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样蛋白范文

2024-09-13

淀粉样蛋白范文(精选9篇)

淀粉样蛋白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广东医学院附属高明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入院时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共88例患者知晓并同意参与实验研究,有效完成3个月随访患者共81例,失访率7.95%。纳入81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7例;年龄51~88岁,平均71.5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1例,退行性骨关节炎15例,外伤性股骨颈骨折35例;左侧手术37例,右侧手术44例。均排除术前存在基础疾病如骨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结核和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疾病等可引发ESR、CRP、SAA明显异常者。所有患者纳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进行统一规范治疗,术前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及低白蛋白血症,手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由同一手术组选用后外侧入路。按患者年龄及骨质病变情况采取手术方案: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5例生物型半髋置换术,36例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术,人工髋关节内置物均为同一器械公司。手术前后均按临床路径行广谱抗生素静脉注射预防感染。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 u/d,1次/d,皮下注射2周及指导患肢主、被动功能康复训练,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拆线后出院,知情按嘱在第1和3个月返院抽血检测血清指标,随访观察患者半年内均无发热、活动疼痛、术处红肿热痛等感染的临床及内固定松动影像学表现。

1.2 实验方法

检测方法:Westergren试管测定法定量检测ESR,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CRP,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SAA。检测血样:均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时段:术前1天、术后第1、3、5、7和14天及第1和3个月末。正常参考值按推荐值分别为ESR:男<15 mm/h、女<20 mm/h,CRP<10.0 mg/L,SAA<6.8 mg/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ESR为(13.05±5.79)mm/h,第3天起呈快速增高,并于第7天时达最大值,平均为(68.41±27.51)mm/h,术后第7天时与术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3,P=0.000)。随后开始缓慢回降,在第14天到第1个月末由(41.09±18.14)mm/h降至(32.28±13.33)mm/h,较上升期变化缓慢,但与术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6和2.529,P=0.000和0.006)。在第3个月末与术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4,P=0.132),平均为(15.26±6.67)mm/h。

所有患者术前CRP平均浓度为(4.15±3.31)mg/L,术后急剧增高,术后第3天即达最大值,平均为(125.35±40.43)mg/L,术后第3天与术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24,P=0.000)。随后开始迅速回落,至第14天部分患者血清检测值已恢复正常范围。全部患者术后第1个月末血清检测值与术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8,P=0.197),此时平均浓度为(4.71±1.51)mg/L。第3个月末CRP浓度与术前比较比较,经t检验,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t=1.828,P=0.063)。

所有患者SAA术前为(4.57±2.06)mg/L,处在正常值范围。与CRP反应相近,SAA于术后第3天迅速升高至峰值,平均为(284.54±87.11)mg/L,第7天下降至1/3左右,下降速率较CRP更明显,此时平均浓度为(77.40±31.82)mg/L,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59,P=0.000)。与CRP相似,在第1个月末,SAA浓度已恢复至术前水平,平均为(4.85±1.56)mg/L,与术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2,P=0.179)。见附表。

3 讨论

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越来越成熟,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由于手术创伤应激、机体抵抗力下降、假体异物置入等,使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仍难以避免。但由于髋关节早期感染症状不典型,X线检查特征性改变出现时间晚,关节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低等因素,早期确诊往往十分困难。尽管有报道放射性核素检查、脱氧-D-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对感染早期诊断有较高价值,但费用昂贵,不宜作为一种筛选性检查手段[2,3]。史占军等[4]认为,观察ESR和CRP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浓度变化趋势对于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有较高的价值。

ESR反映血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的聚集与红细胞下降速率的关联,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异性差,在结核病活动期、恶性肿瘤、脑梗死、创伤术后、急性炎症反应等,甚至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均呈增快现象,故阳性预测值相对较低,其阳性并不能明确人工髋关节早期感染可能。储诚兵等[5]报道,ESR诊断人工髋关节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仅为37.93%,阴性预测值高达93.10%。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ESR在正常值范围,可基本排除早期急性感染。基于ESR对感染阴性预测率高,不少学者认为ESR是感染是否控制的标准之一。本研究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ESR通常在术后7 d达峰值,随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术后第2~4周为平台期,下降幅度不明显,考虑是创伤与修复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约到第3个月末时才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与许晓军[6]报道相似。另外,本研究发现在全髋关节中,患者失血量较多致术后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者血沉增快明显,考虑受红细胞大小形状、血浆成分、血流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学者把ESR>100 mm/h定义为ESR极度增快,并认为此时ESR异常变化是由感染引发,可因此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本研究中未发现血沉异常增高至>100 mm/h,同时也无髋部早期感染确诊者,符合该指导意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ESR增快峰值迟缓,回落期长,稳定性差,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对于CRP和SAA而言,对早期判断术后感染的价值较低。

CRP是急性相急反应蛋白之一,正常人CRP的浓度很低(0.068~8.200 mg/L),手术、感染、创伤等因素均可使CRP升高,但CRP半衰期短,只有5~7h,当刺激因素消除后便可迅速下降。本研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第3天时CRP平均浓度高达(125.35±40.43)mg/L,随后快速下降,术后1个月时可恢复正常。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研究报道[6,7]。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应激后2~3 d CRP迅速上升至高峰,并于2周内快速下降趋于正常水平。如果术后CRP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偏离正常反应动力学,则可能表明术后感染或原来的炎症持续存在[4]。本组研究中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CRP在第3天达高峰期后呈快速下降,并于1个月内恢复正常,考虑CRP变化是由于手术创伤刺激所致。张楠心等[8]报道,不同的创伤类型对CRP存在影响。本研究中发现,在全髋关节置换组CRP指标比半髋关节置换组高,考虑与全髋置换需作髋臼磨槽,骨及软骨组织创伤更大,对CRP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巨噬细胞刺激更强相关。CRP的影响原因与组织创伤、感染炎症的单一关联性较大,在剔除组织创伤因素影响下,CRP异常增高可较明确诊断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本组研究中,术前CRP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FRANSON等[9]在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CRP升高是最重要且最有价值的预测术后感染的因子,建议术前常规检测。目前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由于大部分患者均经过规律有效抗生素预防的治疗,即使继发假体周围感染,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常常显示正常,所以动态监测CRP水平,对术后感染的诊断、病情疗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10,11]。

SAA是由同一簇基因编码的一组多形性急性时相蛋白,在恶性肿瘤、感染、移植排斥等疾病中可检测到,其合成主要受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调控。当巨噬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被激活,急性SAA由肝脏迅速合成并释放入血,72 h内SAA即可升到初始生理浓度的100~1 000倍,并且在疾病的恢复期迅速下降。因此SAA又称为新的敏感的生物炎性标志物。本研究发现SAA与CRP变化相似,SAA在术后第3天达峰值,7~14 d内快速回落,但峰值及降速较CRP更明显。符合既往报道的对于微弱的炎症刺激,SAA较CRP更灵敏的结论[1,12]。吴海山[13]认为,IL-6是诊断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效的炎性指标。感染发生后,IL-6快速释放入血,而IL-6在SAA产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SAA异常增高,提示炎症严重程度,并且很可能是一个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存在与否的有价值的标志物。但本研究中未发现感染患者,SAA异常水平的高低提示感染存在尚不明确,温先勇等[14]在妇科化疗中认为,CRP>50 mg/L及SAA>60 mg/L时提示细菌感染。本研究中,患者在第3天时CRP及SAA异常均达上述标准,但未发现髋关节术后感染患者。考虑原因为化疗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有报道称SAA和CRP的比值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1,15]。笔者也认为,SAA与CRP术后偏离正常反应动力学时,监测SAA/CRP比值比单独检测SAA或CRP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另外,本研究发现,SAA术后变化在骨水泥髋关节置换组、生物组半髋及全髋置换组之间存在差异,而骨水泥对CRP、ESR则无明显影响,考虑骨水泥填充时的热效应及无菌性炎症引发的异体排斥反应较假体更强,因此SAA也可作为一个敏感的标志物,用于移植早期排斥反应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监测[16]。

淀粉样蛋白 第2篇

董马中学 王升

一、实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食物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实验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里的内容,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其中第一个具体内容标准是: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可见是本节的重点。该实验是一个验证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食物中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特性,了解食物可以给人提供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从而为学习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半学期的生物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食物有较多的体验,经过选购三餐食物,对一天的食物有了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的,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基础。但学生对于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一无所知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又恰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牢记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初步了解其化学特性,并掌握其鉴定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到不同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不同的,同一食物中也并不是只有一种营养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并努力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二、实验内容设计

1.实验材料:面粉、花生种子、碘酒、烧杯、白纸、试管、纱布、小刀、胶头滴管等

2.实验内容:

鉴定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 3.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

三、实验方法设计

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鉴定方法。2.难点:认识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含量不一样。3.主要教学策略:

(1)明确实验的目的:鉴定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采取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动手体验、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当地的饮食特点,选择感兴趣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如马铃薯、鸡肉、奶油、核桃等。

(一)美食激趣,导入新课

(在课前滚动播放美食图片)

同学们请看,图片上都是我们平常吃过的食物,我们知道,一天中我们要吃许多的食物,都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物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播放大量的美食图片,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还可以引发学生对食物营养的思考,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进入本课的探究主题。

(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这部分教学,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五个环节。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 :借助引入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馒头、面包、蔬菜、瘦肉、水果、鸡蛋、甘薯、牛奶、花生等食品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各种食物中得营养成分是否相同?不同食物中得营养物质含量是否相同?

2.作出假设:以小组为单位,参考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提出合理的假设。

3.制定探究方案: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实验方案。

假设某些食物中所含不同的营养物质。教师把几种营养物质的性质一一演示介绍,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逐项实施实验

4.实施实验方案:学生准确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完成三种物质的鉴定。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如实详细地记录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做好记录。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脂肪、淀粉、蛋白 质。教师提示: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还有水、无机盐和维生素。6.营造交流氛围,分享探究成果

完成实验后,小组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实验成功的同学讲解自己的经验,并说出自己觉得自己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及时总结,让各组间相互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三)拓展延伸,学习小结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课下组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食物中的水、维生素。再让学生把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进行交流总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强调重点内容,以及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

淀粉样蛋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描记心电图、冠状动脉多层CT血管造影CTA) 、心肌酶学测定和其他常规检查结果, 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共62例, 均符合2010年卫生部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其中男36例, 女26例, 年龄33~85岁, 平均 (52.8±2.6) 岁;吸烟者30例 (48.4%) ;冠心病家族史18例 (29.0%) ;高脂血症26例 (41.9%) , 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A组 (瑞舒伐他汀钙20 mg) 和B组 (瑞舒伐他汀钙10 mg) , 每组31例。所有入选者均排除瑞舒伐他汀钙过敏者;入选前3个月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者;风湿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使用环孢素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及有可能怀孕的妇女;心肌炎;周围血管病;肝肾功能异常者;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痛风、糖尿病、肿瘤等病史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检测方法

入院后次日清晨及治疗6周后, 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 测定其肝肾功能、血糖、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等生化指标。另抽取空腹静脉血3 m L, 离心后取上层清亮血清分装入EP管中并编号, 置于-70℃冰箱中贮存待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SAA及MCP-1。

1.2.2治疗方法

患者住院期间均采用抗缺血 (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或40 mg, 2次/d, 口服) 、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盐酸氯吡格雷片150 mg或75 mg, 1次/d, 口服) 、抗凝 (低分子肝素钙针4100 U或5000 U, 每12小时一次, 皮下注射) 、调脂治疗 (瑞舒伐他汀钙每晚口服10 mg或20 mg) 及对症处理等药物治疗。调脂治疗根据入选组别不同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钙 (商品名:可定, 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J20090092, 10 mg/片) 治疗, A组每晚口服20 mg, B组每晚口服10 mg。住院7~10 d出院。出院后, 持续服用常规抗缺血及抗血小板药物及瑞舒伐他汀钙共6周, 回访复查。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SAA、MCP-1、TC、TG、LDL-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的SAA、MCP-1、TC、LDL-C、T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 (P<0.05) ;两组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 (P<0.05) , A组较B组升高更明显 (P<0.05) ,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 <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后均未见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的形成, 慢性炎症反应可使泡沫细胞浸润在斑块表面纤维层, 促使斑块破坏而使病情加重[1]。研究发现, 在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大多数内皮细胞、外膜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少数泡沫细胞、脂肪细胞中均有SAA m RNA表达, 包括SAA、MCP-1在内的几种炎症指标为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2]。MCP-1对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趋化活性, 使单核细胞渗至内皮下, 并活化为巨噬细胞, 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3]。Werle等[4]研究表明, MCP-1和CCR2结合后, 介导多种转录因子、炎性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活化, 导致斑块不稳定, 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节血脂水平, 减低炎症反应, 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5,6]。瑞舒伐他汀是2002年在欧洲获得上市批准的最新他汀类药物,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内胆固醇逆转运基因ABCA1和上调胆固醇合成的基因SREBP-2两种途径降低LDL-C浓度, 同时升高HDL-C, 具有调脂的双重功效, 还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抗氧化、干扰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7,8]。

本研究表明, 经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后, 患者SAA、MCP-1、TC、LDL-C及TG较治疗前水平均降低 (P<0.05) , HDL-C较治疗前升高 (P<0.05) , 瑞舒伐他汀钙可以较好地升高HDL, 降低TC和LDL, 这与Ashton等[9]的研究相一致。患者经治疗后SAA水平及MCP-1降低, 而多项研究发现, SA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SAA水平升高是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危险性的预测指标, 同时也是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长期危险性指标 (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再发率提高约5倍) [10,11]。Delemos等[12]随访2000余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MCP-1水平, 随访10个月, 发现MCP-1升高者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有学者提出建议, MCP-1作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及不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指标, 针对降低循环MCP-1水平的治疗有可能成为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新的措施[13,14]。MCP-1作为一种促进炎症和粥样斑块不稳定的趋化性细胞因子, 已有学者建议将其作为血液中早期检出心肌损伤的候选生化指标[14]。瑞舒伐他汀钙不仅降低了SAA水平, 还降低了MCP-1水平, 每天口服20 mg比10 mg治疗效果更好, 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

淀粉样蛋白 第4篇

唐大寒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教授,湖南省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南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湖南药膳食疗研究会副会长。擅长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肥胖等疾病的饮食营养治疗及各类人群的养生保健指导。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能量是维持生命和体力活动的唯一动力来源。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素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可以释放出能量,故又称为生热营养素。不过,各种生热营养素所供能量必须有适宜的比例范围,即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比例应该分别为50%~65%、20%~30%和10%~15%。一旦比例遭到破坏,人体代谢迟早会发生紊乱,导致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进而危害健康。例如中国居民中肥胖症、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发生率,很大程度上与总能量摄入过多、身体活动量减少,以及脂肪、蛋白质供能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降低有关。

然而,富含蛋白质和富含淀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应该“组强队”一起吃,还是“当散兵”分开吃,不同的人亮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由。究竟谁的观点更准确,谁的理由更充分?请专家来评判。

减肥人士如是说:蛋白质和淀粉分开吃可减少能量摄入

“早餐为高蛋白质食物加高纤蔬果,午餐为淀粉类食物加高纤蔬果,晚餐是高蛋白质食物加高纤蔬果”,这样的一日三餐正是目前流行的“分食减肥法”所推荐的饮食搭配,遵循的原则是将蛋白质和淀粉分开吃,理由是如果将两者混着吃,很容易产生能量、生成脂肪。

专家点评:“分食减肥法”笼统且无科学依据,不可能达到减肥目的

市面上流行着形形色色的饮食减肥方法,却也没有阻止我国肥胖症发生率的迅猛增加。曾经流行的“吃肉减肥法”“水果减肥法”“辟谷减肥法”等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后,近年来国内又流行一种新的饮食减肥法,称为“分食减肥法”,号称“无需刻意节食,只要将蛋白质和淀粉分开吃,就能瘦身”。

从维护健康的目的来说,饮食减肥的关键是在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食物总能量的摄取,不能无限量随心所欲地食用任何食物。然而,“分食减肥法”并没有结合个体的能量需求与代谢差异给出具体的食物用量指导,所以也不可能达到减肥的目的。无论是富含淀粉还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超量摄取均可导致能量过剩。在此提醒各位减肥人士,任何缺乏科学依据的饮食方法都将对健康产生显性或隐性伤害,我们不应受其误导。

再者,天然食物都含有不同比例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只是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素比例存在差异而已。例如,谷类主食面粉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淀粉形式)约为70%,蛋白质约10%,脂肪约1.5%;猪瘦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约1.5%,蛋白质约20%,脂肪约6%。从营养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中,只要是以天然食物为主的膳食,人们就无法完全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淀粉)这两类营养素分开食用。

消化不良者如是说:蛋白质和淀粉一起吃不利于消化

人体需要不同的消化液来分解蛋白质和淀粉,如果蛋白质和淀粉混着吃,会延长消化过程,不利于消化;若将两者分开食用,即可促进消化。所以消化不良者尤应将蛋白质和淀粉分开食用。

专家点评:只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就无需担心摄入多种营养素会加重消化负担

“将富含淀粉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分开进食,使其有利消化”的说法完全缺乏科学依据。正常人体内消化系统的各个消化器官担负着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只要人们能保证按时、定量地进食,不暴饮暴食,就无需担心某个消化器官不能同时消化两类或更多类的营养成分,从而增加消化负担。

就淀粉(碳水化合物)而言,其化学消化始于口腔内的唾液淀粉酶,但力度非常有限;胃内不存在消化淀粉的酶;当胃内的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发挥巨大作用,食糜在小肠下行过程中,小肠黏膜上的淀粉酶或其他糖苷酶将淀粉逐渐消化为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然后吸收入血。蛋白质的化学消化始于胃,其后在肠道的化学消化过程与淀粉大致相似,但消化蛋白质的化学消化酶与淀粉的消化酶完全不同,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所以同时消化两类营养素并不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

对于器官功能出现问题的消化道疾病患者而言,其饮食已属于治疗饮食范畴,必须在营养医师的指导下实施,可通过调整食物品种、改变烹饪方法或进餐频率等措施,达到保证营养、减轻器官负担的目的。

老年人如是说:蛋白质和淀粉分开吃太浪费

只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不吃米饭等主食,身体会先将蛋白质转化为脂肪以消耗供能,这样不仅会产生更多的脂肪,还会浪费已摄入的蛋白质,相当于把蛋白质当柴烧,太可惜。

专家点评:两者分开食用不仅造成浪费,久之也易伤害身体

食物提供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其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都是同时进行的,虽然主要代谢功能各有不同,但相互间也有影响。例如糖、脂肪的主要代谢功能是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蛋白质的主要代谢功能是修复受损组织和细胞、合成激素和各种酶、进行蛋白质代谢更新等。当摄入的能量不能满足体力活动及维持生命所需时,蛋白质就会被用来消耗供能。

如果将富含蛋白质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分开食用,蛋白质的确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要代谢功能而被用来充当碳水化合物或脂肪供能,这不仅违背了机体能量代谢的规律,而且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就像让现实中的编程员来做建筑工的工作一样。除此之外,在其他生热营养素比例失衡的环境中,也必将发生蛋白质代谢紊乱,继而给人体某些代谢器官(如肝、肾)带来伤害。因此,不应刻意将富含淀粉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分开食用。

淀粉样蛋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2016年2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5例, 纳入标准:肠镜活检后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 首次确诊为结直肠癌。排除标准:入组前1个月内才合并炎症或急性感染疾史;合并内科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史;术后病理检查为肺腺癌。男性患者41例, 女性24例。年龄29~81岁, 平均 (61.7±11.9) 岁。癌症类型:直肠癌48例, 结肠癌的17例。手术类型:根治术55例, 姑息手术10例。腺癌61例, 粘液腺癌4例。分化类型:高分化1例, 中分化45例, 低分化18例, 未分化1例。TNM分期:Ⅰ期16例, Ⅱ期26例, Ⅲ期19例, Ⅳ期4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同一小组肛肠外科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 询问患者疾病史, 掌握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史或免疫系统行性根治术或姑息手术。患者术前3d采集静脉血液标本, 实验室送检, 测定血清SAA、CRP、CEA、CA19-9值。使用免疫定时散色比浊法测定SAA, 使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发测定CRP, 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EA和CA19-9, 测试试剂均为设备配套试剂, 测试方法严格参照设备及试剂说明书进行。将待测血液继进行血常规检查, 排除感染病例。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 (%) 表示, 多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检查, 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使用ROC曲线分析诊断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度。

2 结果

2.1 SAA、CRP、CEA、CA19-9的相关性

使用Pearson分析肿瘤标志物SAA、CRP、CEA、CA19-9的相关性, SAA与CRP、SEA现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系数r分别为0.6 5 4、0.3 0 7;C R P与C E A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C E A与C A 1 9-9呈正相关 (r=0.586) 。

2.2 炎性介质、肿瘤标记物与术前病例分期的关系

Ⅰ~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SAA、CRP和CA19-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EA在各个分期患者之间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炎性介质和CA19-9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以Ⅰ期患者为阴性, Ⅱ~Ⅳ期患者为阳性建立ROC曲线, 三个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0.599、0.664;结果显示, SAA、CA19-9诊断Ⅱ~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意义, CRP无统计学意义。以SAA等于2.665mg/L为临界点, SAA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7%、69.15%、58.6%;以CA19-9等于8.705U/ml为临界点, CA19-9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7%、71.3%、51.7%。

2.4 SAA与CA19-9联合诊断价值分析

以CA19-9≥8.705U/ml为阳性或SAA≥2.665mg/L为阴性, SAA联合CA19-9诊断结直肠癌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87.8%、36.7%。

3 讨论

肿瘤标志物CEA在许多肿瘤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 CA19-9属于糖类肿瘤标志物, CEA和CA19-9等肿瘤标志物已经广泛用于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4]。但是多数研究报道, CEA和CA19-9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理想, 临床使用CEA和CA19-9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限制较多。最新研究发现[5~7], 炎症介质参与了肿瘤进展及转移, 有文献报道直肠癌、肾细胞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炎性介质SAA表达水平提高, 结直肠癌患者的SAA具有高特异度和敏感度。本研究结果显示, 炎性介质SAA与CEA有一定相关性, 表明炎性介质与结直肠癌存在一定联系, 并且炎性介质可联合肿瘤标志物用于诊断疾病及判断预后情况。另外, 本研究显示, 不同TNM分期患者的SAA、CRP、CA19-9水平差异显著, 肿瘤进展提高, SAA、CRP、CA19-9升高, 也提示三个指标可用于判断结直肠癌术前肿瘤分期。国内相似研究报道CEA在结直肠癌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8,9], 而本研究显示, 各个分期患者的CEA水平差异不显著, 两者结果存在差异可能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小有关。

提高结直肠癌手术保肛率和降低术后复发是当前临床治疗的难点, 由于炎性介质SAA和CRP与CA19-9存在一定联系, 为结直肠癌术前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10]。本研究建立SAA、CRP和CA19-9诊断Ⅱ~Ⅳ期ROC曲线, 结果显示, SAA和CA19-9诊断结直肠癌具有一定价值, SAA和CA19-9单独诊断Ⅱ~Ⅳ期结直肠癌的准确率分别为67.7%、67.7%, SAA联合CA19-9诊断Ⅱ~Ⅳ期结直肠癌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87.8%、36.7%, 表明炎性介质SAA联合肿瘤标志物CA19-9在筛选结直肠癌中具有一定价值, 将SAA、CA19-9与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方式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黄利娟, 陈继贵, 刘丽, 等.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预后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5) :563-566.

[2]汪晓东, 吕东昊, 李立, 等.炎性介质CRP与SAA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 2009, 21 (10) :1713-1716.

[3]钟武, 张磊昌, 钟世彪, 等.结直肠癌患者术前CEA、CA19-9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 24 (4) :499-504.

[4]李延东, 姜训忠, 耿正伟, 等.联合检测血清CEA、AFP、CA19-9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5, 27 (5) :53-55.

[5]王昕雯.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CRP、SAA及CA19-9水平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 20 (6) :599-602.

[6]周晓红, 刘君.血清中炎性介质SAA和CRP的含量以及SAA、CRP、CEA联合检测对术前评估结肠癌的临床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30 (6) :414-418.

[7]尹江燕, 陈道荣.CEA和CA19-9阳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14) :1710-1712, 1715.

[8]XD Wang, M Gao, LV Dong-Hao, et al.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pre-operation determinat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CRP and SAA) and tumor markers (CEA, CA19-9 and CA72-4) in colorectal cancer[J].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 2009, 34 (3) :321-331.

[9]宋宝荣, 王人杰, 王铭河, 等.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前血清CEA和CA19-9表达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2, 1 (2) :13-17.

淀粉样蛋白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0年3月~2011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患者。患者共分为三组:(1)A组:ICM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6±8.9)岁;(2)B组:DCM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7±10.3)岁。A组与B组患者均根据WHO/ISFC(1995标准而选定。部分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指标。其中ICM组造影30例,均有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大于70%,大部分患者伴有弥漫性三支血管病变。DCM组造影20例,造影结果均为正常。(3)C组:健康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0.2±6.3)岁。健康对照组无相关病史,并且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经临床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常规生化等检查无器质性疾病。

ICM组和DCM组患者均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且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均小于50%。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缺血性心肌病(A组)和扩张型心肌病(B组)两组心力衰竭的患者分别分为NYHAⅡ级组,NYHAⅢ级组和NYHAⅣ级组作为亚组。

通过详细询问,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使用利尿剂及ACEI治疗,入院前至少1个月未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以及其他抗炎药物。

所有观察对象均排除左室肥厚(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外周血管疾病,心源性或非心源性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及全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严重的肝肾疾病。

1.2 标本的采集及SAA测定

所有患者空腹采静脉血2ml,经3000r/min离心10分钟后取血清置于-70℃保存。待样品集齐后统一测定。血清SAA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由美国BPB公司提供。组间及组内变异系数分别为5.9%和12.6%。根据试剂所提供浓度,将血清SAA浓度>1.0ng/ml作为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用表示,连续变量且正态分布多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用χ2检验;血清SAA浓度判定ICM的价值用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似然比评价;应用ROC曲线选择确定ICM的血清SAA浓度最佳界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A水平检查

ICM患者(A组)SAA水平明显高于DCM组患者(B组)和健康对照组(C组),分别为(2.3805±1.267)ng/ml,(1.7567±0.2448)ng/ml,(0.9936±0.276)ng/ml,经方差检验分析,各组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图1)。提示虽然DCM患者SAA水平也有升高,但不如ICM患者更显著。SAA水平在二者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A组:ICM组;B组:DCM组;C组:健康对照组。#与C组相比,P<0.01;*与B组相比,P=0.0126。

2.2 亚组中SAA水平检查

我们分别比较了ICM组中及DCM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间SA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ICM组中,各心功能分级组间SAA水平虽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9),但各组间均值有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且其P值接近0.05。而在DCM组中,却无此变化趋势,各心功能分级间SAA水平无显著差异(P=0.2832)。

2.3 ROC曲线

将ICM和DCM组的SAA浓度值作为诊断截断点,再以不同诊断截断点下的真阳性率(即敏感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即1-特异度)为横坐标,将各点连接起来,绘制成ROC曲线。由ROC曲线显示,采用SAA浓度为1.929ng/ml作为界值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83.3%。所得阳性似然比为3.5928。

3 讨论

临床常见的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慢性长期心肌缺血、坏死、弥漫性心肌纤维化,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为特征,属冠心病的终末期。而扩张型心肌病也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是除冠心病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上二者的鉴别比较困难。冠脉造影可以作为二者鉴别的金指标,但冠脉造影为有创检查,费用昂贵,且存在一定风险性,很多基层医院受到设备及人员限制,使冠脉造影检查很难在基层医院开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与斑块的形成、进展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清炎症标志物的浓度水平,是一种简便、快捷、便宜的检查方法。

SAA是由同一簇基因编码的一组多形性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它能在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间接刺激下进行表达,而且对细胞因子的刺激较C反应蛋白更敏感,是目前最敏感的炎症标志物之一[1,2]。人类动脉硬化损伤的部位和主要类型的细胞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细胞。在上述细胞中也可以检测到SAA-m RNA的表达[3]。有大量研究表明,SAA在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时明显升高[4]。也有研究表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SAA水平较正常比明显升高[5,6]。SAA可以通过诱发炎症反应、干扰脂质转运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冠脉粥样硬化和冠脉缺血有着密切的关系[7,8]。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SAA可以考虑作为鉴别ICM与DCM的一项重要指标。本试验中,ICM组SAA含量明显高于DCM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起初在炎症或损伤时由肝脏合成的SAA进入循环后,不再仅是炎症反应的标志物,而且通过多种机制参与CHD的发生、发展。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狭窄,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SAA积极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这也许可以解释SAA在ICM患者中的水平较无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的DCM患者明显增高的原因。本实验中,DCM患者的SAA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这可能与心力衰竭本身启动的炎性机制或是DCM自身的免疫机制有关。通过对两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的SAA水平比较,我们发现,ICM组中SAA均值水平有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其P值接近0.05,虽然各心功分级组间SAA水平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9),但这可能与分组后我们的样本例数相对较少有关。而在DCM组中,却无此变化趋势(P=0.2832)。这说明不同病理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中,SAA对病情的判定意义不同。SAA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心肌缺血病理的ICM有着密切关系。ICM患者病情越重,心功能分级越高,SAA的水平越高。提示SAA对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可能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9]。

本实验还进一步应用ROC曲线来分析评价SAA诊断ICM的价值。本试验中,由ROC曲线可见,曲线下面积AUC=0.803,表明SAA作为ICM的诊断指标,其诊断准确性较好。当以SAA浓度为1.929ng/ml作为诊断截断点时,即当SAA浓度>1.929ng/ml时诊断为ICM,否则为DCM。此时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83.3%,阳性似然比为3.5928。由此,可以考虑将SAA作为ICM的临床筛查化验指标。

近年研究发现,SAA是一种较hs-CRP更为敏感的炎症标志物,不仅对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独立预测价值,甚至在冠脉造影符合程度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价值优于hs-CRP,这可能与SAA通过更多的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10]。与hs-CRP相比,SAA的检测方法简单快捷,价格低廉,可自动化大样本分析,其血清标本容易保存,反复解冻三次或在45℃环境中放置三天,免疫活性均无明显变化,更适合临床应用。另外,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测量SAA和hs-CRP的浓度可以大大提高检出的敏感度[11]。因此,无论是单独检测SAA,还是与hs-CRP联合测量,均能为ICM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失为一个方便、经济的临床筛查指标。

参考文献

[1]张锦,来春林,刘晓红,等.血清hs-CRP、SAA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4):394~396

[2]陈婷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AA及hs-CRP水平变化的关系.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5):349~350

[3]丁芳.冠心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脂联素的关系.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5):442~444

[4]翁建新,刘强,左辉华,等.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内超声斑块显像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妊娠相关蛋白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2):117~120

[5]尹建国,姜德谦,张社兵.冠心病患者血浆SAA、hs-CRP浓度变化及其意义.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38~1039

[6]李燕侠,刘云超,丁大捞,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冠心病及其稳定性相关的研究.中外医疗,2009;32(10):14~15

[7]张子为,胡云.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9):1789~1791

[8] Godfrey SG,Catherine A,Reardon.SAA,HDL biogenesis,and inflammation.Journalof Lipid Research,2008;49(2):269~270

[9]王玉明,程亚萍,郭翀,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0):739~742

[10] Patricia GW,Joel CT,Nancy RW,et al.Serum amyloid A,but not C-reactiveprotein,stimulates vascular proteoglycan synthesis in a pro-atherogenic manner.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2008;173:1902~1910

淀粉样蛋白 第7篇

关键词: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LTP,免疫组化,海马,大鼠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的首发症状是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样β蛋白 (amyloid β-protein, Aβ) 。因此, AD病人出现的记忆功能下降很可能与沉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部位的老年斑中AβP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有关。近年来, 许多神经科学工作者已就Aβ及其片段对海马在体或离体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的调制作用作做了广泛研究[1,2,3]。然而, Aβ及其片段对海马LTP的抑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 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CaMKⅡ) 是海马内含量最丰富的一种蛋白激酶。CaMKⅡ的激活对学习记忆、基因表达及神经元的可塑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4]。用胚胎干细胞基因打靶技术处理后的缺乏CaMKⅡα亚单位的小鼠, 空间学习能力受到损伤, 海马脑片上LTP的诱导也受到抑制[5] 。在海马CA1区突触后神经元中加入CaMKⅡ抑制剂, 可阻止LTP的诱导, 但对于已经形成的LTP不起作用[6]。可见CaMKⅡ虽然不参与LTP的维持, 但对LTP的诱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Aβ引起的LTP伤害中, 是否也有CaMKⅡ的下调参与。Aβ在电生理学实验上对LTP的抑制是否与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中CaMKⅡ的变化相一致。本研究采用电生理手段记录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变化并结合免疫组化手段同步测定海马脑片CaMKⅡ活性, 探讨了LTP诱导与CaMKⅡ磷酸化水平的关系以及CaMKⅡ活性在Aβ引起的在体海马LTP伤害中的作用, 旨在为保护神经元和突触可塑性免受Aβ的伤害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药品

实验采用雄性Wistar大鼠, 体重230 g~270 g, 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Aβ25-35 (购自美国sigma公司) 经蒸馏水稀释成5 nmol/μL。兔抗鼠P-CaMKⅡ多克隆抗体IgG (工作浓度为1∶150) 购自Santa Cruz公司; 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 (PV-6001) 购自北京中杉公司。

1.2 电生理记录及实验分组

大鼠经25%乌拉坦腹腔麻醉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 。颅骨钻孔, 以前囟点 (Bregma) 为基准, 按照坐标P:+0.8 mm, R:1.3 mm, H:4.1 mm, 将不锈钢脑室导管插入右侧脑室, 并用牙科水泥将导管固定于颅骨上。同样用立体定位方法安装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双极刺激电极P:-4.2 mm, R:3.8mm;位置为Schaffer collateral/commissural pathway;记录电极:P:-3.4 mm, R:2.5 mm;位置为CA1区放射层;参考电极P:-8.0 mm, RL:1.0 mm。测试刺激的频率为0.033 Hz, 刺激强度以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最大幅度的50%强度为准。诱发LTP的高频刺激 (HFS) 为200 Hz, 波宽50 μs, 每串刺激包含20个脉冲, 共3个串刺激, 串间隔30 s。用电刺激诱发海马CA1区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fEPSP) , 观察Aβ经脑室导管给予后不同时间点LTP变化。经多道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RM6240B/C) 进行信号采集 (时间常数:1 s;高频滤波:3 kHz) 、放大和储存。离线分析时, 以fEPSP幅度变化百分比作为纵坐标, 时间为横坐标, 绘制LTP随时间变化情况。

实验分4组, 测试刺激对照组:脑室注射5 μL蒸馏水, 记录诱发电位, 4 min后对大鼠海马脑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高频刺激对照组:脑室注射5 μL蒸馏水, 记录诱发电位, 15 min后给予HFS诱导LTP, LTP诱导后30 min对大鼠海马脑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Aβ25-35 (25 nmol) 15 min+高频刺激组:在高频刺激前15 min注射Aβ25-35 (25 nmol) , 余同前组;Aβ25-35 (25 nmol) 60 min+高频刺激组:在高频刺激前60 min给Aβ25-35 (25 nmol) , 余同前组。

1.3 免疫组织化学

电生理LTP实验记录结束后, 迅速经大鼠升主动脉灌入200 mL生理盐水冲洗血液, 再用4%多聚甲醛300 mL灌注固定。取脑置于4%多聚甲醛中进行后固定12 h, 经脱水、透明、浸蜡、修块后行脑片切片, 片厚3 μm。一抗 (兔抗鼠P-CaMKⅡ多克隆抗体IgG) 4 ℃过夜。其余均按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 (PV-6001) 说明书操作。最后采用图像分析系统 (MIAS-300) 对海马CA1区的神经元进行半定量分析, 测其CaMKⅡ蛋白阳性细胞胞浆平均灰度值, 以反映染色强度。

1.4 统计学处理

电生理实验结果以fEPSP的幅度作为记录指标, 将基础fEPSP的幅度值作为100%, LTP的大小以HFS前后fEPSP幅度变化的百分比值表示。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误 (Mean±SEM) 表示。免疫组化的图像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 t 检验, 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HFS成功诱导海马CA1区LTP和升高CaMKⅡ磷酸化水平

在稳定记录大鼠海马CA1 区场电位30 min的基础上, 脑室给予5 μL蒸馏水, 对于基础fEPSP没有明显影响, 而给予高频刺激后发现, fEPSP的幅度在刺激后即刻增加到 (204.38±10.22) %, 30 min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162.37±5.50) %。同时,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分别比较了测试刺激组和高频刺激对照组海马CA1区的CaMKⅡ的磷酸化水平。CA1区p-CaMKⅡ的阳性区域主要位于锥体细胞胞浆, 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呈棕褐色。其中, 测试刺激组免疫反应阳性产物染色较淡, 灰度值为165.01±9.43;高频刺激对照组染色较深, 灰度值为132.53±8.19, 磷酸化水平显著强于测试刺激组 (P<0.05) 。

2.2 Aβ25-35预处理时间依赖性压抑了海马LTP的诱导

高频刺激前15 min脑室注射25 nmol Aβ25-35, fEPSP幅度在高频刺激后30 min为 (132.74±3.86) %, 同高频刺激对照组 (162.37±5.50) %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频刺激前1 h脑室注射25 nmol Aβ25-35 (5 μL) , fEPSP幅度在高频刺激后30 min为 (102.54±5.17) % , 与高频刺激对照组、Aβ25-35 15 min+高频刺激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结果表明, 25 nmoL Aβ25-35预处理可时间依赖性压抑海马LTP的诱导。

2.3 Aβ25-35预处理时间依赖性压抑了海马CaMKⅡ的磷酸化水平

在高频刺激前15 min脑室注射25 nmol Aβ25-35组 (n=6) , 免疫组化显示蛋白表达灰度值为152.27±7.68, 与单独高频刺激组相比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高频刺激前60 min注射25 nmol Aβ25-35组 (n=6) , 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灰度值为163.93±7.14 (P<0.05) 。说明25 nmol Aβ25-35预处理60 min组CaMKⅡ磷酸化水平更加受到压抑。表1显示了各组大鼠海马p-CaMKⅡ蛋白表达平均灰度值。可以说明Aβ25-35预处理可时间依赖性压抑海马CaMKⅡ的磷酸化水平。

与测试刺激组比较;1) P<0.05;与高频刺激组比较, 2) P<0.05

3 讨 论

LTP被认为是突触活动的可塑性现象, 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 尤其是海马的LTP。对LTP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ethyl-D-aspartate, NMDA) 受体依赖的细胞内级联反应上。突触后膜在强直刺激作用下发生的强烈去极化, 可有效解除Mg2+对NMDA受体通道的阻塞, 进而使NMDA 受体在与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结合后开放, 出现Ca2+内流、胞内Ca2+浓度升高, 从而作为第二信使触发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 (PKA) 等活性增加, 引起下游一系列生化反应, 包括突触后膜AMPA受体的上调。众多的信号分子中, CaMKⅡ是其中一个研究热点。已经明确, CaMKⅡ是突触后致密区 (PSD) 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占PSD总量的30%~50%。Sanhueza等[5]用海马脑片的方法证实CaMKⅡ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以减少CA1区的突触传递。用基因打靶技术将CaMKⅡ的α亚基敲除, 发现小鼠空间认知缺乏并且海马脑片的LTP诱导也受到损伤[7]。CaMKⅡ参与LTP诱导的作用机制与被钙/钙调蛋白激活有关, 但一旦其结构286位点上的苏氨酸发生自身磷酸化后, 可引起该酶持续性的活动而不再需要钙/钙调蛋白的激活。因而, 可以把CaMKⅡ视为触发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分子开关”。CaMKⅡ的活性增加在高频刺激后 (3~5) min就有作用, 可持续到高频刺激后1 h[8]。由于CaMKⅡ活性在高频刺激后15 min和30 min增强都表现得比较明显[9], 故本实验选定高频刺激后30 min测定CaMKⅡ磷酸化水平。CaMKⅡ作用底物有位于突触前膜处的微管相关蛋白2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MAP2) 和突触蛋白Ⅰ, 突触后膜上AMPA受体的GluR1亚单位则是CaMKⅡ突触后致密区的主要结合位点[10,11,12]。

本实验中, 对照组在高频刺激后fEPSP显著增高, 而Aβ25-35预处理则显著压抑了LTP。这与之前我们以及Freir等[13]的报道一致。为进一步探讨Aβ抑制海马CA1区LTP的机制, 在记录在体海马LTP后, 对不同处理组的海马脑片进行了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发现, 高频刺激组比测试刺激组CaMKⅡ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而Aβ+高频刺激组磷酸化水平较单纯高频刺激组降低, 且表现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Aβ对LTP的抑制与CaMKⅡ的磷酸化水平下降结果相一致, 提示Aβ引起LTP的损害与磷酸化CaMKⅡ的下调有关。

Aβ及其有效片段抑制LTP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 它们可作用于神经元的膜通道和受体蛋白, 引起通道和受体的功能性改变, 进而引起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转录、蛋白表达等过程的改变, 最终影响LTP与学习和记忆功能。例如, Aβ可能影响电压门控钙通道、钾通道和NMDA受体, 导致细胞内钙超载[1,3,14] ;通过SAPK磷酸化, Aβ可使下游的细胞转导通路活化[15];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 Aβ使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 下调PKA/CREB信号通路[2]。此外, CaMKⅡ磷酸化作用的下调可能也参与Aβ引起的海马LTP的抑制, 但这方面的报道较少。Zhao等[9]将免疫印迹检验用于测量CaMKⅡ的磷酸化作用, 发现Aβ1-42减弱了齿状回海马脑片LTP诱导中CaMKⅡ的激活。 本研究采用电生理手段记录大鼠在体海马CA1区场电位变化并结合免疫组化手段同步测定海马脑片CaMKⅡ活性, 显示Aβ25-35压抑了在体海马CA1区LTP的诱导, 同时也减弱了CaMKⅡ的激活, 结果与Zhao等[9]的离体研究一致。

淀粉样蛋白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本院接诊的4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1~72岁,平均(64.2±5.6)岁;对照组选取来本院正常健康体检的40位正常人,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0~73岁,平均(61.2±5.8)岁。所有患者均为呼吸道感染所致,满足以下入选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1)身体器官具有慢性、急性感染;(2)肝肾功能不全、肿瘤患者;(3)有药物过敏、心率失常者;(4)生命体征时常变化患者;(5)有大手术、重大外伤及烧伤患者等,研究组入院时要进行肺部CT检查排除由肺炎引起的PCT、hs-CRP及SAA升高。

1.2 方法

AECOPD患者在入院24 h内予常规感染治疗,7 d后空腹抽其静脉血2 ml,即刻分离血清中用于hs-CRP、PCT、SAA及WBC指标的检测,采用电化学分析仪(济南欧莱德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血清中PCT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弗安企业生产的大型随机任意式(分立式))检测血清中hsCRP,SAA试剂盒(上海恒远生物生产)采用定时散射比浊法(Beckman-Coulter公司ARRAY360特定蛋白系统)检测血清中SSA。

1.3 疗效评定标准

评定两组治疗前与稳定后的hs-CRP、PCT、SAA及WBC的水平,记录研究组的阳性率(血清hs-CRP>3 mg/L,PCT>0.25 ng/L,WBC>10×109/L为阳性标准[4])。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中PCT、hs-CRP、SAA、WBC及SAA/CRP水平的比较分析

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中PCT、hsCRP、SAA、WBC及SAA/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CT、hs-CRP、SAA、WBC及SAA/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与稳定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研究组患者血清中PCT、hs-CRP及SA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

PCT的灵敏度明显高于hs-CRP与S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的特异度与PCT、S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炎症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较多,病死率较高,由于其缓慢性发展,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5]。由于PCT不受体内的激素水平影响,且体内半衰期25~28 h,这就为采血提供良好的机会,正常人体内水平含量极低,基本检测不到,当全身受细菌感染时,会产生大量的PCT进入血液中,使血液中PCT含量显著升高。CRP是由白细胞介素-26影响下合成的一种蛋白,在炎性严重时会刺激CRP的升高,感染控制后含量骤降,当慢性炎症产生时,会使血液中SAA水平显著提高,SAA是一种敏感急性时蛋白[6]。

大量研究指出,AECOPD患者体内的PCT、hs-CRP和SAA明显升高[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炎症性的呼吸疾病,可能受到细菌或者病毒的感染,此时体内的PCT、hs-CRP、SAA、WBC及SAA/CRP显示较高。通常,正常人体内的PCT、hs-CRP、SAA、WBC及SAA/CRP均较低[8]。数据显示,AECOPD患者的血清PCT高达(3.21±1.65)ng/ml、hs-CRP为(23.58±1.31)mg/L、SAA高达(123.61±38.69)mg/L,与正常人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患者处于稳定期时,患者的PCT、hs-CRP及SAA均明显下降,说明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PCT、hs-CRP及SAA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AECOPD患者的病情[9,10]。此外,通过对PCT、hs-CRP及SAA阳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统计发现,PCT的阳性诊断灵敏度较高,高达87.5%。说明PCT可以作为诊断AECOPD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指标。而hs-CRP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与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紧密联系。数据显示,患者血清hs-CRP的诊断特异度高达100%,说明hs-CRP可以作为诊断AECOPD机体炎性反应的反应指标。

综上所述,PCT、hs-CRP及SAA均可作为诊断AECOPD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疗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杰,马晋,张颖,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断与病情评估中血管内皮因子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8):3317-3320.

[2]石焜,严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运动康复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70-672.

[3]陈琴,姜小鹰,钟清玲,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出院计划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790-794.

[4]王璨丽,胡静,秦磊,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断中的应用及预后评估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9):1440-1443.

[5]王巍,张章.血清降钙素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及评估应用[J].四川医学,2015,36(6):851-853.

[6]杨海燕,付朝晖,王喜春,等.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4,(32):4314-4315,4319.

[7]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5-757.

[8]杨小花,苏洁,徐建国,等.D-二聚体、血细胞比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0):2746-2748.

[9]江卫龙,王镇,包继涛,等.内毒素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作用[J].山东医药,2013,53(9):68-69.

淀粉样蛋白 第9篇

关键词: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血清淀粉样蛋白A,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于2008年由Bozinovski等[1]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急性时相蛋白,炎症反应时由肝脏细胞大量合成分泌,5h~6h内可升高1 000倍,是反映炎症的一个敏感性指标之一。SAA作为一种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和产生不稳定性,最终破裂的各个阶段。目前在亚洲地区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各大洲地区,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可引起斑块脱落,造成脑梗死,因此研究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对于防止斑块破裂,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直接选取明确病因的脑梗死病人,通过血清SAA水平的测定,探究SAA是否可作为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入住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病人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2.37±14.11)岁,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4名为对照组。

1.2 诊断标准

所有脑梗死病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所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脑梗死首次发病;发病72h内入院;参考TOAST病因分型[3]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1.3 排除标准

急慢性炎症性病变,痛风,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近期手术或创伤,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肿瘤病史,出血性脑梗死,凝血功能障碍及大动脉炎所致脑梗死。

1.4 方法

1.4.1 标本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SAA浓度,二等分置于EP管中在-80℃冰箱中保存,标本采集完成后一次性批量检测,测定时保证试剂批号一致,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病例组病人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受检者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前部,颈后垫枕,头后仰,并偏向检查对侧,先进行横切探测:将探头置于颈根部,依次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尽可能探查至颈部最高点,观察动脉走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及血管狭窄等。纵切探测:当颈前部探测颈动脉显示欠佳时,将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后缘,采用后侧位来观察。斑块形成定义:当IMT≥1.5mm,凸出于血管腔内,或局限性内膜增厚高于周边IMT的50%。斑块分型方法:通过对斑块的形态学、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是否溃疡形成等综合分析评价。稳定斑块:形态规则,高回声或等回声,无溃疡;不稳定斑块:形态不规则,低回声、混合回声,溃疡斑块[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及体重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血脂、空腹血糖、尿酸、白细胞计数比较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的血清SAA水平比较(见表3)

病例组血清SA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g/L

2.4 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SAA水平比较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A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ng/L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S)目前是脑梗死主要病因。大量研究已证实:AS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均与炎症反应有关。SAA作为一种新型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在炎症反应时,SAA与LDL-C形成SAA/LDL复合体,诱导内皮细胞黏附因子产生,使巨噬细胞与血管内膜结合,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还通过替换HDL-C上的载脂蛋白A-I(ApoA-I),与HDL-C形成SAA/HDL-C复合体,减少胆固醇的逆转运及清除,转运胆固醇到巨噬细胞内,增高了斑块脂质池中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的浓度,导致脂质硬度下降,从而使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因此SAA参与了AS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国外多项研究[6,7]一致,本研究结果同样显示病例组血清SA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而证实SAA参与AS产生、发展至血栓形成。

SAA还通过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使纤维帽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加快,导致纤维帽破裂,从而破坏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5],可用来识别AS不稳定斑块。ICARAS研究[8]通过对1 268例病人颈动脉超声连续观察随访,结果显示:SAA与AS进展呈显著相关,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进展与SAA存在密切的相关性,SAA可以作为AS进展及不稳定斑块的标志物。国外研究[6,7]证实:SAA与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有关,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SA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血清SAA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可用来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帮助病人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脑梗死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ozinovski S,Hutchinson A,Thompson M,et al.Serum amyloida is a biomarker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8,177(3):269-278.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47-148.

[3]Adams HP,Bendixen BH,Kappelle LJ,et al.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Definition for use in a multiceuter clinical trial.TOAST.Trial of org 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 ment[J].Stroke,1993,24(1):35-41.

[4]华扬.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血管超声筛查与治疗评估[J].中国脑卒中防治,2011,1(3):56-57.

[5]Carty CL,Heagerty P,Heckbert SR,et al.Associa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serum amyloid-A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nteractions with the IL6,IL1RN,IL1βand TNF genes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J Atheroscler Thromb,2009,16(4):419-430.

[6]King VL,Thompson J,Tannock LR.Serum amyloid A in atherosclerosis[J].Curr Opin Lipidol,2011,22(4):302-307.

[7]Werba JP,Veglia F,Amato M,et al.Patients with a historty of stable or un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ave different acute phase responses to an inflammatory stimulus[J].Atherosclerosis,2008,196(2):835-840.

上一篇:智能基础优化论文下一篇:实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