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2024-06-21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精选8篇)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第1篇

从理论的内容演进来看, 20世纪60年代的重点是开放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代表性理论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20世纪70~80年代, 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致使货币危机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亚危机的出现使最优通货区理论、货币危机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扩展

(一)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0世纪60年代, 蒙代尔 (1963) 和弗莱明 (1962) 将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到封闭经济的IS-LM模型中, 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将开放经济体系最核心的变量纳入其中, 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分析开放经济中的经济政策效应。其基本结论是, 稳定政策的效应依赖于金融资产的国际流动性。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 因利率与汇率保持相对稳定, 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投资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的削弱;而利率稳定消除了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从而使其政策有很好的效果。相反, 在浮动汇率下, 货币政策会成为有力的工具, 而财政政策则会变得软弱无力。因此, 政府可以通过相机地选择汇率制度或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对稳定内外部均衡进行有效的干预。

作为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的综合, 这一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系统地分析了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 国际资本流动在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当然,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因严格的条件限制使得该模型难以避免存在局限性。一是忽略了国际收支的反馈效应和外国对本国政策的可能反应, 从而是一个小国模型;二是模型完全从流量的角度来考虑, 特别是经常账户的不均衡通过资本流动而抵消, 忽视了国内外利差变动的存量效果, 并没有考虑外国净资产的存量均衡, 在处理资产市场的均衡是不足的。同时, 假设资本完全流动是不符合现实的。

(二)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扩展

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 许多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 形成了大国模式和两个大国、一个小国的三国模式。无论是大国模式, 还是三国模式, 都认为指派规律在长短期内的作用可能不同。有效的指派规律应根据结构模式、干扰的性质与持续性、反映的形式与力度而定。20世纪70年代中期, 多恩布什 (1976) 发表《预期和汇率动态》, 扩展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建立了汇率超调模型。多恩·布什放弃了弹性价格的假设而用短期价格粘性假设取而代之, 将资产市场和商品市场调整速度不一致的特点结合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中, 用IS-LM模型导出了汇率超调的结论, 解释了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商品剧烈波动的原因。同时, 引入了理性预期, 假定国内名义利率等于国外利率加上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率, 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了重要修正。

二、货币危机模型

(一)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又称为克鲁格曼模型, 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于1979年提出的。这一模型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 以钉住汇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分析对象, 分析了以放弃固定汇率为特定特征的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克鲁格曼认为, 在一国货币需求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下, 国内信贷扩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 从而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而产生危机。但是, 他在分析中采取的非线性形式导致了固定汇率崩溃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 后来弗拉德 (R·Fload) 和戈博 (R·Garber) 于1986年完成了这一工作, 因此, 这一模型又被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

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货币危机 (如墨西哥1973~1982年危机, 阿根廷1978~1981年危机) 。该模型表明, 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 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

(二)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 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 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 这对第一代模型提出了质疑, 从而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仍注重经济基本面, 认为在经济未进入基本经济变量的中间地带时, 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但当经济处于这一中间地带时, 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 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 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 危机将提前到来。

此外, 少数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 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 但在羊群效应 (Herding Behavior) 和传染效应 (Contagion Effect) 的作用下, 仍会出现货币危机。羊群行为认为, 市场参与者在信息不对称下行为的非理性使金融市场不完全有效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与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主流理论均假定市场参与者拥有完全信息, 从而金融市场是有效的) , 市场的收益与惩罚的不对称容易造成羊群行为。传染效应主要从国家间的关联角度来解释危机, 认为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 国家之间经济依存度增高, 危机将在经济依存度高的国家之间扩散。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会给出一定的市场信号, 改变投资者对与其经济依存度高的国家的货币的信心, 加大这些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甚至导致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式危机的发生。

(三)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传染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的货币危机, 原有的货币危机解释力度有限。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经常帐户的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在分析和推导时, 引入了金融过度 (Financial Excess) 的概念:当一国的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时, 金融机构会容易冒险, 将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引发金融泡沫, 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外, 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过度的程度, 东亚危机国家表面上健康的财政状况实际上有大量的隐含赤字存在:政府对与政客们有裙带关系的银行、企业提供各种隐性担保, 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和企业道德风险, 它们的不良资产就反映为政府的隐形财政赤字。同时, 由于销售疲软、利息升高和本币贬值,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困难, 这种困难包括了由前期资本流入所带来的实际汇率变化的影响。

三、最优通货区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蒙代尔 (1961) 提出, 后经麦金农 (1963) 、凯南 (1969) 、麦格尼菲克 (1973) 、普斯莱 (1976) 等人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欧洲货币体系动荡以及逐步向欧洲货币联盟转变, 该理论的研究又活跃起来 (格劳韦, 1992、马森和泰勒, 1992) 。该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研究重点是建立最优通货区的利益、成本以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通货区的构想。根据蒙代尔的分析, 美国和加拿大的东部区域可构成一个统一通货区, 而两国的西部地区则构成另一个通货区, 这一切是从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不对称性会导致宏观调整的不对称这一理论前提导出的。蒙代尔认为只有产业结构比较一致的地区才适于构成一个统一通货区。其后, 麦金农 (Mckinnon, 1963) 和凯南 (Kenen, 1969) 亦对这一理论作了开创性研究。麦金农认为一些开放的小国适合进入统一通货区, 而凯南则认为如一国产业足够多元化其进入统一通货区的代价可较小。

在20世纪90年代, 欧洲货币联盟 (EMU) 的实际运行使该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实践。例如对于加入统一通货区条件的研究。此前的最优通货区理论所要求的加入统一通货区的先决条件变成了可在先加入通货区后逐渐达标, 只要有可信的承诺和有力的纪律约束即可。欧元区内意大利和西班牙的EMU达标似乎验证了这一点。

四、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展望

1.理论研究中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问题

近年来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以往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 这些方法兼顾了动态环境下具有名义刚性的垄断生产者和理性预期的经济行为人。

2.货币危机理论的泛化研究

现有的货币危机理论的解释大多是“事后”行为, 这些理论对解释特定的国际货币危机有一定的说服力, 但当新的货币危机爆发时, 这些理论又可能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现在的货币危机模型正在向泛化发展, 不限于事后解释某次特定的危机, 而是希望能一般性的解释下一轮危机。

3.国际政策的合作与协调

正如奥布茨菲尔德和罗高夫 (2000) 的研究显示, 我们可以在政策规则方面重新加强对国际政策协调的分析。现在, 有关货币体系的制度性改革已经在国家层面上得到具体实施。所以, 运用新模型对国际政策协调进行分析, 也是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前沿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龚关.国际金融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雨露.现代金融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3] (美) 保罗·克鲁格曼, 茅瑞士·奥布斯特菲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斯特.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德尔及其对国际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 1999.

[5]梅新育.芒德尔国际经济理论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 1999.

[6]Hau, H.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The Role of Fac-tor Price Rigidities and Nontradabl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50) :421-48.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第2篇

随着我国加入WTO谈判进程的加快,如何实行审慎的金融开放政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利率和汇率的自由化问题;其二是银行业的开放问题;其三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进程。这三方面的问题构成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

一、必须按市场化的趋向逐步建立利率与汇率的调整机制

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风暴在肆虐亚洲各国,甚至影响欧美金融市场时,中国能够不受太大的影响,主要是现行体制对金融冲击起到了保护作用。中国银行和证券市场尚未对外开放,不存在大量的非居民外汇存款和离岸信贷,再加上严格的外汇管理使中国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出或称资本外逃。同样,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则有效地防止了挤兑风潮,在外汇流入流出方面没有对中央银行构成压力,使人民币不贬值问题成为可能。

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有效地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维护亚洲地区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但从长期看,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一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如果国外需求和投资构成本国经济的重要来源时,利率和汇率与国际资本市场隔绝或脱节,将会对本国储蓄和外汇汇价带来误导。当国内利率与国际货币市场利率存在较大差距时,套利性的借贷必然出现。同样,当汇价高估或低估时,对本国进出口和币值稳定也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固定汇率制的主要缺陷在于,它钉住一国货币,而被钉住国家的货币汇价往往因其经济与金融状况变化而变化,因此它可能使钉住国家货币汇价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这就要求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既要维持汇率的稳定,也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的变化情况,及时对汇率进行调整,避免固定汇率走向僵化。

中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计划利率和固定汇率制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改革现有的利率管理体制和固定汇率制度。从改革的方向上讲,将是逐步朝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的目标迈进。如果没有亚洲金融风暴,这项改革的进程会快一些,现在看来需要慎重研究。既要克服因噎废食,停顿利率及汇率自由化步伐的做法;同时也要避免放开汇率过急,草率开放本国市场的倾向。因为两者都会酝酿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前者会使我们容易产生对人民币的高估,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对外贸易及外汇储备方面矛盾不能真实反映出来,导致国际经济的失衡;后者则容易使中国经济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过早地融入国际货币市场体系,失去抵御金融风暴冲击的制度保障。因此,研究好利率与汇率的灵活调整机制,有步骤地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是正确应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银行业的开放必须谨慎进行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业的全球化主要指全国金融业的开放问题。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是金融业开放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外国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并要求开设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尤其是中国希望加入WTO,西方国家会以中国必须允许跨国性银行在华设立分行和开放本国银行业市场作为条件。因此,从长远发展需要看,中国必须认真研究银行业的开放问题,要研究中国银行业开放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时机;要研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妥善处理银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要研究允许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形式、业务范围和监管要求;要研究银行业市场开放后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防止因市场开放过早而失去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应担当的角色,而且应从战略的高度研究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应对政策,这是确保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银行业的开放首先要研究银行体系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中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金融风险是由两方面原因形成的。一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委定项目、银行拿钱”的信贷计划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第3篇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是打开中国宏观迷局的一把钥匙。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一直表现优于欧美诸国,但是目前却出现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现象。一方面,内需低迷,国内企业利润下降、开工不足;而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正在各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包围下节节上升,令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大量民间资金却投资无门,只能涌向房地产市场,不断推动房地产价格的攀升。中国的股市则持续低迷,在全球股市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已连续第三年在低位徘徊。

日本方面更是火上浇油。最近,日本央行在所谓的“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大规模印发钞票,导致日元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货币不断贬值,这对中国经济而言无疑又构成了进一步的冲击。

那么,应该如何破解当前宏观经济的迷局呢?一把关键的钥匙就是资本账户的开放。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可以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有序开放,可以解决中国货币存量持续上涨的难题。

资本账户不开放的历史原因

为了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当前需要开放资本账户,需要回顾资本账户不开放的基本历史。

可以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头30年,资本账户的封闭是稳定宏观经济重要的秘密武器。由于资本账户不开放,使得大量资金、储蓄聚集在中国经济内部,再加上国家对商业银行的高度控制,使得大量储蓄集聚在商业银行内。商业银行受到大量行政干预,其资金被以很低的贷款成本用于补贴那些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使其不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同时,也正是通过持续压低贷款和存款利率,使得商业银行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存贷利率差,从而获得稳定的利润,这种稳定的利润又反过来补贴了贷款不力的商业银行。这一系列运作的本质就是用高储蓄掩盖了国家财政潜在的赤字,稳定了社会各界的预期。这就是中国改革头30年宏观经济持续稳定、通胀在大多数年份不超过10%的最大秘密。

相反,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的早期就实行了比较开放的资本账户政策,同时,也放开了对商业银行的控制。一夜之间,大量的私营资本进入到银行体系。由于国家失去了对社会储蓄的控制,社会储蓄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高投资回报。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在东欧和前苏联改革的初期不断地下降,这一点与中国完全一致。不断下降的财政收入与完全失控的金融体系合在一起,导致了俄罗斯与东欧各主要国家整体宏观经济的失控。这就是中国与前苏联及东欧改革在宏观层面的最大不同。

当前形势与过去30年完全不同

回顾改革开放头3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今天的情况与当年完全不同。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是生产能力完全过剩,总需求相对不足,社会储蓄过剩。这种情况下,宏观稳定的任务已经从稳定物价转向了稳定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同时,由于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产品出口导致了长期的外贸顺差,这就使得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外资涌入的问题,并推动了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进一步拉动了外资涌入的速度。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货币存量居高不下(货币存量的一个来源是大量外资的涌入)、名义汇率不断上升、房地产价不断上涨、流动性泛滥,这些表象与改革开放头30年的情况恰恰相反。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必须要有新的考虑。

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

是打开宏观迷局的钥匙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如果中国的资本账户能够有序地开放,那么我们将完全有可能形成一个在资本账户上资金有序出境的格局。具体说来,企业和个人可以将一部分人民币存款转换成外币出国投资。这种出国投资可以带来四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资本账户有序开放,可以大大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是因为,在外汇市场上,我们就会形成一个有进有出的双向流动局面,而不是今天大量资金涌入而没有资金流出的单方面升值的压力。

第二,可以推动人民币有序地转换成外币出国,使得人民币基础货币存量有所下降,从而最终使得中国能够实现货币存量与GDP之比逐渐下降的经济软着陆的进程。

第三,可以大大缓解房价不断上涨的压力。其原因是让中国的储蓄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的方向,而不是像今天一样仅仅局限在国内,眼光过多地注重于房地产市场。中国境内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久调未果的局面,最终将会由此得到解决。

第四,可以为百姓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是民生之举。中国经济基本的问题是产品市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与此对应的是,金融市场高质量的产品极为匮乏,资金大量积聚于银行体系,部分追逐房地产市场,抬高房价。而纵观国际市场,大量跨国公司的利润来自中国,它们的股票和债券市值不断提高,中国百姓眼睁睁看着中国经济“肥水流入外人田”,却投资无门。资本账户有序开放恰恰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一步。

资本账户开放必须考虑民生,

帮助百姓控制风险

资本账户开放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民生角度来看,难以避免的是有一部分百姓将自己的储蓄转换为外币出国投资,却由于投资不力出现了大规模亏损。原则上讲,这种风险应该由个人承担,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百姓出现投资亏损,势必将演变为改革者的负担,社会各界包括媒体一定会追问有关政策的合理性。如何应对此类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手段。可以考虑采取国外对对冲基金的管理方式,那就是,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必须符合一定的净资产要求,如拥有500万美元的净资产才能够投资对冲基金。在今天的中国,出国投资的风险往往远高于境内投资,因此,国家可以规定,只有当每一个银行账户的存款额在过去一年之内平均达到一定数额时,才能够将资金以一定的最高比例兑换成外币出境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化解百姓出国投资损失巨大以致自身难以应对的尴尬局面。

底线思维是关键:必须有控制

超大规模资金流出的紧急阀门

多年以来,学术界大部分学者在谈到资本账户开放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出反对意见,其主要的理由是,如果资本账户打开,就很有可能形成资金大量出走的局面,这会对中国的资产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的银行体系也会出现挤兑的风潮。

应该说,这种担忧在中国经济大格局转变以后,已经大大地缓解了。正如以上的分析,中国经济目前的基本格局与过去30年完全不同。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国际投资者情绪也是变幻莫测,这种人民币短期内兑换成美元大量出走的情况,任何时候都不能排除。那对此风险应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事先就应该设置防火门或是紧急阀门的机制。那就是,一旦出现大规模的资金出走,国家马上宣布紧急措施,对每一个银行账户和投资者设定兑换的上限。具体说来,比如说,在一个月内出现了3000亿乃至5000亿美元的兑换规模,国家就可以规定,每一个银行账户的兑换上限为1万美元。而相关的对外投资的审批,也要有一定的放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地逆转资金大规模外逃的期望与趋势。

总之,中国经济的大格局相比30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宏观经济的种种迷局,包括货币升值、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乃至泡沫化、百姓缺乏投资渠道等等,都可以通过有序地放开资本账户这一改革实现。当前,在全球一片量化宽松的浪潮中推出这样的改革,也是最好的应对措施。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第4篇

一、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尚未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自身集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大学科于一身, 有着其专业性和一定的难度, 内容偏向于数学、统计学方法和推导的介绍与讲授, 其核心便是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建模、参数估计、检验等一系列方法的具体过程。但是这会使广大低年级本科学生感觉其内容深奥、晦涩难懂, 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应用所学知识, 极大影响其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教学却缺乏重视, 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方法与结论或者只是单纯的软件使用方法介绍。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将复杂的理论、繁琐的数学推导、高深的统计量具体化、形象化;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中的“为什么”变为“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培养学生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计量经济学从建模、数据收集整理、参数估计、检验、模型修正、预测直到政策评价的完整意义、结构和步骤。在此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用具体形象的结果掌握一系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理论计量和应用计量的完美结合。因此,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绝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 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

1、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 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 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先讲授后实验这一方式, 徐占东等学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 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法, 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与第一种教学方法一样, 它们均采用讲授、验证式的教学方法, “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 验证书本内容, 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 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

2、教学手段、媒介单一。

在应用计量经济学实际处理数据以及实验教学中, 计量软件的运用是计量分析的基石。E-VIEWS、STATA、SPSS、SAS等各种计量软件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 在当前的计量经济实验教学中, 往往只会粗略的讲解一种软件的使用, 软件使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用一些命令来完成预想的结论。学生对于软件的知识极为有限。国内大量计量实验教学均使用EVIEWS作为教学软件, 当面对着大量的截面数据或者是面板数据时, 其在估计、验证、作图方面的功能远远不如STATA。而在处理巨大的金融数据时, SAS的功能便会凸显。因此, 提纲挈领的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 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 介绍各类软件基本运用, 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层次模糊, 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

无论是面对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本科生还有已经具备一定积累的研究生, 计量经济实验教学均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对于功底相对薄弱的本科生, 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从另一个环节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 并逐渐掌握其实际应用。而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 他们更希望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解决他们所思考, 所面对的问题。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模式更应该有所差异, 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解疑者, 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新问题, 得到新启示, 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4、实验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作为理论课程补充的实验课程, 对学生考核往往是通过其上交几份实验报告为基础。然而我们目前要求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 往往是以教材上已有案例为基础, 加之老师在实验教学课堂上一步步演示如何操作得到结果而生成的报告, 学生只需简单的模仿, 甚至是抄袭, 背离实验教学初衷。

(三) 专业针对性过强, 限制了跨学科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尽管计量经济学诞生初始是为了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的说明和预测。但是七十多年来, 理论计量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研究应用方法:诸如OLS参数估计法、回归法、方差分析法等已经被广大社会学科所采用。以诺斯为主的经济学家更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 发展成为“历史计量学”并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现代学科的发展, 各学科的融合性大大加强, 而计量实验教学对象仍主要针对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生, 所分析和验证出发点均是常规的宏微观经济问题。不仅限制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本专业所遇到问题了途径, 也禁锢了经济类专业学生跨专业研究问题的思维。只有走出传统“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的实验教学, 才能满足“宽口径、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 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亟待改善

由于长期以来对包括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在内的经管类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实验教学师资不足, 缺少计量经济学功底扎实并掌握各类软件应用的实验教师, 实验课课时过少。近年来, 各大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蓬勃发展, 各类软件安装完善, 但由于种种限制, 学生缺乏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的机会。

二、国外实验教学特点和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创新的源头, 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 提供优良的软硬件基础, 保障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 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与最新经济社会问题保持一致

美国的高校和教师都十分注重将最新的实验软件, 前沿的相关问题和最新的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他们不断更新和变化各种案例, 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 采用各类计量统计软件, 分析解决各类经济社会问题, 使学生在掌握应用方法的基础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二) 高度注重实验的层次性

在美国, 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水平的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其最终落脚点均是使学生掌握相应课程的基础概念, 操作方法并最终独立完成实验, 解决实际问题。

(三)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美国高校将实验课作为必修课程开设, 教师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 指导学生剖析问题, 给学生留下启发性的问题和专题实验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和网站, 供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

三、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目前, 我国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问题重重, 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在实验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让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冲出理论教学的包围, 探索一条开放式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跨专业、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型人才。

(一) 走出计量理论桎梏,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计量分析思维与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实验课程比重, 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经管类实验室应保障对学生的开放, 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实验教学中抛开繁琐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步骤, 应该向学生展示一幅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框架, 培养他们从问题产生、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回归分析等一系列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建立模型、收集整理数据等产生问题给出必要的解答和协助。教师更应该收集最新的前沿问题案例以及经典案例, 通过案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架构与结合, 触类旁通掌握各类计量软件。

(二) 跨越“计量经济学”, 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随着各学科融合的加深,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剧增。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跨越其“经济计量”基础, 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弥补不同专业背景间的断链现象, 让更多人更多学科融合到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眼下大量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无论是对统计学有一定要求的社会学研究, 还是看似毫无关系的历史学、心理学、法学等研究上, 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因果关系研究和预测上都已被广泛使用并以事实证明其相关性。然而, 由于这些学科的学生在数学、统计和经济理论上的欠缺, 并且我们不可能采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向其论证和解释方法的内在含义。因此, 面向不同专业学生以不同形式开设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项目,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欠缺, 在其有需求时给出指导和讲解。通过这种跨越计量经济学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扩大计量经济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 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

国外相关经验告诉我们,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专业素质高低对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只有自身充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 熟悉了各种软件的操作使用,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 跟上现实问题的步伐。

(四) 探索型实验的考核方式, 调动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原有的验证型的考核方式, 不给学生任何话题限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现实问题进行探索, 通过群体的讨论, 共同协作与交流, 完整地完成计量经济学分析步骤。促进他们主动去收集、阅读相关资料, 尝试使用各类软件解决问题, 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应用的掌握, 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现代研究方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众多学科的人才均或多或少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相应软件的使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式, 不禁锢于“计量经济学”专业理论的实验教学思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变“学为主”, 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跨学科、宽口径的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包慧敏, 乌云花.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 2009 (1) .

[2]、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3]、徐占东, 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4]、王立平, 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2) .

[5]、龙春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0) .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第5篇

A.交通运输 B.产业革命 C.饭店业的发展 D.产业经济的发展 3.()世纪之后,现代意义的旅游才真正出现。

A.17 B.18 C.19 D.20 4.旅游消费涉及“吃、住、行、游、娱、购”多方面,体现了旅游消费的()。

A.大众性 B.持续性 C.广泛性 D.综合性 5.在旅游交通中,除了航空交通,就属()交通成本最高了。

A.铁路 B.徒步 C.水运 D.汽车 6.()特点就是他自己本身不提供任何旅行服务,而只负责搜索各类旅游信息,这一方面丰富了在线消费者的比较和选择,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

A.综合性在线旅游运营商 B.旅游比价搜索引擎开发商 C.提供在线旅游业务的传统旅游经营商 D.旅游代理商 7.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体现的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A.成长阶段性原则 B.城市中心原则 C.可持续发展原则 D.中国特色原则 8.由于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需求,而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使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旅游市场的变动,这说明了旅游市场的()。

A.多样性 B.竞争性 C.波动性 D.全球性 9.根据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位置,说明了旅游产业的结构是存在问题的,哪个选项能够说明这一现象?()A.产业定位问题 B.产业宏观发展问题 C.产业配套问题 D.产业微观发展问题 10.在旅游经济中,市场缺陷主要是由于()而导致的功能性障碍。

A.市场主体缺位 B.市场发育不完善 C.市场主体弱化 D.以上都不是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正确的在题后括号里划“√”,错误的在题后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11.在影响旅游需求的诸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引起旅游需求量的相应变化,这种反应特点叫旅游需求弹性。(√)12.当旅行速度一定时,旅行费用与旅行距离成正比,人们的旅行行为会出现随旅行距离增加而出现递增现象。(×)13.合理的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主要标志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质的关系上表现为内外协调,二是在量的关系上表现为高效益。(×)14.旅游经济长期发展的要求和国内旅游发展的现状必然决定旅游产业地区结构从目前以重点城市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城市为依托,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地区结构。(√)15.市场上企业间竞相降低价格的竞争会导致两败俱伤,因而价格协调、共谋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主要定价行为之一。(√)16.旅游服务差异化程度决定了旅游企业价格与总成本之间的差距程度。(×)17.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企业跨国经营实力不仅表现在资本上,更突出表现在客源组织上。(√)18.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19.旅游目的地能否及时扩大旅游供给的规模,提升旅游供给的质量,其中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它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尤为重要。(×)20.旅游行业管理幅度的宽泛性主要是指旅游行业管理涉及的部门多,管理中的协调范围广,协调难度大。(√)三、名词配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该题的括号内)21.旅游经济学(C)22.旅游需求(E)23.闲暇时间(B)24.旅游企业混合一体化(A)25.外部性(D)A.是指旅游企业在具备相当规模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主要是相关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行业经营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成本,实现范围经济。

B.就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余以及必需的社会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c.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D.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附加效应的现象。

E.是指旅游者在某一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服务数量。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6.旅游市场的作用是什么? 答:(1)旅游产品的交换作用。

(2)旅游资源的配置作用。

(3)旅游信息的反馈作用。

(4)旅游经济的调节作用。

(5)旅游产品设计的依据作用。

27.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政府决策会出现失误现象。

(2)政府干预会形成部门利益的现象。

(3)政府干预会产生大量的成本。

(4)政府对旅游经济干预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5)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会产生“寻租”现象。

28.旅游目的地合作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对旅游合作的认识。

(2)完善旅游合作机制,推动旅游合作的新发展。

(3)扩大旅游合作范围,丰富旅游合作内容。

(4)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旅游新形象。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 29.随着近几年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出境旅游。中国出境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2013年起,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

请分析:

(1)影响我国出境旅游的市场因素(5分)。

(2)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5分)。

(3)出境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5分)。

(4)出境旅游市场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5分)。

答:(1)影响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因素(5分)。

①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一直是旅游客源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支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的消费,也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其中最为直观的便是旅游客源市场的扩大。尤其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增加尤为明显。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的消费需求增加,购买力也大大增强。在此条件下,出境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新宠。

②政治因素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贸易的联系,我们在各国都建立起了客源市场,推动各国间的出境游。一些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也被允许在我国内开展旅游业务。例如: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先后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举办旅游促销活动,并且韩国允许中国团体到济州岛旅游免签证。这些政策都为想出境旅游的旅游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方法。

③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由于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与邻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等因素,人们的旅游动机变得更为多元化。有的旅游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游览其他国家的名胜古迹,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内涵。有的旅游者因为身心方面的需求,从而选择出境游来度假、散心、修养等。更有因为低价格商品、低价格关税等购物因素影响着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④我国航空运输业以及网络营销的发展 近年来乘坐飞机出行已经不是有钱人的专利,网络营销方式逐渐脱颖而出,在网络上购买 的飞机票以及景点门票则更为实惠划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安排自己的出行计划,预订酒 店、购买机票、购买景点门票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越来越方便的出行计划让旅游者更为 心动。

(2)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5分)。

①旅行社出境领队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②出境旅游经营市场的秩序混乱。

③出境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如有的旅行社低团费、低质量行为的发生。

(3)出境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5分)。

①旅行社对招聘领队的要求不严格。

②家对出境游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③旅游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欠缺。

④组团社出境游的服务内容品质低下以及个别旅游者的目的不纯。

(4)出境旅游市场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5分)。

①提高出境领队的职业素养。

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组团社服务质量的监管。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第6篇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量化研究,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计量经济学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综合运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 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计量经济学使得经济学对于经济现象从定性研究扩展到同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新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本文介绍的计量经济学试验教学这个课题, 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的定式偏差, 异方差、误差序列相关和多重共线性, 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 我们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计量经济学相关方面的知识。计量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验教学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实际性。实践教学具有对应理论教学的实用性、案例性和应用性。

二、计量经济学实验实践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 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的理论, 并运用相关的方法对实际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计量经济学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该课程的发展, 影响了教学效果, 特别是实验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仍然很难将计量经济理论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

我们应该知道,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结论是从概率角度出发的, 是以不确定性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一般的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教学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 与数理统计联系极为密切。计量经济学除了介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理论基础、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检验方法外, 还处理实际问题对应的经济模型的估计方法与检验模型。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提出模型概念, 搜集的统计观察数据, 做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并进一步修改模型和寻找修正方法, 最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用计量模型来定量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计量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包含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检验模型和运用模型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具体操作。通常的理论教学, 包括建立在经济学理论上的数学公式推导, 统计量的选取与设定, 复杂的数据处理, 模型参数的计算与检验。但是在实际中面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参数估计时, 理论教学方法所提出的理论算法便很难解决复杂的数据运算问题, 约束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根据给定的经济问题背景, 综合运用数学和经济学知识, 利用计量软件EViews、SAS等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目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综合性学科, 强调理论基础、实践操作和统计软件运用三者的有机结合, 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大多数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试验教学过程中, 缺乏完整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指导书, 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而且,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步,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 因此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为基础, 必须在经济理论下进行。但是, 目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 教学层次不明确, 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需求

当前,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体系学习、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通病。教师在授课中对数学推导和数学知识讲授较多, 而实验课程相对简单, 且理论方法教学与经济问题实例分析、软件教学相分离。因此, 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方法教学内容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实验项目设计、软件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试验教学环节严重脱节。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设施较差, 特别是缺少经验丰富的试验师资力量,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 只进行理论教学, 在教学内容和时间衔接方面经常脱节。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导致理论和实验成为独立而不易协调的两个教学过程, 学生运用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相对薄弱, 达不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目的。由于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 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现在各层次教学的分工与衔接往往存在问题。实验教学常常被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 试验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在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中, 结合实例分析和应用较少, 许多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 不知道如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很快就将所学习的内容遗忘了。

(二) 理论教学层次模糊, 没有实验教学层次感

无论是面对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本科生, 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研究生, 计量经济实验教学均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即任课教师先讲理论和方法, 最后留点时间来讲案例解析和软件使用, 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 也不进行上机操作, 或者直接放羊式地让学生上机操作。这样就很难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去发现新问题, 得到新启示。这样的实验教学也很难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实验教学层次感没有得到体现, 使得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脱离, 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

(三) 实验课程设计机制不完善

自主性试验方案的设计, 试验材料的准备, 试验进程和实验时间的自主安排是实验课程设置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 目前我们要求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 是结合教材上已有案例为基础, 没有把撰写试验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 也没有将课程考核方式改为课堂测试、上机操作、论文写作三者形式相结合, 并分别赋予70%、10%、20%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期末成绩。再加之实验教学报告, 导致学生只需简单的模仿, 甚至是抄袭, 完全背离了最初的实验教学目的。

四、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安排

(一)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即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开放式实验不仅使学生通过自己具体实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习、巩固书本知识,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 更重要的是试验中的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开放式实验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发展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 也能丰富理论教学课堂内容, 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计量经济学的试验教学为现实中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分析工具。开放式实验可以群策群力, 结合教材和教学研制教具、学具与仪器, 密切教材与教学实际, 适合教材多变性, 是解决仪器不足的有效途径。

因此,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在于通过实验教学使得教师能够: (1) 编制好试验教学计划和软件使用说明书, 为学生进行自主开放式试验操作创造条件。 (2) 将学生进行分组, 形成多个研究小组, 一般由6-8人组成, 每组制定一个负责人负责小组日常的学习管理, 查找资料, 上机时间安排以及撰写试验报告等, 使得学生形成团队精神, 相互帮组和启迪, 更好地来解决实际问题。 (3) 详细安排好每次试验内容。一般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个与所讲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 往往是现实的社会热点经济问题, 可以引起他们研究的兴趣, 让学生参阅已有的实际建模报告和分析报告, 使学生受到启发做到心中有数,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课程。

通过教师试验教学, 学生可以受益并能够: (1) 熟练使用各种软件, 比如EViews、SPSS、SAS或者Statistics等。 (2) 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 构建各因素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 了解和掌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和要求。 (3) 掌握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参数估计和检验, 培养学生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认真完成模型的参数估计和各类检验, 建立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

开放式试验教学模式不同于普通的试验教学模式, 它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 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 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 学会计算操作。教师要认真编写好试验教学大纲、试验教学计划和软件指导说明书。计量经济学实验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教师在讲授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素质。

(二) 高效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选择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 对计量经济学试验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和选择, 必须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 以统计软件为工具, 其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 结合统计软件学习过程的阶段性特点, 合理制定实验内容。一般来说, 分为选做和必做两类。其中, 实验内容必做对应经济学各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即必须进行的实验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教师最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编写适应本校学生的试验指导书。指导书内容不求内容的深度和全面, 适用最好。对某些已经先期开设了统计软件基础课程的专业, 实验项目的作用在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 因此确定为“选做”项目。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 对试验内容实现变革式的改编, 进行适当的割舍和学时上的调整。

五、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与考核方式

(一)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应统筹规划, 由任课教师自主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 合理安排课程讲授的先后顺序, 优化课程结构, 并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我们的经验, 试验课程安排在每一章节理论课程授完之后马上进行, 结合理论课程给出设计性的试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即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 紧接一次实验教学, 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 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案例分析。而教师则对各个单项的操作练习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这种实践型试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实验操作抽查三部分构成。评价成绩具体由实验报告来体现,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实验后根据上机操作结果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教师可根据每个小组日常的实验工作量和实验报告质量, 评定实验报告成绩。每个小组要选择一个针对理论教学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往往是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上机实验考试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上机操作是对教师指定的案例进行操作和分析, 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对研究过程进行阐述, 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 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不易作弊, 从而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结论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第7篇

本部分研究主要采用“学科自引率”“学科他引率”和“相关学科引用率”这三个测度指标来进行测度。

“学科自引”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学科自引率”为学科文献引用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与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学科他引”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非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学科他引率”为学科文献引用非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与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相关学科引用”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相关学科或相关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相关学科引用率”是指学科文献引用相关学科文献占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展的成熟阶段,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方法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科发展得越成熟,其研究成果就会越多,研究成果越多则可供本学科研究的知识就越充足,即越是发达或成熟的学科其“学科自引率”就越高,“学科他引率”越低。反之,如果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较短,学科还处于年轻的发展时期时,其知识量还不足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学科还需要从其母系学科或其他学科吸收“营养”,其“学科自引率”往往则低,“学科他引率”则高,这种情况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科还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因此,学科自引率的高低往成为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而“相关学科引用率”可以反映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关系程度的强弱,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大,其“相关学科引用率”就越高,反之“相关学科引用率”就越低。因此,“相关学科引用率”是反映学科之间强弱关系的主要指标。目前,“学科自引率”和“相关学科引用率”是情报学界衡量学科成熟程度、确定学科背景及探讨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程度强弱的重要测度指标。

二、统计样本

本文调查样本选取了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的体育经济学学科论文,著文总计1224篇,其引文7382篇,引文总计8274条作为统计样本。该来源期刊所载的上述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论文的总体情况。统计样本的取样时间自1998年始至2007年共计10年。参照由蔡军、钟天朗和邵淑月主编的《体育经济学》一书,对这些引文进行学科自引和相关学科引用情况的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从我国体育经济学科学论文之引文的学科自引和学科他引情况统计表(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济学论文之引文的学科自引率为47.20%,学科他引率为52.80%,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该学科目前所引用的知识中只有47.20%来自于本学科,学科的知识积淀还不足以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其仍有52.80%的知识来源于其他相关学科。以上情况说明,到目前为止我国体育经济学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学科的发展不是很成熟,其知识体系仍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完善之中。于此同时,52.80%的学科他引率进一步表明,我国体育经济学在知识的吸纳上其开放程度还相对比较高,由此也进一步证明该学科正处于从其母系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中引进知识、汲取“营养”的发育、成长阶段。

本文将我国体育经济学和运动心理学与运动训练学这两个二级学科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比对研究。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学科自引率为40.8%,学科他引率为59.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自引率为46.99%,学科他引率为53.01%。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学的学科自引率要高于运动心理学的6.4%,基本等同于运动训练学的自引率,由此说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的学科知识建设相比之下相对充实。但从学科自引率总体上看,该三门学科的学科自引率均不是很高,说明该三门学科的知识积累均处于发展建设之中,学科的发展都还不很成熟。与此同时,通过对比该三门学科的学科他引率还表明,这三门学科在学科知识的积累上均处于相对较大的开放状态,从母系学科和相关学科中吸取知识的“营养”仍然是该三门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了证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目前究竟与哪些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对调查样本又进行了“相关学科引用率”的调查。详见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济学引用经济学的文献为22.59%,占其相关学科总引用率的42.78%,首先说明经济学是我国体育经济学的母系学科,我国的体育经济学尚未从其母系学科中完全“脱胎”或独立出来,经济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国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这一点也同时进一步证明了本文前述对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发展尚未成熟的研究结论。

其次,我国体育经济学引用体育其他学科的引用率为16.09%,说明体育经济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紧密联系了体育学的理论。

总之,经济学和体育学与体育经济学关系最为密切,是该学科的主要背景学科。除此之外,体育经济学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引用率表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同时还在不断引进或吸纳上述各学科的知识用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我国体育经济学还是一门发展建设中的年轻学科。该学科科学论文在知识的引用上独立性程度还相对较低,开放性较大,说明该学科知识还处于不断充实和发展的阶段,学科的发展建设相对不是很成熟。

参考文献

[1]蔡军, 钟天朗, 邵淑月.体育经济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2]卞宝华.基于引文分析方法的运动心理学学科进展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009.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第8篇

关键词:经济学,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迅猛发展,其风险度量及风险管理问题逐渐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在开放式基金所有风险当中,流动性风险是最受到关注的,倘若一只基金遭遇大规模赎回,产生流动性风险,那么就会使基金资产遭受损失,严重时甚至导致基金清盘,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我国基金行业管理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的行为,而投资者行为的改变会使得开放

收稿日期:2011-03-04

作者简介:修国义(195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琳(1984—),女,硕士研究生.

式基金资产配置不合理,从而产生爆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通过经济学的视角对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和资产配置行为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是规避流动性风险的一个新视角,对开放式基金的健康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罗斯(S.Ross)最早创立了委托代理的现代涵义,后经莫里斯及斯蒂格里茨完善和发展为委托代理理论,近年来,委托代理理论广泛应用于证券市场研究。2001年,王俊豪在《政府官制经济学导论》一书中阐述了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特征。交易者之间证券交易的信息分布是不对称的,一方拥有的信息相对较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拥有的信息相对较少,处于信息劣势地位[1]。阿罗指出信息不完全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未来状态不确定,市场在转移风险方面是失效的,因为经济体系没有创造出与未来风险承担一致的完备的市场;二是价格信息不完全,非价格变量部分支配实际经济行为[2]。1994年,诺思说明信息不完全增大了市场的调解成本,生产调整过程取决于信息费用。市场越不发达,信息传播技术越原始,调整过程就会越长。根据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A.Mirlees)、张维迎等人的分析,不对称信息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的不对称,又称为“隐藏知识”,这类不对称信息产生了逆向选择;第二类是行为的不对称,又称为“隐蔽行动”,这类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3]。张维迎认为,信息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或者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在证券市场上,委托代理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基金运作中更加如此。同时,这一问题也是导致证券市场许多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4]。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于我国迅猛发展的基金市场中,我国开放式基金行业中存在显著的羊群效应现象,它描述的是投资者的相互模仿行为。1996年,Devenow和Welch将其阐述为是一种“能够导致所有投资者系统错误的行为一致”的行为。这种羊群行为不仅导致了巨大的股价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而且使得市场系统风险增大,股市变得极其脆弱。2003年袁克、陈浩阐述了羊群效应对基金正常资产配置的重大影响。由于基金在投资过程中高度一致的投资理念,造成了共同追逐基金热点的情况,在一定期间内造成了主流热点筹码的稀缺性[5]。另外,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还有其他角度的分析,韩晓洁从开放式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便利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这一角度,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6]。

2 开放式基金及其流动性风险

2.1 开放式基金的涵义

开放式基金,在国外也称为共同基金,它与封闭式基金一起共同形成了基金的两种运作方式。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发起人在设立基金时,基金发行总份额不固定,可根据投资者的需求随时向投资者出售基金份额,同时,投资者可以在基金管理人指定的营业场所按基金的报价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的一种基金运作方式。开放式基金份额总数可随时增减,投资者购买基金,则基金资产增加,规模扩大;投资者出售基金,投资者收回资金,则基金资产减少,规模缩小。

2.2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流动性一词,之后被广泛使用。它是指在合理价位上迅速交易资产的能力。流动性可以被解释为快速变现资产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它通常由资产的市场深度、广度以及弹性来测度和反映。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基金管理者在面临持有人赎回压力时,难以在合理的时间内按照公允价值将其投资组合变现而引起资产损失或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对于开放式基金来讲,当出现巨额赎回现象以及预留现金小于赎回金额时,就会遭遇基金资产的变现问题,爆发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开放式基金各种风险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基金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之间深刻矛盾的集中体现,它的出现会引发整个行业的危机,因而需要极大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3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3.1 开放式基金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委托-代理理论在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企业内部激励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数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在信息非对称和利益冲突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通过设计最优契约达到激励代理人的目的。开放式基金的契约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是基金投资者,代理人是基金经理人。投资开放式基金的多方参与者中,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人的关系是最为核心的,最为本质的。基金投资人,作为基金的委托人,是拥有基金资产的一方,享有受偿本金、利润分配的权利。基金经理人是基金管理的中心人物,经理人根据信托契约或者委托的约定,按照既定的投资计划和指导方针对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决策。委托-代理关系因为“专业化”的产生而存在,基金经理人因其专业技能、资金数量等客观因素而具有操作上的优势。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使得基金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人之间出现了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分割。

3.2 信息不对称与羊群行为的产生

基金投资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一般来说,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人之间信息并不对称,代理人往往处于一个更加优势的地位,而委托人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开放式基金展现了一种典型的契约关系,基金发起人制定投资信托契约的形式与内容,然后向投资者公布该契约,投资者的选择是非此即彼的,或者完全接受,或者完全不接受,是一种要式契约,没有互相协商互相妥协的过程;第二,基金投资者作为基金的委托人,并没有办法知晓基金经理人的素质和能力,无法规定基金经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给与基金经理人的报酬不能完全根据开放式基金的赢利情况而定。基金管理人作为基金的代理人,拥有比基金投资者更多的信息,其本人最清楚自己的努力程度、业务素质和经营能力。按照经济人假设,基金管理人所付出的努力对他来讲是一种负效用,基金管理人会利用自己已有的优势将努力程度降到最低,这种做法就会导致基金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人之间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常容易受到多数人影响去决定自身的行为,而不是根据理性的信息而制定决策。羊群效应是许多群众谬误的基础。经济学里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行为在证券市场上十分常见,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3.3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行动的情形。因此,它有时被称作隐藏行动问题。说起道德风险,日常生活中和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经济学中道德风险和道德败坏并不等同。这里讲的道德风险是西方经济学家于80年代提出的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解释为,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即道德危机。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引入函数

Y=F(δ,θ),

其中,Y为基金投资者(委托人)的基金净收益;δ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等外生客观环境的变化情况;θ为基金经理人(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等内生选择行动。该函数表示基金经理人(代理人)在客观环境δ和自身努力程度、专业技能等θ的共同作用下基金投资者(委托人)所最终获得的代理结果。δ和θ共同决定委托人所观察到的Y。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并不总会积极刻苦的工作,因为他工作的付出是一种成本,如若没有监管或监管力度不严,代理人很可能会利用已知的其他基金公司的策略去投资开放式基金,而不愿意把握经济形势,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分析基金走势,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称为“搭便车”。代理人会在基金盈利水平高的情况下,夸大个人的付出θ,而在基金收益低的情况下,过分强调政策的变化δ。这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逆向选择同道德风险一样都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逆向选择是指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市场另一方的商品的“类型”或质量的情形。因此,它有时被称作隐藏信息问题。假设基金经理人和基金投资者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并且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能力是可度量的。设N为实力强基金公司的运作能力,n为实力弱的基金公司的运作能力,则N>n;因为信息是完全对称的,投资者可以观察到这一信号,那么投资者会根据基金管理公司的能力给与他们不同的报酬,假设投资者给与运作能力强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报酬是Π,给与运作能力弱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报酬是π,则可以得到Π>π。高报酬付给高能力的基金管理公司,低报酬付给低能力的基金管理公司,这样的匹配是市场资源有效率的。

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情况就改变了,投资者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识别基金管理公司的能力,比如基金管理公司发送虚假信号、鉴定基金管理公司的能力有限或成本过高等,于是投资者会对基金公司的运作能力形成整体预期,将其能力定量在最大能力和最小能力的算术平均值上,即(N+n)/2,并将其对应的报酬定位在(Π+π)/2。但是此时“低劣驱逐优良”的问题便开始出现了。假设基金管理公司成本C,则Π≥C>(Π+π)/2,报酬(Π+π)/2不能弥补较高能力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成本,这种公司收入不能弥补成本,即会退出市场。由于基金管理公司整体能力下降,投资者会对基金管理行业降低预期,从而支付更少的资金,使得相对能力较高的基金管理公司继续退出行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出现致使基金行业管理能力低下,对基金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3.4 资产配置与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

以上所述情况会影响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而追逐社会主流热点筹码等行为,都会对基金资产的配置造成严重的影响,基金不能够按照实际取得的信息理性的进行投资,而是,往往错误的将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集中于少数证券,羊群效应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使得基金按照资产收益最大化及流动性风险最小化的原则进行配置,而必须考虑到市场当中同类基金以及市场整体的认同程度。这种资产配置集中的现象,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是极为恶劣的。

4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建议

4.1 树立行业意识,置投资者利益于首位

开放式基金是通过把投资者的资金集中在一起进行操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它利用资金优势和专业管理优势来加大投资的效益。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开放式基金的管理者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运作手中基金,而不是站在委托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那么开放式基金的受益人和操作者之间的利益就不对等、不趋同,这样加大了导致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大力树立行业意识,加大对基金经理人的培训和疏导,让基金管理者具有责任意识,不论何种情况发生,一定要保障基金持有者的利益,明确工作使命,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2 建立健全开放式基金法律体系,实现透明交易

作为代理方的基金管理者对自己的资本运作能力,市场的行情,行业和整个宏观经济形势有着更完全的信息,在与投资者签订契约的过程中他们可能隐藏这一信息。如在整个市场预期收益下滑的情况下,基金管理者可能放出利好信号,这样让投资者资金套牢。另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还不长,资本运作能力还很低,各基金管理公司的实力有很大差异,所以此时,建立健全基金行业法律体系和自律性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必须建立权威的证券基金监管机构,严格规范基金监管人、基金托管人,建立和健全以中国证监会为主、以基金协会为辅的监管机制;

第二,加大开放式基金法律保护力度,严格法规管理。基金法律的修订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规范操作十分重要,对于控制开放式基金的风险,尤其是流动性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必须要建立配套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财务及重要信息的披露和风险管理工作,将律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师、投资顾问等市场服务机构,有效制约侵害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将爆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将为最低。

4.3 激励契约和监督契约相结合

基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可采用监督契约和激励契约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和防范。

第一,监督契约的应用。监督契约强调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通过收集基金代理人行为的直接信息,对代理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察,最终达到通过监督机制防范基金经理人道德风险的目的。开放式基金是一种信息获取较为快捷的交易品种,能够较为方便地对基金经理人的行为进行考核,这是约束基金经理人的一种有效的外部方法。

第二,激励契约的应用。激励契约强调市场机制的引入。基金经理人应对投资资产负有责任,其所承担的风险应与其所享受的收益挂钩,两者存在对等关系。如果基金经理人的收入直接取决于旗下基金的操作业绩,那么基金经理人就一定会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努力提高自身声誉,建立市场品牌,有效地防范了基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这是约束基金经理人的一种有效的内部方法。

开放式基金拥有自由赎回的机制,而这种自由赎回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种契约的发展,使其具有优越性,两种契约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防范开放式基金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5 结论

开放式基金由于其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而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出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羊群效应。这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使得资产的配置不当,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出现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给了观察开放式基金的另一个视角,找到开放式基金容易爆发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从而最终采取法律、政策、制度等多方保证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

[编辑:徐状]

参考文献

[1]王俊豪.政府官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351-352.

[2]洪银兴.赢得市场:市场理论新发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46-47.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6-67.

[4]张维迎.博弈论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8-89.

[5]袁克,陈浩.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M].深圳:深圳证券交易所,2003:49-52.

[6]韩晓洁.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2007(11:)7-8.

[7]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65-581.

[8]胡永年,赵达薇.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6):98-100.

[9]BIHKCHANDANI S,HIRSHLEIFER D,WELCH I.A theory offads,fashion custom and cultural change as informationalcascad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6):992-1026.

[10]GREMILLION Lee.A purely American inventiont:he U.S.open-end mutual fund industry[M].The National InvestmentCompany Service Association,2001:126-133.

上一篇:太阳辐射性能下一篇:全媒体云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