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风险管理范文

2024-09-18

债务风险管理范文(精选11篇)

债务风险管理 第1篇

(一)大部分高校的债务融资为银行举债型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 年12 月,河南省100 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贷款高校数占该省高校总数的86%,说明大多数高校银行贷款比例较大。从2014 年末河南省高校银行贷款的分布来看,本专科院校贷款余额达1 384 422.75万元,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0%。河南省高校的银行贷款数额巨大,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迎来发展的增长期,高校融资贷款的总额还会进一步增长,高校贷款应建立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缓解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以及债务风险。

(二)高校贷款资金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从高校银行贷款的用途结构分析,河南省高校本金贷款余额1 384 422.75 万元中用于基建资金占贷款总额的80%,剩余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及其他项目建设,这表明,河南省高校大额的贷款都用于不完善的基础建设,不能用于学校的软实力建设。但是近几年,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各高校面临严峻的招生压力,高校负债修建的教学楼、宿舍、购置的科研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对于河南省高校来说又是一项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高校贷款规模逐年增长

从河南省高校贷款的增长速度看,2012—2014 年河南省高校银行贷款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95%、53.46%、34.82%。2012 年和2013 年贷款规模显著增加,2014 年增长率有所降低。这说明,在全国高校银行贷款规模已经趋于平稳发展的情况下,河南省贷款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高校基础建设资金的需求压力在短期内还会进一步加大,高校亟待寻求更宽泛的融资渠道,以化解债务风险。

(四)国家教育及财政拨款数额有限

从政府扶持的力度来看,2014 年河南省高校贷款本金总额为504 705.05 万元,2010—2014 年地方财政用于高校拨款的资金支持累计偿债资金为27 556.9 万元,2011 年国家教育及财政拨款额占高校贷款本金总额的5%,这说明河南省与发达省份相比,用于高校教育投资的财政拨款力度比较小,地方政府可以化解的高校债务资金能力有限。

(五)高校自身化解贷款债务力度比较滞后

从贷款债务化解的情况来看,2014 年河南省高校贷款依然居高不下,各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使得贷款余额总额相比2010 年还存在较大的增长,高校扩张的需求使高校贷的数额进一步加大,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可以采用分年度债务化债支持,避免新增债务的沉重负担拖垮了高校,也阻止河南省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二、高校债务风险的特征

(一)高校债务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目前,公办高校债务主要是信用担保贷款,高校银行贷款用途主要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校贷款大多数为长期贷款,各级政府是我国公办高校的法人实体,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上升性发展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及高校各方对高校偿债能力不足的担忧,高校基本上不用考虑破产的风险。

(二)高校债务风险具有较强的不可控性

高校贷款大多用于高校基础设施及基建工程建设,贷款期间高校需要偿还银行贷款利息及本金。作为以非盈利性的公办事业单位的高校来说,银行贷款的资金本身不能带来经营收益,利息等借款成本只能通过学校的行政事业性收入或其他收入来弥补。

(三)高校债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高校贷款数额安全性因素相对较高,银行主动提供大量贷款。由于获得贷款比较便利,高校在申请贷款之前,对贷款项目及贷款额度缺乏科学论证。对于负债融资所隐含的风险,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同时,高校对融资规模、融资渠道和融资期限缺乏可行性分析,以致不能选择最优的资金筹资方式和资金机构。

(四)高校债务风险具有相当的关联性

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拨款,也是造成河南省高校负债沉重并衍生高校债务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规定高校能依法自主使用国家提供的资产,同时承担高校债务的偿还责任。但由于我国公办高校的定位和国家的体制限制,即使发生高校债务风险,公办高校基本上不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最终承担债务偿还主体的还是各级地方政府。

三、高校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高校管理层债务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高等学校各级领导风险意识淡薄,对债务风险的评估和认识不足,加之高等学校债务风险具有隐避性特点,使高校管理层对学校债务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和防范。同时,对于新增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及评估认识不足,高校管理层不重视投资项目的风险估计,项目开展前期缺乏可行性研究分析和足够的市场调研。总之,风险控制弱化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最大潜在风险。

(二)大规模扩招增加了高等学校债务风险

大规模扩招引起学校现有食堂、宿舍等教学资源超负荷运转,高等学校为改善现有教学条件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面对增加基础设施和建设教学科研用房的强烈需求,高校的基本设施和基础建设支出巨大,庞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的财政拨款的差距日益增大,单一的资产筹资方式即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基建需要,因此,向银行贷款成为首要的选择,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在特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三)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国内高等学校针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重视教学科研活动等任务的完成,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效率和充分利用,资产管理过程极为混乱。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制度不规范,高校资金使用中操作不规范、核算不合理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教学科研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同时资金使用缺少有效监管,不能对债务风险做出及时的控制和处理。

(四)校办产业的连带风险

目前,校办企业以高校的名义向银行贷款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校办企业是学校的全资公司或控股公司,若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企业本身的负债也就自然转化成了学校的负债,贷款债务只在学校基建财务账面体现,在学校财务账面则未反映,相应地在学校年末财务决算报表中也就不可能体现,从而造成年末财务决算报表在贷款总量上不能真实的进行反映的情况。

四、完善高校债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通过多渠道融资以优化资金来源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走教育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之路解决。从国外实践的经验来看。高校教育基金会实现在国内外募集教育基金,通过基金会规范化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捐赠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拓宽高校的融资渠道。针对河南省大多数高校正处于新校区建设、合并扩张的发展进程,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牵头发行教育债券,筹集高校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资金,调整高校单一的融资方式及不合理的负债结构,发行高校债券募集中长期教育资金,是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另外,地方政府可以实施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共赢方式在促进科技产业化的同时也能支持高校教育发展。

(二)高校建设应协调发展,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河南省高校建设要做到统筹规划,实行严格的审批和评估制度。对于基础建设已经完成的高校,应坚持严格的新增建设项目审核制度。高校贷款规模应严格执行各类贷款的审批制度,对高校的建设规模及债务偿还能力进行可行性分析,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部分高校盲目扩建,导致新校区建设后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资源闲置,政府应该做好高校和企业的协调工作,统筹安排资源,通过出售或置换的方式,变现闲置资源以减小高校的债务负担,降低高校的债务风险及财务负担。

(三)引进先进模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构建高校融资风险预警评价体系来防范高校的融资风险,风险预警机制对高校融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使高校的融资风险降到最低,使高校的融资效益最大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定期审查并确定高校贷款的最高警戒线,对超过警戒线的高校债务,国家及财政部门要制定高校债务偿还的具体还款方案,并停止向高风险的高校继续贷款。

(四)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优化拨款模式

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应完善教育经费监管职能,在高等学校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高校财务记账的审计,通过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审核,严格控制高校经费的使用。国家及财政部门教育拨款应将高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的评估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根据评估结果排序的方法在河南省高校间合理分配财政拨款。

摘要:目前,高校借债筹资以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而“银校合作”等筹资渠道超出高校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还款能力,高等学校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高负债导致高校债务风险提高,同时也考验着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针对高校债务风险,应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金来源、整合闲置资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优化财务管理及改革拨款模式等措施加强债务风险管理。

关键词:高校债务,财务风险,债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预警

参考文献

[1]纪智荣.公办高校债务风险评价及防范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凌立勤.我国高等学校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3]河南统计年鉴(2010—2014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凌立勤,陈方正.我国高校债务风险成因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4,(29).

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第2篇

一、债务现状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政府负债数大面广,形势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负债数额大。截止2004年12月31日止,全市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21.94亿元。从债务来源看,外债6.90亿元,占5.65%,国内债务115.04亿元,占94.34%;从债务主体看,本级政府负债75.24亿元,占61.70%,行政事业单位负债26.43亿元,占21.67%;公益事业部门(企业)负债20.25亿元,占16.61%;从债务层次看,市本级负债34.51亿元,占28.30%;区县(市)负债87.43亿元,占71.70%。2.逾期债务多。截止2004年12月31日止,全市逾期债务达到86.4亿元,占债务总额的70.85%。从逾期年限看,逾期1年以下的8.65亿元,占7.09%,逾期1-3年的19.87亿元,占16.29%,逾期3-10年的44.64亿元,占36.60%,逾期10年以上的13.24亿元,占10.86%;从债务逾期主体看,政府债务逾期63.37亿元,占51.97%,行政事业单位债务逾期15.79亿元,占12.95%,公益事业部门(企业)债务逾期7.24亿元,占5.94%。

3、债权数额小。从统计数据看,全市政府债权只有9.65亿元,为债务总额的7.91%,债权债务严重不对称,而且,9.65亿元政府债权中,呆帐有3.86亿元,真正有效债权只有5.79亿元。

4、还债压力重。2004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1.52亿元,面对高达121.94亿元的政府债务总额,财政承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即使剔除拖欠、挂帐及逾期债务后,当前要偿还的债务仍有27.55亿元,其中2005-2009年须偿还的债务本金分别有6.35亿元、3.42亿元、2.87亿元、2.57亿元、2.05亿元,财政偿债压力非常大。

二、债务成因形成巨额政府债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成因:

1、财政收支缺口转移。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总的趋势是财力向上不断集中,事权向下不断转移,导致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断下滑,收支矛盾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支出责任加速呈现三个转移倾向,最后反映为债务的全面发生和不断累积。一是支出责任向下级转移,主要表现为支出上的甩包袱,要求硬配套,“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等形式,超越了基层财政承受能力。二是支出责任向部门转移,一些地方财政由于收不敷出,为了保平衡,往往把该由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推给部门,要求部门自行解决支出缺口,一些收费收入足够多的部门尚能勉强维持运转,而那些没有收费职能的部门就难以为续,导致举债行为。我们调查的鼎城区很大一部分单位都有办公支出超支或欠帐。三是支出责任向后期转移,由于收入有限,即期该支的支出不能支,压力后移,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欠帐越来越多,目前我市仅是工资欠帐就有11.26亿元。

2、各种政策风险转嫁。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不断暴露出来,很多转移成财政的负担。主要有:①粮食企业政策性亏损挂账。从清理反映的数字看,我市粮食企业政策性亏损总额达到31.61亿元,多的鼎城区、桃源县分别高达6.52亿元,5.40亿元,其中1998年以前政策性亏损挂帐16.72亿元,1998年以后新增14.89亿元。②化解金融风险贷款。为了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1999年至2001年,我们共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清理信托投资公司借款16514万元,申请清理城市信用社借款2778万元,申请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38300万元,到2004年底,已偿还11110万元,尚欠本金46482万元。③国有企业改制兜底。为了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这些年来,全市财政先后筹资25亿元支持企业破产、改组、改造和安置下岗职工,其中,形成财政负债有7.3亿元。象临澧县是我市一个只有40多万人口的小县,为安置下岗职工,财政捡帐的企业基本养老金拖欠资金就有8404万元。④义务教育投入负债。1996年至1999年,为了确保义务教育达标验收,我市各乡镇由于财政无力投入资金,普遍采取了负债搞学校建设的做法,但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相继取消,使得原定的“三年普九、九年还债”的计划落空,遗留下来的高达7.92亿元的义务教育负债最终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

3、基本建设举债累积。近些年来,在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地方各级政府都明显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急促上马了一大批市政、交通等工程项目,在短时间内也确实大大改变了城市面貌和交通条件。但由于这些建设项目过于超前,大大超越了财政承受能力,最后形成大额负债。这些年来,我市累积的城市建设负债达到25.41亿元,交通建设负债达到3.93亿元。教育系统在“两基”达标负债还没有消化的情况下,又大搞高中学校建设工程,仅两年来高中建设就负债7个多亿,其中有3个县一中建设负债超过1个亿。现在这些高中建设负债虽然暂时还不要财政承担,但由于负债很大,很多学校都是制定的10年以上的还款计划,一旦国家教育收费政策调整,这些债务最终还是要不可避免地落到财政头上。

债务风险管理 第3篇

根据惠誉评估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2年底, 中国债务规模为30万亿元, 占GDP 60%。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大约80%以上来自于我国银行体系, 一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风险爆发, 势必会对我国金融系统形成巨大冲击。必须将地方政府负债纳入地方预算管理, 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无偿还能力的负债。

一、我国地方政府负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违规向银行出具财政担保协议、地方政府超越自身还款能力举债。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承担的基建项目部分地方政府以担保人的形式向银行提供财政担保协议甚至是财政保底的协议, 使得一些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融资平台能得到银行信贷支持。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 地方政府不能作为债务担保人, 不能成为银行的第二还款来源, 政府财政部门出具的各种担保也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所以, 凡是以这种形式为平台公司提供担保的贷款都存在潜在的风险。

2008年以来, 借中央扩大内需、保民生战略的实施, 部分地区地方政府为了加快自身经济建设, 超出地方财力以外大量盲目立项, 再通过政府融资平台筹集配套资金, 使得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在短期内迅速增加, 个别地区政府偿债率达到100%以上, 根据国际惯例, 一般情况下政府偿债率的警戒线为20%。如果此种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地方政府有还款意愿, 却无还款能力。

一般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 都有一个共性:投资巨大而效益低下造成债务日渐累积, 无力还本付息, 最终演变成债务危机。

在中国, 政府靠什么来维持投资呢?不外乎发货币、税收、卖地、发国债等。其中, 又以发货币为主, 这却会大大稀释民众的购买力, 导致内需不振。政府所主导的投资, 是靠向国民“悄悄”举债来完成的——这种举债当然是不用向国民偿还的。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兑现其负债, 基础货币量投放成为政府融资的工具。

融资平台公司相互担保, 银行贷款实质上以信用形式发放, 进一步增加还款风险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虽以担保形式发放, 但其担保方自身也是平台公司, 当借款的平台公司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导致银行向担保方追索时, 会导致提供担保的平台公司也陷入财务困境, 这种连锁现象会使得分散的平台贷款的风险集中爆发。如果发生大面积平台贷款集中违约, 最终可能导致我国银行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

地方债危机是由于中央权力下放时约束过小, 制度不规范、不透明、监管不到位造成金融体系的存在漏洞、风险加大, 这也是国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2013年首季中国经济增长意外放缓至7.7%, 放缓的经济更加重了地方债的违约风险性。银行可能成为地方烂债的最终买单人!中国债务问题的前车之鉴是“欧债危机”。中国与欧洲的金融体系的核心都依赖银行体系, 一旦爆发金融危机, 则所有的风险都先集中在银行体系内 (包括债务) 爆发, 进而会迅速扩大波及到实体经济, 那么经济可能十年、几十年都不会复苏。

2、部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采取借新还旧方式, 不能及时反映潜在风险。

为了减少融资成本, 部分融资平台公司更多的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 期限内只还利息等短款长借等做法, 实际上将贷款平台的风险掩盖起来, 贷款到期日风险可能集中爆发。另外部分银行对平台贷款管理过于粗放, 放贷后没有对贷款用途进行跟踪监测等, 导致监管部门不能对平台贷款风险进行综合衡量。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规范地方政府负债管理的启示

1、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如何改变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特别是地方政府依靠举债推动地方基础建设, 降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 尽快调整经济增长结构,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成为当务之急。而其中有效防止地方政府过度负债而出现的债务匹配问题, 成为未来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

2、防止房地产投机风险爆发带来的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发生。

美国的次贷危机, 希腊、爱尔兰等国主权债务危机都蕴含了房地产泡沫的问题, 危机最早也由房地产过度投机引发。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的偿债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地方政府卖地回笼资金, 为此, 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把发展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不断刺激和吹大房地产泡沫。由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密切相关, 房地产的不稳定很快会传导到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导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必须吸取美国及欧元区等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教训, 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从根本改变地方政府依靠卖地筹集资金偿还负债的状况。

3、希腊债务危机当中暴露出来的金融市场投机问题。

中国有关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如果经由希腊债务危机, 各国进一步凝聚共识, 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则有望将危机变成改革的动力。

央行和监管机构应当推进汇率自由化、增强银行债务风险管理、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以及控制地方债务问题为金融改革几项首要任务。

中国如何防控债务风险 第4篇

摘要:在2013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第一次把债务风险防控列为下一年度全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债务风险防控就是要化解和控制政府性债务,严格规范各级政府举债程序,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就是要明确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对本级政府的债务负责,更要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GDP政绩导向。

关键词:政府性债务风险;形成原因;债务风险防控

一、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6988.65亿元(详见表1)。如这一趋势延续,那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从偿债年度来看,2012年、2013 年、2014 年分别有17.17%、11.37%和9.28%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到期。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政府性债务偿债高峰期,对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2013年12月13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政府第一次把债务风险防控列为全国下一年度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我国的政府性债务问题的重视。

二、我国政府性债务的来源与形成

我国的政府性债务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需求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之矛盾所造成的。国家要改善民生,就要发展经济,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完成基础性设施建设,也要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而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各级政府就会实施积极财政,甚至举债完成投资,且我国以GDP为政绩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催生了各级政府举债投资的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负债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行国债及各种政府债券在各国具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国债在我国还具有以下经济职能:一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二是弥补我国财政赤字;三是筹集建设资金、资源配置和稳定经济。国家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在财政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借债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工商业投资环境和国民生活环境,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造成了我国大量政府性债务。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减轻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尽快帮助我国企业走出危机,我国中央政府采取了增加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宏观运行和发展经济。于是,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了四万亿元的积极财政刺激计划,地方各级政府也筹借大量资金。这导致了我国各级政府、金融银行等机构负债率急速上升,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上升。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协调也是造成我国政府性债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加上政府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相对滞后,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权”并没有随“事权”的增大而同步增加。而地方政府过多依赖土地财政,在土地财政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只得靠举债融资,形成了我国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债务风险也随之不断积聚。如果这种债务风险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有可能酿成系统性风险,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公共风险的化解者和承担者,各级政府将会面临巨大风险,美国底特律政府危机就是一个例子,所以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

我国政府性债务上升势头过快。有数据显示,2007~2010年,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年增长率高达31.63%,远远超过我国同期GDP的年增长率。2010年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0.7万亿元。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政府第一次把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控制和化解作为2014年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这是中央对我国政府性债务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央也藉此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予以规范和化解,着力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所蕴含的可能风险。正如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要把化解和控制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以后全国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着力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

四、化解和防控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对策

债务风险化解和防控需要多策并举、加强防范。债务风险防控需要完善和加强政府举债制度、健全担保机制。债务风险防控需要建立政府性债务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使各级政府自觉防范债务风险的恶化与扩散。

(一)纠正GDP崇拜,落实政府债务责任,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

GDP政绩化刺激了各级政府领导借债投资建设的冲动,这是我国各级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快速高速增长的根源。不正确的政绩观导向加剧了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政府性债务的积累同我国GDP政绩导向有很大的关系。要化解各级政府债务风险,就要改变各级政府的GDP政绩考核方式,通过综合各种政绩考核来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落实政府经济责任,防控债务风险。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防范债务风险,要加强制度规范,把政府性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严格规范各级政府举债程序。各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的政府性债务负责,明确落实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责任,把债务筹集与相关人员责任联系起来,也要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GDP政绩导向。

(二)重新调整我国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事权上的分配,使各级政府事权、财权相匹配

要推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使各级政府在事权上有财权搭配。要推进我国政府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要允许地方政府开辟适当的、匹配的地方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财政税收制度和投资融资制度,增加地方政府财政保障力度,从制度根源上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

(三)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统一政府融资管理,开放地方公债市场,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化解和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

加快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各级政府对我国微观经济、社会微观事务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产权的激励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强化利益主体的风险自我约束,避免不良债务的形成。凡是政府投资范围内的项目,都应组织专家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确保各个项目的融资、投资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对具有可见经济效益的收益性投资项目,应坚持“谁借谁还”的融资投资原则,用项目的收益偿还项目投资的债务。

总之,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化解和控制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长期制度建设和短期应对措施结合起来。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必须加强制度规范,严格各级政府的举债程序,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和发展后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和防控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确保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债务管理 第5篇

就在地方政府想办法解决公办高校债务时,另一颗炸弹爆出,由于生源逐年下降和前期高速扩张投入巨大等因素,民办高校也都负债累累,甚至有部分民办院校已经彻底从这个行业消失。

据《每日经济新闻》近期报道,湖北某民办院校宣布了它生命的终结。施源是这座有着十余年办学历史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始人之一。对于自己所创办的这所学校破产,施源和他的同事们总结为“船太大了、速度太快了”,“学校每年的教工薪酬支出都在几亿元,最高峰的时候聘有3000多名员工,仅仅维持运转就需要巨大投入。”然而随着近两年生源的急剧减少,民办学校高速扩张后的债务风险很快凸显了出来,再加之没有良好的债务预警,巨大的债务压力很轻易就能将一所民办高校压垮。

尽管施源和其创办的学校是高等教育行业的个例,但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和所承受的债务压力正成为事实。根据教育部向社会公布的新设置民办高校资产情况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1月30日,湖北3所最具知名度的民办独立学院共计负债6亿多元。其中,武汉东湖学院银行贷款2.2亿元,其他债务1834万元;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负债2.57亿元;汉口学院资产负债1.13亿元。

如何化解巨额高校债务

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信力建

通常单纯的经济问题,可以用市场手段来解决。我国用十年的时间花掉了上万亿的财富来发展高等教育。十年下来,新增了5000亿的固定资产,但也累积了2000多亿的巨额债务。巨额债务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接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规范与发展。这也成为高校不可摆脱的心理包袱。据了解,仅仅是每年的利息已经让不少学校透不过气来。可想而知,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高等教育将为此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学校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以及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校的梦想,亦无从谈起。

当此之际,应该趁着金融系统的相对通融,债务还没有成为坏账的时候,及时查明病因,不惜下“猛药”,方有根治的希望。

民办学校自主经营,一切风险责任自负,如果资不抵债,无力偿还的话,最常见的处理就是宣布倒闭。如果不能也不想倒闭,那么产权债务重组也能带领学校走出困境。高等教育既然要走向国际,在财务管理上也可以参照世界高校的常见做法,进行产权债务重组。无论归属,先成立财务管理基金,向校务管理和理事会公开,再讨论学校经营管理方略及债务偿还办法。其实,这是高校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经之路。高校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要长大成人,不管是不是追求跻身世界名校之列,都必须真正履行自身的法律定位和社会职能。现阶段,独立学术、独立财政和独立管理就是高校证明自身实力的试金石。

提升高校经营意识

南昌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戚务念

从长远考虑,解决高校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主动性一旦调动,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作为大学校长,应该有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概念。”“要维持大学的良性运转,更好地‘经营’,需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高校一定要对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进行充分论证,谨慎选择;高校在利用通过负债取得的资金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加强对资金的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资金使用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避免不合理支出以及贪污浪费等现象,挤干高校教育成本中的水分。

在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地方高校的建设项目监管的大背景下,高校自身也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尤其是在基本建设项目中,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只有建立严密完善的监控系统,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有效畅通的运行机制,才能从内部杜绝一些违法违纪和管理混乱带来的损失浪费等问题。

在具体筹资手段方面,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是一条颇值得关注的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或独立创办科技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创办科技企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有些校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上市公司。

高校债务管理长久之计:开源节流重信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万朋

除了政府和市场中介机构从外部对高校债务问题进行有效地干预与控制外,美国各大世界级民办高校自身也非常注意在内部加强管理和防范。以下做法值得国内民办及公办高校借鉴。

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设计相应的评估指标,严格控制债务风险。一所高校的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地位。因此,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构建一个以自我评价为中心的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债务问题的重要性,在美国高校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专门有一类是关于学校信贷价值的评价指标,以便学校能够有效地自我控制债务风险。

由专业人士结合学校内外部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债务战略发展计划,及时根据政府政策或市场变化调整学校债务。除了设计相应的財务评估指标以控制债务风险外,美国高校还成立由具有专门资质的人员组成的机构或聘请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为学校制订债务能力分析报告和债务战略发展计划。例如,业内权威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在2003年分析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债务情况得出的结论是,截止到6月30日,波尔得分校有待偿还的长期债务总计2.14亿美元,当前债务的总资金到2013年将下降到1.31亿美元,如果没有新的债务增加,学校的偿债能力比率2004年为4.1%,到2013年将降到2.0%。

美国高校还善于及时根据资本市场的变化调整其债券债务发行方案。以往美国高校为了吸引更多的买者,往往发行可调整利率债券。但在2007~2008年,美国可调整利率债券市场中的债券利率大幅增加。伴随着支付利息的飙升,许多公立和私立大学所支付的债券利息超出他们预算的两三倍,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高校的债务负担,因此波士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锡拉丘兹大学率先调整其数亿美元的债务,将可变利率转换为固定利率,并将利率固定在3%~4%,其他许多大学也都纷纷效仿。

债务风险管理 第6篇

目前对于中国政府债务会计准则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 但主要是一般的论述, 系统可行的高层次、实践性研究比较少, 例如我国政府债务的定义、内容, 政府债务会计的目标、构成、核算基础、报告和披露原则等理论性问题的研究十分欠缺, 相关政策研究也缺乏严谨的实证支持。我们可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 对现行的政府会计进行改革, 充分发挥其治理功能。

一、地方债务风险治理与我国政府债务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1. 地方债务风险的界定

政府的债务风险来源于政府的不规范管理。政府融资时, 没有确实可行的政府会计准则与制度, 使得管理部门不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处理政府债务, 这样就导致了政府债务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久而久之, 政府债务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最终引起政府债务风险, 所以制定政府债务会计准则迫在眉睫。

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制定政府债务会计准则的重要性

黄晨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来源单一、风险多集中于银行等金融机构, 地方政府融资无论是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城投债还是信托融资的方法, 都是以到期还款付息或回购为承诺的, 一旦出现大面积违约, 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行造成巨大冲击。其次, 由于缺乏足够的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举债方式隐蔽, 出现了通过集资、回购等方法举债建设公益性项目, 违规向融资平台公司注册或提供担保, 这使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扩大, 实际负债水平提高。

对于目前的政府财务信息, 实现不了对政府公共资源的控制, 也实现不了政府债券投资者的完全利益, 更实现不了纳税人的利益, 这将严重影响公众对政府业绩的了解和监督。所以制定一个确切的政府债务会计准则, 实行确切的政府债务会计核算与报告制度, 对于治理政府债务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发展对我国政府债务会计准则制定的借鉴

从目前国际上的政府会计改革来看, 美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是相当成功的。虽然美国与我国的政治体制相差较大, 但是单纯地从政府会计准则来看, 美国的政府会计模式是适合我国学习的。

1.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并不是由一个机构来制定的, 而是由三个委员会共同完成的, 这充分体现了联邦政府的业务特点, 不但可以提供政府的财务信息, 而且还可以提供政府经济预算的相关信息。

我国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 可以充分借鉴美国的制定模式。由于, 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与美国是有一定差别的, 我国特殊的政府会计环境又决定了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政府会计体系, 所以, 可以借鉴美国的三个委员会的结合, 并且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 来制定一个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面的企业会计准则。

2.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注意了设立独立的标准机构, 独立于政府会计记账、编报等应用部门, 从而使得准则的制定与执行分离, 使得准则的实行有标准、有监督。美国在制定准则时首先是确定财务报告的目标、主题、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标准、计量方法等, 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地解释与补充会计准则。

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主要参考其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 由此, 欧阳宗书等人指出, 我国政府会计可以向权责发生制会计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初期由于公共管理业务简单, 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政府职能扩大, 逐步扩大的收入和支出的规模, 公共管理业务已变得越来越复杂, 政府在许多方面的财务受托责任不断增强, 传统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系统备核功能单一, 不能满足政府全面提升财务责任、提供性能评价所需的平衡、在信息需求方面的性能, 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国际经验看, 政府会计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企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方法, 我国在制定相应的政府会计准则时, 应当借鉴和参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与理念方法, 根据我国政府的各个方面及其主要性能特点, 进行灵活的改动, 使得会计准则有规律并且更容易理解。

三、我国政府债务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界定与路径设计

1. 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制定

我们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要先确定一个标准, 就是政府会计基本准则, 在这个标准下再制定相应的具体准则比如政府的债务会计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应该确定会计的基本方面, 如会计的核算基础、会计合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的确认、报告等。具体来讲, 制定基本准则就是要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政府的财务状况、政府持续经营的能力等, 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加强政府的风险控制。

2. 制定政府债务会计准则的目标

制定政府债务会计准则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供政府的财务信息, 这些信息要全面真实, 能够让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对于政府的财务状况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目前的运营绩效, 这就需要绩效评估, 政府会计就是对政府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成本和性能信息给予反馈;第二就是要评价政府的预算能力, 评价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与符合度, 从而实行对政府的实时监督;最后就是要评价政府的资金流动性, 看看政府有没有经济能力去偿还债务, 以便让利益相关者考虑他们值不值得投资。制定政府债务会计准则就是要评价政府的经济能力, 披露政府的财务信息。

3. 政府债务会计具体准则制定路径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 对政府会计具体事项的规定, 是政府会计目标的具体实现。对于政府债务会计的具体准则首先是要确认债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原则。其次, 要确定会计的报告制度来对政府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政府的会计工作最终是要给利益相关者提供切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来帮助利益相关者进行正确的判断, 所以要制定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会计报表。最后要对政府的业务进行划分, 要确定政府的业务属于一般业务还是特殊业务,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的会计准则, 对于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四、我国政府债务会计准则构建对地方债务风险治理的作用机制

制定政府债务会计准则就是要实现对政府的风险控制,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会计作为一个系统受到众多因素影响, 例如政府职能与治理理念的影响。所以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以保证政府债务会计的风险治理作用机制, 这样政府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才会得到巩固和提升, 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政府会计的重要性, 让政府会计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政府债务会计所具有的监督与控制政府风险的作用使得政府债务会计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控制中起到了其他工具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是其他工具发挥作用的基础与前提, 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控制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非常丰富。并且, 通过长期研究可以发现, 风险治理对于政府的债务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从源头上重视风险的治理, 才能够实现对债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使得政府的债务风险降到合理范围中, 进而使政府会计更好地进行工作。因此, 如果对政府债务会计进行一个规范, 制定确切的政府债务会计准则, 这样在平时的工作中就会减少出现漏洞的地方。对于整个风险的控制也能在政府的控制范围中, 使得政府会计工作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贾春霞.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选择.商业会计, 2013 (09) .

[2] .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 2003 (05) .

[3] .娄洪, 黄国华, 张洋.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政府会计改革.财经研究, 2012 (04) .

[4] .欧阳宗书, 狄愷, 张娟, 米传军, 邱颖.美国、加拿大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关情况及启示.会计研究, 2013 (11) .

[5] .杨亚军, 杨兴龙, 孙芳城.基于风险管理的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构建.审计研究, 2013 (03) .

高等院校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第7篇

一、高校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债务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高校举债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使用,而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压力的扩张性使高校的债务风险难以预计,这也说明高校债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1、高校快速扩张,资金需求剧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25%左右。”国家的这项决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贯彻落实“扩招”政策时,表现出极大的热诚,纷纷抓住机遇不断增加基本建设投入,迅速扩大办学规模,使学生人数呈梯级增长。到2002年,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达1600万人,毛入学率已达到15%。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在校大学生2000万人。大规模扩招必然伴随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步改善,否则高校的学生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政府投入不足,资金严重缺乏。

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达到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而实际上,我国财政教育经费历年投入不足,财政性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左右,1999年至2004年,财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累计3312亿元,与理想状态下的5222亿元相差近2000亿元,加上扩招所需的投入,资金缺口更大。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虽然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然而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校对经费需求增长的速度。其主要原因为,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向企业和个人倾斜,使得财政部门可支配财力相对不足,因此在教育上总体投入长期短缺,没有达到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当年GDP总额4%的法定要求,也没有完全做到教育支出的“三个增长”,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国民经济按正常速度发展,而高等教育是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高教发展速度反差太大。三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认识上有偏差,由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对扩招部分并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拨款。学校学费的收取已没有上涨的空间,这必然会引起高校发展与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并且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最终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筹资政策放开,允许高校借贷

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等学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法》第七章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各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财政部门对部分项目贷款的贴息政策为高校负债融资提供了经济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负债融资力度的加大。

4、宏观调控不力,盲目扩大规模。目前,高校大部分属地方性所办院校,为发展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往往是政府牵头利用信贷资金扩大高校规模。有些城市或欠发达地区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盲目扩大规模,项目没有充分科学论证就匆匆上马。在这过程中有关政府部门未能有效地行使宏观管理权和调控权,没有按照长期建设来统筹考虑和整体规划,致使高校建设速度过快,规模失控。由于政府的调控不力,还进一步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和利用率的低下,如每个学校都在建设面积庞大的礼堂、体育馆、图书馆,没有做到资源共享。

5、经济责任不明,资源心中无数。由于高校是没有明确经济责任的经济实体,很多高校领导对自己的家底心中无数,资产是否保值、增值,更是与个人利益无直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贪大求新,互相攀比,在极短的时间里上巨资项目,导致建设性资金尤其是发展性资金严重短缺,势必将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转。

6、偿债能力不足,贷款规模过大。高校为追求跨越式发展,在只有短期和有限额度贴息的情况下,以贷款融资或租赁方式过度吸引资金或实物资产投入,迫使债务比重过高,偿还债务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负担过重。

在建设过程中,当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这两个主要收人来源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银行贷款成为高校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的筹资方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金融业也高速增长,银行的考核机制使他们的管理者的目光盯上了求财若渴的高校,国有性质的体制使得高校对银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银校合作行为迅速风靡全国。银行以主动的姿态与高校合作,尽量满足高校的贷款要求。

其实,银行的管理者从一开始就知道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仅凭高校的自身的能力是无法还贷的。因为,从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状况来看,根本就没有贷款的经济实力,而放贷时银行的所谓评估,也只是走个形式,追求眼前的业绩,实际上是在指望政府的远期投入。这种情形与美国的次级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我国高等院校银行贷款现状

2006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目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该书警告,一些高校已经出现连利息都交不起的情况。另一项独立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个别高校贷款总额达到10亿-20亿元。

在政府的大力协调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下,到2007年底,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基建工程都已完工,但资金问题仍是困扰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大难题。

由于高校在建设中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因此当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各银行缩小对高校的贷款规模,或停止发放新的贷款时,筹资风险立刻显现,资金链断裂,在建工程因缺少资金而无法按期完工,工程款的拖欠、本息到期无法支付的问题日渐突出。甚至有个别学校被银行封存账户。

三、高校建设中债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要彻底解决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防范债务风险,就必须在政府和高校两方面进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走多渠道、全方位筹措资金之路。

(一)政府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 重新审核各校区建设规划,实现宏观调控。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除了利用财政拨款这一经济杠杆来调整约束高校的发展方向外,还应用法律的手段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首先要由所在地区的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厅、财政厅和国土厅等有关部门,对各高校的发展规划和新校区建设目标重新进行审核,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省的实际情况,是否经过法定部门的批准。如果发展目标过高、规模过大,不切合实际,超越了当地政府的经济实力,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教育经费的分散使用,而且使得财政部门竭尽全力也难提供财力保证。同时制定政策进行资源整合,以市区老校区土地置换的办法,筹措部分建设资金。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稳步快速发展,并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没有稳定增长的政府财政投入是无法实现的。政府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来帮助高校化解风险。第一,由政府来承担全部的本金和利息的偿还,如果地方政府无法负担,就由中央政府来承担。但是这种办法对于没有贷款或是合理贷款的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过度贷款的学校得到了发展,却并没有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代价,相比较而言没有贷款的学校反而吃亏。这样就会如同经济学家们在次级信贷危机中对央行注资救市行为的担忧一样,政府对高校过度贷款所造成的后果全部承担反而会助长以后继续过度贷款的不负责任行为。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但是有贷款的学校要用增加的经费优先还贷,在还清了贷款之后才能再用于自身的建设;而没有贷款的学校就可以用这些经费进行发展建设,这是用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拨款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机遇。第三,由政府和学校来分摊债务,政府贴息,学校只需偿还本金。或者是由政府出面担保将短期贷款打包转化为长期贷款,这样可以缓解高校当前面临的还贷压力,因为教育投资具有长效性的特点,高校利用借贷资金进行建设所产生的效益就能够长效地体现出来,并减轻还贷压力。

3. 调整政策。

第一,完善资本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在这方面应借鉴国外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实现制度创新,通过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为高等教育融通资金。目前可以考虑发行教育彩票,教育债券等,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支持。高等教育债券发行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高校,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已为高等教育债券发行提供了经验。对于名牌大学来说,大学的声誉就是一个可动用的资源,学校完全可以凭此发行一定数额的债券,来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第二,政府可采取多项措施防范债务风险。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对高校贷款的条件、年限、利率、贷款在各省之间的分配、贷款配套资金、贷款豁免以及接受补助和申请贷款的设施类型等方面作出比较详尽的规定和限制,并根据经济形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对高校贷款的有关问题作出修正和补充,使高校贷款工作始终有法可依。第三,加强鼓励投资助学的制度建设。要建立法规制度使捐资助学者在经济和名义上得到双重回报,从而提高捐赠收入在我国高校资金来源结构中的比例。如对设立教育基金的企业,其投入教育的这部分资金可实行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样,个人无论以什么形式来捐资助学的,其捐赠额均应免征个人所得税,从而达到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对教育的投人。第四,借助市场规范力量。随着高校贷款的提供方式由政府提供直接贷款向政府提供担保或保险贷款的转变,更多地借助市场以及中介机构的作用。政府首先委托或授权相应的担保机构为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做担保,这个机构可以是政府的下属,也可以是政府参股或赞助的机构,可以是营利性机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机构。一旦高校不能全部或部分偿还贷款,银行就会将相应债务转给这个担保机构并得到赔偿。担保机构接下来负责向高校催缴债务,如果可以在规定时期内促使高校偿还贷款,则担保机构可以从中获得一定比例作为奖励。

(二)学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 高校要树立自主还贷的责任和意识,采取积极措施,开源节流,积极还贷。

高校要对自己的发展和贷款行为负责,树立风险意识,切不可把随意透支当成一种习惯。建立健全贷款资金和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制度,针对已发生的贷款,除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和银行支持外,还应该开源节流,建设节约型校园,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学校运行及学生培养成本,在不影响教职工正常收入的情况下省钱还贷。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在确保教学及科研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加强仪器设备和其它资产的计划管理,通过科学预算,合理调整、调配资源,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经费开支。在新建项目、新设备采购中既考虑超前性,又要讲实用、讲效益,不追求豪华,避免资源闲置浪费。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高校经费支出的监管和审计,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

2. 高校要多方面整合自身资源,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强化高校核心竞争力。

从高校自身来讲,应尽快加强造血功能。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方式包括:一是通过参加科研招标等方式,多承担科研任务,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组织好科研成果转让和产业基地建设;二是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高校,投资高校后勤建设等,切实解决高校扩招带来的宿舍严重不足问题;三是加强鼓励捐资助学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捐助法规使捐助者在经济与名誉上得到合法回报等方式,争取企业、个人向高校捐赠;四是通过向社会发行教育彩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教育基金。产、学、研、商相结合规范运作,合法经营,既可有效接受财政、审计和社会的监督,又可和银行对高校的资产信用状况的评估对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高校的再贷款提供保障。化解高校贷款的经营风险。

3. 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确定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力度。

目前维系我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政府投入远远低于当前所需,只有800亿元。因此,政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出台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办法,在理清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按照办学水平、专业差异等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缓解高校办学资金困难。同时,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等方式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学费问题而退学。

4.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和自身的财务状况,给本校的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预警系数。高校的财务部门根据即时掌握的贷款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情况,确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如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潜力等量化指标,计算出贷款风险指数,对于贷款风险指数>0.6的高校,应马上调整建设规划、停止贷款。并对日常支付能力进行预警,专家分析认为,支付能力的警戒线为高校三个月的周转现金。高校的现金存量(银行存款与现金之和)一旦低于该警戒线时,财务人员应当发出风险警报;当高校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过一定比例时,财务人员可提示风险警告等等;当出现风险警报时,高校应认真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我国高校贷款目前存在的风险程度与美国的次级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风险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并没有成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是必须防范向这种风险转化,探讨属于借贷产品的高校贷款,对防范高校债务风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瑞波.试论高等教育筹资市场化的基本方式[J].教育科学.2004(.2)

[2]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年12月21日

[3]沈洪涛.高校贷款风险防范[J].中国审计.2005(11)

[4]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5(19)

[5]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J].教育研究.2007(.4)

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策略 第8篇

关键词: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现状,策略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的基础就是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 规范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而债权债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经济活动事项而产生的应收或者应付的财务活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债权债务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范围的日益紧密, 企业之间经济活动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强, 企业的债权债务时有发生, 因此加强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加强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债权债务管理主要是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 债权债务主要是企业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 比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属于债权, 而应付货款、短期借款以及应付票据等属于债务。债权债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加强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具有很大的现实重要性:

(一) 有利于规范企业成本核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易越来越紧密, 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之间的应付款等事项越来越多, 传统的以当面进行交易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而是企业之间利用债权债务进行相关的交易, 比如在关联企业中, A企业利用手中的债权去和B公司进行交易, 而B又享有C的债权, 而C又和A公司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数据比较混乱, 因此很多企业利用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一些会计信息的粉饰等行为, 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 误导社会投资者。比如企业在进行破产清算过程中, 就会利用债权债务的漏洞进行徇私舞弊的行为, 比如广东韶关市原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的副总黄智聪就是利用企业破产清算, 对企业的债权进行弄虚作假, 而对生产设备进行违规拍卖, 获得130万元的好处费。通过该案例可以清楚地知道加强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 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债权债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的债权不仅仅是企业对应收账款所享有的权利, 而更多地表现为企业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 如果企业加强债权管理工作, 那么企业的短期债权就会很快地实现, 从而保证了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支撑企业的发展, 同样企业的债务是企业占有企业财务的一种义务, 如果企业履行应付债务的时间越长, 那么企业就享有更多的利用其他企业财务进行经济活动的概率, 从而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融资成本, 但是要想实现债权债务的效益, 就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 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他们的规模与结构, 从而保证企业资金效益发挥的最大化。

(三) 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科学的债权债务管理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弄虚作假, 能够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通过对债权债务的核实, 避免企业虚增或隐去经营业绩, 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 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对形成债权债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能够确保业务的真实性, 使得企业内外部决策者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债权债务涉及企业往来科目, 企业对债权债务对象详细的记录和反映, 有助于企业对业务发生的时间、金额、具体内容有较好的掌握, 以便及时督促款项的支出和收回, 避免违约事件的发生。

二、企业债权债务现状

关于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 而且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他们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对债权债务的合理优化与应用, 但是由于债权债务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变形, 因此使得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 企业债权债务的发生规模在不断上升。

纵观当前企业经济发展的层次, 企业债权债务的发生概率在不断地提升。首先, 企业之间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金额在不断上升。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专业化发展阶段, 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越来越多, 而且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并不是局限在某一家, 而是多家企业之间的交易, 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企业债权债务金额的上升, 债权债务的发生金额已经由原来的几十万元上升到现在的上千万元;其次, 企业之间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企业的债权债务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甚至一些企业的债务已经成为了坏账、死账;最后, 企业债权债务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频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严重, 企业为了扩大销售, 就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市场销售, 而对货物进行赊账销售是当前企业营销最常用的方式, 赊账就意味着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因此我们说债权债务的发生概率在逐渐增多。

(二) 企业管理者对债权债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企业发生过多债权债务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对债权债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当然也就没有专人负责此问题, 以国有企业为例, 由于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使得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评价主要是查看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凸显自己的业绩, 他们就会采取扩大市场份额的方式, 即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量, 而销售量的提升是建立在赊销的基础上, 因此企业管理者往往会采取应用大量债务的现实粉饰自己的业绩;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有, 因此国有企业管理者不会过分的重视企业的债务问题, 进而导致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不良债务, 尤其是前些年的“三角债”问题比较突出, 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企业没有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企业债权债务问题的发生并不是某个单独部门所发生的, 因此提高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工作也必须要依靠企业各部门之前的相互配合。但是, 在企业的现实管理中, 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配合非常少, 对于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 企业的销售部门认为自己只是负责销售, 而对债务的处理等则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因此他们对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表现的漠不关心, 而财务部门认为债务的出现是销售产品时所形成的, 因此需要销售部门进行管理, 这样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脱必然会影响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工作。同样企业对债权债务的控制工作也没有落到实处, 由于企业内部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企业在处理债权债务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腐败问题, 企业的相关人员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企业的债务问题进行舞弊, 比如企业相关人员利用私人关系会将企业的债权转变为自己盈利的手段。

三、完善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策略分析

完善企业的债权债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 不仅需要企业的管理者高度重视、制定完善的制度策略, 而且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等, 只有建立全面的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模式, 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明确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原则。

债权债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只有明确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原则才能将企业的管理体制落到实处, 才能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到最大限度。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 对于企业债权债务的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处理”的原则, 根据企业所拖欠债务主体关系进行分类, 对欠原主体的债务要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 对金融机构的债务要按照债转股的原则, 而对职工的债务要按照或债或股的原则进行处理。当然上述原则只是针对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所要采取的原则, 如果在企业的正常经营过程中, 则要对这些债权债务的管理进行严格的规定, 保证企业的相关人员在日常的管理中按照这一原则从事债权债务管理工作。

(二) 规范企业的债权债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加强登记造册等事项。

首先, 企业要对企业的债权债务等经济事项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之前的关联交易越来越多, 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的交易类型进行区分性的会计分类, 这样才能及时地按照会计登记的信息进行相关权利与义务的履行, 比如企业要对相关债权进行登记, 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查阅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所享有的权利, 进而及时行使相关的应收账务权利, 避免因为遗漏等造成应该享有的权利失效。其次, 企业要加强对债权债务资产的清产核算。企业在行使与履行债权债务时一定要做好资产的清算与核算工作。一是对担保资产进行清查, 企业要重点对担保的金额、时间以及担保的实效等信息进行确认, 避免在债务履行时出现违规的担保事项;二是严格按照合同信息数据进行核算。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建立在完善的合同基础上的, 比如企业的债务要想获得债务履行主体的认可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合同, 因此无论是对债权人还是对债务人而言, 合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一定要按照合同规定的事项进行, 严格规范合同的内容。最后, 要对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保证企业各项经济行为处于企业战略全局范畴的重要手段, 如果企业不严格进行会计核算, 那么就不能合理的处理企业债务与债权的关系, 这样就会导致企业资金使用结构的失调, 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建立系统的债权债务管理机制。

基于结构完善的债权债务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要求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债权债务情况采取相应的经济决策, 因此我们要构建完善的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债权债务责任制。企业要根据债权债务的规模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债权债务的规模构建专门的处理机构, 并且建立专人负责制, 有固定的人员负责企业的债权债务工作, 保证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得以有效地执行, 避免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二是要明确职权。企业在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之后, 要对该机构的职权进行明确的规定, 强化他们的责任与意识, 切实提高企业债权债务履行的主动性。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对这项工作履行领导职责, 及时根据企业的债权债务变化情况, 制定相应的措施;三是企业要建立系统的债权债务控制管理系统。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企业债权债务往来, 及时根据债权债务的性质进行分类处理, 并且对相关的处理措施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以便企业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够有章可循。

(四) 完善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外部环境。

首先, 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约束企业的行为, 并且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 促进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比如针对企业管理者利用债权债务进行业绩粉饰的行为, 我国法律要给予其严厉的制裁, 同时还要加快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 完善国有企业的改制, 保证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突破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其次, 完善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机制。针对企业中所存在的债权债务履行不利的问题, 虽然依靠市场机制可以督促企业主动履行, 但是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 因此必须要依靠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作用才能实现。以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处理问题为例, 需要我国法院部门加强监督机制, 对企业的破产程序、资产清算等进行财务管理, 切实维护各个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五) 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强化部门之间的配合。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好财务债权债务工作的基础, 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将企业的资金情况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当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与支持企业的日常活动时,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就可以及时发出预警, 进而督促企业履行债权, 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及时得到补充。当然, 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单靠财务部门也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 比如对确实没有办法收回的账款, 可以有经手人以书面的形式向财务部门进行报告, 并经过企业管理者审核之后, 交由监督部门履行其职能, 对债务企业进行追偿, 以此避免坏账、死账的出现, 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迅速增长, 我国每一个企业都应该从自身做起, 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信誉体系,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学会用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内部的债权债务, 以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韩忠全.论加强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作用[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7.

[2]田金荣.浅析企业债权债务的原因和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4.8.

高校债务风险控制研究 第9篇

(一)高校片面追求跨越式快速发展造成财务状况失衡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转变。由于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创收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在中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失衡现象,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另外,高校管理层短期行为以及对风险认识不足,办学自主权的不断增大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自身筹资能力不足造成财务收支失衡

1.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经费供求矛盾并存。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必须以高等教育经费水平的提高为依托,否则将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为弥补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缺口,我国政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采用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扩大财政来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二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挖掘高等教育办学潜力。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成本是由公共和个人共同承担。个人分担部分主要体现为由受教育者个人或其家庭交纳一定数额的学费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对资金需求剧增,虽然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在逐年增长,但经费投入仍无法满足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所需的建设资金。

2. 学生欠费严重影响高校财务正常运转。

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财政供给困难的矛盾,在人力资本、教育个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支持下,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逐步建立起一种由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或个人共同合理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但由于过于片面地估计了人们对学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制定学费标准时明显偏高。从近几年学生缴费的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缴费率较高,拖欠的学费绝大部分是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

3. 高校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加剧还贷压力。

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是社会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不适宜对外大量投资,近几年许多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但效果不明显,学校与后勤组织的产权不明晰,后勤部门很难完全走向社会化,其给学校提供的财力支持也非常有限。目前,贷款较多的高校正面临还贷的巨大压力,仅靠高校自身已经很难化解贷款风险。

(三)决策不合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我国目前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对高校领导的投资决策进行监督,有些高校的投资决策甚至由个别领导说了算。在征地建设新校区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和论证,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建设资金占用教学和科研资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国家投入资金效益不明显。

二、高校债务风险存在的环境分析

(一)高校融资行为缺少政策支撑

为了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矛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各个高校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和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引入信贷资金成为必然趋势。巨额负债打破了高校长期以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体制。然而巨额负债意味着巨额的利息,一旦偿债风险凸显,政府将面对巨额的信贷资金,国家财政不可能将其全部消化解决。

(二)高校融资行为缺乏法律规范

高校作为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可以自主筹措办学资金,当然要对其负债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从产权角度来说,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是政府,所有权归属国家,高校并没有独立财产,在事实上也不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教育主管部门只是规定“各个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申请贷款,可怎么负责、负什么责,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明确归口部门和贷款审批程序等,使高校在贷款使用方向、规模等方面缺乏指导与约束。高校债务的举借和偿还行为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约束。

(三)高校跨越式发展导致内部财务管理缺失

高校规模的扩大,需要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高校急需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银行业优惠的贷款利率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为高校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取得建设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很多高校只注意到信贷资金何时到位,对于负债经营风险的大小、何时真正完成本金归还以及规模的安全合理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分析,对中长期发展和投资效益盲目乐观。当高校负债超过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时,将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由此陷入财务危机。

(四)偿贷期巨额本息引起经营风险

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高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收入的8%以上时,该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很难保持,甚至会萎缩。在贷款偿还期内学校各项收入持续稳定的情况下,要支付大额的本金和利息必然会引起人员和公用经费相对缩减。高校的规模和师资成正比例关系,高校如果不能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刚性的平稳增长,会造成人才流失和办学质量下降的双重危险,最终导致“师资流失→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招生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低下→限制招生规模→声誉下降→破产或撤并。”

三、化解高校偿债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落实投资追踪问效制度

能否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制度,明确决策者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贷款管理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各级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高校资金监控系统。要求高校的贷款项目充分论证,拟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中长期贷款计划,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贷款备案制度。对于那些投资决策失误、浪费现象严重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追究其领导职责。

(二)强化预算刚性管理,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对于支出预算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预算的可行性是保证学校刚性预算目标管理实现的前提。要严格执行预算,确保预算支出的刚性,实行超预算预警机制。高校要以综合财务预算管理为切入点,将贷款资金有机地纳入预算管理体系,防止出现支付危机即避免破产成本的增加,保证学校的前瞻性发展。

(三)科学确定负债规模和结构,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负债过多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又会加重高校偿还债务负担,所以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是负债决策的关键。要正确分析财务状况,准确预测所需资金量,合理预计贷款的偿还能力,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避免信贷资金集中支出;高校要彻底改变过去无偿使用财政资金的观念,提高对银行信贷资金有偿使用的认识。

(四)加强财务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部门根据掌握的学校负债建设项目贷款及配套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财务分析,监测学校的财务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偿债风险,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控制偿债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指标的可采集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及预见性。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负债额度控制与负债期内预期收入之间的数学关联,以保证学校在负债期内正常运转。

(五)创立多元化理性筹资办学模式,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1. 多方位争取社会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充分运用政策规定,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加强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赠,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来源。争取社会投资,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

2. 理性融资,合理使用教育经费。

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通过兴办高科技产业、开展科研活动、继续教育及科技服务取得收入,稳定学杂费收入,积极争取财政拨款。通过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系统的规范分离,不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的实现形式,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高校应与商业银行建立稳固的“银校合作”关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进行投资建设。同时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强化学校的财务管理,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实现高校“负债—发展—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善庆.破解高校还贷风险问题的建议[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1) .

[2].黄星亮.高校债务负面影响与化解责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10) .

[3].翟志华.高校还贷风险问题成因分析与建议[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02) .

警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10篇

为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四万亿投资计划等,并辅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2010年1月和2月各新增1.39万亿和7001亿元。

四万亿元投资中的大部分落在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上,其中国家承诺两年内拿出1.18万亿,其余由地方政府自筹。

急于上项目的地方政府在筹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自身的负债能力和还款能力,盲目扩张和借贷,有的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已经超过100%,积累了大量的坏账风险,构成了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巨大的隐患,极有可能引起一场十分严重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地方政府债务急剧放大

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地方对中央的负债、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对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及个人的负债、地方政府的各种拖欠、地方政府担保债务、地方国有企业的欠债、地方金融机构的债务、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债务等。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复杂,或有债务等难以统计,要准确估计其债务总规模并不容易。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仅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7万亿元左右,其中2009年新增约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万亿至3万亿元,2011年底达到约10万亿元。

近年来,地方债务日益隐性化。地方政府逐渐由直接借债向间接借债转变,通过设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地方投融资平台来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贷款。2008年初,全国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负债总计约为1.7万亿,而到2009年5月,债务总额已达5.26万亿,而到2009年底更是达到了7万亿左右的规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3万亿,其中85%来自银行贷款。由此可见,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的急剧扩大已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外,地方债务管理混乱问题相对突出,债务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

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的85%来自于银行贷款,而政府的其他资金来源中还包括其下属事业或企业向银行的贷款、政府之间贷款等。2009年银行新增人名币贷款9.59万亿,其中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约为4.99万亿,其绝大部分应为地方基建项目的融资。

很明显,地方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地方债务风险大部分还是集中于银行体系。一旦政府到期还不了钱,银行将出现大量坏账,给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极大的影响。

必须严格管理地方债务

要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问题,首先,必须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做到事权和财权相匹配,防止各级政府及同级政府间的相互推诿。通过完善预算法加强预算管理和预算约束力,从而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通过完善转移支付法,确定合理的转移支付规模和结构,弥补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部分,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小其负债规模。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债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债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事前控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地方政府发债的相关问题,包括监管部门、发债资格、发债流程等。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地方债务的管理和控制,如在财政部下专设一个部门,以此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债的管理。在法律中还应明确相关风险及事后处理机制,既可警示投资者审慎投资,也可提醒发债主体规范融资。

要规范融资用途。所借资金必须用于资本性支出上,如基础设施建设等,杜绝将资金用于经常性支出上的现象。在发债前必须明确说明所得资金的用途,这可在一定程度约束政府的行政支出等经常性支出,从而降低财政支出和负债规模。

要设立预警机制。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会计核算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完善地方债务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地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和控制系统。系统重点关注各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基本赤字、偿债比率和最高担保额等反映财政风险的指标,及一些有代表性的比率值如地方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与经常性盈余之比、债务余额与经常性收入之比。

要严格实行财政信息公开。地方政府应定期公开其财政收支状况及其他关键财政信息,尤其是或有负债,隐性债务等,并可雇用独立审计机构每年度对政府财政进行审计。同时财政预算中应包括预算外债务,并严格按照预算操作。

二是事后监管。首先是设立偿债基金。负债的偿还是债务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关乎着投资者的利益和政府的信誉。通过设立偿债基金,从政府每年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一部分有专人进行管理,以应付政府债务到期时的巨额现金流出,有利于减轻政府还债期的负担,同时也可将还债负担平摊到债务各个期间,对于官员的考评也更公正。

其次要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通过大力完善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尤其是地方债务的信息透明度,辅以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包括地方政府债在内的所有债务进行的评级,使得投资者充分了解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理性的作出投资决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政府发债的非理性。

三是精简政府机构,减少经常性行政支出。通过精简政府机构,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设立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换。同时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经济人”的观念,确立追求效益的思想,政府和官员应将取之于民的财富用之于民,并创造出最大的社会福利。同时,应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度,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使得公民能够有效参与进政府决策监督机制中,减少权力寻租,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农村债务及风险防范探讨 第11篇

一、农村债务形成原因

举债投资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 举债过多又一定程度地推动了农村债务的快速增长, 如土地开发、建厂房出租、投资办厂等, 由于过大的投资, 较长的回收期, 加上村级组织本身的偿债能力有限, 从而造成债务本息越滚越重, 使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财务监管缺位

目前, 农村经济组织基本实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 但受村级组织管理体制所限, 对投资举债等重大事项, 在现实中还难以真正地实现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主理财监督乏力。目前村级民主理财监督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也没有强制性, 各村级组织对于投资、举债等重大事项大多不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决策, 或者难以召集村民代表大会, 使村级组织投资、举债行为难以受到有效制约, 造成民主理财监督乏力。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对农村举债事项的决策, 举债额度的审批等重大财务事项未做出具体规定, 加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导致了债务资金管理较为混乱, 尤其是期限较为长的负债,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债务清理、化解、制止等工作的开展难度。

(二) 利益因素影响

为了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各地根据自身发展水平, 对村干部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岗位责任考核制度, 由于部分指标侧重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如一些达标升级投资、一些兴建经营性房产投资等, 较少考核其投资回报率, 也未对其债务承受能力, 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有效监管考核, 致使一些村干部容易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 不顾其债务承受能力以及投资收益状况而进行举债投资, 从而推动了农村债务的快速增长。

(三) 风险意识淡薄

村级组织大多受人才因素制约, 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 很少对举债行为所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具体表现为:一是投资缺乏科学论证。部分村级组织对投资项目很少进行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 缺乏应有的投资绩效管理考核, 存在不顾自身管理水平和资金保障状况, 让项目仓促上马的问题, 致使有的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 有的项目朝不保夕、亏损倒闭, 导致留下大笔债务。二是债务缺乏风险管理。部分村级组织缺乏应有的债务风险管控意识, 很少考虑自身债务承受能力, 缺乏债务资金使用方案, 也不分析债务资金使用效益, 致使到期债务难以偿还, 本息不断增长, 从而加重债务负担。

二、农村债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农村债务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其根本原因是农村过重的债务负担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应充分关注农村债务问题所带来的主要风险。

(一)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 有的村级组织由于负债过多, 利息负担过重, 其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经费都难以得到保障, 有的处于入不敷出状态, 如某村年收入已达千万元, 但年利息负担达400万元, 经营费用及福利等支出400万元, 加上近年来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等应负担超200万元, 还未考虑经营性固定资产折旧及更新改造、还贷资金支出等, 净资产已出现逐年减少的状态, 从而削弱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要和谐稳定就要根本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是, 由于农村债务过重, 致使农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支农惠农政策难以得到落实, 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由于资金缺乏也难以开展。农民群众上访事件也时有发生, 甚至引发群体事件, 从而影响农村民生福利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 危害社会金融秩序

农村债务由于难以有效的监控, 并存在债务分布广、结构复杂等特点, 有银行债、有单位债、有村组债、也有个人债、甚至还存在未入账的债务及对外担保所形成潜在的债务等多种形式, 利率差异也较大, 有的借款利率是银行贷款的数倍, 且多数村级组织偿债能力弱, 一旦无法偿债, 所形成的坏账大多由银行和政府承担, 危害正常的金融秩序。

三、农村债务风险防范措施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 保障农民权益。但农村经济受债务问题所困扰,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而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并带来了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为此, 需采取有效措施, 清理和化解农村债务, 防范农村债务风险, 以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 强化民主监督

加大公共财政在农村教育、治安、环境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路水利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 强化农村民主理财监督, 应是解决农村债务问题, 打破农村债务僵局的重要保证。

(1)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促进农村减负。如对农村教育、治安、环境及医疗卫生等支出实行由财政统筹开支, 村级组织按其经济状况适当负担部分开支;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则应由财政、村级组织和个人按一定比例 (如:3:3:4) 负担。同时, 为防止村级组织因农村养老保险负担过重而举借新债, 可以采取镇政府盘活、收购其闲置物业来承担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等措施, 以防止新债增加。

(2) 强化民主理财监督。要有效制止盲目投资、盲目举债等行为, 必须彻底落实农村经济决策等重大财务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决策的制度, 充分保障村民决策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从而促使村干部科学理财, 开源节流, 杜绝挥霍浪费, 从而避免其借钱度日。

(二)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控制债务风险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管理农村债务、防范债务风险的主要手段。农村管理制度不健全, 直接导致了债务资金管理混乱, 增大了债务问题解决的难度, 如曾经有的村级组织债务结构中担保债务所占比重高达45%, 金额0.7亿元, 形成过巨大的财务风险。为此, 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来规范管理和控制债务风险。

(1) 建立村级投资、举债等重大事项决策管理制度。近年来, 南头镇通过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从现金管理、票据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融资管理、合同管理、民主理财及审计监督等八方面对农村财务实行制度化管理, 对投资及举债行为做了一些限制性规定, 如不得对外提供担保、对外投资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镇政府审查备案, 投资10万元及以上工程项目须经镇招标办负责招标等, 从而基本根治了对外担保行为, 使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 建立内部、外部审计监督制度。通过镇级内部审计部门对村级组织实施一年一度经济责任审计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实施三年一度村“两委”换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强化了村级财务监督约束机制, 及时地制止了高息集资、高息拆借资金等行为。同时, 通过对10万元以上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竣工决算等审计, 强化了投资项目管理及投资风险管理, 落实农村“两委”班子经济责任制, 使盲目投资、盲目举债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三) 完善责任考核监督, 建立长效机制

近年来, 村级债务呈现了重新抬头之势, 新增债务近亿元, 年利息负担近千万元, 又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增添了新障碍。因此, 只有建立农村债务治理的长效机制, 农村债务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1) 建立村级财务预算管理考核。村级组织财务收支实行预算管理, 有利于树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量力而行的管理观念,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将财务收支预算编制、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纳入村“两委”班子岗位责任考核, 推动科学理财, 从而制止投资举债的盲动性, 实现农村债务长效治理。

(2) 建立村级债务偿还奖惩考核。近年来, 各级政府通过核实清理债务, 化解了农村大量债务。为了有效解决历史债务, 制止新增债务, 南头镇曾实施过对村“两委”班子偿还历史债务的考核, 如对偿还历史债务达50%及以上的, 对村“两委”班子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取得了一定成效, 有效地推动了村组织盘活闲置物业抵债、关停村办企业破产偿债工作的开展, 历史债务也得到了化解, 为农村债务长效治理奠定基础。

总之, 农村债务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点问题, 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 要从强化监督、健全制度、完善考核、实行预算管理、审计监督等方面入手, 制止投资举债的盲动行为, 根治对外担保, 高息集资, 高息拆借资金行为等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其所带来的风险。要树立开源节流, 偿债减负的观念, 合理地筹集和使用资金, 使新、老不良债务得到彻底的清理化解,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现农村债务风险的长效治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解剖学改革思路下一篇:水土保持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