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一些新尝试

2024-08-15

作文教学的一些新尝试(精选12篇)

作文教学的一些新尝试 第1篇

关键词:多样化,想象力,写作

一、用竞赛激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要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而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 提不起写作兴趣, 大多是因为提笔时无话可说, 想说又无词可用, 而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正是读书太少, 语言匮乏。怎样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提高写作兴趣, 适当的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初中生求知欲和好胜心比较强, 利用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在初一新生刚进校时推荐每人购买两本不同的名著, 指定班干部逐一登记、管理, 然后学生间互相传阅。每人每月看一到两本, 定期检查, 比谁看的书多;在看书的同时, 让他们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或者写心得体会, 或者摘抄名言佳句, 再组织大家进行交流、互评等等活动, 比谁看书看得好。书读多了, 知识面广了, 语言的悟性提高了, 写作时搜索枯肠找话说的情形也不见了, 遣词造句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习的进步, 成功的体验激发了更浓的写作兴趣, 而兴趣又成了最好的老师, 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为增强, 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做片断练习

作文是用词造句等多方面的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要想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进行作文片断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作文片断练习, 是指用一小段的篇幅, 表现现实中的一个场景, 说明事物的某一方面, 谈论对某种事物或者现象的一些看法的训练方式。它从局部着眼,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笔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耳闻目见。这样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他们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有了观察力和敏感性, 在生活中他们就能发现并抓住各种细节, 就会用片断形式将看到的多姿多采的生活反映出来。作文的片断练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们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开拓思维活动空间, 激活思维细胞, 并使之自由驰骋, 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体现。总之, 作文片断训练操作简便、灵活, 而且耗时不多, 师生间反馈得快。更主要的是它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能使学生的写作技巧更为娴熟。由此可见, 片断练习在作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

三、向生活取经

语文是一门非常生活化的学科。生活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大课堂, 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对社会的了解不够, 还没有完全学会从生活中攫取素材。但他们正处于一个开始学会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年龄阶段, 对身边的一切充满都好奇和热情, 如何全方位的把学生的写作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缩短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记录个人的独特感受, 不断的积累生活素材, 也是作文教学中注重训练的一个方面。

四、搞活动练笔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 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中学生天性好动, 喜欢热闹新鲜, 如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写作的灵感, 感情再得到升华, 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步入愿写乐写的境况中, 因此, 经常围绕作文教学开展活动, 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宝贵财富。

活动可在课外开展。走出课堂, 呈现在眼前的是五彩缤纷的世界, 让学生倾听大河东去奔流不息的波涛声, 欣赏四季轮回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景, 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 并去体会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让学生们通过眼睛去观察世界, 使其心灵得到升华,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总之, 精心组织好作文实践活动, 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五、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写好后不要一味依赖老师去修改, 要多依靠自己老师修改文章, 一般只能指出文章的优缺点, 即使对某些字句、段落甚至全篇作了修改, 也只是为了给作者的修改作示范, 不可能将作者的文章每个字都详细的修改。教师更多的只能做到指引大的方向。而只有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动手修改, 争取每一个句子都经过反复的锤炼。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文章的质量,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的说来, 采取多样化的作文教学不仅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而随着新教材的使用, 亦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改革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探讨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英) 海恩斯著.杨海洲, 杜铁清译.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2) .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尝试 第2篇

论文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成为师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让学生有话可写,怎样让学生写出有模有样的习作来,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主要从作文的短期训练任务的每个环节入手,讨论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每个环节都讲究“有效”。

关键词:有效性作文写前指导训练方法内容讲评

有人做过一项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1.5%的老师作文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规划,属于无效教学。作文的有效训练体系能让学生的习作由浅入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作文训练首先应当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符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规律,符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情感和兴趣特点。其次是遵循写作学习的自身规律,兼顾各学年、各学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业负担。

训练系列一旦形成,就能使每次作文训练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显的层次,学生每次上作文课都能学到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收获,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了新鲜感。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无目标的重复的教学与训练,极大的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试制定了短期与长期的训练内容,并分为几个部分。下面主要谈谈我在完成短期任务时的一些尝试。

一、在完成短期训练任务时,针对每一次的作文,我都会在整体上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突破作文的写前指导

作文写前指导是每一次作文流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具体的指导,学生自然不会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当前作文的写前指导,教师的一般做法:板书、作文题目和作文的相关要求——包括字数、体裁及其它注意点而已。再多些,可能有的教师会加些写作理论指导,除此之外可能再无其它的。但是孰不知,这样的写前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并无多大助益,更多的时候甚至是无效的,因为这些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难以起到帮助作用,不会写的学生还是不会写。而理论指导又过于抽象,同样也可能是无效的,因此有必要改变写前指导的方法方式,使写前指导真正起到作用,切实体现指导的有效性。我以为可以细化作文写前指导,改变以往指导大而空的做法。

首先,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的导入设计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暗示、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强化学生的倾吐动机,引发他们抒发自己的真 1

情实感。

其次,对写作的手法进行分类细化,并逐步突破。如“表达方式”可以先分成五类,再一个一个指导突破,“描写”可分成“写人、写景、写事”等,每一项再进行更细致的指导,如此一来,写前指导具体化了,针对性强了,有效性便也大大改观,学生的作文自然也就会增添许多亮彩。

再次,把作文题目的命题范围和内容适当加宽,以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好的文题应当能激起学生情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节作文课,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大家一下子说出许多答案:太阳、轮胎、呼啦圈、休止符„„接着她请大家在圆上加几笔,使它变成另一样东西,并请大家说说创意。同学们的答案真是丰富,令人叹服。有的变成了地雷,上面还有一根“哧哧”冒烟的导火线,看起来好恐怖;有的画了一个禁止通行的交通标志,希望提醒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的画了一条毛毛虫,虽然现在看起来很丑陋,可长大了就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最后老师请大家以《奇妙的圆》为题将这个过程写下来,学生就不会出现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现象,个个趣味盎然,教室里只听到“唰唰”的写字声,一堂作文课就这样有效地进行着。

2、突破作文训练的方法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作文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作文训练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虽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我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很喜欢采用以下这几种方法:

(一)采用“飞白”式的填空指引。

何为“飞白”?“飞白”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笔法轻重的运用,留下几丝空白,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手法,让作文毫无章法的学生摸索出一些门道来。如我们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文隐去一些片断,当然每次训练的目的不同,这些隐去的片断内容也不同。或环境描写,或议论抒情,或过渡铺垫,或其中的一段。并把文章印成部分空白式的让学生去填写,学生兴致高,有时写出的内容甚至比原文还要优秀。笔者主要是在低年级部分同学中采用这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微型作文的灵活穿插。

我训练的微型作文主要有百字议论、百字说明、一则广告、几句赠言、一个场面或画面描写、一段人物肖像或心理描述等各种篇幅短小的作文精品或片断。如:我曾经就布置过《智子疑邻》的改写、《春》的仿写、《皇帝的新装》的续写,《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扩写、短论《仲永的“伤”》等。我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从自然物候、人物百态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要以随笔、日记、写信的形式生动地谴之于笔端,学生课下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强调记录的意义,强调感受联想和想象。微型训练目的单一,一练一得,而且费时短反馈快,也很得学生的欢迎。

(三)借鉴构思、学习仿写。

有的学生写作基础差,长时间写不出合格作品,我就向他提出建议,找一篇作品进行仿写,并进行指导,提高创作水平。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积极模仿和借鉴范文,能培养好文风。即使刚仿写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师生教学课文不就是学思路、方法、语言表达吗?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学习课文时,我和学生能一起认同某个精彩的段落,我都会布置仿写的任务的。

(四)培养说的能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高效运用。

随着语文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作文训练的现代化程度也日益提高。例如用幻灯、投影,网络等。投影漫画,让学生观察、写说明文字;组织学生观看“汶川大地震”“09阅兵”纪录片,让学生写观后感;放一些自然景观、人物场景让学生生动有序来描写;展示一组“令你感动的画面”让学生谈感想;放一组音响,如一段优美的音乐或口令声、喝采、掌声等,然后写一则想象作文。总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限扩大的学生的写作视野,学生有活可写,有情可抒。

3、突破作文的内容

传统作文内容往往存在这样的不足:学生笔下的作文题材过于陈旧,如果让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即使到了九年级,还是有人写已经是老掉牙的“帮老爷爷推车”等等过分陈旧的内容;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笔下的作文内容常是瞎编乱造的,真实度不高,难以动人。因为作文命题脱离了学生实际,作文的有效性也就要打折扣了。所以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性,就必须突破学生作文的源泉问题,只有解决了“炊”之“米”的问题,学生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巧妇”,他们才可能写出能体现他们真实水平的作文。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尝试,如写《我的父亲》可让学生先回家调查亲人眼中或朋友眼中的父亲,这可让学生跳出小学形成的定

势思维,写出不一般的父亲;又如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作文前要求学生要先进行观察、再作文,这样就大大扩充了学生的作文内容范围,许多学生也在观察中体会到了以往作文中很少体会到的作文乐趣。

4、突破作文的讲评

及时反馈评讲,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三分导,七分评”。及时有效评讲作文,让学生再生写作冲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1)、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

每一次作文讲评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训练什么,评讲什么,要有针对性,不能胡子头发一把抓,面面俱到。正反例证也必须来源于学生习作,通过对此评讲,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训练的目的。

(2)、作文评讲方式必须多样。

作文评讲虽然方式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必须以激励性为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会给人以快感,可以增强成功者的自信心和再次成功的勇气,就能克服自卑心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哪怕只是作文中的一个精彩的句子,一个亮人眼目的开头或结尾,或是一句自然贴切的过渡句„„这样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极大的兴趣。笔者平时喜欢用这样几种比较有效的评讲方式:

①典型评讲。选出学生中有突出特色,有代表性的佳作进行朗诵点评,评价要讲分寸,褒贬切实,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②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品,并作自我评价,老师适时地简单点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

③互相评点,由两位学生互换作文本或由两个班的学生交换作文本,于课外互相评点。由学生评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因而评得认真,评得仔细,往往一篇作文评下来各种记号遍布作文,眉批尾批面面俱到,评语实在大胆。学生相互评定完后,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作文在班上展览,既有利于调动原先作文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原先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更上一层楼。

④开辟张贴专栏,张贴学生的作品,及时让他们推荐出当中的优秀文章。被推荐到的孩子上台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⑤大量地为同学们提供同类优秀作文,让他们尽情欣赏,然后再大胆修改。

⑥把优秀作品拿去参赛伙计出去发表。

(3)、评讲必须及时。讲评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久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二、至于长期训练任务,我主要针对七八年级,以记叙文为核心,制定训练描写的方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景物、肖像、神态等。高级阶段的训练针对九年级学生,着眼于谋篇布局、审题立意、写作方法、语言表达、开头结尾等方面。如七年级(下),第一阶段的作文训练是“抓住景物特征,掌握写景方法”; 第二阶段作文训练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最后一阶段作文训练是“注重细节,写出人物神采”。

总结:作文的困境,在新课改实行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太大的改观,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精力更多的用在了书本文章的教学上,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有关作文教学的相关经验和成功案例太少了,我们无从借鉴。对于初中作文有效性的探索和尝试,仍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漫谈语文教学》张志公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论》张志善语文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 王家政潘纪平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喻方涛湖北省天门市石河中学

5.《把握作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张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尝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文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上,让学生乐于写作,同时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真实的感受生活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无话可说、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等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应该表达自己对事物真实的认识、真切的感受。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作文的生命力,来源于真实,它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也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善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说的作文,不写远离学生实际的作文。如我把第一次的作文题目定为《真实的我》,力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中有的写出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催人泪下的事情,有的还写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内容的真实。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面窄,学生没有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缺乏发现生活的眼光,缺乏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深刻的思想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发现那些蕴藏在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生活,受到美的熏陶。

二、多方面立意,训练学生思维

立意,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人生经历比较少,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思维较为单一,所以写出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不够深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立意方式入手。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在作文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的环节。”这四个环节中尤以“构思立意”最为重要。因为立意就像一篇文章创作的灵魂,反映出作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思想境界。怎样构思?如何立意?将是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课的一个重点。以话题作文《雨》为例,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可以写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可以写春雨贵如油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还可以展开联想,写现在雨越下越小,雨点没有以前那么晶莹了,由此可以联系到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既可以写雨的一般意义,也可以写它的象征意义。这样,从一个事物就可以联想到很多与之有关的立意,学生的作文立意就变得深刻、新颖。

三、改进讲评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作文的讲评可以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写作知识,同时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我在讲评中加强了对学生批改和讲评的训练,通过交流习作、同学点评、自我评价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做法。

第一,示范引路。教师通过批改几次作文对学生的作文情况有了了解后,在班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收上作文后,抽查十几份进行批改,然后每组分发一本作为示范,让学生了解批改作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再给在学生讲解每次作文批改的具体要求。

第二,分组交流。有了教师讲解的基础,就可要求学生批改。学生在组内读自己的作品,并谈自己的作文思路,选取哪些材料,要表达怎样的观点或主题。组长推荐出重点讲评的作文,再推荐一名同学讲评,交流讲评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展开讨论。通过习作讲评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展开讨论,讨论的问题包括该文章如何进行立意、选材、布局,确立什么样的主题更为深刻等等。虽然很多同学的建议未必恰当,但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同这种方法,这比老师写评语效果好得多。

第四,教师点评。学生讨论作文后,教师及时总结本次作文的得失,重在分析优点,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本次作文收获了什么,不足有哪些,在下次作文中应如何改进。

第五,自我修改。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对作文的立意、选材、表达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学生就会心中有数,知道从哪里入手,修改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作文教学的一些新尝试 第4篇

1. 正确处理好教材

所谓对教材的处理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编排,教材文字,图表等做灵活变通的处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新教材实施教学以来,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科内容多而课时少。我觉得问题并非在新教材的设计上,而是由于教参少了,教材给予教师的自由处理的空间大,特别是有些教辅的误导,使有的教师的教学规划定位出现偏差。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在教学中对新课标中已降低的要求,不要再拔高;(2)删掉的内容无须再讲解;(3)能力培养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要期望一步到位;(4)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注意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二次开发。而师生在选用教学辅导参考书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醒、以课标为重要标准,既要肯定一些优秀的教辅对新课程的正面作用,更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辅对新课程的干扰和误导。

2.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适应新课标要求

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研究性课题在生物课本中的出现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大门的能力,绝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

3. 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的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了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在活动中,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5. 理解关爱学生,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6. 加强生物与社会、科技的联系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科技、社会中的作用。反过来,社会科技又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例如,《参加绿化校园》一节,学生根据现在校园的状况,自己设计绿化方案。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逐步树立起知识与科技和社会联系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陈南珠.对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2]齐叶.将趣味教学渗透在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

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第5篇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学数学课教学,面对新时期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教育通过改革,与世界教育逐步接轨后,我感到压力特大。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必须来个大转变,甚至脱胎换骨。按照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几年我对教学改革作了一点尝试,效果很好。特别近几年又接受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更加强了我对教学改革的决心。面对专家的教育理论我精心研究,细致推敲,努力让这些教育精髓融于我的教学中,并适应学生的实际。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在知识的传授上,我始终以数学语言为主线。它包括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等,对某些文字语言难以理解的概念,我就用几何图形、实物给以讲解,等学生理解后,再进行模式化,再用符号语言加以表示。对一些数学专用名词采取多种方式耐心给学生解释。对于刚学代数的初一同学来说理解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是这样做的:(1)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公式开始,让他们进行文字与符号的交替叙述。(2)再找一些用文字叙述的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3)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多采取几何图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题意用数学符号表示出题意,也可以有意识的搞一些专题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臵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要指出其区别之处。至于在运用时,所谓灵活,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不同的问题,也可以从同一个角度去辨析,从中并联系实际生活去学数学。如在解决开放型题目的时候可按下列策略进行,(1)剖析实例,发现结论。对于结论探求判断的问题,可以根据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进行思考,进而敲开一般性结论的大门。(2)寻找反例,否定结论。对于结论未定的问题,若寻找不到支持某结论成立的实例,可从反面思考,寻找或构思出否定结论的实例。(3)合理推力,想象结论。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可能性形态或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条重要思维策略。(4)辩证思维,发展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越俎代疱。(2)引导学生思维辩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在讲正负数时联系生活中的盈亏问题、温度的升降问题等体现数学的实际生活性。在讲黄金分割点时,联系人体,因为在人体上,有好多个黄金分割点,人体才成为一个美的“雕塑”。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三、教法的尝试

1,试题教法 只要多练,不断进行正误对照,还要学生说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板演练习”应抽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2,概念教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所以宜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教法 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的机会。步骤为(1)复习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

4,应用题教学 以“读议究讲练”为主。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和老师一道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5,习题、复习课 以层次结构教法为主,将全班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即A、B、C三类,此教法分单式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和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单式层次教学形式是:A、B、C三组学生接受同样的信息,但在教学时把B、C组学生看作信息反馈的窗口,尤其对C组学生做到“四优先”,既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评改,并在知识难点、疑难处利用启发评价、自读课本动手操作、议论矫正、尝试练习之机,有意识的对B、C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学帮助。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时空内,根据需要,利用某一教学层次对A、B、C组学生输入相异的教学活动形式,从而使C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水平,B组达到一般水平,A组略高于目标水平。即对B组安排强化性练习,A组安排高层次练习。

四、重塑教材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老师教学的依据,只有把教材及教法研究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对教材的看法是:尤如作文一样,这是一个纲要,丰富多彩的内容,还需要当老师的去描绘。我的做法是:一不把知识点进行孤立;二不把教材结构看得一成不变;三不把教材看成一些数学知识的堆砌;四不把教材看成是束缚学生与老师的绳索。面对这些我做过大胆的尝试。在讲一个知识点时,我向前找它的出处,向后找它的延伸,有时为了把一个新知识讲深.讲透,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知识的重要性。我会把这一知识上朔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代,会渗透到高中.大学高科技领域。会把教材的结构打乱。当然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教学生学数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一种数学思想,并用这种数学的思想去伴随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至于第四“不”我是这样想和做的,在敢于挑战自我的同时,要敢于挑战教材,在师生之间要重新塑造出新的教材观。

关于小学写字教学的一些尝试 第6篇

摘 要:写字是巩固汉字的手段,教师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掌握规律;三是总结经验,使学生愿写字、乐写字、写好字。

关键词:写字兴趣;方法;总结

新课标对小学生书写的要求是:基本做到能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字,高年级应该比低年级写得更好。在实际教学中,我经过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现加以提炼和总结,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营造写字氛围,培养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呢?一是表率激趣。正确、规范、美观的字会使学生钦慕不已。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学板书、作业批改,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产生直观的美感,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对写好字的浓厚兴趣。二是故事激趣。在学生写字前以这些名人的故事来激趣,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柳公权勤奋练字的故事等。学生会被这些故事中主人公刻苦练字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从而受到启发,在写字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三是评价激趣。教师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增强自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如,“笑脸”打分法。一张笑脸表示正确,二张笑脸表示清楚,三张笑脸表示美观。学生很喜欢这种评价方式,他们都为能得到三张笑脸而努力把字写得认真、美观。还可以用评语激励法。对于既正确又漂亮的作业,我采用夸奖式的评价,如,“你的字真好看!”“你的字很端正!”等,以此鼓励,学生会更自信,对上写字课就更有兴趣了。四是音乐激趣。练字是一项高雅的活动,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过程。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在写字时播放音乐,如,古筝《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孩子们伴着轻柔的音乐静悄悄地书写,写字已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强调写字姿势,重视书写习惯

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写字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影响书写效果,更会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在书写前,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桌净,本中,姿正。在课堂上要不厌其烦地示范,及时提醒、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另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写字课内课外一个样,校内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

三、加强写字指导,总结写字经验

(一)注意观察,学会临摹

临帖是写字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临帖也是正确练习之路的开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写字缺的就是观察,往往提笔就写,所以老师在学生动笔写字之前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所要写的字。如,教学“大”字时,引导学生发现“一”字在田字格中要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呢?(投影田字格里的范字,生观察)有的说:“我发现‘一是从横中线起笔的。”有的说:“我发现,中间‘ノ字是个竖撇,而且起笔在竖中线上。”有的说:“捺起笔时在横和撇交差的地方。”通过观察分析,既获得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又加深了孩子们对汉字结构的掌握,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书写。

(二)基本笔画的指导

掌握好楷书的基本笔画,是练好书法的基础。汉字是由各种笔画组成的,而每种基本笔画里面又含有一种或几种相似的笔画及变形的笔画,所以,在指导笔画时,先讓学生掌握笔画的形态、特点,再充分地指导学生如何运笔和用笔。

(三)笔顺的指导

笔顺就是写字的先后顺序,是前人的书写经验和约定俗成,掌握了正确的汉字书写顺序,不仅写字顺手,易把握好字的结构平稳,而且也有利于笔画间的呼应,提高书写速度,为练一手好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丰——先横后竖。有——先横后撇。坐——先左右后中间等。

(四)偏旁的指导

大部分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掌握偏旁的书写规律,才能恰当地写好带有偏旁的字。

(五)间架结构的指导

在写字教学中,间架结构很重要,除了笔画搭配,字形的安排要合理。这样,字才能写得工整、美观。所以,在写字教学过程中,要先教会让学生辨别独体字和合体字,再指导学生分析要学的字是由哪些笔画和部首组成的,然后重点从结构上指导学生书写,最后要求学生把字写平正和匀称。因为汉字结构变化多样,所以,用田字格来指导汉字的结构更方便实用。具体指导的方法如下:

1.字的规律指导

字的规律一般分为起笔定位、横平竖直、笔画呼应、撇捺对称、重心平稳、布白均匀、主笔突出等,指导一定要到位。如,起笔定位,是要做到第一笔写的位置要正确,这是写好一个字的首要环节。起笔定位可以分为上部定位(如“牙”)、左部定位(如“同”)、中部定位(如“山”)。在指导时,一定要求学生先观察字形,做到心中有数,再起笔定位。

2.字形分析

汉字的字形是比较多样的,有正方形、圆形、菱形等,所以,让学生归纳字的形状尤为重要,再次,从技法上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正方形(“口”字)不要写得方方正正,左竖稍长,右竖稍短,上宽下略窄;长方形(“目”字)布势是长方形,因为框中有笔画,所以,左竖应短于右竖。

3.间架结构分析

间架结构分析是指导书写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使学生在通俗易懂的情况下掌握好写法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举例字,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图解,再在技法上指导,然后练习巩固。如“们”是属左窄右宽,左右两边的高低大体一致,右部笔画少而长,可以图解占位,左边约三分之一,右边占位约占三分之二。

小学生写字极易产生渴望,急于求成,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白:要想写好字,只有打牢基础,勤加练习,才能获得大的进步。

总之,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没理由拒绝写字教学,当然,写字教学的路有千万条,仍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我在教学中的这些粗浅做法,如存在错误和不足,恭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尝试 第7篇

1. 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

1.1 当“小老师”、“模仿秀”。比如说“Tack about it”。在这一模块中,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 带表情说句子。如“Iam hungry.” (作饥饿状) “I am thirty.” (作口渴状) 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 领读句子, 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 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Stand up.”“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1.2 在教单词或句子时,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 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big”, 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 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 伸出手臂, 并鼓起肌肉;“thin”, 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 老师做出动作, 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1.3 表演法。我常用的表演法, 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 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 能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说错要批评的压力。

2. 布置任务, 明确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 倡导英语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 完成任务, 感受成功。任务型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做中学, 用中学”, 任务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设计,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授知识前, 就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例如, 在学习表达喜好时, 可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 我们要调查大家对水果的喜好。”同时展示一张调查表, 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的用途, 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3. 采用“任务教学”, 让学生“敢说”。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 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 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 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 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完成任务, 而不是关心自己所说的句子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 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我相信学生, 大胆地分配任务, 并鼓励学生编排英语短剧。刚开始编得不太理想, 我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学习, 慢慢地他们体会到了快乐, 积极性越来越高。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 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 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等等, 将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 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 英语课变得丰富多彩, 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 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境, 做到教学情景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做:一是再现课文内容。课前找几个学优生把课文的内容演一演, 以便全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他们也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同时也带动其他同学都试演课文, 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二是运用多媒体手段, 当教学内容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时, 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移植情境, 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 做到声像结合, 图文并茂, 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三是教唱英语歌曲, 学讲英语小笑话、小故事, 还有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 等等, 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 消除学习疲劳, 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

5. 用实物及图片, 增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性。

直观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把英语单词同实物或情境直接联系, 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感, 易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英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生, 采用直观教学, 可使学生一开始就把实物或动作与英语直接联系起来, 获得直观印象。

6. 活用游戏、歌谣, 增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尝试 第8篇

1.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习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掌握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 在教学总体目标上,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培养

教师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如奖品激励、任务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学生就会渴望学习英语;在课程实施上,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营造,充分利用和开发电视、录音、录像、光碟等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营造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尽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克服课时少的困难,并且在下学期安排早读课及时复习,保证学生高频率地接触英语,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学习条件,提高学习效率;在语言教学目标上,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学校和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设备,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提供大量的感知、体验、模仿等实践活动,如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保证每位同学有三至四次的课堂练习经历,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感。语音语调的学习包括发音、重音、语调、节奏和语流等多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以单音准确为目的进行教学,通过多听、多模仿,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训练,奠定语音语调的基础。强调要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就要创设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交流发展交流的能力。

3. 布置小学英语作业的注意点

3.1 作业的内容要精炼

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联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然而老师精心地设计好作业,却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几乎每个老师都希望家庭作业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却没能得到学生的肯定,学生不是嫌作业多就是嫌作业枯燥无味。我觉得这与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由于家长、老师的长期督导,没有给学生反思的机会。部分学生会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主动愿望,而是为了圆家长、圆老师的梦罢了。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则忙于生意,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缺少教育引导,而一些爷爷奶奶的思想又与学校的教育脱节。要让孩子得到训练,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3.2 作业形式要新颖

很多孩子觉得作业枯燥无味,是因为每个学期的作业形式都惊人地相似。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要让学生感兴趣,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我在设计家庭作业的时候,多从各个学科着手,寻找它们与英语相联系的地方。结合学习的重难点,设计了一些与亲人朋友打招呼、介绍自己的父母和朋友、谈谈天气情况、画画父母特征的一幅画、描述自己房间的布置、用英语做算数题、给朋友写一封信等作业形式,尽量让孩子们体会到英语在他们生活中的用途。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内容,将家庭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调查、画画、表演之中,形式多样并保持新颖,甚至放手请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自主选择作业,把作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师生互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在师生交流互动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多媒体技能是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编程方式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图文并茂,以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多媒体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把教和学融于一体,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英语教学内容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尝试与体会 第9篇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的学科特点

1. 信息技术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成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目标大多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技术作品 (如文档、多媒体展示文稿、动画、程序、数据库、网站/页、人工智能程序/系统) 来解决实际问题, 表达信息和想法, 交流思想和感受, 等等。因此, 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又一突出的学科特点。而实践中的各类问题或任务往往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 需要学习者激活、调用、组合自己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术, 临场生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可以说信息技术学习结果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临场生成性。有时甚至需要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性往往与创造性密切相关。

2. 信息技术学习应该是一种富有认知灵活性的学习过程。

由于信息技术学习和活动都要涉及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操作命令的尝试与熟练、作品的设计与规划、技术操作与作品开发、调试和优化等过程。因此,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过程。加之前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生成性和实践性, 信息技术属于典型的结构不良领域 (ill-structured

domain) 的知识 (Spiro、Feltovich、Jacobson、Coulson, 1995) 。结

构不良领域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 概念的复杂性:在应用知识的每个实例中, 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 (知识点) 的共同作用, 而不是只涉及某一个知识点;第二, 实际应用情境间的差异性:在各个具体的应用实例中, 所涉及的概念是不同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尽相同。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因此, 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我以学生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 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 非常积极地学习, 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 我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 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 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 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 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显而易见,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三、以“中观教学设计”理念来指导教学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 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

例如, 我在讲解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声音素材的编辑与制作”一课时, 考虑到整个单元的内容为“视听制作”, 将中观目标定为制作一个“天上的街市”配乐视频作品。本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录制“天上的街市”配乐诗朗诵, 通过和以后几部分任务合作, 以达到中观目标, 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观教学设计的应用, 能使整个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合, 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方便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之一, 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 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操作。

2. 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 力求精讲、少讲, 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 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

3. 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4. 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 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事实证明, 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 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5.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6. 耐心辅导,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在上机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 教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 切忌不耐烦, 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7. 分层教学。

目前, 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 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尽相同。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五、重视学生的上机实习

中职幼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第10篇

一、声乐教学的现状

1. 生源素质低。

目前幼师的生源大多是来自各县市区的初中毕业生。她们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接受的音乐教育和熏陶少,有的考生甚至在初三就没有了常规的音乐课,面试的曲目也多半是为应付考试临时学会的。她们中不同程度地具有音不准、节奏感差、声音嘶哑和自信心不够等问题。入学以后,虽然经过一年的基础声乐教学,由于音乐底子薄弱,声乐进步并不大,个别学生甚至还存在唱歌“跑调”的问题。

2. 时间的限制

幼师声乐专业的开设年限一般是二年或三年,每周一个课时。上课多以集体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形式。集体课和个别课的开展很好地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又能兼顾个体。但由于人数众多,时间上难以对学生的个体进行逐个、仔细的分析,即使指出了学生的问题,学生也很难在课堂上解决,因而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3. 教法单一。

多年来,幼师在声乐教学中仍然沿用“示范、模仿”、“练声、唱歌”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无一例外地在教师的口传心授中被动地模仿接受,其主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被压抑。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很难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这对幼儿的教育极其不利。

总之,幼师的生源素质、单一性的传统教学、上课时间的有限等因素都会对幼师声乐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在目前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在声乐集体课与小课相结合的大环境下,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1. 明确教学目的,设置教学重点,选择教学内容。

作为中等职业幼儿师范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师人才,幼师在声乐技能上究竟要具备怎样的演唱水平和能力,是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必须解决的声乐教学问题。幼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面向幼儿园和社会的合格幼儿园教师,而不是具有精湛歌唱技能的歌唱家,而且,中职幼儿师范学校仅是幼师学习幼儿技能知识的启蒙和发源地。因此,幼师声乐的教学应以声乐基础性教学为主,最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发声方法、声音概念和一定量的中外经典歌唱曲目。

从这一教学目的出发,我在教学内容上对现有的教材曲目进行了筛选。幼儿歌曲音域不高,多以中声区为主。幼师教学就应把训练学生建立良好的中声区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考虑拓展学生的音域。中等职业学校毕竟是幼师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应打好扎实的声乐基础。如此,选择的演唱曲目就一定是一些以中声区音域偏多,难易适中的歌曲。例如:《渔光曲》、《牧羊姑娘》、《思乡曲》、《金风吹来的时候》等,而像《我住长江头》、《一抹夕阳》、《古老的歌》此类难度大的歌曲,只能作为欣赏曲目,不建议学生过早涉及。当然,学生之间有差异。一些学生由于有着良好的音乐基础和悟性,声乐演唱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于这部分优等生可以另外布置歌曲,提高演唱的难度,在个别教学中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上,我在幼师二年级声乐教学中增加幼儿歌曲的学习内容。目前,幼师的声乐教材还一直沿用艺术歌曲和一些音乐师范类的声乐教材。传统的幼师声乐教学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单科的声乐技能,而没有把学生的声乐技能和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联系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能唱一两首比较有难度的歌,但却未必能优美地唱出一首短小的幼儿歌曲来。幼师的声乐教学应该为幼师音乐教学服务,它的宗旨是教会幼师如何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幼儿歌曲,同时保护幼儿稚嫩的嗓音。因此,在幼师声乐教学中,很有必要让学生多接触幼儿歌曲的演唱。幼儿歌曲和艺术歌曲、声乐教材里的歌曲相比虽然在演唱方法上一致,但由于演唱群体的特殊性,在演唱要求上略有不同。例如:幼儿歌曲《小白船》,其中有一句歌词“有只小白船”三拍子旋律,总共有四个小节。声乐上是要求这句一口气唱完,不能换气,否则会打破旋律的线条感。但是从幼儿生理条件出发,幼儿不可能一口气唱完四个小节,因此在演唱时只能在“小”字后面唱断,换口气再唱“白船”。又如幼儿歌曲《数鸭子》,唱词前面的一段念白和整首歌的演唱,都要模仿幼儿童真的语气来唱,这样才能唱对这首歌曲的“味儿”。

在教学重点上,对于幼师来说,训练学生建立良好的呼吸和歌唱状态,能为将来学生科学地歌唱和继续再深造起到很好的根基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主张应用各种手段,尽快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歌唱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有目的地检查学生的呼吸,严格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呼吸状态下唱歌。即使幼师的高年级,仍要经常强调歌唱的呼吸。如果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呼吸和歌唱状态,她的演唱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演唱的积极性也就会相应增长。

2. 改变单一的教学结构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师声乐教学一直遵循“先练声后歌唱”、“教师范唱,学生模仿”的课堂结构模式。在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发声练习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教师又不可能在短暂的一节课中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和具体的演唱指导,但学生在集体的练声中很难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幼师声乐教学首先应该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课堂结构模式,从“教”中摆脱出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走到课堂的“舞台”上来。如此,集体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就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在声乐课上,练唱元音“a”的发声练习。我仔细观察学生的演唱状态,把喉头相对打开的学生和没打开的学生分别叫上两个单独演唱,然后积极引导学生互评,找出解决的办法。当然,这样的“互教式”教学应该充分注意教学语言,不能让演唱水平弱的学生由此产生自卑感,降低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而是要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思考问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仅使学生尽快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3. 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性教学是目前公认的一条提高幼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幼师学校已经积极开展了教育实习、模拟教学法等实践课,旨在缩短学生毕业以后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需要的过程。我在声乐课上也引入这一理论,但并不是普遍概念上的模拟幼儿歌曲教学,而是把声乐教学和幼师的其他音乐门课结合起来。我在声乐教学中尝试着加入幼儿歌曲的版块教学。这一板块除了前面所说的幼儿歌曲的演唱外,还包括幼儿歌曲的自弹自唱,幼儿歌曲的边跳边唱。如: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这个单元的声乐课,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快节奏的歌曲,我特意在这单元加入了与之相应的快节奏幼儿歌曲《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的内容。我要求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小组舞蹈,并边跳边唱。又如:歌曲《问》这个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休止符的唱法。我就在这一单元加入《懂礼貌》这首以休止符为主的幼儿歌曲,要求能自弹自唱,使学生充分理解休止符的作用和唱法。这些创编、弹唱都是以课前提早布置,课中展示并讨论、评价的方式呈现。如此不仅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与实践联系起来,真正“学有所用”。幼师声乐的实践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兼顾了视唱、钢琴、舞蹈等其他学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的音乐素质。一学期下来,幼师无论是在唱、弹还是舞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且学习声乐的兴趣也非常浓厚。

实践证明,幼师声乐课的调整和拓展,不仅能提高声乐教学整体的教学质量,而且能促进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使幼师更加符合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

参考文献

[1]曹燕.转变旧观念, 迎接新挑战——对幼师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6.

[2]任秋英.强化实践教学, 促进幼师实践教育.江南论坛, 2008.1.

例谈我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学尝试 第11篇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是指老师在授课进程中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学科课时目标而创设的学习氛围。学科老师能够结合学科特点科学而恰当地创设妙趣横生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发孩子们探寻问题的欲念,进而提升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时,我在导入环节创设如下情景: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挂艾草,还会饮雄黄酒、吃粽子。今天老师带来了6个粽子,如果分给3个小同学,你会怎样分?学生口答,列出算式。通过端午节情景的创设,充分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进而提出6个小朋友分3个粽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优良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同学们养成了优良的习惯,才能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和综合素养,才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效率。当前,同学们在本学科学习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好习惯,严重阻碍了同学们数学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科任老师要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解方程一》例4时,对解题过程的书写形式和验算方式,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准确地师范,同时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促进同学们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培育优良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由于年龄偏小所接触的知识面也比较狭窄,任课老师如果能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素材,就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本门课程的乐趣,也便于同学们更有效地理解课时目标,认识到学习本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同学们在熟识的生活环境中,对数学的研究保持浓厚的热情。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密铺》一课时,教学中我从同学们常见的铺地砖中切入,通过观看用砖铺成的墙面,发现这些平面图形拼在一起的特征,直接感悟密铺的特征,再通过我的适当的总结,让学生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

四、精心设计数学练习

练习是检验同学们课时目标完成状况的重要方法,正确而恰当地设计数学作业有利于检测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有助于反映老师的教育成效,有助于老师不断更新教法提升课堂效率。通过多年的摸索,我认识到随堂练习布置应该坚持下面几个要求:①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是具有选择性以及层次性的。②不该是枯燥乏味的,应是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③练习数量不应该过多,应该注重练习质量。

例如在教授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布置了三到课后练习:①完成“练一练”。②完成练习九7~11题。③完成思考题。这样的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从强调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直接改写成分数出发,到小数化成整数,再让同学们使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最后到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层层递进。同学们的知识不断得到巩固,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也能感受到学习本门课程的快乐。

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尝试 第12篇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 学生需要掌握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 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像,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时, 出示一幅有关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简笔画, 而旁边是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英语学习中,兴趣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就是迈向了成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对英语产生求知欲,达到了创新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大数据与图书馆发展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