使得网络传播的管理显得较为繁琐,监测、引导和控制的难度大增。

英国公关协会网络委员会的安妮・格利高利指出,网络的多孔性对公关从业人员而言是颇为重要的。

多孔性是指一个组织内的信息通过非正规的传播途径而到达外部受众,信息传播的途径不包括受控制的途径和正规的信息流。

,百度屏蔽三鹿、蒙牛和伊利等问题奶粉的负面报道,最终还是被网民揭发了出来。

同年9月12日,一则《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的电子扫描版出现在天涯社区,百度陷入空前被动。

不但以寻求屏蔽为“危机公关”的奶粉生产商难逃曝光的命运,连百度公司也一并受到舆论谴责。

网络的多孔性说明,在网络时代,企业对信息的传播控制是非常难的,传统的对负面信息的屏蔽、截流往往难以奏效。

内容透明性:后台的消失。

如果说网络这一新媒体为企业的营销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带来了难题的话,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信源的复杂性,而在于其传播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即它不仅加大了经过设计的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在这三方面为未经设计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传播提供了方便,信息内容的透明度大大增加。

按照梅罗维茨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电子媒介导致的“后台的消失”。

企业经过设计的信息,可以看做是企业乐于展示给公众的“前台”上的表演,而未经设计的信息则是企业无意展示给公众的“后台”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可能是更为真实的企业形象。

在传统媒体上,我们看到的广告、公关信息是“前台”的表演,而企业“后台”的另一面却无从得知。

然而,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其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后台”的信息更容易暴露。

梅罗维茨认为,“当信息系统是孤立的时候,权威得到了加强;当信息系统融合后,权威就变弱了”。

“传播媒介越是倾向于将社会中不同人的知识分开,该媒介就会支持越多的权威等级;传播媒介越是倾向于融合信息世界,媒介就会越鼓励平等的交往方式。”

信息主体:传播流逆转。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及非整合营销模式中,营销者的传播重点是对外发送信息与激励,然后坐等消费者对这些经过设计的信息产生反应。

但是在“新的互动型市场上,传播流程已经改变”,“营销人员不再主导一切,权利已经转移到消费者手上,客户或潜在客户成了发送信息的人,而不是索取信息的人,如今组织才是接收者与响应者”。

这种传播流的逆转,其实质不在于表现为消费者与企业谁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在于主导权掌握在哪一方手上。

从博客、Facebook和微博到YouTube,这些网络媒体(工具)既给了企业组织每时每刻与全球范围的百万消费者对话的机会,同时也把同等的传播机会带给了消费者。

传统的广告传播奉行的是AIDMA法则。

英语为“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消费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简称为AIDMA。

而日本电通公司针对互联网与无线应用时代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AISAS模式(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

该模式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向用户进行单向的理念灌输,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与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AISAS中,两个“S”都是消费者与网络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包含着许多个人化、非正式的不确定性。

增强社会责任感 传播网络正能量 第3篇

一、重点新闻网站在多媒体时代肩负的职责

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有些媒体和网站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吸引眼球,不惜转载发布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甚至制造假新闻、娱乐炒作、滥用新闻自由、侵犯隐私权、片面解读和误传等,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危害社会,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严重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

1999年中央下发《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加强国际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央33号文件),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下,2001年我国中央、省(自治区)级、市级的三级重点新闻网站布局基本形成,2004年重点新闻网站已经成长为主导网上新闻舆论的网络“主流媒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种信息爆炸时代,重点新闻网站必须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为国家、为人民和社会守住网络舆论阵地,为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二、堅持舆论导向,占领宣传阵地是掌控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这要求重点新闻网站要主动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出党的声音,积极引导网上热点,帮助网民选择、分析和解读信息,以主流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

内蒙古新闻网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重点新闻网站,自2000年底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担负着重点新闻网站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确保了新闻信息安全。同时,坚持“三贴近”原则,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等领域进行宣传报道,深化“走、转、改”活动,以百姓视角和民生情怀,捕捉真实可感可读可品的鲜活的好新闻。除此之外,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梦•尽责圆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宣传报道工作方面下功夫,从而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以主流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

三、高素质队伍是掌控话语权的保障

应对新变化,扎实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是掌控话语权的有力保障。各重点新闻网站都努力培养自己的网络编辑、网评员、网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管理方面严要求,重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内蒙古新闻网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自律机制,严把采、编、发流程,执行三审制度,定期进行新闻编辑业务培训和理论教育,对记者和编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不到现场不发稿”,不偏听偏信、断章取义,不凭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保证自采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对涉及党和国家、自治区的重大方针政策、突发事件、敏感问题等,以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为准,不为追求时效性抢发新闻而造成报道失实;杜绝为追求轰动效应、点击率,转载和发布低俗、色情、负面等信息,严格按照新闻源网站进行转载报道。

内蒙古新闻网自觉遵守新闻网站的自律公约:坚持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共建主流权威网络;遵守法律法规,抵制有害信息,共建合法守法网络;遵守道德规范,抵制低俗庸俗,共建健康文明网络;遵守职业道德,抵制造谣炒作,共建真实规范网络;尊重公民权益,抵制泄密侵权,共建诚信安全网络;坚持自我约束,自觉接受监管,共建和谐责任网络。承担社会责任,坚守“七条底线”: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媒体社会责任一旦缺失,直接伤害的是公众的利益,同时也伤害了媒体的品牌公信力。内蒙古新闻网是内蒙古发展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要从为党的新闻事业负责的高度,扎实做好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邰山虎

网络传播的社会规约性 第4篇

1、网络传播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网络传播借助计算机、手机等电子通讯方式, 进行新闻、信息、知识等的传播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 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的诞生, 为我们的信息世界带来彻底变革。作为社会的个体, 借用网络的手段, 传播已经超越想象, 变化巨大。一是传播人群的剧增;二是受众人群的剧增;三是海量信息的剧增。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传播有以下几个特征:

时效性。网络传播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需要一系列的程序审核, 最终才把信息发送给受众, 而网络传播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为途径, 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达到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互动性。传统媒体是单向的传播, 与读者没有平等互动的关系。网络传播的诞生改变了这种状况, 即使是传统媒体, 也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联系。网络成了联系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动态纽带,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渠道参与某信息的传播过程。受众者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方, 而是可以成为某一事件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或途径之一。

内容丰富性。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 一般指报道某些普遍接受的话题, 而网络传播有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 任何事件、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传播的信息源, 网络传播跳出了传统媒体的束缚, 无论在时间、空间、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无限扩展。在表现方式上, 也不局限于文字或者音频, 而是既可以有文字, 也可以有音频视频, 极大丰富了传播内容。

个性化。无论从传播方还是受众方, 个性特征都可以明显引入其中。传播者可以通过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语言特点、用丰富的文字视频音频材料甚至是创作材料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而受众方也可以通过互动的渠道, 为传播事件添加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甚至可以通过极其夸张、讽刺、幽默的手段来凸显特色。

2、网络传播对社会规约、社会道德的挑战

由于网络传播的新鲜特点, 使得网络传播的管理趋于紧迫。由于个体网络传播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监督, 被传播事件的真实性将成为一个问题。假如是善良高德之事, 广泛传播于网络间, 自然是件好事, 若传播的事件是恶劣苟且之流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舆论的导向将极大影响大众的普世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感。

网络传播的信息或良莠不齐, 或缺乏真实性, 受众的互动可以让正义得到伸张, 也可以是由于愚昧无知, 盲从追随, 侵害社会以及其他个人的隐私、权力、利益等等, 最终将侵害社会群体的利益。言论可以自由, 但是自由必须是有依据的。所以, 如何利用好时效性与互动性, 需要相关部门对个体网络传播 (如微博、博客等) 进行社会规约, 把社会责任赋予网络传播的每一个人, 以负责任的态度规约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而在规约网络传播的行为准则的同时, 又将触及到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与传统道德观与价值观的交锋。

譬如陈冠希艳照事件, 凤姐干露露等炒作之流, 给社会价值观带来严重的冲击。人们对于社会行为规则产生迷惘, 一些太个性化甚至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通过网络传播四处张扬, 给社会舆论, 人民生活, 精神向往等等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设立网络传播的管理制度, 把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贯彻到每一个传播者。网络传播的巨变, 海量的信息, 杂乱无章的镜像, 需要长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来规约。此外, 作为传播者或者网络传播下的协从传播者, 应该保持清醒的意识、不盲从, 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不做不良传播的协助者, 要做谣言蜚语的终结者。

结语:

网络传播无疑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我们有了新的信息渠道、广阔的信息空间、互动的交流平台, 但是, 作为传播的途径,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仍然是大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网络传播, 使得由传统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扩散到每个网络传播者和参与者, 只有规范化的网络传播, 才能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好网络传播。

摘要:网络作为新的传播方式, 给受众带来原始信息的同时, 也给社会传播、社会道德带来新的挑战和冲击。文章论述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 分析网络传播所带来的弊病, 提出相应的规约网络传播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规约

参考文献

[1]、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

[2]、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2)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2)

[4]、刘雄飞郭雪颖把握网络传播的即时和互动[J]网络传播2012年第8期3页41-43页

[5]、刘珺赵桂梅当谣言邂逅微博:是自净还是泛滥?[J]网络传播2012年第5期3页29-31页

网络传播社会管理 第5篇

网络传播最早因军事用途而诞生,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壮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互动性和超文本性使其得以顺利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个性的塑造等诸多层面,网络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这不仅仅表现在网络对于原来社会的生产关系、结构、资本、技术的重新配置,也涉及到其对原来社会公共传播制度的消解及对社会话语权利的争夺,甚至也表现在其对社会人文精神、理性、信仰的冲击。那么到底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能构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呢?网络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在哪里呢?在网络蓬勃发展的今天,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学术问题。

《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是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在推出的一本学术论文集,该书的编选过程注意到始终以“批判的警醒”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网络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把网络放在社会的复杂背景下进行多视角的审视。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乎对立的观点,这正是编者尽可能丰富地去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的尝试,旨在让我们了解网络技术在社会应用中所衍生的种种可能性。书中把这些探讨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次是围绕网络传播的社会价值展开的思考。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产业的形成不仅是中国直面信息经济的一次契机,也是改造中国传统产业的一次契机,有望通过体制内、体制外两种经济组织的充分对接改变中国畸形的经济运作机制,整合沉淀在体制内的各种资源,实现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当然,网络是在具体的社会与文化中应用的,其技术成效及合法化形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接受技术的个人的心理、知识、社会与文化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果视传播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网络传播亦难以摆脱社会再生产中的种种逻辑。同时,人们注意到,在网络传播发展的背后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冲动,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也要受到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制约,它并不是一个无利害的技术平台,所以,学者们有理由质疑网络是否真的能给社会带来经济和文化的公平与自由。

第二个层次的探讨是围绕网络传播对社会民主的展开形式及网络传播的制度化问题展开的。网络的发展是否改善了公众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改进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否能够改变原有的权力秩序?还是会导致更隐秘的信息控制和信息霸权?英国学者认为,很少有证据来记录英国政党在竞选和选举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后有异于以往选举的本质差别。的确,技术手段里面不会自动生长出现实的交往自由。但是尽管如此,技术的进步本身还是提供了对付政治和社会领域中不平等的技术药方。新技术媒体所开辟的新的传播空间使新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所以,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学者寄希望于通过网络讨论空间实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期望,以在民众与政府之间维持一定的张力。正是因为网络传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任何社会都不会让它放任自流。人们意识到,如何建构一个网络传播的管理范式,使其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是当前政府面临网络传播要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层次围绕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冲击来展开思考。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如知识的民主、交往的自由、开放性的理解、市场机会的拓展和信仰危机,但这种技术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制度条件与道德条件的情况。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承及对人文学科研究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乐观地看,这有利于打破中国原有的不平等的文化格局,增加跨学科研究和业余写作的可能性;但同时面临的是知识地位的下降,人文学者记忆力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少等负面的可能。同时,网络传播使原有的各种传播方式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联结在一起,传播情景的交融使得网络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特点。而由于传播主体的不再场,传播的责任感大大下降,煽情、色情的信息泛滥于网络之上,从而引发网络时代的道德焦虑。

第四个层面关注的是网络建造虚拟社区的可能性及其对受众的塑造。网络以不同的形式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身份,实现了网络交往的“身份平等”,在某种意义上瓦解了现实中所有权力等级结构。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充满诱惑力的可能:网络能够建立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思想交流空间,甚至可以在这种虚拟的社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乌托邦模式。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传播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不断加大,在使用网络与不使用网络的人之间出现了“数码区隔”,传统的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已经无法完全覆盖引入网络传播以后的社会结构分析,人们有理由将是否使用网络作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性别与网络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人们探究的一个热点,技术维度的“男女差别”究竟是先天形成的还是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台湾学者从后结构女性主义的建构论观点出发,认为性别与网络科技之间的建构关系深受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且,个人的科技实践也再次复制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并且强化了个人的性别认同。网络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什么?受众与网络传播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生活的本质。有人质疑网络对使用者的社会化功能,认为对网络技术的迷恋将使得使用者退化为“鼠标土豆”,这无疑是网络传播对个人的影响的多层次当中的一个层面。

网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编者视野开阔,收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建立不同理论架构的文字,结论各不相同,尽可能展现网络传播的社会可能性,包括现实和期待,赞扬和置疑,以期使我们能更接近于事实。这些探讨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始终注意到技术更新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并最终把讨论引回到人自身。毕竟,“网络只是个工具,而人才是目的”。

(作者系北京广播学院2001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立】

(完)

网络传播社会管理 第6篇

摘要: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文章从网民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关键词: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信息过滤;草根

传播与控制是一对矛盾,有着结构性的联系,但都不能独立存在。传播控制一般有4种方式:(1)传播者的自律与控制;(2)社会政治系统的制约;(3)经济对传播的制约;(4)传播的社会责任。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无中心和用户驱动的“网际网络”。从传播实践上看,任何人可以进入网络自由获取和传递信息,网络的游戏规则是信息的自由流动,信息传播呈多向、发散式特点。网民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连通访问,绕开监控设置来获取信息。加上匿名和身份虚拟,传播主体多元化和隐蔽性,使得监控难度相当大。这些特点导致权威机构很难对互联网实施严格控制。网络社区是互联网的缩影,比互联网范围虽然小一些,但信息传播与监管的矛盾表现尤为集中,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控是目前广受关注的难题。

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为此,笔者从网民的角度,探讨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一、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

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必须自律;作为个性传播必须有度;作为个人自由追求必须节制;作为言论利器必须谨慎。信息既是流动于网络空间中的资源,也是连接网络内外的关键环节。合理地制造、拥有、传播和使用信息的权利即信息权利,具体而言,网络中的信息权利主要包括信息访问权、信息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自主权、信息平等权、隐私权、信息安全权等,信息权利是连接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信息伦理具有命令、调节、认识、教育、激励功能。通过道德评价、社会舆论、榜样感化等规范和纠正人们的信息行为,使之符合信息社会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信息活动中各种关系变得和谐。防止虚拟空间的“蛮荒化”,除了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外,更需要网民对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建立起清醒的认识和大力塑造网络伦理道德。

既要保护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又要重视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必须为道德限制确立合理的上限和下限,形成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合理的伦理限度。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只能在这一伦理限度内行使。事实上,法律总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因此,在确立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法律限制时,也必须参照信息传播自由的伦理限度。

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10戒:(1)不应当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不应当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不应当偷窥别人的文件;(4)不应当用计算机进行偷盗;(5)不应当用计算机作伪证;(6)不应当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7)不应当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不应当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应当考虑到你所编制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应当用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态度来使用计算机。

斯皮内洛和泰万尼在《网络伦理学文献汇编》一书中,勾勒了一个涵盖信息伦理、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框架:(1)因特网的伦理价值与概念框架;(2)网络管制:言论自由与内容控制;(3)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4)网络空间的隐私权;(5)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6)职业伦理与行为守则。

段伟文提出了一个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体系,包括5条伦理原则:(1)无害(nonmaleficence)原则;(2)行善(beneficence)原则;(3)公正(justice)原则;(4)自主(autonomy)原则;(5)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则。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die Diskuisethik)论证了通过商谈建构群体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使得商谈成为网络社区的伦理建构原则。伦理商谈机制又包括伦理意见表达机制、伦理对话机制、伦理抉择机制。

网络社区是松散的“联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草根性的联系,理论上每个社区成员都保留有自主权。其伦理构建只能是基于群体共识之上的一种自治过程,其基本模式是开放性的:初始公共认同感一群体间初级公共范式一特定环境内在危机一群体新的认同感一形成新伦理范式……要实现网络社区的和谐,必须有一种权力机制,包括伦理指南机制(基本伦理规则)、伦理商谈机制和伦理执行机制(集体行动和技术手段对应排斥的言行进行责罚)。

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弱强制性,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网络社区是基于个人主体的“自我”意愿和个人自觉建立的,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网络主体的自律上。有很多网络社区没有把关人,例如国内典型的掘客网站:至酷掘客、中国掘客、窝窝网等,没有网络编辑,所有文章都是由网民上传的,并把信息筛选的权利交给网民,网民评论投票,得票高的信息排名靠前,这样筛选出来的一般都是比较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网络社区的一种自组织和自律。艾瑞咨询公司《2007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就中国网络社区在职管理人员的统计显示(N=149.4),无专职人员/兼职/业余时间管理的社区占22%,1个管理人员的占14%,2~4人管理的占36%。

“自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伦理学的用语,在他眼中,自律是指自己制定出道德规律又要求自己遵守,即“人为自己立法”,其本质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为了获得信息传播的最大自由度,强调“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自律”的义务。自由和自律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就像一对如影随行的孪生兄弟,个人自由的本质是自律,只要个人自由是现实合理的和正当的,就必定是自律的,而不是放任的或随意的。自律并不是否定法律和他律在控制网络传播失范中的作用,也不是否定网络自由。建立网络自律原则是保障网络自由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原则,是为了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健全的网络自律机制可以弥补法律在虚拟空间的缺憾。

为推动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虚拟社区的和谐家园,2006年4月9日北京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TOM网、中华网、百度网、北青网、中国搜索网、西陆网、西祠胡同网、雅虎网、和讯网、大旗网等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坚持自我约束,实施行业自律,文明办网”的倡议。在usenet的讨论群中即有一些共通的行为规范,在IRC系统里也发展出一些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比方说在谈政治的场所大开黄腔或恶意攻击他人、大力吹捧某厂产品而被发现是该厂的salesman等等情况,可能引起网友们的反

感或版主的裁决。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设立了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表彰在实施互联网自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单位或个人。博客公约和博客实名制的提出,成为博客自我完善的第一步。2007年,在互联网协会和Coogle举办的首届互联网世纪论坛上,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对搜狐IT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国人的诚信问题。胡启恒认为有限的实名制是未来互联网的方向,“互联网的治理不光是政府的事情,需要每个人自发的维护,需要自下而上自发自律”。2007年,国外媒体发表分析文章称,网络社区自律是Web2.0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信息传播源的监控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呈现无序与有序并存状态。作为多主体的网络信息源复杂适应系统,在其自组织过程控制中,管理的最佳方式必然是有序性与无序性彼此适当的结合。有序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相互的因果关联性,而无序性则表现为不稳定性、不规则性、随机性和彼此间的相互独立性。提出“复杂性范式”的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在系统论的范围内提出过“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补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以避免把整体性原则绝对化,其意为系统中应该容许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以保证组成单元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有用信息表达或渗透在这种无序、复杂信息层中,信息的汲取要靠用户去分析和感悟。有序性用以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因此要实现有效传播必须使网络信息源在传播过程中的整体有序,即。首先要对信息的源头——传播者进行控制。“接受信息的形式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信息本身的价值以及发布信息的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正当性”。

就传播者信息发布的动机而言,网络社区中不管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互惠利他机制,即向网络成员提供信息和帮助而不求回报。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施惠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远期更大的利益;生物学的“群体选择论”则解释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认为这是寻求共同生活和被认同的需要,同时获得社区中的信任和地位。但在边界不十分确定的网络社区中,如果没有类似评分系统的监测机制,利他主义是驱动网络社区成员积极参与信息交流的唯一解释。健康的互惠利他机制有助于网络社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区成员相互配合,加强对信息传播源的控制。

为了监控信息源,必须记录传播者的个人信息。根据资历,网络社区成员可以划分为:参观者/游客——在社区中无长期标识;新人-—-需要学习技巧和被引入社区生活的新成员;常客__一乐于参加社区生活的固定成员;领导—-一志愿者、签约人、维持社区正常的工作人员;前辈——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资深常客和领导。为了既监控这些传播者的行为,又保护他们的隐私安全,可以把个人资料分成系统级、本人级、公共级。系统级个人资料是由社区后台统计记录和用户注册存储的全部用户数据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也包含了后两种级别的资料内容);本人级个人资料就是社区成员可以看到的他自己的信息,如名字、密码、个人数据、爱好、帐户信息等等;公共级个人资料是其他社区成员可以看到的关于每个成员的信息。对于不同的社区成员则登记不同的个人信息。如西祠胡同网站根据注册时提交的身份真实程度,站方对网民进行了分层,他们的权利随身份真实程度的上升而增加,《西祠胡同站规》规定,只有注册网友级别以上,站方掌握了真实有效的身份资料的网民才可以担任版主。使得版主的行为有了很大的限制,因为站方掌握的真实资料可能会使对违规版主的惩罚转移到现实社会中,这比封杀ID等惩罚的威慑力大得多,所以站方没有了版主利用权力“胡作非为”的担忧。

中国正在探讨和尝试在网络上实行有限实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当一个用户在网站上注册帐号时,需要提交身份证或必要的证件信息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字。像有些成员比较固定,交互活动比较密切的网络社区,实名制已不是约束。2005年,水木清华成为高校BBS向实名制平台转变的典型,它的个别论坛推出实名制。国内现有的校园SNS一般都是封闭式注册,提倡实名制,只对大学生开放。比如,只有拥有@XXX.edu.cn的学校邮箱或是在指定的大学IP地址范围内上网才能注册账号。此外,各个网站还鼓励用户上传真实照片,填写真实姓名、所在院校、性别、年龄等信息。网站开发有个性的blog、方便的交友功能、论坛群等等,每个用户在校园SNS上都有自己的档案和个人页面。2006年8月,各大中文社区都开始对论坛首席斑竹、斑竹、分区管理员、分区主管、站长实施实名认证。

博客有域名(BBS的用户则没有独立的域名,只有注册后的有),为它的用户提供了用于识别和定位个体身份在互联网上独立存在的标识。博客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个人网站型博客,即博客者自己购买空间和域名,拥有独立站点和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域名;一种是注册型博客,即博客者在博客托管网站注册后,拥有一个二级域名,二级域名是网络上让别人识别和访问自己的工具。前者可能发展成群体博客,进而成为小型的网络社区;后者则一经注册就成为网络社区的成员。博客的相对集中稳定性、网络角色的识别趋势、个人身份定位等特性和网络实名的本质是相通的,博客实际上已经成为网民在网络实名化之前的过渡模式。

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夫认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设计了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使互联网的真实源地址认证成为可能。但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的人是不是本人则无法通过网络来限制,还有实名信息的安全问题。

无论网络传播发生了多大变化,网络信息传播总是需要人来把关的,人是网络的主宰,他们既决定着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信息的思想内容。如果从占有话语权的优势来看,网络社区最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的人有两类身份:一是预设的技术优势者,如论坛版主或有更高权限的管理者;二是传播过程中竞争机制造就的社群成员,如有威望的高级别网友。这些信息采集者、编辑者、把关人、特邀组织者是重要的信息源角色,具有中介影响的价值功能。目前还有一种角色叫“网络推手”,他们左右大众的心理,炒作热门话题,将促销、把关和内容生产这三项功能融为一体,在人们纷纷关注网络社区的商业功用时,推手的价值开始变现。因此针对此类传播源的监控尤为关键。

三、信息内容的过滤

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需求经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循环:当传统的媒体信息不足时,人们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又渴望用经济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少

量”信息。现在博客中很多留言都是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如机票代购、二手手机广告、色情视频等,这些留言有的是网络机器人所为,所以灌注量大。有的博客处于睡眠状态,无人管理和更新,所以造成广告信息长期留存。也有的博客人气少,为了制造有人来过迹象,博客主舍不得删除它们。还有些是专门为广告发布而制造的博客,以创建博客空间的形式占用资源,并为该博客地址设置较为诱人的搜索关键词,当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这些关键词时,被检索结果吸引而点击,但实际的博客内容与关键词却毫无关系,这样的垃圾博客也能由机器人完成。另外一些垃圾博客则照搬别人的内容,剪贴别人的文章。博客垃圾和垃圾博客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垃圾邮件。美国的一些博客网站采用要求博客留言者和博客空间申请人进行身份验证,并通过登陆时要求用户输入随机出现的数字符号等方式来阻止机器人登陆,这种方式会带来用户的操作麻烦,对机器人的阻止作用也未见评估。

除了法规道德的约束外,对信息内容的过滤首先应该依赖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接受到信息后,会对这部分信息予以加工,进行再传播和再扩散。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或“大喇叭”。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个人利益统一、同化到整个组织中,这样才能使得意见领袖在摄入信息时,消除错误、歪曲式的理解。公正的意见领袖也可展示中立的立场,即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由受众自己去比较和判断。

据新华社2007年11月20日电,由于2006年11月搜狐网下属的一个论坛上,上海一位幼儿园园长被网民指名道姓辱骂,而搜狐网没有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时删除相关帖子,园长因此将搜狐互联网公司告上法庭。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日前判定搜狐网侵犯名誉权,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立即删除相关帖子,并在论坛上发布赔礼道歉声明。因此网站管理者可以自己充当意见领袖,负责任地筛选信息予以发布,同时,也从技术上控制传播过程。

网民喜欢加入那些有大量新鲜并且正确信息的讨论版,相反,信息数量较少且更新较慢的讨论版人气指数往往较低。网民也不希望自己的社区被某些发表不当内容的人破坏,所以可以发动网友进行网络社区信息内容的管理,可以辅以积分等奖励。

为了避免与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相抵触,多数西方国家并不采用规范网络内容的方法,而是依赖信息技术,采用过滤软件和网络内容分级系统,将网络信息分级,再与过滤模板比较,以决定是否过滤。1996年起用的“因特网内容选择平台”(PICS)将网络信息分成性、暴力、语言和裸体镜头4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O到4个等级,级别越高,危害越大o。PICS不阻断网络内容,而是控制适合使用者观看的内容层级,既维系了网络言论自由和多元化价值,又控制了有害信息的传播。

借鉴网摘推荐的实现方法可以通过“价值度”来对信息进行过滤:(1)事先将各种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分别收集到信息内容特征库和用户行为特征库中,并为每一种特征设定相应权值和程度值参数;(2)实时采集用户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数据;(3)到信息内容特征库和用户行为特征库中查找对应该特征的权值和程度值参数,计算出采集数据的价值度,保存到信息价值记录文件中;(4)将信息价值记录文件中的所有记录排序,过滤掉价值度低于事先确定阈值的信息记录;(5)对价值度高于阈值的信息记录的内容进行推荐处理。

在进行网络社区信息的更新维护时,可运用相似度分析,判断原创转载,根据创新度分析、反馈度分析剔除雷同信息,根据聚合词分析、主题词频统计分析判断讨论主题,设立分类目录,进行群体管理。为了降低内容审查成本,信息过滤系统成为中国Web2.0网站必备功能,信息过滤技术也将获得高速发展。

四、结语

网络传播社会管理 第7篇

人类社会产生至今, 新技术的产生和变革总是能够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其中从未缺席的是传播方式的转变。从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 到报刊广电的大众传播, 再到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 更新更迅速的网络传播,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 处理能力却越来越强、功耗越来越低、价格越来越便宜, 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拥有至少一台小型移动电脑;同时, 互联网络尤其是各种无线网络的发展, 例如wifi, zigbee, 3G, 4G的出现, 使得访问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 普通人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

在上述背景下, 1 9 9 9年, I B M提出普适计算 (IBM称之为pervasive computing) 的概念, 即无所不在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 只要需要, 就可以通过某种设备访问到所需的信息。社会网络媒体应运而生, 诞生之初就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 大有取代传统传播方式之趋势。社会网络媒体是通过新兴的网络社会模式进行信息发布、信息获取、信息交换的传播方式, 其典型代表主要有国外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 国内的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

在社会网络媒体环境中, 普适传播是必然的传播方式, 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发布、访问、交换信息等, 在普适传播中任何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普适传播是建立在两种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 一是主我与客我意识, 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时发现, 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这个理论说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在他人的判断之下的。人们渴望认识客我, 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二是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年-1984年) 于1967年所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 也就是说, 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正是SNS网站的理论模型, 社会性网络 (Social Networking) 就是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被不断放大后形成的大型网络, 而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 则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社会网络媒体现状

目前, 社会网络媒体在国内外的发展都呈现爆炸之势, 以主流社会网络媒体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为例来说明:

内容提要: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逐渐进入了普适网络环境, 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新型的社会网络媒体 (Social Network Media) 发展迅猛, 人们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关注社会网络媒体环境中的新型传播方式——普适传播, 从普适传播的概念、特征、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Facebook是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 于2004年2月上线。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发布的数据显示, 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达8亿。2011年10月8日加拿大社交媒体推广公司Gopopcorn的最新数据显示, Facebook用户每分钟发布50多万条评论、超过29万条状态更新和将近14万张图片。Facebook用户15分钟发布的图片就相当于纽约公共照片档案馆的图片总量。这些数据还在以指数级的趋势在上升。图1是花旗集团分析师马克鞥马汉尼 (Mark M a h a n e y) 于2 0 1 1年9月2 6日公布的互联网公司发展报告, 可以看出facebook的发展趋势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传统互联网巨头。

2. Twitter是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网站, 于2006年6月上线。它利用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以及通信技术, 进行即时通讯。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目前Twitter全球用户已达1亿, 每天发送上亿条信息并不断被转发和共享, 其信息转播速度和范围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2011年10月8日社交媒体监控公司Sysomos公布数据称, 在苹果公司宣布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去世消息后的12个小时中, Twitter用户总共发布了约250万条有关乔布斯的消息, 图2和图3分别说明了Twitter中该信息传播的范围和丰富性。

3. 新浪微博, 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 2009年上线, 截至2010年10月底, 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 (2011年6月该数据已上升至2亿) , 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 图4是新浪微博的运行数据。

4. 人人网, 2009年由校内网发展而来, 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通过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 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根据易观智库 (Enfodesk) 研究显示,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SNS市场活跃账户份额中, 人人网占到25.1%, 开心网占到19.4%, 腾讯占到18.1%, 分别占据了市场前三位置。

这些只是社会网络媒体的突出部分, 就此能够管窥到社会网络媒体发展之迅猛, 图5显示了截至2011年上半年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信息量, 前者的力量不言而喻。

普适传播的特征

1. 时效性。

基于社会网络媒体的普适传播, 由于传播信息的地点和时间不受限制, 是“零等待”的现场发布, 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大, 实现了传播的高时效。

2. 对称性。

在普适传播中, 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 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 信息没有集中管理的环节, 无需专门从业者发布, 大众也不在是简简单单的接收者。信息和反馈呈现对称性, 这种对称性又刺激了信息量的增加。

3. 人际性。

社会网络环境中, 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各个小团体、小组织、小圈层, 从微观上看, 普适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的特征。

4. 大众性。

在社会网络媒体中, 各个小团体能够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放射成无远弗届的传播区域, 从宏观上看, 普适传播呈现出大众传播的效果。

普适传播面临的问题

普适传播在极速的发展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 信息爆炸。

根据Gopopcorn统计, 目前社会主流媒体在60秒内的信息量如下:Twitter上有12万条Tweets、1475张照片被发布;Foursquare上有2083次签到;Flickr上有3500张照片被上传;Facebook上有51万条评论、29.3万次状态更新、13.6万张照片被上传;Instagram上有1350张照片被上传;Tumblr上发表了1080条帖子。如何有效保存、组织、管理这些信息对普适传播的参与者是巨大的挑战。

2. 信息淹没。

普适传播的信息呈爆炸状态, 因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淹没;普适传播的对称性, 又导致了信息传播和组织的扁平化, 信息处于无序状态;人际性导致了网络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的信息。如何快速有效的寻找目的信息、如何使信息取得目标受众的关注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 传播不可控。

传播的对称性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 所以如何有效鉴别信息、引导和控制传播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4. 信任危机。

由于传播不可控, 导致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私密信息, 这是人们感觉地球越来越小、隐私越来越少的一种表现, 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 会出现人人自危集体沉默的结果。

5. 如何与传统媒体共生。

社会网络媒体固然有着无法比肩的传播优势, 但是它不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媒体, 因此如何实现两种传播模式的有效共生也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展望

网络传播与企业危机公关管理 第8篇

网络传播的特征

1.传授关系不再绝对

鉴于网络传播的低成本和便捷性,传播信息的特权不再掌控于少数人手中,上一秒还在浏览信息,但只要轻点一下“分享”或者给与评论,下一秒你就成为传递信息的传播者,完成了信息的二次传播。可以说,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是融为一体的,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传受角色交替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点。

2.自由选择

网络时代的信息自由选择包含两点。一方面,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传播者可以随意地发布信息,所涉及的内容完全依照个人或组织意愿。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当我们处于受众这一角色时,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也是按照自我意愿来挑选信息,随意性更强,完全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和资讯控制,可以说是避免了“一言堂”,将一种声音独霸舞台转变为多种声音共响齐鸣,从而促进,抑或者是改变。

3.传播方式众多

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可谓包揽了所有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不仅有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传播,还有声音、视屏等动态传播,此外,更是实现了发送E-mail,QQ、MSN即时聊天等新的信息传播形态。

4.时效革命

数字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以及卫星通信技术成就了网络极快的传播速度,加之省去了传统媒介信息初审、复审、终审的麻烦程序,轻点鼠标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即时地传递信息,可以较大程度上保持信息的新鲜度,从而抢占先机,真正做到时效性。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在地震发生仅4分钟后,就有新浪博友发布博文《地震了》;而央视第一次播报地震的消息是在15时02分,比网络晚了将近半个小时。

5.真伪难辨

网络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是虚拟的,难以确定的,而且网络环境中缺乏“把关人”这一重要角色,任何信息,无论真假,都能够发布。此外,上述五点特征降低了传递信息门槛儿,可俗话说得好“打开窗户,进来的不仅是阳光,还有可能是苍蝇”,虚假的、片面的信息也许就随之而入了。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危机爆发和管理特点

1.瞬间爆发

飞快的传播速度使得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非常容易,不须几秒,就能不限地点、不限时间的发布和浏览信息。不到三分之一秒的时间,网络就可以为大众提供如此海量的信息,加之人人皆传者的网络传播特性,对于企业不利的负面信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让数以千万计的人知晓,从而爆发公关危机,令企业措手不及。

2.影响广泛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0年2月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位居全球首位。在传统传播环境中,信息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对企业的影响也是有局限性的。而在网络环境下,如此之多的网站日夜不停地提供着信息,一旦负面信息在网上披露,世界各地的网民都能够浏览到,从而知晓相关信息,地区性的企业公关危机会演变成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危机。

3.组织信息监管困难

网络信息海量又复杂,难辨真假,而且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如此一来,及时监管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非常不利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很有可能影响危机情况的评估,从而不能及时地采取危机处理措施。

4.大量信息影响判断

各种渠道的信息融合在网上,并且大家的意见和看法也是大不相同的,这对于危机公关小组的信息分析是非常不利的,他们用于辨别信息真假,从中总结公众意见,进而采取适当公关危机策略的时间会大大增加,准确度也会受到影响。

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遵循的是狭义危机公关的概念,一般缺失危机预警系统,应急预警机制非常不完善,只注重已经发生的危机的处理,可以说是没有完整的危机公关周期。笔者总结了过往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的传统模式(如图1所示)。虚线部分表示缺失的内容,即缺乏预警系统,直接进入危机处理,而其处理措施不到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走不到恢复期。

互联网传播环境不同于传统媒介传播,拥有鲜明的特色,正因如此,其给予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的挑战也颇为巨大。笔者结合上文分析,对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危机公关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1.危机酝酿期

这段时间占据了企业的大部分时间,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是引发危机事件的导火索。而这段时间却往往被组织淡忘掉,表现出暴风雨前宁静的假象,从而成为巨大的隐患。正所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危机酝酿期的头等大事就是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观念,时刻拥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忧患意识,并且这种意识应当深入到组织的每个人心中。

同时,制定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时刻监督企业的生存环境,尤其是要有效监管与企业相关的信息传播,而且要定期评估组织的危机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隐患。在网络环境下,因为信息量巨大,信息监管的执行是比较困难的。但企业不能因为困难而畏惧,应当找到合适自己的信息监管方案。首先要关注国内的主流网络媒体,不仅仅要时刻浏览诸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的信息资讯,更应注意天涯、猫扑等网络论坛的信息发布,因为这些论坛往往是公众最愿意曝光企业问题的地方。此外,根据企业产品的分布区域,重点关注各个地方性的网络社区,做到全面监测。

2.危机爆发处理期

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危机管理小组的当务之急就是立刻成立专项调查小组,迅速对事件展开调查,明确与危机相关的所有内容,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以免引起无谓的恐慌。完成前期调查后,应当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公布调查结果,包括事件始末,可能原因,相关责任人申明,具体赔偿措施等,最为重要的是要以诚恳的态度表达企业对公众的歉意以及最自身问题的歉疚。

在启用新闻发言人时应当注意,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抑或是其他任何对外传播信息的场合时,都只能由同一名发言人代表组织与外界交流,统一口径,对外一致声音,避免无谓的流言蜚语。新闻发布会可以采用现场直播以及网络直播同步进行的方法,扩大其实际影响力,并且在企业自己官方网站同期跟进新闻稿,事件发展情况、改进措施等信息。企业还应避免短时间内多次发表声明,会给人一种摇摆不定的感觉,不利于企业形象的重塑。

3.危机恢复期

在这个阶段,危机事件的硝烟会渐渐散去,不良影响也能够在组织的积极应对下有所改善。此时,组织应该抓住这个喘息的机会,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来为自己服务。比如积极进行议程设置,主动出击发布组织的改进情况,让大家看到组织应对危机的诚意和努力,创造利于自身恢复的媒介环境。并且持之以恒,将议程设置贯穿于整个危机公关管理周期。

网络论坛的多元传播类型与管理 第9篇

一、网络论坛的多元传播类型

(一)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对个人的信息传播, 这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在网络论坛中, 人们会进行问题的讨论及思想的交流, 比如某位网友发布了一个话题帖子, 其他网友纷纷在帖子内回帖进行讨论, 这就是人际传播的表现形式。不过, 与传统的人际传播相比, 网络论坛的人际传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网络论坛人际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两个固定的个体, 传播的双方具有很大的不固定性。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就有很大的随意性, 网络论坛的人际传播也不例外, 在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非制度化的特点, 对于是否参与话题讨论, 完全由人们自主决定。

(二) 群体传播

从广义上看, 群体是指具有共同活动、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从狭义上看, 群体是指在直接交往的过程中, 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逐渐联系在一起, 形成人群。对于网络论坛的群体来说, 他具有很强的趋同心理。当发生一个重大新闻之后, 网络论坛中立即会出现相关的帖子, 网友们会通过回帖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而这将会对其他网友造成心理暗示, 从而以此观点为中心, 迅速地形成一个小的群体, 如果这个小团体的中心观点是正确的, 那么就有利于事件的良好发展, 但是如果该观点比较偏激, 那么这个小的群体很可能会出现过激行为, 进而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三) 大众传播

在网络论坛中, 大众传播具有广泛性及多样性的特点。所谓广泛性, 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 一方面是传播范围变得更大, 另一方面是传播对象变得更多。而多样性针对的是网络论坛中的信息, 网络论坛中的网友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来源, 因此, 多样性的首要表现就是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同时, 网络论坛在传播信息时, 不再是传统式的文字传播, 现今声音、图像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 由此, 多样性的第二大表现就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二、网络论坛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人际传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际传播中, “元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元传播”, 是指传播中无意识进行的社会背景的传播。在网络论坛中, 人们的交流通过网络终端来完成, 圈子都是由陌生人来组成, 因此, 需要充分认识网络论坛成员的背景, 这时, “元传播”就会发挥重要作用。不过, 在实际的网络论坛人际传播中, “元传播”几乎不会发挥任何的作用。在网络论坛中, 网友的性别、姓名、年龄等信息都可以随意编造, 因而传播的过程中, 人们所掌握的信息仅仅是对方的昵称, 而这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信息, 这时, 人们所掌握的对方的相关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 “元传播”几乎完全消失。

(二) 群体传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论坛中, 群体网络成员的角色也可以一一对应过来, 派系成员对应的为论坛中的活跃分子, 对论坛的发展来说, 他们的贡献最大;联络者不固定属于某个网络论坛, 他们会在各个网络论坛中出现;桥梁对应的为管理员及版主;孤立者在网络论坛中的类型比较多, 一是游客, 二是特立独行者, 三是讽刺挖苦者, 四是情绪宣泄型。在对群体传播管理时, 孤立者的存在导致管理的难度变大, 严重时会影响到网络论坛的和谐气氛。

(三) 大众传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众传播中, 流言是一个必然会存在的言论, 如果管理不当, 那么流言传播的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 进而影响到论坛的发展。网络具有匿名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 导致流言具备了传播的条件, 流言在传播的过程中, 传播速度非常快, 而且传播的范围比较大。另外, 在网络论坛中, 流言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多, 传统的人际传播过程中, 流言仅仅是以语言的形式来传播, 然而网络论坛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导致流言传播的方式也大为增加, 语言、图像、Flash动画、MV短片等都成为流言传播的手段。流言的存在及传播不仅会对网络论坛造成影响, 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甚至严重时危害社会的秩序。

三、加强网络论坛多元传播类型管理的对策

(一) 提高管理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论坛管理员, 不 (下转第12页) 仅要具备“把关”的功能, 更要发挥“导航”功能, 所谓“导航”功能, 是指在充分尊重网友言论自由的基础上, 对网络的言论进行积极地引导。基于这点要求, 论坛管理员就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 网站要重视对论坛管理员的培训, 使其具备专业的技能、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较强的政治敏感性, 让管理员认识到, 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删帖和转帖, 更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技巧, 另一方面, 管理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网络论坛能够比较早地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因此管理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以便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增强群体传播的效果

网络论坛中总会形成一定的群体, 为了更好地增强群体传播的效果就需要增强群体内聚力及群体意识。一般来说, 比较强烈的群体内聚力及群体意识对网络论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帮助群体产生比较强的认同感, 还可以有效地聚拢人气。而增强群体传播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定期组织网下聚会, 增强网友之间的交流, 对于网络群体来说, 如果仅是在网络中进行交流与沟通, 那么终究会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经过网下的交流之后, 群体成员之间的距离就会被拉近, 从而具有更强的团结力;二是培养论坛核心人物, 通过核心人物的培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情的发展方向。

(三) 人际传播采用非语言符号

在进行人际传播的过程中, 人们一般会采用语言符号, 而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相对应, 一切语言符号之外的全部是非语言符号, 一般来说, 非语言符号包含三类, 第一类是体语, 也就是人的行为举止、表情、装束等, 通过体语, 可以传达一定的信息, 第二类是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 比如路标、信号旗、社会主义的五角红星等, 都能够传播某种实际的信息, 第三类是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 这是通过人们的听觉来实现信息的传播, 比如汽笛声、音乐声等。人际传播中, 非语言符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观察体会出传播的态度情绪, 并体会出传播者的个性特征。在网络论坛中, 非语言符号的种类有很多种, 比如表示基本面部表情的符号、数字类符号、简单动画符号等, 通过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使人际传播的沟通变得更为透彻。

摘要: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网络论坛产生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网络论坛中, 聚集了大量的人, 成为人们网上聚会的场所。通过网络论坛, 人们可以随意地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因而, 人们的生活及工作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随着网络论坛的发展, 其所具备的传播类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这给网络论坛的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本文中, 分析了网络论坛的多元传播类型, 并阐述了在多元传播类型背景之下管理存在的问题, 同时, 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网络论坛,传播类型,管理

参考文献

[1]薛可, 黄晶, 余眀阳.基于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网络论坛危机信息传播决策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2, (11) :1874-1880

[2]余保刚.网络论坛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长白学刊, 2010, (03) :31-34

[3]任明, 杨守伟.网络论坛意见领袖的形成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180-184

[4]赵雅兰, 祖玄.危机事件网络论坛影响力的形成与影响因素[J].科技信息, 2011, (10) :50+53

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及其管理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管理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及时效性等特征, 其对于广泛传播新闻、加强人们与世界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但同时网络新闻传播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很容易出现规范性不足的情况。因此, 现阶段如何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是国家有关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新闻道德的失范, 而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道德的失范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首先, 网络新闻传播的虚拟性容易形成新闻道德失范。网络新闻传播中每位网民都是新闻传播的主体, 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虚拟性特征, 导致每位网民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具有较强的个人隐私保护性, 一方面这给网民带来了一定的言论自由, 但是也有可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1]。目前, 出现了不少个人诋毁的网络新闻事件, 就是由于网络的身份隐私所造成的新闻道德失范现象。其次, 由于法律建设不够完善而导致的失范。就目前我国法律建设来看, 国家对于如何规范网络行为方面的法律建设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因此法律建设上出现了漏洞, 无法约束部分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 从而导致了新闻道德的失范。最后, 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导致的失范。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多元化特征, 因此给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不利于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行为主体和内容的规范, 从而出现失范现象。

2 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措施分析

2.1 加强部门管理

就目前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而言, 新时期网络新闻传播成为了媒介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一方面, 这可以较好地带动我国新闻媒介事业的发展, 实现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便捷性和效率性;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范行为。因此, 国家有关单位必须理性对待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 既认识到网络新闻传播的优点, 又要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和重视。首先, 国家需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组织结构建设, 建立专门的网络新闻传播管理部门和机构, 并要求各部门和机构能够实现相互协调和沟通, 以便共同做好管理工作;其次, 要求能够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 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操作技巧, 同时还要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够保证网络新闻传播的规范性。

2.2 做好安全规范传播的宣传工作

新时期要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必须要求国家能够加大对网络新闻安全、规范传播意识的宣传, 引导人们对网络新闻传播产生正确的认识, 规范人们的网络新闻传播行为。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现象产生的重要主体是网民, 而网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其安全传播和规范传播的意识较为薄弱,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安全传播知识进行大力宣传, 以提高网民的安全和规范意识, 从而约束网民的行为, 引导信息传播的方向。

2.3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制度建设

首先, 要求加强网络实名制度建设。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对部分不法网民的言论进行了遮蔽, 也给这些网民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屏障, 因此网民才会在网上肆意发布不良言论, 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 只要实行了网络实名制, 要求网民上传自己的真实身份, 那么网民就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也就能够达到规范网民言论和网络新闻的目的[2]。其次, 要求能够健全责任负责制度。对于网络发布的不实网络新闻或信息, 以及不法分子发布的暴力、低俗等网站信息等, 政府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进行严格的彻查, 并且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责任追究, 以此来减少或者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3 结语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但是因为网络新闻传播的虚拟性、传播多元性以及我国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 其在新闻传播中也容易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为了避免网络新闻传播出现失范行为,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秩序, 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王贺新.新闻伦理、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的知识地图——对1979年到2011年新闻传播类四大期刊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J].新闻大学, 2013 (1) :138-148.

网络传播与网络报刊 第11篇

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势必对现存的媒体构成威胁和挑战。因此,许多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络版或综合网站,以谋求新的发展。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河南日报》等中央及地方重要新闻机构,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形成一股强大的报刊网络的热潮。然而,真正产生较大反响的,除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外,一些报刊网络的点击率还不及一些商业网站。传统媒体如何谋求网上发展之路,成为其面临的新课题,而掌握网络传播特性,并将其融入网络报刊的信息传播中,无疑是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的首要问题。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变化

1.受众群体的特点及变化

上网,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网络资源的增加,通信质量的改善,网络为百姓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有着现实世界所没有的能量,虚拟购物、网上办公,甚至人际交往也都虚拟化。网络信息的传播,完全拆除了地域藩篱,其快捷和大信息量的特点,使人们减少了分配给浏览纸质新闻和信息的时间。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层次要求将更复杂化、多元化。

受众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和全息性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使人们有机会看到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世界。由于观察直接、接触面广,促使人们认识和思考更加全面、广泛,具有纵深性,思想观念也趋向开放和自主。网络发布信息的高度自由和良好的保护性,改写了大众传播学上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不管是多数人的观点还是少数人的观点,甚至极个别人的观点,都将有充分的机会在网上发布和交流。五光十色,各种各样,是网络信息的特色。官方的、媒体的、半官方的乃至小道消息,都能占有传播渠道;网络发布信息的便捷和自由,也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参与热情。

受众群体上也因而随着变化。由于网络传播充分满足了受众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变为"小众传播"和"点对点传播"。

2.传播环境的变化

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是一种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共存的形态,人际交流突破了小圈子和小范围,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展开。在这种环境下,个人信息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抒发。网上个人信息的发布形式,除广泛运用个人网页、BBS论坛、聊天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商业网站发布。这种新形式,激发了人们的阅读与释放能量。

传播的全球化与多种文明的冲突和交融,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网络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真实的地理隔离、国界等限制均不存在。中国读者和美国读者一样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读到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网络上的新闻传播已不是单一文化而是跨文化的传播。多元的文化传播在网络上激烈竞争,进一步加速了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3.传播方式的变化

网络传播深刻改变了报纸媒介的传播方式,传统的信息传播不再具有强制性的意味,而是转向交互式的双向传播。

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动式和多向性,网络新闻传播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各个传播的主体在网络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可以不受物质、文化等的制约,传统传媒的等级关系、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在网络上不复存在。同时,受众的参与也不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互动,受众不仅是网络新闻的接受者,还是网络新闻的采写者和发布者。

网上采访的形式也将大显身手。在资料搜集及新闻源的拓展上,网络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网络报刊发展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网络传播虽拥有众多的优势,但其依附体--网络报刊,并不可以以朝阳产业自诩,其经营尚处于成长阶段,问题和困扰多多。美国早期较大的新世纪网络的倒闭,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1.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首先,编制技术实力不强,人员配置不到位。这是网络报刊面临的普遍问题。同传统纸质报纸一样,网络版报纸也需要合理的编排,以优雅的版面来表现其所承载的信息。编制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大多数网络报刊主页枯燥乏味。许多出色的纸质报刊上网后,不仅没有发挥网络版报纸的多媒体优势,反而丧失了其母报生动活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手段"说话"的特点。

其次,没有提供更多的"知识增值",大多没有"在线订购"的个性化服务,多数是纸质母报的翻版,因而无法向读者收费,导致资金紧缺。虽然网络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技术上具备提供"个性化"信息增值服务的可能,但事实上,网络报纸基本上还是简单的信息罗列。

再次,网络报纸的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多媒体的传播功能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来,绝大多数仍依靠广告收入。而中国上网人数有限,网络广告的接触面窄、有效性差,没有足够的获利空间。

2.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观念相对滞后。存在决定意识,面对网络新闻传播这种全新形式,新闻观念也要相应地随之转化。尽管很多报社资源通过整合优化,从物质上为其母报驶上信息高速公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对整个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或过分沉湎于纸质报纸的现有成功,缺乏行业发展的前瞻性,缩手缩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文网络报纸的良性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相对落后。就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网络的铺设,还是网络服务商(ISP)的技术支持,都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具体表现为信息高速公路严重堵塞,上网速度大大降低。此外,国民拥有电脑比率低,上网资费较高,也都挤压了网络报纸的生存空间。

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因特网进行信息的传递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网络安全就显得十分必要。对网络报纸来说,信息服务是它的主业,如果知识产权侵犯、交易安全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它的正常运作。建立在传统体制上的法律显然无法完全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势。没有相应完备的法规出台,很难为网络报纸营造一种健康的环境。

三、网络报刊的发展思路

1.向加强信息增值、坚持个性化方向努力。

从我国纸质报纸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报社都已拥有现代化的电脑排版系统和内部局域网,有些报社还建成了远程发稿系统,报社内部的资料检索也早已计算机化,这些都是信息增值的必要条件。假如网络报纸能在信息统计、归类、比较、检索等方面下大工夫,同时根据读者的具体需要,辅以个性化的版面设计,必将更吸引读者。这种充分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网络报刊,反过来又会给报社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纸质报纸相辅相成,共同形成独特的风格,提高报纸的竞争力。

2.改进服务,利用传统媒体对网络报刊进行全方位宣传。

服务意识已经成为纸质报纸一个重要的理念,但是,网络媒体的服务与传统媒体还是有着不同的基础。网络时代的大众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激增的时代,传媒的作用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甄别,为读者导航。因此,探索服务的新形式和新领域,将成为网络传媒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有些报纸的网上站点已经作了这方面的有益探索,《人民日报》的网络版就在提供数据库、图像、要闻等形式外,还提供了"信息导航"、"政府上网"、"知名站点"等特色信息服务。报纸应利用传统声誉,为其网络报纸的可信度、真实度增加砝码,扩大影响。

3.发挥优势,调动大众的参与热情。

纸质报纸在调动读者的参与性上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总是有限的。网上传播则为读者参与提供了空前的便捷,而且参与的形式、话题范围、参与人员的范围,都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人民日报》网站设立了"金报网上调查",美国《华尔街日报》定期组织编辑或专栏作家在其站点上网,回答站点访问者的问题,或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话题。网络报纸的这一新功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优势从而得以凸现。

4.借鉴国外网络报纸的成功经验。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第12篇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全球性、丰富多样性、时效性和多媒体化的优势, 所以网络新闻的传播舆论将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多个方面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以便促进有利于社会治安稳定的社会舆论的产生。但就目前来看,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存在着硬性宣传、受众自主意识偏差问题和媒介信息失控问题等多种问题, 继而影响了舆论的引导效果与管理效果。

二、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问题分析

(1) 硬性宣传与受众自主意识偏差问题。作为一种目的性较强的传播, 新闻传播是重要的社会舆论引导形式。在网络时代, 网络新闻变得更加贴近公众, 所以具有了更强的宣传力度。但就目前来看, 相关部门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时, 采取了过于强硬的手段。而在这种情况下, 引导工作显得硬性化, 继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正确观念的宣传造成了影响。同时, 过于高调的宣传态度与实际宣传内容发生了偏差, 以至于引起了受众的心理排斥。而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开始产生一种逆向心理, 继而产生了主观意识的偏差。

(2) 媒体失语与受众知情权反差问题。在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管理方面, 传统机制下的新闻媒介没能发挥及时反映舆论的职能, 继而造成了媒体失语与受众知情权的反差。就目前来看, 每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 主流新闻媒体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沉默。而这样一来, 小道消息通过网络传播开来, 继而使公众失去了应有的判断。所以, 正是由于媒体和政府权威声音的缺失, 才使得谣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主要形式, 继而给社会安定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3) 舆论引导的“度”的把握问题。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管理时, 应该进行“度”的把握。因为, 一旦新闻舆论引导的强化效果超出了应有界限, 就会导致引导效果被逆反效果抵消。但就目前来看, 相关单位显然难以把握舆论引导的“度”。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 很多新闻传播者为了进行引导效果的提升, 一味地进行信息量的增加。而利用这种手段导致了新闻舆论引导有了过强的刺激性, 继而引起了受众的怀疑, 并引发了受众对新闻舆论引导的抵制。[1]所以, 过度的舆论引导, 还可能使受众产生偏离行为。

(4) 媒介信息失控问题。一直以来, 网络媒体都是以快速、海量的优势进行受众的吸引, 继而使关注网络新闻的人数迅速增加。但是, 作为一个开放平台, 网络媒介存在着信息失控的现象。就目前来看, 经常有不实信息或恶意信息通过网络渠道传播。而由于传统媒体信息的缺失, 人们则开始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这些信息的获取, 继而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所以, 现在的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已经逐渐下降, 并且已经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任。

三、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与管理的对策

(1) 提升主流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水平。为了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相关部门可以进行主流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水平的提升。首先, 应该进行网上专业新闻机构的建立, 并发挥其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其次, 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专业新闻媒介机构应该做好新闻质量的把关, 并利用一些网络新闻编辑手段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再者, 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受众地位的变化问题, 并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交互式反馈机制的建立, 以便进行舆论的引导和反映。[2]此外, 网络媒介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事件的报道, 以便进行网络媒体形象的提升。

(2) 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也是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首先, 政府部门作为权威部门, 在及时进行全面咨询的获取的同时, 也需要进行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 以便进行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占领。其次, 为了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 相关部门应该进行重大主题的策划和宣传。具体来讲, 就是需要将网民关注的话题与政府需要宣传的话题结合起来, 以便提升主题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再者, 政府部门应该进行部门网站的完善, 以便利用部门网站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管理。

(3) 提高传播主体道德素养。就目前来看, 提高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素养是较为紧迫的工作。因为,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应该与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者一样, 不仅具有一定的新闻传播的能力, 还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首先, 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真实性原则进行新闻的传播, 并尽量采取权威新闻媒体信息进行网络新闻的传播。其次,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使其拒绝进行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传播。此外, 政府应该健全法律, 以便使新闻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意识得到增强。

(4) 做好新闻传播技术控制。作为对技术有着较强依赖性的媒介, 网络媒体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所以, 采用技术手段进行网络媒体的控制, 也可以有效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一方面, 可以进行智能化安全系统的建立, 从而将不良信息和舆论排除在网络防火墙外;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警察”的设立, 以便利用网络警察专门进行网络的管理, 继而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并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进行有效控制。

四、结论

作为新兴的新闻传播平台,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所以,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以便使网络新闻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主流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水平、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提高传播主体道德素养和做好新闻传播技术控制等方法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管理。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社会舆论的主导地位都被传统媒体所占据。但是, 在网络媒体逐渐兴起的情况下, 网络新闻传播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社会舆论又对社会治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 需要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以便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卉雷.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 2014, 19 (01) :250+257.

[2]姚敏.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力研究——以大河论坛为例[D].河南大学, 2013.

上一篇:湖南农业大学下一篇:新型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