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范文

2024-06-23

完善机制范文(精选12篇)

完善机制 第1篇

《办法》规定了考核内容包括散装量率、农村发散、城区“禁现”、预拌砂浆推广、专项资金征管、基础工作等6大项31条考核内容, 对考核内容提出了评分标准和相对应规定。

《办法》的考核办法和步骤: (一) 考核采取打分制。省辖市、县 (市、区) 散办按照《江苏省发展散装水泥年度目标考核评分标准》的要求对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查打分, 如实填报年度工作考核评分表。 (二) 省散办负责对省辖市散办 (含常熟市) 上报的工作进行考评;省辖市散办受省散办委托负责对辖区内的县 (市、区) 散办进行考评, 并将考评结果报省散办, 省散办对各县 (市、区) 的考评情况进行抽查, 最终确定考评结果。 (三) 省辖市散办的自查考评及省辖市散办对县 (市、区) 散办的考评工作在次年一月底前完成, 并将考评结果上报省散办。二月份起省散办对省辖市散办进行考评并对县 (市、区) 散办进行抽查。

完善体制机制 第2篇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根源,就是经济体制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既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迫切需要。

应当看到,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涉及面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锐意进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创新,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第3篇

2011年,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蔬菜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实施方案》,建设内容概括为蔬菜“1233”信息工程即建设一套蔬菜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两项制度、实现三个互动、提供三个信息服务产品等。建立的《天津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平台》,现有15个农业部定点市场和4个基地价格信息,目前该平台正在试运行。

编发了《涉农区县经济社会分析报告》12期,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种种市场信息监测分析工作的开展,为天津市农产品流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开展定点市场管理工作

经过积极组织申报,经农业部批准,2012年1月中旬在杭州授予北辰区老板娘国际农副水产食品城、金元宝滨海农产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为第十五批“农业部定点市场”,至此,天津市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15个。另外,围绕前一段时期蔬菜价格波动,组织召开了以蔬菜产销衔接为主题的农业部定点市场总经理联席会议,为稳定蔬菜价格、保证市场供应发挥了作用。

▲“天农网”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加强了“天农网”网站信息更新力度。随时掌握机关工作最新动态,力求将最新信息及时上传到“天农网”;召开会议,组织机关处室和有关部门加强信息组织上网;对全国农交会、天津首届农博会和信息技术博览会三次重大展览活动进行现场网络直播;结合政务网测评,对“天农网”有关栏目和内容的改造升级。

2012年,天津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123” ,即一个围绕、两个结合、三方面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农业农村工作总体目标,结合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委里重点工作,理顺业务、聚合资源、突出服务、狠抓落实,认真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和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协调等三方面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完成好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这是列入天津市2012年20项民心工程的内容,由市农委和市经信委共同承担。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气象、医疗卫生、文化共享、教育培训等6类信息服务;按照“五个一标准”在全市有农业区县的行政村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在有农业区县的医院、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资经营网点、种植养殖大户、设施农业基地等场所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点1500个。尽快制定出实施方案并部署落实,确保按时完成。

▲开展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

抓好区县农产品市场热点快速报送工作,及时捕捉市场热点,掌握价格和交易动态,在第一时间发现苗头性、突发性和趋势性的问题,以便积极应对、掌握主动、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情况;继续做好定点市场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市场热点问题讨论会商;建设好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功能和内容,确保信息及时按要求采集上传。

▲维护建设好“天农网” ,抓好两类信息服务

研究制定“天农网”政务信息管理办法,完善机制,不断增加上网信息量。及时更新版面、增加功能、补充栏目,提高“天农网”在政府系统网站绩效评估中的位次。

继续办好服务信息产品:继续办好《天津涉农区县经济社会分析报告》,继续编发《农产品市场价格分析》简报。组织协调好为“三农”服务的信息品牌:“12316”三农服务热线继续为农服务;编发《农民致富信息》刊物;维护与气象局合作的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气象万千》栏目等。

完善鼓励人才创新的机制 第4篇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 国内近年虽然GDP指数很高, 但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原始创新不多、集成创新不够、引进吸收再创新不足。梁小虹认为, “经济结构调整最重要一点是创新能力的建立和培养。”他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现行创新机制中存在一些问题。“拿产学研结合来说, 应该做基础研究的高校却积极上马生产项目, 而企业缺乏技术只能投资搞基础研究。这些不正常现象的背后都存在利益导向和创新机制的问题。”

梁小虹因此建议, 在创新的问题上, 国家应该调整创新导向和创新机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要支持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应该在政策上、在机制上、在制度上给予保证。“要鼓励我们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基础研究人员能够很好地在创新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产学研的每一个部分扬长避短, 强强联合, 这样才能解决好创新的问题。”

为完善创新机制, 激励自主创新, 梁小虹在这次两会上带来了三个有关提案。

第一个提案是设立“钱学森基金会”。梁小虹说, 设立“钱学森基金会”, 旨在奖励中华民族创新型人才, 资助奖励长期从事科技创新、在发明创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引导和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自主创新, 献身科技事业。特别是通过“钱学森基金”鼓励科技界的原始创新。“创新中最重要的是原始创新。搞原始创新必须耐得住寂寞, 坐得住冷板凳。国家要成立基金去帮助那些在原始创新中长期从事艰苦工作的单位和人员。”

第二个提案是设立“中华航天节”。梁小红认为, 设立“中华航天节”, 让航天人及所有科技工作者能够拥有自己的节日, 有利于激励航天人以及全国的科技工作者, 献身航天, 献身科学, 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完善激励机制 第5篇

从放权让利开始到利改税,从企业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27年风雨兼程。今年是改革攻坚年,需要强势推进,有关改革动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审视国企改革,也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改革动力的“三个方面”

如何理解改革的动力?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有不同的理解。改革动力,如果不是指中央决策、中央靠下发文件来推动改革,而是指改革已经进入轨道以后,改革的好坏快慢、得失成败的内在的推动力问题,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制度或体制。改革成效如何,制度本身很重要。不管是农村改革还是国企改革,改革必定要改变体制。传统体制缺乏创造性、缺乏活力,束缚了生产力。体制改革得越好,社会经济发展就越快,成效越大。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体制改革,制度变迁性的改革推动整个企业的改革。

二是企业的管理层。改得好的国有企业往往与它的管理层的素质高有关。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出于公心,真正想为国家作贡献,往往能把企业经营好。但现实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管理者、经营者都是高素质,都会出于公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成熟,制度的不规范给素质不高的经营者留下了钻空子、以权谋私的机会。推动改革,没有称职的领导层、管理层是搞不好的,特别是一把手。

三是归根到底,国有企业能不能改好、搞好,效益如何,与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度、认同度也是密切相关的。

国企改革的方向总的说是对的我认为,改革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的过程。浅层次的国企改革阶段还没有暴露出那么多的腐败问题,群体间的贫富悬殊也不大,但改革不能停留于放权让利、搞承包制,现在的产权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它触及了制度变革的根本。有人借产权改革搞腐败。企业腐败、管理层腐败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渐暴露出来的。

从历史和现实事实来看,不能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益一定不如私营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改革只能搞私有化。国有企业应因企制宜、因地制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搞一刀切,一股风。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中央有“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鼓励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毫不动摇。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对的,问题出在有些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贯彻这种精神时,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央提出改革的思路、方针、政策的时候,开始很抽象、粗线条,没有把它具体化,可操作化。二是有些学者错误的理论宣传,和尚把经念歪了,客观上为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各择所需、各自解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时下有些国企进行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尝试,我是赞成的。从我国当前现实出发,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对经营者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机制,我认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一,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这是要解决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

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改革就是制度变革,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是制度变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这是个前提。

其二,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对待薪酬具有双重心理:一方面,与外资、私营企业的老板比,有的厂长经理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薪酬过高,有的厂长经理害怕职工不满意,脱离群众,给多也不敢要。所以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或者搞腐败。对这一现象,要分析根源,采取办法。国家要区别对待,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但考虑到职工心态,可以采取变通方式:在企业可以拿工资是职工的多少倍,对企业的税收包括将来奖励厂长经理的那部分也收上来,不以企业的名义给他,而以政府的名义奖励他。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国际经验表明,股票期权制度是长期激励的有效形式。也可以采取年薪制,但应正确处理工薪内收入和工薪外收入的关系。要有合理的退休制度,保证他们享受不低于在位时的生活,而对那些贪污腐败的人员,要严惩不殆。这种奖优罚劣的分配制度,就能够减少腐败。

其三,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产权清晰或所有者到位,应解决怎样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问题。非股份制的国有企业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建立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就是要解决企业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隶属单位变成市场经济下的经营实体的问题。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其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四方都必须到位,并形成一种既能互相协作前进,又能互相制衡监督的机制。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从放权让利开始到利改税,从企业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27年风雨兼程。今年是改革攻坚年,需要强势推进,有关改革动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审视国企改革,也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改革动力的“三个方面”

如何理解改革的动力?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有不同的理解。改革动力,如果不是指中央决策、中央靠下发文件来推动改革,而是指改革已经进入轨道以后,改革的好坏快慢、得失成败的内在的推动力问题,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制度或体制。改革成效如何,制度本身很重要。不管是农村改革还是国企改革,改革必定要改变体制。传统体制缺乏创造性、缺乏活力,束缚了生产力。体制改革得越好,社会经济发展就越快,成效越大。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体制改革,制度变迁性的改革推动整个企业的改革。

二是企业的管理层。改得好的国有企业往往与它的管理层的素质高有关。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出于公心,真正想为国家作贡献,往往能把企业经营好。但现实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管理者、经营者都是高素质,都会出于公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成熟,制度的不规范给素质不高的经营者留下了钻空子、以权谋私的机会。推动改革,没有称职的领导层、管理层是搞不好的,特别是一把手。

三是归根到底,国有企业能不能改好、搞好,效益如何,与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度、认同度也是密切相关的。

国企改革的方向总的说是对的我认为,改革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的过程。浅层次的国企改革阶段还没有暴露出那么多的腐败问题,群体间的贫富悬殊也不大,但改革不能停留于放权让利、搞承包制,现在的产权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它触及了制度变革的根本。有人借产权改革搞腐败。企业腐败、管理层腐败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渐暴露出来的。

从历史和现实事实来看,不能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益一定不如私营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改革只能搞私有化。国有企业应因企制宜、因地制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搞一刀切,一股风。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中央有“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鼓励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毫不动摇。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对的,问题出在有些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贯彻这种精神时,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央提出改革的思路、方针、政策的时候,开始很抽象、粗线条,没有把它具体化,可操作化。二是有些学者错误的理论宣传,和尚把经念歪了,客观上为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各择所需、各自解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时下有些国企进行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尝试,我是赞成的。从我国当前现实出发,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对经营者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机制,我认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一,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这是要解决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改革就是制度变革,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是制度变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这是个前提。

其二,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对待薪酬具有双重心理:一方面,与外资、私营企业的老板比,有的厂长经理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薪酬过高,有的厂长经理害怕职工不满意,脱离群众,给多也不敢要。所以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或者搞腐败。对这一现象,要分析根源,采取办法。国家要区别对待,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但考虑到职工心态,可以采取变通方式:在企业可以拿工资是职工的多少倍,对企业的税收包括将来奖励厂长经理的那部分也收上来,不以企业的名义给他,而以政府的名义奖励他。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国际经验表明,股票期权制度是长期激励的有效形式。也可以采取年薪制,但应正确处理工薪内收入和工薪外收入的关系。要有合理的退休制度,保证他们享受不低于在位时的生活,而对那些贪污腐败的人员,要严惩不殆。这种奖优罚劣的分配制度,就能够减少腐败。

调整补贴政策完善机制 第6篇

◎补贴政策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调整完善。提高补贴门槛,突出对优势企业的支持。补贴标准退坡:

◎通过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各种骗补和寻租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下一步将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建立积分交易制度,确保财政补贴政策退出后新能源汽车扶植力度不会断档:

◎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新能源汽车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市场,按科技要素实现价值回报:

◎中央财政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车辆和基础设施标准的修订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近期还将进行专项督查,对搞地方保护的地方政府将通报批评,并扣减有关财政奖励的资金。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推进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据了解,“十二五”时期,财政部已会同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研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消费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技术研发、充电设施的奖励、标准法规的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政策涵盖研发、生产、消费、运行等各环节,大力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持续的政策引领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尤其在当前传统汽车产业的整体低迷情况之下,新能源汽车逆势向上,呈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国和销售国。未来我国将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水平?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已为我们描述出未来的相关思路。

建立有效力、可持续的市

场扶植机制

一、调整补贴政策,建立遴选机制和淘汰机制

消费补贴的政策初衷是培育初期市场,实践证明,这项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但长期执行消费补贴,企业容易患上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症,紧盯政策去设定产品,缺乏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容易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形成新的过剩局面。因此,补贴政策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调整完善。

提高补贴门槛,突出对优势企业的支持。要结合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汽车强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在整车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标准上,大幅度提高标准。进一步突出鼓励先进、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使资金向优势企业倾斜,防止产业的过剩和盲目无序发展,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不能获得补贴。以此遏制行业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对行业整体发展有利。

补贴标准退坡,倒逼企业加快向市场求发展。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无不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成长壮大的,特斯拉电动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找到了一个市场定位,在残酷的竞争中九死一生,求得了生存和发展。如今正在向其他市场层次扩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晚,现在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仍然缺少重大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政府补贴政策过度依赖,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和创新精神。为解决这个问题,财政部去年年初已明确发布:2017年—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下调20%,2019年—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退出。上述政策提前发布,以便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预期。当前要加强资金监管,坚决打击各类骗补和寻租行为。

我们注意到,近期有媒体报道,部分企业进行数据造假,骗取财政补贴,形成所谓新能源汽车骗补产业链。当然,新闻总是有制造噱头之嫌疑,我只是引用他们一个说法。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已联合发出通知,组织专项检查,对查实的骗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检查和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造假、骗补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财经纪律,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环境,我们决不手软。通过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各种骗补和寻租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二、坚持市场取向,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扶植机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中长期扶持政策调整的方向。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的政策以及积分交易制度,是特斯拉电动车走向成功的关键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过去几年来,财政部一直在努力推进建立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机制,反复论证和研究过多次,已经有成形的思路,这项制度有诸多好处:

技术中立。积分交易能够最有效地确保政府在技术路线上的中立性,把技术路线的选择交给市场,政府不干预技术路线,企业更灵活。

奖惩结合。相比财政补贴,它借助市场的力量激励和倒逼企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可避免部分企业的补贴依赖症和骗补行为。

可持续。只要有市场,就会有积分交易,不存在政策依赖性和不可持续性等问题,同时,这项制度也释放了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的信号,有利于供需双方形成稳定的、长期的预期。

据我们分析,与排污权交易相比,积分交易制度相对更好监控。排污权交易如果没有对排污有公平一致的测量以及严格的执法惩罚,就不可能产生相关权益的交易,而汽车积分,比起遍布各处各种类型的排污,监测还是比较容易的,能够建立交易基础的。因此,我们对这些政策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下一步将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建立该制度,确保财政补贴政策退出后新能源汽车扶植力度不会断档。

三、要加快提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供给侧的改革必须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改革本身就是要激发创新,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逐步脱离要素数量驱动形成的惯性和路径依赖。过去几年来,我们致力于培育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但技术创新关注不够,基础技术积累薄弱,研发投入的精准度有待提升,政府和企业的研发能力未能有效整合,产业长期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近年来,国际汽车强国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不断加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包括材料科学、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制造工艺、制造装备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差距也很大。财政政策将加大支持力度。财政部与科技部、工信部以及其他的部委都有很好地配合,特别是中央财政、科技、基金,资金计划、资金管理的改革,这是一项重大改革,由几个部门合作推进,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聚焦,所以更要聚焦关键的环节,精准发力。

nlc202309082209

在“十二五”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基础上,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十三五”时期,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试点专项。通过集中财力,推动整合科研资源,加大对动力电池、电控、整车集成能力,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创新支持机制,发挥杠杆效应,探索采取引导资金有偿补助等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进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新能源汽车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市场,按科技要素实现价值回报。这个政策已经发到全国了,就是科技要素实现价值回报。

完善消费市场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尽快改进,中央财政正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一、支持完善制度、标准等软环境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监测、牌照申请、运行维护等环节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产品标准不一,各自为政。下一步,中央财政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车辆和基础设施标准的修订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政策和制度环境。

二、加快补齐充电、换电等基础设施短板

财政部已经发布了“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补政策,明确对推广应用数量达到门槛的地方给予综合奖补。奖补的门槛主要看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配套政策的情况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等。综合奖补旨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引导其采取综合措施,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创新支持方式,可以采取PPP等方式参与其中,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引导创新模式,鼓励采用众筹等模式建设和运营充电设施,有利于解决充电设施建设成本高、规划不科学的问题。

三、加快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

对地方的奖补有一个要素,就是要看市场开放程度,要加快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有世界格局,只有开放市场才能培育真正的国际品牌,当务之急是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四、坚决消除地方保护,打破国内市场分割

地方保护是行业数量扩张的根源,这也是数量扩张性增长,而不是创新型增长的根源之一。一些地方政府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对没有在本地设生产厂的企业,设置门槛将其挡在补贴政策之外,倒逼企业在本地新建生产厂,长此以往市场会被分割得越来越小,企业无法形成规模,难以形成竞争力。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必须破除地方保护,近期还将进行专项督查,对搞地方保护的地方政府将通报批评,并扣减有关财政奖励的资金。

五、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参与国际竞争

“十三五”时期,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消费者选择更趋理性,随着国际知名品牌进入国内市场,自主品牌的竞争压力增大,消极防守不如主动出击,国家鼓励优秀企业加快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支持企业通过设立研发机构销售、并购等多种方式融入国际市场,支持国际技术合作,参与规则制定等。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我国提升产业质量的重要抓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持续政策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形势喜人,成绩可佳,但成绩来之不易,形势依然紧迫,问题还有不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扎实工作,争取早日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目标。

完善市场机制加强住房保障 第7篇

1现阶段我国住房保障中的政府与市场

1.1 住房保障中的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市场是当代经济运行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经济调节方式, 应该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管理和调节的作用。任何在经济调节方面将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的认识和观点都是不可取的。住房兼具福利属性和商品属性,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住房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赖于政府和市场的有效配合。因此, 住房保障体系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意义重大。没有房地产市场基础调节的良好支持, 单凭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制度, 既不利于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也难以实现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所以, 住房问题应该市场和保障并举。

1.2 当前完善市场机制在构建和谐住房保障体系中意义重大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各级政府加大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力度。同时, 伴随着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的发展, 住房市场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可以说,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 我国住房市场基本上完成了分层供应和梯度消费基本框架的构建。但是, 目前我国住房市场还存在着市场体系不健全、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和房价收入比不合理等问题。具体到住房保障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已经由多年以来对住房市场化的重点提倡转至对住房保障的突出重视。但是, 具体到消费方式方面, 却形成了“重”销售、“轻”租赁的局面, 住房租赁市场严重滞后于住房销售市场的发展。因此, 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 完善市场机制对于构建和谐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尤为重要。今后, 有待于将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程度提高到目前住房保障的高度, 特别要将住房租赁市场的重要性和住房买卖市场的重要性等同看待。并且, 有必要通过借鉴典型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机制, 促进住房保障体系的有效构建与和谐发展。

2典型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的经验与启示

2.1 住房市场体系完善, 住房租赁举足轻重

租赁和买卖是两种基本的住房消费方式。住房租赁市场主要满足以下三种人群的需求:首先是买不起住房的低收入人群, 如老年困难户;其次是暂时买不起住房的成长性低收入人群, 如年轻白领;然后是不适宜、不打算买房的流动人群, 如因工作需要而短期外派的人员。住房租赁是典型国家和地区解决住房问题的通行做法[12], 在住房保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实际上, 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往往拥有完善的住房市场体系, 并且住房租赁在其中的地位倍受重视。表1是部分欧盟国家上世纪末的收入水平和住房产权结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在这些国家, 当时的住房租赁在住房消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住房租赁市场在整个住房市场中举足轻重。

2.2 住房保障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

从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虽然住房市场化是主流和趋势, 但是,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依然是各国政府的基本任务[13]。同时, 典型国家或地区实施住房保障政策, 并不是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一般来讲, 政府主要负责政策、法令的制定, 具体实施都是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 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实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供应和管理。比如, 美国的房屋署、法国的社会福利住房管理公司、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等[12]。可见, 在典型国家和地区不仅住房市场化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向, 而且在住房保障的成功运作中也往往要借助于市场化的具体方式。

2.3 特别重视住房市场管理和法制建设

市场管理和法制建设, 不仅是住房市场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而且有利于住房保障政策的顺利、有效实施。在住房租赁方式之下, 住房的流通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相应地, 住房租赁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存续时间比较长。俗话说, 夜长梦多。住房租赁市场往往是需要更多关注的领域, 住房租赁市场的管理也显得更加重要。事实上, 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有赖于市场秩序的良好维护和市场管理的有效进行。法制建设就是有效方式之一。比如, 德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住房合同管理、租金管理以及相关秩序管理方面的法律。比如, 对中介人连带责任的规定, 对二房东的明确禁止等等。可以说, 德国住宅租赁市场, 乃至住房市场与住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与这些努力和建设是分不开的。

3完善市场机制、加强住房保障的若干建议

3.1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

在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过程中, 要大力发展租赁性住房[5]。着眼于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全和发展, 是当前构建和完善住房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住房租赁可分为公共租赁和私人租赁两个部分, 前者是政府住房保障中供给方政策的主要体现, 不是住房市场的组成部分, 后者是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主体之一, 属于住房市场调节的范畴。但并不意味着, 住房保障与住房租赁市场无关。事实上, 政府住房保障中需求方政策的最终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赖华东、蔡靖方 (2007年) [9]应用住房过滤模型对住房保障政策进行了分析, 认为供给方政策在短期内可较好地解决低等质量住房短缺的问题, 但政府负担较重, 降低了住房市场效率;需求方政策有效提高了住房消费水平, 降低了政府支出成本, 保证了住房供应链条的连续性。因此, 城市住房保障政策短期内可实施供给方政策, 长期来看都应转向需求方政策。而目前, 我国全国城镇中租赁市场所占的比重只有约2%, 远不足以支撑政府住房保障中补贴配租的普遍实行[8]。可见,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 不仅有利于住房资源的市场配置, 而且能够促进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3.2 提倡和鼓励竞争, 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营方式

住房市场化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处于主体地位, 而住房保障的作用在于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 处于补充和辅助地位。要在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前提下搞好住房社会保障, 二者相得益彰, 使住房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达到完美的结合[11]。现阶段, 提倡和鼓励竞争, 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营方式, 不仅有利于住房市场的良性运作, 而且有利于住房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实施。在具体思路上, 可以考虑在落实中央30/70政策的同时, 鼓励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住房租赁活动, 其形式可以是成立租赁公司专门经营租赁住房, 也可以通过“开发+租赁+销售”的方式参与经营。另外, 还可以通过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私人参与租赁住房的供给与合法经营。2007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就指出, 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中小户型住房面向社会出租。

3.3 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市场管理和法制建设

与住宅销售市场相比, 对住宅租赁市场的管理可能更加复杂[3]。并且, 现阶段我国住房租赁市场严重滞后于住房销售市场, 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是在我国住房销售市场相当发展的情况下进行。这个现实需要在进行市场管理的过程中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在整体住房市场完善和发展的条件下考虑具体问题和采取相应措施。虽然, 在住房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做了不少努力, 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 随着住房租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市场管理和法制建设, 结合国情、省情和市情, 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做好住房合同管理、租金管理和相关秩序管理及其法制建设。

完善防控机制确保防控到位 第8篇

1 完善防控机制的主要做法

龙泉市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把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作为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防控责任,努力构建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动物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强化组织领导

龙泉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及时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计划。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防控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每年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各乡镇(街道)、各村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增强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在市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列入财政一级预算,每年拨付防控专项资金40万元,保证了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每年年初,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与各行政村、各行政村与各规模养殖场(户)也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责任书,各乡镇(街道)还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乡镇兽医站与各规模养殖场(户)签订了动物防疫告知承诺书和动物防疫联场带户责任书,实行领导责任制、规模养殖业主和村级防疫员负责制,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分解到村、落实到户、到人,明确防控目标和奖惩制度。通过上述措施,形成了市(县)级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包管理区、驻村干部包村、防疫人员包点、规模场(户)包畜禽“五级防控体系”,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1.3 防控机制不断完善

充分调动了全市42名乡镇(街道)兽医员、94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和444名疫情测报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防控水平。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夯实动物防疫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了一支留的住、能干事的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

1.4 落实督查工作机制

由市政府办公室督查室和市防指办组成督查组随机对全市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通过技能考核成立了一支由大中专毕业生组成的防控重大动物疫病采样队,对94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免疫质量进行了全面的免疫评估,对免疫质量好的村级动物防疫员给予适当奖励,对免疫质量差的进行通报批评,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采样人员在深入乡镇(街道)采样的同时还带动一批动手能力较强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学会畜禽采样技术,提高全市基层动物防疫员的业务水平。

1.5 防控意识进一步加强

2009年上半年举办了7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培训,培训人员1200多人,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防控意识。

2 取得的成效

在龙泉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龙泉市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实现了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

在全市的努力下,龙泉市已连续九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有效保护了畜牧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2 建立起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

实现了重大动物疫病层层抓,人人抓的良好局面。

2.3 提高了群众对防控工作的认识

取得了群众对防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做到了群防群控。

2.4 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防控动物疫病的队伍

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平安校园 第9篇

一、健全网络,加强领导,为安全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校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安全管理不能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要建立指挥有方、政令通畅、落实有力、分工合作、层层负责、全员参与、协调联动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和驻校民警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开展安全工作。成立安全保卫,应急抢险,现场救护,信息通讯,物资保障等工作小组,负责日常及紧急情况下的安全保卫工作。班级层面,班主任负责,科主任及舍务教师参与,全面管理班级的安全工作。班委会设立安全委员,各班学生以村屯或宿舍为单位成立安全联防小组,从而形成学校、班级、学生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同时,学校还与派出所、驻校民警,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组成联合安全工作小组,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横向安全管理网络。各层面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明确,做到了管理网络纵横交织、无盲点、无漏洞。

二、广泛宣传、深入教育,为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加大学校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对学校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安全教育真正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教育在先,预防为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要务。我们的安全教育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抓起:

1.事故案例警示,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及时搜集、发布全国范围内学校安全事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交通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典型案例,用铁的事实让学生了解认识学校安全事故给生命、家庭、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时刻敲响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的警钟。

2.法律法规教育,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法律知识缺乏,法治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守法是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经常组织学习或渗透《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教育学生知法,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教育学生守法,自觉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伤害他人,危害公共安全。

3.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心理问题引发事故。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思想、心理尚未成熟,受社会不良思潮、自身学习压力、家庭不良风气等影响,极易产生消极、抑郁、偏激、叛逆等心理问题,引发出走、自杀、暴力等安全伤害事件。因此,采取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经常地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意义重大。

4.网络安全教育,避免不良上网危害身心。教育学生远离网吧,健康上网,不浏览不良网站,不误听、误信、误传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网络欺诈等,不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安全杀手。

5.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针对学生安全知识缺乏,防范能力薄弱的特点,全面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活动,使学生接受系统的远离毒品、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防震减灾、防火防盗、防触电、防雷电、防溺水、防伤病、防踩踏、防暴恐、防欺诈等安全常识培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三、建章立制,有法可依,为安全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整可靠的制度作保障,安全工作就很难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就会产生随意性和盲目性。结合学校安全工作的特点,按照上级要求和学校安全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校车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安全保卫制度》《食堂、宿舍、功能教室安全管理制度》《门卫管理制度》《值班值宿管理制度》 《学生出缺席管理制度》《学生中途外出登记制度》《学校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日报制度》 《学校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处理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学生拥挤踩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校内意外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学校大型活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防治疫病应急预案》等方案,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安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有序进行,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多措并举,严防死守,为安全工作提供科学的管理保障

安全管理是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制度,防止安全事故,保证学校安全的重要环节。安全管理无小事,要做到事无巨细,细致入微,但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照针对性、科学性、有序性、持久性的原则,将其做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务求实效,万无一失。我校的安全管理突出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1.隐患排查。组织专门检查队伍,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全面排查校内外安全隐患。一查人,排查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管理松散、体罚学生等不安全因素;排查学生是否存在家庭问题 (留守、无人照管、父母离异等)、心理健康问题、特异体质、早恋、网瘾、暴力倾向、不良团伙等不安全因素;排查校外可能滋扰学校的社会闲杂人员。二查物,排查学校建筑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设施、电路电器、功能教室、实验器材、食堂宿舍、安防设备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三查事,排查学校周边及学生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道路交通、河流水库、校车运营、食品卫生等存在的隐患,及学校安全制度制定、落实、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失误而产生的隐患。对排查出的问题注册建档,跟踪整改,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2.巡查值守。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设安全管理岗位,就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全方位、全天候负责学生在校安全。学校领导、保安教师经常在校内巡查,重要部位、关键时段有专人值守,每天早午晚都有学校领导、保安教师在校门口值守,每天间操、放学等学生集中下楼时段,各楼层都有领导、教师专门负责疏导,防止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3.协议威慑。学校每年都与学生、学生家长、校车司机、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师、舍务教师、保安教师、值班领导、门卫、食堂工作人员等签订各种安全协议,协议内容实质上就是各项安全制度的实施细则和保证安全的行为规范。当然,我们签订的协议不一定具有法律效力,我们也不想通过划分责任归属而规避和推卸责任,重要的是协议内容全面细致的解决了为了安全,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的问题,对学生、家长、校车司机及学校各类人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警示、威慑、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4.安防演练。为提高学生的安防、避险、自救技能,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各种安防演练。如紧急疏散演练,我们精心制定的紧急疏散路线图,就挂在每班的教室里,学生每天间操集中下楼都要走疏散路线。在紧急疏散演练时,分布在四个楼层17个教室里的近千名学生在90秒内全部从教学楼正门疏散到操场上。

5.建档跟踪。学校安全管理所做的全部工作,涉及学校安全的全部信息都建立档案,形成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的安全台账、安全日志记录详实,各种制度、预案、表册、协议等原始资料齐全,准确反映了学校安全管理轨迹,利于掌握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跟踪整改。

完善退出机制,破解产能过剩 第10篇

一、企业退出机制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性

在当前产能过剩背景下, 引导企业从产能过剩的行业中退出, 以此压缩现有产能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能够提高经济效率, 降低系统性风险, 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能够真正实现去产能化。企业退出是化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 是将去产能化落到实处的有效方式。在产能过剩行业, 通过企业退出, 实现压缩产能的目的。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引导企业优胜劣汰, 让没有效率的产能退出市场, 使行业能够轻装上阵, 向高端产业链迈进, 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有助于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 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落后产能。这部分产能效益差、污染重、缺乏国际竞争力, 从事落后产能生产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退出市场, 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让这些企业从落后产能领域中退出, 可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 同时向市场释放正确信号, 合理引导企业未来的投资, 避免在落后产能领域重复投资。

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领域退出能够壮大国有经济。上世纪90年代, 国有企业通过从轻工业等产能过剩领域退出并集中进入重化工业, 从而最终实现了扭亏增盈。当前, 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背景下, 国有企业从目前产能过剩领域中退出, 集中进入产业链高端领域, 有助于在国有资本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为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现阶段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维度看, 企业退出产能过剩行业意愿不强。一是企业退出后缺乏经济方面的补偿, 导致很多企业宁可维持现状, 也不想从产能过剩行业中退出。二是企业即使身处产能落后行业仍然有利可图, 自愿退出的动机不强。相比于企业破产、兼并重组, 企业仍然有盈利空间, 即使盈利空间在逐渐缩小, 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寄希望于国家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等靠思维阻碍了企业退出机制的畅通。

从政府维度看, 地方政府在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的过程中受到掣肘。一方面, 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仍然以GDP增长速度高低为主要评判标准, 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往往又是地方的支柱产业, 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愿意让企业被淘汰, 有的甚至通过用地价格优惠来为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生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企业兼并重组带来的是人员安置难题, 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不利于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即使想通过兼并、重组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经常受到人员就业、退休保障、财政能力等多方面的掣肘。

从体制机制维度看, 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实现平稳的过渡。一是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企业退出后人员如何安置, 他们的工资、社保以及一系列福利问题如何续接, 在当前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压力的情况下, 很难在短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产能过剩退出的援助机制不成熟。通常情况下, 过剩产能的退出就意味着企业的破产, 破产虽然是市场行为, 但是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条件下, 缺乏一套援助机制。对破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援助, 解决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再培训以及账目清算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部分资金由谁来出成为问题。

三、完善企业退出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 如果仅凭市场手段削减和淘汰落后产能, 时间周期长, 而且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 在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 将市场手段和产业政策相结合, 合理引导企业从产能过剩行业中退出。

完善企业退出的补偿机制。从财政的角度看, 建立企业退出扶助基金, 对企业因破产而无力解决工资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兜底。同时, 对于确实因国家产业政策需要进行关停的企业, 可以进行赎买、补偿, 从而减少企业因退出而造成的损失;从税收的角度看, 对过剩产能退出时产生的收益进行税收减免, 区别于正常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从金融角度看, 改变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打破“融资—上市—过剩”的怪圈, 发展直接融资模式, 鼓励产能过剩的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为转型发展、提高生产工艺水平筹集资金。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很多行业的准入门槛不高, 企业进入成本非常低, 在经济好的时候一拥而上, 加重产能过剩压力。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 不得进口、生产和采用;加大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力度, 对于不按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企业要强制使其退出;对于主动进行生产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发挥环境资源的倒逼作用。一是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标准, 增加标准的透明度, 既便于监督, 同时给企业留出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二是加快完善碳排放市场建设, 通过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改革使高污染企业从生产领域退出, 将外部成本内化成生产成本。三是完善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 使资源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价值, 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将扭曲的价格机制理顺过来, 提高过剩产能的生产成本。

改革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从民生、经济、环保三个维度合理设计考核综合指标体系, 通过激励机制的转变降低地方政府对过剩产能的保护力度, 通过政绩考核体系的改革减轻过剩产能退出的阻力, 最后再引入市场竞争的手段逐步将过剩产能排挤出去。

完善参与机制 提高决策质量 第11篇

建立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工作机制

我们坚持“1333”的做法,即“强化一个保证,抓好三个环节,坚持三个到位,理顺三个关系”,不断建立完善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工作机制。

强化一个保证,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

我们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以及国资委党委和集团公司党组的有关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先后制定了公司党委议事规则、党政领导联席会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策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有关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制度和规定,并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修改完善。

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范围和内容方面,我们明确规定,公司党委按照议大事、谋全局、把方向的总体要求,积极参与企业根本性、方向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决策。具体包括:①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经营方针;②年度生产、科研计划和财务预、决算方案(含大额度资金的使用);③单位内部改革方案及重要措施;④重大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合资引资方案;⑤工资调整、利益分配方案以及自有资金的分配使用;⑥涉及产权变更的重大事项;⑦单位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调整;⑧中层干部的任免、奖惩与报酬;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职工收入分配、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等)的重要决策及提交职代会审议的问题;⑩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明确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范围和内容,既可以保证党组织为企业发展把握好方向性、政策性和原则性的问题,又可以防止事无巨细地参与,切实避免党组织干预行政日常事务。

在参与决策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主要通过召开党委会(常委会)、党政联席会、职代会(职代会专委会)等形式进行。具体分为:一是涉及中层干部选拔、任免和直属机构调整的重大事项,由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二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重大决策,主要召开党政工全体公司级领导参加的党政联席会讨论决策;三是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通过职代会或职代会专委会讨论表决;四是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工作方针、重要举措、改革方案和工作总结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其他问题一般采取有党委领导参加的总经理办公会、有关公司领导组织的议事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决定。

抓好三个环节,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工作程序。

一是调查研究初步形成意见环节。凡是涉及我公司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决策前,主管领导和党政有关部门都要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际,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见和建议,向公司党政主要领导汇报。如我公司下属民品单位的改革改制工作,在正式决策前,主管领导和改革办公室、经营发展部、人力资源部、组织部、工会等相关部门就改制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市场前景、发展趋势、人员结构、党组织建制、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将调研情况综合整理,形成初步的意见和建议后提交党政主要领导。通过抓好决策前充分调查研究这个环节,确保了意见和建议的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科学、正确地决策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二是党政主要领导充分酝酿环节。根据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交的意见和建议,公司党政主要领导首先交换思想,充分酝酿,并形成一个初步方案,提交会议讨论。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严格坚持“三不”原则,即: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不开会讨论;没有经过充分酝酿的重大问题不开会讨论;党政主要领导没有充分交换意见、存在分歧的重大问题不开会讨论。党政领导思想统一、认识一致是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重大问题决策前,党政主要领导充分交换意见,沟通情况,统一认识,能够促进决策顺利通过并得到有效实施。在具体工作中,公司行政领导重视发挥党组织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作用,党委领导在日常工作和决策中注重维护总经理的威信。公司党政领导的团结协作,较好地促进了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

三是会议讨论通过环节。公司党政主要领导酝酿的方案最后必须拿到有关重大问题决策会上研究,经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正式形成决策。会上,一般由行政领导提出决策方案,有关部门对方案的调查论证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党委对决策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讨论和吸收各方面正确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决策。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研究,可以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使决策更有群众基础,在决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如我们在制定企业今后3~5年发展规划时,就先后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职代会来讨论企业发展规划方案。会上,充分听取了党组织、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坚持三个到位,确保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有所作为。

一是决策前调查研究到位。公司党委为确保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中有发言权,能提出有实际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发挥参与决策的作用,坚持做好调查研究,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在“三重一大”和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重大决策,公司党委更是强调调查研究要充分。

二是决策中主动参与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公司党委支持总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在扮好角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在一些政策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上,充分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认真负责地提意见,努力使决策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切实为企业的发展把握好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三是决策后保证监督到位。公司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在公司重大问题决策出台后,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决策方案。在决策贯彻落实中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为职工群众释疑解惑,并密切配合行政,认真做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为决策的顺利贯彻落实努力提供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在发挥好保证作用的同时,党委还积极对决策的实施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如在实践中发现决策有失误或不完善的地方,公司党委立即将信息反馈给班子成员,召开会议,商量处理解决办法,以避免和减少失误。

理顺三个关系,营造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良好氛围。

一是“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几年来,我们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以“核心”促“中心”,以“中心”固“核心”,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消除了“两张皮”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党委通过抓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调动党员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而同时行政也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上,充分发挥党委参与决策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二是监督与保证的关系。监督保证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我们认为监督和保证是辩证的统一:没有保证的监督,监督没有力量;失去了监督的保证,保证没有方向。保证不是服从,监督不是监视,二者虽然出发点和发力点不同,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积极的监督,主动的保证,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三是总经理与职代会的关系。发挥职代会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协调总经理与职代会的关系,这也是企业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公司凡属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工作方针、工作总结和重要举措、改革方案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总经理都自觉坚持提交职代会讨论,保证职工代表充分行使民主管理权利。职代会也积极地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作用,认真负责地协助总经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决策,并积极带动职工群众努力完成总经理提出的生产经营任务。

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取得的初步成效

几年来,公司党委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贯彻执行不动摇,坚持把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主战场”作为党建工作的“主阵地”,把改革发展的难点重点作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支持和协助总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努力实现企业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推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企业每年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企业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全国企业职工培训先进单位”、“全国专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企业三个文明建设保持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

党组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决策,确保了生产经营工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可行性。

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要搞好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广泛深入的考察论证,没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其难度可想而知,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难免大打折扣。特别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事关企业成败的经营战略决策,更是一步都不能走错。党委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重大决策,决策前认真调查研究,决策中敢于讲明自己的观点,认真负责提意见,决策后积极做好组织发动和说服解释工作,既提高了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又促进了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完成。如2005年,我们在军核品生产任务非常繁重,产品品种多,同时生产技改交叉进行,生产组织工作难度相当大的情况下,公司党委积极参与决策,与行政一道认真分析,周密部署,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并在实施中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从而有效克服了各种困难,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顺利完成。

党组织参与企业重要改革措施的决策,确保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正确贯彻执行,促进了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公司党委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参与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决策。如在主辅分离改制、移交社会职能工作和职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党委积极协同行政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这样,既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又确保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党组织参与企业重要人事安排的决策,确保了党的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在企业的贯彻执行,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我公司行政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任免、奖惩,经考察、提名、推荐后,必须提交党委常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讨论,充分听取党委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保证了党的干部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也为企业选拔、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组织参与企业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决策,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确保了国有企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从而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群众参与企业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公司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党委一班人积极参与决策,从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角度认真负责地提意见和建议。在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积极深入基层工段、班组,与职工促膝谈心,坦诚交流,使部分职工由对抗情绪转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从而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建立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 第12篇

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所以, 我们注重评价对象的层次性: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 重在引导他们创新, 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 挑战书本, 勇于超越自我。对于相对学困生, 则要千方百计抓住其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 都要及时加以表扬。同时, 实行“弹性”要求, 在保底的前提下, 不作硬性规定。从而引导其参与到学习之中, 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对于优等生, 因为学习成功率比较高, 自信心比较强, 评价他们的学习要求也比较高, 较为严格, 才能有利于促使他们不断进取, 不断超越, 当他们的学习确有创见时, 要给予热情的肯定, 甚至可以采用表彰科学家的做法, 就学生的某一创新解法以这个学生的名字命名。例如百分数应用题:“服装厂接到生产2000件衬衫的任务, 前3天完成了25%, 照这样计算, 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练习时大部分学生是在求出每天完成多少的前提下, 用方程或比例或算术解来解答这道题目。可我班智丽同学却提出只需3÷25%就可以了, 全班同学一致赞同把这种解法命名为“智丽解法”。这样用荣誉称号的办法, 可起激励创新的良好课堂氛围。学困生因为学习成功率较低, 自信心不足,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教师在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 答对及时肯定, 答错不妄加指责。

二、注重评价的时效性, 把握评价的时机

1.即时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讲解, 是教师复杂的思维活动的“精化”和“外显”。及时评价, 能及时唤起学生相应的复杂思维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反馈, 诸如答问、质疑、课内解题练习 (包括板演) 、作业等等要及时做出评价, 评定其好坏、正误, 及时向学生输出这些评价信息, 让学生尽快知晓自己见解的正确与否。这样做,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

2.延迟评价。课堂中, 有时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对学生的答问采取冷处理———延迟评价, 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空白”, 设置悬念, 后发启评。

例如:我在听“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堂课中, 教师在讲解例题并总结计算法则后, 有一位学生提出:“我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在移动除数小数点的位置, 一样能算出结果来。”他举出实例并板演9.12÷3.8可以化成912÷380来计算。面临这种情况, 这位教师先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 不迷信课本, 不迷信老师, 应该称道。教师采用延迟评价, 让全班学生用两种不同的算法算一算91.2÷0.38, 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发现, 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而除数仍然是小数。比较之下, 课本的法则适用的范围广, 更具科学性。听到这里, 我由衷赞叹这位老师的高明: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及时肯定, 妥善保护了学生再创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计算, 进行讨论, 教师加以点拨,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把握好评价的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时应注重评价主体多样化和内容的多元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基于我校的做法, 通常采用如下五个方式, 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等形式, 有效地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1.师评生, 激发学生乐学。在学生的心目当中, 老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 对于学生来说, 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 一旦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评价之后, 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而,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面向学生个体, 有针对性地从学生的学习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

2.生评师, 增强学生自信。学生挑战老师, 师生一起活动, 多项交流, 评价, 体现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3.生评生, 学生互学的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参与评价学生,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4.家长评价,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家长评价也是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 因为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有时学生的作业也可请家长写上评语。

5.自我评价, 让学生自我完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 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如果仅凭某次测验或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不科学, 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的行为。所以, 我们多方面收集学生信息, 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 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进程, 给予他们正面、及时、肯定、综合的评价。

1.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学生的数学成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内容。把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放在一定的数学情景中进行。通过数学活动, 评价可以获得更为翔实的信息。

2.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在评价中注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强调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侧重于成绩和素质的增值, 而不是简单的分等排序。在这种多元的评价中, 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悦纳自己, 拥有自信。

四、关注评价主体的发展性, 发挥评价的功能

1. 数学日记, 记录学习。

数学日记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 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像和自己说话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惑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新课程数学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维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数学日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也有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能力。刚开始, 我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学生感到莫名其妙, 十分困难。于是,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数学日记的格式, 规定一些写的内容, 打印后分发给学生。下面就是我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日记的一种格式。

学生按这种格式写“数学日记”越写越会写, 有的学生都能写到三四百字, 成为一篇“数学学习自我评价小报告”。教师也能从检查学生的“数学日记”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改进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越写越对每一单元的数学学习目标更明确, 学习积极性更高, 信心更足。

2. 成长记录袋, 记录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 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成长记录袋”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 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成长记录袋”的原则。在“成长记录袋”里只存个人前后发展变化的信息资料。既有学生自主选择的, 也有与老师共同确定的, 主要包括自己的成长手册, 研究性活动记录、最满意的作业、数学日记、最成功的一次数学成绩等内容。

通过几年来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我们欣慰地看到了学生的变化:不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多少, 他们对数学的热爱程度普遍提高了, 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 我们教师也体会到:数学学习评价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 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还将进一步充实、修改、完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 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使评价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摘要:针对当前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评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结合我校目前正在实施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课题研究, 笔者试着从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的时效性、评价的多样性、评价的发展性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的探索, 旨在为了在课堂中把好数学评价关, 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上一篇:练习课下一篇:实验设计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