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政策范文

2024-07-03

小升初政策范文(精选10篇)

小升初政策 第1篇

近期, 各地有关小升初政策要调整的消息始终不绝于耳。1月26日,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终于与公众见面, 为各地小升初政策正式确定了“轨道”, 特长生比例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采取电脑派位等公众关注的敏感问题都在《意见》中得以明确。据了解, 在教育部颁布《意见》之后, 各地的小升初细则也将于不久之后陆续出台。

《意见》体现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 明确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 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 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 即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 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 即多校划片。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意见》指出, 到2016年, 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制定随迁子女初中入学的政策措施,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试行学区化办学, 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 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将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完善操作办法。

(来源:《人民日报》)

2014小升初政策 第2篇

一个机会也不放过:4天有5场考试或面试

据广州市教育局规定,今年,所有公校面试和民校考试都在小学毕业考之后进行,按考试时间次序,每位考生最多有五个机会小升初:

第1个机会是市属外国语学校,也就是广州外国语学校。该校在小学毕业考之后首拔头筹,第一个进行招生面试,全市的考生都可以报名参加。

第2个机会是区属外国语学校,在市属外国语学校面试翌日开始面试,招生对象仅限本区。

第3、第4个机会是民办学校招生。民办学校安排在同一天招生,各民校可自行将笔试安排在上午或下午进行。如果报考了两所民校,最多可获得两个机会。第5个机会是电脑派位,这个可谓“保底选择”,所有没有被录取的考生都可通过电脑派位进入普通中学学习。

如果5次升学机会都不放弃,一位小学毕业生将面临考试“连轴转”的情形,先考小学毕业考,再是市属外国语面试,区属外国语面试,然后是民校上、下午笔试。也就是要在4天时间里进行5场考试或面试,有家长认为这是最奔波的一届小升初。

民校笔试与面试:权重比例多大?

今年民校招生还有一个变化是,部分民校增加了面试的安排。例如育才实验学校,今年考试改为“能力测评+面试”的形式,在次序上先笔试再面试。广雅实验也透露,会在笔试之后增加面试环节,但该校并非对申请的学生大范围面试,而是先由学生递交自荐材料,再由学校从中甄选入围,最终再根据面试情况给予学生报考优惠。

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民校面试需在小学毕业考之后进行。而小学毕业考到民校笔试之间,只有三四天时间,中间还有市、区外国语学校面试。所以,民校面试最有可能安排在民校笔试之后进行,由于民校笔试与电脑派位之间还有十多天时间,有充裕的时间安排面试,再加上各民校同一天考试,除上下午考试会竞争生源外,同一时段的考试并没有生源之争。

由于部分民校会面试,于是笔试与面试的权重、比例等成为家长关心的问题。广州市民办教育负责人称,民校今年的招生录取仍会以笔试成绩为主,面试只是作为录取的参考。如果作为“参考”,那么面试的功能很有可能是“确认”和“加分”,也就是民校通过面试确认这是一位尖子生,或者通过面试给优秀者在录取时适当的“加分”优惠。

升学策略

第1次、第2次机会:

最关键是获得面试机会

前两次机会都是外国语学校,区别在于第1次机会是市属外国语学校,也即广州外国语学校,第2次机会是区属外国语学校,目前公办区属外国语学校有10所左右,其中天河、越秀和海珠2所、荔湾、白云、花都、萝岗各1所。区属外国语学校面向本区招生,荔湾、白云、花都、萝岗四个区的家长报考区属外国语学校只有1个机会,但天河、越秀和海珠的学生报考区属外国语学校,理论是有2个机会。

由于区属外国语学校的面试被安排在一天时间里,对天河、越秀和海珠的学生便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可以同时报考区内两所外国语学校吗?”比如天河区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天河外国语学校和华颖外国语学校吗?往年由于两校考试不在同一时间,彼此之间不冲突,今年两校挤在同一天,鱼和熊掌能兼得吗?二是即使可以同时报考,面试时间也恰好可以错开,但要在一天时间内奔波于两所外国语学校之间面试,也会相当疲惫。

外国语学校目前只是定下免试面谈的基调,但具体的面谈方案尚未出台。按早先公布的两个备选方案,一个是先由电脑随机筛选出入围的面试名单再面试,另一个是让学校先选拔三成学生,然后再面试。目前外国语学校大多力撑第二个备选方案。按第二个备选方案来看,获得外国语学校的面试机会,要么是成绩和资历足够优秀,能够进入30%的提前选拔面试名单,要么是听从电脑随机筛选的结果。由此可见,对于普通学生,想要获得外国语学校的面试机会,其实并不容易。

第2次、第3次机会:最担心相互撞车

教育局只是公布了外国语学校面试和民校考试时间,并没有明确各校的录取时间节点。家长们比较担心的是,外国语学校录取与民校考试之间相互撞车。考虑到区属外国语学校“抢生源”的因素,区属外国语学校一面试完,就有可能当场或当晚公布录取结果,第二天就要求家长到学校报到确认缴费,而第二天还有许多家长要参加民校考试,这种撞车的现象在往年都曾发生过。

还有一个问题是,外国语学校面试与民校考试也有可能相互撞车。市属外国语学校和区属外国语学校只是公布了面试的起始时间,并没有公布了面试的结束时间,如果某个外国语学校报名人数多,招生人数多,面试又拖沓,很有可能需要两三天时间面试,而民校是在区属外国语学校面试开始的第二天进行考试。这样,外国语学校面试之间可能相互撞车,外国语学校面试与民校考试之间也可能相互撞车。

所以,录取与考试、面试与考试之间的相互撞车,很有可能让学生的5次升学机会,减少到2~3次。有关部门提醒家长要心里有底,做好理性选择。也有教育专家和家长呼吁,能否让孩子参加完所有的面试和考试,再根据录取结果及充分考虑后的意向选择学校,但这种建议显然不利于各校争抢生源。

第3次、第4次机会:如何选择上、下午场?

笔试安排在上午或下午进行。如果报考了两所民校,最多可获得两个机会。民校考试今年有一个新变化是“大联盟”解散,“小联盟”保留。“小联盟”的5所学校一般是安排在上午考试,这个考试时间估计今年也不会变化。“大联盟”原来也是在上午考试,但今年解散之后,15所学校是选择上午还是选择下午,则难说。

业内人士预计,部分办学质量较好、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可能会选择上午考试,也有个别学校希望错开高峰选择下午考试。总之,上午考试有利于争分夺秒竞争尖子生,下午考试有利于撒开大网争取中等生。

此外,单考学校是选择上午还是选择下午,也还没有水落石出。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同时参加上、下午两场考试?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按往年的经验,上午考试的民校与下午考试的民校,在办学质量、录取分数等方面是有稍微差别的,上午考试可以冲一冲目标民校,下午考试可以做个保底。

【LV4】思考的鱼—李高奇(2456518970)2014-02-19 13:57:10

【LV4】‖▍青春 烟消云散﹏(25984707)2014-02-19 16:12:09

广东广雅中学花都实验学校正式揭牌

来源:广雅中学网站

2月14日下午,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广东广雅中学花都实验学校)揭牌仪式在邝维煜纪念中学举行,花都区委书记杨雁文、组织部长叶志良、副区长李荣渝、花都区教育局局长王良平、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党委书记林良驹、广雅实体教育总监黄永光、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龙国华、校长助理何伟钊、邝维煜纪念中学党委书记江建成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花都区委组织部叶志良部长宣读了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广东广雅中学花都实验学校)新任校长何伟钊和名誉校长黄永光的任职决定并颁发聘书。

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广东广雅中学花都实验学校)新任校长何伟钊、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花都区委书记杨雁文分别发表了讲话。

未来三年,我校将精心选派广雅的骨干团队,积极融合广雅的先进理念,充分利用广雅的丰富资源,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邝中的办学水平与社会影响力,将邝中打造成“学生向往、家长认同”的优质学校,为花都区教育实力的提升作出广雅的一份贡献。

【LV4】‖▍青春 烟消云散﹏(25984707)2014-02-19 16:16:0

4屈哨兵:如何确保面谈公平公正?

来源:羊城晚报

每年市政协举行的咨询问政会上,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都会到场接受委员的问政。会后,羊城晚报记者向他提出了采访要求,他爽快地答应了。他不仅回应了当前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透露了改革的利好,也指出了未来广州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正招考

教育局会发布细则

羊城晚报:广州每年的小升初考试政策一年一变,对此家长都觉得太乱了,让人无所适从。

屈哨兵:政策的调整反映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其实整体上大的方向——小升初免试和就近入学一直是国家很稳定的教育政策,而现在我们也强调具体操作和实践路径要问计于民,采取过渡的方式,采取广纳民意、调研、逐渐推行的方式,使得义务教育整体格局有温和平稳的环境。

羊城晚报:公办外国语学校的小升初,如何保证它们的选拔是公平公正的?屈哨兵:我们有三个原则是要坚持的。一是争取市办学校、区管学校分类管理。二是在报名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下,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应试名单。三是面谈如何做到公正,我们要求公办学校要做出表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羊城晚报:外国语学校招生改面谈,但老百姓都担心面谈会有猫腻或暗箱操作,您怎么看?

屈哨兵:选拔过程能否接受社会监督是广大家长关注的,包括面试过程中能否有机会参与。对于如何确保面谈的公正、公平,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充分相信学校和约定的组织者。教育局也会发布一些细则,尽量让考试更完美些。

关键词:教育改革

不做鸵鸟继续推进

羊城晚报:您担任广州市教育局长两年多来,感觉广州教育面对的挑战有哪些?

屈哨兵:有三个挑战,第一城市化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广州所涉及的公平教育;第二个挑战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挑战,不仅是中心城区,我们要把教育做好,两个中心城区和三个副城区的教育也要得到均衡的发展,要通过教师、信息化、学校规划等方式,使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更加优质强大;第三个挑战就是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如何在均衡的基础上做到优质,让广州在先进城市的坐标系当中,确定中心城市的教育中心地位和教育的示范影响力。

羊城晚报:这两年多来,广州教育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中考指标分配到校确定在2016年执行,现在正在进行小升初

免试招生的探索。广州教育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屈哨兵:动力有三个,一是国家发展对教育现代化提出新要求,教育要有所回应;二是教育本身发展规律,在任何一个阶段教育都不能脱离培养人的使命;三是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教育板块要为新型城市化发展助力。

羊城晚报:但在改革当中也遭遇了很多的阻力,比如家长反对推行指标分配到校,反对民校免试等,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阻力的,如何克服?

屈哨兵:我是这样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的要求一定是多元的,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和期盼值不断提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客观必然,我们有思想准备,也不会灰心,推动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不做鸵鸟,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尽量使教育离目标更近些。

关键词:小升初

招生规范正在核定

羊城晚报:今年小升初民校大联盟瓦解,各考各的,小升初将连考三天,提供5个录取机会。很多人都吐槽今年的小升初考试会最奔波。

屈哨兵:任何一个方法提出来都会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家长应该有个基本的判断,不是考十所八所学校才能做选择。要明白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很优秀的,关键是学校的教导能力能否得到社会的公认。我的判断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具备教育孩子的基本能力。

羊城晚报:小升初考试取消后,有家长担心有的学校打擦边球,招生行为的规范性如何保证?

屈哨兵:市教育局正在征求意见,准备上报市里面有关部门,核定招生考试的规范,引导学校按照要求办好中小学基础教育各种招生考试。

关键词:幼儿园

继续扶持民办幼儿园

羊城晚报:广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期满,效果怎样?

屈哨兵:去年,全市的公办园已经达到了499间,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1%,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达到目标,个别区几个镇没有落到实处,但也要确保2014年9月实现招生。这里面要说明的是,这些没有达标的幼儿园不是因为钱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土地指标的问题。

羊城晚报:去年广州拿出了10个亿扶持民办幼儿园,今年如何?资金如何分配?

屈哨兵:因为今年的市人大预算还没有出来,具体数字还没有。但可以透露的是,今年扶持的金额不会比去年少,我们已经请了一个中介机构来对去年的资金分配进行了评估,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和去年相类似的竞争分配,并将中介评估结果作为二次竞争分配的参考,好的吸收,不好的就改进。

羊城晚报:有委员建议在加强教师流动上可以参照成都的做法,成立区级的教师服务中心,把“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你怎么看?

屈哨兵:对于委员的这个建议,从实际上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包括一些校长建议按服务年限而不是按骨干教师比例来流动教师,这些建议,我们都会充分吸纳,以保证这个文件的最终落地,教师的交流是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一个方面。

关键词:

资源均衡

下一步工作

重新引导生源

羊城晚报:现在广州的人口结构在发生变化,荔湾某些片区的学生都招不够,越秀、天河很多学校地段生已经超标,加之正在进行的区划调整,广州在未来教育资源的调配上有什么设想?

北京“小升初”乱局 第3篇

2006年,中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各地应按户籍和居住地将学生分别划归对应学区,学区内小学生可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片区所属公立中学学位的电脑派位,根据学生所填志愿随机分配录取名额。

但这一力图实现教育公平的法律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却彻底变形。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2013年,全区小升初学生人数共2万出头,最终参加大派位的学生人数却仅占33%~40%。

虽然对择校“禁”字当头,但北京市乃至全国普遍运行的是一套初中入学学位双轨制分配模式。北京市小升初除了电脑派位,教育部门还允许或默许学校采取其他多种入学招生渠道。经过多年演化,现有包括推优、点招、特长生等多种名目,均提前于大派位进行招录。

海淀区“重点”中学中,仅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八一中学、中关村中学参加大派位,著名的人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本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北大附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基本只参加小派位,且指标有限,或仅象征性拿出少许大派位指标。

海淀区教委有关人员答复记者电话咨询时称:“重点中学就像一个杯子,好学生录得多了,留给派位生的就少了。”

北京市教育培训机构清华园集团副总裁闻风测算了海淀、西城等区的指标分配额度。以海淀区为例,2013年全区小升初毕业生2万多人,除大派位外,其中点招录取学生约4000人,民办校录取学生2994人,共建生和条子生约2000人,全区被招录的特长生共1715人,其中“重点校”招录895人,推优生计划招录1945人,实招1362人,公办寄宿生招录1150人,直升校直接招生800人。也就是说,共有多达1.4万名左右的学生未经大派位便获得升学机会。

“派位”入学已退化为小升初双轨运行制中较为薄弱的一翼。

双轨制溯源

小升初复杂的双轨制并非一日铸成。中国初中入学招录制度也曾经历过规则单纯的岁月,但面对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急切的渴望,政策制定总在教育公平和个体自由选择权两个目标间摇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初中升学实行统一考试制度,重点学校根据考分选拔优秀生源。直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即便对于应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的义务教育,稀缺的资源也是向培养优秀人才倾斜,办好重点学校的思路一以贯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除了诸如北京的景山学校、北海中学这些学校可为特权人群子女开辟通道,当时除了考分几乎没有择校的余地。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也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以对口入学或电脑派位的方法取而代之。期间政府对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的行为一再明令禁止。北京市早在1998年便实行电脑派位,高度强化派位的公平性,要求公立学校取消“市级三好学生”保送升学制度,“三好”荣誉称号不再与升学挂钩;特长生的数量严控在小学毕业生总数的2%以内,并在次年进一步要求压缩至1%以下。

择校需求却并未被真正抑制。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为了弥补公立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国政府允许开办民办学校,择校风向民办学校转移。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相继颁布施行,时任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名校办民校。在教育部门首肯下,不少公立学校也纷纷改制为民办校,或者办起了校中校。如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先后办起民办公助类分校。其中清华附中的分校——清华实验中学更是和清华附中水乳交融,不但共用师资,甚至分享同一个校园,通过民办校择校或收取择校费成为合法模式。

此后各地教育部门的政策更加摇摆不定,参差错杂。在从中央到地方反复重申的“严打择校”口号中,择校的尺度事实上被放大。2002年后,北京市将入学政策制定权下放各区县,特长生等择校方式的招生比例也交各区县自行拟定。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刘胡权分析,放权之举进一步推动小升初入学渠道的多样化。大派位以外的招生比例逐渐上升,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复杂格局。

裂变为双轨运行的现有小升初入学制度,尚未找到公平与效率这对两难抉择之间的兼容之道。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谁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怎样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

“教育公平”的栈道陈仓

“教育公平”这面旗帜之下,制度默许的择校安排和政策倾斜难见阳光,有关学校和监管者之间心照不宣,态度暧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他曾公开表示,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国策;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

2006年,教育部再度发文,叫停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重点班。这份名为《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抓紧制订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要积极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文件还明确:“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能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但教育部门还有另外一张面孔。虽然身份只是监管者,但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各地教育部门并未放弃也不可能放弃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追求和扶持,更何况,提升教学质量也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内容。

储朝晖指出,“重点校”的存在,是易于展现的教育政绩,也是权势阶层便于享用的“近水楼台”,还有助聚合人力资源,拉动地方经济,是政府部门乐见其成的。

名义上,中国各地已不再划分重点学校。杨东平认为,这一要求实际上只是空头支票。他指出,中国长期实行的仍是一套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一些优质公立学校在招生、教育经费、师资等各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人为地制造和拉大了学校差距,这是择校热的根源。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5月28日举办的研讨会上,杨东平指出,北京公立学校来自政府的一般性财政拨款如生均经费为数相差不大,算得上是均衡的。但是,“重点学校”在此之外仍可得到另外两笔普通学校没有的经费,一笔是来自政府的专项建设经费,另一笔是择校费。

除了拨款的差别,“重点校”原有师资、硬件、人际关系基础就和其他学校相去甚远,起点已经更高。储朝晖强调,在此基础上,“重点校”挟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具备了较高的博弈能力,吸纳权、钱资源的能力非同一般。

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的李壑在教委工作多年,有五六年的时间专门督导北京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他认为,教育部门的确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做出了不少制度安排,硬件资源已经相当均衡,教师的学历也大体一致。但他也确认,差别主要在于“有名气的教师分布还不太均衡”。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源的教育资源并没有纳入我们的监控”。

生源分配的高度不均衡,恰恰是通过教育部门主导的双轨制招生实现的。

“通过择校把所谓最牛的孩子弄到一个地方,这个学生叫‘牛孩’,这个学校就叫‘牛校’。”杨东平说。在他看来,打造“牛校”的最大秘诀,就是走争夺优质生源这条捷径。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各地教委在割裂的政策价值取向下作出的现实选择,以此来概括并不为过。“教育公平”这面旗帜之下,制度默许的择校安排和政策倾斜难见阳光,有关学校和监管者之间心照不宣,态度暧昧。

奥数班复燃

2013年6月30日下午,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楼前挤满送孩子前来参加101中学占坑班扩招考试的家长。考试很低调,只在教学楼玻璃大门边贴一张不大的白纸,打印着“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等字样。一位结束考试的五年级小学生低声告诉记者,所考内容全是奥数题,平时并没有学过,“大概能得20分”。

就在不到一年前,北京市教委对奥数竞赛和培训进行了一场被本地媒体称为“史无前例”的封杀。2012年8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一则全面声讨奥数培训的报道,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重视,随即决定采取措施。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四项措施,重申严禁将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条件,禁止学校涉奥考试和招生以及公办学校与培训机构相关联的涉奥培训,并查处将奥数竞赛和培训挂钩的入学行为。

但据记者了解,就在“禁奥”风暴之后一个月左右,不少培训班又开门迎客。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政府不让上奥数,现在学的是‘趣味数学’、‘思维训练’,内容和以前一样。” “101培训部”、“仁华学校”也分别于2012年9月和10月经海淀区教委批准更换了校名,从形式上与101中学和人大附中脱钩,更在内部发出复课通知。清华附中的龙校、西城区“老教协”(西城区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三色帆”(三色帆培训中心)等资历深厚的奥数坑班也相继复课。

奥数为何屡禁不绝?闻风认为,凭考试进入理想的中学,是大多数既无权也无钱的家长惟一能够把握的途径;对于“牛校”来说,奥数正是一种符合中国应试教育要求的“完美”选拔标准。

闻风分析,大派位以外多种升学渠道中,只有以奥数考试为主的点招途径是不需要“拼爹”,全凭孩子和家长“努力奋斗”的——“拼不了爹就遛孩子”。

在前述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讨会上,一位从三年级以来已获几十份教委认可竞赛全市一等奖证书的“牛孩”母亲说:“我觉得推优政策真的是特别不公平。基本80%到90%的孩子学业成绩都能达到满分,所以拉不开档次。”她表示,关键性的“三好生”、“优秀班干部”名额完全由孩子自主推选,为了维护公正,教委规定不允许班主任发表倾向性意见,但这又在另一个方向助长了儿童中的选举寻租。

闻风解释,即便是共建、条子生等以“拼爹”为主的招录方式,近年考试淘汰的比率也大大增加,因为“重点校”入学需求实在太旺盛。“共建分为大共建、中共建和小共建。小共建是比较容易入学的,主要针对重要的国家机关单位子弟,基本一对一;大共建对象是普通赞助单位,近年都要考试,且数学占绝对的分值。”特长生渠道,因而也更注重考试成绩,学校时有用特长生、共建生指标来安排文化课高分而点招等指标不足以安排的学生,一些学校所谓的寄宿生招录,据悉也无非利用寄宿指标来考试选拔。作为招生方式改革的内容,今年北京海淀区减少了各校特长生指标。闻风认为,此举并不代表双轨制下其他入学渠道指标整体的削减,仅是为学校提供了点招等其他入学方式指标增加的空间。这无疑意味着奥数考试的地位将更加难以动摇。

6月中旬,就在北京2013年这轮真刀实枪的小升初竞争进入尾声之际,全国瞩目的高考成绩恰到好处地出台了。媒体进入新一轮高考“状元”比较的热潮中。

北京的文理科“状元”,分别花落两所名校——北京四中和清华附中。作为“牛校”中顶尖者的人大附中,在去年将两个“状元”名号悉数收入囊中,虽然今年未有斩获,但风光仍然无两。

6月20日,中国“神舟十号”航天飞船宇航员太空授课在全国惟一的地面课堂,即设在人大附中。

这所学校,在历次高考和难以计数的奥数竞赛中,收获了人们的鲜花和掌声,如今更是承载各种择校狂热的终极殿堂。

人大附中招生办工作人员答复记者致电咨询时确认:人大附中今年招生达十多个班,不接受派位,招生途径只有推优和特长。招生总额和各种招录途径具体人数,一概不予透露。

北京市虽然措辞严厉地叫停了奥数培训和升学的挂钩,但入学指标的分配模式并没有给出替代性选择。以收集和发布各种小升初信息为服务主旨的“小升初网”创始人王涛指出,这反而让家长和学生无所适从。

还有少数收入不菲的家长选择另一条路,即让孩子就读私立的国际中学,完全避开小升初的炼狱。曾晓东认为,此类国际中学按照国际化的教学和评估体系来培养孩子,不以单一应试标准否定孩子多样化的个性和人生价值,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言不失为更好的选择。但这是一条不归路。国内高考是一个建立在封闭应试体系上的考核标准,也正是因为教育监管者对应试和升学率的要求,才倒逼学校将压力前移,转移给了小学生。国际中学的教育模式与之毫不兼容,一旦走上这条路,最终的目标就只有出国一种选择。

曾于2001年至2009年担任北大附中校长的康健对记者表示,择校困境的产生,并非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是过于集中,现有政策将资源都向少数超级学校聚拢,使得“差校”更差,形成马太效应。他透露,据他在业内了解,一些普通校并非自暴自弃,而是“稍微有点起色,稍微培养出几个好老师,马上就被那些学校挖走了”。同时,他认为,现有公立学校大一统的体制下,社会给予学生们的选择机会又实在太少。

有权的可以找关系,有钱的可以出国买教育,没钱的苦读奥数,只有少数没钱没权更没精力的家长在无奈地等待最后的派位。这个社会的心态变了,孩子们的心态也变了。

海外择校模式考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多遵循就近原则。政府极力促进公立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稳定,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放开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在一些国家,择校制度甚至得到了政府的推行。若以和学校分区相关性为根据,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择校模式可大致分为严格的学校分区、一定程度学校分区和自由择校等几种模式。这些分别以日本、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中国香港特区放开民营学校敞开择校渠道促进分配公平的模式,也深为业界推崇。

日本:学区内公平与选择并存

“二战”后,日本迅速立法确立了义务教育无偿制原则。其后数十年,日本一直遵循严格的“通学区域制度”,即学生就读的公立中小学必须为学生所在学区内的学校,跨区就学所受限制极高。

上世纪80年代,“教育选择的自由权”理念被提出。1997年,文部省发布《关于通学区域制度弹性运用的通知》,开始逐步接纳择校的弹性化。目前日本公立学校的择校形式主要有“自由选择制”、“街区制”、“邻接区域选择制”、“特认校制”、“特定地域选择制”等,基本与学区挂钩。

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择权,但政府未放弃维护教育公平的举措。政府保证充足的经费以实现各校教学条件、设施的规范化,并实行从教师到校长的轮换制,保证了各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

目前按照严格的学校分区入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包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美国:多元择校,允许跨区

美国义务教育主要以学区为单位就近入学。美国教育为联邦、州、学区三级管理,学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管理单位,是州立法机关许可的准法人团体。

地方学区具有较高独立性,既有权民选教育委员会及管理学区公共教育事务,也有权对学区居民征收财产税,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并分配。美国学区不仅不完全依行政区划划分,还具多种类型,一个州通常不只存在一种学区类型,各州还能自行决定学区的大小和数量。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择校制度初步形成。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为公民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中择校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的自由。

公立学校择校,主要通过建立特殊学校实现,分为“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和“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磁石学校”是最早由公共资金资助的择校形式之一,主要针对儿童的特殊兴趣开设特色课程,提供多种课程和教学方案,自愿入学,且无学区限制。“特许学校”主要面向社会下层,一般规模较小,不收费,面向所有学生,无入学考试,经费接受政府拨给。但在人员聘用、课程设置、经费使用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拥有自主权。此外,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些州实行“开放入学”,规定只要对方学区和学校有容纳空间且有相关反歧视法律,就应允许家长跨学区择校。

私立学校的择校由来已久,包括多种形式如教会学校、私人或团体开办的学校、家庭学校等。政府并不干涉个人选择私立学校的自由,同时通过发放教育券、进行教育税减免等形式支持家庭选择私立学校。

在保证家长自由选择权的同时,联邦和州政府也通过诸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尽可能维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包括实行教育改革,推行“优胜劣汰”的拨款方式等。

中国香港:有教无类,放开民营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在义务教育择校制度上最具示范性的,是实行派位制的香港地区。香港的派位制分为自行分配学位和统一派位,自行派位占30%,可按家长和学生意愿自行报名;统一派位则通过电脑随机派位,最大程度地排除根据学生成绩排名分配学校和学校的标签化。

自行派位阶段,家长申请的学校不得多于两所参加派位的中学,且不受地区限制;学校根据招生准则及比重自行录取学生,可设面试,但不允许笔试。扣除重读生及自行分配学位后,学校将所剩学位用于统一派位,其中有10%名额不受学校网限制,剩下的90%名额按照学生所属校网由学生家长进行选择。

此外,香港规定,财政应保证所有学校均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合格的师资,对学生和学校的投入不应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拨款标准按照学生人数或者班级规模统一拨付。

小升初政策 第4篇

今年, 教育部公布了《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 明确要求非正常跨区域招生比例禁超10%。上个月, 教育部等部门再次出台文件, 要求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学区内学生的比例不得低于当年招生人数的90%。

在今年的北京市小升初政策中, 市教委要求各区县建立控制跨片流动审核制度, 制定本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实施意见, 并向社会公示。新调整的行政区, 入学政策要统一颁布, 并逐步调整到位。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被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在全市通报批评, 相关责任人会受到严肃处理。

根据教育部网站9日公布的一项公告, 2012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初中科学、历史与社会、地理、音乐、美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的起始年级, 应使用修订后并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科书。

公告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和年级以及高中阶段仍使用《2011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变动部分) 》和《2009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目前使用未修订送审教材和未通过审定教材的地区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起始年级更换的教材版本。

小升初政策摸底818 第5篇

Q:我孩子钢琴十级,能作为特长生进民办初中吗?

A:这两年民办初中都会招部分特长生,以体育、艺术、科技类为主。比如文澜中学,去年就招了24名艺术特长生,但钢琴十级不一定就能作为特长生被录用。今年是不是还招特长生,要等新的招生政策。

Q:孩子直升相应的民办初中好,还是去文澜、建兰等学校试试?

A:一般来说,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不允许小学毕业后到其他初中读的,作为家长,应先了解清楚,所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否会放人,这点很关键,否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比如拿不到民办初中报名表等。

Q:孩子成绩好,还有很多兴趣爱好,听学区内的一所公办初中说,只要不去民办初中报名,肯定能进学校的实验班。如果民办初中真的改成摇号了,摇不进,公办初中实验班的名额也保不牢了,怎么办?

A:这个问题的确会让家长纠结,有些公办初中以设立实验班的方式,希望能留住学区内的一些优质生源。所以如果家长让孩子去民办初中报名,最后又进不了,不得不回到学区内的公办初中,实验班的名额就不好说了,但也有学生因为的确非常优秀,最后也能进实验班的。Q:我们小学是择校的,读初中想回户籍所在地的公办初中,行不行?

A:今年小升初的学生,当年如果是择校的,现在想回到户籍所在地读初中,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是在2011年1月1日后搬家迁户的,这是杭州市统一规定的硬性条件。

比如有个孩子,当年读天长小学是择校的,今年想回户籍所在地读初中,比如春蕾中学,这就不行,她现在只能读天长小学的公办初中学区。但如果她家是在2011年1月1日后在春蕾中学学区内买房迁户,就可以读。

教改应从小升初抓起 第6篇

但最近的一则新闻有些特别, 北京东城区874名非京籍小学毕业生首次与京籍学生一起参加了全区小升初电脑派位。这是基于今年北京市“小升初”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 这个政策没有止于文件而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是值得高兴的。

教育是多少人的希望!有人说, 人一出生就不平等, 高考是一个翻盘的机会。为了上好大学, 先要上好中学, 为了上好高中, 先要上好初中。于是, 学生夜以继日地补英语、上奥数、考竞赛, 牺牲了应有的户外活动和游戏空间。家长们更是“被考试”, 希望孩子读好学校, 就要走推优、坑班、竞赛、民校联考等途径, 堪称家长权力、关系和财力的比拼。教育资源因此变相按照权、钱、关系分配, 与《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平等”原则相违背。

实行彻底的电脑派位, 可以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 给予每个小学毕业生均等获得优良教育资源的机会, 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但是, 目前实际操作中, “电脑派位”往往被加上了许多前置条件, 如要首先在重点学校中进行第一次派位, 然后才能在普通公办学校中进行第二次派位, 或者干脆把“电脑派位”置于推优、民校联考等其他派位方式之后。“电脑派位”早已被架空了, 名存实亡。

要实现教育公平, 最终小升初入学资格应该全面实现不分户籍, 就近免费入学的原则, 参加电脑派位统一录取。同时还要取消公立中学自主招生, 派位优先, 择校在统一派位后仍有剩余资源的学校可以进行。同时, 应该对民办教育开放市场, 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公办学校的职责是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而民办学校提供优质教育和差异化的教学。

孩子在美国“小升初” 第7篇

美国的“小升初”没有考试,孩子们经过一番毕业庆典,就可以高高兴兴地过暑假了。但是,暑假即将结束时,一些竞争意识强的孩子就开始思索进入中学后的新挑战了。

8月的一天,我们全家还处于度假状态,女儿就开始和我们讨论她的中学生活了。

对她来说,中学最大的挑战就是学生自治。自治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原则。孩子一进中学,这些原则就开始全方位地实行。首先,每个班有两名“班干部”。这种“班干部”和中国学校里的班干部大异其趣,他们全都是由学生选举产生的,而非老师任命,同时成为全校学生委员会的成员。学生委员会每周五开会,会上要讨论学生关心的各种重大问题,对学校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一些重大事务,比如外出实习参观、募捐等活动,往往都是由学生委员会和校方举行联席会议来投票决定的。

女儿最大的想法,就是自己是否要竞选公职。据“过来人”跟她讲,哪怕是竞选个“班干部”,有时也异常激烈,而且过程复杂。你不仅要争取同学的支持,还要赢得他们的家长,因为家长会影响孩子的投票决定。而要赢得家长的支持,必须展示自己的募捐才能,比如许诺“我们通过募捐,可以在外出参观考察时在费用上给家长们提供20%的折扣”等等。要知道,美国义务教育虽然免费,但额外的活动,如外出旅行参观、比赛等,要么通过募捐,要么家长埋单。花钱的地方很多,家长对这些费用非常精打细算。

在美国,整个政治制度的基础就是选举。竞选公职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基本技巧。即使你日后不准备从政,竞选过程也能锤炼你的人际沟通能力、动员说服能力、组织能力、前瞻性等等。这些都是领袖才能的基本因素,是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也不可能在需要时临时抱佛脚地掌握。所以,一上中学,美国的学校就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在这方面发展。而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日后申请大学时往往比分数还重要。

必须指出的是,女儿从小学到中学,并非一下子就跳入竞选、自治的世界。以我的观察,女儿在幼儿园时,就在用布娃娃玩儿过家家的游戏中演示选举过程。一二年级时,她利用课间休息和小伙伴们组织过不知多少个俱乐部。小学五年级转到新学校后,她和另外一个朋友创办了“狼协会”,发展出一套相当完整的组织结构,比如2个主席(她是其中之一)、4个核心成员(算是议会)、财长,每个核心成员还有一名“影子”(大致相当于秘书),甚至还有一系列投票、否决的程序。这个小俱乐部经历了内斗和散伙等危机后,最终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一切,都为女儿进入中学的自治时代作好了准备。

作为家长,我自然会积极参与到女儿的成长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时地问她这样的问题:“领袖意味着什么?是权力,还是服务?”

攫取权力是人类的天性,这在小学里就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但是,女儿从孩子之间的各种冲突、合作中看到,那些总想着权力的人,最终往往会被小伙伴们抛弃。权力的基础,还是你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让别人觉得跟从你符合他们的利益。另外,领袖还必须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来感召自己的同伴。这也是孩子们日后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校很少有这方面的训练。孩子们做题、考试可以非常出色,功课学得呱呱叫,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所学能派上什么用场。最近,波士顿郊区有个专门为中国小留学生办的高中。美国老师在课上提问,学生们都大眼瞪小眼,搞不清楚他们是否被容许说话。如果丧失了主动性,就会养成一切听上面指令的习惯和依赖性,社会也就无创意可言了。

小升初作文衔接问题刍议 第8篇

一、学生腔、文艺腔、八股调

小升初后学生作文的不良现象主要有几点:

(一) 没有摆脱“奶声奶气”的学生腔

小学生写作文有点“奶声奶气”未尝不可,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应该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会写复杂一点的记叙文, 渐渐地走出作文的“婴儿期”, 在语言组织上要尽量干净、利索。学生腔存在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的有四点:一是生活面太窄;二是阅读量不够;三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四是一些老教师的影响。

(二) 没有摆脱拿腔作势的“文艺腔”

上初中的孩子特别愿意玩抒情, 包括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孩子都喜欢玩这个。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猛长的过程, 众所周知, 小孩子们很少用“我”来表达事物, 但大一点的孩子愿意提出“我”的主张, 到初中阶段, 孩子们处在青春前期, 表现在作文方面就是写什么都“欲说还休”, 很模糊、朦胧, 看完一遍不知道到底说什么。

(三) 没有摆脱按部就班的“八股调”

有时看作文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学生的作文虽内容不尽相同, 其他如语言、结构, 甚至主题却都差不多。在写作教学中, 老师愿意给学生一个“瓶子”, 让他们往里面装东西, 这很方便, 也很容易操作, 见效也快, 尤其是在一些作文班更愿意使用这种方法。

(四) 没有形成一种好的“行文习惯”

行文习惯看似不重要, 其实它往往很关键。有的学生拿过一个题目就写, 速度很快, 善于凑字, 但质量不高, 有的学生存在使用标点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毛病。

二、功利化是病根

造成以上毛病的来源有很多因素, 但功利化的写作是造成这些毛病的“病根”。

小学学作文是为了考初中, 初中写作文是为了考高中, 非常功利化。在一些学生的意识里, 作文这东西往往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只要考试过得去就行。家长们更是有这种想法。这种“功利化”的种子是从孩子小时候就埋下的。为了适应标准化考试的需要, 作文被人为地分成条条框框, 名目繁多:文化作文、想象作文、绿色作文、人文作文……总之, 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让人看不懂。这种条分缕析, 不过是一种适应考试评判的标准而已。很少有人把作文看成是内心的需求、成长的需求、精神的需求, 因此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适应考试模式的思维方式, 越适应越能得高分。这种方式让我们离作文的本意越来越远。我们会越来越不习惯从生活本身去观察事物、滋养心灵和关注世事。

三、阅读的缺失

实际上, 我们同学作文衔接不好很大程度上还是“阅读断层”引起的。在小学到初中这个敏感的阶段出现了“伸缩缝”。

我们来看一看教学大纲中对于阅读的要求:它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要求三四年级的孩子能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求五六级的孩子能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100万字。而实际上, 很多孩子完不成这样的阅读数量, 有的勉强完成了但是质量却不高。在给孩子选择书目的时候, 我们经常从“有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去选择, 而不是从“人文”的或者“文化”的角度去选择, 因此经常选择二流作家或者不入流作家的作品给孩子们看, 甚至还推荐一些“垃圾书”给孩子们, 比如经过改编的四大古典名著、经过缩写的外国名著, 甚至给孩子们一些导读性质的文章去看。

四、深入生活无缝对接

要想把作文衔接做好,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一) 阅读要不断升级

我们都玩过过关游戏, 阅读有时就像玩过关游戏, 什么级别有什么级别的书看。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看一些难度稍大一点的书, 让阅读成为一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有些刚看时很难, 看进去就好了。

(二) 深入到生活

“深入到生活的底里”, 这是当年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无论如何, 我们作文不好的最大毛病, 还是没有生活体验。教师主张家长或者老师给孩子们指导作文的时候, 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 记录下体验的过程, 然后再进行写作。

(三) 对生活进行过滤

这种过滤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性选择, 一种是被迫性选择。有很多孩子到了初中、高中, 他们对生活已经有了的一定认识, 已经具备过滤生活的能力, 即什么东西入文、什么东西不入文, 他们的精神成长与年龄保持同步, 既不“装小大人”, 又不“装嫩”, 写出的作文就符合自身成长的特点, 不矫情、不稚嫩。

总之, 作文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衔接好了, 前面是坦途, 衔接不好, 前面可能布满荆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摘要:本文对小升初作文衔接中出现的一些误区, 以及如何做好小升初作文衔接工作。

中高考、小升初,怎么改 第9篇

这次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近期教育部已完成制定考试招生的总体方案, 即将就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方案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并在修改完善后印发实施, 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 学生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 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按照《决定》提出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要求, 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近日, 教育部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即将印发。在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不断减少特长招生、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实行学区化办学等方面对各地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对来讲, 择校问题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比较突出。我们也加强分类指导, 拟专门就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入学工作提出指导。坚持一市一案, 要求各市要抓住主城区、抓好热点学校、抓住关键环节、抓实重点时段, 完善相关政策, 提出有针对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攻坚克难, 努力破解择校难题。

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需要, 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 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要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要增强考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 促进学生学好每门课程, 身心全面发展, 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 不再百分制, 避免“分分计较”, 这也是个导向。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 这叫“一门一清”, 避免毕业时, 一次考三年学习的内容, 增加了学生压力。我们要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同时计最好的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 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并减轻考试竞争压力。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着重引导学生,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健全公示等诚信机制, 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实施这一点, 大家不是没有顾虑, 校长们也有顾虑, 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 这个学生好还是不好, 一个班学生这么多, 怎么评出一个优良中差。按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的情况就是写实性的。这个孩子做了什么, 学了什么, 要记录下来, 给招生的院校作为参考。

要改革统一高考, 要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改革的重要基础, 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 减少高考科目, 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 侧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外语科目, 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 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基础教育:更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

今后教育改革将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制, “坚持普惠性, 兜住底, 保障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体现倾斜性, 保基本, 使每一所学校都要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性, 缩差距,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我国东、中、西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这给我们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不平衡, 各地学校千差万别。目前教育部, 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制定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 这个意见已报国务院同意, 将于近期印发。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用3到5年的时间, 使这些地区的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满足基本办学条件。同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 办好必要的教学点。

逐步解决和消除大班额现象, 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的流动、人口出生和学龄儿童变化等情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充分利用已有的办学资源, 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 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要加强新建住宅区的配套学校建设, 对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要扩大资源的辐射, 合理分流学生, 对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学校, 要限制其招生人数。

我们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对于随迁子女, 要按照《决定》户籍改革的相关部署, 区分县镇、中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不同情况, 对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分别提出要求。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 要扩大公办学校的容量,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购买民办学校服务, 满足随迁子女入学的需求。特大城市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 人口控制目标和教育的承载能力, 稳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还要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衔接。

对于留守儿童, 要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全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 这些措施都很有针对性。因为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亲情, 教育部门要联合共青团、妇联组织、关工委系统等一起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

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并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拟择期印发。但这只是改革的一个环节, 减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我注意到, 最近某一个地方提出减负, 小学生一二年级不学英语了, 结果家长说, 你不教, 我送孩子上外头学去。没有家长理解和支持, 负担还是轻不了。要引导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理性择校, 不要盲目地报班, 避免出现“学校减负, 社会增负”“教师减负, 家长增负”的现象。

要组织督察巡视, 重点对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举报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省份进行督察巡视;加大惩处力度, 教育部、各省市分别设立举报电话和曝光平台, 接受群众举报;同时开展课业负担的监测, 2014年, 对各省所有地市学生课业负担进行量化排名, 并把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还将把各地的减负工作开展的情况, 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等工作挂钩。

教师轮岗:“保峰填谷”, 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未来将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优化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 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开车需要有驾照, 教师得有教师资格证。我们提出, “国标、省考、县管、校用”, 就是国家制定标准, 各省市组织考试。教师队伍由县里来管, 而由学校来用。但光考还不行, 不仅仅是考察知识结构, 还考察教学能力, 能不能适合教学。而且即便发了资格证, 也不代表可以终身从教, 我们还有后续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 考察三个要素:一是师德有没有问题, 一票否决;二是教学工作量完成得怎么样;三是在岗的进修、学习, 教师五年内要有360学时的培训, 保障教师队伍不断地提高, 不断地学习。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 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合理配制教师资源, 启动统一城 (镇) 乡的教师编制标准, 并对村小和教学点予以倾斜, 这个政策正在扩大试点。我们要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的时候, 高级教师岗位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另一个是要提高待遇, 实施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有些地方, 青年教师下村去, 他们村里的一个没有大学毕业的劳动力出去打工都比他挣钱多, 这个待遇很难留得住人。今年国家实际上已对在连片困难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 实行了工资倾斜政策, 设立了专项的资金给予生活补助。上个月, 我们已经把今年的这笔钱拨下去了。我想明年会有更多的地方启动这项政策, 让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

大家都说“择校择什么呀?择老师, 择校长”。实际上就是这样。所以, 教师不流动、校长不流动, 就会形成一个重点校。

我一直在强调好的校长、教师可以流动一些, 带动普通校的提升。这不是“削峰填谷”, 是“造峰填谷”或者叫“保峰填谷”。也就是说, 好的学校不能由于这些教师和校长走了而降低水平;差的薄弱校可以通过教师和校长流动, 提升品质。此外还要对农村学校在职称上给予倾斜。

革除小升初招生考试的毒瘤 第10篇

客观地说,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顽疾, 其形成因素既有“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也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喜名校、重学历”的用人导向的影响, 也有家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还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招生政策、“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制度等教育自身因素的影响……此外, 学校和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有可能形成一种叠加效应, 使得问题更加复杂、更难以根治。

不过, 问题虽然棘手, 但也绝非不能解决。只要有决心, 能够抓住几个关键要素进行重点突破, 就可收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理性分析, 不良的招生考试制度应该是导致众多孩子、家长以及学校“压力山大”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来, 按义务教育法规定, 所有的公民都必须接受九年免费教育, 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免试进入相应的初中。但是, 预期在现实中遭遇了严重的阻力:一方面, 一些初中尤其是民办初中为了追求升学率, 往往采取考试的方式录取新生, 有的甚至为了争抢优质生源而提前组织升学测试, 或者与教育培训机构联手, 通过奥数竞赛来选拔学生;另一方面, 为让孩子挤进一所“适合发展”的优质初中, 不少家长只得早早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还严重冲击了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 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更误导了广大家长, 助长了过度培训和应试训练的不良风气。如果任由这种背离教育基本规律的局面持续下去, 它必将严重破坏教育的正常生态, 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进而危及国家的人才建设, 阻碍民族复兴的步伐。

或许, 正是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教育部才下定决心, 果断作为,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各学校招生行为和招生过程的监控”“设立专门的投诉电话和举报网络平台, 对实名举报的此类问题及时进行核实查处, 决不姑息、决不手软”。我认为, 这一举措至少能够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 有利于减缓招生考试带来的倒逼压力, 阻止教育功利主义向“低龄化”蔓延, 矫正众多家长急于“抢跑”的家教观念;其二, 有利于把儿童从繁难的操练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少遭受一些“奥数”的挫折和伤害, 多享受一些玩耍和游戏的快乐, 从而葆有更多的天真和好奇、自信和尊严;其三, 有利于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推行素质教育,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人格健全、勇于创新、善于动手的优秀人才。

不可否认, 小升初禁考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 但是, 如果没有高中、大学招生制度的协同配套, 其效力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 对教育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言, 仅有招生制度的改革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在教育优质化、均衡化上着力, 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上用功。

上一篇:传统优化方法下一篇:怎样提高学校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