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情怀范文

2024-05-15

教育情怀范文(精选12篇)

教育情怀 第1篇

当初,正是带着这种憧憬,这种爱,二十出头的我踌躇满志地跨进了教育的大门。那时的我,曾幻想有仙女般的魔指,指点学生攀上成功的塔顶,而自己也处于一片花的海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才蓦然发现,这些美丽的字眼,这些美好的心愿实践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实际和理想的碰撞常使我不敢掉以轻心。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世上没有坏学生,更没有差生, 问题是老师怎样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关心、教育他们。”可是有时我也困惑:那些学习不好,品德习惯差的学生让人怎么去爱呢?记得,一次听朋友(她是小学老师,姓S)闲聊时谈到,工作满五年,要评一级教师,其中一个项目是到所任班级中进行学生不记名测评,测评老师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测评时,老师并不知情。测评老师在她班里测评时,班里一个男生竟然大声嚷嚷:谁要写S老师不好,我找他算账!而这名男生平时是最让她头疼的, 闹事,学习成绩不好,为此没少吃批评,“看不出他挺有良心的嘛”。朋友笑言。我想,这本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没有她平时的悉心教育,怎能换得学生的诚心相待。又联想到,每逢教师节,总能收到学生的贺卡或是祝福短信,有的学生还会特地回母校看看自己,甚至还带些小礼物表达祝愿,而其中不乏过去常被我批评的那几个学生。我心中不禁释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爱你的,每一颗心都是向师的。要不,怎么老有家长对我们说:我们家孩子就听您的话!试问,我们又如何忍心去伤害每一颗爱我们的心灵呢?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说得好:“我们只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总之,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学生身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天,正下着大雨,学校门口积满了水,学生站在马路对面无法进入学校。斯老师卷起裤脚,毫不犹豫地跨进水中,把学生一个一个地背过马路,送进校园。有个学生伏在她背上,附在她耳边悄声说:“斯老师,您真像我的妈妈。”

“爱满天下”是当年陶行知倡导过的一句座右铭,也是这位人民教育家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他要求我们,不论教怎样的班、教哪一个年级;不论学生是优劣、面目端庄与否、听话与否、干净与否、有德的还是缺德的、甚至失足的,统统都要待之以爱。他曾经告诫那些对学生滥施体罚的人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话说得是何等中肯,蕴含着何等丰富的哲理啊!

老师们,我们不是很爱国吗?那就让我们先爱祖国的孩子吧! 我们不是很爱孩子吗?那就让我们关心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吧!用诚挚的爱心,培育出芬芳的桃李,用汗聚的渠水,浇灌飘香的繁花。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有人说,教育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也有人说,教育是一首歌,一首常唱常新的歌。我想,教育也是一份情怀,教师有情才动人啊!

教育的情怀 第2篇

临猗三中 程建海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有机会和女儿同台演唱这首歌曲,缘于市政府举办的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歌舞会。这首旋律优美的曲调,总是引发我源自内心的感动。

教育要培养悲悯情怀 第3篇

这种以嗜血为方式,以生命作代价的惨烈行为,应该足以惊醒我们对教育病症的麻木。毕竟,当教育有病,教师心理就难以健康,学生就有可能走向沉沦或疯狂。在功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只能以其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制造出一株株畸形的“病梅”。不对这种教育痼疾进行彻底疗治,学校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学生,我们的未来一代自然也就无法真正成为具有现代民主与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海狮的项圈》: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美国在保护野生动物这方面,确实是先进国家,连“恐吓”动物都会被法办哩!正出神观看海狮的时候,一群小孩子吱吱喳喳地走到码头,由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原来是幼稚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来看海狮,户外教学。在码头边的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置让出来给小朋友——在礼让和疼惜老弱妇孺这方面,美国也是先进国家。我昕到幼稚园的老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有!”“那不是它的项链,而是它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就出不来了,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人们发现了,把项圈剪断才救了它。”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乱丢东西到海里,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老师带着小朋友走了。我在清晨的渔人码头深受感动,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但愿我们的老师也都能这样地教育孩子。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确,这真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从小朋友那脸上十分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真正明白:千万不能乱丢东西到海里!而且,不是一时的,而是一辈子都会铭记于心。那倒不是因为害怕会被“法办”,而是出于对海狮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情怀。相比之下,那一块“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的牌子显得是那么的脆弱无力。

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由于相对的和平,由于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只懂得“拿来”,不懂得“送去”。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但不懂得如何抒写,他们懂得关注自己的衣食感受却不懂得关注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他们懂得自己的喜怒哀乐却不懂得如何顾及他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赵梅女士说,现在社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成功以后,认为成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别人都是阻力,所以很难有感恩的心;而没有成功的人怨天尤人,更是很少想到去感激别人。因此,如何让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会感恩、不忘感恩,是门学问。

有教育情怀的特级教师——朱向阳 第4篇

人生信条:要做就做最好的自己。

教育格言:只有爱的成功, 才有教育的成功。

座右铭:力量源自于坚定的信念, 成功来自于不懈的努力。

践行教育梦想:当老师, 就要当一名好老师, 做一名有思想的教育者。树立“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寻找中间地带”的教育哲学观, 市内外h课讲座150多节次, 参加中日美跨国项t丨研究。

当中层, 就要当一名好中层, 做一名有追求的管理者。任市实验小学中层期间, 分管的德育、教学、科研.信息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研究成果、形成特色并获得相应的省级荣誉, 并带领和指导教师团队快速成长。

当校长, 就要当一名好校长, 办一所有梦想的小学。2013年任义亭小学校长以来, 不断加深对校长与办学的理解, 树立“办一所具有教育情怀、本土特色、国际品质的有影响力学校”的目标。短短两年间就使义亭小学建立学校文化、管理、德育、课改、研训、社团等十项品牌, 学校相继承办省市专题现场会3次, •大批教师迅速成长。

教育随笔做有情怀的教育人 第5篇

4月28日,张进球校长带领祁门县心理咨询协会专家团队莅临古溪学校,为孩子们作了多场次心理健康讲座。张进球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了《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精彩报告。聆听报告,浮想联翩。张校长在报告中号召我们“要做有情怀的教育人”,实在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有人说,有情怀的人都自带光芒。

复旦学者张新颖所着《沈从文的后半生》载,1950年3月,沈从文被安排到北京拈花寺的华北大学进行政治学习。其间,沈从文日记云:“3月27日在华大,早起散步,天边一星子,极感动。”沈从文饱受凌辱,仍然深怀大爱,纯挚如斯,可谓有情怀之人也。

张岱《陶庵梦忆》写到一个“喜莳花草”的金乳生:“早起,不盥不栉,蒲伏阶下,捕菊虎,芟地蚕,花根叶底,虽千百本,一日必一周之。”“虽冰龟其手,日焦其额,不顾也。”为做好一件事,他的那份执着、那份痴心,非常人所能理解。金乳生亦可谓有情怀之人也!

1950年,北京拆古城墙。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次次找首长,“拆了以后永远再也没有城墙……”捶胸陈情、痛哭乞求。古城墙被拆后,林徽因曾指着副市长吴晗的鼻子谴责:“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林徽因真可谓有情怀之人也!她的心中所深怀的,岂只是对民族瑰宝的珍爱!

雪小禅说:“保持天真,保持独立的思想、人格、情怀,不攀附、不矫情、不做作,依靠自己的精神强度,不依赖那些空洞无物的外在来装修内心,真正的情怀,是每个人的精神图腾。”正因此,有情怀的人总是以其灵魂的日月光华洞穿世俗,涤荡人们心灵的尘垢。那些以其美好情怀在岁月的天空画出如虹的轨迹的人,应是我辈永远仰慕追随的偶像。

身为普通的人民教师的一员,身在当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身处农村教育变革的大潮之中,如何做个有情怀的教育人?

做个孙明霞、曹勇军一样的教育人吧,到课堂里去经营诗意与美好,用挚爱和才情去演绎有故事的教育人生。课堂是充满情趣的地方。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状态都是独特有趣的,就像每一种花儿打开的是各不相同的瓣,弥散的是独一无二的的芬芳;每一次精心的预设在课堂活动中引起的学习状态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就像在惊涛骇浪的大河里撑排,前方永远是刺激与诱惑;每一天教室里的.精神生态都是生机勃勃的,许多美好的生命等待你用真与善的性情来润泽。孙明霞说:“每次课堂都是一场美丽的约会。”你是每一个孩子的知己,深怀着体谅与懂得;你是每一行文字的故交,满含着悲喜和热忱;你是每一次对话流淌着的纯真率直的源头,眼神明亮,心境澄明。你有着面对“天边一星子”而触怀感动的赤子之心,你有着“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那些血管里流淌着青春憧憬的孩子们,怎能不把生命的藤蔓蔓延成诗意的火焰?

做个像李镇西、余映潮一样的教育人吧,“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与厚度,“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李镇西)。诚然,当下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面临困境。骨干教师选拔进城,优质生源不断流失,留守儿童多,“熊孩子”比例高,乡村教师每天都在负重前行。但是,不是说越是险峻的地方越能够吸引旅人的脚步吗?“无限风光在险峰”!因为,那些熊孩子也许“野性难收”,但如果能给他一双希望的翅膀,他也有可能成就自己未来小小的梦想;即使他们成不了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苏霍姆林斯基),为社会培养一个个好父亲、好母亲、好丈夫、好妻子,也是非常有意义而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而在困境中成长,最可宝贵的乃是执着的情怀。我们需要执着地阅读,执着地思考、执着地实践,执着地反思,执着地研究……李镇西、余映潮这些当代教育界的“金乳生”们都是这样:“把小小的事情做得宏大起来,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闪亮起来,把平淡的事情做得辉煌起来,把单纯的事情做出立体的形态”(余映潮)。横下一条心,十年磨一剑,什么样的困境不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做个像陶行知、于漪一样的教育人吧,立足讲台,心怀天下。家国情怀理当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一种生命自觉。真正的家国情怀,又必然会成为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最强劲的内驱力。我们的每一个细微不察的神情举止,都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风向标;每一次不经意的课堂评价,都关系到一代人灵魂成长的质地;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关乎未来一个时代的兴衰存亡。陶行知说:“夫国之盛衰,视乎教育。”重任在肩,我们岂能不谨慎而奋力?于漪说:“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善良仁爱,坚强勇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所在。没有孜孜不倦的好学与钻研劲头、过硬的职业素养、勤苦的奋斗精神是完不成如此重任的。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习近平说:“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我们人民教师也是这样! 于漪说:“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大埔人的教育情怀 第6篇

走进大埔虎山中学,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古香古色的老建筑,设施齐全的实验大楼,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建综合教学楼,环境优雅的图书馆,令人目不暇接。

虎山中学创办于1906年,当时校名为“湖山官学”。1936年,时任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的罗卓英、吴奇伟及爱国侨领蓝晋卿先生等在原校址基础上集资筹建新校,因其背靠湖寮镇五虎山,气势雄伟,遂命名为“虎山公学”,1941年更名为“虎山中学”。

2003年12月,为了彻底改变校园面积狭小、校舍不足、设备陈旧的落后状况,大埔县委县政府把原农机厂12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无偿划给虎山中学建设新校区;2005年,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又把与原农机厂一墙之隔的原电机厂13000平方米的土地划给学校作校舍建设用地。同时,虎山中学先后筹集了2500万元投入学校硬件建设,改造运动场,维修老教学楼,建设校园网,改建校内中心花园,规划建设新校区,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地办学效果好、社会声誉高的“人文校园”“书香校园”。

大埔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无数个老区学校得以“变身升级”,虎山中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党政重视,各界支持,奠定“创强”基础

“大埔的教育能有今天,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县领导多次指出,创强是教育的需要。”谈起创建教育强县,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剑涛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很多场合里,县委书记林健雄都一再强调,“大埔穷,但不能穷教育”“要大办教育,办大教育”。

2008年,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教育强市”号召后,大埔县迅速行动,提出了2011年建成省“教育强县”的目标,明确提出对教育实行“五个优先”的政策: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改善。

“自2008年启动‘创强’以来,大埔共投入了3.45亿元推进‘创强’工作。这其中有不少来自大埔籍乡贤的倾力奉献。大埔人历来就有热心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在政府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创强’资金需要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共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为大埔‘创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说起乡贤们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刘剑涛有些动容,他一口气给记者举了好几个乡贤捐资助学事例:在香港行医的刘永生先生,自己的钱不多,就动员身边的子女和亲戚朋友,筹集了2000多万元,投入到虎山中学的新校区建设中。肖畹香先生,为解决进光村孩子读书问题,捐建了进光中学,不仅承担了学生的课桌椅和教师的办公设备的开支,还在县城建房供教师居住。此外,每年还拿出100万元作为进光中学的办公经费。2010年大埔县委县政府决定投入7500万元兴建一所小学,已故乡贤张云栽70多岁的孙子、香港大得企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张耀华先生第一次回到大埔,听说此事后,在企业资金周转有困难的情况下,慷慨捐资2500多万元支持学校建设。

“这样感人的事例在大埔不胜枚举。”刘剑涛说,正是有了党政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大埔县教育才得到长足发展。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教育“创强”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有8个镇先后建成省教育强镇。

“大埔人的教育情怀,成为广东省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创强’工作的一大亮点。”省督导组在对大埔县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县进行督导验收时作出如此评价。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实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埔县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培养,通过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实施奖励机制,采取多渠道培训等措施,培育了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大力提升了师资水平。”刘剑涛还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近两年来,累计有20个完小校长参加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省级培训,有教师45人次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99人次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30人次参加省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目前,大埔县有全国优秀教师4名,省级优秀教师87名,市级优秀教师317名,有省特级教师2名,南粤优秀教师5名,其中还有12人次荣获梅州市“名校长”或“十佳校长”称号。

据刘剑涛介绍,大埔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充分发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带动效应,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校本研修等活动,形成了‘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的良好局面。三年来,全县共确立省级以上课题18项,市级课题20项;有634篇论文在国家、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或评比活动中获奖,在同类地区中比较突出。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大埔相继出台了《教师绩效考核与分配办法》、《大埔县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教师待遇与工作业绩、师风师德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在保障教育经费足额投入的同时,大埔还通过落实‘两相当’政策、发放特殊津贴、奖教奖学、引进优秀人才、设立‘校长基金’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委办副主任黄更亮介绍说。

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古镇,大埔十分重视客家人崇文重教优良传统的发掘传承,县教育部门充分利用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陵园、青溪红色交通线、枫朗中共南委旧址、乡镇苏维埃政权旧址等遗址的修复重建,发掘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爱乡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题材,并把这些题材变成鲜活的教育内容,不断推进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大埔县也历来重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收到明显成效。

nlc202309031007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埔是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也是中国陶行知生活教育四大实践基地之一。该县依托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学校——百侯中学这个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努力实践行知思想,大力创建“陶”字特色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大埔成为了全国“学陶师陶”第一县。目前,全县中学、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一条龙”学陶模式正在形成。

“把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探索现代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大埔教育的一大亮点。”省督导验收组对大埔打造“陶”字特色教育品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加大统筹力度,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位于大埔县城西部的张云栽实验小学,环境优美,师资雄厚,各学科教师配置均衡,功能场室齐全,装备先进,特别是学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国学经典教育和崇尚自然科学教育布置校园文化墙,令人眼前一亮。

“2010年县里为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的问题兴建了这所学校。”采访中蓝达怀校长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对学校建设高度重视,县教育系统也抽调了一批骨干教师充实到实验小学,力争在三年内上市一级学校,五年内上省一级学校,全力打造成为具有广东山区县特色的一间示范性学校。

据了解,过去大埔学校设置比较分散,办学条件比较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大埔注重整合教育资源,通过“撤、并、扩、建”,先后撤消中学6所、完小90多所,合并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步解决了学校布局散、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

大埔县办学很有气魄。近三年来,该县筹集资金2000万元,新建改造幼儿园11所,全县优质幼儿园率达28.1%。投入7415.4万元,大力实施“校安工程”;投入基建经费990多万元,新建、扩建、改建一批校舍,增添一批学生体育、卫生、生活设施。此外,还投入150多万元改建特殊教育学校,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问题,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为了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县政府相继投入9400万元新建了县文化中心、书法公园和梅河公园;建立了19个社区文化中心,下辖汉乐演奏和“夕阳红”2个活动室;在各村建立了105家农家书屋,开展“岭南流动书香车下乡惠民活动”等;通过举办音乐晚会、科普知识讲座、汉乐节、体育竞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近年来,先后有2个镇的文化站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3个镇被评为“梅州市文明单位”或“梅州市文化先进镇”。

“大埔县通过‘创强’活动的开展,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4月18日,经过全面考察大埔县创建教育强县的实际情况,并对照《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省督导验收组一致认为,大埔县创建教育强市各项指标已达到广东省教育强县的标准,同意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

“通过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这是大埔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创建省教育强县只是手段,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学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县委书记林健雄在总结报告会上表示,今后,大埔县将以这次评估验收为新的起点、新的标杆、新的开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人文魅力县”发展思路,不断开创大埔教育工作新局面。

教育的情怀让我们顶天立地 第7篇

语文老师说:“情者从心从青, 情就是一颗年青的心;怀者从心从不, 怀就是心中有不。”我对语文情怀的理解就是:一个以语文为生的人, 一个富有语文情怀的人, 应该青春永驻, 并敢于对教材、对权威, 包括对自己说不。

数学老师说:“情是圆心, 点化教材知识, 酿出学习的琼浆玉液;怀是半径, 胸怀课堂内外, 画出人生的丰厚圆满。”我对数学情怀的理解就是:一个热爱数学的人, 无限的知识最多是数学的外壳和路径, 思维和智慧才是数学的特质与内核, 让求知的过程充满思维的乐趣和智慧的光彩, 这样的教育才叫美。

历史老师说:“情钟上下五千年, 怀抱中外百家言。”我对历史情怀的理解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每个人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 也是所在家族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 因此历史总会有惊人的相似和出人意料的突变, 唯有真实的人性、鲜活的现实和深刻的思想才能解释波云诡谲的这一切。

……

情怀是个人的, 也是个性的,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情怀,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个性, 最美的情怀就是人科合一:我即学科, 学科即我。

情怀虽有个性, 却也有共性。无论教师的个性多鲜明, 学科的知识多有区别, 都不能阻挡教育情怀内在的声气相求和本质相通。因为, 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是教育的目的。没有人, 知识连工具都不是, 还谈何价值!离开人, 智慧也将失去灵魂!人, 让知识、方法、思维、智慧和情感等要素成为一个完整体, 氤氲诗意, 散发美的气息, 从而映现灵魂, 发现人的本质, 唤醒心中久蕴的能量。

有人说, 理想是丰满的, 情怀是浪漫的, 现实是残酷的。追求情怀, 根本无法让人立足现实, 也无法生存。这样的说法浮皮潦草, 恰恰是对情怀的最大误解。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 没有幸福感, 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 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教育的情怀, 正处在教育人生的非良性循环状态。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走得太远, 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真正的教育情怀, 就是我们历经千难万险却依然不改初衷。

身为教育人, 我们深知, 只要有考试, 必定有分数。问题是, 我们能否在追求分数的同时, 让情怀积蕴于心而不至于丧失殆尽?我们能否在不回避考试的同时, 静下心顶住压力注意人的生命存在?教育的大环境虽然屡遭众人诟病, 但是我们能否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营造出一间教室中“万里无云的晴空”?

解读诗人吴宓先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第8篇

一、教育的殉道者

吴宓先生是我国研究比较文学的先驱。他于1920年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文章, 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 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 使比较文学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大门, 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研究人才。由于他通晓十几种外国语言, 具有国外文学的精湛造诣, 奠定了他对世界比较文学对比研究的坚实基础。他曾经说过:“彻悟者, 苟虚心多读书籍, 深入幽探, 则知西洋真正之文化与吾国之国粹, 实多互相发明, 互相裨益之处, 甚可兼蓄并收, 相得益彰, 诚能保存国粹而又昌明欧化, 融会贯通, 则学艺文章, 必多奇光异彩。”

作为辛勤的教育家和报人, 吴宓先生从自我做起, 认真钻研学问, 将自己的每一分力、每一秒时间都尽可能地投入教学与办报事业。课前, 吴宓先生总是提前半小时在黑板上写好课程内容的提纲挈要, 准时上课, 讲课时旁征博引, 循循诱导, 善于启发, 操一口标准的伦敦音, 每每讲到兴致萌发, 便可兴诗作赋与学生共享。讲课从不拘泥于课本, 可谓达到融贯中西的效果。吴宓的学生赵世开曾撰文《渊博的学识和正直的为人——忆恩师吴宓先生》, 谈到吴宓先生讲课见解精辟, 广征博引, 引人入胜。“在讲英诗的格律时, 当他讲到iambic (抑扬格) , 他用手杖一轻一重地敲击着地板,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说到公元多少年时他随口就能说出相当于中国哪个朝代哪个帝王的年代”, 可见, 吴宓先生教学经验之丰富。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吴宓先生不计个人名利得失, 勇敢地捍卫《学衡》杂志阵营, 维护旧学术, 同时发表评介西方新文化的论文, 这一矛盾之举引来了人们的不解甚至讥讽, 被视为保守派, 但他依旧从始至终不改办报方针, 体现了深刻的教育者之殉道精神。

二、教学的拓荒者

1925年, 吴宓先生被聘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着手进行教育改革, 制定学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使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国内第一流的系科。正如李赋宁先生说道, “他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来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 并且提出了该系的培养目标为博雅之士”, 使得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国外大学中也享有盛誉。

在清华大学教书期间, 吴宓先生曾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 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位著名教授任教, 为培养人才延聘良师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而为我国培养了外语界方方面面的人才和专家。吴宓先生为人坦率认真, 十分怜才。他在美国时, 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 即刻驰书国内, 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 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吴宓先生的教学理念客观务实, 重视学生全面基础知识的培养。他不仅让学生学习一国之文学, 而且要学习欧洲文学, 乃至世界文学。江家骏教授在《先师吴宓传略》中谈道, 吴宓先生要求学生学习要触类旁通, 用中国的文言文、白话文与英文、法文等对比贯通, 拿中外文学作品的章节段落作比较, 从而培养学生“知其全, 观其通, 取其宜”的本领, 这种比较文学的教学方法开拓了近代中国语言教学的崭新的领域, 影响了一大批学人。

吴宓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 看到战时学校和学生的教材有限, 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就根据自己的见解与兴趣编写了《欧洲文学史纲》的英文讲义, 内容从希腊、罗马开始, 讲到英法美德意西等国的近代文学, 连东方的印度等国家也有涉及, 这些珍贵的讲稿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促成了学生对整个欧洲文学知识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是一部对外文系学生很有用的西方文学史的入门书, 被学生誉为“西方文学手册”, 此外, 吴宓先生还指定一些教材作为学生课内外的必读教材, 这些举措丰富了学生的课业内容, 开拓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使众多学生受益至今。

三、深情的爱国者

吴宓先生在人生中作出的几次重大决定充分体现了其深邃的爱国情结, 这样一位爱国志士在“文革”中却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惨遭迫害, 不免让人顿生悲悯之情。

吴宓先生予半生精力, 创办纯学术的《学衡》杂志, 其观点被鲁迅批评为与新文化运动倒行逆施, 但其创刊思想依旧未曾变过, 遵照美国白璧德教授的新人文主义, 坚强地捍卫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学, 倡导文言文写作, 写旧诗词, 反对汉字的拼音化, 他所常持口号曰:“汉字文言断不可废;经史旧集必须诵读。”《学衡》杂志的创办历时十余年, 一直没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靠。除由中华书局担负出版的责任, 发起的社员起初每人出一百元做基金, 不几年就经费困顿。华麓农教授在《吴雨僧先生遗事》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民国十二年, 北洋军阀成立了临时执政政府, 由章士钊作秘书长, 兼司法、教育总长。章在《甲寅》杂志上大做文章, 为临时执政政府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搜寻同盟, 特令教育部有关人员向雨僧先生示意, 愿由该部支助出版费用一千元。被先生婉言拒绝。”可见, 《学衡》杂志的创办不为一些政治团体所左右, 坚持走学术研究富国强民之道路, 体现了吴宓先生的爱国情结。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后, 中日战争爆发, 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相继南迁, 在长沙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后又南迁至昆明, 在此期间, 吴宓先生对当时进步的学生运动竭力支持, 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 孜孜不倦地给学生上课。20世纪50年代, 吴宓先生了解到学生的阅读书籍难买难求, 就将自己多年珍藏的大量中外书籍从北京运来, 无偿地捐献给西南师范图书馆, 供广大师生借阅, 体现了其爱国热情。

1949年解放前夕, 吴宓先生时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吴宓先生不听从部分友人之劝, 决定不到美国讲学, 不去香港大学教中国历史、哲学, 更不去台湾大学, 而决定留在中国执教。正如《吴宓日记》中他写道的那样:“生为中国人, 死在中国土。”吴宓先生把自己的一切都忠诚地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四、学生的守护者

吴宓先生珍惜人才, 看重对学生的培养, 每每听到学生的进步都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喜悦, 当学生遭遇挫折与困难时, 他总是想尽办法帮其摆脱困境。在20世纪30年代, 他很器重的一个学生考取英国留学, 忽因遭遇意外费用不足时, 吴宓先生慷慨倾囊三百银圆助其成行, 并且明确说了将来不要偿还, 来完全解除学生的债务累赘和精神负担。正如吴宓先生自己所说, 他就是乐于助人, “并无特别目的, 亦不望人报答”。而对自己, 用儒家的“安贫乐道”、墨家的“以自苦为极”的清净戒律来约束自身, 甘心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吴宓先生的学生南荪教授曾这样撰文回忆吴宓对学生课业的认真负责的精神, 说明先生对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先生凡接到学生向他请教学术问题或诗文理解问题的信, 总是详细作答, 蝇头小楷, 往往数页, 读之无不为那种真是诲人不倦的深挚精神而肃然起敬, 也总为那种不强不知以为知、不矫饰、不模棱其词的治学求实的态度所感化。”

吴宓先生的另外一位学生刘炳善在《忆吴宓先生》一文中说自己陷入了青年的恋爱苦恼, 苦苦不能自拔, 用英文写出了他当时极其痛苦的心绪, 题目是“A Cup of Bitterness” (一杯苦酒) 。吴宓先生看后, 表示极大同情, 写了一句富含哲理意味的批语:“Remove the cup yourself” (自己把杯子拿开吧) , 吴宓先生解释道解铃还是系铃人, 生活中遇到诸如此类的个人痛苦, 要消除, 自然得有一个“理智化”的过程, 但归根结底是需要“自己解放自己”的。刘炳善教授在文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 我仍感谢吴宓先生的这种对青年人理解和爱护的态度。”这样一位方正的老学者, 在课堂以外又是同学们的朋友, 年轻人到他那里谈谈自己的心事, 一定能得到积极的鼓励, 反映出吴宓先生平易近人、爱护后生的学者风范。

吴宓先生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热爱后生, 诲人不倦, 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特别是在西洋文学方面, 培养出了无数的人才。正如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教授黄世坦先生所概括的那样:“吴宓先生是治学严谨的学者, 桃李芳菲的教授, 勤奋执着的报人, 又是硕果累累的诗人。”如今我们研究吴宓先生的这些崇高可敬的人文教育情怀对当代语言文学教育无不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兆言.阅读吴宓[J].收获, 2000.

[2]黄世坦.回忆吴宓先生[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

[3]旷新年.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 1994.

[4]吴宓.吴宓日记[M].北京:三联书店, 1998.

教育情怀 第9篇

1.1“胡杨精神”的形成

胡杨是新疆最具特色的树种, 因为生长在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围, 常年同风沙、盐碱和干旱抗争, 顽强地生存着。因此, 其精神自然值得称颂。

塔里木大学坐落在塔里木盆地腹地,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是适应国家屯垦戍边的战略需要, 于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亲自支持下建立的。当时, 著名的三五九旅进疆干部组织了19名教师和500名学生, 在一片亘古荒原上与胡杨相伴, 开始了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历程, 其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随着岁月的流逝, 那块挂在胡杨树上的小黑板、那些传唱在胡杨林中的青春歌谣、那些半耕半读的青春足迹虽然已成为遥远的历史, 但沧桑岁月中凝练出的“胡杨精神”却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塔大人奋发图强, 谱写了“沙漠学府”的辉煌奇迹。

1.2“胡杨精神”的内涵

“胡杨精神”是什么?简单地说, 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这16个字, 是塔大对胡杨品质的高度总结和精神凝练, 它既是对胡杨本身的真实写照, 也是塔大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抓好胡杨精神的教育与传承就是塔大的特色文化所在。“胡杨梦”就是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拼搏中闪光, 撑起绿荫、生机万古, 让自己春的活力、夏的热情、秋的金色、冬的傲骨感染万物。它的梦是在艰苦奋斗中品尝甘甜、在自强不息中勇往直前、在扎根边疆中享受生活、在甘于奉献中播撒希望。它在梦的实践中屹立于漫漫沙海, 在梦的追逐中成就奋斗人生。

2 当代大学教育亟需发扬“胡杨精神”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今天的塔里木大学已经变得绿树成荫, 瓜果飘香, 道路整齐, 楼房林立, 办公教学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 学校的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 许多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同时, 随着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 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下滑, 不思进取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 都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精神传承的障碍因素, 也使“胡杨精神”面临着严峻挑战。

2.1 广大教职工需要发扬“胡杨精神”

高校要发展, 要振兴, 人才是关键, “胡杨精神”要求“扎根边疆”, 而由于塔里木大学所处环境较为闭塞、条件较为艰苦, 不但很难吸引人才, 而且经常出现人才外流的现象。这就要求在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加强“胡杨精神”的人文情怀教育。

其实, “胡杨精神”不是一句空话, 也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过时”, 而是在特殊的环境下日益显示着其在不同层面的价值。一座“沙漠学府”的发展需要“胡杨精神”, 而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幸福所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事实证明, 塔里木大学广大教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 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相对于内地大城市的环境而言, 塔大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们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激情, 并不完全是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来激发的, 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2.2 培养扎根边疆的合格大学生需要“胡杨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 塔里木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四万多名大学生, 他们绝大多数工作在新疆南疆, 为边疆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新疆特别是南疆的战略地位凸显,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更需要甘于扎根边疆、熟悉当地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塔里木大学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 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胡杨精神”, 使之成为大学建设的精神动力, 将其深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心目之中,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体现,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边疆地区的精彩展示。

3 以“胡杨精神”强化人文情怀教育的对策

3.1 为广大师生创造“出彩”的广阔舞台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扎根边疆、甘于奉献”具有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只有每位老师和学生具备了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扎根边疆和甘于奉献。这就要以人为本, 使每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感到在这块土地上有希望、有目标, 自己的奋斗有价值, 有获得感。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张庆黎同志曾这样说:“塔里木大学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支奇兵, 为兵团整个屯垦事业, 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塔里木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间奇迹, 是共和国的伟大创举, 是共产党人的杰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05年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 到塔里木大学考察时非常感慨地评价塔里木大学, 他说:“塔里木大学是我们党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一个特殊的地方, 采用一个特殊的办法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的大学。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创办大学的一个典范, 是全国高校的一枝奇葩, 是大漠的一颗明珠, 确实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前, 要放眼于“一带一路”战略, 使共和国和共产党人的伟大奇迹同个人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使大漠明珠、塞外奇葩的风采同个人的出彩密切联系起来。这样, “胡杨精神”的16个字就能有机统一起来, 就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受住各种考验, 与时俱进, 不断赋予新内涵。

3.2 将“胡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塔里木大学一直重视“胡杨精神”教育, 但以往多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的, 而要真正使“胡杨精神”深入人心, 弥漫大学校园, 则要创新教育形式, 以人文情怀的提升为导向, 实现“胡杨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有机互动。

可喜的是, 塔里木大学目前推出的“胡杨讲堂”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校正在着力打造胡杨人物、胡杨经典等胡杨系列校园文化品牌, 努力实施“胡杨铸魂”大学生思想引领计划和“胡杨逐梦”大学生成长发展计划。胡杨讲堂每年将举办十余场专题报告会, 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名师大家的精彩讲座来传授“胡杨精神”, 通过一个又一个胡杨式人物的切身经历来引领大家去深入感知“胡杨精神”。

因此, 应该将胡杨讲堂进一步发展壮大, 并创新讲堂的形式, 让讲堂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而且要走出课堂, 走向校园。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除了在课堂上解读“胡杨精神”, 以体现“胡杨精神”的案例来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理论观点外, 还将实践课推向校园和校外。这些做法的主要导向是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我曾多次带领学生参观校外的“三五九旅屯垦博物馆”, 并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考察和实践课的成绩, 以此来倒逼“胡杨精神”教育, 使其融入大学生的人生理想, 提升人文素养, 陶冶人文情操。但是, 这种做法的推广还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教学规章制度的限制。

3.3 将“胡杨精神”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

“胡杨精神”是一种包容精神, 一种建构精神。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广大师生在塔里木大学校园里相聚, 民族团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胡杨树被维吾尔人称之为“托克拉克”, 意为“最美丽的树”, 它能任凭沙暴肆虐, 任凭干旱和盐碱的侵蚀, 以及严寒和酷暑的打击而顽强地生存, 又被人们称为“沙漠英雄树”。胡杨的这种精神, 是值得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各族群众共同学习的, 不分哪个民族, 都应有这种坚忍不拔的“胡杨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塔里木腹地的特殊写照。

摘要:地处新疆沙漠边缘的塔里木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征程中, 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这是鼓舞塔大人再创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为其他高校的人文情怀教育提供了借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要进一步发扬“胡杨精神”, 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同广大师生的个人价值取向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情怀 第10篇

我们正处于一个教育家匮乏的时代, 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被极端功利主义绑架。这种被极端功利主义绑架的教育, 导致人们对教育本原的一系列认识是扭曲的。在这种贫瘠的教育土壤中, 教育家的成长是极其困难的。

每个人自从出生, 就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都有其独立存在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就在于引发每个人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 将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发扬光大。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 尊重和弘扬每个人的生命价值, 既是教育的起点, 也是教育的必然归宿。

悦纳来到你面前的每个孩子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的本质体现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人的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尊重每个人, 尊重每个人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个体体征、智力特点、性格特征, 以及出生之后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习得的一切成果, 无论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一句话, 教育要尊重每个来到你面前的孩子, 你没有权利选择每个不同的孩子。

遗憾的是, 在当下的中小学教育话语体系中, 抢夺所谓优秀生源成为一大景观。就连一些小学, 也要通过各种名目的测试, 去选拔所谓优秀的学生。学校需要的似乎不是一个个具有各种发展潜质的人, 而是能够在各种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至于各门学科分数总和构成的学生成绩高低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并没有谁去关注。学生入学后, 人们关注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而不是活生生的正在发展中的人, 更不是学生在发展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富有个性的学科甚至职业性向的分化与素质发展。当中小学校长们口口声声生源质量差、生源质量好的时候, 你心目中在乎的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 而是在升学竞争的名利场上你所能攫取的那份蛋糕有多大!能不能悦纳来到你面前的每个孩子, 这是我们衡量中小学校长教育家情怀的第一把标尺。

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教育必须从每个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出发。在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就是改进孩子身上那些消极的因素, 弘扬那些积极的因素, 并在这种改进与弘扬中, 引领、帮助和促进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改进差异、优化差异、弘扬差异, 是教育的本质规律。

遗憾的是, 在许多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话语体系中, 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优秀生、待优生、待转化生这样的概念, 似乎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补差”去“培优”。而这里的“差”与“优”, 就是学生各门功课考试成绩之和, 成绩高的就是“优生”, 成绩低的就是“差生”。这种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消灭差异的教育, 与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宗旨是背道而驰的。真正的教育, 应该直面每个学生的差异, 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具体差异, 才能真正尊重学生这个人。尊重人的本质体现, 就是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能不能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这是我们衡量中小学校长教育家情怀的第二把标尺。

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

长期以来, 不少中小学校长信奉的优秀学生的标准, 就是“分数+听话”, 即只要考试成绩高、听老师的话, 就是好学生。正基于此, 在学校教育中, 人们在两个方面不断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一是学校、老师、家长一概反对学生参加与应试无关的学科学习及实践活动, 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二是对于学生挑战现成世界及其秩序的各种行为一律严格禁止,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可能性。教育本来如台湾著名医生游乾桂先生所言:“严格说来, 教育的实践并不太难, 只要把人放到对的位置就行了, 如同禅宗所言‘鱼在水中, 鸟在青天’, 可是何以我们偏偏使鱼在青天, 鸟在水中呢?”学校教育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能不能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 这是我们衡量中小学校长教育家情怀的第三把标尺。

当我们的教育沿着“以分取人, 消灭差异, 歧视个性”的路径演进的时候, 中国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剩下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的升学教育了。

心理“微教育”,知心大情怀 第11篇

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念形成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潜伏期和初发期,需要从根本上加以关注和矫正,才能防微杜渐。威海市鲸园小学以“治未病”的工作理念,剖幽析微,关注学生心理细微处的需求,通过“心育微课程”“智力微训练”等方式,给学生以最明确有效的指导,深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家校微培训”,提升教育者的心育能力。

一、心育“微课程”——知心有方

心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间周一节的心育课,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预防和矫正;班主任琐事繁多,很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集中精力;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心理专业知识,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不规范。为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制作了《快乐喜洋洋》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视频,以微课程的形式,对心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补充。

(一)精选题

我们面向学生、家长和班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以我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结果为参考,以最微观的切入点,确立视频制作的主题。比如:“游戏开始了怎么加入?”“与同桌起摩擦怎么办?”“老师误解我怎么办?”“同学说话我不爱听怎么办?”等。有针对性的选题,可以确保制作出的视频是学生需要的,是能给孩子有效指导的。

(二)细制作

1.规划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我们确立了策略系列、绘本系列、启智系列、特教系列、家教系列等不同的视频主题,以动画情境、绘本故事等不同的视频呈现形式,给不同层面的学生以富有个性的指导。以“快乐喜洋洋”命名,更是表达了我们对学生阳光心态的期待。两年来,各系列的课程视频内容已经丰富完善,现已完成全部100集的视频规划制作。

策略系列(25集)——以富有故事情节的小情境,为中高年级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小策略。

绘本系列(25集)——以绘本的形式,促进低年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发展、人际交往的提升。

启智系列(30集)——分解智力五因素(注意、想象、记忆、观察和思维),专注一至五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家教系列(10集)——以动画案例和亲子阅读的形式,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

特教系列(10集)——以绘本故事为载体,为单亲、离异、多子女家庭等学生进行不露痕迹的心理调适。

2.设计

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和喜好的儿童形象和教师形象,由他们作为视频的主角,为学生引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发现矫正心理问题的方法。我们取心灵和心理的谐音,设计了“辛辛”“灵灵”“丽丽”等儿童形象。他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心理小困惑需要解决。这时,同学“鲸鲸”和“园园”就会无私地为他们提供帮助。我们还设计了一位知心老师,为孩子们引出问题,解难答疑。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的视频时长均为五分钟左右,通过文字、画面结合背景音乐的形式,引领学生走进视频中,获得心理的触动和成长。

3.制作

每期视频,都会按照编写脚本—统一审核—制作完善的步骤,认真完成。每份脚本,学校的知心团队都会审核把关,认真推敲运用的理念是否正面积极,确定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视频中出现的语言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一切无误后,我们才会将制作好的视频面向全体师生进行播放。

(三)在线观看

我们将视频上传到学校网站,每周五晨会时,由班主任在教室指导学生观看。学生和家长也可以借助家校平台,随时随地点击播放。观看后,我们根据家长和老师们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新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微课程。

二、智力“微训练”——知心有法

学生的心理发展,不仅包括情绪调节、自我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包括学习心理。学习占据了学生每天在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小学生每天最主要的任务。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的学习状况不理想,除了受习惯、兴趣等因素影响外,智力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们将智力因素进行细致分解,从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和思维五个方面开发了五门校本课程,对有需求的孩子进行不超过20人的小班化培训。

(一)编写学本

我们从鲸园小学知心团队中,确立了五位心理咨询师担任课程指导老师。她们以科学的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真梳理每一项智力因素的组织与分类,依据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编写出了智力训练课系列学本。课堂上,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智力因素的有效提升。

(二)制作学具

在智力训练课的实施中,老师们还根据学本的设计和训练的需要,自制教具学具。

老师们网上买来单粒积木,自己动手粘贴制作,形成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用具;他们自己设计题目,打印塑封,形成了可以反复使用的注意力训练卡;他们自编故事,寻找图片,制作了思维导图卡片;他们请美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帮助,设计图案,喷绘制作,形成了观察力训练卡;他们创造性地利用幼儿识字积木,进行联想记记力训练。在学具的帮助下,智力训练课的课堂上,孩子们投入而快乐,训练效果显著。

在智力训练系列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我们将开发出的近30种智力微训练项目,在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普及,使更多的孩子们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中应用这些操作方便、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和学具,也使所有的老师都能关注到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有效提升。

三、家校“微培训”——知心有道

教师和家长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人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除了通过集体培训、课堂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通过家长学校、网校普及教子知识外,还针对教师群体和家长群体,分别进行了“知心有道”和“亲子训练营”的微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微培训”

在每天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很难能有时间对全体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于是我们进行了见缝插针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微培训”。在我们的校园网中,首页就是一个“知心有道”的欢迎页面,每周一期地更新着心理健康教育文章,这些以“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实践类文章,阅读轻松,启发性强,供老师们进行快餐式地阅读学习。在学校“OA”办公系统中,心理学家的教育名言在不停地滚动播出。学校集体制作配发的“知心有道”书签,让老师们在阅读、备课的同时,将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深植于心。

(二)家长“微培训”

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知识。这是家长们急切需求,却无法通过家长培训轻易获得。为此,鲸园小学知心团队特地从家长教子过程中最迫切的需求入手,通过“亲子训练营”的形式,微缩参与群体,以小范围亲子共同参与的形式,开展极具针对性的矫正训练。本学期,我们针对心理健康普查和日常表现出的重点问题,开展了“聚焦有意注意力”“神奇的暗示”“坦然面对明天”“成长的天空一片晴”“我的情绪我作主”等七期训练营活动,带领家长关注了学生注意力的提升、亲子恰当对话、亲子焦虑缓解、克服自责、学生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的亲子训练营活动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每期只能容纳26人的活动,报名人数往往过百,我们不得不将一期活动扩容成四五场,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在心理健康“微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2015年1月,《快乐喜洋洋》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获山东省首届微课程评选一等奖、山东省心理健康优秀成果一等奖、威海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教育学院的心理健康专家迟希新教授评价我们:对教师研究特点的充分彰显,对学生年龄特征的准确把握,对教学课程资源的创造开发。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智力“微训练”,还是家校“微培训”,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学生心理需求的真关注、对教育方法的真研究、对心育活动的真实践基础之上。见微知著,积微成著,心理“微教育”,浓缩着我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文大情怀。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鲸园小学,威海,264200)

教育情怀 第12篇

一、以德育活动为抓手,培育爱国情怀

通过德育校本课程,制订学校各学段的具体德育目标,将爱国价值观教育分解,实现小目标的具体化,落细,落小,落实。在低年级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听、说、读、写做起,从坐、立、行、笑、谈、唱等“小事”做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在中年级阶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知道关爱同学、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知分享,晓礼让,初步掌握爱党、爱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高年级阶段,通过学科文化挖掘爱国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尊师长、孝父母、明礼仪、晓善恶、懂荣辱,将精细化的爱国教育主题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1.在“阳光心语”活动中学会爱自己

爱国要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如果个体缺少对生命的认知,遇到挫折就轻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懂得与人分享,就算腰缠万贯,他们也不会快乐……多年来,学校坚持开设团体心理活动和沙盘游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接纳并悦纳自我,进一步提升心理耐挫力,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

2.在感恩活动中学会爱父母

通过“我是准妈妈”“我带蛋宝宝”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母爱的艰辛;通过“妈妈的手”“我和妈妈的合影”,让他们在观察与拍摄中感悟母亲为了自己的成长虽然辛苦却无怨无悔;“信中表深情”让学生和母亲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礼物寄恩情”可让他们明白感恩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点滴开始。每一项活动都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主题教育活动虽然暂告一段落,但留在全体师生及家长心中的却是一份浓浓的幸福和感动、深深的责任和使命,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播种下感恩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定会茁壮成长。

3.在重要节日及重大事件中感受祖国的脉搏

抓住重要节日的教育契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及党史、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开学典礼上,校领导、教师和一年级新生一起种下梦想的种子;教师节时,召开优秀教师表彰会,为师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国庆节时,学校会安排教师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国家公祭日,观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仪式,会发现学生在观后感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2014年12月12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学校专门与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取得联系,在全校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普法进校园惜水护水节水”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启动仪式,组织学生观看展板及电影《天河》,组织师生撰写观后感、儿童画评比等活动,让他们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水文化”系列活动中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树立惜水、节水意识。发挥涉台教育基地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自2014年11月起,学校被密云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命名为“密云县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先后通过校报、广播等教育宣传手段,向广大师生介绍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并在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活动中形成祖国统一的伟大愿景和“两岸一家亲”的正确意识。

二、以特色活动为平台,培育爱国情怀

活动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主要渠道,更是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基础平台。多年来,学校精心设计了多彩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个体与祖国唇齿相依的情感。

1.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会爱他人的快乐

自密云县第二小学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它就一直活跃在校园、社区、菜地、光荣院……一批又一批的队员毕业,一位又一位教师退休。如今,这支队伍继承近20年的光荣传统,继续在市、县的许多地方活跃着,深深体会着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他们担任过图书管理员、文明礼仪值勤员,擦拭过鼓楼大街的栏杆,在社区宣传过节水、禁毒、环保等知识,活跃在各个社区、临时血站……

2.在“根与芽”的环境教育活动中亲近大自然

在珍·古道尔创办的“根与芽”国际环境教育组织的召唤下,学校成立了“幸福成长根与芽小组”,可以让学生在“水地图”项目中认识湿地及周边的动植物。他们用放大镜观察纺织娘和蚂蟥的样子,用望远镜捕捉白鹭和野鸭飞行的身姿,用相机记录眼中的美景……在一次次的体验游戏中,感受湿地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绿色阳光行动”可以让学生围绕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燕山学堂的日子,他们学会叠床单、晒被罩、扫院子、做饭洗衣……领悟了“食不言、寝不语”,养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和洗碗“三盆水”的节约习惯。“心田计划”中可以让学生一同探究餐桌上的食物来源,引发对自然、食物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而且,在学校的小菜园和小花园中,也可以开展植绿护绿系列活动,从选种、育种开始,让学生亲自照顾,浇水、施肥、捉虫,记录植物成长日记,观察并感受植物的成长,感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懂得珍爱生命。“根与芽”的活动会改变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变得积极、乐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懂得感恩……

3.在童谣创编、传唱活动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每年七月,学校会定期开展“童心向党”童谣创编、传唱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根据当前的新闻热点及价值观教育重点确定童谣创编的主题,在学生、家长、教师中开展童谣征集活动。经过评选,将优秀的作品发表在校刊上,号召学生传唱。每一学年,学校会集中录制学生的童谣作品,且连续两年,学校提交的童谣作品都会在首都文明网上进行展播。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积累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主题的百余篇作品,并将其作为活动成果保存下来。此外,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二小好声音”系列活动,举办个人、集体等比赛,让童谣和爱党爱国曲目在整个校园中沸腾起来。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育爱国情怀

教学是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每一学科、每一堂课都应将爱国思想教育纳入其中。学科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走进教材与课堂,生动具体地融入学生的学习成长全过程中。

第一,挖掘文本内涵,树立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学校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培养其爱国情感。例如,“冬天里的大菜棚”一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大菜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从而油生感激之情。此外,教师应基于此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如“大菜棚里的菜是谁种的?我们更应该感谢谁?”让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蕴含在点滴的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生成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通过品德课程教学进行爱国教育。学校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直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统领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例如,教师在设计“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时,可通过民族节日交流会,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领略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朴素情感。

第三,改进艺术学科教学,渗透爱国教育。学校进一步改进艺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爱党爱国的教育内容,上好音乐课、书法课和美术课,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公民艺术素质的形成,在艺术教育中浸润他们的爱国情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情怀】相关文章:

园丁的情怀教育随笔06-09

我的教育情怀演讲稿06-27

我的教育情怀演讲稿10-27

德育教育呼唤人文精神与情怀09-12

家国情怀06-22

感恩情怀07-01

政治情怀07-18

单车情怀05-21

服务的情怀07-20

家乡情怀文案07-22

上一篇:服装品牌设计下一篇:《西藏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