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生态范文

2024-09-08

调整生态范文(精选11篇)

调整生态 第1篇

政府为什么必须要干预企业的绿色会计和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呢?短期来讲, 由于企业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 社会利益并不是紧密相连的, 根据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产利润里面没有扣除企业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高额成本。如果实施绿色财务管理, 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会使得整个生产成本增加, 利润降低, 所以, 企业不会自动自愿的去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市场会失灵。所以, 短期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 政府必须进行干预。尽管从长期看, 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一致的, 但是待企业认识到以后, 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已无法挽回, 所以, 当前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加快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

哈佛学派的产业经济学组织理论告诉我们,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 不同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不同企业的不同行为, 从而也就影响了政府干预采取措施的不同。本文想通过对不同市场结构中, 企业行为特征及政府的职能分析, 找出各类市场上实现绿色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企业行为和政府职能在不同类型市场上的分析

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在经济学的定义是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它的假设条件是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 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和特色决定了这类市场上的企业经济实力很弱, 如果靠企业单独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进行经营活动, 企业没有那个能力, 也不会产生效益, 因为企业没有定价权, 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无法弥补, 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进行干预。使得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与市场上其他产品区分开来;通过对不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企业的产品以平均可变成本定价, 使其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而对于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合理定价, 这个定价既要考虑到生产者的成本, 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那么这个定价, 要以居民的平均收入程度及其消费需求的比例进行定价, 对于生产者来说, 在销售收入抵补生产成本且加有同行业以前的利润水平的差额由政府进行生产补贴。

2、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垄断又竞争, 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是同类但不同质的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是产品差别的存在, 而这种差别仅存在于同一种产品的质量、包装、牌号和销售条件等细微方面。政府正是可以利用企业间的这种特点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即通过绿色产品标识使得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明显地区别于同一市场上的其他产品;通过政府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生产补贴以及对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实行政府限价;这样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无利可图。这就使企业间为追逐利益而竞相实行绿色财务管理。

3、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就是少数企业控制整个市场, 他们供应的商品占这个市场最大最主要的份额。其主要特点就是大规模生产, 其他厂商难以进入;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正是因为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企业在做出价格和产量决策时, 不仅要考虑本身的成本和收益情况, 还要考虑到这一决策对整个市场的影响, 竞争对手做出的反应, 因为其他企业的反应又决定了本企业行动对它自己所带来的后果。而其他企业的反应程度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易捉摸。所以在寡头垄断条件下, 对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决策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但其价格的上下限可以确定。这是这类市场上, 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但对于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而言, 市场失灵, 政府必须要履行其职能。首先, 政府要制定出各类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包括对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的污染方面, 同时要限制住各企业间串通;第二, 关注企业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后所增加的投入及带来的收益, 从而调整市场价格。

4、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 它控制着整个行业的全部供给。在垄断市场上, 厂商和行业两个概念完全重合, 行业中唯一的厂商是垄断厂商, 而这个垄断厂商就代表了一个行业。垄断厂商的产品没有十分近似的替代品, 它与其他产品的替代弹性是非常低的。由于垄断厂商控制全部供给, 且产品具有永久特色, 所以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不许有新厂商进入, 垄断厂商控制着市场周围的种种进入障碍, 这些进入障碍有的是由于政府征收关税、颁发特许证, 给予专利以及提供其他形式的保护而形成的, 有的是对某些自然资源的控制而形成的, 有的是因为某些行业需要巨额投资或者高精尖技术而形成的, 等等。对这类企业,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约束和价格管制及绿色产品标识进行管理, 使之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二、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后, 如果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 在进行绿色投资时, 必然增加成本;如果政府不对其绿色产品给予保护, 使其能区别于非绿色产品, 且不在生产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偿, 必然会使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 产品价格提高, 而且, 自己绿色产品的特色难以体现, 导致消费者不愿或没有能力购买, 而使企业产品销售量下降, 收入下降, 从而经营成果下降, 最终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

如果企业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 它的生产投入保持不变, 但政府为了使其政策得以实行, 政府对于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价格限制, 同时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产品进行绿色标识, 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生产补贴, 这样, 使得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企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不大, 且消费者通过标识能够与非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产品区分开, 这样, 消费者会转向消费带有绿色标识的产品, 使非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销售量下降, 且由于政府对其实行价格管制, 价格较低, 使这类企业经营成果下降严重, 直至亏损, 继而无法继续经营。

由此可见, 只有在政府支持下, 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 才能获得好的经营成果, 才能在本行业中发展壮大。

对于不同类型的市场上, 政府的干预及市场上其他企业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上, 完全符合前述的情况。对于垄断竞争市场上, 由于厂商间存在着由于产品差别而带来效益的问题, 所以企业会利用政府的绿色标识形成的差异来创造效益, 从而自动形成企业间的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相互监督, 利于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上, 政府要加强对厂商间串通而实际上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管和检查。对于垄断市场上, 政府的措施就是价格管制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对实行绿色财务状况及程度的资料给予公布, 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的话, 国家可以考虑收回国有进行经营。

三、保证绿色财务管理在各类市场上得以实行的措施

1、制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

一是进行注册登记。企业需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申请并提交体现其绿色财务管理的文件 (如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规划书、绿色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 , 通过管理部门审批后得以注册登记;二是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送经营活动的资金资料;三是以环境保护法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法进行规范。

2、制定政府对各行业的生产补贴标准

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标准进行补贴, 对于实力弱的企业可以进行重组。补贴的计算方法有四种。

(1) 差量成本法。对于进行绿色财务管理而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与非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经营所需成本的差额。

(2) 影子价格法。从数学意义上讲, 影子价格实际上是最优化的线性拉格朗日函数的拉氏乘子, 即目标函数发生的增值;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 影子价格不是价格, 是某种资源投入且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追加效益。影子价格实际上是资源投入的潜在边际效益。影子价格反映了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 资源越丰富, 其影子价格越低, 反之亦然, 即资源的数量和产品的价格影响着影子价格的大小。

(3) 模糊数学法。模糊数学是利用模糊思维建立的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资源的价值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 它是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系统。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 精确化的能力减少, 在达到一定程度时, 复杂性和精确性相互排斥, 在此引入了“模糊”的概念, 来解决绿色财务管理中计量问题。如进行绿色财务管理补偿的测算。设A为成本的价值因素, A= (风险, 投资增加, 管理成本, 收益, 价格) , Q为评价向量, 从而得出评价矩阵, 求出补偿总额。

(4) 供求定价差额法。其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卖方定价模型Ps=[E1 (C+V) —R1]/Q+P0.Ps为生产者的定价;E1为进行绿色财务管理需增加的额外投入的系数;C为物化消耗;V为活劳动的消耗;R1为由于进行额外的绿色投资而带来的收益;Q为产量;P0为非绿色财务管理时同行业的平均单位利润额。 (2) 买方定价模型Pd=P1+Ki.P1为原购买价格;Ki为对绿色产品的偏好 (是差别定价的基础) 。 (3) 政府补贴————买卖双方定价的差额。

3、监督和管理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

定期进行绿色审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使得绿色财务管理的经验及资源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共享及相互支持, 同时也会引起企业间的重组;管理部门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业绩给予公布及宣传, 对于非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名单定期公布引起消费者及投资者的注意。

(责任编辑:彭为红)

摘要:本文从市场上各类企业的经济行为特点入手, 分析了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指出作为经济主体, 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只有在保证其有一定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来改变其行为, 这样才有利于解决生态问题。

调整生态 第2篇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一个计划行为,一个市场行为,因若干共同点决定了两方面相互结合具有可能性,又因互需决定了两方面相互结合具有必要性.实现两方面有机结合确有相当难度,但只有破解这道难题,才能取得综合效益.因此论文提出了长江上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四项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兴绿富民、兴特富民、兴牧富民的战略思路.

作 者:段豫川 作者单位: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分类号:F062.3关键词:长江上游 生态屏障 产业结构

调整生态 第3篇

[關键词]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环境平衡 防治保健

微生态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微生态失调,一是菌群失调,有益菌数量和密度下降,菌膜屏障作用被削弱。二是菌群易位,引起微生物种群之间斗争。三是外籍菌入侵。矫正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恢复机体内微生态的环保状态,可起到间接排除病原体的作用,而用于疾病的防治。

1.微生态制剂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肠道感染,微生态制剂可用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防治。微生态制剂一般都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微生态环境的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肠炎、痢疾、结肠炎等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特别是微生态制剂在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念珠菌、肠球菌占优势而厌氧菌明显减少等所引发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疗效。可解除大量抗生素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肠道微生态失衡性肠道感染的治疗,且取得了明显疗效,已被临床公认。

2.微生态制剂在医源性疾病中的应用。医源性疾病,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普遍应用:如大量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同位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均可直接或间接地破坏机体内正常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造成微生态失调,引发体内微生态失衡性疾病的发生,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而获得良好效果。

3.微生态制剂在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创伤、烧伤及失血性休克等可引起肠屏障功能损伤[1],在引起肠道细胞屏障损伤的基础上可使肠道微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当机体发生缺血性损伤时,肠上皮细胞功能受影响,抵抗外籍菌入侵的能力减弱,同时正常微生物群易发生移位,发生胃肠道微生态环境失环保导致疾病的出现。此类病人补充医学益生菌,修复肠道菌膜屏障,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可保证其他临床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4.微生态制剂在严重疾病时及全胃肠外营养病人中的应用。严重疾病时,常有肠道菌群失衡。研究发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而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等显著增加,有肠道PPMOs过度生长的情况,存在肠壁屏障功能受损的依据。动物实验证明,急性肝衰竭大鼠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2]。许多危重病人都存在体内微生态不平衡的现象。临床上对这些严重病人在病情缓解后给予微生态制剂,以调整体内微生态平衡,促使疾病恢复有着积极的医学意义。需要完全胃肠外营养的病人,营养物质通过静脉输注的过程改变了其进入人体的正常途径,同时影响到胃肠道正常菌群所处的环境,而引发胃肠道微生态失衡状态的发生。给予微生态制剂,以调整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恢复病人胃肠内营养是必要的。

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保健防病中的应用

1.微生态制剂可间接补充维生素及促进营养素的吸收。双歧杆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能合成四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并能产生乳酸和醋酸,降低肠道PH值,此外双歧杆菌的菌体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有利钙、铁、铜、锌及维生素D的吸收,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和发育,预防各种慢性病的侵害。

2.微生态制剂可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发生。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有益菌群,能刺激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亦可刺激其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物质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促使和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并能激发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3.微生态制剂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肠道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有抗衰老的作用,在肠道可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能清除超氧负离子及其他自由基,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而表现出抗衰老作用。

4.微生态制剂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医学有益菌可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可使某些致癌物质转化成非致癌物质;促使致癌物质的排泄;激活巨噬细胞发挥抗癌作用。

5.微生态制剂能预防便密。医学有益菌增加肠道菌群的数量,保持大便具有一定湿度,利于大便的排出。

6.微生态制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人体肠道的有害菌产生并释放毒素进入血液中,对于肝脏会产生很严重的损伤。微生态制剂能减低肠道PH值,减少氨类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吸收,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特别是在预防肝性脑病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微生态制剂通过调整人体微生态平衡表现出多种功效,临床途途是多方面的,效果是肯定的。特别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泻的治疗,医源性疾病、危重病人和放疗、化疗病人的辅助治疗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在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方面,微生态制剂亦表现出其他制剂所没有的作用。其营养作用、增强免疫作用、抗衰老预防肿瘤的作用对机体表现为多方面的有益性,在防病增强体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效。其综合的双向调节作用,把高的降下来,把低的升上去的特点是其他制剂所不具备的。在治疗和预防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晓庆,付小兵,张蓉,等.创伤后肠道通透性改变血浆标志物D-乳酸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476-478.

[2]LiLanjuan,WuZhongwen,XiaoDangsheng,etal.ChangesofgutfloraandendotoxininratswithD-galactosaluine-inducedacuteliverfailure(J).WorldJGastroenterol,2004,10:2087-2090.

调整生态 第4篇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工作要求, 近日, 浙江省调整部分农机购置补贴分档, 对“废弃物处理设备”“清粪机 (车) ”“捡拾压捆机”“压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灭茬机”六个品目所有分档中的补贴机具追加与中央补贴等额的地方补贴, 对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加装茎秆切碎带抛洒装置和二次割刀的, 追加3 500元/台的地方补贴。加大对上述品目中机具的补贴力度, 有利于推进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防止秸秆焚烧,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在此次分档调整中, 浙江省还加大对先进适用机具的补贴力度, 对“微灌设备 (微喷、滴灌、渗灌) ”品目, 按照田间管网面积增加六个分档, 使“带流量50 m3/h以下微灌首部”的分档最高补贴额从0.67万元提高至2.07万元;在“茶叶加工机械”品目中新增“高温热风茶叶杀青机”分档, 使高温热风杀青机补贴额从原来的0.38万元提高至3.5万元;继续保持对插秧机的补贴力度, 对因农业部分档调整所致的部分分档中央补贴额下降情况, 相应增加地方补贴额, 使农户购置插秧机能享受到与往年同等的财政补贴。

调整生态 第5篇

——以武汉1+8城市圈为例

赵志龙,江培龙

(咸宁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而可持续发展又要求我们处理好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分析,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关系,并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特点,给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武汉城市圈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导致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珍稀物种灭绝等一序列问题。这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机遇。“两型社会”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将9个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内在联动机制的一体化经济圈,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带。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必要性

1.1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两型社会”即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它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市圈经济系统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考虑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并着重考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目的是将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使国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两型社会在建设中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传统的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现代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包容进来,把生态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环境被看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财产。这种财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生存支持系统。在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中,只有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特征相适应,并发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如果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拥有优越的生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不断恶化,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将缺乏生态环境的生存支持,产业结构也将难以被优化升级,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建设两型社会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从而,使得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步入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的良性发展之中。1.2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可以定义为,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布的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其定义为“在生存不超出维系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存品质。”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定义为,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1993年在《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只有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就考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在规划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如果能考虑到有效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那么就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很好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避免我们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这条老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若能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不但能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一个舒适、自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也能给下一代留下一片纯洁的天,给他们一个自然而非人工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可持续”,然后才是“发展”也就是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更要考虑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因而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能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畸形增长。

1.3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国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我们要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但不能只看到“快速”“稳定”而忽视“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应将经济的发展引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之中,既注重经济的发展,也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如果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自然资源被开发殆尽。那么其经济就不能算是“健康”了,而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若是我们在发展之初就考虑环境问题,那么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就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也可以避免在发展经济之后又花费大量的资金去处理环境和资源问题(见表1)。

表1 武汉市2001—2006年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一览表(单位:万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4784.8 41729.4 47201.4 67276 68199 84320.2 如果在产业结构调整之时就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那就可以省去后续巨额的治污资金、积累更多的资金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有效的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武汉城市圈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2.1城市圈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2007年武汉城市圈,湖北省与国家的三大产业比重分别是11.5:44.6:43.9,14.9:43.0:42.1,11.7:49.2:39.1。武汉城市圈的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偏低(如 表 1),与全国相比低4.6个百分点。说明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武汉城市圈内部工业的数量、规模有待大幅度扩展,其工业的技术含量、管理水平以及质量效益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圈内的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又均系耗能和污染大户,正加剧着城市圈的环境恶化。在农业方面黄冈、咸宁、孝感、天门、潜江等农业大市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农业科技水平低下,机械化水平低,长期按照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发展农业,加剧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表1

2007年武汉城市圈三大产业比重(单位:亿元,%)

湖北省 武汉城市圈 武汉 黄石 鄂州 孝感 黄冈 咸宁 仙桃 潜江 天门 地区生 产总值 9230.68 5556.74 3141.5 466.68 208.71 480.79 473.74 286.81 190.4 156.63 151.48

第一产业 1378 640.25 129.15 37.52 32.02 109.14 150.35 68.43 40.28 33.36 40

第二产业 3966.68 2476.8 1440 247.62 108.29 190.87 157.38 119.86 85.96 70.44 56.38

第三产业 3886 2439.69 1572.35 181.54 68.4 180.78 166.01 98.52 64.16 52.83 55.1

比重 14.9 :43.0: 42.1 11.5 :44.6: 43.9 4.1 :45.8:50.0 8.0: 53.1 :38.9 15.3 :51.9 :32.8 24.6 :39.2 :36.3 31.7 :33.2 :35.0 23.9 :41.8 :34.4 21.2 :45.1 :33.7 21.3 :45.0 :33.7 26.4 :37.2 :36.4 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偏低,其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达到1:2.5,工业结构偏重(如 表2)。并且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工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生产率较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均较大。

表2:武汉城市圈2004年轻、重工业产值(单位:亿元)

城市 武汉 黄石 鄂州 孝感 黄冈 咸宁 仙桃 天门 潜江 合计 全省

总计 1679.46 316.92 147.4 194.27 112.56 109.07 94.59 39.59 118.36 2812.22 4960.25

轻工业 377.97 30.43 22.07 83.9 52.76 47.96 73.63 20.21 28.48 737.41 1180.07

重工业 1301.49 286.49 125.33 110.37 59.8 61.1 20.95 19.37 89.88 2074.78 3780.17 如黄石的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8.0:53.1:38.9.其第二产业高出城市圈和全省平均水平6.5和10.9个百分点。由于黄石的铁矿资源丰富,因而其铁矿开采,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工业发展较快,但在开采矿产的时候,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以及矿区空气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

2.2 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增长

2007年武汉城市圈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63亩,比全国年均水平1.59亩少0.96亩,而且还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0.8亩的最低警戒线,其耕地面积的减少制约了当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力主使农业向优质、高效、高产(三高)方向发展,由过去的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这也将导致城市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将会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本地市场混乱。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迫使周围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大量涌向城市,加重城市的就业压力,造成城市治安不稳。

污染企业对大气、水、土壤所造成的污染,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粮食的质量差、产量低、最终导致农民的收入降低,进而导致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当地的投资环境状况较差,不利于为外商投资和其工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影响也很大,生态环境被破坏,污染严重均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发展就会越来越缺乏自然基础的支撑,原本一些有特色的产业也会逐步丧失其发展的比较优势条件,甚至出现生存危机。可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一定区域的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环境为物质基础和母体:也可以说经济结构与生态结构共同交织,组合成了生态经济大系统。而生态经济系统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态与经济的协调与持续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建议

3.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科技产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可以逐步改变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比重中偏重的现象,并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优化升级。当然,武汉城市圈在这方面已有显著成就。2007年武汉城市圈金融机构实现各项存款余额7389.97亿元,占全省比重的66.6﹪。实现旅游总收入为370.36亿元,占全省比重的5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27.03亿元,占全省比重的72.8﹪。

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聚集区,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力较强,所以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工业,并可充分利用其黄鹤楼,东湖等国家著名风景区发展旅游业。

农业大市黄冈则应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精加工业等农业科技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同时,可充分利用其麻城、红安、罗田等县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利用其教育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而咸宁则可利用其拥有国内首座内陆核电站的优势,大力发展输电,配电产业,同时可利用温泉,溶洞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利用其桂花之乡、苎麻之乡、楠竹之乡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桂花香精等农业科技产业,兴建水稻高产示范园等一批农业科技项目,使自身成为武汉市的“后花园”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形态。其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区域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

与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的发展模式不同的是循环经济采用的是资源——产品——资源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方面,武汉城市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着力注意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好科技与产业的相结合。开展区域间产业协作,促使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圈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沼气池,以家养的畜禽的粪便和厕所为基础,排到沼气池后,利用沼气发电做饭,沼渣作肥料施给地里的作物,再用作物供给家禽的饲养,以及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开展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在武汉城市圈内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等。

3.3 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生态与经济,生产与环保持续协调发展

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一序列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

2008年, 中国环境保护中央财政支出达1040.3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总额的2.9%,相比2007年增长33%,当年完成预算101.2%。同时,我国环境保护项目申报立项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7月18日,我国政府已批准立项环保项目1443个,其中260个项目已在联合国注册成功,注册项目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在“十一五”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1万亿元。

武汉城市圈可利用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政策和现有的环保产业及技术在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环境监测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扶持新兴的环保咨询业发展,推动环境信息业的起步与发展,同时,大步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环保产业高速发展,改变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偏重的不合理产业结构比重,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提供一种示范产业。如在武汉城市圈内火电厂较多,可以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重点发展湿气脱硫工艺等。

参考文献

[1]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 [2]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等.环境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6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8[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6 [4]王关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2004,25(3): [5]张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 [6]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二版)[M].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7]中国环境报 环境要闻[J]2009.3.10

调整生态 第6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自然生态制度;制度生态制度;法治化

产业政策制度则是规划体系中对政府规划的相对具体化、具有灵活性的对微观经济调控计划。产业政策是核心功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产业结构调整工具,是推动法治进程的先决条件以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诱导性制度。当然,理想的生态产业政策的前提条件都是假设政府及其官员是没有私利的、“仁慈的”,所以,政府矫正市场失灵,比其他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机构更有优势,能降低交易成本,在与个体利益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但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不具有天然的人格,都具有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二重性。实践中,因地方政府财力的有限性,各地城镇化一般是财政专有资金为基础,以土地为抵押贷款或以土地、贷款相结合的资金为条件,运用PPP模式进行。因此,产业政策制度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非生态的状况即缺乏人与自然协调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调的非自然生态产业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协调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泡沫等非制度生态产业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国土是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要按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因此,新型城镇化制度是根据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兼顾私人利益、体现“实质正义”的经济法理念为指导,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制度的生态化的城镇化制度。产业政策法治制度就是完善了自然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制度的、体现了“应然之法”,即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对立统一规律相对静止状态,要求的产业政策制度。

一、 自然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制度

民传统的城镇化本质上是为了调整农业与工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失衡,运用政府财政资金来实现工业结构均衡发展。而地方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本质上应当运用地方人民的税形成的地方财政资金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地方财政的有限性,地方政府往往运用土地为基础,通过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债券融资为合作条件,通过PPP公私合作模式来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而私主体的合营者为了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往往可能因新的投资结构的认识问题而加剧新的产业结构失衡,故要求有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因而,产业政策的非自然生态问题主要是城镇化以粗放式扩张为形式,从而人为地破坏自然循环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房地产行业的“支柱产业”性质定位错误,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二存在区域内部的空间布局不协调,从而损害了生态环境利益;三是是相临或相近的区域之间布局重复,导致更大区域或全国市场资源浪费。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自然生态法律制度的构建:首先,回归房地产行业的基础行业性质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其次,建立生态产业布局规划制度,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三,建立生态城市循环经济制度,提高城市环境自然净化及循环能力。

1. 回归房地产基础产业性质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目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房地产商及其他个体投机者,在房地产是“在支柱产业”理念指导下,加之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实际及投融资措施的制度不完善,导致房地产“投机性”及其泡沫剧增;相应地市场过度膨胀,与江湖、农业、其他自然生态争“地”,并与制度非生态现状共同作用,导致一方面,鬼城现象、房叔、房姐不断,另一方面,房价“飞涨”、窝居者“怨声载道”。因为:首先,由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财富之母,故房地产业只能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其次,从产业系统理论来看,房地产业过分超前,则必然导因土地的灭失而威胁人类的基本生存;再次,作为卖方市场房地产市场,商品房尽管具有投资功能,如果过度开发,与前述因素叠加,将必然导致生态破坏、耕地减少、系统性金融危机等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问题。所以,建立自然生态产业制度的基本条件就是应当建立房地产“去投机性”制度而恢复其本业的基础产业地位。

2. 建立生态产业布局规划制度,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生态产业布局规划制度,就是要加快实施生态城市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生态城市主体功能定位布局,构建农业发展、生态安全、生态城镇格局。研究发现,影响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碳排放、城市污水排放及城市垃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最初规划时距离城区太近的许多工业园区,已逐渐成为城中园和城镇的污染源。

因此,建立生态产业布局制度,第一,应编制科学的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安全、环保的工业区;第二,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快速增长,从而导致空气污染,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因而,我国产业政策应当加大环境监控力度,严控高排放、耗能高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鼓励发展低碳产业,要切断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通过低碳经济和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以较少的能耗和碳排放,换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鼓励、支持和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打破行政垄断,推行市场化垃圾处理技术研究及资助的产业政策。第四,根据不同的功能区,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建立生产部门进行污水处理后的二次污水处理制度,并规定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二次水必须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禁止直接向水体排污;同时,这也为排污交易制度的建立,城市水生态循环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3. 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循环经济制度,提高城市环境自然净化及循环能力。城乡绿化植被、水环境的自然净化及循环能力主要取决于天然土壤与地表水及空气中水接触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循环经济,首先,建立回收利用的城市“城市矿产”鼓励、支持和资助的产业制度,构建制度的循环生态经济产业制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次,建立生态地表和绿化等自然城市环境生态制度,提高城市环境自然净化及循环能力。其中,建立生态城市地表建设制度就包括减少不透路面和保持与城市规模相匹配的绿化率。第一,一方面,加大科研究投入,开发透水路面新建材;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规定尽量减小不透路面面积,禁止修建绝对不透表面的城市河道、沟渠;从而扩大,地表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第二,建立城镇绿色均衡评价机制的绿化考核管理制度;因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环境利益,以“土地整治”、“经营城市”等借口改变原规划,将林草地资源规划改为建筑区域,导致绿化率与城市规模环境需求不匹配,城镇居民实际享有的绿化环境在逐渐萎缩,从而造成了城市水环境自然净化及循环能力降低。

二、 制度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制度

制度生态产业制度是市场出清条件下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博弈的均衡解,就一种理想的“集体与个体利益博弈”的理想状态。但是,社会实践中,市场失灵是市场固有的本性,一旦失灵就需要尽管不是唯一但相对最优的代表即政府来“矫正”。这种“矫正”的本质是使市场的外部性内部化,但是,作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天然代表政府及其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官员都具有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二重性,并且缺乏生态制度限制政府及其官员的私利,因而,在市场失灵矫正实践中,不但不能矫正,反而加剧了这种负外部性。这种利用制度给予的“矫正”外部性的权力而加重“外部性”的现象就是制度的非生态化。在目前我国传统城镇化实践中,为了上级机关及其领导考核的政绩及“形象工程”需要,不考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了随领导人变化而变化非生态化产业政策制度。这种非生态化产业制度所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为加速区域的GDP而,重复建设;引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产业结构失调。第二,城镇化进程中,地方土地财政及投融资制度不健全、投资者的炒作,房地产支柱产业及商品房为最佳投资商品等错误理念,加剧了“房地产投机性”及该行业的泡沫,从而成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和民间借贷危机的风险源之一。第三,城镇化过程中,为加速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及其官员利用政府信用推波助澜加剧了地方产业的非生态化及民间金融风险。因此,建立制度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制度,首先,应当完善规划及产业政策的自然生态产业制度,建立生态的政绩考核制度。其次,回归“去投机性”的房地产基础产业性质定位。最后,建立生态的政府引导性区域民间投融资产业制度。

1. 建立生态的政绩考核制度。上级领导和组织起决定作用的现行激励和约束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考核制度而往往缺乏群众公认,这必然导致其行为只关注上级领导和组织的满意度;而由于各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都有任期限制,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只注重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人民的真正利益。因此,建立生态的政绩观和考核机制,第一,根据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明晰政府角色及权责,要求法律制度拟制的角色都应当各尽其责,各享其权;第二,构建生态的考核机制。具体来说,一是构建显绩与潜绩相结合的生态政绩考评制度;二是建立地方所有权及现代产权制度,对地方政府主要官员或直接重大项目责任人员实行离任审计制度。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纠正以单纯经济增长速度为基调的政绩评定偏向,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生态效益、资源消耗、产能过剩、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加快建立统一的国家经济核算制度。

2. 回归“去投机性”的房地产基础产业性质定位。根据马克思主义平均利润率机制可知,如果不通过投机炒作和稀缺资源垄断等人为方式制造暴利部门的话,超额利润的获得,只有技术和管理创新一途径。当然,趋利性的资本目标不一定是流向技术和管理创新,而是通过项目参与、民间借贷等各种方式流向暴利的行业和部门。如果这种暴利行业或部门不是产生于技术和管理创新,而是产生于垄断或不正当竞争的炒作,那么资本就会流向暴利部门,从而加大该行业或部门的泡沫。如果泡沫一旦破裂就会导致行业或区域民间借贷危机,甚至可能导致全国性金融危机。在地方PPP城镇化模式中,地方政府及其项目合作机构人为地制造房地产暴利行业,于是社会资本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最终流向PPP合作的非政府方机构,一旦中央政府采用紧缩财政、金融政策,局部房地产泡沫破裂,可能引发地方债务及民间借贷危机,甚至引发全国性金融危机。由于在房地产市场中,利益博弈者主要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地方基础项目的PPP合作者、投机者、刚性消费者,因此,“去投机性”制度,首先,构建地方投融资生态制度,使房地产业实现“基础产业”的理性回归。其次,通过生态金融政策、房地产存量房调节税构建去投机性房地产制度体系。如对同城的第三套以上住宅房地产或超存量的非自营商业房产征收双倍存量税,迫使炒作房源释放到二级市场中,从而实现价格的生态市场化。当然,如对继承或及历史政策导致的多套房源的应当构建区别对待政策,规定不收税转让期限制度,从而实现以居住为主房地产功能性质的理性回归。

3. 建立生态的政府引导性地方民间投融资产业制度。经济改革以来,我国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导致了地方各级官员面临着财政和政治晋升双重的压力。地方政府为追求由上级领导和上级政绩考核组织的政绩满意度而形成的为“经济增长”而竞争的“竞争态势”推动了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融资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及其他招商引资等制度创新,从而客观上经济发展;但这又导致了地方政府推动型非生态化城镇化投资冲动,加速了地方政府债台的高筑。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从政府债务、违规规范担保承诺、信贷等几个方面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于是,尽管资源配置方式包括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财政的资源配置方式,看似这两种方式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实践中,这二是却又是“剪不断,理还乱”。地方政府为了尽量回避直接融资带来的政府风险和债台高筑的区域金融风险,利用招商引资而的企业运用民间借贷的方式来为区域经济发展融资,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民间金融产业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繁荣或表面的繁荣。如“湖南湘西民间借贷危机”、陕西神木民间危机都地方政府引导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或其融资或房地产产业政策等有千丝万缕的联关。其中,一是从湖南省湘西集资案背景及曾成杰案反映出来的有关民间借贷问题来看,2008年9月之前,近十年的时间,地方政府不但不禁止,甚至发文件鼓励民间融资; 同年6月,地方政府内部却通知干部退出民间融资。由于地公务员提前抽回本金和利息而引发挤兑风潮。因此,集资泛滥的根源是近十年地方政府对于集资的默许和支持。二是从陕西省神木县的民间借贷危机形成、爆发来看,神木县委书记雷正西主政时期,其本人为民间集资站台、公开支持民间借贷、部分官员参与并成为出借大户,从而导致政府引导性民间金融繁荣效应,此时,政府又没有采取很必要的金融风险预防措施,这是神木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新型城镇化制度应当构建生态的政府引导性区域民间投融资产业制度;其一是政府直接相关人员的非生态责任制度,这种非生态责任应当是在现有的责任基础上,对因其行为导致的区域个体成员损失的民事补充赔偿责任。当然,为了防止民事赔偿责任过大超过官员基本生活负担应有的承担能力以外的部分,应当建立相应的保险救济制度。其二,在政府国有财产所有权及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经济调控过错责任保险制度,利用保险来化解因政府行政导致的对个体成员损失的补充赔偿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 宋彪.论产业政策的法律效力与形式——兼评可再生能源政策[J].社会科学研究,2008,(6).

[2] 腾讯网.姚景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不赞成打压房地产.http://house.qq.com/a/20131212/006823.htm,2014年元月7日访问.

[3] 周明勇,肖宏伟.生态民间借贷制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1).

[4] 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5]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0tz/t20100527_349482.htm,2014年元月8日访问.

[6] 周明勇,易丹辉.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4).

[7] 徐孟洲.耦合经济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黄卫平,胡玫.美国次贷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

[9] 搜狐新闻.湘西集资案:曾成杰担责最重数十政商人士受处.http://news.sohu.com/20130718/n381 982879.shtml,2013年12月8日访问.

[10] 曾鸣.神木民间借贷调查:所涉官员高至厅局级有人获利2亿.http://news.ifeng.com/shendu/nfz- m/detail_2013_07/25/27902117_0.shtml,2014年元月2日访问.

[11]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11.

[12] 武俊奎.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D].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12.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京津冀冀乡村旅游区域PPP融资制度法治化研究”(项目号:HBTFKL201516);2015年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第二)项目“京津冀冀区域经济制度生态化研究”(项目号:15ZR066)。

作者简介:周明勇(1969-),男,汉族,湖南省汨罗市人,河北金融协同发展中心/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副高级教师,河北省法学会交通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汨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财税金融法、企业公司法、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调整生态 第7篇

如今, 环境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过去那种片面强调GDP增长, 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 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也严重不适应和阻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

党中央顺应时代的呼声, 日益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的环境生态问题。2003年, 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党的十七大上正式写入党章。同时,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包括武汉城市圈在内的部分地方城市和区域也逐步开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12年, 党的十八大指出,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 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相比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 十八大报告中该字眼增长至45处。

1 生态文明观和两型社会的关系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 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 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 为时三百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 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说明了生态环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基础地位。生态文明也给我国新时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为地方城市和区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生态文明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的理念。它延伸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包含着“以人为本”、“发展是第一要义”等核心理念。生态文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工业文明时期大量的生产、消费继而大量的废弃显然不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相反, 以人为本,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因此,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2 武汉两型社会简析

2007年12月,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整个湖北的发展战略中心,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具有独特的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才优势, 能够发挥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作用。

2009年12月, 国家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副省级城市, 更是发展战略中心的中心。

“十一五”期间, 武汉城市圈所在的湖北省经济发展迅速。据湖北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和湖北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内容, 2010年湖北省GDP总量达到15806亿元。“十一五”期间, 湖北省生产总值在2005年6520亿元的基础上, 5年增长1.42倍, 年均增长13.8%。2011年2月16日的《第一财经日报》根据各省公布的2010年GDP数据, 将发展速度较快的中西部省区湖北、湖南、陕西和内蒙古喻为“金砖四省”。

在湖北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 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市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规模也成倍增长。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达到5515.8亿元, 是2005年的2.4倍, 五年年均增长14.8%;2010年的财政收入达到1416亿元, 是2005年的3.6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2万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3.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23亿元, 是2005年的2.2倍。

在这样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下, 武汉凭借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 可以更好的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建设两型社会。

3 产业调整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

从根本上看,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全面发展, 是经济数量水平和经济质量水平的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很大区别就在于前者追求的是包括生态环境和经济在内的全面发展, 而后者主要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原来我国经济增长之所以表现的是一种粗放式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消耗高、污染大、效益低、增长不可持续。只有解决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 才能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并且达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试验区在改革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 改革的内容包括诸多方面, 涵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中显著的是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将加快, 集合城市圈或城市的总体资源和优势, 实现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 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 了解产业结构的现状, 理清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对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列举了武汉市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和近期“十一五”期间若干年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 武汉市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十一五”开局对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十一五”期间的几年里也在逐渐变化。总的变化趋势就是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 第三产业比重由缓慢上升变为迅速上升, 最终超过第二产业。从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轨迹, 基本符合产业演变规律。目前, 从建设两型社会的层面来看, 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方面仍有许多潜力和空间。

单位:%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武汉统计年鉴。

4 武汉产业调整的具体对策

武汉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地理上居中, 与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庆、西安等特大中心城市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 得中独厚, 辐射四周, 有着其他一些中心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利用这个“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 武汉市可以将湖北及周边省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武汉市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 仅次于北京、上海, 这是中部地区任何一个城市也无法比拟的。武汉市拥有48所高等院校, 736个科研设计单位, 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近50万在校大学生, 人才济济, 劳动力素质较高。

武汉是中国老工业基地, 是内地六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 现已形成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武汉市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汽车、纺织为支柱, 以食品、化工、电子、轻工、医药和建材为辅翼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成为华中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城市。武汉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贫乏, 加之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工业比重较高。于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很大。一些重污染行业大多分布在沿江环湖地区。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鄂政发[2010]62号文件) 中在谈到培育和发展城市圈生态经济问题上, 首先就表示要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4.1 强化各区产业分工, 促进特色产业集聚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光电子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并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说明了产业集聚的重要意义。武汉市地理面积较大, 中心城区有传统的武汉三镇, 周边还有江夏、黄陂、蔡甸、阳逻、东西湖等地广人稀的远城区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充分的将优势产业进行产业集聚。这样可以将武汉的各个区域进行经济发展点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规划, 职能分工明确, 避免产业低水平、低效益同构以及过度竞争现象,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2 鼓励环保产业发展, 促进科教产业结合

环保产业是满足社会和人民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是一个具有广阔领域, 包括一切为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所以环保产业是符合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趋向。武汉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教优势, 增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环保企业的合作, 把科研与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依靠科技进步, 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在鼓励城市人民创业的政策实施中, 鼓励创造民间环保企业的发展, 创建民间品牌。

4.3 进行产业调整, 形成循环经济

武汉目前的四大支柱产业中有三项都是重化工业, 为了两型社会而放弃重化工业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其发展要突出“新”字, 进行工业产品的深加工,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严格执行环保标准, 与发展循环经济联系起来。

在类似武汉这样的水资源丰富的临江大城市中, 对于某一个可能污染它的大型工业项目, 需建立生态环境破坏的外部性补偿机制, 通过补偿机制使外部性内部化。就重大的工业项目选址、搬迁和环境污染补偿问题等进行协调。在工业宏观布局的大前提下, 城市在制定政策时还应当考虑企业之间的兼容性, 将各个工业项目有机组合。过去工业项目都是利用“资源—创造产品—排出废物”的老路子。而在城市扩张乃至城市圈的视野下, 随着地理范围的扩大, 可以将一个企业排出废物能当作另一个企业资源的这样一类企业安排在同一个区域组成生态工业园。形成甲资源→甲产品→甲废物→乙资源→乙产品这样的可持续生产模式。显然, 在城市的范畴内, 政府更容易规划形成生态工业区。

参考文献

[1]张晓松, 王国华.城市圈视角下工业对生态影响的处理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 2006, (5)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生态保护, 2006, (11) .

[2]吴怀有, 戴开尧.“当代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12) .

[3]王洪彬.“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文明视角[J].环境保护, 2008, (16) .

[4]王传宝.产业集聚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统计与决策, 2009, (2) .

调整生态 第8篇

1 具体目标

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巩固提高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资产重组以及其它政策和投入, 扶持和创建大型龙头企业, 提高规模化、效益化水平, 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带动能力, 真正建立起“企业加基地, 基地联农户, 产品接市场, 利益均沾, 风险共担”的产业化体系。

1) 沙区, 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积极培育人工灌木饲料林基地, 沙生果品基地和沙生中药材种植基地, 合理开发利用灌木、果品、药用等沙区特色植物资源, 以资源转化增值拉动资源增长, 实现沙区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2) 草原区, 结合退牧还草和其他草原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优质草种植、加工和草原旅游建设, 扶持和创建草产业龙头企业, 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带动能力。

3) 丘陵山区,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 以经济林, 搞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和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与用材兼用林, 促进山区经济持续发展。

4) 平原区, 在积极发展防护林及用材林的基础上, 重点搞好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的建设, 为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5) 林区, 以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 同时结合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快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 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特色养殖业、林下采集业和林产品加工业, 改变“独木支撑”的经济结构, 发展和壮大林区经济, 提高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6) 城镇区, 依托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周边规划建成的原料林基地等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创新、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注重发展花卉和苗木栽培业, 依据市场需求调整花卉、苗木栽培结构, 提升苗种、花卉档次。

2 采取的几项重点工程

1) 用材林基地建设。首先加强林区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主要在大兴安岭和兴安盟林区, 以落叶松为主营造工业原料林, 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林区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有所增加。其次加强沙区灌木原料林基地建设, 以沙柳、黄柳为主大力营造灌木工业原料林和以柠条、扬柴、花棒等为主的饲料林, 发展灌木绿色饲料加工业。

2) 经济林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和打造中小型龙头企业, 主要以建设中小型苹果、山杏、沙棘、枸杞、葡萄、苹果梨、蓝莓、榛子等八大基地。

3) 林产品加工业建设。重点发展箱板纸加工业以及杨树和落叶松为原料的纸浆加工业。利用以沙柳、黄柳为主的工业原料林, 发展人造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等制造业。以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两个口岸城市为中心, 建设进口木材加工生产基地。

4) 森林草原生态旅游。根据得天独厚的森林草原资源发布及特点, 重点发展大草原及大兴安岭原始林区生态旅游区, 加强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草原保护管理力度, 加大森林草原旅游景区的基础建设投入, 完善配套服务, 延伸旅游服务链, 不断拓展生态旅游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服务业档次和水平。森林草原旅游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也将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5) 林副产品栽培、采集、加工业。依托经济林基地, 提高产品质量, 打造绿色有机品牌, 重点发展杏仁、沙棘、葡萄酒、蓝莓饮品等果品加工业。发展林区绿色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 要积极发展天然无污染的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森林绿色食品加工业, 积极开展森林绿色有机食品和有机产品标志认证, 打造知名品牌, 建设有机产品示范区, 逐步达到产业化和规模化。中药材种植与开发以肉苁蓉、锁阳、甘草、麻黄等为主, 建设中草药采集种植基地。利用林区特色驯养繁殖马鹿、山鸡、北极狐、水貂、野猪等国家林业局规定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 积极开发利用人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脏器、骨血等资源, 发展生物制药、保健品, 提高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科技含量, 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6) 高产优质苜蓿产业工程。高产优质苜蓿的发展是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为核心, 以最大限度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节水为中心, 优化种植结构, 规划优质高产苜蓿节水灌溉面积占苜蓿总面积的比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10%。

3 特点及存在问题

1) 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虽然趋缓, 但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森林资源总量低、质量差、功能不完备, 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不稳定, 生态功能没有发挥其最大潜能。

2) 在半干旱、干旱地区, 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生态系统潜在的脆弱性。气候和人为的交叉影响极易引起生态破坏, 甚至形成逆转。

3) 急需治理的区域面积大, 地理位置偏远, 自然条件和环境更加恶劣, 治理成本高, 难度更大。

摘要:加快林业草原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利用和打造绿色特色经济, 促进生态和经济双赢。简要提出几点目标和采取的几项工程。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调整生态 第9篇

1 草地畜牧业的现状

目前, 草地畜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现象的严峻化、草地畜牧业生产力的滞后、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的低下以及畜牧产品价格的波动导致的畜牧生产不稳定现象。

首先,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或人为因素的干扰, 草地退化现象逐步加剧, 以草地为主要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开始显现草地的双重逆向演替变化现象, 草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难以满足畜牧业的需求, 最终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坏死和枯竭现象, 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其次,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由于草地畜牧品种的老化、优良品种的降低、畜牧群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畜牧生产方式的落后, 草地畜牧业的生产能力远远滞后于草地生态系统的最大承载力, 草地综合经济效益得不到全面的发挥。然后,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 畜牧业自给自足的生产理念根深蒂固, 畜牧生产方式不科学, 往往导致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得不到及时的强化, 畜牧业生产效益达不到理想效果, 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难以实现。最后,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由于畜牧产品价格的持续性波动, 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形势极不稳定, 畜牧业生产积极性大打折扣, 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2 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调整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为切实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需要及时进行以市场经济形式为导向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科学性调整, 提高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为保证草地畜牧业产出效率的提高, 需要从畜牧群品种结构和畜牧产品存栏率、出栏率结构两方面入手, 进行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结构合理化的调整。一方面, 进行畜牧群结构的合理化和牲畜品种结构的优化, 保证畜牧群结构抗干扰能力的提高, 从根本上改善畜牧业的产出能力;另一方面, 进行畜牧业的扩大生产, 保证畜牧业出栏率的提高, 确保草地畜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 在各类病害层出不穷的形势下, 需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 落实好畜牧群牲畜疫病防治工作, 保证畜牧群产品的出栏率, 提高草地畜牧业的使用效率。此外,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还要进行畜牧群产品加工能力的强化, 提高畜牧业产品加工能力, 提高畜牧群产品加工的效率, 全面推进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确保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2]。

3 草地畜牧业生态环境的治理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针对草地畜牧业中草地退化现象、草地畜牧业生产力滞后原因、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低迷状况以及畜牧业生产不稳定等问题, 在进行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的同时, 需要注重草地畜牧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 确保草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

在草地畜牧业中, 根据草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运行规律, 降低畜牧群超季节性放牧, 缓解草地临界期的畜牧群放牧压力, 达到草地生态系统压力减轻的效果, 实现草地畜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 依据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调整, 实行草地季节性禁牧措施, 进行草地生态环境的预防性维护、修复性维护和重建性维护, 以草地生态环境的预防性维护为主, 最大限度地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自动修复能力, 实现草地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的稳赢局面, 保障草地畜牧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 针对严峻化的草地退化现象、滞后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力、低效率的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畜牧产品价格的波动导致的畜牧生产不稳定现象等不理想的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从畜牧群结构的合理化、畜牧疾病的预防、畜牧产品加工强化三个方面进行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的同时, 高度注重草地畜牧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 确保草地生态系统抗压力和自动调节能力的增强, 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更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竞争实力, 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出最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青丰.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草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草原与草业, 2013, 25 (3) :11-15.

[2]王力.雁北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思考[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2011.

调整生态 第10篇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出席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 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李克强说, 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社会应当进一步携手合作, 继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全面复苏, 逐一解决好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新的动力。

李克强表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 双方经贸等各领域合作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中欧作为国际社会的两支重要力量, 对推动世界和平合作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 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也越来越来具有全球意义。

调整生态 第11篇

近20年来, 福建省的畜牧业发展迅猛, 2009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400亿元, 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5%, 一跃成为全国畜牧大省。每年出栏生猪2 300万头, 家禽3亿羽, 这些畜禽产品中70%来自规模化饲养场, 应该说, 规模养殖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一定贡献。但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化程度越来越大, 畜禽养殖业也遇到了环境污染严重、畜禽疫病复杂化、广大农民收入减少、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尖锐性问题。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据报道, 1个万头猪场, 日产粪尿50 t, 全年可向周围排放氮100~160 t, 磷20~30 t, 此外, 还有臭气等污染成分, 结果出现猪场办到哪里, 环境污染就跟到哪里。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除了严重污染环境外, 又是许多畜禽场疾病流行和复杂化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由于养殖规模化后, 养殖者把有生命的动物当作工业品进行生产, 剥夺了动物的福利, 危害动物的正常机能和健康。另一方面, 频繁的引种和畜产品流通, 也是造成疫病复杂化的原因之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也是导致广大农民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在传统农业中, 农民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来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 现在的规模集中饲养占据了绝大部分农民的产业空间, 把多数农民原有的饭碗给抢走了。近年来畜产品价格波动大, 除了大规模养殖造成产能过剩外, 与目前国际资本通过期货市场对饲料原料和终端畜产品进行价格炒作有关。针对这些畜牧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结构性问题, 需要通过构建福建特色的多元化生态型畜牧业, 才能达到农民增收、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畜产品优良的良性循环。

1 调整畜牧业中畜禽产品的结构比例

目前我省畜牧年产值达400亿元, 其中猪类产值占70%、禽类产值占20%、草食动物等占10%。猪和禽均属于耗粮型畜牧业,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 大力发展猪禽无疑都是与人类争口粮, 此外, 在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畜牧业中所需的大宗原料 (豆粕和玉米)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进口 (如美国、巴西等) 。在全省出栏2 300万头商品猪中外三元“杜长大”杂交猪的比重约占70%, 尽管在生长速度上较快, 饲养5~6个月即可达到100 kg左右的出栏标准, 但广大居民普遍反映这些外三元杂交猪的肉质不好、水分高、吃起来没有风味。同样的, 快长型肉鸡 (AA鸡) 也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差的特点, 只有通过油炸来提高适口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现在已不满足于畜禽的数量和总量, 而是追求肉、蛋、奶的口味和品质, 我省有许多地方品种猪 (如槐猪、福安花猪、莆田黑猪甚至野猪等) , 其肉质和风味都很好, 我们可大力推广地方猪品种及其品牌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同样的, 在家禽品种方面, 我省也有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 (如德化黑鸡、河田鸡、毛脚鸡、莆田番鸭、闽北鹅等) 也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除了猪和禽外, 我省的草食动物发展潜力非常大, 除了乳牛外, 山羊和肉兔都具有特点。其中山羊除了原有的地方品种如福清山羊、戴云山羊、闽东山羊外, 清流县的黄羊也具有特色, 发展乳山羊在我省也有非常大的潜力 (羊乳不仅是胃病患者的最佳食品, 也是许多老人和儿童的最佳食品) 。肉兔是一种以草食为主的小型经济动物, 其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被认为是一种“保健、益智、美容”的最佳食品, 又由于其繁殖率高、增效快、消耗低、排污少, 是目前农村妇女和老人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近年来肉兔的消费市场逐年递增, 国内外市场都十分广阔。目前我国消费者已经分化成为多种多样的人群, 具备了多元化消费的显著特点。为了满足不同消费人群对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畜禽产品的需求, 我们就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畜牧结构, 生产各种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多元化的市场为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创造品牌和创造价值提供机会, 也为广大农民增收提供机会。

2 调整畜牧业的饲养方式

目前福建省的规模化养殖主要集中在养猪和养禽上, 饲养方式以圈养、舍饲为主。实际上, 我省拥有山多和地形地貌多样性特点, 完全可促使畜牧业向山区发展, 提倡小规模和多布点的发展模式, 再结合我省的某些地方特色畜禽品种采取在田间地头实行生态养鸡、生态养鸭、生态养羊以及生态养猪等等。一方面既满足了畜禽动物本身的福利要求, 又能大幅度提高畜禽产品品质, 增加畜禽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也可使猪粪、鸡粪、鸭粪等排泄物作为有机肥直接施入田间, 实行种养的有机结合, 减少环境污染。具体以农户为单位, 在不同地方推广小规模养殖场, 这样既可以控制养殖场的养殖数量, 也可以防止疾病因大面积流行而暴发。在发展模式上, 可以推行“畜牧-沼气-果树”、“畜牧-沼气-渔-果树”、“猪-沼气-林”、“猪-沼气-草”、“猪-沼气-菜”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 实现我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猪-沼-草”被证明是目前治理养猪场污染和取得生态综合效益的最佳模式。具体来说, 该模式是通过把猪粪、猪尿、污水引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后, 再将沼液抽取灌溉杂交狼尾草, 收割狼尾草后再打浆喂猪。其中杂交狼尾草具有吸收肥料量大、年产量高 (每666.67 m2可产20 000 kg) 、营养价值高 (粗蛋白达10%~13%) 的优点, 按每头商品猪每天饲喂0.25~0.4 kg杂交狼尾草计算, 每头猪可节约成本25元, 年产万头的猪场每年可增加收益25万元。此外, 采取该模式养猪既可提供沼气作为生活、生产燃料或发电, 也可提高猪肉品质, 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新路子, 改善猪场生态环境, 达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3 调整畜牧业中饲料结构

目前福建省畜牧业结构中猪禽的比重占90%, 两者都使用“玉米+豆粕+添加剂”的耗粮型饲料配方, 如果猪禽的饲养规模继续扩大, 那么在饲料上对玉米、豆粕的依赖性将更加强烈, 加剧我国对美国进口大豆的依赖性。调整畜牧业中饲料结构,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粮型的草食动物 (如养兔、养羊、养鹅、养牛等) , 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山地和农闲田种植优质牧草、饲用玉米、饲用甜菜等替代部分精饲料来喂猪, 减少畜牧业对玉米、豆粕的依赖性。此外在饲料中提倡使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和有机微量元素等无污染物质, 并减少饲料中铜、锌、砷的含量等措施均是未来环保型饲料的要求。通过不断调整饲料结构, 使福建省畜牧业发展更趋向多元化和生态化。

4 提倡畜牧养殖的适度规模, 反对大力发展大规模养殖场

近年来, 在规模化政策导向下, 福建省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规模畜禽养殖户。这些大型规模化养殖场一方面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同时对小养殖户形成“排挤效应”, 也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产能过剩。笔者提倡畜牧业的适度规模和多元化生态养殖场是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 按照“小规模、多布点”, “畜地平衡”的发展思路, 加快“猪-沼-果”、“猪-沼-草-渔”等生态养殖模式, 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第二, 农民应该是畜牧养殖的主体,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是农村农民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如果国家纵容和支持大规模养殖, 无疑是剥夺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在片面追求规模化的导向下, 资本和科技联手将导致养殖业产能过剩, 畜产品价格低迷, 整个畜牧产业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对农民的增收和社会稳定无益处。第三,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可以比较容易做到市场多元化、消费多样化以及生态多样化。目前我省大规模养猪户的品种基本上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为主, 肉品单调, 肉质差。如果能利用各地多样化的物种资源, 发展养殖的适度规模, 生产多样化的畜牧产品, 对提高我省的畜牧业档次, 满足人们不同档次消费需求将大有益处。

总的来说, 调整我省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多元化生态型畜牧业不仅能提供优质的各类畜禽产品, 满足多元化、多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 同时能保持广大农村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一项既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又有生态意义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上一篇:大材料下一篇:当代城市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