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公开课范文

2024-09-08

平行公开课范文(精选4篇)

平行公开课 第1篇

关键词:平行公开课,实践,比较,反思

一、概念的介绍及实施方式

本文提出了“平行公开课”的概念。其中“平行”是指两个或以上教师执教同一个课题, 这样更利于执教者之间比较和反思。“公开课”是指经过反复思考和优化的具有一定展示意义的课堂。这和随堂课有差别。随堂课更强调和上一节课的联系和过渡, 在环节的设计上相比公开课欠周密考虑, 更趋于常态课堂, 缺乏精心打造。同时, 本文研讨的是平行公开课对执教者本人的促进。

平行公开课在实施方式上也有别于赛课。赛课的执教者之间是不允许互听互评的, 但是平行公开课的目的不同, 是一种研讨和切磋。所以, 为了更好地学习, 执教者之间上课时间是有交叉的, 允许相互听课。

二、实践过程及比较

笔者在2011年9月13日开设了《Module 9 Unit3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reading公开课。9月16日听了本市外国语学校许庆老师开设的同一课题的公开课。笔者在2011年10月25日开设了《Module 6 Unit3 Cultural differences》reading公开课, 同天外国语学校刘桂岩老师也开设了同一课题的公开课。

在第一堂课的导入时, 笔者用“describe our national flag”导入, 学生说得很好。许老师用升国旗的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国旗。笔者认为大家都比较熟悉, 视频没有太多的必要。但许老师看完视频后说的一句话“How do you know about our national flag”,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相比笔者的反应式导入———老师问, 学生答, 许老师的导入更流畅自然。

在处理阅读文章上, 笔者用先把握整体, 再分三种国旗细节阅读方式。许老师也是这样的过程。但是笔者在处理细节上将三种都进行了细节指导。而许老师只是给了一个model, 比笔者在处理上更精致。

这两节课都是探讨高三读写型阅读课。笔者是让学生用课文中的短语和词汇, 来描绘奥运五环, 起到了以读带练的目的, 最后提升到了关于颜色的谚语。许老师设计了一段关于颜色的文章, 让学生填空body part, 优化introduction, 最后写一段conclusion。笔者认为许老师的思路不错, 但放在这个课堂上, 在课文阅读———国旗介绍进行颜色的提升有点拔高了, 读和写的内容不具有延续性。如果将这两堂课最后结合起来, 用许老师的思路来写奥运五环, 或许会更好。

在第二堂课上, 笔者是让学生来表演不同的问候方式来导入课文阅读。让学生动起来, 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 学生比较活跃。笔者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过渡到课堂主题“Cultural Differences”:“There are different greeting ways in different cultures.That’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Can you give more topics of cultural difference?”刘老师是自己表演问候方式, 让学生猜是哪个国家的问候方式, 学生也很活跃。但是她是用这样一句话来过渡的:“Why do people have different greeting ways?”学生回答:“Cultural Difference”。就一句话, 看得出比笔者的设计更恰到好处。

最后的提升部分, 笔者说:“Our text only tells some exampl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Can you introduce more examples to us?”利用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程度高, 发散思维也体现较好。而刘老师因为下课铃声已响, 就非常匆忙地自己总结了一下, 升华主题。笔者认为这里就欠巧妙和自然。

三、平行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积极意义

两次平行公开课后, 笔者对四堂课进行了比较和反思, 在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1) 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工作之初, 笔者有一个认识误区:公开课就是演戏和作秀。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历练, 对课堂的艺术性、和谐性的追求油然而生。这在公开课上能学习到。在别人的公开课上, 或多或少可以学到提升课堂整体感觉的技能和技巧, 此为“镜外”学习。同时, 自己也在公开课上不断地尝试。开始, 难免会紧张, 出现了处理的材料不全面, 学生参与率不高等问题。这有如学生在高考前参加很多的练兵考试, 在实战中, 逐渐变得成熟和大胆。在公开课中, 我也逐渐学会了大气和从容, 此为“镜内”学习。笔者参加两次同题异构公开课活动后, 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 曾经的困惑开始迎刃而解。这样的公开课方式让我可以从“镜内”“镜外”自如地审视自己的课堂, 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因而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对教学的促进, 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更为明显。自己上过课以后, 再听别人来上同一堂课, 就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 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眼就明。自己上课只是在镜中, 而听别人上课, 我们就看到镜中的自己。

(2) 阳光心态的转变。不愿意执教公开课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怕自己的课堂不能获得他人的好评。笔者以前也有过这方面的担忧, 似乎面子比其他更重要。面对他人的批评, 记得有一个老教师是这样说, “坐着说话不腰疼”, 是啊, 站着执教的腰疼者, 又能有多少“知音”。然而时过境迁, 随着笔者有了更多开课的机会, 笔者的心态也有了转变:不再耿耿于怀公开课后的批评声, 相反, 会特别感激这样的金玉良言。意见和建议才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一堂好的公开课, 能获得同行的认同固然可喜可贺, 说明自己的尝试得到了认同。但是一堂失败的或者有失误的公开课, 更能让大家 (执教者和与听者) 一起来研磨, 这样的课带给大家的思考会更多。只要心态放平了, 就会很坦然地接受褒奖或者批评。公开课上就会真实地去展示自己, 同时暴露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提升自己。

玉不琢, 不成器。只有在激流中打磨, 始得修饰和雕琢。公开课也是一堂课, 它不应该是“教学”演习, 而应该是现场直播。同时, 执教者要放平心态, 真诚的建议比赞叹声更重要, 只有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让执教者思考和改进。公开课应该是教学研究的窗口和实验基地, 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开课真正精彩。

参考文献

《认识平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的第一教时,是在学生认识直线的基础上,根据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的互相平行。“平行”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一环,因此教材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抽象出平行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平行”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空间观念也不丰富,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困难。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了解了其特点。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及“互相平行”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创新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二)教学难点

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建立平行线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 ㈠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 生:„„

师:老师小时侯也喜欢玩游戏,你们看这是一跟绳,猜猜会是什么游戏呢? 生: „„

师:请一名学生共同游戏.师小结:在游戏中,我们还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图案呢,看大屏幕, 你知道吗,如果我们具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就能找到这个游戏里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你是不是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㈡观察导入

1、学习例题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用你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这是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生答。

师:从这些图中,老师分别找出了两条直线.,我们一起来看(课件演示)

师:观察这几组直线,你能根据这几组直线的位置关系把它们分分类吗?可以自己思考或者和身边的同伴讨论一下,该怎么分? 生:„„

第一种情况生:图①, 图④,图⑤,是一类,图②和图③是一类„„(发表自己的意见)师:为什么,有什么依据?(引出相交的概念)

第二种情况生:图①和图④是一类,图②和图③和图⑤是一类„„ 师: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可以无限延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三组直线中的每一条直线都无限延长,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图②和图③还不会相交,图⑤有可能相交。

师:真的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吗?拿出作业纸,动手延长,试试看。生作业。

师:通过动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确实相交。

师:那我们来看(课件演示图③无限延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交点,(课件演示交点).师:那图③应该分到哪里去? 生:„„

出示图②课件演示延长

师:我们来看看图②,两条直线向两边延长后,它们怎样(不相交)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图①,图③和图④两条直线相交, 图②和图⑤的

两条不相交,(课前在黑板上画好一组平行线)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板书,我们一齐来读读„„谁能理解这里互相的是什么意思?(师举例,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你帮我,我帮你,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直线a直线b,直线a和直线b在同一个平面内,它们不相交,那么我们就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出示板书)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也就是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让学生答)

谁再来说说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生:说。

打开书到第39页,用笔把这句话画出来,再读一读。师实物演示,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师:在这个平面内,也有两条直线,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生说。

师:转一下,看现在还是平行线吗? 生答理解同一平面内。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这种关系吗? 生演示。

2、即时训练。

① 想想做做①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课件演示)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什么?可以用手势表示。图⑥重点巩固在同一平面内的问题,(实物演示)。

强调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② 想想做做③

师: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否互相平行?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生到大屏幕前演示.㈢画平行线.1、师:刚刚我们已知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巧用身边的资源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吗?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作业纸,试着画一画.画完展示学生的作业.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来画平行线的.(课件演示)讲解画法先画一条线一重合也就是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二紧靠也就是把直尺的一条边与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靠拢.三平移也就是沿着直角的这条边向下平移.四画线.完成试一试.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作业纸)展示作业.演示画法。

㈣想想做做④经过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展示作业.演示画法。请一生到黑板上演示画法.㈤回到课前谈话。

出示解绳图。

师:同学们,利用今天学的知识,找一找图中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生找„„

㈤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像这样互相平行的两条直

线的例子吗? 生举例, 师:老师也从生活中找了一些这样的例子,我们共同来欣赏吧!师生共同欣赏课件.㈥课堂总结

“平行线的习题课”的教学案例 第3篇

“同学们, 老师这有一块纸板, 它的上下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看, 发生什么事儿了?” (我用力掰断纸板, 露出犬牙交错的两个纸板) , “断开了!”同学们回答!“是的, 这两个纸板所形成的基本图形你们熟悉吗?”我接着问到, “熟悉!”, 同学们回答了, “是的, 它们出现在我们教科书中第60页第6题的第二小问中”.学生迅速翻书, “本节习题课就来研究这两个图形, 并通过他们来探究添加平行线解决角的问题”, 同时我将纸板粘到了黑板上.

“请看这个问题.请一名学生读题”, 一生读题“你有几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结论, 请选择一种加以说明.已知:如图1, AB∥CD, 求∠A+∠AEC+∠C的度数”.学生看题思考, 回答“过点E作AB的平行线”, “过点A作EC的平行线”, “AC连接”, “延长AE交AB的反向延长线于点P”等.借此引导他们考虑过其他点作辅助线, 让学生知道做辅助线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探究复杂图形中, 解决角的问题也要用到添加平行线的方法, 提出问题:“这个复杂图形的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什么方法?”进一步揭示作平行线的重要性.让学生再度观察和归纳作平行线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如何在复杂图形中找到基本型.

探究1:“Z”型的问题

在总结方法时, 作小诗一首让学生感受作平行线的方法.我大声朗读:“平行线间作平行, 找点看你行不行, 点的位置很突出, 化繁为简基本型.”

上课继续进行着, 学生探究热情高涨, 主动参与过程还算顺利, 基本的知识还能自主呈现出来.

但是接下来, 运用此方法解决复杂图形, 就不是那么顺畅了.设计此题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 无法解决问题时, 要添加平行线.

(2) 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 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 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判定方法和平行公理, 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

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 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平行线.所以在这一环节中, 我们可以扣“问“展开, 结合学法指导, 采用指导学生探究变式的方法.

变式1:如图6, 已知CE∥DF, 求∠ACE+∠ABD-∠CAB的度数.有几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学生说的方法很多也很好, 都在我的预期之内, 这时我看见一个男孩手一直高高举着手, 很自信地举着.“我认为连接BC也可以”, 只见他拿起本读起来, 聚精会神的回答着, 其他学生的目光也凝聚到他一个人身上, 我却很吃惊, 他哪来的这个新招儿?他那专心样令听课的教师赞不绝口.瞧, 声情并茂.别说, 还真是个新招儿, 学生目不转睛的看着, 聚精会神的听着.我迅速反应这个方法我没有在课件内呈现, 怎么办, 我拿起三角板, 画出了这个图形, 描出了他的方法, 又跟着他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方法讲述了一遍.不妙, 恐怕他要喧宾夺主, 我试图掩饰他的方法, 但是已经上黑板了.也许他的方法听起来很有乐趣, 但是有点脱离主题, 唯一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记忆作平行线方法.

所有的学生都说了自己的做法和思路, 我在学生思路上感觉有点麻烦, 我就适时地进行点拨, “我的思路是将减法提前, 先算∠ACE—∠CAB再算加∠ABD, 结果为180°.”学生频频点头, 颇有顿悟之意.

我们接下来又挑战了中考题, 对于学生的思维, 从广度和深度上给予适当的点拨, 同时, 运用动中取静和分类思想, 将问题的难度化解.

变式2:已知直线EF∥CD, P为一动点.

动点P不在直线AB、CD、EF上, 若点P在直线AB左侧不断运动的过程中, 问∠CAP、∠PBE、∠APB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若变化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画出图形, 并选择一个加以证明.

学生很快分出了三种情况, 并作出了平行线, 解决了问题.这时, 我就不满足于只说不写了, 我又让学生将过程写了一遍, 收获不小.

变式3:AB∥CD, 直线a交AB、CD分别于点E、F, 点M在EF上, P是直线CD上的一个动点, (点P不与F重合) (1) 当点P在射线FC上移动时, ∠FMP+∠FPM=∠AEF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2) 当点P在射线FD上移动时, ∠FMP+∠FPM与∠AEF有什么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变式3没有进行完, 铃声就响起了, 很遗憾方法并没有展示完整, 但是我们的收获已经不少了.

平行四边形说课课件 第4篇

一、教学解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二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底和高,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打基础,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教材通过两个例题和两段文字呈现了三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特性及应用, 教材的编排始终遵循四年级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注重注重在学生实践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平行四边形。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很多平行四边形,对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掌握了平行和垂直的概念,会画垂线,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场景和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究、讨论,经历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发展能力,学会思考和学习,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在图形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但是用三角板做垂线是规范作图的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测量平行四边形底所对应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平行四边形底所对应的高。

教学思路:

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动手画、拼平行四边形,动口说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特性,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适当地应用课件辅助教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

教具、学具准备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方格纸、小棒、钉子板、量角器。

教师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长方形框架。

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的课程标准,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节课我运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方法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练一练等一系列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实施

本节课的教学将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紧密相连,通过 “找——做——拼——说——用”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猜想、验证、体验,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建构知识,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达成学习目标。本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养成,感官上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可以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我展示一个长方形框架,提醒学生注意看,变成什么形状了?(我拉动长方形框架展示渐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提问学生:你们认识平行四边形吗?揭示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通过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1.找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例1)提问:这些物体中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用课件演示从上述物体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2.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平行四边形,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学生利用学具制作平行四边形。

我请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我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板书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方法一:用小棒摆。

②方法二:在钉子板上面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方法四:用直尺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一部分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既实现了探究过程开放性,也突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提示:我们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边来猜想它的特征。)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

板书猜想:

对边可能平行;

对边可能相等。

……

(3)验证得出结论。提示学生用两把三角尺研究

(4)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特征并板书特征。)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5)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出示“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提问:为什么第3个图形不是呢?

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过程用“猜想-操作-测量-演示-验证-结论” 的探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首先我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一家碰到一个难题,顶点A想到对边CD去,怎样过去最近呢?你们能帮助她找一条最近的路吗?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画垂线的方法,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演,试说画高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画高的情况适时引导,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画高的方法,并独立画出一条高。

然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在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的内画高方法,理解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垂直线段。构建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完成做一做第二问,让学生在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里画高,既巩固画平行四边形高的方法,又拓展了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4、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我提出问题:我们探究了平行四边形这么多的知识,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接着课件展示生活中伸缩门和升降机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的平行四边形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2)实践活动:课件出示例2,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说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观察对边有什么变化,形状有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试验情况。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体验如果定位到此,我认为学生只是从活动中得到了浅层次的体验,因此,我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活动,教材65页做一做第1题,并让学生思考,这四根小棒能围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吗?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能确定吗?

从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3)稳定性的应用:

我首先出示:小兔和小猴都在围篱笆,谁的篱笆更牢固呢?

接着交流: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呢?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巩固练习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基础题:1、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画图,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并量出来 ,然后同桌检查,我注意规范作图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题,我用课件演示画图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言,并试一试。

操作题:练习十一第2题,用完全相同的两套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拼图,我课件演示,边演示边说明:这是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图形的几种情况。

(五)全课小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平行公开课】相关文章: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05-17

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案07-13

平行机构08-05

平行管理08-14

平行作业05-20

平行架空线路06-13

平行空间论文06-14

线面平行问题05-17

平行四边形结构06-24

平行教学论文08-14

上一篇: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分析下一篇:剖析电力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