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2024-09-22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精选10篇)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第1篇

一、声乐的创作之美

声乐的创作是由音乐、歌词两方面组成的, 根据这一特点, 声乐的创作审美可以分为音乐审美、歌词审美以及音乐与歌词的融合的韵律之美。

根据音乐审美的特点, 可以将音乐审美概括为以下几种要素。一是包括调性、调式以及乐句和乐段在内的旋律创作之美。二是包括和声和复调的多声合作之美, 在进行这种创作时应该着重强调张力的形成和解决;音响色彩的对比和变化以及旋律间的完美融合。三是声音唱法以及乐器选择要素。不同的声音唱法和乐器配置会产生不同的声乐效果, 此种要素也成为声乐创作的重要因素。最后是音乐整体的旋律之美, 主要是指各个乐段以及乐曲间协调构成的整个音乐创作的规律、创新和个性之美。

根据歌词审美的特点,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节奏审美, 这种审美源于语言逻辑形式本身的节奏性。其次是韵律审美, 此种审美是根据歌词句尾的元音或辅音的格式和规律形成的一种韵律的美感。第三是歌词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也能给人以一种审美体验。

声乐与音乐的其他艺术形式相比, 其特点就在于声乐包含音乐与歌词的融合之美。在声乐的创作过程中, 词与曲的表现方式存在不一致之处。在声乐的表现过程中, 词与曲的高潮表现经常出现错位的现象, 而声乐的表现魅力就在于通过音乐载体让歌词尽情的进行艺术表现从而形成共振合力表现音乐与歌词不具备的美感。音乐与歌词融合搭配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种是以音乐曲调为主题的声乐作品, 歌词的重音与乐曲的重音要相符, 如果出现冲突, 要以音乐为主。与上一种情况相反, 以歌词表达意义为主题的声乐作品中音乐要附和歌词的特点要求。另一种方式就是音乐的调式、调性按照歌词的语气和字音的需求进行创作。

二、声乐的演唱之美

演唱是声乐对外表达的艺术形式, 演唱的种类多种多样, 唱法种类各不相同。总结各种演唱者的演唱方式可以将演唱的审美特性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演唱者对词曲的良好把握诠释了声乐作品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二是演唱者充分也能用自身娴熟的演唱技法和演唱功底来使声乐作品达到一种艺术上的完整美。三是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为听众带来的一种审美感受。

根据演唱技法、以及声音类型和发声特点等情况, 也可以将演唱中的审美分为以下几种审美特点。一是由主气管到喉管、咽管作为主要的发声管道并产生共鸣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优雅和庄重特质的歌声。二是主要由鼻腔深部主要控制声带的气息均匀、有序的震动而形成的流畅的歌声特质。三是由于正确合理地运用口腔、声带、咽喉、胸腔等器官来使声音变得轻松柔和从而形成的柔美声音特质。四是根据声乐作品所要表达内容、角色、情节、情感等特征来控制演唱时歌声的音量、音色等变化, 使演唱与作品之间形成充分的共鸣来达到艺术审美的效果。五是演唱者在声乐演唱时的表情动作和肢体动作充分的与声乐作品相融合, 使动作充分的做到歌唱化和艺术化, 使声乐演唱充分做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六是充分运用口腔、鼻腔和咽喉进行共鸣来促使声音具有稳定性的美感。七是演唱时加强了原音音阶形态时的口腔张合力度以及口型变化来达到元音多次成型的审美效果, 以充分做到以字行腔, 字领腔行的境界。八是在声乐演唱时利用舌根部、声带、咽喉的压力产生的强劲有力的音色表达的一种粗狂、有力以及阳光的审美效果。

三、声乐的教学审美

审美理念在教学之中的深入贯彻是声乐审美能在各个环节得到贯彻的基础条件, 是审美与声乐是否融合以及融合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把握声乐的教学审美至关重要。根据声乐教学审美的特点, 现把声乐的教学审美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树立审美理念, 声乐本身就是一种对声乐作品所表达内容的美的艺术追求, 审美理念会使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正确的把握声乐作品的审美内涵, 使演唱更加生动、有内涵。二是在具体的声乐审美的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声乐创作、演唱审美的鉴别能力, 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分辨出声乐的审美品质的高低, 加强学生的审美分辨力。三是在进行审美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 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审美学习中来,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四是要提升教师本身的素质,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来提升声乐审美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让学生融入和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这样能够更加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笃.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第2篇

摘要: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戏曲;民族声乐;审美特征

1.民族声乐中“戏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戏曲与歌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戏曲与摇滚乐结合,戏曲与民族声乐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结合体不断涌现,这些的结合体统称为“戏歌”。“戏歌”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以戏为主的戏歌,二是以歌为主的戏歌,三是前半部分以歌为主,后半部分以戏为主;或是后半部分以歌为主,前半部分以戏为主。

2.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2.1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

凡声乐,都要求声美、情美,中外古今如是。而作为戏曲声乐的“戏歌”,还要求韵味之美。无论是属于曲牌体的昆曲,还是属于板腔体的梆子,或及其他新兴剧种声腔,都强调腔儿是筋骨,味儿是灵魂。“中国歌剧戏歌中的‘韵’实质上涵盖了歌唱中的许多内容,如:字韵、声韵(腔韵)、情韵、神韵等,诸韵合一才达到韵味之美。在字韵和声韵方面又讲究以字运腔、顿挫运腔、轻重运腔、缓急运腔、声节运腔,使演唱通过这种独特的韵腔获得有声、有色、有情;通过这种韵味达到有境、有神、有形,最终使观众得到情感上的震撼和审美上的愉悦。”京剧演员唱出来的《沙家浜》带着深厚的戏味儿,民族歌唱演员唱出来则带着深厚的民歌的味道。戏曲和民族的唱不同,发音、共鸣、气口、吐字等也不同。戏曲用腹腔共鸣,歌唱用胸腔共鸣;戏曲吐字的口腔位置相对靠前,而唱歌吐字的口腔位置相对靠后,另外,汉语传统音韵对戏曲和声乐的规范与影响也不同,如京剧的湖广音、中州韵(尖团字)等,即使是现代戏也不可能完全唱京音。各地方的方言对地方戏唱腔唱法的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韵味美。凡此种种,使得戏曲与民歌结合后形成的韵味之美更加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

2.2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字正之美

“戏歌唱法”最基本的准则和出发点就是吐字发音清晰、准确。传统戏曲关于吐字发音的论述,为戏曲演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了近距离的参照。“戏曲演唱法”正是将吐字发音的准和清作为最基本的艺术追求。如声母中的“尖团字”问题,“三山”不能唱成“三三”,韵母必须在演唱时准确控制口型,在韵处准确收声,如“场”字属开呼演唱时稍不注意就会唱成“串”字。只有正确使用唇、舌、齿、牙、喉诸器官和开、齐、撮、合及字调,即字的声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才能把字唱的真切、清晰,这样才能使观众了解和不误解字义,才能最终实现语言的音乐性。如我国的京剧注重清晰地咬字,其美学观念是“字正腔圆”。在技巧上运用了一种方法叫做“切音”,即把字的声、韵母相对来说分开来发音,但整体听上去还是一个字。这种念法是把字头特别夸大,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是很有一感染力的。

除了声母、韵母之外,还有字调。处理字调的主要原则应该是“字正腔圆”。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少歌唱作品的旋律常常是与汉字字调的高低起伏相一致的。在我们民族声乐中必须将字音调整的自然、准确。而戏曲唱工中的“依字行腔、滑腔、垫腔、揉腔”等技艺是进行这种协调、创造的最值得借鉴的方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声乐中所特有的,是由戏曲所传承下来的.审美标准,并且我们按其审美特征创造了“戏歌”这种独特的民族演唱技巧和风格。

郭兰英当幼年学习山西梆子,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由她演唱的《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前三字如唱似念,如与亲人话家常;“河”字音略高,音不放足,前面略为收敛,在字尾即将转入下一字前才稍为加强。尤其是“河”字在她嘴里不像一般人唱得那样简单,而是字头部分稍带下倚音,符合四声,字的末尾稍带下音。这个尺度很难掌握,这也正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微之处;“波浪”二字,前字轻柔,“浪”字是高音,唱得挺拔舒展,音量稍有增强,与“波”字形成对比;“宽”字平出,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有讲究。一般唱法在字尾都是减弱收音,但戏曲演唱却不是这样。在一个乐句完成之前如果没有什么花腔,则尾音多是“煞”住的,而不是减弱结束。像本例中每一句的末字。如第一段头句的末字“宽”、第四句的末字“帆”,力度和音量自始至终都很均匀、舒展。

2.3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腔圆之美

“戏歌唱法”的核心支柱是行腔。歌唱中的情感,最终还要依赖行腔来完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行腔是连接字、声、情的纽带。“戏歌唱法”是要通过是通过演员悦耳、动听的演唱,来展现美的歌声、美的音质、音色和美的声音,来表达剧情,最终达到反映生活之目的。

“戏歌唱法”行腔的韵厚、饱满、圆熟,具有听之而又凸凹之感的“韵厚”之美味。腔是字的延伸,只有字圆才又可能腔圆。而行腔的圆润则是歌唱中饱满和起伏变化,太粗则拙,太柔则飘。字字融入歌声之中,才可以体现“戏歌唱法”的艺术特色。传统戏曲中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说法,指的就是歌唱中声音的圆润之美,指的就是游刃有余、婉转自如的歌声中将字融人更富有音乐色彩和感染力的意境之中,即以字套腔,如贯珠过渡。有字、有声的腔圆之美,是中国传统戏曲歌唱艺术的集中体现。而润腔是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审美特征。润腔在我国传统歌唱中有正字、表情、传韵三大功能。正字就是通过润腔的手段,使演唱中的字声、字音纯正、不“倒字”;表情就是表达作品和演唱者的思想感情;传韵就是表现作品的风格与特色,唱出作品的韵味之美。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 刘蓉惠.《歌唱中汉语语言的处理方法》.《中国音乐》.

[5] 程宁敏.《读歌唱传统解以字行腔》,《中国音乐》.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文化内涵;审美内涵

从古至今,我国的民族声乐都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尽管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民族声乐随着社会的脚步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将时代特色融入自身的文化内涵中,因此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是全部民众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精神气魄,这不仅是文化积淀的产物,也体现国家的文化形式,因此民族声乐自有其本身所具备的独特的丰富内涵。

1 民族声乐艺术简要概述

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时代紧密相关。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生活水平与生活习惯等。因此,民族声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不同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民族声乐诞生于民间,受到大众的滋养与呵护,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从广义上来看,中国民族声乐包括了民间歌曲、传统戏曲、曲艺说唱以及新歌剧唱法,声乐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化等演唱内容,经过历代的音乐工作者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民族音乐体系。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族声乐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创新和改革,使其具有当下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其实际上体现了现代民族声乐唱法,是在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含中国特色的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民族声乐丰富的审美内容和特有的审美内涵,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声乐并不是单一体,它是一种融合了多种音乐形式,具有多元音乐元素的艺术形式。它以传统音乐为基础,吸取了民歌的绚烂多彩的特点,并且结合了西洋唱法华丽的声腔,这为民族声乐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鲜明、蓬勃的艺术特色,多元的音乐风格为听众带来了独特的听觉享受。

2 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

民族声乐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民族声乐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第二,表现出传统音乐的腔调。第三,其发声方法和表现手段适合本民族人群。第四,传达了中国音乐的精神气魄。第五,使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内涵得到传承。第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民族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的主要特点是其对语言和音乐的高度结合和应用。特别是演唱使用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对语言格外的重视,相比于西方的演唱方法和声乐艺术,中国民族声乐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品位早就超越了音乐本身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文化结构的不同需求。民族声乐对声调要求较高,希望通过追求抑扬顿挫体现出歌唱的韵律。民族声乐的演唱通过音色、音高、力度来追求音乐的变化,通过气韵和精神来表现音乐的内涵。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仍然继承了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同时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内涵和艺术特质。

3 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民族声乐艺术自身不但具有十分丰富的审美内涵,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审美情趣,其审美意识也十分独特。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念的形成深受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民族音乐吸收了孔子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老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思想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民族声乐中所秉承的“真、善、美”的审美追求,在儒家音乐思想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音乐也因为儒家音乐思想上升到了培养人的素质的高度。道家的观点是,音乐是自由与无限的表现,能够与自然相互融合,这个观点与民族声乐流线性与韵律性的审美标准也十分契合。另外,由于佛教曾经盛行,佛教的思想也明显渗透进民族声乐的内涵当中。例如,佛教的“虚”与“悟”的思想在民族声乐中有着鲜明的痕迹,特别是“悟”对民族声乐的审美心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以上可以得出,民族声乐的审美内涵不是历史长河的独行者,而是各个时代精神精髓的交融下产生的一种别致的情调。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民族思想,今天民族声乐才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时由于这些时代的精神底蕴,中国音乐的气质得以脱颖而出,在世界音乐文化的海浪中博得一席之地,稳固向前发展。

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民族声乐的展现过程看作一种美的展现过程。民族声乐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美,如语言、艺术、音乐演唱等。对中国民族声乐来说,一切审美的前提是语言的清晰圆润,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民族声乐韵律的美态,才能沟通联系与听众的情感纽带。应用语言时,要注重汉语“声,韵,调”的基本规则,要以此为基础逐渐体现声乐的美感与韵味。除此之外,对于民族声乐来说,演唱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演唱的美感建立在咬字、情感、韵味、形态等多个方面之上,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民族声乐的演唱并非是对着词曲的书面照搬照抄,而是对其进行再一次的艺术创作,创造出听觉的盛宴。这恰恰是我国传统音乐审美中“声情并茂”的要求,以声音为基础,情感为延伸,深深地感染每一个听众,触动其内心。这要求演唱者将内心情感注入所演唱的歌曲,用专业的技巧与高超的演唱艺术表达出歌曲的内涵,摒弃夸张做作的表演,用完美的声乐演唱去追求高雅的艺术情趣。中国人对声乐的高雅追求一直坚持不懈,它的结果最终都归属到“韵”的审美标准,追求悠然、淡定的美感特征和精神气质。

4 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不断汲取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这些优秀文化不仅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审美标准刻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烙印。民族声乐在发展革新的进程当中,充分汲取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多种音乐形式与风格的养分,并且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树一帜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内涵,成就了今日民族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民族声乐的审美内涵往往都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而产生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多个学科进行交流借鉴和互动,最终形成了民族声乐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识,并且这种审美艺术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被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2]吴琛.浅析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与基本标准[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03).

[3]李优.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4).

[4]王小林.探究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J]. 艺海,2016(04).

[5]陈晔,刘雅旭.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化的中国民族声乐涵义[J]. 黄河之声,2014(18).

[6]刘粉仙.浅析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 音乐时空,2015(22).

[7]毕莹.现代声乐艺术中的社会文化审美诉求[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美声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研究 第4篇

一、美声声乐的审美概述

作为歌唱表演者,首先需要对歌唱艺术有所感知。与其他的审美相比,美声的声乐艺术审美拥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在美声的声乐审美过程中,表演者需要了解的比仅仅是声乐本身,还需要了解声乐中所蕴含的人类内心深处最为纯净的情感。我国的传统音乐一直都比较注重社会的实用性,该类音乐无法真正的将人类内心的感知表达出来[1]。而美声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主要强调了对于情感的感知和对思想的了解。对于美声艺术来讲,其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展示。美声不仅表现出了人类的情感,还能够蕴含文化的内涵。美声的声乐艺术是具有完整的审美构架的,在美声的审美方面已经构成了比较综合性的审美体系。

二、美声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

(一)声音审美

无论是哪一种声乐艺术,其主要的寄托载体都是声音。美好的声音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能够承载艺术的真实内涵。美声艺术当中,其对于声音的要求非常的严格,美声的表演者需要经过严格且标准的歌唱训练,促使自身能够既凭借着肌肉的力量来表达出声音的色彩,又能够凭借着声音的综合性和宽广性来使声音带有音响的效果。在美声艺术当中,其声音具有连贯性[2]。无论是专业学习美声的表演者,还是其他音乐艺术的学习者,都无法忽视美声艺术中对于声音连贯性的要求。欣赏美声的人也能够根据美声表演者的歌唱是否连贯来评价表演者的能力。美声的声音审美特质还表现在咬文嚼字方面。美声的唱法在气息上比较浑厚,而在腔体发出声音以后,要依靠唇部的肌肉来控制咬字。美声的咬字来源于拉丁语系,要求其在保障连贯性的同时将咬字清晰的表达出来。

(二)情感审美

情感的审美是美声艺术审美中的另一种特质。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领域,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其所包含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拥有深刻的理解。美声艺术也包含了众多的情感需要表演者去体会。很多表演者为了表达出美声作品中的情感,利用自身所学到的歌唱技巧来使表演达到情感的深处。美声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种类,其在表演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歌唱的技巧与情感并存。如果美声声乐的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并没有了解到作品的情感内涵,而空有一身技巧,尽管其在表演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很多演唱者,但其真正表达出来的作品却无法打动听众的内心。而表演者如果深入的了解了作品的情感内涵,却欠缺了表演的技巧,也不会将作品中的情感完全的展现出来[3]。事实上,尽管听众的审美观点都不一致,但只要表演者能够通过演唱来将美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就能够使听众感受到美声的情感特质。

(三)内涵审美

美声艺术当中所具有的包容性特质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美声声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拥有极高的水准。从美声发源以来,创作美声艺术的人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准。美声也是古典音乐的一部分,而古典音乐曾经的辉煌至今都无法被超越。美声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其他的艺术无法比拟的。在歌剧当中,美声的表演就占据了很重要的表演成分,在其他的艺术当中,也会借鉴美声的文化内涵。美声艺术承载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特质,也承载了古典音乐时期的语言特色。

三、结语

如今,美声这一艺术已经超越了艺术的界限,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途径。美声的发展已经使其艺术包含了很多的内涵。美声的表演者只有充分了解审美特质,才能够使听众感受到美声的魅力。总而言之,尽管美声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我国的音乐学者已经在美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信通过对于美声审美特质的了解,美声学者一定能够从音乐的本质角度来使自己的美声艺术水平得以提升。

摘要:在美声的演唱过程中需要对美声的艺术进行欣赏,了解美声的艺术内涵和审美特质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美声的魅力所在。人们对于美声的艺术特质进行研究和探讨,继而培养自身的审美观,从更高的艺术角度去感受美声的声乐特性。文章主要研究了在美声的声乐艺术中的审美特质。笔者从美声声乐的审美概述角度出发,深入的分析了美声的审美特质。期待通过对审美特质的了解能够感受到美声声乐艺术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美声,声乐艺术,审美特质

参考文献

[1]郑蕴.美声之“美”——论美声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J].艺术研究,2015,01:84-85.

[2]雅芝.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分析[J].黄河之声,2010,08:24-25.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模版] 第5篇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拓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音乐由于同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使音乐在反映现实上所缺乏的客观性、具体性,或从歌词方面,或从舞台因素方面得到了辅助,但是,“音乐在这样的综合体中不是第二位的。不仅是对歌词或舞台动作起补充作用,相反,音乐在这里是基本的主要因素,而唱词只是对音乐表现进行解释,加以具体化。

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第6篇

一、钢琴教育艺术审美表现形式

钢琴审美教育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钢琴的造型美

钢琴是一种创造美的精美乐器,一般钢琴有两种:立式钢琴和卧式钢琴。从音域广度来说,从A2到C5共有九组,共有88个键,能进行多种音乐的演奏和伴奏,被誉为“乐器之王”。因此,钢琴不仅在造型上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在音域的宽广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充分体现了钢琴的艺术魅力。

(二)钢琴演奏的美

钢琴演奏是技能和艺术的双重体现。科学的演奏需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乐理学等各方面知识,经过长期的锻炼,前人总结了诸多弹奏的经验和方法,例如:连奏、断奏、原位指法、轮指、和弦等方法,这些技术上的学科体系,给钢琴的演奏增加了不同的色彩。

(三)钢琴作曲的美

钢琴的作曲美具有较大的审美教育功能。例如,优美的钢琴音乐能唤起人们对往日的回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正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作曲家们通过对音乐的运用,将美妙的音乐贡献给人们,用情用美净化着倾听者的心灵。

二、钢琴教育中艺术审美特征的体现

(一)鉴赏钢琴作品是实现美的表征

在钢琴教育中,对作品风格及演奏水平的鉴赏,是实现美的表征之一。例如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会探索和认识一种文化价值,总结和反思音乐情感的变化,不仅能练习出良好的感知能力,还能充分调动欣赏者积极的心理参与。

(二)德育功能是钢琴教育中美的表征

德育功能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所在。钢琴教育的德育功能是艺术审美的另一表征。美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功利的力量,它的魅力在于能通过钢琴教育实现学生对艺术的向往。

(三)音乐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特征

1.音乐创造可满足听觉感性需要

首先,音乐创作是音乐艺术品的创造活动,从一开始就有满足听觉的感性需要,能改善听觉环境。钢琴音乐的创作表达方式正是对美的需求的不同反应,美好的钢琴音乐正如一幅精美的画卷,为听者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听觉环境。

2.钢琴音乐创作是音乐家内心体验的表现

任何细微的环境变化都会给作曲家带来不同的体验感受,例如斑斓的田野、律动的小溪、曲折的山峦都可能成为创作者灵感的源泉,可以说,钢琴音乐的创作就是音乐家对外界美好事物感知后的内心体验。

三、钢琴艺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现阶段钢琴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没有超越课堂理论知识内容讲解;未将钢琴音乐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有机的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般都固守课堂,对照教材进行讲解,忽视学生审美方面的培养,甚至只教钢琴弹奏技巧,不培养乐曲鉴赏能力,同样,学生只重技巧,忽视情感、审美艺术修养的提高。此外,在钢琴教育的课程上,学生更多的听到某个音阶的声音,并未完整的对国外传统的钢琴曲目进行鉴赏,难免会将钢琴学习浮于表面,更谈不上艺术审美学习。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作为标杆,对学生起着模范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将教学活动和感情投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有着极大促进作用。通过情感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自信心,更加注重钢琴学习的审美素质,从而充分发挥钢琴教育的德育功能。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情操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指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钢琴艺术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做到情感演奏,真正实现人和音乐的合二为一。

四、结语

综上,学生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对跳动的音符进行技巧和情感的双重把握,通过不断练习,继续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会对美好事物的领悟,由此可让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学习状态,这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摘要:钢琴教育能使人了解音乐、领悟音乐,让音乐作用于我们的生命。作为全面提高人民素质的有效手段,钢琴教育不应仅停留在技巧的教育上,而应注重其艺术审美教育。本文着重分析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现阶段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本文认为,在我国钢琴教育中,教师固化于课堂与教材,不能将技巧与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因此认为应加强情感教育及艺术审美教育。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传统东北民歌,演唱艺术,审美特征

东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东北地区独特、鲜明的特征,与其他地域民歌有着显著的区别。东北民歌的演唱形式较为夸张,其高潮部分的音色、音调和声量十分突出,通过对演唱速度和力度的控制来抒发情感,充分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将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生活更加生动的呈现出来,其自然、真挚,凸显出东北人民简约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一、中国传统东北民歌的艺术色彩

东北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形式,其体裁多样,其歌曲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歌唱的内容包括家庭、婚姻以及社会等,从最初的口头传唱,再经过艺术家的改编与创作,进而形成完整、固定的作品。东北民歌作品的风格多样,其形式自由舒展,既有粗犷豪放,又不失婉转细腻。在歌唱中多见润腔,以颤音和滑音为主。《月牙五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体裁为小调,音调明快,通过细腻和委婉的表达,借助“哎”、“啊”、“呀”等东北民歌独具特色的衬词将东北地区的地方色彩展现出来。二人转是东北传统民歌的重要体裁,其诙谐生动,所表达和传递的是生活情趣,凸显其乐观的态度。东北传统民歌的旋律特点既有粗犷豪放,同时又有婉转细腻,通过声音的转折来表达音乐的艺术色彩。

二、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审美特征

1、抒情

东北民歌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家庭和社会生活,通过演唱来表达情感,这是东北民歌演唱艺术审美的灵魂与核心,同样也是歌曲的亮点。抒情是民歌的审美特征之一,能够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乌苏里船歌》是著名的东北民歌,其歌颂了赫哲族人的幸福生活,进而抒发其欢快,甜美以及开朗的心情。而《看秧歌》则是抒发了少女对于朴实、真挚爱情的向往。以抒情的方式,将歌曲当中所蕴含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充分彰显东北传统民歌的性格色彩,以情动人,这是传统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魅力所在。

2、形象

在东北传统民歌当中,其描述了人物、动物、景物等音乐形象,仅通过声音即可体会和感受,揣摩其中细腻、微妙的情感。《额呼兰.德呼兰》是鄂伦春民歌,歌曲所描述鄂伦春妇女在牧场劳动的场景,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听众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鄂伦春妇女养鹿的情景,这就是歌曲所打造的劳动形象。比如《卖饺子》、《生产忙》等民歌作品,同样是通过对劳动场景的描述,刻画勤劳勇敢、的劳动者形象,将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生活更加生动的呈现出来。而《绣荷包》则是通过“戒指”这一器物形象来抒发情感,而听众能够根据该形象进行联想,将少女的初恋感受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充分体现出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形象性。

3、表演

表演是东北传统民歌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烘托气氛,以表演为配合演唱。很多民歌所讲述的是一个故事,而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表演来予以表现,进而增加歌曲的表现力,使听众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的同时,还能够获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东北传统民歌的发展过程中,其吸收和借鉴了传统的曲艺形式。其受到东北地方戏“二人转”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通过表演来进行简单的叙事,并配合以相应的舞蹈,营造出轻快诙谐的氛围,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完整的传递给听众。

4、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东北传统民歌重要的审美特征,其影响着歌曲的风格。配合以音调和声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变化。歌曲的节奏能够引起听众心理上的共鸣,进而达到其审美效果。而韵律则是指节奏形式。押韵方式等方面,东北民歌有着其特有的韵律性,双句押韵,句式以五言和七言为主,有着其特有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演唱风格

1、演唱技巧

东北民歌的演唱时,其音色明亮、开朗,语言表达自然亲切。首先要具有整体布局,明确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情境和意境及其风格特点,然后对其开头、发展、高潮以及结尾等进行合理的艺术安排和艺术处理,明确自己在歌曲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更加准确的进行叙述和抒情。在东北民歌演唱的过程中,其高潮部分是整个歌曲作品的核心,同样也是情感表达的关键点,需要采用延长时值、加强力度、轻声渲染等歌唱技巧来突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在歌曲演唱当中,通过调整音调抑扬顿挫、声量大小以及节奏的缓急的对比,表达悲喜、爱恨等情感的转折。在东北传统民歌当中,其中有许多艺术夸张的部分,以实际为基础,进行扩大、缩小以及创新,给听众以新奇之感。但不宜过度夸张,而影响到情感的表达效果。

2、情感表现

节奏、节拍和音调的长短、高低变化形成了歌曲的旋律,而旋律和节奏是情感表达的关键,根据其起伏变化,能够了解到歌曲中情感的表达。如《摇篮曲》所表达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深情,通过徐缓轻柔的旋律和节奏,表达细腻、婉转的母爱。而《小拜年》则是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和节奏,表达人们迎接新年的喜悦之情。歌曲的音色、速度、调式以及调性的变化,其情感表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语言的轻重、快慢,使用“哎”、“啊”、“呀”等东北民歌独具特色的衬词,配合以倚音、波音、回音等装饰音,以准确表达根据歌曲的情感,更好的传递感情,使其更加深刻的体会,将东北民歌演唱艺术审美特征充分展现出现,以彰显其魅力。

四、结论

东北民歌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演唱艺术形式,其反映出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表现出东北人民粗犷豪放、率真朴实的个性特点。结合传统的曲艺形式,传承民族艺术,在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方面融合现代元素,突出其艺术特色,增加其艺术表现力,彰显其审美特征,其对于东北民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金柱.谈东北民歌的演唱风格及其审美特征[J].艺术教育,2016,08:92-93.

[2]张建军.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04:106-108.

[3]杨伟民.从汉族民歌地域性色彩看其演唱艺术表现[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130-134.

声乐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 第8篇

一、声乐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原则

(一)客观真实性和主观创造性的统一。对于声乐表演艺术来讲,它实现了对声乐作品的再创造,这就要求表演者对该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等信息做出充分了解,然后通过自身的主观创造性对声乐作品实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形象的展现出它的背景、内涵等,这也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要求。

(二)演唱技术性和艺术表达性的统一。前文所述中我们了解到,关系声乐表演成败的两大决定因素便是表演者对声音技巧的运用和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的声音技巧运用固然重要,因为它是声乐作品情感得以正确表达的基础,也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2]。然而,在声乐表演中只注重这一方面的技巧还无法真正体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和审美意境,此时,表演者的情感投入和表演形式的作用便体现出来。通过表演者感情的投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加之对声音技巧的运用,才能够真正体现声乐作品的内涵,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吸引观赏者的目光。

(三)历史再现性和时代展示性的统一。对于声乐作品来讲,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而声乐形式的类型不同,也注定了它们历史背景的不同。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声乐作品在情感表达中的不同,其背后展现的是与其相对应的历史表演艺术,这些因素都应该成为表演者应该考虑的部分。

二、声乐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

(一)演唱声音的艺术感染力。表演者在完成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表现时,要充分注重对声音技巧的运用,保证自身的演唱声音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表演者在对于声音的感受能力方面要具备优势,能够在内心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这些都需要表演者对日常艺术功底的积累。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要把自己的声音和音乐作品的内涵相融合,与作品产生思想共鸣[3]。为了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演唱者还要注重自身音色的表现,因为表演者的音色也是演唱声音的重要组成因素,这就要求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积累与探索,使音乐作品的内涵能够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加强对音乐感觉的体验。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对音乐感觉的审美也非常重要。通过这种审美的作用,演唱者能够获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情感,从而把自身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在表演时很自然地实现作品的情感流露,这种情感的传递也能迅速感染欣赏者,达到作品创作的目的。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日常训练中加强对音乐的节拍、音准等要素的锻炼,同时增加对音乐的审美感受,研究大众欣赏心理,多多欣赏著名表演家的作品,体验成功的表演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细节体验,尝试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丰富自己的阅历。

(三)艺术形象要具备丰富的个性、独创性和美感。欣赏者在对某一声乐作品进行欣赏时,唯有良好的艺术形象才能够将其感染,这对声乐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声音方面下功夫,还要增强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通过良好的艺术形象将作品表达的情感展现出来。表演者在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其塑造的艺术形象在个性的展现中丰富化,对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变化进行生动展示。表演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时融入自身所体会到的作品的情感也会使音乐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更加丰富[4]。此外,表演者在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时还要注重创新,通过表演者日常深入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审美体验,并与音乐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相结合,使其具备更突出的个性。考虑到欣赏者的审美需求,美感性也是表演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表演者要在艺术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融入自身对于美感的理解,使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充分感染欣赏者的同时,保证欣赏者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作为最为古老的一种表演形式,声乐表演至今仍然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广大欣赏者驻足,这与表演者的声音技巧和表演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已经成为其成败的关键。因此,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声乐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深入研究声乐表演的艺术审美体现原则,保证做到在实际表演中能够熟练掌握,使音乐作品能够成功展现出其内涵和审美。

参考文献

[1]邓颖.声乐表演过程的艺术审美之我见[J].北方音乐,2014,17:119.

[2]付磊.浅谈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J].小作家选刊,2015,26:57-58.

[3]周密.艺术歌曲演唱的真实性与创造性[J].艺海,2006,04:57-58.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声乐,艺术,审美

声乐是音乐艺术大类下属的一部分,作为具有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文化品质,以及独具个性的审美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审美观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声乐艺术在审美上的价值取向,而不同的文化审美观则形成于其所属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传统背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审美性。

一、美善合一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音乐常常是被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的声乐艺术审美中。这种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音乐美学的萌芽时期,即奴隶制过渡至封建制的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声乐艺术的创作也开始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对对于声乐的优劣与美丑评判诞生了最初的标准,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平和”或者说是“和平”,人们把“德音”也就是能够表现德行的音乐看作是最优秀的。孔子作为正统音乐的美学奠基人,在对《韶》乐进行分析评价后,形成了其主要的音乐审美观念——“尽善尽美”,不仅美与善的不同进行了区分,还肯定了两者互相补充之后达到的“美善合一”的状态,并作为其声乐审美的最高标准。儒家声乐美学观的成熟是在荀子那里,荀子从功能角度出发对声乐中的美、善给予肯定,认为声乐能够“善民心、移风易俗”,还将其当成“治人之盛者”,以此作为主张人们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欣赏声乐的原则,感受声乐的美与善。

二、心理和谐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不论哪种艺术,都具有和谐的共性,是一种对美的最高理想实现。在艺术的创作及欣赏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利用艺术表现主体心理上的和谐来完成对于人格的塑造,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通。另外还艺术本身传达出来的意境美以及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从而对审美客体产生影响。中国的艺术从古代开始,就对形式与内容、感性和理性之间和谐统一非常重视,从而力求完成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统一的美学实践。可以说,声乐艺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着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儒家文化对声乐具有的、对和谐的积极作用非常重视,将“礼”作为一种行为上和情感上的表现方式并把其纳入到道德的范围,并运用“乐”将“礼”转化为作为君子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从而使心理与精神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这种礼乐合一的思想将礼和乐一起融入了社会和谐的框架之中,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规范。中庸是儒家思想之一,古代的声乐艺术重视伦理与人格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以心理和谐为传统的声乐审美观念,并影响着历朝历代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三、清新简淡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儒家思想主张声乐应该平和淡泊,而道家则认为声乐应该恬淡无为。儒家的这一声乐艺术主张其实是来源其提倡的中庸的人生哲学以及和谐的审美观念,这对于中国古代琴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其形成了阴柔空灵的风格以及飘逸淡雅的特色,也令琴歌的曲调多是以曲淡节稀为主,旋律质朴,气疏韵长,恬静淡雅,节奏平缓,很少有复杂繁琐的表现手段,而仅仅是运用简洁的音乐语言以及清淡的节奏和旋律来寄托曲调的情趣。

中华民族以诗歌、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大都是抒情艺术,并且浓郁的抒情色彩常常是与意境美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常常是把有无意境作为衡量艺术优劣的标准之一。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常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意境美的营造。因此在文学风格上,便逐渐形成了追求诗化的审美观念,造就了传统中华民族艺术中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要求欣赏着要在对美进行不断地体味与想象,并通过思索来获取,其中的想象是基于艺术性的想象,是对神韵和意境和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声乐艺术审美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清雅简淡的审美风格。

四、追求韵味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并锻炼了成熟的唱法技巧,形成了大量关于声乐的规律的见解,这其中又以对于声乐演唱中对行腔吐字的认识最具美学特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概念中的一种,韵味不仅指艺术中所达到的美的境界,还指人在审美欣赏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能够激发出人在情感上的共鸣,从未获得美的体验。音韵美中的一种最佳体现就是歌唱,汉语独特的个性形成了中国传统歌唱中才有的行腔咬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营造出一定的韵味,在声乐作品中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说,声乐艺术具有了韵味才能提高音乐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激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

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个性,韵味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各类传统艺术中,包括戏曲、诗歌等。从宋代戏曲到明清传奇剧,文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戏曲的创作,其作品不仅对格律、文辞极为讲究,对于其中音韵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也尤为重视。

五、结语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阈下来探析声乐艺术中的审美观,是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特性的遵循,能够使我们声乐艺术中审美价值内涵有一个深切的体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审美风格进行探讨,有利于构筑和完善美学概念下的声乐审美体系,以满足新时代下大众对声乐艺术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晓农.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兼及中西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J].音乐研究,2004,01:59-64.

浅析声乐中的审美艺术 第10篇

一、什么是声乐艺术

什么是声乐艺术?不论从表演者还是听众的角度来看, 声乐就是演唱者将乐谱上的歌曲, 通过自己的演唱传递给听众, 它实际上是一种人的心理反映的重要过程, 而且这种心理反映是演唱者经过日常的良好训练形成的习惯。在日常训练中, 身体上的各种神经器官都处于兴奋状态, 彼此之间通过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相连接。当演唱者歌唱时, 其发声就是通过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互相联系, 进而反映给听众, 整个过程就是一种心理反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演唱者将歌唱活动与发声活动协调配合, 歌唱活动被完整地表达出来。此外, 在日常训练中, 演唱者更应该通过歌唱实践, 从自身实际出发, 不断地发现和掌握歌唱的规律, 使自己的演唱水平不断地提高。

二、声乐中的艺术美

由于人们不同的文化层次造成其对声乐艺术存有区别性理解, 但差异性的理解并没有影响声乐传递“美”的功能。

演唱者如何将声乐中的“美”传递给听众呢?首先, 演唱者应该具有声音美感。一个没有声音美感的演唱者, 其歌声的美妙度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声音美感是建立在演唱者自身心理素质上的, 演唱者只有把自己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 注入的良好情绪和情感越深, 歌声携带的美感也就越强, 也才会让歌声把“美”真切地传递给听众。最早论述歌唱声乐艺术的《唱论》曾有:“凡人声音不等, 各有所长。有川嗓, 有堂声, 背舍破箫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 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 失之闲践;唱得用意的, 失之穿凿;唱得打掏的, 失之本调”的说法。所以, 演唱者饱满的情绪、情感是歌唱发声的重要因素。此外, 演唱者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没有美感的音乐感觉不具备声乐艺术审美的要求, 它需要演唱者接触日常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 体验生动事件以及各种人物说话的情绪、语调和心理活动状态;在自然环境中, 体验自然无限风光的美感。还可以通过听录音、看影视及观看歌唱家的表演、阅读小说、朗诵诗歌等不同的艺术形式领略和体验其中的风格韵味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情感活动, 进而丰富自己的音乐感觉。

不论是音乐美感还是音乐感觉,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情感, 这也正是声乐艺术魅力所在。如果没有真实情感, 演唱者很难有打动听众的演出。因为演唱不仅仅是传达情感, 还要让听众得到声乐带来的“美感”。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把音乐作品的“美感”挖掘出来, 因为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审美观, 恰如其分地反映听众的各种情感、理想和愿望, 并强烈地传递给听众, 才能深得听众的喜爱。如果演唱者没有深刻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 而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地表演, 就不会具备声乐美的感染力, 也就不会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如何提高自我声乐审美能力水平

既然声乐具有传递“美”的功能, 那么听众如何欣赏声乐美呢?下面,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以提高个人的声乐审美能力水平。

首先, 通过丰富自身知识水平, 提升自我声乐审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发生是事件、人物语言等, 经常性地阅读有关音乐书籍和观看歌唱家的演唱视频, 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让演唱者的情感带动自身情感, 跟随着演唱者的情感区体验和感受, 逐渐地提高自身的声乐审美能力。

其次, 通过陶冶自身情操, 提高自己分析音乐的基本能力。如何正确分辨音乐的高雅, 抑或低俗, 它需要欣赏者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若非如此, 就无法融入演唱者的情感氛围中, 更难以与演唱者形成共鸣。良好人生观、审美观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个人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汲取音乐精华, 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 陶冶自身高尚的音乐情操。

再者, 通过日常学习, 提高自己对音乐词曲的理解能力。在欣赏音乐时, 如果只是将音乐作为一般性的娱乐活动, 那就不会真切地获得声乐美感。一首好的歌曲能够打开你的心灵, 甚至会影响到你的人生, 但关键是要深刻地理解音乐词曲, 感受音乐内涵带给人的启迪, 而不能泛泛而听。

当前, 音乐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 声乐文化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声乐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甚至出现了部分偏离正确、健康轨道的问题。面对良莠不齐的声乐文化需求, 我们应该创作大量的高标准、高层次的、多元化的、健康的声乐文化, 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声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 不论从演唱者还是听众的角度来看, 声乐就是演唱者和听众对声乐艺术进行审美的一种心理情感表达过程。这种心理情感表达过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事物日积月累的体验, 只是声乐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它将演唱者与听众链接在了一起。在歌唱时, 演唱者可以把自己的心理过程及情感表达通过歌声传递给听众, 听众也可以通过歌声感受到这种心理过程及情感表达, 从而让二者共同享受声乐艺术带来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生成源于精心预设下一篇:商业银行理财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