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2024-09-11

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精选12篇)

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第1篇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现实意义

1. 促进小学生思想进步, 全面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 班主任可以说是一种权威的存在, 班主任的教育和引导对于小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小学生人生航道上的一盏指路灯, 这就给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班主任管理的系统方法具有综合性特征, 它实现了在小学生的教育中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 促进思想进步, 为社会培育出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人才。

2. 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 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途径。小学班主任管理方法是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 是管理工作的依据, 能够让班主任的管理更加得科学有效, 切实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小学班主任通过与班级的其他教师的沟通和联系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和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切实地起到了对于小学生的引导作用。小学班主任管理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更好地完成了小学班主任的职责目标。

3. 促进了小学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培养具有高科技知识的、综合素质高的、责任心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是实行素质教育, 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方法是实现小学生教育目标的途径。通过小学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管理, 加强对于小学生的关心,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保证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保证小学生茁壮成长。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

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就是对于学生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上, 而且体现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 更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 而且还体现在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 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

1. 以思想教育为前提,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生正处在初步的人格形成时期, 在懵懂地看世界, 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之分, 没有明确的自我价值取向, 小学生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模仿力特别强, 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人, 他的管理方法和方式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小学班主任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能够从小学生本身所存在的特点出发,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教育,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心灵美”的培养, 保证小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以学习文化知识为抓手, 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 只有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头脑, 才可以适应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大环境。小学生的天性好动爱玩, 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耐心和细心的教育和引导, 让小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提高学习的兴趣, 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 小学班主任还需要加强与班级各个学科教师的交流和联系, 能够及时地掌握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动态, 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3. 以身体健康为基础, 促进小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小学班主任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充足的体育锻炼是带给学生健康体魄的途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建设班集体的意义-班级管理 第2篇

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这一点,是我们作为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一个班主任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就要把集体作为班主任进行教育的一种工具。这话怎么理解呢?做班主任工作我们力求实现对某一个学生以及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当然通过教师本人的工作而来——通过和他谈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转化了他。但我们要意识到,整个班集体也是教育资源,“集体”本身也会有影响力,也就是说要靠班集体去影响转化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班主任工作原则,当然这个原则也不是我发明的。马卡连柯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他提出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这个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这个话题——

首先,班主任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班风,要把这个班风营造好。

班风的营造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觉得从新生第一天报名就开始了,这也就是人们经常强调的,班主任要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难忘的第一印象。学生进校报名,师生第一天见面,就和老师建立了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将关系着日后你这个班的集体氛围,就是班风。

怎么营造这良好的第一印象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在暑假里,学生还没进校时,你就应该开始谋划、策划这个班级的建设。换句话讲,班级建设并不是从新生进校开始的,而是在还没有见到学生的暑假就已经开始了——你在酝酿、在思考开学第一天怎么做。

开学第一天,师生第一次见面,这一天也大有文章可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他会非常敏锐,他会在第一天和学生见面的过程当中发现并挖掘学生心灵深处一种美好的东西,并把这美好的东西作为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这体现着班主任的智慧。

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师生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当中,这让他们意识到,我们和老师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老师让学生给他提建议,要学生给他推荐优秀的老师,学生就是在帮助老师;同时学生是集体的主人,学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特长、爱好,能为我们集体提供什么服务。班主任建立的这个“第一印象”,要给学生播下什么精神种子呢?就是对集体的爱和责任感。

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一个好的开端,班集体的管理还有很多事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我主张班级要“法治”管理。

“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更多的时候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所有的事情,具体工作都是班主任一锤定音。这样做有两个弊端,第一,班主任太累,班主任毕竟没有三头六臂;第二,无视学生的主体精神,无视他们的参与能力,这样班主任很容易出错,因为班主任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必然难以保证没有失误。

所以我就提倡要“法治”管理,当然我说的“法治”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好比是打个比方,如果在书面上表示的话,“法治”二字得加引号,因为一个班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权。但是我这儿想说的是,班级规章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法治精神,它相当于“班级法律”。(班主任)对此,我们班主任应如何做呢?首先和同学们讨论。问问他们,我们这个班是不是也要有一点规章制度?也就是说,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班规?可能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同学说没有必要,但是多数同学觉得还是要有一个规章制度,因为每个同学可以互相约束。班主任可以再问他们,那么这个班规由谁制定?学生一般会说,由老师制定。这时班主任应该说,你们错了,既然这个班是大家的,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那就应该是你们和老师一起来制定,而且主要由你们来制定这个班规。然后接着讨论制定班规的原则,然后让每位同学都起草一份班规。

那么,教育该不该有惩罚?我认为:教育不应该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可以这样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现在为什么很多人怕受惩罚呢?是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划了等号,体罚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惩罚是必要的。教育中的惩罚是什么意思?包括两个方面的惩罚,一个方面是精神惩罚,比如说,作自我批评,作个检讨,还有纪律处分,这些都是精神惩罚。还有一种惩罚是行为上的惩罚,行为上怎么惩罚?就是“强制性的重复性行为”。比如有同学没有搞卫生怎么办?第二天必须重做。在这里,“必须”是强制性的,“重做”是重复性的。我们规定,没有搞清洁卫生或者搞得不好,第二天必须重做。这是不是就可行了呢?还不可行。为什么?因为没人监督也不行啊!所以可以这样规定:“此项由生活委员监督。”这比刚才可行一些了,但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可行,为什么?万一这个生活委员和这个不搞卫生的同学是好朋友,袒护他怎么办?好,我们又有一个规定,某某同学负责监督生活委员是否玩忽职守,是否坚持原则,执行班规是否非常认真。这就是班级人员的互相制约,这就可行了。

另外,我们在制定惩罚措施的时候尽可能要有“弹性”。比如说迟到的问题,我们不说一学期一次都不能迟到,而是规定:住校生每学期迟到不得超过三次,走读生每学期不得超过五次。这“三次”、“五次”是什么意思呢?这不是说允许你有三次、五次的迟到,而是说我们制定班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比如说生病,在上学路上遇到突发情况了——偶尔迟到,这些应该原谅。这样的规定看起来降低了要求,实际上体现了班规的可行性。如果规定得很严格,比如说不准迟到,那实际上做不到,班规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降低要求实际上是在增强班规的“可行性”。

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班规有什么意义?第一,解放了班主任。课堂纪律、清洁卫生等具体事务,班规相应规定谁负责,没有做到有处理的办法,不需要老师去一一操心了。那么班主任做什么呢?班主任赢得了时间,就可以真正把时间用于找学生谈心、聊天。很多老师平时忙于繁琐的事务,没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心灵,现在好了,我们可以真正成为学生的倾听者、沟通者了。

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作用;意义

一、“班级新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1.成立活动小组,分工明细,责任到人,确保活动如期开展

活动组织分三个小组。新闻通讯小组,各小组根据写作爱好与水平选出两名特约通讯员,要求通讯员每周保证一篇新闻稿件,全班所有学生都是通讯员,欢迎大家积极投稿。“班级新闻”领导小组,班主任为顾问,专抓“班级新闻”工作的副班长为组长,学习委员、文科课代表为成员,负责新闻稿件的审稿工作。播音小组,通过班级朗诵比赛选出男女播音员,承担每期“班级新闻”的主持工作。

2.活动开展方法

活动每周举办一次,时间一般安排在星期一的周会活动时间。要求:通讯员于星期五放学前将稿件交活动小组组长,活动小组成员利用双休审好稿,周一向班主任汇报,在班主任的许可下将播诵稿件交播音员,播音员利用课余时间熟悉稿件,周会活动首先进行“班级新闻”。“班级新闻”结束后班主任进行点评,并结合“班级新闻”内容开展周会活动。

二、“班级新闻”活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1.满足了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关于管理,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思想认识和参与意识。“班级新闻”是学生实行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体现着民主管理的思想。因为参与“班级新闻”活动,不受限制,每个人都有机会,尤其是投写新闻稿件,一经采用,奖学生操行分。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自己写的稿件一经采用,并在班会上播诵,尤其是他们的意见被采纳,并在班上推广实施,这对学生是一个鼓励,尤其对平时表现差一点的学生,更是莫大的鼓舞。“班级新闻”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同时也使他们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实现学生的这种自我管理,相对于传统班级管理还有一大优点,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为“班级新闻”所反映的大都是发生在学校、班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所以班级管理不是随机应付,而是早有准备,学生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心中有数。

2.有利于行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和构建良好的班纪班风

舆论导向是一个班集体思想精神状况的外在体现,班风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特征。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有着强大的精神感染力。“班级新闻”对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班级新闻”活动的意义在于宣传引导和批评反对,活动反映的大都是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东西,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活动的目的首先在于弘扬正气,大力表扬和宣传好人好事和积极健康的言论思想,聚集正能量。其次是为了刹住歪风邪气,及时批评和制止坏人坏事和消极的言论思想,削弱负能量。同时班主任把“班级新闻”活动结合在周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明辨好坏是非、识别善恶美丑,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优化。

3.善始善终,坚持到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笔者是一名化学教师,每年担任的都是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工作生涯中,只担任了五年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在这五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始终坚持开展“班级新闻”活动,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我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期间,对每一届学生都要举行一次“你最喜欢的课”学生测评活动,每一届几乎都是100%的学生都认为是班会活动课,最难忘的是“班级新闻”活动。组织“班级新闻”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首先,需要参与的人比较多,每期班级新闻至少需要12篇以上的稿件,才能保证播诵稿件的质量。其次要求班主任和学生都要做有心人,热爱班集体,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还要班主任老师有耐心和恒心,因为班主任对每期播诵稿件都要最后把关,尤其是开始几次播音,班主任从写稿、审稿到播音都要进行指导。另外对学生尤其是审稿学生,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惰性。五届毕业班工作,每一届都把“班级新闻”活动坚持到底,最后一期“班级新闻”都是在毕业班会上举行的。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班主任工作的一贯性,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2006年担任校长工作以后,我把“班级新闻”活动向学校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推介,不是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能组织并坚持好,需要班主任老师有一定的

素质。事实证明:能把“班级新闻”组织好的班主任老师都是优秀的班主任,他们的班集体也是最棒的!

4.管理教学,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就包含着大

量的教学因素,比如让学生写“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办《班级日报》沟通了同学间的联系,这不也是一个让学生全面受教育的过程吗?笔者根据五年的工作实践,深深觉得:坚持举行“班级新闻”活动,管理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举行“班级新闻”活动,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管理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对学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写新闻稿件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提炼他们的识辨能力,播诵稿件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等。实践证明,把“班级新闻”活动坚持渗透于班级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成功转化了四个落后班级,这四个班级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无论从班纪班风,还是学业成绩和升学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同行的好评。

注:本文在2013年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先后获县、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浅谈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与方法 第4篇

一、班级管理及班级自主管理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 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 带领全班学生, 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双方参与。教师与学生 (班委会) 一起管理班级, 构成班级管理。

班级自主管理主要是指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组织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自我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离开了这一环节, 任何教育都无法奏效。班级自主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自主教育, 学生在管理班级和自我的实践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负责, 进而对同学、班级、学校负责, 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由此可见, 班级自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 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增加其主人翁意识;改变被动接收任务为主动选择任务, 提供学生自我教育的契机, 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对学生的内化作用, 把创造性思维渗透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管理对学生的约束、激励、引导作用。

三、如何实施班级自主管理

(一) 组建责任心强的班委

组建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能够大胆工作的班委是很必要的。班委是一个班集体的核心, 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 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如何建立呢?我认为可以采取民主选举选出班委会, 再由班委会选举班长。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评选班委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其实在班级里, 特别是高年级的班级里, 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很强, 甚至可以说, 每个学生在普通班都可以做班长。在这样的集体中挑选班委,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选出热心为班级做事情的人, 由此可根据班集体一般的生活和学习常规, 根据需要设置学习班长、纪律班长、劳动班长、宣传班长、劳动班长五个岗位并且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

1. 学习班长。

聘用学习小组长和各学科课代表, 负责每天的作业的收发, 了解每个学科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组织同班同学进行学习方法交流, 和各科任教师积极沟通。

2. 纪律班长。

每天考勤, 及时将每节课的纪律情况向班主任反馈。

3. 劳动班长。

负责每天安排和监督值日, 保证学校规定的各项规定及中午上课前和放学后的卫生检查都合格。

4. 宣传班长。

出好每期黑板报, 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组织文艺活动, 活跃班级文化生活。

5. 生活班长。

负责各项费用收缴、班费的开支和管理;检查和提醒同学的仪容仪表。

在评选过程中, 学生可自愿报名参与岗位竞争, 进行竞聘演讲, 之后用一至两周时间实习, 让同学充分了解和认识其表现, 最后进行民主投票, 以票多者胜出担任。每个班长有很大的自主权, 各司其职, 并体现权利的制约和平衡的思想, 以实现民主性。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 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 全部由班干部负责, 班主任不要过多插手, 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加强对他们的工作指导和引领。这样, 就可以奠定班级自主管理的坚实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 也可以实行班长“轮流执政制”。固然, 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委会, 但不是说这个组织就一成不变。我们做事的出发点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可以在固定常务班委的基础上产生值周班长。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 由几位学生一组自由结合, 组成一届临时班委, 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学生总负责, 其余学生分工负责。这种管理形式, 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机会和条件, 锻炼了每位学生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二) 根据班级实际, 科学地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班规对一个班集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班集体成立后, 应该重点进行班级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所以班委会组建后, 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 广泛听取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与班委会一起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符合政策、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作为班级管理的准则。而一个好的制度需要实施这个制度的每一位成员全身心地参与, 需要每一位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寻找和磨合。所以, 在制定过程中要走群众路线, 要由班主任和班委会一起研究制订, 最后要全班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意见通过, 以增强大家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制度建立后, 要充分依靠班委会和集体的力量进行有效地检查和督促, 不要让制度成为摆设。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参谋”和助手,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督促, 放手让学生去管理, 真正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

(三) 充分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有效地检查、督促和实施

首先, 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班规对于班级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班会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宣传, 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班规是符合国家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的, 是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的。这样的思想认识, 既培养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又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在检查督促实施的过程中, 班主任要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 充分调动五位班长的积极性, 让他们作为班级制度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在日常工作中大胆地让他们去管理。而要让五位班长发挥好作用, 班主任就要在他们实施完管理工作后对他们有一定的评价肯定, 并制定一些具体的考核和表彰制度对五位班长的工作进行评比, 及时表彰, 以促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要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接受并自觉遵守, 要让学生多进行比较, 不断地与他人比、和自己的过去比, 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最终使班级管理制度成为自我管理的行为规范, 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四、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成效

很多实践证明, 班级管理的自主化, 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培养了一批思想端正、工作负责、学习优良、能力较强的骨干队伍。同时, 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 能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既锻炼了自己, 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也可以借此说:“管是为了不管。”不管, 是班级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我们达到这一最高目标。

摘要:班级的自主管理, 是班级管理的最高追求, 正确认识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了解自主管理的方法, 正确实施班级的自主管理, 是班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社会文化与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班级的自主管理, 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了一个最好的平台,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班级,自主管理

参考文献

[1]余如进.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科学出版社.

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第5篇

镇康县第一中学罗自良

操行,即品行,是指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工作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操行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劳动态度等方面的总评价。其目的在于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问题,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使之不断上进。学生的操行评定,一般是学期末初评,学年末总评。

正确评定学生的操行,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进步;有利于班主任回顾和检查自身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班级管理;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校表现,以便和班主任配合,更好地教育孩子。此外,毕业生的操行评定,还可供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和社会录用人才参考。因此,认真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要搞好学生的操行评定,班主任应做到:

1、制定操行评语的内容和标准。

学生操行评定应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出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学习和行为表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标准。这是评定学生操行的依据。

2、充分掌握学生情况。

评定学生的操行是一件严肃认真的工作,不能虚构。因此,班主任应在平时的活动中,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品质、1

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劳动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与科任教师、班干部和学生联系,进行调查研究,从多方面获得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实行民主评定的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根据评定内容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优缺点,防止片面性。实行民主评定的方法,就是既要发挥班主任在考核评定中得作用,又要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并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对学生的意见,既要重视又要引导,防止压制民主或放任自流。

4、严格遵守操行评定的步骤。

评定学生才操行,大致可分为这样几步:(1)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班主任在期末评定操行之前,就个人小结向全班学生作一简短动员,讲明目的、方法和应抱的正确态度,要求和指导每个学生写好个人小结,实事求是的全面地评价自己,为小组互评作准备。(2)开展小组互评。在小组互评过程中,班主任要适时引导学生端正评价态度,正确评价别人和正确对待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小组评议后,还应广泛征求班上干部对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见。(3)正确写出评语。学生的评语,既是学生操行的一面“镜子”,也是衡量班主任工作的一把“尺子”。班主任在写评语要特别注意:一要分清主次,评得公正。二要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三要简洁明确,把我好分寸

5、加强操行评定的管理。

评定学生操行是由班主任负责并在学校领导下进行的,应加强评

浅析小学生班级管理的意义及措施 第6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全员参与;相应措施

一、班级管理常出现的问题

班级管理是从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各方面进行的。要求老师能够带领班干部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的管理,班干部人数有限往往不能做到对全班学生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班级学生会因为不了解班级管理的意义,不配合班干部的管理,认为自己被管理是受到束缚,总是有抵触的心理存在,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使得班干部管理起不到真正作用,使班干部的设置成为虚设,需要老师的介入才能处理问题,这样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就要付出更多精力。老师一个人也不能完全处理过来一个班学生的问题,而组织班级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班级管理中还因为班干部的管理不当和失误造成班级管理问题的出现,因为仅仅只是老师管理班干部,班干部的行为往往得不到詳细督促和管理,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容易破坏班级和谐的氛围,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容易造成误解。而全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有利于对班干部进行有力监督,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

二、组织全员参与管理的具体意义

建立全员共同管理班级的机制,目的是让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有利于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这样,班级学习方面、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不再仅仅是老师领导班干部进行班集体管理,而是使全班学生加入班级的管理,全班学生辅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使班级管理中的大小事务和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受到重视。同时,全员参与到管理中,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接触,学生能够理解老师和班干部的辛苦,学习方面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生活方面有利于带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体会可以改善学生心智模式,即学生的德行和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和改善,学生在参与中会转变思想,不再仅仅是被管教被督促,而是学会自律,在自我管理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自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自信,爱学习,共同管理也是相互管理,因此,也有利于学生相互监督、相互勉励,达到共同进步。最终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不断自我激励、不断成长。建立共同管理理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不断地和学生交流,老师要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待积极参与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老师起监督和领导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方也是被管理方,因此老师要注意共同管理的措施是有的放矢,就是要有针对性。管理人员应该安排好,不应该出现一个问题谁都来管的现象,管理的民主化并不是管理的全员化,全员要有秩序、有原则地参与管理,来保证顺利进行。共同管理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懂得良好的班级秩序和班级管理意义所在。

三、组织全员参与管理的措施

组织全员参与管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完成,首先可以通过设立小组制度,就是将班级成员分多个小组,分组时要充分考虑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爱好、成绩以及意愿等去分组,这样才能了解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擅长什么,使其在班级管理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使其得到归属感和满足感。小组组长可以从每周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好的学生中挑选,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组长,并且都能为参与班级管理并作出相应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建立共同管理班级的理念,要求学生都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例如设立劳动模范奖项,来鼓励学生积极劳动,重视劳动的意义并热爱劳动。设立纪律模范,有利于学生增强自律性,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从而帮助老师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奖项可以起激励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出的模范可以起带头作用。对于成为为班级做出贡献的模范学生,都会因相应的表扬和奖励而受到极大鼓舞,使其在学习中更加自律,在生活中积极进取,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能够更加自信,更加热爱班集体。通过学生一对一的管理措施,可以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一对一进行相互督促,相互勉励,保证课堂纪律,因此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课堂纪律管理压力。同时,通过设立共同目标发挥建立共同管理班级理念的作用,即设立共同的学习目标或日常班级生活要求方面的目标,有了目标,以上措施就有了可行性。

总之,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方面有利于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白要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热爱学习。生活纪律方面有利于学生德行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理念,可以进一步使全员参与其中,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从而解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1(8).

[2]李晓贝.中小学中层干部执行要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

[3]金建生.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11).

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第7篇

一、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一) 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管理理念方面。传统的班级的运作、管理、评估机制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外激性的控制管理为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单向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服从, 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需要、选择、个性的独立性。

2.班级管理模式方面。目前, 高校班级管理基本上沿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权威式管理或无约束力的放任式管理为主的两极模式,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可操作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班干部和学生的执行力差, 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氛围, 没有明确的目标。

3.学生方面。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受市场经济“务实化倾向”影响的大学生, 习惯了“领导—服从”的单向管理模式, 缺乏民主创新精神和责、权、利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班级归属感, 个人目标不明确。

4.文化建设方面。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偏好个体行动, 班级活动少且形式单一、主题散乱,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缺少交流与合作、难以相互接纳和信任, 缺乏共同的班级价值观和目标。

5.交流沟通方面。以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以班会为主要形式、以班级事务为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为主, 缺乏“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的多层次交互平台, 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6.教师管理方面。辅导员往往把握不好班级管理参与度的问题, 比如放与收的关系:“放手”不等于“放任”;松与紧的关系:没有形成“外松内紧、形散神聚”的班级氛围;多与少的关系:辅导员往往沿用传统的行政式管理方法, 没有做到多观察、多分析, 少指示、少干涉;管与不管的关系:辅导员往往忽视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管是为了不管”。

7.许多高校虽然都在逐步实施班级自主管理, 但往往流于形式, 问题颇多:实施时缺乏民主, 班委权利独大;目的上急功近利, 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内容上缺乏人文关怀, 以强制性惩罚机制推行, 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度设计上“假、大、空”, 可操作性不强;贯彻上缺乏连续性, 朝令夕改;方法上仍以行政命令为主, 缺乏引导和培养;认为班级管理的实质是控制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将“隐形规则”和“显性民主”相结合。

(二) 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理论依据

1.政治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环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环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深化教育模式的整体性、综合性改革,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2.心理学依据。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自主化教育管理的主要心理学基础, 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与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 (也就是成长需要) 。这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让学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 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我们自主化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3.管理学依据。自主化班级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其核心就是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理论认为, 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如能给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机制, 他们会自发地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融合起来, 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的意义

(一) 教育理论和理念方面

高校班级实施自主管理, 践行了中央16号文件“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 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教育方针, 培养了学生自主、民主、创造的精神, 使班级管理朝着团结、有序、高效的目标前进。

(二) 班级管理体制方面

1.建立健全一套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民主化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 拓宽了班级管理的深度和宽度, 使班级管理工作步入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2.构建班级信息综合交互平台,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和沟通渠道, 实现“教师——学生——家庭”开放式的交流渠道, 形成教育合力。

(三) 学生方面

高校班级实施自主管理能够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 教师方面

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能够使教师从传统的、保姆式的、繁琐的班级事管理者转化成班级自主管理的指导者, 研究、引导、管理、服务和协调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施, 注重学生观念的人本化、班级管理的人格化、工作措施的人性化、育人环境的人文化, 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五) 学校方面

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促进了高校育人管理理念和机制的改革, 改进了高校的德育工作, 促进了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班级自主管理的核心、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实践高校班级自主化管理, 能够促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 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培.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 (04) .

[2]刘铁芳.何谓班级民主管理[J].班主任, 2010 (6) .

[3]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5) .

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第8篇

当代的学生普遍缺少集体主义精神, 个人主义泛滥, 导致班级的凝聚力、归属感淡薄, 致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功能、德育功能与教育功能日渐淡化, 所以, 通过团体心理辅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强化班级的团体概念就显得日渐重要。正确的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后, 能够帮助学生和班级共同成长, 强化班级的功能与地位, 而且对班级的各种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1 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国家, 主要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慢慢扩大自己的队伍, 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范围有教育发展到培训, 管理各个领域, 团体的类型也由咨询治疗发展为训练、教育、任务成长、讨论、支持、自助等。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况下, 通过人际交往, 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观察、体验, 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学会改善与同学老师以及身边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 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一种方法。团体心理辅导的规模随着辅导目标的变化而不同, 可以使三四人, 可以是几十人或者是十几人。在每一次的团体辅导活动中, 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讨论自己喜欢的话题, 相互分享, 共同支持, 鼓励大家努力了解自己的心理, 了解别人的想法, 从而慢慢改善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学者正逐渐认识和研究团体心理辅导,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 所以应用领域也只限于心里咨询和治疗, 其潜能与发挥价值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2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诺研究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氛围生理需求、交往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自尊的需要, 其中人的基本心理是交往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 这些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必须用一定的方式帮助学生满足这些需求。

(2) 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这种信任感和归属感会扩展到整个学校, 整个社会以致整个国家, 参加集体活动, 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投入到更大的一个集体中去, 加强主动性, 有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 也有助于团体的成长。所以, 在班级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会通过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发扬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增强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班级的团结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3) 有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对于班主任来说,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可以降低学生心里的防御, 有助于教师更加容易的接触学生, 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更深一层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从而针对不同的个性, 不同的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主体的团体活动, 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做到因材施教。

3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应该以班级的共同目标为主要内容, 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开展不同的班级团体活动。

首先, 构建团体心理辅导要以班主任为根本。班主任作为高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人员, 扮演着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者的重要角色。因此, 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作息规律和学习动态,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心理联系。在高职教育期间, 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接受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与指导, 以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水平, 进而弥补高职学生个体咨询不足的情况。

其次, 构建团体心理辅导要以学生干部为依托。推动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辅导者, 建立团体心理辅导咨询室或者是学生自愿组织志愿活动。最后, 要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课堂教学。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 教授学生实践技能,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4 结语

高职班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在学校中或是社会中常常与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上, 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在团体的活动中能够相互交往, 共同进步, 使学生能够改变自我的一些不良行为, 探讨自我, 努力完善自我。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并帮助学生处理好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通过人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来促使学生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正确的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而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工作, 更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在班级中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班级内同学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从而有助于班级团体的和谐, 促进班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首先介绍了团体心理辅导, 随后详细分析了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的意义, 最后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的应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教育管理,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宋飞."9S"在高职班级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4 (16) .

[2]董常亮.高职班级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

浅析高校班级文化的意义和措施 第9篇

一、在高校中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重要意义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 6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均每天 (24小时) 6~8个小时在班级中度过, 甚至于有24.5%学生承认自己在班级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所以说, 班级是大学生交流最为频繁, 联系最为密切的最基本的载体, 是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

1. 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的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既要发挥“两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还要通过学生班级这个阵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增强其渗透性和实效性, 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在高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从而形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 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班级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场地, 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文化殿堂。班级文化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文化环境, 具有德育、学习交流、美育、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功能, 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基地, 承载着甚至其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 建设和谐班级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有利于促进整个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 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需要。

目前, 大部分高校实施了学分制, 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被打破, 学分制下班级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 班级的作用大大减弱, 学生集体意识淡漠, 这就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 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4. 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班级现代管理模式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管理后勤化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的管理模式。由于招生人数剧增, 教室资源相对紧张, 高校多采用了流动教室制, 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作用逐步被减弱。教室管理后勤化的过程中, 存在着如教室重管理、轻服务, 重设施建设、轻文化育人建设等问题和不足。

二、构建高校和谐班级文化的几点思考

高校进行和谐班级文化建设, 是学生健康成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 高校要高度重视和谐班级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

1. 全员参与, 形成合力是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重要保证。

首先, 领导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以便建立起操作性比较强、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其次, 因为班级文化是群体文化, 要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需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 形成师生群策群力, 各部门齐抓共管, 师生共建、共有、共享的长盛不衰的班级文化。

2. 注重典型示范, 充分发挥其示范性辐射作用。

班级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是班级核心成员, 他们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 其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将会班级成员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以, 在创建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 要把握标准, 深挖典型, 夯实班级文化典型教育的基础, 通过对他们的宣传, 发挥其导向作用, 以有利于其他班级成员“三自” (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形成“班级是我家, 创建文化靠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 使他们主动参与优良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 。

3. 重视班级文化的美育功能, 以文化情景塑造班级文化。

班级环境美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中, 班级环境美化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念。在美化班级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内容上精心选择, 突出“新”;二是班级布置上要合理, 突出“美”;三是形式上要定时更换, 突出“活”;四是设计上要结合专业, 突出“特”。只要准确把握以上原则, 才能形成“布置合理、健康美观、各有特点、富有内涵”的班级文化, 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求变、求新、求美的心理需求, 以使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发掘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和桥梁, 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 结合学生专业的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文化活动, 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点的主流文化, 坚持不懈地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从而发挥班级文化在道德内化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 达到凝聚班级成员, 增强其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目的,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为高校学风建设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5.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增强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

部分高校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学设备方面的较大压力, 形成以院系划分为主的教育管理格局逐步转变为以后勤管理为主的新格局。这些变化, 一方面学生学习条件及班级室内设施的改善, 为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由于服务不到位, 管理、服务与教育“两张皮”, 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因此, 高校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增强管理者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 研究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与规律, 以充分发挥班级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N].人民日报, 2004.

[2]何芳.教室的教育学意义与资源再造[J].新课程, 2007, (12) :7-8.

[3]姜海燕.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3) :65-66.

[4]陈志刚.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 (上半月) , 2009, (1) .

刍议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举措 第10篇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指通过建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体系, 并以之来凝聚学生的意志, 规范班级行为, 指导班级各项活动开展的一种班级管理理论。班级文化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整体。外层是班级组织的物质文化, 它包括:环境卫生、班级布置以及师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中层是班级组织的规范文化, 它包括:班级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与机构、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等。内层是班级组织的精神文化, 它包括:师生的道德观、价值观, 班级管理指导思想, 学风、班风、行为习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各种文化艺术、科技体育、娱乐活动等。

班级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第二个家, 由此可见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作用犹如家庭从小对孩子的影响般重要。因此, 研究如何营造出健康且令人鼓舞的班级文化, 是任何一个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的必修课。接下来, 本文就如何着手班级文化建设提些看法。

首先, 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培养有独特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班级文化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景中, 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良好的班级文化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其次, 班级文化引导着班级走向正确的发展之路。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凝聚力, 让学生更愿意融入这个班级, 热爱班级, 依恋班级。慢慢地, 他们就会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 把自己当作这个集体里的小主人, 把班级的兴衰荣辱与自己的行为举止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应该具有的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教室环境的自我设计和布置, 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同时, 教师正确的言论引导和以身作则也是相当重要的。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者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其中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与感染全班学生, 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一) 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

一个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上。教室是学生在学校能正常获取知识的必要场所, 教师能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沿阵地。因此,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开始。学期初发动有特长的学生对班级进行班容布置, 或是就班级布置进行一场设计大赛等, 都是必要的。班主任要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 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环境。如可以在教室前面醒目的位置挂上班级的发展目标, 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醒学生要牢记目标, 为目标而奋斗。教室四周悬挂适合班级特点的名言警句。此外, 教室的黑板报也是宣传的主要阵地。我们结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及学校的教育内容可以办出特色, 使教室成为体现班级个性的育人场所。

(二) 规范班级制度文化

要建设班级文化, 需要有制度的保障。没有规章制度, 班级里的学生会变成一盘散沙。班级制度是将每个学生凝聚在共同的规范之下, 用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实践证明, 一个高度民主的班级必须要有完善的班级制度, 做到遇事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当家做主, 拥有选举权和班干部调整的权利

事实证明, 学生能体会到自己是班级重要的一分子时, 才会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珍惜。如何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当家做主, 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讨论选出班级中有威信、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来组建出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 为班级服务。同时组建班委会, 班委会平时负责监督班干部并有权通过评分和考核, 调整班干部、小组长和科代表。班干部的产生要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与“集中”, 这样班级才会有长久活力和动力。

2.让学生亲手制订切实可行有效的《班规》

《班规》, 顾名思义, 就是班里学生人人要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可是只有被学生真正认同和切实可行的《班规》, 才能起到调节和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一部不切班级学生实际、要求过于苛刻的《班规》会让学生觉得难以做到而最终弃之不顾。我们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规》, 使它成为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效果, 这会比教师一意孤行的要求和命令显著得多。比如, 在每学期期末考核学生一学期操行等第的时候, 让同学顺便总结一下这学期哪些同学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下学期该如何约束, 趁此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制订一条本学期做得不够好、下学期如何去约束的制度。这样就为《班规》的进一步完善做好了基础, 也让学生在假期中有所思考, 并为下学期该怎么做做好准备。每周可对学生的考勤采用值周班长制, 每周轮一次, 值周班长可以采用自荐和同学推荐的形式, 且一周一换。可用《值周班长日记》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好人好事、学生学习的心情感受及值周班长的点评, 让其成为见证班级成长的文字见证, 成为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

(三) 培植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一个班的班风、班训, 以及班徽、班歌等。其中, 班风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班风即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班级共同目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致的行为准则。良好的班风表现为有着正面的舆论向导, 学生能正确理解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意图, 能欣然接受, 积极执行学校的各项指令, 并有着严格的纪律作为学习的保证。班训、班徽、班歌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浓缩。班级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在校发展, 甚至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1.树立了凝聚力

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校大型活动的机会,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级的任何工作都要服从于学校的安排, 借助学校活动是管理好班级的捷径。学校里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 如军训、运动会、春游、秋游等都是班主任趁机把班级人心凝聚在一起的好机会。尤其是运动会, 一人在场上拼搏, 全班都在为之牵挂。在这个过程中, 感情投入得越多, 体验也越深, 收获也会越大。还有运动会的班级集体项目更能让学生体会团结一心、通力合作的伟大力量。

2.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

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这当中学生的品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感, 这样的教育才能算是有成果的教育。文化知识学得再好, 但缺乏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就是种危险的教育。注重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也是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诚信也是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重点。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学校应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落实到位, 让学生明白诚信为本, 有诺必践是美德。这样, 我们的学生以后才能成功地适应这个社会。我们要让学生知道, 人因不讲诚信到后来寸步难行的例子, 也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真实的诚信行为, 由此延伸到在校园里同学之间、学生对老师的承诺都要讲诚信。尤其是要教育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 考试作弊可耻, 应该鄙视这样的行为。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也应该以身作则, 起到榜样的作用。例如, 跟学生说好的事情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做到。碰到公开课时不能让同学先演练, 然后再“演戏”, 遇到学校某些大检查的时候绝不为了给领导留下好印象而弄虚作假。诚信教育贵在坚持, 坚持就一定会有成就, 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 校园里盛行诚信好风气。

除此以外, 我们还要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开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未来。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做阳光、大气、自信的人。让学生对待学习充满自信, 回答问题响亮自信, 不要害怕犯错。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有了自信心, 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 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 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我们, 要在班级管理中时刻关注学生所取得的进步, 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用鼓励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自信。

最后, 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空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碰到一些棘手问题时, 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大胆质疑、争辩。教师要鼓励那些敢于向其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 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能大胆向标准答案、向老师提出质疑的学生, 往往也是最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最后, 教师应对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应以表扬为主, 让学生去体验敢说敢挑战的精彩。平时, 教师可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借此去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浅谈班级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班级;对话;学习共同体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81-01

按《说文解字》对“教育”的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论语》开篇首章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由此,我们得以意识到古典中国在教育与学习问题上有个关键的特征,即对于他者的关注,时刻注意是否在一个共同体中,注重对话,而非独白。反观当前教育问题种种,对于所谓的“教育危机”,一定程度可以将其归结于现代性的范畴下。教师、学生、教室、班级等现代性话语背后往往意味着一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与教育身份识别,在一系列名词的背后隐现着被命名,被规训的趋向。现代学校的出现将不同区域的孩子聚集于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给予不同阶层的孩子以同样的教育,真正实现了夫子所期许的“有教无类”;将各异的价值理念、文化习俗聚集到一起,让学习者对于异质有了包容的理解,实现了各美其美的愿景。同时,出于对平等的尊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刀切所带来的教育窒息,粗糙的平等理念也使得庸俗化的评价体系盛行课程;出于对自由的拥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性化的泛滥,教育者从责任的担负走向在旁的服务,学习者从本应广阔的自为走向狭隘的自我。这类现象在中职教育这个相对特殊的教育体中展现的更为充分。

中职教育从事者长期因循固有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当成一般性基础教育的失败者,将教育目的设定为一般性技能教习,从而对于教育成效是抱着鲜明结果论对待的,对于学生是抱着潜在的社会人视角训诫指导的,最终也就使得学生随波逐流,自甘行走于下行路线。如何实现此种教育困境的突围,除了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教师素质的提高,班级建设,特别是关于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个良好的实践路径。

学习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关于合作与对话,学习者与客观体的对话,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的合作;学习者与他者的对话,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合作;学习者与自我的对话,体现的是人对伦理的反思,最终达成人与自我的和解。当前的教育危机,可以说就是对于对话与合作的割裂。对于学习目的的狭隘理解喧嚣了人与客观体的静默对待,功利化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助友爱,阻遏了学习者个体的内在反思。特别是在中职这类带有技能性学习的教育中,默会知识的把握连接着学习者个人对于物体的把握、对于技艺的理解、对于他者的对话、对于自我的感知,缺少其中一环往往就意味着技能性学习仅得其外貌,模仿得很像,而不是体悟得很深。

一般性的中职教育课堂,重视的往往是对于结果的复现,而对于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知会感知并不被认为是关键的,能否实现批量化、模式化教育往往成为课堂效率的最大追求。在注重个人对于真知的把握时,不自觉走上了个人躯体的机械化训练。如果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教育的指向目的,将教育目的设为事物对于个人所能呈现的意义,那么以班级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就获得了非常显豁的意义。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内,悄然实现了多层面的转化。

一、班级性质的变化

班级一般性被理解为由师长、学生、教学内容及其基本的教学设备组成。对于班级本身存在的定义,一般性认为是一个以教室为载体的学习场所。当班级内实现了良性对话,班级就意味着是由一群有共同志趣的人聚合在一起的精神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内,相互关注考虑的是价值理念、学习目标、文化传统、个性差异、协同对话,重视的是亲密的关系、共同的努力、共同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青春的暂时寄身地。

二、师生间关系的变化

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虽然依然接受着传统文教传统的约束,或者重视师者的尊严,或者重视学生所应有的礼仪,但是随着价值多元化的诉求日益凸显,新型的师生关系也依然没有取得良性的互动。教师的责任感除了来自个体的自觉,就只有来自潜在的规则监督;学生的敬重感除了来自一般性的受教,也只能来自个体的思想素质。究其原因,一般是因为并没有因为共处一间屋宇下从而相互间共同走向对方的生命。教师感知不到那一个个小小的身体内也许也潜藏着大人世界所不能理解的忧伤,散发着大人世界所不能想象的梦幻;学生也体会不了那一句句或严厉或简白的言辞背后隐藏着一个师者对于后进者的期许,勉励。相互间若共同构建出一个合宜的对话平台,那么人心与人心的对待就再也没有类如师者与学生之间的无私,郑重了。

三、同学间关系的变化

在学习共同体内,因为温情脉脉的相处关系的强调,对于共同的生活,共同的人生有一份独特的感知。同学之间注目的并非浅薄的竞争,而是携手前行。不再注重对于资源的独享,对于自我的过度沉溺,而是开放交流,开放自我。班级所注重的也并非早先所一再强调的集体,转向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在这样朴质拙诚的氛围下,交流走向坦诚,相互间学会了对于异质的包容,对于对话的有效性的把握,而不再只是自我的宣泄,固执的坚持以及对他者意见的傲慢。

四、学习者与客体关系的变化

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第12篇

1 周恩来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周恩来襟怀博大, 广交朋友, 善于协作, 注重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参加革命。他告诫青年要改变观念, 不要囿于自我, 成为孤家寡人;要“先划一个很大的圈子, 把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他鼓励青年在精神上要有一种气概, 即“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交往, 说服教育人家, 向人家学习, 团结最广大人民一起斗争”。周恩来也非常注重维护党的团结, “他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有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说、就做, 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不说、不做, 讲党性不徇私情, 讲原则不讲关系,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都把个人荣辱置于身外。”正是因为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一次次危难之际, 挽救了革命, 挽救了党, 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前途。

班风是班级中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是一个班级全体成员精神面貌的表现, 是全体成员思想、情操、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当前, 高校中部分班级学生的组织意识淡薄, 集体观念不强, 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学习周恩来团结协作精神, 有利于调动广大班级成员学习、工作、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营造一个学风优良、蓬勃向上的良好环境, 让在这个集体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成长从而建设一个先进的班集体。

2 周恩来甘当公仆精神有利于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周恩来精神”的内涵虽有许多, 但这许多方面不是并列的。它的核心, 是周恩来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直到去世所佩戴的那枚胸章上的“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虽贵为总理, 却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他从来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 而是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国家。他强调“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 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尙比较浓厚, 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 这种思想还占据着一定地位, 并侵蚀着高校这样一个亚社会。很多学生刚入学, 就谋求班级、学生会、团总支机构中的职务, 还相互攀比职位的高低, 并以此作为入党、就业与其他权益的获取的重要手段。周恩来甘当公仆精神, 是加强新时期班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最好示范。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加强班级干部服务意识的教育, 淡化他们的权力意识, 增强他们为同学服务的本领, 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发展、完善自己的才华, 而不是考虑蝇头小利。

3 周恩来严于自律精神有利于提高班级成员的个人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古代志士仁人的共同志向, 而修身是立其根本。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非常强调个人修养, 《论语·里仁》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意思是看到贤者, 内心就想着向他看齐, 而见到不贤的人和行为, 就要在内心检查自己是否也有这样不良的行为和想法。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人物, 周恩来非常注重修身养性, “周恩来同志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他对别人要求比较宽, 对自己要求则很严。一言一行都考虑对党的影响, 对国家的影响, 力求不使党和国家受到丝毫损害和玷污。”他一生严于律己, 勇于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自我约束, 自觉地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家属关、生活关, 是共产党人的楷模。

当前,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下, 物欲横流、权势泛滥, 各种不良诱惑时时刻刻在侵蚀大学生的身心, 一部分不能抵制诱惑的同学, 经常沉迷于其中, 从而扭曲了人格, 荒废了学业, 走上了不归路, 给自己、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周恩来严于律己的人格风范, 是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素养, 抵制不良诱惑的最好示范。他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的发展, 一定会有缺陷, 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 对国家也不利。”对于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来说, 每个人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子,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严于律己, 追求进步, 才能推动整个班级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而任何一个人的掉队, 对于一个集体来说, 都是有缺陷的, 是不完整的。

“周恩来, 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 一个不朽的名字。在他的身上,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无产阶级的优秀品格。”“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优秀品质和人格的集中体现, 是指导我们工作的一面旗帜。只要我们坚持用“恩来精神”指导班级工作, 必将推动先进班集体的成立, 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 2008—03—01 (1) .

[2]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327~328, 330, 65, 129.

[3]中央文献出版社.不尽的思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51.

上一篇:句法结构分析下一篇:尊重学生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