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

2024-05-04

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精选12篇)

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 第1篇

教育是以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和社会性为目的, 而在人与人之间开展的一项活动, 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人。在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不能不考虑人的因素, 人既能成为信息化的有力推动者, 也能成为信息化的巨大阻力。在区域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 他们各自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认识以及实施动力,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所在区域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存在的若干困难, 正是源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对信息化的错误认识和消极态度。

从教育行政人员的视角来看, 其主要职责是管理与发展教育事业, 因此他们更为关心的是信息化辅助强化统计管理方面的职能。在2010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一次针对区县教育局长的调研访谈活动中, 对信息化问题做了专门调研。在4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 在区域教育发展相关的11个选项中, 2/3的区县教育局长将信息化列为区域教育发展中自己所关注的问题, 38%的局长将信息化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这表明大部分教育行政人员能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但对选项具体分析不难看出, 教育行政人员更为看重利用技术快速获取数据统计信息以方便管理控制的功能, 而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引领区域内教育变革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不甚关心。

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 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较高的热情, 但比较反感利用信息系统上报数据这种枯燥琐碎的事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将信息化作为发展自身的有力工具, 反而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表演课、赛课等活动, 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装饰和点缀, 作为对教育问题进行修补的工具, 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作用和价值。

从家长与一般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 由于较少看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正面案例, 且不懂得如何从正面积极地引导学生的技术应用, 他们对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深感恐惧。一些家长由于害怕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受到不良信息影响, 甚至对信息技术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而对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说, 他们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环境成长的一代。如果说将教师、家长等年长的一代称为“数字移民”, 那么这些学生就是“数字原住民”。家长或教师的隔离和禁止并没有使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威胁, 反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 一旦有机会便会变本加厉, 无法自拔, 大学新生最容易沉迷网络就是典型的证明。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促进个体发展的需求却未得到充分满足。总体来说,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处于一种既过度又不足的状态, 在利用信息技术消遣娱乐方面过度满足, 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发展方面又略显不足。

从以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描述与判断来看,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中存在两大类问题:一种情况是对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正确认识;另一种情况是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功能有一定认识, 但重管理功能而轻服务功能。第一种情况下, 行政部门和学校通常将信息化视为一种附加性的工作, 不能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方面的作用, 致使信息化工作从日常工作中剥离出来, 被边缘化, 形成信息化工作与日常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第二种情况下, 由于推动者对信息技术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各个群体的服务不到位, 进而导致各主体参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不高。教育行政部门由于部门利益分割、内部协调不畅等原因, 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 各个部门经常分别要求学校提交数据, 导致学校行政事务繁忙, 教师不胜其扰, 无法静心教学;而教师和学校只有提供信息的义务, 却享受不到充分利用信息的权利, 或者无法便捷地获取信息、使用信息, 或者得不到切实有效应用信息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更不用说利用信息辅助教学和管理决策了。这种不对称的关系造成教师、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错误认识和消极期待, 打击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来源于管制型行政、管制型教育、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传统理念。这与“以人为本”, 切实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更新理念, 从“变管理为治理、变管理为服务”入手, 理清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组织, 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群体在信息化中的角色与任务、权利与义务, 才能更好地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二、转变区域教育信息化观念的理论依据

现实困境告诉我们, 以传递单向化、服务对象单一化为特征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观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信息化的持续推动与发展需要全体成员的贡献与努力。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体系应该能将区域教育全体相关成员纳入其中, 使每个成员在其中既有付出又有回报, 既有权力又有义务, 将每个参与者的权利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这样才能持续保证健康的发展态势。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选择了行政管理领域的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理论作为观念转变的理论基础。

“治理” (Governance) 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并且在英美等国以及世界学术论坛上逐渐取代公共行政中的“管理” (Management) , 成为公共事务研究领域目前通用的术语。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有限责任, 呼吁建立“小而有回应性的政府”, 政府不再是公共事务唯一的主体, 政府部门将与以非营利部门、私营部门为代表的服务提供者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 在互相依赖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 共同管理公共事务。世界银行2004年的报告中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公共服务与治理分析框架。

新公共服务也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公共行政思潮。这里的服务有多重含义, 政府要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提供服务, 而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则在政府的协调下协同行动, 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基础性的服务。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对公民权利和权益的重视。治理理论强调对“全能政府“假设的摒弃, 呼吁多元主体的参与, 扩大了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的主体。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强调与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相比, 应该将公共利益、公共协商以及行动的民主性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并言简意赅地提出了“服务, 而不是掌舵”的公共行政理念。可以说, 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是相辅相成的, 在理论上相互补充, 在实践中也互为依托。

再将视角转回到教育上来。教育服务一直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弊端在教育领域也普遍存在。传统观念中政府集服务提供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于一身, 这导致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 所有学校都按照行政指标办学, 千校一面, 教师工作也间接被行政化, 缺少创新教学的动力与活力。

在强调政府有限责任的新背景下, 教育行政部门需将服务生产者的身份剥离出来, 还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只有两个, 一是依法保障对学校的投入, 二是依法监督学校依法办学。在这个转变职能的过程中, 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各级政府, 首先要收集和调查社会民众的教育需求以制定教育规划和构建教育体系, 然后以契约等方式组织其他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教育服务供给的工作中来。为此政府需要获得各个参与者的信息, 以监督和审查服务生产者的服务供给过程、结果和服务质量等情况。服务生产者需按照契约规定的标准、范围提供教育服务, 并参考政府部门公开的相关信息、教育数据等, 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以便为受教育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当然, 服务生产者也有义务定期向行政管理部门反馈办学规划、过程、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作为消费者, 一方面希望从政府得到教育服务供给、质量方面的权威真实信息, 以便做出符合自身需求和利益的教育选择, 进行择校等活动, 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个参与教育服务管理和评价的渠道, 以实现表达意见和监督质量的权利。

基于以上分析, 参考上文中的公共服务与治理分析框架, 我们提出了“教育公共服务与治理理念下的区域教育信息互动”这一概念, 其内涵如图2所示。

信息化除了在促进区域互动方面的作用外, 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 即对教育服务本身的提升。信息技术的介入, 使得教育服务更加便捷、丰富和互动, 便于为社会成员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成为社会公众学习的“24小时便利店”。除此之外, 信息技术在促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提升组织效能方面还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分门别类的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实体性工具, 组织可轻松高效地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扁平化、线上线下跨时空的交流与分享, 以及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组织效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组织对外服务质量的过程。

三、新理念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

根据对区域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基本建构, 结合对信息技术在提升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可能性分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将在如下几个方面为区域教育管理与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信息技术作为面向公众提供教学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渠道

直接的教育服务是面向公众的。从信息化所承载的内容来看, 信息化在教育服务与治理中的可能形式有两种:一是提供数字化的教学服务;二是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两种服务都是由政府联合其他非政府组织来面向全体公众提供的, 只不过所倚重的主体有所不同, 数字化教学服务以学校机构为主来提供, 信息服务则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来提供。

数字化教学服务一般是指面向学生学习的在线课程服务, 是教学服务的一种形式, 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教学服务相对应的。与传统方式相比, 数字化教学服务具有灵活、方便、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等多方面优势。数字化教学服务可由学校等办学机构直接提供, 也可由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目前的主要形式为由学校机构组织提供、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

信息是行动的重要指南, 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任务。目前, 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 具体服务形式如提供办事指南、支持在线咨询与投诉、办事进程状态查询等。当前各地纷纷建设教育一站式服务中心, 正是旨在解决如何面向公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尤其是教育信息服务的问题。此外, 学校等办学机构也承担一部分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

.信息技术作为政府、学校、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

除了公民个人以外, 学校等办学机构也是政府信息服务的重要对象。政府应该以各组织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形式向其提供国家政策、行业经验、技术前沿、国际形势等信息, 加强对组织发展的服务与指导。

在服务理念的要求下, 政府还必须强化其对其他合作组织的有效监管。多个组织间的合作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 其中管理透明化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在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下, 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被弱化, 这意味着政府在立法、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等方面的职责要加强, 而行政指导有效性的发挥则必须建立在政府掌握办学机构的充分信息这一基础之上。

.信息技术作为政府、学校提升内部组织效能的工具

机构的自我发展是提升教育服务质量的另一主要途径。在信息社会,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构建学习型组织, 支持组织学习, 已经成为组织修炼内功的一个重要渠道。信息技术在促进组织扁平化、促进组织内部沟通协调、优化工作与学习流程、支持组织学习、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各地的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研组织、学习型机关的建设中, 都不应忽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总之, 完善的教育服务是一个综合体系, 不仅仅要面向全体学生, 还要为家长、教师、学校以及其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如褚宏启教授所述, 我们“不仅通过举办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还要通过加强培训机构、教研机构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为学校发展、为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为社会了解教育提供专业和信息支持”。

根据如上分析, 我们可以用图3表示区域教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支持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新理念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思路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近20年时间里, 以硬件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和推进思路在我国处于主导地位。这对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起步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但也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畸形:对硬件建设过度投资, 置信息化软实力的建设于不顾, 尤其缺乏对“人”的关注。要想突破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我们必须从以硬件为中心的思路转变到以应用为核心的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区域内不同成员的教育服务需求、教育信息需求放在核心位置来满足, 才能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更加深入持续地发展。

新理念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每个成员在承担信息责任的同时, 也享受充分的信息权利。全体成员既是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 也是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对象。从这个理念出发, 根据信息化服务对象的不同, 可以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如图4) 。

1.围绕教育行政、科研部门人员展开的信息化应用

根据服务与治理理念, 政府部门要从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几个角度行使职能。因此, 行政管理人员与教研科研人员需要获取来自办学机构的关于教育方方面面的信息, 以支持数据驱动的科研与决策。

2.围绕校长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

新理念下, 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校长要对学校发展负起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经营上, 放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信息化有助于学校管理者进行基于数据的校本研究和决策。

3.围绕教师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

新理念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更为重视向广大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培训和数字化教研不仅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有效缓解工学矛盾, 而且有助于知识分享、知识管理, 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另外, 在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辅助下, 教师更容易克服传统的经验型的教学分析方式, 增强自身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围绕学生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

以学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强调数字化教育服务的传递。传统理念下, 对学生的数字化教育服务往往只限于课堂的教学信息化, 这在人群覆盖和时间覆盖的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应该渗入学生方方面面的活动中, 其范围也不限于教学活动内容的信息化, 还应该包括活动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活动过程记录的信息化, 以及活动评价与反馈的信息化等。

5.围绕家长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

在以往的信息化进程中, 家长要么扮演一种被忽视、被遗忘的角色, 要么扮演一种信息接收器的角色, 很难有机会发出需求和反馈的声音。新理念下, 家长和学生一样应当被置于信息化服务的核心位置。通过增强对家长的信息服务和教育服务, 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主动参与配合学校教育的意识, 以形成家校互动的良好局面。

6.围绕一般社会公众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

区域内家长以外的一般社会公众也是区域教育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态度、认识、支持配合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本着政务公开、服务大众的理念, 也应该向一般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教育信息和服务, 以便在更大范围提高教育满意度。

五、结语

现实困境告诉我们, 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重管理轻服务、目中无“人”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更新理念, 变管理、管制为治理与服务, 充分考虑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群体在信息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 提升教育信息化系统在提供数字化教育服务与教育信息服务两方面的能力, 发动群众, 也依靠群众, 探索出一条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入持续发展的新路。

摘要:本文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及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视角入手, 分析各主体在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 提出以公共教育服务与教育治理理念为指导开展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 并明确了将信息技术作为面向公众的信息和服务传播渠道、将信息技术作为面向多元主体的沟通与绩效提升工具两条实践思路, 最后强调了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开展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思路。

关键词: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生.齐媛.刘雍潜等.公共服务与治理理念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变革[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 (1) :25-28.

[2]林君芬.论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观[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9) :36.

[3]周翠萍.政府在教育服务供给中的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6) :31-32.

转变观念优化服务 第2篇

优化服务 创建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 推动人口计生工作新跨越

刘 剑

(2010年12月20日)

人口计生2011第一季度即将过去,省、市对我县2010的各项检查考核已经全部结束,经县委研究决定,同意在省、市计生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召开全县2011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暨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动员大会,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计生工作的前瞻性认识,说明了开好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所有参会同志务必集中精力开好这次会议,准确把握会议精神,回去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刚才,忠阳同志认真总结了2010年计生工作,安排部署了2011年计生工作,我完全赞同。县委、县政府还对2010年工作成绩突出、责任目标完成较好的乡镇、部门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与乡镇和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希望大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我就如何更好地做好2011人口计生及创优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找准问题,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全县人口计生工作更好开展

2010,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努力工作,我县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初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责任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各项主体指标全面完成。人口出生率10.74‰,比目标值低2.16个千分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分别为97.18%和66.98%,分别比目标值高4.18和4.98个百分点;二女户结扎完成576例,超过任务196例。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116.64,实现了控制在120以内的目标,查处性别比案件35件,超出基本任务29件,成功实现了退出市级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管理县的目标,省委、省政府调研组及省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在专项检查中对我县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优质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全县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创国优”的工作思路,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和技术服务人员职称晋升奖励机制,引入“玛丽斯特普”服务理念,推行试点,全力打造符合医学规范的家庭式、人性化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模式,得到了上级人口计生部门的一致好评。四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取得实效,按照流入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探索建立 “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和“以单位管人”的工作新模式;进一步强化流出人口户籍地管理,不让问题外流;落实共同管理制度,先后与20多个县区建立流动人口两地双向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建立“三省十县”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两次流动人口集中清理服务活动,清查清理流动人口10万余人,其中落实计划生育节育手术479 例(其中二女户结扎1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23.52万元,为4667户房屋出租户、833个用工单位建立信息库。五是“立体化、全覆盖” 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了“八个有、两个建、三个下乡”的目标,即“广播里有声音、电视上有图像、报纸上有文字、网络上有信息、手机上有短信、公路上有国策宣传碑、村组有永久性宣传标语、群众家中有宣传品”,“建成生育文化一条路(红威公路)、建成婚育新风文化大院(洒基镇锅厂河村)”,“婚育新风文艺演出下乡、关爱女孩行动下乡、优育优教知识下乡”。六是利益导向成效明显。全县上下在国家普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采取提高奖扶标准,增加奖扶内容,扩大奖扶范围的方式,更加凸显了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七是计生依法行政、信访维稳工作平稳推进,计生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人大、县政协关心支持,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全县人口计生干部辛勤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计生工作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存在的不少困难和问题,一定要警钟常鸣。刚才,忠阳同志在总结2010工作时,指出了存在的几个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总结得很好,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要认真予以解决。一是一部分乡镇计生工作出现下滑的趋势必须坚决遏止。一小部分乡镇计生工作下滑,拖了全县计生工作的后腿,影响了全县计生工作的整体推进,2010年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3.83%,比2009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工作措施还不够有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迎头赶上,努力扭转下滑趋势。二是重视不够、麻痹松懈的思想必须纠正。这个问题有些普遍,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乡镇认为工作只要不在人前、不在人后,过得去就行,在思想上缺乏创先争优意识,缺乏对人口计生工作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抓人口计生工作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解决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县委、县政府之所以每年都要将计划生育列入全县工作总体部署来安排,这充分说明计划生育还是我们当前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坚决不能疏忽大意。三是厌战情绪必须纠正。我们有的乡镇对工作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思考,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认真从主观上找原因,一味地强调客观理由,这是非常危险的。大家一定要振奋精神,克服厌战情绪,随时绷紧这根弦,善于查找问题的根源,认真分析和解决问题。县人口计生局要多开展调查研究,和乡镇一道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口计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四是性别比治理工作必须加强。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我县被纳入市级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重点管理县,2010年被省人口计生领导工作小组在全省通报批评。为此,今年元月份我们召开了全县近年来参加人数最多、参会范围最广的计划生育单项工作会议。总体上,我们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实现了退出市级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重点管理县的目标。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116.64的结果仍远远高于正常值,任务还很艰巨,压力还很大,形势不容乐观,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五是对优质服务工作认识必须转变。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强调依法行政、以人为本。如何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以人为本,靠的就是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依靠优质服务来实现有效管理。只有通过在宣传教育、优生优育优教、避孕节育、办证换证的过程中开展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的事,才能使群众理解,促群众参与,最终实现管理的目的。所以说,做好优质服务工作就是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这不只是技术服务部门一家就能做好的事,而是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的事。六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必须强化。各乡镇要切实强化“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单位管人”的工作原则,强化对流入人口 “市民化服务”的职责,强化源头管理,履行好户籍地管理的职责,坚决不让问题外流,落实好两地协作机制,及时与流出、流入地互通信息,进行跟踪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政策外生育的必须及时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促进生育公平。七是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各乡镇要健全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予以适当奖励;对工作玩忽职守、弄虚作假的,给予相应处罚。八是信访维稳工作必须加强。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县计划生育信访形势严峻,缠访、闹访、越级上访有所抬头,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顶住压力,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维护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良好形势作出积极努力。

2010,我县人口计生工作总体向好,保田、城关、板桥、红果等一些乡镇大胆创新,迎头赶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效果。洒基、坪地、石桥三个乡镇,近年来一直是盘县人口计生工作的三个典型,希望你们继续保持,勇往直前。但是,我们也还有少数乡镇,工作信心要增强、工作态度要端正、工作措施要加强、工作方式要转变、工作成效要提高。县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对2010综合目标考核党政线排在后十位的老厂、英武、保基、马场、新民、民主、刘官、鸡场坪、普田、火铺等乡镇进行重点督查,并在元月底前将督查结果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中发现工作仍不重视、仍无有效措施的,按照“一票否决”制相关规定,纳入重点管理,并予以诫勉谈话。老厂镇要重塑信心、振奋精神,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及时整改提高。新民乡要进一步加强性别比治理、孕情消失案件查处工作。火铺镇要调整思路,进一步明确责任,选好配强村级人口计生专干。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我县当前的计生工作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创新的勇气、科学的方法,扎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为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转变观念,以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为契机,努力推进全县人口计生工作新跨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县上下一定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推动全县人口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和推动跨越。2011全县计生工作的思路已经很明确,就是要始终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抓紧抓实抓好,把优质服务、性别比治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推进利益导向机制、目标考核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创新,努力创建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要将优质服务作为全县2011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今天我想重点讲一下这个内容,就算是对创建工作的动员部署,同时也涵盖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要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对创优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首先,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牢牢抓住人口这个关键,深刻认识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承受力的影响,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的人口计生工作,已不再是就计生抓计生,单纯控制人口数量的业务工作,而是要通过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是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就是要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优质的服务水平,推动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是全国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最高荣誉。我县于2005年取得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的称号。今年省、市推荐我县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这既是对我县计划生育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市领导对我县创建工作寄予了厚望,创建成败与否,不只是关乎盘县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关乎全市乃至全省的形象。为此,我们必须举全县之力,以志在必夺、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心,确保创建工作一举成功。根据创建日程安排,2011年10月份左右将对我县进行考核评估,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客观地分析现状,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制定计划,精心组织,迅速行动起来,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劲头、更实的作风,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功。

(二)要明确重点,扎实抓好各项创优具体工作的落实 一要强化生育管理。各乡镇要认真对近年来的生育情况进行一次大排查,全面摸清育龄人口、出生漏报人口、节育措施落实等基础数据,认真落实节育措施,特别是对重点对象实行重点管理,坚决杜绝政策外生育。要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区域协作机制和流动人口联系会议制度,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进一步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单位管人”制度,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有效控制计划外生育。

二要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要全面落实兑现奖励优惠政策,特别要注重抓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重点扶助、二女户结扎奖励等政策的兑现,严格政策标准,只准提高、不准降低。继续创新利益导向的形式和内容,在计生家庭子女成才和发展致富方面凸现普惠政策之外的计生特惠政策,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确实让计划生育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

三要加快硬件建设。2010我县基本配齐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的法定设备,当前要全面强化县乡服务站“玛丽斯特普”服务理念,配齐配全办公设备,全力打造符合医学规范的家庭式、人性化、温馨化的服务环境,达到“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要求,真正做到旧貌换新颜。要按照标准完善村计生服务室建设,进行资源整合,确保达到创建标准。

四要夯实基层群众自治基础。按照“抓基层强基础”的要求,认真抓好乡、村两级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按照抓队伍、强素质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制订工作责任制,配齐配强村级计生专干。按照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制定好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协会积极参与组织自治活动,定期评议计划生育工作,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全面形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工作格局。

五要严格坚持依法行政。计生部门要协调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参与人口计生违法案件的查处,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公信力和透明度。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严格征收标准,对拒不交纳或拖缴社会抚养费的依法申请法院开展联合执法,强制执行。

六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在全县迅速掀起创建热潮。要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的宣传教育。计生、宣传等相关部门要结合创建活动,根据自身工作职责,积极开展计生知识下乡入村等活动,迅速拉开我县创建工作局面,努力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

七要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以查处“两非”案件为抓手,以全程服务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计生服务机构和药品批发零售市场的经常性管理,协调卫生、工商等部门依法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及医疗广告市场的管理。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努力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八要完善档案资料。档案资料作为创建工作的记载和见证,是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计生部门要尽快制定计生档案规范管理措施,抽派技术骨干指导各乡镇分门别类建好档案。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照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县的创建标准,做好各类统计报表和档案资料,做到资料种类齐全,装订存档规范。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全县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一把手”责任。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要切实履职尽责,亲自安排部署、督查落实本乡镇、本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如果哪个乡镇、哪个部门计生工作出现漏洞或问题,县委、县政府要追究“一把手”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县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凡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低于责任目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或继续升高的,要立即采取有力措施整改,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适时将其列入重点管理,根据情况,必要时予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直至兑现“一票否决”制。

二是坚持部门联动,实施综合治理。搞好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县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出台政策措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做好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要积极落实人口计生工作任务,不推不拖,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到群众相信、引导准确、扶持有力、保障到位、责任明确、成效显著,努力营造综合治理人口计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落实责任追究制,严格兑现奖惩。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奖惩作出明确规定并认真兑现,做到一级向一级负责,压力一级向一级传递,强化工作责任。按照各自所担负的职责,明确分工,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具体到事,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件件有着落。2011,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是个硬任务,凡在检查验收中因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影响检查验收的,将严格追究责任。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人口计生工作开展得如何,不仅取决于计生干部工作作风的好坏,更取决于计生干部业务水平的高低。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把那些工作能干、作风扎实、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干部充实到计生工作队伍中,加强工作力量。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抓好计生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服务技能和业务水平,真正培养出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管理强的计生干部队伍。

五是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人口计生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健全完善督查与考核相结合、指导与服务相结合、奖励与惩处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县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指导,认真督促,严格落实常规工作月督查和优质服务月督查、季评比的工作机制,并将月督查结果纳入全年考核之中。对阶段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乡镇、村(居)和单位要给予表扬;对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完不成责任目标、出现严重滑坡的,要严格问责。

同志们,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人口计生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大家一定要进一步振奋精神,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扎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为创建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面推进人口计生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王刚同志的讲话

(2010年12月20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忠阳副县长对2010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1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县委、县政府对工作做得好的乡镇、部门以及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了表彰;签订了2011年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会上,县委刘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县过去一年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的成绩,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对今后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刘书记的讲话的三个意见,内容很丰富,分析很透彻,要求很严格,措施很得力。希望各乡镇、各部门会后要召开会议,认真学习领会,认真研究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为了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我再强调四点。

一是要保持头脑清醒。盘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当前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努力工作的结果,值得欣慰。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乐观。刚才,忠阳同志总结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刘书记针对存在的问题给我们讲了很好的意见。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我们的计生工作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希望各乡镇、各部门从各自职责职能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好的要继续巩固,差的要拿出具体措施来追赶,不能一成不变。我们排名靠后的乡镇要将最近三年的排名情况拿出来作一比较,看是原地不动,还是前进上升了,或者是掉下来了。要自增压力,现在全省上下都在调整工作状态,按照“四帮四促”和“三个建设年”的要求来进位争先,争先进位。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人要脸、树要皮,干工作就是要争一口气,想干事一定有办法,不想干事一定有借口。大家一定要对照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领导,切实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畏难情绪,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心,责任感,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在2011年人口计生及创优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二是要认真查找差距。我县人口计生工作纵向比,发展态势、工作机制、工作成绩总体向好。但是,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基层基础薄弱,优质服务、性别比治理任务艰巨。去年我县性别比治理工作被省人口计生领导小组通报批评,省领导专门对我县的性比治理工作提了要求,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工作发展不平衡,有部分乡镇在这项工作上还需再努力,再花大力气来改进,来扭转被动局面。少数乡镇基层组织网络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好;部分乡镇对优质服务工作认识上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优质服务工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个别乡镇性别比治理工作推进难,无有效的监管措施,对孕情消失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打击不力,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持续在高位运行;还有少数乡镇对流动人口监管不到位,放任自流,导致政策外生育屡禁不止,瞒报漏报现象严重。各乡镇一定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找准问题的症结,及时调整思路,拿出具体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努力推动工作取得新进展。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认真研判,不能大而化之,不能以会代会。要认真分析,找准问题的症结,拿出具体的工作措施,调整工作状态,把工作队伍建设好,严明纪律,责任到位,抓好工作落实。

三是要强化工作落实。今后一段时期,控制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县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各乡镇一定要切实加强全程服务和管理,扎实抓好孕情环情检查工作,有效杜绝政策外生育,并合理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生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要突出抓好当前的几项重点工作。第一,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工作必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制定相应措施,真抓实干,确保全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和省的检查验收。这项工作是今年全县计生工作的总抓手,要抓住这个工作的牛鼻子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在落实和推进这项工作下功夫。计生局要加强调度指导,薄弱的乡镇、薄弱的工作要采取措施努力推进,确保一年创建、一年成功,是一项硬工作,也是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在今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赵克志省长明确要求,在2011年一定要把人口计生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好,我们作为创建县,绝对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有紧迫感,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强有力的推进工作开展,扎扎实实把工作抓好,人、财、物都要保证。第二,性别比治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2010的统计数据看,我县虽然实现了退出市级重点管理县的目标,但形势不容乐观,压力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性别比持续在高位运行的几个乡镇,务必引起高度重视。2011,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性别比治理是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谁影响了考核,就要追究谁的责任。计划生育工作是三个“一票否决”的工作之一,刚才,刘书记也说了,“压力要逐级传递,动力要逐层提升”,一起来攻坚克难,一起来把工作的不利因素变成有利的条件,在这个工作的紧要关头,需要大家奋力拼搏,各级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第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必须到位。从近年的报表数据来看,流动人口的“一高一低”(出生人口性别比高,符合政策生育率低)现象一直是制约我县人口计生工作长足发展的瓶颈。各乡镇一定要借2011年春节之机,全面开展流动人口集中清理清查活动,切实摸清流动人口底数,掌握他们的流向,全面了解他们生育节育情况,做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底数清、情况明。第四,常规工作要跟进。各乡镇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本次村委会换届,切实把敢抓、敢管计划生育的同志充实到村委班子中来,健全完善村级人口计生网络,配齐配强村级人口计生专干和育龄妇女小组长。要结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抓好全员人口信息统计录入,全面提高人口信息数据库的质量。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切实兑现奖惩,落实责任追究,促进经常性工作的开展。

四是要讲求实效。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坚持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原则。求实,就是要准确、客观分析当前的形势,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信心,又要看到我们与其他县(区、市)的差距,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勤奋工作,积极作为,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务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扎实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认真分析琢磨,使我们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更加符合工作的要求,经得起检验。落实,就是要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都要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都要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设计服务——当代设计观念的转变 第3篇

关 键 词:设计观念 设计行为 设计服务

1.概述

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劳动生产活动,总是依循着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法则,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特征来进行。

设计行为,也是一种劳动生产活动。本文在在探讨设计观念的转变,也是在探讨这种人类活动的转变,因此不只局限于设计专业领域本身,而将其置于整个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的经济环境中来分析、探讨。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寻求到符合国情特色、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有发展眼光的设计观。

强调设计服务是当代设计观念转变的一个要点,也符合我国设计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将通过时代背景、专业发展的沿革、当前设计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就当代设计观念转变的必须性和必然性进行阐述。

2. 设计观念发展影响因素

2.1时代及社会特征

纵观近现代及当代的生产力发展史,时代特征对于设计观念的影响深远。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在蒸汽机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工业社会,产品实现批量生产,设计与制造开始出现分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运用及内燃机的发明,进一步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便造出多种新产品,电灯、汽车、飞机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多种设计思潮,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芝加哥学派、包豪斯学派等。他们都倡导着西方文明的价值观。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了计算机技术、航空技术、原子能应用、生物技术应用等。特别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产生的数字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深远地影响了全人类。目前人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最深刻的变化在于:这是一个虚拟与现实并重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的渗透,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几次由于生产力变革引发的产业革命,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着设计的理论及观点。

2.2国家发展方略的支持

但凡设计业发达的国家,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上,都非常关注设计作为社会大生产中的一个产业部分,并强调其价值,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扶持与鼓励。事实证明这样的政策支持,对设计行业的发展促进是影响巨大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发达国家将设计的地位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核心层面:美国提出“设计美国”的口号,日本实施“设计立国”的战略,新加坡进行“设计新加坡”的计划,韩国成立设计振兴院(KIDP)等。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层面对设计的重视,上述国家的设计行业蓬勃发展,其设计理念及实践的更新也更为积极,为本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令人瞩目的贡献。

2.3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

在新技术支持下的设计成果,不仅比以往更关注成品的物质实用性,而且通过新兴科技,实现着比以往更包含着人性化的趣味与人文关怀思想设计方案,特别是虚拟与现实交互,网络应用等方面。设计行业开始与其他学科比如心理、信息学、社会学等产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设计专业也呈现出越为越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3.为什么强调“设计服务”?

通过上一章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设计理念发展的各项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基础上,科技日新月异,国家政策积极扶持,为设计理念插上与时俱进的翅膀。当下强调设计行为中的“设计服务”,也是基于对当前社会生产力及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基本认识。

3.1 正确认识“设计”

设计行为,伴随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但现代设计,在清末民初,才被中国人开始了解。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发端,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重视“工艺美术”,以换取外汇积累国家资本,而改革开放后,则越来越重视“设计”对于产品副加值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行业发展脉络,使人们容易将“设计”理解为“艺术”的一个分支,隶属于“艺术”的门下。而近三十年的高考按艺术类招收设计专业,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在本文的“设计服务”中,“设计”一词,主要是指现代设计,包括如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及规划设计等,但在论述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外延与扩展。

设计行为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天然区别,虽然二者都有创作,但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设计服务”中的设计,是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它如同艺术创作一样需要运用专业训练的技法以及独特的想像力,但其基本动机却是为最终端的用户服务,提供包括使用适宜及精神愉悦等一系列功用。

设计事实上一种劳动生产行为。

3.2 强调设计服务的原因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许多大专院校所设立的设计学院大都依附在“艺术”这个光环之下,从而模糊了艺术与设计的界限,也阻碍了我们对于设计在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中所处角色的认识。

强调设计服务,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从我们思维的角度以及设计创意时的立足点出发,明确设计的服务性,将自己的设计行为与纯艺术创作区别开来 ,从而脚踏实地作出真正有意义的设计。

从古希腊的哲学开始,人类就在探求真、善、美的真谛,并积极从实践到理论,验证及寻求与之有关的知识,积累了无数的经验与理论。

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起,对于工业化时代的设计探索与追求就一直伴随着时代发展进行着。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资源。可以说,除开当时尚未出现的表现形式,能够进行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理论、资源、技术几乎都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备,那当前的设计,还能做些什么样的探索呢?我们还能有何突破?简单的说,就是——整合。

以何种依据来整合呢?本文提出就是以设计服务为主导观念,进行整合,以满足当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这既符合设计行为本身的属性,也符合当前设计行为的最终导向。

3.3我国设计行业的处境

我国大中城市生活中,人们生活已经进入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快速消费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在大设计领域中,各门类的设计从业者也正因此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绝大部分人的生活远离自然,被包围在人造物的环境中,而所有的“人造物”都可以认为是广义的设计作品,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设计。

设计专业院校众多,设计从业人员也成为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但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处境,却存在低水平重复、创造力匮乏以及未能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表现出足够的重要性等问题。从设计行业在目前社会生产中的事实地位来看,当代的设计行为,已经不再是指简单的、附加性的装饰与美化,或者追求纯美学形态上的表达 ,它是社会经济这个巨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一员。

4.“设计服务”观念所包含的内容

4.1明确设计行为的服务本质,与艺术创作相区别

设计与艺术创作,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区别。从人的创造力层面来讲,设计行为与艺术创作是有共同之处的。设计与艺术创作都强调这一行为的实施者——设计师或者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他们的创造性以及由这种创造性而产生的经济价值。正因为这种共同点以及艺术在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力,使得我国当前的设计专业,在历史发展的客观限制之下,形成了一种曾经“寄居”在艺术创作之下的专业,这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普通民众对于设计的理解,更限制了设计的健康发展。

本章论述 “设计服务”所包含的内容,虽然前文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已作较多论述,但在阐述“设计服务”这一观念时,从思想观念层面,仍然要强调“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形成这一区别的关键点,就在于“设计服务”,即强调设计行为作为劳动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它所具有的服务性。

4.2“设计服务”的重要属性

在探讨“设计”在当前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之前,有必要了解两个相关概念:“创意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现实中,设计行为兼具着“创意”与“服务”的双重属性。

1)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这一提法最早源自英国,在1997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了创意经济的概念,之后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还对创意产业进行过定义,界定为其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划分方式,已经无法描述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类型,创意产业正在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围绕这一新兴产业所进行的研究也在各种思潮的涌现中发展壮大。

2)现代服务业

“设计服务”这一观念中的“设计”,在当前的社会化大生产格局中,扮演着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角色,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0%左右,而“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70%,其增长速度超出了服务业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的提出,在我国最早见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说法,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也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目前,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称谓有很多种,如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高增值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创新服务业等。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表述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服务业”一些基本属性与当前设计服务是具体运作模式是吻合的。因此,设计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从它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体实践,是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的。

4.3 “设计服务”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定位

从实践性质上看,“设计服务”具有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两个主要属性,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定位,也可以通过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当前经济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显示出来。

联合国《2008创意经济报告》曾指出,创意产业是世界贸易中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过去的5年里,其产品和服务交易额年平均增长8.7%,世界创意产品的出口总额从1996年的227.5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424.4亿美元,保持了8.8%的增长率 。创意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推动力。之后,在2010年底,联合国又发布《2010创意经济报告》,这一轮报告提出,创意产品需求的增加将有助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全球衰退中尽快恢复;如果能得到政府积极地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将成为全球化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报告数据显示,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剧减,国际贸易额减少了12%。然而,对音乐、动漫、电影、手工艺品、多媒体以及广告等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却在这一年保持增长态势,其世界出口额达到了592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创意产业促进了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发展,也是目前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相比较而言,中国2008年的创意经济服务业出口值仅为约4亿美元,而美国却以140亿美元领先世界。由此可见,类似“设计服务”这一类型的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力度还明显不够,在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设计服务”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很广阔,后续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关于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显示,当前的设计服务的生产实践越来越体现出系统性、知识密集性、高技术性等特征,与传统服务业具有明显区别。它不再是由单一的个人或企业所提供的简单活动,而是由多个企业的协同服务环节所构成的复杂产业链,是具有高度协同和分布特性的复杂行为构成的社会化系统。而产业集群的模式,使得设计服务更加趋向于结构化、标准化、集成化,通过集群的模式,使得创新能力聚集,提升区域竞争力。

综上所述,设计服务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定位,可以描述成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创造高附加值的法宝以及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4.4将“设计服务”的观念贯彻始终

笔者认为,只有将“设计服务”的观念贯彻始终,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效益。这个贯彻始终,是一种整体观,它将设计服务系统化,不仅在产品开发设计环节中体现设计服务观念,包括整个设计流程的管理,产品推向市场以后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专业的学科设置中,加大对“设计服务”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将“感性工学”等与设计服务理念相关度高的理论知识,作为设计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或者加强针对性的研究等。

从联合国发布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即使创意产品的产值位居世界前列,创意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却明显不如发达国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一历程中,我们并不缺人才,也不缺技术,而是需要一种符合当前创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观念作为指导,在笔者看来,设计服务无疑是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种设计观念。

在论述设计服务这一观念所包含的内容时,整体观和系统论是不能忽略的,要从全局视野把握,强调这一观念的贯彻。

5.结论

设计行为自古以来就是强调应用,强调为劳动生产服务的,当然其本身也是一种生产行为。在设计理论及相前研究已经相当丰富的今天,结合我国当前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将“设计服务”这一概念明确化,作为指导当前服务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因为现代设计比以往设计行为相比,更强调系统性和创造性,而产品在创造和使用过程中,更加关注用户体验,而一种“服务”的心态,可以使得设计行为更加贴进现实需求,并通过对相关理论如“感性工学”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对已有的技术和信息进行功能集成、重构和体系再造,创新性地满足市场及农户需求、甚至创造新的需求,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设计的价值。

目前全国各地区都在响应国家发展规划,努力打造创意产业,而只有在“设计服务”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设计人员和设计实体,才能结合现实,与相关工业、制造业、信息产业等相匹配和协调,逐步增加产品的设计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生产方式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需求结构的改变,真正的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卫星.创意经济方兴未艾[EB/OL]. http://szw.wuxi.gov.cn/xyyd/xxth/2547837.shtml/2011-5-26

[2] 程建刚.现代服务业可重构服务包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3] 姚恒美. 世界创意产业发展动态 [EB/OL].http://www.hyqb.sh.cn/publish/portal0/tab132/info4396. htm/2009-12-01

[4] 王大军,杨正.论工业设计中的创新[C]. 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2-55

[5] 安静,路由,杨正. 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急待改进的教育[C] . 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42-644

[6] 关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7] 李永锋, 朱丽萍.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08 (11):112-114

转变教育观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4篇

一、创造和谐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 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 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 又具有主体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 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而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因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的第一步。

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激发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激情, 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 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感情, 这无益于主体性的发挥。其次, 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 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向交流中, 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 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 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 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第三, 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这样, 学生课上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 不必担心主动学习会招致批评或嘲笑, 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 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第四, 要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学生好比种子, 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成长需要激励, 学生需要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因此, 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景, 力争创造更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 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如, 课前的认真预习, 工整漂亮的作业, 课堂上大胆发言, 有创意的问题, 成绩的进步, 有独到见解的回答, 丰富的课外知识等等, 都会给予及时而诚恳的表扬。这样, 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学习兴趣更浓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了, “亲其师, 信其道”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是从学生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 也只有观念正确了, 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 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 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 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掌握理解与运用科学知识的本领, 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 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 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 头脑中要有学生, 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 简单说来, 就是在头脑中, 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 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三、丰富课堂内容, 变化教学方法, 为学生主体参与打基础

经验表明, 学生印象最深的课, 往往是教法多样使人耳目一新的课。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浓厚的兴趣”有关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实际上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使学生“求新”“求异”, 心理得到满足。教法忌讳单一, 就如同吃食物一样, 久食同一食品就会感觉乏味。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 选择适宜的教法, 一节课中的教法也应有所变换。这样, 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设计要多层面, 考虑不同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 成长环境不同, 在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或暂时较大的差异, 因而要达到全员积极参与, 还要注意教学设计的多层面。

从内容上说, 既要充分利用教材, 将这一层面的内容讲授清楚。又要不断补充新内容, 有一定的社会信息量, 使学生总有新鲜感, 总会在这不同层面的信息中自主地选择独立地内部加工, 形成对知识点的正确认识;从联系实际的方面说, 可分别涉及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层面, 学生总有一面可选择。从参与形式上说, 在强调个人积极思维的基础上, 可有交耳议论、小组讨论、当众发言、台前表演等不同层面, 学生虽有胆量、水平、演技的不同, 但总有一种可接受可参与可表现:从行为实践的形式上, 可安排当堂训练、课后实践、社会调查, 甚至在适当阶段安排主题教学方式的实践活动课, 这样的不同层面, 学生总有一个机会可锻炼, 可自我展示。

这样, 学生既有参与的积极性, 又有参与的可能性, 才能真正参与进去, 使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求得主体性的不断发展。

四、巧设课后作业, 使学生乐于作业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俗话说“听来的忘的快, 看到的记得住, 动手做更能学的好”。因此在教学中, 我尝试采用新的作业形式, 如通过对本地企业进行调查, 撰写报告, 根据教材的内容排练情景剧, 用数码相机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场景, 对某一专题做展板、组织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 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多方面的能力, 也使学生乐于作业。

同时, 课后作业的问题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 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 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 达到教学目的。

转变观念破解难题提升服务加快发展 第5篇

-―――大讨论活动货运科整改措施

开展大讨论活动进入整改落实阶段以来,货运科按照局总支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注重突出货运工作的实践特色,着力在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上用心思,在落实整改责任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圆满完成了整改落实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平时组织理论学习不够,学习效果不好。

具体表现:科室在组织成员理论学习缺少系统性计划,强调业务工作忙,各成员理论学习系统性不强,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和学习效果不好,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

整改目标:在我办的理论学习上下功夫,将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通过学习来提高科室成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求提高整体素质。

整改措施: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将理论学习制度相对固定下来。理论学习由老党员同志负责。做到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落实,做到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三个半天,要求对每次学习做好学习纪录,注重学习效果的提高。

(2)、根据局里学习计划安排和工作实际情况做好本科室成员的学习安排。

2、工作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尚未较好发挥。

具体表现: 个别同志存在着对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精神状态不佳的现象,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整改目标: 加强个人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科室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整改措施:

(1)、健全规范办公室对成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在科室内经常开展个人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意识、学习意识、表率意识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大家通过学习形成共识。

(2)、科室领导在工作中多与科室成员交换思想,多听取科室成员的意见,给科室成员压担子,在工作中注意调动科室成员的积极性。

本阶段科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工作没有做实、做透。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整改工作,促进有效整改,公平、公正开展检查评比,加强督促检查,巩固整改成果,保持整改长效性。

梁园区道路运输管理局货运科

转变观念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第6篇

关键词:英语;自主学习;动机;活动组织

怎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教是为了学,教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全部教学活动和注意力集中在四个字,即让学生“爱学会学”。但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个人演讲、习惯于家长式地布置任务、习惯于“听我的”,而不善于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做主、给学生自由。这种命令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一切依赖教师、离开教师寸步难行。这类教师其实是在好心办坏事,学习活动中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成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绊脚石。

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有强烈持久的冲动与欲望,他就能成为这方面的天才。研究表明,动机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14℅。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对自己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英语学习的规律,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各项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要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使教和学,尤其是学生的学这一要素真正活跃起来,教师应努力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评价观上,抛弃旧有的不符合时代的观念,以新课标、新观念指导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他们由过去被动式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运用游戏、歌曲、采访、角色扮演,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使他们爱听、爱说、爱读、爱写,在活动过程中真正成为语言活动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就难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营造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而博爱的心境是师生平等相处的前提。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心与温暖后,他们才会主动消除戒备、畏惧心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发表的看法,理解学生学习中的顾虑和难处、积极肯定和赞许学生取得的成绩,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回报,使学生有成就感,体验成功感。心理学认为:成功,即被认可,是人的发展需要之一。在课堂上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满足的乐趣,对不断激发求知欲、表现欲,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极为重要。

自主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参与和激励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教师应该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努力做到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教师要讲得精,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充分开展思维活动,坚持放手原则,即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观念转变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7篇

一、激发求知, 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自觉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 激发参与欲望

通常,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启发引导学生揭示己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把学生引入“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的“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集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 让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以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展开课堂的讨论, 以总结报告的形式显示课堂成果,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分析的过程, 分享自我研究成果的乐趣, 进行有意义的“数学交流”, 这种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维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 充分展示了学生个体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分析有利于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交流能力,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探索能力.可以这样说:“数学交流”对于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模式.

二、在教学中, 实行“立足基础、多总结、精讲精练、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 但单靠有信心, 还是学不好数学的, 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 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 而且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

(一) 立足基础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 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 以所学内容的解题方法为教学起点, 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量一量, 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再引入新课.

(二) 多总结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让学生多归纳、总结,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求值域的方法有, 换元法、配方法、反函数法、图像法等.

三、拓展教材, 促进课程资源有效开发

(一) 应对知识原型予以特别的重视

具体地说, 就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的教学而言,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其中已包括了具体、特殊到抽象、一般的重要过渡, 我们应注意对各个相关概念或命题、公式、法则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具体的分析.但是, 除此之外, 我们又应十分重视帮助学生认识这些概念或命题、公式、法则等的典型的现实原型, 以及相应的“数学抽象”过程.

(二) 帮助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成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相应的条件模式和条件线索的辨认能力, 从而就能很好地去判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及应当如何去运用相关的技能.进而, 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我们可将“变式教学”推广于概念和知识的教学.例如,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各个教学概念的实质, 我们就不仅应当向学生呈现各种类型的正例, 而且也应向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反例, 特别是那些表面相似, 但本质不同的事例, 让学生区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真正把握“变化之中的不变因素”.

四、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在创造性思维处发挥巨大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运行的点火装置”、“数学使人精密、深刻、聪慧, 是思维的放大器”等, 这些著名提法表明, 在很早以前人们已认识了数学对思维开发的巨大作用.数学是“思维学校”:一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向那些正在学习数学的人展示数学与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有关;另一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的思维对那些有困难的人说, 总有些茫然和不自然, 他们需要以特有的方式来理解, 因此这些人无法直接进行数学活动.

总之, 培养创造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 同时又是一条有规律可循的必攀之路.在数学学习中, 只有当数学思维的材料是丰富的、广泛的、可变的;方向是明确的、清晰的、相对稳定的;内容是系统有序的、开放的、综合的;结构是有规律的、辩证的、有层次的, 才能发展思维的整体性和创造性, 才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2]数学课程标准 (试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龙安.创造能力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4]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以及实际的管理需要, 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与办法。然而, 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降低了管理效率。再加上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明显增加, 从而使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因此, 本文从学生工作的管理出发, 对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进行分析、探讨。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管理单一化,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高校管理的重点依然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学生的其他功能被忽略, 严重影响了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培养。与此同时, 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积极性差, 而且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另外, 在管理的过程中, 没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据相关资料显示, 大部分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 只是简单的制定了管理条例, 然后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如果学生违反了条例中的规定, 就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 在机械化的管理方式下, 只能培养出单一素质的学生。这些管理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1.2 高校管理趋于行政化, 导致校园文化缺失

校园文化是学生普遍认可、具有共性的价值理念。但是, 当前很多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 采用领导级别管理方式, 导致“官本位”角色突出, 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符合。在这种情况下, 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很大障碍。与此同时, 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弱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 并且形成“官本位”惯性思维。表现为:很多学生对校园文化没有认同感, 反而与校领导有着深厚的“感情”。

1.3 管理人才缺乏

当前, 很多高校逐渐提高了对学生管理的重视度, 并且投入了大量管理经验,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高校管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人才缺乏;同时, 很多高校人事制度比较混乱, 在选用管理人才方面任人唯亲。这些管理人员不仅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 而且没有经过相关方面的培训, 在管理的过程中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 致使管理水平低下。

2 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特点

2.1 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社会利益分配多样化、社会组织形态多样化、社会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使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与此同时, 以上因素给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困扰, 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 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勤部门社会化等因素, 大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 从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挑战。

2.2 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性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 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来以年级、班级为主的单元化管理模式被打破。同时, 高校在行政、教学、后勤等管理中,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 从而使管理方式更加多样化, 并且提高了管理的水平。另外, 在互联网环境下, 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而且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以上变化, 给传统的教育体制、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所以,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只有不断转变观念, 创新管理的手段与方式, 才能使管理的效果得到提升。

3 新型学生管理观念——“人本主义”

3.1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含义

实践证明, 将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该理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 仅仅以机械化的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不仅效果不高, 而且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逆反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高校管理中, 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 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底。

3.2 具体实施的办法

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所以, 高校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为关怀。比如:当学生违犯校规, 校纪后, 应该以教育为主, 采用平等的对话方式, 耐心与学生沟通, 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 从而解决问题。这种管理可以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 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人为本”, 要求挑选与学生关系亲近的管理人员。所以,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可以积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在必要的情况下, 也可以直接推荐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管理人员。或者可以将这些人员选任为高校辅导员。另外, 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年龄、认知方面具有很多共性, 因此高校可以推荐本校的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管理者, 从而针对学生的特点, 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案。

“以人为本”, 还要积极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精神食粮, 是每个高校建设的重点项目。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自身素质, 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从而将管理工作寓于文化建设中。在此基础上, 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在管理中的作用, 最终不断提升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效率。

4 结语

教育是人才发展的根本。学生管理又是教育的重点工作。当前,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多元化等因素, 都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因此, 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象, 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特点, 然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纳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最终使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不断增强。希望本文可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现代交际, 2015, (06) .

[2]宋健.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神州, 2014, (02) .

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 第9篇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 突出了知识的构建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作为历史教师, 应该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性格和个人经历, 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为高中历史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在这种转变具体落实或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经验和守旧思想的影响,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 肯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面对这样的挑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来更好促进学生发展, 在这里简单谈谈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 教师要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 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追求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关爱, 满足人的理性以及情感需求, 促进人的身心和灵魂的阶段性、持续性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要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关系, 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教师的责任就是认识到学生发展的规律性, 阶段性, 充分挖掘学生巨大的潜能, 可能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有反复有迷惘, 我们必须积极引导, 及时让他们走出困惑, 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2 教师要具有完善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原理认为, 历史课程是连接历史教育目标和历史教育活动的纽带, 是确定历史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不同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决定了不同的历史课程观, 也就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性质、地位、特点和效果。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更好地培养学生, 就要关心历史课程改革发展和研究动态, 不断地去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 不断更新旧的教育教学思想, 否则, 就会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大潮中落伍, 响学生身心发展。在不断关心历史课程改革发展和研究动态中, 自己的现代历史课程观就能够逐步形成。

随着现代历史课程观的逐步形成, 又会引起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不断学习, 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 并从中不断总结出教学经验, 升华自己的教育理论素质, 使之始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去教育学生,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而和谐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在职利用闲暇时间自学、参加短期专业和技能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学历教育等。

3 教师要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观

未来教育的聚焦点和价值取向是突破思想定势的创新智慧, 是建立在渊博的专业知识之上的创造性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富有创造性潜能的个体, 而这一创造性的潜能就需要教师去开发、去唤醒, 使之真正呈现出生命的本色和活力, 这样, 教师就要率先完成教育理念的更新, 首先要具有创新性思想观点, 也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才能培养出在未来社会上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能肩负起历史发展重任的人才。

4 教师要具备平等的交往观

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具有独立性, 在人格上是完全相等的, 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历史教师应该通过交往, 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尊重、友善、理解、宽容, 甚至亲情, 同时也会受到激励、鞭笞、鼓舞,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民主、活泼、认真、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氛围,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和问题, 共同分享成果和收获, 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5 教师要具备敢于探索尝试的实践观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 博大精深, 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中外关系、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广阔领域, 为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依托和载体。完整的教学过程, 是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教学形式等方面综合实施的过程。由于内容各有侧重, 在教学实际中出现了多种范式, 对这些范式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比较常见的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问题教学式、探究-发现式、情景-陶冶式、开放课堂式。由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 不可能照搬照抄, 千篇一律, 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 对症下药, 灵活多变, 才能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 课外活动也非常必要。由于历史课外活动课具有开放性, 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提高他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 第10篇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 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 增强体能, 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 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 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挖掘运动潜能, 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长期过程, 实施新课程, 体育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共同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个体差异、各具发展潜能和动态发展的学生观;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体育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质量观;要树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等。我们体育教师还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 体育课程的实施才会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体育教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六、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要自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 增强信心, 在新课程实验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一名体育教师如果心地是善良的, 但他自身缺少知识和教育能力, 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地注重自身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 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和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项理论知识、体育相关学科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更应具有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既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 又要求对学生严格要求, 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 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七、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本是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日益受到青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 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 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 要多关心他们, 鼓励他们, 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爱是学生最基本的感情需要, 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八、客观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评价内容多元, 评价方式多样,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有效地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 教师应全面客观综合地评价学生。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运用激励的评价方法, 多表扬、多鼓励、多赞许、多交谈、多引导,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 让学生自己去“闪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 以引导为主,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学习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进行跳高教学时, 给学生提出跳高的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不同的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 了解学生对跳高的完成情况, 表扬好的同学, 鼓励身体素质差的同学继续努力, 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另外, 还要让学生学会评价方法, 给他人评价、给自己评价, 从中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 体育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任重而道远。为体育教师, 时刻在头脑中就要有清楚的认识, 转变教育观念, 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的要求, 抓住机遇, 与时俱进。

摘要:现代教育观念, 是指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增进学生健康, 使学生健康成长。

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 第11篇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能否激起写作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而创新思维训练必须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而促使大脑活跃的诱因即是兴趣。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要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到和语文老师在一起是愉快的,写作是快乐的,取得语文成绩并非难事。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要有一桶不断翻新的“活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 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品尝到进步的快乐。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还不够,我们还要结合当前形式和一些事实让学生明白:创新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传统教育中那些仅仅会背书或会考试的学生,将来不一定活得洒脱自如,未来的生存将处于更加激烈的竞争之中,这种竞争既不是比个人记忆了多少知识,因为一个光盘可以识记亿万个数据,可以存储上千本书籍;也不是比个人掌握了多少技术,因为计算机的工作能力大得惊人,一个十几年的会计账本,若用电脑几个小时便全部准确理清。因此,一个人的未来生存之道,最基本的本领便是创新。

二、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在文章中提出见解新颖的观点

古人有言,“凡为文以意为主”这说明作文重在立意。“意”(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立意的好坏和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所谓“见解新颖”是指文章立意新、内容新,也就是反弹琵琶,不落俗套,富有独创性。具体来说,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中或有新的思想认识、思想感情;或者有精巧新颖的构思,采用了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文章贵出新”,那么如何使作文立意新颖呢?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联想,打通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和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1.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鼓励学生求疑、质疑,自己寻求答案,引导学生善于围绕题材进行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了《白杨礼赞》之后,以咏物来训练学生思维;在写《竹》一文时,学生可以歌颂竹子虚心、有节的风格,也可以批评竹子嘴尖皮厚腹中空;在写《石灰石》一文,既可写石灰石要留清白在人间,也可写石灰石经不起“泼冷水”,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总结属于自己的东西。

2.引导学生敢于进行逆向思维,突破常规,独辟蹊径。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让思维沿着与原来思路相反的方向推进,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说具体一点,就是当你在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否定它,当你在否定什么的时候,不妨再从正面想想能否肯定它,也就是平常说的“反其道而行之”,运用逆向思维作文,常常能得到新观点,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例如:“人一走,茶一凉”这句谚语,是对人情冷暖和人际关系淡漠的感叹,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人走茶凉属正常”的新观点;再比如“见风使舵”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成为现实生活中那些看机会或看人脸色行为,投机取巧、随波逐流的人或事的代名词,但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得出新观点:“‘见风使舵有何不好?”关键在于“见”的什么“风”,“使”的什么“舵”,倘若刮的是歪风、邪风,决不能使“尾随”之舵、“追波逐浪”之舵,为歪风邪气助焰,而应义无反顾地逆风而行自觉抵制;但如果刮起的是顺风、正风,就应乘风破浪,扬帆前进,一句话,就是要学会“见风使舵”。这样的作文观点,颇能给人以新鲜感。

为了强化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笔者对此进行了专题逆向思维训练,在习作中,学生提出了“主动才有千里马”“出头鸟飞出射程之外”“谎话有时更可爱” “近墨者未必黑”等题目和观点,的确很有新意。

三、引导学生搜集新鲜材料

文章要靠自己的魅力来吸引者,除了以上说的见解新颖、结构创新外,还须在作文教学上引导学生选择新颖的材料。

所谓“新颖”,第一,是指材料是别人很少或没有用过的;第二,材料虽是旧的,但用法却是全新的。新颖的材料会给文章带来生机活力,获得读者青睐,“陈谷子、烂芝麻”的“老”材料“死”用法,令人生厌,当然也就提不起读者的兴致。韩寒在《三重门》中对此有过辛辣的嘲讽:“几个例子,莫不过于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勤奋学习加上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淡泊而不唯利是图的是居里夫人、废寝忘食的是牛顿、助人为乐的是雷锋、无私奉献的是焦裕禄、躯残志强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是这些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那么多考试和比赛的作文高手。”之所以造成众多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文章,材料不新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那么新鲜材料从何而来呢?

1.生活积累

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要引导学生随时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涌现出来的具有感人力量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注意选取自己身边的以及自身“活”的材料。这些材料既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相贴近,又可以让读者产生亲切感。例如《鸟儿飞出射程之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却告诉记者,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谚语中的重要依据,结论就两样了。比如,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倘若鸟飞得再高些再远些,飞出了射程之外,那又怕什么呢?

2.阅读积累

报刊书籍是材料的储存仓库,经常读书看报就能获得一些新鲜材料。例如《拿破仑赞孙子乒法》,这是一名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一则材料。“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的精华,能唤起这伟大的情感。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战败后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不禁拍案叫绝。进而又道 :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书,我绝不会失败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所以,我们要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多学习勤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 第12篇

一、转变观念,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 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 缺乏主观能动性, 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 只是一种被动接受, 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 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尊重、相信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成功的前提。首先, 要尊重、相信每一个学生。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 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 而且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 人人都能成功。其次, 要发挥教学民主。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 都离不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老师都摆着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板着脸走进课堂, 必然使学生对你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厌烦。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建立平等的关系, 用心感染学生, 用情换取信任。由权威型向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转变, 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 逐步形成进取、探究、创造性的学习品质。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功之一,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特有的魅力, 活用教材,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首先, 教师要把课设计得生动有趣, 想办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如教师可以创设图像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 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最后, 教师还要采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 如语言准确简练、幽默风趣、词语优美、声调抑扬顿挫等, 让学生处于最佳接受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 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 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 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 所以教师讲道理多, 而学生说的不多, 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 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 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

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 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 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 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哪些内容, 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 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 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 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 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 报纸上的时事, 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

各学科命题, 题型多样, 既有客观题, 又有主观题, 各类试题, 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 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各学科的中考情况, 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 以至失分过多。

上一篇:语言借词下一篇:产业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