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教育范文

2024-08-22

微型教育范文(精选12篇)

微型教育 第1篇

开展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微型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年度课题--《南京市农村学校“科研兴校”典型案例推广性研究》研究的需要;二是为了了解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现状,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科研指导和服务的需要。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从事教育科研的载体问题,二是教育科研对农村学校的影响问题,三是农村学校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问题,四是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问题,五是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操作问题,六是农村学校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困难问题,七是农村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希望得到帮助的问题等。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高淳、溧水、江宁、雨花、浦口、六合等区县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

四、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历时一个月。根据调查目的,课题组首先依照明确课题,提出假设,界定概念,筛选变项,确定指标,产生问题等基本步骤,形成了《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微型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七个问题,绝大部分问题采用排序的方式呈现。调查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南京市各区县教科室总共发放问卷72份,收回问卷72份,收回率为100%,有效问卷为100%。

五、调查统计和分析

(一)农村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形式比较丰富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通过教育论文(含叙事、案例)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为23.73%,排第一位;选择通过教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为23.63%,排第二位;选择通过个人课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23.08%,排第三位;选择通过规划课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为19.65%,排第四位;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教科研讲座、教科研沙龙)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为9.91%。从调查数据来看,教育论文、教研活动、个人课题三种教育科研活动形式的排序大致相当,这说明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形式比较受农村学校青睐。当然,规划课题排在第四位,并不是说此种形式不受学校欢迎,可能是由于规划课题研究往往站在整个学校的层面,离基层教师相对有一定的距离。

(二)农村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收获比较实在

通过“您认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对哪些方面有比较明显促进作用”这一问题,我们发现教育科研对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进影响最大,这两项在排序中并列第一,所占加权比均为24.58%。在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中排第三位的是“学校整体发展”,所占加权比为21.03%;排第四位的是“学校文化建设”,所占加权比为19.55%。选择促进其他方面发展(比如学生个体发展)的加权比为10.26%。从调查数据来看,教育科研对促进农村学校各方面的改善和发展确实有一定的成效。

(三)农村学校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有偏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教师不仅急需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而且对教育科研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您认为目前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中,“教育科研能力不高”排在了第一位,所占加权比最高,为23.97%。“认为教育科研增加工作负担”的加权比占20%,排第二位;“对教育科研缺乏了解”“认为教育科研用处不大”“认为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冲突”所占加权比分别为17.44%、17.08%、15.94%,分别排第三、第四、第五位。选择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的加权比为5.57%。从调查数据来看,我们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改变农村学校教师认识方面仍然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

(四)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实践操作还有待提升

在“您认为目前在教育科研实践操作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中,“缺乏教育科研理论”和“缺乏专家指导”被排在了前两位,所占加权比分别为19.17%和19.04%。排在第三、第四、第五位的分别是“缺乏核心课题带动”“缺乏教育科研方法”“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脱节”,所占加权比分别为15.65%、15.58%、15.24%,差别不是很大。“研究思路不明确”所占加权比为13.21%,排第六位。从调查数据来看,作为市级的教育科研管理和服务机构,南京市教科所不仅需要对农村学校进一步加大理论指导的力度,而且需要帮助农村学校学会选择课题、学会开展研究。

(五)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还有待完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中排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教育科研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教育科研典型榜样”“缺乏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所占加权比分别为25.66%、23.51%、23.07%。“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还不完善”所占加权比为21.56%,排第四位。从调查数据来看,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是农村学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农村学校比较渴望教育科研典型榜样的示范和引领。

(六)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还需要全面帮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把“提供教育科研方法指导”“提供教育科研典型经验”排在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前两位,所占加权比分别为24.83%和23.40%。这也说明,尽管农村学校比较缺少“教育科研理论”,但却更希望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排在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提供教育科研理论指导”和“提供考察学习机会”,两者所占加权比差距不大,分别为22.91%和22.44%。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还需要全面帮扶。

为了弥补设定选项给被调查者带来限制的不足,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从被调查者对“您理解的最重要的教科研活动是什么?您认为学校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困难有哪些?”这个复式开放式问题的回答来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所理解的最重要的教科研活动是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此外,也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课题研究、教育论文(含案例、叙事)等是名正言顺的最重要的教科研活动。

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困难主要包括:科研意识不强,缺少热情;科研能力有限,害怕教科研;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时间;缺少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和有效指导,不会做教科研;缺少榜样的示范、缺少学习和展示的机会;缺少学校激励机制的引导,等等。

六、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题,尤其是开放式问题的梳理,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梳理,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学校对南京市普及的几种教科研活动形式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而且在运用这些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确实在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进、学校整体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开展微型党课教育扎实推进创建活动 第2篇

书记带头讲。基层党支部书记是抓好微型党课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在党课教育活动中,轮训队党支部组织书记、副书记,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为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论述和党章、党史、党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联系身边的先进模范和典型人物,运用鲜活事例和翔实资料,形象生动地为广大党员干部讲授微型党课,传播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铺开讲。按照每一名党员授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周开展一次党课教育的要求,结合实际拟定支部学习计划,制作学习时间表。在推行微型党课教育中,不论职务高低、年龄长幼、资历长短等,都以普通学员、普通教员身份积极参与,形成支部是学校、党员是学员、人人是教员的良好氛围。支部每名党员以自己入党的理想信念、经历、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切入点,突出剖析为什么要入党、入党为什么、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以及如何搞好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讲授微型党课,营造“你

讲课、我收获,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的目的。

内容穿插讲。在授课过程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除了选择必须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等内容外,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按照贴近党员工作、生活、学习实际的要求,由党员自主、灵活把握授课形式,提高党课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微型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管控”初探 第3篇

因此,在促进微课题的深入研究、广泛开展、充分应用等方面面临较大的管理难题,或者说对微课题的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微课题研究管理过程中,我们探索了以“成果管控”来激发一线教师参与微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微课题研究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教育一线服务。

一、成果多元

微课题成果形式应不拘一格,成果多元就应该成为微课题成果的重要特点。成果必须剔除形式,必须务实,必须特别重视微课题研究成果的“微”“实”“效”,突出实践性成果。微课题成果可以是研究报告,但更希望它是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课堂模块、光盘、课件、微课、自制教具等。同时,它可以是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微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以自编童谣、教育心得和教育个案呈现成果,微课题“小学中段作业习惯矫正”以条目、图表呈现课题成果,微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以作业记载、辅导记载、问卷调查呈现课题成果,微课题“《建筑力学》‘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研讨”以课件、提纲、课纲、评价标准、说课稿呈现课题成果,微课题“儿童彩墨画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作品呈现课题成果,微课题“艺术地批语孩子”以个案随笔呈现课题成果,微课题“网格中几何图形的画法”以课堂模块和微课呈现课题成果。正是丰富多彩的微课题成果呈现形式,才真正体现微课题触及了我们课堂真正需要的东西,体现了推动微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成果公开

在区级教育网中建立微课题成果专栏,并在专栏下设置相关的子栏目,以发布区级教研机构备案的不同形式的微课题成果。只有在指定网络地址中公开的微课题,才会得到教研部门的正式认可,才可以参与微课题成果展示、推广与评奖等。通过网络,将不同形式的微课题成果呈现出来,可供全区教师选择分享、参考甚至参与。这样,就彻底改变课题研究针对性差、实效性不强、形式主义盛行的痼疾,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运用。

微课题成果公开,长时间的公开,也是促进参研教师进行真正微课题研究的最好形式。微课题成果的公开,促使参研教师偷不得懒也没有偷懒的机会,不得来虚的也来不得虚的,不得来假的也不敢来假的。把研究的真实性展示了出来,避免了课题研究的假、空、虚。课题得到了真研究,教师得到了大成长。

三、成果展示

为促进微课题深入研究并卓有成效,区教委每年都将进行不同形式微课题成果展示。微课题成果展示,由微课题主持研究的老师自愿报名,呈报微课题成果。我们尽最大的努力,让报名参与展示微课题成果的老师都有机会展示。参与展示的微课题成果会根据不同的微课题成果形式,参加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示。

1.课堂展示

对适合进行课堂成果展示的微课题成果,由区教研机构组织,在相关学校进行课堂展示。当然,课堂展示的微课题成果,要经过严格筛选。对微课题课堂展示效果,应记录在案。

2.集中展示

利用相关教学研讨会、现场会、教师培训等机会,对一部分适合集中展示的微课题成果,由微课题主持人或主研人员在教师培训会上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微课题成果进行讲析、解读。同时,通过不同方式去获得微课题成果展示的效果,并记录在案。

3.答辩展示

每年下半年,对一部分微课题成果,组织部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向微课题主持人或主研人员提问或要求对相关研究成果或研究过程进行陈述。

只有通过展示的微课题成果,才能得到教委认可,才有机会参加一年一度的微课题成果的评选活动。微课题成果展示的效果,也是获得优秀微课题成果的重要依据。

毫无疑问,通过这样的展示,能促使微课题研究更真、更实、更有效。

四、成果激励

激励,总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措施,微课题成果激励同样非常重要。每年必须进行一次优秀微课题成果评选活动。对获得奖勵的微课题成果,一定要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制度,并适当给予科研补助金。

1.展示性激励

获得区优秀微课题成果奖并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的微课题成果,进入年度“优秀微课题成果推广名录”,在全区予以推广,让教师体验到微课题研究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2.评价性激励

评价性激励则渗透于学校和教师的各种评优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组织微型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微课题研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并作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考核和选拔的重要依据。

3.奖补性激励

凡是获得区优秀微课题成果的研究小组,都将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补助。这既是一种激励,又是微课题研究的补偿,毕竟,在微课题研究中,老师们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可能付出一定的金钱。

五、成果推广

课题成果的运用一直是教育科研的难点。一是部分教育科研课题务虚,没有推广价值,二是一部分老师只重研究,不注重实效,不注重运用,三是没有建立推广机制,即使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课题,也难于推广。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情况下,教育科研课题都停留在研究上。微课题,就是聚焦一线,聚焦课堂,实效性强,推广应用价值相对较高,这就有利于微课题成果的推广。为促进微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并在教育一线发挥作用,教师应着力建立并逐渐完善微课题成果的推广机制。

1.建立推广名录

每年度都要进行“优秀微课题成果推广名录”遴选,形成“优秀微课题成果推广名录”成果集,通过专业制作形成精美的可复制、可阅读的电子图书,以方便教师学习、借鉴、分享、运用。

2.课题成果推广

每年度遴选部分优秀微课题成果进行行政推广。以这种方式推广的课题要精而实,推广效果要明显。推广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可深入学校推广,也可在相关的教育培训上推广。可以课堂推广,也可讲座式推广,座谈会式推广。

实践证明,以“成果管控”推动微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能促进微课题研究在“希望的轨道上”运行,能使微课题研究达到“希望的目的”。

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第4篇

关键词:微型学习,移动微型学习,远程教育,手机

当今的世界无时无刻都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 信息更新速度更是惊人, 这些显然会对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1]。随着Web2.0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运用, 微内容 (micro content) 资源的不断丰富, 数字化终端设备 (Notebook、掌上电脑、手机、MP4和i Pod等) 的小型化、移动化, 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 、微型学习 (micro learning) 等非正式数字化学习的形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与此同时, 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远程教育、网络学习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2]。

一、移动微型学习

(一) 微型学习

伴随着学习媒介终端和内容的微型化, 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 (Lindner) 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 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3], 具有短时间、小片段、个性化和多媒介等显著特点。在新的学习环境下, 微型学习也不失为实现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实用模式。

(二) 移动微型学习

随着数字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微型化的移动终端如Tablet PC、Pocket PC、Palm PC、PDA、i Pod、智能手机、学习机、电子辞典等越来越普遍, 而且逐渐呈现出外形小巧、功能强大、价格便宜的特点。于是, 人们开始使用自己手边的移动设备进行随时随地学习, 就称之为移动学习。但在实际的移动学习中, 人们总是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 就需要将其分割成多个小的学习片断, 这样才有利于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这种情况下, 就进行着微内容的、短时间的学习活动, 便是移动微型学习[4]。

二、移动微型学习系统的空间结构

移动微型学习是基于Web2.0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媒介环境, 而学习者、学习内容、媒体终端和学习资源是构成移动微型学习系统的要素。

(一) 学习者

移动微型学习中的学习者与课堂情境下的学生有所不同, 他们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 而且通常是脱离了实际的教学环境, 如工作场地、野外、商场或车上等。身处这样嘈杂的环境中, 学习者一定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自控能力才能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全神贯注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强烈的学习需求、较大的压力同时又较为勤奋、上进的非在校人员, 移动微型学习表现得更适合。

(二) 学习内容

微内容是移动微型学习的核心内容, 一般由专家或服务器提供, 要求是“小的信息单元、狭窄的主题、相对简单的问题及呈现”[5]。在对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时, 要能够吸引并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 充分考虑到学习环境和学习者需求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题必须有趣且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二是最好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和呈现学习内容, “娱乐的方式是移动微型学习的完美形式”。

(三) 移动媒体终端

移动微型学习具有泛在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所以对媒体终端的要求就是重量轻、携带方便、高速、高效, 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PDA、便携式电脑等。而新型移动设备3G手机, 除了收音功能, 还整合了MP3、PDA、数字拍摄、视频播放等功能, 并可以通过无线通信 (蓝牙、红外线等) 实现与服务器端的数据同步, 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四) 学习资源

在移动微型学习中, 学习资源既可以是教师、在线专家等人力资源, 也可以是服务器这样的信息资源。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 在线专家一定要有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服务器中信息资源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且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三、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 移动微型学习的硬件平台发展成熟

近年来, 数字移动技术发展很快, 各种迷你型的移动终端如Tablet PC、Pocket PC、Palm PC、PDA、i Pod、智能手机、学习机、电子辞典等不断出现, 而且逐渐呈现出外形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便宜的特点。这为移动微型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好的终端载体。

目前, 中国移动通信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无线通信网络, 覆盖范围遍及全国各个地区, 其服务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确保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线通信都能畅通无阻。如果移动通信能够与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构成移动学习系统, 将会有大量潜在的学习者[6]。

(二) 移动微型学习的软件条件不断完善

虽然现在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学习软件为数不多, 而且功能不够完善。在英语等少数学科内, 集中开发了基于手机的电子书、MP3、视频短片等。面对这种情况, 国内一些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研究机构已经着手开发移动学习的软件以及课程资源, 并且他们的学习软件中将呈现出多媒体化的特点, 例如, 为了方便学习者的收听, 可以在软件中增加短声音形式的课程内容。

国内也有不少公司正在专心开发基于手机的学习软件资源和学习平台。例如, 网梯公司所开发的产品和服务:移动教辅平台、移动学习综合服务平台、“群信通”集团短信服务平台、手机课件制作系统等都是比较优秀的学习资源。另外, 也有一些手机学习爱好者自己还开发了丰富的手机学习资源, 这为移动微型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随着基于Java、Symbian、Windows Mobile、Palm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迅速增长, 这类学习平台的开发者、拥护者和使用者也逐渐增多。

(三) 移动微型学习是现有远程学习方式的补充

远程学院的学习者主要采取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 学习时间与陪伴家人、社交娱乐等活动相冲突, 因此, 导致他们在参加完集中授课或集中辅导后, 往往不能进行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 难以对不懂的概念与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这一切都将导致学习质量难以提高。而移动微型学习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泛在性和交互性。泛在性表现在这种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交互性表现在学习者和专家或网络服务器之间存在不断的信息交流过程。

四、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 移动微型学习实现的第一个原型是选择以电脑或手机屏幕保护程序作为切入点[7]。即当电脑已经闲置一段时间, 操作系统就会进行检测, 从而启动一个特殊的屏保程序, 充当访问交互式学习对象的用户界面。这个原型将德文和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的短语和句子作为学习内容, 主要用于测试和提高语言技能。例如在远程外语教学中, 这一原型就可以用来测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即时反馈, 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该应用程序要求在具有Windows智能手机功能的移动电话上运行, 非常简单易用, 界面的设计也很简单, 并允许进行至少15秒的简短交互。问答交互由用户发起或设备提示, 从而引发短暂的学习互动, 呈现给用户一些新的学习内容。例如, 德语—英语间的句子翻译, 用户尝试着将词组翻译成所选的语言之后, 点击 (解答) 按钮, 然后系统给出正确答案。这时用户就可以将自己的翻译与正确的答案进行比较, 如果翻译正确, 就选择 (正确) 按钮, 否则就选 (错误) , 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系统记住用户的表现。对于那些翻译正确的题目, 在以后的学习中系统就不再重复呈现或减少呈现次数, 由此也从侧面提高了用户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豪锋, 朱喜梅.整合式微型学习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7) :21-23.

[2]张豪锋, 李春燕.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探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 :244-247.

[3]Martin Lindner, Peter A.Bruck.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 2007.

[4]陈维维, 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9) :16-19.

[5][7]Theo Hug.Micro Learning and Narration:Exploringpossibilities of utilization of narrations and storytelling for the de-signing of“micro units”and didactical micro-learning Arrange-ments[C]//In:the fourth Media in Transition Conference.USA, MIT:Cambridge (MA) , 2005:1-14.

微型教育 第5篇

浙江省余姚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紧贴时代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机关党员教育载体,着力提高机关党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机关支部工作的活力。

倡导人人参与,开展微型党课活动。在全市市直机关支部中广泛开展“微型党课”活动,“微型党课”即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通常由一位党员围绕一个主题,用半小时以内的时间,正确阐述、透彻讲解一个准确鲜明的观点,支部每位党员都有上党课的义务,每位党员既是教员,也是学员。每个机关支部都制订并实施微型党课教育计划,党员领导带头上党课,普通党员踊跃参与,实现了党员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为进一步激发机关党员参与微型党课活动的积极性,余姚市直机关党工委每年还进行微型党课竞赛和优秀微型党课教案评选活动。

打破支部界限,开设集中党课。为解决以往的党课以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开展、讲课者的水平参差不

一、教育效果不能保证的问题,余姚市创新探索集中党课形式,由市直机关党工委牵头,邀请有关党建专家、学者来姚讲党课,各机关支部党员有所选择地参加听课,既提高了党课的档次和质量,也提高了机关党员参加党员教育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专题讲座23场,合计5000多人次参加了听课。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应邀分别前来授课,使处于基层的机关党员也能聆听到来自高层的观点与信息,受到机关党员的欢迎。

运用网络媒体,创办网上党校。根据当前电脑及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一般机关党员已具备操作技能的实际情况,余姚市开办网上党校,设置网上党课资源库,内容涉及党建党史、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便利对网上党校的管理,为机关党员派发了学号,学员学习时的相关信息,如学习内容、时间会被记录在该党员的学习档案中。通过网上党校这个学习的平台,机关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地进入网上党校学习。由于网上党校节目资料丰富,操作简单,机关党员网上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高。据对机关支部网上学习情况的调查,最多的学员每月学习时间超过100个学时。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开通“短信党课”。在搜集全市市直机关党员的姓名、出生年月、入党时间、手机号码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机关党员信息库,依托通信短信服务网络,建立短信发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市直机关党员发送“短信党课”。短信言简意赅,发送快捷,又紧密结合当前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短信党课”开通时间不长,但已赢得全体机关党员的广泛好评,“„增信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促稳定‟,我为余姚建设多作贡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突出思想性、突出实践性、突出建设性、突出开放性、突出示范性”等短信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应。

微型教育 第6篇

一、 以“情境模块”为平台的微型课程资源开发

1. 课堂师生互动开发是以教材为出发点,适当引入生活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绘画、音频、计算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深入做到与文本对话,并尽可能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构成文本的若干情景模块的问题进行阅读,细腻体会文章内涵。以语文为例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链接数学和工程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八达岭隧道的长度是居庸关的三倍,詹天佑采用了“中间凿井法”,“那么八达岭隧道为什么只打两口井而不多打几口?假如你就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打井?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绘制设计图,验证课文中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呈现国内外著名的铁路设计,以图片或视频方式呈现铁路本身,以简单的文字讲述该铁路与众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横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主活动开发学生自主活动开发是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阅读需要,增加一些与本话题类似的文章,或同意作者不同文章,让学生从纵向或横向的角度,挖掘与原文本密切相关的微型资源,让课堂向两端延伸,并运用情景模块进行有效解读实践,达到巩固和提高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英语课《My Community》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自己做”和“与他人合作”这两个定义,尝试引入“破冰”这个概念。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介绍这门微型课程的原因,即老师们注意到学生在班级图书俱乐部中倾向于跟自己熟悉的人呆在一起,而很少尝试去认识新朋友,而班级图书俱乐部是依据选定的书本而不是依据成员们的友谊形成的,所以成员间必须要破冰。第二步便可以开始教学活动。学生每人会领到一张表格,表格上有成员名字和活动主题;成员可通过讨论相关的话题,比如喜欢的学习科目、喜欢的音乐、旅游过的地方、兴趣爱好等,增进彼此了解;每次交流后要在表格的对应主题下方简述相关内容。每次成员的活动都会以表格作为起始,这个热身活动有助于推进下一步讨论的顺利进行。第三个步骤是学生进行正式的会话互动,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突出和展现重点难点。第四个步骤是学习反馈,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尝试回顾记录的内容,总结主题和会话技巧,并为下一次活动提出更高的目标。通过详细的微型课程案例描述,可以看出教师在案例设计方面做了充分的学习需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特征,设计了学习者感兴趣的活动来“破冰”。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并且提前预想到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应地提出相关建议。

3. 学生课后拓展开发其实是一种有意生成。教师或与家长合作,有意在课后学习当中安排一些场景,让学生进行思考,即善于捕捉整合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信息源,促进课堂微型资源形成。比如 “走向科学”版块,教师可在学期初即想学生布置与这个版块相关的任务。如将改版块分为“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科学”、“科学与幻想”和“科学再创造”四个主题,让学生收集生活素材,然后以文字、相片甚至视频的方式记录,最后以分组形式讨论关注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做汇报。

二、微型课程开发三要点

参考田秋华教授对于微型课程实施要点的分类,结合我校实际需求,我们认为微型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其一,“短” 。微型课程也叫短期课程,与传统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不同,传统课程开设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数年。短期课程的开设时长包括一个学期、一两个月、甚至十几分钟时间,虽然时间短,但见效快。比如,在很多小学都有设置广播站或校园新闻平台,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为学生打造每天15分钟的广播式“微型课程”。以汕头某X小学为参考,该校的广播平台内容丰富,周一“PLAY ABC”是锻炼孩子听力,增强语感,接触西方文化的“加油站”;周二“心灵驿站”关注孩子们精神成长,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周三“社会你我他”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拓宽孩子们的生活视野;周四“我最棒”是孩子们展现才艺,讲述自己故事的平台;周五“红领巾之声”是老师主持的时段,也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外交流的重要机会。每一期广播站的节目都是详细的节目安排,内容方面以话题、情景为导入,并附有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丰富多彩的微型课程就像一台无形的 “播种机”,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中体会成就感和成长感。

其二,“简”。 微型课程一般以专题方式呈现的小教学材料或半独立性单元,它容量少、规模小、容易转换,并且主题集中明确,针对性强,具有较好的导向性。在话题方面,它涉及多个领域,但由于受到时间和容量的限制,这些话题都必须经过“精”加工,结合小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因此,最后呈现的内容不许是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能够与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产生“串联”,激发他们的参与感。比如“什么是诗”这个话题,结合我校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传统优势,安排“妍蓁童心诗社”的陈妍蓁同学走进课堂,以学生教学生的形式,为低年级学生展示如何进行诗歌创作。我校也利用每天10分钟的日常软笔书法课堂和硬笔书法课堂的活动,安排诗歌的内容让学生临摹撰写,并且在课间的“经典诗词吟唱”环节安排相关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多途径多渠道让学生在“微”与“简”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

其三,“动”。 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上,微型课程必须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强调新信息、新知识、新观点、新进展和新问题,强调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学生生活链接,目的是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服务。形式上,理想的微型课程应该不受到学科、教材、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又适合即兴发挥,又适合在较长期限内容,反复有效地多次呈现,并且依据学生兴趣与教学要求,以多种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形式与途径在任意时间段里灵活地实施与完成。在本校,我们会利用班会课时间,邀请家长参与,请他们就自身职业为学生做一场简单的介绍,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比如家长A的职业是警察,那么他将为学生介绍警察的性质、工作内容、服务对象,并借此机会向学生普及各种安全防范意识。家长必须先与班主任沟通,就该微型课例的目标、内容、效果、途径达成共识,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 结论

微型课程在课程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与作用。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向、经验和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微型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强调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 的局面,使课程不再成为概念、公式 、原理、人物、事实与观点等的填充物。微型课程在实施过程当中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二是评价。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够积极高效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此外,微型课程内容丰富深广,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成果呈现方式多姿多彩,这在评价工作上带来很大的挑战困难,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模式,实现评价多元性的目标,让教师与学生在多元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中,更好地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涵养教育视野下微型课程实践范式研究》(2013ZQJK022)的研究成果之一。]

微型教育 第7篇

关键词:微型学习,数字故事,微内容,移动智能终端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时代, 移动学习已经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移动学习是指依托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 通过无线移动通信设备 (如:手机、笔记本电脑、PDA等) 的网络服务, 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方式[1]。正如Flurry公司的总裁Khalaf所说:“你可以带着移动设备到任何一个机场和国家, 好像PC的时代已经终结了。”[2]伴随移动学习的发展, 微型学习这种非正式的实用学习模式应运而生, 并以其内容微量、获取便捷、个性化和自主性等诸多特点迎合了当今社会高效、快捷的生活节奏, 为人们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从海量数据资源中获取碎片化知识提供了便捷服务。在此背景下, 重新构思并编创适合移动学习发展需要的微型数字故事资源具有切实的重要意义。

一、数字故事及其微型化的相关理论

(一) 数字故事概述

数字故事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阿奇利提出, 他尝试用多媒体技术将个人的故事制作成媒体作品来讲述, 受到了观众的欢迎。Leslie Rule认为, 数字故事是说故事的古老艺术的现代表达, 它把图像、音乐、叙事与声音编织在一起, 从而对人物、情况、经验和见解赋予深刻的特点和生动的色彩[3]。Jennifer Carrier Dorman认为, 数字故事是写一个故事的过程, 并加入声音、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一个视觉故事[4]。受数字故事的影响与启发, 黎加厚及其团队将数字故事创新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认为数字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故事, 并加入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元素, 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5]。可见, 数字故事注重的是将故事 (事迹、现象或案例等) 以图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相结合的新形式讲述, 形成具有一定主题和情节的可视化数字媒体作品。它具有故事性、教育性、可视性、共享性等诸多特点。目前, 已被人们创新应用于教育、培训、会议、广告等诸多领域。

(二) 微型学习理论

如今, 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持续增长与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 针对移动终端的应用产品 (如社交、搜索、娱乐、教育等) 相继涌现, 这为微型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微型学习被看作是新学习环境下一种非正式学习的实用学习模式, 它的出现与学习媒介终端化、知识内容微型化有着密切联系[6]。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将微型学习 (Microlearning) 表述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 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7]。Peter A. Bruck把微型学习解释为把知识分解为短小的、松散的, 但相互关联的学习单元, 并且是在人们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可以随时进行学习的活动[8]。综上所述, 微型学习是一种以移动终端为载体而开展的非正式的实用学习模式, 是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可持续性处理碎片化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9]。它具有内容碎片化、媒介形式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等诸多特点, 为我们在移动学习环境下随时获取信息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适应了新世纪学习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并以其独有的优势和特点倍受人们的关注与认可。

二、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的内涵与意义

进入“移动互联网+智能机”的“微时代”, 人们无时无刻不被“微生活”所包围, 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微电影、微阅读、微课程, 微内容的相继涌现受到了众多学习者的关注与偏爱。因此, 对数字故事资源进行微型化编创从而拓展其应用价值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创新。基于数字故事与微型学习的相关理论, 我们可以将数字故事的微型化编创理解为:“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表达艺术, 将数字故事进行微型化、碎片化处理, 并重新整合故事的情节和节奏, 从而生成以便携式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微型数字故事资源。”微型数字故事以便携式智能终端为载体, 方便学习者在“移动”状态中利用“零碎”时间获取微型可视化的故事内容, 在媒体形式、持续时间、真实性、教育性、感知性等方面具有其他形式的微内容所不可相比的优势 (如表1) 。

可见, 微型数字故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真实性, 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案例等方面。 (2) 媒体形式多样性, 以视频、动画、PPT等多种媒体形式存在。 (3) 教育性, 以可视化的形式讲述事迹、现象或案例, 进而促进学习, 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4) 内容多样、感知性强, 结合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元素, 使学习者在视觉、听觉和情感等方面同时获得数字化、可视化的故事内容。同时, 还具有短小精炼、针对性强, 便于借助移动网络进行分享、转播及下载等特点。

在这种“微时代”的移动学习环境下对数字故事进行微型化编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 顺应微时代数字资源微型化的趋势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智能机”的“微时代”移动学习环境下, 微内容已成为推动微型学习开展的核心资源。微博、微课、微视频、微阅读等新媒介的相继出现满足了人们利用智能机“随时、随身、随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 教育资源的微型化研发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而数字故事的微型化编创既顺应了这种微型化的趋势又迎合了微型学习的开展对微资源的需求。

(二) 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与移动应用的优势

开源的代码、智能的系统促使多样的移动智能终端集成了高性能的娱乐、数据、商务等功能, 为图形、动画、视频、音频及办公文件的播放与阅览提供了可操作平台与环境。与此同时, 针对智能终端的移动应用 (如社交、搜索、娱乐、教育等) 正在迅猛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的网络信息资源, 便于知识的在线获取、观看、转播及下载等。这些独特的优势与特点为微型数字故事跨平台共享、在线观看与一键转播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

(三) 拓展了数字故事的内涵与应用价值

作为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 数字故事已被广泛运用到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10]。随着微时代与未来云时代的相继到来, 将数字故事的应用从PC平台转移到移动终端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 从校园教育 (思想教育、德育教育、教学情境创设) 拓展到社会教育 (生活常识讲解、科学知识普及、公益事业宣传等方面) , 既丰富了其内涵, 又拓展了其应用价值。

三、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的理念

如同微电影、微视频及微课程等, 数字故事的微型化编创同样注重“微”字。微容量但含蓄隽永;微制作但精致细腻。文章在借鉴数字故事与微内容的设计与创作理念基础上, 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的理念, 旨为其研发过程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

(一) 故事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型多媒体元素, 无论是数字故事还是微型数字故事, 它们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故事”育人, 借助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故事”来讲述事迹、传递知识、解释现象、分享感悟, 等等, 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进而促进学习。因此, 创作者在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以故事传播知识, 以故事讲述事迹, 以故事促进学习的理念来指导作品的设计与编创。

(二) 主题突出、情节连贯

数字故事的微型化编创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情节连贯的方式呈现短小、精炼的知识内容, 鲜明的故事主题、连贯的故事情节, 既能促进学习者的思考, 又能引起情感共鸣。因此, 创作者既要勤于思考、善于概括和总结, 又要乐于走近生活、观察生活、发现亮点, 做到故事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 使故事的情节围绕主题展开, 并具有适当的情感节奏。例如:数字故事网的优秀作品《泰迪的故事》和《梦让她坚强》都是突出主题的代表。

(三) 画面简洁、排版合理

简洁即是美, 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的过程就是巧妙地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的过程, 注重利用有限的画面空间向观众传达必要的内容和信息。通过精美的文图设计, 合理的元素搭配, 巧妙的排版构图以及空白艺术的恰当运用等方式来增强版面的信息呈现效果和视觉活力, [11]力求画面简洁但又不失主体。

(四) 全局构思、整体和谐统一

每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成功作品都离不开完善精细的构思与策划, 如影视片、广告片的创作过程一样, 数字故事的微型化编创同样需要注重内容编排、突出主题、技术运用、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整体构思与设计, 既要依据故事情节确定基调 (包括画面版式、色彩搭配、背景音乐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等) , 又要提炼关键词句、设计文本效果、选用恰当图像和制作精美图形等, 使作品从内容到情感, 从画面到结构, 从技术到艺术等方面整体和谐统一。

(五) 跨平台性与高度共享性

随着3G通信技术和Wifi网络技术的实现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并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优势与特点, 在对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的过程中创作者应充分考虑移动终端的兼容性和网络共享性, 使PPT格式、视频格式及动画格式的微型数字故事能够在不同系统, 如:IOS、Android、Windows等移动设备上进行流畅的播放与观看, 并适宜借助微博、优酷、搜狐、腾讯等移动应用进行分享与转播。

四、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的策略

鉴于数字故事微型化的编创理念, 本段落主要从创作工具选取、媒体设计以及不同题材的编创三个方面对其微型化编创的策略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与探讨, 旨在为编创过程提供具体的、可行的方法与计策。

(一) 创作工具选取策略

当前, 移动数字资源 (微视频、微阅读、微课程) 的开发已成为“微时代”的焦点问题, 数字故事的微型化编创主要涉及两大类创作工具:一类是多媒体创作工具;一类是素材处理工具 (如图1创作工具分类所示) 。新一代多媒体创作工具, 如:Flash lite 4.0、绘声绘影X6、Powerpoint 2010、PowerDirector 11以及Premier CS6等, 均集成了高性能的媒 体创作功 能 , 可生成适 宜不同移 动终端 (iphone、ipad、android) 应用的微数字产品。而素材处理软件, 如:PS、AI、Audition等又可为微资源开发提供丰富、适宜的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媒体素材。简单、易用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与素材处理软件的相互配合为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与环境。创作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选取一款或几款创作工具来完成作品的编创。

(二) 媒体设计策略

1.媒体的艺术设计与运用

优秀的作品源于艺术与主题的完美融合, 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应注重选择恰当的画面结构与版式呈现内容 (如:三角形布局、井字布局、色块对比布局、黄金分割布局等) , 画面力求简洁, 色彩搭配合理, 充分利用空白的艺术与视觉传达艺术。在文本设计方面, 结合故事主题与内容, 提炼中心字、词、句, 力求内容简明扼要, 突出重点;段落排版合理, 通过设置不同的字号大小、字型效果、字体色彩等以增强文本的美感。在图像选择方面, 选用和主题内容紧密相连又具有典型性的图像, 图像的画面构图具有美学性, 能够符合人的视觉规律, 影调和色调富有层次感, 使观众能够快速地理解和记忆主题, 融入故事情境。在音乐选取方面, 选取与故事主题和内容情节相符合的声音或音乐, 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感与画面播放的同步性,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媒体的技术处理与调试

在数字故事微型化编创的过程中创作者要充分考虑移动智能终端的各自性能、标准参数以及3G、Wifi移动网络带宽等因素, 要注重对创作中所使用的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做适当的技术处理, 比如:图片像素和分辨率的设置, 视频码流和帧率的设置, 音频格式与采样率的设置等。通过对作品进行反复的测试与调试使其符合移动设备的CPU运算能力, 能够在不同尺寸、不同分辨率、不同系统的智能终端上以清晰的画面和高品质的声音进行流畅地播放与观看, 同时, 适应移动互联网络的传输能力, 便于在线观看、下载与分享。

(三) 不同题材的编创策略

1.人物事迹类——提炼精华, 升华主题

人物事迹类的微型数字故事主要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与真实事迹等, 用于公民的德育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等, 是弘扬具有真善美的正能量事迹。因此, 编创过程中应注重提炼与总结人物事迹的精华和主题, 选取恰当的角度展开情节叙述, 准确把握故事蕴含的情感色彩, 正所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画面整体布局合理, 借助动画特技与视觉传达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故事既传达真实情感又升华主题, 进而引起观者的思考与情感共鸣。例如:数字故事网作品《蜕变自己改变世界》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案例。它通过讲述苹果手机的设计、研发、推广以及风靡全球的事实来赞扬乔布斯的智慧和伟大。

2.社会现象类——分析归纳, 倡导主旨

社会现象类微型数字故事主要源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现象, 涉及民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在编创过程中要注重对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 浓缩关键信息、核心观点, 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开对问题或现象的解读, 在此基础上巧妙运用多媒体创作技术与设计艺术使作品更具启发性、呼唤性和教育性, 进而表达作品所倡导的主旨。央视及其他知名媒体的公益广告短片在创作手法与理念方面都是值得借鉴的实例。

3.教学案例类——精心设计, 解读案例

教学案例类微型数字故事的编创借鉴于演示型多媒体课件, 利用三维动画、Flash动画、PPT自定义动画等方式展示数、理、化等学科教学中涉及的典型案例, 独特之处在于融入了情感色彩, 使单调的案例具有情节性, 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 同时, 又适合移动式的在线学习、下载与分享。在编创过程中, 首先, 要研究教学案例, 读懂案例蕴含的知识内容与结构, 通过精心设计动画的展示方式和技巧来解读案例。其次, 结合案例的知识点, 在适当的环节编排问题, 引发思考, 借助提示性词语串联整体情节, 注重案例知识、动画技巧以及情感的融合。如数字故事网《分数的学习》就是很好的案例, 值得参考和借鉴。

4.科普知识类——巧妙切入, 解读科学

科普知识类微型数字故事主要以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解读身边的科学现象、认知误区、科学理论等科学知识, 如今移动学习的兴趣与发展为科普知识走近校园、走近百姓、走近生活等开创了新的途径。笔者参与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建设项目——数字科普资源“地球科学”、“生命演化”、“恐龙百科”等研发工作, 正在编创适应移动学习发展需要的微型数字故事资源 (如图2小盗龙作品截图) 。编创此类作品要把握好构思立意的切入点, 在“巧”找切入, 在“妙”寻创新, 一片一理、一理一知识, 每集2-3分钟时长, 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等方式连贯故事情节, 将科学知识的探索性、教育性和动画的观赏性巧妙融合, 将科学知识与解读生活紧密联系, 既拓展了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 又丰富了科普类知识的微资源。

五、结束语

微型教育 第8篇

1 微型生化检测仪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微型生化检测仪的检测系统是基于微型光谱仪的连续光谱检测分析方法,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一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从而建立标准曲线。依据标准曲线,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测得参数指标[5]。生化分析仪检测系统检测方法主要有:终点法,速率法,两点法,吸光光度法,双波长法等,该微型生化检测仪检测系统检测方法为速率法和终点法[6]。

2 检测系统硬件构成及功能设计

微型生化检测仪检测系统以微型光谱仪为核心,外围搭建光学系统,直线型光谱扫描系统和基于嵌入式ARM9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等模块以实现连续光谱适时快速检测,选用三星公司生产的ARM9S3C2410作为该微型生化检测仪检测系统步进电机控制模块的核心。

2.1 光学系统设计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光源、平凸透镜、光纤等。选用卤钨灯作为系统光源,光谱检测范围为330~770nm[7]。为保证光强不受工作时间、温度、光源阻值变化影响,采用间歇式供电方法。即由ARM通过通用口GPE12控制LM2596-ADJ工作方式从而控制卤钨灯供电电压。当GPE12为低电平时,LM2596-ADJ工作,将24 V电压转为卤钨灯额定电压6 V,当需要开启卤钨灯时,使GPE12为高电平即可。供电电路图如图1所示。

进行生化指标测试时,将S3C2410的通用口GPE12通过软件置为高电平,适时开启卤钨灯工作,卤钨灯经平凸透镜准直通过样品检测室,然后耦合经光纤进入微型光谱仪,获得被检测信号,送入S3C2410处理器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

2.2 直线型样品室光谱扫描系统设计

直线型光谱扫描系统主要包括样品室、直线导轨、步进电机、光电限位开关等。微型生化检测仪样品室光谱扫描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8个样品室呈直线排列,可同时进行8项生命指标检测,光纤探头通过限位孔固定于样品槽壁上。光电限位开关安装于样品槽初始位置[8]。系统开机时,S3C2410通过软件控制步进电机复位至此位置。进行生化指标测试时,由脉冲个数控制各个样品室任意走位,实现各个样品室与光纤探头高精度对准。直线型光谱扫描结构具有光谱扫描精度高,便于安装,且可避免因步进电机带动样品室移动造成累加误差无法适时消除等优点。

2.3 基于ARM9控制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直线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角位移或线位移的执行机构,其功能的实现需要控制系统和电机驱动器的配合[9]。系统选择海顿直线电机有限公司的43H4A-05-08-004型直线步进电机和DCM4010细分型高性能步进驱动器配合使用。设置步进电机动态工作电流为额定工作电流0.7 A。根据步进电机驱动器参数设置脉冲频率≥1.5 k Hz,电机细分步数依次设置为1,2,4等,查看电机的运行状况。经实验验证当细分步数为1时,电机运行平稳且速度较快无失步现象,此时电机功耗约为4.8 W,远小于电机设置细分步数后的功耗。

完整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包括:步进电机、步进驱动器、直流电源及控制器[10]。通过ARM9的TOUT3、GPE15、GPE13端口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器(如图3),分别向驱动器输出步进脉冲(PUL)、步进方向(DIR)和使能信号(ENA)。TOUT3可产生具有脉宽调制的脉冲信号,保证脉冲频率和脉宽的准确性。根据收到脉冲个数,驱动器可驱动步进电机带动样品槽架实现对各样品室光谱信号扫描及各个样品室的任意走位。

步进电机执行光谱扫描功能时,微处理器对PUL、DIR、ENA三个端口发送控制指令间隔应大于5μs(如图4),且脉冲上升或下降时间应小于0.5μs,否则步进电机不能正常工作,由ARM产生可脉宽调制的脉冲符合此要求,避免了由软件产生脉冲延时、脉宽、上升下降时间等不准确的问题,从而保证样品槽架走位控制具有良好的适时性[11]。

3 微型生化检测仪检测系统光强重复性实验

为测试微型生化检测仪检测系统测试精度,需要进行微型光谱仪对每个样品室采集光强的重复性实验,试验中以540 nm中心波长为例,对1~8号样品室依次采集光强,且每个样品室采集光强25次。实验步骤如下:

(1)编写并通过串口下载光谱扫描程序至S3C2410核心板。

(2)搭建实验平台,光谱扫描系统中的微型光谱仪输出端与计算机相连。

(3)启动光谱仪测试软件,在测试软件中置相关参数。并观察在540 nm波长下,卤钨灯光强是否饱和,若饱和,调节积分时间至光强在未饱和状态[12]。

(4)打开电源,样品室光谱扫描系统带动8个比色杯进行光谱扫描。

(5)记录、保存并处理数据,制点图如图5所示,并数据分析每个杯位光强波动情况如表1所示。

由图5和表1的统计分析可知,对于每一检测杯位,重复扫描25次测得的光强最大偏差不大于448。而微型光谱仪的自身波动约为500,即每个样品室光谱扫描波动可认为是微型光谱仪自身引起的,光强最大偏差均小于3δ。因此可以说明微型生化检测仪测试精度高,光谱检测重复性好,满足微小型快速生化检测仪应用指标。

4 结论

文中针对微小型快速生化检测仪对高精度光谱扫描系统的需求,成功研发出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微型生化检测仪检测系统。经实验验证该系统降低了仪器功耗,提高了光谱扫描精度,并由ARM产生脉宽可调制的脉冲信号实现样品室任意走位,满足微型生化检测仪实际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1]郑万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市场概况[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7,28(2):124-125.

[2]王前,郑磊,张鹏.战地快速检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人民军医,2005,48(2):118-119.

[3]Tudos AJ,Besselink GJ,Schasfoort RB.Trends in minia 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s for point of care testing in clin ical chemistry[J].Lab Chip,2001,1(12):83-89.

[4]邵胜敏,温志渝,杨玉发,等.基于连续光谱的微型快速救护仪采集系统设计[J].自动化与仪表,2010,4:42-45.

[5]温志渝,李恒毅,廖海洋,等.快速救护微型生化检测仪的光学系统设计[J].半导体光电,2010,31(2):288-295.

[6]S R Taneja,R C Gupta.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 controller-based clinical chemistry analyzer for measure ment of various blood biochemistry parameters[J].Journal of Automated Methods&Management in Chemistry,2005(4):223-229.

[7]朱昊,章恩耀,赵子英.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智能化改型设计研究[J].光学仪器,2004,26(3):27-31.

[8]余清华,温志渝,陈刚,等.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微小型快速生化检测仪设计与实验[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3):855-857.

[9]温志渝,陈刚,潘银松,等.微型生化分析系统[J].微纳电子技术,2003,7(8):338-339.

[10]陈刚,温志渝,温中泉,等.微型生化分析系统实验测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3):439-443.

[11]张海江,黎海文,吴一辉,等.生化分析仪的ARM-SoC控制系统设计[J].自动化仪表,2007,33(3):21-27.

《我与地坛》微型教案 第9篇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二、课文解读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关系”。第一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对生命的感悟是课文的核心, 围绕这一核心, 梳理相关线索:为什么去古园?古园中哪些景致引发了作者怎样的强烈的感受?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怎样?第二是感受亲情, 他是什么时候体会到母亲的关爱的?母爱给他生活以怎样的启示?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在学法上, 对于长篇散文作品的阅读分析, 需要学生课前充分预习, 让学生在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分别研读两个部分的内容, 力求准确把握每部分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能真正读懂这篇课文, 学会主动去审视生命, 品味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 2008年8月, 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让我们记住了很多奥运健儿, 同学们一起来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回答积极。明确:杨威、程菲、郭晶晶等。

师:但是, 同学们知不知道, 同年的残奥会也开得非常成功, 同学们又知道多少残疾运动员的名字呢?

学生基本回答不出一个名字。

师:看来, 我们对残奥会关注得并不多。是的, 平时, 我们给予残疾人的目光太少。而实际上, 他们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他们身上有太多的精神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其实, 不仅在体坛, 在社会的各个阶层, 都有他们拼搏的身影。在中国文坛上, 就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品读《我与地坛》。

(二) 整体感知

师:昨天, 我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 熟悉课文, 并让大家搜集作者的资料, 制作成PPT。下面, 我们请第一组同学来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

学生PPT展示:作者简介, 图片等。

师:设想如果厄运发生在我们身上, 我们会如何应对?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可能大多数倾向积极, 教师适当提一些消极意见让学生反驳, 在对比中加深印象。

师:刚才我们只是设想, 然而, 命运却和史铁生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失去了双腿。面对残疾, 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 甚至想到了自杀, 但最后还是勇敢地活了下来, 而且, 从前面同学展示的史铁生的照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他始终是微笑着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 他是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字里行间, 让我们一起到《我与地坛》中去找寻答案。

(三) 研习课文

《我与地坛》贯穿全文的总体思路就是他的心路历程:追寻、解答。

第一部分

师:首先, 他思考追寻的是什么问题呢?即:他在地坛公园里想了哪三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6、7小节, 归纳出来。

明确:1.我该不该死?2.我为什么要出生?3.我该怎么活?

师:问题出来了, 答案在哪里?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来寻找答案:

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那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神圣而庄严, 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三节中有一段描写, 听老师读第三节, 找出描写句子。思考讨论:

1.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明确:剥蚀、淡褪、坍圮

2.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

明确:荒芜

3.而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明确:失魂落魄、残废

4.现在, 请同学结合地坛的特点来谈谈“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明确: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 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 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的地坛, 似乎找到了一个同病相怜的朋友, 很快的, 他消极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了。

5.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 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 昆虫雨露,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中的景物描写, 听读后大家思考: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 他还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句子。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6.为什么并不衰败?

明确:地坛里的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等, 它们全都是弱小的意象, 虽然都很微不足道, 可它们都在努力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 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 而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 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

7.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明确:虽然地坛被淡忘、被肆意雕琢, 但生命的轨迹终究不能改变;从而引申到对生命的思考, 虽然身体残疾, 但精神不变, 决不能轻言放弃!要直面现实, 珍爱生命。地坛给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于是, 我们有了第六节中关于生死问题的答案:

1.我该不该死?明确: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2.我为什么要出生?明确:一个人, 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地坛帮助史铁生解决了关于生死的问题, 那最后一个问题:该怎么活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并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 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 都有人伴他而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那么, 史铁生一开始就理解母亲吗?两位同学给我们演绎了史铁生另一篇纪念母亲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节选) 。

情景剧表演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从刚才同学们的演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史铁生一开始并不理解母亲, 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 从而肆无忌惮地伤害母亲, 而等他真正读懂母亲, 知道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 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对母亲的重新认识, 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这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 思考问题: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明确:儿子残疾, 又沉默寡言, 独自上地坛, 情绪变化无常, 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 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面对儿子出的难题, 母亲是怎样做的?从书中找出母亲的言行, 可以互相讨论, 请同学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提名回答。

3.从这些言行中,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面对人生的苦难她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明确:苦难、顽强;疼爱儿子, 而且能够理解儿子;注定活得最苦;意志坚忍的母亲。

“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4.母亲对待人生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这正回答了前面遗留的问题:怎样活?母亲用实际行动给了他答案。

讨论明确: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 要坚忍地活下去!

师:史铁生并不是一开始就理解母亲, 随着思考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 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一生。母亲以她的活法, 无言地告诉了“我”应该以坚韧的意志直面艰难的命运, 以深沉的爱关注痛苦的人生。可惜“我”直到母亲因病去世后才隐隐感觉到了心里的失落。下面请同学们齐读史铁生的一段内心独白, 第14小节。

母亲已经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孝而亲不在。”留给作者的只是无尽的追忆。

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段叛逆狂妄的阶段, 可能我们有些同学正处在这样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以伤害亲人和破坏自己的生活为个性,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长大才懂得亲人当时的心碎和无奈, 但往往那时亲人已经不在。所以, 我们应该抓住现在问一声, 爸爸妈妈你们好吗?下面, 请欣赏由女生小组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母爱的颂歌!

(四) 课堂总结

地坛和母亲, 他们就像两条腿架起了作者的残缺的身躯:在地坛, 作者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 了悟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成熟了他日后深刻的思想;而母亲, 以她那毫不张扬, 单薄而伟大的身躯, 在儿子面前展示了“生存”这一命题的真谛所在。可以说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 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说, 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 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正是地坛和母亲, 给了他生的勇气和希望, 让失去了双腿的作者不仅重新站了起来, 而且能坚定、稳健地迈开步伐, 走向生命的辉煌。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 也能从史铁生身上获得启迪, 去关注生活, 关爱亲人, 思考并成就人生的价值。

(五) 作业

师:让我们在享受生命的同时也为创造这美好生命的人做些什么吧, 回去后每人给父母写一份家书, 内容涉及享受生命, 懂得感恩。

板书:

地坛、剥荒给蚀芜我、但生淡并命褪不的、坍衰启圮败迪

微型课程概念辨析 第10篇

一、界定微型课程内涵的视角

当前, 对于微型课程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学科视角、校本课程开发视角和信息技术视角。不同的视角对微型课程内涵有不同的界定, 所指向的课程问题和课程实践也不尽相同。

1.学科视角的微型课程:学科的“课程补丁”

学科视角的微型课程所指的是“将一门教学科目根据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相对独立、完整的单元群, 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1]这种界定最能体现美国早期开发的微型课程的特点, 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微型课程”。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指的“单元”区别于我国学科教材组织中用于内容分解的“单元”, 它不是根据学科的知识逻辑和体系来划分, 而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以及主体社会活动的经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编订, 也称为专题[2]。如美国中学社会科中的“美国史”就被划分成南北战争, 今日合众国, 美国西部, 殖民地时代, 独立战争,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印第安, 少数民族, 黑人史等多个专题。

学科微型课程的倡导与开发针对的课程问题主要是长期性的学科课程存在一些弊端 (如长期课程开发周期长容易造成知识滞后, 长期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最新的文化知识不能及时纳入课程知识体系等) , 需要予以克服, 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科课程在知识传递等方面的功能。学科微型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充当“课程补丁”, 弥补学科逻辑脱环或跳环之处, 及时吸收最新的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 反映时代精神, 回应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增强学生学科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拓展学科内容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一位初三语文教师在教学写作时, 发现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 他经过观察访谈, 了解了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情况;并通过简化的调查问卷, 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 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以影视评论为写作教学载体的微型课程[3]。

学科微型课程开发的主体往往是学科教师, 强调的是在学科教学目标、学科知识框架下开发课程, 或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或是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创生。

2. 校本课程开发视角的微型课程:“班级本位”的校本课程

国内有研究者立足校本课程开发视角, 对西方微型课程开发的经验重新解读加以借鉴, 进而创造性地将“微型课程开发”的性质定位为“一种特殊的校本课程开发”, 将其含义界定为“由教师针对任教班级学生具体学习需要, 所进行的短时 (从一节课到半天不等) 班级性校本课程开发活动”[4]。

这种微型课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班本微型课程”, 这种课程的倡导和开发针对的课程问题是目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维度缺失。研究者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 当前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定位基本是开发能够在全校范围内铺开的课程, 即“全校性”校本课程, 班级层面的校本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相应的开发[4]。

这种微型课程的界定明确把微型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 班本微型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是学科教师, 也可以是班主任, 强调的是课程决策的主要依据是特定班级学生的兴趣、学习需求, 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课程应用的层面和范围是特定班级而不是全校性铺开。

3.信息技术视角的微型课程:小容量的教学单元

信息技术视角的微型课程指的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 (ICT) 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5]。这种类型的微型课程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化微型课程”。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 信息化微型课程最早源于新加坡。1997年, 新加坡教育部发起了教育IT主体计划 (Masterplan for IT in Education) , 此计划既是一个在教育中进行信息技术整合的蓝图, 同时也是一个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新加坡教育部共投资了20亿新加坡元进行学校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为新加坡唯一一所教师培训社会机构的NIE (NationalInstituteof Education) 于1998年开始进行微型课程研究项目, 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使之可以建构微型课程[5]。

信息化微型课程的倡导和开发针对的课程问题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整合。新加坡微型课程开发源于这样的事实:教师需要大量基于信息技术的、适合学校课程要求的课程资源, 而商业化的资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开发自己的资源, 并按照学科领域进行分类[6]。这种课程一般容量很小, 持续时间比较短, 一般只要一两个学时;教学内容选择范围广, 可以涉及不同领域和学科, 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早期新加坡开发的微型课程更重视与学科教学的联系和知识的传递。经过发展后开发的微型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支架的设计、学习资源的提供以及信息技术对学习的支持。课程目标重视高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 课程实施方式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加坡教育部网站[7]上提供的“保护海洋蓝藻的使命”、“宠物还是麻烦”等案例体现了信息化微型课程的特点。

二、明确微型课程的外延

准确理解微型课程不仅需要了解其内涵, 还要明确它的外延。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对微型课程的特点、课程主体、校本微型课程与学科微型课程的关系分析, 来更好地了解微型课程的外延。

1.微型课程的特点

对比长期课程, 微型课程体现出“短”、“小”、“精”、“活”的特点。

一是时间短。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 这种课程持续时间通常少于一学期, 往往是少则一、两个课时, 甚至是10多分钟, 长则一两个月。如福建福安师范附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 开发了微型课程, 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学校利用15分钟的时间, 通过校园的“小星星广播电视台”为学生送上一份新鲜、精美的精神点心[8]。

二是规模小。微型课程也称作单题课程、组件课程。微型课程往往主题单一、集中, 目标少、具体清晰, 内容容量小。

三是内容精炼。由于微型课程实施时间通常较短, 因此微型课程需要选择经典的、最能实现课程目标的内容;在所选用的课程素材资源与课程时间发生冲突时, 需要对所选择的课程资源作深加工, 以便让课程内容更加精致、凝练。

四是实施灵活。语文、数学等长期课程在内容编排上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前后内容呈“串联”关系, 即后面知识的学习需要以前面知识的学习为基础,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顺序、进度等方面显得灵活性不够;而微型课程以主题来组织内容, 不同主题内容之间呈“并联”关系, 因此在内容组织, 课程实施时间、进度等方面所受到的限制都较少, 显得更加灵活。

五是内容鲜活。微型课程不受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限制, 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选择课程主题, 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微型课程可以及时吸收新知识、新信息, 使得内容更富有时代感;微型课程也可以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 班级生活、学生思想观念出现的新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2.微型课程的主体

课程主体包括课程决策主体和课程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决策主体和开发主体是明确的, 但微型课程的决策主体和开发主体到底是谁?是学校还是教师?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部分研究者, 特别是把微型课程视作班级层面的校本课程的研究者更多认为微型课程应该归属“班级课程”, 课程决策和开发主体是教师小组或教师个体, 以此区别于以往面向全校的校本课程。我们认为, 微型课程的决策主体和开发主体可以是学校 (通常由学校设立的课程开发小组具体执行) , 也可以是教师小组 (如学科组、年级组) 或教师个体。学校作为课程决策主体所开发的微型课程可以称为“学校微型课程”, 应用范围通常超越特定班级, 在更大范围应用。福建福安师范附小所开设的微型课程便属于此类, 所开设的微型课程在全校范围实施。教师小组或个体作为课程决策主体所开发的微型课程可以称为“班级微型课程”, 应用范围通常是特定班级。上述初三语文教师开发的影视评论写作课程便属于此类。如果把微型课程的决策主体和开发主体只定位为教师, 由此产生的微型课程开发实践可能会跟把校本课程定位为全校性校本课程一样, 导致课程开发维度的缺失, 只是现在造成的是微型课程开发维度的缺失。

3.“微型校本课程”和“学科微型课程”的关系

目前不少研究者在使用微型课程这一概念时, 会在前面加上限定词, 以进一步明确微型课程的类型, 如高校微型课程、高中语文微型课程、高职英语微型课程等。其中微型校本课程和学科微型课程这两个概念使用较为频繁, 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模糊, 需要进一步理清。从上文所述可知, 学科微型课程的所指是比较清晰的, 主要是指在特定学科教学目标、知识框架下开发的微型课程, 如语文微型课程、英语微型课程、地理微型课程等。但微型校本课程的所指则不太明确, 主要是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微型校本课程开发框架是不同的。有微型校本课程的使用者认为:“依据管理的主体不同, 我国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微型课程可以是这三种课程里的任何一种, 不一定非要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可在实施中采用微型课程的策略”[9]。也就是说, 微型校本课程可以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学科课程为框架进行开发, 也可以在学科课程框架外, 根据学校实际自主选择主题进行开发。根据这种理解, 微型校本课程和学科微型课程两者是包含关系, 学科微型课程属于微型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但也有微型校本课程概念使用者把学科课程排除在微型课程开发框架外, 根据这种理解, 微型校本课程与学科微型课程是并列关系, 两者构成了完整的微型课程体系。我们更倾向于把微型校本课程和学科微型课程定位为并列关系, 因为这样可以让不同概念的层次关系、外延更为清晰。

由此, 我们可以建立起这样的微型课程概念系统:微型课程包含微型校本课程和学科微型课程, 微型校本课程包括基于学生兴趣的微型课程 (恐龙的故事、军舰家族等) 、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微型课程 (情绪ABC、站在人生新起跑线上等) 、基于班级生活的微型课程 (公审垃圾桶、我是班级小主人等) 、基于社会热点的微型课程 (“范跑跑”现象、钓鱼岛的前世与今生、十面“霾”伏等) , 等等;学科微型课程包括各学科微型课程, 如语文微型课程、数学微型课程……

三、厘清微型课程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全面、准确把握微型课程还需要厘清微型课程与微课程、微格教学、校本课程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微型课程与微课程

在“微型课程”和“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文献中, 这两个概念常常被混作一谈, 但我们认为, 事实上, 这是两个异远大于同的概念。

“微型课程”英文为Minicourse或Microlesson, 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开创, 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已出现在美国教育文献中。在国内被广泛引用的是田秋华在《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一文中对微型课程的界定, 她将其界定为:微型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 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10]。

而“微课程”英文为Microlecture, 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因为他设计的微课程时间极短, 一般约60秒, 戴维·彭罗斯因此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theOneMinuteProfessor) 。在国内, “微课程”因教育技术学者关中客2011年9月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发表了博客文章《微课程》而开始引起关注。这篇文章指出: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 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1]。被誉为国内微课程领航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李玉平老师对微课程的理解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 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 没有解说。文字在300字左右, 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音乐根据内容, 以轻音乐为主, 画面干净简洁。学习时, 大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 静静地阅读文字, 欣赏画面, 引发思考[12]。

从这些对微课程的解释中可见, 微课程指的是一些时间很短, 适合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而微型课程则是包含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完整课程要素的、与长期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

2.微型课程与微格教学

如果说微型课程与微课程是一对异大于同的概念, 两者还有一定相关的话, 那微型课程和微格教学可谓是一对风牛马不相及的概念, 但因为百度百科对微型课程的界定, 给一些研究者特别是实践工作者造成了误导, 引起了理解上的混乱。百度百科对微型课程是这样界定的:“微型课程是类似于微格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教学系统。微型课程是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一种培训方法。微型课程将帮助教师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 减少失误, 并使师范生尽快地建立信心。它不能在一个晚上改变教师或师范生的个人素质和习惯, 它不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它不一定能把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天才的完美无缺的教师, 但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13]

以上这种对微型课程的界定, 把微型课程和微格教学几乎完全等同起来。但事实上, 在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体系中, 微格教学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而不是一种课程形态。微格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教育界, 主要应用于师范教育领域。1986年秋, 北京教育学院首先在化学系和中文系的教学法课中挤出了20课时对学员介绍了利用微格教学进行技能培训的内容, 并按照基本步骤进行了实践, 受到了学员的欢迎。自1987年以后, 微格教学正式应用于我国师范教育、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14]。

3.微型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跟微型课程概念提出的年代接近, 1973年, 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 菲吕马克 (Furumark, A.M.) 和麦克米伦 (MeMullen, L.) 两位学者首先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一般认为, 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实际对所有课程 (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进行再开发, 称作校本的课程开发或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依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称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概念体系来看, 校本课程是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概念,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课程的管理和开发主体;而和微型课程对应的概念是长期课程,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课程实施的时间和内容容量。在课程归属上, 目前众多研究者形成的基本共识是, 微型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校本课程, 应该属于校本课程。我们也认同这样的看法, 应该把微型课程归属于校本课程, 在微型课程开发中坚持校本性, 在微型课程管理中强化学校的课程主体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微型课程固有的特点和应有的功能, 也更有利于微型课程的健康发展。

摘要:清晰准确地把握微型课程概念是进行微型课程研究和实践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目前, 我国对微型课程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学科视角、校本课程开发视角和信息技术视角。不同的视角对微型课程内涵有不同的界定, 所指向的课程问题和课程实践也不尽相同。准确把握微型课程的外延, 需要了解微型课程所具有的特点, 同时还要明确微型课程的决策和开发主体, 理清微型校本课程和学科微型课程的关系, 厘清微型课程与微课程、微格教学及校本课程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微型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移动微型学习 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 生态化整合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坚持“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宗旨,但是随着科技信息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人文素质差,甚至不能适应新形势,更需要博大精深且创新能力强的新人才。然而,只有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博大、创新、适应新环境。于是,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空限制,向个性化与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在北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可以说,“人与机相连,机与网不断”应该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很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移动微型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把时间化零为整。但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仍然使大多数教师忧于心而溃于行,其根本原因是:课时受到大幅度地缩减和限制、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且长期认为英语通识费时低效、无足轻重。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

一、移动微型学习及通识教育的内涵

1.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移动学习是移动方式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连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移动学习。形式上是移动的、实现方式上是数字的、学习内容上是互动的。

微型学习的内容、媒介和时间都微小。微型学习是通过轻巧、便携的终端设备获取、存储微小的学习组块,并从中获得轻松的学习体验。

移动微型学习是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相得益彰的产物,既有移动学习的非正式性,又有微型学习的化零为整性。它比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都更有效率,更具交互性。陈维维等在2008年就对其加以定义:移动微型学习是借助移动设备利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地点处理或学习精短的知识内容。学习内容必须短小、实用,持续时间必须短。

2.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人要理性发展,更强调身体和思想不受束缚。美国德博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目标是培养情操高、学问高、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并注重理智和情感培养与熏陶的博雅教育。我国的通识教育始于道家、儒家并渊源流传,如:康有为坚持“中西合并、文武兼存”的理念;培养蔡元培提出“兼容文理两科之优势”的主张,都体现了对通识教育的认可。

基于中国走向世界并跻身世界强国的国情,加上移动微型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传统的通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认清的、不争的事实。

二、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生态化整合的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位理论强调系统的各要素必须各就其位。然而,移动微型时代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暴漏了许多的失衡,如教材、课程安排和管理方式等不妥,其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因此,本研究需要以生态位理论来审度。

2.双重编码理论。Paivio于1986年提出双重编码理论,其宗旨是强调语言和非语言的同等重要性。该理论认为,记忆能力和辨识能力可以通过信息呈现的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得以改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通过移动微型终端设备多模态地呈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进而可以减轻再认、再现的负担。因此,在语言和非语言、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上与双重编码理论不谋而合。

3.信息加工理论。加涅在其信息加工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经过感知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过程才能完成的。环境的刺激-反应开始是在学习者的感觉中以映像的形式得以保留,然后被解码、编码并以语义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进入瞬时记忆,再经过吸收、加工、处理和再次编码保存到长时记忆中。移动微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通过移动微型终端设备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大学英语听说内容和教学形式,顺应了该理论的记忆过程,以此提高和改善通识教育。因此,信息加工理论可以为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支撑。

三、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生态化整合的可行性

1.基于认知特点的可行性。移动微型终端设备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整合的灵便性和智能性符合认知特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需要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来保证效率,需要适时地解码和编码等操作来实现完整的记忆过程,而移动微型学习如微课、微博及微信等可以随时随地、化零为整地进行英语通识教学,并可以保证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的进行。

2.基于学习风格的可行性。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惯用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当代大学生倾向于随性的、批判的、多样的、自主的学习风格的同时,又过度重视英语绩效、迫切渴望捷径式、悦趣式英语学习,因为在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英语通识有助于提高竞争力。然而,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恰到好处,可以完全又彻底地实现异质化和悦趣化教学,符合大学生的学习风格。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首先,移动微型学习的及通识教育的内涵得以阐释。其次,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生态化整合的理论基础被清晰解读:教育生态学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最后,从基于认知特点的可行性和基于学习风格的可行性论述了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

参考文献:

[1]朱燕飞,石云里,陈长荣.从MIT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62-68.

[2]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年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4]毕鹏晖.用微移动学习方式建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合作互动新模式[J].教学研究,2014:26-27.

[5]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6]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260):17-18.

[7]张豪锋,朱喜梅.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4):75.

[8]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87.

[9]汪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3):200.

[10]孙丰果,齐登红.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生态化整合——陈坚林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2,(6):9-10.

[11]郑维勇.移动微型英语词汇学习系统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177.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93.

[1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2-63.

微型“纳米发电机” 第12篇

在纳米等级建立的氧化锌导线可作为压电材料, 该材料能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因此,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柔韧性微型发电机, 可将动物活体的呼吸或心脏跳动等自然机体行为转变成为电能。

研究小组将氧化锌导线放置在一个柔韧聚合物培养基, 使得该纳米线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其中。他们将该装置封装在一个聚合物中屏蔽了体内液体, 从而保证该装置产生的任何电流都不受背景干扰。

研究人员使用组织黏合剂将这个长5毫米、宽2毫米的矩形装置附着在老鼠的隔膜肌肉上, 伴随着每一次呼吸, 纳米导线将产生变形, 从而产生2毫伏特潜电压下4微微安培 (picoamps) 电流。之后, 研究人员在不同实验老鼠的心脏植入类似的纳米装置, 可产生3毫伏特潜电压下30微微安培 (picoamps) 电流。虽然产生的电量非常小,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按比例输出, 这将足够为单个植入型纳米传感器提供电能, 比如:血压传感器或者葡萄糖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对于电流的需求适中, 并且不要求持续的电流供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微型教育】相关文章:

研究微型课题 写好教育论文04-21

集美区2010年教育科研微型课题指南09-05

微型企业06-01

微型城市07-22

微型金融08-03

微型桩—锚杆05-11

微型课题设计06-05

教学微型故事07-08

微型党课材料07-08

微型课数学08-10

上一篇:大学就业指导课研究下一篇:关注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