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教学范文

2024-06-12

音乐课程教学范文(精选12篇)

音乐课程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初中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为学生顺利进入上一级阶段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因此做好初中教学对于学生们发展非常重要。初中音乐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 音、体、美这些以前所谓的“副科”也越来越被重视。中学音乐课程是一门素养课程, 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魅力, 并在此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但是就目前来看, 初中音乐教学并不是非常乐观, 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教学效果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学生不重视, 课堂缺乏活力等, 导致了现在的初中音乐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 学生热情度不高的现实。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的任务, 针对当前初中音乐课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作出调整, 来切实达到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

一、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初中新课程改革从2000年左右开始实施,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调整教学方法, 面向学生实际需求来设计、安排教学流程。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明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是学生, 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流程中来,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 一方面自己在课上说得有些过多, 教师往往把自己放在课堂的中心, 忽略了学情;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 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一方面与教师理念有关系, 但更反映了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一些传统乐曲、乐理等知识时, 这些知识因为学生了解少很多学生不感兴趣, 他们内心更喜欢那些时下的流行音乐, 所以上课时要么专注度不高、要么就是不遵守纪律。据此,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调整的原则就是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核心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 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 切勿就简单地结合教学内容“过”一遍就可以了, 要采取有意思的形式使学生参与进来,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这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可能被激发出来, 学生学习的效果才可能更优化。

二、主动学习,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学无止境, 活到老, 学到老是成长的一个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扑面而来, 这些是需要教师主动地去消化和吸收的。其中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 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这一新的角色要求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减少了, 事实上是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这就意味着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 无疑给教师的教学目标更高, 要真正做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很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因此, 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拥有一桶水。而现在需要的是教师要有“一潭活水”, 源源不断地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所以, 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要了解学科教学、科研领域的新变化, 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同时, 也要加强对于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理论的学习, 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三、美化学生心灵,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中音乐课堂也承担着学生能力和素养培养的目标, 也就是音乐课的德育教育功能。音乐教师要关注音乐对于学生心灵的启迪, 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初中音乐教师就是审美的施行者, 他们的趣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要美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把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 初中音乐教材所涉及到的作品, 大都是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这就要求音乐的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知识。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欣赏者, 这样才有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施教者。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 因此音乐很难表现出复杂、抽象的东西, 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用形象性的文字描写出精彩的故事情节, 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了。

比如, 在欣赏古琴《高山流水》时,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高山流水非常之美, 作为古典名曲的《高山流水》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的故事吸引了学生, 也为他们的音乐欣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学生在琴声中听出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听出了无尽的流水, 也感受到了一种知音难遇的慨叹……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潜在感情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让学生联想到很多, 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计划 第2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音乐课程作为了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落实音乐课程所渗透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完成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

二、学生基本情况:

该年级有5个班。

希望5(2)班(王春琴)

该班学生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对音乐有较强的感悟力,通过口琴学习,有一部分学生能把握节奏和音准,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展开思维,富有想象;并养成了一些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但少数学生缺乏纪律意识,自制力差,有的学生音准和节奏有问题。

澄江5(1)(明燕)

该班级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浓厚,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课堂常规,并且有较好的学习精神,特别在口琴吹奏学习中表现出吃苦作风,坚持长期练习,坚持到老师处进行吹奏,倾听老师指导意见。班上有个别学生能在课堂音乐学习、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及演唱演奏表现中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对于本班级总体音乐技术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澄江5(2)(王春琴)

该班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有一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正确的坐姿、站姿,能按时到音乐教室做好课前准备;有一定的音乐基本能力:音准和节奏把握较好;有些学生口琴吹奏正确、流畅。个别学生具有弹奏的音乐特长。全班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爱唱歌,表情自然,能够表现歌曲的情绪。少数学生因好动,自制力差;有的学生因胆小,不愿开口。本期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常规训练。

澄江5(3)(王春琴)

该班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有一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正确的坐姿、站姿,能按时到音乐教室做好课前准备;有一定的音乐基本能力:音准和节奏把握较好。有些学生口琴吹奏正确、流畅。个别学生具有弹奏的音乐特长及舞蹈特长。全班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爱唱歌,表情自然,能够表现歌曲的情绪。少数学生因好动,自制力差;有的学生因胆小,不愿开口。

希望5(1)(陈明波)

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一定规范。他们在音乐知识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比较积极的参与音乐的学习,比较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大部分学生音准和节奏把握较好,有学生胆小,不愿开口唱歌。只有少数学生的口琴吹奏较好。本期要加强常规训练。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爱唱歌,表情自然,能够表现歌曲的情绪。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常规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本期制定以下目标:

1、掌握运用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八三拍、八六拍的含义和规律。

2、听赏不同风格乐曲能准确体会乐曲的情绪和意境,逐步掌握跟唱技能,学会跟唱歌曲。并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绪。

3、认识了解音乐家贺绿汀及作品。

4、在音乐学习积极参加表演、唱歌等活动。

5、自主学习并运用乐器表现。

6、能用口琴进行吹奏。

四、教材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中学生听赏学唱的歌曲范围增加了,特别是多了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内容,风格不一,每首歌曲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嘀格调》湘西民歌,《刮地风》甘肃民歌,《阿里郎》朝鲜民歌等。教材注重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音乐的学习,所以民歌欣赏学唱与跟唱的力度加大了。经过前几年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表现,本册更加注重音乐知识怎样系统形成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所以音乐知识的比重有所增加。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用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生动、绘制精美、极富特色的儿童画贯穿教材,语言简练、亲切,富有启发性和提示性。活动设计联系学生实际,激活了学生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有民族文化的歌表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歌唱的快乐,用歌声表现美、创造美;综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建立了以“自我评价为主”的激励机制。

五、教学重点

1、通过歌曲学习体会相应歌曲情绪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丰富情感体验。

2、通过听赏听赏不同风格乐曲能准确体会乐曲的情绪和意境,逐步掌握跟唱技能,学会跟唱歌曲,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听课、听歌、唱歌的习惯和音乐表现力。

3、认识了解音乐家贺绿汀及作品。

4、掌握运用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八三拍、八六拍的含义和规律。

5、学会自主学习并运用乐器表现音乐。

6、演唱保持用圆润自然的声音。

六、教学难点:

1、通过听赏听赏不同风格乐曲能准确体会乐曲的情绪和意境,逐步掌握跟唱技能,学会跟唱歌曲,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听课、听歌、唱歌的习惯和音乐表现力。

2、掌握运用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八三拍、八六拍的含义和规律。

3、学会自主学习并运用乐器表现音乐。

七、教学措施及方法:

1、认真复备教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歌唱以“听唱”为主,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感受音乐。

2、根据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3、欣赏以音乐音响为本,以听为主,借助语言文字、图画等辅助媒介,采用唱歌,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4、演唱教学中教师做到“有表情地范唱”,利用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歌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出评价,避免机械的反复学唱。

5、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姿势,呼吸,发言和吐字)技能训练运用于音乐活动中避免“成人化”“专业化”。

6、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遵循“降低难度”“先易后难”原则,培养学生个人爱好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若学生对民族特色较浓厚的内容难以掌握的时候,根据实际作调整。

7、针对优生多鼓励指导,困难生多树立信心,多鼓励参加音乐活动。

8、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学案例进行及时的复备和课后反思,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

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初探 第3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7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20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初中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学生顺利进入上一级阶段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做好初中教学对于学生们发展非常重要。初中音乐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音、体、美这些以前所谓的“副科”也越来越被重视。中学音乐课程是一门素养课程,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但是就目前来看,初中音乐教学并不是非常乐观,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教学效果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学生不重视,课堂缺乏活力等,导致了现在的初中音乐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热情度不高的现实。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的任务,针对当前初中音乐课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作出调整,来切实达到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初中新课程改革从2000年左右开始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面向学生实际需求来设计、安排教学流程。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明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是学生,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流程中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一方面自己在课上说得有些过多,教师往往把自己放在课堂的中心,忽略了学情;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一方面与教师理念有关系,但更反映了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一些传统乐曲、乐理等知识时,这些知识因为学生了解少很多学生不感兴趣,他们内心更喜欢那些时下的流行音乐,所以上课时要么专注度不高、要么就是不遵守纪律。据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调整的原则就是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学生为核心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切勿就简单地结合教学内容“过”一遍就可以了,要采取有意思的形式使学生参与进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可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效果才可能更优化。

二、主动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是成长的一个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扑面而来,这些是需要教师主动地去消化和吸收的。其中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一新的角色要求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减少了,事实上是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这就意味着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无疑给教师的教学目标更高,要真正做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很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因此,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拥有一桶水。而现在需要的是教师要有“一潭活水”,源源不断地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要了解学科教学、科研领域的新变化,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理论的学习,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三、美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中音乐课堂也承担着学生能力和素养培养的目标,也就是音乐课的德育教育功能。音乐教师要关注音乐对于学生心灵的启迪,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初中音乐教师就是审美的施行者,他们的趣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美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把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初中音乐教材所涉及到的作品,大都是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这就要求音乐的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知识。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欣赏者,这样才有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施教者。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因此音乐很难表现出复杂、抽象的东西,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用形象性的文字描写出精彩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了。

比如,在欣赏古琴《高山流水》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高山流水非常之美,作为古典名曲的《高山流水》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的故事吸引了学生,也为他们的音乐欣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在琴声中听出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听出了无尽的流水,也感受到了一种知音难遇的慨叹……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在感情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学生联想到很多,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教育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改进初中音乐教学,展现音乐课程的魅力所在!

音乐课程教学 第4篇

一、《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音乐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中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过分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 课程结构本位思想占据了音乐课程教学的重心, 这就使得中学音乐教学表现出显著的繁、难、偏、旧等特点, 教师的课堂角色仅仅表现为知识的灌输者, 而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基本乐理及音乐常识方面,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文理科专业教学如出一辙, 从基本的概念陈述、例证罗列再到对基本概念的解析, 至于声乐教学的内容则始终延续口传心授的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渗透, 教师自身需要及时转变角色定位,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完善音乐课程教学设计, 充分展现个性化的音乐教学风格。

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 音乐教育绝非仅仅局限于理性化的认知范畴, 更要从音乐本身的不确定性来对音乐的内容展开感性认知。对于音乐教学而言, 教学目标灌输于音乐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实施的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 任何方法都有本身的局限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形成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除此之外,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对应的教学条件、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 并最终确定教学方案。针对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并非表现为固定的教学环节, 而是需要联合各个教学模块呈现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 这对于学生音乐审美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分析, 教学方法的革新不应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内容, 而应当在充分借鉴传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体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合理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 音乐教育从国外音乐教育教学中汲取了更多教学灵感, 比如美国卡拉博·科恩的儿童心理认知教学法和日本铃木镇一的小提琴教学法等。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我国音乐教学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借鉴, 使得音乐教学方法不断得到革新, 各种新型音乐教学方法相继出现, 例如暗示法、比较法、实践法、游戏法以及视听结合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在中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当前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 应试教育理念阻碍音乐教学的开展

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约束下, 无论是学校管理部门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音乐学科都缺少必要的重视, 这就使得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 对于音乐课程重要性的忽视也对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利于中学阶段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受制于升学率的影响, 学校管理人员并没有从思想意识中重视音乐教育的实施, 忽视了音乐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甚至将音乐课处理为所谓的“副科”, 在这样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下, 中学音乐课程普遍存在课时不足和教学内容模糊的问题,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确定也导致中学音乐教育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 有碍于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 应试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发展在学生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培养方面也表现出诸多不足。

(二) 滞后的教学方法降低了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约束下, 中学音乐教学中表现出严重的主客体矛盾, 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明显的界线, 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学生的主体意识很难得到激发, 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在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学生在音乐知识接受方面仅仅是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 并非从音乐教学中获得艺术熏陶, 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理念。音乐教学方法的革新需要从音乐教学理念出发, 从根本上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积极完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从和谐有序的音乐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 构建平等互助的课堂教学关系。作为音乐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条件也是现阶段中学音乐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问题, 由于对音乐教学重要性的漠视, 不少学校在教学设备、教材选择和教学资源配备方面缺少必要的投入, 这不仅影响到了正常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同时对于音乐艺术实践也表现出一定的恶性循环,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三) 师资力量不足也对教学效果产 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中学音乐教育而言, 师资队伍建设是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直接关系到其实际的教学水平。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 导致大部分学校都普遍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问题, 在专业基本功的限制下, 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方面都显得较为滞后, 音乐教师的一专多能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体现。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仅仅满足于基本的乐理和演唱技巧讲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对于作品内涵一知半解。学生所期望的音乐课堂中教师除了应当能够熟练掌握演奏乐器之外, 还应当能够引导学生完善对音乐作品的处理。由此可见, 专业知识和音乐技能成为了衡量教师综合音乐素养的主要内容。然而, 从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课堂实施现状分析, 教师的综合素养很难达到实际的教学需求, 加之学校管理部门对于音乐课程重要性的忽视, 这也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很难在中学阶段寻找到自身的职业价值, 这也使得中学音乐课程教育陷入恶性发展循环当中。

三、中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一) 突出备课环节的重要性

作为课堂实施的必要基础, 有效的备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 备课环节需要突出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从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双重角度来提升学生对音乐教学的理解。因此, 教师的备课环节需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 并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出发点来对教学方案进行系统化设计, 完善自身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 备课环节还应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 不断完善教师的课堂施教过程。在教案设计中, 除了需要对每一节课的内容、层次和结构进行划分之外, 还需要细化到具体的语言组织、符号设计以及教学形式安排等内容, 不断优化中学音乐教学的常规训练和语言应用。音乐课的实施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 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语言组织、活动安排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潜在的音乐创新意识。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当中, 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 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自身综合音乐素质提升的过程, 这些内容都需要在教学的备课环节中有所体现。

(二) 以兴趣为基础实现开放式教学

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音乐的呈现是伴随情感产生的, 这一情感的内容可以是炽热活泼的, 也可以是庄严肃穆的, 同时更有可能是凄凉委婉的, 从这些情感历程中学生得到的是美的熏陶。以兴趣培养为指导, 开放式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营造更加和谐宽松的音乐教学环境, 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兴趣作用的推动下, 学生能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并以此为动力实现学习与兴趣之间的相互滋长, 达到最佳的音乐教学状态。可见, 兴趣培养是学生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综合体现, 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从现阶段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应与社会生活脱节, 传统灌输式的音乐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如今的音乐教学需求, 音乐本身的教育功能需要从亲和力和教学氛围等方面得到巩固, 这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品味的关键所在。音乐教育的呈现应当致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与学生实际的思想状态和认知水平相符合, 这是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 与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相融合

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 教育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这对于中学音乐教学的开展也无疑是有利的发展契机, 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现代信息媒体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推动高科技手段更好地辅助于教学工作的实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 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一些音乐资料的收集, 像是文字资料、录像资料或是图片资料等都可借助现代信息媒体技术来完成, 这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是重要的保障。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关注到一些最新音乐软件和音乐载体的有效应用, 敢于突破资源限制的同时也追求音乐课程资源的多方位获取。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 关于音乐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师需要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选择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资源来对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 可见多媒体教学法也势必将成为今后中学音乐教学的主流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学会创造音乐, 担当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中学音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中学阶段音乐课程改革的本质内容。从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结构分析, 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与全新教学方法的融合显然更加合理, 在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 切忌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全新教学方法置于对立的环境当中, 这对于音乐教学效果是重要的保证。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 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敢于将常规打破, 不断追求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真正将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钟启泉, 崔允瀛.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 2002, 2.

音乐课程教学实施与策略 第5篇

郑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金亚文(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委、资深编辑)前两讲我们对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这三大领域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将对音乐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新课标音乐课程内容的微调

(一)“鉴赏”改为“欣赏”

在200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当中,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学习的相关领域,分别是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在其实施的十年中,老师们也是围绕着这样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和引领课程的。

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有了一些调整。首先,就是把原来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调整为“感受与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里面还是存在一些含义的。“欣赏”在辞海里面的意思是“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体验美好的事物”。而“鉴赏”则是对照和比较,就不仅仅是怀着一种喜悦、美好的心情去领略和体验了。而且,鉴别和比较是更高、更进一个层次的赏析活动。把“鉴赏”回归为“欣赏”,就更切合、更准确地表达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到初中阶段在这个领域的学习内容。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是“鉴赏”,可见“鉴赏”和“欣赏”还是有差别的,它体现了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学段在程度内容上的差异。这个改变可能有利于老师在这个领域上更好、更准确地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和高中课程的衔接。

原来老师们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当中,带领孩子欣赏作品的时候,可能更多强调的是心情的愉悦,从快乐的心情进入到感受音乐的程度,但是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研究、对照、比较作品。但现在在理解教学领域感受与欣赏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带着中小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与高中生在程度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二)“创造”改为“编创”

“鉴赏”改为“欣赏”是关于学习领域的调整。除此以外,在创造领域也有一个微调,就是将创造当中的“即兴创造”调整为“即兴编创”,也是改了一个字。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创造”是比较宽泛、宏观的一个概念,而“编创”的针对性就很强,比较微观、清晰,具有指向性,小学生的活动就以编创为主;第二个意思,编创是由“编”到“创”,它体现了教育的有序性,把学习的顺序体现出来了。“编”相对容易些,然后再“创”,既使指向性更加清晰,同时又体现了音乐学习的顺序,也体现了孩子们的认知过程。在“创”之前,先对这个领域熟悉、了解,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发展,这就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因为学段跨度大,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必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另外,“编创”的指向性更为具体,进一步明确了教学领域内容。

二、新课标音乐课程内容的解释

按照四个领域,我们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逐个梳理。

(一)感受与欣赏

老师们首先要明确这个领域内容的定位和教学要求,就是在面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教学时,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领域的定位是什么、总的教学要求是什么。1.内容定位

2011版新课标在表述这个领域内容定位时,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说,感受与欣赏领域是所有音乐学习领域的基础。这个提法跟原来的表述就不太一样,应该说是要求更高了。

对第一句话:“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来老师们教学当中认为唱歌是重要领域(今天边远地区老师们依然这么认为)。事实上,唱歌过去表述为基本内容,感受与欣赏才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第二句话:“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基础”,这个提的很高,就是说其他领域的学习要建立在感受与欣赏的基础上,这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所有的音乐活动,包括聆听、歌唱、演奏、创造,都需要通过“听”的方式来进行。不是说完全靠听觉,但是听觉必须参与。比如唱歌,音高、节奏、音准都需要听觉来调整。一个人五音不全,其实不是嗓子、肌肉的问题,而是耳朵出了问题,听的不准,所以才唱出不准的声音。我们经常说,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聆听的耳朵,也就是良好的听觉。听觉的培养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了良好的听觉,才有了音乐学习的基础。第三句话:“是这个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载体就是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器乐。聆听大量的声音作品和器乐作品正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听才能熟悉,熟悉了以后才能喜欢,有情感,所以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多听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学生可欣赏的作品相对于可演唱或演奏的作品量要大得多,远远高于孩子们能够直接去演奏的作品。另外,由于学生演奏水平的局限,很多有内涵的作品学生是接触不到的。所以,今天把“感受与欣赏”的音乐学习提到“重要”、“基础”的层次上,还有“有效途径”的高度,可见它的重要性,老师们要把握好它的定位。2.教学要求

课标在“感受与欣赏”内容定位的后面,又写了一段关于这个领域的教学要求,也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教学中应该首先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课标里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欣赏音乐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第二句话:“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这是鼓励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原来实验版课标里也有这句话,但是缺了两个字,即“表达”。这就要求仅让学生心里知道还不行,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表达出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个性化、个人化的感受,并与同伴进行分享。

另外,当孩子们把内心的一些活动,表达出来,和同伴交流的时候,其实也是互相影响的过程,又能使学生确认自己的感受是否更贴近作品。

第三句话:“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今天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听众,那么培养听众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就是聆听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逐渐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聆听音乐是终极目标,是一辈子的事。无论在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它都应该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管将来是否以音乐为职业,我们都应该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小事,一个人是不是能够爱好、欣赏、经常安安静静聆听一段音乐,甚至经常去音乐厅、歌剧院听音乐,观摩歌剧演出,代表着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

比如,国外对中产阶级的定义不仅依据财富,除了你有房、有车、挣多少钱以外,还有一个要求标准,就是每周至少要听一到两次音乐会和歌剧,而且要求着正装,这是对艺术家的一种尊重和敬意。认认真真地走进剧场去听音乐会,也是一种生活质量,标志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所以,老师们还肩负着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养成听音乐的习惯,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

提到如何欣赏音乐,这就牵扯到“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问题了。课改十年以来,应该说在这个领域老师们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也涌现出了很多好的课例。大致梳理一下,这十年围绕着这个领域教学,有很多研究成果。那么,老师们关注欣赏课怎样才能体现高质量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在以聆听为背景、聆听为主的教学背景中,“感受与欣赏”已经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单纯的教育方法。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或者是教学实践,而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因为它体现了聆听与其他教学的关系。在研究2011版课标“感受与欣赏”领域时,老师们应该关注聆听与讲解的关系、聆听与记忆的关系、聆听与实践的关系、聆听与表达的关系。实际上,如果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我们感受与欣赏教学一定会提高一个台阶。(1)聆听与讲解的关系

举个例子,有一个初中学生,曾经给老师提了一个建议:“我们正在聆听乐曲的时候,请您不要讲解,我知道您是好心,但是你不知道我们的感觉有多难受。”这是孩子们的心里话,当然老师也是好心好意,在引领学生听,在解读音乐、解读内容,讲解这段表现什么、那段表现什么,但是却打断了学生听音乐的兴致。这个案例很典型,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就是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老师要不要讲,什么时候讲。有些老师认为,如果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不说话,好像是失职,好像是没有认真备课。其实,在学生聆听音乐的时候,老师讲话会打断学生聆听的注意力。很多老师甚至会在学生欣赏音乐时滔滔不绝,而且说话的声音是压过音乐的。那么在这个时间,学生是听音乐还是听老师讲呢?如果注意听老师的提示,音乐就断了。所以,教师的语言是“金”,不要说那么多自己以及教参当中的理解,因为教师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另外,当今媒体发达,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很多孩子还在学习各种各样的乐器,他们的音乐修养并不差。因此,教师应该怎么引领孩子真正的聆听、感受,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进入到音乐本体操作,是老师们要认真思考的。

老师们在进行“感受与欣赏”教学的时候要“精讲”。精讲、少讲,总之是不能多讲,在非讲不可的时候,教师要考虑语言的精炼。一些老师在提示学生的时候,是不用语言的。比如李存老师,他的欣赏课上得是很精致的,他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在指挥,用肢体语言提示学生注意听,并不打断学生,让学生一直跟着音乐走。所以,这个办法老师们可以采纳一下。

我们不赞成在教学过程中多讲话的理论依据就是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是一种音响艺术。直接经验意味着音乐具有不确定性、非语义性,具有不可指向性等一系列特点。老师过多的讲解,而且代替学生讲很多音乐本身的内容,这都是老师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学生的理解。所以,这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特的、个性化的音乐学习,这也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音乐音响的非概念性就决定了老师不要讲太多,要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本身,让学生直接跟音乐交流,不要用过多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尤其不要用过多文学的语言跟学生有交流,而要用音乐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交流。

但是,可能有些老师会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不讲,学生听不懂怎么办?根据音乐本身非语义的特征,它既然不是具象的,那么我们怎么来确定学生是否听懂了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提到过一个观点,叫做“音乐何须懂”。既然音乐是非语义性的,那么所谓“懂”,就要有一个参照物。比如是前人留下来的,比如参考书里的,还有一些书籍里面的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是每个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能代替所有人的感受,那么也就不存在老师们说的学生不懂的问题了。

其次,不是说上课的时候,老师干脆就不讲话,要讲,但是讲什么、怎样讲,这也是一个问题。教师应该重点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音乐、阐释音乐、描述音乐,而不是作具体的解释。比如一段非标题器乐曲,老师解释内容,这是不好的。当时中国音乐教育杂志里边有一篇文章,是一位老师写给曹理老师的,就是关于听赏《空山鸟语》。这位老师做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听完以后,给这个作品取个名字,学生起的名就特别多,百花齐放,什么都有。当时有一个孩子,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捉鸡”,很多孩子都在笑他,但这个同学自己还有解释。他说这只鸡从这儿跑到那儿,他追到那儿,然后鸡又跑到那儿,扑腾着翅膀,叫着,他就把音乐理解成这样,当时还进行了讨论。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特别是这类器乐曲,这个男孩子是从农村转入北京来的,他的生活经验、音乐经验,就是这样的,所以他听的音响连起来就像一个老太太在院子里捉鸡,这个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这其实是适合了他对音乐的经验。

因此,我们单纯地评价“捉鸡”对了或错了,都是不可取的。音乐没有唯一标准,没有对错,这就是他的感受,他的体验,他的理解,他参与了,并通过音响分享到这样一个经验,就值得尊重,不要用一个标准答案去套、去框学生。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什么也不讲,而是围绕音乐本身、外围的一些文化,一些大的背景进行描述,这样非但不干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能够引发学生对这个作品独立的、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都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一个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有一个故事片,讲述了德国纳粹占领了多兰之后,两个德国军官进了小乡村里的一个小酒吧,酒吧里有几个乐手在演奏着抒情的音乐。他们让里面的女歌手唱一首德国的爱情歌曲,这个女歌手拒绝了,在几次的强迫之后,女歌手依然宁死不屈,那么这个时候本来抒情的音乐就变了性质,女歌手坚持不唱,一枪打过去,女歌手就倒在血泊里。然后,德国军官就让小提琴手用小提琴演奏这首德国作品,男青年也不服从,随之也倒下了。最后剩下一个老者,他用大提琴奏着哀婉、凄楚,带着哭泣感觉的旋律,但是整个音乐在那个特定背景下,已经完全变了。

所以这也说明音乐是流动过程中的音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诠释。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领悟。

除此以外,老师们还比较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老师应该做什么。03年,首师大园丁班的韩影,她上小学课的时候,我就发现她是第一个在聆听音乐时,改变老师教学位置的人。她不是站在讲台后边或前边,而是选择了和学生坐在一起,和学生一起聆听。这样老师就没有交流的压力,更没有讲课的压力了,一方面老师也要听音乐,另一方面,老师认认真真的聆听,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影响,让所有的人都关注到音乐的音响。当问到韩影为什么会选则这样一种方式时,她说:“首先,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那么我也要听。其次,坐在学生中间,更有利于观察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是比较好的方式,另外就是李存的例子,多用肢体语言,用丰富的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提示引领学生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而不是通过直白的语言去告诉他们。

园丁班在进行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吴斌老师说:“听李存老师上的那节《黄河》,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就带着园丁班的学生去听李老师的这节课,当时我在旁边摄像,我们感动得已经不是热泪盈眶了,而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而且不是一个人,我们当时一个班70个人,还有他们的学生,都是如此。李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像一个指挥家,双手一直挥动着,他好像指挥着所有的乐手,好像真的在演奏这个作品。他很少讲话,非要讲的时候,就在音乐音量小的时候,或者间歇的时候,提醒那么一点点,或者用动作来表示。”

“有一个地方,我们的眼泪都控制不住了,其实他一句话也没说,水深火热,劳苦大众,没有这种词,就是音乐的感染力。当音乐演奏到最高潮,出东方红主题的时候,李老师就把手势给了当时坐在后面合唱台上的那些音乐老师,潜台词就是,孩子们,你们没有这个经历,我们让后边的老师表现一下。当时70个人,男老师、女老师,齐声高唱„东方红,太阳升‟,歌声恰好和乐队的整体效果融在一起,把大家都给震撼了。”所以,打动听众的并不是语言,而是音乐本身。老师们要关注音乐本体,避免讲解过多音乐之外的东西。(2)聆听与记忆的关系

十年的教学,还出现了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除了聆听和讲解的观点,老师们还关注到聆听和记忆。这也是一个普遍性的教学关系,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听了作品,但记不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却没有给学生留下印象,很多音乐作品成了过耳之声?所以很多老师都在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应该记住什么。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音乐记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音乐除了是听觉艺术以外,还是时间艺术。音乐不像绘画,它是流动的,是瞬间即逝的,所以记忆是音乐形成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音乐作品的音响能够保留在记忆之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对外界所有的音乐信号进行加工、编码、储存和提取等一系列的过程。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必须要进行研究,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符合学生音乐记忆的规律,这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

中专音乐专业钢琴课程教学初探 第6篇

一、教学内容的探索

中等专业艺术学校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取决于授课内容。虽然音乐专业钢琴课程也在修订,但是仍不能与时俱进地改变钢琴课程的固有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内容应该既基于教材,又要适当补充新的钢琴内容。中專艺术学校钢琴基本课程从初级到高级可分为四个类型:手指练习类(包括音阶、琶音等练习)、巴赫(复调)类、练习曲类(拜厄、车尔尼等)、中外名曲类。这四大类是每个钢琴教师必须使用的教材范畴,在这个框架下,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些不同情况来安排不同的教材和设计不同课程。

二、以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一)学生钢琴水平参差不齐。艺术中专学校的学生入校前都要进行专业课的测试,这些学生有人从小就学习钢琴并有钢琴业余考级证书,当然还有极少部分是从零学起,所以不能按一种教材模式去教学。如果说一个进校时已经能完整准确地弹奏乐曲《解放区的天》的学生,让其再从拜厄开始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毕业时的钢琴水平。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把握好教材的使用,精心地为学生安排好不同的钢琴课,为每一个学生备好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对于一个学钢琴的学生来说,他所面临的任务就是通过严格而科学的训练,以达到掌握钢琴弹奏这一特殊技能,并且还要具备把这种技能与音乐的表现能力融为一体的心理意识。弹钢琴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经过,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音乐的能力亦不同,要很好地把握音乐,就要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训练。

(三)在教学上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之说,其意思是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教材,但是又不要照本宣科,为教材所束缚。钢琴的练习方法上,也可以说:“练习有法,但无定法”。练习者大都是从基本练习开始,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千变万化的,每个练习者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

(四)教师的评价是提高学生理解及掌握乐曲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紧紧围绕音乐知识与能力,为培养感情、价值观等这些教学目标服务。

(五)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人类社会也步入了网络时代,社会的需求和用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变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不断应用其中,通过观看其他教师授课过程,接受对学生有益的技能技巧,引导他们不断克服学习钢琴中的困难,使学生体会到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以能力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内容

除了学习基本乐理知识,在校内也要加强钢琴演奏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钢琴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几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例如:提高演奏能力作为教学项目,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内容分为三大模块:①钢琴的练习方法上;②钢琴的表达上;③钢琴的表现形式上。另外在学生毕业之前多给学生寻找上台演奏的机会。无论是选好相关合作单位或定好升学目标。

(一)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于钢琴教学中,是使学生快速掌握节奏的有效途径

节奏、旋律、和声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而节奏作为重要因素之一,又是音乐的生命、骨架、动力和源泉。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就是再好听的曲子也会被弹得支离破碎,失去意义,而不会给人们带来美感。所以在钢琴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首先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节奏感。但是,单纯地强调节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音乐不是孤立的节奏,它是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奥尔夫教学法作为当今先进的音乐教学法,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运用培养学生身体动作的协调统一和对语言节奏的掌握两方面进行音乐教学,而这种方法借鉴到钢琴的音乐教学中来有针对的根据乐曲所含节奏型进行训练,大大丰富了钢琴的教学。

(二)正确运用情境教学法,使演奏更加生动感人

钢琴艺术的诱人魅力受到众人的普遍青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而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演奏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其内心情感的挖掘,往往陷入机械、枯燥的技术训练之中,弹奏出来的曲子生硬、呆板、不能给人以美感。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曾说过:/音乐家除非自己受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0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情感赋予音乐以生命,钢琴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是生动的、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是高度抽象的。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启发学生步入美妙的钢琴音响世界?在这方面,情境教学法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钢琴课程内容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由于课程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一对一”或集中作品并汇报的形式,因此无法采用像文化课程传统的一张试卷确定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考试方式,采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从综合表现、作品内容、合作表现、创造性等方面对整个演奏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

四、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建立学生艺术档案

做好每一个学生档案,教师可以掌握他们的每一点的进步,也可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

中职学生要有较强的伴奏能力。也就是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还要教会如何用。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达到“如何做”,而且还要求知道“做什么”,是在学习意义上的一个进步,涉及过程性知识,掌握水平要求在理解、独立弹奏的基础上会评价、诊断和解决问题等。钢琴表演需要的乐感,是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逐渐培养起来的。钢琴演奏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钢琴演奏艺术价值的乐感。天生乐感好的学生只是自然状态下的表现能力,与乐感稍差的学生一样,必须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感觉得以规范和开发。

(三)建立多元的音乐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钢琴弹奏技巧,掌握基本的弹奏方法。在培养学生琴技交融、传达感情的同时,丰富多元化音乐知识结构,并加强音乐实践。个人音乐修养的提高,都会直接影响着钢琴教学的变化和提高。

音乐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模式 第7篇

“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两个家园。“生活世界”指的是我们人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世界, 是一个具体而现实的环境。正如胡塞尔所说的, “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1

1.“现代性”在中国教育中的历史叙事

“现代性”是一个纷争的理论领域, 其中不仅交织着对它的各种不同的困惑与理解, 而且更充满着对它的批判与解构的尝试。2西方世界从18世纪后期开始, “现代性话语”就成了哲学讨论的主题, 有关于现代性概念的界定, 较为常用的有三个:一是吉登斯, 他将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和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具体表现为确立了“全球化模式”和“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二是哈贝马斯, 他从哲学的角度把现代性视为一套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和社会模式的设计;三是福柯, 他则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现代性”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而中国教育的现代追求也始于“古今中西之争”的历史进程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学的引进、新式学堂的举办、留学生的派遣, 可以说是教育现代化的雏形。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 1912年儒家经典从教育内容中的删除, 教育的现代化也逐渐代替传统教育, 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

现代性教育体制的构建受日本、美国、苏联三个国家影响, 1922年之前, 中国的教育引进了日本的学制、教科书、教育思想等, 期间, 杜威、罗素等人来华的讲学, 也使得教育领域接受了西方的现代化观念, 形成了科学理性的新文化传统, 1922年前后开始采用了美国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1949年之后, 由于政治原因, 中国采用了苏联的教育模式, 引进了大量的资源来推进教育现代化,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文革之后, 中国的教育真正进入了全球意义上的现代性主流。80年代教育研究领域对“教育本质”的讨论激发了研究者们积极地、有创造力地思考, 这场讨论被视为当代教育研究启蒙时代的标志。90年代, 在西方现代性理论核心内容之一——“个体自由”的推动下, 中国的“主体性教育”也迅速崛起。随着大量西学的引进, 对西学没有过多的反思, 生搬硬套的教育模式也造成中国的教育对现实问题的混淆和遮蔽。

21世纪, 追求全球意义上的现代性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教育意识形态之一, 这一历史进程也蕴含了教育现代性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出现了“现代性”与“回归生活世界”两大范式之争。

2.音乐课程内容中的“现代性”与“科学世界”

“科学世界”是从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世界,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 而科学世界的概念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看来, 它“抽象掉了作为过程生活的人的主体, 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 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的物所附有的文化特征, 使物成为纯粹的物体。”3胡塞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世界图景:真正的世界是数学化和理念化的自然, 是一个自在的物体世界。它受严格的因果规律支配,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和物理公式来规定它和说明它。4

科学世界作为一个由逻辑和理性构成的理论体系, 它摒弃了生活世界的五彩斑斓, 作为一个纯粹的客观世界, 它把人排斥在世界之外, 人无需参与这个世界, 而是以世界为对象来探究其中的本质和规律。科学世界把生活世界直观的自然转向了数学化的自然, 它具有精确性, 而且是不可感知的, 离主体远的世界。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中, 音乐作为18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也被打上了“理性”的烙印。特别是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拉莫, 他用科学的原理来证明和声存在的合理性, 同时也试图在和声运动的逻辑性寻找科学的理论依据。

科学技术的提升、生产力的发展, 在不断地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时, 人们也开始表现出唯科学主义, 割断了与生活的联系。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表现出了教学科学化, 教学中把知识看成是独立于学生的客观存在。在音乐教学上, 音乐技能一直是音乐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二、音乐课程与教学中的“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模式

在近代教育史上, 西方课程的观念中存在着“形式训练说”和“实质训练说”之分, 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课程究竟是要注重“能力”还是注重“知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当今,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能力与知识并重的重要性, 有知识不一定就意味着有能力, 但能力的前提必须是有知识做铺。所以, 实质训练与形式训练走向了扬弃与统一。而从后现代的视角出发, 课程观念又在科学与人性之间徘徊, 有人主张坚持科学化的课程, 有人倡导人性化的课程。在中学的音乐课程中又如何达到科学与人性的统一呢?这必然要把我们的视野从“科学世界”中拉回到“生活世界”, 在高扬人性的同时, 做到能力与知识的并重。

“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区别在于:形式教育论者认为,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在音乐课程当中体现为,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让学生学到音乐技能还是学习音乐文化。从哲学认识论上实质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得分歧, 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 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从心理学理论基础来讲是官能心理学和联想心理学分析, 形式教育论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惟一途径, 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

建国以来, 立足于歌唱演奏形式, 构建训练体系, 进行扎实有序的训练, 这是中学音乐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样也是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而存在的形式训练系统的精髓之所在。在音乐课堂中, “形式训练”是以教师的授课语言为依托, 学习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从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教学大纲 (草案) 》5来看, 音乐课程学习的根本目标与小学的教学目标一样, 强调了歌唱的重要性。“唱歌”是作为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最有效手段, 当时课程设置的目标规定必须系统地培养儿童的歌唱技巧, 来降低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大纲》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对歌曲的歌词、曲风、拍子、旋律、音域和节奏的掌握, 以及掌握唱歌的正确发音、正确的歌唱姿势。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形式的训练。在1951年1月南京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联谊会假南京文联文艺会堂举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座谈会”, 有些教师指出了“学生对乐理都不喜欢, 即使是教, 也是白教, 收不到效果”“很多学生不喜欢乐理, 连‘练习听音’都不感兴趣”。可见, 在1956《大纲》实行之后, 形式的训练开始运用于中学的音乐课堂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形式训练”的教唱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但总体上, 《大纲》的实施对于建国以来, 音乐课程的实施起到一定的作用, “形式训练”的教学方式也促成了中学音乐课程的不断完善。

1957年—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里, 音乐课程发展实际上也进入了探索时期, 课程中的“形式训练”也一直沿用在音乐教育课堂教学中。在1959年文化部颁发的《关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草案) 》对中小学的美育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1957年7月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草案) 》中, 在“教学目的和任务”方面, 加入了“尤其对民族音乐语言的熟悉, 以发展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对祖国音乐的热爱”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也增加了“对于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应该大力介绍, 以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及“可选用当地的民歌和民间音乐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加入了“对于演唱民族风格问题应适当的注意”。这些内容的改革实际上也进入了“实质训练”的阶段, 但是, “形式训练”仍存在教学之中。在建国后的17年里, 由于受苏联模式及我国政治的影响, 课程改革中的“实质训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表现为审美教育的功能也受到了忽略。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学校音乐教育也倍受冷落, 音乐课程也丧失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权利, 音乐活动大多成为了政治的附庸, 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也被忽视了。

“形式训练”作为18世纪启蒙主义的一种延伸, 在新人文主意教学论上采取了“形式训练”立场, “形式训练说”是笛卡尔等哲学家的唯理论, 他们把素材与思维、感性与理性对立起来, 提出了思维理性的形式, 从而与“实质训练”对立起来。如果说, 19世纪后半叶的“形式训练说”是以过去的社会、文化为教育的基础, 是“着眼于过去的教育”, 那么20世纪前半叶的“实质训练说”是以现时的社会、文化为基础, 是“着眼于眼前的教育”。619世纪末, 现实的教育采取的是学科课程的形态, 实际上是“形式训练说”理论化的过程。学科专业分化后在体系上虽然一直在致力于考虑适应于学生的发展, 但是课程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体系还是凝固不变灌输给学生。在西方, 20世纪前半叶的课程改造运动, 开始出现了原理现实抽象的, 分割多门类的课程, 从实质训练的视点出发, 开展有效地授课方式和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课程。课程实际上是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进入了“儿童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

就音乐本身而言, 西方的音乐体系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体系是不相同的, 西方音乐是一种规整的、科学的体系, 东方的音乐是一种生活世界的音乐, 如生活仪式的音乐等, 是一种具有人文特征的音乐。在教学上, 音乐课堂呈现出的是, 学习西方的乐理体系, 不断地强化声音、耳朵的训练, 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世界其他音乐体系的教学还是按照书写记谱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训练, 就使得这些音乐失去了原来音乐中的生命力及音乐风格, “形式的训练”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例如, 音乐课堂中对声音的训练等, 以及课堂中严谨的教学目标, 这都属于形式训练。我们很难去判断实质训练和形式训练哪一种方法更适合教学, 但是尤为关注的是, 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渐渐地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努力地以整体的方式是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注释

1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转引自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三联书店, 1994:131.

22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33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三联书店, 1994:131.

44 .敬礼.科学危机、技术危机与生活世界危机——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学说[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 (5) :14.

55 .课程教材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83.

新课程音乐教学评价初探 第8篇

关键词:情感,体验,熏陶,感染,审美能力,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 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音乐课程评价必须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标准性原则。并且对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方法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那么, 具体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上, 教师应该如何来评价呢?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情感”评价

现代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以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为依据来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课程目标具体蕴涵了三个维度, 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式, 知识与技能。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核心的目标。它包括“丰富情感的体验, 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培养音乐兴趣, 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情操,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艺术, 理解多元文化。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具有“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 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感染等情感层面上, 所以, 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 更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例如《七子之歌》的教学,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曲式结构AB两段体。A段旋律平稳, 在中音区, 力度中弱, 学生用平稳, 柔和的声音表现对母亲的依恋之情。B段旋律走向高音区, 力度较强, 用呼唤性的音调表达企盼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感情。又如一曲《扬鞭催马运粮忙》以热烈欢快、清脆、悠扬的笛声, 表达人欢马叫, 你追我赶运粮忙的热闹场面和为国家多运粮、纳好粮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去表现音乐情感, 用自己的歌声、肢体语言来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音乐教学要达到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的最终目的。所以, 教学评价要始终把握“情感”这一核心, 应始终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当中。

过程评价

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这里指的“实践活动”是一个过程, 从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个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很多中小学生, 由于社会、家庭教育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缺乏对音乐的感知认识。作为音乐教师, 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 如何进行评价, 是激励、唤醒、鼓舞还是埋怨?笔者认为, 教师应选择前者。如《青春舞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大胆地、自信地、有表情地表演一段新疆舞蹈,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及时地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评点《青春舞曲》, 使学生了解到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青春舞曲》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特点, 节奏欢快, 载歌载舞, 从而加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 重视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主客体的转换, 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过程中的主体, 在以往的欣赏课中, 往往是教师的评价代替了学生的评价, 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欣赏音乐舞蹈的潜能。由于现代传媒的多样化, 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欣赏有一定的认知。如欣赏蒙古的《牧歌》, 新疆的《青春舞曲》, 藏族的《走进西藏》等, 学生均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蒙古舞刚柔相济, 热情奔放, 具有蒙古人的性格;新疆舞“移颈”动作的民族性, 节奏欢快, 常用打击乐器手鼓, 载歌载舞, 抒发新疆人民爱生活、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藏族舞, 长袖轻扬, 祥和优美等......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 激发了他们课余对音乐舞蹈欣赏的关注, 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 使音乐融入生活之中,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 受益匪浅。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励性评价

音乐课的学习不能只限于结果, 学生个性差异很大, 如果只限于终结性评价, 往往把学生定格在僵化的毫无激励作用的层面上,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更谈不上陶冶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如《乐海泛舟》的学习, 要看学生能否以自然、甜美的声音唱出《摇篮曲》的意境;能否真正感受到《鳟鱼五重奏》中不同演奏手法所引起的情绪变化, 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现;能否主动了解舒伯特等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这个“能”就是一个过程, 是参与过程, 是体验情感的过程, 是成功的过程。设立教室“点歌台”。课前十分钟由第一位进入音乐教室的学生或有进步的学生按照整理的曲目点歌播放, 作为一种激励。每学期让学生录制1~3首歌曲, 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 建立自信。

多元评价

1.考试评价

众所周知, 考试是对教学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方法, 指令性课程考试将音乐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 统一内容, 统一进度, 统一作业, 统一练习, 因此考试也具有统一的预定性。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总是一首歌加一张试卷, 考试由老师说了算。这样的评价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 而多数学生只是平庸者或失败者。事实上, 学生因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 在音乐表现上也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演奏, 有的擅长舞蹈。教师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使考试的评价更趋公平化、合理化、多元化、个性化。

2. 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形成性评价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的情操是长时间的、逐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但平时对学生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尽可能通过观察、提问、阶段抽测, 实施日常形成性评价。

3. 特长评价

教师可在每学期初就确定一些项目, 如唱歌、演奏、舞蹈、作曲、表述等让学生自主选择, 并告诉学生到期末以组织音乐会或演唱会的形式进行测试。这种多元的评价,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才艺的展示, 使不同爱好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学生也乐于接受。

4. 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 自主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 以“快乐参与”为主线, 以“班级音乐会”为载体, 学生的吹、拉、弹、唱等形式不限。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可把写心得体会融入音乐教学, 每学期让学生交一篇学音乐的心得体会。有的谈自己为何喜欢上音乐课, 有的谈音乐对校园生活的作用, 有的谈自己喜欢的音乐等。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 行使自评、互评的权利, 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直接成为对学生音乐等级的考核。学校和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文艺汇演, 如到校外、社区汇报演出等, 扩大学校的影响, 并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让社会的认可、群众的好评, 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6.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要以描述性、鼓励性语言为主, 尊重学生纵向的发展, 教师可每学期都为学生写一段音乐评语, 这样做比音乐评价中的“优”“良”要更具体、更亲切、更人性化。

音乐课程教学 第9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选项,教学课程,建设措施

音乐选项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 结合学校音乐教学总体要求和音乐课程自身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音乐课程, 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 重新组班上课。在教学中, 重视音乐技能与音乐体验相结合, 在各音乐教学实践项目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 重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通过音乐选项教学得到音乐技能的提高, 在音乐舞台上大胆展现自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重庆七中音乐教研组根据学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结合各音乐教师的专业情况, 决定以初中音乐选项教学为音乐教学的突破口, 立足学生的音乐兴趣, 保护学生的音乐心理,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项目, 在提高自己音乐技能的同时, 也能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 陶冶情操,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具体实施措施分三步进行。

一、选项师资到位, 积极准备;了解学生情况, 做好调查

音乐教研组首先建立方案, 准备材料, 学习相关理论, 提高理论修养, 明确人员分工。结合我校音乐专职教师的专业方向, 拟定合唱、钢琴、舞蹈、口风琴、陶笛五个音乐项目。

新学期伊始, 音乐教研组和学校各部门协同努力, 对“选项教学”网上选课、调整选项等方面的操作细节、管理条例等进行了细化和调整。编订了《重庆七中2017级音乐选项教学学生须知》、《重庆七中选项教学网上选课流程》、《初2017级音乐选项教师安排》、向班主任细致解说工作流程和要点, 以最大的努力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初2017级学生为主, 在全年级音乐课上进行选项教学的实践。首先进行前期宣传, 包括各选项教学教师介绍, 各音乐选项的展示及报名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选定音乐选项, 选择然后进行网络报名及分组, 确定教师所教项目及学生所选项目。

(一) 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开展初中音乐选项教学工作

1.音乐选项班级建制

音乐选项教学实行走班制教学。我校初2015级共九个班, 分成三个时段共同开展选项教学。这样每个选项班人数较少, 利于更好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 而共同开展音乐选项教学也便于班级的管理。

2.选项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项教学中渗透音乐课标内容, 在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 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选择教材内容的时候, 注意和音乐教材上的内容相结合。紧跟音乐教学大纲要求, 完成音乐教学目标, 把中外经典名曲融入到校本教材中。另外, 也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 选择其他内容健康, 学生喜爱的一些流行歌曲。如陶笛课堂上吹奏的《森林狂想曲》, 合唱课堂上唱起的《菊花台》等等。

3.注意因材施教。

音乐各选项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进行选择的时候, 大多数只是从自己的喜好入手, 所以在音乐选项能力上面参差不齐。一些音乐选项我们首先从学生人数上进行了限制, 钢琴学生不超过十人, 舞蹈学生不超过十五人。另外, 选项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方案, 注意因材施教, 提高音乐专项技能, 让学生增强音乐自信心, 能大胆勇敢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

(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生的情况反馈, 选项教学的老师们积极调整了自己的教学内容, 除了一些经典曲目的演唱, 演奏外, 还加入了有流行音乐元素的内容, 如合唱选项加入了音乐剧的欣赏与表演;钢琴选项加入了四首连弹, 双钢琴的演奏。音乐教研组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要求选项教学老师教学语言精炼, 教学风格活泼, 让课堂更有生气。

二、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 搭建自信的舞台

经过一学年的音乐选项教学学习, 学生越来越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他们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 在音乐选项课堂上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这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奠定了基础。

音乐选项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素养, 才能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选项教学方式强调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收获了自信和快乐, 感受了音乐带来的愉悦。学生经过阶段性的选项教学学习, 音乐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越来越强。各音乐选项的汇报音乐会展示了学生在教学中取得的各个音乐项目的进步, 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结语

初中音乐选项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它为师生们提供了音乐个性化成长的平台。学生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项目, 既是饱含了音乐的梦想, 又是对选项教学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重庆七中音乐选项课堂激发出无数从外到内的变化, 还报给校园无数新的体验、新的愉悦、新的梦想、新的精彩。我们呵护着同学们在音乐课堂上的的选择与梦想, 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潜能, 我们正共同描绘出音乐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钟道.浅谈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J].音乐时空, 2014, 07.

[2]张红娥.浅谈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 2012, 08.

新课程与高中音乐教学改革 第10篇

一、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

1.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 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 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 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 重视教师的讲授, 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 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 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 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2.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 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作品脱离实际, 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 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 没有兴趣的音乐课, 则形同虚设。

3.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 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 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二、高中音乐教学改革思路

现在的音乐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 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借鉴新的教学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下面我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 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新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 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 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 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改革后的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 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2.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新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 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 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 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在教学实践中, 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新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 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 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 和较广的知识面,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 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 拓展艺术视野, 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新的教学理论

新的教学理论为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同时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 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高中音乐课堂中, 一定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评价方法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课程 综合素质 评价方法

1.引言

长期以来,初中音乐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学效果停滞不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课堂衔接设计以及新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但在教学评价方法方面的探究仍然十分不足。

教学评价指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于教学效果等开展系统性判断的活动,这往往建立于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这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反馈出教学的目标有没有实现,教学的效果是否明显,这直接关系到日后如何引导教学活动,帮助学校、教师做出更多高瞻远瞩的教学决策。

从更深层面说,教学评价是在教学领域的批判和反思。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的推行,综合评价机制开始备受推崇,描述评价与指标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评价主体多样化日益深入人心。本文将结合音乐教学实践,探讨新形势下音乐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

2.描述评价与指标评价相渗透

描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如观察、演唱等对学生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这一评价手法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往往适用于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指标评价是对学生音乐能力与水平的一种测量测验评价,可以从音乐记忆力、感受力、欣赏力以及演奏演唱表现力、创新力等视角,采用评价等级的方式,如优秀、较好、一般、较差等开展等级评定。指标评价评价更加细致客观,标准适用性强,评价的透明度显然也更高些,但无法细致表达出学生的个性特质。因此,将描述评价与指标评价相互渗透,可以弥补两种方法各自的不足,能够兼顾解释、描述与客观、真实。

以初中音乐教学《七子之歌》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A、B、C三组,分别要求他们演唱所学的曲目《七子之歌》,随后从音乐感受力、音律把握程度、音乐穿透力、集体表现力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打分评定,并对每个小组的特长与不足加以描述性说明,例如A组学生声音整齐划一,音乐感受力较强,但在某一个具体的音乐节点上出现抢拍现象,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陶醉度不够;B组学生面部表情较为真切,很是沉醉其中,但没有音乐的表现力,不能体现出“呼唤”的感受;C组学生声音起伏没有过渡,有陡增陡降之感,让观众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但他们声音较为高昂,演绎情真意切。这样一方面将他们各自在音乐感受力、音律把握度、集体表现力等方面的表现都通过指标表现出来,还对各个组别的学生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宏观微观结合更全面地给出了对学生的评价。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指的是突出评价过程,通过提问、观察、谈话、互相纠错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各种常规性表现的评价。因此,过程评价更侧重于日常的一些活动记录、学习态度、音乐感悟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过程评价往往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反馈。结果评价往往是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的,如期中、期末、学年末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的总结性、概括性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综合学习情况,帮助家长获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结果性评价往往是对学生进行筛选的一种工具,例如选取年度三好学生等,这种评价往往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即在近阶段的表现往往容易左右教师产生一定程度的偏见,从而将评价思维与过程割裂开来,使得评价结果失真,判断不够合理。

以初中音乐教学为例,目前常用的“音乐实时记录”是一个较好地整合过程与结果的方式,教师可以以一小段时间为标杆,如一周DV拍摄一次课堂学习状况,同时鼓励学生定期记日记、记音乐灵感等,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用mp3、mp4等格式保存下来,用于彼此间沟通、交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创造作品,这些创造可以是利用音乐的音律,重新写词表达一个全新的思想,也可以是用当前的歌词自己填写新的曲谱吟唱,还可以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现的灵感,记录起来创造出自身风格的作品。了解学生的动态,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在过程中不断地反馈信息给学生,促进他们的音乐观念、音乐素质的成熟与提升,帮助他们养成“随时观察、随手记录”的习惯,并最终将这些评价与期中、期末评价整合起来,是能够更加客观、动态评价学生的关键。

4.评价主体多样化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向方式,改变这一教学评价模式,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循环畅通模式很有必要。换言之,评价主体由原先的单一教师,变成教师、学生多个主体,让自评、互评方式互相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尽可能多使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自我纠正。他评是学生相互之间开展评论与评价,让他们积极参与演奏、演唱,认真开展各种交流互动活动,培养对音乐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养成更积极的音乐心态。互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平等氛围让他们指出教师教学中的一些盲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郑莉.普通学校音乐教学课堂设计艺术刍议[J].中国音乐学,2003(2).

[2]张玉春.如何挖掘音乐课程资源[J].中国音乐教育,2005(4).

音乐教学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 第12篇

一、教学方法的实施

1. 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以便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虽然都是音乐精品, 但要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接受, 还有待于教师优化设计、精心引导。

2. 注重乐理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歌唱的训练, 侧重情感、兴趣的培养, 忽略对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乐理知识才会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我们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但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机械地训练, 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 蕴含在情境教学当中,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 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基础。针对这一点, 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依据课标要求, 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订教学计划, 确定音乐教学进度, 有的放矢地进行乐理教学。

3. 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与方式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欣赏体验音乐时犹如身临其境, 从而迅速地感染音乐作品的情绪色彩。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 根据故事情节绘制了一张图画。上课时, 一边放音乐, 一边根据音乐内容, 用幻灯片打出演奏的乐器, 并用图像在图画上展示了音乐所表现的情景。使学生通过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内容和形象, 较快掌握了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介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 增进对音乐作品的认识。

4.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可以这样说,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 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 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所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各项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 是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 和谐的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教学氛围是那样的美妙和富有活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亲和力, 应多民主、少强制, 多鼓励、少批评, 多引导、少说教, 多用情、少动气。

体验就是通过亲自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音乐体验是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音乐体验的深与浅可以反映一个人音乐素养的高低。《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体验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融入音乐作品的情境

1. 参与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唱演奏、舞蹈律动、视听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使学生直接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 享受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如有位教师执教音乐与舞蹈一课时, 选择《走进新时代》前奏为素材, 要求学生按小组创设一定的舞台造型。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讨论, 反复体验音乐的节奏与风格, 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现了人民英雄迈步向前等与音乐十分贴切的舞台造型, 感动了在场所有听课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师生的音乐特长, 为学生进行现场表演, 使学生与音乐零距离接触, 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 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重视。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 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 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音乐探究性学习, 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 使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探究是学生带着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去学习探索的, 所以, 其学习效果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常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有以下两种:

(1) 自由探究。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问题而进行的自发自觉的拓展学习, 教师不作统一布置和详细指导, 一切都在自由状态下进行。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究, 并把自己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与大家共享,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触及学生内心的世界。

(2) 分组探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组, 各自研究准备, 课堂上学生各持问题正反一面进行辩论。

总之,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我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 尽可能地创设音乐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上一篇:冲砂工艺下一篇:效果和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