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论文范文

2024-07-18

媒体记者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媒体记者论文 第1篇

一、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是传媒业界的大势所趋

所谓全媒体, 既包含手机、网络、手持阅读器等由新技术造就的数字媒体, 也包括纸质媒体, 同时还包括广播、影视等传播形式。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驱动下, 把图文、音频、视频信息数据化, 在不同媒体之间互换与互联, 在保持不同媒体个性化传播的同时, 也打破了传媒产业的界限, 实现多媒体、立体化的传播。全媒体发展主要指传统媒体工作者出于对传统媒介形式衰落走势的主动应对, 通过采编、传播流程再造, 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发布通道的多样性, 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二、全媒体记者应运而生

面对全媒体这一新的概念, 业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广播电台长期积累的是音频媒体的优势, 而在视频媒体、移动媒体上的经验相对不足, 因此需要较大的转型, 如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业务形态的更新等, 为此多媒体+多任务就需要全媒体新闻+全能记者。那么, 全媒体新闻是什么?最初的定义是记者使用轻便的小型摄像机, 实现单枪匹马式的摄像报道的报道形式, 而不是与摄影师、录音师还有灯光技术师等一大帮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全媒体新闻引领了新型的新闻采访时代:详细、轻便、快速、经济。做全媒体新闻的人员, 可以称他们为全媒体记者。现在的媒体工作环境要求人们具有多媒体技术, 记者不只局限于新闻内容的采集, 还要适应其他广播电视等类别新闻体裁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人力资源就是全能记者, 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相机、摄像机等高科技设备采集音频、拍摄照片、拍纪录片和专题片, 同时也制作新闻视频。全能记者的工作内容涵改了以往传统媒体记者的所有范畴。

目前, 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就配备了照相机和摄像机, 以电台网站《声网》为载体, 实现台网互动模式, 同步网上直播, 创新了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 扩大了新闻传播的面和影响力。

哈报集团全媒体记者也都配备了高清录像设备, 不仅可以用文字、图片的方式采访新闻事件, 还可进行现场实时视频摄录, 同时提供文字、图片、视频三种新闻产品。

全媒体记者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供给方式, 以图片、文字、视频组合的多媒体形式为受众提供更广泛、权威、快捷的资讯, 立体式全景呈现新闻事件, 扩展报道内涵, 实现新闻提速。

三、需加强对全媒体记者的业务培训

有学者总结传媒业的全媒体化发展趋势有这样几个特点:媒体活动的网路化与数字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与融合化传播管道延伸化与符合化;媒体受众的碎片化与分众化;媒体形态的两极化;产品多媒体化;媒体终端移动化, 以及媒体职能社会化。

综合分析我国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经验, 参考国外媒体的先进做法, 在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 互联网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视频新媒体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就是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在内的各种视频媒体。未来, 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变革, 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进程。

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发展, 在融合的同时, 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细分。现在, 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手机媒体领域, 专业化的趋向已经显现。在这种趋势下, 如何加强对全媒体记者的培训, 提升记者使用高科技设备完成全媒体新闻的采编播至关重要。

在英国, 英国报业协会和汤姆逊基金会共同举办了全能记者培训班, 全面轮训英国的报纸记者。英国广播公司一方面裁撤缩编其地方新闻部, 一方面又展开了规模庞大的四百名全媒体记者的培训计划, 这一举动已经使其地方新闻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全能记者。而美国广播公司ABC则宣布, 在全球范围内裁撤物理性质的记者站, 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全能记者。这些举动都表明了全媒体时代媒体的用人之道。

如今全媒体当道, 无论报纸、广播、电视都跳出了传统的运作范畴, 纷纷实现了音频、图片、视频的集合, 全媒体新闻的内容决定着全媒体的未来。不论是报业、电台和电视台, 都应该在自己的内容上多下功夫, 为此在加强对全媒体记者使用高科技、多媒体设备的同时, 还应该加大对全媒体记者对于新闻专业素质和水平的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启发全媒体记者的思考, 使之不断提升新闻报道水平的“软实力”。■

新媒体记者工作总结 第2篇

在去年的4月份,天津首届“津洽会”期间,面对本市有历以来,规模最大,品牌阵容最强的展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会展的`前期报道和各项活动中去。从3月中旬就开始为“津洽会”的前期报道开辟专栏,本人在对“津洽会”的报道中也受益匪浅。

在去年7月报社为增强版面可读性和新闻的力度,鼓舞的士气,在报社的各新闻部门中间开展了当日新闻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了的积极性。在这次活动中,在领导的指教和策划下,我的几篇稿件也有幸获奖,但回顾获奖的经历却感慨万千。其中,狗不理在海外遭遇抢注的报道,功夫在于平日于口内的积极联系和多新闻的不懈追踪。而探秘商场假货内幕的稿件,获奖原因主要是能够生动、深刻的挖掘行业内幕。该稿件报道后,也引起了市商业部门、市工商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还特此对本市商业市场进行了更严格的强化管理。这我从中也体会到,作为一名与事实、新闻和服务社会中紧密而有益的联系。随后,我的又一篇报道,关于对本市商家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调查,也获得了好评。并且部门随后还专门开设了关注未成年人消费的专题报道。但在撰写这些新闻报道的同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部门领导和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受到个人能力的限制,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我也经常漏洞百出,有时还会犯错别字、语句不通等很低级的错位,如果没有领导和的把关,就不会有合格满意的报道。

去年中秋节前夕,作为快报经济部负责商业的,我也积极的与行业不盟联系,通过报社给予的优厚条件,与家乐福超市进行了月饼置换。而在这些与外界积极交流的活动中,部门领导总是给予最大能效的支持,使得对外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经济部能够促成很多活动的主要因素。在一年一度报纸发行的高峰期,报纸的发行量对于今年快报的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关乎我们每个切身利益的大事。在报社部署的整个发行工作中,我虽然完成了订阅的定额,但在订阅数量上,与部门的其他一些仍有差距,这还需要在今年的新闻采访工作中,与各部门各企业间加强协作,再接再厉。

此外,在个人工作方面,我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努力的地方。例如,对新闻点的把握方面,有时脑筋比较死,对市场现象的捕捉不够及时和灵敏。在日常采访中虽能够主动积极跑动,但对问题背后的深入思考较少,这些都将阻碍作为一名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稿件撰写方面有时还存在粗枝大叶和偷懒的毛病,这些都应该在今年的新闻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此外,在今年的新闻采访工作中,还应该加强采访的深入,透过问题的表面对加强深入报道,而不能将新闻仅仅停留在消息快、不漏词的初级阶段。

现代媒体需要“观点记者” 第3篇

【关键词】新闻  观点记者  事实信息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02-01

现代传媒行业的格局变化改写着新闻评论的重要地位,从更多视角、更宽范畴分析,新闻评论也必将是决定现代媒体生命力和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

首先就政治角度而言,我国目前政治民主化进程逐步加快,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已经初露端倪,并将成为必然。站在经济角度,中国市场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特别是传媒市场化改革导致竞争加剧,传媒竞争的核心正是在于内容,媒体言论板块成为了竞争的制胜法宝。从技术角度来看,数字技术革命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快捷和海量,受众开始更多关注于“质”,而非“量”,如要在网络时代吸引受众,就必须对深度解读信,发表评论。最后,从现代媒体记者培养机制出发,写好言论有助于更好地采写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写作可以帮助记者形成和凸显“个性”,有利于记者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在各种发展、改革、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能够撰写新闻评论的“观点记者”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

何为“观点记者”?其定义十分通俗,以发表意见和观点为主的记者,就称为观点记者。

相比于普通记者,观点记者也是以事实信息的报道作为基础,这是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不同在于观点记者的写作目的与内容是以阐述观点为主,普通记者则以事实报道为主;观点记者的撰写手法多以议论为主,普通记者是以叙述为主;观点记者的思维方式会以理性思维为主,普通记者则倾向于感性思维。

可以说,观点记者这个团体在庞大的记者阵营中比例不大,但却不可或缺,往往是记者中的佼佼者。特别在现代媒体的改革发展形势下,观点记者是各家媒介平台彰显性格、增强生命活力的重要能量,是媒体单位重点培养和挖掘的至宝。

多年前,《嘉兴日报》建立新闻评论工作机制的创举,就足以证明现代媒体需要“观点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2007年1月5日,浙江省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刊出一则招聘启事——《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承诺“新闻评论部主任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评论记者年收入不低于8万元”,并明确表示“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的“四不问”宽厚条件。时隔一月,《嘉兴日报》从应聘的556人中层层筛选,最终有5人脱颖而出,撑起了报社新闻评论部门的最初构架。3月5日,《嘉兴日报》正式推出“嘉兴时评”专栏,评论运行取得明显成效。

出资10万年薪招聘观点记者,嘉兴日报社并非为哗众取宠或是吸引眼球,而是敏锐地看到在传播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优先获得独家新闻越发困难,而“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已成为竞争最强有力的武器,受众更是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事实”,而是渴望于了解有关背景、知晓人们对新闻事实的反应、思想和评论,为广大受众提供新闻评论,恰恰是满足其深度剖析解读的期望,增强了媒体实力,增进了媒介平台的热度。不仅如此,嘉兴日报社的新机制还培养出一批新闻评论界的“名记者”,他们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掌握与分析,还撰写了《服务窗口能否延长营业时间》等一系列“贴地气”的评论,引发关注,及时有效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

正因如此,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是嘉兴日报社几经深思熟虑,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作出的一个慎重且合宜的举措,顺应了媒体竞争从“信息量竞争”阶段转入“观点竞争”阶段的新潮流。

作为“观点记者”最初的培育摇篮,高等院校也看到了观点记者在媒体中优势发展占位,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就成立了新闻评论团,更全国首创式地在新闻学院开办新闻评论方向班,先后多次召开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并正式下发文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多角度发力为全国各大媒体输送“观点记者”精英。

“观点记者”的“诞生”不问出处、年龄和平台,许多并不供职于媒体的“自由人”也可以在新闻评论界表达观点、施展才华,占有一席之地。出生于1989年的董振伟,江湖上人称“小董”、“小枣”,董振伟的评论阵地主要以国内外体育为主,尤其善于寫足球评论,兼评时政、娱乐。董振伟本科在校期间,就在新浪、奥迅、体坛、腾讯、搜狐等网站博客收获了较高人气,新浪博客点击率很快突破百万,并且通过发表评论文章,月赚稿费过万元。

可以讲,董振伟的成长路线不仅可以当作一个“观点记者”或社会评论员的参考蓝本,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印证了现代媒体对“观点记者”的求贤若渴,“观点记者”一展才华、发出光热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简介:

媒体记者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

什么是新媒体?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笔者更倾向于把新媒体认作是通过互联网, 以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手机媒体的出现和大规模普及。从技术上看, 新媒体是数字化的, 从传播特征上看, 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新媒体时代, 信息传递更加迅速, 信息量更大, 不受时间、空间、容量的限制。巨大的优势, 使受众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截至2015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50.3%, 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 新媒体席卷而来, 曾一度使传统媒体遭遇生存危机。新媒体时代下, 传统媒体记者应“借力发力”, 寻求突破, 实现转型。

一、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记者带来的挑战

(一)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来源量巨大

就传统媒体而言, 无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等, 获得信息的渠道依赖于记者外出采访, 或爆料员爆料。由于受记者数量与工作时间限制, 传统媒体记者带回的新闻是有限的。相对于网络等新媒体海量新闻而言, 存在巨大差异。

(二) 相对于新媒体, 传统媒体记者提供新闻的及时性存在差距

传统媒体在新闻发布前, 通常需要加工制作, 给人们展示的是制作好的作品。就报纸而言, 需要写作、排版、印刷;对于广播与电视节目而言, 信息的播放是经过编辑、录制而成的。因此, 传统媒体记者向大众传达信息时, 通常已经经过几小时, 甚至几天的时间。然而, 新媒体会省略上述时间, 使用手机拍照、 编辑文字便可上传到网络传播, 完成对第一现场的实时传达。

(三) 就传播方式而言, 相对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发布平台、 渠道以及方式, 新媒体发布更加自由

传统媒体, 如广播、电视等节目, 都有播出时长的限制, 而报纸的版面都有固定字数的限制。一个电视新闻栏目由于时间限制, 播出稿量也有限。然而对于数字化的新媒体而言, 不受版面和时长的限制。同时, 新媒体能够对各类新闻归类处理, 划分为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热点等, 基于网络技术, 使得受众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与喜好, 对阅读的顺序与内容进行自由选择。

(四) 新媒体的互动性强, 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在新媒体浏览新闻, 除了能了解新闻事件本身, 还能看到网友成千上万条的评论, 自己也能随时发表看法, 参与讨论。 开放的态度、互动的形式, 使得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是冲击, 还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广阔的视野。除了“条口”新闻及爆料热线之外, 网络媒体与自媒体随时刷新的海量新闻也为传统媒体记者提供了报道线索。

新媒体实现了“全民记者”的梦想, 但也因为准入门槛低, 导致媒介公信力不高、信息难辨真假, 相比传统媒体专业、 素质良好的采编制作队伍, 新媒体的稿件质量、稿件客观性等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权威信息解读时, 传统媒体记者的优势更加凸显, 部分中小网站并没有自己的采访团队, 只能对传统媒体新闻做收集和转载。

互联网也正成为传统媒体的制作、发布平台。传统媒体不再满足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报道模式, 开始探索自媒体化、多媒体道路, 与互联网传播融合, 纷纷设置微博、微信公众号, 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探索传统媒体的新出路。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要主动转型

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新闻生产模式发生改变, 传统媒体记者必须要主动转型, 适应潮流发展。

(一) 拓宽视野, 培养多渠道新闻采集的敏感性

新闻记者的基本能力是对新闻线索的寻找和判断, 如果对当下的网络热点事件没有及时跟进或深入追踪, 传统媒体记者可能会被批评“缺乏新闻敏感”。因此, 传统媒体记者应尽可能拓宽新闻线索与素材收集的渠道, 主动“拥抱”新媒体, 在原有新闻热线与“条口”新闻来源的前提下, 重视获取网络媒体及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

(二) 提高新闻的辨识能力, “求证”报道, 做公正客观、 有深度的新闻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 传统媒体记者不能“人云亦云”, “网络信息”只是新闻报道的线索, 传统媒体记者需要去进一步核实、追踪、采访, 确保新闻的真实、客观性。例如, 2015年11月9日, 某家长在网络发布信息:在南京浦口某儿童体验中心, 发生扶梯踩踏事件, 十多名学生滚落扶梯, 家长把矛头对向该中心, 认为是当时工作人员只把门打开了一半, 减慢了学生通行的速度, 造成学生在扶梯上滞留。传统媒体记者现场采访后发现:带队老师难辞其咎。因为按照商场规定, 为了避免意外事故, 孩子集体参加活动时, 只能爬楼梯或者坐电梯, 不允许搭乘扶梯, 带队老师带学生坐扶梯本身就是错误行为。在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能发布信息, 带来的问题主观色彩浓重, 传统媒体记者应该花大量时间“去伪存真”, 多方“求证”, 以公正客观的报道赢得受众信任。

(三) 借力发力, 转型做“多媒体”记者

例如, 猴年除夕夜, 广播记者到医院采访第一个出生的 “猴宝宝”。记者除了需要采访医生、护士、家属之外, 还可以拍下照片, 录几段简短的视频, 上传到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制作稿件时, 除了常规的直播连线、录音报道等形式外, 还可以制作出一篇符合网络特色的“多媒体”稿件。在这篇稿件中, 有新生儿呱呱坠地时的照片, 家属的欣喜、医护人员在除夕夜的坚守等信息, 不仅通过广播声音传播, 还结合了照片、 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 结合温暖、清新的语言, 给传播媒体的新闻“穿上新衣”, 在网络上实现二次甚至多次转播。

参考文献

[1]徐进.浅谈如何实现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J].中国广播, 2016 (3) :26-27.

[2]吴若晨.自媒体时代记者应具备的素质解析[J].新闻爱好者, 2015 (9) :38-39.

[3]石保青.浅谈如何实现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记者转型[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3) :68-69.

媒体记者论文 第5篇

11月4日上午,安徽省电视台、安徽日报社、新安晚报社、合肥日报、拂晓报社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灵璧县消防大队与消防官兵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基层消防官兵生活环境、灭火救援装备器材。

下午10多位媒体记者在在大队领导和中队讲解员的陪同下,一行参观了大队的营区、器材车辆、班级宿舍、会议室等配套设施建设成果并对营区优美的环境、整齐划一的内务设置、官兵良好的精神面貌及礼节礼貌一致表示赞许。其中,记者们还对消防战士的训练、战斗经历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大队官兵的耐心介绍及现场消防器材演示中,神秘的消防官兵生活一一呈现。同时,记者们也用他们的长枪炮筒记录消防官兵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亲身体验了油盆灭火、滑绳自救等活动。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10多位媒体记者对灵璧县消防大队警营生活、士兵风采、日常训练、战备执勤大队对消防宣传工作的重视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又充分肯定了大队近两年以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部队“正规化建设”管理模式。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密切关注消防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了解消防、重视消防、理解和支持消防工作,大力宣传消防工作中涌现出的亮点,广泛颂扬消防官兵在火灾扑救、抢险救援中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努力为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城市抵御火灾能力而共同努力。

媒体记者论文 第6篇

首批全媒体记者上岗 打造报业全媒体生态

《扬子晚报》首批66名全媒体记者日前正式上岗,他们将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新闻,同时也承担起视频采访的功能。

据了解,《扬子晚报》在做强做大传统报业的同时,正全力打造全媒体生态。《扬子晚报》目前新浪官方微博粉丝量120万,在全国报纸类官方微博影响力指数中稳居前三。《扬子晚报》还推出iPhone、iPad和安卓移动客户端,总下载量近30万。此外,《扬子晚报》与江苏有线云平台合作试推出的“高清电视看报纸”。《扬子晚报》总编辑刘守华表示,全媒体记者队伍的建立,将让新闻通过微博平台“滚动”起来,通过流媒体“生动”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可行的全媒体内容生产的方向,在创造让新一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的同时,更具有适应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创造报业新未来的重要战略意义。

(易沐)

东方网完成转企改制 迈出传媒改革第一步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发展推进大会上,“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历经12个春秋的东方网完成转企改制。

作为全国重点新闻网站,成立于2000年的东方网目前拥有120余个频道,业务涵盖新闻发布、舆论交互、电子政务、市场广告、商务合作、技术运营等多领域。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继良介绍说,目前东方网正加快发展,积极争取上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东方网在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盈利模式、管理运营体系、业务市场拓展、经营财务数据等各項指标上,均已达到了上市要求。年内将向主管部门正式提交上市申请报告。”

业内人士指出,传媒转企改制,上市融资,对有幸获得机会的新闻网站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而且挑战大于机遇。行百里者半九十,转企改制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重点新闻网站的使命和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逍遥)

中华网推出“大乐斗” 呼吁各界关心食品质量

食品安全紧系着每一个人,但是时下,“山寨”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食品市场中,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更多利益,模仿、抄袭正规企业品牌食品的包装样式及名称。让消费者真假难辨,并且严重危害着大家的健康。

在此情况之下,中华网食品频道于5月7日推出为期一个月的“大乐斗”活动,为广大网友提供一个打假的平台。活动以打假、辨假的方式,让网友们在娱乐中认识、发现“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山寨食品,从而让更多的网民了解当下食品安全信息,并且深入地挖掘食品事件对每一个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转型 第7篇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介形态,以使用者为核心,具有反馈回路,以双向、快捷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媒介平台为受众带来了多样化选择,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同时,受众从过去单向的接收信息逐渐转变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这无疑对传统媒体记者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使记者逐渐“平民化”。

“平民化”的记者是否能匹配新媒体时代呢?从新闻属性上看,新闻讲究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属性。现今,新媒体缺乏一定的监管,未经审核的新闻就可以在网上传播,因此新闻缺乏真实性保障。从时效性方面看,如今手机大量普及,无需专业记者就可以利用手机将生活中的事件拍摄下来,并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从新颖性方面看,新媒体时代人们的视角更多元,带来了观点的“百家争鸣”。

二、新媒体时代记者转型之路

新媒体分流导致传统媒体发行量和收视率下滑,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也将直接影响到记者生存。因此,记者应积极采取行动提高自身能力迎接挑战,同时把握新媒体时代创造的岗位缺口。目前记者行业趋势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坚守传统媒体,一类则是另辟蹊径投入新媒体怀抱。笔者结合以上情况探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转型问题。

(一)传统媒体记者

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记者的工作主要是收集信息、整理加工成一则报道。传统媒体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发布信息有严格的审核程序,有效确保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也积累了一大批忠实受众。传统媒体记者在把握真实性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以电视为例,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卫星或光纤进行直播,若受到设备制约无法第一时间传输画面,可以通过电话的连线报道,弥补传统媒体速度的短板。

同时,可在新闻报道中采用更多样的报道方式增加新颖性。例如,央视新闻《数说命运共同体》中的穿越技术,利用最新的电视技术进行剪切,制造记者在不同国家间穿越的效果,通过画面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高受众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形成观众黏性。

(二)新媒体记者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岗位缺口,为记者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记者从事的工作显得更丰富多元,不仅需要负责内容生产,部分记者还需要负责公众号运营推广、文案编辑等工作。

新媒体中的部分视频门户网站为了追求点击量,记者常夸大新闻事实制造“标题效应”,导致新媒体平台公信力下降。尽管新媒体在时效性上占有优势,但目前部分新媒体内容还停留在由传统媒体转至新媒体的阶段,中间的时间差削弱了时效性优势。所以,新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将传播效率最大化,把握信息发布的黄金时间,同时积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打造更多原创作品,使作品的呈现形式更新颖。

新媒体时代以使用者为核心,为此,新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快速推送不同的新闻,争取做到“我所给的,是你所要的”,从而节省受众阅读时间,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时代阅读者的碎片化时间。

(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记者融合趋势

新媒体时代不能简单地根据记者所处平台将他们区别开来,而需要根据媒体的不同属性和时代的变化提升记者的综合能力,记者需要发挥自身力量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从新闻的特性出发,可以从内容上把关,从传播效率上提速,在形式上创新,进行转型升级。内容把关是每位记者必须恪守的职责,保证报道内容公正、客观、真实,不夸大新闻事件,绝不为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新闻工作的本质。从传播效率上提速即发挥自身速度优势,努力克服技术上的限制,使报道以最快速度传播。形式上创新要求记者敢于突破原有的节目框架,生产出更具有创意和生命力的作品,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要求。

三、新媒体时代记者发展之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以下将探讨应对时代交替的发展之道以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并把握机遇。

(一)夯实专业基础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成为内容生产者,记者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采写和挖掘,为阅听人带来更有深度的报道内容。白岩松曾说过“:人人都会做菜的时代,大厨的价值才是最高的。”[1]只有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记者才能根据素材烹饪出一道“好菜”。

(二)争当新媒体时代全才

新媒体时代记者不仅要专于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积极涉猎与新媒体相关的技能,争当新媒体时代的全才。例如,掌握微信或微博公众号的运营,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消除技术上的壁垒,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三)培养快速反应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要把握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优势,记者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就新闻事件而言,记者需要快速掌握新闻线索,并搜寻相关背景和信息,以最快速度前往现场,并将内容第一时间呈现出来。

(四)提升整合能力

新媒体时代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起来,记者需要充当促进融合的积极角色。将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和新媒体平台对接,以增加传统媒体的传播效率,实现优势互补。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替所带来的影响,记者的转型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坚守,需要走更深入、更专业的道路,利用传统媒体优势深化内容。转型,则需要走更多元、更全面的道路,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全面提升竞争力,为媒体的内容生产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的传播价值,促进新媒体的优化升级。

摘要:当新的媒介形态促使新闻内容和生产效率发生变化,当过去“无冕之王”遇上新媒体时代的风口浪尖,记者该扬起风帆和风浪共舞还是怯于风浪坐以待毙。本文将探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记者的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记者,转型

参考文献

媒体记者论文 第8篇

一、全媒体传播在业界蓬勃发展

“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 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 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 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 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尽管“全媒体”概念并未获得学术界的共识, 但却不妨碍全媒体传播应用在业界的蓬勃发展。

全媒体不是指媒体类型的应有尽有, 而是指不同媒介类型间的嫁接、转化、融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全媒体传播, 就是以不同的媒体渠道, 进行内容的多媒体、多平台发布。二是全媒体采编, 就是针对不同的媒体渠道特征, 进行媒体采编流程的重组, 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满足不同阅读或收视习惯的受众的需求。三是全媒体运营, 即把传媒产业运作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转为多个媒体、多个品种, 从而使媒体具有更全的内容生产能力、更全的媒介传播能力以及更全的业务经营能力。

二、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面临新挑战

当今时代各种信息更加趋于碎片化, 人们往往习惯于关注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 而较少地关注深度解读, 这时新媒体记者的存在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传统媒体的内容提供者——记者虽然具有专业、深度等优势, 但也同样具有死板、响应速度慢等缺陷。

综合来看,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从信息源来看, 全媒体拥有海量绝对优势, 传统媒体记者无法与之抗衡。二是从即时性上来看, 传统媒体记者无法达到全媒体的传播速度。三是从传播方式上看, 传统媒体记者受发布平台、发布渠道、发布方式的局限, 特别是传统媒体版面、时长等受到限制, 而全媒体提供的是一个更开阔、更多样化的平台。四是从互动性上看, 传统记者获得的受众反馈相对滞后。

三、全媒体格局变化给传统媒体记者带来机遇

与传统记者相比, 新媒体记者作为一种非正式记者, 存在个人倾向性较重、难以完成深度报道、信息难辨真假等缺陷, 而这些恰恰是传统记者的优势所在。他们由于拥有较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且多出身于报社、杂志社等权威媒体, 所以一般不存在上述问题。可以说, 全媒体在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为传统媒体记者带来新的机遇:一是新媒体的崛起, 为传统媒体记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 令其视野更加开阔, 新闻线索更加丰富。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 为传统媒体记者的新闻作品提供了更大的发布平台和展示空间。三是纷纭芜杂的海量新闻, 导致受众对信息集中轰炸产生不信任感, 更期待可以信任的信息来源, 从这方面来讲, 传统媒体仍是第一选择, 传统媒体记者也因而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 更容易受到大众的信赖。

四、传统媒体记者如何实现主动转型

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已成为传统媒体记者适应全新变革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不同的新闻平台上找到适合的职业角色, 是每一个试图成为全媒体记者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媒体记者既要淡定从容, 又要主动求变, 力争把自己打造成为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优秀人才!

(一) 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全媒体时代, 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受众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 这就要求全媒体记者必须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往往决定其是否关注某一平台提供的信息, 所以, 全媒体记者还需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 提供差异化服务。

(二) 主动培养多渠道新闻采集敏感性

应最大可能地拓宽自身搜集新闻线索和素材的途径, 在加强原有的新闻热线和“跑线”新闻两个来源的基础上, 把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也看作一个取之不尽又实时更新的“信息宝库”。

(三) 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

传统的媒体记者往往术业有专攻, 在某类领域深入钻研, 现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必须打破传统, 同时掌握文字写作、摄像摄影及视频剪辑等多种传播方式。只有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 实现在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文本和节目样式之间的灵活转换, 才能促使传统记者顺利实现向全媒体记者的过渡。同时, 随着全媒体环境下对新闻生产过程技术含量的要求愈来愈高, 传统记者还需熟练掌握各类数字设备和传媒新技术。

(四) 提高资讯整合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一是仔细甄别, 剔除虚假新闻。鉴于新媒体和自媒体信息鱼龙混杂, 受众信任度偏低的情况, 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仔细鉴别筛选, 避免误传假新闻。二是加强资讯整合, 凸显深度。针对新媒体海量信息堆砌, 存在题材重复、视角狭窄等隐患的情况, 传统媒体记者应加强自身选题修养和资讯整合能力, 以增加新闻厚度来提高传播价值。三是加强现场表述、即时连线的训练。力求在第一时间通过可能地传输途径, 将自己了解到的新闻信息以最快的方式传达给受众。

(五) 形成有价值的品牌效应

对传统媒体记者来说, 如何加强自身特色和读者缘, 也是在全媒体时代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品牌树立的越成功, 记者就能在所擅长的领域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 甚至形成一种期待, 这也是全媒体环境下记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莉.浅析媒体融合下传统纸媒记者的转型[N].发展导报, 2014-9-5 (25) .

媒体记者论文 第9篇

1 以群众为中心, 提高网络意识

传统媒体朝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 传统媒体记者同样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自我转型, 只是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形态。在新媒体时代下, 一个合格的新媒体记者必须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 在巨大的网络信息量下, 新媒体技术必须要保障自身的新闻嗅觉。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时关注社会信息, 了解社会所发展的一些大事件, 并对此产生发表正确的看法;二是加强对网络热点新闻追踪, 多加关注网络留言、评论, 充分分析群众对新闻事物的看法;三是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 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和平板等设备拓宽自身的新闻渠道, 对所收集的新闻资料进行整合, 充分挖掘新闻中的内在价值;四是面对新媒体的多样性, 记者要用自身独立视角来分析新闻价值, 并对新闻进行整合分析, 避免新闻内容重复, 保障新闻的价值性;五是记者要能够抓住群众心理, 通过群众对新闻的敏感度来挖掘群众需求信息。

2 重视新闻真实性, 合理引导群众舆论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 导致新媒体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即真实性与可信度有待考察。在“快餐”时代下, 网络媒体所传达信息的完整性无法保障, 甚至有些人会恶意毁谤、扭曲事实。因此, 新媒体带来便捷性的同时, 也在承受信息真实性的困扰, 会导致很多用户对网络信息造成不信任感, 这也是新媒体的一大弊端。传统媒体多级审稿能够有效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即使在新媒体时代下, 信息资源的权威性也是传统媒体发布的第一选择[1]。现如今, 很多网络信息为了博人眼球, 提高点击率, 会故意放出与新闻内容不符的标题, 甚至是虚假新闻, 很多记者、编辑不顾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新闻传播, 进而造成很多新闻笑话。

因此, 媒体记者必须要对信息真实性做好把关工作。记者作为社会信息传递工作者, 必须要坚持自身的职业操守与道德操守, 不辱新闻工作人员的使命, 保障新媒体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还原最真实的新闻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网络媒体得可信度, 才能够真正推动媒体行业发展。“自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使每个新闻参与者都是新闻人, 都能够通过自身主观想法发表对信息的理解, 但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即自媒体会造成新闻信息模糊、失真、舆论混乱, 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 媒体记者在面对新媒体信息时, 应加强自身的辨识度, 追求真实性、可靠性新闻信息, 净化媒体信息。

3 保障自身特色

在传统新闻媒体报道中, 为了体现出报道新闻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记者往往弱化了自身在新闻中的存在感。但当代社会是一个个性化时代, 新媒体更能够体现出这一理念。新媒体能够拉近群众与新闻、群众与记者之间距离, 通过留言平台实现群众与记者之间的互动。这样的环境下, 记者必须要能够保障报道特色, 提高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存在感:一是能够为所报道信息进行反馈, 为记者提供更多的社会信息;二是能够在新媒体中, 对作者进行有效监督, 降低虚假出现概率[2]。

在新闻报道中, 记者通过展现自身的独特文笔魅力, 对群众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同时也能够保障观众缘, 提高记者在新闻中的存在感, 进而在竞争激烈新闻媒体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事实上, 充分发挥记者的文笔魅力, 甚至能够形成一种媒体文化, 当人们看到这名记者报道的新闻时, 就会主动点击阅读。

4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 有的记者、编辑为了赚取更多点击量, 故意传播一些娱乐化、庸俗化新闻, 且内容单一、题材重复, 甚至标题内容与新闻内容严重不符。因此, 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新闻品位, 主动适应新闻媒体行业发展需求, 为我国新闻媒体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普及开启了人们的新媒体时代。如今新闻媒体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便利性等特点, 广受社会人们欢迎。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 使得传统媒体出现诸多不适应现象。但新鲜事物的出现预示着发展, 新媒体能够有效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 提高新闻行业的服务质量。因此, 传统媒体记者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运用当代技术主动转型。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主动转型

参考文献

全媒体记者,准备好了吗? 第10篇

全媒体记者, 是从国外传媒界流行过来的一个新概念,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传媒界较为通行的定义认为, 全媒体记者, 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 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全面报道, 传播渠道涵盖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

目前, 已有一些广电媒体的首批全媒体记者经过培训正式上岗, 还有一些广电媒体也在紧锣密鼓地策划推出自己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在全媒体记者火热的现象背后, 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思考一:全媒体平台搭建好了吗?全媒体记者是伴随全媒体这个概念而来的, 对于全媒体, 业界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误区, 就是做成“全面的媒体”, 即横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刊, 拥有全部的传媒报道形态。于是, 整合成立了集团, 将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多种媒体一一囊括, 但这些媒体作为单一媒体, 仍然各自为政, 无法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思考二:全媒体记者训练好了吗?全媒体记者的要求是一身多能, 既能服务于广播、电视, 又能胜任报刊、网络记者的角色, 关于新闻报道的十八班武艺得样样精通, 从个体角度而言, 目前培养出来的全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达到这个标准了吗?有的媒体对记者只是进行了普通的采、写、摄、录、编、播训练, 为其配备了先进的装备, 就认为培养出了全媒体记者。

思考三:全媒体新闻满足受众需求了吗?每种媒体有着自己的报道特点和要求, 文字报道要求内容翔实有深度;广播报道要求短平快;电视报道要求画面先行, 现场感强;网络报道要求快速、及时、海量;手机报道要体现出移动性、个性化……全媒体记者采集来的新闻能满足每种媒体专业的需求吗?在独家新闻越来越难的今天, 媒体追求的是独家角度, 同一个素材, 全媒体记者采集的各种类型的新闻能做到角度的不一吗?

自媒体时代职业记者还有啥用 第11篇

这是我27岁,刚刚进入《南方周末》做记者时使用的工具。从23岁到30岁,我干了7年记者。30岁之后,便“退居二线”当编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冲锋陷阵越来越远。在今年这个记者节之前,我度过自己的40岁生日。

我不当记者好多年,我发现世界已改变:苹果手机替代了卡式采访机;全媒体记者代替了纯文字记者(参见此前公号文章《全媒体记者成长记》);最重要的是,记者证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因为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

无数记者——特别是传统媒体的记者为此感到痛苦。转型的焦虑和荣誉感的丧失——也包括被抓的危险越来越大,如同悬在头上的N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那么,在这个人人都(自称)是记者的时代,职业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他们的荣誉感在哪里?

权威发布

作为一点资讯客户端自媒体小组负责人,每周,我都会听取同学们关于自媒体数据的汇报。“一点i”媒体平台入驻之快,远远超出了想象。目前,在1200万用户每天的点击文章中,自媒体已经大大超过了机构媒体。目前,中国有有一万多家报纸,一万多杂志,电台电视台几千个,但自媒体公号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个。

然而,自媒体更多集中于IT、股票、教育、健康、育儿等垂直、服务领域,军事、国际等资讯类的自媒体相对较少,而专注于时政、社会等领域的公号更少。此外,自媒体更多是解读、分析、盘点或者综述,鲜有独家新闻或者一手报道。

你可以观察习大大领带和彭麻麻的裙子是同一个颜色,却无法第一时间播报“习马会”的消息:你可以分析中国女排和俄罗斯女排谁更强大,却无法直播中国女排重新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一刻。

这,就是自媒体与机构媒体的差别,也是自媒体作者与职业记者差别。我有报道资源,而你没有。

作为一个职业记者,你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我还是为这个骄傲过的)。因为最重要的信息是由你来发布,特别是重要的硬新闻。这是公众的刚需,无可替代。

若干年之后再回首,你其实是在见证和记录历史。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有此机会,有此荣幸?

扒粪魅力

还有一个荣誉,也是职业记者自己挣来的。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他们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迫害公众利益作业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

这,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美国总统罗斯福把当时从事揭露新闻写作的记者们挖苦为“扒粪男子”,记者们却把它接收下来,自称“黑幕揭者”(muckraker,直译为扒粪的人)。

这也是这场运动之名的由来。当时的揭黑幕斗推动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今天,众多记者、编辑仍遵循着先驱的脚步,为改良这个社会不懈地努力着。而在中国,这批人被称为“调查记者”。

2011年,我以一个调查记者的定位进入了《南方周末》,后来又任调查版编辑。著名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就是在我的版面上揭开的;而在SARS病毒最凶猛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活跃在病毒最集中的地方,比如地坛医院。

没有人不害怕危险、不害怕吃官司,但我们更希望让公众看到真相。还记得1999年南周新年献词里很著名的一句话: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这种勇气和执着,只有职业新闻人才具备。而翻翻1000万个自媒体账号——包括我自己的“一点晨光”,几乎所有人都是“坐而论道”。在一个自己写稿自己审核的生态下,谁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撬开当事人的嘴,一个个环节去核实,让证据形成链条,并用冷峻客观的笔调把真相写出来?南都记者涉嫌“泄密”被抓(现在已经取保候审)之后,更的人不愿意再做调查报道。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张照片,是“四大公害”聚会时拍摄的。所谓四大公害,是4名调查记者的统称:罗昌平、龙志、邓飞、欧阳洪亮。他们做了很多负面报道,并曾经把高级官员拉下马,所以称为“公害”。如今,这四个兄弟都脱离了调查记者的职业,有人创业,有人做公益,有人做APP。他们在描述聚会时有种淡淡的忧伤:谁能把王冠上的明珠——调查报道,传承下去?

正是因为举步维艰,才能体现出坚持者的可贵。在充斥着谎言和谣言的互联网世界里,需要真实和真相。在一片歌功颂德、整齐划一中,需要一个清醒甚至唱反调的声音。因为真实的东西会让我们活的更久远。

而这,也是职业记者存在的意义。

专业素养

曾经在一篇自媒体公号的文章结尾,看到了这样的注脚:本文未经数据分析,纯属臆断,如对当事人造成影响,概不负责。

真让人哭笑不得。文责不自负就不说了,还能靠“臆断”写出一篇文章来?

自媒体产生了大量的优质文章,让很多高高在上的东西接了地气;但同样产生了大量垃圾——假新闻、软文、标题党,文中的病旬、错别字也是数不胜数。有些作者,真应该到小学语文课上回炉。

相对而言,传统媒体——特别是月刊、周刊、周报,包括一批优秀的日报、都市报,尽管报社和记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但其产品仍然很禁得起推敲。凝练的主题、严密的逻辑、精美的文字、漂亮的包装,不属于当年纸媒鼎盛时期。

这就叫职业,因为好记者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很多人会做饭,但一级厨师还是集中在大饭店,他做的菜就是比家庭主妇做的好吃。即使你自己开一个公共账号,职业记者的水准可以超过业余作者——我说的平均水平,不包括某些天才。

可以深入思考一下,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其一,这个平台极大提升了流通的效率,不管是商品、金融还是信息:其二,这个平台极大降低了产品质量,特别是在信息平台上,正如同前文所说。

所以,职业记者靠着其多年训练的专业素养,支撑着互联网大环境中信息的品质。这就如同一个大水池,有人拼命往里面管污水,如果没有人同步灌净水,这池子只会越来越脏。最后,每个人都会远离这个池子,池子也会变成死水一潭。

做一个网络信息质量的守护者,这也是你存在的意义之一。

血脉相融

下面这段文字,在《全媒体记者成长记》里已经出现过一次,但现在还是要把它拿出来展示。因为即使这个职业再重要再光荣,你再喜欢它,做一辈子的可能性也不大(也给新人腾个地方)。何况,你还面临着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总编辑的转型。

一位即将告别记者生涯的同学,向我表达了对这个行业的不舍。我说其实不必要,因为它带给你的东西,早已融入血脉:

1.那些写在纸上,或者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的文章,永远留存。它们是你工作的成果,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一种记录。正因为有了你的记录,才给这个国家的历史增加了一点点亮色或灰色,让公民们有了认知真相的另一个维度。

2.做记者时培养的那种工作方式——比如对细节的观察,对原因的追问,对重要性的判断;以及严密的逻辑,优美的文字,包括与人沟通的技巧,会为你的下一份工作带来诸多便利。

3.还有那些曾被无数次提起“新闻理想”。虽然那张“一纸风行”的媒体已经衰落,虽然当年的偶像已经转行甚至身陷囹圄,虽然“理想”这个词在今天已经成为奢侈品,但它毕竟伴随我们成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之事物,就算宇宙也有生有灭。只是在我们拥有之时,好好珍惜即可。不把它挂在嘴边,并不能证明已经将它忘怀。

这就是你做职业记者的意义,自媒体无可替代。不必回头,大胆前行。如果未来有一天,你回头再看这段日子,你会感慨并感谢它——如同你的爱人,必定影响你一生。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记者工作 第12篇

新闻最注重鲜活,拍到的第一现场,照片再差,也比后期场面有震撼力、有说服力。那些在第一现场的普通大众,他们发布的现场信息,比后期赶到的记者更有时效性、真实性,受众更愿意接受他们的信息。这些发布者,在这次事件中已经成为一名广义上的“记者”。传统媒体“垄断”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自媒体”势不可挡,迅速改变了传媒生存环境,传统媒介的传播手段、采访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之门。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要当好一名记者,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参与到“自媒体”的传播渠道中

“自媒体”看似冲击了传统媒体的阵地,但从宏观来看,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对传统媒体来说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记者只要融入到这一传播渠道中,就随时随地能获得大量鲜活的信息。时下,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会登录论坛、不会收发邮件、不会访问微博、不会使用微信,就很难融入到时代的节奏中,跟受众的语境也会产生错位。记者应熟练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善于借助自媒体发现、掌握新闻线索,并及时利用自媒体发布。积极参与到这些传播渠道,甚至主动发布一些短平快的信息,这些自媒体传播方式可以“为我所用”,帮助自己掌握社会上的最新动态。

2 建立广泛的联系方式

做一个好记者,善于沟通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素质。记者要善于跟人打交道,接触各种人,与他们交流,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就是一名沟通者,不善于沟通的人,很难做好一名记者。在传统媒体的时代,记者的沟通一是上门拜访,面对面交流采访;二是电话交流,沟通信息;三是信件交流。有了互联网后,邮件也是很常用的沟通方式。在自媒体时代,沟通的信息进一步多样化,可以在论坛上与人交谈;可以在微博上与博主、粉丝交流;可以在qq上与他人交流;可以在微信上与人点对点交流、在群里与多人共同交流。在这些交流过程中,一些信息源就慢慢建立起来,特别是朋友圈内发布的信息,很多都有采访价值。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记者,这些沟通方式都应当掌握,特别是微信、微博这些沟通渠道,因其发布信息快,传播速度快,更容易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记者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采访核实,形成新闻稿件。

3 甄别信息,保持理性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海量的信息中,也是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委实难辨。作为一名有灵敏新闻嗅觉能力的记者,既应当在海量信息中发现新闻,也应当在这些信息中甄别出假信息、造谣信息。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自身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自媒体时代要以身作则,不做恶性社会事件传播的放大者、也不做谣言的传播者。在自媒体时代,传播渠道日益广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编造一些无中生有的事件博取关注度。或者编造虚假信息求得点击量,甚至有的利用手机软件传播病毒、盗取公众个人信息等。普通民众真假难辨,很容易相信并大量转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接触这类信息时,应当及时甄别,辨真伪,求真相。对于真实可信的事件,可以及时采访当事人,形成稿件。对于虚假信息,也可采访公安等部门,还原真相,平息谣言。

其实,很多谣言漏洞颇多,时间、地点、人物、时间过程都存在漏洞,作为一位职业记者,稍加分析梳理,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切不可轻易相信,以讹传讹,造成虚假新闻,给个人和媒体造成伤害。

4 加强自律

出于职业习惯,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常常将自己的采访见闻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微博或微信中发布。这一方面是记者身处自媒体时代,自然也有利用自媒体传播信息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时下新闻传播的规律,将重要的新闻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并且根据新闻的进展不断更新播报。

但在记者发布信息这一过程中,因其自身的职业特点,也产生了一定的困境:新闻记者的自媒体言论,是职业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他发表的这些观点,是否代表了所在媒体的观点?由此,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论。为规范此类问题,中宣部、中国记协等五部门2011年10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的意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4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这些规定,都要求我国新闻采编人员设立职务微博须经所在单位批准,其初衷也在于身份的识别,确保信息权威可信。

上一篇:牛呼吸道合胞病毒下一篇:科研管理机制