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特点范文

2024-09-09

病原菌特点范文(精选10篇)

病原菌特点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0例, 其中男346例, 女154例, 年龄40~95岁, 平均年龄60.7岁;中老年患者 (>55岁) 306例;属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26例,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374例,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2]和《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3]。

1.2 痰液标本采集

留取晨痰, 留痰前漱口, 用力咯出。对难以咯出者予高渗盐水雾化吸入导痰, 对气管插管患者予支纤镜取痰。

1.3 细菌培养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培养分离。

2 结果

本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种类仍以副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占37.5%;中老年肺炎患者306例, 占本组500病例的61.2%, 其中227例培养阳性, 占阳性培养率的74.2%;共分离出细菌258株 (不包括同一患者多次培养重复分离株) , 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56例, 分离菌株56株, 革兰氏阴性菌50株、占89.3%, 革兰氏阳性菌6株、占10.7%;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171例, 分离菌株202株;有23例患者出现二重病原菌感染,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44株, 占71.3%;革兰氏阳性菌58株, 占28.7%。

3 讨论

多年以来, 许多学者对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作了相关研究, 认为主要为细菌感染所致, 其中重要的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4]。而且大多数研究显示,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5,6]。而本组属社区获得性中老年肺炎患者分离菌株56株中, 副流感嗜血杆菌23株, 占41.1%, 最为多见;而肺炎链球菌仅4株, 占7.1%。与传统认为“CAP主要致病菌仍然是肺炎链球菌”的观点不一致, 考虑可能原因: (1) 痰标本放置2小时以上可显著减少肺炎链球菌的分离率; (2) 住院前已使用抗生素。所以建议尽量在早期未使用抗菌药物以前, 按正规要求留取合格呼吸道标本并及时送检, 提高病原阳性检出率。

在非免疫缺陷的患者中, 医院获得性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由真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较为少见。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 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动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在糖尿病、头部创伤和入住ICU的患者中发生。本组中老年肺炎患者分离菌株258株中, 排首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 占29.8%, 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包括MRSA) , 占18.9%, 依次再排为肺炎克雷伯氏菌 (13.6%) 、不动杆菌 (11%) 、大肠埃希氏菌 (4.5%) , 与大多数报道相近[7~9]。

本组患者中老年肺炎的比例为61.2%, 故特别对本组中老年患者的痰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以期了解中老年肺炎病原菌的构成特点, 以供临床参考, 指导用药。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肺炎克雷伯氏菌、不动杆菌等, 已成为中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引起中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 这可能与中老年患者自身生理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 又往往伴有多器官慢性病变, 抗菌素的反复使用非常普遍有关[10]。中老年组二重病原菌感染有23例, 认为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抗菌素的反复使用是引起下呼吸道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2-7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4 (4) :119-201.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4 (4) :201-202.

[4]何礼贤.肺部感染性疾病[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316-320.

[5]白庆瑞, 郑松柏, 许宾, 等.上海市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致病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3, 20 (3) :22-24.

[6]胡迅.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1, 8 (6) :437.

[7]侯大鹏, 王婧, 杨凤霞, 等.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分期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29-931.

[8]姜春玲, 朱仲生, 张卫星, 等.老年重症社区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8, 25 (5) :314-316.

[9]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1999, 22 (4) :201-203.

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第2篇

作者:余虹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抗生素耐药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培养鉴定,采用GNS-MIC药敏试验条鉴定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的309株病原菌前3位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西菌、铜绿假单胞,分别为14.6%、13.9%、13.3%,表皮葡萄球菌以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最低4.4%,其次为环丙沙星33.3%;泰能对大肠埃西菌未发现耐药菌株,左氧氟沙星对大肠埃西菌的耐药率为32.6%;泰能对铜绿假单胞的耐药率9.8%,左氧氟沙星的耐药为14.6%。结论:临床分离病原菌存在多重耐药情况,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降低耐药率及多药耐药菌的扩散。

【关键词】 病原菌;耐药率;分析

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发明和应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构成和耐药谱不断发生变化,本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药敏谱和耐药机制监测对显示病原菌耐药动向,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与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减少病原菌耐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科室从6月起开展细菌药敏监测,现将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病原菌鉴定的药敏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标本取自我院206月1日~3月31日住院患者的痰液、尿液、血液、咽拭子等阳性标本309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留取及接种。

1.2 药敏试验:收集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西菌、铜绿假单胞,使用温州市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GNS-MIC药敏测定试验条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离率:共分离309株病原菌,其中G-菌株200例,占64.7%;G+菌株109例,占35.3%。以下列出临床分离排名前10位的病原菌及株数,详见表1。表1 年病原菌株分离率(n=309)

2.2 309株病原菌送检标本:主要以痰液为主,共205份,占送检标本的66.3%,其中排名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40株,占痰液标本的19.5%;表皮葡萄球菌30株,占14.6%;木糖葡萄球菌18株,占8.8%,肺炎克雷伯氏菌18株,占8.8%。309株病原菌送检标本中尿液标本33份,占送检标本的10.7%,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21株,占尿液标本数的63.6%。309株病原菌血液标本27份,占送检标本的8.74%,其中表皮葡萄球菌8株,占血液标本数的29.6%;大肠埃希菌7株,占25.9%。

2.3 病原菌药敏率: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大肠埃希菌对主要抗菌药物敏感率见表2、表3、表4。表2 45株表皮葡萄球菌对常见药物耐药分析

3 分析

以表皮葡萄球菌(SEP)为代表的CNS(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逐年增多,我院2006年6月~203月31病原菌株以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多,占据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第一位,与文献报道一致[1]。分离的45株表皮葡萄球菌表3 41株铜绿假单胞对常见药物耐药分析表4 43株大肠埃希菌对常见药物耐药分析

有15株为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存在严重多重耐药情况。对西力欣、菌必治、先锋V、克拉霉素、苯唑西林耐药在70%以上,对红霉素、青霉素G的耐药率在80%以上,泰能的耐药率35.6%。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说明目前为止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CNS最有效的药物,但是,随着万古霉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已有耐万古霉素CNS出现的报道[2]。我院的检测中,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有两株对万古霉素耐药,耐药率为4.4%,这种现象应引起临床高度注意。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是随着头孢三代菌素类的广泛应用,导致铜绿假单胞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日趋严重。我院分离的41株铜绿假单胞对菌必治、头孢他唑、头孢噻圬的耐药率在70%以上[2],西力欣的耐药率在90%以上。泰能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最有效的药物,耐药率为9.8%,其次依次为左氧氟沙星耐药率14.6%,环丙沙星耐药率22%,泰能因价格较贵,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同属于喹诺酮类药物,可为临床用药的首选。

大肠埃西菌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消化系统的感染,分离的43病原菌株在我院排在第二位。对氨苄的耐药率达到90.7%,与文献报道的大于83.39%一致[4];哌拉西林的耐药也达到86%;存在多重耐药情况。治疗大肠埃西菌最有效的药物为泰能,暂时未有耐药菌株的出现,其次为左氧氟沙星,耐药率32.6%。

4 措施

临床科室应该加强病原菌耐药检测、加强隔离措施以减少交叉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株的扩散。

临床分离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很高的耐药率,为了减少病原菌耐药率、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尽量从临床标本中培养出致病菌,针对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经验用药可根据本院前一年临床分离菌株耐药谱选择,选择敏感性好的药物阶段性交替使用,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结合药敏报告按个体化要求设计抗生素治疗方案

[1][2]下一页

病原菌特点 第3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特点;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91-01

重症监护室患者常并发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这也是导致重症患者病情恶化或是死亡的关键因素[1]。由于临床广泛使用光谱抗菌药物,耐药菌也随之增加,正确了解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改变,对患者的治疗、临床预后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现选择2013.12-2014.12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312例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探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12-2014.12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312例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38例女性患者,174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35-88岁,平均年龄(59.16±4.25)岁。重症监护室住院前均有使用光谱抗菌药物史,其中主要是半合成青霉素类、氨基苷类、喹诺酮类、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口咽清洁,然后深部咯痰,实施气管插管,通过一次封闭性吸痰管经患者气管插管内吸痰。对于无法合作或昏迷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镜双保护套管将痰液吸出,分别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连续检测3次。药敏试验选用K-B纸片扩散法,由杭州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制造的药敏纸片。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各项操作、结果评判均严格遵循NCCLS制定的标准开展[2]。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间试验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应用X2检验两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若是对比差异P<0.05,则能够说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结果

2.1病原菌特点

本组312例患者,共检测出454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58.59%(266/454)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的22.03%(100/454)、真菌的19.38%(88/454),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一本组患者病原菌特点分析表[n=454,n(%)]

病原菌菌株数比率革兰阴性杆菌:26658.59%鲍氏不动杆菌7215.86%铜绿假单胞菌6614.54%大肠埃希菌429.2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45.29%肺炎克雷伯杆菌224.85%阴沟肠杆菌122.64%产气肠杆菌102.20%其他革兰阴性杆菌183.96%革兰阳性杆菌:10022.03%金黄色葡球菌5411.89%表皮葡球菌204.41%肠球菌属265.73%真菌:8819.38%白色念珠菌6614.54%热带念珠菌124.85%光滑念珠菌61.32%克柔念珠菌40.88%2.2耐药性分析

药敏试验发现,主要病原菌对治疗常用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比较高,并且存在多重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除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外),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未达到20%;全部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最高,超过70%。革兰阳性球菌药敏试验检测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金黄色葡球菌、表皮葡球菌以苯唑西林的耐药性为主;肠球菌对环丙沙星、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达100%。

3讨论

现阶段,医院或等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因为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偏高,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较为重,疗程时间较长,免疫功能偏弱,加之临床不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检查、治疗较多,导致呼吸道屏障消失,促使菌群失调,以至于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可能增加,同时一些患者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削弱了免疫功能,增加了医院获得性感染,或是二重感染的可能。本次试验中,真菌感染率只有19.38%;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约为58.59%这与现在国内临床细菌流行病学研究调查结果相一致[3]。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率最高的为鲍氏不动杆菌,因为其具有高度耐药性,已经成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同时容易在重症监护室爆发流行。药敏试验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孢菌素类的敏感性明显降低,这可能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及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菌株逐渐增多有一定联系。其中,亚胺培南藥物可作为最有效的一种抗菌药物,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对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率。革兰阳性球菌药敏试验检测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金黄色葡球菌、表皮葡球菌以苯唑西林的耐药性为主;肠球菌对环丙沙星、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达100%,说明抗菌药物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小。因此,重症监护室作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发环境,并且大部分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菌,必须加强病原菌检测机耐药性的监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新的耐药菌株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杨秀芬,宋敏花,阎锡新.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检测分析[J].临床荟萃,2011,21(10):713-714.

[2]罗新华,包东武,罗小萌,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患者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17(9):574-575.

病原菌特点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采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从本院妇产科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 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

1.2 标本来源科室分布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妇产科临床标本共4608份阳性标本, 其中来源于产科2096份, 主要为胎膜早破患者与产后感染患者;来源于妇科1068份, 主要为术前患者与术后感染患者;来源于门诊1465份, 主要为生殖道感染患者;手术相关感染病原菌共237份, 均为妇产科手术后患者。

1.3 标本来源部位分布

来源于宫颈分泌物、手术切口、阴道分泌物、阴道断端、尿液、其他来源 (宫腔分泌物) 。其中手术相关感染病原菌237份中:来源于手术切口46份, 来源于阴道断端59份, 来源于尿液34份, 其他来源 (含宫腔分泌物) 109份。

1.4 标本取样方法

除门诊部分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采取一个样本, 针对性培养鉴定酵母菌种类及其药敏外, 其他各部位均采取需氧、厌氧、淋病奈瑟菌、支原体四个标本。

1.5 仪器试剂与培养基

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细菌鉴定系统, GNI+、GPI鉴定卡, GNS-133、GNS-448、GPS-109药敏卡, 手工药敏纸片;培养基选用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淋病奈瑟菌的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厌氧琼脂培养基, 由郑州贝瑞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由生物梅里埃公司和中山市天洋电子生物传感器有限公司提供 (有效期内使用) 。

1.6 细菌分离培养

所有临床标本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培养及分离。支原体的检测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及判断结果。

1.7 鉴定和药敏试验

将各分离菌株18~24h纯培养物接种GPI、GNI+、GPS-109、GNS-133和GNS-448, 按仪器说明书推荐方法进行和判定结果。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由仪器专家系统直接判定, 其原理与NCCLS推荐的K-B法相似。

1.8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或百分率表示, SPSS14.0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妇产科检出位居前五位病原菌依次为解脲支原体、大肠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粪肠球菌与人型支原体。具体见表1。

妇产科临床共分离4609株, 其中革兰阴性菌85株, 革兰阳性菌719株, 厌氧菌73株, 淋病奈瑟菌33株, 酵母菌760株, 支原体2172株。

革兰阴性杆菌类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摩氏摩根菌、粘质沙雷氏菌、洛菲不动杆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塞氏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其他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星座链球菌、牛链球菌、淋病奈瑟菌;厌氧菌包括:革兰阳性厌氧杆菌、革兰阳性厌氧球菌、革兰阴性厌氧杆菌;酵母菌属包括:白色念珠菌、光滑球拟酵母菌、克柔氏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支原体包括: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

2.2妇产科检出病原菌与妇产科手术相关感染病原菌类属相比, 有显著差异。尤其是G-杆菌和支原体。见表2。

2.3 妇产科检出病原菌与妇产科手术相关感染病原菌种类相比,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与解脲支原体显著差异, 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妇产科手术感染各部位病原菌中, 大肠埃希氏菌与解脲支原体检出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妇产科临床检出的多重耐药菌, 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的大肠埃希氏菌与肺炎克雷伯菌, 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种。见表5。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使病原微生物数量、种类、性状发生不同改变, 随之对人体影响亦有所不同。适时掌握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动态变化与致病性, 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和预防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关键所在。本研究结果显示:

3.1 妇产科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原因

近二年妇产科临床共分离4609株, 其中18.17%革兰阴性杆菌, 均为寄居人体生殖道、肠道的条件致病菌, 如大肠埃希菌、摩氏摩根菌、枸橼酸杆菌, 与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以及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肠杆菌细菌;15.60%革兰阳性菌亦为寄居人体皮肤、口咽部的肠道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 1.58%厌氧菌, 0.72%淋病奈瑟菌, 16.49%酵母菌, 47.13%支原体。二年检出菌种数值及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检出率居前五位的为:解脲支原体、大肠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粪肠球菌和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达41.71%居首位, 这与浙江省温州杜文君等[1]报道的一致, 而山东省章丘市李爱新[2]报道的却妇产科患者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居前, 考虑是否存在地域差异, 南方沿海地区相对开放, 支原体是主要传播病原体。支原体为阴道内正常微生物群[3], 在妇产科患者中稳定存在, 当无临床症状、体征出现时, 表明菌群之间形成生态平衡, 检出微生物不应做为临床应用抗菌素的唯一指标, 如检出率最高的解脲支原体的致病力与浓度有关[4], 解脲支原体<104ccu/mL时在机体健康情况下无致病作用。

3.2 不同年份病原菌变化趋势

2009年与2010年妇产科手术相关感染检出病原体第一位为革兰阴性杆菌, 分别高达63.75%、55.45%;第二位为革兰阳性球菌, 分别为21.25%、22.73%;2009年第三位为厌氧菌6.88%, 第四位为支原体6.25%;而2010年支原体显著上升至第三位为20.91%, 与2009年相比, 数值及百分率有差异。厌氧菌下降至第四位为0.91%。数据显示导致感染最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 达1/2以上, 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 目前第三位为支原体, 厌氧菌仅占极少部分。因此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治疗的目标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 兼顾革兰阳性球菌和支原体。这与以往经验性治疗较为重视厌氧菌有所不同, 但不排除厌氧菌阳性率易受标本取样、环境、操作等影响而偏低的因素。2010年支原体检出率较2009年增长, 但数值无明显差异。而2010年手术相关感染病原体支原体数率显著升高, 表明不仅支原体感染妇女增多, 且支原体致病性增强, 因此在经验性抗炎治疗时应酌情覆盖。具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医院应每年统计公布细菌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 为临床治疗及预防用药提供参考, 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及时调整药物, 提高准确性、有效性, 减少滥用、无效使用抗菌药物, 延缓耐药的发生。

3.3 病原菌的致病力与围术期预防用药

妇产科患者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为解脲支原体, 二年平均数达41.27%, 大肠埃希氏菌为13.47%;而与手术相关感染细菌检出率最高的为大肠埃希氏菌达36.29%, 解脲支原体12.04%。妇产科手术, 如剖宫产术、妇科子宫切除术等手术, 均与阴道相通, 理论上手术相关感染细菌应为检出率最高的解脲支原体, 而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并非如此。与手术相关感染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为大肠埃希氏菌, 明显高于解脲支原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考虑其易感可能与细菌致病力有关。大肠埃希氏菌致病力高于解脲支原体, 当人体免疫力受到侵害时, 大肠埃希氏菌成为优势菌, 导致疾病的发生。本文分析显示:在不同部位检出的病原菌亦无区别, 手术切口、阴道分泌物、阴道断端、尿液及其他部位检出大肠埃希氏菌均明显高于解脲支原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围术期用药, 选择抗菌药物时不应仅考虑针对检出率高的病原微生物, 还应考虑其致病力强弱、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 当患者免疫力正常时应选择针对致病菌用药, 免疫力受损时, 应选择相对广谱的抗菌素。本文数据显示对于妇产科患者, 其围术期用药主要目标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特别是大肠埃希菌, 兼顾革兰阳性球菌, 选择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较为适当。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同第一代, 而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增强, 肾毒性减低, 可作为妇产科患者围术期用药。若本地区、本院监测显示细菌对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性较高, 可选用头霉素类药物[5], 其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同, 抗厌氧菌作用强于所有第三代头孢菌素, 并对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稳定, 可抗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

本组资料检出多重耐药菌在同种菌中比例,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大肠埃希氏菌与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虽略有降低, 但仍分别为37.5%、21.82%, 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明显升高, 为18.92%。多重耐药菌致病性强, 使常用抗菌药物无效, 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其产生与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不合理应用有关,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临床医师应重视病原学检查与药敏结果, 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妇产科病原菌分布特点、动态变化及致病力, 为临床准确、有效、安全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临床阳性标本4608份, 分离细菌, 分析标本来源部位、病原菌种类、手术后感染病原体及部位。结果 ①从阳性标本共分离4609株病原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85株, 革兰阳性菌719株, 厌氧菌73株, 淋病奈瑟菌33株, 酵母菌760株, 支原体2172株。②检出率居前五位的为:解脲支原体、大肠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粪球菌和人型支原体。③检出妇产科手术相关感染病原体位居第一位为革兰阴性杆菌, 分别高达63.75%、55.45%。第二位为革兰阳性球菌, 分别为21.25%、22.73%;2009年第三位为厌氧菌 (6.88%) , 第四位为支原体 (6.25%) ;而2010年支原体为第三位 (20.91%) , 第四位为厌氧菌 (0.91%) 。与2009年相比, 数值及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革兰阴性杆菌是导致感染最主要病原菌, 超过一半, 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⑤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为解脲支原体, 二年平均数达41.27%, 大肠埃希氏菌为13.47%;而与手术相关感染病原菌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达36.29%, 解脲支原体12.04%,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治疗的目标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 兼顾革兰阳性球菌和支原体。2010年手术相关感染病原体支原体数率 (20.91%) 显著升高, 因此在经验性抗炎治疗时应酌情覆盖。妇产科围术期用药主要目标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特别是大肠埃希菌, 兼顾革兰阳性球菌, 选择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更为合理或敏感。

关键词:妇产科,病原体,手术感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杜文君, 孙庆丰, 蔡微微, 等.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病原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8) :1183-1185.

[2]李爱新.妇产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5) :14-15.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36.

[4]Kong FR, Zhu XJ, Wang WZ, 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erovar-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 multple-band antigen, gene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biovar one[J].J clin Microbio, 1999, 37 (30) :538-543.

病原菌特点 第5篇

卷叶黄精对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卷叶黄精根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卷叶黄精对所选10种植物病原菌中的7种呈现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而且各萃取物的抑菌菌种各不相同,其中正丁醇萃取物对4种病原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水浓缩物仅对1种病原菌有抗菌活性,而石油醚萃取物对供试植物病原菌没有抗菌活性;正丁醇萃取物对苹果褐腐病、玉米大斑病、棉黄萎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261.26、376.03和430.05 μg・mL-1;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苹果腐烂病、番茄黑霉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386.00和865.75 μg・mL-1,各样品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随着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卷叶黄精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西北植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年,卷(期): 26(7) 分类号:Q949.96 Q949.71+8.23 关键词:卷叶黄精   植物病原菌   抗菌活性  

病原菌特点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老年 (≥60岁) 肺部感染住院患者的痰标本。患者咯痰前清水漱口, 深深咳嗽, 留取脓性痰尽快送检 (不超过2h) 。

1.2 方法

对每份痰标本常规预检 (挑取脓性部分涂片, 革兰染色, 镜检筛选合格标本:鳞状上皮<10个/低倍视野或二者比例<1∶2.5) , 不合格的痰标本重新留痰。合格痰标本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鉴定, 并做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致病菌种类

共检出细菌144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13%;革兰阴性菌134株占87%。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0%, 占总菌株数的10.4%。革兰阴性菌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5.8%, 肺炎克雷伯杆菌占23.9%, 革兰阳性与阴性菌在总菌株数中的比例分别为31.2%、20.8%。另外还有其他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见表1。

2.2 主要致病菌药敏情况, 见表2。

2.3 产超主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 ESBL) 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在以上154株菌株中, 共检出ESBL菌26株, 均为铜绿假单胞菌或肺炎克雷伯杆菌, 其耐药情况见表3。

3 讨论

肺部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 也是对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胁,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随着年龄上升的趋势[1]。据文献报道[2], 在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中, 以肺部感染居首位, 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23.3%~42.0%。

注:“—”未做药敏

注:耐药率为耐药菌株/测定菌株

本组研究说明, 老年肺部感染住院者病菌检出谱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濮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痰菌培养表明, 铜绿假单胞菌为最重要的致病菌, 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菌谱相似[3]。近年来, 随着各种广谱抗生素在临床的大量应用, 使以前认为不致病或致病力弱的细菌导致的感染不断增多。在大量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作用下, 致病力较弱而耐药性较强的细菌生存空间更大, 当这些细菌成为优势菌时, 抗感染治疗显得更为困难。原因为这些患者均有肺部基础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癌等, 长期反复住院, 经常应用广谱抗生素等。说明院内感染较严重, 尤其是难治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对细菌耐药情况的分析表明, 以上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均比较严重。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3.8%,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1.7%、37.5%, 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亦高达37.5%。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霉伯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相对敏感, 耐药率分别为16.7%、2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很高 (16株中只有2株敏感) , 对头孢唑啉钠的耐药率达50%, 对利福平、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37.5%。

近年来, 产ESBL菌有逐渐增多趋势, 本文154株致病菌中, 有26株为产ESBL菌, 占16.9%。26株产ESBL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 如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84.7%、92.3%, 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丁胺卞那霉素的耐药率也已达38.5%、53.8%、46.2%, 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低。

老年患者肺部感染起病隐匿, 常以非特异性症状发病,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 不易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易造成漏诊或误诊[4]。因此, 临床应尽量避免经验性用药, 重视病原学检查, 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治疗, 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及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 应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对院感知识的培训,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加强对病区的消毒隔离制度, 预防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调查濮阳市人民医院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濮阳市人民医院157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27株, 阳性率为80.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4株 (58.3%) , 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36株 (28.3%) ,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7株 (13.4%) 。药敏结果显示, 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外, 对其他抗生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真菌占有相当比例。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

关键词:老年人,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72.

[2]蔡心安.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及耐药机制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 (3) :266-26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2 (4) :199-201.

病原菌特点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骨科自2011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0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治疗。其中男192例,女108例;年龄12~82岁,平均(55.3±6.1)岁;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感染72例,开放性内固定手术感染174例,类风湿关节炎手术感染10例,骨关节化脓性感染4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6例,高中169例,大专及以上75例。

1.2 方法

采集所有纳入研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感染标本,采样前禁止使用消毒剂与抗菌药物,无菌冲洗手术切口,辅助使用无菌棉签擦拭切口深部脓液及分泌物,对部分切口闭合患者,则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切口分泌物,注入培养基,并将部分细菌标本放入细菌培养瓶内培养,作病原菌检测,实施药物敏感试验。对病原菌菌种的鉴定采取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在35℃温度环境下孵育24 h左右。药物敏感性试验则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测定,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

1.3 感染诊断标准

严格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中心通过的手术切口感染标准。类型包括深层切口感染、表层切口感染与腔隙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标本来源及分布情况

300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共计培养处病原菌920株。标本来源:分泌物及脓液818株,占88.9%,血液33株,占3.6%;引流液32株,占3.5%;关节积液27株,占2.9%;其他10株,占1.1%。

2.2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标本病原菌分布情况

920株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597株,占64.9%;革兰阳性球菌171株,占18.6%;真菌152株,占16.5%。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位居第一,占32.6%,其次则为鲍氏不动杆菌,占13.0%。革兰阳性球菌是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第二位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感染的首位病原菌,占12.4%。真菌则为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第三位菌群,其中以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8%。见表1。

2.3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耐药率分析

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替卡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有较高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则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青霉素、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见表2。

株(%)

3 讨论

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临床骨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一般骨科手术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切口面积大,大部分患者创口均具备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且手术一般需配合使用对应的骨科器械,为细菌入侵及其繁衍增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因此手术感染发生率较高。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同时加重了其经济负担,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同样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且部分患者再次入院治疗率高。同时也有研究资料表示,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骨科高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合并感染者。因此必须引起临床领域广泛重视。伴随着临床抗菌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部分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升,诸多广谱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比较高,导致抗感染效果有限,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内源性感染[4]。

大量临床研究报道提示,引起骨科术后感染的因素相对较多[5,6],当前临床上公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肥胖、糖尿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7],也有研究表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细菌毒性提升、细菌数量上升均与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率提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加之当前临床多种抗生素的滥用,同时提升了部分病原菌的耐药性,为病原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伴随着现代医疗研究的不断发展,血液病、血液透析操作、侵入性操作、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切口的引流处理也成为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8,9]。因此,明确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对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预防措施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有统计研究资料显示,在四肢骨折患者群体中,胫腓骨双骨折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最高,所占比例在37.5%左右,其次则为跖骨骨折与跟骨骨折患者,所占比例为30.0%左右[10]。其中手术切口感染率最低的骨折类型为肱骨干骨折,约占3.0%,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相关。其一,胫腓骨双侧骨折多由外伤所致,属于开放性骨折的范畴,患者创面面积一般较大,导致其与病原菌接触几率变大,因此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其二,胫骨中下段部分骨折患者血运情况一般较差,加上软组织损伤及手术操作对骨膜组织的破坏,均可能加重患者骨折端口的血运不良表现,进而导致创口愈合不良,并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且研究证实,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3.0%左右[11],感染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位列首位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其次则为鲍氏不动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

本组研究中对300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提示,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包括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占比例最高,为64.9%,与早期相关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2],且结果提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对氨基酸苷类、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耐药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可能与临床大量应用头孢菌素相关,造成革兰阳性球菌过度滋生。传统研究观点认为,对骨关节感染患者的治疗主要以酿脓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目标病原菌,宜将青霉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但伴随当前临床致病菌群的变异,青霉素药物耐药性的提升,导致感染控制率低,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13]。本组研究中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的药物主要为亚胺培南,其杀菌作用显著且稳定,而革兰阳性球菌则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因此,需重视对抗生素药物的合理选择,以提升感染控制率。

且大量研究报道均证实,科学、合理应用抗生素与抗菌药物是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关键措施[14]。因此,必须重视术前与术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临床研究证实,一般葡萄球菌对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G及红霉素等药物较为敏感,对病原菌培养试验证实为葡萄球菌属感染的患者,在明确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后,可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15]。通常术前作感染与抗菌预防的时间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左右,对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在人体内半衰期的患者,需于手术过程中适当补给抗生素。手术完毕后持续使用抗生素3 d左右,以最大限度控制术中感染,降低熟手感染发生率。同时还需注意,有研究提示,骨科患者体重与年龄均为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16]。且大部分高龄及婴幼儿、恶性肿瘤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较差或发育尚不健全,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群体。另外,孕期产妇胎膜的早破同样也是影响宫颈细菌感染与阴道细菌感染的原因,是引起宫腔内感染与产褥感染的主要原因,需注重其防治。除此之外,医院手术室空气质量与环境质量同样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空气中尘埃、飞沫均可能携带病原菌,并以手术器械、敷料作为媒介导致手术切口感染[17]。因此,需重视对手术室的消毒处理,以降低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综上,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大部分病原菌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且呈多药耐药率的特征,且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以细菌性感染为常见感染原因。而当前临床上对预防感染的抗生素药物使用均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多用无害。但早期便有学者提示,针对骨折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作抗感染处理与未使用抗生素作抗感染预防的患者相比,其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且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的部分患者耐药性提升,感染率反而可能上升,同时延长抗生素的用药时间,可为耐药菌株的增殖与繁衍提供条件,甚至加大病原菌流行的可能性。因此,在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需严格参照病原菌检查结果,并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确定临床用药种类,展开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以优化抗感染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同时还需于手术前、手术过程及术后作感染预防,合理应用抗生素,重视对手术室的定期消毒,确保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手术操作,以期最大限度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此外还需严格落实医院环境与医疗物品的细菌学检测指导,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做好消毒隔离处理,以提升骨科医疗服务质量,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为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照。方法:随机抽取本院骨科2011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0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标本,分离病原菌,采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病原菌种类,分析其耐药性。结果:300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共计培养处病原菌920株。标本来源:分泌物及脓液818株,占88.9%,血液33株,占3.6%,引流液32株,占3.5%,关节积液27株,占2.9%,其他10株,占1.1%。920株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597株,占64.9%;革兰阳性球菌171株,占18.6%;真菌152株,占16.5%;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位居第一,占32.6%,其次则为鲍氏不动杆菌,占13.0%。革兰阳性球菌是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第二位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感染的首位病原菌,占12.4%。真菌则为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第三位菌群,其中以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8%;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替卡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有较高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则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青霉素、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在骨科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需严格参照病原菌检查结果,并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确定临床用药种类,展开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以优化抗感染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病原菌特点 第8篇

关键词:儿童重症肺炎,病原菌,耐药性

肺炎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其中重症肺炎发病率约10%[1]。有研究报告证实,儿童重症肺炎病情严重,预后极差,易导致死亡,每年死于重症肺炎的儿童大约在200万以上,是学龄前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2]。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统计分析162例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所检出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以期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2015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所检出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患儿262例,其中男148例,女114例,年龄2个月~7(4.2±0.7)岁,所有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规划中有关儿童重症肺炎的相关规定进行。

1.2 标本采集凡是纳入研究对象的患者,均在24h内采集2ml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同时采集深部痰液进行痰培养。

1.3 检测方法

经过血培养及痰培养以后,凡是出现有菌生长的,则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然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NEW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抗菌素的选择及结果判断参照CLSI公布的相关标准执行(2012版)。

1.4 质量控制

选择大肠埃希菌(ATCC25410)、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37)、肺炎链球菌(ATCC25534)三株标准菌株作为本次研究的质量控制菌株。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 5.5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体情况纳入本次研究的262名患儿有97例患儿分离出致病菌,分离率为37.02%,共分离到菌株109株。

2.2 重症肺炎感染病原菌分布

在本次研究中共分离到109株病原菌,其中分离率最高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占30.28%,大肠埃希菌,占16.5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4.68%和10.09%,具体病原菌检出情况见表1。

2.3 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

本研究对检出率较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了耐药性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种药物均有耐药菌株出现,耐药性最高的是亚胺培南,耐药率达到了93.75%,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则相对敏感;肺炎克雷伯菌最敏感的药物是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吩最为敏感,对氨苄西林和头孢西丁耐药率最高;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均全部敏感,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也不高,具体个菌的耐药率见表2。

3 讨论

儿童的普通肺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重症肺炎的病死率要远远高于普通肺炎,且会增加患儿的住院时间,同时增加患儿的经济负担[3]。本次研究证实,重症肺炎患儿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儿童重症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同时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重要的耐药菌之一。近年来由于抗菌素的滥用,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临床工作中检出的耐药菌株也越来越多,不断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本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吩最为敏感,对氨苄西林和头孢西丁耐药率最高,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应该首选其敏感性较好的头孢类药物进行用药。本研究分离出的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种药物均有耐药菌株出现,耐药性最高的是亚胺培南,耐药率达到了93.75%,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则相对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在本研究中的检出率排名第四,鲍曼不动杆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均全部敏感,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也不高,故本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治疗难度相对教小。儿童由于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加之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以及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均造成了儿童重症肺炎的病情更为复杂[4,5]。但是本研究发现儿童重症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有一定的特征,只要采取针对性的用药措施,就可以避免耐药及提要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胡海赟,王春,乔蓉,等.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12):920-923.

[2]黄栋,姜军,黄玉瑛,等.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J].贵州医药,2011,35(12):1147.

[3]张莉,彭丽.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6):1123-1126.

[4]胡亚楠,梅花.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1):69-71.

病原菌特点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选择2014年1~12月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 (痰液、血液、尿液、脓水、腹水及肿性分泌物) 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标本获得的重复菌株, 共分离出致病菌1496份。

1.2标准菌株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 3仪器与试剂全自动血培养仪BZOMERIEUX, 型号BACT / ALERT 3D 60微生物检测系统及血培养瓶 ( 需氧培养瓶, 中和抗生素厌氧培养瓶, 中和抗生素培养瓶) 细菌鉴定卡及药敏试验卡均由生物梅里埃公司 ( 法国) 提供。

1. 4方法所有标本进行接种分离培养和菌株鉴定,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药敏判断结果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 ( CLSI) 2011年判断标准判断。

2结果

2. 1病原菌分布特点共分离出病原菌1496份, 其分布特点及比例见表1。

2. 2主要病原菌耐药率见表2、表3。

2. 3主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

2. 3. 1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为机会致病菌, 主要引起泌尿系及下呼吸道感染, 以儿科、普外科最多见。由于国内各医院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率很高, 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 大肠埃希菌在选择性压力下不断发展其耐药机制, 而产生ESBLs已成为其重要的广谱耐药机制之一[1], 本次调查的大肠埃希菌总株数337株 ( 22. 53% ) , 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钠100% 耐药, 对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呋辛耐药率> 70% , 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吡肟, 头孢噻肟耐药率> 50% ,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汀、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敏感。

2. 3. 2肺炎克雷伯菌: 是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 以呼吸科、儿科、ICU最多见。在伴有免疫功能损害或侵袭性诊断和治疗手段的严重疾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病死率高, 病情极其凶险[2]。酶株往往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产生交叉耐药性, 临床治疗较困难[3]。本次共分离致病菌株352株 ( 23. 53% ) , 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高度耐药,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头孢西汀敏感。

2. 3. 3铜绿假单胞菌: 即通称的绿脓杆菌, 除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外, 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 为医院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生存能力及致病能力强, 以ICU烧伤病房神经外科最多见。 随着广谱抗菌药、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各种有创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 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越发重要[4]。本次调查显示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钠、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美洛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 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敏感。

2. 3. 4鲍曼不动杆菌: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具有快速获得和克隆传播耐药性的能力, 广泛耐药多重耐药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 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超级细菌, 主要引起院内获得性感染, 以ICU呼吸内科最多见, 感染患者病死率高。 本次调查显示对头孢类耐药率极高, 对喹诺酮类及 β-内酰胺类等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 30% , 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2. 3. 5金黄色葡萄球菌: 能产生多种侵袭酶和毒素, 致病力较强, 可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 以骨伤科、ICU、呼吸科最多见。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 并且对万古霉素以外的所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形成多重耐药[5]。本次调查发现, 仅对米诺环素、夫西地酸、奎奴普汀达夫普敏感。

3讨论

该院检测出的主要目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 应引起高度重视, 减少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措施: ( 1) 严格消毒管理制度, 加强卫生护理, 控制院内感染。 ( 2) 加强对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应用培训, 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 3) 保证微生物学实验室建立正确的诊断实验和质量保证体系, 如细菌的鉴定、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及报告相关结果[6]。临床药学室应当开展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工作,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尽量避免经验用药。如本次调查中发现, 含有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对分离出的多数致病菌几乎100% 耐药, 这与此药在该院长期大量的经验用药有直接关系。 ( 4) 制定并定期更新治疗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及医院抗生素处方集。 ( 5) 控制和管理医药公司在医院内的促销活动。 总之, 遏制细菌耐药性需要多管齐下, 医师、药师、管理者均要积极参与, 才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罗军, 李红霞, 刘云兵, 等.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13, 13 (3) :329-330.

[2]陈敏, 朱张国, 高奇, 等.76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综述, 2010, 16 (3) :474-475.

[3]鲍登, 常小红, 谢加利.2012年我院常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监测[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4) :612-615.

[4]倪语星.2005年中国CHINE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 (4) :274-278.

[5]杨世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85-386.

病原菌特点 第10篇

关键词:糖尿病足,Wagner分级,病原菌,血清细胞因子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作为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临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患者对糖尿病认知不足,多数患者未积极早期有效的接受治疗,导致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以及由于下肢动脉闭塞缺血引起的糖尿病足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病情轻者可出现下肢坏疽和局部溃疡形成,病变较重且未接受及时有效治疗的患者可出现病变肢体截肢的危险。对患者的身心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具有严重的临床危害性。在糖尿病足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及致病菌新耐药基因的出现,导致糖尿病足患者的溃疡处致病菌种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2]。患者由于病情的不断变化,体内血液中许多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常见的血清细胞因子有内皮素(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3]。该文将对不同Wagner分级的糖尿病足患者溃疡面病原菌特点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常用的Wagner分级标准将患者进行分级[4],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但目前无溃疡发生;1级:足部出现表面溃疡但临床上无感染发生;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但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5级:全足坏疽。该次研究的140例患者,其中1级患者50例,2级患者47例,3级患者43例。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溃疡面病原菌特点检查

全部糖尿病足患者,对溃疡面周围腐肉坏死组织进行清理后,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将溃疡面清洗干净,于溃疡面的深部取材。使用无菌器械将溃疡深部取样后置入无菌运送管,半小时内运送至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血琼脂平板接种后置于35℃温箱培养,24 h后细菌鉴定采用BBL Crystal细菌鉴定系统与手工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细菌鉴定。

1.2.2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将全部140例糖尿病足患者以及40例健康体检患进行抽血,取血清留存待检,全部研究者均应用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其血清内皮素(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3 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全部患者溃疡面病原菌的检查特点,以及全部糖尿病足患者和4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5软件对两组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全部患者溃疡面病原菌特点对比情况详见表1。Wagner1级患者革兰阳性菌(G+)33例,占66.0%,革兰阴性菌(G-)17例,占34.0%;Wagner 2级患者革兰阳性菌(G+)23例,占48.9%,革兰阴性菌(G-)24例,占51.1%;Wagner3级患者革兰阳性菌(G+)18例,占41.9%,革兰阴性菌(G-)25例,占58.1%。其中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绿脓杆菌、肠杆菌为主,其中Wagner2、3级患者以肠杆菌为主。

②全部研究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比情况详见表2。糖尿病足患者内皮素(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足患者病情越重内皮素(ET)越高;糖尿病足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足患者病情越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越低。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目前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糖尿病足作为其主要的临床并发症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晚期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糖尿病足患者常合并严重的病变部位溃疡形成,并存在严重的感染,对于不同患者其不同类型的致病菌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而且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体内细胞因子水平严重失衡,加大了治疗的难度[5,6]。该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我院选取的140例糖尿病足患者溃疡部位致病菌的培养可以发现,Wagnerl级患者革兰阳性菌为主,Wagner 2、3级患者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绿脓杆菌、肠杆菌为主,其中Wagner2、3级患者以肠杆菌为主。因此,对于指导我们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意义。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监测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糖尿病足患者与正常相比较,其细胞因子水平中,内皮素(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糖尿病足患者病情越重内皮素(ET)越高;糖尿病足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且糖尿病足患者病情越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越低[7]。

综上所述,不同Wagner分级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其溃疡面的致病菌不同,而且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体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较正常健康人群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进一步治疗糖尿病足患者具有一定的帮助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蓓.257例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溃疡面病原菌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31-33.

[2]杨群英.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及P物质在糖尿病足溃疡愈合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1.

[3]周明辉.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10下旬刊):206-207.

[4]籍胤玺,金文波,徐娜等.糖尿病足Wagner诊断分级法临床治疗实例[J].医学美学美容,2014,(2中旬刊):76-77.

[5]赵晓燕,周志荣,宓桂平,等.Wagner分级法在糖尿病足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8):1615-1616.

[6]郭婕,王鹏华,褚月颉,等.不同深度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4):4012-4015.

上一篇:地方标准化发展战略下一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