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的实施策略

2024-06-07

有效朗读的实施策略(精选12篇)

有效朗读的实施策略 第1篇

一、重视朗读,从兴趣开始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就已经足够了,出于对课堂教学的考虑,很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这种观念就是不正确的。 要想学生重视朗读,老师是领头者, 要逐步引导学生。我们可通过进行朗读比赛,实行有奖制,并且颁发奖状。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多次主动进行朗读的示范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二次学习,对于我们自己也是充电。比如初中课文里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多么美丽的诗,诗人以一种规劝的态度告诉世人,生活不可能时时如意,你要相信黑暗雾霾都会过去, 你眺望雨幕没准它的背后就藏着明媚的阳光,你要相信”。这是一首富有外国主义浪漫色彩的小诗,要注意停顿,要注重体会,语气要亲密和婉。 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学习, 更要理解其中的深意,作者表达的意境需要通过朗读来层层代入。

二、培养好的学习朗读方法

任何事情的掌握都是从好的学习方法开始。1、作为老师也要学习领悟所朗读的内容,领会其深意。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感染他们,打动他们。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多次示范让学生领会要点。2、给学生机会, 鼓励他们读出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学生读,大家都来纠正指导。让他们开始想读,敢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就活跃起来。一篇毫无生命力,冷冰冰的文字,在大家的富有感情的声音之下就这么完美呈现出来, 富有新意。3、朗读、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让他们自觉自愿结成小组进行阅读,互相帮助,互相指导,互相指正,大家共同进步。在一个小小的朗读之下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4、 开展各类比赛,同学之间展开比赛, 层层选拔,自然之下少不了自觉自愿练习,不知不觉激发他们的潜能,在他们的小小人生中留下好的一笔。5、 如果时间允许可开展兴趣学习班,课余进行更多的指导,在有富余时间的前提下进行。

三、注重过程学习

进入初中是一个过程的开始,在小学课程中学生只是进行了一个很基本的朗读,阅读学习,所以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老师应该有一个了解,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能急于求成。应从最基本的普通话开始, 发音的正确性,然后停顿、连贯,到最后富有感情,富有深意的朗读,一步步递进,环环相扣。推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上,他们的大量训练和揣摩,兴趣会大大增加。课程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堂氛围也充满欢乐和活力。通过朗读这件事情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做事从最基础开始,任何事都是从量变到质变,要享受这个欢乐而又艰辛的过程。

四、把朗读融入各个领域,多方位相结合

在朗读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之 后,就不再仅仅做朗读的基础教学了。可以开始加大阅读量,朗读中长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课本知识,这是一个课外的阅读量, 在完成阅读后把优美或者生僻词句进行摘写,并进行再次学习。不仅有了朗读,也有了词语的积累量,这给写作打下了好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是把朗读与写作进行完美的糅合,比如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 《父亲》,通过朗读理解学习,对文章有了很深的感悟以后,根据自己的感受,然后以父亲为题材写一篇关于自己的父亲。相信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写得出一篇好文章。同样的,当学生学习了新的题材。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小诗,进行不同的尝试,为以后的大篇幅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朗读,有了更深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就不会是太大的难题,知识活起来了,不再是生搬硬套。

五、把握朗读的度

朗读教学也只是教学手段之一, 不能只是把它作为唯一的学习方法, 各种学习方法也要综合进行运用,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朗读也是微妙的,它极具感情,富有激情,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展活动中师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施策略 第2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一直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内容,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影响深远。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朗读时间开展不够、不充分以及教学评价单一等。针对朗读教学的开展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提出改善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朗读时间少,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朗读目的不明确,学生容易养成坏习惯。(3)朗读参与面狭窄,造成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与机会。(4)朗读指导方法单一化,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朗读技巧,缺失范读,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因此,优化朗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与不好,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态度。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常常用到的就是创设情境法和朗读表演法。创设情境法是指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或者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进而刺激学生的视觉或者感觉等,快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朗读表演法是指通过角色朗读扮演的方法促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学生学段、文章文体的特点提高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比如,朗读选择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也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侧重点或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而且小学生对句子结构没有全面的概念。对此,教师应该不用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分析和解释。教师首要做的就是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并且促进朗读效果。低年级的学生适合反复的朗读并且背诵,也适合图文并茂的方法令其感知事物,指导朗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语言基础水平略高于低年级学生,也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词汇量也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就要适当地关注文体培养,对一些优美语句、经典语句等进行反复朗读,强调咏读,指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感悟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每一句话。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设计的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寓言以及童话等,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引导。比如,在学习童话或者寓言文体时,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述大部分都是采用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大概在一个到两个之间。教师可以采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分角色地扮演课文内容,寓言课文侧重于对道理的描述,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深刻的道路。诗歌课文侧重于内容的节律性、情感性以及神韵性,其作为朗读教材最好的内容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培养学生达到朗朗上口的最佳效果。朗读过程中,学生对音节、音律等存在差异,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深刻理解诗歌等文体的情感表达,进而体会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3.强化朗读评价

教学评价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不能缺乏的重要部分,朗读教学亦如此。在评价体系中,朗读评价可以是艺术性的评价,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价。艺术性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朗读表现不直接做出评价语言,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的信息反馈之后,引导学生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促使学生形成一种高于一般性评价的自我评价。所谓的激励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对朗读内容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着肯定学生、激励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语言。目的在于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已经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表现,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改进。例如,学生的朗读表现并不如何好,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夸赞学生朗读的认真、声音响亮等其他优点,促使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爱以及期待之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技能。但是,教师也要适度地应用激励语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不能让学生产生自愧蒙羞、自愧不如的感觉。教师要尽量靠近真实性、艺术性的表达,带给学生更加真实、舒服的感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第3篇

一、重视语音,倡导模仿

1.打好语音基础。即教会英语26个字母和48个国际音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字母教学以5个元音字母为主线,按照字母的顺序逐个教、逐个学,内容包括:字母、单词的重音,英文的规范书写等。音标教学按元音和辅音进行分类教,内容包括: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常见的辅音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辅音连缀的读音以及成节音的读音。主要途径是:在听清教师的发音或听清英语录音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模仿,必要时,教师对于学生感到困惑的音与调做适当的规则讲解与对比,帮助学生掌握发音和语调的要领。

2.探究拼读规则。它是教学字母、音素、音标之后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内容,包括:重音(单词、句子重音)、意群的读音(连读、失去爆破、弱读与同化)、语调(升调、降调)和节奏。需要指出的是:英文是拼读文字,其词汇的读音与拼写往往不一致,因此不少中小学生由于缺乏拼读能力,而只靠机械记忆按字母顺序死记硬背单词。这种做法在开始记字母较少的单词时还有效,但是随着单词逐渐增多、增长,拼写逐渐复杂,学生就逐渐感到力不从心,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就此开始。因此,在教字母、音素时就开始拼读练习,可以采取“教者有心,学者无意”的办法,让学生探究一些符合拼讀规则的单词,获得自主发音和拼读的初步技能。从教学第一个单词时,教师简述音节知识,给单词划分音节,及单词重音如何读,以后逐步教学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结合所教单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尝试归纳读音规则。

3.模仿语音语调。学生通过跟读单词、句子、对话或短文,听录音去模仿句子重音、语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技巧,初步获得语音语调的感性认识。如:领读某个较长的单词、短语或句子时,教师可以先慢速领读一、两遍,让全体学生听清、听懂、模仿得准;再快速领读,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反复操练、大声模仿;最后请学生们按座位以纵排或横排方式进行大声领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通过领读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机会。当轮到有困难的学生时,教师或同学们帮他(她)一起读,以免个别学困生心理受挫。

二、组织朗读,要求大声

朗读是生理活动向心理活动的转化,即“内化”。大量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口语和听力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效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一般来讲,朗读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听范读或录音。通过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或录音,学生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特点,感知内容在语音、语调、感情、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把握正确朗读的方法和要点,为朗读的实践练习做准备。

2.教师领读。领读对话时,教师最好整句领读,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领读时,如果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可按意群领读,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让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再达到熟练、地道地跟读。

3.学生朗读。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将英语朗读较准确、较大胆的同学树为“小老师”,请他(她)领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一旁监听,等学生领读完之后,再和全体学生通过回忆来指错和纠错。在确保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朗读。

三、加强背诵,培养语感

语感的获得必须通过持久的语言实践练习而逐步获得。对绝大多数中国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英语习得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背诵典型的对话或者短文便成为学习英语、接受英语、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便捷的途径。背诵可这样操练:

1.透彻理解。首先透彻地理解要背诵的材料。我们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切忌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肯。实验表明,受试者在记忆句子时,开始保留的是句子原话的信息,但他们很快就忘掉这些信息,保存下来的只是句子的意义信息。可见,储存在记忆中的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的意思。所以,只有对材料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很好地背诵,才能增加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

2.尝试回忆。在进行背诵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读是很难记住材料的,因为这是一种较浅水平的信息处理。然而,如果把段落和篇章化整为零,先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背诵,再合成整篇背诵,直到成诵为止,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为对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信息就越更长时间地保留在记忆中。“试图背诵,一方面由于学习者的积极活动,可以提高更多的建立联系的机会,有利于记忆;另一方面由于试图背诵时更清楚地了解材料的特点与难点,可以更好地分配复习,在难点上多进行诵读”。

3.循环巩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先快后慢”,暂时记住的信息很快就开始遗忘,且开头时遗忘的速度特别快,因此需要及时地复习。若等到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之后再复习,所花的时间就比及时复习所花的时间更多。正所谓及时一针顶九针,不仅需要及时复习,还需经常巩固,因为“我们学过的东西,如果经常复习,就可以长期不会忘记 。

“感情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第4篇

一、品词析句, 读出韵味

一位大师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感悟, 就是朗读的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含在语言文字的深处, 语文教学想让学生真情流淌, 就必须抓住文中重点词、关键词,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品析。把语言的感悟和感情朗读紧密结合, 二者相辅相成。如《为人民服务》一课说明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教师上课时, 先引导学生抓住“为人民服务而死……”理解:“这个‘死’能换成什么词?”生答:“牺牲、就义、献身……”再引导学生抓住“替法西斯卖命, 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理解:“这个‘死’又能换成什么词?”生答:“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完蛋……”这时再让学生感情朗读, 他们很自然地就读出了崇敬、赞扬与轻蔑、批判的不同情感。

二、放飞想象, 读出意境

想象是阅读文学作品、进入作品意境的必由之路, 也是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 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教学中, 学生从字词句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后, 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再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 透过文字想象画面, 然后把画面转化为描述性语言, 学生脑中有画, 心中有情, 自然也就有言语表达的冲动, 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留白部分进行想象。

三、揣摩标点, 读出内蕴

在指导感情朗读时, 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文章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点符号, 其实一篇好的文章, 离不开恰当的标点。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挖掘标点符号本身或背后隐藏的内容, 深入揣摩朗读的语气, 进而把课文读好、读美。如《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学生在读的时候, 把“我的母亲”都读成了高昂的语气。其实, 我们仔细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 并不是在直接地赞颂自己的母亲, 而是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劳动时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语调不应该是上扬, 而是深沉的、感动的。所以, 这里是句号, 而不是感叹号。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就会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得到位。

四、旁敲侧击, 读出层次

特级教师孙建锋《那深情的一跪》一课的朗读教学是这一策略的典范。

师:在运动员眼里, 小鸟的生命高于一切, 然而有些人却极端蔑视动物的生命, 找到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生:有人却在狼吞虎咽遍吃生猛海鲜、珍禽异兽。

师:好一个“狼吞虎咽”, 看他们吃得多么“急”!

生:有人却在狼吞虎咽遍吃生猛海鲜、珍禽异兽。

师:好一个“遍吃”, 看他们吃得多么“全”!

生:有人却在狼吞虎咽遍吃生猛海鲜、珍禽异兽。

师:好一个“生猛海鲜、珍禽异兽”, 看他们吃得多么“刁”!

师:甚至, 有些人吃得多么“狠”:生饮熊胆、活食猴脑……面对这些极端蔑视生命的行径, 我们不禁要斥问——

生:难道后者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愧?

师:我们要义愤填膺地斥问——

生:难道后者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愧?

师: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斥问——

生:难道后者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羞愧?

师:我们要义正词严地斥问——

生:难道后者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朗读策略论文 第5篇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方式,一直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重点内容。因为良好的朗读习惯与朗读方式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首要基础。但是,目前对于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依旧存在着教学方式不明确、指导方式不足等问题。因此,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以及所存在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策略

俗话说,朗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良好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就理解能力而言,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基础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朗读与理解以及表达方式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要注重提升朗读能力。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小学生无论从年龄上还是心智上都较不成熟。因此,也缺乏对于朗读重要性的认识。通常只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机械的学习,不知道学习的意义,缺乏问题意识。此外有些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对于朗读方式没有过多的进行讲授,只是让学生读出来就可以,不注重其语感、语速、情感的表达等等。这样的额朗读形式对于学生毫无意义。

2.教学中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

因为教师缺乏对于朗读方式的讲授,进而导致学生在朗读时,只是单纯的用读的形式将文字进行表述。通过这一简单的朗读形式并不能让小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如对于有角色的文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对于每个不同的角色如何拿捏其情感,有的老师虽然会对学生的朗读方式进行相关的指导,但仅仅注重一些表面上的技巧,进也就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朗读内涵,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朗读教学具体应用方式与策略

1.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那么朗读便是学习语文最好的形式。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展开。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朗读的学习与表达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素养。例如,当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画,并在播放的过程中选用较为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融入桂林山水的美景当中。相信学生在观看后可以感受到山水的美。随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身临其境的美,进而将朗读情感全面的激发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欣赏。

2.创设生动的朗读情境氛围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对于许多事物不能看到其本质,进而缺少对于一些事物的深刻认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了解与探索,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了。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解,随后设计出适合的朗读教学情境。例如,对于语文教材中《小动物过冬》这一课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并根据文中设定的人物以及语言,通过简短的故事结合文中的语境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文中角色的情感,并将其情感以朗读的方式表现。

3.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

小学生潜意识中的朗读就是将文字念出来,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的对小学生的这种观点进行更正。让小学生明白朗读不是简单的将文字以念的形式表述,而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结合作者的情感,以及所处的语境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先对文章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在高潮部分或者作者情感强烈的部分,应放快节奏或者声音高亢,要全面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对文章《母亲的恩情》进行示范性的阅读时,要注意将自己完全的融入于这一情境中,并且注意语速、语气以及声音大小的变化。通过对文章进行通读后,让小学生进行模仿朗读,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朗读中的缺点与不足,并及时的改进。

4.适当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教学中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因素,并且不断的增强朗读的范围与朗读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合理的配置课堂时间,用5到10分钟用于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时间。例如,在学习文章《父亲的菜园》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此外,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将文章的主旨融入后进行朗读,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将其进行升华,进而体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综上,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因此,要积极地运用一系列的朗读措施,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凤霞.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52.

新时期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有效性 多元化 精彩实效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吕碧霞. 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水平[J].江西教育,2014(11).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 第7篇

一、制定准确目标, 读出层次

针对学生认知起点, 注重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朗读教学的过程可以预设为——“四个梯度”: (1) 认读读正确, 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 (2) 连读读流利, 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 (3) 精读有情感,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4) 熟读记于心,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这样的预设过程, 指导学生以朗读为主线、循序渐进, 读识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读演结合, 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 尊重学生的语感发展规律, 让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 真正把朗读的权力交给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种方法, 读出乐趣

在朗读教学中, 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朗读, 感受朗读的乐趣。

1. 范读是有意义的

在低段朗读教学中, 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 特别是一些长句往往读得一字一顿。适当的范读、领读是捷径。范读可以是教师读, 也可以是学生读。如在教学《泉水》一课时, 可以配上和谐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进行深情并茂的范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

2. 趣味读是生动的

趣味朗读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趣味朗读可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读、配乐读、配音读……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运用得比较多的, 特别是对于对话较多的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 可以分组, 也可以自己寻找朗读的伙伴, 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

例如, 教学《泉水》时, 在指导学生个性朗读时, 出示填空:

泉水___________地说:“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 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引导学生补充出热情、大方、快活……地说……然后根据自己填的词读出不同的语气, 让其余同学评判。

这样做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3. 评价读是必要的

评价读可以是师生评价, 也可以是生生评价。学生专爱挑别人的毛病, 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 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让学生评评教师读得怎样, 哪个词读得好, 为生生评作铺垫。通过评价, 有利于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再加上赛读、挑战读, 学生就更来劲了, 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地调动起来, 也感受到了朗读的有趣。

三、激发真情实感, 读出个性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

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做的不是教给学生该怎么读, 而是应该带着学生进入文本, 引导孩子对文本的个性感悟。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1. 把握文本“基调”, 铺设合适感情场

一般来说,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衔接语, 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 把握好课文的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表现出来。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配上低沉的背景音乐《哀乐》, 学生在课一开始就感染了痛苦的场面, 鼻子一酸感情一下子就会被渲染, 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使得这篇课文的情感朗读, 学生处理都得自然贴切。

2. 结合文本内容, 创设生动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 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像,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例如, 我在教学《小小的船》时, 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播放《小小的船》乐曲, 师描述, 生想象。一个晴朗的夜晚, 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 天空有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还有弯弯的月儿, 真像一只小船, 让我们飞上天空, 坐到月亮上去。这时, 你看到了什么?

生:天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

师:那蓝蓝的天空像什么, 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生:天空像玉盘、像大海、像蓝布……, 闪闪的星星像珍珠、像眼睛……。

再指导学生朗读, 把想到的美景读出来, 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朗读:自由放声读、同桌合作读、配乐读、表演读。

学生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 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这样一来,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何愁学生没有朗读的激情, 没有独特的体验呢。

3. 立足学生发展, 给予实效评价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 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样, 有感情朗读的激发也在于教师评价语的激励。

以《小小的船》为例, 在评价朗读时我根据创设的情境来进行:

“你读得真好, 看, 小星星都听得入迷, 不眨眼了”;

“你演得太棒, 月亮都笑弯了腰”;

“你读得很认真, 星星对你眨眨眼, 好像再说‘如果你的声音再响亮点, 我会听得更清楚’。”

有效朗读的实施策略 第8篇

一、多渠道培养并激发学生英语朗读的兴趣

实践证明:刚刚步入英语殿堂并要学好英语的话, 首先得从动口发声模仿开始, 朗读所学的简单句型, 这样不但能训练正确的语音和语调, 还能逐步形成口语的运用能力。学习者一旦有了这种能力, 就能为其大胆地说英语奠定基础, 从英语读说的“蹒跚学步”逐步树立自信, 从而越说越想说、越读越想读, 越说越读兴趣越浓厚。因此, 我们可结合小学生好展示自己、好胜心强等特点采取多种策略激发他们朗读英语的兴趣, 一旦学生对英语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就会愿意读。

1. 组织学生间或同年级间开展英语朗读比赛, 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

实践证明:形式多样的英语朗读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一种催化和推动作用, 会在无形中督促学生自己去背单词、词组, 熟读课文。如在班级或年级中开展“英语朗读明星”“每周朗读一星”“书香班级”等的评选。特别是学生有朗读兴趣后, 他们会紧跟老师不断地“逼问”何时比赛、内容是什么等等。教师只要持之以恒, 学生们对英语的朗读一定会有独特的兴趣, 朗读水平的提高便会水到渠成。

2. 通过表演读, 激发学生的英语朗读兴趣。

让学生表演读, 既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如牛津英语4B Unit 2 At a party第三课时Step 2Part E中 (1) Teach:We’re late for...Let’s hurry! (2) Drill:A:What’s the time?B:It’s...We’re late for...A:Yes.Let’s hurry!首先师生之间进行示范, 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练并表演。在 (1) 中我已经做出着急的表情和匆忙的动作, 使学生得到启引, (2) 中让学生表演前, 我说:“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读课文, 看一看哪个组表演得更逼真!”顿时, 全班同桌互读的热情高涨, 他们是边读边设计、优化自己的表演动作、表情和语调。如此不但能使学生朗读的兴趣陡增, 而且还能使他们很好地把握课文重点词句。

3. 通过活动朗读,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小学生的英语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教师应从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目标、要求出发, 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活动中进行朗读训练, 使他们身临其境, 增加他们读的兴趣。如4B Unit 1A new student这个单元的语言情境是“向新学生介绍同学、老师”。它不但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且在3B中已经接触过日常交际用语“Who is the boy?He’s...”, 于是我教学时直接利用图片、头饰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进行朗读。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活动领悟到课文的意思, 而且使他们能在活动中轻松地朗读英语, 逐步形成语感。

二、养成学生良好的英语朗读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所以, 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效益, 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

1. 要求学生抛开害羞和畏难情绪, 坚持大声读。

教师要在课中多给学生以鼓励、表扬、指导, 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上的“拦路虎”后, 督查他们“大声读”。这样有益于学生增强读的自信, 有益于学生在读中纠正语音语调和把握读的节奏, 更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语感。

2. 实施家校联动,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跟录音读。

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建立QQ群, 坚持每天督查学生是否跟录音读, 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事实上与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各种标准。学生长期坚持听、仿、学, 能使他们从具体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直接领会这一语言的准确表达技巧, 如升降调、轻重读、连读、爆破、停顿、连缀、节奏、起伏及语速等。

3. 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坚持训练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 养成多种感官参与“读”的习惯。

4. 养成学生朗读“日日清”习惯。

要养成这种好习惯, 就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及时”读, 坚持把课文、短语等一天一天结清, 不拖延到“明天”, 要求学生家长监督学生的课后朗读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

要想使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用。

1. 教师要教会并要求学生在英语朗读时做到“五官”并用, 即眼看词句、口读音调、耳听读音、脑思语义。

2. 初步培养学生按照意群朗读技能, 渐进指导学生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进行朗读, 纠正他们逢词朗读的不良习惯。当然这个地方, 教师不可心急, 要慢慢指导、耐心帮扶学生。

3. 对于三年级学生或滞后生要培养他们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 让他们先进行适当的指读, 便于训练他们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或优等生, 可让他们借助英汉词典进行预习和提前朗读。当然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去泛读———快速阅读、带着问题去精读———仔细阅读等等。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 第9篇

一、善于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例如,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设计以下实验:(1)出示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二号杯子里放满水,先猜测将二号玻璃杯中的水倒入一号杯,结果会怎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再让学生操作发现杯中有剩水)。(2)出示三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二号杯子里放荔枝,三号杯子里放满水,如将三号玻璃杯中的水倒入一号杯,再将三号杯子里放满水,倒入二号杯,猜测三号杯中哪次剩下的水多。这时,学生已兴趣盎然,蠢蠢欲动,主动交流猜测结果,想做实验来验证猜测。(3)出示四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二号杯子里放荔枝,三号杯子里放葡萄,四号杯子里放满水,如用四号玻璃杯每次装满水分别倒入一、二、三号杯,猜测四号杯中哪次剩下的水多。这时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思考,对所猜测的结果非常感兴趣,教室里已开始沸腾,学生早已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操作加以验证。实验完毕后,师问:“从这三次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轻松归纳出结论:①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②不同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不同;③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引出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这个涉及到三维空间的概念,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是有难度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次实验把体积这个静止的概念,借助水的剩余多少不同而动化了,使学生通过实验真切地感知到“体积”这一概念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这三次实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几何知识开辟了良好的途径。

二、勤于挖掘探索潜力——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启发式的教学(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能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依靠已知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促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畅通,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以便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潜力。例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材的安排是:

在上图中,右边圈里的数都是2的倍数,也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

观察这些数,看看其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征。

我在教学时,将上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如下的学习材料。

(1)请你写出几个能被2整除的数。(提示:可以写几个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其末尾最好是任意自然数),并请你的同桌或小组成员检验是否正确。

(2)仔细观察自己所列举的数,对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什么发现,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你的发现。

(3)任意举几个数,用刚才的发现检验你列举的数能否被2整除。

(4)小组研究: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将你们组的发现写在下面的方框里。

(5)全班交流,修改并整理自己的发现。

三、敢于展示学生错误——有效课堂的“润滑剂”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超越自我。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出了17.3÷4.3一题,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巡视一周,发现问题集中在对余数的确定上,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4,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这时,我快速将第一种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有意地显示错误。

师:和这一答案相同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把手高高举起,面露喜色,还有一部分同学一脸疑惑,欲言又止,顷刻又陷入沉思。这时,我只微微一笑,果然片刻后,几位同学又举手反对)

生:我和他们的结果不一样,我认为余数应该是0.1。

(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答案,我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

师:同学们,这一题的余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请思考一下,到底是哪一种呢?请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A: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1,大家看竖式就明白了。

学生B: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理由我说不清楚。

学生C: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理由为:现在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余数是1;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0倍,那么余数就是10,这样余数10比除数4.3还大,所以余数为1是错误的。

学生D: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根据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在十分位上,所以应该是0.1。

(学生纷纷点头默许)

学生E: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我是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应等于被除数的方法,检验出余数的0.1才是正确的。

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分析得也很对,而且说明的方法又不是唯一的。那么,正确找到余数的关键是什么?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余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所以要看余数原来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才能确定余数的大小。

(我和许多学生默许地点头)

实施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第10篇

这些问题自然会引发语文教师的思考:初中作文训练体系如何构建?作文课堂如何强化作文训练效果?学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如何认知写作目标的指向性和训练的系统性?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运用素材?如何逐步调动学生主动作文的兴趣?作文批阅与反馈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如何增强?

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效益,主要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体系引领、模式推行和手册导学。

一、构建初中学段作文教学体系

1. 构建体系的基本理念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写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升学生作文素养为中心,发展人,培养人;坚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联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写作内容由生活化到文学化、由体验个人到体验他人、由感悟生活到感悟社会自然;逐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

2. 构建体系的基本原则

以语文《课标》中写作要求为准则,根据语文教材选文和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构建训练体系。强化学生写作主体,强调教师引导功能;阅读与写作融合,课内与课外联通;创作与修改、评价于一体;能力培养与审美渗透兼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3. 构建体系的基本方法

根据《课标》中关于初中学段写作的目标与内容,结合教材指导选文特点和单元写作训练要求,我们将初中学段的写作目标与内容分解为6个子目标,一个学期一个子目标。再根据《课标》中写作训练量化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把一个学期目标分解成8个写作训练能力指向,据此设计8篇对应的作文训练题目与写作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以《课标》中初中学段写作要求为总纲、6个学期目标和48个能力指向的作文训练体系。体系兼顾学生课本学习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彰显教材的写作示范性,又兼顾初中学段作文能力点的覆盖。

二、推行“三环五步”课堂模式

1. 模式的内涵

在作文体系的整体框架下,以“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推进每一次作文训练,强化作文训练效果。“点面结合、纵横兼顾”,形成初中学段作文训练的有效方式。“三环”,就是将作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合理规划和整合,“三环”置于作文课中,形成教学“整体”;“五步”,就是“定向阅读(课前)——积累分享——创作实践——自评互批——佳作展示(课后)”等五个教学环节,连接课内外,打通“读”“写”关。有效利用两节作文课,完成作文训练全过程。“五步”相扣,两课相连,形成作文训练整体。

2. 模式的应用

第一环节(第一步):定向阅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羽翼。阅读什么?读文章、读生活。把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引入生活,引入优秀文章。逐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关注生活,搜集素材;引导学生有指向地进行阅读,积累材料,体会写法,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定向阅读”把引领学生阅读、关注生活和写作统一起来,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和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

第二环节(第二步):积累分享。积累分享就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积累交流,包括生活素材积累的交流和阅读积累的交流,然后是教师依据学生的汇报进行适时的引导,形成本次作文训练能力点的技法指导。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定向阅读成果检查和展示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分享阅读经验、提炼写作方法的过程。

第二环节(第三步):创作实践。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在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为此,平时要注重单位时间内的作文训练,通过实践,学生能够逐步实现这样的目标,同时也是针对应试,做好考场作文。新《课标》指出: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主张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因此,我们把学生的创作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编写提纲和作文写作。养成编写提纲的习惯,有利于写作的构思立意,有利于提高写作的速度与质量。我们建议教师与学生一起创作,师生共同创作,既能拉近师生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第二环节(第四步):自改互评。按照“示批——自改——互评”的方式进行作文批阅。示批,是教师示范的精批,包括字、词、句的修改,又着眼本次训练目标的达成评价。教师的批改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自改,是学生习作完成后浏览全文,对文章细部的自我修改过程;互评,是小组间进行交换批阅,从取材、构思、立意、语言表达、写法运用等方面入手,以写作训练目标为重点。教师要全程参与小组内的交流讨论,适时帮助、指导和把控全局,保证互评效果。互评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第三环节(第五步):佳作展示。佳作展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在课内,10分钟左右完成。在组内传阅的基础上,小组推荐佳作和优美语段在班级诵读,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评,也可让小作者说说创作感受,学生现场分享创作的成果;另一部分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推荐1~2篇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优秀习作园地”,供全体学生课间赏读和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还可以办文展、登校报、编文集等,让学生获得创作成就感,享受创作的快乐。

有效朗读的实施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朗读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重视朗读教学策略探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开展朗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实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主要有: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讀;重视质量,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身作則,引导学生重视朗读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朗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段有关朗读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动画的画面,对学生进行一段示范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这一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二)重视质量,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

为了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重视质量,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是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之一。通过重视质量,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及时与语文教师沟通朗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关注重视质量,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这一教学策略的应用,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将会影响到朗读的效果以及朗读质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之一。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注重语文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思考,也是完善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的环节,应重视教学策略的探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可以获得相对全面的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12篇

实施有效策略, 旨在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 使师生双方体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一,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间的桥, 民主的程度越高, 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 越宽阔。”可见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关系才能空前融洽,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超常发挥, 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 课堂效率才能得以保证。

小学生更需要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无论是一个赞同的眼神, 抑或是一个信任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良好方式。因此, 每位教师都要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及创造力, 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 敞开温情的怀抱, 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氛围, 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因为, 课堂上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心灵舒展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起点和动力。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 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 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 (爱因斯坦语) ”, 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 深入研究, 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 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和积极的参与。如果学生对课堂没有归依感, 对教师没有亲近感, 对教材没有喜爱感, 将很难使学习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更应该用热心、激情煽起学生的热心与激情。当学生情感被激发起来时, 往往表现出听得专注、说得热烈、读得有味、答得流畅等特点, 并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久不忘。可以说, 赢得学生向往之心、急盼之情, 就赢得语文课堂的教学之魂, 也就赢得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率。

第三, 设质疑思辩的问题情境,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方法。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启迪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消除学生提问的畏难情绪, 呵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挖掘其可贵之处,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 充分感受到“思维无禁区”,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勇气释放的场地,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充满师生激情和灵感的过程。

第四, 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技能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与旧的学习方式相比, 更充满活力。同时新课程也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核心理念, 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 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为此, 教师在课堂要讲究策略, 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表现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掌握学习、探究的钥匙, 自己读书、观察、分析、思考, 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 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在实践中主动探索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在单位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胡继渊.沈正元.加涅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9 (5)

上一篇:3G手机下一篇:胎儿结构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