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实验教学

2024-08-30

高中地理的实验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地理的实验教学 第1篇

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形

在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利用地理高简捷教具、、生动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地展示了人们发现地理规, 中律化难、为易认知地, 理原理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具有、激发学将知识地探索地理问题生求知欲望的优、解势, 有利于培养学生决地理问题的创新理文意识和实践能力张/标准理念的重要手, 段和着力点是实现地理。新课程

新一、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伟峰

课1.实验应简易且具有可操作性。实验的设计应从地理教学实际出发, 使用程大。标准的器材或材料做实验, 难度不宜过教2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选实验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在择那学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更有效中验。3.实验应具有典型性。教师对实的难点验内容。实验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的选择应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应象和地理过程产正确的地理概念, 生深刻的印象并使学生对地, 尽量理现用材料的不规范防止由于实验的、不标准) 不典型 (, 而造成学生实验器材或

对知识产生负迁移。

4.实验应注重问题的探究性。地

理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既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又要考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创造力。

1. 课内动手实验:

指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实验器材,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数据等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例如:探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地转偏向力影响”这一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时,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分别在静止和匀速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的同一位置上滴一滴墨水, 演示静止的地球与实际自转中地球表面物体运动轨迹的差异。启发学生探讨: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异?实际自转中地球的南北半球物体运动方向如何偏向?还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水槽, 注入自来水, 做“水流漩涡实验”, 观察漩涡流向, 让同学们用实验验证讨论的结果。

2. 课内演示实验: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 采用演示手段, 配合导讲导问, 使学生间接获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 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 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 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如学习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用“大气环流演示模型”演示大气环流运动原理和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用锋面演示模型、气旋 (反气旋) 演示模型生动地演示冷暖锋、气旋 (反气旋) 的天气现象变化过程等知识, 能简捷、直观地揭示某些抽象和复杂的地理运动规律, 便于学生理解与灵活运用。

3. 计算机模拟实验:

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演示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等, 是学生直观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过程、规律、原理, 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 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 如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 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制作成三维立体模拟动画, 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变换, 从而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实际上, 对于那些时间、空间尺度较大的难以观察的地理环境、现象、过程、规律等, 如大气运动、洋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都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立体、直观地模拟出来。

4. 课外实践性实验:

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 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 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 利用课外时间, 通过实地操作, 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如学习“时差的产生”这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后, 设计课外活动实验:如何利用“日影观测法”使用竹竿、卷尺、手表等工具粗略计算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指导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 参与实验操作, 计算实验结果;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瓶和温度计进行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试验;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天文观测仪器观察月相变化, 记录并总结月相变化规律等。

总之, 地理实验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此, 应努力探索, 敢于尝试, 不断创新, 寻找多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地理实验教学方法, 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探究学习和自主与合作学习, 地理实验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实施这一教学理念。本文拟从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举例这两大方面对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实验,新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秀银.环境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J].教育导刊, 2003 (10)

高中地理的实验教学 第2篇

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路和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通用标准的基本原理,所谓 目标教学,就是通过一整套有计划、有步骤、有评估、有调整、有程序地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工程。它是从教 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控制、教学活动的最 终鉴定等,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据以上所述,我认为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其网络关系如下图所示:(附图 {图})

一、教学目标

编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大纲,以教育目标分类学 为参照系,将教材内容变成具体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它可以凭借学习者结束学习时的行为变化 来体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且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目标教学 中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有总的目标及各年级、各年段的教学具体目标。例如中学地理的总 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 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 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 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地方加以修改和调整,使之成为科学的目标体系。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作指 导,全面分析教学中诸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作用,控制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 化。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包 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训练。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 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是了解分析学生状况。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 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 学目标的实施。

三、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 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用心

爱心

专心 以此调整教师 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 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补救措施

补救措施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误差,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前期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从而控制学生两级分化,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同时通过补救措施还可使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促 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补救措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针对全班带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矫正;二是让已达标的学生帮助未 达标的学生;三是教师将个别学生错因列出,给学生对“症”服“药”。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反馈信息、补救措施是目标教学程序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用心

爱心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的应用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地理图像

中国分类号:G633.55

一、地理图像的基本概述

地理图像实际上就是展现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各种关于地理图像的总称,具有多样化的应用形式,利用数学法则,对地图语言进行合理概括,充分表达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组合、空间分布以及变化情况等,也就是把地理事物与空间布局和组合进行平面展示。主要包括实物图、景观图、统计图、地图等多种形式。

地理图像可以为学生了解地理情况提供有力保障;地理图像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式;地理图像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措施;地理图像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地理信息,拥有强大的视觉效果;地理图像的信息量也是比较大的,如果仅仅只是用语言描述,很难展现地理的实际信息,因此需要利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现;地理图像所展现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体现地形、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如果可以合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地理教学,就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的应用探析

地理图像想要合理的应用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以及学生改变教学观念以及学习观念,以前的思想总是认为鱼与熊掌不可能同时拥有,也就是说地理图像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其实不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利用地理图像教学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地理图像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播更多的地理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地理图像直观的了解地理知识以及掌握知识,抛弃以往的死背模式,运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知识复杂多变的问题。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图像教学模式来取缔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现阶段,地理图像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除了课本上自身的地理图像,没有其它更多的扩展,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学习模式的发展。目前,教学工具也不能只限于课本,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地理图像的变化规律,相对于传统的静止图片来说,多媒体可以把地理图像更加合理的展现出来,方便于学生直观的接受、了解地理知识,相比于以往的枯燥文字模式,拥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地理教学可以在节约时间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图感,让学生可以从陌生的图像中提取重要信息,并且可以做出充分合理的分析。图感分析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观察,这也需要学生分析图像的时候掌握一定图感,找到变化的因素,从而掌握诀窍。

地理知识的掌握不能只限于时间因素,例如,一年四季不同气候也会对地理图像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学生对不同因素进行判断。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变化规律,并且通过学生自身分析得到变化原因。老师不可以喧宾夺主,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与想象得出变化规律,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地理图像的教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地理图像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分析影响地理环境的因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地理图像也应该把读图、解图以及用图进行完美结合,相辅相成,逐渐理解地理图像的内涵,合理掌握地理图像的应用技巧,对图像进行分析的时候,提取有用的信息,促进地理图像教学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利用地理图像进行地理教学的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地理图像合理的展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反映地理现象的规律,从而把地理现象进行简单化、明确化。同时也需要老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水平,从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教学策略,利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汪宏伟.高中地理教材中地图的应用与处理[J].考试周刊,2011(76):20-20.

[2] 吴志昌.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5):24-24.

[3] 钟作慈.人教版与地图版高中新课程《地理》实验教材(必修部分)比较及教学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11(2):31-34.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实践 第4篇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制作

( 1) 地理实验的设计。选择合理的知识点设计实验, 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点。高中地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教学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地理实验又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 很多的地理原理无法用实验的手段得以揭示, 将地理实验过于理想化, 实际的实验现象可能并不明显, 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不能科学揭示地理原理。这个就是地理实验的难处。物理、化学实验的结果基本都是可以预见的, 对于什么样的试剂滴入酸或碱中出现颜色的变化, 每个人来做都是一样的。地理实验需要不断改进,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2) 实验器材的制作。一般学校对地理学科实验器材投入不足, 不能要求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那样, 有专门的仪器和设备, 很多的实验器材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我们的器材制作吸收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本着简单、廉价、容易获得等原则, 特别鼓励对废旧物品的利用, 既减少学校投入, 又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实验证明, 部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非常强, 制作出来的实验器材非常精美且具有创造性。

二、地理实验课程的主体参与与合理评价

在地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到一个很多地理老师都关注的问题:就是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较低。一部分同学在操作, 另外一部分同学事不关己地看着。这样的情况我校也存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通过找学生谈心、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不外乎几个原因。

( 1) 实验分工不到位。教师在实验课之前要对班级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 一般为3~5人, 人多了一部分同学就没有机会操作。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以由教师指定, 小组成员的组成要搭配好, 并通过协商分工, 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要尽量做到全员参与, 不留离散人员。

( 2) 少部分同学动手能力不强, 怕自己的操作会搞砸实验, 不敢贸然参与。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确实有, 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 鼓励他们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实验允许失败, 但不允许放弃, 让他们从别人的身后走到台前, 体会成功的感觉。

( 3) 极少数同学缺乏正确的态度。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要耐心对待他们, 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地理实验课堂之外, 可以通过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力, 慢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树立优秀模范加以鼓励。

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 也要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 通过培养对地理实验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地理学科。

三、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

要实现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 要做的工作很多。教师要将地理实验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在编制教学案的同时, 要将实验部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在学案上, 没有实验课, 这一部分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要让学生重视地理实验, 积极参与地理实验。

本着“先做起来, 慢慢改进, 最终完善”的理念, 一年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实验设计与器材的初步积累工作。实验设计和课程开设成功后, 我们将实验的设计、器材的制作、操作步骤、实验注意点、实验结论等相关内容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作为下届学生实验课的参考; 能够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分类保管, 以便下次使用。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繁杂的。但是一个周期下来, 可以为今后的地理实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是值得的。

高中地理的实验教学 第5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为适应这一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必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而且也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简单谈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事物、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课前组织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的内容及形式

现行的地理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案例进行以下分类:依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依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地理图象;依据情境的不同,可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依据案例用法的不同,可分为讲解式和讨论式。

2、课前准备

主要包括学生的准备和老师的准备两方面: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搜集材料、整理案例并分析其在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即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老师的准备应从内容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着手,其中教学的组织最重要,如学生任务、时间安排、活动设计等。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目前地理教学中的案例以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师的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下面以“全球变暖”为例,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案例:“图瓦卢,搬国奇观全球拭目”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其面积只有26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人们将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然而,在2001年初,有关专家指出:在过去十年中,海水已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如果情况没有改变,到2010年,全球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至80厘米,图瓦卢的九个小岛也将在50年内全部浸入海中,“闪亮的明珠”将永远消失在世界地图上。2001年11月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宣布: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到邻国新西兰。

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前,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其主要目的是: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尽快对案例产生兴趣。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标题 “图瓦卢,搬国奇观全球拭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②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理论准备,因为如果学生对有关的理论缺乏了解,就难以在教学中开展有价值的、高水平的讨论。

2.呈现案例,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主题。

教师在呈现案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其中所涉及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师生进行商讨,确定案例中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在该案例中,就确定以下3个需要共同研究的主题:

①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②近年来海平面的上升为什么会出现加快的情况?

③ 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海平面不断上升的问题? 3.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思考并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与交流。如对问题①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得出“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是地球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原因”这一结论;而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讨论,则能进一步指出“近年人类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氟烃等)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地球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并且注意到“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案例的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对问题③,学生就提出以下的建议:工业生产尽量采用干净能源、对各国温室气体实行限制排放、大规模植树造林等。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首先应充分肯定,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保持其继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然后,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各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取最有效、最迫切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4.案例的拓展与升华。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完成以上3个问题的讨论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全球变暖,对我国会产生哪些影响;发达国家们又是如何对待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在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中,可能还会含有哪些成分,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要运用到地理方面的知识,还会涉及到生物、化学、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对它们的思考,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5.教师的小结与点评。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作出评价,以便今后能更好地进行案例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有必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揭示其包含的原理、规律,使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如对该案例,教师可作简要归纳。

四、案例教学的效果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才干。

2、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

4、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五、案例教学的局限

1、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它常常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培训上,它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比较长。

2、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较低。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比较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

高中地理的实验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点 生活化教学

地理知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所以关于高中地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但传统地理教学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关于地理教学的新转型——地理生活化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1.关于现如今地理教学现状

受到现行高考制度想影响,许多高中学生都觉得地理这一门学科只是一门增加学业负担的不重要副科,因为为应对高考,许多学生都对地理这门学科采取相对冷淡的应付态度,要么觉得这门学科可有可无,要么只满足一时好奇而不对地理学科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当下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以及普通高中,大多数都没有地理专家背景。而缺乏专业地理背景的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就会局限于课本,大力强调地理事实,就显得课堂内容特别枯燥,就失去了地理情趣。还有些年龄较大、任教时间长的老地理教师,往往在行课时非常严谨的强调地理思维,因此就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让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关于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

地理这门学科作为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而做好地理教学工作。

2.1将地理教材巧妙与环境融合

因为地理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所以在有关地理教学的素材资料方面采用的都是可以全国通用的,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注意将日常生活中关于地理知识的基本常识来带动地理专业知识的讲解,就比如说“星期”和“月相”的联系讲解;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密切影响;再由人们关于衣服颜色上夏季选浅色冬季选深色来辅助理解大气对光照辐射的削弱作用等等。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区域性划分明显,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就要结合其所处环境展开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认识到地理现象和事实。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性台风;新疆吐鲁番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北方地区的春节沙尘暴以及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带划分、地势都可以成为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资源。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地理课程时就要在教材基础上适当的进行生活化的增加、删减和改编。

2.2引导学生“生活化”学习地理知识

基于现如今的高考体制,要让学生立马转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首先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累赘副科,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观察和了解兴趣。就如教授太阳运动这一地理知识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先让学生进行知识推论,再由教师讲解太阳运动的变化规律;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野外考察和手动操作,让学生对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部位等高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用地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广泛作用,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即让地理教学为学生提供求知探索的地理学习态度,从而让地理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受益终身。

3.关于地理生活化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时,要注意掌握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度”,让教学资源既不脱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切忌将地理教学内容盲目与实际生活扯在一起。要积极倡导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将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关联,不要把地理教学当成脱离实际的华美演讲,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也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对待地理学习。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不要只是将生活现象和事例进行罗列,而是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升华,要对选取挖掘的地理生活现象进行有内涵的筛选,地理生活化教材一定是要建立在课本教材基础上的,让学生能基于生活化地理现象又不脱离地理常识的进行课程学习,让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结束语

在新的地理教学观点中,掌握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不仅仅是为学生教授教材知识,更是为学生引导如何正确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一大过程,将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让学生能够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积极自主的展开地理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183-183.

[2]林小鸟.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08.

[3]余森.浇生活之水绽课堂之花——浅谈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6):45-47.

高中地理的实验教学 第7篇

具体而言,学习主体性不仅含有主动性的意味,还包含自主探究意识的形成。若要实现这二者的共生,则需充分发挥地理实验的教学功能。地理实验形式包括:课内模型演示、计算机模拟演示,课外实地考察,等等。基于校本课程建设要求,地理教师应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着重在自己制作相关教具,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课外实地考察上下工夫。与此同时,涉及不同区域(城区、农村)的高中地理教学,还应在与课堂知识相契合的前提下,突出本区域的地理实验教学特质。

一、地理实验的特点

“地理实验教学”实则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在充分挖掘它的功能优势之前,还需进一步理解它的特点,以此作为教学应用的切入点。

(一)探究性

探究性的本质在于:通过在地理教学中引入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性的研究活动;并在学生问题意识的驱动下,找到问题的解决或解释途径。以“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为例,这便为不同区域的高中地理教学建立了“地理实验素材”。城区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布置:实地考察城区工业园区的布局,并给出这样布局的理由;农村地理教师可以布置:实地考察生活地周围的植被覆盖状况,并给出定性评价。这样,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有目的地开展地理实验活动。

(二)现实性

现实性可以理解为“植根性”,体现为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这个空间范围受制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难理解,新课标所规定的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讲授要求,决定了地理实验素材往往可以就地取材,包括:模型演示、多媒体视频、图片播放及实地考察,都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二、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1)课程教学方面;(2)学生素养方面。二者构成了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对课程教学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应试教育的痕迹还将长期存在。在此教育大环境下,尽可能地促使高中地理教育与新课标的结合,需依赖于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地理实验教学以其生动性、具体性、可感受性等诸多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兴趣”又驱使着学生主动完善自身的课堂知识结构。

(二)对学生素养的意义

学生素养方面主要是指“人文素养”,而这一素养的形成不仅源于学生的自身修养,还根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验。在地理实验内容设计上,教师本着就地取材的观念,使学生置身于感受所在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人文特质之中,从而印象更加深刻。在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地理实验中,学生建立起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在此关联性的驱动下,引起共鸣,增加了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三、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开展

(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利用电脑进行模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针对一些空间较大且难以观察抽象的现象或过程则可以在计算机上直观地模拟演示出来,这样有助于他们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有关“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节,内容比较宏观和抽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地球公转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演示了“地球公转”动画,学生通过观摩,理解了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二)联系实际天气情况解释冷锋对天气的影响

因为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且新课改提出让学生多学习家乡地理,所以在讲解这个内容时,可以大胆地加入本地的天气变化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学习“天气系统”这节内容时,我通过天气预报得知将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本市,于是让三组学生分别记录周三、周五和周日三天的气温与天气状况。在讲解冷锋对天气的影响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分别展示了他们自己记录的相关天气状况。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冷锋的有关知识。

(三)利用自制教具解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导致二者冬季和夏季增温和冷却的速度不同,使原先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通过实验的演示,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东亚季风形成过程中有关“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和作用。该实验演示如下:

实验器材:2个玻璃杯和温度计,沙石和清水等。

实验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二者昼夜温度的差异。

实验步骤:(1)将沙石和清水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并各自插上温度计;(2)将玻璃杯放置在阳光下,过几个小时后观察并记录两个玻璃杯的温度。放沙石的玻璃杯大约为30℃,放清水的玻璃杯大约20℃;(3)夜间将玻璃杯放置在室外,清晨时观察并记录两个玻璃杯的温度。放沙石的玻璃杯大约为15℃,放清水的玻璃杯大约17℃。

实验结论:沙石和清水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白天沙石的温度高于清水,夜间清水的温度高于沙石。

四、结语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第8篇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 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能用所学原理或概念, 对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成因以及相关的地理规律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探索, 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正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并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 还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特点

首先, 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 教师只教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很少提到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而案例教学却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问题的源头, 积极动手实践, 并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其次, 深入实践, 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有很强的实践性。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 多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拓展环节, 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或是搜索相关的资料, 了解地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具体状况。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可以围绕一个知识点, 收集相关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 学生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 注重双向交流, 侧重总结归纳。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 学生了解案例后, 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教学难点或是学生没能充分理解的问题时, 从旁予以一定的指导, 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而又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案例进行实际研究后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资料进行汇总, 通过分析整理归纳后得出结论。通过对分析综合理论的具体运用, 达到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目的。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分为提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和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四个环节。

1.提出案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案例, 可以采用口头叙述、阅读教材、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出示案例。呈现的案例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索。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中, 通过“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这一案例的引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很想知道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2.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后该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时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 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基础, 针对案例收集资料, 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 最终做出决策。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启发、引导,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使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3.总结案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后, 需要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才能对已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实际体验进一步消化、融合。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使之深化对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4.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索活动作出评价。通过学习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哪些不足, 在分析方向上有无偏差, 该如何在以后的案例分析教学中弥补和提高。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拓展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

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究 第9篇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科学内涵

地理实验教学就是再现科学家们发现规律、探索真理的过程。学生是实验的主体,他们将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实验的手段真实地还原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思考、归纳、发散和创作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来看,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创新要求的教学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并非我们肉眼看到的那么简单,需要我们运用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正确认识它。而地理实验教学则能化抽象为形象,将大自然的变化直观地、形象地呈现出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然而,地理实验教学不同于化学、物理学科,它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需要我们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因为它与真实的自然现象差异甚大。总体来看,实验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将更加自主地学习,进而不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二、提升高中地理实验技能

(1)提升教师指导地理实验教学的技能。教师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应包括三个小方面,即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实验准备能力的培养和实验示范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通过参与实验教学的专项研讨活动以及相关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指导能力。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实验课也具备其他类型课程不一样的特点,它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科学思维和操作水平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大部分还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待实验教学态度消极,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地理教师应针对这方面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教学培训,努力扮演好地理实验教学中指导者的角色。其次,教师应深入理解地理教材,科学安排实验课程,做好地理实验的相关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明确学生与自己的关系,合理分配学生任务,将实验与提升学生的实际水平紧密联系,将地理教学的理念融入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三,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实验教学的技能比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教师不断提升实验示范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鼓励他们定期举办创新设计大赛,将地理实验的设计理念与实际学相结合,将地理实验的最新成果教授给学生。

(2)提升学生参与地理实验教学的技能。要激发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兴趣。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提升对地理实验的关注度,充分掌握地理实验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观察教师的试验示范获得对地理实验的初步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实验技能的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学生应开始进行实践,深入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并尝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地球公转和自传现象的探究。高级阶段,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难”,即不仅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步骤,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实验过程及其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必要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取新的认知。

三、规避地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各种问题不断被纠正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地理实验。

(1)教师示范和学生参与应分清主次。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师和学生的职能关乎到实验的最终效果。地理实验教学首先离不开教师的亲身示范和指导,但教师毕竟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并非主要角色。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地理实验的整个过程。

(2)地理实验教学应注重差异性。不同的学生自身素质、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学有所得。

高中地理的实验教学 第10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地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地理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这是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忽视乡土地理导致的结果之一。其实,“地理不是地理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环境本身。”如果能让学生接触些乡土地理,体会到活学活用的乐趣,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有利于实施开放性教学。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学生对家乡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乡土地理,可以使学生通过地理环境的真实形象,直接感受家乡的自然美和社会美,是最为生动具体的美育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激发他们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

1. 课堂教学渗透。

(1)用乡土地理材料举例说明教材中的规律、原理、现象。例如,在讲到必修2第三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地处农村的优势,让他们以接龙的形式每人挑一个要素,举一个本地的例子说明此要素如何影响农业及科技如何改造此要素。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因而列举的例子覆盖面广,并且都是甘谷本地的例子。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增长了见识,轻松地掌握了课本知识。(2)利用教材中的原理和规律来分析、解决乡土地理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机渗透乡土地理,能使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做到学以致用。(3)利用趣味性强的乡土地理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意愿。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乡土地理,类比乡土地理与课本地理知识。学生学习了有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再通过所了解的乡土地理进行验证,则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2. 课外活动渗透。

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相关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能力的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作为必修类课程,在活动设置方面主要分为:思考、探究、实践三类。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册教材,活动共计有193次。如何根据活动内容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讨论类的活动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深度。在进行此类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力设置若干的团队活动内容。通过划分活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评价与反馈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课堂,而学生也能在团队讨论时更好地互相激励,更好地合作,也就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意识有深度的提问与层层导入式的引入。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进而达到思想的交融与火花的碰撞。

例如,在高中地理I(必修)中,有一项目活动是要求讨论太阳辐射对于影响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进行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对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的知识框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把其设定为一个辩论赛的制度,学习小组间观点的对垒与思想的交锋非常到位。为了控制好整个讨论的方向,笔者还设定了辩论的时间,精确到秒的发言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提炼,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总结,用最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对于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求同存异,以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活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拓展教师自身的思维层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进行肯定与正确引导。但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考虑到成绩的因素,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对于地理知识活动的处理都处于:要求学生读死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问为什么,只要记住就好等情况。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更多的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材是采取报答案的方法进行教学,甚至还有直接跳过,不予教学的情况出现。这都是因为教师把活动看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没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教师更多地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记忆,而并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思考与深入。这也反映为高中地理大量的题海战术,教师要求学生记典型等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的狭隘。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需要反思:

(一)活动与学习的区别

这方面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把活动内容直接视为理论性知识内容。如在进行高中地理I(必修)活动的第三项时,其提问如下:

计算某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直接把其看成是一个地理应用题。直接进行解题分析与思路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就直接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的基本意义。在笔者看来,对于此类活动,应首先让学生去想想,如何用这几个条件去得出那个城市的太阳高度角呢,也就是进入“侦探的找线索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要求学生先把这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专用名词进行复习,并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复习。即,正午太阳高度=90度-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得到这一公式后,让各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并讲出各自所持有的思路。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黑板上的计算,作为一种开放性小组测试。黑板上的代表与台下的小组成员可以保持沟通,并计时比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甚至有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已经对一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下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行规律总结。接下来,我对各小组代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决出了最快、最优秀、最全面的小组。

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我在最后提出一项问题,就是安装在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怎么去调整角度才算是最佳效果。这一题中已经蕴涵了对于太阳高度角的利用与应用,学生通过分析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角间的夹角,也就可以达到迅速理解知识、把知识生活化、提高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

作为活动内容,无法避免的就是对于现有知识的拓展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甚至已经对于教学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当遇上这种活动内容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甚至直接把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与理论当成新知识讲解了。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好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例如,在高中地理Ⅱ(必修)中的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中,教师应摆脱自身的包办意识,只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与大纲性的要求。分组时应考虑各组实力的平衡,不限定角度也不限定内容,给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要求调查报告中规定要有图表、要有数据、要有实例但不能规定怎么样去研究、去什么地方研究、去哪些网点研究等等。这样的平衡才能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适当的跟踪与指导是必要的,确保调查的公正无误也是必要的,但重在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应认清活动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论文、演讲、海报、漫画等各种方式进行活动手段的丰富。总的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才能做好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工作。

浅谈高中地理的兴趣教学 第12篇

地理因其学科的特殊性, 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 甚至部分学生对地理产生惧怕心理。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那种枯燥的教学方法, 仅仅依靠单一的课本给学生教课, 是远远不够的。挖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键在于从课堂教学方法入手。

一、加强启发诱导, 调动兴趣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 必须加强启发诱导, 调动学生头脑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 一步一步深入挖掘。

如讲《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这一节时, 老师可先给学生讲魏格纳的故事, 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洲东部海岸线正好彼此吻合的现象, 敢于向权威挑战, 打破“海陆固定论”, 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学生听后, 就会开动脑筋思考, 从而正确研究和对待地理事物。有的同学甚至提出:若干年后, 海陆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城市和城市化”的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 让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时, 首先让学生思考:“你附近的农村是否有人迁到周围的小城镇或城市?他们迁往城市的目的是什么?地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什么现象?这种人口的迁移有何利弊……”然后,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让学生模仿图中不同的角色, 说明各自进城的目的, 使学生明确不同的人向城市迁移的动机不尽相同。而后进一步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

再如教《中国的旅游业》这一节时, 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丰富的旅游资源分为哪四类?每一类各有哪些旅游景点?”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旅游景点分布在什么省区?”学生通过读图、找图, 既巩固了旅游景点又熟记了地理位置。接着追问:“哪位同学以导游的形式给全班同学介绍景点?”这样做, 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解决了本节内容的重点。

二、通过培养思维能力, 巩固兴趣

多给学生出一些挑战性的题目, 多设置一些障碍,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学生会很有兴趣, 这也是验证他们能力的时刻。但前提是, 这些难点, 要能让学生提起兴趣。

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定位一个物体, 需要几颗卫星?这些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 然后动员学生通过物理知识来分析地理问题,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更加深了他们的理解。

例如在讲南方地区中的四川盆地和东南丘陵时, 我就这样设计问题:“四川盆地中的土壤为什么叫紫色土?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红壤为什么需要改良?如何利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再经教师补充总结, 课文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 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 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 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大陆漂移说”时, 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 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 就必须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 兴趣也就得到了巩固。

三、运用生活实际, 提高兴趣

生活即地理, 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 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 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 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 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如地方时,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 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 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 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 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 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 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 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 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 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 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 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上一篇:太原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下一篇:县级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