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烛光范文

2024-09-19

记忆里的烛光范文(精选5篇)

记忆里的烛光 第1篇

《烛光里的微笑》于1991年上映, 由吴天忍导演。影片以中国女教师王双玲为中心, 讲述了体弱多病的王老师在主动接手一个乱班后秉着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信条用真诚和尊重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并让学生们明白了“我怎样长大”的人生问题。而《放牛班的春天》是于2004年上映的由克里斯托弗·巴拉蒂耶导演的一部法国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才华无处施展的音乐家克雷蒙·马修在被称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担任助理教师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马修老师面对一群难缠的问题儿童和学校施行的残暴高压政策, 通过组合唱团用音乐和爱心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两部电影虽然在上映时间和国家上不同, 但同以师生故事为主要内容, 并且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点: (1) 从主题看, 二者都是以教师为主角教育具有一定叛逆性的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爱的教育; (2) 从结构看, 虽然《放牛班的春天》采用倒叙的方式借皮埃尔·莫安琦的回忆开展情节, 而《烛光里的微笑》则是以顺叙的结构展开王双玲老师的感人事迹, 但是剧作结构都是比较传统的情节结构; (3) 从情节看, 二者都是以接手一个乱班为起点, 以处理学生制造的一些问题为中点, 以感化学生为终点, 并且二者都是在师生相融的喜剧氛围中制造了意料之外的悲剧———马修老师因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 王双玲老师在郊游中因帮助学生而劳累发病去世; (4) 从细节看, 二者细节感人, 感情细腻, 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实; (5) 从人物看, 二者的主角都是爱学生的好教师, 还有一群由叛逆走向懂事的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 二者中均有一些反面人物, 但《放牛班的春天》里校长等反面人物显得更为突出, 而《烛光里的微笑》中反面人物只是轻描淡写, 除了用以反衬的反面人物外, 两部电影中都有绿叶式的正面人物, 《烛光里的微笑》中突出表现的王双玲的丈夫大刘, 《放牛班的春天》里善良宽容的麦神父等。在两部电影众多的共同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当事人中心疗法。王双玲老师和马修老师在感化学生的过程中都灵活运用了这一心理疗法。

罗杰斯的当事人心理疗法是基于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似本能的善良的天性, 并且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自我概念。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假设为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的能源, 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氛围, 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要有效运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关键在于治疗时的心理气氛, 要营造合适的气氛要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

一方面, 《放牛班的春天》和《烛光里的微笑》两部电影非常恰当地说明了当事人中心疗法在教育中的运用;另一方面, 电影本身与心理治疗就有一定的联系, 电影可以给观众带来压抑的释放, 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投射、替换、同一化等现象, 将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与自身相联系, 从而带来某些潜意识的情感、欲求等方面的释放和体验。故而, 笔者希望通过对《放牛班的春天》和《烛光里的微笑》这两部采用较为古典技法的电影进行分析, 从而吸收其剧情中教师教育中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合理运用方法为现实生活所学习、所应有。

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当事人自我, 这与教育中以人为本、为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是相通的。电影《烛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对人本主义思想中的当事人中心疗法有较好的实践, 尤其是从教师的角度让教育者思考如何在教育中灵活而恰当地使用当事人中心疗法, 使教师也能成为优秀的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那么,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三大运用要点在教育中如何合适应用呢?文章将主要探讨这一问题。

一、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据冯忠良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所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是指“治疗者对当事人应该表现出真诚的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 即使在当事人叙述某些可耻的感受时, 也不表示冷漠或鄙视, 即无条件尊重。”在学校教育中, 一般而言“治疗者”便是教师, 而学生就是治疗的对象。罗杰斯认为人是具有善良的本性的,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本善”观点是一致的, 在学校教育中, 处于性格塑造期的学生善与恶的观念并不是非常强烈, 倘若教师不加以适当地引导很可能使学生误入歧途, 形成错误的或者歪曲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就像未成形的雕塑, 因而教师更应该本着一颗人性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放大并积极引导学生“天使”的一面, 而缩小并纠正学生“魔鬼”的一面。这也正是学校教育中教师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前提。《放牛班的春天》里皮埃尔·莫杭治是麻烦的最大制造者, 前任老师评价他是“天使的脸庞, 魔鬼的心肠”。新上任的马修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不仅保护了制造恶作剧的葛贺克, 而且充分肯定了莫杭治的价值, 一方面“坏学生对学生最有影响力”, 因而让莫杭治管理纪律———“我不在班上的时候, 需要找一个认真的同学监督教室”, 没有批评, 却对莫杭治予以了重视;另一方面对莫杭治极尽赞美之能事———“你就是那位‘天使’”, “穿着真酷!衬衫拉好才像样”。虽然“认真”不符合莫杭治的特点, 但是却表达了马修老师对莫杭治的一种期待, 用这样的行为告诉莫杭治不管之前他是怎样的而在马修老师心中他就是一个认真的学生。而“天使”、“酷”则是针对莫杭治的外表发出了由衷地称赞。而莫杭治却在黑板上画画, 马修老师没有直接批评, 而是赞美其“画得不错”, 并在黑板上画红鼻子的莫杭治让莫杭治自觉做错。可以说在第一节课上马修老师就给了莫杭治“四惊”———一惊袒护葛贺克, 二惊让莫杭治监管教室, 三惊称呼莫杭治为“天使”, 四惊巧妙的批评。在这“四惊”中, 可以想象马修老师对学生们, 尤其对莫杭治的影响是巨大的。马修老师没有等莫杭治制造麻烦时再来关注, 而是“先发制人”、积极关注。在与莫杭治的对话中马修老师是真诚地赞美、真诚地批评, 不带有条件性。影片中这一片断展现了当事人中心治疗的一个灵活应用。

在教育中, 要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一方面要对学生充分信任, 相信每位学生“天使”的本质, 相信每位学生都有积极向上、追求美、追求自我价值的理想, 从而做到尊重人性基础上的无条件;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重视学生问题, 最好能够先发制人、出奇制胜, 积极地关注学生的行为, 尤其是不好的行为, 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二、真诚一致

“真诚一致”在冯忠良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治疗者的想法与他对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相一致的, 不能虚伪做作。”真诚, 即真实诚恳, 在心理咨询中真诚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 没有防御式伪装, 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 不带假面具, 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 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一定情况下, 教师也需要扮演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的角色。《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和《烛光里的微笑》中的王双玲老师对待学生都是真诚的。也正是他们真诚地对待学生才会赢得学生对他们真诚的爱。《烛光里的微笑》感人的情节之一是热爱踢足球的学生陆明因被车撞伤了腿而自暴自弃, 王双玲老师想到陆明训练踢球时的艰苦和陆明父亲的热切希望, 独自一人跑到陆明经常踢球的地方, 情不自禁地哭了。王双玲老师的流泪是发自肺腑的、真诚的, 因而不仅让不经意看到的学生李小朋感动, 也让其他同学深受感动。这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行为正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要求。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实,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行为和道德的模范。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汉代哲学家杨雄也提到:“师者, 人之模范也。”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 即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可见,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所以, 在教育中笔者认为“真诚一致”还应该有更为合适而灵活地应用———将真诚渗透到一言一行中。在《烛光里的微笑》中王双玲老师有一个细节性的行为, 即每次上课前都会在楼梯口的穿衣镜前整理仪表, 这正是在表现一种教师形象, 这个细节也反映出王双玲老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尊重。再如王双玲老师虽然体弱多病, 但是在学生面前总是容光焕发。这种对学生的真诚是隐性的, 却也是最为真切的。马修老师的真诚也是动人的。对待打伤麦神父的葛贺克, 他没有将其送给校长惩罚, 而是让葛贺克去照料麦神父从而意识到自我行为的过错, 给学生以改正的机会, 用一种人性的力量来唤起学生心底的善良本性。即使是对待偷了自己心爱乐谱的学生, 马修老师也没有过多指责, 甚至当负责暴力惩罚学生的老师出现时, 他用一个“美丽的谎言”保护了自己的学生。马修老师一次又一次为学生着想的行为潜移默化中打动了这群叛逆的问题学生, 这正是教育中真诚的力量。因而学生会将马修老师与其他老师区别对待, 说出“马修老师和他们不一样”的话。

真诚是来源于内心的, 在教育中, 真诚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而且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没有真诚参与的言语和行动是很难打动学生, 很难使学生受到灵魂的触动, 从而深入影响学生成长的。

三、移情性理解

何谓“移情性理解”, 冯忠良等也做了相应地解释“治疗者要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感情和想法, 设身处地地理解和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在教育中, 教师了解学生的感情和想法, 并能够积极地换位思考更有利于教育的开展。《烛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都不同程度地采用音乐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烛光里的微笑》中“我怎样长大”这样一个话题贯穿影片始终, 同时, 这个思考也将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王双玲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我怎样长大”时, 给学生们唱了一首歌———小树问蓝天, 我怎样才能长大, 蓝天笑吟吟, 她轻轻来回答, 不怕风沙, 不怕雨打, 越过春夏秋冬, 这样就会长大……当陆明腿受伤时读完刘海光写来的鼓励信后对老师说:“王老师, 我明白人应该和小树一样长大。”除了音乐带给学生们的触动, 在处理陆明这件事中, 王双玲老师也是移情性理解。王双玲老师知道一味地单纯安慰陆明是无法让陆明重拾健康的心灵的, 也明白像刘海光这样的足球运动员才能给陆明以鼓舞和希望, 所以王双玲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让孙海光给陆明写信。这样的行动正是在深入了解陆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后才选择的, 因而对陆明有很大的帮助。王双玲老师在处理李小朋、周丽萍等学生的问题时都处理得非常出色, 这与其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移情性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同样, 《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做到了移情性理解。正如麦神父评价总做坏事的葛贺克时所说“像他, 大家都说他无药可救, 但这不是真的, 他是个好孩子, 不过要懂他”。要“懂”学生, 重点就在于如何“懂”学生。马修老师知道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正如人本主义思想所提出的, 要相信学生是善良的, 要让学生找到尊严和自我,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在合唱团中, 马修老师不仅尊重具有音乐天赋的莫杭治, 采用激将法, 甚至“开小灶”, 充分挖掘莫杭治的价值, 而且会顾全每一位学生, 让什么都不会的可爱而又可怜的小佩皮诺担当合唱团的指挥助理, 让五音不全的郭邦担当乐谱架, 甚至连被完全否定了的坏孩子孟丹马修都会肯定他的价值———“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马修老师深谙学生一颗颗渴望被珍视的心灵, 因而他能够理解学生们在施行“犯罪———处罚”的“池塘之底”因忽视而扭曲的灵魂, 所以他首先给了每一位学生应有的尊重和肯定。除了尊重学生, 作为老师还要学会保护学生。在看到校长的暴力政策后, 马修老师极力保护每一位学生, 并且向校长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希望能取消集体处罚, 第二让我自己处罚犯错的人, 第三让我保留他的姓名”, 三点要求无不从保护学生出发。保护学生免受处罚是对学生身体的保护, 也是对其心灵的保护。影片中马修老师组织合唱团不但迎合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 也借音乐启发心智的功能保护在暴力阴影下学生们纯洁而美好的心灵。影片中由孩子们唱出来的歌曲, 宛如天籁, 闭上眼睛、聆听音乐, 孩子们纯真的脸庞仿佛就在眼前。学生们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想法正是借助音乐得以飞翔。

教育离不开感情的参与,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不仅需要一颗真诚的心, 而且需要将这份真诚付诸实践, 对学生进行移情性理解。作为成长中的儿童, 学生渴望被尊重, 渴望得到保护, 因而身为教师, 要真诚地感受学生内心深处的精神需要, 采取正确的方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爱, 感受到成长的温暖, 找到成长正确的方向。

任何理论在应用于实践时都需要进行合适的变通, 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运用效果。同样, 在教育中, 教师面对的“当事人”是学生这样一群处于塑造期、未成熟的群体, 因而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需要赋予教育中新的定义和内容, 影片《烛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对这三者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诠释。当然, 这三者也是融合在一起的, 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地运用它们, 从而帮助解决学生问题,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7, 1.

[2]徐光兴.中外电影名作心理案例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2.

[3]邓志伟.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 1.

[4]沈国芳.电影审美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1, 12.

[5]奇艺视频.放牛班的春天[M].

[6]优酷视频.烛光里的微笑[M].

[7]王松花.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心理科学, 1998 (04) .

烛光里的微笑 第2篇

学生:吾合丽罕·吾斯曼

学号 :201040720

51“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要担任光荣而艰苦的职业__教师职业的我来说,观看“烛光里的微笑”这部电后的感触很大,收获也很多。

当时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发现,小学老师王双玲老师是一名伟大的老师,以自己的爱心,耐心给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所渴望的温暖。她身上有一种忘我的精神,她的一生就为教师事业,就为那些学生。王老师到那个学校负责的班级算是很差,学生不听课、没有自律性、也不尊重老师的一个班级。当老师看到这个以后的想法不是放弃他们而是从叫他们怎么做人开始教育他们,在他们像白纸一样的心理播洒了梦想的种子。后来王老师还不顾自己的身体,除了上班以外的休息时间,去那些学生的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并给予他们更亲切,更需要的关心。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班最喜欢踢足球的那个男生路明脚被进出学校的卡车轧断,残疾了以后,进入绝望、痛苦之中时、王老师对他的鼓励。虽然当时路明的母亲找到王双铃老师的家哭骂她,但她还是如此的宽容,还是为那个孩子考虑。坐在下面观看的我心里很清楚,王老师其实没有办法跟那足球明星见面、跟他讲她学生的情况。但是,王老师纯洁的心能感受得到她的学生此时需要一个怎样的鼓励和关心。她知道,是什么才

能重新燃烧他这个孩子为生命的渴望,使他从绝望中拉出来。她,爱学生、爱孩子,爱的这么理解他们。这部电影处处使人感动,处处使人为王老师敬佩。他们班的丽萍忍受不了母亲打骂,离家出走时,王老师顶风冒雨,在深夜找回了丽萍,丽萍母亲深受感动。他们班的一个学生的父母被抓走,那个小孩一个人没什么依靠时,还是王老师出现在他身边,是他当自己的孩子养;那个学生没来上课也找不到他时王老师到处找,天黑了没回家还在班里等他回来。。看得出来,她的这一生就为那些孩子付出,好像就为那些学生活着的感觉。看到这些时我的脑子里就有这样一个想法,以后我当老师了我也尽量会像她那样,爱孩子,爱学生!觉得看到那些孩子脸上的开心是一种形容不出来的幸福感!

看到这部电影最后一段时,我已经热泪满面了。因为那些时候,王老师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甚至到最后王老师的心脏病发作住了医院。虽然这样,她还是惦记着那些孩子。王老师之前对大家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们,全班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变,同时那些学生也特别想念她。她带着同学们去郊游看海时,为了不使腿伤未愈的路明掉队,王老师背他爬山,过度的劳累使她再次发病,在上,她永远闭上了双眼。孩子们满怀悲痛,自发地在班里举行了追悼会。

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但她光荣地走了。她在教室这一行如此的无私,如此的宽容,一直很耐心。学生无论发生什么事她从不轻易放弃,把学生爱护的想自己亲生孩子那样。她是一个有道德,有

烛光里的妈妈 第3篇

礼拜天下午,兄弟姐妹4人,都“全家抬”齐呼啦地集聚在妈居住的土屋中。子女们的到来,使年迈的老人家欢喜得像小孩子似地眉开眼笑,让我们在桌上“砌长城”,她一个人躲进蒸笼似的厨房,为她的子女们鼓捣吃喝去了。

妈的烹饪技艺,绝对不减当年。不一会儿,一桌香气四溢的美味佳肴,便挤满了餐桌。妈又小心翼翼地从碗橱里,取出了一小方块生日蛋糕,稳稳地放在了桌中央。对于妈的举动,我们很有些大惑不解地面面相觑起来。继而,又相互打探起究竟来。“今天,我们兄弟姐妹之中,有谁过生日吗?”“谁家的孩子,在今天过生日吗?”一切询问,均以摇头的否定作答。我偷眼看老妈,只见老人家的桌前,摆放着一小碗长寿面。再望一眼挂历,顿时恍然大悟——哦,今天是老妈78岁大寿。“你们都是拉家带口,忙干事的人,忙着呢!生日这样的小事记不得,妈不怪……来了就好,来了就喜庆,人活着,不就图个乐呵吗?”黯然神伤的老人家,说完这话后突然神采飞扬起来,她小心翼翼地把七彩生日蜡烛,插在蛋糕中央,我分明看见:妈已明显地苍老了,腰肢已不再挺拔;苍白的华发,已布满双鬓;瘦弱的面颊上,早已是千沟万壑;浑浊的眸子里,分明闪动着点点泪花……

结婚后,另立门户,住进了两室一厅的青堂瓦舍,与妻子与女儿的关系相处得甚是融洽。妻子与女儿的生日,早已被我背得滚瓜烂熟,公事私事再忙,也断然不敢忘怀,必得摆宴,买厚礼,以示庆贺。不忘为妻子过生日——是为了密切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不忘为女儿过生日——是为了使她从小生活在父爱温馨的氛围里。可是,母亲的生日却被我遗忘在“繁忙”中……

烛光里的妈妈 第4篇

母亲悠长绵绵的呼唤,是一个个不老的童话,是一首首谱写着爱的歌谣。

母亲悠长绵绵的呼唤,是陪伴我们一生的温暖。在母亲悠长绵绵的呼唤中,我们慢慢地长大,慢慢地老去。此生,我们怎敢忘记母亲那悠长绵绵的呼唤?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赐予生命更珍贵的呢?我们的躯体里奔涌着母亲的气血。母亲是水,一生都在倾其精力,润泽我们的生命!

母亲是家,家是母亲。有人说。

冰心在诗里轻吟:“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无论身在家乡与远方,家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港湾,那里有我们温柔的梦乡,那里有母亲温暖的胸膛。母亲的目光里永远都蓄满了我们的身影。儿行千里母担忧。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们是母亲一生的牵挂。我们是母亲放飞的风筝,爱就是母亲一生都攥在手里的那根线。

在阳光明媚的春光里,母亲节的脚步又近了。《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况乎人也!可是在母亲的节日里,我们该拿什么奉献给我们至爱的娘亲呀?

也许,我们该亲自为母亲端上一盆温热的洗脚水,洗去母亲劳作的辛劳;

也许,我们应该向孩提时那样,带着点羞涩趴在母亲耳边,轻声地说:母亲,我爱您!

也许,我们应该放下手里所有的事陪着母亲,听听母亲的唠叨;

也许,我们应该买一束康乃馨抑或采一束野花亲手送给母亲,让爱的芳香溢满母亲的`胸膛;

也许,我们应该亲自做一道母亲最喜欢的菜,让母亲慢慢地品尝;

也许,我们应该牵着母亲的手,徜徉在醉人的春风里,听着母亲讲那童年的故事;

也许……

别做“烛光里的妈妈” 第5篇

经常听到朋友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给我增添了多少麻烦!”却很少告诉孩子甚至从来不说养育一个孩子的快乐。

许多母亲都是这样,她们并不是不爱孩子,但是她们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养育一个孩子的快乐。她们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总是过分强调养育的艰辛,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孩子的回报;她们喜欢把自己扮演成“烛光里的妈妈”,让孩子充满内疚,最好是一生一世的内疚,意图让孩子长大了能有所回报,似乎这样她们才感到满足,才觉得做母亲是成功的。还有一些母亲,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立刻会悲从中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你还有没有良心?我为了你,心都操碎了,头发都全白了!”仿佛,如果没有生养,她的头发就不会白似的。

我认为你可以不必那么辛苦,我甚至同意你稍微自私一点,我甚至能够赞同你在有了孩子以后还保留一部分自己的时间。但是我劝你不要做这样的母亲—— 一个过于伟大、过于无私、过于牺牲自己只为孩子的母亲,因为你的孩子承担不起这份爱。而你也要知道,实际上,你并没有如你想象的那样伟大和无私,虽然你嘴上说“不求回报”,但你心里还是有所指望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你认为你有特权指导你的孩子,对他的未来指手画脚,甚至横加干涉,如果你的孩子不肯按照你的预想生活,你就会感到深深的失望,而这种失望也将深深的伤害你的孩子。更糟糕地是,如果这种失望次数多了,还将深刻地伤害你们的母子关系。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总不能为了合着你的意安排自己的人生吧?那你就太过自私了!

一些母亲在训斥子女的时候,常常冲口而出:我白养你了!这是“母亲”这个职业的“职业忌语”。因为一旦说出这类话,就等于一把扯掉母子之间的那层温情脉脉的轻纱,使“抚养孩子”堕落成一种“商业行为”—— 你是投资方,而所谓的白养,就是投资失败。你要记住,投资失败是可以挽回的,但母子关系一旦破裂,那种伤害是长久的。作为一个母亲,你怎么可能从生他养他照顾他之中得不到一丝乐趣呢?是你心太贪还是记性太差?

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还要记住,如果你做了一个母亲,养育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居然“白养”了,那么主要责任在你,不在你的孩子,因为是你选择了生他而不是相反。把快乐对孩子说出来,让孩子感到自豪,他就会学会尊重别人。

不要去做“烛光里的妈妈”,去做你孩子的朋友要比做他的恩人更好,因为“恩”意味着一种偿还的压力,而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恩”是他一生一世粉身碎骨也偿还不清的。你愿意你的孩子从成人的第一天起,就背负上这么沉重的包袱?我愿意你轻松一些,自信一些,不要让“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你挺直的脊梁”,去给你的儿女做一个榜样吧,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尽管生活中充满种种艰辛和不如意,但我们依然可以快乐。

作为一名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会,但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都需要母亲去教他。

妈妈要懂得科学地养育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心态,要懂得与人沟通,自信、独立。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一个有爱、有关怀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我知道我还要学习,学习与孩子一起长大。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必然之路,就可以减少我们的困惑和焦虑,更可以避免产生望龙望凤的心理,给予孩子和自己太大的压力,甚至出现拔苗助长的遗憾。

爱是相互的,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溺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爱父母、爱朋友,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要学会付出而不仅仅是获取。相信孩子有善良的人格,将来才不会成为自私自利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资源,一定要好好利用。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前,家长是他的偶像,因此,家长一定要利用好这段时期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小教育孩子,该做又不想做的事情要坚持,想做又不该做的要放弃。

有位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把国内家长分成了三种类型:

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

第二类: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

第三类:不懂教育,但是有责任心。

第一类家长的孩子无疑是最幸运的,他们特别容易培养成功,比如郑渊洁和郑亚旗。

似乎看上去第三类家长优于第二类的,可惜事与愿违。第三类家长最可怕,他们总是以爱孩子的名义来害孩子,往往会毁了孩子。他们会扼杀孩子的潜能,他们将制造出多数的失败案例。例如:那些把陈腐当经典强加给孩子的,那些过分注重知识灌输而漠视孩子天性的。

当下中国第二类家长应该不少,幸运的是:这类家庭里的孩子会因较少得到家长的干涉而自由发展,他们童年生活幸福快乐,还拥有日后成功的各种可能。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成功是为了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做个有用的人,过有价值的人生。

对孩子的要求是什么?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因为父母的自私而逼迫孩子?对孩子造成伤害还自以为是?

想做什么样的母亲,取决于想要孩子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也取决于你自己有着一个什么样的前半生。孩子总是在母亲的价值观笼罩下成长,只有一个从容的、自信的女人,才能给孩子一个从容的人生。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们认为自己最有发言权,因为从出生到学前这段人生的启蒙教育大多是由父母来完成的。我们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想一想,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1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先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虽然这类父母一切都为孩子着想,但是孩子却不见得领情,因为他们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切记,这是顺利的起点,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2娇纵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3支配型: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上一篇:全员理念下一篇:高校无线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