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类型范文

2024-07-24

建设类型范文(精选11篇)

建设类型 第1篇

课程, 是一个大家熟悉而常用的词, 但要解释它还并不容易, 专家们对“课程”的诠释不下百种, 既有狭义的, 也有广义的, 既有静态的, 也有动态的。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一书提及“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因此,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因此,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吴清基、林淑贞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安排和教师设计之下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学习经验和活动内容”。钟启泉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蒋乃平在《职教课程探索的三个层级》中把课程内涵概括为三层 (见表) 。

由此可见, 课程涵盖了狭义的教学, 包含了大纲 (标准) 、教材 (内容) 、教学手段以及教法和学法 (计划) , 即课程是学生所应学习的某个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简言之, 课程就是分门别类的学习 (或教学) 包, 传统的学科课程是个系统的大包, 模块化教学的课程可以是大包、小包或混装包。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 。

课程类型, 是微观的具体课程方式, 即课程实施的形式, 又称为课程形态。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为依据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以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为依据划分) ;考试课程、考查课程 (以课程考核的方式为依据划分) ;基础课程、德育课程、专业课程 (以课程的功能为依据划分) 。此外还有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划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以课程组织的重心为依据划分)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 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为依据划分) 。对学科课程有人还划分为核心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从这些分类可以看出, 依据课程某方面“属性”可以把课程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区分的目的是体现出它的个性 (作用或地位) ;反过来, 课程的类型又体现了课程的属性。沿着这一思路, 我们可以从放开其“属性”、本着便于课程的组织实施来拓宽课程类型, 以课程类型建设促进课程建设。

二、课程类型建设的意义

形式决定内容, 课程亦无以例外。在大多数教师的头脑中, 对于课程类型的思考与认识并不多, 但他们知道考试课与考查课是不同的。课程类型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同时, 在教师传统的观念或意识中, 课程是一个固化的单科概念, 致使偏重于单纯的完成传授知识, 把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尺码。然而,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技能和做人, 而且信息时代的教育目标已不单是知识与技能, 还有情感态度、思维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的课程中, 课程功能的转变, 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育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中, 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从而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 (2) 。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学校应加以引导促进, 构架态势, 如通过丰富课程类型, 改变教师原有的单科课程观念, 促使他们大胆创新, 着手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

课程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能否建设好、实施好、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与课程类型的划分关系密切, 合理的课程类型的划分有益于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教师的灵感与创造力, 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帮助教师控制好教学节奏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促使教师直奔教学的主题、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合理的课程类型的划分有益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脉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程类型建设的建议

从课程的作用、特点、服务效能出发, 建议构建展示课, 专题课, 挂牌课, 应需课, 辅导课, 拓展课, 演练课。

(一) 展示课

展示课是教师愿意参与的、展示自己强项的一类课。通过搭建展示课这个平台, 有利于把每个教师的强势发挥出来。这种展示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一门实用技术, 也可以是贯穿一门或多门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等。

(二) 专题课

专题课是针对专题开设的课。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安排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 他们的课程有学科性的, 也有专题性的, 我们的课程更强调学科性。学科性课程虽然很系统、全面, 却庞大不精。因此, 目前我们加大了对专题课的研究, 专题课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群体设计。

(三) 挂牌课

针对某门课或某个教学模块挂牌, 公布有资格的教师, 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相当于打擂台, 教师是选手、学生是裁判。在这个擂台上, 选手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考验, 只有强者才能成为擂主, 擂主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必须不断提升自我。同时, 教师要求的公平、强调的尊严、应有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全面展现。挂牌课一些学校有尝试, 但没有机制化, 更多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而被局限。

(四) 应需课

针对学生合理需求设立的一类课程。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参差不齐, 为此学校可以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开设应需课, 甚至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应需课的设置要突出针对性、多样性。

(五) 辅导课

针对部分学生的具体实际开设的一类课程。要完成中职学业, 部分学生可能需要开“小灶”, 进行单独辅导;如果其要参加高职对口升学考试, 或者是参与成考、自考等更需要辅导;参与比赛、面试、技能等级证考试也需要辅导。笔者认为, 辅导课是中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是确保每个学生完成学业、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中职教育客观实际所必须的, 对于体现分类教学的思想, 促使教师提升针对化教学的能力有积极地作用。

(六) 拓展课

针对学生学业以外更大发展所需知识、素质提升而开设的一类课程。中职教育人才规格不能一个标准, 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有区别的培养。

(七) 演练课

针对熟悉技能、方法、过程操作开设的一类课程。“演”是教师示范和学生表演, “练”是学生反复重复做。中职教育的重心是操作, 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要保证日常的实习实训, 还应注重补充性的或强化性的实作。中职学生可能“听”不进去, 却能在“做”中动起来, 做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四、构建课程类型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 加强课程的管理

课程类型建设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载体, 需要跟上管理。第一要把握好规划关, 学校对于一个专业如何划分课程类型、各课程类型间的主辅和衔接关系要清晰掌控。第二要把好审批关, 学校公布课程类型, 教师申报, 审批后才能实施。第三是把好评价关, 要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目的、标准、预计效果、特色、实施计划、适用范围、教案等进行评审, 要对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评审。第四要把好修正关, 根据课程的实际作用与效果, 进行取舍或帮助总结提高。

(二) 建立奖惩机制

建设课程类型的根本目的是推动课程建设, 参与建设的主角是教师。在建设中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 需要有奖惩机制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抓住教师想有成就感的心理因素, 要抓住多劳多得的回报因素, 要抓住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判因素, 要抓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刺激因素, 要抓住不作为会被淘汰的压力因素, 形成激励机制, 促使教师愿意干、必须干、值得干、高兴干。

(三) 完善实施条件

教师要研究出一个完整的、充满改革创新、实效的教学课程方案, 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第一时间必须充足。第二实践性, 教师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第三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如教具、教学设备、实训器材等。第四是容度, 能正视自己的成败。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类型[EB/OL].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43333.

保障性住房建设类型 第2篇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等组成的保障性住房体系。

一、廉租住房

1、定义

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廉租住房是政府或机构拥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赁给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对廉租住房没有产权,是非产权的保障性住房。

2、供应对象

廉租住房的保障范围最初只包括城镇最低收入家庭。

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十一五”期末,全国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3、面积标准

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应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

4、投资补助标准

从2010年起,国家对新建廉租住房每平方米补助500元,省财政按每平方米400元补助。

二、经济适用住房

1、定义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2、供应对象

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商品住房价格、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住水平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确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3、面积标准

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三、公共租赁住房

1、定义

公共租赁住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公共租赁住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

2、供应对象

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

3、面积标准

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要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

4、投资补助标准

从2011年起,国家对公共租赁住房的补助标准暂按每平方米300元补助,省财政按每套50平方米,每平方米300元补助。

四、限价商品房

1、定义

限价商品房是指在限制套型比例、限定销售价格的基础上,以竞地价、竞房价的方式,招标确定项目开发建设单位,按照约定价位面向符合条件的居民销售的普通商品住房。

2、供应对象

限价商品房主要解决当地城镇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3、面积标准

限价商品房套型面积控制在80—120平方米。

五、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1、面积标准

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安置用房面积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控制。

2、补助范围

建设类型 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目标控制;类型;流程

中图分类号TU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196-002

建设工程监理是以目标控制为核心的管理工作。目标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为了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这种监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是保证工程顺利完工的重要前提。

1控制的基本类型

控制分文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

1.1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是指“在预先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及导致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和程度的基础上拟订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乃至避免目标偏离的控制方法。”对于工程项目的建造目标来说,由于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较多,所以,当出现目标偏离现象时,先要分析产生偏离的原因,之后才能针对原因纠偏。但是,此时很可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而主动控制是一种前馈控制,可以在发生偏差之前就按照计划目标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保证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2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指“在计划的实际输出中发现偏差,通过对偏差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制定纠偏措施,从而纠正偏差,使工程实施能够最大程度减小偏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或回复到计划设定的状态”。被动控制是一种反馈控制,面对的是对现实的控制。虽然无法改变计划,但是,却可以通过被动控制措施,使工程实施回复到计划状态,或是至少能够减少偏差的严重程度。

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这两种目标控制主要方法的紧密结合是实现目标控制的有效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在控制过程中,需要控制管理人员采取多种控制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比例,连续、及时地进行被动控制。

2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内涵

工程建筑的目标主要有三项,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建设工程的目标控制即是针对这三大目标。下面逐一分析这三大目标的内涵:

2.1质量控制

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质量就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综合”。根据这一概念,可以将质量控制定义为“致力于满足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各种作业技术和活动。”由于工程质量主要要求的是设计文件、工程合同、技术规范标准等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以,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在满足进度和投资的基础之上,保证实现工程合同等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目标。

2.2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有效的进度控制措施,在满足投资和质量要求的基础之上,使项目在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合同中所规定的进度。

2.3投资控制

投资控制是指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取投资控制措施,在满足质量和进度要求的基础之上,使项目建设的全部费用不超过计划的限额,以达到最大投资收益的目标。

作为工程项目的三大控制目标,质量、进度与投资三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任何工程项目首先要达到质量标准,同时还是在一定的投资下实现的。而任何工程项目都要在时间限制下来完成,需要满足固定的进度。这三大目标总的来看,互相影响,互为主次,形成了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系统。

3目标控制流程及施行控制的基本环节

3.1目标控制的流程

从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流程来看,收集实际数据、偏差分析、制定纠偏措施等工作主要是由目标控制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都不可能同时并行,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这种目标控制实际上表现为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在实践中,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循环周期以周或月为单位来计算。如果遇到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或事故,就应该立刻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破坏。

但是,建设工程的循环周期都比较长,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因素也较多,所以,经常会发生实际状况偏离目标、计划的情况,这会造成工期拖延、投资增加、工程功能与质量无法达到计划标准等问题。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就要对目标和流程进行跟踪,及时、完备地掌握工程信息。如果偏离了预定的目标、计划,就应该采取纠正措施,通过改变投入或者修改计划,保证工程可以在全新的条件下继续进行下去。当然,任何控制措施都不会是一劳永逸,解决了现存的矛盾与问题,还会出现新的矛盾与问题,这就要求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不间断的控制,这就是“动态控制原理”。即整个控制流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贯穿于工程开工一直到工程完工,所以,建设工程的目标控制实质上是一个有限循环的過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目标控制流程图

3.2目标控制的前提工作

3.2.1目标规划和计划

1)目标规划和计划与目标控制的关系。想要完成建设工程,需要不断进行目标规划。首先要参考业主的投资意愿制订目标规划1,即确定工程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然后,在目标规划1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必要的调整,生成目标规划2,即新的“投资估算”。再次,根据规划2进行初步设计,并在这种初步设计中实施控制,并根据结果产生目标规划3,也就是“设计概算”。最后,在施工图基础上制定目标规划4,即我们非常熟悉的“标底”与“合同价”。

从上面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目标规划是在反复进行的。这说明,目标规划和计划与T目标控制的动态性是一致的,整个建设工程需要根据目标规划和计划进行目标控制。另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很可能会对目标规划与计划形成一定的冲击,这又要求目标规划能够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2)目标规划和计划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控制的效果。虽然,实际上来看,目标控制的效果是客观的,主要决定于目标控制的措施是否有效,是不是能够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等。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对目标控制效果的评价却是主观的。在比较预定目标、计划与实际结果时,如果没有出现较大偏差,则认为控制效果较好;反之,则认为控制效果较差。因此,目标控制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规划、计划的质量。

3.2.2组织

和建设工程的其它工作一样,目标控制活动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所有的目标控制活动都是由控制人员来实现的,对人员的调配和分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人员组织工作也是完成目标控制的基本前提之一,具体工作包括:设置符合工程特点的目标控制机构;挑选适合工作的目标控制人员;落实目标控制机构、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

3.3控制流程的基本环节

目标控制流程一般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3.3.1投入环节

工程计划本身就包括投入计划。对目标控制流程来说,投入是每一循环的起始,而投入的起始则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施工方法、信息等。

3.3.2转换环节

转换过程中的控制工作是实现有效目标控制的重要保障。转换就是指由投入到产出的过程,比如:设备购置、建造过程等活动转换,主要表现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劳动力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对象输出成计划的产出品,如设计图纸、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等,最后,直至完成建设工程。在这一过程中,计划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同时,转换的运行也会受到很多外部环境或内部系统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实际施工情况与预定目标和计划发生偏离。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工程进展相关信息,并分析发生偏差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偏差。

3.3.3反馈环节

上文提到,在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偏差。这主要是由于制定的计划再完善,运行结果也不一定与计划相一致。因为在计划运行过程中,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每个变化都会对目标和计划产生影响。所以,需要控制部门和控制人员对计划执行情况和结果有一个及时、全面、准确的了解,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反馈信息主要包括工程实际运行状况、外部环境变化等信息,例如进度、投资、质量的实际状况、合同履行条件、现场条件、经济、政治环境变化情况等。为了使整个控制过程能够顺畅地运行,需要设计信息反馈系统,预先设定信息的形式、内容、传递、来源等,以使得所有控制部门和人员都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满足控制的需要,并有效配合控制的各项工作。

3.3.4对比环节

在对比环节要将目标的计划值与实际值加以对比,以确定实际情况是否偏离了计划。目标实际值来源于实际运作中产生的反馈信息。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注意:

1)合理选择对比对象。一般来说,经常进行对比的是相邻的两种目标值。

2)明确目标实际值与目标计划值的内涵。

这两个值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伴随着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实施计划与目标都将逐渐在实践中进行调整。从形成目标的时间先后顺序的角度来说,在发生在前的是计划值,而发生在后的是实际值。

3)确定衡量目标偏离的标准。

4)建立目标实际值与目标计划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3.3.5纠偏环节

对目标实际值偏离目标计划值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称为纠偏。在实际运作中,可以对以下三种偏差进行纠偏:

1)轻度偏离。在轻度偏离的情況下,可以进行直接纠偏。直接纠偏就是指在仅仅发生轻度偏离的情况下,并不对原定目标的计划值进行改变,基本不改变原定计划,只是在下个控制周期中,将目标的实际值控制在目标计划值的范围内,保证其不发生偏离。

2)中度偏离。在中度偏离的情况下,要在不改变目标计划值的前提下,调整后期的实施计划。在发生中度偏离时,目标实际值偏离计划值较大,已经无法通过直接纠偏在下个周期中控制在计划值范围内,所以,只能调整后期的实施计划。

3)重度偏离。在发生重度偏离时,需要重新设定目标计划值,并根据新的计划值重新制定实施计划。因为,在重度偏离时,目标实际值偏离目标计划值的情况非常严重,严重到已经无法通过调整后期实施计划来实现原定目标计划值,所以,只能对目标计划值重新确定。

综上,本文在分析了工程项目三大目标控制对象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目标控制的基本流程。希望会对工程监理实践工作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我国实施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性.安徽建筑,2003.5:26-30.

[2]杨忠直.工程监理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刘国玉.工程监理中的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6.

[4]王强,王鲁平,周小耀.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框架.管理科学,2003,5.

[5]赵永倩,杜先.建设监理三大目标动态控制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998,9.

作者简介

芜湖市RBD类型及建设初探 第4篇

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District的缩写, 直译为“游憩商业区”。1970年, C.Stansfield和J.E.Rickert在研究旅游区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RBD, 认为RBD是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 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1990年, StephenL.J.Smith认为:RBD是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 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 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1995年, 保继刚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 提出以旅游业 (主题公园) 带动城区全面发展, 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游商业区, 这是国内学术界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首次运用RBD的概念, 其理解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 (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 集聚的特定区域, 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 城市RBD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素以环境优美著称, 自古被誉为“皖之中坚, 长江巨埠”。作为皖南经济、文化、交通、政治中心和国家级开放城市, 芜湖城市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 尤其是方特欢乐世界的建设与开放, 为其打造城市旅游、建设城市RBD奠定了基础。

二、芜湖城市RBD建设条件分析

(一) 芜湖城市概况

芜湖地理区位优越, 濒江近海, 交通便捷, 是皖江经济带的枢纽城市。其共辖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区和芜湖、繁昌、南陵3县, 2008年末人口约230.79万人。境内水系纵横, 生物丰沛, 湖光山色, 为旅游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芜湖历史文化悠久, 古称“鸠兹”, 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城市商业氛围浓厚。近年来, 旅游产业快速崛起, 据芜湖旅游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A级景区共19家;星级酒店共22家;旅游社共45家。

(二) 芜湖旅游资源特点

按照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科委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试行稿) 拟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对芜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 (见表1) , 可以发现芜湖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且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兼备。

三、芜湖城市RBD的建设类型

随着全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各地旅游竞争日趋激烈, 芜湖需要积极开拓城市游憩商业空间, 将旅游与商业充分融合, 大力发展休闲商贸旅游的功能, 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拉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根据芜湖RBD建设的条件, 应大力发展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区等四大类型的RBD。

(一) 大型购物中心型RBD

芜湖嘉信茂购物广场具备了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型城市RBD的特点, 即将购物、餐饮、娱乐、观赏等功能汇集于一体。整个购物广场的布局为:一楼是集餐饮、服饰、鞋帽、礼品百货等多种知名品牌为主的独立商铺;二、三楼以沃尔玛超市为主体, 辅以儿童游乐场、数码产品大卖场等;四楼则由大型的美食广场、高档健身会所、量贩式KTV所构成。

整个购物广场的布局除超市和特色商店, 还设置了休闲区域, 不论成人或者儿童均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项目, 购物与休闲的完美结合, 营造了两者合一的特殊氛围。其吸引的客源主要是芜湖和周边地区的居民, 以及到芜湖的外地游客。良好的环境, 丰富的商品, 对购物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与半径100米内的芜湖餐饮业集中地———凤凰美食街功能上相互补充, 侨鸿购物中心结构上错位发展, 另半径200米范围内有在建的汇金购物广场和星光剧院。整块区域以嘉信茂购物广场为中心, 现代城市旅游与休闲购物RBD已经初显规模。

(二) 特色购物步行街型RBD

中山路步行街位于芜湖市区中部偏西, 镜湖西侧, 全长690米, 宽30米-40米, 东西纵深160米-180米, 是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餐饮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商业步行街。总投资1.4亿元, 是芜湖人气最旺的商业中心。

独具特色的中山路步行街, 其南北走向的街道与世纪广场、和平音乐广场、儿童游乐场穿插在一起。路中辟有10米宽的休闲带, 内设花坛、座椅, 布置装饰灯、电话亭、书报亭等, 玲珑雅致, 别具一格。南北入口分别设置了阶梯式叠泉和世纪花钟。整个街区勾勒成三个巨大的版块, 既自成风格, 又互相融合。“都市变奏曲”等三座雕塑点缀其中, 将镜湖优美的风光引入步行街,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创造了“湖街一体”的独特景观。整条商业街既有大型高档购物中心, 又有特色新奇物商店;既有老字号餐饮店, 又有本地特色小吃。中山路步行街如同一张精美的城市名片, 在目前四种类型的RBD中最具有代表性。

(三)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芜湖古城位于青弋江北岸, 是城市的发源地, 东迎吴越风韵、南接徽州筋脉, 其建筑类型多样, 文化沉淀深厚, 古迹较集中, 历史价值高。现存各类文物资源30余处, 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保留了传统徽派建筑风格, 前店后宅、中开天井, 青砖黑瓦马头墙、回廊照壁花魂香。其中著名的历史遗存有中国最古老的城隍庙、大清监狱、衙署前门、大成殿 (芜湖学宫遗址) 、雅积楼等单体建筑和以花街-南正街、东内街-米市街、儒林街-薪市街和肖家巷为主的四条历史文化街区。

但因年久失修且一直作为百姓的日常居所, 导致目前古城中的古迹破坏较严重, 旅游功能尚未被开发。2008年底, 芜湖市政府正式启动“维修古城, 重现风貌”的民生工程, 致力将其建设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多要素于一体、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地区级标志性商贸旅游街区。未来整个古城街区将肩负文化、商业、旅游、休闲、服务等多重功能, 吸引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成为“后起之秀”的RBD游憩商业区。

(四) 新城文化旅游区型RBD

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 也是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主题公园之一, 总面积约125万平方米, 其中陆地面积约53万平方米, 水面面积约72万平方米, 由深圳华强集团投资18亿元兴建。由15个主题项目区组成, 共计300多个项目。其中阳光广场、方特欢乐大道、渔人码头是全开放式区域, 游客可以免费自由参观。

芜湖方特欢乐世界项目投入多、起点高、规模大、吸引力强, 以高科技特色主题为核心支撑, 将综合休闲型旅游及新城市概念融为一体, 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项目周围的购物、餐饮、房地产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带动了人气的集聚, 已成长为一块新城区。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旅游资源, 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品味, 增强辐射集聚功能, 调整经济结构, 改善综合环境。目前, 芜湖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的建设和健全, 将极大地带动人流、物流的聚集, 逐步在新城区形成RBD。

四、芜湖城市RBD的发展对策

(一) 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规范旅游管理

城市RBD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 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从认识上给予重视, 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从投入上给予倾斜;协调建设、文化、旅游、商业等多部门的工作, 借鉴国内外发展较成功或已经初具规模的RBD管理经验, 联合制定发展管理办法;深化整顿旅游市场秩序, 扎实推行旅游国标;树立“大旅游”思想, 加强区际协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实现旅游的协调发展。

(二) 注重RBD发展特色, 塑造人性空间

RBD的建设发展要充分体现芜湖的“江南水乡、吴楚之地”文化内涵, 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历史风格, 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新城文化旅游区则彰显时代特色, 发扬传统民风民俗、餐饮小吃、手工艺品等旅游文化, 形成独具地方色彩的RBD模式;塑造“以人为本”的游憩空间, 树立游客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一景一物都应该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进行设置, 创造舒适而生动的游憩和购物环境。

(三) 加强RBD形象宣传, 完善商业功能

RBD的形象直接影响本地居民、外来旅游者对其认知的程度和选择旅游的可能性, 应根据目标市场、游憩区综合条件等因素, 先确立准确的RBD形象, 由相关职能宣传部门负责整体宣传, 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设法扩大销售渠道, 打造中国旅游知名品牌;营造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 制造出高人气的RBD聚集区;调整商业布局, 对RBD区域内不同的商业品种进行调研, 合理搭配;做活商品市场, 配合研发销售相关主题的旅游纪念品, 从多方面入手, 完善RBD必备的商业功能。

城市旅游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RBD把休闲、娱乐、购物等多项功能凝结在一起, 充分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吸引力, 是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心。城市RBD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机制和自身的特点, 应加强研究与开发利用, 使市民、游客均具有一个良好的休闲游憩环境, 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并最终形成最优的市场服务区, 促进城市商业和旅游业的繁荣, 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重组。相信芜湖的RBD通过合理而有力的规划和发展一定会整体迈上一层新台阶, 促进本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tansfield C.A, Rickert J.E.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0 (4) .

[2]、SmithL.J.Dictionary of Concept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udies[M].London:Gre-enwood Press, 1990.

[3]、保继刚, 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 (RBD) 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 2002 (5) .

建设类型 第5篇

1、新建项目:是指从无到有,“平地起家”,新开始建设的项目。有的建设项目原有的基础很小,经扩大建设规模后,其新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超过原有的固定资产价值三倍以上的,也算新建项目。

2、扩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事业单位、为扩大原有产品生产能力(或效益),或增加新的产品生产能力,而新建主要车间或工程项目。

一般是指为扩大原有产品生产能力,在厂内或其他地点增建主要生产车间(或主要工程)、矿井、独立的生产线或总厂之下的分厂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在原单位增建业务用房(如学校增建教学用房,医院增建门诊部或病床用房,行政机关增建办公楼等),也作为扩建。

3、改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或改变新产品方向,对原有设备或工程进行改造的项目。有的企业为了平衡生产能力,增建一些附属、辅助车间或非生产性工程,也算改建项目。

一般是指现有企业、事业单位为了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消耗和成本、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及劳保安全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等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包括相应配套的辅助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有的企业为充分发挥现有的生产能力,进行填平补齐而增建不直接增加本单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车间等,也属于改建。

4、迁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事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经上级批准搬迁到另地建设的项目。迁建项目中符合新建、扩建、改建条件的,应分别作为新建、扩建或改建项目。迁建项目不包括留在原址的部分。

是指为改变生产力布局或由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等原因而搬迁到另地建设的项目。在搬迁另地建设过程中,不论其建设规模是维持原规模,还是扩大规模,都按迁建统计。

5、恢复项目: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因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使原有固定资产全部或部分报废,以后又投资按原有规模重新恢复起来的项目。在恢复的同时进行扩建的,应作为扩建项目

建设类型 第6篇

【关键词】声调语;重音语;音节类型;音步类型

1 前言

冯胜利是汉语节律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曾提出把人类音步的分为“音节音步”与“韵素音步”两大类型的设想:“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语言中的音步一般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是音节音步;第二是韵素音步。前者是以音节为单位组成音步,就是说在音节音步的语言里,或轻或重由音节来表现。在韵素音步的语言里,表现轻和重,在两个韵素之间就可以完成,因此轻重的关系可以在一个音节里实现。”(冯胜利,2000)但是,迄今没有发表专文进行具体论述。

笔者同意冯胜利的观点,并基于节律音系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提出,音步类型是由音节的结构框架类型决定的。该设想的基础,基于节律音系学的基本原理。1977年,美国学者M.Lieberman和A.Prince,合作发表了《论重音与语言韵律》一文,标志着节律音系学的诞生,节律音系学依据像似性原理,运用简明的音乐节律来揭示“不透明”的英语节律规律。节律音系学的基本观点是:韵律的单位是音步,音步以音节为实体基础。表现为“(音节间的)相对凸显(相对轻重)”。

笔者认为,既然节律音系学主张音步是以音节为基础的,所以,音步的类型,必然与音节结构类型相关。

2 汉英语言音节类型差异及其原因探索

2.1 汉英语言音节的“主音位”差异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布龙菲尔德就提出:“只有语言里的音位对于这种语言的结构是有关的。”(布龙菲尔德:1980,152)他把音位分成“主音位”(包括复合主音位)和“次音位”两大类。并指出,在像英语这样的多音节屈折型语言中,只有音质音位(包括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属于主音位;重音和音高等“超音段音位”则属于次音位。他还提到,在汉语的“北方话”里,主音位则包括音质音位和代表“音高特征”的“超音段音位”(或曰非音质音位)——调位。(布龙菲尔德:1980,136-137)可见,语言类型不同,主音位的内涵也就不同。由于任何语言的音节都是由“主音位”构成的。所以,所谓音节结构研究,其实就是关于主音位各个类别在音节这一语音单位中的配列规律的研究。“两极”代表语言——汉语与英语的主音位的内涵差异,说明了两者的音节结构应该存在类型差异。

2.2 关于汉英音节结构的“单、双核”差异之辨

中国的生成学派的学者端木三(1990)和王洪君(1999)先后指出,从汉语零声母的实际音值和在语流音变中的反应,可以看出,汉语的零声母绝大多数是确实占据声母位置的声母,与印欧语的无声母音节有性质的不同。首先,零声母字的音节开始其实都有明显的辅音性成分——开口呼前有喉塞:齐齿、合口、撮口呼前有较强的摩擦;其次,语流音变中,汉语的零声母字位于多音节词的后字位置时仍然保持零声母,而印欧语中的无声母音节则从前一音节的尾音临时接受一个辅音做首音。例如,英語的零声母起首的apple.在前接冠词时会发生音节重组现象;而汉语的零声母字“袄”在前接其他字时(如“皮袄”)仍然是零声母:为什么呢?因为音节前部有喉塞成分的阻挡,所以,零声母字的首音位置并不是虚位以待的空位。也就是说。零声母并不是无声母,零声母也是有声母。可见,两代中国学者都认为,汉语中处于节首的辅音——声母(包括“零声母”),是音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见,汉语与英语的音节配置不同:汉语音节是“双核”性的,而英语音节是单核性的。这是汉语音节与英语音节之间最基本的差异。

然而,为什么汉英语言的音节之间存在“单、双核”之差异?生成学派没有说明。

2.3 从语感实验和口误研究成果看汉英语言音节认知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在当代认知科学领域,通过语感实验和言语错误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造成汉英语言音节类型差异的原因。语感实验说明,不同类型的语言,母语者认知中的编码单元是不同的:在英语母语者感知中,英语音韵编码单元是音素;而在汉语母语者感知中,汉语的音韵编码单元是音节。言语错误的研究说明,决定音节认知的因素是音节结构框架类型。

关于英语言语错误研究说明,在英语母语者的心理认知中,英语音节是分离性的——声部(首音)和韵部(核音+尾音)分离为两个不同下位单元;而音节的核心——主要元音,则处于韵部。

关于汉语言语错误的研究说明,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汉语音节由两个层面——声调层和音位层构成:两个层面都具有“相对自主性”。“自主”的表现是:在口误过程中,两个层面可暂时离析;“相对”的表现是,在口误的起始环节和终结环节,两个层次归根结底必须互相结合,可见,两者没有绝对自主性,相互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并且,两者都是汉语音节的必有层次,与汉语音节共生共存。(2)汉语音节的音位层可以按照声、韵部之间的分界线进行拆分,这一特点,与英语音节相似。(3)汉语音节的声调层始终保持完整性,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一特点,与英语音节完全不同。

3 结语与结论

综上所述,一种语言,能否直接采用音节作为心理编码单元,归根结底取决于该语言的音节结构框架中是否存在声调层。之所以汉语母语者以音节为编码单元,是因为汉语音节中存在声调,声调的整合功能决定了汉语音节认知的“整体型”特性。同时,也就不难推断,之所以英语母语者以音素为编码单元,是因为英语音节外中没有声调,缺少了整合因素,音节只能离散为音素,从而,决定了英语音节认知的“分体型”特性。

从而,不难推断,汉语音节的“整体型”特性,必然导致其音步起止界限跟该音步所含音节的起止界限一致,从而,最终决定其音步类型属于“音节型”。而英语的“分解型“特性,必然导致其音步起止界限无法跟该音步所含音节的起止界限一致,从而,最终决定其音步类型属于“韵素型”。

本文的最终结论是:音节类型决定音步类型。

参考文献:

[1]Lieberman M &A.Prince.1977.On stress and linguistic rhythm,In Linguistic Inquiry,8:249-336.

[2]冯胜利 2000 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上)学术界(1)

[3]布龙菲尔德 1980 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

[4]端木三 1999 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中国语文(4)

[5]王洪君 1999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同类型大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启迪 第7篇

一、城市决策评价理论的简介

在尝试印用决策学理论前, 先就城市政策评价理论进行一下简要的介绍。

有关城市政府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 就是要达到城市政府的财政能力与服务需要之间的平衡。因为, 具有有限资源的城市政府要把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效果最大化, 但市民却要求提高服务分配上的公平性与反应能力, 这就常常导致作为服务供给主体的城市政府陷入决策困境。

城市政府所具有的这种根本性的两难抉择, 另一方面表现为政策评价方式的二元化和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 在城市公共服务的评价上, 存在着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种方式, 即以服务的接收方-公众为评价主体的主观评价和以服务的提供方-政府为评价主体的客观评价。但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太大而被当作不能两全的问题。

城市公共服务的真正评价应该反映供给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的视角,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主观评价方式和客观评价方式。特别是公共服务具有不能适用市场原理, 因此, 市民进行的主观评价尽管具有种种缺点, 但这是城市政府在城市决策上能够反映外部视角的唯一通道。通俗地讲, 任何城市服务决策的实质都是追求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一致性, 也即服务的接受者-公众与服务的提供者-政府都要对服务决策给出正面评价, 达到两者都满意——“双赢”的目的。

二、上海公共文化建设主要情况

十六大以后, 特别是2004年以来, 上海市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提出了“以推进社区文化为中心,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海与其他省相比, 管辖的街道、乡镇也不像其他大省所拥有的县、乡数量巨大, 再加上上海独一无二的政府财政实力, 因此保证了上海市政府可以在文化服务建设上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

(一) 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

1.着力打造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早在80年代就已经初步形成, 但该体系缺乏文化资源和服务内容, 影响了基层的服务供给能力。因此, 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解决这一问题。1、原有广告文化服务机构继续发挥作用, 如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将服务重点下移, 2、培育新的文化服务机构, 如市委宣传部和社科院共同成立“东方大讲坛”, 其主要任务是根基群众需要提供各类知识的讲座等;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东方宣教中心”, 举办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展览等;建立“东方社区信息院”, 也就是新形式的社区绿色网吧, 采用连锁化管理, 每个社区都要建立, 且面积不低于150平米, 不少于50台电脑, 并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纳入其中, 提供社区居民图书电子文献检索等服务;成立“东方社区学校指导中心”, 面对全市社区提供文化培训, 配送专业教师;由市群艺馆牵头成立“东方社区艺术指导中心”, 配送艺术指导员等。

以上这些原有、新建的机构, 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服务系统, 用上海市委的话说就是“整合全社会资源, 通过招投标集聚全社会的力量”, “菜单式管理, 按需配送”, “百姓享受, 政府买单”。目前, 仅全市这些机构, 政府每年就又投入7000万资金, 其中, 财政出一部分, 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出一部分。每年初, 各中心将预算上报市委宣传部, 有宣传部按照各中心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 给予下拨经费。

2.对于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 上海市政府也是下了大力量。在区县一级上, 条件较好的区文化馆、图书馆继续发挥作用, 对于条件不好的区县, 则重新建设区县文化配送中心, 采用招投标方式面对全社会招聘管理团队, 以期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社区文化站建设, 上海提出要通过改建、扩建、置换等方式, 力争在每一个社区建设一个新型的社区文化站。要将科、教、文、体全部包含其中, 形成社区卫生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上海给出的标准是, 每个社区中心的面积不少于3500平米。截止到2008年底, 共建成了135个, 面积大的达到了18000平米, 平均也达到了4000平米, 其余要在2010年全部完成。

3.在财政投入方面上海也是不遗余力。社区文化中心, 每建一个, 市财政补贴250万, 远郊地区每建一个, 给予补贴500万 (市发改委补贴250万, 市文化发展基金补贴250万) 。其他机构, 如社区信息学院建设经费采用“三三制”, 即市里补一些, 区里掏一些, 街道拿一些。这些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营经费, 由区财政解决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和行政三块费用。经过调研, 上海市制定了经费标准, 每个社区文化中心每年经费为61万, 以此为基数, 由各区财政负担。

4.在人员编制方面, 上海在乡镇级文化中心方面, 给予了事业编制保障, 社区一级的没有正式人员编制。因此, 上海市政府倡导社会化、专业化机构参与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 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 投入所产生的效果

从上海的一系列举措政策来看,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财政投入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上海市政府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这样的政策投入是相当满意的, 可以说客观评价颇高。但是, 从群众对这些举措的评价效果来看, 却还存在不如意之处, 还没有达到“万民响应”的地步。一些新建成的文化中心, 利用率不足, 落成典礼时热闹一阵, 然后就是门可罗雀。老百姓“用脚投票”, 说明了他们对于政府的政策还没有完全的满意。这也导致了有公众所作出的主观评价认为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还有瑕疵, 没有与客观评价相统一。

三、运用城市决策理论对上海公共文化建设的几点评析

如果我们尝试城市决策理论来对上海今年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评价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 上海市政府与上海市民对于这一政策的评价, 恰恰说明了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差异。政府作为服务的供给者, 主要进行的是客观评价, 市民作为服务的消费者, 主要进行的是主观评价。并且市民的主观评价除了所提供的城市服务情况以外, 还场场受其他因素 (如种族、年龄、性别等) 的影响。

决策评价理论认为, 传统的城市服务供给体制, 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是单向过程, 即主动的城市政府 (供给者) 单方面地给被动的市民 (需要者) 提供城市服务。但目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服务可选择性地加强, 新的城市服务供给体制的共同产生方式是双向的, 即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上城市政府和市民都以主动而平等的资格来参与。这种体制的基本理念是, 在城市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上, 市民和城市政府都很重要, 为了共同生产出令人满意的城市决策结果, 两者必需紧密地相互写作。城市服务的共同生产体制, 要通过更加积极的市民参与来加以实现。

回到上海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中来。从城市政府的角度来说, 投入的财力、物力已经相当惊人, 也产生了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 客观评价应当是很高的。但市民之所以感觉不深, 主观评价不够优秀, 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为市民的参与度还不够高。这其中有文化中心本身固有的规律, 毕竟文化中心更多的是提供文化服务, 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与卫生、教育、行政这些带有一定强制色彩的内容不同。因此, 如何吸引市民参与其中, 是最为迫切的议题, 只有群众的参与, 物质上的投入才会有意义。这并不是单纯建设一些大的文化中心就能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解决培育市民意识、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内在规律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上海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对天津的借鉴意义

上海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对于天津的公共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尽管目前天津的经济能力与上海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但天津市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同样不遗余力。近年来的重大措施正在不断推出。如修建社区 (乡镇) 文化站、为每个农业村的文化室配备一万元的乐器音响设备 (仅此一项财政投入超过千万元) 等等, 可以说上海的建设政策正在被我们借鉴。同样, “老百姓不买账”的一幕也正在基层上演。政府决策过程中, 主观臆断思维模式仍然存在, 是决策者替代公众发言, 想当然地认为群众需要什么, 而没有真正地听取基层意见。很难想象, 对一个农村文化室来说, 配备几把小提琴、贝斯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 是价值一、两千元的小提琴还是二、三百元的录音机更能为晨练群众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公众心中恐怕早有定论。

节约型园林绿化类型及建设对策探讨 第8篇

1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具体类型

目前,国际主流推荐的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根据其节约资源类型不同,主要有节能型、节水型、节土型、节地型、节材型等。

1.1 节能型园林绿化

一般来说,建设节能型园林时,主要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替代传统的材料,例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蓄电池等技术。目前已有不少公园在实际建设工作中,采取上述节能方式。

1.2 节水型园林绿化

节水型园林绿化工作一般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首先在建设过程中,合理设计分配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具体可以通过优化植被的布局,复式种植法,提高植被的蓄水能力。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个蓄水池,根据植被覆盖情况挖设盲沟,以充分灌溉园林的花草树木。

1.3 节土型园林绿化

土壤资源也是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资源,不合理的种植方式,或者不适当的灌溉方式,都将导致土壤资源的流失,失去种植价值。因此,在建设园林时,应有意识地节约土壤资源,例如挖掘过程中带出的土壤可进行回填,保持土壤活性,种植时要根据土壤的恢复速度,不能盲目种植,过渡消耗土壤营养价值。

1.4 节地型园林绿化

我国的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土地大多也是共用土地,因此,在有限土地的规划下,园林在地面建设时应向立体化发展,比如可以在墙壁、屋顶上种植爬山虎这类植被,实现在有限的平地面积里充分发挥土地的可利用价值。

1.5 节材型园林绿化

节材型园林绿化的核心理念是合理利用材料并对废旧物品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在园林建筑选材时,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相结合利用,要尽量满足其循环利用价值,不仅能够降低园林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还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对策

2.1 坚持节约型园林绿化,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持续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出合适的园林绿化建设道路,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2 实行地域特色化节约型园林绿化,践行科学发展观

由于我国地广物博,横跨5个气候带,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地域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体现其地域特色。然而目前,我国还有部分地区未能充分把握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在进行园林绿化工作时,仅重视视觉效果,盲目参考别的城市选材经验,照搬别人的设计理念,甚至花费大价钱来获取同样的环保建材,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显然,这违背了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初衷。当地政府有必要践行科学发展观,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来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建设。而当地建设部门则需要仔细调查研究,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利用价值,丰富园林绿化用材,并合理规划运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工程中,既避免了本地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工程的资金成本,并且还突出了地域鲜明的园林绿化风貌。

3 结语

为了响应我国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城市的园林绿化也正向节约型转变。目前,主要园林绿化节约类型有节能、节水、节土、节地、节材几大类。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节约型园林绿化这一核心理念,政府充分发挥其作用,结合当地植被覆盖特色,挖掘本地资源的利用价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规划城市园林建设绿化工作,形成独具当地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化景观。在新的时代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如何做好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思考的问题,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不仅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更快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邢爱红.对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6)

建设类型 第9篇

1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1.1 自然地理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的中部、四川盆地西部,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东南靠内江、东北连德阳,南面通眉山,西南接雅安,西北与阿坝藏族自治州接壤。现辖10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高新、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6县(双流、郫县、大邑、蒲江、新津、金堂)。

1.2 气象与水文

成都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5.9℃;多年平均降雨量947.0 mm,最大日降雨量195.2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9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1 020.5 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

成都市主要有沙河、府河、清水河、秀水河、跳蹬河、锦江等地表河流,均属川西平原岷江水系,具丰富的地表径流,河道纵坡一般1‰~8‰,水深一般3 m~4 m,是本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途径和渠道。河流流经市区段落已受到人为改造,河床深度、流量以及洪水位等均已受到人为控制。

1.3 地形地貌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区域地貌为成都平原冲洪积扇状平原,次级地貌为冲洪积扇状平原岷江水系一、二级阶地,地形开阔、平坦,地势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约480 m~540 m。

1.4 地层岩性

成都地铁工程建设用地地表第四系堆积层广泛分布,表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夹杂砖屑、卵石角砾等覆盖,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粘土、卵砾石土夹粉细砂,上更新统冰水沉积、冲积层(Q3fgl+al)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卵石土夹粉细砂及零星漂石,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冲积层(Q2fgl+al)卵石土夹砂透镜体,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泥质砂岩。

1.5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成都平原处于我国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带的西南缘,介于龙门山隆褶带山前江油~灌县区域性断裂和龙泉山褶皱带之间,为一断陷盆地。该断陷盆地内,西部的大邑~彭县~什邡和东部的蒲江~新津~成都~广汉两条隐伏断裂将断陷盆地分为西部边缘构造带、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三部分。

成都平原在构造体系上处于川西褶带的一隅。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已具雏形,印支运动晚期已基本定型,进入喜马拉雅山运动早期成为沉降中心,随着构造活动,周边参差错落抬升,中心相对沉降,中心接受了厚大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四周成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盆地地貌景观。

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山地新构造活动是比较强烈的,更新世以来至今一直有构造活动,但在不同地段其活动强度存在差异。根据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成都地铁通过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

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 工程地质条件

成都地铁工程建设用地表层为人工填土、粘性土及卵砾石土夹粉细砂,厚度一般4 m~6 m,粘性土多属成都粘土(膨胀土),夹少量灰白色粘土条带,硬塑状,局部可塑状,具弱膨胀性,粘土层裂隙发育且多呈陡倾角;砂土及粉土多为液化土。其下为冲积、冰水沉积砂卵石土,砂呈透镜体状分布,规律性较差,卵石土中含漂石,漂石分布不均,含量一般为60%~90%,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一般为67 MPa~120 MPa,个别可达150 MPa,充填物为砂粒[3,4]。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泥质砂岩,具一定的膨胀性,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质较软,遇水易软化,基岩埋深差异较大。地铁多穿行于砂卵石层中。地铁工程沿线地下水十分发育,地下水位高,一般为3 m~5 m。砂卵石层强透水,渗透系数K=15 m/d~40 m/d[5],地下水流速较大。因此,总体上说,成都地铁沿线各岩土层均一性、自稳能力较差,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2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已建、在建工程岩土工程勘查资料[3],按地下水赋存条件,沿线地下水主要有四种类型:赋存于粘土层之上的上层滞水;赋存于粘土中的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

1)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粘土层之上的填土层中,大气降水、沟渠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水位变化大,且不稳定。2)粘土中的裂隙水。山前台地区分布的粘土层中赋存有少量裂隙水,粘土中裂隙水主要是靠上层滞水或粘土本身的毛细水补给。其水量受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的特点。粘土裂隙水动态变化显著,无稳定水位,难以形成贯通的自由水面。3)第四系孔隙潜水。该层地下水主要分布于二级阶地地区,主要赋存于上更新统(Q3)的砂、卵石土中,水量较丰富,部分地段由于地形和上覆粘性土层控制,具微承压性,含水层有效厚度约为3.2 m~10.1 m。根据成都地区水文地质资料,该层砂、卵石土综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约为10 m/d~20 m/d,为强透水层。4)基岩裂隙水。区内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泥质砂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中,含水量一般较小,但在岩层较破碎的情况下,常形成局部富水段。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渗透系数K约为0.027 m/d~2.01 m/d,平均为0.44 m/d,属弱~中等透水层。成都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充足,补给源包括岷江河口(NW)方向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西郊农灌及纵横交错的渠系渗漏和部分降水补给,以泄流方式向河流排泄是地下水最主要的排泄途径[5]。成都市区地下水的天然动态总体稳定,但在地铁工程建设沿线,由于地下车站等工程大量深基坑排水的影响,地下水动态较为紊乱。

3 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附件一),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成都地铁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地下车站、地下区间隧道、车辆段及出入段线。地下车站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地下区间隧道主要采用明挖法、矿山法和盾构法施工,其中成都地铁在通过市区的绝大部分区间隧道均采用盾构法施工。

根据成都地铁沿线地层岩性,结合其施工工艺,成都地铁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有[6]:

1)地下车站深基坑开挖施工降水以及部分区间隧道暗挖施工引起地面与临近建(构)筑物地基基础沉降;2)地下车站等工程的深基坑开挖引发边坡变形、坍塌、滑移;3)地震或施工震动引起粉土、砂土地层液化。

3.1 地面与地基基础沉降

成都地铁工程建设地下车站及部分区间隧道采取明挖施工法,基坑开挖施工前需将基坑深度之上富水性较好、透水性较强的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中的水疏干。另外,若部分地段采用暗挖矿山法施工,也必须首先进行施工降水。由此可能出现以下三种不良地质作用:

1)降水井抽水时,若大量出砂,会引起地层结构破坏而造成地面沉降。2)群井抽水将形成大范围降水漏斗。在地下水位降深范围内,含水层孔隙水压力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土的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含水层产生附加固结变形,将引起房屋地基、城区街道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3)区间隧道采用暗挖法施工时,由于砂卵石土为松散、无胶结、无自稳能力的地层,因此也可引起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由于基坑开挖施工降水以及区间隧道暗挖施工引起地面与地基基础沉降的存在,将不可避免影响区内目前的地形测量标志和测量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或不利影响。若变形沉降量过大,则可能造成附近的交通道路排水失效、地下管线扭曲破裂,市政设施以及建筑物倾斜等危害。

3.2 边坡变形、坍塌、滑移

1)边坡变形失稳。成都地铁工程地下车站及部分区间隧道采取明挖施工法,基坑开挖深度一般在15 m~20 m,局部可达30 m左右,基坑开挖范围长、深度大,且沿线楼宇众多、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密布。在此环境条件下进行深基坑开挖,如果不采取合理的边坡支护措施,边坡易出现变形,甚至坍塌、滑移等边坡失稳的可能。而且,沿线大部分地段上覆0.8 m~7.5 m厚的粘土层,硬塑状,局部可塑状,为弱膨胀土,下伏白垩系灌口组紫红色、褐红色泥岩,为弱膨胀岩;弱膨胀性岩土体遇水软化、崩解,强度急剧降低,其在地下水作用下也易引发边坡变形,甚至坍塌、滑移等边坡失稳的问题。一旦边坡变形量过大引发边坡坍塌、滑移,不仅威胁到工程作业人员与施工设备安全,还将危及附近建筑物、相邻街面道路、车辆行人、市政设施与各类地下管网线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造成的危害较大。

已有的工程实践和边坡变形观测结果表明,深基坑在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后,可大大地降低基坑失稳的可能性,边坡变形也可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不至于对既有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造成大的影响。

2)滑坡。成都地铁大部分地段上覆0.8 m~7.5 m厚的粘土层,夹少量灰白色粘土条带,硬塑状,局部可塑状,具弱膨胀性。粘土层裂隙发育且多呈陡倾角,这些裂隙破坏了土体的完整性,并成为地下水聚集的场所和渗透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因水解作用沿裂隙面次生了灰白色粘土条带,灰白色粘土条带的抗剪强度指标远低于正常粘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成为正常粘土层中的软弱带,劣化了其工程性能。随着粘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加剧了裂隙的发育、发展,当人工开挖边坡出现临空面时,在不利条件下,土体往往沿裂隙面灰白色粘土条带产生滑动。

成都地铁沿线虽然存在滑坡发生的条件,但自然地势平缓开阔,所以在自然状态下,滑坡不发育。但沿线部分地下车站、区间隧道顶部以及主体结构位于粘土层中。随着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基坑开挖,会使潜在滑动面(裂隙面)临空,在降雨或地表水等不利条件影响下,可能引发滑坡。结合场地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和分布特点以及基坑开挖深度等情况推断,在地铁工程建设中可能诱发产生的滑坡以小型滑坡为主,危及地铁工程建设以及滑坡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和市政工程设施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造成一定的危害。

3.3 粉土、砂土地层液化

所谓砂土液化,是指饱和砂土或粉土在地震力作用下或在受到强烈振动后,土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土体失去强度而造成地基失效的现象。场地内液化土层多为薄层状或透镜体粉土和砂土,松散~稍密,厚度一般较薄,深度较浅,根据《成都地铁7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结论,其液化等级为严重。成都地铁沿线部分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的基础位于卵石土及透镜砂层之上,透镜砂层较为松散,地层液化对路基工程、浅基础工程、基坑开挖和支护影响较大。

4 防治措施建议

4.1 工程措施

根据上述观点,成都地铁工程建设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尽量减轻人类工程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行为的发生,避免和减少因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建议按如下工程措施进行防治:

1)对施工降水引发的地面与地基基础沉降,应注意控制降水井出砂量,尤其在砂夹层和砂透镜体较多地段,更应严格控制降水井出砂量,以防止出砂量过大对地层结构产生破坏,从而引起过大的地面与地基基础沉降。施工顺序应先降水、支护,而后再开挖,并应选择适合地层特点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在通过河流及邻近建筑物基础地段,也可考虑采取对周围地层进行注浆加固处理等措施。2)对深基坑开挖引发的边坡变形、坍塌、滑移等灾害,应采取恰当的基坑支护措施。本工程基坑深度大,周边建(构)筑物密集,适宜采用挡土桩进行边坡支护,必要时还应对桩体采取锚拉措施。对部分基坑深度不大且周边无重要建(构)筑物或尚有一定间距时,也可采用土钉墙(喷锚结构)支护措施。边坡工程应做好降水或地表水的疏排工作,防止边坡土层受水冲刷或浸泡。3)对粉土、砂土地层液化,工程建设中应选择合适的基础持力层,必要时应采取换填或预加固处理措施。

4.2 监测措施

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应采取信息化管理,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发灾前期动态信息、发展演变趋势进行系统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结果,适时发出相应的预警,并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措施,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根据对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结果,监测工作除对本地下工程基坑、隧道等进行必要监测外,尚须对既有房屋、重要地下管线、既有地下工程及其外围街面道路进行重点监测。监测主要内容为水平位移、垂直沉降位移、倾斜,以及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流量等。

5 结语

本文在总结已建地铁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在建和拟建工程实际,提出成都地铁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建议从工程建设开始就采取合理的工程防范措施,并配合必要的监测预警措施,以达到预防、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确保工程建设期与运营期的安全,避免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生态工程,以防止水土流失;并应合理选择弃渣场位置,避免引发次生灾害。施工期间,应派专人巡视检查,预报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

摘要:在总结已建地铁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在建和拟建工程实际,指出成都地铁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与地基基础沉降,边坡变形、坍塌、滑移,砂土、粉土地层液化,并针对其地质灾害类型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和监测措施,以避免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小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地铁,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成都地铁7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成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2]王恭先.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成都地铁7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R].成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4]《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徐则民,张倬元,刘汉超,等.成都地铁环境工程地质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2):63-69.

[6]成都地铁7号线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成都: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

[7]饶天强,石振华.基坑降水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建设类型 第10篇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类型分析

笔者以“档案信息化”为检索关键词, 年限为2004~2014年, 对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CNKI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得到7, 177个有效检索结果。在此基础之上, 笔者以“人才”作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内容涉及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的研究成果有454篇, 占总研究成果的6.3%;以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有89篇, 占总数的1.2%。最后, 笔者以上89篇成果为对象, 从人才需求类型和人才培养途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需人才类型的研究成果情况,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5位学者无一例外地强调管理型人才、业务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关于管理人才, 笔者倾向于何竹芳、李宝玲的观点, 即掌握国内外、省内外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 制定各自范围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规划, 制定有关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和标准, 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型人才;关于业务型人才, 笔者认为其应当具备较强的业务技能, 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研究, 对档案进行加工和整理, 形成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而技术型人才, 不是指单纯的IT人才, 这类人才不仅熟悉IT技术, 具备较高的IT知识和技能, 还同时具备相当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使其能较好地是完成架构信息化建设的理论, 研究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电子档案科学保管、远程利用技术方法、电子档案原始凭证作用等突出问题, 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研究、开发经济的、用的、兼容的档案管理软件等工作。

二、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 是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的主要措施, 是提高现有档案人员信息化能力和技能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对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应当针对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的现状, 根据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提出信息化人才建设的有效途径。关于人才培养途径各学者的观点同中存异, 具体情况, 如表2所示。

表2 2004年-2014年部分学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途径研究成果一览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对现有档案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借用科研单位、科研实体的力量, 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构建档案信息化研讨、交流的平台是各学者共同关注焦点。

参考文献

[1].陈金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浙江档案》, 2003.8

建设类型 第11篇

海岛与其邻近陆地地质特征相似,同时,它又是陆架和洋盆地壳性质与构造的“出露点”,在地学研究上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

要在开发海岛的同时,保护好海岛的生态环境和珍贵的地貌景观,并确保海岛工程选址和建成后的安全,以及海岛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开展沿海省市的海岛地质灾害调查,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在海洋行业公益专项课题“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示范研究(201005010)”的资助下,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市海洋环境预报台、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大连海事大学9家单位共同承担,开展了我国首次海岛地质灾害调查。

本书系统收集整理海岛已有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依据海岛所处气候带、区域位置、行政归属和海岛类型(基岩岛、冲积岛)等的代表性,在全国沿海近岸海岛中,选取82个海岛,进行海岛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遥感地质灾害解译。在各承担单位和地方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以及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历经3年按计划执行,完成了原定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许多成果,综合反映在本书中。获取了丰富的普查海岛的地质灾害现状数据和资料,经过室内资料整理和初步分析,基本摸清了我国海岛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并结合海岛历史调查资料,对海岛不同灾害的控制因素、孕灾条件和成灾潜力进行了分析和初步判识。为进一步开展海岛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和海岛开发与保护规划提供了坚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为全国海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做好技术准备和示范;以维护海岛生态环境,保障海岛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或减少损失,推动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和海岛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地质灾害学,既是地球科学中一个新的应用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又是对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工程具有直接支撑作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不仅涉及海洋地质学、海岸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学等诸多学科,而且也涉及海岸环境学的有关学科,更直接与海岛海岸带环境调查高技术息息相关。因此,既要研究地质灾害类型本身,更要研究影响它们的各种环境条件和地质背景,特别是相互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资料支持系统,包括海岸动力学、海洋沉积学、地形与地貌学、新构造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资料来支撑,才可能深入地进行系统性研究。本项目是在国家有关专项“863”计划和“973”计划的连续支持下,全面系统地开展海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和预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我国海岛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的一次探索。虽然是在全国海岛中挑选了82个海岛进行遥感和现场调查,但尚无法全面代表全国海岛的所有类型,对地质灾害类型的调查与描述以岛岸和岛陆为主。相信本项目的研究作为我国海岛地质灾害系统性研究的起步和开端,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很快就会被全国海岛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所利用、借鉴和吸收,必将把我国海洋地质灾害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设类型】相关文章:

功能类型05-09

地质类型05-09

地域类型05-13

品种类型05-16

病理类型05-17

气质类型05-24

空间类型05-24

三类型05-29

投资类型06-04

题材类型06-08

上一篇:专车下一篇: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