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的卫生检验

2024-05-23

畜牧兽医的卫生检验(精选7篇)

畜牧兽医的卫生检验 第1篇

门源县畜牧业生产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一是政府鼓励农牧民家庭养殖, 努力稳定饲料供应市场, 放开畜禽产品价格和搞活流通渠道。二是改革开放使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国民收入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 城乡居民对畜禽产品需求大大提高。三是科学技术为门源县畜牧业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二十世纪80年代, 是该县畜牧业生产全面、广泛运用科学技术, 获得显著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年代。各种畜禽良种的培育和推广, 配合饲料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化饲养设施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该县畜牧业生产由传统的养殖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使门源县畜牧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在大型现代化集约养殖不断发展的同时, 农村各类畜禽饲养专业户也蓬勃兴起。为该县畜牧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发展养殖业已成为门源县广大农牧民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致富门路, 靠养殖业成为万元户、几十万元户的农民在门源县城乡已到处可见, 从1998年至2011年这13年里, 门源县畜牧业的发展更是形势喜人, 世人瞩目。

尽管该县畜牧业经历着活跃的发展时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使该县的畜牧业从落后的地位开始起飞, 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但由于门源县人口多, 全县人均肉、蛋、奶的占有量还较低, 达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水平。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在该县城乡人民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在大部分乡村, 肉、蛋、奶还不能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还只是节日的改善食品。因此, 门源县畜牧业必须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才能满足城乡人民对畜产品消费不断增长的需求, 才能使人民的生活逐步进入小康水平。

1 兽医及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畜牧业快速、健康、高效地发展离不开兽医。兽医是畜禽健康的卫士、保护神。兽医科技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及畜牧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 对促进和保障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畜禽疾病防治体系的建立, 预防传染病用菌苗、疫苗的成功研制及应用, 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兽医化验室等有计划地建设与完善大大提高了畜禽疫病防检水平, 保障了养殖业的发展。尤其在保证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保障人们食用安全的动物性食品, 得到营养和美味的享受, 必须足够重视兽医卫生检验工作。因为人们需要的无论是蛋白质、脂肪, 还是无机盐、维生素, 在人体中都是很重要的营养素, 缺一不可。而这些营养素的来源, 大多数来自动物性食品。膳食中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 不注意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 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食用者则可能发生食物中毒, 患某种疾病, 轻则影响健康, 重则危及生命。因此, 为了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促进畜牧业发展, 必须加强对屠宰畜禽及其产品等动物性食品的卫生监督与检验工作。然而, 由于该县兽医工作原有基础差, 农村畜禽疾病疫情复杂, 随着畜禽生产的发展, 贸易的增加, 商品流通的日益频繁, 兽医及兽医卫生检验工作远远跟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1.1 法制观念薄弱

有的单位和个人只顾经营, 贩卖病死畜, 牟取暴利, 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这说明在一些人的脑子里还缺乏兽医卫生知识。

1.2 监督不到位, 管理不完善

门源县兽医卫生监督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执法的需要。在农村这块市场上, 兽医卫生检验还不能达到要求。农村落后分散的畜禽屠宰加工造成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

1.3 检验技术还较落后

兽医卫生检验的内容和范围是广泛的, 包括畜禽的宰前检疫、宰后检验, 畜禽产品及制品、水产品的卫生检验, 这都是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其检验制度是否健全, 检验手段是否先进, 检验技术是否高超, 将取决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的程度。门源县是个发展中的落后县域, 地域辽阔, 除县城外, 广大的农村常规的检验技术还没有展开, 仅停留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 更谈不上应用先进技术。这样很容易造成误诊。如:放射性免疫、体温遥测装置、色谱分析、细菌快速检验等新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实践。所以, 推广应用先进仪器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工作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2 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兽医及兽医卫生检验工作, 确保畜禽及人类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对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兽医及兽医卫生检验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 开拓新路子。

(2) 兽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否则难以保证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应以科学性、法制性为中心, 强化肉食品卫生意识, 进一步完善肉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机制, 逐步形成适应多种需要的多知识结构的执法机构。

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工作职责 第2篇

2.负责辖区内有关兽医卫生证、章、标志的审批、发放和管理。

3.负责畜禽屠宰厂(点)工程在兽医卫生要求方面的审批和验收。

4.纠正和制止违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实施兽医卫生行政处罚,对兽医卫生技术争议进行鉴定。

5.对辖区内的动物诊疗活动实施执法监督管理。

6.其他兽医卫生监督管理事项。

7.对本市有关单位和个人遵守与执行《动物防疫法》及有关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査和管理。

8.开展对动物疫病预防的宣传教育、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免疫计划。

9.组织扑灭动物疫情,按照规定报告疫情,必要时派员参加政府设立的检査站,执行检疫监督检査任务。

10.组织动物防疫监督员,对动物防疫活动及从事与动物防疫工作有关的活动进行监测、鉴定、监督、检查、裁决。

11.组织动物检疫员,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并按规定收取检疫费用。

畜牧兽医的卫生检验 第3篇

【关键词】兽医;公共卫生;人畜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

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防控人畜共患病和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近年来,许多人畜共患病在多个国家暴发流行,重大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养殖业发展和动物产品出口贸易,并威胁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涉及农业、卫生、食品、环境、林业等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同时,也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对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

1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

因动物染疫、动物性食品污染而造成人畜共患病、食源性疾病不断发生与流行,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频频出现,使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

1.1 人畜共患病疫情严峻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两百多种,其中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类危害严重的约 90 种,在多个国家流行的有五十余种。许多人畜共患病可经动物或其产品传播给人,还会因病害动物及产品、废弃物处理不当而造成动物疫病传播与流行。近年来,新(新发现或病原体宿主谱改变)、旧(已有)人畜共患病在世界各地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到人类与动物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

1.2 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据 WHO 报道,全球每年约有一百五十多万人死于食物源性致病因子所致的腹泻性疾病,其中很多致病因子源自动物性食品。目前,动物性食品尚存在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掺假等安全隐患,有的甚至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3 动物养殖污染严重

动物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引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疫病传播等问题,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也有负面影响。

1.4 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面临新的挑战

在生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有可能会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时造成的危害很大,如2003 年控制 SARS流行后又发现了第一例 SARS病例,即系微生物实验室感染。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也带来了生物安全问题。

生物恐怖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2001 年 9·11 事件后,生物武器 “炭疽热” 事件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这说明当今仍然存在生物恐怖的威胁。随着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被发现,生物武器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也有可能产生新的致病力更强的生物武器。

2 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式仍然十分严峻,其原因是多种多方面的,具体概括如下:

2.1 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不完善

兽医公共卫生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够,法规执行不到位,监控、检测和预警体系整体实力弱,监管人员和科技人员总量不足,设备及资金短缺。

2.2 养殖业和相关产业链发展及延长

养殖业快速发展,但污染治理投资和设施投入不足,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未能得到及时无害化处理和合理利用,造成养殖污染;养殖中注重生产效益,忽略滥用兽药造成的危害,导致兽药残留;养殖业及动物产品加工业(如屠宰、 皮毛加工)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和新型包装材料)在动物性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一体化、产业链延长,动物及动物产品(包括饲料)贸易的全球化,这些都增加了人畜共患病传播和动物性食品污染的风险。

2.3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物经食物链、呼吸和饮水进入动物体内富集,在动物性食品中引起残留。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气候变暖导致某些传染病媒介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改变,导致一些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传播媒介侵袭人群和动物。

2.4 病原变异或泄露

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与进化,耐药菌株产生,使其致病性增强;缺乏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使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无意中暴露或意外释放。

2.5 人口增加和流动

世界人口增加、生活都市化、居住环境缺少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流动人口剧增、人们国际间交往增加等,均使人类接触病原体或食源性危害的机会增多。

2.6 其他原因

宠物饲养量增加,未检疫的肉、未消毒的生鲜乳流入市场,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不法生产者、经营者在动物性食品中添加违禁物质,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不良饮食习惯(食用生的或半生的肉、 水产品)等原因,使人类有可能接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或不安全的动物性食品。另外,也与动物生产管理水平低,缺乏信息交流,公众对兽医公共卫生和人畜共患病认识不足等有关。

3 对策与建议

兽医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应采取综合性的、系统的、持久的对策,完善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实施可追溯管理,采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兽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开展合作交流与宣传教育。

浅析兽医临床检验的应用意义 第4篇

1 血液检验

1.1 红细胞沉降速率 (血沉) 测定

1.1.1 测定血沉, 常用方法有两种:

魏 (Westergren) 氏法和“六五”型血沉管法。

1.1.2 血沉加快:

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及重度溶血性疾病, 当马传染性贫血, 梨形虫病时尤为明显;某些发热病、感染性疾病及广泛性炎症时, 如结核、猪瘟、化脓性炎症等;在风湿症时血沉也加快。

1.1.3 血沉减慢:

常见于严重脱水 (大出汗、多尿、剧烈腹泻) 、马骡的某些腹痛、破伤风等时。马的流行性脑脊髓炎时, 血沉极为缓慢, 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1.2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1.2.1 红细胞遇酸溶解, 游离出血红蛋白, 并被酸化为褐色的酸性血红素;

稀释后与标准色柱比色, 即可求得血红蛋白含量。

1.2.2 血红蛋白含量增多: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 如腹泻、呕吐、大出汗及某些中毒等。

1.2.3 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是各型贫血的特征, 如牛血红蛋白尿病、梨形虫病及仔猪贫血等;也可见于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牛结核、牛及羊的肝片形吸虫病、仔猪蛔虫病等。

1.3 红细胞计数

1.3.1 红细胞计数是将一定量血液

经一定倍数稀释后, 计算其一定容积内的红细胞数, 并换算为每立方毫米血液内的含量。

1.3.2 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

可见于多数细菌性感染和炎症, 如猪丹毒、猪肺疫、结核、马鼻疽、马腺疫、肺炎、胸膜炎、腹膜炎等。

1.3.3 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病毒性传染病, 如猪瘟、流感等和疾病严重的后期, 机体高度衰竭时。

1.4 白细胞分类计数

1.4.1 以百分率表示各种类型白细

胞间的数量关系, 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分类计数时需制作血片, 并用瑞氏或姬姆萨氏染色法。为准确进行分类计数, 在识别各类白细胞时, 应根据胞浆中有无染色颗粒, 将白细胞区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前者又根据其胞浆中染色颗粒的着色特征, 分为嗜碱性、嗜酸性及嗜中性白细胞;后者则包括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

1.4.2 白细胞增多:

(1) 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见于细菌性传染病初期, 如猪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病、马腺疫等和急性炎症过程, 如肺炎等及机体的化脓性感染; (2) 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湿疹等; (3) 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慢性传染病, 如结核、鼻疽时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4)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败血性疾病和梨形虫病及李氏杆菌病。

1.4.3 白细胞减少:

(1) 嗜中性白细胞减少, 见于病毒性传染病和药物中毒, 如长期应用某些抗生素及严重疾病的末期; (2) 嗜酸性白细胞减少, 当败血症、病毒病时可能减少;当显著减少时常提示预后不良; (3) 淋巴细胞减少, 多为嗜中性白细胞增多而造成的相对性变化。

1.5 红细胞压积容量测定

1.5.1 红细胞压积容量 (简称比容或P C.V.) 是将抗凝血装入特制的玻璃管中, 以计算红细胞体积占全血的百分比。

1.5.2 比容增加:多为血液的液体成分减少而比容相对增加, 可见于胃肠炎、肠便秘等。比容超过60%, 说明血液高度浓稠。因此, 比容的测定常可判断脱水的程度, 以及确定输液量的多少。

1.5.3 比容减少:多为红细胞减少所致。结合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可计算出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饱和指数, 有助于对贫血的鉴别诊断。

1.6 血小板的计数方法

1.6.1 在血细胞计数室内计数, 求出每微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

1.6.2 增多:炎症, 肿瘤, 外伤, 手术, 剧烈运动, 骨髓增殖综合症, 慢性粒细胞血红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6.3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免疫性破坏,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 血液被稀释。

2 尿液检验

2.1 尿液的物理学检验

2.1.1 浑浊度:

盛尿液于玻璃容器内, 透光观察。马尿因含有碳酸钙及不溶性碱性盐, 故混浊不清;牛及其他家畜的尿澄清透明。当马尿透明时, 是喂精饲料过多或骨软症、胃肠炎的象征;牛尿变为混浊时, 常是肾炎、尿路炎症的表现。

2.1.2 气味:

病理状态下, 有氨臭、腐败臭、丙酮味等。

2.1.3 密度:

(1) 密度增高, 见于热性病、犬下痢、呕吐、糖尿病、急性肾炎、心脏衰弱及渗出性疾病的渗出期; (2) 密度减低, 见于慢性肾小管性肾炎、酮血病、尿崩症、渗出液的吸收期以及服用利尿剂之后。

2.2 尿液的化学检验

2.2.1 酸碱度测定 (pH试纸法) :

草食动物尿呈碱性;肉食动物尿呈酸性, 杂食动物尿呈两性反应。若草食动物尿呈酸性, 见于牛酮血病、饥饿、大出汗、纤维素性骨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若肉食动物尿呈碱性或杂食动物尿呈强阳性, 见于剧烈呕吐、膀胱炎或膀胱尿道组织崩解。

2.2.2 蛋白质检验:

正常尿含微量蛋白质, 但用一般方法检查不出来, 若尿中证明含有蛋白质时称为蛋白尿, 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及热性病。尿蛋白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症、多数热性传染性疾病。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性蛋白质、肾外性蛋白质两种。肾性蛋白尿起因于肾脏疾病及发热等, 见于肾炎、肾病变;肾外性蛋白尿见于膀胱炎和尿道炎。

2.2.3 葡萄糖检查:

通常采用尿糖试纸 (试纸法) 和糖还原试验法 (碱性铜法) , 检验尿中葡萄糖。若能检出尿中含葡萄糖, 称为糖尿。可见于糖尿病、狂犬病、产后瘫痪、神经性犬瘟热、长期痉挛、头盖骨损伤、脑膜炎和脑出血, 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肾脏疾病、脑神经疾病及肝脏疾病等。

2.2.4 尿中潜血的检验:

尿中潜血反应阳性, 可见于肾及尿路的出血性疾病;以及各种溶血性疾病 (如焦虫病、牛的血红蛋白尿症、钩端螺旋体病、新生仔猪和骡驹的溶血病等) 。

2.2.5 尿酮体的检验:

尿中检出酮体, 见于妊娠后期和泌乳高峰期的母牛, 还见于酮病、母羊妊娠毒血症、仔猪低糖血症、糖尿病、任何引起动物不吃食的原因或疾病、肝脏机能损伤、酸中毒、使用过量雌激素及饲喂高脂肪低糖性食物等。

2.3 尿沉渣的检验

尿沉渣的成分主要有两类:无机沉渣多为各种盐类结晶;有机沉渣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 (尿圆柱) 及微生物等。尿沉渣, 特别是有机沉渣, 在泌尿器官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

3 粪便检验

3.1 粪便的酸碱度检验

家畜粪便的酸碱度与饲料性质有关。草食兽粪便表面为碱性反应, 粪球内部呈酸性或弱酸性反应。杂食兽的粪便, 在一般饲喂混合性饲料时为碱性反应, 有的为中性或酸性反应。当肠内糖发酵旺盛或脂肪消化不全时, 由于形成多量的有机酸, 粪便呈强酸性;当肠内蛋白质腐败分解旺盛时, 由于形成游离氨, 而呈现强碱性反应。

3.2 粪便中的潜血检验

粪便潜血阳性, 见于胃肠道的出血性疾病, 牛黏膜病、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及犬钩虫病等。

3.3 粪便中寄生虫卵的检验

畜牧兽医的卫生检验 第5篇

关键词:卫生检验 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 开放实验室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控机构重要的业务工作,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卫生监督、卫生执法、科学研究以及卫生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因为检验数据及其检验报告直接关系到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国家方针政策制定以及执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卫生检验的面临着又多又复杂的检验任务;随着各项卫生事业的进展,检验业务日趋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检测手段的应用高效能检测仪器的問世,测定物质种类越来越多。但调查表明:现有的专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要求还不能满足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卫生检验人才还极度缺乏,卫生检验的教学还不适应卫生检验发展的要求;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一、卫生检验人员的现状分析

卫生检验人员数量还极度缺乏,我国县级的CDC工作人员大约24万余人,卫生检验人员约20%,如某省调查的近7000名在CDC工作的人员表明: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人员平均占11.7%;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人员,分别为37.25%和38.46%,研究生仅占3.24%,中专学历比例为19.23%。其职称构成中职和初职为主,分别占43.35%和38.44%;高级职称人数仅占卫检人员6.81%,所学专业构成有86.75%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性质不符,相关医学检验和预防专业仅占21.7%和14.1%,因此卫生紧要工作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检测方法和高精尖的检测仪器对卫生检验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背景等因素,使不少疾病控制中心的卫生检验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一些单位进口的大型仪器由于没有人会使用而闲置或只开发很少的功能,从而造成浪费,同时难以胜任检验任务。对该省约100个单位的调查,在未来5年内对卫生检验人员需求近400名,而我国医学院办“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方向”的院校大约在20多所,每年招生大约1000余名。因此加快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卫生检验专业的现状及改革举措

卫生检验专业已经开办30多年,这30多年来各学校的教学体系基本按照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体系进行,因此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材都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办学模式

现有的办学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理学学科为学科模式的“卫生检验”专业;二是以医学学科为办学模式的“预防医学”专业后期分流模式;三是以医学学科为模式的兼顾公共卫生和临床检验的“医学检验”专业;这三种模式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普遍认为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的培养效果和工作能力适应公共卫生事业的对卫生检验人员的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和第三种模式的课程体系比较接近,尤其是理科类基础课程开设得比较全面,如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子电路、物理学等,使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仪器分析课程中的仪器工作基本原理,更好地使用和维护仪器。同时调查表明,这两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能很快适应疾控中心的卫生检验要求,是目前得到各方面肯定的办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是围绕专业课程的增删,删除的课程主要是基础医学类课程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临床类课程,精简解剖学等;增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适应公共卫生检验的发展需求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子电路理论;深化部分专业课程如分析化学的定性分析内容、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扩展、基础化学尤其是无机化学中副族元素的内容;专业课程理化类主要有空气、水、食品、家装材料、生物材料等的检测,微生物类课程主要有病毒学、免疫学、卫生检验检疫和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等课程,使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专业的要求,使学生是知识面和技能得到较大范围的提高。

(三)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理论教学改革,二是实验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理论教学改革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PBL(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为探索,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摒弃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特别是PBL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和教师的肯定,体现在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内容、科学探索的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及方法上都有明显的提高。二是课程整合上,将基本手段、基本方法和基本检验技术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将食品卫生检验、环境卫生检验、职业与劳动卫生检验、空气检验、水检验、生物材料检验等进行有机地整合。因为这些课程的基本方法、手段、技术都基本相同,只是样品的前处理方法、采样方法和样品保存方法有一定的差异。这样做不仅使课程门类减少,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还可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但由于这种改革力度较大,与以往的课程体系相比是属于颠覆性的改革,因此,有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还难以适应,但无论如何改革是大的方向,问题也必须在改革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推进。

2.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主要有几个层面进行:

(1)实验教学类型改革。实验教学类型改革主要是减少验证性实验教学、扩大综合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把以前分散的、单一的实验进行有机地结合。如我们开设的水质检测实验、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实验、食品理化指标检验等内容就是从采样、制样、溶液配制、查阅标准、执行标准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使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感、现场感和执法意识感,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型试验的开展提供了项目启发和源泉。

(2)实验教学单独设立课程。实验教学单独设立课程,使实验教学自成体系,如卫生检验主要涉及两种方法,一是理化检验方法,又分为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二是微生物检验方法;以理化检验体系为例,开设《实验室管理基本规范》包括水、电、气、试剂、钢瓶管理、实验室布局基本常识、实验室工作的基本法规和政策规范等;《理化分析基本知识》包括工具书类别、试剂配制知识、安全知识、基本实验配置等;《理化检验-化学分析》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定性分析,以及容量分析、重量分析、目视比色分析和部分色层分析;《理化检验-仪器分析》包括光物理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方法等;《理化综合分析》包括空气、水、食品、环境、职业场所等内容,这样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3.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主要是将方法、技术、技能接近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如铅的测定,食品、环境、职业卫生、水、生物材料、空气都需要,以前实验单独开设要做六次,其差别仅仅是采样和样品处理过程的差异,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大大减弱,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因此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最为彻底的改革,但难度相对较大,改革的风险也较大,但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

三、创新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思考及模式探索

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科属理学范畴,理论体系完善,实践性突出,在学习方法上、对问题的思维上和逻辑判断上与医学学科有极大的不同,借鉴的兄弟院校改革经验和成果,我们提出了创新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卫生检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健康、疾病效益研究的深入,对分析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微量到痕量,从一般结构到形态分析,仪器的种类及先进程度发展很快。原来的高精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质谱等已成为常用仪器或通用仪器;分析范围也日益增多,如以理化分析为主,现在用这些仪器进行蛋白质、DNA、病毒、微生物的分析。因此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看,预防医学领域对卫生检验的要求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作为以培养卫生检验人才的教师队伍必须了解、熟悉这一发展趋势,有条件的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到疾控部门进行锻炼,切身感受实际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二)转变教学观念,找出创新的突破口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教学过程,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述如下:

1.理论教学。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科范围是理学,作为大学本科教育其定位应该与职业技术学院有所不同,即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因此应该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减少与专业无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此对卫生检验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见表1。

2.重新设置后的课程有以下特点:

(1)加强了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强化了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因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技能的强化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课程更加强化了学科的理学性质,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对学生深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保证。

(2)强化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的教学比例基本达到了1:1,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练习,同时对主要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如理化检验综合,微生物检验综合等,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精简了课程学时,由原来的总学时1768减少为现在的1178,留出大量的时间供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卫生检验飞速发展是需求,适当增加了仪器分析、理化综合、微生物综合的课程学时,为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3.实践教学。某大学对临近毕业的卫生检验专业的本科生作了一次有关实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卫生检验实验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提高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但是目前的实验教学尚未达到这一目标。因此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十分必要。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1)加大综合实验的力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并成为主要学习方式,相对淡化教师的权威性,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让学生参与设计了综合型大型实验如“市场豆浆卫生质量以及评价”“家装环境质量分析调查”“居民饮水方式及水质分析调查”等课题,要求学生参与设计,收集资料和相关信息,到市场做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标准及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并让学生参与讨论,注意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由于精简了教学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开放实验活动,通过实验开放,学生积极探索卫生检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關注食品安全问题“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小龙虾Haff病事件”“圣元奶粉婴儿早熟事件”等,并积极探索检测有害物质新的分析检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效果。

(3)关注身边的公共卫生事件,是培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四川省部分地区地方性氟中毒的情况十分严重,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饮用水中氟测定”“煤中氟的测定”以及“食物中氟的测定”等,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情况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在学习环境中的铅的测定时,我们结合现有的实验技术引导学生探究测定铅含量的不同方法,如“氢化物发生一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铅的对比研究”“比色法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铅的对比研究准确度、精密度的比较研究”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总之,为了适应预防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卫生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在卫生检验的领域、范围、方法和技术更新速度十分迅速,如何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职业的需求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以上仅是我们的一点探索和尝试。卫生检验专业的办学已有30多年,因此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内容十分广泛,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为我国的卫生检验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学贤.我国高等卫生检验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126-129.

[2]杨金玲,周晖,杨海霞,等.卫生检验教学中的实验探究的实施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87-88.

[3]殷建忠,陆林,王琦,等.云南省卫生检验人才的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2):127-129.

[4]藤文峰,于昆,左云飞,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0-22.

[5]雷佳莞,陈廷瑞.卫生检验方法及标准的规范性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9):95-96.

[6]向艳,薛金花,李纯颖.卫生检验专业方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1,(1):203-203.

畜牧兽医的卫生检验 第6篇

1 乡镇畜牧兽医站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动物防疫法》的落实

作为畜牧行业的基层组织,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畜牧兽医工作的主要地区, 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整个畜牧兽医系统的工作成效。新《动物防疫法》总结了过去多年的实践经验, 内容较旧《动物防疫法》作出了修改, 主要增加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相关条款。由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大部分集中在动物饲养环节, 具体在动物饲养、疫病防控中体现, 可以说, 该工作的重点在基层, 也就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只有增强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才能更好地落实新《动物防疫法》的各项内容。

1.2 有利于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了大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包括畜牧科技推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等, 既保证了动物饲养地的环境安全, 又避免了带病动物流入市场。所以, 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对于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乡镇畜牧兽医站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完善

乡镇畜牧兽医在经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 被合并到了农牧业技术服务站, 归乡政府管理[2]。集中式的人员管理机制, 使得乡镇畜牧兽医站服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不再作为专业畜牧兽医, 而是被分派从事村委管理、合作医疗等各式各样的政府工作, 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导致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无法及时上报各项疫情检查报告, 甚至无人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站信息数据库和动物防疫档案, 一旦疫病发生, 后果难以想象。

2.2 技术人员不充足

我国各省市高等学校开设畜牧类相关专业较少, 加上乡政府调整了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岗位, 导致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畜牧兽医队伍小, 动物防疫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的问题。

3 乡镇畜牧兽医站做好卫生监督工作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 明确相关人员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 可以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使程序更加规范。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管理机制需要创新、需要突破, 需要以新的工作方式来推动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饲养场地和屠宰场地的防疫工作, 达到最高效的动物卫生监管成果。可以通过奖励制度, 鼓励乡镇畜牧兽医站在岗执法人员参加执业兽医教育及学历教育, 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走向规范化、合理化, 并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专业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 建设多个以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畜牧兽医站。

3.2 强化人员培训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所以在其任职之前, 相关政府管理机构必须严格审核其任职资格, 入职后仍需对整个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强化培训, 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 (1) 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或开展活动, 提升现有人员的业务技术及职业素养, 加强现有人员的岗位考核, 带领团队及时检疫, 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改良现有畜种, 培育出更优质的农畜产品; (2) 加强动物防疫员的培训, 协助监督员开展动物养殖地及屠宰地的检疫工作, 主要通过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动物防疫员的专业技术和思想文化水平, 并加强动物防疫员的疫情辨知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培训次数及质量, 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培训师, 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至少每半年培训一次, 重点加强法律法规知识、职业道德素养、动物卫生监督案件处理和技术实践操作的培训。

3.3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档案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在从事动物卫生监管活动时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 长期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字 (或图表、声像及其他不同载体) 记录就是动物卫生监督档案[3]。动物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就是将在动物疾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等工作中形成的, 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动物卫生监督文字材料, 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 分成各类案卷、归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档案等, 反映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发展历程, 指导着动物疫病预防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 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3.4 加强财政支出力度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 任职人员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农村学生, 他们属于社会底层人员, 经济收入低下, 难以得到合理的收入, 这一现象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或任职人员工作怠慢等问题。所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 取消检疫收费, 以减轻经营者的负担, 并加大技术设备的投入, 保证防疫工作的质量。疫情发生时, 要第一时间建立无害化处理场地, 处理病亡或染疫的动物, 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 结语

乡镇畜牧兽医站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有利于推动动物卫生监督职责的有效落实, 有利于加强畜产品的监管力度, 层层把关, 为消费者提供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但与此同时, 乡镇畜牧兽医站必须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 畜牧业的发展才会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周琼英, 李芳, 黄先南, 等.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的意义和措施[J].养殖与饲料, 2013 (17) :36-39.

[2]李关友.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3 (35) :215-233.

畜牧兽医的卫生检验 第7篇

关键词:食品卫生检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27-2

《食品卫生检验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和卫生检验问题,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食用者安全、健康的科学,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以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

《食品卫生检验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以食品微生物學、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毒理学、寄生虫病学、生理学、解剖学、公共卫生学等作为自己的基础学科,对食品中各门工艺学起着监督与指导的作用。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特点是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联系紧密。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和卫生质量检验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借助于资料从事已学和未学内容的食品检测工作。

1 教学特点及难点

《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是本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是食品专业教学中最后一门具有分析检测内容的课程,它是一系列化学基础课、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后续课,因此搞好与这些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极为重要。本课程各章节之间内容联系较少,知识点较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抽象,死记硬背,缺少实践性内容。本人根据自己讲授的《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经历,针对食品专业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尝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改革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强调基础及素质能力的培养。在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中着重增加了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和丰富知识面的内容,重点讲授食品卫生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如食品污染与控制、食品腐败变质机理、食品有害物质残留、食物中毒防治等。强调生产实践知识,食品原料卫生、加工卫生监督、各类食品的卫生检验等。加强学生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同时将食品卫生法规标准与专业知识结合讲授,突出食品卫生的技术执法特点。为满足学生熟悉食品生产卫生管理,掌握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和食品安全控制的技术与技能,增设专业课实验或实习环节与之匹配,达到了本课程培养的要求。

多年来一直坚持课程建设,对食品卫生检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习大纲、教学日历进行了规范,教学大纲完整,教学重点、难点明确突出,课程教案规范,教学内容涵盖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专业知识面和前沿性上又有所完善与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案完备,并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卫生检验教学实习、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等为中心的教学工作。例如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和管理工作已全部规范化。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论,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在采取讲授、讨论、案例等教学模式和方法中,切实贯彻各种启发式,每位教师需要在教的方面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主体地位,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要求引起了教师的普遍重视,教师备课认真,课堂内容丰富。教学中注意与其他基础学科的联系,所举事例准确贴切。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涉及食品加工、生产现场等食品卫生问题及监督管理的内容,我们采用到现场实践教学的方法,带学生到食品企业参观,让学生自己画出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找出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等,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教学方法继续改革的同时,我们也重视教学手段改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采用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更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而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模式。授课采用了多媒体及幻灯片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效率低下的状况,采用高清晰度的图片,提高视频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动画设计使文字和图片按不同要求出现,使讲授技巧化,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4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由理论课教学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而《食品卫生检验学》实验是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组结合课程特点,增加实验、实习内容。《食品卫生检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出食品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现有的实验学时不能够满足需要,另外,就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要了解在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检验哪些指标,在食品质量检验部门经常检验哪些内容,在不同的食品生产追踪要执行哪些生产规范和哪些卫生要求。这就需要有较多的教学实习和参观。

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教学实验多为综合性实验,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目的[5-6]。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食品检验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场所完全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保证每个学生都具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本专业学生充分开放实验室,不限制时间,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不超过5个,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形成完整、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制度。而且,我们还增加了1周教学实习,带领学生去吉林清真皓月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广泽食品有限公司、长春市质量监督检察院等董事会单位参观实习,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

5 结语

总之,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对于《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肩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改革教学,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的观点,深入理解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民营养,预防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以提高健康水平,增进人民体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该专业食品卫生问题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凤宽,刘学军,袁旭.食品卫生检验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牛春艳,张传军,李延辉.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化工,2009,38(12):927-928.

[3] 杨振泉,方维明.《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8):99-100.

[4] 张拥军,李佳,朱丽云.食品卫生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148-149.

[5] 张玲,侯玉泽,李道敏等.食品卫生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2):64-65.

[6] 张孝侠,周军燕,杨海霞.卫生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医疗,2010,(22):137-138.

上一篇:伪学习者下一篇:历史材料题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