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消化道疾病范文

2024-07-15

猪消化道疾病范文(精选5篇)

猪消化道疾病 第1篇

本病呈常年发病,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的猪均易感;低龄仔猪发病率较高,20日龄以内仔猪在初春及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或天气突变的情况下高发,危害性也较大,温差波动过大、低温应激是引发仔猪消化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秋冬季以病毒性感染为主,常继发细菌性感染而加重病情,导致发病低龄仔猪和妊娠母猪有较高的病死率;病毒性、细菌性消化道疾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畜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外界环境具有再循环传染可能;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侵入传染,其中病毒性疾病可经呼吸道侵入而传染,飞沫传播、空气气溶胶传染是较常见的传播方式;流动携带病原的物体(中间传播媒介),如随意进出场(舍)内的车辆、无关人员、其他家畜禽及野禽、蚊蝇、鼠类等,均可造成本病进一步扩散蔓延。

2 猪消化道疾病综合防治策略

2.1 五位一体环境控制策略

“恒温、控湿、消毒、通风、限密”是猪舍环境控制的五要素,尤其是秋冬季很难达到五要素的协调统一,比如“保暖”和“通风、排湿”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防控要点:

(1)重点保护高危易感群(低龄仔猪、妊娠母猪),初春遇“倒春寒”及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应主动采取有效的增温保暖措施,1~7日龄新生仔猪最适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65~70%;8~15日龄仔猪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65~70%;16日龄以后仔猪机体体温调节系统基本健全,此时可循序渐进降温,只要保证转入保育舍前温度不低于18℃,一般对其生长及健康影响不大;妊娠母猪适宜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为60~65%。

(2)现代规模化(适度规模)养殖条件下,以封闭式、密集型养殖为主,猪舍内每日粪尿排放量较大,若不及时清除及实施消毒,很容易滋生多量病原体(细菌、病原菌、寄生虫)及产生有害气体,进而引发本病,因此,要随时注意清扫猪舍并实施必要的消毒灭源措施,以净化养殖环境、减少发病。

(3)由于密集型养殖粪尿排放、机体散热等可能造成即时性舍温升高及湿度超标,创造病原菌适宜的繁衍条件,所以要加强管理,采取纵向通风或定时打开门窗散热、排湿,以维持猪舍内相宜的温湿度指标及空气质量,最大化减少发病。

(4)随猪生长发育,个体增大后可能产生过度拥挤的现象,应视具体情况合理限密,按照“同窝组群”、“日龄、品种、个体大小”基本一致的原则组群,以不发生拥挤、抢食、强凌弱、打斗等现象为宜。

2.2 选择性疫苗免疫

重点抓好几种高危害性消化道疾病的疫苗接种,主动保护高危易感群。笔者推荐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保持有效的抗体检测合格率(75%左右),以减少本病发病率;怀孕母猪于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确保母仔获得有效抗体保护(母源抗体被动免疫);8~10日龄哺乳仔猪采用口服0.3~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20~22日龄仔猪可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产生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减少本病发病死亡率。

2.3 优势保健预防程序

经实践验证,规模化猪场抓好日常保健预防措施对预防本病有积极意义,笔者采用“高纯黄芪多糖+敏感抗菌素+复方电解多维或补液盐”拌料或混饮预防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笔者推荐;“复方抗病毒散剂(含黄芪多糖、人参皂苷、青蒿素、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拌料添加(0.2~0.4%)”,连续投喂7~15d,分早晚各1次投喂,同时混饮复方电解多维(含动物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微、能量物质等)或补液盐,对防治季节性消化道疾病,特别是仔猪秋冬季腹泻综合征有良效。

2.4 加强日常饲喂管理

主要是所配制、提供的饲料要符合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确保蛋白、维生素、矿微、氨基酸等能量物质全价且配比合理;喂量要控制得当,防止猪暴饮暴食致消化不良性腹泻;哺乳仔猪断奶初期应适当限料,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多次喂料(4~5次/d),可减少消化不良性腹泻,进入生长旺盛期后可任其自由采食,但要保证全天不间断供给清洁饮水;禁止投喂不洁饮食,包括已发生霉变或隔夜、被污染的饲料等。

2.5 治疗方法

猪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第2篇

1 消化系统组成与机理

1.1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到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 其中经过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及大肠等部。消化腺有大小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 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和胰, 它们均借助导管, 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1.2 消化系统的机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 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2 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的诊治与预防

2.1 口部常见疾病

口腔主要病状是口腔黏膜炎症, 即口炎。由于口腔黏膜发炎而敏感性增高, 病畜采食谨慎, 不敢咀嚼, 严重时发生口腔溃疡, 拒绝采食, 从而影响畜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卡他性、水疱性、固膜性和蜂窝织性等类型。非传染性病因, 包括机械性、温热性和化学性损伤, 以及核黄素、抗坏血酸、锌等营养缺乏症。传染性口炎见于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猪痘等。

2.2 咽部常见疾病-咽炎

它是咽黏膜、软腭、扁桃体 (淋巴滤泡) 及其深层组织炎症的总称。按病程和炎症的性质, 分为急性和慢性, 卡他性、蜂窝织性和格鲁布氏性等类型。症状可见, 头颈伸展, 吞咽困难, 流涎, 呕吐或干呕, 流出混有食糜、唾液和炎性产物的污秽鼻液。沿第一颈椎两侧横突下缘向内或下颌间隙后侧舌根部向上作咽部触诊, 病畜表现疼痛不安并发生痛性咳嗽。蜂窝织性和格鲁布氏性咽炎, 伴有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常见病因包括机械性、温热性和化学性刺激, 如寒冷、感冒应激时, 机体防卫能力减弱, 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条件致病菌发生内在感染。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等也可伴有咽炎的发生。

2.3 食道常见疾病

食道主要常见食道阻塞与食管炎。食道阻塞和半阻塞, 在猪群中发病并不常见。多因饥饿或突然喂食有块根、薯块、鱼刺、肉骨头等异物所致, 一般都在采食过程中突然发生。食道炎是食管黏膜及深层组织的各类炎性疾病。症状可见轻度流涎, 吞咽困难, 头颈不断伸屈, 精神紧张, 表现疼痛。触摸探诊食管, 可发现敏感, 并诱发呕吐动作。原发性病因包括机械性刺激, 如粗硬饲料、尖锐异物等, 温热性刺激, 如滚烫的饲料, 以及化学性刺激。继发性食管炎见于口蹄疫, 坏死杆菌病。

2.4 胃部常见疾病

2.4.1 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内表面局部糜烂脱落显露的出血凹陷区域。最常见的猪胃溃疡是食道区胃溃疡。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 主要表现如下:急性型发病前无任何症状, 进食饮水均无异常, 突然倒地, 四肢游动, 口鼻内流出大量暗红色血液, 呼吸迫促, 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剖检可见到胃及十二指肠内充满大量暗红色血液, 内容物呈酱油色食糜, 胃内有溃疡病灶。慢性型病猪可见食欲减退, 不爱运动, 皮肤及可视黏膜逐渐苍白, 贫血症状明显, 粪便干结, 表面黑色, 仔细查看表面有黏液和血液, 尿少;病猪采食量减少, 生长受阻、消瘦;个别猪可耐过, 大多数终归死亡。剖检胃内、肠内充满酱油色食糜, 胃内溃疡病灶蔓散, 黏膜脱离。其主要病因有饲料、环境应激及饲养管理因素、疾病等因素。

2.4.2 胃肠炎。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重剧炎性疾病的总称, 包括黏液性、脓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等炎症类型。病猪初期仅表现消化不良症状, 精神不振, 食欲减少, 粪便带黏液。随着病症的加剧, 当机体吸收有毒的分解产物和细菌产生的毒素后, 猪机体出现代谢障碍和消化机能紊乱, 使病猪食欲骤减乃至废绝, 出现先便秘而后拉稀的症状, 也有的直接表现拉稀症状。拉出的粪便似稀糊状或水样, 气味酸且恶臭, 稀粪便中混有肠黏膜、未完全消化的饲料残渣及气泡。病症后期, 病猪肛门括约肌松弛, 甚至直肠脱出, 排粪失禁, 发生脱水症状, 表现为眼球下陷, 目光无神, 尿量少或不见排尿, 皮肤弹性消退, 被毛粗乱无光泽;甚至出现自体中毒症状, 治疗不当转归死亡, 病程急短。剖检病猪, 肠内容物恶臭并混有血液, 肠黏膜呈现出血或坏死, 黏膜下层水肿, 坏死组织剥离后, 可见烂斑或溃疡。胃肠炎的病因与饲养管理、饲料品质、使用药物、其他疾病继发有关。

2.5 疾病防治

2.5.1 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严格消毒与疫苗接种制度。

首先做好烈性消化道病毒病等疫苗接种。其次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彻底打扫、清除垃圾、粪便、污物等并做生物热消毒处理;经常洗刷、冲洗。使用化学消毒药喷洒, 如2%氢氧化钠、5%~20%漂白粉等喷洒消毒。也可用2~3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进行轮换消毒。如有条件可进行畜舍内的熏蒸消毒。

2.5.2 发病及时治疗, 必要时进行隔离等措施。

2.5.3 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猪消化道传染病的鉴别与防治 第3篇

1 鉴别要点

1.1 外观鉴别要点

仔猪黄痢常排出黄色糊状稀粪;仔猪白痢常排出白色糊状稀粪;仔猪红痢常排出红色黏性稀粪;仔猪副伤寒常排出坏死组织纤维状的稀粪;猪痢疾常排出血性黏液性粪便;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常排出灰色或黄色水样稀粪, 但猪传染性胃肠炎传播快, 猪流行性腹泻传播慢;猪轮状病毒病常排出黄白暗黑色水样或糊状稀粪。

1.2 临诊鉴别要点

1.2.1 仔猪黄痢

常发生于3日龄内的仔猪, 呈地方流行性。产仔季节发病多,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很少发生呕吐, 排黄色稀粪。病程多为最急性或急性。

1.2.2 仔猪白痢

多发生于10~20日龄的仔猪, 发病季节不明显, 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中等, 病死率不高。无呕吐, 排白色糊状稀粪。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

1.2.3 仔猪红痢

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 1周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病, 常呈地方流行性, 发病率不定, 病死率高。偶有呕吐, 排红色黏性粪便。病程多为最急性或急性。

1.2.4 仔猪副伤寒

多发生于1~4月龄的猪,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应激因素可促进发病。急性败血症, 剧烈腹泻, 慢性反复腹泻, 皮肤出现紫斑。

1.2.5 猪痢疾

多发生于2~4月龄的猪, 发病季节不明显。传播缓慢, 流行期长, 易复发。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体温基本正常。粪便混有多量胶冻样黏液及血液。

1.2.6 猪传染性胃肠炎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 仔猪病死率高, 大猪很少死亡, 常见于寒冷季节, 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病初呕吐, 排灰色或黄色稀粪, 迅速消瘦、脱水。大多数病猪可在短期内康复。

1.2.7 猪流行性腹泻

流行和症状的特点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 但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死率低, 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1.2.8 猪轮状病毒病

多是1~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 常发生于寒冷季节。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 但较轻且缓和, 排黄白色或灰暗色的水样或糊状稀粪。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治疗

对因腹泻脱水的病猪及时进行补液, 防止因脱水严重而导致死亡。补液的目的是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 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降低死亡率。可采用口服法或者静脉注射法。口服补液配方:氯化钾1.5 g, 碳酸氢钠2.5 g, 氯化钠3.5 g、葡萄糖20 g, 氟苯尼考粉50 g, 加入1 L水中, 每头仔猪喂水5 ml, 5次/d, 直至痊愈为止。如果口服法有困难, 就要用静脉输液或腹腔补液的方法达到补液目的, 配方为: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

对患细菌性疾病的病猪, 可采用磺胺类或者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脒、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 可采用的方法有口服法、注射法。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可使用庆大霉素、氟苯尼考、诺氟沙星等, 防止继发感染, 降低死亡率。在采取用药的同时要注意改善环境和卫生状况, 增强营养, 促进病猪康复。

2.2 预防

2.2.1 做好怀孕母猪饲养

这是增加初生仔猪体重以及提高仔猪抗病能力的第一步。这项工作从母猪妊娠前期开始。母猪妊娠0~30 d, 每头母猪每天控制在1.8~2.0 kg;30 d后, 每头母猪每天控制在2.0~2.2 kg, 分2次饲喂;到妊娠90~95 d时开始增加饲喂量, 根据母猪体重大小, 每头母猪每天控制在3~3.5 kg。加料时间延续到妊娠112d结束。母猪舍温度应控制在15~22℃, 湿度50%~80%。母猪产前1周饲喂哺乳母猪饲料, 为了产前减少腹压, 防止难产和产后厌食, 在产前的2~3 d应适当减少饲喂量, 母猪生产当天不喂料, 第2天开始少给料, 产后7 d恢复正常给料。2.2.2做好免疫防疫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该做的疫苗一定要做;二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以及养猪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免疫措施。免疫是防病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病毒性传染病, 更要做好免疫,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不能盲目进行免疫。仔猪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免疫程序:在母猪产前30 d要做仔猪红痢第1次免疫, 同时做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免疫;母猪产前28 d做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第1次免疫;在母猪产前15 d做仔猪红痢第2次免疫;在母猪产前14d做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第2次免疫;在仔猪断奶前14 d做猪水肿病免疫;仔猪断奶后做仔猪副伤寒免疫。

2.2.3 做好围产期护理

产前、产后15 d是母猪的围产期。在母猪怀孕后期, 因为母猪生理原因, 特别容易感染, 因此要积极地做好母猪护理和猪舍卫生消毒工作, 防止围产期感染。产房内保持干燥卫生, 圈舍要经常消毒, 母猪产仔前应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空猪舍消毒可采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方法或者火焰消毒的方法, 带猪消毒要使用低毒的药物, 如百毒杀等。使用消毒药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2.2.4 做好哺乳母猪工作, 提高初乳质

3 d之内的乳汁为初乳, 初乳营养丰富, 并含有抗体, 直接关系到仔猪的抗病力。母猪的奶水来源于饲料, 饲料中营养成分直接影响到奶水的质量, 因此哺乳期间除了要保证营养成分外, 要选择优质的、母猪爱吃的饲料。初产母猪分泌乳汁量较少, 生育过6~7胎以后的母猪分泌乳汁能力开始下降, 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加强对这些母猪的管理。产仔当天一般不喂料, 对生育1次以上的母猪, 第2天喂料0.5~1 kg, 以后每天增加0.5~1 kg, 1周以后敞开饲喂, 对第1次生育的母猪, 增加饲料的速度不宜过快, 一般到产后10~12 d达到最高饲喂量。

2.2.5 做好接生工作

仔猪出生后及时断脐, 断脐时要用碘酊消毒, 防止感染;擦拭刚出生仔猪身上的黏液时要用消毒的毛巾, 仔猪吃奶前用0.1%高锰酸钾给母猪腹部、乳房、后臀部消毒, 防止仔猪吃母猪的第1口奶时被感染;同时, 产仔后母猪阴部也要消毒, 防止感染。

2.2.6 做好仔猪管理工作

仔猪出生后2~3 d要及时补铁, 仔猪出生后生长迅速, 需水量较大, 常会感到口渴, 要及时给仔猪准备干净的饮水。尽早让仔猪吃饲料, 这样做既能锻炼仔猪消化能力, 又能避免仔猪到处啃食, 减少感染病原菌的机会。在仔猪出生后5~7 d开始增加饲料, 让仔猪自由舔食。给仔猪喂料要少给勤添, 每天6~8次。仔猪断奶后继续饲喂哺乳仔猪饲料1周左右, 断奶后5~7 d内要控制仔猪采食量, 喂到八成饱即可, 当仔猪完全适应后, 再增加饲喂量。

2.2.7 做好保温工作

适宜的温度既能保证仔猪获得较好的抵抗力, 又能防止初生仔猪因怕冷紧挨母猪而被压死。通常初生仔猪1~3日龄温度应达到30~35℃, 4~7日龄27~30℃, 8~30日龄22~26℃。可采用保温箱、保温灯、增加取暖设备等方法给仔猪保温, 关好门窗, 不能有缝隙, 防止外来冷风进入猪舍, 天冷的季节尽量不用水冲猪圈。在温度高时, 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可采用通风、喷雾等方法降低温度。猪舍内相对湿度为65%~75%。

牛常见消化道疾病的防治 第4篇

瘤胃鼓气俗称肚胀病,是由于过食易发酵饲草(如青草、豆秧、苜蓿等),或误食霉败草料产生大量气体,导致嗳气障碍,气体积于瘤胃,引起腹胀腹痛的一种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发病较多。

1.1 诊断

1.1.1 原发性瘤胃鼓气:

多在采食中或采食后不久突然发病,病畜表现不安,回顾腹部,后肢踢腹及背腰拱起等腹痛症状。食欲废绝,反刍和嗳气很快停止。腹围迅速膨大,肷窝凸出,左侧更为明显,常可高至髋结节或背中线。此时,触诊左侧肷窝部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急性瘤胃鼓气,病情急剧,根据病史,采食大量易发酵性饲料,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1.1.2 继发性瘤胃鼓气:

一般发生发展缓慢,对症施治,症状暂时减轻,但原病不愈,不久又可复发。病畜逐渐消瘦,可能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继发性瘤胃鼓气的经过,则随原发病而定。慢性鼓气病情弛张,反复产生气体,注意临诊鉴别诊断。

1.2 预防与治疗

1.2.1 预防:

禁止喂霉烂草料,防猛吃水份过多的青绿饲草,避免饲喂用磨细的谷物制作的饲料。由舍饲转为放牧时,最初几天在出牧前先喂一些干草后再出牧,并应限制放牧时间及采食量;在饲喂易发酵的青绿饲料时,应先饲喂干草,然后再饲喂青绿饲料;不到雨后或有露水、下霜的草地上放牧。

1.2.2治疗:

急性型,用套管针在左肷窝处穿刺放气,放气速度宜慢,以防虚脱。放气后,用80~100 mL酒精溶解15~20 g鱼石脂,加水适量注入瘤胃。调理:限食,将牛拴在上坡地面,头向高处,用手在腹部由前向后推摩。慢性型,食醋0.25 kg,白酒0.2 kg,加温水1 kg混合灌服;或头发0.05 kg,放入植物油1 kg内,炸至头发焦枯,待微温灌服。

2 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也叫急性瘤胃扩张,主李清芬要因饲料调配不当,采食过多易膨胀饲料,如豆类、谷物等,而引起消化不良,或采食过多发霉饲草和有毒植物,或因体弱、消化力差,运动不足,采食大量饲料而饮水不足。春季最常见。

2.1 诊断

通过望诊、触诊、听诊等,确诊本病并不困难。

2.1.1 望诊:

病牛鼻镜干燥、龟裂、无鼻珠,有时出现腹痛不安,摇尾弓背,回头顾腹粪便干黑难便下。

2.1.2 触诊:

瘤胃胀满,用手按压坚实,用力重压可成坑。

2.1.3 听诊:

瘤胃蠕动音减弱,蠕动波短,次数减少,严重者消失,由于胀满的瘤胃压迫隔膜,引起呼吸困难。通过食欲减少、反刍减少或停止、嗳气障碍、腹围膨大、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消失,叩诊呈浊音或半浊音等临床症状能初步判断为瘤胃积食。但诊断时,应与瘤胃鼓气、前胃迟缓创伤性网胃炎区别。

2.2 预防与治疗

2.1.1加强饲养管理,防治过食,避免突然更换饲料,合理调制饲料,不喂发霉、腐烂饲料,粗饲料要适当加工软化。

2.2.2 排除积食、抑制发酵、兴奋瘤胃,防止酸中毒,强心补液。人工盐500~800 g(或精盐500 g+小苏打100 g)、液体石蜡油500~1 000 mL或凉熟豆油500~1 000 mL,混合灌服1次。体弱或病情稍严重者,应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能,增强心脏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解除自体中毒症,可用复方氯化钠溶液1 000~2 000mL,强心安纳10~20 mL静脉注射。瘤胃积食严重者,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3 前胃迟缓

前胃迟缓是由于饲养不良, 劳役过度等因素导致前胃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饶宗祥缓慢,微生物区系失调,产生大量发酵和腐败的物质的一种疾病。本病是牛的常见消化道疾病,舍饲的牛多发。

3.1 诊断

3.1.1 急性前胃弛缓:

首先食欲、饮欲减退,进而多数患畜食欲废绝,反刍无力,次数减少,甚至停止。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网胃及瓣胃蠕动音减弱。瘤胃触诊,其内容物松软。有时出现间歇性鼓气。病初一般变化不大,随后粪便坚硬、色暗、被覆粘液,继发肠炎时,排棕褐色粥样或水样粪便。

3.1.2 慢性前胃弛缓:

症状与急性的相似,但病程长,病势弛张,病牛精神沉郁,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或拒食,偏食,异嗜,经常磨牙,反刍和嗳气减少,嗳出的气体常带臭味。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瘤胃触诊,内容物柔软或呈粘硬感,多见慢性轻度瘤胃鼓气。肠音显著减弱,排粪弛滞,粪便干硬色暗,呈黑色泥炭状或排恶臭的稀便。本病诊断,根据食欲、反刍障碍,瘤胃蠕动音减弱,必要时结合检测瘤胃内容物pH和计数纤毛虫,一般容易诊断。

3.2 预防与治疗

3.2.1 预防:

改善饲料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不喂霉变、冰冻等饲料,防止突然改变饲料,合理使役。

3.2.2 治疗:

猪腹泻疾病诊治 第5篇

1 发生腹泻的原因

猪腹泻病因复杂, 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由仔猪自身、气候、环境、饲料等变化而引起, 感染性腹泻多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 一般来讲, 感染性腹泻的危害较大, 且多具有传染性, 如未及时有效地防治, 会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甚至死亡。

处于哺乳阶段的仔猪, 由于其消化机能不健全, 消化道酶类不足, 活性弱, 胃酸分泌不足, 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从而引起了腹泻[1]。断奶后的仔猪由于不能从乳汁中获得足够的抗体保护, 也可能导致下痢。

应激性腹泻如母仔分离、饲养管理不当、昼夜温差大、保温不好、饲料突变、环境条件差等都很容易引起腹泻。

感染性腹泻由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 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丹毒杆菌、巴士杆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以及球虫、蛔虫等感染都可引起腹泻。

2 几种常见腹泻的诊治

2.1 营养性、应激性腹泻

这类腹泻和微生物感染无关。多由于母猪乳汁数量不够, 或者质量较差, 仔猪出现虚弱无力、被毛蓬乱、干枯、腹围缩小、拉水样或黏稠的稀便。若采食饲料的生长育肥猪或者成年猪出现腹泻, 粪便中有未消化完全的饲料, 也可能是由于饲养不当造成, 如换料过渡不当、受到惊吓、猪舍低温等原因造成。

此种腹泻主要针对病因来采取措施, 如改善母猪的饲养管理条件, 使母猪有足够、优质的乳汁, 使得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更多优质的免疫球蛋白。更换饲料要进行5~7d的过渡, 平时的饲养过程避免惊吓, 加强环境控制, 提供舒适的环境, 减少应激反应[2]。

2.2 球虫性腹泻

多发于哺乳阶段的仔猪, 在饲养不良、卫生差和环境潮湿的猪场最易发病, 夏季相对于其他季节多发。主要症状为腹泻, 排水样或糊状粪便, 有酸臭味, 颜色呈黄色至白色, 有的呈棕色, 病猪被毛粗乱, 脱水, 消瘦, 生长缓慢。一般情况下, 发病率高, 死亡率极低。

球虫引起的腹泻可使用磺胺类药物, 如磺胺脒片、磺胺二甲基嘧啶, 连用7~10d[3]。

2.3 病毒性腹泻

流行性腹泻。发病具有季节性, 冬、春季节多发, 主要威胁哺乳仔猪, 生长猪也有发病。以水样腹泻、呕吐为特征, 猪只日龄越小, 症状越重, 死亡率较高。发病猪体温一般正常或稍高, 断奶猪、母猪常表现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 大约一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生长受到一定影响[4]。成年猪感染后症状较轻, 偶尔出现呕吐或腹泻症状, 然后慢慢自愈。

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与流行性腹泻很相似, 但发病急, 症状严重, 脱水严重的猪如果控制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轮状病毒病。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7日龄以下的新生仔猪很少发生, 成年猪多数呈隐性感染[5]。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多发生于秋冬和早春, 呈地方性流行。症状有食欲下降、呕吐、腹泻, 粪便呈黄色, 糊状, 严重的呈水样便。

病毒性腹泻发生有时是几种病原混合感染, 也可能是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

病毒性腹泻一般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 可采取对症治疗。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制备自家猪场患病康复猪的血清, 控制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安普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

2.4 细菌性腹泻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水肿病, 前两种可发生典型的腹泻症状。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至20日龄的仔猪, 很少发生呕吐, 粪便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糊状稀便, 有的如石灰乳样。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一周龄内的仔猪, 日龄越小, 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表现为排除黄色稀便, 有恶臭味道。

仔猪红痢。仔猪红痢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威胁3日龄内仔猪的传染病, 以排除红色血样稀便为特征, 死亡率较高, 病程短, 剖检表现坏死性肠炎等可作初步诊断。

细菌性腹泻如果脱水不严重或者没有继发感染、混合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敏感药物就可以, 如庆大霉素、利福平、恩诺沙星等。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腹泻, 对于脱水严重的仔猪都应采取补液的措施, 如口服补液盐或腹腔补液, 使用5~l0%葡萄糖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 在补液的同时防止酸中毒。药液的温度必须在38~40℃之间, 太凉可能造成仔猪肠痉挛更加剧腹泻症状。也可尝试微生态疗法如口服促菌生、乳康生、调菌生等。

对于病毒性腹泻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 如使用疫苗预防, 大肠杆菌病也有效的疫苗, 可以对产前母猪进行免疫, 仔猪可通过免疫母猪的初乳获得抗体。

摘要:猪腹泻性疾病不是一种疾病, 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主要表现有粪便稀薄, 严重的出现水样便, 病猪消化功能紊乱, 营养吸收不良, 渐进性消瘦。发生腹泻的原因很多, 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引起, 也可能是饲料、环境因素引起。本文就猪的腹泻性疾病的诊治方法展开论述, 与广大养猪朋友交流。

关键词:腹泻,疾病,诊治

参考文献

[1]段彬.浅谈仔猪主要腹泻性疾病的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 2015 (10) :95-96.

[2]温克兴.猪腹泻性疾病的鉴别与治疗技术[J].当代畜牧, 2014 (12) :60-61.

[3]裴翠娥, 窦跃军, 薛菲.猪腹泻性疾病诊断及治疗思路[J].新农村, 2011 (7) :103-104.

[4]段彬.浅谈仔猪主要腹泻性疾病的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 2015 (10) :95-96.

上一篇:习惯和习惯法下一篇:初中语文导学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