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范文

2024-05-07

花样年华范文(精选12篇)

花样年华 第1篇

少年的我们聊八卦, 讲笑话, 天南海北, 无所不谈。说到开心处, 笑得灿烂无比, 就像飘然在尘世之中的一只只花蝴蝶, 心中自有比天宽比地大的世界。

少年的我们可以听着歌流出眼泪, 但也能在下一秒把刚才所发生的一切遗忘。把眼见的过往装在心头, 有时重若泰山, 有时轻如鸿毛。

年少时, 我们以为少年的时光还有很多很多, 当我们跨出它的门槛, 才发现那些阳光, 那些风雨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一段时光去了, 另一种风景悄然而至, 幸福已经来到, 它如同夏夜的星辰在黑幕中闪耀着无比的光芒。

花样年华作文 第2篇

我们到达了“花样年华”,兴致勃勃地下了车,排着队伍往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拱形门,上面写着“花样年华”几个大字。大家一边走一边聊,好不快活。

我们进入了“热带风情”,里面很热,有参天大树,地上和窗子上到处都是绿绿的植物,让人心醉,我不由得拿出相机一阵狂拍。嘿!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了高高细细的仙人掌,还有形态各异的仙人球。我生怕被刺扎伤,便小心翼翼地走开了。

接着,我们去了“梦幻花都”。进去以后,光线很暗,地上、墙上、天花板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的影像,真是“花的海洋”!我和同学们每到一处,都感到新奇得不得了。然后,我们进入了一间黑房子,里面有一个大大的三棱锥,因为透明,所以从里面可以看到有一团蓝色的火焰,慢慢变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又变成蓝火,最后变成了美女,立体感特别强。我正沉浸在美景之中时,集合的哨声响了。

吃完午饭,我们参观了“未来田园”。这里共有四个大棚,里面仍旧非常热,有各种各样无土栽培的植物。我急切地选了一盆草莓和一盆吊兰,打算带回去与爸妈分享。这时,集合的哨声再次吹响。

谁的花样年华 第3篇

人生一世,万事万物须放手时终须放手,比如朝露,比如青春。青春是什么青春不是亮丽的眼眸、乌黑的秀发,也不是姣好的容颜、不变的笑靥,它是一只鸟,从一处枝头停驻到另一处枝头,然后在某一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一起来冥想那只划破天际的鸟儿。

其实,怀旧便怀旧了,偏有人要说出口,说说本也无妨,硬要做出来让大家看就“小我”了许多。20世纪90年代盛行怀旧,一年一年地把压箱底的旧物翻出来,弄得人人都如林妹妹,左一颦眉,右一落泪;而表现手法则更如遗老遗少,虽时刻不忘身分、排场,但给人的感觉是用一件少一件了。

流行预报曾说,2000年中国风将大行其道。可结果呢中国风并没有刮来,依例还是巴黎、米兰、纽约这些西洋风,无端让人败了胃口。2001年又会怎样且走一步瞧一步吧。

无论古今,美都是有传统的。远的如闭月羞花,环肥燕瘦;近一点却与FLY飞有关,如FLOW流动、LINGER飘荡、游移、YOYO忽忽悠悠,当然还不能忘了“飘”。这是时代助力的结果,与美女衡量标准无关。

那天上街,看到影院门口有一张大招贴,张曼玉身着旗袍,那种端庄、淑娴的气质不禁让人想起“大时代儿女”身处的离乱年代,却亏它起了一个好名字:花样年华。是我们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时的花样年华吗是,又不是。

岁月无情,美人易老,所以要时时“保鲜”青春才能长久。保鲜的方法有许多种,但女人首先要懂得女孩是什么做成的,这比具体的操作手法要重要的多。

一样的美人,不一样的旗袍,这就是答案。所以呀,女人们一会儿洗眼,一会儿又洗肠,现在又冒出个洗血,心思费尽全是为了那件合身、古典气息的旗袍。旗袍非罪,洗血亦非罪,却又是谁惹的祸

《花样年华》剧作探析 第4篇

“《花样年华》显示了一种文化旅游的魅力。片中那样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 可能是西方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故事在时空的碎片中展开, 苦涩的记忆, 落寞的情杯, 如一种细细的痛, 透彻人的心骨, 怎能不让生活在眼花缭乱的快餐式爱情中的西方人觉得新奇, 要忍不住在内心长吁短叹呢?”

———清华大学传播系影视沙龙

一.叙事风格

《花样年华》讲的是有关婚外恋的故事。在大陆, 不乏这样的电影, 但是他们之间又是不一样的。如果让张艺谋导演来讲这个故事, 估计他又要把这个故事放到哪个朝代了, 然后是各式各样的大场面, 还要有男女主人公较为激情的场面, 影片的制作肯定要有高科技的参与, 画面拍得很美, 但是有些失真。如果是冯小刚导演来讲这个故事, 冯导肯定会把他放到现代的环境中, 影片的内容都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但是冯导会在电影里增加一些笑料, 哲理性的幽默, 影片公映后, 街头巷尾又要开始流行几句电影里的经典台词, 这正是冯小刚电影的卖点。通过这样的对比, 并不是要比较谁的电影好, 只是为了说明不同的导演他们对故事的讲述, 对主题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样我们也比较好理解《花样年华》不一样的地方。

《花样年华》的故事是发生在60年代的香港, 讲述几个居住在香港的上海人的故事。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是60年代上海式的环境, 昏黄的墙壁, 陈旧的街灯。因而故事的讲述也如那时候的上海, 有点开放, 但更多的还是含蓄的一面, 片中没有激烈的冲突, 只是人物的一些简单行为加上精练的台词, 犹如片中女人精致的旗袍, 古典, 优雅, 耐人寻味。

王家卫和梁朝伟曾做客《艺术人生》, 王家卫讲到他给演员的剧本就是两张纸, 上面写的只是人物的行为和台词。

二.结构手法

仍是王家卫导演一贯的电影结构, 不是常规的叙事结构, 而是跳跃式进行着。几个看似不相接的场景或者段落上下连接, 看似不顺畅, 其中却给观众以想象空间。而且每个场景或者段落, 都拍得很精美, 从整个剧作孤立出来的话, 也可以说是不错的部分。

例如, 苏丽珍和周慕云在餐厅吃饭的场景, 刚开始, 苏穿的是灰白色胸前有黄色花朵团案的旗袍, 而等到镜头从苏背后移过来的时候, 苏则是穿着黑色竖条的旗袍, 同样是在餐厅里, 只因为主人公穿的衣服不一样,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两次吃饭的场景。剧作把两次的内容整合之后, 揉到一次之中, 这是明显的跳跃, 但带给观众的似乎仍是一次的场景, 同样的空间, 时间上跳跃了。

电影里还采用了悬念式的叙事手法。王家卫:“《花样年华》, 那是个关于两个人的电影, 很容易便会觉得沉闷, 但我不把它作为爱情片拍, 而决定采用惊悚片的手法, 像部悬疑片。片中男女主角开始时同是受害者, 跟着他们展开调查, 要找出奸情是怎样发生的。每一幕都很短, 借以维持张力, 这可能是电影令观众出乎意料的原因, 他们原以为会看到一部经典爱情片。”

影片带给我们的悬念不仅是男女主角展开调查, 要找出奸情是怎样发生的;还有的一点是观众带有很大的热情, 想知道周和苏是否也会像另外两个一样, 发展出一段恋情, 并最终使两个家庭重组。

影片还有一些重复的内容。例如, 多次讲到苏丽珍去买面, 苏总是穿着优雅的旗袍, 手上提着个饭盒, 行走在狭窄的巷道里, 画面采用的是慢镜头, 配上古旧的西洋音乐, 加上苏脸上疲惫忧愁的表情, 剧作似乎要表现苏外貌上优雅而内心是孤寂的。又如, 苏和周猜测另外两个人是如何开始的, 并进行模仿的两次。第一次, 以苏认为“我先生是不会这么说的”而结束, 第二次, 以苏“我确实开不了口, 你知道你老婆是什么样的人吗”而结束, 第一次的猜测是把另外两个人偷情的开始归于陈先生, 第二次是把原因归于周太太。这种模仿的重复是比较多的, 又如苏和周吃饭时, 苏怀疑老公在外面有女人的两次虚拟演练。

三.人物语言

电影里的人物有苏丽珍 (陈太太) , 周慕云, 陈先生, 周太太, 房东孙太太一家, 房东顾太太一家, 还有周穆云的朋友阿炳。而电影的大部分镜头都给了苏和周, 其他人只是少数镜头, 陈先生和周太太更是只有背影, 声音, 而没有正面的镜头。这样做就把大量的戏份都给了苏和周, 电影也就显得简练, 当然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就显得更加重要, 其他人的信息正是通过他们或其他人的对话传达出来。

对话一:

孙太太: (上海话) 诶, 那能没看到侬先生了?

苏丽珍:噢, 公司派他出门办点事, 下个礼拜才回来。

对话二:

周慕云:这些杂志是不是你的?

苏丽珍:噢, 是啊, 我先生的。

周慕云:你先生懂日文?

苏丽珍:一点点, 他老板是日本人。

陈先生从没直接出现在画面里, 说自己是在什么单位工作的, 我们只需通过其他人的谈话就可以知道, 陈先生是在一家日本人办的公司工作, 并且需要经常出差到日本。

对话三:

阿炳:昨天我在街上看到你老婆。

周慕云:那有什么稀奇?

阿炳:稀奇倒不稀奇, 不过她好象跟一个男人在一起。

对话四:

周慕云:我知道……事到如今, 谁先开口已经无所谓了。

苏丽珍:你知道你老婆是个怎么样的人吗?

周太太也从没在画面里直接说自己的事情, 但通过以上的对话, 我们可以对周太太有所了解。

《花样年华》的人物语言是很出色的, 不仅仅表现在上面说到的信息的传达方面, 更突出的一点是精炼含蓄的语言里所透露出来的人物丰富的情感。请欣赏:

周约苏出来在餐馆见面, 双方询问皮包和领带的事。

苏丽珍:如果是一模一样的, 可能她会不喜欢。

周慕云:对了, 我没想到。女人会介意的。

苏丽珍:会啊, 特别是隔壁邻居。

苏丽珍:那个皮包是我先生在外地工作时买给我的, 他说香港买不到的。

周慕云:哦, 我想起来了, 有一次她公司派她到外地工作, 她回来的时候送给我的, 她说香港买不到的。

苏丽珍:其实, 我先生也有条领带和你的一模一样, 他说是他老板送给他的, 所以天天带着。

周慕云:我太太也有个皮包跟你的一模一样。

苏丽珍:我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否知道另外两个人偷情的事, 因而开始说话时都是相当谨慎细微的。苏的“会啊, 特别是隔壁邻居”, 她知道周太太有个和她一模一样的皮包, 住在隔壁的两个女人对一样的皮包尚且会介意, 那么更别说周太太想和苏拥有同一个男人了, 苏内心的气愤是可以通过言语感受的。苏丽珍“那个皮包是我先生在外地工作时买给我的, 他说香港买不到的。”周慕云“哦, 我想起来了, 有一次她公司派她到外地工作, 她回来的时候送给我的, 她说香港买不到的。”两人在说出“香港买不到”这话时, 内心是想知道答案, 可又是害怕惶恐的, 担心的是事情真如他们所料的另外两个人果真存在偷情的事实。苏丽珍“其实, 我先生也有条领带和你的一模一样。”周慕云“我太太也有个皮包跟你的一模一样。”没有直接道明关于另外两个人偷情的事实, 但两个“一模一样”, 已经把这个事实验证了。苏丽珍“我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原来双方心里面都早已知道事实了, 只是心照不宣。

再如, 周去了新加坡。

(苏的公司……电话铃响)

周慕云: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苏的家中)

苏丽珍: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两人的相互询问, 答案却又都是彼此心知肚明的, 与其说是在问对方不如说是在问自己。是否自己能冲破一切, 带她走, 跟他走。

《花样年华》中耐人寻味的人物语言颇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

四.细节运用

片中的细节不多, 但有几处用得不错。

一是周先生托苏丽珍的先生买的电饭煲。可以说这个电饭煲是周慕云和苏丽珍感情的开始, 也可以说是陈先生和周太太感情的开始。苏在听着陈先生为自己点的歌《花样的年华》时, 陷入一种寂寞和沉思, 而在隔壁房间的周也正靠着墙, 手上抱着的正是这个电饭煲, 陷入沉思。

二是苏的绣花拖鞋。苏在周的房间讨论小说, 因为碰上房东早回, 在苏回自己房间的时候把鞋子落在了周家。周去新加坡, 把绣花拖鞋也带去了。这是他珍视的感情仅留下的纪念品。苏来到周的住处, 临走时, 犹豫了一下, 还是带走了那双给周带来记忆的拖鞋———她想让周忘记, 以便得到解脱。

五.主题内涵

看完这部电影, 我一直在想, 苏和周真的能把对方忘记, 得到解脱吗?苏是带走了留给周记忆的绣花鞋, 而当她回到以前租住的地方时, 她的眼睛有些湿润, 她又租了原来的房间, 如果真的把周给忘记了, 又为什么要这么做, 要留住给自己带来记忆的空间。而周呢?他回到原来租住的地方, 这是完全带着希望能找回记忆的心理过来的, 当他听说对门住着的是个女人和她的儿子时, 他想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了 (怎么也没想到, 对门住着的依然是苏) , 最终他还是绝望地离开了。他把心里的这段秘密说给了墙洞听, 又用泥土把洞封上了。似乎周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这段感情彻底遗忘或者真的只把它当作记忆中的事情, 而不再去乞求了。

摘要:王家卫导演拍的电影并不算多, 回顾起来, 从《旺角卡门》到《2046》也才八部, 但几乎所有的片子都受到热捧。王家卫电影已经成了小资情调的象征, 或者是因为很多人追求这样的生活, 更或者是因为大家骨子里就有这样的情调, 那么王家卫的片子在大陆受到如此高的赞誉也是完全成立的。《花样年华》, 一部讲述婚外恋的电影, 却以它的含蓄和隐晦而令人爱不释手。本文结合剧作理论从叙事, 结构, 语言, 细节, 主题五个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

花样年华素材 第5篇

这是一个书香满堂的古院。

当太阳还在酣睡时,从九班飘出丝丝悠然的诗歌,那时同学们在诗的国度里畅游的美妙。

当月亮还在微笑时,蝉鸣的似叫声响彻了整个“秋”,那是九班的“疯子”们在吼英语,他们如痴如醉,陶然其中,发泄了对英语的“不满”,吼出了气势磅礴的自信。

这是一个“杀气”浓重的战场。

成绩单往张贴栏上一贴,战士们便蜂拥而至,拿出笔记本,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记下成绩的分毫,这还不够,总得找个“敌人”,激烈角逐才够滋味。这打的是无声的持久战,至于战术,嘿嘿,瞧——

我改,改掉坏毛病;我养,养成好习惯;我学,学习好方法。我积极发言,任它答案近乎荒谬;我不耻下问,任它风雨无阻。我自信,任她世界被黑暗笼罩,我仍握着心中的圣火;我坚定,任它是狂风暴雨或是糖衣炮弹,我自岿然不动。

细微之间品得失,毫秒之间争天下!

这是一个缠绵悱恻的情场。

他们为静女的纯情所动,回想自己的青涩花季;他们为三闾大夫一片赤诚反被冤所不平,慷慨激昂,陈词感叹;他们为“兰芝”与府吏见矢志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分析封建社会的弊端,感叹社会主义大好光明;他们为“孟德”求贤若渴的忧愁所激动;他们向往陶潜的宁静;他们“感伤”后主的故国;他们泪落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啊!鹊桥上,他们谈笑风生;赤壁下,他们坚定志向。

这是一个万花筒。

文字王国内,演讲者们热血沸腾,或激动,或批判;数字天国里,老师的风趣幽默让我们自由畅想,思想的火花永开不败;语言世界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答问,激活了大脑,撬开了嘴巴。再加上英语老师可爱的笑脸,一节课。Wonderful!“矛盾”中我们思辩;“革命”中我们反思;“细胞”让我们了解生命的涵义;“磁场”让我们知晓物质的奥秘;“氧化反应”让我们感受自然的神奇!

这是一个温暖的海港。

孤助的时候,港内给你大海般无垠的帮助;落寞的时候,港内给你珍珠般明净而纯洁的欢乐;无奈的时候,港内给你跨越呵尔卑斯山的勇气;受伤的时候,港内给你提供春日般的“圣水”。

这是一只无畏的战舰。

蓝天下,浩瀚无际的大海卷起层层巨浪,起伏跌荡,多像运动的沙丘。勇士们坦然自在,信心百倍,热忱激烈。风和日丽,是天地的盛礼,给了他们更大的动力;黑夜的暴风雨是上天对他们的考验,他们微笑着,眼神凝聚,齐心协力,与暴风雨相抗,暴风雨越强烈,他们越坚定。他们高亢激昂,他们同唱——

书声起,朝气满堂

香樟林北山巅群鸟高唱

心似狂潮水常淌

零九年谈笑间点燃希望

冷犹霜笔尖微凉

几多辛勤汗水将其磨亮

艰难险阻都敢闯

要相信太阳光只为我放

凌云志扬帆起航

浪卷涛风长啸只为前方

奋发图强报师长

待回首满心欢热泪盈眶

争先锋披靡所向

击起豪情壮志健气如钢

誓与红日争光芒

此刻起纵横间与天相抗

寒风凛冽又何妨

同携手展鸿图共开创

只盼展翅九天翔

豆浆的花样年华 第6篇

据说现磨豆浆最早是由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制作的,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堂堂一位王爷怎么会想到去制作豆浆的呢?那是因为他母亲患病,刘安便每天用泡好的黄豆磨豆浆给母亲喝,不久刘母的病就好了,从此豆浆就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

传说归传说,但豆浆确实营养丰富,老少咸宜。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B1、B2、烟酸和铁、钙等矿物质,尤其是钙的含量,虽不及豆腐高,但比其他任何乳类都丰富。豆浆是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多喝鲜豆浆可预防老年痴呆症,防治气喘病。豆浆对于贫血病人的调养,比牛奶作用要强,以喝热豆浆的方式补充植物蛋白,可以增强人的抗病能力,调节中老年妇女的内分泌系统,减轻并改善更年期症状,延缓衰老,减少青少年女性面部青春痘、暗疮的发生,使皮肤白皙润泽。

但是一直喝纯豆浆总会有喝腻的一天,不如来玩些花样?红枣、枸杞、花生、芝麻等食材都可以成为豆浆的配料,不仅可以调节口味,还有不同的功效。将黑芝麻与浸泡过的花生、黑豆一起煮熟可以乌发养发、润肤美颜;将泡好的黄豆和枸杞一起煮可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增强免疫能力;将红枣、莲子和黄豆一起煮则可以滋阴益气、养血安神、清热解毒。除了加入各种干果,加入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做成特色的果味豆浆,几种蔬果搭配在一起还能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还可以试试豆浆咖啡,只需把新鲜豆浆煮开2-3分钟后打泡;然后用热豆浆作为冲咖啡的底,直接倒入咖啡粉,搅拌均匀就可以了。豆浆滋阴润燥、利水下气、养颜被虚,常饮豆浆可降低血压、血脂,优化血液循环。而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和可可碱,含有蛋白质_、脂肪、粗纤维、蔗糖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提神醒脑、利尿强心、促进消化的功效。用豆浆搭配咖啡,不仅能促进脂肪燃烧,更能减少咖啡因对肠胃和神经的刺激,起到平缓疏通的作用。

光影变幻中的《花样年华》 第7篇

一、特色造型蕴含人物个性

人物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基调和人物性格, 化妆造型和服装造型对影片非常重要, 《花样年华》中的人物造型, 既符合20世纪60年代的特征, 又能显现人物的独特性格。

旗袍是近代中国女性常见的着装, 穿上旗袍后女性的贤良、含蓄、大方等特质被无限放大, 除此之外还能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都市女性的潮流风尚。这种雅致的服饰被导演王家卫拿来成为女主人公的独一装束, 真可谓匠心独具。让服饰同身段和环境相调和, 穿着旗袍, 对白的声线、举止等都和平日有较大出入, 贴合的衣饰让她连步履都小心翼翼, 这般装束又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女性的柔美, 并以压抑的形体动作表达受抑制的内心束缚。

传统服装旗袍, 暗喻了苏丽珍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老旧的观念自始至终都像旗袍一样紧紧裹着她的欲望, 无法冲破心的藩篱, 注定了这场爱情的悲剧结果。香港著名影评人洛枫认为, 在这部影片中, 旗袍不仅代表怀旧的符号, 同时也是苏丽珍自我庇护的一种无形的身体语言。紧紧包裹出张曼玉玲珑曼妙曲线的旗袍, 像一把道德尺度贴在人物的身上, 没有丝毫的宽松, 也不允许任何的放纵和出格。因此, 观众见到的苏丽珍, 总是谨言慎行、安分守己, 但在款式各异的旗袍的包裹下, 却充满挥之不去的女性诱惑。

苏丽珍高贵而典雅, 除了绮丽的旗袍外, 爱思头和浓妆最能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时髦女人的特质。苏丽珍的妆容优雅, 风情万种, 时尚又不风骚, 黑色眼线笔将眼角勾得微微上扬, 别有韵味。她的整洁、优雅无不彰显着她是一个极其精致的女人,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层面都要求尽善尽美, 这也为她实在不能容忍丈夫的出轨, 最后和丈夫离婚埋下伏笔。影片最后, 当苏丽珍重新出现在狭窄的楼道时, 挺立的鬈发已然如果实熟透般静静垂下, 和房东太太曾经的发型一样, 暗示她的心境已归于平静, 再无波澜。

梁朝伟更多是用眼神在表达思想和情绪。他的眼睛没有做过多的修饰, 眉毛稍稍描黑, 显得稳重又从容。周慕云油亮的老式三七分“大背头”一丝不乱, 面容沉静, 黑色皮鞋一尘不染, 和他的好友阿炳形成鲜明的对比, 凸显出他绅士的品格。也正是这种毫无个性特征的造型设计, 让人觉得周慕云的性格上缺乏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 透露出胆怯的心理。

除了主角之外, 还有其他配角的化妆造型也与人物性格匹配。孙太太的的发型和服装都很夸张, 在整部影片中, 她总是用女人最好自尊自爱, 不要越过雷池, 要把自己的丈夫放在首要地位等话语来劝诫苏丽珍, 充分表现了她亮丽而成熟的个性。

二、色彩变化传递人物情感

悠扬的小调, 湿漉漉的青石板, 哒哒的高跟鞋在巷子里踩出的回声, 穿着旗袍的少妇身段凹凸有致, 摇曳生姿, 少妇苏丽珍身上的旗袍毫无疑问是最具色彩张力的元素, 人物情感的波澜被旗袍的色彩演绎得恰如其分。乔迁时, 陪丈夫打麻将时, 叮嘱丈夫带包包时, 去工作时, 往往都是白配黑、白配蓝和浅黄加白色相衬的旗袍。这些全是素净的色彩, 和四周环境很相衬。苏丽珍去小摊买云吞面, 身上却屡次出现灰暗的色彩, 引人猜想她灵魂世界的孤寂。宾馆里的相逢, 苏丽珍穿赤色的旗袍, 这不是她的色彩喜好, 和她平时的着装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实是隐喻了爱情的产生。绿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当苏丽珍思忖良久, 而后想告诉周慕云要跟着他离开时, 她就穿了绿色的旗袍, 这隐喻了孤独的苏丽珍渴望一个新的开始。然而, 周慕云早已离开, 绿旗袍与赤红窗帘、赤红大床、深赤的墙面, 绿色在这些绚丽色彩的映衬之下, 尤其彰显失意和无奈。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 能传递感情, 表达情绪。苏丽珍身上不停变换的色彩, 一方面体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 另一方面强化了影片的抒情意蕴。

王家卫喜欢把很多镜像都拍得很晦暗, 《花样年华》也不例外, 营造了一种既灰暗又伤怀的氛围。在这部电影中, 灯光是不可或缺的背景, 它永远都弥漫着淡淡的忧郁, 缓缓的哀伤, 让故事在半明半暗中缓缓发展。楼梯、走廊、租房和街道, 由于色彩比较灰暗, 呈现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气息, 朦朦胧胧的色调流露出男女主人公感情上的若隐若现和捉摸不定。明暗交替, 昏暗的色调也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感伤。当男女主角擦肩走过, 然后微微颔首于漆黑的楼梯时, 观众不得不关注那盏路灯, 这时的荧幕是阴郁的, 隔着些微的黄光, 有一种死水微澜的氛围;当画面中出现路灯的时候, 镜头停了很长时间, 仿佛黑暗笼罩之下酝酿着的是狂风暴雨。灯光突然大亮, 滂沱大雨, 也让观众得以在光亮之处喘一口气, 无力感以及窒息感得以纾解。

光彩的变化是颜色为影片勾画出的, 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盛宴, 是王家卫独有的叙事方式, 浓墨重彩与淡雅浅描交替进行, 厚重、幽深、压抑的主题凸现出来, 让我们预感电影的悲剧结局。

三、场景设计渲染迷离氛围

王家卫为了营造他所想要的氛围, 特地择了寂静的街道、狭窄的过道、楼角低暗的灯光、简陋破败的墙壁等场景, 里面都冰冷的存在物, 毫无家庭的温暖, 这些处所狭窄、拥堵、晦暗, 透着暗淡、局促与了无生气。

租房是苏丽珍和周慕云相识的地点, 应该是私密性很是强的处所。张爱玲曾说过:“中国人是没有隐私的, 门上有帘, 挑开就看到窗上的纸, 一捅就破。”这个好像私密性很强的空间因为房主、佣人、麻将桌的进入, 成为了一个相当开放的地方, 毫无隐私可言。苏丽珍和周慕云住在一屋檐下, 却把自己的心幽禁在灰暗的角落里, 留下的只有不甘与犹豫, 因为腐旧的观念、世俗的歧见, 而酿成了一杯香浓而又荡气回肠的苦酒。

幽静的街道经常出现在电影画面中, 男女主人公在光线昏暗的路灯下靠着铁栅栏互相交谈着, 这幅电影场景的美术设计十分贴合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 低沉音乐的响起更加渲染气氛, 将女主人公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让观众欣赏到20世纪女性的独特性。

同周慕云的情绪世界的喜乐一致的是“烟”:在知道妻子的出轨之后, 和苏丽珍在旅店中难得的相聚时光, 在办公室里一个人默默坐着面无表情地冥想, 宣泄情绪的最佳选择便是烟了;青蓝色的烟巧妙地和女主人公的蓝色旗袍形成一致风格, 那一缕缕青烟像一张网, 网住了这对苦情的男女。只因不愿意污染了灵魂深处中的那难得的洁净和矜持, 正像烟会消散一样, 两人拒绝了也许美满的结局, 等待最后对这段美好时光的追念。

王家卫擅长拍萍水相逢后的水到渠成, 相爱过, 纵使最后分离也是回味。在他影视世界, 感情没有对错, 只是相遇的时机不当。王家卫强调用这些道具、场景暗示剧情的发展, 渲染缠绵压抑的情感纠葛, 形成了“王家卫式”的电影风格, 犹如散文诗, 诗意盎然, 让你回味无穷。

王家卫的作品《花样年华》的视听元素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色彩。特别是对于光的运用, 光和影的变幻都极其具有个人意象和韵味。影片中一件件充满东方色彩变易的旗袍, 迷离多姿的灯光, 幽暗暧昧的场景, 塑造了一个怀旧的世界, 上演了一场苦乐参半的爱情梦幻。

摘要:《花样年华》是至今欧美电影界综合评价最高的华语电影之一, 美术设计在电影《花样年华》的创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家卫充分利用化妆和服装造型来凸显人物形象, 通过色彩多变的旗袍来呈现女主人公独特的韵味, 简单的场景设计渲染了迷离的情节氛围, 使得这部电影艺术感觉更加浓重和细腻。

关键词:《花样年华》,美术设计,色彩,光影,场景

参考文献

[1]姜天宇.再论《花样年华》的叙事结构与隐喻内蕴[J].电影文学, 2014 (19) .

[2]张桂红, 王雪涛.电影《花样年华》中色彩赏析[J].电影文学, 2014 (3) .

瓷砖新品玩出花样年华 第8篇

从玻光到抛光, 再到现在的“3G石代地心岩”, 瓷砖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瓷砖大品牌中。新产品的推出, 颠覆了以往的光洁概念, 全方位水润光感, 表面覆盖晶光釉, 不影响花色的样款, 又实现了光感的需求。地心岩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3G石代产品。沉积岩中的玄武岩石, 由于一万年地壳活动而出现于地球表层, 受到千万年风沙流水的侵蚀,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石头肌理。基础砖配件色为深灰色、杏色和咖啡色。

别看铺在地面上不起眼的瓷砖, 通过粉料颗粒的变化来实现致密度的改变, 从普通颗粒到微粉到超微粉, 致密度越来越强, 这些细小的变化不是随意而为。瓷砖的致密度越高, 防污能力就越好, 在保证致密度的精细程度之下, 渗花、微粉、聚晶微粉、魔术布料、大千玉石都是在玻化砖表面的肌理方面做文章, 用瓷砖的产品达到天然石材的效果。

目前, 玻化砖的致密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天然石材的标准, 对于肌理的表现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相比天然石材的表现力而言仍有一定距离。

花样年华 第9篇

在教学中, 习作教学应是最具个性, 最需独特情感投入、最能体现“人本”精神的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习作的“个性”生命力。

一、生活———孕育个性的土壤

在日常习作中, 学生习作素材雷同的重要原因是缺少丰富的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 习作教学应当克服以往将学生封闭在课堂里, 把学生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剥离开来的现象。要打破这个隔离层, 教师就必须进学生心灵, 了解他们关心的东西,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多彩的生活, 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事实上, 许多学生在丰富的生活面前却扮演着“最熟悉的陌生人”角色, 感到“生活是陌生的, 思想是空洞的, 笔端是沉重的”。由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活动受到他们所具有的随机性、偶然性、主观性等局限, 他们在生活面前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或在较长时间面对众多习作的现象、素材, 仅能发现一两件而已, 而这些所谓的“发现”, 琐碎、空洞得丝毫不能让他们的习作激情荡漾半点涟漪。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 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细腻观察, 用心感触, 在习作中“还原”生活, “再现”生活本色, 却又不拘泥于生活。

理想主义启示我们, 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追求一种境界———花样年华, “花样”习作, 让学生习作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斑斓色彩。习作事实告诉我们, 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 让学生拥有异彩纷呈的生活素材, “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便会慢慢地孕育着茁壮健康的“个性宝贝”。

二、真实———彰显个性的生命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叶老的这段话启迪我们:在习作教学中,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必须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为谁而写, 为什么而写) 。“自我表达”就是走入内心张扬自我。“与人交流”, 需要以心换心, 心灵碰撞。这两点都要以“真”作基础。真实是习作的生命。因为只有说真话、吐真情, 才能使人信服, 使人感动, 引起共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样, 学生的情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并逐步养成一个习惯:习作一定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甚至是说“丑”话;写真事, 抒真情;切忌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这样, “真实”的文章才会显得优美、具体、充实、“耐读”。我班一位学生观察了“猫抓老鼠”这一情景后, 写出的作文就很真实, 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猫捉到老鼠后并不是马上吃掉它, 而是先找一个空地方放开它, 然后便在一旁虎视眈眈地瞅着。老鼠吓傻了, 不敢动, 猫就用爪子拨弄它;当它欲走或走了几步时, 猫又马上蹿过去把它按住, 如此反复玩弄, 直到把老鼠弄得奄奄一息, 无法动弹时, 才会真正地‘大开杀戒’。”还有一学生描写鸽子“谈恋爱”:“姑娘咕咕地唱着情歌, 眼里满是无尽的柔情, 动情地望着心上人。一会儿又跑到心上人跟前, 用小嘴巴尽情地帮他梳理着漂亮的毛发, 卿卿我我, 似乎有说不完的甜言和蜜语。”

通过这两个小小的片断,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真的将习作写出了“花样”。这些看似“另类”, 甚有“叛逆”之嫌却又不失真实的习作, 真的融入了学生观察“入木三分”的深刻, 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三、想象———放飞个性的翅膀

著名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其中的想象大胆、出神入化, 上天、下地、入海, 无所不能, 令人心神向往, 如痴如醉。由此看来, 想象对吴承恩“习作”的作用可见一斑。同样, 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才能把日常事物写得光彩照人, 把单调的事情写得平中见奇、一波三折, 写得独具个性。

想象与真实其实并不矛盾, 它们相辅相成。真实的素材是想象的依托, 是想象的源头活水;想象是真实的一种抒怀, 是真实“清流”里激起的迷人涟漪, 必将极大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美感性。

因而,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对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给予较高的评价;要教给学生联想思路和方法 (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等) ,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跨越时间限制, 冲破空间阻隔, 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同时还要加强想象习作的训练, 常见的想象习作类型有创设情境式、推测式、幻想式、课文延伸式、童话式等,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习”到一个神奇的世界, “创”出许多神奇的故事。学生掌握了想象的方法, 其悠远的遐想、合理的想象, 可以丰富习作的内容, 增强习作的感染力, 给习作的个性插上翅膀, 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意象, 想出花样, 写出新意。

如在一次指导学生描写“柿子”的习作训练前, 我带领学生来到“果树园”。时植秋天, 柿子成熟, 一个个红通通的, 煞是惹人喜爱。我让学生加以细致观察, 甚至可以品尝一下。学生很快便观察到了柿子的特点 (学生发现的特点有共识, 也有独特见解) , 在学生兴致高涨时, 我积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注入想象的活力。后来,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佳句连篇连我也感到吃惊:“秋天到了, 一阵秋风, 将柿子全吹熟了, 一个个挂在枝头上, 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咬开柿子, 先是有点涩涩的麻, 后来又是一阵沁人心脾的甘甜, 一直甜到我的心窝……品尝着甘甜的柿子, 我仿佛看到了果树园里的伯伯、阿姨们正在兴高采烈地采摘着熟透了的柿子, 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学生的文章写得很美, 很传神, 使人既有身临其境之感, 又生翩翩联想之意。

四、情感———触动个性的琴弦

有了对事物比较清晰、有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写作对象的表层, 要把我们的观察所得描写得有血有肉, 除了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还要融入最真实的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人生来就怀有情感的核, 好好培养, 自会抽芽舒叶, 开出茂美的花, 结出丰实的果。”由于少年儿童对物、对人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情感, 因此, 激发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 必将会触动学生习作个性的“琴弦”。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交融其间, 观察情境时移情入境, 观察物象时体物入情, 观察人物时触发情感共鸣, 让万事万物, 特别是没有生命的物在我们的观察中“闪烁”生机, 让山川湖海、风花雪月都饱含深情, 让自己与观察的人物“通心气共甘苦”、“同命运共悲泣”;在动笔行文时, 眼前要时时浮现当时当地的情形, 心情要随之起伏, 让强烈的情感冲动转化为创作欲望, 独特的内心感受随笔尖自然流淌。如此, 让学生在观察、审美、发展认识能力的过程中, 享受到情感“一吐为快”的快慰与满足, 使情感成为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习作的内在动力。

在习作教学中, 我常常有意无意地触动着学生情感的弦。后来, 在学生的言谈中、日记本中, 我领略到了众多“如此震撼人心的感动”:“母亲总说不爱吃鱼, 平时餐桌上她让我尽情地享受鱼的鲜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才发现母亲偷偷地躲在厨房剔吃我吃剩的鱼骨头……”“天空黑压压的一片, 风雨欲来时, 荷叶妈妈总是紧紧地搂住小莲蓬……”

五、开放———打开个性的闸门

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也要遵循这一全新的理念, 为学生习作个性化确立基本的指导思想。

(一) 观念开放。

教师要打破传统习作教学的羁绊, 要敢为“先”、善为“新”, 切切实实把习作教学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 习作就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 我心表我意, 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可以弘扬真善美, 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习作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 又教学生做人。

(二) 内容开放。

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 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和跃动的童心,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生活“零距离”接触的处所与机会, 让他们静静地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习作训练中要降低要求, 淡化文体, 消除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 倡导学生的个性见解,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同时, 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不仅写, 而且画, 让他们大胆地在习作本、日记本上为自己的文章配上适量注释性的插图、叙述性的漫画等, 让这里真正成为学生诉说心声、表达心意的“乐园”。

(三) 形式开放。

把习作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 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练写与仿说相结合。采取课内习作、课外练笔相结合的方法, 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 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 编辑“花样年华”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与渠道, 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让学生有想写、想说的强烈欲望。

另外, 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 包括积累生活, 积累情感, 积累认识, 积累知识, 积累语言。只要细心观察和真切描绘, 以独具个性的眼光、心灵去体味、感悟, 在想象的世界里振翅翱翔, 学生就一定能写出真实而独具个性的文章。到那时, “花样”习作也就真正地让学生寻得生活“百”味了。

摘要:花样的年华, 迥异的个性, 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 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 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 又可画。

花样年华 第10篇

对于花样年华主题的确定是希望把记忆中的青春通过创作画面传达出来。围绕着“花样年华”这一主题, 本创作主要表现二十岁左右少女青春焕发的岁月, 对记忆中青春年华含蓄的表达, 使得作品内蕴更加丰富、主题思想更具有韵味, 更多的映射了大多数人们正值青春年华时感情生活的表现。

以《花样年华》为主题的工笔人物创作, 我试图营造一种清新、静雅的气氛, 人物与自然背景相互融合。用线, 赋彩较为工整细致。而《花样年华》系列的写意人物创作注重用水墨线条来表现, 较工笔创作多直率性、不拘泥于形似。

二、创作前期准备

1. 创作素材的搜集与准备

人物画创作就是要表现现实生活、社会和人, 而主要是研究人, 传达人物的性情和精神风貌。而做到对人具体仔细的研究就要学会随时用眼睛去观察, 用大脑去思考, 和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事物, 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熟悉所要描绘的对象。从长期的绘画训练中, 我从中认识到对于人物的造型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形准则神似。

经过了长期的细心观察与考究, 我在确定以“花样年华”为主题的创作素材后, 就开始对人物形象、姿态、场景进行推敲, 运用速写的方式绘制下来, 再对其作比较深入仔细的刻画。

2. 创作构思与构图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一幅创作从其形成开始, 尤其是构思阶段, 就不以简单地记录客观形象为目的, 而是通过作者情感表达的“意”来完成笔下对现实生活“象”的描绘, 透过描绘, 追求眼中的真实与内心的真实转换对接, 在作品中寄托主观对自然、生命的感悟认知和寄托审美理想。《花样年华》系列均以青春为中心, 构思源自于大学时光, 也是对这段美好青春时光的怀念, 于是就产生了《花样年华》系列的构思。构图上来看, 工笔人物创作《花样年华》的画面, 一个面带微笑的女孩儿席地而坐的与她身后的背景融合在一起, 对人物采用较为精细的刻画方式, 将其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同时与背景部分不失和谐, 并采用偏冷色调来营造一个清新、安静的氛围。意在让人们感受到那静雅的感觉, 在平静中回忆那时的花样年华。意笔人物画《花样年华》系列, 一组两幅, 一幅画面以一个被周围美丽风景所吸引而停下看风景的女孩作为描绘对象, 另一幅的描绘对象也是俩个花季少女, 发挥笔与墨的特性, 表现那花样的时光。意在更生动的体现青春时光的定义, 使大家更加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

三、形式语言与技法分析

1. 工笔人物画创作《花样年华》的形式与技法语言

本次工笔人物画创作多取法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 以人物为中心, 精勾细染, 以线立骨, 注重线条神韵和美感。“传神”作为人物画核心, 是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执行的标准。对传统人物画分析认识, 对我的创作启发极大, 在体会传统形式与技法的同时, 我力求整个画面达到精致细腻、清新隽永、淡雅沉稳、神形兼备的形式。

画面中的人物, 席地而坐动态生动自在, 做若有所思状。结合人物表情与所处的背景环境, 不难看出女孩是在出游后寻得一处休息的地方, 当然画面所呈现意义不只是表象所看到的, 重点在女孩若有所思的神情上, 是对花季少女的安静不被打扰的心境的诠释。

画面中的线描技法则以浓淡、刚柔、粗细、虚实、轻重的表现线型作为造型媒介, 以达到明洁、轻快、朴实、精美的格调。由于受西方造型的训练影响, 晕染过程中, 我把对结构、解剖、视觉表现的掌握运用到画面中, 展现了一定的写实能力, 提升了工笔画的品读性和观赏性, 丰富了工笔画的语言形式。

2. 意笔人物画创作《花样年华》系列的形式与技法语言

现代水墨人物画与古代“文人画”不同, 对于造型的要求更倾向于西方的造型方式, 所以建构个性化的语言形式。必须要越过三大障碍:首先要越过人物造型的障碍;其二越过“笔墨”的障碍;其三、越过自然向艺术转换的障碍。在此基础上, 才能进行情感与精神的物化创作。

构思阶段, 我欲以人物组合来展现花样年华的美好时光, 将画面处理成生动、有活力、动静结合的形式效果。人物造型方面, 力求把握住人物的不同动态姿势。画面中的人物表情也迎合了整体氛围平静安逸。加上对意象的深入观察、灵活的运用笔与墨的特性, 就能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四、艺术语言与思想的传达分析

传统的中国绘画基本上是具象的, 没有产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抽象绘画。中国画中具象的自然绝非自然的简单投射物, 而是结合了自然与画家心灵的自足的统一体, 是“天人合一”的新世界。而画家创造出艺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意识和审美理想, 就需要运用中国画中那丰富多彩艺术语言。中国画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 我们可以把其独特艺术语言进行分解来看, 从各个方面来体会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常用的艺术语言如下:

中国画的构图:“写形”与“布势”是中国画的构图法主要的表现形式准则。“写形”要形在神在, 形神不可分开, 因此“写形“就是“写神”。“布势”是指布陈发自形内的力量。《花样年华》人物系列创作构图阶段就人物的神态及形体进行了精细的描绘, 在画面布局中对人物和背景的相对位置进行处理以达到“布势”的效果。

中国画的用线:用毛笔构线被认为是中国画的基本。同时也是中国画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画家们可以把情感倾注到每条线上;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 其线都是一往流利, 不作顿挫.而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 就一往停顿, 呈现一种艰涩状态。

中国画的用墨:中国画用墨的干、湿、浓、淡、清来体现物像, 来表现物像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这就是所谓的“墨分五彩”。另外, 在中国画中还常用蘸墨、破墨、积墨、泼墨及干、湿墨法等。《花样年华》写意人物系列就是在生宣上运用墨的浓淡干湿法与笔法相结合完成的。

中国画的设色:中国画是重视设色的, 设色是古代画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 所以谢赫把“随类赋彩”列为“六法”之一。在中国画创作中, 其主要设色方法分为重彩法、淡彩法和泼彩法。工笔画多用重彩法, 而淡彩法多适用于写意或半工半写。《花样年华》系列工笔人物是在熟萱上作画的, 所以画面大多运用分染、统染、罩染、提染、烘染、点染等重彩晕染方法使其出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马忠贤.马忠贤彩墨人物[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8

[2].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0.

[3].王野翔.刘红沛.中国画技法丛书[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

[4].吴冠中.水墨之旅[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花样年华”话健康 第11篇

医生点评:鲜花,外观艳丽、芳香、娇美,令人赏心悦目;而内含的多种生物甙、植物激素、花青素、酯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又可抑制体内某些导致皮肤老化的酶类,从而增强皮肤细胞活性,调节神经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具有护肤养颜的功效。

其实,食用鲜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就有食用鲜花保健养生、滋阴养颜的记载。鲜花粥现今更成为饮食界的新宠,是爱美人士不可多得的时尚保健食品。但由于人的体质存在一定个体差异,又有虚实寒热之分,而鲜花中有的性属中药,若食用不当,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食用鲜花必须有所选择。

玫瑰花粥玫瑰对雀斑有明显的消除作用,可使肌肤更显红润、娇嫩。玫瑰还有活血、理气、平肝、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可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胃痛,并有镇静、安神作用。

荷花粥荷花含槲皮素和樨草素等成分,是幽香化痰、清暑宁神益气、养颜轻身的保健佳品。常服荷花粥,能改善面部油脂分泌,减轻痤疮症状,使人面色红润,神采奕奕。此外,它还有减肥、降脂、瘦身的效用。

桃花粥桃花中含山萘酚、香豆精及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成分,能扩张血管、疏通脉络、润泽肌肤,加快脂褐素排泄,起到预防和消除雀斑、黄褐斑及老年斑的功效。常食桃花粥,还可治疗女性因肝气不疏、血气不畅所致的面色晦暗、皮肤干燥无华等。

熬花粥的花卉以鲜品为佳,最好选择初开的花朵,花瓣应新鲜、娇艳,打蔫或有虫洞的则不宜选取。若选择干品,则熬的时间要相对延长些。

卞女士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工作上她魄力十足,很得上司赏识,因此,年纪轻轻就升到了企业主管的位置。然而,身处显位的同时,卞女士也付出了许多,不但上要应付老总,下要面对下属,还要应对难缠的客户,在这个节奏明快的大都市里,她的神经一天到晚都绷得紧紧的。才三十出头,她已经常感到头疼脑涨,情绪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眠。听说薰衣草花茶有舒缓疲劳、调节神经机能的作用,卞女士想不妨试试。没想到饮用一段时间后,卞女士果真发现自己紧张的情绪缓和了不少,精神也松弛了,连下属都夸道:“卞主管近来越发精力充沛,也更加平易近人了。”

医生点评:卞女士的例子道出了现代都市人的一大通病,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很多女性朋友热衷于饮花茶,很可能是因为鲜花具有独特的美容护肤功效。而营养学专家则认为,饮用花茶,更能调节神经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提神健脑之功。

许多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与其他中药一样,它也有自己的适应范围。例如,菊花有清热解毒的功用,但对阳虚体质者却不太合适;玫瑰花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饮用时最好滴点红酒,否则,长期饮用容易变得体虚、无力。因此,饮用花茶时,除了细细品味花茶的味道外,还应该认识一下各种花卉的性质和功效。

菊花味甘苦,祛风湿、止头眩、明目。

桂花味香,明目清肝、止口臭。

蔷薇气香味淡,解暑去毒。

玫瑰味香,行血、理气。

百合润肺、清火、安神,治咳嗽、眩晕、夜寐不安和湿疹。

杜鹃活血、调经,治崩漏。

金银花清热解毒,治瘟病发热、热毒血痢、肿毒。

芙蓉花清热解毒、暖胃燥湿、散瘀止痛。

山茶花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花样年华 第12篇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梳得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一切欲诉还休、点到为止的爱情和友谊,如一张走磁的老唱片, 在岁月的留声机中默默旋转,喧闹和浮躁缺席之下,只有一首国语老歌在幽怨的吟唱:周璇的《花样的年华》。这一切符号拼贴出来的不过是一个为了忘却而纪念的年代。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讲述两个进入中年情怀的已婚男女的婚外恋,还有一部类似的题材电影是美国的《廊桥遗梦》。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西方人的爱情观;而《花样年华》折射出的爱情理念,则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淡淡的忧伤”的东方情怀。 它借一对男女在越轨行为与意识上的挣扎和游移,寄寓对那个年代的风物景观和情感模式无限的依恋和沉溺。通过重重复复擦肩而过的动作和场景,在杜可风的摄影和张叔平的美术指导下,影像依旧流丽,而俗艳的房间布置、演员的过肩镜头,以及在爵士乐、拉丁情歌、京剧和30年代上海国语时代曲等拼贴而来的怀旧情绪下,令被压抑的情愫更加刻骨铭心。

二、服饰

《花样年华》的视觉影像充满目不暇接的颓废美,其中一个缘由来自女主角苏丽珍(张曼玉饰)摇曳生姿的旗袍。 在电影的流光溢彩中,苏丽珍陆陆续续换了大约有26套旗袍,这些旗袍全由铜锣湾朗光时装的梁朗光师傅手工缝制。 美术设计张叔平首先带着一件旗袍给梁师傅修改,然后就开始了合作关系,张叔平带来的草图越来越多,其中有些是梁师傅刻意裁制而成的,也有些是由张叔平从外地买来的旧花裙改造的。梁师傅30年前已在香港开业,属于老字号人马[1]。

苏丽珍的旧式旗袍是她的身体语言。张曼玉曾经指出, 她是用身体去感受苏丽珍的内心世界的,由于她穿着旗袍, 身体的活动受到影响和限制,连带说话的声线、手指的活动、 坐立的姿势,都跟平常不同,而且由于衣服紧得令她动弹不得,更促使她进一步感受女主角为何会压抑自己不敢表露感情[2]。《花样年华》中的两位主角活于自我压抑沉重的年代, 张曼玉所穿的贴身旗袍,像一把道德的戒尺,绷在躯体上没有丝毫宽松,决不允许轻微的出轨。因此观众见到银幕上的苏丽珍总是自我保护于无形,意态上小小心心、语言上谨谨慎慎、行动上战战兢兢。此外,电影中还有不少主角的手部、 脚部,甚至背影和腰身的特写镜头,如这一段:

周慕云(梁朝伟饰)终于鼓起勇气表达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可是,苏丽珍却用沉默来回避。周慕云洞悉了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结局。于是,他请苏丽珍帮他做一件事—— 拒绝他。苏丽珍答应了。可是当周慕云说完“以后你自己好好保重”随即放开她的手,走开之时,苏丽珍心潮汹涌。电影里特写了苏丽珍的手在被松开瞬间轻微的抽搐,紧接着又紧紧抓住另一只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现,一种因绝望而生的痛苦陡然显现于手部。然后镜头慢慢移过手臂,指向她的脸, 我们看到委屈、悲伤、冲动、克制……千万种表情交汇在一处。

这些肢体的不安都指涉了主角人物内心所承受的压力、 冲击和浮动,张曼玉的演出便是借用戏服给她的限制化成独有的身体语言,每每层层递进,余味无穷。

三、道具

打从《阿飞正传》开始,王家卫便擅长把古典诗辞中的托物言志手法挪移到电影中。恰如《阿飞正传》中表现“一分钟理论”的时钟,《东邪西毒》中光彩琉璃的鸟笼,《重庆森林》中“保鲜爱情”的凤梨罐头、夸张的太阳镜,甚至连布宜诺斯艾利斯地摊上买来的旧台灯在《春光乍泄》中都被王家卫信手拈来,不可救药地寄寓上某种刻意的情愫、理想和气质,如同往咖啡里兑牛奶,浓得化不开。

同样《花样年华》里的道具,也宿命般地被贴上了王家卫风格的标签。它们不但是日常生活的物品,同时也是投射感情的中介和建构年代记忆的道具。故事中的两段婚外情都是由道具的揭发开始的。周慕云发现自己的妻子有一个和苏丽珍一样的手提袋,苏丽珍发现自己丈夫有一条领带恰与周慕云的一般,因而指认了双方配偶偷情的事实。此外,戏中的云吞面、芝麻糊、西餐,连印有唇印的香烟无不分享了二人之间的感情秘密。因为故事讲的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外情,食物的交流暗示了情感的沟通和演变。从刚开始的时候,周苏二人在餐厅里模仿对方配偶的饮食习惯,到苏丽珍为病中的周慕云煮来一锅芝麻糊,到二人共处一室写武侠小说、分吃一壶烫面……他们都曾说过“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 可后来一句“原来有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说明情况发生了变化,二人在道德和感情的失衡中张望,在爱与痛的脆弱边缘中挣扎,最后他们谁也没有越过雷池一步。心怀挂念,苏丽珍选择了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以泪洗面;周慕云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埋葬在吴哥窟的老树里,用土塞住,让它永远是个秘密。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隐忍的年代,说话和动作都难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慕,于是,道具成为戏中主角传递感情信息的符号,透过道具的穿针引线,《花样年华》的人物、 影像互相交织,映照了这段无言的感情。

四、场景

《花样年华》的前半段,有这样一个场景:

周慕云一个人在面摊落寞地吃云吞面,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满苦闷——浪迹的文人,后面有一个总不归家的妻子。此刻,苏丽珍提着精致的保温壶出现在潮湿的青石板路上。镜头从她纤长的手拍起,逐渐上升到她的前胸,却始终不让观众看到她的脸。这种开放性的构图可以引发观众无穷的想象力。她来到面摊前,同样为了一份云吞面,脸上的神情郁郁寡欢——寂寞的怨妇,后面有一个总不归家的丈夫。那一对在享受爱情,这一对靠吃云吞面打发时间。这里,王家卫采用了一种明暗线对应的叙事结构,含蓄又内敛地表现了两种境遇完全不同的爱情。

在后面的戏里又大量出现了如此这般的场景:阴暗的楼梯间里两人地擦肩而过,摇动的出租车内两人互相试探,弄堂口昏黄的街灯之下斑驳的墙壁之侧,两人排演分手的场面。展示这样狭小又集中的空间,有三方面的审美作用:第一,表现了主角被环境压抑的情感和内心的孤独无助;第二, 渲染了一种事先张扬的复古情结;第三,构造叙事上的圆形结构。影片中我们始终无缘窥视周慕云和苏丽珍双方配偶的容貌,只在戏的开端间或有声音演出的掺入;随着故事的展开,在那些暧昧的场景中王家卫不厌其烦地、津津乐道地给两主角一次一次的过肩镜头,连两主角的影子也在秘而不宣的调换。就是这样的重复,一样不变的景物,一样不变的动作,人的心中却不是当初的想法,偷情的角色也暗渡了陈仓; 当戏进展到中段,主角二人配偶的声音便绝迹,显然到了这个程度,周慕云和苏丽珍已然取代了互相配偶的位置,成为婚外恋的主角。于是,周慕云终于在那晚回家之后拨出了给苏丽珍的电话,问道:“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非提不可的是接近片尾的时候,周慕云回到旧居只发现人去楼空,镜头一转,房间的另一侧苏丽珍拖带着一个叫庸生的孩子。周慕云体面地离去了,辗转来到吴哥窟。吴哥窟是柬埔寨的历史遗迹,背负着许多过去,正好对照周慕云背后的历史。周慕云与苏丽珍是彼此的秘密、无法愈合的伤痕、 挥之不去的回忆。物是人非,令电影《花样年华》充满了欲之幻与颓之美。

五、配乐

就在周慕云给苏丽珍拨电话之前有一个场景:

收音机广播:“有一位在日本公干的陈先生,要点这首歌给太太欣赏,祝她生日快乐,工作顺利。现在,请大家一起收听,周璇唱的《花样的年华》:‘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 冰雪样的聪明,美丽的生活,多情的眷顾,圆满的家庭。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惨雾愁云……’”《花样的年华》 歌曲渐渐升现,这个时候,苏丽珍坐在画面的右面,周慕云坐在画面的左面,中间隔着一堵沉重的黑墙,两人各有所思, 各自为难。对60年代香港和30年代上海的怀旧感也如那惨雾愁云,从小调中渗透出来,笼罩在两位主角和观众的头顶。

音乐跟影像可以产生化学作用。王家卫在电影里,总是用风格化的音乐来表现情绪,营造氛围、带出节奏。《花样年华》如同一台采样机,旧上海时代曲、粤语小调、爵士乐、 拉丁情歌、京剧等皆被揽入怀中,风格横跨经典到流行。这些音乐有的本身就记录了一个时代,配合上影像,那种沉潜的情愫、欲罢不能的年代记忆在道貌岸然的外套下,更加蠢蠢欲动、呼之欲出,胜过千言万语。

六、回家

王家卫是上海人,生于50年代,5岁随家人移居香港。 初到香港的王家卫因语言不通交不到朋友,于是把精力一股地投入到看电影里[3]。随着成长,王家卫从电影的观赏者换位为电影的创造者,但是他的记忆一直沉溺在如痴如醉的童年时代,他的影像记忆也往往停留在那个消逝的时代,编码的过程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如果说《阿飞正传》是王家卫年轻时代的狂飙与反叛,那么《花样年华》再现的是其步入中年情怀的内敛与自制。

2000年,世纪之末的地球洋溢着怀旧感和漂泊感两种相互抵触、相互偎依的情绪。这是一个吊诡,越走得远越思念远去的家园。单在电影圈,世纪末的导演也忙着为自己那日渐沧桑、硬冷的灵魂寻找归宿,李安找到了武侠世界,渡边信一郎找到了奄美岛呗,王家卫找到了花样年华。

摘要: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公映于289年,这部影片在内地上映伊始,卖座势头直击一些进口大片,之后摘奖无数。从符号学的角度讲,《花样年华》的成功在于充分发挥了影视符号的象征意义。大量的物件、器具、文学作品和音乐采样的共同编码下,一种深刻而内敛的怀旧情愫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再现。

上一篇:脐带因素下一篇:高层住宅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