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价值范文

2024-07-26

养生价值范文(精选11篇)

养生价值 第1篇

儒家文化起源于礼官,是在礼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所以说儒家文化起源很早,而孔子是它的集大成者。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儒学成为与墨家并列的两大显学之一,可谓儒家文化一个鼎盛时期,到秦朝“焚书坑儒”儒家遭到巨大打击,然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们的努力下,儒学否极泰来,迎来了历史的第二个高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直到清末。而后,中国国门被列强打开,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对传统文化开始反思,开始是林魏、后来的体用之争,再后来维新变法,反思愈来愈深刻,直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全盘否定,加上文革时期的批判,儒家文化的命运又陷入低谷。而有讽刺意味的是,被中国人抛弃的精华却被外国人追捧,这里面固然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儒家文化本身的价值才是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我们对儒家文化的误解太深,应该正确认识儒家文化被多数中国人所认同。

2 儒家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2 . 1 儒家养生思想的道德礼仪价值

2.1.1 倡仁德

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也是受了这个思想的影响。“仁者爱人”若是这个思想深入每个人的内心,那这世界的战争会少多少,社会矛盾会少多少,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极大提高时实现的。而这仁者的世界是不是一个思想境界极大提高世界呢?或许这太理想化,我们退一步,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仁的境界,但是,若每个人都追求仁,还会有如此多的恶性突发事件吗?还会有小悦悦的悲剧吗?

2.1.2 讲孝道——敬老爱幼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看当今社会:逝者尸骨未寒子女就忙着争家产,留学生弑母,至于虐待、不赡养老人更比比皆是,触目惊心。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我们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曾批判二十四孝是对儿童的迫害,古代的孝是愚孝,但这只是一些人的一家之言,多数人是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的否定,对儒家的孝的含义理解偏颇。

2.1.3 礼

礼是儒家起源的重要历史背景,是孔子一直强调的重要价值观。而在儒家价值观里,我们对于“礼”的误解也是最深的。或谓其是不平等的表现,对人格的侮辱,是封建社会的残余……孔子本人对于周礼的维护,对尊卑长幼的名分的倡导也是我们对“礼”的批判理由之一。但是礼却是比法律更高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它包含哲学、伦理、养生、制度等一系列的伟大理论在里面。出自《礼记》的《中庸》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蕴含着高深的哲学智慧,而《礼运大同篇》中的大同思想不就是朴素的共产主义理想吗,共产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除了社会环境适合外,中国这种自古就有的大同思想,也为其提供了文化土壤。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是一个多民族但统一的国家,儒家这种大同的文化血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说,礼里面一些鞠躬之类的太繁琐,而且像三跪九叩的礼有违人的平等。我们知道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儒家亦不例外。礼的由来正是在对自然进行探究之后取法而来。如鞠躬,现在我们已经扔了,韩国和日本倒还记得,但日本的太傲慢,韩国的太卑微。中国鞠躬之礼是要人克制自己的傲慢心,是内心的和谐在表现。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就是此意。而且它还有养生作用,中医说人体有小周天,而经常地鞠躬有利于肠胃调理,使人小周天通畅,增强免疫力。这恐怕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吧。再者,长幼有序错了吗?难道不应该尊重自己的长辈?不应该爱护自己的晚辈?下级不应该服从上级的领导?礼所强调的错了吗?有人说礼注重表面,容易导致虚伪人格,形式主义。

儒家还有很多的价值观如智、信、忠、廉等我们也应学会辨证对待,正确的与现代社会结合,发挥其作用。儒家文化除对道德修养有重要意义外,还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2 社会价值

儒家思想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道、德、仁、艺上下相通,一以贯之。射礼上达弓道、德行和仁爱礼敬,下达射艺、礼仪规范。蕴含着丰富的儒家养生思想,表达着儒家文化的内涵。射礼中各种的礼仪程式都蕴含了儒家“和为贵”的养生理念,反映出儒家在生活保健上皆以求“和”为准则。在“和”的基础之上,儒家将德性的修养作为更高的一层境界,指出“大德必寿”,并已“君子三戒”作为警戒。德行修养既是“射”的一种升华,亦是儒家养生更高层次的追求,而最终,对人生志向以及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成就了儒家养生的最高境界。

而我们片面接受西方竞争价值观,致使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人情冷漠。虽然我们的物质享受有提高,但幸福感受却下降,各种精神疾病像抑郁症,失眠等人群增加,自杀率上升,突发恶性事件增多。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片面照搬西方“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非正常天气频发,不明原因的现代病增多,从非典到禽流感再到冰雪灾害,人类的掠夺式开发已遭到自然的深重惩罚。

2.3 政治价值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回答了人性的善恶问题,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必须性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修身何以必要还在于,儒家,为只有修身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自先秦以来,儒家一贯主张“王道”、实行“仁政”、“德治”,以达到平治天下的理想,而要实现这一政治理想,则必须先“修身”。

3 弘扬儒家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美容美发养生会所核心价值观 第2篇

核心价值观

愿景:美丽天下人

和谐千万家

使命:构建合作平台

促进个人成长

推进行业发展 宗旨:超越客户的满意

信念:每一秘都必须用心、专心、专业地把当前工作做到极致

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三维管理

合作共生

与时俱进 核心管理理论:因果法则 核心人才体系:M式育才模式

核心客服观

生存观:点点滴滴认真的积累就是品质 人才观:大爱

忠诚

合作

学习

专业 客户观:以员工成长为核心

顾客满意为根本 产品观:健康

时尚

简单

核心行为观

行为观:承担责任

团队至上 行动观:认真

坚守承诺 行为准则:保证成果

核心公约(八大准则)

尊重企业,忠于职守;尊重领导,参与管理; 尊重同事,团结协作;尊重顾客,快乐服务; 尊重同行,共谋发展;尊重家庭,承担责任; 尊重自己,自强自立;尊重知识,学习进取。

中长期发展目标:创连锁品牌

做百年基业

第一个三年计划:到2015年培养店长、店经理各6名,60名经营者,开设3家分店; 第二个三年计划:到2018年培养店长、店经理各30名,300名经营者,完成连锁体系。

太极禅养生价值探析 第3篇

在快节奏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无形中加快。工作、生活、社会的压力使许多人都感到身心疲惫,为了提升幸福指数,达到实现本我、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境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压力、愉悦心情,进而上升到养生的层面。

在大众的体育锻炼之中,“太极”一词则已不再陌生。诚然,太极这项运动独具东方文化特色,太极拳有“世界第一健身运动”的美誉,也被称为是“西方人理解中国的一个媒介”、“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大多数人对“太极”的了解更倾向于“太极拳”,或者进一步认为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派别。其实,这些也只是“太极”的一个方面而已,其大多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它们也只呈现出“太极”博大精深中的冰山一角。李连杰、马云等人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太极禅”的概念,并建立了太极禅苑,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太极”这项运动和太极文化。太极禅是如何通过太极拳法、功法和心法修身养性、调节心理、愉悦心情进而达到养生境界的,这是需要深究的,也正是本文所要探索的话题。

二、太极禅的由来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书中强调的是太极是宇宙之中至高无上的本源,而且是万事万物的起始状态。万事万物都有其阴、阳“两仪”,而且它们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也是事物存在的一般规律。其核心的思想是万物由无极而生,注重的是内外、阴阳的平衡,而且其中包括五行、八卦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武”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太极禅”是由李连杰和马云合力推出的关于太极产业化的产物,它同时也激起了人们重新认识太极文化新思潮。起初,李连杰了解了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后,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体育产业的“作坊式”与国外的“产业化”模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国外产业化模式形成了巨大的优势,这已经不是经济范畴,而是成为一个国家的符号。美国的篮球、橄榄球、棒球文化,欧洲的足球文化,日本的空手道、相扑文化,韩国的跆拳道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等等,都已经成为代替一个国家总体的元素符号。而反观我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誉为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然而却没成为国外人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元素。谈起功夫外国人可能会了解,但谈起武术,外国人知道的则寥寥无几。这引起了李连杰的注意,使他萌生了将土生土长的太极文化发扬光大,化成我国的代名词的愿望。

谈起太极人们都知道,但大多数也就限制于其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拳法,不能全面概括太极文化的内涵。太极不是一招一式的简单堆叠,它追求的是内外兼修、身心兼顾,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空无以求全”的境界。所以李连杰认为用太极拳术来表达太极文化太过狭窄,用太极表达太极文化则又过于笼统,于是就引入“太极禅”一词。太极禅中所讲的禅并不是什么高深奇妙的玄学佛理,而是生活禅,讲的是一种简单的哲学,看通阴阳两面,即看开生活中各种日常的琐事,强调的是世间禅,更多是指积累诸多经历之后总结的人生心态。

三、太极禅之功效途径

太极禅的训练具有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太极云手训练体系和太极FIT刊训练体系。它把传统的太极拳作为其理论基础,并融合了生活禅的宗旨,通过太极禅系统的练习使人们强身健体、提高身体免疫机能,忘却生活之烦恼,控制情绪、沉淀思想、聪慧心灵,使人感到心胸豁畅,从而体会到健康和快乐,提升幸福指数。

(一)太极云手训练体系

太极云手训练方法是以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训练阶段,起于白色而归于黑色。在训练过程中1-3为初级阶段,4-6为中级阶段,7-9为高级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训练都能使人们达到不同的境界。同时,在这三个阶段的训练之中又融合了呼吸训练和意识冥想训练,这更有助于受训者感受生活禅的真谛。太极云手训练体系以太极拳法为依托,其中太极拳的重要组成框架就是太极十三势。太极拳的各个派系都肯定太极十三势在其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太极云手通过对太极十三势中每一个动作元素的重组及对其手法和劲道的把控来发挥其独特的禅学功效。

太极十三势的八法(手按八卦)包括: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其中,“棚”是一种由内往外膨胀的圆润弹性力,如一个膨胀气球;“捋”是一种向下、向侧导引并卸掉来劲的力量。“挤”是一种集中力量合于一点向前挤压、破敌中线的力量;“按”是一种弧线向上或向下的推按力量。“采”是一种借用杠杆原理采制对方的反关节力量。“捌”是一种让对方重心分裂、失去平衡的力量。“肘”是一种用周身力量发出于肘的击打力量。“靠”是一种以肩背胯为主的击打力量。太极十三势的五步(足踏五行)包括进、退、左顾、右盼和定。“进”是往前进的步法,“退”是往后退的步法,“顾”是往左顾的步法及眼法,“盼”是往右盼的步法及眼法,“定”是保持立身中正、中定平衡的概念。

(二)太极FIT训练体系

太极FIT训练体系是以太极的阴阳对立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身心训练方法。主要有开合、刚柔、快慢、直旋、虚实、上下、升降、动静八套主题训练。此训练体系主要分为简单动作的练习、能力的培养和对太极文化的领悟。动作练习主要是跟着音乐把一些太极基础动作做好,老师会详细地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其中个别章节还有一些易筋经的动作,主要目的还是通过呼吸和动作的配合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另外还有讲解能力的培养,让学员模拟教练员的身份,现场讲解动作要领,并进行现场演示:感悟太极禅文化,通过站桩练习,让学员放松肢体和心情,交流感悟,并通过一些游戏类的活动,提升自己对太极以及禅文化的认识。

FlT训练方法手段比较简单,其目的是通过简单的训练动作来诠释博大精深的太极哲学理念。此训练体系主要以太极拳中的基本动作训练为基底,结合了人体运动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利于更加有效、更加科学地提高受训者的幸福指数,使之达到身心和谐状态。而且在训练之中配合着优美的音乐,在音乐的氛围中练习动作,在练习动作的同时欣赏音乐陶冶情操,能使训练达到身体放松、心情愉悦的效果。

nlc202309090449

四、太极禅的养生价值

太极禅基于太极拳的形式,融于生活禅的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形态。练拳之时感悟生活禅的魅力,在生活禅中凸显练拳的益处,两者相得益彰、各显其优。其宗旨就是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融入社会和自然,达到卫生(保卫生命)、护生(养护生命)、厚生(厚待生命)、摄生(调摄生命)和道生(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

(一)强身健体,增进健康

太极禅是基于太极拳法基础之上的,其中太极云手就是通过太极十三势的练习配合呼吸训练和意识冥想能够大大提升受训者身心和谐程度的训练手段,其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当今社会,随着医学、运动人体科学的不断发展,神经系统对人体影Ⅱ向的奥秘不断被认识。神经系统是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枢纽,人类在受到外部环境影Ⅱ向的同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可以适应环境并进一步改造外部环境。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神经系统时常高度紧张,大脑处于焦虑和躁郁之中,身体的能量消耗严重超标。因此人们时常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使神经系统产生紊乱,这是造成现如今人们头痛、失眠、多梦、抑郁等疾病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太极禅的练习可以帮助人们排除杂念、稳定情绪,并且通过多方位的感官刺激,使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交替兴奋。这是利用了“此消彼长”的原理,大脑部分区域兴奋、另一部分区域则进入安静休息状态,从而保证大脑皮层整体的平衡。在太极禅训练体系之中时常要求“含胸松腰拔背”、“腰脊为第一主宰”等,长期训练这些动作对人的脊柱、腰腹等部位的保健有着独特的功效。

太极禅的训练属于有氧运动,其节奏缓慢、动作轻柔。因此吸入体内的氧气能够与血液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使得血液中的含氧比率增大。高含氧量血液的循环对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有着非常大之好处。这样长期的训练会使肺活量增加,同时对呼吸肌、膈肌、心肌提供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增强肺组织和心肌组织的弹性和韧性,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调节心理,涤荡心灵

太极禅在每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都配有音乐,不同音乐的音调、节奏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刺激,太极禅配备的轻柔缓和的音乐能够使人们心情放松、消除心理紧张。《黄帝内经》指出,中乐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可以通五脏。不同音调频率的乐曲可以体现不同的情感;当人受到某种曲调或某种状态的感应并产生共鸣时,这种共鸣可以对人体脏腑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同时,太极禅训练过程中伴随着意识冥想,静能生慧、静能生道、静能开悟,意识冥想能够使人摆脱世俗的纷杂,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感受心灵的纯粹。长期的冥想能够使大脑处于alpha波的状态。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脑处于beta波状态,beta波能使人们保持警觉,这也是人们产生紧张、压力感的原因。而alpha波能够使人处于放松状态,促使心情平静,开发人类潜能。意识冥想也能促进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性,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负责支配人的感知能力和注意力,因此意识冥想能够调节心理、涤荡心灵。

(三)达于与万物共和谐状态

太极文化的哲学性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体现“整体的和谐观”上。太极禅中的拳法、功法和心法追求的是内外兼修、身心兼顾,最终达到人自身的内外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太极禅训练中的静坐冥想也是对其和谐观最有利的体现。量子物理学界认为,在静坐冥想中所体会到的超然感觉就是自然率的“统一场”,这个“统一场”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境界,也即万物和谐的境界。静坐冥想不仅是对自然和人类生命的超越,也是对人们精神的完善和延伸,它使人能够体会到超越本我、自我与社会,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愉悦感。

五、结语

太极禅是对太极文化的规整和阐述,也是对太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太极云手和太极FlT体系的训练,能够达到增强体质、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效果,是人们在快节奏的今天给自己创造出的一方净土,让人得以享受自然、愉悦心情,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及幸福感。另外,太极禅的理念强调人自身的内外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能够超越自我,融入大自然,进而达到超然脱俗的境界的一条捷径。

浅析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取向 第4篇

关键词:传统养生,儒家养生,道家思想,价值,价值取向

1 前言

社会的发展是因为人们的不断探索、追求,正是因为人们更大的求知欲才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向上提高。同样,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中。它的产生与发展的最原始原因是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治病康复的探索。

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养生思想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蜂起,对于养生的理念与见解各有千秋,其中主要以孔孟的儒家养生之道和老庄的道家养生学说为主。秦朝实现大一统,但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术,中国的养生走了一段时间的弯路。后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秦汉以前的养身思想和方式方法做了系统的归结和整理,促使养生文化重新走向科学的道路。此后一直到隋唐时期,中国的传统养生一直处于兴盛时期,特别是在唐朝,养生学以儒释道养生思想为主,不断充实,不断发展。

而各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依托,不仅如此,还有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其所处社会的价值观以及人性的道德要求。这些都会促进或者阻碍养生思想的发展。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在《易经》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道法自然”。释家即佛家,释迦摩尼也有佛语:“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

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中华养生的主体,但我认为这三家之所以可以长期互相影响、共同发展至今,主要还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或者说一直在寻求一个共同的思想,即“平衡、合一”。不仅如此,在注重养生的同时,他们都注重精神上的,以及身体与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各派的形成和流传都有自己的文化理论依据,总的说来,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理论依据大致可分为一下四点: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这四点为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四大理论依据,只有通晓这些,才会对传统养生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的灵活运用。

2 价值的概述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人们在利用闲暇时间去健身、运动已经很普遍。而养生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独具特点的健身功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审视并接受。中国的传统养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其丰富的养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以后,中国传统养身文化不仅没有被社会、人们遗忘或者抛弃,反而可以以一个中华璀璨文化的代言人身份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因为养生有强身健体的外在作用以外,更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1 价值的概念

价值不是指人的行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或是据以选择事物的指涉架构。价值所涉及的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可能属于各种不同的生活范畴,如家庭、工作、社交、休闲、文学、艺术、宗教、经济、政治及法律等。无论在生活的哪一面。一种价值偏好如经长久演变而为一项影响重大的广泛信念,便可称为价值取向。数项价值信念或价值取向,如能组成一套互相关联的系统,则可称为价值体系,价值信念,价值取向及价值体系,皆可统称为价值观念,或简称价值观。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与价值息息相关,联系密切。人们也经常并且广泛的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例如,食品可以使人充饥,食品对人有食用价值;电灯可以给人照明,电灯对人有使用价值;图画可以供人欣赏,图画对人有审美价值等等。

2.2 价值的界定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价值就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或者人的相互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在对价值作这样的界定时,必须对价值作以下理解。

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人。价值作为一种关系必然有它的特定的主体和客体。首先,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人。只有在人与客体之间,才谈得上价值。因为,人是一切价值的需要者、享用者和评价者,价值离不开人的需要和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离开了人就无所谓好与坏、有用和无用,也就无所谓价值。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世界。如果客体是物,主体也是物。那么在物与物之间,即使客体的物对主体的物发生一定的有用性,也不能叫做价值。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只能叫效用关系。其次,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人。因为,作为主体的人不仅需要物,而且也需要人。这是谁都知道的,无须详加论证。所以,价值的客体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从这里可以知道,在价值关系之中,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

第二,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既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的某种特性。因为,一个事物不与人发生任何关系,而是离开人独立存在着。那么,尽管它和它的某种特性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可是,这个事物对人的需要并没有满足,也就没有价值。例如,一个人走在没有水的沙漠里,口渴的厉害,而长江里的水汹涌澎湃,奔腾不息,当然是可以解渴的。但是,“远水不解近渴”,长江里的水没能满足这个人喝水的需要,对这个人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客观实在的关系。只有当客体与主体的人发生关系时,它们之间的一种关系才是价值。

第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所有关系。首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人对客体的作用,二是客体对主体人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但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不是价值,只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才可能是价值。例如,人穿衣服,人把衣服穿破了,人对衣服的这种作用,无所谓价值。衣服给人带来了温暖,衣服对人的这种作用,才是价值。其次,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人的需要来划分,一种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另一种是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的消极作用。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对主体的积极作用。例如,一个病人需要吃药。他吃了一种药之后,这种药对他产生了治病的作用,同时,又给他造成了另一种病。这种副作用,就不是价值。只有满足治病需要的那种治病的作用才是价值。

3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分析

在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中,养生者的思想大概为追求个体的健康以达到延年益寿、祛病辟邪。无可厚非,这也是传统养生思想最本质的价值追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背景的改变和发展,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价值的追求在养生的同时更上升到道德层面,当然这种思想在最原始的道教、儒家思想中也有体现。但现在可以说在回归原始的同时则更系统,更合理的表达了人们对养生更高层次的理解,可见,传统养生不仅仅只是为了长命百岁,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

3.1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取向

3.1.1 价值取向的概念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3.1.2 价值取向的类型

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家庭、朋友、老师、群体乃至组织等都会影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学习和经历的产物,因此会有十分不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的分类方式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心理学家Rotech的分类。他把价值取向分为两大类: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终极价值指的是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的信念;工具价值则反映了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在其所著的《人类价值的本质》中,提出了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各18个成分。表一为终极价值与工具价值具体的体现。

心理学家Allport提出有关价值取向的另一种分类。他把价值取向分为六类:理论取向、经济取向、审美取向、社会取向、政治取向和宗教取向。

科学的价值取向的维度:(1)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任何价值都是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2)科学性:价值取向要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个人在设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时,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计划、行动目标符合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3)可行性:主观因素:自身素质、性格特点、潜力等;客观因素: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等。(4)超越性: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主体的积极开拓进取和拼搏精神。

克拉克洪和斯特罗德贝克:克拉克洪和斯特罗德贝克概括出五种各包括三种类型的价值取向:(1)对人类本性内部特征的概念(坏的、善恶混合的、可变的);(2)对人与自然及超自然关系的概念(人类服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统治自然);(3)人类生命的时间取向(以过去为中心、以现在为中心、以未来为中心);(4)对自我性质的看法(强调存在、强调顺其自然、强调行为);(5)对人际关系的看法(独处、合作、个人主义)。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交谈,发现在西方工业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们强调自然的主宰地位,以将来为中心,强调行为和个人主义;而在非工业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现在或过去为中心,顺其自然发展自我和强调与他人合作的关系。所谓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们把价值取向叫做价值的指向性;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价值的指向性就是价值取向,无论是取向还是指向,其实质是以谁为价值主体,并对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和理想作何理解的问题。

3.1.3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的分类有一定的范围界定,但每一个分类中都有社会性这一特定内容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在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教、释家都推崇人的本性,注重个体的养生,结合不同的个体情况,经过分析,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较系统的养生。这些在后期发展起来并经国家认定的四套健身气功中有具体体现。从现代社会角度出发,则可将这种思想更科学的称为“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科学化的一个体现。现代体育的产生是以增进人的技能、改进人的体质为目的,主要通过运动健身、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三个体系体现其本质价值。而“竞争”、“超越”则被归纳为西方体育的价值取向。现代人更多的开始追求轻松、愉悦的健身方式,建立健康的健身观念。在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取向方面,与西方观念相对比,应该将各自的文化思想置于世界文化中,在发扬东方文化的同时,借鉴西方的现代性,两者科学地结合,更好地发展中华传统养生思想。

3.2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体现

通过以上对价值、价值取向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具有其广远的社会价值的。首先,人们会追求自己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而从事一些强身健体的活动或者运动,在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传统养生思想发挥其指导意义,例如:什么动作应该做,什么动作不应该做;什么食物应该食用,什么食物不应该食用,都会一目了然。其次,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后,会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满足,这就体现在当今和谐社会时期,已经有一部分人们对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追求提高到了一定的道德层面,在养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心灵更加纯净,心态更加平和,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更好的把握自我。最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各个方面都加以贯彻,这在说明个体重要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养生思想的科学指导性。回归事物本源,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综上所说,现代社会中,将会有更多的人们倾向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养生。

4 总结

中华传统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有其历史文化背景相依托,将其置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可见它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本篇论文中通过对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研究,归纳总结它的价值取向,探究到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不仅对人体的个体机制有指导作用;在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中,也可满足人们一定的精神需求;再者,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容易让人们的压力增大,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普及和学习都会对这些起到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2]缪仕晖.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科技信息,2009(23).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林乾良,刘正才.养生寿老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马华徽.中国古代养生学原理及其启示[J].湖北体育科技,1999(2):53-55.

峨眉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及发展对策 第5篇

【关键词】峨眉武术;巴蜀文化;健身养生;价值;拓展

The Body-building and Health-Preserving Value of Emei Wushu and Its Development

TIAN Wen-l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Chinese Wush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developed in various styles and schools for different reasons. Emei style boxing enjoy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ushu and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This thesi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ing and field study, probes into the body-building and health-preserving function of Emei Wushu. It aims at exploring the social value of Emei Wushu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

【Keywords】 Emei Wushu, Bashu culture,body-building and health-preserving value, developing

1 前言

峨眉武术是以巴蜀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运动特色,在川内流传悠久、根基深厚、源流有序,并具有浓厚巴蜀地域风格的武术技术体系。峨眉武术起源于四川中部峨眉山,据四川史地丛书《峨眉山》记载,峨眉山早在战国时期就成为四川武术的聚散地。峨眉武术主要的特点表现为:一、峨眉武术功法独特,套路繁多,具有很强的技击性;二、峨眉武术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练习中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动静功法相融汇,常年练习,能强身健体。三、峨眉武术枝繁叶茂,素有“树开八花,八花八叶扶”的美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好,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1〕。

2峨眉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

2.1峨眉武术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心身合修、延年益寿的健身作用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包括了身心两方面因素。峨眉武术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形神兼,各种功法和技法皆以意领动,心动形随,以形达意,形意结合,在动静疾徐,闪展腾挪中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如燕青拳以”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力功”为八法;气功是峨眉派武术内功的基本功法之一,在精修内功的基础上,修炼各套武功。仅峨眉养生功就有十二桩功、九九还阳功、养生功、纯阳六合掌、太乙金刚掌、逍遥游桩法、地仙炬丹法等20多种功法。这些功法多为清道光年间峨眉后山方士何九根所传,以方家妙法修炼度用,探诸家内功之玄机,摄各派养生之精华熔于一炉。其特点是以传统养生为导引,运用独特的采气方法,奇妙的意识诱导,神速地调动内气,自然的升降开合,适度的刚柔相济,灵活地吞吐浮沉。它主张“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与老子的重柔主静”的思想相通。练功不仅要求动作姿势规范,技巧完美统一,更注重精神、意识、气、息的锻炼;通过内练,培养人体元气、正气,改善人体内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做到以内助外,以外促内,内养外修,内状外强。一方面使我们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确实使自我精神感受得到全新的体验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的特点和功能,具有壮内强外的全面健身作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体育。也正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任何健身力法的显著特征,峨眉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得到广泛推广。

2.2峨眉武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经常从事峨眉武术运动,能明显地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如经常从事武术锻炼的运动员安静时出现心搏徐缓和低血压现象。这种脉博徐缓和低血压现象,随着武术锻炼的年限增加也愈为明显。进行武术锻炼的人的脉搏频率和收缩压增加较少,恢复时间也较快,出现了“节省化”现象。由于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这种良好的影响,因此在医疗体育中常利用武术运动作为预防及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手段。长期从事峨眉武术练习,能使体内各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改善和提高全身的新陈代谢过程。这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使血压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预防老年性高血压的产生。

2.3峨眉武术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峨眉武术练习过程经常会进行“屏息,憋气”,故是在缺氧情况下完成的,经常在这种缺氧情况下练习,必然会提高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在武术运动中要求有规律地进行呼吸,做到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如:一些踢腿,冲拳,下蹲等动作,要求同时进行呼气,而一些屈体回收等动作则要求同时吸气,并做到呼吸深长均匀。所以长期从事峨眉武术练习会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2.4峨眉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

练习峨眉武术时要求身体各部肌肉协调配合。同时武术运动要求“动迅静定”,动就要像闪电流星那样快速,静就要像山岳一般的安稳。这些都能锻炼神经系统的机能。

2.5峨眉武术对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风尚、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影响

峨眉武术历来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并要求常年有恒、坚持不懈,这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经过长期锻炼,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勤奋进取、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振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未曾习武先学礼,未习武先习德”是习武的首要条件,峨眉武术自古到今一直被人们当成修身养性、健全人格的一种手段。“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是历来教武育人的准则。武术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诸如尊师爱生、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增进友谊、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品德,都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正是武术运动促进了传统道德标准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结合。这不仅是峨眉武术道德观念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的做人准则、健全人格价值的具体表现〔2〕。

3峨眉武术在全民健身养生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峨眉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其技术自成体系、特点鲜明;深受巴蜀文化的熏陶、巴山蜀水的滋养,其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特色明显。然而今天相比于少林拳及武当拳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没有被广泛地推广出去,并不成体系。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宣传推广工作不到位和其他资源的整合不够,自身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工作不到位密切相关。

4峨眉武术健身养生价值发展策略

4.1产业化发展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本身就是以“秀甲天下”、世界双遗产(文化和自然)之称的峨眉山为发源地和集散地的,又有着和齐鲁、三晋等地域文化一样灿烂辉煌的巴蜀文化为底蕴。因此,紧密围绕巴蜀文化,对自然旅游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戏曲茶艺资源进行开发是峨眉健身养生武术发展的上上之策。当前正值建设“中国第一山”的关键阶段,这也是历史再次赋予四川武林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继承发展峨眉武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峨眉健身养生武术,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峨眉武术融入“中国第一山”的建设中去,走武术与文化、武术与旅游、武术与民俗协调发展的路子,使峨眉武术发展形成产业化,成为旅游产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

4.2进一步挖掘整理,形成体系

峨眉健身养生武术虽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目前看来并不成体系。可以考虑将众多的套路、功法、器械等内容按照一定的类别归属形成体系,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理清峨眉武术体系的脉络,更有利于峨眉健身养生武术的宣传推广、继承和可持续发展。

4.3树立普及发展理念并对其加以创新

我们对于峨眉武术的研究和开发,应该建立一种发展的机制,树立一种发展的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信发展是峨眉武术持续生存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应该是峨眉武术生存和壮大的最好途径和经验。其次我们应对峨眉武术加以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从传统中寻求发展的源泉,创新是唯一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在峨眉武术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保持生命力旺盛的新的峨眉健身养生武术。充分发挥它的养生功能作用,造福人类。树立全球意识,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养生武术技术的科学性。峨眉健身养生武术的创新,不仅要表现在对传统峨眉武术存在形式的创新,而且应更多地从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文化的当代价值出发,与时俱进,同我国武术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使峨眉健身养生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更具时代性。

4.4走改革峨眉武术创新之路

峨眉传统武术要发展,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现代的观念、破除封建迷信、门户之见。用发展的眼光将那些无用的、玄虚的、伪装的、不科学的东西革掉,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保留、传统与现代、区域与全球等关系,义无反顾地坚持改革,树立创新理念。在保持峨眉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民间传统武术进行加工、提纯、深化,并加以科学的论证。对整理创新的、可推行的养生武术进行包装(动作包装、技术包装、音响包装、器械包装),同时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优秀的峨眉传统武术发扬光大。积极引导峨眉养生武术不断更新、发展,适应现代需要。加大挖掘整理和推广民间传统武术的力度,重视科技指导和信息管理。不断地挖掘民间峨眉传统养生武术,不断地整理、规范、提纯、推广、充实民间养生武术,以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峨眉养生武术的比赛表演,增进技术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峨眉健身养生武术不断向前发展。

5结论

峨眉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于一体。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峨眉武术的健身功能非常全面,它注重人的内外兼修,强调从精神到肉体,由内到外,循序渐进地全面进行锻炼,从中了解、领悟做人真谛,完善人生价值,提高人生的修养,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开展峨眉武术活动,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它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啸原.刍议峨眉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与特征〔J〕.武术文化研究,2010(7):13.

〔2〕姜玉泽.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4(3):81.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 第6篇

1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概述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博大精深, 目前已经被人们发掘并系统整理出体育项目有一千多个[1]。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体育文化如蒙古族的摔跤、赛马、射箭, 而汉族人中颇受喜爱的是太极拳。研究史料不难发现, 我国传统体育在方法及理论体系方面较为成熟, 融佛、道、儒、医、武等学派为一体, 如, 修身养性, 仁义礼智信, 炼丹采药, 参禅等分别是儒家、道、佛家的理论要旨。

1.1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来源于传统养生学, 是传统养生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强调的是自身的调整和控制, 从而达到身心合一, 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它更加注重自身的修炼和人体内部的运动, 动作缓慢柔和, 一般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 在不同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吕氏春秋·节丧》中也讲到“养生”指人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2]。

1.2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包括服气、行气、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段锦、太极拳等[3]。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意预防为主, 强调动静结合、身心具练。传统体育讲究静以养神, 人体运动应该保持适量, 注重人体的协调发展而西方的健身运动则强调身体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负荷和时间。两者差异较大。

2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价值

2.1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健身价值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的现在健身价值首先表现在个体方面, 人们通过练习太极、武术等运动对人体的运动、神经、血液、呼吸、泌尿等各个系统具有重要的锻炼效果, 达到强身健体。其次这些运动不止是外在形式, 其更加注重内功, 这对人们的内外兼修起到无法代替的作用。古代体育养生方法一般简单易行, 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只要方法适当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另外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可以与现代体育训练互补, 达到双赢效果。另外, 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心理素质以及道德素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WHO指出, 健康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完好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对此,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可提供一定的启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讲求动养之道、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居养之道,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俱养, 注重天人合一, 能有效地改善身体机能, 促进身体健康, 具有较好地推广价值。当今社会, 人类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缺少情绪宣泄的情况下, 会导致抑郁等诸多精神疾病的引发。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1 750名心理医生中, 80%的人认为养生体育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 60%的心理医生养生体育对焦虑症有很好地治疗效果。根据赵晓勤等以太极拳作为干预手段, 对51名本科生进行试验, 研究显示:受试者和锻炼前相比, 其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总外周阻力和心率等均有所降低, 而心每搏指数、心指数及动脉顺应性均增大。对受试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锻炼前统计有41人累计68项不适应症, 经1年的太极拳训练后, 其中30个症状消失, 23项症状有所好转, 康复到达77.9%[5]。可见,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还能有效促进精神健康,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可以从中寻找到良方以资借鉴, 使其“普及化、大众化、民族化”。

2.2传统体育养生的社会学价值

从社会的层面来讲, 传统体育养生学不仅有助于生命个体的改造, 还能够通过个体的行为对社会施加影响。例如: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主要是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 在开展该项目的过程中落实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 能增强民族体质。传统体育养生不仅重视个体的身心协调发展、内外兼修还强调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此外, 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持久的、大范围发展的大众体育运动, 要想长久发展下去, 必须提高大众的体育运动和健身意识, 而这种意识的建立与当地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 具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若将其去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 更加有利于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学注重“贵己、重生”, 在现实中对社会个体进行改造, 通过每个个体的行为影响社会大环境。我国传统体育养生不同于追求人体极限的竞技体育, 这也与西方的团体、极限、竞争体育文化不同。传统体育运动形式舒缓, 运动量适宜, 它对预防疾病, 强身益智, 涵养道德, 延年益寿, 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他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 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 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 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据调查显示, 经常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人群, 医疗费用较不经常练习的人群明显较低。

2.3传统体育养生的教育价值

2004年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后, 众多中小学的体育课中都适当开展了武术项目, 这也说明了传统体育对青少年的健身及教育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强调人的协调发展, 内外兼修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及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其与竞技体育不同的是强调人的适度运动对人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不可否认学习传统体育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体育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3结语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现代处于巨大生活压力下的人们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作用, 这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应该具有文化自信, 大力挖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养生价值, 为丰富世界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飞.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5) :142-143.

[2]胡晓飞.享受传统体育养生练习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10) :1336-1338.

[3]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0.

[4]吴京梅.中西方体育养生之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79-81.

庄子养生思想体系及其普适价值研究 第7篇

一、庄子养生思想体系

《庄子》中,养生是其中重要的主题。庄子养生思想主要集中在《养生主》和《达生》篇中,也散见内篇、外篇、杂篇等其他各篇中。庄子养生思想体系主要由“保生”“、全性”“、养身”、“尽年”的养生观念“,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法则“,形全精复”的养生任务和“心斋”“、坐忘”的养生方法构成。

1.保生、全性、养身、尽年的养生观念。保生、全性、养身、尽年是庄子养生体系的首要内容。《养生主》一篇,开宗明义,提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1]94的主张。“保身”的“身”在这里解释为“生命”“,保护生命”的提法,否定了一些学者对庄子哲学消极生命观的判断。清代学者胡文英评价庄子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2]在那个动荡纷乱的时代“,保护生命”是庄子“眼冷心热”的必然诉求;“全生”之“生”,则通为“性”“,全生”是“保全天性”的意思。庄子讲求看破生死,正确认识生命运动的自然法则,把对人天性的保存看作生命长久的重要条件,所以才有对“浑沌之死”的伤情和对“樗树之生”的欣悦。“保全天性”也是庄子哲学对混乱世事的鞭挞,对社会秩序的否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关于“可以养亲”,有些学者按照字面的意思将其理解为“赡养亲人”,但道家哲学一贯未曾论及养亲之事,因此这里将其理解为“养身”之意,由此恰好可以推测出,庄子思想绝不否定肉身,反而将肉身当作上天赐予人最亲密的礼物,必须要进行养护;最后谈到“尽年”,“尽年”对人的寿命的要求,庄子尊重自然规律,将人的生死都看作自然之事,只需随顺,无须悲哀。“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1]188。人的生是恍惚间随气息而来,人的死更是“偃然寝于巨室”,“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因此,只需在生的过程中做到了保全天性和养护身体,随顺自然地实现享尽寿命的目的就可以了。如何保生、全性、养身、尽年?要做到“缘督以为经”“,缘督”即顺着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指世间万物流转生化的规律,让生命的每一步都按照自然的规律行进,下面将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

2.“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法则。对于如何实现保生、全性、养身、尽年的养生观这一问题,庄子在《养生主》一文中通过“庖丁解牛”、“右师之介”、“泽雉之乐”,“秦失吊老聃”四个小故事,阐述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法则。庄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到要在复杂的世界中谋求生存,就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依照自然的规律,顺从社会的规律,才能够避免因挫折逆境而折寿损命。下面三个故事是对这个道理的进一步解释。“右师之介”的故事讲要“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1]100,尊重其本来的姿态,是从肉身的层面强化“因其固然”“;泽雉之乐”讲泽雉的逍遥自在,是从精神的层面强化“因其固然”[1]101“;秦失吊老聃”的故事,则破除对死生的纠结,依照自然的规律,“安时处顺”[1]102,不为死生哀乐之情所困扰。经历过破除对形骸的执念,达到精神的逍遥,进一步破除对生死的纠结,遵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法则,就能达到保身、全生、养身、尽年的目的了。

3.“形全精复”的养生任务。“形全精复”这个说法出自《达生》“,达生”的意义就是通晓生命的道理。《达生》第一节提出“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1]465。这里的“形全”指的是肉身不因受到外在的干扰而受累,而不是强求形体的健全。《庄子》一书中有很多体形残缺,但精神得全,终其天年者的例子,告诉人们先天的肢体形状是无需人为地去改变的。忘掉形体的全或不全,依然自处,方能尽其天年。或者换个角度说,恰是肢体残缺者才能获得这样一种健全,比如因肢体畸形,而坐受赈济终老不受其扰的支离疏,这就是庄子“形全”的真义所在。这里“精复”的“复”有复归之意,道家哲学通常认为人刚出生的状态最好,从精神到肉体都很完足,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外界种种诱惑和束缚,反而越来越丧失。因此,追求人精神的复归,如何复归?庄子认为各种感观是引起精神波动的重要因素。“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悛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1]332如果对色、声、臭、味、趣五个方面加以控制“,让精神超然于‘得、静、虚、淡、粹’的境界之中,方能‘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3]15,这就是庄子复归精神的法宝。

二、庄子养生思想的普适价值

庄子养生思想诞生已逾千年,仍具有历久弥新的普适价值,首先是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次,对以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为主导的当代运动理念也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1.“静”养生息。庄子营造出一个以“静”为主的养生环境。这个“静”不是退守也不是消极,而是积极对待身体和生命的另一种模式。“比起其他道家来说,庄子更为重视生命的价值,在庄子之前,道家的着眼点是放在自然现象与外在世界,但到了庄子之后,却放在人生以及其价值的重新建立”[4]109,以“静”观世,以“静”处世,这种“静”的姿态不唯在当时那个战乱频仍、人心离乱的世界里为保存人的身体和维护人的心灵提出有效的一剂良药;即便放在当代社会,个体面对种种复杂的外界环境和时常浮躁的内心世界,也还是守护生命的重要法宝。

2.“形而上”的养生境界。学界有些观点认为庄子的养生思想不可捉摸,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的观点,对现代养生没有积极的意义,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庄子》一书,专门谈到“养生”虽然不多见,但保养生命的主题却贯穿始终。如上文中所指出,庄子构建了一整套养生的体系,其中所蕴含的原则和道理,对流派众多的现代养生来讲仍然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其所追求的养生境界已经超越了“形而下”的方法论层面,跃升至“形而上”的认识论层面,具有哲学上所讲的终极关怀的价值。

庄子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源头,指引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方向,蕴含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它更代表着一种与现代竞技体育思想截然不同的运动理念,在某些方面对当代运动理念起着弥补和纠偏的批判作用,庄子的养生思想不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喁喁私语,而是历经千年依然放射出迷人光彩的普适理论,值得世人一次次回望,不断汲取新的思想力量。

摘要:本文以文本解读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庄子养生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庄子养生思想的系统体系、理论基础和研究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通过对庄子养生思想的研究,明确其历史定位,发掘其中的普适价值,为人们在现代社会更好生存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庄子,养生思想,普适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4).

[2]胡文英.庄子独见[M].三读斋刻本.清乾隆.

[3]熊晓正.庄子养生思想浅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2(1).

养生价值 第8篇

长寿健康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更是人们几千年来不懈的追求、探索。为了祛病、强身、延迟衰老,需要讲究掌握养生保健的方法手段。传统保健养生术层次多,从简单到复杂各式各样并存。中国健身气功融武术、医疗保健和气功于一体,不仅能强身健体、防疫治病、延缓衰老,还能开发智慧,挖掘人体潜能。所以说,中国的健身气功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健身术,是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之一。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较为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国健身气功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主要探讨目前流行的、国家体育总局整理编创的四种健身气功: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通过对中国健身气功养生价值的分析,更好地认识并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健身、养生功能。

2 中国健身气功的养生价值分析

中国健身气功·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易:移动、活动、改变、变易、隐有增强之意;筋:泛指筋脉、肌肉、筋骨(主要指肌肉);经:常道、规范、方法。“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其变得强壮有力,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养生健身方法。或简单的说,“易筋经”是一种改变肌肉质量的练功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强筋壮骨。《易筋经》载:“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魏伯阳《参同契》载:“脱换易筋是也。”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圣域在反掌之间耳”。可见此功法并非全在“易筋”,而是整体性身心并练、内外兼修的一套医疗保健养生功法。动者外动以易筋强骨,静者内静以攻心纳意,集内外兼修之长,静中求动(气)、动中求静(意)为宗旨,精练勤思,可达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目前发现流传至今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蔚辑录的《内功图说》中。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宗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现代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中国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整套功法虽然动作相对简单,但每一动作无论是动姿或静态,都有细化、精化的余地。如“虎举”,手型的变化,就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两臂的举起和下落,又可分为提、举、拉、按四个阶段,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眼神要随手而动,带动头部的仰俯变化。五禽戏的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总的来看,新功法以腰为主轴和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以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增强健身功效。五禽戏功法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例如,“鹿抵”、“鹿奔”、“熊晃”、“猿提”、“鸟伸”等动作对肌肉群锻炼具有独特作用。

中国健身气功·六字诀与脏腑的相应关系为:呵为舌音对应于心———火,呼为喉音对应于脾———土,吹为唇音对应于肾———水,嘘(嘻)为牙音对应于肝(胆)———木,呬为齿音正对应于肺———金。“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疏通三焦经脉。中医认为“少阳为枢”,通少阳即可调理全身气机,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诸气。因此,在六字的脏腑对应上,“呵———心,呬———肺,嘘———肝,呼———脾,吹———肾,嘻———三焦”是合理而规范的。在六字读音确定后,不同的口型会产生不同的内外气息,进而影响体内脏腑运动和经络运行状况。“养气功六字诀”中讲:“脏腑的内部运动和经络的运行受人体内外不同作用力的影响,而呼气时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齿、喉产生不同的形状和位置,从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内在压力,影响不同的脏腑的气血运行,从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六字真言”中要求,吐字时要体会“着力点”,“口腔内不同部位的力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个部位就是着力点,着力点的规定不是要求练功者用力发音,而是要求练功者在练习中逐渐悟出这个点,自觉感受这个点,自然随和这个点,以保证发音的准确性和内脏和协共振”。

中国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八段锦的功法动作柔和缓缓,圆活连贯。柔和,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缓慢,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它是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协,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贯,是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断续之处,既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又如春蚕吐丝相连无间,使人神清气爽,体态安详,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身健体的效果。

3 中国健身气功所体现的时代性

3.1 休闲时代人们体育养生的需要

21世纪,人类在发达国家的引领下走向休闲时代,中国努力营造和谐社会,极大地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这就对体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需求。休闲是后工业社会人类发展的必然途径。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将进入一个以休闲养生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为休闲时代的来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充裕的时间。我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全年的法定节假日的增多,休闲将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我国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大力把自己打造成休闲之都,这表明我国已经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背景之中,并将逐步进入休闲时代。休闲时代的来临,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十年,人们的身体观念在发生着变化:强身———健身———养生。小康社会的体育需要休闲娱乐,人们以养生的方式获得健康和保持健康的状态。适应休闲时代的潮流,在小康社会特别应该推行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中国健身气功,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建构小康社会的体育新理论,挖掘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和方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2 21世纪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老龄化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健康老龄化就是要在社会老龄化的情况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使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在已到来的21世纪,人口老龄化将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达1.3亿,21世纪中叶可能达到4亿左右。这就需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老人健康,老人有“好心情、好身体、好生活”。而中国健身气功这种养生方法可以对健康老龄化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3 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体育养生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中国的体育养生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健身术,是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之一。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中国健身气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的生活、劳动之余在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健身气功发展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起,有了大量的直接文字记载,形成了众多的文献资料,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功法及其有关的理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健身气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通过对中国健身气功的历史的回顾,了解健身气功的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继承发扬传统养生术,有助于我们去正本清源,对传统养生的理论和功法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4 中国健身气功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健身气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的生活、劳动之余在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中国健身气功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促进中国健身气功的发展,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既可以为休闲时代人们养生提供方法指导,又可以为继承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提供有效载体。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整理创编的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种中国健身气功的养生价值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在养生、养心、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方面都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值得推广的养生活动项目。

关键词:健身气功,养生价值,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吕继光.传统保健养生文化导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2]高鹤亭主编.中国医用气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

[3]张湖德主编.中医养生康复名著选读[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1).

[4]陈青山等.传统体育养生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5]孟景春等.中医养生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

[6]盖建武.民族传统养生思维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8):39-40.

养生价值 第9篇

关键词:武术养生,全民素质,影响,社会,价值

1 引言

武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与阳春白雪的传统高雅艺术相比,与华丽的官方文化和飘逸的士大夫文化相比,来自于基层的武术可视为一种民间文化,更多地承载着社会大众的性格与气质。同时,武术又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会文化系统,像金庸笔下所描绘的那样,帮派林立,门规森严,武功秘笈绝不轻易外传,这些都为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有中国国术之称的武术自古以来有不少养生的功法与养生术。中国武术界历来有一个说法,就是只有先养生、强身,达到身体的强健才可技击。如身体虚弱,不击便自倒,怎可谈论搏击。因此,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养生、强身之道。在注重健身、养生的现今社会,武术养生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加强全民对武术养生文化的认识势在必行。

2 武术养生的特点

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道教对人生是执着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道教认为,生长、生命、生存,是生道的本体。主张生道相守、生道合一、得道飞升、长生久视。因此,养生术成了道教精萃,立足之本。宋代著名学者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分析道:“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因贵生,而以生为乐,追求长生,从而养生,形成了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

武术养生的核心是“精气神”,武术理论极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又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成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识及其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所以,“养生之道,要在养气”,“道以气为宗”。炼养为了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长生。即“与天地同其元”。从而逐步形成了“道寓术中”、“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内外兼修”的动功特点,产生了“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内三合,外三合”、“气沉丹田”、“抱元守一”等各种练功要求,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建立了“以丹田运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要求,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达到精气神三宝相聚凝,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外拳”动作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招式训练与养生有机结合,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长生久视”。如练拳时要求动作圆柔,松而不懈,身正体舒,谓之“调身”;要求动作柔缓,升降开合,气沉丹田,呼吸均匀深长,谓之“调息”;要求腰脊带动四肢,内劲节节贯通,达到导引经络、通畅气血的效果;在以上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调心”、“心意领行”、“神舒体静”、气贯全身,力求有意识的和能动的控制要领和综合作用,才使人体通过练拳真正达到阴平阳秘,心静体舒状态,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取得健身养生之功效。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当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全面展示了其功能效果和养生修性的社会宗旨,进一步完善了养生健身说的理论体系。

武术养生观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世界观。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庄子更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人认为,人乃自然精华所凝。即“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天人相通,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有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健康、平衡。二是天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构造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人体本身含有大量的自然信息,自然的种种变化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这正是武当武术养生的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武术的养生功法约千余种,功法的形式也多样,如以静为基调的静功、桩功;以柔为特形的拳功;动静相兼的动功等,都强调自然,注重养气,天人合一。尤其外丹、内丹、行气、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跷、吐纳、咽津、内视、内观、胎息、呼吸、辟谷、调息、藏精、房中、守庚申等养生方术。在套路练习中也“效法自然”,如玄龟戏水、猿猴坐洞、青龙回首、黑熊反背、金蛇绕梁、灵猫捕鼠等,以及五禽戏、导引图、龙守、虎引、龟咽、燕飞、蛇曲等仿生动作与功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悟化,从主体上反映,为形神作用,溶技击的身体与意念活动为一体;从客体上反映为动静结合,拳功结合,求得人体心理意识上的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将练功的场地、方向和时间的选择也要阴阳合顺,自然和谐,使身体内部阴阳平衡和脏腑经络与五行相合,使人体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从而达到人体自身、人体与天体自然的平衡,增强健康水平。

3 武术养生对全民素质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养生术是武术与中医相结合,动作慢,简单,效果好,重视内部功能的保养与调节。与现代诸多健身数相比,武术里的养生术更适合于中老年人。但这并不说明不适合年轻人,练习武术既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修养,又可以强身、健身、防身。武术最初是打仗、狩猎等的谋生手段,尚与健身无关,但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足,身体活动不足,人才会有养生的需求,这时武术的养生功用才被提出来。中医把人体分为金木水土等等充分说明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似和联系。人体是个循环系统,类似一个小生态系统,只有运行正常才会健康,但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行为和自然规律离得越来越远,运行不正常自然会有健康之忧,因此恢复接近自然远古的行为来锻炼身体,甚至简单到走路、蹦、跳等,所以古有华佗的五禽戏,今有人练习爬走以治颈椎腰椎。而武术的联系要求高,要达到的境界也高,所以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更加强。武术养生不仅是更高一层的自然活动,更是一种凝聚智慧的超自然修炼。现在社会离自然之态更加远了,无论是从吃还是身体的使用都极违背自然规律,加上社会压力过大,生活比较不规律,而学习武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都将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习武不仅能培养人的内在气质,对人的内外皆有养之功。中华武术历来主张养、练、用并重。养生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养生的究竟。试看以技击著称的泰拳手, 不少人一到30 岁, 身体机能便明显退化, 平均寿命只有40 岁左右。其正规训练从15 岁开始, 异常苦、残忍, 如以木棒及铅球击打身体, 用拳脚踢击树木等,常常打得鲜血淋漓, 惨不忍睹, 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 尤其是体弱的人。虽然技击上较一般格斗略高一筹, 但其代价却过于惨重。

与此相反, 真正的中华武术首先从养生开始, 并且养生贯穿在所有训练当中。许多武术家就是从健身祛病开始, 而后步入拳坛的。现代国际奥委会的奠基人顾拜旦说过: 体育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 中华武术的健身作用, 就是天神的欢娱, 生命的动力! 健康,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阶层人群共同关注的切身问题。

4 武术养生存在的社会价值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曾经显赫一时的文化先后消失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然而,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起伏跌宕之后,仍然传承不辍,发展不已,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原因就是经过几千年文明洗礼的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像海洋一般博大而深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高科技既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捷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挑战特别是给人们保养身体, 怡养性情带来了诸多不利之处。人们经过反思逐渐地认识到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独特的价值,从而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崇尚。

4.1 提高素质健身防身的价值

武术养身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 人体各部位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 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 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 对外能利关节, 强筋骨, 壮体魄; 对内能理脏腑, 通经脉, 调精神。武术养身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 调养气血, 改善人体机能, 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养身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 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 通过武术锻炼, 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而且能学会攻防格斗技术, 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养身的搏斗运动, 通过攻防技术练习, 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 并在文字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 讲究得机、得时、得势, 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

4.2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的价值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 练习基本功时, 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进行套路练习, 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 砥砺精进, 永不自满的品质。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 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诸如尊师爱友, 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 互教互学, 以武会友, 切磋技艺, 讲礼守信,见义勇为, 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 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 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 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 还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武术养生源于武术又高于武术,在习武的同时,也要达到修养身心的作用。

4.3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的价值

武术养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无论是表演, 还是比赛, 都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之赞他“起舞拂长剑, 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着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养生功力、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 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比赛, 都会引人入胜, 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 给人以启迪和乐趣。

4.4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价值

武术养身运动蕴涵丰富, 技理相通, 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 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 交流思想, 增进友谊的良好方式。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 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 也喜爱武术散手, 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 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 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武术养生是其社会功用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一种古老的格斗技术, 同时兼有养生之效。即一种“破”的形式涵容了“立”的成分,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养生问题的深入研究,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产生了以体育为主流的体育养生方式,而在东方则形成了以自我内练为主要特征的养生体系,武术养生就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精品。

5 结语

传统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之所以能够经历数千年而不衰,并且不断发展,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它确实不是一种打斗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方面的魅力。现已发展成一种具有健身性和娱乐欣赏性的综合艺术,其中的健身性实际上包括了健身、养生和康复,如太极拳和八卦掌,都具有很强的养生价值。随应社会大众健身的潮流趋势,充分利用武术养生的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马小兵.浅析武术养生[J].搏击·武术科学,2009(2).

[3]廉恩勇,武晓慧.武术养生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2(3).

[4]郑勤.试论中华武术的健身养性修德功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

养生价值 第10篇

关键词:养生思想;和谐社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25-02

21世纪是人类社会步入关心自身生命和生态环境的新世纪。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人类对生命和生存环境的关系更加关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物质文化的追求欲望更加强烈,从而大大提高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却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华养生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天人合一”体育思想,对促进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道教“天人合一”养生思想,探索养生的价值,揭示人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促进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为人类保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贡献。

一、道教“天人合一”养生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

(一)“天人合一”养生思想与道家养生思想。

道教是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的宗教,道教为追求长寿之法,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天人合一”养生思想是道教养生思想的核心,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和自然,道教认为,任何自然天地息息相通,窍目相应,人的精神受之于天,人的形骨受之于大地,在天地之间,认识沟通天地的至灵至宝。“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吸收自然、宇宙万物之气。“天人合一”养生思想还强调按季节和气候进行修炼,强调了疾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有些疫性的疾病,往往随着季节性的变化而产生或消失。道教认为,人的寿命与自然相应,若想长寿就必须遵行自然法则,人体生病即是与自然不协调的结果。《太平经》指出:“人命在天地,天地常悦喜,乃理致太平,寿为后,是以吾居天地之间,常骇忿天地,故勉勉也。天地不和,不得吾年。”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环境分不开,如果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人就不能竟其天年,所以人必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老子被道教崇奉为“元始天尊”之称,老子在养生方面主要提倡“致虚极、守静笃”,即涤除外物对心境的干扰,保持心态的虚静状态,这就是老子提倡的主静说,他对调谐人们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作用。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是万物中之一物,本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要生存就不能脱离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破坏自然环境。老子强调和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说万物皆是阴阳和谐的产物。即古人所说的“和实生物”的意思,没有和谐也就不能有万物的存在。因此在当前竞争剧烈的时代,我们不能只要竞争而不要社会的和谐,我们提倡公平竞争,以竞争求得和谐协调发展。

道教养生思想在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延缓生命的衰败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保健强身医疗治病的重要框架,成为东方保健体育的瑰宝,值得人类探索和研究。

(二)太极拳的产生与特征。

太极拳源于古老的道教,太极拳以包容着中国道家、儒家和理学家思想和伦理的“太极学说”立论,依太极之理规范拳技体系,依太极之理解释拳械技法,借太极立名而称之为“太极拳”,是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太极拳运动以动作、呼吸和意识的统一为原则,强调内外合一,内外兼修,身心俱健。太极拳以阴阳合一方为太极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强调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阴阳合则万物生”,太极拳充满了众多的“矛盾”或者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直接地体验矛盾及解决矛盾的实践方式。中国太极拳的主旨就是在发展中一直不断地致力于“矛盾”的解决,从而完成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太极拳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养生上讲究精、气、神的内修,以顺畅遂、和为原则。技击上主张以柔克刚,主要技术有“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等。

哲学家们认为,运动是太极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太极本身就是蕴含着运动的潜能,动静互为其根,互相依存,不杂不离。对于动静张岱年先生说:“太极之动,非谓移动。太极乃无外之体,不能有由彼至此的移动。所谓太极之动,可以说是内在的动。太极动,便有阳分出;动极而静,便有阴分出。所谓阳,实即是太极之动;所谓阴,实即是太极之静。虽云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与动静,其实并非二事。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一动一静互根,一阴一阳相继。”张先生在这里所论的太极之动“是内在动”的思想,何太极与阴阳的关系,以及阴阳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认识太极拳是至为重要的。

二、“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一)弘扬中国养生文化,提高生命质量。

“天人合一”养生思想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注入了理论基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是由生物、人和物理环境组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但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和对空气的严重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身心的健康。而太极拳运动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完善自身,追求自然最为理想的健身手段。他的动作要求舒展圆活、轻灵沉着、速度均匀、连绵不断,并且结合“气宜鼓荡”、“以身行气”、“以气运身”的意识活动与呼吸运动,把肌肉和呼吸以及意念的调整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对人体的生理,心理机能以及对防治某些疾病,防衰老都有显著效果。因此,保护环境、弘扬中国养生文化必将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对现在的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和太极拳对疾病的防治、康复保健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对红细胞SOD的含量及活性影响有好的促进作用,据美国有关部门研究老年人联系太极拳对提高平衡能力,防止摔倒有显著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来激烈,内心的压力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和自杀现象,“天人合一”养生思想、以及太极拳对调节心理健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养生文化必将受到广泛的传播。

(二)太极拳在和谐社会中的开展及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幕式上太极拳第一次通过奥运会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这将引起世界各国对太极拳的关注,太极拳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太极拳运动在全世界各地蓬勃展开,每届举办的国际太极拳年会都吸引了大批的海外学人前来参加,成为太极拳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太极拳必将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对完善太极拳套路和规则的制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胡锦涛在赛后表彰大会上发表讲演中说到“我国将要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而太极拳必将成为推动大众健身的重要的健身手段。越来越多的太极拳协会成立,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人在小区,公园随处可见。这将大大的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三、“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以中华养生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五个统筹”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006年10月1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七项具体工作,第七项即“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道教“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正是阐释了人与自然必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在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有重大的意义。

四、结语

(一)“天人合一”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它对于日益高涨的人类对生命文化的关注,以及当代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提高生命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三)促进太极拳向国际化发展, 为太极拳进入奥运会而做好准备。

(四)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的开展,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激发人们的健身热情,丰富社区体育文化发展, 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焕禹,李长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J].上海体育科研,2003:43.

[2]任修瑾.道教养生之道[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8.

[3]叶至明.道教与人生[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352.

[4]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61.

[5]温立.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9.

[6]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无数分会.武术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116.310.

[7]舒大刚,彭华.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72.

[8]余功保.精选太极拳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

[9]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构建和谐社会与体育改革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12.

浅议太极拳对人体养生保健的价值 第11篇

一、太极拳能改善人体的微循环

太极拳运动“用意不用力”。是意、气、劲合一的全身运动。习拳者在拳理的要求下, 自始自终“身躯中正而不倚”, “周身骨节均需松开自然”, “不使有丝毫的拙劲”;随着拳架的式式交换, 绵绵不断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 而经络的疏通就会使人气血流畅, 气血的流畅是兴奋和刺激微循环运行的前提。

太极拳运动是动静相间, 要求习拳者精神内敛, 情绪宁静。这就给微循环处于十分正常的理疗中。情绪的安宁良好是保证人的生理机能正常的前提。人的精神处于舒畅愉快的状态, 是大脑功能完善的反映。太极拳运动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练太极拳练习要求嘴唇轻闭, 舌顶上腭, 这就有利于口液的分泌, 帮助消化。练习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

二、太极拳对人体五脏的锻炼

(一) 太极拳与肾

肾位于腰部, 左右各一个, 属于无行中“水”, 它有藏精、生髓、生骨, 为生殖的发源地。腰部活动加强, 可使腰部肌肉丰润, 肾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 内部组织的代谢功能加强。

(二) 太极拳与肺

肺位于人体胸腔, 分两个半叶.属无行中的“金”。它上通喉咙, 开窍于鼻, 主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的作用。肺主呼吸之气, 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人体通过呼吸获得自然界的清浊交换, 吐故纳新, 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

(三) 太极拳与心

心为于胸腔偏左, 属无行中“火”, 主导人体血脉, 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原动力, 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在心脏的节律搏动下喷血而完成的, 主神志。

(四) 太极拳与脾

脾位于中焦, 属无行中“土”, 它有主运化统血, 主肌肉和四肢的作用。脾的几种功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紧密相连, 互为作用, 一种功能失调将会影响着其它功能的运行。

(五) 太极拳与肝

肝位于人体腹腔右上部, 属于无行中木。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观察到肝气的输泄功能是否正常, 直接影响人的情志活动。反之, 人的情志活动也直接影响肝脏的功能, “怒气伤肝”便是此理。

三、太极拳与人体

(一) 头

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头部要保持正直, 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状态, 使头部有悬起的感觉。身体移动和旋转时, 头颈部与身躯四肢要保持一致。长久锻炼可以使头颈部关节灵活, 同时也增强颈部神经丛和神经根的反应率。

(二) 胸背

太极拳对背部的要求是, 要舒展松沉, 人体背部呈微弧形, 有脊椎骨上下相接, 是脊髓神经所在位置。胸背放松有利于增加呼吸深度, 人体通过呼吸获得和自然界的清灼交换, 吐故纳新, 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 运化水谷精微, 推动气血运行。

(三) 肩肘

太极拳对肩肘的要求是“松肩沉肘”, 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开, 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 只有做到沉肘松肩, 两臂才能圆满松活, 运动自然。久练可使“肩骨头骨缝拉开”, 关节运转灵活, 可使肩胛与肱骨头之间的骨膜与肌腱之间的韧性增加, 可防止肩周炎病的产生, 并可使桡、尺、肱骨骨头运转灵活。

(四) 跨膝

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 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松, 膝关节的负担就要加重。一般初练的人, 腿部力量差, 膝关节支持不了全身的重量, 所以不敢松胯。髋关节的放松又必须与肩关节的放松上下结合。

其外, 太极拳对手、足、腹、臀部均有一定的要求。使得周身关节在太极拳的运动中一动无有不动。久而久之, 肌肉丰满发达, 肌肉丰满有力, 使骨的理化特性得以改善, 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等。

四、太极拳对人的修心养性价值

(一) 太极拳使人有积极健康的情绪

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以意识指导动作, 要求意到身随, 内外相合, 使人进入无我无他的怡闲境地, 故可消除心理疲劳, 使人情绪开朗, 乐观向上, 配上典雅、优美的音乐, 舒掌展臂, 整个身心能得到极大享受。

(二) 太极拳能健全人格、改变消极个性

练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 头容正直, 行神一致, 动作匀速缓慢, 似行云流水, 连绵不断, 动中求静, 静中求动, 虚实结合, 刚柔相机, 处处充满哲理。故而练之, 可使人的性格改变, 使急燥、焦虑、易怒、小气、多疑的性格变的稳健、豁达、沉静、随和、乐观, 做人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三) 太极拳可以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人的行为水平

练太极拳者, 常是集体练拳。虽是集体活动, 但因大家都是为健身而来, 彼此无猜忌、隔阂、无利益冲突, 容易亲近, 谁缺席大家都关心询问, 并常相互切磋技艺。在交流拳艺过程中, 亦交流了情感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 改善了人际关系, 从而疏导了因工作中造成的压力和感情危机, 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达到心里相容, 心里相通。在改善人际关系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身的修养, 学会关心他人, 学会奉献, 培养了人的精神文明, 也提高了人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行为水平。

练太极拳是最佳的休息方式之一, 在练拳中, 既要求从容不迫、坦然自若, 又要精神集中、舒适、安详, 因此对忧愁、焦虑、痛苦心情, 是一剂有效的良药, 能使身心方面的紧张状态全面放松, 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休息, 提高大脑皮层的功能, 使机体反映敏锐, 动作灵活, 从而减低神经系统的紧张性, 防止因神经紧张诱发的许多疾病。

摘要: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 保持血管和淋巴管的弹性, 增强心肌营养, 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延缓呼吸系统衰老,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 促进内分泌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的协调平衡;太极拳运动能够加强肾脏的锻炼, 精气的储藏, 提高肺泡组织的弹性, 锻炼五脏六腑的不随意肌, 加强心脏系统的功能, 健旺脾气, 运化水谷精微, 疏理肝气, 使人体五脏协调运行;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人的行为水平, 预防心理因素诱发的多种疾病, 使人有积积、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情绪。

上一篇:教学管理与监督下一篇:村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