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

2024-07-14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精选11篇)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02年01月我院治疗的151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 (推拿配合艾灸治疗) , 其中男48例, 女28例, 年龄24~64岁, 平均年龄 (37.2±4.4) 岁, 平均病程为 (3.1±1.6) 年;对照组75例 (单纯推拿治疗) , 其中男43例, 女32例, 年龄23岁~62岁, 平均年龄 (36.4±5.1) 岁, 平均病程为 (3.4±1.2) 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报道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 经统计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推拿配合艾灸治疗:①患者俯卧位于治疗床上;②医生站于一侧, 沿膀胱经走行。对患者的腰部进行掌根揉法, 注意手法轻柔, 共进行5次往返操作;③两侧竖脊肌采用滚法, 用力适中, 共往返操作5次;④穴位按揉:腰部夹脊穴、委中穴、阳陵泉穴、昆仑穴以及腰部阿是穴 (疼痛点) , 以穴位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 每穴操作时间约为30 s;⑤在腰背部两侧膀胱经行擦法 (自上而下) 约2 min, 腰骶部横擦, 以产生热感为度;⑥按揉疼痛部位;⑦虚掌自上而下拍击腰背部;⑧在腰阳关、 (双) 肾俞穴行温和灸, 灸5 min左右, 注意保护皮肤, 避免损伤皮肤。1疗程为10 d, 以连续治疗3个疗程为佳。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推拿治疗, 手法同上。

1.3 评价指标

根据文献报道的疗效评价方法[2],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腰肌劳损的疗效准则进行疗效评价:①痊愈:腰部疼痛及压痛消失, 活动不受限;②显效:腰部疼痛及压痛明显缓解, 活动不受限;③有效:腰部疼痛及压痛有所缓解, 活动轻度受限;④无效:腰部疼痛以及压痛未见好转或加重, 活动仍受限或加重。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为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 17.0版本,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25例, 所占比例为32.9%, 显效34例, 所占比例为44.7%, 有效12例, 所占比例为15.8%, 无效5例, 所占比例为6.6%, 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患者痊愈13例, 所占比例为17.3%, 显效26例, 所占比例为34.7%, 有效22例, 所占比例为29.3%, 无效13例, 所占比例为18.7%, 总有效率为81.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的常见疾病, 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中医学将其归为“痹证”以及腰痛的范畴内。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 过度劳累, 素体虚弱导致肾气虚衰, 肾精气不足, 筋骨、经络失于濡养, 引发气血不畅或瘀血阻滞, 血不荣筋, 筋脉失养, 从而导致腰部发生筋挛疼痛, 治疗应以温补为主。艾灸是中医学传统的温补良法, 具有温经通络, 祛湿逐寒, 行气活血, 消肿散结, 补中益气的功效, 本文中对肾俞穴、腰阳关进行温和灸, 其中肾俞穴是肾的背俞穴, 腰阳关元阴元阳的交会穴, 温灸两穴能够益气扶正, 利于阳气通条, 促进气血通行, 达到补气以利血行的效果。推拿是治疗腰部疼痛的主要方法, 通过推拿治疗能够患者肌肉紧张, 解除痉挛, 有利于腰椎侧凸以及棘突偏歪的矫正, 促进腰椎正常解剖序列的恢复。此外, 推拿手法能够提高患者局部的痛阈, 在短时间内减轻疼痛;利用弹拨、理筋等手法能够对局部深层组织发生的粘连进行有效松解, 促进粘连的纤维组织重新恢复正常活动。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 通过推拿手法能够对腰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 解除肌肉痉挛, 消退病变部位的水肿情况, 实现“通则不痛”的目的。目前临床有报道表明[2], 推拿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效果更为显著, 能够达到固本培元, 益气驱邪的目的。通过本研究可看出, 观察组患者 (采用推拿配合艾灸治疗) 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推拿配合艾灸能够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效果, 建议在此类患者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丰, 张军.推拿手法配合盒灸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0, 02 (14) :18-19.

艾灸怎么治疗早泄 第2篇

他人帮助艾灸选用:三阴交、神门、心俞、脾俞、肾俞。

艾灸治疗早泄治疗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可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艾灸治疗,重在体会 第3篇

※艾叶燃烧时有什么功效※

艾叶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起到温通经脉驱散风寒的作用。若用普通火热,则直觉表皮灼热而不会有通窜的感觉,也不会有温煦散寒的作用,所以众多的中药材独有艾叶具有上述功能。

药理试验证明,艾灸烟对细菌和真菌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可用于空气消毒,且对腺病毒、鼻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等有抑制作用。所以我们在选择艾灸的时候,无论是烟还是灸火都有各自的治疗效果。

※有烟的艾条是否不好※

艾灸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温和感觉,既有艾火的熏烤又有艾烟的参与。所以我在临床中喜欢用有烟的艾条,这样就不失艾条所有的有效成分。而且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不可能把烟全部扣住,如果把烟全部扣住则空气无法流通,艾条很快就会熄灭。

※艾灸盒有什么妙用※

用艾灸盒艾灸可以解放双手,边艾灸边做别的事情,只要按时调整一下艾条的高度和定期清理艾灰即可。在清理艾灰的时候,不要把艾条拿出来清理,而让艾条依然插在艾灸盒里,可以敲艾灸盒,这样艾灰就会从艾灸盒的侧面的洞里倒出来。

※艾灸到什么程度最好※

关于艾灸到什么程度最好,这要因人而异。一般刚刚开始做艾灸的时候很怕热,艾灸1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时间长了,皮肤对热已经不那么敏感了,可以顺其自然逐渐延时。就像我们服药,刚开始一片就会有作用,服用时间长了,两片药也会没有感觉,这就是耐药性。所以如果硬要给艾灸定一个时间和离多远的距离,这已经很难界定了。主要看个人的耐热程度,以及自己在艾灸的过程中的种种感觉。所以艾灸是可以自己治疗、自己感受体会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针刺,艾灸,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研究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 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特点是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易留有后遗症及死亡率较高等[1], 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尿失禁则是中风的常见后遗症, 据有关文献报道[2], 中风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 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42.4%, 而3个月后的发生率则为25.6%。本疾病可引起褥疮、泌尿系统感染、抑郁和焦虑等疾患,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 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应给予此类患者积极的治疗。笔者采用针刺联合艾灸的方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病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2例均为我院中风科于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中风后尿失禁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治疗组中男14例, 女12例, 年龄45~71岁, 平均56.4岁, 病程20天~6个月, 平均63天;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1例, 年龄46~70岁, 平均55.2岁, 病程18天~6个月, 平均60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

(1) 中风诊断:经脑CT、MRI等检查后证实, 全部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2) 病程:不超过6个月。 (3) 症状:有强烈尿意、不自主性漏尿, 尿频、尿急、尿失禁, 且虽知尿意, 但仍无法控制排尿, 夜尿≥4次。 (4) 尿流动力学检查:无抑制性逼尿肌收缩/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稳定, 膀胱充盈期间不存在逼尿肌自发性或诱发性收缩。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均积极治疗基础性疾病, 包括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及其它对症治疗, 并给予中风常规治疗, 包括改善脑部循环、保护脑功能、营养神经等, 1个疗程为10d,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再给予针刺及艾灸治疗: (1) 针刺治疗:针具采用规格为0.4mm×40.0mm的不锈钢毫针, 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八髎。具体操作方法:常规将患者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后进针, 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等手法, 以其产生酸、麻、胀感而得气后为最佳。留针30min, 每日治疗1次。 (2) 艾灸治疗:取穴:神阙、中脘。操作方法:常规消毒患者局部皮肤, 将点燃的艾条放入艾灸盒中置于选取的穴位上, 每穴放置20min。每日治疗1次;上述治疗以10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4]

临床治愈:尿频、尿急等症状消失, 小便时有尿感, 且能完全自行控制, 排尿恢复正常;显效:尿频、尿急等症状基本消失, 小便时有尿感, 小便可自行控制;好转:小便时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且失控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3以上;无效:尿频、尿急等症状无改善, 仍存在小便失禁, 夜尿次数未减少。

2.2 治疗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组临床治愈9例 (34.62%) , 显效10例 (38.46%) , 好转5例 (19.23%) , 无效2例 (7.69%) , 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 (11.54%) , 显效9例 (34.62%) , 好转8例 (30.77%) , 无效6例 (23.08%) , 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尿失禁当属“小便不禁”、“遗溺”等范畴, 其病位虽在肾、膀胱, 当亦与脾、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多为年老体衰、正气亏虚、病后体虚、失治误治等, 导致肾元不固, 脾气不足, 膀胱疏泄失常, 三焦决渎无力, 不能统摄机体水液正常代谢, 故发生小便失禁。关元、气海是任脉的会穴,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而八髎穴则位于第1~4骶后孔, 针刺上述穴位具有扶正培元、温阳制水、通调三焦气机、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促进水液运行, 并可刺激骶2~4神经根, 促进膀胱内括约肌及逼尿肌规律性的收缩与舒张, 形成排尿反射的作用[5]。而在神阙、中脘行艾灸法则具有温补脾肾、温煦下焦、促进膀胱恢复气化功能的作用。综上所述, 采用针刺联合艾灸方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 可有效改善症状, 效果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晓光.浅谈中风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7 (18) :146.

[2]喻巍, 赵惠, 孔波, 等.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1, 27 (6) :37-39.

[3]潘穆之, 易晓净, 李园.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尿失禁12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1, 43 (2) :65.

[4]施萌.针刺结合艾箱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2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1) :76.

艾灸治疗流鼻涕的方法 第5篇

即我们俗称的虎口,感冒时灸合谷对鼻塞流清涕特别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左鼻塞则灸右合谷,右鼻塞则灸左合谷。每次灸5分钟即可。

2、艾灸大椎穴

大椎穴在身后脊柱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主一身之阳气,有升阳强壮的作用,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主治发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引起的四肢发、肩背冷痛、身体虚弱等。每晚灸一次,或隔日灸一次,每次10~15分钟。

3、艾灸风池穴

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处,左右各一。风池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腧穴之一,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等。灸之可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引起的头颈疼痛。此穴有头发覆盖,所以艾条需远些。每次10~15分钟。

4、艾灸风府穴

艾灸:传统方法治疗滑膜炎 第6篇

材料

艾条(为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用无烟艾条更好)数支;盛有约300毫升水的杯子或碗1个(用来抖落艾灰)。

取穴

主穴:阿是穴(即病变部位用手按压时感觉有明显酸麻、疼痛处)。

配穴:可在与病变对应的部位或病变周围部位取穴,如环跳穴(侧卧屈腿,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骰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风市穴(直立垂手,中指指尖所指处)、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

操作方法

让患儿侧卧,健康的一条腿在下,伸直,患病的腿在上,弯曲,充分暴露病变部位。施灸者坐于患儿一侧,左手固定其肢体,以防止其晃动,右手持点燃的2支艾条对准穴位施灸,艾条离皮肤约3厘米,并随时依患儿感觉调节距离,以患儿感觉有温热感为度(因为过热易发生灼伤,不热难奏效)。当患儿有酸麻等感觉,皮肤局部微红,触之稍热的时候,就可以了。

每次取穴3~5个,每穴施灸10~15分钟,顺序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轻者可每日或隔日1次;重者每日2次,5日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可治愈。如不愈可休息1~2天,再进行第2和第3个疗程。每次灸疗除主穴固定选用外,配穴应交替选用,不得千篇一律。

注意事项

施灸过程中,要随时抖掉艾灰于水碗内,防止落到皮肤上引起烫伤。

施灸时室内应充分通风,防止烟气滞留,污染室内空气。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 第7篇

1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特色和优势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1]。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存在用药量大、副反应多等弊端。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优势, 目前多种灸法如隔药饼灸、隔姜灸、隔药铺灸[2]、热敏悬灸[3]、艾箱灸[4]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诸多研究显示隔药饼灸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肠鸣、腹胀、矢气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5,6];隔姜灸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亦有明显的改善, 尤其是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西药对照组[7,8]。

相应的机制研究发现艾灸具有多水平、多靶点的调节作用。隔药灸不仅能明显下调结肠黏膜TNF-α、TNF-αR1、TNF-αR2、IL-8、ICAM-1、COX-2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5,9,10], 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过高的IgM含量, 而且可以抑制或消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上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11], 增加T8+细胞数, 调节失调的T细胞亚群比例。热敏悬灸也可以使患者明显降低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 接近正常水平[3]。

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形态学、基因水平、免疫炎症相关因子等角度作为评价指标, 对艾灸起效机制进行了阐释, 但尚未完全揭示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及整体性调节特点。

2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揭示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2.1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代谢组学由英国Nicholson教授等于1999年提出, 是继基因组学 (genomics) 、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之后发展起来的研究生物系统的组学方法, 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2,13]。代谢组学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确性的优势, 能定性或定量动态检测人体分子量<1000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 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14,15,16]。目前, 代谢组学运用的各项检测手段中以NMR和MS较为常用, 其工作流程分为样品收集、数据检测、优化统计、结果验证四个部分。代谢组学采集的样品主要为各类代谢产物, 常用到尿液、血清、粪便提取物等, 还包括局部病理组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一般采用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 如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目前代谢组学在炎症性肠病、严重慢性腹泻症、肝性脑病、丙型肝炎、各类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针灸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艾灸疗法, 其继承和创新, 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对其疗效机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以阐释艾灸疗效机制的科学内涵。代谢组学这种具有生命科学整体水平和总联系的研究方法的出现, 与艾灸的整体性调节效应相契合, 符合中医整体观和动态平衡观。因此,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应与作用机制, 更符合研究的实际需要, 将有利于从生物系统的整体水平深入、系统地阐释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推动艾灸疗法的临床运用。

2.2 代谢组学在溃疡性结肠炎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 初步研究成果证实将代谢组学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可行性, 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认可。英国Williams等[17]报导:溃疡性肠病患者与克罗恩病和健康志愿者尿液代谢物谱存在差异, 克罗恩病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健康志愿者三者尿液代谢物苯酰胺基醋酸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克罗恩病患者的苯酰胺基醋酸盐水平最低, 甲酸盐水平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4-甲苯基酸水平低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丹麦Bjerrum等[18]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人结肠活检进行代谢组学研究, 结果显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抗氧化剂和氨基酸类物质水平高, 脂质、甘油磷酰胆碱、肌醇和甘氨酸三甲内盐水平低, 20%非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代谢物谱相似。

新疆医科大学课题组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到血浆中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苯丙氨酸、丙酮酸、羟丁酸、肌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含量明显降低, 而VLDL含量升高;结肠组织中丙酸、乳酸、牛磺酸、乙酸、脯氨酸、丙氨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含量明显增加, 认为这些代谢产物的差异显著, 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异性标志物[19,20]。Zhang XJ等[21]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浆和尿液中检测出7种和5种与肠道屏障功能、微生物群内稳态、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相关的代谢产物, 证明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生理研究。Chi Chen等[22]运用血清代谢组学,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 发现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血清中含有高水平的硬脂酰溶血卵磷脂和低水平的油酰溶血卵磷脂, 证实葡聚糖硫酸钠可抑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在肝脏中的表达, 且这些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之前发生, 与促炎症因子的表达关系密切, 认为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和脂类等可以作为干预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指标。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疾病, 及同一疾病不同分期之间代谢物谱存在差异, 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代谢组学因其非侵入性和取材方便的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和分期诊断以及机理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3代谢组学应用于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考

代谢组学是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 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 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 通过对某些代谢产物进行分析, 并与正常人的代谢产物比较, 寻找疾病的生物标记物, 以提供一种较好的疾病诊断方法与疗效判定方法的技术。如何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机制的研究, 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基于代谢组学阐释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腧穴配伍规律

艾灸疗效的产生依赖于穴位配伍和刺激方法的共同作用, 不同的腧穴配伍、特定的刺激方法可以实现最优化的组合,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穴位配伍是否合理, 与艾灸疗效直接相关。良好的腧穴配伍可加强穴位之间的协同作用, 减轻穴位之间的拮抗作用, 提高艾灸临床疗效。基于代谢组学技术, 从艾灸效应的整体性角度, 揭示艾灸合募、俞募、原络等不同配穴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产生不同效应的科学内涵, 具体可以从临床与动物实验两方面着手: (1) 采用组织学技术, 观察比较不同腧穴配伍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模型动物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2)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与方法, 分析不同腧穴配伍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模型动物结肠黏膜组织、血液、尿液代谢物谱表达的影响。在揭示艾灸起效机制的同时, 筛选出优效的腧穴配伍, 为提高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提供最佳腧穴配伍方法。

3.2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其中, 治疗组男10例, 女14例, 年龄60~79岁, 平均年龄70.6岁, 病程4~20年, 平均病程10.5年;对照组男11例, 女13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69.8岁, 病程4~21年, 平均病程10.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60~80岁;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相关标准, 辨证为肾虚血瘀者。

排除标准:排除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合并有精神病或抑郁症者;治疗前1个月内服用过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抗凝药物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基础治疗, 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健康教育、监测血糖, 口服磺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 不使用胰岛素。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联合穴位艾灸, 中药拟用益肾化瘀汤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为:黄芪15g、熟地10g、山萸肉10g、丹参10g、水蛭3g、鬼箭羽10g。随证加减:口渴多饮者, 加生地、玄参;夜尿频多者, 加覆盆子、沙苑子;胸闷憋痛者, 加郁金、红花;下肢浮肿者, 加茯苓、玉米须。水煎煮, 每日1剂, 分2次口服。穴位艾灸选取足三里、肾俞, 采用温和灸, 每次约15min, 每天2次。施灸时点燃艾条, 插于单孔艾灸盒内, 置于穴位上, 以绷带固定。

门诊患者先由医生教患者及家属温和灸 (足三里、肾俞两穴) 方法和注意事项, 再由家属给患者施灸两穴。两组患者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

1.5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主要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糖尿病疗效标准, 具体为: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降低至正常范围, 或下降幅度>40%,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降低幅度>20%, 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降低幅度<20%,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FBG、PBG、HbA1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 , 对照组治疗后FBG、PBG、HbA1c较治疗前均降低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FBG、PBG、HbA1c等指标降低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ΔP<0.05, ΔΔ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TG、TC、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 而HDL-C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的TG、TC、HDL-C、LDL-C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TG、TC、LDL-C等血脂指标下降更为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s, 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Δ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 证型以肾虚血瘀证多见。从中医方面来看, 脏腑精气衰少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 其中最根本原因为肾之精气衰减。因此, 老年糖尿病发病基础主要为:年老体衰、五脏虚损、精血耗损及阴阳失调, 最根本为肾虚。年老肾亏, 气血虚少, 无力推动血行, 血不行则为瘀;或以阴虚日久, 精液枯竭, 血凝成瘀。肾虚之本与血瘀之标同时存在, 相互影响。针对该病机, 故拟益肾化瘀为治疗大法。本方中黄芪、熟地为君药:黄芪益气补虚;熟地滋阴补肾。气阴双补, 使诸脏虚损得平。丹参、水蛭、鬼箭羽为臣药, 活血化瘀, 配合君药使补中有行。同时以山萸肉为佐, 补益肝肾。全方标本兼顾, 扶正不留邪, 祛邪不伤正, 共奏滋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黄芪中含有黄芪甙、葡萄糖醛、黄芪多糖等, 黄芪提取物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家兔血糖, 对血管具有扩张功效, 对血液流变性具有改善作用[3]。丹参中含黄酮类、二菇类等成分, 具有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及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4]。鬼箭羽提取物草酰乙酸钠可降低血糖及全血黏度, 调节脂质代谢功能[5]。艾灸治疗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等作用。在口服汤药的同时, 配合温和灸足三里、肾俞两穴, 具有补肾益气布津、活血通络、激发人体正气等作用。蔡海红等[6]经动物实验证实, 温和灸足三里、神阙穴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表明灸法可有效增加胆固醇的逆转运, 减少脂质浸润。

综上所述, 中医内外治法综合治疗, 两者相得益彰, 可增强临床效果。采用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 可有效降低血糖、血脂水平,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 治疗组采用常规降糖西药加用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BG、PBG、HbA1c、TG、TC、LDL-C均降低, 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益肾化瘀汤,穴位艾灸,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ALBERTI K G, ZINRMLT, PZ.Diapnosis and classife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nai repost of a WHO cosulation[J].Diabetic medicine:ajournal of 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 1999 (16) :442-44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33-238.

[3]吴发宝, 陈希元.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中药材, 2004, 27 (3) :232-234.

[4]丁章森.丹参的临床药理研究概况[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 (4) :56-57, 61.

[5]夏卫军, 程海波, 张莉.鬼箭羽治疗2型糖尿病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 2001, 22 (8) :505-507.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第9篇

1 机制研究

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脂血症发病机理与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基因密切相关。张沛然等[7]认为人体内脂类通过外源性和内源性途径进行代谢,概况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郭佳等[8]基础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抑制高血脂症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增高和心脏AngⅡ1型受体(AT1R)表达增加,减少两者结合造成的高血压,避免间接损害心血管;AT1R含量降低还可能增加NO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针刺可能通过上述机制逆转内皮功能障碍,阻止动脉硬化进展,发挥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乐微等[9]通过电针刺激丰隆,有效抑制促炎症因子释放,达到降低炎症因子(ICAM-1、MCP-1、TNF-α、IL-6)含量,减轻炎症反应并降脂的作用。

祖国医学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黄帝内经》有关于“膏”、“脂”的论述,如《灵枢·卫气失常》云:“脂者,其血清,气滑少。”中医学者[10,11]研究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生活习惯及治疗预后等,总体认为高脂血症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饮酒过度而致脾胃受损,及肝、肾功能失调致使痰浊不化,膏脂瘀阻血脉,乃肝、脾、肾三脏虚为本,痰浊、癖血为标的病证。现诸家治疗多从五脏与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关系着手。

李东垣的《脾胃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学者[12]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指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或情志不调、劳逸过度等时日迁延可致脾胃损伤,诱发高脂血症。杨正武[13]主张疏其肝气,助其泄达,可复其升降,促其出入,有助脂浊运化。李甜等[14]认为肾虚血瘀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始动因素。李梅等[15]认为肝、脾、肾是高脂血症的病位,病机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肾气虚衰为主,宜从脾、肝、肾论治。有学者[16]指出高脂血症的病机关键是痰浊凝聚注入血脉,脾虚、肝肾阴虚是高脂血症的内在病因,加之嗜食肥甘厚味,外源性脂质摄入过多,运化失司,影响水谷精微代谢,于是痰湿瘀浊内生,沉积血府,脉道失柔。

2 疗效观察

2.1 针刺治疗

针刺可健脾除湿化痰,消除体内停聚的脂膏及痰浊,促进气血通畅,改善脂类代谢紊乱。俞文全等[17]随机分组治疗高脂血症患者,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能明显改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两组降低血脂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郑凯文等[18]将126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发现针刺辨证取穴可有效降低TC、LDL-C、TG水平,升高HDL-C水平,其降脂效果与血脂康相当,但优于普通针刺。王志波等[19]通过小鼠基础研究认为针刺丰隆、三阴交、曲池可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TC、TG、LDL-C,升高HDL-C,具有良好的调节脂质代谢作用。

2.2 艾灸治疗

灸法能温阳益气、健脾化痰、通调血脉。张会芳等[20]将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5℃组和38℃组,两组患者通过调节艾火和穴位皮肤的距离及弹灰的频率控制温度,并用测温仪精确监测皮肤温度,每次每穴治疗10 min,隔日1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12周)后肘静脉采血10 mL;45℃组调脂效应明显,TC、TG水平低于38℃组(P<0.05),45℃组血清Ox-LDL、ET-1、ET-1/NO明显降低且优于38°℃组(P<0.01)。柳丽等[21]采用温和灸双侧足三里和神阙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A组10min/穴,B组15min/穴,2个疗程后A、B组均可降低TC、TG,提高HDL-C水平,且温和灸对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患者均有良好效果。

2.3 埋线治疗

肠线是一种异体蛋白,可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较长时间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埋线工具不断改良,满足现代人快节奏、高质量的生活要求,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患者易于接受[22]。有学者[23]从单个穴位入手研究埋线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影响,埋线组选丰隆穴每周埋线1次,共4次;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阿乐)10mg,每晚1次,治疗1个月;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区洁新等[24]将180例高脂血患者随机分为调三焦穴位埋线组、埋线组、药物组,三焦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埋线组的78.33%及药物组的76.67%(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TG含量等血脂指标均优于治疗前相比(P<0.05),三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学者[25]从动物实验阐述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高脂血症大鼠的机理,36只肥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埋线组埋线治疗,针刺组针刺治疗,模型组及普通喂养的正常组不作处理,4周后处死,肥胖大鼠的体质量、Lee's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大鼠,下丘脑瘦素明显低于正常大鼠(P<0.05);穴位埋线取得良好的减肥作用,明显降低肥胖大鼠血清瘦素、甘油三酯(TG)及总胆同醇(cHOL)水平,升高下丘腩瘦素。

2.4 其他

据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报道[26],穴位注射组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注射患者双侧丰隆,针刺组针刺双侧丰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及针刺对照组,造模后穴位注射组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针刺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空白组及模型组不治疗;研究表明,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丰隆穴能有效降低HLP患者血脂,明显改善HLP患者临床症状,优于普通针刺;显著促进HLP大鼠肝脏组织ABCA1 mRNA及蛋白表达,从而推断穴位注射治疗HLP的机制与上调ABCA1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与转运,改善异常脂质代谢有关。邢洁等[27]将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超声刺激期门,每次25min,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舒降之,每晚1次,每次1片(20mg/片);两组连续治疗8周(1个疗程),发现超声刺激期门对高脂血症有较好疗效。据报道[28],激光血管外照射联合八段锦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3 问题及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埋线疗法操作简便,能维持长时间的穴位刺激,临床应用广泛[22]。《黄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应针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治疗,才能提高疗效;高脂血症终期疗效往往欠佳,且痰湿浊瘀已生,脏腑阴阳气血已伤,易引发并发症。

关于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部分治疗方法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治疗手段多样化,但没有相应统一的量化标准可供参考,疗效缺乏可重复性、可靠性。第二,中医辨证分型相对统一,但穴位选择没有统一标准,且针灸远期疗效的随访观察少,多关注近期疗效。第三,理论研究多处于单穴治疗的动物实验阶段,涉及临床机理研究较少。因此,确定统一治疗手段的量化标准,扩大样本量,相同证型统一用穴,注重远期疗效随访观察及深入研究,或是今后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观察针刺、艾灸、埋线、穴位注射等刺激穴位对高脂血症的疗效。目前研究存有不足,或应统一治疗手段的量化标准,扩大样本量研究,注重远期疗效随访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脂血症研究现状 第10篇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外治法,综述

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a, HLP) 是一种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 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水平, 临床分为三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 (HyPercholesterolemia) 、高甘油三脂血症 (HyPertriglyceridemia) 以及两者兼有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3.3%, 高甘油三脂血症患病率为11.3%[1]。高脂血症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近年来, 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综述如下。

1 艾灸

马明云等[2]观察悬灸神阙和双侧足三里穴对高脂血症生化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悬灸可降低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 故认为悬灸治疗高脂血症不仅能改善血脂代谢, 同时还可调节糖代谢。王耀帅、王建珠等[3,4,5]研究了不同灸法、灸时、灸量刺激对大鼠施灸局部神阙穴皮肤间隙连接蛋白43 (Cx43) 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Cx43表达量增加,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故其认为艾灸调脂的效应可能与激活穴区缝隙连接通路的主要成分Cx43表达有关。张会芳等[6]观察温和灸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TC、TG、LDL、Ox-LDL、ET-1、ET-1/NO水平显著下降, HDL-C、NO水平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温和灸对脂质代谢有明显调节作用, 还具有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的作用。综上所述, 艾灸可通过降低血清TC、TG、LDL、Ox-LDL、ET-1、NO、血糖水平, 激活施灸部位Cx43表达等途径发挥调脂、抗氧化、抗炎作用, 从而保护血管内皮,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2 针刺

俞文全等[7]观察针刺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中脘、梁丘、天枢等穴位联合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针刺组患者血清BMI、LDL-C、TC和TG水平降低程度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蔡辉等[8,9]针刺高脂血症模型SD大鼠后三里、神庭、心俞穴, 发现大鼠主动脉NO、MPO表达量明显升高, 丙二醛、NF-κB含量显著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 提示针刺能够增强高脂血症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杨金梅等[10]观察电针双侧丰隆穴早期干预高脂血症模型金黄地鼠的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西药组、电针组相比, 模型组大鼠TC、TG、HDL-C水平显著升高, LDL-C水平明显降低, 对照组、西药组、电针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有早期干预作用, 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同时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3 推拿

刘磊等[11]运用摩全腹法、大鱼际环揉全腹法、拿揉腹直肌法、三指揉揉丹田法、环揉带脉法、食指点穴法等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 结果表明推拿在调节血脂方面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疗效相当 (P>0.05) , 总有效率为86.67%。王筱锋等[12]将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推拿足三里、丰隆、关元治疗和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后两组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显著,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4 埋线

李艳芬等[13]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 埋线组患者选择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内关、脾俞和胃俞等穴位, 每2周埋线1次, 2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药物组患者服用血脂康, 每次2粒, 每日2次, 连服6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清TC、LDL-C水平明显下降,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而埋线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药物组, 故认为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显著, 在改善中医症状、持续穴位刺激、就诊次数等方面体现出优势。郑芙蓉等[14]采用埋线中脘、心俞、膈俞、肝俞、足三里穴治疗高脂血症患者35例, 总有效率为91.4%。其认为取足三里、中脘穴可健脾祛湿止痰, 消除体内停聚的脂膏及痰浊, 气血运行通畅, 方能改善脂类代谢紊乱, 在降低血清TC、TG和LDL-C水平的同时, 升高血清HDL-C水平。金恒等[15]观察埋线丰隆穴与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结果表明, 埋线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6%,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丰隆穴位埋线对血脂的良性调节作用与阿托伐他汀钙相似。张丽芳等[16]观察穴位埋线疗法联合阿托伐他丁钙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者取穴第一组: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第2组:脾俞、丰隆 (两组交替使用) 。结果表明, 治疗组患者在降低血脂、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提示穴位埋线联合阿托伐他丁钙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阿托伐他丁钙。

5 耳穴

陈中萍等[17]观察耳穴贴压及食疗对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属低危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患者采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TLC) 及耳穴贴压 (取肝、脾、肾、内分泌、神门穴) 、中医食疗治疗, 对照组患者仅予以TLC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均较干预前下降,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耳穴贴压、食疗能降低血脂边缘升高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属低危患者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余焯燊等[18]临床研究同样认为耳穴贴压对血脂边缘升高、危险分层为低危或中危的血脂异常有确切疗效, 对TC、TG、LDL-C、HDL-C水平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且耳穴肝点、脾点、胃点、三焦点、小肠点、胆点的阳性率高于其余穴点。朱斯洪[19]观察耳穴贴压治疗老年人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患者予以饮食干预。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TC、TG水平均明显下降, 治疗组患者在降低TC水平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但TG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6 其他

叶倩[20]将90例高脂血症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 分别为药物组、练功组和慢跑组。药物组患者口服阿托伐汀20mg;练功组患者每日早上坚持易筋经锻炼, 连续练习2次, 每天30min, 每周5次;慢跑组患者每日早上坚持30min慢跑, 每周5次。结果表明, 练功组患者TG、HDL-C、LDL-C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 (P<0.01) , APOAI、APOB、APOAI/APOB改善明显 (P<0.05) , TC水平变化虽无统计学意义, 但有下降趋势。药物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而慢跑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善 (P>0.05) 。6个月的试验发现练功组、药物组、慢跑组患者TG、HDL-C、LDL-C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练功组患者TC、APOAI、APOB、APOAI/APOB疗效虽然不如药物组, 但优于慢跑组。研究提示长期有规律地进行易筋经锻炼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 预防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7 结语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高血脂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3~68岁,平均44岁。患者经过门诊询问病史、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确诊为高脂血症。其中高血脂伴高血压38例,伴脑动脉硬化30例,伴脑梗死12例,伴冠心病20例。B组68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30~61岁,平均40岁。高血脂伴高血压20例,伴脑动脉硬化10例,伴脑梗死18例,伴冠心病12例。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给予中药自拟益气化痰活血汤治疗,组成:黄芪20 g、丹参10 g、山楂15 g、大黄3 g、葶苈子6 g、党参10 g、当归10 g、桃仁9 g、白术10 g、陈皮10 g、山药15 g,茯苓10 g,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一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后统计疗效。

1.2.2 B组

给予辛伐他汀口服(商品名为舒降之,20 mg/片,7片/盒,铝塑板包装,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66)治疗。患者于入睡前或晚餐后3 h服用,每日一次,每次10 mg,一个月后统计疗效。

1.3 诊断及治疗评估标准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 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 mmol/L。(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 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 mmol/L。(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 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 mmol/L。(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 mmol/L。

对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和血脂水平进行测定,依据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显效:TG水平呈>40%的下降或TC水平呈>20%的下降,或HDL-C为>0.26 mmol/L的上升;有效:TG呈20%~40%的下降,TC呈10%~20%的下降,或HDL-C为0.11~0.26 mmol/L上升;无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A组及B组的血清血脂六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效果相当,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

在临床疗效的改善效果方面,A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见表2。且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因口服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与B组比较,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血脂的代谢也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各种原因导致血脂代谢平衡失调均可导致血脂异常[3]。高脂血症从中医的角度看,多归属于“痰湿”“眩晕”“血瘀”范畴,其机理多与气虚、痰浊、瘀血有关,很多医生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渐摸索出经验方,认为痰凝为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以导痰汤为基本方,总有效率为95.6%[4]。总结经验方,认为黄芪、丹参、山楂、大黄、葶苈子等药运用最多,且药理研究证明这类药物有抑制脂质合成、吸收及促进脂质排泄、清除的作用。而国外也有相关单味中药具有降脂作用的研究,如Beynen AC就从试验中得到大豆蛋白具有抑制肝脏脂肪酸的合成、刺激甘油三酯的降解[5]。故中医药治疗已在国内外得到认可,很多研究者也把研究方向着重放在研制具有降脂作用的有效方和扩展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应用范围上。

高脂血症作为影响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广大医务人员对此的逐渐重视,药物调脂成为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的重中之重。西药降脂疗效肯定,但副作用大,所以中医药的治疗逐渐被医生和患者认可。本研究从气虚、痰浊、瘀血的机理上,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抑制脂质合成、促进排泄作用的中药,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组方,组成具有益气、化痰、活血作用的方剂,运用在临床,观察其治疗效果,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6]。最终证实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方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临床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有实验表明运用化痰法治疗高脂血症有明显的疗效:(1)能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脂质对血管壁的侵蚀;(2)减轻血液高黏高凝状态,改善血液的基本流通条件,加速脂质运转;(3)保护肝细胞功能,增强其氧化脂肪的作用[7,8]。有临床与实验表明,益气活血化痰法是降脂作用较为显著的方法,此法不仅能降低血脂,还能改善高脂血症黏、浓、聚的状态。故笔者立足于气虚、痰湿、血瘀的病机,组成了益气化痰活血汤,生山楂可以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黄芪增强机体代谢,增强心脏功能,有效地降低和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黄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该组方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流的作用。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血清血脂的检测数据显示,治疗前后血脂有明显变化,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效果与西药治疗效果相当。

B组药物作为临床上治疗高血脂的常用药物,其疗效已验证与认可,通过对比,可得出A组中药的降血脂功能与之相近。

A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改善总有效率为95%,B组为75%,总有效率高出20%,说明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脂血症在临床检查上与西药辛伐他汀相当,但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口服辛伐他汀片。该处方为自拟处方,根据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得出,对鼓励更多中药应用于降血脂方面具有一定意义。而与临床上使用的其他中药相比,也有相同之处,例如益气药、活血药的运用,治疗效果相近。

综上所述,采用益气化痰活血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对血清血脂的控制在临床检查上与辛伐他汀组治疗效果相当,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未出现一例因治疗发生的不适症状,减轻了患者因疾病带来的身体负担。所以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方疗效肯定,临床可行性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血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168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例为治疗组,根据中医理论给予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B组68例为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口服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六项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具有与西药相当的效果。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A组具有明显的优势,无一例出现因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方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临床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益气化痰活血法,高脂血症,辛伐他汀,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1-174.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3):169-172.

[3]黄锐.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J].中医中药,2008,7(5):86-87.

[4]梁晋普.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调脂疗效观察及其与apoE基因多态性关系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5]郭选贤.导痰汤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3):71-72.

[6]陈彬,刘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41-42.

[7]刘有泉,黄选玲.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脂血症124例[J].陕西中医,2010,21(12):554.

上一篇:修订完善下一篇:校本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