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对策

2024-07-24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对策(精选11篇)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对策 第1篇

一、危害症状

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抽穗后钻蛀茎秆,引起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子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4~35毫米,黄褐色蛾子。雌蛾前翅鲜黄色,翅基2/3部位有棕色条纹及一条褐色波纹。雄蛾略小,翅色稍深。卵长约1毫米,扁椭圆形,鱼鳞状排列成卵块;初产乳白色,半透明,后转黄色,表具网纹,有光泽幼虫体长约25毫米,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体背为淡灰褐色、淡红色或黄色等。

三、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次年春天即在茎秆内化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喜在即将抽雄蕊的植株上产卵,产在叶背中脉两侧。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玉米抽雄授粉时,幼虫危害雄花、雌穗,并从叶片茎部蛀入,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秕等现象。在豆科植物上,常从嫩茎分枝处蛀人,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粪屑。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近孔口处化蛹。

四、综合防治

1. 物理防治

处理越冬秸秆、根茬、穗轴等,采取烧、铡、沤、药封切口等方法,压低虫源基数。平原区用玉米秸杆作烧柴区应在6月末之前烧掉,若在6月末前不能烧掉的玉米秸杆要进行药剂封垛,对降低田间危害起到一定作用。在成虫迁飞时期,利用高压汞灯、频振杀虫灯等对其进行诱集捕杀,平均防效达70%左右,可大大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虫口密度。一般于6月10日至6月30日间,每天晚7点至凌晨2点开灯诱杀。

2. 化学防治

由于玉米螟有群集迁移及暴食性的特点,应组织农户联防,进行大面积的“统防统治”。药剂防治在大发生时,是重要应急措施,把玉米螟消灭在造成为害之前。在药剂选择上宜选用低毒、击倒速度快、对作物安全且较经济的药剂。穗期防治可用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50%辛疏磷乳油800~1000倍液,但注意田间施药困难。采用颗粒剂防治,将药剂吸附在颗粒载体上(砂粒、细土,煤渣)制成颗粒剂,常用药剂是将辛硫磷配成0.3%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撒在喇叭筒里,玉米单株用1~2克防效达60%以上。

3. 生物防治

3.1苏云金杆菌Bt(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cing gen~sis)杀虫剂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只特异性地感染一定种类的昆虫,具有对人畜无毒、使用安全、选择性强、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Bt制剂的用法和用量:采用颗粒剂防治,于心叶中期,用Bt乳剂同细沙拌匀施用,每亩用700克,防效可达90%以上;采用喷雾灌心防治,以每克含孢子量100亿以上Bt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或灌心,也可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用每克含100亿个孢子的Bt乳剂200倍液均匀喷雾。

3.2球孢白僵菌球孢白僵菌(B.bassiana)是国内外广泛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杀虫真菌之一,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一种昆虫病原真菌。白僵菌以活孢子进入虫体后,大量繁殖菌丝和分生孢子,同时分泌出白僵素和草酸钙,引发害虫生病,4~5天后即死亡。球孢白僵菌的用法和用量:采用封垛防治,封杀在玉米秸秆剁内的越冬代老熟幼虫,减少越冬玉米螟幼虫的化蛹率,达到防治玉米螟危害的目的;采用颗粒剂防治,将每克含菌量为130亿万左右孢子的白僵菌粉以1:10或1:20掺和湿沙子作成颗粒剂,撒于玉米喇叭口内,每亩用颗粒剂3.5~5公斤,撒药时间7月上旬,防治第一代玉米螟。

3.3赤眼蜂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天敌,把卵寄生在玉米螟虫卵上,以玉米螟的卵为食物进行生长发育,最终使玉米螟在虫卵期死亡,从而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3.3.1释放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时期。西部2代区在6月20日左右,中、东部1~2代区在7月5日左右,东部1代区在7月10日左右,间隔5天放第二次,共释放两次。

3.3.2释放数量每亩共释放1.5万头,第一次释放0.7万头,第二次释放0.8万头。

3.3.3释放方法要求在上午放蜂,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秫秸皮或针线别隧)在圆筒内即可。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对策 第2篇

玉米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近些年,我区农民抢农时、图省事,要么将大量秸秆就地焚烧,要么堆积在沟边地堰或烧毁或烂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成为一大公害。加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防止秸秆焚烧,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而且对加快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淄川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特点

淄川区现玉米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玉米鲜秸秆总量约为14.45万吨。当前,全区秸秆主要用作还田、饲料、能源三个方面。从秸秆还田方面来看,近年来,全区推行的是“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覆盖-深耕”“三秋”“一条龙”农机作业模式,目前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07年全区免耕播种作业面积达2.06万亩,直接还田秸秆5.2万亩,合4.42万吨,约占秸秆总量的30.6%;从作为秸秆饲料方面来看,主要是通过秸秆青贮、氨化或揉丝微贮方法,我区现从事玉米秸秆青贮的饲养场有50家,年消化秸秆达100万立方,合0.7万吨,0.84万亩,约占秸秆总量的4.8%;从作为秸秆能源方面来看,淄川区主要是秸秆汽化、沼气和秸秆发电这几种利用方式。近年来,淄川区大力推广秸秆气化技术,2006年双杨镇藏梓村投资近200万元建起一座秸秆气化站。一期工程供气300余户,户均每年节约燃料支出250余元。秸秆汽化点亮了全村人的农家生活。罗村镇正业畜牧养殖厂准备投资200万元建设1000立方的沼气发电池。目前,淄川区已建成沼气池2000余个,年消耗秸秆2.8万吨,约3.3万亩,约占秸秆总量的19%。剩余45.6%的秸秆除了少量堆放外,大都被一烧了之。

从全区面上看,我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总体上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目前仍是我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方式;二是全区秸秆综合利用途径都或多或少的用到农业机械;三是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多,但都没有形成大的规模,除秸秆还田,其他各项利用途径均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上。

二、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的不足。一是部分镇村领导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只是到了秸秆收获季节才开始抓。加上此项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且有一定难度,致使许多乡镇抓也只是喊口号,走形式,走过场,任由农民自由处理秸秆;二是农民认识程度不深,烧玉米秸秆在全区已形成习惯。老百姓只知道不让烧,却没有意识到秸秆焚烧对土壤结构、墒情、地力的破坏程度,对秸秆禁烧的好处认识不足,主动参与禁烧的积极性不高。加上收获季节时间紧、农活多,农民图省事,比起还田后的复杂操作,农民认为焚烧秸秆简便易行,经济划算,省心省时省力省钱。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三是机手受低质量、高效率利益驱使,不按作业标准作业,只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导致还田效果不佳,达不到禁烧目的。

2、青贮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动强度大。我们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但在我区秸秆青贮这一环节中,基本的程序是将玉米人工摘穗后,人工收获秸秆,用铡草机粉碎,然后进行青贮。其中作业机械仅是铡草机,农民的劳动强度很大。

3、农机农艺还不配套。我区玉米播种多数是套种,畦面较窄,秸秆还田机作业时,两边高,中间低,很难将秸秆全部打碎,影响了秸秆还田质量。如果采用机械直播,玉米播种机作业宽度与秸秆还田机作业宽度相等,则有利于把秸秆打碎打细,这样秸秆还田后不用焚烧也不影响耕播作业。

4、大型机具少,机具科技含量低。我区原有的大型拖拉机多是50马力的,由于马力小,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不高。现在的作业质量要求机械在70马力以上。而且我区的秸秆还

田机多数还是结构不尽合理的老机子,这些老机械的作业质量较差,新型还田机大面积推广使用还有个过程。

5、推广工作难度大。像秸秆还田这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明显,而直接经济效益不太突出的项目,农民不易接受,况且还需要花费一定的作业费用,致使推广工作难度加大。

三、途径与对策

1、搞好宣传发动,提高各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秸秆禁烧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环境保护、群众生活、公路航运交通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舆论氛围。一要对秸秆禁烧工作实行“乡镇一把手”工程,施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在秸秆禁烧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人员严肃处理。要求乡镇通过相关会议、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和措施,早落实,抓主动,真正做到思想高度重视,行动落到点上;二是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宣传车、明白纸、标语口号、村广播喇叭等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好处、做法、要求、目前国家的优惠政策、处罚措施等,切实让农民明白秸秆禁烧的重要性,从农民自身把好秸秆焚烧的第一道关口。

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购机补贴数额。农民对禁烧的认识是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政府应建立以财政投入的政策扶持为导向,农户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政府确保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的购置补贴,加大补贴比例,重点补贴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以大户带动农机化发展,推进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3、实施部门联动,划定禁烧重点片区。秸秆禁烧工作应实行“疏堵”结合的方针,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以确保政策措施和效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实行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特别是要强化乡镇、村级的管理,重点发挥镇村两级的突出作用,抓好人员、地片的落实。同时要重点发挥各级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组织、监察、环保、公安、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要配套联动,各负其责。一方面要搞好秸秆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焚烧秸秆的行为依照现有法律进行必要的处罚。秸秆禁烧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应重点控制,逐步扩大。建议重点禁烧的范围胶王路两侧和城区周围的乡镇地片,其他地区也要同时按要求抓好,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面禁烧。

4、推广更新机具,在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上下功夫。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目前解决秸秆焚烧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实施标准的秸秆还田即可避免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今年市政府给我区下达的玉米秸秆还田面积任务是7.1万亩,占全部玉米种植面积的41%。双杨、罗村、寨里、洪山、龙泉、城南、昆仑、磁村、岭子、商家、开发区、三个办事处都有玉米机收还田任务。因此,要想根本解决玉米秸秆焚烧问题,必须重点抓好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秸秆还田质量问题。过去的秸秆还田机结构不尽合理,作业质量差,秸秆粉碎质量不高。近两年外省出现了结构较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机,还田质量好,秸秆打的细碎,想烧都很难。玉米秸秆要想粉碎的细碎,就要连秸秆带土一起粉碎,作业负荷大,因此要重点发展7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

5、抓住关键环节,积极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一项可以充分利用秸秆,对农田实行少耕、免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淄川区于2002年引进推广该技术,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积累了不少经验,07年全区推广免耕播种面积2.06万亩,今后应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尽快扩大面积,使之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对策 第3篇

关键词:玉米茎腐病 原因分析 对策

通过分析我省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发生的原因得出,我省玉米茎腐病有两种,细菌性茎腐病和玉米茎基腐病。根据病害的产生,提出以下防治对策:1.种植抗耐病品种;2.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清洁田地、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拔除病株等);3.及时进行治虫防病;4.药剂拌种防治。

近几年来玉米茎腐病在我省均有发生,其中04年、06年发生最为严重。04年苗期发病,发生面积3.3亿平方米;06年苗期为轻度发生,发生面积3.3亿平方米,近成熟期中度偏重发生,面积达7.5亿平方米,大部分玉米田出现青枯,平均病株率达13.4%,严重地块达40.5%,青枯病发生平均每667平方米减产10~30%,对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去年七月份我省另发现一种茎腐病,症状与前者不尽一致,闻起来有腥臭味,对产量影响也很大。为此,针对我省玉米茎腐病发生的情况,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 玉米茎腐病的种类及发生原因分析

玉米茎腐病按其发生原因分为玉米茎基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两类。玉米茎基腐病在苗期表现为茎基腐,在成熟期表现为青枯,因此也叫玉米青枯病,我省04年、06年玉米茎腐病发生的基本都是这类病害。

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青枯病)病菌从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的根部及茎基部是玉米茎基腐病主要侵染的部分,在茎基部检查或苗期剖根时发现,木质部变褐,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玉米茎基腐病显症的高峰期。刚开始病株出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在雨后乍晴时会较多出现急性症状的病株,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7天左右,短的仅需1天~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病株根部、茎基部空心变软,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须根减少,易拔起,遇风易折倒;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排列松散易脱粒,籽粒无光泽灰暗。

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几种腐霉菌引起的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是以土壤带菌、侵染主根部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菌依附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过冬,第二年从植株伤口或气孔侵入。苗期发病原因主要是肥力较差,或者是玉米铁茬播种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土壤中除草剂残留过多、天气过旱或过涝等,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玉米幼苗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势弱,抗病性降低;玉米生长中期,组织柔嫩,也容易感染病菌;玉米近成熟期发生青枯病,一方面与品种自身的抗病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的气候状况有密切关系,高温多雨年份,尤其遇暴雨突然转晴的天气状况,该病有可能大流行。因为在灌浆中期到蜡熟期,重阴暴晴,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最易导致青枯病发生;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也极易导致发病;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湿度大,也容易发病;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足、施氮肥过多,都会加重病情;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量大,发病重。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病现象首先是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侵染茎秆、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 腐烂,心叶失绿萎蔫,易拔出,最后造成病株组织软化、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通常是在玉米l0多片叶时大喇叭口期前开始发病。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就相当于损失率。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的病害,是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我省去年7月份始发此病害,病株率达3.5%。玉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是在田间病残体上过冬的病原细菌。病菌主要从伤口和叶鞘间侵入,在田间病菌随气流和风雨传播蔓延。气温高、湿度大、阴雨连绵、热水灌溉或雨后闷热最易导致该病发生蔓延。气温28~30℃,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34~35℃,病害蔓延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病害开始停止发展。当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此病,而害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此外,携带病菌的害虫同时还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棉铃虫、玉米螟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玉米连作地由于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伤口多等都是造成高发病率的因素。轮作、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以及适当地块则利于植株生长健壮,发病率较低。

二、防治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的发病原因,主要采取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主,栽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

种植抗耐病品种上防止玉米茎基腐病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是最有效措施。

玉米茎基腐病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是土壤带菌。在玉米连作地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因此,最好应实行轮作倒茬,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可以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

过度密植易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而加重病情。因此要合理密植,改善农田小气候,为玉米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量增施钾肥可有效降低发病率;要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要注意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要及时中耕松土,避免植株损伤。

及时治虫防病要从苗期开始注意防治棉铃虫、玉米螟等害虫,可减少植株伤口损伤,有效预防或降低发病率。

药剂拌种防治可以减少种子表面带菌率,并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减轻病害的发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150克,兑水适量,拌种50千克。

康平县玉米螟为害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第4篇

一、玉米螟为害加重的原因分析

1.玉米种植面积稳定, 为玉米螟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玉米螟寄主虽然广泛, 但是以玉米受害最为严重, 康平县近几年来的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6.7万公顷, 目前种植的玉米品种多数为高感玉米螟或感虫品种, 而丁布含量较高的抗螟品种由于各种因素制约, 推广面积较小, 无形中为玉米螟的繁衍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场所。

2.防治方法单一, 难以达到理想防效。

目前农民普遍采用的玉米螟防治技术为颗粒剂防治, 防治面积逐年递减, 秸秆处理、药剂封垛等方法现在基本没有采用的。鉴于玉米螟虫量越来越多, 单一的防治方法很难起到防治作用, 资料统计显示, 康平县上世纪70~80年代初期由于采用蜂、菌、药综合防控措施, 玉米螟的为害率只有11.7%, 越冬基数不到20%;进入90年代以后, 特别是近几年来联防联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艰难, 玉米螟为害率已上升至87.1%, 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

3.防治不彻底, 质量差。

玉米螟防治中一代幼虫的防治最为重要, 一代幼虫孵化后潜藏在玉米心叶内, 直观很难发现, 使农户对一代幼虫的认识不足。有的农户在玉米螟蛀茎后或者叶片出现排空时才发现进行防治, 投放颗粒剂错过了最佳时期, 防治效果差, 与未防治地块相比防治效果不明显, 农户自认为颗粒剂投放作用不大。

目前玉米螟防治工作大多只是针对玉米田, 对谷子田、高粱田基本不防治。康平县西南部多为丘陵漫岗地区, 谷子面积较多, 据调查, 7月中旬谷田枯心苗症状, 有玉米螟为害的占62.5%, 粟灰螟占20.8%, 粟秆蝇占16.7%;9月上旬玉米螟为害的占28.5%, 粟灰螟占71.5%, 数据统计分析表明, 谷田7月份虫害以玉米螟为主, 9月呈现下降趋势, 说明谷田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二代主要虫源之一, 必须及早防治, 防止转移为害。

此外, 玉米秸秆、穗轴长期堆积, 无法处理也为玉米螟越冬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二、今后玉米螟防治的对策

1.综合利用玉米秸秆, 减少玉米螟幼虫越冬基数。玉米螟以老熟幼虫的形式在玉米秸秆和穗轴越冬为主,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烧柴、堆肥、粉碎做饲料等方法在翌年五月初之前将剩余的秸秆处理掉。

2.选择较抗玉米螟的品种, 减少产量损失。

3.在4月末至5月初用白僵菌封垛, 防治效果可达到50%左右。

4.运用赤眼蜂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放蜂 (一般在6月中旬) , 每亩放蜂30000头, 防治效果最高可以达到70%。

5.及时投颗粒剂防治。心叶末期利用杀螟灵一号或克百威颗粒剂等投放到玉米心叶内。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对策 第5篇

一、蔬菜受害情况

1. 黄瓜受害症状 黄瓜以上部叶片受害较重,受害后叶肉开始失绿,逐渐变白、枯死,叶脉仍保持绿色。

2. 豇豆受害症状 豇豆受害部位主要是中上部叶片和嫩梢,叶缘偏重。受害后,叶片皱缩变形,向下弯曲。受害轻的叶肉失绿,叶脉仍有绿色,受害部位逐渐变白、枯死;受害严重的全叶变白、枯死。嫩梢部位受害后,生长扭曲,出现褐色斑,严重的枯死。

3. 芸豆受害症状 芸豆受害症状与豇豆类似,嫩梢重于叶片,受害后上部蔓扭曲变形,似病毒病症状,叶片生长受抑制,变成皱缩的小叶片,严重的整叶变白、枯死。

二、受害原因分析

1. 除草剂施用时间不科学 我地玉米套种时间一般为5月底至6月上旬,直播时间为6月中旬,这个时期的天气已由温暖少雨转向高温多雨。为防杂草滋生,人们一般在玉米播种后,随即向地面喷施玉米专用除草剂——乙阿合剂(乙草胺和阿特拉津复配农药)。许多农民在有风的天气里喷洒除草剂,导致相当一部分药剂随气流上升到空中,随风飘移到蔬菜上,便造成了为害。我们调查发现,有风天气喷除草剂的地区,不但靠近玉米地的蔬菜受害,而且在村庄内房前屋后小菜园里的蔬菜也遭受为害;而在无风天气里喷洒的地区,蔬菜未发现受害症状或受害程度明显减轻。

2. 滥用农药现象较普遍 据调查,大部分农民向玉米田喷洒除草剂时,随意加大用药倍数和用药量。按规定,标准用药量为150~200毫升/亩,而农民在生产上实际使用量多达300~350毫升/亩,是规定用药量的1.7~2倍。一旦发生药物飘移,则为害极大。

三、防治对策

1. 严格控制用药量 要改变不科学的用药方法,严格控制用药浓度和用药量,按照150~200毫升/亩的标准合理用药。

2. 科学掌握用药时间 要选择无风的天气进行喷洒,不要在有风时喷药,尽量减少农药发生飘移现象。

3. 蔬菜实行保护栽培 为减少除草剂对蔬菜的为害,特别是靠近玉米田的蔬菜最好采用保护栽培形式,菜田四周玉米田喷除草剂后的2~3天内,蔬菜棚在通风换气时,不可从棚的底部通风,要从棚的顶部通风,特别是微风天气,要慎重通风,尽量避免除草剂气体刮进棚内。

4. 加强肥水管理 发生除草剂为害后,要立即给蔬菜喷洒清水,并结合浇水,增加植株体内水分含量,减轻药害。同时要增施速效氮肥,促进新的茎、叶快速长出。

5. 喷施天达2116加恶霉灵 试验表明,蔬菜受除草剂为害后,立即喷施1000倍天达2116加3000倍96%恶霉灵可湿性粉剂,受害症状会得到明显缓解。喷药时,整个植株要全面喷洒,特别是植株的上部要重点喷到,要求5天1次,连喷两次即可。

6.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据试验,给受害蔬菜叶面喷洒植物生长素(浓度为10~50毫升/升),也能对除草剂为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制种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 第6篇

1 丝黑穗病的发生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 (Sphacelotheca reiliana) 是一种苗期侵入、系统发病的系统性侵染病害, 是重要的土传和种传病害。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冬孢子为初侵染源, 春天播种发芽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并形成侵染丝侵入玉米生长点, 以后菌丝随玉米发育而扩展, 到玉米花芽分化时进入穗部。通常于抽穗后呈现症状, 雄蕊受害花器变形, 不能形成雄蕊;雌蕊受害果穗变短, 穗基部膨大, 整个果穗变成一个病瘿, 成熟后苞叶开裂散出黑粉 (冬孢子) 。一般情况下, 雄穗发病的植株雌穗都发病, 而有时雌穗发病雄穗却正常。苗期也可发病, 到4~6片叶时表现症状, 病苗节间缩短、矮化, 叶色浓绿并有黄白色条纹。

2 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

2.1 农业措施防治

由于玉米品种间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根本、最经济的措施。在栽培环节上,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不用未腐熟的粪肥、及时拔除病苗或病株、灭茬深耕等都可以降低土壤内菌源数量, 减少侵染。在玉米播种后, 从种子开始萌动至六叶期都能受病原菌侵染而发病, 尤以幼苗期侵染率最高。所以, 改进栽培措施, 因地制宜, 根据当年的土壤温、湿度情况, 适当掌握播种时机和深度, 争取早出苗, 快出苗, 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可以减轻侵染。这些措施对无高抗品种或无药剂拌种的山区尤为重要。

2.2 化学药剂防治

2.2.1 用种子包衣拌种的方法可有效防治丝黑穗病

目前, 生产上常用的化学药剂有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 (立克秀) 、三唑酮 (粉锈宁) 、唏唑醇等]、萎福双 (卫福) 、福美双、黑穗克星等种类。通过试验和观察, 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 防效明显, 但药剂品种间差异很大。如三唑酮遭遇春季干旱时效果不稳定, 波动幅度大, 施用不当还会出现病害;唏唑醇遇春季低温容易产生病害, 严重时玉米幼苗扭曲畸形, 生长受到抑制;戊唑醇是防治丝黑穗病活性很高的种子包衣剂。萎福双的主要成分是萎锈灵和福美双, 其最大特点是对种子安全性高, 没有药害。种子包衣后, 在正常情况下储存2年仍然可以安全使用。

2.2.2 药剂使用方法

2.2.2. 1 戊唑醇包衣方法:

1 kg玉米种子用2﹪戊唑醇 (立克秀) 湿拌种剂4~6 g。播种前, 先按100 kg种子加入1.5~2.0 L水, 把相应量的药加入水中搅匀后与种子混合, 迅速搅拌, 直至药液充分均匀地分布到种子表面。

2.2.2. 2 卫福包衣方法:

浅谈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7篇

1 玉米倒伏原因

1.1 多雨大风天气是倒伏的直接原因高温、多雨的季节,

玉米处于旺长期, 茎杆的生长速度快, 茎杆的机械组织比较幼嫩、脆弱, 若遇大风大雨天气, 极易发生倒伏。

1.2 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差异不同的玉米品种在株高、穗

位高、根系发达程度、茎秆强度和韧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而品种自身的抗倒伏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株矮较株高、穗位低较穗位高、根系发达较根系不发达、茎粗壮韧性强的玉米较茎细韧性差的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强;反之, 抗倒伏能力弱。

1.3 种植密度过大

种植密度过大, 群体内部通风透光不良, 植株茎秆徒长, 茎秆的表皮细胞体积变大, 细胞壁变薄削弱了机械组织的强度和韧性。并且株高增加, 穗位升高, 植株重心上移, 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下降, 一旦出现大风天气, 极易造成倒伏现象。

1.4 肥水供应不合理

玉米生产区普遍存在着重施氮肥而轻施磷钾肥的习惯, 还存在着前期一次性施入全部氮肥的现象。玉米缺钾会造成玉米茎秆的韧性变差。苗期施氮肥过多过早, 土壤的湿度过大, 根系少, 入土浅, 对植株的支持力降低;并且拔节期追施的氮肥过多, 玉米拔节快, 基部和中部节间细长, 植株中上部叶面积增大, 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 致使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变差。

1.5 病虫害现象

玉米螟常常会钻到茎秆内部, 蛀空茎秆, 遇到大风天气, 就有可能造成茎秆倒折。茎腐病、纹枯病等病害会使玉米茎秆组织变得软弱甚至腐烂, 造成茎秆倒折。

2 防治玉米倒伏的具体对策

2.1 选用抗倒伏品种

一个玉米品种是否容易发生倒伏, 主要与该品种的植株特性有关。一般来讲, 植株较高、穗位 (着生果穗的节位距地面的高度) 较高、茎秆纤细、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发生倒伏的几率比较大。植株较高, 特别是穗位较高的品种重心不稳, 茎秆纤细的品种容易发生茎折, 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则容易发生根倒。品种的抗倒能力只是相对而言, 没有哪一个品种能够绝对抗倒。

2.2 适期播种

倒伏还与植株的生长发育特性有关。一般在抽雄前后, 株高已经定型或接近定型, 而且茎秆还相对柔弱, 遇到大风多雨天气极容易发生倒伏。春玉米在适宜播种期间内可调整播期, 使植株容易发生倒伏的敏感时期尽量避开当地的大风多雨季节。对于夏玉米而言, 播种晚的玉米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很容易蹿秆, 植株较高且茎秆纤细, 很容易发生倒伏, 因此夏玉米在收获小麦以后应尽量早播。

2.3 适当加大行距

玉米有宽行、窄行、宽窄行等多种种植样式, 各种不同的种植样式都可实现高产。但从健康栽培角度来讲, 在高密度条件下适当加大行距可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能力, 有利于促进基部茎节的发育, 同时也会减轻田间玉米植株对风的阻力,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倒伏的风险。玉米的行距可控制在70cm左右, 一般不要小于60cm。

2.4 增施钾肥

钾肥具有提高茎秆强度的作用。在目前生产上大量施用氮肥的情况下, 提倡增施钾肥、氮钾配合施用, 对于防止玉米株倒伏具有重要意义。钾肥宜早施, 在播种时作种肥或在出苗后作苗肥施用。施用量可根据土壤肥力等状况来确定, 一般每亩可施用硫酸钾或氯化钾10~20kg。

2.5 苗期蹲苗

对于密度较大、具有旺长趋势的地块, 可在苗期进行蹲苗。蹲苗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基部茎节的旺长、促进根系发育, 从而减轻倒伏发生的几率。蹲苗应在苗期进行, 但要在拔节开始时结束。蹲苗的措施主要有适度干旱、中耕断根、增施氮肥等。就目前河北省玉米生产情况来看, 蹲苗主要适用于春玉米, 夏玉米由于出苗后就进入高温多雨季节, 基本上没有蹲苗的机会。

2.6 适期追氮

玉米生育期间追施氮肥可以促进植株或果穗的发育, 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但追施氮肥时间不当则容易引起倒伏。拔节期玉米基部茎节开始快速伸长, 此时如果再追施大量氮肥, 则会加速基部茎节的伸长, 使倒伏的风险加大。所以生产上一般不提倡在拔节期追施氮肥, 在施用种肥或苗肥的前提下, 氮肥可延迟到大喇叭口期再追施。这样既可促进果穗的发育, 同时也会减轻倒伏的发生。

2.7 中耕培土

培土可以促进地上基部茎节气生根的发育, 增强植株抗根倒的能力, 是防止玉米倒伏的有效措施之一。培土可在拔节至封垄之前进行, 中耕深度一般5~8cm、净培土高度一般8~10cm。

2.8 化控

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一些化学调控剂可以用来控制玉米植株的高度,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玉米的倒伏, 化控技术属于一种“被动”措施, 化控药剂的使用时期、浓度及喷施方式等一定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 否则很容易出现药害。

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8篇

一、缺粒形式

玉米缺粒形式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 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果穗籽粒少, 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 呈白色或黄白色, 称为秃尖, 严重的秃尖可占果穗的一半以上。

二、缺粒原因

㈠营养不足施肥时氮、磷、钾配合不当, 不施和少施有机肥和微肥, 尤其是土壤中磷肥、硼肥不足;玉米生育中后期水分供应不足, 尤其是玉米开花灌桨期缺水脱肥, 影响有机质的制造与运转, 使玉米吐丝较晚, 田间花粉减少, 花粉、花丝寿命缩短, 致使玉米秃尖缺粒;种植密度过高、个体营养不良, 也造成空秆秃尖、缺粒。

㈡高温干燥在花粉发育期间, 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 对外界条件比较敏感, 如遇到干旱或高温条件, 一部分花粉败育, 使花粉数量减少, 生活力减弱, 甚至没有受精能力;一部分花粉粒分裂不正常, 形成畸形花粉粒, 影响受精, 形成空粒, 或受精后子房在中途停止发育, 或灌桨过程中胚乳生长停止, 形成瘪粒;花粉发育成熟后, 在高温和极度干旱条件下, 花粉的生活力很容易丧失。据测定温度为20℃~26℃、相对湿度为66%~86%的田间条件下, 花粉在6h内生活力较强。温度低于18℃和高于36℃雄花不开放。开花抽丝期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 对缺水特别敏感。在干旱高温条件下玉米缺水, 影响雌穗发育, 延缓雌穗抽丝, 造成授粉不好;抽丝后干旱高温容易使花丝枯萎丧失生活力, 造成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困难;或萌发后由于花丝表面不能供给充足的水分, 导致花粉管到子房的速度减慢, 授粉后仅有少量授精, 最后结实率不高。

㈢阴雨连绵阴雨天气空气潮湿, 花粉易吸水成团, 影响散粉、授粉或花粉粒吸水过多而破裂死亡;未授粉的花丝不断伸长下垂, 使外层花丝遮住里层花丝, 授粉率降低;光合作用低下, 有机物质积累少, 个体发育不良, 穗分化受阻, 造成缺行缺粒的发生。

㈣大风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 花粉的传播、授粉是依靠风来实现的, 开花授粉期间, 无风或风力太大, 也会造成玉米授粉不良形成缺粒。

㈤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玉米各种病虫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致使玉米生长不良, 尤其是蚜虫, 在玉米抽雄期开始大量发生, 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 造成秃尖缺粒。

三、防治措施

㈠科学运筹肥水在肥料运筹上, 按照每生产100㎏籽粒需施纯氮3.1㎏、磷1.5㎏、钾2.8㎏的规律, 各地根据不同产量水平, 确定氮、磷、钾的施肥指标, 施肥的原则是巧施种肥、重施大喇叭口肥、补施花粒肥。在水分运筹上, 做到施肥后立即浇水, 以充分发挥肥效。合理密植, 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

㈡改善田间小气候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利用畦灌、喷灌和根外施肥降低田间的气温, 提高田间大气的相对湿度以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少高温干燥对玉米的危害。在抽穗至灌桨期, 用3.75㎏/hm2磷酸二氢钾和7.5㎏/hm2~15㎏/hm2尿素, 兑水600㎏/hm2~750㎏/hm2, 于下午喷洒于叶面, 进行根外追肥, 可显著减轻秃尖。另外, 叶面可喷施丰产素。用1ml丰产素原液兑水1.5㎏, 配制成0.75㎎/㎏浓度的溶液, 在拔节和抽丝期各喷1次, 也有很好的效果。

㈢人工辅助授粉授粉有3种方法:一是集中收集花粉, 选鲜花丝逐株授粉;二是拉绳法, 每隔5垄~6垄两人拉绳, 顺着行间走动, 让绳子搬动雄穗, 使雄穗摇摆授粉;三是摇株法, 将有花粉的植株摇动授粉。授粉时间在8:00~11:00进行, 一般进行2次~3次即可。

㈣剪短花丝应将花丝剪短, 留1.5㎝~2㎝, 使花丝呈镘头或马蹄状, 达到前短后长, 互不影响, 有利于授粉, 减少秃尖和缺粒。

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9篇

1 缺粒形式

玉米缺粒形式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 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果穗籽粒少, 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 呈白色或黄白色, 称为秃尖, 严重的秃尖可占果穗的一半以上。

2 缺粒原因

2.1 营养不足

施肥时氮磷钾配合不当, 不施和少施有机肥和微肥, 尤其是土壤中磷肥、硼肥不足;玉米生育中后期水分供应不足, 尤其是玉米开花灌浆期缺水脱肥, 影响有机质的制造与运转, 使玉米吐丝较晚, 田间花粉减少, 花粉、花丝寿命缩短, 致使玉米秃尖缺粒;种植密度过高、个体营养不良, 也造成空杆秃尖、缺粒。

2.2 高温干燥

在花粉发育期间, 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 对外界条件比较敏感, 如遇到干旱或高温条件, 一部分花粉败育, 使花粉数量减少, 生活力减弱, 甚至没有受精能力;一部分花粉粒分裂不正常, 形成畸形花粉粒, 影响受精, 形成空粒, 或受精后子房在中途停止发育, 或灌浆过程中胚乳生长停止, 形成瘪粒;花粉发育成熟后, 在高温和极度干旱条件下, 花粉的生活力很容易丧失。据测定温度为20~26℃、相对湿度为66%~86%的田间条件下, 花粉在6h内生活力较强。温度低于18℃和高于36℃雄花不开放。开花抽丝期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 对缺水特别敏感。在干旱高温条件下玉米缺水, 影响雌穗发育, 延缓雌穗抽丝, 造成授粉不好;抽丝后干旱高温容易使花丝枯萎丧失生活力, 造成花粉柱头上萌发困难;或萌发后由于花丝表面不能供给充足的水分, 导致花粉管到子房的速度减慢, 授粉后仅有少量授精, 最后结实率不高。

2.3 阴雨连绵

阴雨天气空气潮湿, 花粉易吸水成团, 影响散粉、授粉或花粉粒吸水过多而破裂死亡;未授粉的花丝不断伸长下垂, 使外层花丝遮住里层花丝, 授粉率降低;光合作用低下, 有机物质积累少, 个体发育不良, 穗分化受阻, 造成缺行缺粒的发生。

2.4 大风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 花粉的传播、授粉是依靠风来实现的, 开花授粉期间, 无风或风力太大, 也会造成玉米授粉不良形成缺粒。

2.5 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玉米各种病虫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致使玉米生长不良, 尤其是蚜虫在玉米抽雄期时开始大量发生, 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 造成秃尖缺粒。

3 防治措施

3.1 科学运筹肥水

在肥料运筹上, 按照每生产100kg籽粒需施纯氮3.10kg、磷1.50kg、钾2.80kg的规律, 各地根据不同产量水平, 确定氮、磷、钾的施肥指标, 施肥的原则是巧施种肥、重施大喇叭口肥、补施花粒肥。在水分运筹上, 做到施肥后立即浇水, 以充分发挥肥效。合理密植, 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

3.2 改善田间小气候

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利用畦灌、喷灌和根外施肥降低田间的气温, 提高田间大气的相对湿度以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少高温干燥对玉米的危害。在抽穗至灌桨期, 每667m2用0.25kg磷酸二氢钾和0.50~1kg尿素, 对水40~50kg, 于下午喷洒于叶面, 进行根外追肥, 可显著减轻秃尖。另外, 叶面可喷施丰产素。用1m1丰产素原液对水1.50kg, 配制成0.75mg/kg浓度的溶液, 在拔节和抽丝期各喷1次, 也有很好的效果。

3.3 人工辅助授粉

授粉有3种方法:一是集中收集花粉, 选鲜花丝逐株授粉;二是拉绳法, 每隔5~6垄两人拉绳, 顺着行间走动, 让绳子搬动雄穗, 使雄穗摇摆授粉;三是摇株法, 将有花粉的植株摇动授粉。授粉时间在8~11时进行, 一般进行2~3次即可。

3.4 剪短花丝

应将花丝剪短, 留1.50~2cm, 使花丝呈镘头或马蹄状, 达到前短后长, 互不影响, 有利于授粉, 减少秃尖和缺粒。

3.5 病虫防治

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 成株期在景泰地区特别要注意蚜虫的防治和玉米螟的防治, 减轻虫害对雄穗和雌穗的危害。

摘要:近年来博乐市玉米生产过程中, 秃尖缺粒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玉米减产10%以上, 有的可20%30%。因地制宜针对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 采取预防措施对玉米增产尤其必要。

关键词:玉米秃尖,缺粒,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闫中桓.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23) :37.

[2]葛文龙.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肃农业, 2008, (12) :87.

[3]肖家雄, 李少锋.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种业, 2006, (1) :42.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春玉米;规律;对策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典型的土传病害,播种后条件适宜病菌即通过玉米的幼芽侵入,3叶期前尤其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絲黑穗病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区,近年来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防治和解决玉米丝黑穗病成为当前玉米生产的主要任务。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丝黑穗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年际发病率在3.5~8%,严重者达到15%以上。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旦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有些品种在幼苗长出6~7片叶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密集,叶片发亮,颜色深,株型扭曲。但有的品种苗期症状不明显,到抽雄或出穗后才有雄花和果穗上表现明显的症状。病株雄花的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呈灰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果穗外观短粗,无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物即残留的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绝大多数雄花和果穗都表现黑穗症状,少数病株果穗为黑穗而雄花正常。

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病部散出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上越冬可存活两年以上。丝黑穗病是以土壤和粪肥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播种时期环境因素以及品种抗病性等的影响。

1、气候条件不利。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及播种深度与发病的关系密切。土壤墒情好、土温高、出苗快,发病率低,反之发病率高。播种过深也是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常常发生春旱,许多地区习惯抢墒早播。播后若遇阶段性低温,会延长种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提高病原菌侵染概率。

2、菌源数量增加。玉米栽培面积大而且非常集中,有的地块连续多年种植玉米,导致土壤中的病源体逐年大量积累,只要环境适合就容易发病。

3、感病品种不合理种植。在田间菌源富集的情况下,如果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丝黑穗病一般也不会暴发。但也正是因为多年病害发生较轻,人们忽视了玉米丝黑穗病暴发的危险性。一些感病品种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在丝黑穗病发生区域种植,为病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4、防治措施不到位。正确选用种衣剂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防效一般可达80%以上。但由于目前玉米种衣剂种类繁杂,大多数不含对丝黑穗病具有防效的杀菌剂成分,而农民在选择时往往只注重价格盲目购买。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知识,不正确使用种衣剂也会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5、栽培管理粗放。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都会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积累,这是丝黑穗病逐年加重的重要人为因素。

四、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要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择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存在显著的抗性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丝黑穗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具有稳定抗性的品种,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发病率一般也低于10%。

2、合理轮作倒茬。将玉米与大豆、薯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降低发病几率。重病田要实行多年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第一,及时清理田间病株。根据玉米丝黑穗病苗期的典型症状,结合田间除草与定苗及时铲除病苗。特别是玉米抽雄后出现典型症状时,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将病株割除并进行深埋处理,防止病菌扩散,尽可能减少土壤中病菌残留量。

第二,施用腐熟有机肥。用病株喂食牲畜,病原菌通过家畜的消化道后仍不能完全被杀死。因而,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减少病菌通过粪肥传播几率。

4、科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等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使用种衣剂可兼防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

天峨县玉米铁甲虫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第11篇

1 玉米铁甲虫生活习性及为害

1.1 生活习性

天峨县玉米铁甲虫一年发生一代, 少数二代。第一代发生量大, 严重为害春玉米, 第二代发生数量少, 为害较轻。第一代产卵期在4月上、中旬, 5月下旬为产卵末期, 卵期6~7天。4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 4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 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幼虫盛发为害期, 幼虫历期为18~25天。5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 蛹期9~11天。5月下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 6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7月份玉米逐渐成熟, 叶片老化枯黄, 第一代成虫便相继迁飞到山边野生寄主活动取食。少部分成虫可以交配产卵繁殖第二代。成虫在山腰、荒坡上的禾本科杂草中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 气温上升到16℃以上, 成虫开始活动, 先取食附近的禾本科杂草, 待春玉米长出4~5片叶时, 便群集到玉米苗上取食、交配。

1.2 为害特点

根据天峨县的气候条件及虫情调查, 我县玉米铁甲虫发生为害一般在每年4~5月中旬。成虫咬食叶肉, 叶背、叶面均可啮食, 留下一层表皮, 成白色线状斑, 成虫食量少, 为害较轻。幼虫在叶片表皮内潜食叶肉, 形成隧道, 渐成白色枯斑。1头幼虫可食害玉米叶片面积5~6cm2。在发生年份, 一般每张叶片有幼虫十几条至几十条不等, 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与营养物质的制造和积累。

2 发生概况及特点

2.1 发生概况

20世纪70年代天峨县首次在下老乡圭里村发现玉米铁甲虫, 之后开始向周边扩展。尤其是近几年, 蔓延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全县9个乡镇43个村800hm2玉米地受害, 2010年全县10个乡镇48个村1333.33hm2玉米地受害。 (详见表1)

2.2 发生特点

2.2.1 地域性强。

调查显示, 玉米铁甲虫78%的发生区域是靠近河边、沟边的玉米地块, 多集中在距河面垂直高度100米以下坡地。主要以红水河沿岸的玉米地发生最为明显、严重。

2.2.2 来势猛、分布面积广。

目前, 全县除岜暮外的10个乡镇48个村均发生玉米铁甲虫为害。

2.2.3 虫口密度大、为害程度重。

调查表明, 每667m2最高有成虫7290头, 最低有成虫5430头, 平均每667hm2有成虫6490头。随机检查显示, 每叶有卵最高212粒, 最低16粒, 平均68粒。2010年全县受害面积达1333.33hm2, 损失粮食达40万kg以上。其中, 7个乡镇31个村为害程度达3 (4) 级。

3 发生成因分析

3.1 气候条件适宜

天气适宜是导致玉米铁甲虫暴发的重要因素。天峨县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平均气温为5~10℃, 有利于玉米铁甲虫越冬;3月份气候温暖、玉米长势好、极有利于玉米铁甲虫成虫迁入和繁殖为害;4月份天气晴朗, 雨日少, 对玉米铁甲虫成虫交尾产卵十分有利。

3.2 生存环境较好

近年来天峨县冬季气候变暖, 沿河两岸的禾本科杂草生长茂盛, 为铁甲虫越冬提供了有利场所和充足食料。据对越冬虫源调查, 最高10m2禾本科杂草有虫1230头。同时, 玉米铁甲虫发生地点多在离水源较远的坡地上, 有的甚至要走1000~1500m才有水源, 一旦发生虫灾, 往往因水源缺乏而无法进行施药防治。另一方面, 农民使用优良品种增加, 对玉米生产的投入及田间管理加强, 玉米长势旺盛, 利于铁甲虫的活动、交配产卵。

3.3 干部群众认识不足、防治意识差

部分部门及领导对铁甲虫防治认识不足, 在防治上经常是雷声大, 雨点小。对铁甲虫防治的投入不足甚至无投入。而且, 玉米铁甲虫发生大多在较为偏僻的村屯, 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 防虫意识淡薄, 从而造成虫害迅速蔓延。

4 防治对策

4.1 认清虫害发生形势, 全力实施联防联治

天峨县玉米铁甲虫从无到有、从局部发生到大面积暴发, 只是短短的十年时间, 成为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的毁灭性害虫。今后几年, 虫害将有加重及扩展趋势, 局部区域为害将加剧, 形成新的发生高峰。因此, 各级领导对于铁甲虫的防治要给予高度重视。

要建立县、乡各级联防小组, 做到联防联治玉米铁甲虫的“五统一”和“四落实”, 既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措施、统一时间、统一行动;落实领导、落实经费、落实防治地段、落实物资供应;植保部门要做好虫情调查及测报, 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 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调查, 及时预报, 提出防治建议和措施;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凡是有铁甲虫发生的乡 (镇) 村干部都要参加铁甲虫防治培训, 培训班要普及到乡里及村里面。

4.2 搞好宣传发动工作, 动员群众积极防治

除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外, 还要深入发生区域的农村, 向农民宣传玉米铁甲虫发生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 动员群众积极防虫治虫。

4.3 大力推广应用治理技术, 科学防虫治虫

4.3.1 冬季灭虫源。

在每年12月、1月、2月、3月份将玉米地附近的杂草割掉烧光, 这样可以消灭60%左右的越冬虫源。或用化学药剂40%速灭杀丁 (或97%巴丹原粉) , 喷撒在害虫集中越冬的地点, 即上年玉米地附近 (10m以内) 的禾本科杂草上, 主要是马塘草、芭茅草、芦苇、嫩竹等, 可消灭60%~80%的越冬成虫。

4.3.2 防治幼虫 (卵) 。

玉米出苗后, 第一次施药在4月15~20日, 第二次在4月30日~5月5日, 每667m2每次用40%速灭杀丁6~8支加水50~80kg或每667m2用97%马丹原粉0.05kg, 加火灰20kg, 在早上露水未干时撒粉。

4.3.3 人工捕杀。

上一篇:加强建筑节能工作下一篇:理念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