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历史地图册

2024-05-28

合理历史地图册(精选5篇)

合理历史地图册 第1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大幅度的发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 兴趣在学科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历史”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 上好这一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课一开始抛出8张卡片, 每张卡片分别体现中国历史的8个知识点。上课时我让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 每小组领走一张卡片, 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卡片上的知识点在课本和历史地图册上找论据, 然后每组派代表再进行陈述。学生领到任务后都很兴奋, 每一小组的成员都能团结协作, 积极寻找材料, 由于历史地图册更加直观, 学生更容易在历史地图册上找到答案。例如有一卡片的内容是“北京人已经知道用火烧烤食物了”, 学生很快在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2~3页里找到所需的材料。完成任务的学生显得很有成就感, 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提供了很多课外知识, 设计了一些有趣的问题, 上课时加以利用, 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第9页展示了唐都长安的平面图, 在平面图的旁边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 你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要买必备用品, 要去国子监, 考中后要去赴国宴, 要去大雁塔题名留念, 你都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问题二:请问唐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册上清晰完整的唐长安城布局图, 能较快地找出答案。经常利用历史地图册开展课堂活动, 能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历史地图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地图册根据历史课本内容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单元, 每单元内容由单元导读、地图、历史图片、读图等组成, 内容非常丰富直观, 历史线索整理得很完整。新学期一开始, 就可以指导学生浏览整本历史地图册, 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授课内容。开始讲授新单元的时候, 单元导读发挥了巨大作用。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一单元导读写道:“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日益强盛, 19世纪中期, 其侵略魔爪开始伸向中国。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的抗争从未间断。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等, 表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这样的单元导读层次分明, 突出重点知识。通过细读这篇单元导读, 把分散到各课的知识点概括起来, 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掌握本单元的脉络, 后面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历史知识又是互相联系的, 利用历史地图册的单元导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实用性更强, 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高, 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 充分感知历史

古人有“左图右史”的读史习惯, 现代教学论认为, 观察是历史思维的开始, 也是探索、发现、思考的开始, 历史地图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历史的阵地。历史地图册内容非常丰富, 图文并茂, 就图而言, 就有地图、图片、图表, 这三者都是课本语言的延伸和补充, 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地图,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把抽象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立体感、真实感、空间感的历史环境中, 对事物的表述更生动、形象, 更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28~29页展示了“西域图”、“张骞通西域图”、“丝绸之路图”、“班超经营西域图”, 把西域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丝绸之路的路线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配上文字说明, 把本课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师上课时只要引导学生观察、阅读、思考, 由学生讲解这四幅图的内容, 教师再加以总结, 就能很生动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对教学活动帮助较大的就是历史文物图。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 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日常生活中极难见到文物, 历史地图册里的文物图片成为学生认识文物主要的途径。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11页收集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等文物图片, 和课本的内容相呼应, 让学生感到历史的真实感。

近现代史的历史地图册出现大量珍贵的历史人物图片, 细腻传神地记录了近代历史人物的活动, 这些近代历史人物学生通过其他渠道都能略知一二, 历史人物图片的出现会让学生感到好像遇到老朋友一样觉得亲切,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 而图片的“现场性”则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迅速调动课堂气氛, 学生容易把已掌握的知识同课本的知识联系起来, 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拓展。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28~29页展示了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及香港回归的有关图片, 学生通过观察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表情、姿势,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揣摩两个领导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会想:“假如我是邓小平, 我要怎么说?”从而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 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现场, 缩短与历史的距离, 更具体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使知识得到升华。

四、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 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 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这一方面, 历史地图册以其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给学生提供了培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肥沃土壤, 更能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 更易于培养和上升情感。如体现古代科技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都江堰、秦长城图;展示人格魅力, 体现人物风采的左宗棠、李大钊、邓小平人物像;控诉西方列强对我国犯下罪行的《沙皇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示意图》等, 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在这些图片面前, 学生更能进一步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激发, 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而这些, 单靠语言表述是难于达到的。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这句话也概括了历史地图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

历史地图册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不仅传播知识, 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运用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 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非常直观的教具和课程资源, 课堂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 必然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合理历史地图册 第2篇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的历史地图运用的基本情况。还针对教学中的历史案例如何运用和历史地图在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一、内容提要: 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

2.做为一种特殊教材,历史地图册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可通过历史图册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

间的基本工具。

下面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在各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下运用地图册教学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历史地图册对提高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

二、初中地图册应用研究案例

七年级历史地图册的运用: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这门新学科,所以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主要方向,地图册的合理应用就能解决

这一问题。这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摆脱小学生爱看图画的那种习惯,所以对图画的东西比文字的东西更感兴趣。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合理恰当运用地图册。

片断一:在讲述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6页观察《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然后就观察结果以谈话方式进行交流。

打开地图册,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华大地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很广,一眼就会看出我们课本上要学的元谋人、北京人等人类遗址,当然我们已经了解这些知识了,所以看起来很直观,那么学生到底怎么样呢?这就得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合理利用地图册了。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利用地图册的:老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国远古人类很多,最主要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等。

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在黄河流域、元谋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生: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发现在今天的云南元谋县。

生:我国远古人类比较多、分布广,从北到南都有,它们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生: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学生们沉思了一会,马上就有同学举手了。

生:这里水源充足。

生:水可以浇灌田地,发展生产。

生:有水的地方植物生长较好,可以为早期人类提供大量维持生命的食物。如:野菜、野果子等。

生:有水的地方环境好,生存方便……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没有凿渠引水的技术,只有借助自然条件进行生存,水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大多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又能折射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再想一想。

生:人在自然界面前没有办法,只能依赖自然界的给予生存。生:说明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借助自然的力量生活。趁热打铁我紧接着让同学们把地图册翻到第 5 页,观看《亚非文明的初现》图,让学生们在图上找到亚非文明的初现地,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生:人类早期文明区所在地都有河流流经。生:它们都在北半球。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是大江大河孕育了早期人类的文明。生: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说的非常好。此外,四个亚非文明区大都在北纬30~40之间,这里属于北温带,气候适宜,降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既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案例二:在讲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课文中有一个框题:比一比: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我出示了一组打制与磨制石器的教学挂图,请学生观察后及时加以点拨:首先让学生们从外观上去观察发现。学生们异常活跃,很快答案便从他们的小嘴中蹦了出来。接着我又请同学们猜想两组石器的用途、种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哪一组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为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同学们便将问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参看课本第9页半坡出土的《鱼纹

彩陶盆》图和第19页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让学生从彩陶盆的里外并借助不同的视点观察后提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 生纷纷猜测道:盆子、盘子、碗、碟子 问:它上面有什么? 生猜测道:鱼、鱼网、线条、鸟、人头 问: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道:打鱼为生、用符号记事。问:盆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底黑边,是彩陶。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半坡人有了一定的审美观。生:半坡人掌握了烧制彩陶的技术。问:当时人们用这些陶器做什么? 生:盛粮食、祭祀、煮东西、做灶具

生:打水、盛水、储藏食物

问:陶器可以打水、盛水,这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学生疑惑猜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8页参看汲水用的彩陶瓶和课本第8页的《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学生似有所悟。

其中一生说:人们不必住在河水边,远离河流也能生活。

另一生:人们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居所过定居生活。我点了点头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思维并大加赞赏,没想到同学的思维竟然这样丰富和开阔。………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将历史填充图册打到第 5 页看习题 2 比一比 《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像图》并思考:河姆 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经 过分组讨论、交流在我的指点下从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方面找到了 答案。在学生们的答语中明显地看出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同 学们虽然语言略显稚嫩但已注意到了我国南北方的环境不同及东西 部的差异。通过学生们对两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可以 看出他们已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片断三:在讲第 3 课《华夏之祖》时当讲到黄帝和炎帝时,结合 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和传说故事,我请学生对照黄帝像和炎帝像问:黄 帝和炎帝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为什么他们的穿着装束却很不一样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众说纷纭、想象万千。由片断二和片断三可以看出图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原始居 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两个案例中,学生表现出了 无群的想象力。我则在教学中依据几幅图片,通过设置一些互为联系 的小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通过学生的猜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驱使学生思维经常处在一种 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 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探究 事物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也不失为培养学生

思维创新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历史填充图册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功效是值得一提 的。它与历史地图册相得益彰,从而更能在教学中让地图发挥最佳作 用,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所使用的 填充图册中,我感觉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相 配套的填充图册是最让人有感觉的、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弥补了 历史地图册中插图较少的缺陷,并且借助插图给学生观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园地。它所设置的练习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上下 功夫,也充实了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该图册最大的亮点,也是我在教学中最为关注和欣赏的部分。诸如七年级上册的填充图册 中的各显其能、古物寻踪、古物探究、资料探究、试一试、练一练等 栏目的编排的确让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的巩固与获取上,更 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比较分析能 力的训练与养成。如填充图册中让学生根据出土的《山顶洞人制作的 骨针》图,看能推断出什么?让学生观察分析《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 布》图,看能得出哪些推断?让学生根据《北京人生活场景想像图》 编写一解说词;让学生根据《都江堰示意图》为参观者介绍都江堰; 让学生根据人物图像为人物写出简介等。综上所述,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窥一斑而见全 豹。在运用图册教与学的过程中,地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 趣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于地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地图的能力,更主要 的是使学生学会了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则通过对图中描 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隐含于图中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解释和说 明问题。掌握了这样一把认识空间和开启社会之门的钥匙,则有助于 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历史地图作用 的最大发挥更多的还在于我们的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用好历史图册 这个课程资源; 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历史图册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 识、发展能力;如何让历史图册成为会说话的工具。为此,我们的历 史教师在课余之际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地图素养,在教学中一定深入 挖掘历史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积极培养 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捕捉信息、分析问题、获 得知识;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感

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历史地图册;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25-01

历史地图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养的功效,承担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各方面能力的任务。历史地图是一个非常好的直观教具,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如能巧妙、恰当地使用历史图画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以求知

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历史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利用历史图片的教学功能,往往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探求状态。我首先从新课导入入手,改变以前的“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教授新课——本课小结——布置作业”相对固定的教学流程,开始大量阅读和浏览,在书中、在网上寻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漫画,适时适量地引到课堂教学中。如新课程“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为了突出八国联军侵华的险恶用心,课堂中选用了漫画和图片,首先对图片进行了详细而个性的解说,经过上述的漫画导入与“图说历史”,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认真观察漫画,纷纷开口表达自己对漫画的理解。我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将漫画所含信息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进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与新知识、新问题的生成,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突破重点难点,化繁为简

课文中比较复杂的,不易理解的内容涉及到空间概念的重点、难点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材料来进行学习,这些内容,离开历史地图,仅仅口述,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往往重点难以突出,难点不易讲清,而运用地图配合教学,则大有裨益。《秦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一课,地图册呈现了《秦始皇》(想象复原图)、《秦长城》(复原图)等图片,学生阅后即觉得“秦始皇”、“万里长城”(秦)这些形象和概念立时丰满、生动起来。又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先展示《俄国侵吞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说明沙俄共侵占中国东北及西北144万多平方千米,引导学生明白“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失去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再展示《第二次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战争中中国被迫增开11处为通商口岸,使学生理解“外国侵略势力不仅扩张到沿海各省,而且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样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得出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的结论。

三、深化学生认识,提高能力

有些历史图片其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隐含的内在价值。如果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将其挖掘出来,学生的分析能力将由此得到提高。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单元要求学生识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于学生来说识记这么多相近的概念,并且将这么多地名一一对号入座确实有困难,可引导学生读《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一图,并将该图形象地比喻为“满弓之箭”,其中五个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构成了一张紧张的弓,而上海浦东的开发就是满弓之箭,隐喻中国对外开放在90年代以来向更快、更稳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样,配合示意图和课文正文的介绍学生不但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特点一目了然,也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启发学生,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在头脑中留下的识记痕迹,是人们积累知识的主要过程,是人类进行智慧活动的前提,是中学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历史图表的形象性和条理性,可形成对人脑的强度刺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学生的记忆方面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有人以为审美创造能力十分神秘,培养更是不易。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所能达到的程度在不断地创造着美。只是具体条件不一,每个人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有的教师讲课幽默诙谐,有的学生复述问题语言流畅这真是师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体现。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为人师表很重要。教学时应注意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整齐美观的板书设计,清晰鲜明的教具展示,因为这些都含有审美教育的因素。对学生则严格要求,积极引导:答题要有创见,作业要整洁美观。以历史知识表格的设计为例,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初一学生宜“扶着走”,由老师规定表格的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和形式;初二学生可先“牵着走”,先规定内容或形式,然后“放手走”,只提醒学生不要漏重点、少内容,至于表格形式的纵与横、长与方可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师万万不可强求一律,限制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挥。

巧用历史地图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历史地图册 探究式学习 多媒体

提到地图册,人们马上会想到它一定与地理有关。但历史地图册却是初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历史地图册是一种“特殊教材”,它的内容必须服从于课程标准,并为教学服务。历史教学要给学生以明晰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历史事件的发生脱离不了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不同朝代疆域的变化、各民族的分布与迁徙、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给学生展现出来。现行中学历史地图册中依据课本内容配备了一些历史实物插图、文字说明和相关链接,不仅具有普通地图冊的功能,更成为教材的重要辅助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直观理解,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鉴赏的能力。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历史地图册的作用在不断减弱,甚至很难在课堂中看到它的身影,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它促进自己的历史学习。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深感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巧用历史地图册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使其更好地与多媒体等新型的教学手段相配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增强课堂实效性,是我努力探索的方向。

一、挖掘教材,仔细研读地图册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教会学生看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体现了学科间的结合(史地结合),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初一新生面对历史课本中大量的需要识记的年代(时间)、人名、地名,一时间很难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教学初一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出示远古人类分布图,在图中相关位置标注明显记号,帮助学生进行直观记忆,再配合相关图片,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氏族聚落》一课时,利用地图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情况进行对比讲解,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两者因为生活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情况,这样,讲解变得非常容易,学生记忆还非常深刻。又如,在讲到拉美独立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拉美独立运动前的形势图,地图上共标注了五种颜色,一目了然,主要是哪些国家的殖民地和哪个国家的殖民地最多,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学生会印象深刻,比单纯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再如,教学秦朝的统一时,就可以先在秦的统一图上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在秦朝的边疆图上圈出秦的疆域界限,再在疆域图的中间位置用彩色笔标出其人口,这样,秦朝的统一过程、疆域、人口等历史知识便醒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通过地图师生实现了互动,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如何运用地图理解课本内容,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后讲到类似问题时,学生就能依例进行自主学习,会很容易掌握教材内容。

二、借助历史地图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历史场景、现实生活等。这些带有时代特点的精美图片不但增强了历史的直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再现了当时历史风貌,增强了视觉上的吸引力,通过看图、读图,学生可更加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引导学生先看地图册提供的几幅照片,然后讨论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不少学生在讨论中还提到了自己爷爷奶奶的一些事情,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轻松完成了本课学习内容,不少学生还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昔日的辉煌》一课时,地图册展示了大量世界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一些重要文化遗产的照片。看了这些照片,学生马上会联想到平时看到的相关内容的介绍,踊跃发言,积极思考,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拓展了很多课外知识,大有意犹未尽之势。

三、巧用地图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地图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先借助巴黎和会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与会各国的意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接着利用华盛顿会议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国想要通过这次会议称霸世界的意图,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又如,在教学《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四大文明古国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地图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看图、读图的过程中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掌握了利用地图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让地图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地图教学,可让“不会动”“不能变”的历史地图活起来、动起来,为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读图、识图的乐趣,也使历史教学更为形象、生动。如在教学《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这部分内容时,对于蒙古的崛起及其统一全国的地图展示,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统一过程的地图用动画的方式播放出来。这样,统一的过程一目了然,教师可以不用讲解,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地图,加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就能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了。又如,在教学西周的分封制时,可用多媒体将夏、商、周几代的统治范围用动画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西周的统治者会采用分封的办法管理广大的疆域。

穿越美白历史地图 第5篇

瑞士科技美白

穿越时代:瑞士当代

在美白这件事情上,古有古法,今有今招。瑞士即有良好的科技美白措施:采用瑞士生物基因提取技术,促进机体和表皮细胞的分化加快新生细胞的代谢速度,由内而外,更新皮肤细胞组织、淡化黑色素,调节内分泌,从而逆转衰老,全身美白,改变黄色肌肤,抑制色斑形成,使全身肌肤美白细腻富有弹性。

女王的白色假面

穿越时代:英国伊丽莎白时代

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女王在面部涂上一层厚厚的白铅粉,成了所有女士的榜样。伊丽莎白女王越老,涂的粉越厚,就越像船头的雕塑经过暴风雨腐蚀后的模样。法国大使曾评论说:“用白铅粉化妆损坏了她的牙齿,让人感到可怕。”另外,伊丽莎白用赭石与硫化汞做胭脂,她的一些侍女甚至吞食烟灰、煤灰及牛油混合物。那些怕化妆品有毒的“胆小鬼”,则试图用自己的尿洗脸。

维多利亚女王花园里的蔷薇花

穿越时代:英国十九世纪

蔷薇是英国的国花,也是英国皇家的标记。生于高纬度、海洋气候的蔷薇花,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最钟爱的美容原材料。相传最传统的蔷薇采摘和萃取方式,是必须使用24~48小时以内授粉的新鲜蔷薇萃取新鲜原液。维多利亚在位的63年间,正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期,她一生高贵优雅,最爱白色。至去世,都坚持身着一袭白裙离开。

病态苍白美

穿越时代:法国路易十五时期

那时人们用于脸部、假发和手套等化妆上的花费不菲。不论男女、孩子、士兵还是修士,人人都施粉,这股潮流到十九世纪时更为突出。当时的浪漫主义对柔弱有着特殊的偏爱,于是那个时代的美人儿们纷纷追求苍白的肤色,以获得适度病态美的效果。

威尼斯白粉

穿越时代:意大利十六世纪

当时威尼斯白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直到十九世纪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威尼斯白粉是由白铅制成的,当铅通过毛孔被皮肤吸收时,对人体是极其有害的,但这并没有吓倒那些追求时髦的人。威尼斯妇女为了学习或试验新的化妆品甚至组织了一个协会,法国著名美后、亨利二世的妻子凯瑟琳娜·德·美第奇也是名誉会员。十六世纪的一位僧侣抱怨说:“妇女们化妆就像往墙上涂灰和石膏,她们没有认识到,化妆腐蚀了皮肤,加速衰老,损害了牙齿,一年到头就像戴着假面具”。

驴奶面膜

穿越时代:古埃及、古罗马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人们为了保护肌肤不受炎热、阳光的侵害,在脸上涂香粉,化妆由此产生。当时古罗马人也将白色作为美的标准,将粉涂满全身,最为常用的包括含铅的白粉、豆粉、白垩粉和一种由石膏和白垩粉制成的特殊粉糊。因此沐浴也大为盛行,据说人们曾经为了美白使用驴奶做面膜。

女神的石膏白

穿越时代:古希腊公元前800年

在有史料可循的记载中,古希腊时期,女子就有了用铅白粉扑面美容的需求和做法。而事实上,“美容”一词的来源,最早就是来源于古希腊。有众神在此,佐证我们对美的追求,亘古未变。维纳斯、赫拉、阿尔忒弥斯、雅典娜……一尊尊女神虽如今以石膏雕塑示人,却依然可以在她们被凝固的脸上,看到滑脂迷人的温润。古希腊女人最常用的美容原料是蜂蜡和橄榄油,即使是平民娇妻,也懂得用醋来洗脸护肤,用以抵抗地中海的骄阳和被海风裹挟而来的盐分。

埃及美后的美白术

穿越时代:古埃及公元前十四世纪

关于皮肤美白护理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古埃及时期的杜杜王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之妻,去世于公元前1351-1334年间),史料中她以爱美著称。在她的墓葬中有一个梳妆盒,包括去角质的石片、美白粉,用来调制草本眼影的铜盘,以及容纳各种膏状化妆品的罐子。

神医和宫廷美白药方

穿越时代:中国唐朝至明清

唐代神医孙思邈曾为爱美的大唐女子留下药方:“取白芷、白术、白蔹、白茯苓、白藓皮、白附子、川芎、薏米、白芍,每次约四五钱,煲水洗面部黄黑的部位,能改善肤色。”到了明代,医学著作《医学入门》中记载了“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这个方子本来是治疗伤寒虚烦的,但后被发现,还适于因气血虚寒而导致的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等,直接的疗效就是美白。到了后期的宫廷七白方,许国祯《御药院方》记载,御医们将白芷、白芨、白蔹、白附子、白术、白茯苓和白僵蚕等七个白字头的中药,研磨成粉,供后宫佳丽们敷面美白。

贵妃之白

穿越时代:中国唐朝

杨贵妃白如凝脂、雍容华贵,李白的《宫中行乐词》有云,“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据考,这是李白醉酒后应唐玄宗之召,作诗咏叹杨贵妃。这个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女子,从后宫佳丽中脱颖而出的美肤诀窍,恰恰是摒弃浓妆艳抹,只是轻着粉黛。中国唐朝的美容颜料多含铅、汞等原料,长期使用,会留下色素的沉淀,加速老化。除此之外,她还常泡温泉美容和荔枝食补。

疯魔美白的慈禧太后

穿越时代:中国清朝

“老佛爷”疯魔美白,希望留住美貌和青春的愿望几乎和她掌控朝廷的野心一样大。而她攻于美白的手段更是多样,主要采用的是繁琐但拥有奇效的植物和食物美容法。用杏仁、滑石、轻粉制成杨太真红玉青。施之十日,面色如红玉,白中带润。杏仁有丰富的苦杏仁油,滋润皮肤。轻粉抑菌,滑润利窍。三药合用,可去垢润肤,避免传统美容物中铅、汞的危害。白蔹、白芷、细辛、白术、甘松、白僵蚕、白芨、白莲心、白茯苓、白附子、白扁豆、薏仁、檀香、防风、白丁香、珍珠粉、薄荷是她常用的美白原料。而食疗方面,她常食炖雪蛤膏、胎盘素、薏米煲瘦肉汤,内外兼修,润白肤色。

《日本书纪》

穿越时代:日本八世纪

在日本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日本书纪》中可以看到关于白皙颜面(肌肤)为美的记载。据传日本神话的中心人物“天照大神”从长期隐居的天岩户中现身时,他脸部发出了耀眼的白色光芒。《日本书纪》中采用了“面白”这个词来形容,意为“颜面白皙”,着力于表现出那种神圣的美。画白脸所需的香粉于七世纪初期通过遣隋使从中国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普及开来。

上流阶层爱“铅香粉”

穿越时代:日本奈良时代

从奈良时代开始,除了采用糯米、粟、稗、麦等作物的粉来制造的香粉外,也开始使用由矿物性颜料制造的香粉。与植物香粉相比,以水银为主原料的“轻粉”和以铅为主原料的“铅白”上妆效果更好,因此上流阶层都用铅香粉,视其为高级化妆品。当时皇族的男子也用香粉化妆,武将看到后竞相模仿,化妆后出席各种正式场合,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

防晒美白风

穿越时代: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的日本夏天流行小麦色,秋天开始流行白色,因此美白是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的。而到了8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紫外线对皮肤的破坏作用,于是产生了夏天也要防晒的新趋势。经历了季节性美白的时代之后,迎来了新的防晒美白风潮。如今,人们不仅要求白,还要防止色斑、雀斑,追求没有暗沉的通透肌肤。

宫廷崇尚高贵白

穿越时代:日本平安时代

从平安时代的宫廷文化中可以找到日本人崇尚“白皙肌肤”的缘起。那是因为贵族生活在宽阔的宫殿中,不会受阳光强烈的照射,皮肤与常年受风吹日晒的平民黝黑肤色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白皙皮肤象征了贵族的高贵身份。当时贵族实行走婚制度,即男性在夜里来到女性的住处,天亮前离开。女性处于被动等待,因此为了迎合有权利和地位的男性,让自己更美非常重要。要在昏暗烛光中展示美丽,白皙肌肤最诱惑。所以平安时代的女子比任何时候都更爱白,浓妆受到追捧。

无害香粉时代

穿越时代:日本昭和时代

虽然明知有害,但因效果明显,所以用铅香粉的人仍然很多。直到昭和时代的1935年,铅香粉才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开始用粉质香粉、水质香粉及膏状香粉。当时日本传统粉底颜色,多是白色,直至1906年,资生堂突破常规,推出两款色调粉底——Kaeda和Hana。之后肉色、土黄色、粉色、绿色、紫色等颜色也相继出现。不仅使肌色更白,还可控制肌肤颜色。在化妆方法上,先在脸颈部涂抹雪花膏打底,再用香粉。

浮世绘的白色崇拜

穿越时代:日本江户时代

进入江户时代后,香粉化妆不再局限于上流阶层,在普通平民当中也得到普及。人们延续着从平安时代就开始的对白色的崇尚,引领时尚以及化妆风潮不再局限于上流阶层,而是变成了浮世绘的女主角以及歌舞女郎。平民文化逐渐繁荣,女性的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化妆打扮成为了女性的日常行为,通常所说的“淡妆”时代正式开始了。

第一代美白化妆水

穿越时代:日本明治时代

第一个装在玻璃瓶中的化妆水、面霜和美颜术(按摩)的出现都在明治时代。当时锁国政策宣告结束,随着西欧文化的涌入,开始出现了很多的美容护肤方法。明治时代后期,女性社会活动增多,被日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因此出现了“白色剂”和宣传具有“使肌肤白皙,紧致,焕发光彩的美颜水”等美白产品。大正时代防止日晒、使肌肤白皙的化妆水成了畅销商品。

(图为1925年资生堂红色蜜露海报)

洁面成为美白第一步

穿越时代:日本江户时代

化妆成了女性日常行为,各种有关化妆、美容的书籍也纷纷发行。《都风俗化妆传》中指出将肤色变白,使肌理清晰是第一位的,创造美丽肌肤才是化妆的根本,而洁面正是重要手段。那时使用各种谷类、豆粉、海藻、黏土等自然素材洁面。尤其常用的是小豆粉、莺鸟粪便、米糠布袋等。当时人们已懂得天然酶除了能分解污垢,还有保湿、促进新陈代谢等效果。其中莺鸟粪便中的蛋白脂肪分解酶可分解肌肤污垢及油脂,漂白酶可去除肌肤色斑,直到现在依然有人使用。另外,该书还介绍了12种利用药物美白肌肤的方法。

歌舞伎和无铅香粉

穿越时代:日本明治时代

上一篇:货币增长论文下一篇:日常教育中的信息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