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现状

2024-05-19

毕业生就业现状(精选12篇)

毕业生就业现状 第1篇

(1)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仍有一部分大学教师没有认识到重要性和尽到自己的责任,认为大学生就业是学校的事情,是招生就业处的事情,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的力度不够。另外,在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很多毕业生不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专长、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要求工作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都把目光盯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而对于非公有企业,尤其是农牧区基层,却鲜有兴趣,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从而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2)高等学校专业调查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高校专业是指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另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也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3)国家扶持力度和学校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1 进一步更新观念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象已拓展为全体在校生,因此就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和择业技巧指导方面的“临阵磨枪”,而是“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长期备战”型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学校教育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就业岗位总是“僧多粥少”,要想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保证稳定的就业率和质量就要靠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业工作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做好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把就业工作放在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全面抓、全过程抓。即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将就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新生职业教育相结合、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基层观念引导与榜样教育相结合、把就业工作贯穿于学校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要科学引导学生认清形式,摆正位置,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自己,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提高自我调试能力,实现以市场为本位的转变。

2 学校推荐实习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

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毕业生就业体系。高校的优势在于其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不间断进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面选择洽谈工作。同时学校推荐的用人单位可信度高,实习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阶段,是实习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是毕业生谋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践、实习阶段的工作,既可以让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较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福利待遇等状况,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建立联系,为以后的求职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注意要以谋求职业为标准,并利用实习加深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实习后不能被录用,如果自己履历表上填上实习这段历史,将来在毕业后谋职的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地位。人才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各地都有定期召开的招聘洽谈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招聘会的特点决定的。招聘会上供求的双方直接见面洽谈,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另外,职业信息集中,求职者在招聘会上可以同时和多家招聘单位见面洽谈,选择的余地大。当然,由于人数太多不便洽谈,故成功率相对较低,但作为求职者一旦获得这方面的信息不妨亲临现场看看,或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3 健全和完善机制

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分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交流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职业信息,并通过校园网、飞信、QQ群、网上同学录、博客、论坛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快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第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服务机制。要将就业服务的范围延伸、时间滞后、工作细化,将温暖送至每名毕业生身边,特别是要重点,及时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工作,切实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4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用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要着力完善竞争与保障相配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5 奋力开拓就业市场

要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根据本地区人才需要结构与状况,结合本校专业培养方向,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大型就业基地,主动向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介毕业生。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人才中介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就业基地。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裕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摘要:本文剖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毕业就业问题的观念问题、学校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广开渠道、完善机制、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蔡方.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炎,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王昊.“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新视野,2005(6).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2篇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的稳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都面临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笔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预期的工作很难。同时,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向不均衡,导致行业间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既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又存在人才短缺的状况。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不断攀升。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到2006年就增至413万,增幅高达28%,但就业率却由82%降至为71.9%。据 统 计 数 字 显 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由2008年的532万人增至610万人。除去10%考研、考博、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学生,再加上上一年待就业的 70万至80万人,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近700万。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完成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就业者的转变,而这个转变非常不易。而去年全球性的经济震荡,又使国内发展速度减缓,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如何找到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之路,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实乃当务之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扩招、人才过剩所致。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高校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深刻变化,这些都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二是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相比较,不仅是量的变化,也是质的变化,有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深入地分析研究,不断探索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总量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也不可能把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而现在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业率必然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明确了这个标准,就明确了当前就业问题不仅事关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是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狭隘。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首先,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中专生可以做的宁可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可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程度加大。其次,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达到20%到 30%。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价值不同。再次,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毕业生素质有所欠缺。一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我国的就业体制已从“统包统分”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很多毕业生仍不能适应这一趋势,贪“高”工资高、待遇高)求“好”区域好、环境好、岗位好),使毕业生就业难与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的现象同时存在。二是毕业生团队、职业、责任、行为、品格等意识不强。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思上进,认为大学就是“混”个毕业文凭,以致在应聘时因无真才实学而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三是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绝大部分企业提到,现代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急需一批可以很快派上用场的人才,这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还可以节省培训费用。然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上手慢。浙江理工大学的社会实践小分队针对500 名杭州高校大三 学 生 开 展 的 一 份 调 查 显 示,37.9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占各个选项之最。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就业率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只有从招生源头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其次,应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要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制度,放宽人事和户籍管理政策,加大毕业生自由择业空间,建立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打通供求双方择业和择人的渠道,使双方距离缩短、环节减少、手续简化,达到择人择业便捷高效。

2.建立信息网络,全面收集就业信息。信息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极为重要。对此,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注意通过报刊、网络收集信息,主动与当地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就业的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调查研究,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归纳、整理,为学校决策提供建议,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相应指导。

3.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区域偏好明显、过于注重个人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忽视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因此,要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力度。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功利思想。其次,要对他们进行择业观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整个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消除可能出现的择业偏差。

4.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很少有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形成了自身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关政府部门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实践,引导其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学校也应针对这一问题,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使之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入了解社会。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前往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到一些部门、企业,为他们学以致用地解决这些部门存在的若干问题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业实干精神。

总之,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合理有效配置,不仅对国家、对高校还是对毕业生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想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个人各方面的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策略分析

高职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些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这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各大学、各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们的就业越来越难,而这些学生能否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为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分析一下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就业现状。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压力大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突破250万大关,并且还将继续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是我国现阶段并没有过多的岗位来满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样以来,毕业生的人数和就业岗位就出现了矛盾,这在很大程度就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工资水平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是比较喜欢事业单位的,但是就算进了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也不是很高,大约在1600到2000左右,另外事业单位的学历门槛比较高,一般的学生根本进不去,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们还是选择去一些企业上班。就算去企业上班也是选择的一些小型的私人企业,这些企业效益比较差,根本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学生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基本平均工资在1800左右,这个水平代表了大多数的二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比较高的,但也只是个例。

3.跳槽现象多

为了了解跳槽这一现象,笔者专门对我们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这40个人中只有7名毕业生没有换过工作,有13名毕业生换过两次工作,剩下的毕业生都是换过两次以上的,更有甚至,在一年内换了四次工作。频繁的跳槽可能能积累一些表面的工作经验,但是也会使用人单位产生怀疑。所以,毕业生在跳槽时要综合考虑一下,看看到底是否需要频繁的换工作。

4.集中大城市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选择在一线或者二线城市就业,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一个相对繁华的城市落脚,对于回家乡,一些毕业生是根本不考虑的。大城市的就业环境好、就业机会多,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就业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1.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就业率的高低,所以各个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学的投入。笔者认为教学投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的投入。二是硬件设备的投入。高职院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买硬件设备,但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讲,资金却是阻碍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资,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

2.校企合作,拓宽就业途径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还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这一教学模式可谓是两全其美的。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和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接纳人才。为了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

首先,引企入校。高职院校应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去寻找发展目标一致的企业,双方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在进行合作。当合作达成后,学校可以再聘请企业的专家来学校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授课,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原来的高职院校在制定学生发展目标时可能很迷茫,但是合作之后,发展目标就能很快确定了,只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学校和企业还是应该共同制定,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既懂知识又懂技术的专业型人才。

3.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现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能力还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在高职院校中,必设的一门课程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上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创业,还有我们的教师还应对自主创业的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们在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前提下,改变就业观点,进行自主创业。

4.回乡就业,分流就业人群

很多毕业生都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其实大城市的压力大,不一定就比家乡的小县城好,所以在平时的授课时,我们的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们回乡就业,如果学生们的技术过硬,不仅能找到一份还工作还能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另外,当地政府也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这样不仅能分流毕业的人群,还能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回乡就业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富恩强.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沈晶晶.新形势下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39期.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探讨 第4篇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能正确分析形势, 就业期望值过高

刚毕业的高职学生, 缺乏对国家形势和企业发展的准确把握, 在就业的选择上容易好高骛远, 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 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企业施展才干,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使很多就业机会从身边溜走, 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实现就业的尴尬局面。

1.2 忽视长期发展, 追求眼前利益

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 存在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企业长期发展的思想。比如今年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毕业生, 多家用人单位到学院招聘员工时, 有大多数的学生只看重单位承诺的工资是多少, 福利待遇如何, 比较现实, 对长期发展考虑得较少。例如今年成都铁路局到学院招聘员工, 特别急需机电维修技术人员, 到机电工程系上招聘时, 公司提出要将报名的学生送到企业培训半年, 经过专业培训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 再通过考试合格后, 才能被录用成为该公司的正式员工。按常理觉得这是应该的, 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多数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培训了, 原因是培训需要费用, 培训期间还没有工资, 如果现在到其他企业顶岗实习的话, 不仅可以领到工资还不用交培训费, 觉得直接去企业顶岗实习更划算些, 因此没有多少学生报名到铁路局。这充分说明现在的学生对就业缺乏长远规划, 忽视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 参加企业的考试面试时漫不经心、应付了事, 从而错过了录用的机会。

2 原因探析

2.1 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改进

长期以来形成的就业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及家长的思想, 总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出人头地, 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或成为白领一族坐办公室, 到比较轻松的环境上班, 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

2.2 择业技能有待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学校, 来自于课堂, 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够, 将所有事情想得过于简单, 觉得找工作也是比较容易的, 一旦失败, 就失去自信, 认识不到自己的优势, 不能从容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 失去就业的机会。

2.3 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活简单而单纯, 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是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与外界接触相对不多, 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缺乏, 在面临找工作时, 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更看重员工的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愿意录用综合素质较好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因此, 不能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导致就业不成功。

3 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的途径

3.1 积极开展择业引导, 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找准人生坐标

指导学生理智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 正确对待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保持平和的就业心态, 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从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等因素。只有找到合适的自我定位, 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的位置。

3.2 针对个性特点开展择业指导

1)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全面提升择业素养。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 学生就业情况的高低更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 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就业观的培养, 加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指导教育力度, 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 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每期安排固定的学时、专门的老师, 从理论和实践全方面指导学生正确择业。今年机电系安排了3位老师专门开展就业教育课程教学, 共计128学时, 开办就业专题讲座4次, 全面提升学生的择业能力;另外邀请就业方面的专家来学院开就业讲座, 指导同学们分析形势, 把握机会, 实现就业;

2) 邀请已经毕业且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做讲座, 现身说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 了解就业形势, 掌握就业技巧, 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就业岗位。今年机电工程系就邀请了2009毕业的学生现任三爱海陵公司车间主任孙全涛, 回校做讲座, 通过亲身实例向在校的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讲就业过、成长经历, 重点谈到成功贵在坚持, 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基层做起, 总有成功的一天, 效果好。

今年我院邀请了第三方认证机构麦可思公司的专家来校做讲座, 针对我院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从各专业入手进行了非常系统的阐述, 对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客观分析, 给我院今后人才培养指出了方向。

3) 积极开展择业实战训练。利用班会、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文娱活动, 让同学们上台演讲, 锻炼胆量、培养表达能力;让同学们模拟就业面试的场景, 培养与人交流沟通、展现自我的能力;让学生参与人才市场双选活动等, 通过实战训练, 能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有效地将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夯实专业技能, 拓展“双证”就业率

“双证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仅要拿到学历教育的毕业证书, 同时应取得能够证明自己已经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作为就业的敲门砖, 无疑为高职学生就业增添了筹码。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

3.4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推进就业工作

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自主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思路, 非常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优势,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中, 从而推动就业工作上台阶。

总之, 只要具备了责任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应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职毕业生, 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伟.摆正位置走对路.海潮出版社.

[2]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第5篇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步入就业市场,这使得严峻的就业形势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一些就业压力较大的本科毕业生相比,部分有一技之长在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颇受欢迎。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家高职高专学校,深入了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技术是求职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护理高专副校长孙琳告诉记者:“以实习拉动就业,才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提前量。学校长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派驻工作站,指派专门的老师,通过校友等积极的社会关系为学生实习找到门路。”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技术水平才是在众多实习生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订单培养 没出校门就找到工作

采访中,记者发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相中”留下的大有人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张国栋即将毕业,但他在苏州一家企业实习期间,就和该企业签下劳动合同,并成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工资达到近4000元。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刚入学时我特别自卑,总感觉低人一等。可当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生产出第一桶酸奶时,心里别提多美了。只要有技术有知识,就是当工人,咱也是高水平的工人。在包装车间抓过包,在收奶间捋过管线,到企业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理论学习叫我更懂得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他说,在就业大潮中,自己能先于他人找到心仪工作,完全得益于学校实行的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率先在我省尝试“校研企”培养模式,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15家乳品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乳品类三个相关专业的学生第一年在企业和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并学习相关课程,第二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相应的实验课程,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乳品企业与学生签人才培养订单,学生毕业后可以经过双向选择在实习企业就业,或到其他企业就业。

在顶岗实习阶段,同学们不用出校门就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近两年来,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和学校的三方认可。学院已有500余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一些企业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目前,该院2010级学生们在企业工作优异,顶岗实习的前两到三个月,平均工资都能达到1500~1800元,转正之后的平均工资能达到2000~3000元。

观念转一转 就业天地宽

记者在走访哈市多家人才市场采访时,不断有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或人力资源经理表示,企业缺专业对口、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企业在招人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学历论能力,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熟练业务是企业最期望的人才。”一位民营企业老总向记者坦言。由于高考扩招,加之观念影响,一直以来家长和高考学子对高职高专院校并不十分“感冒”。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上涨,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求职者附加值则逐渐高了起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专家董鸿扬认为,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义,由高学历逐渐转为拥有一技之长。高职高专学校通过紧贴社会建设需要,开展职业教育建设,具备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样可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高职高专生所学的专业一般都侧重于某个职业或专业,他们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技能和本领,进入用人单位很快就能轻车熟路地上岗作业。“上不了本科院校,并不意味着人生从此就走入低谷,再无抬头的机会,客观看待就业形势,务实把握自身实际,也能找到另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董鸿扬说

3.3健全人格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古今中外历代的教育家们都非常注重大学生人格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孔子云:“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新民,在于至善。”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物。”在人类向前发展的环境下,个体化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需要更多的是合作,集体和公民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这都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道德责任感、自律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也就是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之一。

3.4发挥高职高专学生人格优势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没有创新社会就难以向前发展。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的创造力来自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创造不仅与一个人的知识、智力和思维方式有关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与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高职高专学生活跃、随和、爽直、重情,热情、外向、兴趣广泛。善长于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对一些新、奇、特知识的渴求,生活适应力较强。根据他们的人格特征和思维特点上,高职高专学生善于发散性思维,这对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十分有利的。做为教育者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积极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改变原有的评定方法与标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支持和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并把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合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的智慧活动的训练。其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对科学的严谨性,培养其意志和坚韧,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优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剧烈的变化,面对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社会适应性压力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高职学生面临众多困惑,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优点

1.思想政治上积极上进

当代,大多数高职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认同竞争意识,对“市场竞争不能顾及良心及道德”持否定态度;2.学习生活观念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网络文化等的冲击下,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消费、娱乐休闲观念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已从保守、封闭、单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学习认识,目的方面;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谋求将来的美好生活,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有明确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有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

3.关注自身环境及其发展

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追求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太满意自己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不满足大专文凭,希望继续学习深造。比较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复合知识结构的构建及今后的发展。

4.就业观念更注重实际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岗位时更加理智,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二、高职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有正确的治态度和行为方式,但深入剖析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也发现一些藏在部分高职学生思想深处的矛盾、困惑与问题。

1.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情不高

大部分高职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主动、不积极,有的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甚至有逃课的现象。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数高职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社会,认识趋于极端化。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加之他们不注重政治学习,对国情民情了解甚少,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种种困惑,产生不满情绪。

2.思想行为上知行不一

大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能认同正确的价值观,但也存在相当严重的知行不一的现象,表现出二重性的特点。如: “当看到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时,认为不对,但不去管它。”对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秩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这表明当代高职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公德等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知行不一的现象。认为是对的,但自己不去做,认为不对的,自己却是积极的实践者。

3.有较强的自卑感

高职学生的自卑感也普遍较重。他们虽然也是当今的大学生,但因为学校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宣传不够,社会上对高职认识模糊,有的人还认为是职高,加之高职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心里就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读,因此有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实事求是地讲,由于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最后一批,一般学生考试的成绩都不好,文化基础较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讲确实要差一些,加上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是很长,办学条件不是很好,与学生想象中的学校差距甚远,因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信心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缺乏动力,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4、诚信缺失。

思想也受到了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染。也使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考试弄虚作假、学术抄袭、投机取巧等等。受市场经济趋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实效和利益,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严重忽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利己”思想明显。

5、大学生行为与认知的脱节

大学生追求理想,但在处理具体问题上追求实惠。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特别表现在追求理想的完满化,有时与现实相差甚远。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导致颓废思想。有些大学生在设计理想时虽然也是追求完美,但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他们会放弃较高的理想,选择更加切合实际的道路,追求实在的利益。

2013年经济形势

先看一下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2、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3、2013年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中国经济此轮完整周期始2002年的住房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启动了内外需增长,中国经济在2002-2007年经历了史上增长最快的上升阶段。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结束了美欧长期以来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需求的增长模式,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外需增长将大幅回落,而国内此轮地产调控的深刻背景意味着房地产调整或伴随整个经济转型时期,中国过去十年来快速推进的重工业化进程和以土地为中心的粗放型城镇化过程将明显放缓,原有增长模式下的内需增速将有所下滑。从供给面来看,持续多年投资扩张使多数行业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尤其是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开工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项目,很大程度上已经透支了未来进一步投资的空间,随着项目投产,未来产能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供给已步入拐点,而在原有发展模式方式下,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要素生产率和收入的进一步提升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难以重回上升通道。

2013年美欧国家仍将面临房地产调整和去债务化的逆向过程,欧洲实体经济可能延续下滑,而美国经济复苏依然弱势,中国出口难以再现较快增长,资本流入可能维持低位水平。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13年中国出口同比可能仍是个位数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或延续同比下滑。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趋势分析

目前,国家已形成十个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国家级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及七个规模城市群,分别是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川渝城市群。另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10个区域性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1、2013年一季度的运行态势

今年1-4月机械工业开局比较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有小幅回升,基本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以来的温和向好势头。

(1)工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略有增长:1-4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上年,但低于全国工业;可喜的是4月当月增速高于全国工业。(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略有提高(3)利润增幅比上年明显回升

(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4月机械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6.12%,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

(5)机械产品价格指数低位趋稳:产品价格低位趋稳,但3、4月份再现下行之势,颇为令人不安。

(6)外贸出口:1-4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3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19%,进口同比增长-5.47%,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35亿美元(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急剧下滑(8)各主要分行业走势

农机、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基础件、汽车等行业形势相对较好;工程机械、文办机械继续下行;内燃机比上年明显回升;重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行业形势仍较低迷,但与去年相比已基本止跌趋稳,并未继续下行。由主要服务于投资活动的工程机械、商用车、重型机械等行业形势继续低迷可以看出:全社会投资活动仍未进入活跃期;由主要为机械工业自身服务的机床行业继续低迷,则可看出机械全行业的景气度在短期内尚未可期望大幅好转。汽车总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轿车增幅下行、商用车增幅回升。(9)主要产品产量

1-4月累计,约55%的品种产量增长,45%的品种产量下降。农机和发动机主要呈上升态势;工程机械主要产品虽然1-4月累计产量仍为跌势,但4月当月多数已实现正增长;仪器仪表行业增多跌少;文化办公机械全线下滑;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中石油钻机、印刷机械、塑料机械产量下跌;重矿行业矿山机械产量开始下降,冶炼设备有所回升;机床行业主要产品仍以下跌为主;电工行业水电产量增长,火电下降;基础件行业主要产品普遍增长。(10)民营企业增速高于全行业水平

2、发展趋势分析及全年速度预测。

综上,可归纳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前四个月运行态势较平稳;二是在平稳总基调下已见回升;三是回升中利润升幅快于产销;四是民营企业回升贡献率最大;五是回升动力来自于市场倒逼;六是形势仍很严峻但无需悲观;七是优胜劣汰已越来越成现实;八是应加速改革创造公平环境。(2)全年行业走势及发展速度预测

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比上年有所回暖,通胀风险缓解,需求形势略好于上年,但程度有限;成本上涨、价格下行和产能过剩的压力仍在增加;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利于机械工业转型升级;预计二季度仍将维持“平稳”态势,强劲复苏几率不大,下半年形势有望略好于上半年。

调查分析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其中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体育专业毕业生直接关系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体育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于体育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有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促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1.我国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社会需求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而言,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从目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其中教育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

(2)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由相关数据显示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大致有公务员、选调、选聘和学校等,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目前较多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发展,更多学生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有时会放弃自己本专业优势。这种现象影响学生就业,有比较好的工作机会,但是没有从事,导致部分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

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大多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体育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他们是否具备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还有就是他们的个人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这些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4)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就业口径窄。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到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二次就业率还可以,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口径较窄,就业范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就业结构不合理。从单位性质分析,其中教育、体育等单位就业人数比例较大。另外,体育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之一,由于理论基础知识的限制,因此目前体育毕业生的继续深造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2.促进体育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加强对体育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人的行为受自身思想的左右,加强对体育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家庭及事业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的就业范围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局为重,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对学生的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起来,逐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学生能力。尤其是对于师范类体育专业的学生,应注意锻炼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体育人才市场的变化,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为自己的就业树立明确目标。

(3)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学生就业信息的来源之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校园招聘会的召开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学校可以联合多方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招聘会活动,减少了学生的择业成本,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及时发布一些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及就业机会。

(4)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并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创业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并引导树立正确的自主创业思想,做好创业的各项准备,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讲解创业应注意的事项。

(5)加强就业工作团队的师资力量。

要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就业指导团队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定期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可以将本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送到培训机构等进行培训,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另外,可以积极邀请资深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为本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建议,指导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3.结语

目前,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校应将促进学生的就业重视起来。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还要不断完善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7:386-390.

[2]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25-1327.

[3]胡雨松.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罗代华,杜华,彭彦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47-51.

[5]雷海林.新形势下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第7篇

当前,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 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笔者从三方面加以阐释。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是教育部门给独立学院招生划定的, 三本线考生由于受地域、教学水平、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在学习目的, 还是在学习兴趣方面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独立学院要从学生的特点入手, 制定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培养计划。

1、独立学院的培养重点——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我国当今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有益的补充, 学生层次较平衡, 基本是二三本线之间的学生, 因此学院的培养和教学应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独立学院办学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 (理论研究为主) 和高职类 (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办学, 重点培养介于研究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 (既要有一线的操作实践水平, 又要有相当的管理水平) , 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学制、就业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2、毕业生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

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因此, 独立学院要将毕业生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使毕业生毕业后就能成为当地所急需的、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 2007届毕业生在宁波工作1303人, 占签约总数的45.59%;2006届毕业生在宁波工作1206人, 占签约总数的54.20%;2005届毕业生在宁波工作738人, 占签约总数的64.91%。不难看出, 独立学院毕业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毕业生的就业面较单一——主要面向一线就业

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不同于名校,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面向一线就业。只有少数学生能顺利考上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创业或出国等。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的性不强, 专业基础、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仍有待提高。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1、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 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办学不规范行为, 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有些单位明确表示要招二本线以上的学生, 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三本学生, 这些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无疑是种不平等待遇。

2、独立学院本身的办学能力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从开办至今, 前后不过10年, 但发展迅速, 规模日益壮大。从起步到而今的高速发展, 独立学院办学仍处在摸索阶段, 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管理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调试能力有待提高

在面对就业时,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心理除了常见的压力焦虑, 许多家长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都有一种“高成本投入, 高成本回收”的心理, 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他们大多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 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 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 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 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 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4、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体就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毕业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自信, 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体就业竞争力较弱, 文化基础比公办生差, 综合素质不高所致。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大多来自普通高中的“三本”学生, 高考成绩低于普通高校学生, 虽然分数不能代表全部的能力, 但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习不能深入, 且学习方法不够有效。大学的学习, 主要靠自主学习, 而部分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 在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三、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1、加强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应当紧扣“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基本方针, 处理好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保证质量与提升层次、增强优势与突出特色等方面关系, 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 推动学校健康协调发展。同时, 要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反馈的情况, 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 制定适合毕业生发展的教学大纲,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巩固和开拓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积极联系专业实习基地时, 注重与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努力开拓学生实习基地, 并注重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处世的培养教育, 引导学生抓住实习机会, 争取早日就业。寻找更多的校企合作, 为学院与单位双赢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考证”, 资格证对学生的就业准备也非常重要。英语、计算机、电子商务、质量管理、计算机专业的微软MCSA认证考试、国际IT咨询、软件专业资格证、机械、土木专业的建筑CAD、3DMAX辅助设计证、施工员证、预算员证等证书在目前就业市场十分受用人单位欢迎, 独立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在学校内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系列培训班, 鼓励学生参加培训, 增加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 也为就业提供敲门砖。

3、加强毕业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独立学院要在就业实务技巧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原则, 构建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全员参与”、“全程化渗透”和“个性化指导”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 要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充分发挥学校指导机构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使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 以摆正就业心态。

(2) 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调整就业期望值

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让学生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改变学生一味地追求“我想什么”而要让他们知道“我能干什么”, 使学生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

学校要在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摘要: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已有各类独立学院318所, 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成为独立学院迅速发展的必要保障。本文从独立学院毕业生特点、面临的就业挑战和如何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三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晓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6) -53-53.

[2]、青年职业网.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3]、项炳池.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分析及调适[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6.4.

[4]、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J].建论论坛, 2005.9.

[5]、光明日报.独立学院“热”发展的“冷”思考.

毕业生就业现状 第8篇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根据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 在一小时经济圈 (又分为主城区和主城以外区域) 、渝东北、渝东南四个区域随机抽取1个区 (县) 。分别是一小时经济圈——主城沙坪坝区、非主城区璧山区;渝东北——万州;渝东南——武隆。对以上四个区域随机抽查3个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和3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在主城九区随机抽查3个大型医药保健企业, 分别是重庆太极集团、重庆忆念美健身美容管理有限公司、重庆静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对以上12家公共医疗卫生机构、12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3家大型医药保健企业进行调研, 每个医疗单位发放10份调查问卷, 合计270份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人力资源部门和咨询行业专家对专科层次中医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需求和现状评价。

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2015级在校专科中医学专业学生为调研群体, 按照每年级专业总人数的20%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共计60名学生为调研对象, 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采取自制问卷, 调查了解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情况及在校学生的就业观。其中综合职业素养调查包括对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调查、人际关系沟通适应能力调查、诊疗技术方面能力调查、医学人文关怀能力调查。就业心理的调查包括对中医行业的认知能力调查、对行业自信程度调查、职业规划能力调查、对现有就业指导看法调查。问卷制定好后, 选择专业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实施预调查, 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查内容;问卷由专家审核后统一实施现场调查。

1.3统计学处理

调查问卷资料经审核无误后, 采用Epidata 3.02双人双录入计算机, 建立数据库, 采用SAS 8.2版本进行数据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2结果

2.1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学生岗位综合职业素养调查结果

本部分问卷分4个维度, 即对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调查、人际关系沟通适应能力调查、工作责任意识能力调查、人文关怀能力调查。其中对研究对象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统计情况中, 大部分毕业生对工作环境不太熟悉, 适应能力显得不足, 74.44%的毕业生对岗位工作流程不太熟悉, 65.19%的毕业生对行业的居民健康状况了解不够。

对研究对象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调查统计可见, 54.81%的毕业生与同事沟通能力较差, 48.52%的毕业生与同事协作能力不足, 而64.44%的毕业生与服务对象沟通协调能力不太好。

对研究对象工作责任意识能力调查统计可见, 52.97%的毕业生被认为职业认同感不明显, 62.22%的毕业生被认为职业归属感不太强, 54.07%的毕业生被认为责任心不太够。

对研究对象人文关怀能力调查统计情况可见, 大部分毕业生在与患者或服务对象接触中欠缺亲和力 (51.85%) 、爱伤观念 (51.11) 和换位思考 (59.63%) 的能力。

2.2在校专科中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

本部分问卷分2个维度, 即对中医行业认知能力调查、对现有就业指导看法调查。其中对研究对象对中医行业的认知能力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中医就业的困难预测 (76.67%) 、薪资认同 (61.67%) 都存在较大的现实偏差, 欠缺合理的自身发展规划 (68.33%) 。

对研究对象对现有就业指导看法的调查统计情况可见, 在校不同年级大部分学生均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一定程度欠缺针对性 (71.67%) 、贯穿性 (83.33%) 和实效性 (66.67%) 。

3讨论

3.1就业现状调查

就业关系国计民生, 而高校就业成为当前就业工作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其中, 国家教育部以高校的报到率、就业率作为拟定招生计划的关键参数, 就业质量更成为高校质量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就业质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之重。

然而, 我们就目前的就业现状调查发现, 用人单位普遍反馈专科层次中医专业毕业生综合职业素养需要提升, 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人际沟通适应能力不足、工作责任意识欠缺、人文关怀能力缺失等方面。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 原因就在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在于个人, 而综合职业素养越高的个人, 越能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投入回报。但目前高校产出的毕业生, 明显存在这一短板。另一方面, 对我校在校三个年级中医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抽样调查发现, 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医行业困难预测不准、薪资认同错位、对自身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的不成熟就业心理, 并认为高校目前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无法体现出专业的针对性、过程的贯穿性和结果的实效性。不成熟的就业心理, 势必会削弱面对就业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反之亦然。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发展自身优势, 消除软肋, 同样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一环。

3.2就业指导策略分析

就业指导发源于20世纪初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美国, 其课程目的包括多个阶段[1],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指导方向也逐渐实现从“人职匹配”向“职业满足”拓展, 且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呈现出全程化、生涯化、人性化、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2,3,4], 可见国外全程就业指导体系非常丰富与实用。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要求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 最近十几年来就业指导的研究增长迅速, 但就业指导问题需要更新优化。一是就业指导过程需要全程化:国内不少高校以限选课形式在临近毕业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只覆盖一学期, 配合零散的就业专项培训和政策宣讲, 未形成覆盖大学生涯全程、阶段性匹配学生不同心理发育阶段的全程就业指导培养体系, 因为缺少过程培育, 指导效果也只能是急功近利的偏差[5,6]。已有少数高校提出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 但多是建言献策的构想, 尚未看到实质成效和具体实践模式[7];二是就业指导内容需要丰富并且个性化:缺乏专业、行业视角下的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缺乏人文素质的培育, 无法践行“人文为科学奠基, 科学促进人文发展”的指导意义[8], 也无法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9];三是就业指导形式必须立体而多样化: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属于经验课程的就业指导, 需融入更多体验式教学方法, 如典型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 同时缺乏就业实践与反馈环节[10]。

综上, 不难看出国内现有就业指导模式收效甚微, 与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及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存在较大偏差, 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亟需变革。建立全程贯穿大学生涯, 对应学生不同学期心理发育阶段及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着眼于中医人文素养过程培育、紧贴行业用人需求、引入行业共建就业指导的复合立体式的全程、丰富、实用的就业指导体系, 体现出灵活、专业、适配的特点, 才应是今后高校就业指导探索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J chen.Occupational Guidance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upporting Theories and Their Revelation[J].J college Advisor, 2013 (4) :99-100

[2]Laura Fieschi.Medical humanities in healthcare education in Italy:a literature review[J].J Ann Ist Super Sanità, 2013 (49) , 1:56-64

[3]Watts AG.The involv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career guidance policy:A brief history[J].J Educat 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 2010, 10 (2) :89-107

[4]赵兰芳, 项中.论国外就业指导先进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5) :129-130.

[5]李荆江.浅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改善措施[J].金田, 2013 (11) :281

[6]谭利斌, 左志富, 等.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医院, 2012, 12 (7) :119-120.

[7]王凤枝, 李伯和.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4) :160-162.

[8]段国华, 张艳红.高等教育中人文与科学关系的历史探寻与现实突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9 (5) :83-87.

[9]范春, 谭少明, 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及就业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4) :138-139.

[10]陈英, 曹晶晶.专科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6) :68-69.

新疆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 第9篇

一、样本信息

本次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对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工程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6所新疆高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并通过网络向新疆其他高校发放电子问卷, 共发放430份问卷, 回收424份问卷, 经过处理最终筛选出398份问卷, 占发放总问卷数的92.6%。

本次调查被试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男性占总数的45%, 女性占总数的55%;汉族占总数的85%, 少数民族占总数的15%;211工程重点高校占总数的43.7%, 一般高校占总数的30.4%, 高等专科学校占总数的25.6%。 (见表1)

二、问卷说明

本研究采用田圣会在博士论文《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中的问卷并做了结合研究实际做了一定的修改, 得到《新疆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 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3, 稳定性较高。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就业压力总体情况;第二部分为就业压力来源, 本研究对就业压力的来源划分为6个维度, 分别是自身压力、家庭压力、学校压力、专业压力、用人单位压力和社会压力, 其中, 自身压力包括被试对象的自然属性及能力的各个方面, 共11项;家庭压力包括家人对被试对象就业的态度及提供的帮助等, 共5项;学校压力包括被试对象学校的教学水平及提供的就业指导等, 共5项;专业压力包括被试对象对专业的预期及历史就业情况等, 共4项;用人单位压力包括被试对象对工作的预期及对面试的看法等, 共5项;社会压力包括就业形势的估计及就业信息的透明度等, 共5项。这些维度均采用五点计分法:感受到的压力很小计1分, 较小计2分, 适中计3分, 较大计4分, 很大计5分。

三、就业压力总体水平分析

对被试对象就业压力的总体情况调查中, “所感受到的最大压力”为“就业压力”的占总数的51.9%, 超过被试人数的一半;其次为“经济压力”, 占总数的27.0%;再次为“学业压力”、“交往压力”等。该项调查结果显示, 就业压力仍旧是新疆应届毕业生感受到的主要压力。被试对象“目前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总体均值为3.10, 整体处于中等偏大的状态, 感到就业压力适中及以上的人数为313人 (n=398) , 占到总人数的78.6%, 各部分所占具体比例如图1所示。

而对被试对象“开始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时间”进行调查, 42.4%的被试对象从大四 (大专为大三) 才开始感受到就业压力, 29.4%的被试对象从大三开始感受到就业压力, 而在大二及大二以前感受到就业压力的仅占总人数的28.2%, 该项调查结果表面, 新疆应届毕业生普遍在进入高年级之后才逐步感受到就业压力的存在。

四、就业压力来源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 分别计算社会压力、专业压力等六个维度的均值, 标准差, 极大值和极小值, 如表2所示。

计算结果显示:六个维度的压力来源均处于中等程度, 其中社会压力最大, 其次分别为专业压力、用人单位压力, 以上三者均大于理论中数;再次分别为学校压力、家庭压力, 自身压力最小, 以上三者均小于理论中数。从中得出, 被试者对于社会压力、专业压力等来源于外部的压力感受较深, 而对于家庭压力、自身压力等来源于内部的压力感受较弱。同时通过计算六个维度压力来源的相关系数 (各项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5) , 得出以上六个维度压力来源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五、就业压力群体差异分析

(1) 就业压力性别差异分析:虽然从感受到的总体就业压力上, 被试对象中男性和女性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男性感受到的就业压力 (M=3.02) 小于女性感受到的就业压力 (M=3.17) 。对于就业压力来源与性别进行方差分析, 得出表3的数据, 结果显示:社会压力和专业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进而通过回归分析, 得出来源于外部的就业压力是男性和女性感受到不同就业压力的真正原因。其余四个维度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男性感受到的压力仍低于女性感受到的压力。特别注意到, 就业压力来源的社会压力中有“对性别是否有碍于求职竞争”, 男性和女性所感受到的压力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01) , 男性认为该项来源带来的就业压力 (M=2.30) 远远低于女性认为该项来源带来的就业压力 (M=3.14) 。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 得出性别对就业压力产生差异的原因:社会压力方面, 虽然男女平等已经被写入宪法, 但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仍旧处于弱势地位, 用人单位在相同的条件下更喜欢选择男性求职者, 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就会遇到“潜规则”,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天花板”。专业压力方面, 专业选择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同时专业本身也存在着自身的性别局限性。最后, 男性和女性之间性格、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2) 就业压力民族差异分析:本研究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 对其他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民族差异问题进行创造性地调查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汉族和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目前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1) , 汉族应届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 (M=3.04) 远远小于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 (M=3.50) 。且对就业压力来源的六个维度均值进行对比, 汉族应届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压力均小于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压力。

通过对就业压力来源六个维度的整体分析, 得出产生上述差异的很大原因是, 新疆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相对于汉族应届毕业生而言, 学习基础较差, 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汉语实际运用还存在很大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不配套, 教育分布不平衡以及基础教育阶段造成的差距等等, 毕业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进行竞争, 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显然比汉族应届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要更大。其次, 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期望, 同时又急于求成, 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 就业压力学校类别差异分析:毕业自211工程重点高校、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211工程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最小 (M=2.97) , 其次为普通高等学校 (M=3.17) , 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最大 (M=3.25) 。对就业压力来源的六个维度进行分析, 除自身压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 其余五个方面的压力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均值与差异性水平得到的结果相同, 除自身压力普通高等学校小于211工程重点高校小于高等专科学校外, 其余五个方面的压力均为211工程重点高校小于普通高等学校小于高等专科学校。

出现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主要有:第一, 211工程重点高校普遍历史悠久, 占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 培养的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突出;第二, 虽然政府多次强调不能“以211论英雄”, 但是211工程重点高校普遍知名度较高, 且多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在招聘的过程中更倾向于211工程重点高校的毕业生, 甚至有许多大型企业明文规定, 只招收211工程重点高校的毕业生, 这些均加重了非211工程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第二, 虽然国家缺少大量的高等技术工人, 但高等专科学校的社会认可度还很低, 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面临着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压力, 自然总体的就业压力就会居高不下。

六、建议与思考:结合上述研究结论及可能原因, 提出如下的建议和思考:

(1) 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 加强宏观调控: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 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 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 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 政府要保证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积极利用媒体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 高校要深化体制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 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 合理控制招生人数, 不能一味地扩大招生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 高校应依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合理设置学科和课程, 与用人单位开展密切的合作, 培养适合用人单位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再次, 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外, 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 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 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建立起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 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3) 大学生要锻造自身能力, 树立正确观念:大学生应该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积极地投身入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去, 从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还要把握国家的就业政策,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不能好高骛远, 要尝试到基层岗位就业甚至是自主创业;同时要学会排解自身的压力, 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才能更好地面对日益加强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6) :35-38

[2].郭秀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实证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26 (6) :46-49

[3].邵彤, 隋鑫.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成因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2) :183-187

[4].戴斌荣, 周健颖, 金爽.千名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 (11) :1727-1730

[5].课题组.新疆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4, (4) :73-77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第10篇

1 当前淄博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研分析

为全面客观的了解淄博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们对部分中小企业和高校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研情况:

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在“比较倾向的职业取向”调查选项中, 选择依次为:国有企业、外企、私营企业、政府机关公务员、自主创业, 比例分别为:23%、20%、19%、21%和17%。随着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不断持续,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 转变了旧的就业观点, 逐步抛弃铁饭碗等不切实际的想法, 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62%。注重工作的稳定性, 选择国有企业、公务员选项的达到44.8%, 倾向于在民营企业中工作的毕业生只有19%。而民营和股份制企业恰恰是当前招聘市场的用工主体。选择自主创业的仅有17%, 凸显了毕业生创业就业所面临的困难。

1.2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在“就业渠道”选项中, 家人介绍和招聘会分列一、二位, 分别占35%和24.3%, 学校推荐及其他途径, 占40.7%, 凸显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缺乏, 是制约当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在“就业考虑因素”中, 注重个人发展空间的38.6%, 薪金待遇与福利, 占33.3%, 专业对口、工作地点的分别占17%和11.1%。同样, 在“第一份工作中最看重的因素”中, 是否具有个人发展空间高居榜首, 占到了40.8%, 其余依次为:能否学到技能、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个人兴趣。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空间, 显示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鲜明个性和时代特点。

1.3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薪酬待遇与福利在“目前月收入”调查选项中, 有50.3%的毕业生月收入在1500-2500元, 33.2%在2500-3500元, 3500元以上的有16.5%。同2013年淄博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515元相比, 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 福利待遇在毕业生“就业时首先考虑因素”中居于第二位, 占到了33.3%, 仅次于个人发展空间的38.6%。

1.4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点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调查选项中, 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竞争激烈、学历不够、专业难对口的分别达到26.5%、24.8%、24.6%和24.1%。由此反映出, 毕业生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 表现为专业不对口、工作经验不足、学历不够等客观原因。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也十分迫切, 根据统计, 有59.5%的大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即开始学习有关就业知识, 考虑就业问题, 有91.3%的毕业生表示有就业指导需求。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矛盾当前,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 再创历史新高。经济增长放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2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就业指导问题1专业及课程设置跟不上市场发展变化需要。许多高校课程设置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部分专业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 毕业生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实际需求脱节。一些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依然延续传统方式, 以灌输方式为主, 实践动手环节缺乏,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思维, 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足。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仍是薄弱环节。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但容易流于形式, 课程缺乏实质内容, 操作性、实践性较差, 难以吸引学生, 造成毕业生自身对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视, 难以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2.3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1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 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亟待加强。在求职过程中, 忽略了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思想上不重视, 各方面准备不足, 知识储备欠缺, 职业能力缺乏, 往往在求职过程中败下阵来。2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一是专业技能水平低下, 在校期间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 导致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欠缺。二是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一些毕业生对于以后的就业仅有模糊的打算,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三是缺乏求职技巧。由于就业指导以及社会经验的缺乏, 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表现得不够自信, 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3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充分发挥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1大力发展经济。经济繁荣是实现就业的基础, 要坚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经济发展扩展就业渠道, 从而带动就业的增加。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 我国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和小微企业发展还很不充分,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6.1%, 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60%, 而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 淄博市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只有39.3%。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 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3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鼓励毕业生创业就业。继续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创业帮扶政策,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实训、提供创业服务、推荐创业项目、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具体措施, 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工作。

3.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改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 积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就业困难的专业, 严格控制招生数量, 而对于紧缺专业, 则要大量培养。开设面向各个年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 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发展, 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既能满足长远的经济发展需要, 同时也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3.3规范用人机制, 促进就业公平1依法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 要逐步加大国有单位用人的规范化、社会化、市场化, 尤其是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和准入门槛较高的国有企业, 更应该担当起就业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要增强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聘的透明度与公平公正, 让更多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毕业生充实进来, 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 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2贯彻执行就业与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目前, 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能按照劳动法规要求对待毕业生, 但在部分单位和行业存在性别歧视等现象。其次, 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有时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切实维护好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4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1要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竞争, 竞争意识是每一个毕业生的最基本素质, 面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应当放下思想包袱, 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做勇立潮头的时代弄潮儿。2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破除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思想, 努力适应社会要求, 不断发现和把握机遇, 树立正确的职业流动观念, 在不同的行业、岗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 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顺应社会职业流动特点, 多锻炼、多实践、多积累经验, 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会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发现和把握机会。同时, 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扶持项目, 勇于自主创业。3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信念。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尤其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毕业生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建立“学习 - 工作 - 再学习 - 再工作”的就业模式, 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否则只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大学教育只是毕业生教育中的一个阶段, 大学生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职业素质,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信念, 努力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需要。

摘要:本文从淄博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和企业用工需求分析等角度阐述了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术兵.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职就业率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2) .

[2]张永欣, 白玉翠, 孙秀梅.开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09) .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引言:

近年来,高校在不断扩招中,大学生的毕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如果无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会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众多大学生无法就业,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应当要引起重视。

1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形势是越来越严峻,用人需求以及人才过剩的现象出现矛盾冲突。在2014年的上半年就有6.7万的国民企业倒闭,在同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727万明,比去去年就增加了28万名,再加上去年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高校需要就业的人数已经达到800万以上。

在这个经济压力极大的社会中,中国面临了通货膨胀、财政债券等等多方压力,所以政府下定决心去调整经济结构。在2014年时,中国的经济就已经进入新的拐点,进入到经济加速换挡期,让我国的经济形式更加复杂,再加上发达国家的经济一直在下滑的影响,国内经济的转型也受到重大影响。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呈现下滑趋势,出口增长率也不断减缓,导致众多的企业开始减员或者倒闭。再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就业趋势就更加严峻。据相关的调查统计,只要中国的GDP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就会减少100-200万人,所以说出口只要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就有30万左右的人失业。

通过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率研究表明。在2014年时理科学生的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中,在全国的就业中达到哦91.8%的概率。排名靠前的主要有建筑学、地质工程、机械电子、护理等等。

2 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分析

国家政策。当前的大学生毕业制度、人事制度与就业市场还不能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还存在很多问题,毕业生就业在企业、机关事业当中的流动存在众多障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不通常,想要转换身份相对困难。

专业供需不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很多高校都是为了招生才开启那些热门的课程,等到毕业之后那些热门的学科并不一定还属于热门,所以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很难找工作,那些已经由冷门变成热门的学科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就业流向不平衡。由于我国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很多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往经济发达的地方走,特别是在北京、广州、上海那些大城市中。所以那些较为偏远的地方要吸引人才相对困难,各方面的力度都较为薄弱,导致经济发达的地方人才过剩,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很难吸引毕业生。

存在性别歧视。很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候会出现性别歧视现象,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只收男生不收女生。就算是那些德才兼备、成绩非常优秀的女生很多用人单位也不会录用,导致很多女生就业难的现象出现。

3 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应当先加大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学生的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正确指导,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业能力。在高等院校中的管理制度应当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管理制度相符合。

在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中,要更多的考虑到社会经济建设,对传统的学科建设进行改造,建设一批有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建立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深化与改造,让高等院校的教育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经济发展,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改变过去的对口性,对社会经济的改革增加适应性。

要不断的发扬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就业市场的完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要加大力度,给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更多就业岗位。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就业难的现象,就应当要先把握好就业市场的规律,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点就在于就业市场不完善上。所以要积极的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当要认清形势,在时代的发展中需要先摆正自己的心态,对社会经济的地位与作用要进行重新审视。要突破传统的就业理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理念。应当要正确掌握就业原则,如此大学生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对于个人能力以及职业梦想的实现有较大帮助。

要把择业与创业进行相互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重点在于自信心的培养,不管是个人能力高低,只要你有坚定的自信心,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对于正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应当要先让自己冷静分析,克服自我心理障碍,在心中先对就业燃起希望,在选择职业时就会充满信心。大学生除了选择就业同时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业。

4 结束语

大学生为社会出一份力的最好机会,就是选择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对于学校、社会与国家都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关乎到大学生自身利益,同时也关乎到社会的就业平衡,和谐发展上。所以,高校与企业需要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益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孙朴.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2(12).

[2]杜培潮,柳菲等.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时代教育,2012(01).

[3]青梅.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之困[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6

毕业生就业现状 第12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毕业去向

一、引言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有8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位列其中, 每年招生规模在80人以上, 招生范围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和直辖市, 其中2014年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煤炭生产大省录取线超过一本线50多分 (见表1) , 近三年全国录取线与一本线分差均值呈逐年增高的良好态势。面对喜人的招生形势, 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异常重要, 毕业前景不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也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趋向、学校对地质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因此, 针对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开展调研和分析, 对加强该专业师资管理和学生就业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

2010—2014年,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有343人毕业 (详见图1) 。在343名毕业生中, 186人直接就业, 占毕业生总数的54.2%, 就业领域覆盖煤及相关矿产资源, 主要在国土资源、煤炭、石油、地矿、冶金等部门及其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技术、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157人选择继续深造, 占毕业生总数的45.8%, 继续深造的学生中考取国内研究生的有154人, 出国留学的有3人。

1.直接就业的学生。“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地质市场崛起,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好, 求大于供, 就业率一直保持100%[1,2]。然而到了“十二五”期间, 由于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煤炭、石油、钢铁等重要能源价格下跌[3], 煤炭企业70%以上亏损运营, 行业形势不容乐观。煤炭行业持续低迷, 企业的用人需求也随之下降, 煤炭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我校的大学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五年直接就业比例持续下滑。从2010年至2014年直接就业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8、29、49、42、38, 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59.6%、61.7%、63.6%、52.5%、41.3%。学院积极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 鼓励教师们帮助学生扩宽就业渠道, 最大程度推动学生就业。学生主要就业单位扩展到各省市区煤炭/煤田地质局、地质队、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地质勘查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测绘院、神华、开滦、潞安、中煤科工集团等各煤炭行业大型国企、中铁集团、中石化、中冶、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有色冶金设计院、钢铁集团、城建、电力集团、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等,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与专业相关度达到99%。

2.继续深造的学生。考研一直是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很好去向。从2010年至2014年继续深造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9、18 (含1人出国) 、28、38、54 (含2人出国) , 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4%、38.3%、36.4%、47.5%、58.7%, 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之间存在彼此消长的关系, 读研率逐年提高。升学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西安石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 考研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地质工程、矿产普查、水文学与水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相关专业。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渠道举措

就业是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落脚点, 学校和学院也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学院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督促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特色,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就业质量。

1.规范就业工作流程。学院制定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流程, 完善了就业工作制度, 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小组, 实现了就业指导、就业手续办理规范化。学院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为平台, 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技能的培训。在常规就业工作开展的同时, 学院还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就业形势分析预测, 为毕业生就业、学生教育和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2.发挥导师作用。我校实行导师制本科培养模式, 学院全体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 形成院领导、教师、导师、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就业的工作体制。就业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动员校友的力量, 广泛搜集就业信息, 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建立了全员就业信息网, 使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较大提升。

3.提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每年提前召开就业指导大会, 从就业心理、就业技巧、就业前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对考研、出国、就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利用学院就业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年级大会、班会、座谈会、一对一谈话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举办专业和职业发展讲座, 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方向, 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认识自身, 聘请学者和教授开展“大学生十二个为什么”、“我的大学生活”、“情商高手之黄金法则”等专题讲座, 使学生合理定位, 明确职业规划, 确立职业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对近五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 分析总结了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通过五年左右的锻炼, 80%的毕业生已具有独立或协助承担项目的经历, 毕业五年后职称得到晋升, 薪资也提高一半多;75%的毕业生独立从事过煤田勘查领域的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工作适应能力,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信煤炭系统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增加应对风险的能力, 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平松, 侯辉.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预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1) :47-51.

[2]胡社荣, 王志荣, 曹代勇, 等.特色行业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与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05, (2) :89-91.

上一篇: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下一篇:幼儿户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