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对策范文

2024-09-11

损伤对策范文(精选12篇)

损伤对策 第1篇

关键词:网球,损伤,原理

1 前言

网球运动风靡全球, 被称为贵族人的运动,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种场馆, 各类俱乐部, 层出不穷, 不计其数, 全国各个高校的网球课程也是普遍存在的。网球运动吸引着全世界中青年的目光, 并且是全民健身运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网球运动和其他运动一样, 在运动当中都有运动损伤的风险, 只是网球运动的损伤也有自己的特点, 如右手运动员的右臂的各个关节容易出现的损伤以及慢性劳损, 左右膝关节扭伤, 左右脚踝扭伤等, 这些也是运动员在运动时最容易出现的损伤现象, 轻则疼痛, 重则与网球运动从此告别。

那么我们为了更好的健身, 怎么才能在通过网球运动健身的同时, 有能有效的预防各类损伤, 让大家能够通过网球运动更好的健身呢?为此, 我们首先要了解网球运动受伤的原理, 以便于“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让大家更了解网球运动, 并且通过网球运动损伤原理, 更能有效的预防损伤, 对运动员或非运动员都起到一个明示作用, 也更好的发展网球运动, 促进全民健康。

2 运动损伤原理

2.1 关节肌肉和筋力不足

关节一般都是有错综复杂的韧带包裹着, 韧带或多或少的和肌肉连接在一起, 韧带又俗称筋, 一般在考虑每个人的骨头都是能够胜任自己运动时的压迫的情况下, 筋和肌肉是保护在运动中各关节的关键。有些人先天性的筋和肌肉就很好, 在打网球的时候各个关节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 所以, 很少有这样那样的损伤, 有些人, 甚至是专业运动员, 先天性的肌肉和筋力不足, 只有靠后天努力的训练来强化自己的肌肉和筋力来保护自己的各个关节, 由此对应的各种发展肌肉和筋力的辅助训练就不可少, 尽管如此, 由于肌肉和筋力的先天不足, 也尽管努力的训练, 有些运动员在学习网球的初期, 就可能已经出现了运动损伤, 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恢复或治疗, 有可能在每次的运动当中一次次加重, 出现很明显的运动损伤。另外一个, 如果自身的肌肉和筋力足够强大的话, 即使自己做出了有损各个关节的错误动作, 肌肉和筋力都能很好的保护自身, 使自己免受伤害。2.2有些运动员骨质脆弱

有些运动员在打网球的时候, 有时候总是觉得某个部位突然一下刺痛, 导致自己立即丧失了运动能力。等医院的片子洗出来之后发现, 要么骨折, 要么骨裂, 通过进一步检查, 有的原因是运动过猛, 或者骨质比较脆弱。

2.2 训练方法不科学造成损伤

(1) 有些俱乐部, 或者某个训练队, 发现某某学员有取得某某比赛胜利的潜质, 为了给本俱乐部或者训练队取得荣誉, 拼命的训练学员, 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上, 远远超过运动员自身能够接受的水平, 有的学员会因为某次的意外受伤而终止训练, 有的运动员有时候也为了自身利益拼命的坚持, 到最后, 其俱乐部和训练队也拿到了荣誉, 但是, 在训练阶段, 由于训练量过大, 机体在过大强度训练当中, 多多少少都会有损伤, 在机体损伤没有恢复的情况下继续大强度的训练, 身体继续损伤, 久而久之, 损伤就会积累, 而且很难恢复, 大家常见到的是, 一些退役的专业运动员, 一身的伤痛, 经常有这里那里的劳损, 等等, 另外一个, 从中医角度上讲, 运动耗气, 专业运动员耗气最多, 一样影响身体健康, 表现为, 外强中干;

(2) 训练强度的不够, 有些学员来打网球的目的是为了减肥, 有人打球的目的是应对生活压力……, 总体来说, 就是为了健身, 健身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训练量的问题, 即, 训练强度和频率的问题, 总所周知, 训练量不够的话, 是达不到训练目的的, 再加上有些学员, 有可能一周来一次, 每次1小时, 结果, 第二周有事来不了, 这样一来, 有半个月参加不了训练, 训练量严重的不够, 所以, 无论何时都很难有好的训练效果。接着问题就来了, 长久不训练, 突然猛地训练, 会引起肌肉丝红肿, 或者断裂, 引起运动性中毒, 从而出现运动损伤;

(3) 有些人只是想简单的运动, 并没有专业的师傅来指导, 无论从训练时间, 还是训练的动作上都没有任何的科学性, 导致运动的潜在损伤;第四, 很多参加网球运动的, 一上来, 就开始没命的运动, 看起来活力四射, 往往这个时候出现损伤的几率最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运动之前, 做热身, 身体在冷的时候, 猛的运动, 损伤的几率会很大, 这个也是一般体育运动需要热身的原因。

2.3 技术问题

在任何的运动当中, 熟练技术的运用, 都可以弥补其他自身条件的不足, 包括自身肌肉和筋力的不足, 熟练的技术运用, 可以有效的运用身体的某个甚至某些肌肉, 更甚至是肌肉群, 对抗肌对自身运动的抵抗也是非常科学合理的。这种现象不难解释, 例如, 刚开始学习网球的学员, 在最开始的时候, 显得笨拙, 有些动作甚至可笑, 运动过猛也会出现跌跤等现象, 这实际上就是大脑在指挥身体运动时, 动肌在调用的同时, 对抗肌始终在抵抗, 因为不熟练, 因为不协调, 所以动用的肌肉群不太符合动作的要求, 用力过猛就是强行动用动肌, 加大对抗肌的反抗, 从而出现身体运动的损伤, 这个就是运动损伤原理之一。当我们在某个技术动作都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之后, 我们的技术动作相应的提高, 但是有些动作更复杂, 更有难度, 我们现在的技术就会面临新的技术考验, 这个也是为什么优秀运动员, 在学习高难度动作的时候也容易受伤的道理, 因为新的动肌的调用, 必然会引起对抗肌的重新对抗, 如果想很完美的实现高难度动作熟练, 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使动肌和对抗肌能够很好的配合。当这个高难度动作熟练后, 后面也许会有更高难度的动作, 原理都是一样, 都需要科学的去熟悉, 练熟练, 形成动力定型, 切勿急于求成, 蛮打蛮干, 最终练习不成不说, 很多损伤也会接踵而至。

3 对策

1.当我们选择网球运动的时候, 先检查自身的肌肉和筋力是不是能够适应一定强度的运动, 检查方法为, 下肢慢慢加大自己左右, 前后运动的速度并急速控制, 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 自我感觉就能检查出自己的肌肉和筋的力度的范围, 上肢, 慢慢加大各种挥拍动作的力度, 最后也能有个自我感觉的范围, 上下肢一旦支撑不住, 大致就可以断定为, 现在的力度足够了, 不能再大的运动强度了, 下次运动的时候心中有数, 如果想有更大强度的运动, 首先要做的, 不光光是练习技术, 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肌肉和筋的力量, 以便于适应更大强度运动带来冲击力, 做到安全第一。同时避免急于求成, 急于为本队甚至说是为本国取得多么大的荣誉而拼命, 这个是极大伤害自己的身体的, 拼仅限于有实力的运动员, 而不是盲目的拼, 量力而行, 不做无谓的牺牲者。

2.参加网球运动, 尤其是专业运动员, 为了保证安全, 最好参加体检, 可以检查个人的心肺功能, 骨密度等, 如果不适合大运动的话, 就要适度运动, 可以做到心中明确, 防止意外受伤而痛苦。

3.第一.运动员无论是参加训练, 还是参加比赛, 一定要做到知己, 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 即使是为集体争得荣誉, 也要知己, 负责, 强行训练和比赛, 有可能造成自身很大的伤害;第二.训练最好安排好一定的计划, 规划好训练的强度和密度, 保证训练有效果, 要不然, 到头来只是白忙一场;第三.大家在选择网球作为健身的时候, 即使没有教练员的指导, 大家也最好在网上搜搜动作视频之类的, 防止错误的动作导致损伤;第四.运动要先养成热身的好习惯, 快乐健康运动。

4.循序渐进学习动作, 熟练技术, 运用熟练动作保护好自己, 促进自己网球运动的能力。

4 小结

通过仔细的研究发现, 影响网球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肌肉和筋自我保护机体的力度不足, 有些运动员骨质比较脆弱, 训练方法不科学, 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等等造成的损伤,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 但是, 无论如何, 只要我们能够找到损伤的原理, 就能够在今后的网球运动中尽可能的减少损伤, 促进运动, 促进健康, 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宋锋.网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研究[J].甘肃科技2013, (9) .

[2]翁喆, 周学军.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

[3]唐玉栋, 王斌.四川省高校网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3.

[4]丁卫红.儿童少年网球运动损伤原因及预防[J].科技信息2012, (28) .

损伤对策 第2篇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夏冬灵23150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要求和就医过程中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医学科学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疾病诊断的经验性、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疾病发展与变化的不可预知性及药物治疗与毒副反应共存的属性,还有病人体质的差异性。使医疗服务具有很高的风险[1]。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创伤部位特殊,病情复杂多变,护理操作多,属于高风险护理。本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一切的护理风险,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08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79例。男50例,女29例,年龄6~77岁,平均年龄49.93岁,平均住院16.75日。对病例中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表1 79例护理病例中的护理问题

排序项目出现频次百分比(%)1脑组织灌注异常79100

2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79100

3知识缺乏79100

4自理缺陷79100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7594.94 6营养失调6582.28 7有感染的危险4658.238有受伤的危险4556.96 9肢体废用综合症3544.30 10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3240.51 11体温异常:表现为中枢性高热2227.85 12呼吸模式改变67.59

13组织灌注不足56.33护理风险分析

2.1 疾病方面

2.1.1 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多有关。脑组织灌注减少加重脑细胞缺氧,脑细胞水肿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有脑疝发生的危险,危及生命。

2.1.2 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意识不清、呕吐、咳嗽反射障碍有关。因此会有窒息、气体交换障碍、肺部感染等危险。

2.1.3 知识缺乏:护士评估患者的知识水平不只是看其文化程度,主要是评估其对颅脑损伤的了解程度,统计结果显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均属于缺乏之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用药常识及配合治疗护理等方面缺乏了解,若卫生宣教不到位,很可能导致许多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2.1.4 自理缺陷:与意识不清、卧床有关。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及其他的生活。若护理不到位,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1.5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意识不清、躁动、长期卧床及汗液、大、小便刺激有关。主要是肢体屈曲部、臀裂、骨隆突处。

2.1.6 营养失调:与意识不清不能进食,及颅脑损伤后营养消耗增多有关。急性期由静脉补给,伤后及早鼻饲营养,有利于预防应激性溃疡,改善营养促进康复。

[2]。若鼻饲饮食类别、量、温度不适会出现鼻饲并发症。

2.1.7 有感染的危险:主要表现有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与病情严重,机体抵抗力下降及各种侵袭性操作有关。如:开放性颅脑损伤,颅内手术;肺挫伤、肺部痰液淤积、吸痰及保留导尿等。

2.1.8 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不清、躁动有关,此类病人易发生坠床或出现新的创伤,不正确使用热水袋会发生烫伤。外伤性癫痫抽搐时有舌咬伤的风险。外伤性精神症状所致的创伤。

2.1.9 肢体废用综合症的危险:颅脑损伤后常有四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早期若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而影响其功能。

2.1.10 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早预防。

2.1.11 体温异常:表现为中枢性高热,体温高不易退,常需要物理降温,甚至应用冬眠。若观察或护理不当会出现冻伤或其他意外发生。

2.1.12 呼吸模式改变:与无自主呼吸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关。此时患者病情危重,病人家属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稍有不甚,就会发生纠纷。

2.1.13 组织灌注不足:与多发伤、复合伤大量失血致休克;或循环中枢受损有关。组织灌注不足,局部缺氧出现多组织、器官功能的改变。在应用升压药维持血压时,升压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或坏死。

2.2 病人及家属态度方面

病人及家属对病情的复杂性及严重性缺乏了解,而且有些病人住院时间长,花费大,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使病人及家属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当病情发展时,他们就会认为是医护人员的责任、过错。另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都系纠纷、车祸,事出突然,病人及其家属情绪激动甚至无理取闹,把矛头指向医院及工作人员而造成不良影响。

2.3 护理人员方面

另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多变、易发生意外,护理人员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首先,少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工作中不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或不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原则去做,如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出现发错药、打错针。其次,护理人员不足,加上护理人员怀孕请假、产假、探亲假.造成上班人员明显缺编,不能满足护理工作需要。遇到危重或抢救病人,由于人员少往往顾此失彼,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再次,近几年低年资护士增多, 技术操作熟练程度欠缺,经验不足, 工作没有预见性,甚至责任心不强,护理不到位等,极易产生各种外伤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给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2.4 其它方面的影响

留置针的应用给机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无菌操作不严格、留置时间过长可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的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另外有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尼莫地平的使用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护理对策

3.1 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护理差错的分类及评定标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严格遵守《分级护理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查房、会诊制度》,建立《护理给

药差错登记》、《皮肤压疮观察记录》、《医疗护理纠纷或事故处理程序》、《各种导管防滑脱管理》、《病人防跌倒管理》、《呼吸机应用与管理》等与护理风险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遵守规章制度是一种既保护患者又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提高护士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3.2 病情观察 重点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血压、呼吸及体温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15~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瞳孔1次。伤后六小时复查头颅CT检查,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重症病人行B超、CT、MRI等辅助检查,在运送、检查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需医务人员陪同以便采取应急措施;重症病人密切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状、色泽,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

3.3 保持呼吸道畅 及时清除口、鼻呕吐物,不能自行咳嗽、咳痰者在无菌操作下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同时加强呼吸道湿化管理,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专人管理,备齐各类急救药品及器械,做好停电等特殊情况时的各种应急准备。

3.4 确立高危人群,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 根据病情确立高危人群,加强基础护理、补偿生活护理,对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响应的措施,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卧床者予生活护理、基础护理;鼻饲依据患者的个性化特征[3],选择鼻饲的种类、温度;呕吐频繁者,注意清理呼吸道预防误吸;躁动者使用约束具防止坠床;昏迷、年老、消瘦者预防压疮的发生;肢体活动障碍者,早期肢体予功能位,并加强肢体功能被动运动;留置针的应用要严格消毒,留置时间不超过3~5天。以减轻对局部血管的损害。

3.5 加强卫生宣教,减少危险因素 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宣教,入院当天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呼叫系统使用方法。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包括意识、肌力、肌张力、视力、步态、生活自理情况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根据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健康宣教;3天内护士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宣教,护士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情况的检查,检查结果与护士工作考核挂勾。给患者加用床档保护,指导患者及家属活动时有人陪同,不穿拖鞋,以免摔伤、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热水袋时要指导使用温度及使用方法,以免烫伤;长期卧床要经常变换体位,以防出现压疮及坠积性肺炎;鼻饲时要将床头抬高,并保持床头抬高体位,鼻饲后30min尽量不给患者翻身,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总之,掌握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安全的威胁。

3.6 要求每位护士掌握科内常规用药的药理知识,包括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对特殊用药、新特药及时查阅说明书,护士药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护士用药风险意识的强弱。如甘露醇应用的速度、频次与效果的观察;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可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的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应有意识地、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小结

护理风险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 ,从病人入院开始,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都会给病人及家属带来痛苦甚至无法挽回的损失,护士应对本科室疾病的护理风险进行确定、评估,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或消除护理风险,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体育课堂中运动损伤的研究与对策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体育运动 损伤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68

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以及竞赛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运动损伤。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或控制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通过对四所学校1235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所发生的运动损伤进行统计与调查,提出预防体育课堂上运动损伤的一些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A、B、C、D四所学校的五年级所有学生体育课堂上的运动损伤调查学生情况如下图所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校图书馆,以及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伤方面的资料,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2)数理统计法。对A、B、C、D四所学校的五年级所有学生体育课堂上的运动损伤统计、调查所得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从调查结果分析,体育课堂中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充分的准备活动、体育课运动负荷过大、伤病的累积、学生身体状态不佳这四个方面。

(1)缺乏充分的准备活动。学生在体育课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课堂上开始阶段的扭伤、拉伤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此,高度重视体育课上的准备活动,促进身体机能的快速适应,是预防运动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2)体育课运动负荷过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安排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认识进行,一味追求大运动量而忽视科学化训练。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也容易造成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的“内伤”,如过度疲劳综合征。

(3)伤病的累积。一些学生在以前体育课课堂中或在课余训练中受了伤,在没有得到充分治疗和休息的情况下,继续参加大负荷的练习,造成小伤病慢慢积累成慢性伤病。

(4)学生身体状态不佳。由于学校文化课压力过重、或患有疾病、女学生经期等原因使学生的生理机能处于不良状态,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运动能力减弱,在体育课堂上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三、预防体育课堂上运动损伤的对策

1.充分的准备活动

研究表明,在对不同学校同一年级共783名学生的体育课堂准备活动充分性的调查研究中,把他们分成简单的准备活动和充足的准备活动的两组,参加充足的准备活动的小组所发生的运动损伤率明显低于简单的准备活动的小组。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做充足的热身练习,并注重准备活动的实用性可大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合理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在对C、D两所学校同一年级452人调查时,把他们分成运动负荷过大和合理的运动负荷的两组,过大的运动负荷造成的运动损伤比合理的运动负荷所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要高了近一倍。因此,体育课堂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或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3.正确处理急性损伤,防止转化成慢性伤病

体育课堂或是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经常发生,但损伤后及时合理的处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缓解病情,有助于伤病愈合,而且可以防止转化为慢性伤病。在学生受伤的瞬间,机体有短暂的疼痛休克期,由于学生年纪过小,麻痹大意,很容易忽视伤病的存在。这时教师若不加以阻止,则容易使损伤加重。教师需要给学生安排适当时间休息,杜绝继续带伤上课或训练,防止病情加重和积累。

4.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体育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时刻关注每个学生。在上体育课前应询问是否有见习生,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强制状态不佳的学生去做一些过大负荷的练习任务,这样会容易导致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

阴道损伤的应急处理及护理对策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25.6岁。其中中学生2例,未婚7例(有1例是强奸),新婚2例,老年妇女1例。11例为单纯阴道后穹窿裂伤,1例阴道左穹窿裂伤并宫颈撕裂。均为性生活致阴道活动性出血,出血量为300~1500mL。1例出现休克症状,面色苍白,脉搏120次/分,血压80/50mmHg。

1.2 方法

1.2.1 应急处理

患者急诊来院后,即进行常规消毒外阴和阴道,用0.3%~0.5%碘伏清理积血,检查阴道裂伤部位和伤口大小。因跌伤引起者,可用阴道窥阴器检查,发现阴道裂伤出血量不多,可先用消毒纱条塞阴道压迫止血,再进一步检查治疗。性生活所致阴道破裂,检查出血部位并就裂伤范围进行止血,一般以缝合法及阴道填塞法,加强宣传性生活知识很重要。本文中5例采用将浸有0.1%盐酸肾上腺素纱布压迫裂伤部位,检查无明显出血,继之填塞无菌纱条进一步压迫止血;7例在麻醉下采用肠线缝合阴道裂伤,休克患者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缝合裂伤阴道,给予抗生素、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并密切注意阴道有无活动性出血。

1.2.2 护理方法

1.2.2. 1 护理评估

神志清醒患者询问有无外伤史、性生活史或遭遇其他暴力、威胁手段的强行性生活。了解患处的疼痛性质、出血量多少及伴随症状。测生命体征,如伴有炎症时体温可升高;伴有失血性休克时,面色苍白、神志模糊、脉搏增快、血压降低。了解阴道损伤患者的心理反应,无论是外伤所致的阴道裂伤,还是性行为及性虐待、强奸所致的损伤,她们都很不好意思,难以启齿,强奸受害者的精神创伤更为突出,面子难堪,怕见人,怕感染性病,怕怀孕[2],所以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1.2.2. 2 急救护理

对出血量大,血压不稳定者,防止出血性休克的发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情况,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急查血常规、血型和凝血常规,进行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配备充足血源,在未得到血液之前先补充晶体液,维持血容量,避免因输血输液不及时,错过抢救的良机[3]。

1.2.2. 3 一般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伤口缝合处有无渗血或出血。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可予以0.02%呋喃西林擦洗会阴,2次/d,大小便后清洗会阴,勤换内裤。指导患者增加营养,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1.2.2. 4 心理护理

理解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由于大部分患者是年轻的未婚女性,其害羞和自我封闭心理较重,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个微笑、一个神态都可以影响患者。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技术,还要态度和蔼,言语可亲,举止大方,尊重患者的隐私,不让同室病友知道其身份及病情,做到不歧视患者,关心患者的疾苦,给患者真诚和温暖,使之获得亲切感和信任感。护理人员还要主动与患者交谈,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充分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开导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与伴侣建立健全正常的性关系。说明一般不影响今后的健康和生育。若条件允许,可将患者安置在小病房,使其感到较为隐蔽、安全,放松心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

1.2.2. 5 加强健康教育

让患者学会自我照顾和防护意识,宣传性生活知识,指导患者及有关人员阅读有关性教育的材料,尽量避免不当姿势性生活或动作粗暴。特别应告知新婚夫妇,初次同房,处女膜破裂会引起轻微疼痛和少量出血,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同房前后应注意清洁外阴,防止感染。出院后,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外阴,避免造成伤口感染。术后禁止性生活,直至伤口愈合,否则,伤口未完全愈合再次性生活,可造成再度出血。被强奸的女性,常规做性病监测,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2 结果

阴道填塞无菌纱条者,24~48h后将纱条取出,无出血。12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患者都完全康复出院,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和延期愈合,平均住院3d。患者出院时心情平静,基本消除了入院时的心理恐慌及不安。1例患者1个月后同房时再度出现阴道裂伤。

3 讨论

阴道损伤主要症状为阴道出血,在性生活中或后发生阴道流血,甚至可大出血导致休克,伴有剧痛,多发生于第一次性生活或绝经期。性生活造成阴道损伤多由于初次性生活动作粗暴、姿势不对、过度兴奋引起阴道裂伤。性生活所致的阴道裂伤常发生在后穹窿处,伤口呈新月型。阴道血管丰富、表浅,常表现持续性、活动性出血,不易形成血肿[4]。阴道的组织不能起压迫作用,出血量较多。本文12例中有1例出现休克。除初次性行为可致阴道损伤外,哺乳期、绝经期的妇女也有可能。哺乳期或绝经期内分泌改变使阴道组织变脆,后穹窿壁薄,易形成裂伤。在临床工作中,遇急性阴道出血患者,特别是产褥期、哺乳期、绝经期老年妇女除仔细询问病史、流产史及外伤史同时,应想到性生活致阴道损伤的可能。1例患者1个月后同房时再度出现阴道裂伤,因伤口未完全愈合再次性生活,造成再度出血,故在临床工作中要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1个月后回门诊复查,伤口完全愈合才能进行性生活。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损伤的应急处理及护理对策的有关问题。方法应急处理应及时迅速,采用将浸有0.1%盐酸肾上腺素纱布压迫裂伤部位,填塞无菌纱条进一步压迫止血,或采用肠线缝合裂伤的阴道,出血量较多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情况,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结果12例患者全部无发生伤口感染和延期愈合,平均住院3d,康复出院,1例患者1个月后同房时再度出现阴道裂伤。结论阴道损伤多由于初次性生活动作粗暴、姿势不对、过度兴奋等引起,伤口及时缝合,充分的抗生素治疗,护理措施正确及时和加强健康教育,是治疗成功及避免出现阴道再度裂伤的关键。

关键词:阴道损伤,应急处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高杰夫,魏桂珍.阴道损伤及其处理[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5,7(11):926.

[2]周昌菊,陶新陆,丁娟.现代妇产科护理模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9.

[3]熊梦舟,张军,林爱玲.性虐待致阴道损伤患者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33-34.

损伤对策 第5篇

预防运动神经元损伤有什么对策?

一、调摄:本病的特点是病程长且病情容易复发,感冒或劳累后加重。所以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在治疗中首先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防患于未然。平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思想静闲而少贪欲。

二、生活调理:生活有规律,要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适应自然四季的更替。所以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在日常中要注意气候的变化,以防疾病加重。如染上感冒要及时治疗,避免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尤其在流感泛滥的季节,要远离公共场所,以防传染,对日常穿衣、饮食、起居、劳逸等都应当有适当的安排,注意保暖。

三、饮食调理: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多由虚所致,加上得病日久,五脏俱损,所以在日常生活饮食中要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的摄入,清淡避免油腻,慎吃寒凉刺激之物,多食温补平缓之品,以达到补益之功,从而增强机体正气。

运动神经元疾病症状

1、上运动神经元型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由于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所以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2、下运动神经元型通常临床表现为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损伤对策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跨栏跑;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对策

在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教学中,跨栏跑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跨栏跑在田径运动中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动作难度较高的短跨项目,跨栏跑是跨越障碍物(栏架)的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有速度、柔韧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柔韧性要好)和灵敏性(反应灵敏),协调性良好,节奏感强,掌握动作的难度较大。通过调查,分析跨栏跑运动中损伤的原因,探析创伤率和运动损伤的致伤因素、受伤部位及致伤规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从中寻求预防的方法以启发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在训练和教学中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训练和教学效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廊坊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6-2008级学生各150人,共450人。其中男生292人,女生158人,进行跨栏跑教学运动中损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受伤人数为168人次,总运动损伤次数为189次,其中多数为一次受伤,部分学生受伤部位达3次以上。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跨栏专业项目的运动员训练资料,以及大中体育院校跨栏跑教学内容及训练相关的文献,了解当前跨栏教学训练的最新动态及发展;②问卷调查法。针对跨栏教学过程中致伤因素制定问卷,并有针对性的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365份,回收率达91.3%,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③专家访谈法。针对运动损伤的部位和发生情况与部分体育院校田径教师访谈或座谈,向他们了解跨栏跑运动中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整理,为成文提供研究分析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1.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够。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体育组织的领导、体育教师、教练、运动员和体育运动参加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他们错误地认为“运动损伤不过是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要锻炼要提高成绩,伤病是难免的”,“预防运动损伤是医务人员的事,与己无关”等等。

2.心理障碍等主观因素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学生在学习时产生恐惧、害怕心理,造成的人的心理活动上的紊乱和失调,并阻碍正常的心理活动的主观体验,从而产生错误动作出现运动损伤。

3.基础设施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的田径场地较差,跑道高低不平,场地缓冲能力差,这些也容易引发踝部损伤。学生所用的跑鞋大多数不完全合脚,使踝关节的稳定性受影响。此外,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对运动损伤没有足够认识,教师对体育保健知识了解不够。等等,这些都使学生在跨栏跑教学中踝部易受到损伤。

长期的运动训练使不少学生出现慢性劳损。跨栏跑要求运动员足部用力蹬地小腿三头肌过多的强烈收缩,容易导致骨膜炎等慢性劳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对损伤引起高度重视,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结论与建议

运动损伤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研究、探讨运动损伤的原因、急救处理、治疗、康复和预防等,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运动损伤的原因、治疗效果、康复情况和预防规律,从中寻求预防的方法以便改善运动条件,改进训练、教学方法等,不断提高运动成绩。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是“以预防为主”,对运动损伤来说,当然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因此,我们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以便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做好各种具体的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运动损伤,加强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场地器材特点,合理地安排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方法,采取不同栏高和栏距的组合,训练时采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应重视技术为主,区别对待的原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场地器材特点进行改进,根据上述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1.准备活动是预防损伤的前提。主要应体现注重对易受损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通过对跨栏的专门性准备活动的受伤的部位(如:脚、踝、膝关节及腰和髋关节等)要特别加强柔韧性、力量和灵活性练习。

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预防损伤的基础。既要认识跨栏跑技术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又要有信心,做到不急躁、不恐惧。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降低练习难度,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对跨栏的兴趣。其次,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练习前和练习中的紧张情绪。要把技术教学和心理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提高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水平与运动年限成正比,有足够的运动年限才會有运动水平的提高。加强医务监督,重视损伤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是减少损伤发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庆杰.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7-237.

引发速度滑冰损伤原因与对策研究 第7篇

在速度滑冰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经常发生运动损伤, 困扰着运动员和教练员。其实运动损伤并不可怕, 关键是如何预防, 只要能够及时预防, 并及时的应对, 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就会很小, 这对队员进行训练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一、运动损伤原因

1、忽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准备活动是更好完成体育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使各关节活动更加灵活, 各器官快速到达良好的状态。刚开始进行体育滑冰, 由于天气寒冷, 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血液循环液较慢, 身体很难进入理想状态, 如果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就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准备活动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做一些和竞赛项目相关的专项准备活动有助于运动成绩的发挥。运动量也要适当, 如果运动量过大身体容易疲劳, 进而在正是比赛或训练中身体功能就会下降, 从而导致动作不协调或者不到位, 容易引发运动损伤。

2、早期专项化训练

教练员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 忽视了科学的训练方法, 导致一些速滑运动员过早的进行专项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主动加大运动员训练的强度和负荷, 忽视了“协调”、“柔韧”、“平衡”和“反应”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 负荷量远远超过了运动员身体能够承受的水平, 从而导致一些优秀的速滑选手过早夭折。

3、疲劳训练

我国速滑教练员多以训练学原理为参考, 往往将疲劳后获得超量恢复作为安排训练周期的依据, 忽视疲劳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疲劳导致的机体免疫力下降、肌肉收缩速度和对关节的控制能力下降, 以及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都是速度滑冰运动员产生伤病的原因。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 应根据运动员身体状态的客观指标和运动技能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

4、局部负荷过大

速度滑冰专项体能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速度滑冰专项体能训练主要有陆地模仿和冰上滑行。陆地模仿训练由于经常做一些滑板、屈膝走、皮筋辅助训练, 膝关节和髋关节经常承受较大压力, 导致控制关节稳定性的肌肉更易疲劳, 增加了关节受伤的几率。

5、器材准备不充分, 场地不合乎标准

在训练前对器材准备检查不仔细, 使运动员不能够正常地进行训练, 继而造成脚、踝部的损伤。有些运动员在一些训练中因为动作的不规范或者对器材准备得不十分充分, 导致运动员在训练中有摔倒的事故发生, 轻者擦伤出血或膝、肘、腕等部位发生扭伤, 重者骨折、脱臼、脑震荡等, 摔倒是导致各种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有些场地不是十分规范, 也缺少必要的防护栏以及保护措施, 还有浇冰设施的不完善, 导致冰面凹凸不平, 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质量, 也造成了运动员撞伤和摔伤几率的增高。

二、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1、准备活动充分

准备活动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准备活动的方法, 养成赛前做好准备活动习惯, 提高损伤安全防范意识。准备活动内容和运动量应根据个人情况、比赛情况以及天气情况而定, 不应盲目的去做, 尤其是容易受伤的部位或已经受伤部位应重点保护, 做好专项准备活动, 使身体迅速达到赛前理想状态, 利于比赛水平发挥。

2、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量与教学内容

教练员要充分了解运动员身体状况, 根据运动员身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区别对待每一个队员, 对于运动员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做好及时预防。教学内容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量, 避免队员局部符合过大, 引发运动损伤。

3、抓住队员成才时机, 避免早期专线训练

运动员成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不是过早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就可拿到好成绩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 有目的的进行科学的训练, 片面的追求运动成绩, 有意加大运动强度, 只会使队员身体承受更大的压力, 增加运动员心理负担, 最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结果导致“成才”变成了“废材”。

4、强化防范意识

加强安全性、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 加强防伤观念,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优良品质, 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在训练前教练员要先让运动员在冰场适应性滑行几分钟, 使运动员熟悉场地。如:在凹凸不平的场地滑行时应多注意脚下的稳定性以及如何避开凹凸不平的冰面。这样既减少了运动员出现损伤的几率, 也使运动员自己能够体会技术动作的重点。其实每一个运动员都应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这样会更好地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

5、强化场地管理

场地的管理应更具体和完善, 场地工作人员应该认真负责, 设定必要的场地管理体系。设专人管理值班, 在场地浇冰时也应更注意场地的平整, 由于每次训练之后, 冰面肯定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 可能出现冰裂、凸起、冰沫过厚等现象, 这些情况的出现对于下次训练课的进行造成了安全隐患, 不利于训练安全有序的进行。在整个场地设置安全的防护栏, 以确保运动员的安全, 把损伤率降至到最低限度。

小结

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队员早期专项化、疲劳训练、局部负荷过大和场地器材不合乎标准所造成的, 教练员在以后的教学和训练当中要根据引发运动损伤的原因, 以及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措施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安排训练, 减少运动损伤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民:《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山东体育科技》, 2002 (02) 。

[2]袁益民:《对轮滑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考试周刊》, 2009 (10) 。

损伤对策 第8篇

1.1 自然因素

(1)围岩性质。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是决定巷道变形与损坏的主要因素。-490水平以下巷道围岩中存在软弱或膨胀性岩石,巷道开挖后岩体本身强度急剧降低,巷道变形剧烈。如11煤层底板粘土质胶结,较软,遇水风化膨胀,极易底鼓。(2)地质构造。岩层层理、节理及断层的存在,使巷道围岩形成不规则的弱面结构,破坏了围岩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降低围岩体本身的承载强度。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常引起巷道两帮破裂、臌出和垮落。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常引起弱面离层,最终导致顶板失稳冒落。开采实践证明,巷道揭露断层、褶曲,在这些构造带附近形成构造应力,产生应力集中,巷道受其影响会产生变形、损坏。(3)巷道埋藏深度。巷道开掘前,岩体承受原岩应力,其值为RH。巷道开掘后,形成支承压力,其值为(1.25~3)RH,工作面回采后形成超前支承压力,其值一般为(3~8)RH。当峰值超过岩体极限抗压强度时,围岩损坏,巷道发生变形损坏。二、三水平生产中,一是采深增加,支承压力随之增大,巷道变形损坏随之加重。二是采深增加,巷道周边集中应力超过围岩自身强度,致使巷道变形加剧,巷道周边塑性区范围扩大,岩石内聚力与内摩擦角迅速下降,引起巷道失稳。(4)水的作用。巷道围岩中含水较大,围岩水化作用显著,降低了围岩强度。如5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与5~12煤层间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煤层采掘过程中充水方式为顶板淋滴水与底板缓慢渗水。

1.2 开采技术因素

(1)巷道布置。a.大巷受构造及区段煤柱影响。二水平大巷施工至南三石门时,揭露落差37m的F0断层,该断层向南延至南六采区,向北延至三水平南一、南二采区,沿井田走向斜穿整个矿井,造成各煤层工作面布置与二、三水平大巷斜交,工作面采动影响与煤柱压力共同作用,对大巷产生极大损坏。b.巷道受动压影响。矿井属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受上覆煤层与本煤层多次采动影响,巷道变形明显加快。护巷煤柱稳定性差,巷道先从上帮发生变形,严重时发生冒顶。(2)留设煤柱影响。各煤层工作面回采时,需留设上下山、区段巷道煤柱,巷道保护煤柱宽度留设不够,常引起巷道的变形与破坏。(3)煤层压茬的影响。该矿为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开采,煤层赋存薄、厚交替出现,5、8、9煤层为中厚较薄煤层,7、12为厚煤层。开采顺序为先采薄煤层解放厚煤层,造成上下煤层压茬矛盾十分突出。体现在上煤层正在回采,下煤层就得掘进,上煤层的采动影响对下煤层的作用十分明显,造成巷道变形十分严重。二水平南三采区8、9、12煤层开采尤为明显,严重时巷道宽度由原来的4.5m压缩到2.2m,下煤层回采前或回采期间进行套修,影响回采过程中的安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4)支护材料的支护强度偏低。该矿巷道支护方式分为架棚与锚网支护两种方式。架棚巷道采用U25的拱形支护;锚网支护巷道中,支护材料为圆钢和螺纹钢锚杆,出现锚杆托盘崩裂,杆体断裂,煤体挤凸出来等。说明支护强度偏低。

2 采取对策

2.1 优化巷道布置

(1)合理选择巷道层位、位置。解决深部开采的开拓延深、开采部署,巷道布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与构造集中应力区,减少采动影响集中应力与煤柱集中应力影响,选择在岩层岩性比较稳定岩层中。工作面布置减少或避免与大巷交叉,减少煤柱影响,使大巷处在减压区或免压区。深部水平各煤层上、下山间按规程要求,留设合理保护煤柱。矿井属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简化巷道布置,未开采新区域采用集中联合开采方式。如四水平中央采区,可布置9煤层集中胶带运输机上山,为上覆7、8煤层回采服务。(2)采用无煤柱护巷。工作面回采后,煤体集中应力增加,塑性范围扩大,区段煤柱相应增大。为避免和减小集中应力对巷道的破坏,提高煤炭回收率,煤层赋存条件适宜的工作面,顺槽可采用沿空掘巷或留巷技术。(3)留设合理断层煤柱。目前,矿井主要在二水平南五、六采区与三水平南二采区生产,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比较发育。应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探测,确定水文地质异常范围,最终留设合理的断层保护煤柱,使巷道布置避开地质构造区,确保安全生产。

2.2 改革支护技术与工艺

传统的支护形式、支护工艺与单一的支护结构已不适应深部地质条件巷道,很难保证安全生产。为解决现在巷道失修状况,已着手深部巷道新的支护方式。如锚网巷道采用高强锚杆支护材料;架棚巷道更新支护工艺,金拱支架由原来25U提升为29U重型钢。该措施的采用,将大大提高巷道支护强度,减少巷道维护量。

2.3 常规措施

(1)对大巷矿压观测,发现冒落预兆,及时处理,保证安全。(2)加强构造区支护质量。如断层、褶曲受构造应力影响的地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支护质量及支护强度。

3 结论

随着矿井采深增大,巷道围岩表现出损伤变形剧烈难以控制,这是由岩体自身性质、地质构造、采掘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所以深井巷道支护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棚式支护和低强度的锚杆支护不能保证巷道稳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支护理论与支护技术,推广使用高强度锚杆与深孔锚索技术,拓宽锚网支护范围,不断优化支护参数与更新监测手段,建立适应深部巷道变性特征的新型支护系统,以适应深部开采需要。

摘要:大采深巷道变形问题日益严重,巷道需要多次维修增加支护成本、安全难以保证。本文根据范各庄深井开采条件,深入分析巷道变形影响因素,提出可行的支护对策,保证深井巷道服务期间内稳定。

关键词:深部巷道,变形损伤,支护对策

参考文献

[1]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许兴亮.泥质巷道围岩遇水弱化机理及动态过程控制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7.

[3]李桂臣,张农,阚甲广,等.两起煤巷冒顶事故机理分析与控制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2:4-5,51.

损伤对策 第9篇

1. 幼师专业学生在进行基训时, 由于没有基础, 年龄偏大, 没有较好的柔韧性, 容易发生拉伤

2. 学生在训练前运动的不充分

由于学生训练前运动不充分, 违反了运动的规律, 肌肉的力量、韧带弹性、伸展性和协调性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这样就容易发生损伤。

3. 学生在舞蹈技术技巧上有失误或错误

如拉伸韧带幅度过猛、过大, 违反人体结构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 或者技术发生错误、动作角度不对、重心不稳等, 都会导致身体损伤。

4. 学生的训练强度过大

因运动量过于集中, 造成身体局部负担过重, 从而引起局部肌肉损伤。

5. 学生身心状况不佳

学生睡眠休息不好, 受伤或病初愈阶段, 情绪不稳、急于求成等, 这时参加训练将会使身体肌肉力量较弱、大脑反应迟钝、身体协调性差、注意力也减弱, 从而容易发生损伤。

二、舞蹈训练损伤的预防

认识到舞蹈训练损伤的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 训练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学生在训练前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让身体活动开, 身体热起来, 这样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弹性和灵活性, 同时可以增强韧带的弹性, 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 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2. 严格按照训练量进行训练

学生的训练量有一定的规定, 适度的训练量能增加身体的运动能力, 延长学生的舞蹈生命。在训练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注意各种训练量的有机结合, 避免受伤。

3. 学生训练时注意休息放松

学生在舞蹈训练中, 休息放松是非常重要的。间隔放松的形式有多种, 如:着重于上肢训练后, 可做些放松走动;着重于下肢训练后, 可以仰卧, 将两腿举起抖动或做倒立。这样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 也能使肢体疲劳的神经细胞加深抑制, 有助于消除疲劳, 防止运动损伤。整理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 可以使精神、肌肉、内脏一致地恢复平静。可采用推、揉、捏、按、压、拍击、抖动等手法按摩肌肉, 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开放, 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 加速肌肉运动中废物———乳酸的排除, 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4. 加强易损伤部位的训练

经常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要经常加强锻炼, 课前和课后, 都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锻炼, 使之有更好的适应性。这样, 肌肉的力量、韧带弹性、伸展性和协调性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5. 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 适当地进行心理调节

训练中要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 让学生了解舞蹈训练损伤的常识, 为学生上舞蹈保健课程,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在训练和演出中损伤总是难免的, 要加强心理调节、自我放松, 使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健康发展。

6. 加强学生营养, 加快体力恢复

学生要做到饮食起居规律, 劳逸结合, 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训练后应及时补充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进食营养、易消化的食品,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训练后还可进行温水浴, 加速全身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加速疲劳消除和体力恢复。

三、舞蹈训练损伤的初步治疗

舞蹈训练损伤主要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和关节软骨的损伤。多为挫伤、软组织拉伤、关节扭伤、骨折、脱臼等。舞蹈训练损伤治疗如果不及时、不彻底, 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者瘢痕化, 影响舞蹈动作的完成。因此, 学生掌握一些治疗损伤的方法是必要的。

1. 韧带拉伤

指肌纤维撕裂而导致的损伤。主要是因为运动强度过大或热身不足造成的, 一旦出现痛感感应立即停止训练, 并在痛疼处敷上冷毛巾和冰块, 保持半小时左右, 这样会使细小血管收缩, 减少局部充血、水肿。

2. 挫伤

伤后第一天予以冷敷, 轻微的挫伤, 只需局部制动、休息、抬高患肢, 很快可消肿、愈合。重度挫伤则需局部外敷弃杖散, 每日更换, 或用伤湿膏外贴, 口服舒筋活血药物, 必要时使用预防性的抗生素或消炎药, 同时谨防休克和肾功能的改变。

3. 扭伤

扭伤多因突发之外力旋转度超过各自关节所能承受的范围而致。证见:局部肿胀青紫, 疼痛难忍, 功能障碍。治宜活血化瘀, 舒筋通络。内服可选壮筋养血汤, 或用复元活血汤。重在局部外治处理, 可选用海桐皮汤熏洗, 并以栀乳散之类药物敷贴。或施以针灸、按摩等疗法。

4. 骨折

开放性骨折, 不可用手回揉, 以免引起骨髓炎, 应用消毒纱布对伤口作初步包扎, 止血后, 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见的污物, 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四肢开放性骨折 (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 有出血时, 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体。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 以不出血为度, 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l分钟~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 以避免损伤桡神经。

综上所述, 学生懂得了以上治疗措施, 就能有效地预防舞蹈训练损伤, 使舞蹈训练具有可持续性。对于舞蹈训练损伤, 学生应高度重视, 因为只有了解损伤的原因, 懂得如何预防及简单治疗, 才能使训练效果更好。

摘要:舞蹈是一门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 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但在幼师专业舞蹈课教学过程中, 所引发的运动损伤常常相伴而生, 直接影响舞蹈课的训练和水平的发挥。这种慢性损伤常常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甚至给他们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如何让学生养成健康、正确的训练习惯, 减少舞蹈课教学中的损伤, 本文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师专业,舞蹈课,损伤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刘群杰.舞蹈解剖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

大一新生篮球课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 第10篇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近年来与运动损伤有关的国内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严格信度效度检验,采用随机发放原则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达93.5%。

二、结果与分析

1. 篮球课运动损伤总发生率调查

从调查来看,回收的187份有效问卷中,大一新生在篮球普修课中运动损伤总发生率为86.6%。从性别来看,男生受伤率达91.0%,女生受伤率达60.6%,这可能与男生参与度高有关。

2. 篮球课运动损伤程度调查

损伤程度划分标准如下,受伤后可以照常参加训练和比赛者鉴定为轻伤,受伤后能参加部分训练或一周内见习或全休者鉴定为中伤,受伤后需要见习或全休一周以上才能恢复上课或训练者鉴定为重伤。

据调查,在162例损伤中,轻伤最多占总数的72.1%,中伤占19.5%,重伤占8.4%。值得一提的是,中伤中有5例学生因为膝关节扭伤影响篮球达标和技评成绩最后导致不及格,重伤中有3例学生因踝关节扭伤严重没法参加篮球测试成绩记零分。由此可见,运动损伤的出现导致篮球课整体成绩下降而影响教学效果,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从学生角度看运动损伤的主观成因调查

1. 课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大一新生缺乏做准备活动的概念,经常性忽视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占72.8%。在篮球课中,比如上课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做准备活动马马虎虎,人体的部分机能水平没有充分动员起来,就急于投入到高强度的篮球活动中去而导致受伤。因为内脏器官存在生理惰性,动员时间比运动器官要更长,致使运动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骨骼肌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协调,灵活性差,在这种状况下就非常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2. 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

调查可知,50.2%的大一新生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而受伤。自我保护是指学生受到外来侵害或身体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为了使身体免受伤害,而采取的一种应激反应。自我保护由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两方面构成。前者是指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方面的准备。如着装、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篮球运动的特殊要求。后者是指学生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避免损伤,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提高身体素质,加强训练篮球技术动作等。

3. 篮球技术动作规则掌握不充分

在篮球课中,动作粗野或违反篮球运动规则是产生损伤的主观原因之一,占40.4%。众所周知,技术动作不规范甚至大量错误动作是大一新生无法回避的现实,又往往会在篮球课演变成一些危险动作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四、从教师角度看减少篮球课运动损伤的对策

1. 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一新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其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不无关系。如“运动难免受伤”,“运动损伤是一些小伤和小痛,关系不大”,“准备活动可有可无”等等,因此必须重视大一新生的思想认识和教育,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危害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听从教师的教导,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安全稳妥地进行篮球运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加强培养学生相互保护及自我保护的意识。第三,加强对大一新生体育道德方面的教育,既要勇敢顽强,但又不能粗野蛮干,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良好球风。

2. 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

教师要从“课时较少”和“学生基础差”的现状出发,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如适当增加战术教学比重,适当提前基础战术,有利于战术意识的培养。其次,要严格遵守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教学基本原则。

3. 多开展篮球规则、运动损伤方面的讲座

为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规则和裁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教师应多开展篮球规则方面的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大学生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对于运动损伤与防护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可通过讲座形式进行辅导。

摘要:为揭示运动损伤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损伤的发生,通过问卷调查法等对大一新生篮球课运动损伤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运动损伤总发生率占86.6%,且大多为轻伤;运动损伤原因主要是学生主观因素。最后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篮球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运动损伤,篮球,大一新生

参考文献

[1]尹铁军.太原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3):91-93.

损伤对策 第11篇

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性危害。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险[1~3]。对职业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可归纳为:机械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心理性损伤;工作环境造成的损伤。本文针对这几类造成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易出现危险因素的重点科室应该如何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进行综述,以保护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安全并强化自我防护意识。

职业损伤

机械性损伤:重点科室:各临床医技科室最常见为针刺伤,其次为刀片、玻璃等锐器伤。这种机械性损伤多发生在操作中掰安瓿、拔下针头帽、抽吸药液、注射后针头回插针帽时及操作后整理用物和丢弃废物过程中,这些都是发生锐器伤的危险环节,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性也最大。

生物性损伤:重点科室:感染病房、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消化内镜室。①生物性损伤因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等。而这些病毒传播途径均为:血液、体液的传播。内镜室,特别是胃肠镜室的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HP感染几率增高。②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滑膜液、含血液的唾液。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尿、便、汗、泪、母乳[4,5]。

化学性损伤:重点科室:肿瘤病房、手术室、供应室。①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和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护士是直接接触。由于抗肿瘤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出现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进入人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患者的排泄物也是有危险的[6]。②化学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1个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眼、鼻、皮肤、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不再使用甲醛作为空气消毒剂[7]。

物理性损伤:重点科室:临床各科室、供应室、介入室。①负重、运动性危害:在日常基础护理工作中,为患者翻身,卧床患者更换床单,运送患者去检查,助产士常年累月为新生婴儿沐浴,计算机应用等,都可造成护理人员腰背损伤手术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身体长期固定某一姿势,导致患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8]。供应室还有一项关于物理性危险因素的损伤:用于烘干的烘箱,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锅温度都高达124℃~136℃,开门取物时稍有不慎就易烫伤。②无防护接触放射线及消毒因子损害:危重患者多的病区及手术室床头拍片多,护士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容易造成白细胞减少、放射病等。

防范措施

机械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撬瓶盖要用正确的方法:掰安瓿时使用纱布,所有锐器的处理应非常小心,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正确的放入专门的容器中(利器回收器),操作后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伤(谁使用谁处理的原则)。正确处理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任何时候不要弯曲损坏或剪割针头,手术刀片不可直接用手装卸,执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②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采取的措施: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份血液排出,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反复冲洗(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消毒(0.5%碘酒消毒受伤部位)→伤口处理→抽血化验检查→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预防性用药,口服拉米呋啶等抗病毒药物)→并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科室内部还要留有记录,记录的内容还包括受伤害医务人员的工龄,学历,受伤经过,血检报告,注射预防用药情况等)[9]。

生物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建立“标准防护”概念: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医护人员在处理血液、体液时要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为传染源,直接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戴口罩、穿隔离衣等。在操作期间,医护人员的身体或衣服有可能被污染,应穿戴塑料围裙;在处理有喷溅污物可能的病例时,为防止污染操作者的皮肤和黏膜,还应戴面部防护用具。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对自身加强保护;同时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患者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患者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10~13]。②强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运用。这是防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护士洗手每天不少于35次。美国护士普及性预防措施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所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主要需要注意的是它要求洗手的时间和时机)。

化学性损伤的防范措施:护士为肿瘤患者配制化疗用药时,遵循两个原则:①医护工作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防止药物通过任何途径侵犯人体。②尽量减少抗细胞毒性药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医院处理抗肿瘤药物过程中的污水,应先在院内污水处理系统中对细胞毒剂进行灭活或化学破坏后,再排入城市下水系统[14]。

物理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针对负重,运动性的因素,注意操作时符合合理正确的人体力学原理,例如降低重心,增加支撑面等。②供应室注意严格操作规范,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护设备仪器,杜绝热灼伤。③尽量避免无防护接触放射线,或在接触时一定使用铅衣、铅帽等放射防护器具,病房消毒最常用的紫外线、臭氧机消毒时注意不可直接照射人体,紫外线开关专门标示,以避免误开误用。④主要减少噪音的措施是:定期维护设备:电脑风扇定期清洗,工作人员上班严格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电话,对讲机铃声调整至合适范围,仪器(特别是带轮车),定期上油添加润滑剂减少摩擦产生的噪音。

心理性、工作环境因素损伤的防范措施:针对潜在危害因素就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充分发挥个人应对能力,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处理协调好社会、工作、家庭等各种关系[15]。总之,职业性损伤对人体的危害明显,要注重从预防入手,个人增强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共同避免职业性损伤,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使职业性损伤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谷迪丹.新加坡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77.

2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当代护士,2007,1:69-71.

3 曾俊,杨燕妮,任辉.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8-459.

4 袁亚娟.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8,7(3):57-58.

5 王晓,张世清,王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299.

6 蔺斌,沃西文,冯望.浅析助产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西南军医,2007,9(2):136.

7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8 贾晓燕,毕月英,于秀芳,曾爱嫦,倪飞飞.对接触化疗药物护理人员实施防护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3,18(6):457-458.

9 饶龙华,刘盈.手术室护士职业性眼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9):118-119.

10 王妮,王桂华.外科护士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98.

11 张兵,刘坤,吕超英,钟秀玲.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J].中国医院,2006,10(5):13-15.

12 郑婵如,吴少银,吴燕丹.化疗过程中护士职业安全问题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6,5(3):221-222.

13 高春菊.化疗护士安全防护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74-75.

14 李爱凤.应用抗肿瘤药物的防护[J].菏泽医专学报,1998,10(3):31-32.

15 刘秋鸣,郭华,施莉琼,等.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与对策[J].上海护理,2004,4(2):10-12.

损伤对策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患者30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头颅CT扫描检查, 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颅内血肿以及中线移位。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21~74岁, 平均年龄 (41.10±2.11) 岁;其中交通致伤11例, 摔伤9例, 外力击伤3例, 加速伤3例, 减速伤2例, 其他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0min~4h, 平均 (3.15±2.21) h。单侧瞳孔散大12例, 双侧瞳孔散大9例, 无瞳孔散大9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5分者19例, 6~8分者11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8例。中线结构移位<1.0cm者6例, 1.0~2.0cm者22例, >2.0cm以上者2例;颅内血肿量45~100ml, 平均 (63.14±2.27) ml。基底池及侧裂池变窄或闭塞者15例, 伴颅骨骨折者13例, 硬膜外血肿3例, 硬膜下血肿4例, 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例, 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5例, 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根据需要可行气管插管, 积极纠正休克状态;若患者出现脑疝立即给予甘露醇和速尿进行脱水以降低颅内压, 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开颅手术。手术方式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自颧弓上方耳屏前方1cm处起向后跨过耳部并延伸到顶部中线旁处, 向前至额部发际以内, 先行颅骨钻孔术, 之后掀开硬脑膜使硬膜外下的血肿流出以达到减压的目的;术中常规咬除蝶骨嵴以及颞骨部分, 充分暴露中颅窝底以及部分前颅窝底, 仔细清除颅内血肿以及挫伤的坏死脑组织, 之后仔细探查术侧脑组织内及周边部位的血清, 一旦发现彻底清除。对于对侧血肿者需实施对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对于术中无迟发性血肿者, 或血肿清除后脑膨出仍存在者, 可采取控制血压、甘露醇应用、过度换气等一系列措施降低颅内压, 个别情况可实施双侧大骨瓣减压, 或者切除脑膨出组织。术中仔细查找急性脑膨出的原因, 切忌强行关颅。术后常规重症监护、抗生素应用、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神经, 同时配合亚低温治疗, 预防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等。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睁眼、语言、运动进行昏迷程度评价[2]。睁眼反应:4分, 自动睁眼;3分, 呼唤睁眼;2分, 刺痛睁眼;1分, 无反应。语言反应:5分, 回答正确;4分, 回答错误;3分, 语无伦次;2分, 只能发声;1分, 不能发声。运动反应:6分, 遵嘱活动;5分, 刺痛定位;4分, 躲避刺痛;3分, 刺痛肢曲;2分, 刺痛肢伸;1分, 不能活动。根据患者的3项得分总和, 轻度昏迷:14~12分;中度昏迷:11~9分;重度昏迷:8~4分;罕有生存:3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

30例患者中12例为迟发性颅内血肿, 占40.00%;其次是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详见表1。

2.2 临床效果

本组30例患者12例恢复良好, 5例为重残, 3例为中残, 2例为植物生存, 8例死亡, 死亡率26.67%。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 指的是硬脑膜完整的颅脑损伤, 该类型损伤颅腔内容物没有与外界相通, 硬脑膜保持完整, 无脑脊液漏出现。近年来,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 国内外由于颅脑外伤致死的青壮年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据统计, 目前我国颅脑外伤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50万,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占到20%~25%。尽管重型颅脑外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迅猛的进展, 治疗及康复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 但重型颅脑外伤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仍居高不下, 总死亡率仍高达35%~50%。其中急性脑膨出属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较为严重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大大增加了该类患者的死亡率, 重型颅脑损伤术因脑膨出致患者病死率可高达70%[3]。因此, 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做好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组资料中, 30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并发急性脑膨出者12例为迟发性颅内血肿, 占到40.00% (12/30) , 可见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主要原因, 其中本组患者以对侧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居多, 占13.33%, 其次为同侧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同侧脑内血肿, 分别占10.00%, 对侧脑内血肿最少, 占6.67%。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发展与压力填塞效应的消除或减轻密切相关, 在减速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过程中, 碰撞点的骨折部位板障、硬膜动脉、皮层小动脉、桥静脉极易遭到破坏而出血, 但在颅内血肿和脑水肿形成的颅内高压的压迫下, 阻止了早期血肿的形成, 随着手术去骨瓣、剪开硬膜以及血肿清除等局限作用消除后, 压力填塞作用迅速减轻甚至消除, 进而导致原有受压迫的出血点出血而形成迟发性血肿, 最终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 但部分学者也认为是由于颅内压降低后颅内容物突然移位所致[4]。因此术前应常规行CT检查, 全面考虑、综合判断, 对于高度怀疑可能发生急性脑膨出者应做好充足的术前、术中准备, 一旦发生急性脑膨出立即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保护和挽救脑组织。另外, 急性弥散性脑肿胀导致的急性脑膨出在本组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本组10例患者, 占33.33%;主要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特别是旋转性外力常常导致桥脑蓝斑、丘脑、中脑网状结构、下丘脑等血管运动中枢受损, 使得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脑血流量短期内增加、脑血管短期内扩张, 导致颅内压骤升、脑体积变大, 同时由于脑灌注骤减引起严重脑水肿, 进而发生急性弥散性脑肿胀[5];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通常使用脱水剂和过度换气, 同时控制动脉的收缩压, 减轻脑血管的扩张, 往往可以奏效。对于无效的患者应果断切除颞极乃至部分膨出的脑组织。由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疝、严重挫裂伤等引起的急性脑膨出, 应针对病因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6]。总之,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较多, 术者应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评估病情, 尽量做到早期预见、有效预防, 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减低患者的死亡率。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患者30例临床资料, 总结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结果:30例患者中12例为迟发性颅内血肿, 占40.00%;其次是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本组患者12例恢复良好, 5例为重残, 3例为中残, 2例为植物生存, 8例死亡, 死亡率26.67%。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较多, 术者应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评估病情, 尽量做到早期预见、有效预防。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膨出,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远程计算下一篇:新进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